坐骨神经截肢后脊神经细胞的凋亡变化

坐骨神经截肢后脊神经细胞的凋亡变化

一、坐骨神经切断后脊髓神经细胞的凋亡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马进进[1](2019)在《TERT/p53信号通路对轴突再生的调控作用》文中提出目的神经元的轴突再生取决于自身的再生能力及其外部环境因素。神经损伤之后,轴突再生受到各种信号传导通路的严密调节。端粒酶逆转录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TERT)作为端粒酶的重要催化亚基,p53基因作为重要的转录因子,均可调控细胞增殖、细胞生长及凋亡等多种生理活动,此外,已有研究表明,TERT和p53之间存在功能上的联系。因此,本课题拟探讨神经损伤后,TERT/p53信号通路对轴突再生的调控作用。方法1.本研究采用小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损伤1、3、7天后,利用qPCR和Western Blot 检测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中 TERT、p53 的 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变化。2.体外培养小鼠的DRG神经元,通过化学抑制剂、特异性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抑制TERT和p53的活性,培养3天后,用神经元的标记物通过免疫荧光染色特异性标记轴突并测量其长度,以此判断TERT和p53对轴突再生的影响。3.体外培养小鼠的DRG神经元,通过特异性激活剂提高TERT和p53的活性,培养2天后,用神经元的标记物通过免疫荧光染色特异性标记轴突并测量其长度,以此判断TERT和p53对轴突再生的影响。4.体外培养胚胎E18海马神经元和E15皮层神经元,通过p53抑制剂PFTα及激活剂Tenovin-6调控p53表达水平,培养3天后,用神经元的标记物通过免疫荧光染色特异性标记轴突并测量其长度,以此判断p53对海马神经元和皮层神经元轴突再生的调控作用。5.将TERT特异性siRNA或pEX-3-p53质粒与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质粒的混合物转染入与坐骨神经相连的第四、五腰椎(Lumbar4-5,L4-5)DRG神经元内。2天后,夹伤坐骨神经中的神经纤维,损伤3天后,分析其轴突再生情况。6.利用视神经损伤模型,将AAV2-p53病毒载体显微注射入玻璃体内,以AAV2-GFP病毒载体作为对照。显微注射2周后,夹伤视神经,并于夹伤2周后将Alexa488-CTB显微注射入玻璃体内,顺行标记视神经再生轴突,2天后,用4%多聚甲醛固定视神经,之后依次用10%、20%、30%(w/v)的蔗糖溶液进行梯度脱水,经冰冻切片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视神经的轴突再生情况。结果1.TERT调控感觉神经元的轴突再生a.小鼠坐骨神经损伤后,DRG神经元中TERT的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且以第3天最为明显,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b.使用特异性化学抑制剂BIBR 1532降低TERT活性后,体外培养DRG神经元的轴突再生受到抑制;c.使用特异性siRNA抑制TERT活性后,体外培养DRG神经元及体内坐骨神经的轴突再生能力明显减弱;d.相反,使用激活剂CAG提高TERT活性后,显着促进了体外培养DRG神经元的轴突再生。2.p53调控感觉神经元及中枢神经元的轴突再生a.小鼠坐骨神经损伤后,DRG神经元中p53的蛋白表达升高;b.使用特异性膜可渗透的抑制剂PFTα降低p53活性后,体外培养DRG神经元的轴突再生受到抑制。经检测,海马神经元及皮层神经元中的轴突再生情况与DRG神经元呈现一致的趋势;c.相反,使用特异性激活剂Tenovin-6提高p53活性后,显着促进了体外培养DRG神经元的轴突再生。经检测,海马神经元及皮层神经元中的轴突再生情况也同样与DRG神经元呈现一致的趋势;d.此外,p53过表达显着促进了体内坐骨神经的轴突再生;e.玻璃体内显微注射AAV2-p53病毒载体后,显着促进了视神经损伤后的轴突再生。3.TERT通过p53调控感觉神经元的轴突再生a.在体外培养的DRG神经元中,TERT特异性抑制剂BIBR 1532降低了 TERT的蛋白表达,同时也导致p53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b.在体外培养的DRG神经元中,p53激活剂Tenovin-6可在一定程度上逆转由TERT siRNA干扰引起的感觉轴突再生抑制。结论神经损伤后的轴突再生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受各种基因的严格调控。一般情况下,神经损伤后相关的转录因子会被激活,从而确保轴突生长期间所需的蛋白质合成。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端粒酶逆转录酶和转录因子p53在神经损伤后的轴突再生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总之,这一研究不仅首次证明了 TERT可以调节感觉神经元的轴突再生,而且揭示了TERT通过p53调控轴突再生的分子机制,更为重要的是,p53过表达可以显着促进视神经损伤后的轴突再生。

伊娜[2](2016)在《不同频率电针对急性坐骨神经损伤大鼠L4-L5脊髓中Bcl-2、Eax及P53的表达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比较不同频率(2Hz,100Hz)电针对坐骨神经钳夹损伤大鼠的实验观察,以“Bcl-2”“P53”“Bax”作为检测指标,揭示电针治疗坐骨神经损伤抗凋亡作用的机制,探求周围神经损伤后抑制神经元凋亡的最佳治疗频率。材料与方法:参考钳夹法制作模型。选用SPF级SD大鼠48只,体重250g-350g,7-9周,雌雄各半。采用随机数字表分配法分为四组:空白组、模型组、治疗组1(2Hz)、治疗组2(100Hz),每组各12只。空白组:正常饲养,将动物固定在自制的塑料筒内,鼠尾和两后肢露在筒外固定,持续15min,不做任何治疗。模型组:造模成功后,将动物固定在自制的塑料筒内,鼠尾和两后肢露在筒外固定,持续15min,不做任何治疗。治疗组1:造模成功后,于造模第8天深刺“环跳”穴。连接电针仪进行治疗,另一端制成无关电极,选用频率为2Hz的连续波,电针治疗强度以针刺部位局部轻微抽动为准,每次治疗15min,1次/天,连续治疗14天。治疗组2频率为100Hz,除频率与治疗组1不同外,其余予相同处置。各组在造模第8天、22天进行足底印迹检查。取损伤处坐骨神经钳夹处约上下2mm的坐骨神经及同侧L4-L5节段脊髓,用来制作成切片,通过HE染色,Western blot免疫组化等方法测定神经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P53及Bax的表达。结果:1.一般状态观察摄食饮水及大小便正常,造模后无感染;除空白组其余各组呈现拖趾状或蹦跳状步态,各组间差异不明显。治疗组1和治疗组2在造模第15天步态开始恢复。2.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测定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SFI值升高(P<0.01),且治疗组1优于治疗组2(P<0.01)。3.HE染色模型组神经纤维排列呈不规则、紊乱的形式,且神经纤维周围的雪旺细胞增加,轴突和髓鞘发生裂解,几乎完全消失。治疗组神经纤维病理变化较轻,神经纤维出现新的生长,两者对比治疗组1较轻。4.Western blot定性、定量检测4.1 Western blot Bcl-2检测结果:四组实验中bcl-2蛋白均有明显条带,测定灰度值,(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治疗组1、治疗组2中bcl-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2)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1和治疗组2中bcl-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3)与治疗组1相比,治疗组2中bcl-2蛋白表达降低(P<0.05)。4.2 Western blot Bax检测结果:四组实验中Bax蛋白均有明显条带,测定的灰度值,(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2中Bax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1中Bax蛋白表达升高(P<0.05);(2)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1和治疗组2中Bax表达明显降低(P<0.01);(3)与治疗组1相比,治疗组2中Bax表达升高(P<0.05)。4.3 Western blot P53检测结果:四组实验中P53均有明显条带,测定的灰度值,(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2中P5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1中P53蛋白表达升高(P<0.05);(2)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1和治疗组2中P5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3)与治疗组1相比,治疗组2中P53蛋白表达升高(P<0.05)。5.免疫组织化检测结果5.1 Bcl-2免疫组织化检测结果:四组实验中bcl-2蛋白均有表达,(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中bcl-2蛋白表达升高(P<0.05),治疗组1与治疗组2中bcl-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2)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1中bcl-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2中bcl-2蛋白表达升高(P<0.05);(3)与治疗组1相比,治疗组2中bcl-2蛋白表达升高(P<0.05)。5.2 Bax免疫组织化检测结果:四组实验中Bax蛋白均有表达,(1)与空白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2中Bax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1中Bax表达均升高(P<0.05);(2)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1和治疗组2中Bax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3)与治疗组1相比,治疗组2中Bax蛋白表达升高(P<0.05)。5.3 P53免疫组织化检测结果:四组实验中P53均有表达,(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2中P53表达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1中P53表达升高(P<0.05);(2)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1和治疗组2中P53表达明显降低(P<0.01);(3)与治疗组1相比,治疗组2中P53表达升高(P<0.05)。结论:1.电针可以改善急性坐骨神经损伤大鼠坐骨神经运动功能的恢复,且2Hz组优于100Hz组。2.电针可调节急性坐骨神经钳夹损伤后脊髓前角细胞运动神经元凋亡及相关蛋白Bcl-2、bax及p53的表达,机制可能与增强抗凋亡作用因子Bcl-2,降低促凋亡因子Bax、P53的表达有关。3.电针可调节急性坐骨神经钳夹损伤后脊髓前角细胞运动神经元凋亡及相关蛋白Bcl-2、bax及p53的表达,频率2Hz优于100Hz。

王天仪[3](2015)在《坐骨神经预损伤后miR-124-3p调节GAP-43表达并促进轴突生长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脊髓后索损伤后大鼠背根神经节中micro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坐骨神经预损伤对脊髓后索损伤大鼠背根神经节microRNA表达的影响,以揭示坐骨神经预损伤促进脊髓后索损伤修复的机制并寻找关键microRNA,同时在细胞水平调控其表达,观察该关键microRNA对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产生的影响,以期进一步找到坐骨神经预损伤的替代疗法。方法1.应用microarray 3.0芯片检测脊髓后索损伤及用坐骨神经预损伤干预后索损伤过程中发生改变的microRNA,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发挥调控作用的关键microRNA。2.在m RNA水平上验证目标microRNA的功能:应用查询Target Scan数据库、miRBase数据库及查阅文献的方法预测目标microRNA的靶基因,进而运用RT-q PCR技术检测坐骨神经预损伤组在各个时间点该靶基因m RNA的表达。3.在蛋白水平上验证目标microRNA的功能:本实验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了坐骨神经预损伤组,单纯脊髓后索损伤组靶蛋白的表达量。检测坐骨神经预损伤组靶蛋白表达趋势与目标microRNA的表达趋势。4.运用免疫组化、HE染色的方法观察坐骨神经预损伤后后索损伤白质的组织形态结构、NF200、IL-1、GFAP及背根神经节中NF200指标的变化。5.运用反义microRNA寡核苷酸抑制剂在体外培养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中抑制目标microRNA,并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观察与空白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相比其靶蛋白表达和轴突生长情况。6.在抑制目标microRNA的同时抑制其靶蛋白的活化,用于判断是否存在目标microRNA的其它靶基因能促进轴突生长。7.应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ANOVA)和SNK检验。两样本比较采用student 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脊髓后索损伤及用坐骨神经预损伤干预后,共有681个microRNA在损伤后4小时、3天、7天、14天发生至少1次表达变化。全部发生变化的microRNA中miR-124-3p在单纯脊髓后索损伤后第7天、14天分别上调了5.12倍与4.17倍。这两个上升倍数在其各自所属时间点所有上调的microRNA中均位于第5位。而在坐骨神经预损伤干预组,脊髓后索损伤后第7天、14天miR-124-3p下调,分别为-3.55倍和-6.18倍,这使miR-124-3p初步纳入研究者视线。后经过RNA质检、RT-q PCR生物学与技术重复、PCA检验,芯片数据可靠(一级验证)。2.miR-124-3p在坐骨神经预损伤组的表达情况是由坐骨神经预损伤和脊髓后索损伤两个条件共同存在来实现的,单独损伤脊髓后索或单独损伤坐骨神经该microRNA无类似表达改变出现。3.生物信息学分析说明miR-124-3p在单纯脊髓后索损伤后的第7天、14天上调并执行了相似聚类的分子生物学功能,在经过坐骨神经预损伤干预后,在脊髓后索损伤后的第7天、14天下调,执行了与单纯脊髓后索损伤组不同聚类的生物学功能。4.坐骨神经预损伤使脊髓后索损伤局部及背根神经节中NF200表达增加,损伤局部神经纤维形态更加规整。而坐骨神经预损伤的存在与否对脊髓组织样本中IL-1及GFAP指标无明显影响。5.抑制miR-124-3p表达后,背根神经节神经细胞中GAP-43表达上调,轴突延长。6.应用Target Scan数据库查询及文献查阅预测miR-124-3p的靶基因为STAT3。7.miR-124-3p对STAT3蛋白表达的调控是翻译抑制。坐骨神经预损伤后背根神经节组织中STAT3及p-STAT3蛋白在后索损伤后7天和14天表达上调。单纯脊髓后索损伤后7天和14天背根神经节组织中STAT3及p-STAT3蛋白表达下调,miR-124-3p与STAT3及p-STAT3的表达趋势相反(二级验证)。8.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中抑制miR-124-3p后STAT3上调免疫荧光变强、轴突增长,STAT3,p-STAT3及GAP-43上调(三级验证)。9.STAT3蛋白是miR-124-3p/STAT3/GAP-43通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结论1.脊髓后索损伤及用坐骨神经预损伤干预后,共有681个microRNA在后索损伤后4小时、3天、7天和14天发生至少1次表达变化。2.miR-124-3p在单纯脊髓后索损伤后第7天、14天明显上调,而在坐骨神经预损伤干预后7天、14天表达趋势变为明显下调。3.miR-124-3p的效用靶基因是STAT3,其对STAT3蛋白表达的调控是翻译抑制。4.miR-124-3p在坐骨神经预损伤组的表达情况是由坐骨神经预损伤和脊髓后索损伤两个条件共同存在来实现的,单独损伤脊髓后索或单独损伤坐骨神经该microRNA无类似表达改变出现。5.坐骨神经预损伤使miR-124-3p在7天、14天表达下调导致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中STAT3上调,通过GAP-43使背根神经节神经元轴突延长。6.miR-124-3p是坐骨神经预损伤促进脊髓后索损伤修复的关键microRNA之一,miR-124-3p/STAT3/GAP-43通路是坐骨神经预损伤促进脊髓后索损伤修复的关键通路之一。

张伯寅[4](2014)在《GSK3信号分子在神经细胞轴突再生中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交通运输、体育活动、建筑工程的迅速发展,脊髓损伤spinalcord injury(SCI)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其较高的致残率和高昂的医疗费用,给患者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脊髓损伤首先使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细胞遭到破坏,神经轴突断裂,从而导致神经传导束中断,与此同时,中断的神经传导回路又无法自行再生和修复,这使得脊髓发生损伤后常遗留严重而又难以恢复的神经功能障碍。因此,脊髓损伤后神经轴突能否延长并建立有效突触连接是神经功能恢复与否的关键。糖原合成酶激酶3(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 GSK3)这一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做为糖原合成关键酶于20世纪80年代首次被发现。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发现GSK3广泛表达于人体各组织,以活化状态存在于细胞中,并可以对其下游的各种细胞骨架蛋白、转录因子、跨膜信号分子发挥磷酸化作用。除糖代谢调节功能外,GSK3还在细胞增殖,免疫应答,炎症反应以及肿瘤发生等各类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最近研究表明,GSK3调节作用贯穿整个神经系统,控制着神经系统发育、退变、再生等过程,但其具体的调节效果及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由于GSK3分为GSK3a/b两种单体,而且在神经系统内的表达量极高,这使得以往单纯广泛性药物抑制或SiRNA基因沉默等方法不仅无法彻底改变GSK3的活性和表达量,而且不能精确检测GSK3每种单体的功能。另一方面,损伤后的神经细胞及周围环境内常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如神经退行性变、胶质瘢痕增生等,这些复杂环境也是以往的体外细胞培养实验无法模拟的。由此可见,以往的实验方法在对GSK3分子调控神经细胞再生这一复杂过程进行研究时略显不足,而这恰恰也可能是造成实验结论千差万别的原因之一。基于上述背景,我们将研究对象锁定为GSK3转基因小鼠,利用在体电转染的方法建立了总GSK3及各单体基因敲出及过量表达的动物模型。随后通过DRG培养及体内神经卡压等方法,我们检测了总GSK3表达量发生变化对神经轴突再生功能的影响。最后,我们对神经轴突再生中PI3K-GSK3信号转导通路进行研究。通过本研究,我们不仅明确了GSK3在轴突再生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更阐述了PI3K-GSK3通路调节神经再生的机制。实验研究实验1GSK3a分子对小鼠神经再生过程影响的研究目的:明确GSK3a敲出或过量表达对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体外实验,取成年GSK3a KO及KI转基因小鼠与WT小鼠分别做实验组对照组,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固定并用Tuj-1染色,计数轴突长度后行统计分析。体内实验,小鼠分组如上,各组小鼠分别行左侧L4/L5DRG内GFP电转染术,2日后行坐骨神经挤压术。固定后取左侧坐骨神经测量轴突再生长度并行统计分析。结果:与WT组对比,无论GSK3a基因敲出组还是过量表达组,轴突长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GSK3a敲出或过量表达对小鼠的神经再生功能无影响。实验2GSK3b分子对小鼠神经再生过程影响的研究目的:明确GSK3b敲出或过量表达对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我们采用GSK3a WT/b flox/flox基因型小鼠,利用体外或体内电转CMV-Cre的方法对GSK3b进行敲出,得到GSK3b KO小鼠。体外实验,取成年GSK3b KO及KI转基因小鼠(KI小鼠及GSK3S9A质粒转染)与WT小鼠分别做实验组对照组,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固定并用Tuj-1染色,计数轴突长度后行统计分析。体内实验,小鼠分组如上,各组小鼠分别行DRG内GFP电转染术,3日后行坐骨神经挤压术。固定后取左侧坐骨神经测量轴突再生长度并行统计分析。结果:GSK3b敲出组轴突再生长度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而过量表达组轴突再生长度则显着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GSK3b分子敲出促进轴突再生,过表达抑制轴突再生。实验3GSK3分子总体表达水平对小鼠神经再生过程影响的研究目的:明确GSK3a/b联合敲出或过量表达对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对GSK3a/b条件性敲出获得GSK3DKO小鼠。体外实验,取成年GSK3DKO及DKI转基因小鼠与WT小鼠分别做实验组对照组,进行体外细胞培养,计数轴突长度后行统计分析。体内实验,小鼠分组如上,各组小鼠分别行DRG内GFP电转染术,3日后行坐骨神经挤压术。固定后取左侧坐骨神经测量轴突再生长度并行统计分析。结果:GSK3DKO组轴突再生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而GSK3DKI组与对照组体轴突长度无差异(P>0.05)。结论:轴突再生过程的完成需要GSK3分子的表达。实验4PI3K-GSK3信号传导通路调控机制的研究目的:明确PI3K与GSK3的上下游关系及GSK3的受控机制方法:体外实验,取GSK3DKI及WT小鼠做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行坐骨神经切断及直接原代培养后,观察轴突长度并行WB对GSK3a/b及底物CRMP2的磷酸化水平进行检测。体内实验,同实验3体内部分。药物干预实验,取成年的GSK3DKI小鼠,分DMSO/LY/BIO/LY+BIO四组并行相应药物处理,培养后观察轴突长度并行WB检测各组GSK3a/b及底物磷酸化水平。结果:GSK3DKI组和WT组轴突再生长度及底物磷酸化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轴突再生过程中,PI3K位于GSK3上游,通过不依赖Akt的方式负性调节GSK3。研究结论通过对GSK3分子的神经轴突再生调节作用进行系统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一定表达水平的GSK3是轴突再生的必要条件,而GSK3b分子的缺失则可促进神经轴突的再生。PI3K激酶通过非Akt性的调节方式负性调节GSK3。

赵建美[5](2013)在《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和PSD-95相关分子在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一、 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I和V在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腓肠肌中的表达及意义目的:观察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I和V(β1,4galactosyltransferase I、V,β-1,4-GalT-I、V)在大鼠坐骨神经夹伤和切断后腓肠肌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坐骨神经损伤后腓肠肌萎缩和再生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生物学作用。方法:制备大鼠坐骨神经夹伤和切断模型;测定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β-1,4-GalT-I mRNA和β-1,4-GalT-V mRNA在坐骨神经夹伤和切断后不同时间腓肠肌中的表达变化;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观察β-1,4-GalT-ImRNA和β-1,4-GalT-V mRNA的定位情况。结果:(1)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检测发现随着夹伤时间的延长,坐骨神经功能指数逐渐升高,至夹伤4w时基本恢复至至正常水平。而坐骨神经切断后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均为-100。(2)在坐骨神经夹伤模型中,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β-1,4-GalT-I mRNA、β-1,4-GalT-V mRNA在正常大鼠腓肠肌中表达量较高。坐骨神经夹伤后6h开始逐渐下降,至伤后2w时达到最低水平,第4w时才恢复至相对正常水平。原位杂交结果表明:在正常情况及坐骨神经夹伤后4w时β-1,4-GalT-ImRNA、β-1,4-GalT-V mRNA定位于大量肌细胞及肌卫星细胞中。(3)在坐骨神经切断模型中,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β-1,4-GalT-I mRNA、β-1,4-GalT-V mRNA在伤后6h开始逐渐下降,至伤后4w仍维持在低水平。原位杂交结果表明:4w时检测到β-1,4-GalT-I mRNA、β-1,4-GalT-V mRNA定位于少许肌卫星细胞中。结论:β-1,4-GalT-I mRNA、β-1,4-GalT-V mRNA在坐骨神经夹伤和切断后不同时间腓肠肌中的表达水平不同,提示β-1,4-GalT-I mRNA、β-1,4-GalT-V mRNA的表达与坐骨神经损伤类型及损伤时间有关,且β-1,4-GalT-I mRNA、β-1,4-GalT-V mRNA主要表达于肌卫星细胞中,说明β-1,4-GalT-I mRNA、β-1,4-GalT-V mRNA在坐骨神经损伤后腓肠肌再生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二、β-1,4-糖苷键在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腓肠肌中的表达及意义目的:观察β-1,4-糖苷键(Galβ1,4-N-acetylglucosamine, Galβ-1,4-GlcNAc)在大鼠坐骨神经夹伤和切断后腓肠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坐骨神经损伤后腓肠肌萎缩和再生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生物学作用。方法:制备大鼠坐骨神经夹伤和切断模型;采用凝集素印迹分析(Lectin blot)和RCA免疫荧光染色(RCA immunofluorescent staining,RCA-I)技术观察Galβ-1,4-GlcNAc在正常及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腓肠肌中的表达变化及定位情况。结果:(1)凝集素印迹分析表明Galβ-1,4-GlcNAc的表达在坐骨神经夹伤后6h开始逐渐下降,至伤后2w时达到最低水平,第4w时恢复至相对正常水平。与β-1,4-GalT-I和V mRNA的表达趋势相一致。(2)利用特异性结合Galβ-1,4-GlcNAc的RCA-I研究证实:在正常情况及坐骨神经夹伤后4w时Galβ-1,4-GlcNAc定位于大量肌细胞及肌卫星细胞中,而在坐骨神经夹伤后2w以及坐骨神经切断后2w和4w时可检测到Galβ-1,4-GlcNAc定位于少许肌卫星细胞中。结论: Galβ-1,4-GlcNAc在坐骨神经夹伤和切断后不同时间腓肠肌中的表达水平不同,提示Galβ-1,4-GlcNAc表达与坐骨神经损伤类型及损伤时间有关,且Galβ-1,4-GlcNAc主要表达于肌卫星细胞中,说明Galβ-1,4-GlcNAc在坐骨神经损伤后腓肠肌再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三、Kv4.2与PSD-95在慢性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脊髓及坐骨神经的表达及意义目的:探讨电压门控型钾通道4.2(Voltage gated potassium channel4.2, Kv4.2)与突触后致密区蛋白95(Post-synaptic density protein-95, PSD-95)在慢性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脊髓及坐骨神经的表达变化及在脊髓中的共定位情况,观察是否参与了疼痛传导过程。方法:制备大鼠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性损伤模型(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CCI),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及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分别测定Kv4.2与PSD-95在坐骨神经及脊髓中的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探讨Kv4.2和PSD-95与胶质细胞及神经元在脊髓中的共定位情况。结果:(1) Kv4.2mRNA在正常坐骨神经组织中度表达,坐骨神经损伤后1d到5d下降,随后升高,7d达到峰值;蛋白水平未检测出。(2) Kv4.2mRNA在正常脊髓中高度表达,坐骨神经损伤后1d到5d下降,7d后增高,但总体水平较正常水平低;蛋白水平在正常脊髓中度表达,在损伤后3d降到最低点,5d开始缓慢上调,持续到14d仍显着增加。(3) PSD-95mRNA在正常坐骨神经中度表达,损伤后5d显着上调持续到10d,14d有下降趋势,但仍比正常水平高;蛋白水平在损伤后1d到3d时明显降低,而在损伤后5d时明显增加,一直持续到14d。(4) PSD-95mRNA在正常脊髓中高度表达,坐骨神经损伤后缓慢下降,损伤后7d开始上调,10d达到高点;蛋白水平在损伤后显着下调,10d后开始上调,并且变化趋势基本与Kv4.2相似。(5)在腰脊髓切片中,荧光免疫双标发现Kv4.2与PSD-95共定位于神经元,并且在损伤后集中在脊髓背侧角区域,与疼痛相关,而与星型胶质细胞无共定位。结论:Kv4.2、PSD-95在慢性坐骨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坐骨神经及脊髓中的表达水平不同,提示Kv4.2、PSD-95的表达与坐骨神经损伤时间有关,且Kv4.2与PSD-95共定位于神经元,并且在损伤后集中在脊髓背侧角区域,与疼痛相关,而与星型胶质细胞无共定位,说明慢性坐骨神经损伤后,坐骨神经本身及其上游脊髓中的Kv4.2及PSD-95表达水平明显改变,二者共同参与了慢性疼痛过程,并且与感受伤害性刺激神经元兴奋性有关。

李桂石[6](2013)在《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变化的动态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SD大鼠动物周围神经损伤模型,人为造成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以神经单纯切断组,切断缝合修复组,游离神经移植修复组,游离神经移植修复后远侧缝合口切除组,游离神经移植修复后远侧缝合口切除再缝合组和假手术组来对比观察。在神经修复的不同阶段,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动态变化。方法:建立坐骨神经缺损自体神经移植修复的动物模型,本实验采用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6组,用3.5%的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lml/100g。俯卧位,右臀部及大腿上段正中切口显露坐骨神经。在坐骨结节下平面切断坐骨神经,并向远端1.5cm处再切断坐骨神经,然后原位缝合修复,形成1.5cm自体神经移植修复的动物模型。功能评估:1)术后各组于相应时间段采用SFI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测定。2)电生理学检测:术后各组于相应时间段检测神经传导速度3)肌肉湿重:术后各组于相应时间段检测胫前肌湿重4)组织学检测:光镜:①观察术后各组各时间点脊髓标本横断面白质、灰质病理改变。②观察术后各组于相应时间段距吻合口远端0.5cm处神经束的面积、纤维数。电镜:观察术后各组时间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化: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各种神经营养因子受体表达情况。结果:1.术后所有实验组大鼠均表现为单侧下肢行动不利。2.HE染色结果实验组坐骨神经损伤后各个时间点,实验侧运动神经元胞体萎缩。3.Tunel检测术后3天,实验组损伤侧脊髓前角有散在Tunel染色阳性细胞,手术组凋亡细胞数量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电镜观察大鼠脊髓术后3天,胞浆轻度水肿,线粒体肿胀,空泡化。术后2周到4周,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改变明显加重。术后4周到8周电镜图像显示受损的神经元进入恢复期。5.免疫组化结果神经移植术后1周,第三组BDNF在运动神经元内表达开始增加,术后2周达到了高峰,术后第8周下降。NGF的表达在术后2周开始上升,术后第8周达到高峰,之后持续下降。第五组BDNF的表达在术后8周直至16周期间呈上升趋势,第五组NGF的表达在术后8周一致维持平稳状态,无下降趋势。6.功能评估第三组与第五组在术后第16周神经传导速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及肌湿重维持率:①术后8周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总体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第六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第一组与各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②术后16周第二组,第三组,第五组,第六组实验侧总体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组及第四组与各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相应节段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发生退变,神经元数量减少,部分神经元死亡,凋亡为神经元死亡的主要形式。根据凋亡试验及电镜观察结果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1)周围神经损伤后最早3天可见到凋亡现象,7天新出现的调亡细胞数量最多,总体细胞凋亡在损伤后4周出现高峰期,之后较变化较为平稳。(2)神经元的死亡发生具有一定的程序性,方式为凋亡。损伤一周后神经元存活率开始显着下降,术后2周神经元存活率下降速度达到高峰,损伤四周后,受损的神经元转入修复阶段,凋亡细胞数量逐渐减少,考虑为神经缝合修复后4周,已有部分再生纤维通过吻合口到达效应器,神经反馈通路部分建立,远端大量增殖的雪旺细胞分泌的神经营养因子和少部分靶源性营养因子被摄取,逆行输送到了神经元。直至术后8周,随着远端再生神经的反馈,运动神经元存活率保持稳态。术后16周神经元的存活率有进一步下降2、不同神经营养因子的作用不相似:NGF能促进感觉和交感神经元的存活;BDNF对运动神经元的发育、成年后运动神经元以及病变运动神经元的存活和轴索再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神经移植术后1周,BDNF在运动神经元内表达开始增加,提示在神经损伤早期BDNF开始发挥了作用,术后2周时,BDNF的表达达到了高峰,此时神经轴突的生长处于活跃期,之后BDNF持续高表达,直至术后第8周,此后开始下降。NGF的表达通过免疫荧光检测看在术后2周开始上升,直至术后第8周达到高峰,此后开始下降。3、无论是从光镜还是电镜的结果分析均有此说明,远端吻合口切断后,虽然在对中枢神经元形态改变小,但神经元功能改变较大,BDNF及NGF在神经元内有较高的表达,并且其表达在术后又出现了高峰,第8周至16周期间,其表达高峰持续存在,远端吻合口切除后神经元功能的状态得到了激活。

吴殿秀[7](2013)在《丙戊酸对大鼠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意义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是最严重、最难修复的一种周围神经损伤。由于其病情复杂、诊断困难及并发症严重,不仅给患者带来机体和心理的双重残疾,亦给其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神经吻合、神经移位等手术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神经根性撕脱伤的临床治疗,但由于撕脱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出现大量死亡,神经再生缺乏“原动力”,导致术后肢体功能的恢复十分困难。丙戊酸作为抗癫痫、情绪稳定剂是神经科疾病治疗的常用药物。新近研究表明,丙戊酸尚可促进体外培养的神经细胞存活及再生,但对于其体内神经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尤其是对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还知之甚少。本研究通过建立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动物模型,应用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尼氏体染色和TUNEL等检测技术,探讨丙戊酸对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丙戊酸早日应用于临床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肢体功能恢复提供理论基础。材料方法成年Wistar雄性大鼠288只,随机等分为假手术组(麻醉后显露臂丛神经后直接闭合创口)、单纯损伤组(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和丙戊酸组(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每日丙戊酸300mg/kg)。三组大鼠分别在伤后1、2、3、7、14和28天固定时间内处死并留取脊髓C5-T1段。尼氏体染色法观察脊髓运动神经元存活数;TUNEL法检测运动神经元凋亡数;透射电镜观察运动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法检测c-Jun和Bcl-2在脊髓运动神经元内的表达情况及阳性细胞数;Western blot法和实时定量荧光PCR分别检测c-Jun和Bcl-2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研究结果1.脊髓存活运动神经元计数:单纯损伤组和丙戊酸组伤后1至7天神经元数量均无明显变化,14天和28天数量急剧减少。两组比较,丙戊酸组神经元存活数量较多,在第14天(p<0.05)和28天(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脊髓运动神经元凋亡细胞计数:单纯损伤组和丙戊酸组伤后第1天无阳性表达,第2至28天均可见凋亡细胞。两组比较,丙戊酸组神经元凋亡数量明显减少,在第3天(p<0.01)和7天(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脊髓运动神经元及胶质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单纯损伤组和丙戊酸组伤后均可见神经毡内部分空化,轴突溶解。单纯损伤组运动神经元可见核切迹、核固缩等细胞损伤和死亡现象;而丙戊酸组胞质内可见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增多。单纯损伤组神经胶质细胞可见核肥大、边聚,部分细胞空化坏死;而丙戊酸组的胞质内可见大量粗面内质网及核糖体,细胞空化不明显。4.脊髓运动神经元c-Jun蛋白表达变化:①c-Jun蛋白主要分布于运动神经元细胞核内。②单纯损伤组和丙戊酸组伤后c-Jun表达的阳性神经元百分比和蛋白量明显增高:c-Jun蛋白于第1天反应性升高,第3天达峰值,之后逐渐降低。两组比较,丙戊酸组c-Jun表达的阳性细胞数较少,伤后第1天(p<0.05)、2天(p<0.01)、3天(p<0.05)、7天(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丙戊酸组c-Jun蛋白表达量减少,伤后第1天(p<0.05)、2天(p<0.05)、3天(p<0.01)、7天(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单纯损伤组和丙戊酸组伤后c-Jun mRNA表达均上调,于第1天反应性升高,第3天达峰值。两组比较,丙戊酸组表达水平较低,伤后第1天(p<0.05)、2天(p<0.05)、3天(p<0.01)、7天(p<0.05)有统计学差异。5.脊髓运动神经元Bcl-2蛋白表达变化:①Bcl-2蛋白主要分布于运动神经元细胞浆内;②单纯损伤组和丙戊酸组伤后Bcl-2表达的阳性神经元百分比和蛋白量亦明显升高:Bcl-2蛋白于第1天升高,第7天达峰值,后逐渐回落。两组比较,丙戊酸组Bcl-2表达的阳性细胞数较多,伤后第1天(p<0.05)、2天(p<0.01)、3天(p<0.01)、7天(p<0.01)和14天(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丙戊酸组Bcl-2蛋白表达量增多,伤后第2天(p<0.01)、3天(p<0.05)、7天(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单纯损伤组和丙戊酸组伤后Bcl-2蛋白的mRNA表达均上调,于第1天反应性升高,第7天达峰值。两组比较,丙戊酸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伤后第2天(p<0.05)、3天(p<0.05)、7天(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1.改良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动物模型的神经根性撕脱确切、副损伤小、模型稳定、符合创伤实际机制;2.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可导致脊髓相应节段内运动神经元大量死亡,应用丙戊酸可减少神经元凋亡、增加神经元存活数量,发挥其保护神经的作用;3.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可引起脊髓相应节段运动神经元c-Jun蛋白与Bcl-2蛋白表达上调,而应用丙戊酸则可抑制神经元的c-Jun蛋白表达、增加Bcl-2蛋白表达。丙戊酸通过下调c-Jun蛋白、上调Bcl-2蛋白表达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增加细胞存活数量,可能是其神经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赵东波,孙鸿斌,李春雨,崔树森[8](2010)在《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相应脊髓节段Bcl-2、Bax蛋白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成年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相应脊髓节段Bcl-2、Bax蛋白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5只)和实验组(30只)。实验组再分为六个小组,每组5只。实验组于伤后3天,1周,2周,4周,6周和8周6个时间点取材。应用TUNEL法和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神经细胞的凋亡及脊髓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3天即可见脊髓内TUNEL阳性细胞,2周表达到达高峰,此后表达量逐渐下降;大鼠坐骨神经切断3天后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出现表达,2周时达高峰,8周时仍有表达。Bcl-2/Bax值2周时最低,以后逐渐增大,Bcl-2/Bax值越小凋亡的细胞越多。结论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相应脊髓节段内存在神经细胞的凋亡,Bcl-2和Bax比值的变化是神经凋亡的重要指标。

张苏岭[9](2010)在《Apelin对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脊髓前角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坐骨神经切断缝合术后断端注射apelin蛋白对脊髓前角细胞凋亡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apelin蛋白在阻止脊髓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提供研究基础。方法:建立大鼠坐骨神经切断缝合术动物模型。坐骨神经切断术中神经缝合后套入硅胶管内(内径1.0mm,管长1.0cm),硅胶管远端及缝合处用凡士林封固,A组(实验组)于硅胶管内注入apelin蛋白30μ1,B组(对照组)于硅胶管内注入0.9%生理盐水30μ1。A、B组大鼠各为24只。于术后4h、8h、24h、72h、7d、14d 6个时相点取材,切取L4-6脊髓。标本按常规固定、脱水、切片、切片厚度为5μm,每隔20张取1张切片,每个标本取10张。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凋亡细胞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行脊髓细胞凋亡检测。结果:1.A组在术后4h脊髓前角发现少量的TUNEL阳性细胞的表达,术后8h开始见到有典型的凋亡神经元,表现为核固缩,染色质浓缩,或形成不规则碎块,呈黄色荧光;到术后24h,凋亡细胞数增加,达到高峰,特别是大量胶质细胞凋亡;术后72h至7d凋亡的神经元细胞和胶质细胞均逐渐减少,出现不同阶段的不典型凋亡细胞,可见少量毛细血管增生,术后14d仍可见少量凋亡细胞;同时可见各时相点脊髓神经胶质细胞的凋亡比神经元的凋亡明显增多,实验组脊髓前角神经元凋亡数比对照组明显减少。2.B组术后4h脊髓神经胶质细胞和脊髓前角神经元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细胞凋亡(细胞核内有棕黄色深染颗粒,未见典型的凋亡小体),术后8h至24h,B组的阳性标记细胞逐渐增多,可见大量脊髓前角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凋亡;术后72h凋亡细胞达到高峰,随后逐渐减少,到术后7d凋亡细胞数量较术后8h差不多,但凋亡程度减轻,以不典型凋亡为主,术后14d仍然可以见到TUNEL阳性标记的脊髓前角神经元。A组和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Apelin蛋白减少了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凋亡数量,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可能有保护作用。

赵东波[10](2010)在《移植神经远端吻合口再处理后相关神经元GAP-43、Bcl-2和Bax的表达》文中提出神经缺损同手内在肌功能恢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一样是至今尚未有效解决的难题。自体神经移植仍是目前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法,也是其他研究周围神经缺损治疗方法的“金标准”。移植神经存在经过缺血性改变,易形成瘢痕,再生神经纤维需经过两个吻合口,易使再生神经纤维错长或被阻断在远端吻合口等缺点。除了继发性损害的不断加重,移植的神经同样面临着中枢神经元的再生修复,然而关于移植神经远端吻合口对神经元再生影响的研究,国内外报导较少。本实验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大鼠坐骨神经移植模型,以GAP-43、bcl-2和bax作为观察指标,通过免疫组化、RT-PCR、western-blot以及TUNEL技术,研究二次处理移植神经远端吻合口对感觉和运动神经元再生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移植神经远端吻合口二次处理后,实验组GAP-43在相应脊髓和背根神经节中再次出现表达高峰,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实验组bcl-2和bax的比值在相应脊髓和背根神经节中的表达再次达到低值,与TUNEL检测相一致,但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本实验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通过二次处理移植神经远端吻合口,轴突的延长和重建可被重新诱导,给神经元提供了二次再生的能力;二次处理虽然引起了神经元的再次凋亡,但是影响较小,形态学上观察没有统计学意义。

二、坐骨神经切断后脊髓神经细胞的凋亡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坐骨神经切断后脊髓神经细胞的凋亡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TERT/p53信号通路对轴突再生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实验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常规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主要试剂
        1.4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小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的建立
        2.2 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体外培养
        2.3 皮层神经元和海马神经元的体外培养
        2.4 蛋白质免疫印迹
        2.5 实时荧光定量PCR
        2.6 冰冻切片的制备和免疫荧光染色
        2.7 细胞的免疫荧光染色
        2.8 电穿孔转染DRG神经元
        2.9 小鼠DRG神经元的活体电穿孔转染
        2.10 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的轴突长度测量
        2.11 玻璃体内显微注射和视神经损伤
        2.12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轴突的顺行标记和再生轴突数量统计
        2.13 视网膜染色计算神经元的存活率
        2.14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
    第一部分 TERT调控感觉神经元的轴突再生
        1.1 坐骨神经损伤后,DRG中TERT的表达量上调
        1.2 抑制TERT活性阻碍体外和体内感觉神经元的轴突再生
        1.3 激活TERT活性显着促进感觉神经元的轴突再生
        小结
    第二部分 p53调控感觉神经元及中枢神经元的轴突再生
        2.1 坐骨神经损伤后,p53表达明显升高
        2.2 抑制p53活性阻碍感觉神经元的轴突再生
        2.3 激活p53活性显着促进体外和体内感觉神经元的轴突再生
        2.4 抑制p53活性阻碍中枢神经元的轴突再生
        2.5 激活p53活性显着促进中枢神经元的轴突再生
        2.6 过表达p53促进视神经损伤后的轴突再生
        小结
    第三部分 TERT通过p53调控感觉神经元的轴突再生
        3.1 p53作为TERT的下游分子调控感觉轴突再生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轴突再生的策略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表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发明专利
致谢

(2)不同频率电针对急性坐骨神经损伤大鼠L4-L5脊髓中Bcl-2、Eax及P53的表达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一 不同频率电针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实验及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电针对周围神经损伤细胞凋亡因子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坐骨神经预损伤后miR-124-3p调节GAP-43表达并促进轴突生长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坐骨神经预损伤后脊髓后索损伤大鼠的miRNA表达谱分析
    1.1 实验分组及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的miRNA表达谱分析
        1.1.1 对象和方法
        1.1.2 结果
    1.2 microarray结果验证及miR-124-3p表达模式分析
        1.2.1 对象与方法
        1.2.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二、坐骨神经预损伤及miR-124-3p对初级感觉神经元轴突生长的影响
    2.1 SNCL对初级感觉神经元轴突生长的影响
        2.1.1 对象和方法
        2.1.2 结果
    2.2 miR-124-3p对初级感觉神经元轴突生长的影响
        2.2.1 对象和方法
        2.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三、DRG神经元中miR-124-3p/STAT3/GAP-43 信号通路的组成及作用
    3.1 DRG神经元中miR-124-3p与 STAT3、GAP-43 及轴突生长的关系
        3.1.1 对象和方法
        3.1.2 结果
    3.2 STAT3是miR-124-3p/STAT3/GAP-43 通路的关键组成部分
        3.2.1 对象和方法
        3.2.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JAK-STAT通路在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干细胞、神经祖细胞和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中的作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4)GSK3信号分子在神经细胞轴突再生中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轴突及生长锥的再生
        1.1.1 轴突的生长锥结构
        1.1.2 轴突再生与脊髓损伤的恢复
    1.2 脊髓损伤
        1.2.1 脊髓损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2.2 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的病理变化
    1.3 脊髓背根神经节(DRG)及体内转染模型的建立
        1.3.1 脊髓背根神经节(DRG)
        1.3.2 体内转染技术
    1.4 糖原合成酶激酶 3(GSK3)与转基因小鼠
        1.4.1 PI3K-Akt 通路对 GSK3 的调控机制
        1.4.2 GSK3 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1.4.3 GSK3 转基因小鼠
    1.5 课题研究思路及总结
第2章 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目的
    2.3 实验内容
        2.3.1 GSK3a 分子对小鼠神经再生过程影响的研究
        2.3.2 GSK3b 分子对小鼠神经再生过程影响的研究
        2.3.3 GSK3 分子总体表达水平对小鼠神经再生过程影响的研究
        2.3.4 PI3K-GSK3 信号传导通路调控机制的研究
    2.4 实验材料
        2.4.1 实验动物
        2.4.2 实验试剂及药品
        2.4.3 实验仪器及设备
    2.5 研究方法
        2.5.1 实验动物基因型鉴定及繁殖
        2.5.2 质粒的制备提取与鉴定
        2.5.3 神经细胞的培养
        2.5.4 手术操作
        2.5.5 标本的固定与制备
        2.5.6 免疫荧光检测及定量分析
        2.5.7 Western Bloting 检测
        2.5.8 统计学方法及软件
    2.6 实验结果
        2.6.1 GSK3a 分子对小鼠神经再生过程影响的研究
        2.6.2 GSK3b 分子对小鼠神经再生过程影响的研究
        2.6.3 GSK3 分子总体表达水平对小鼠神经再生过程影响的研究
        2.6.4 PI3K-GSK3 信号传导通路调控机制的研究
    2.7 讨论
第3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和PSD-95相关分子在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β-1,4 半乳糖基转移酶-I 和 V 在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腓肠肌中的表达及意义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β-1,4-糖苷键在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腓肠肌中的表达及意义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Kv4.2 与 PSD-95 在慢性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脊髓及坐骨神经的表达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生期间完成的论文
博士生期间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致谢

(6)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变化的动态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病理检测指标
        1.3.1 HE染色观察运动神经元形态和数量变化
        1.3.2 原位Tunel标记法检测凋亡细胞
        1.3.3 透射电镜观察脊髓前角细胞超微结构
        1.3.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荧光观察
        1.3.5 神经组织学检测
    1.4 功能评估
    1.5 组织定量分析与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大体观察
    2.2 手术所见
    2.3 组织学检测
    2.4 功能评估
3 讨论
    3.1 周围神经损伤和运动神经元动态变化特征
    3.2 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神经元的神经营养受体变化特点
    3.3 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与瘢痕形成
    3.4 自体神经移植治疗大段神经缺损治疗的替代方法
    3.5 存在的不足
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周围神经损伤后影响神经元病理变化因素研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7)丙戊酸对大鼠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综述
    第1节 臂丛神经损伤的机制及治疗方法
        1 臂丛神经损伤机制
        2 臂丛神经损伤分类
        3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治疗方法
        3.1 臂丛神经节前损伤
        3.2 臂丛神经节后损伤
        3.3 电生理检测技术(EMG)
        3.4 组织工程
        4 臂丛神经损伤后的并发症
        4.1 灼性神经痛
        4.2 疼痛性神经瘤
    第2节 轴突损伤对运动神经元的影响
        1 轴突损伤对运动神经元的影响
        1.1 轴突切断后神经元形态、功能和生化变化
        1.2 轴突切断后神经元存活的影响因素
        2 轴突对损伤的反应
        2.1 轴突切断后分子转运变化
        2.2 轴突损伤后的变性
        3 神经胶质细胞的反应
        3.1 神经胶质细胞对中枢神经系统再生的影响
        3.2 引起星形胶质细胞化及抑制性分子增加的原因
        4 中枢神经损伤后炎症反应的作用
        5 神经的轴突再生
        5.1 内在因素对神经轴突再生的影响
        5.2 神经轴突再生的外在因素
    第3节 细胞凋亡及其信号传导途径
        1 凋亡受体介导的凋亡途径
        2 内质网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
        3 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
        4 Anoikis 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
        5 粒酶 B(granzymes B, GrB)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
        6 胱天蛋白酶的级联反应
    第4节 c-Jun 及其信号传导途径
        l c-jun 与其他转录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1.1 c-jun 与 JunB 的相互作用
        1.2 TNF-α对 c-Jun 的调节作用
        1.3 c-Jun 与 PU.1 的协同激活作用
        2 AP-1 家族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联系
        2.1 AP-1 与神经系统
        2.2 AP-1 与骨骼系统
        2.3 AP-1 与生殖系统
        2.4 AP-1 与肌肉
        2.5 AP-1 与血液、消化系统
    第5节 Bcl-2 及其信号传导途径
        1 Bcl-2 调节线粒体和内质网中的钙离子平衡
        2 Bcl-2 抑制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 C
        3 Bcl-2 抑制第二种线粒体来源的激活剂/低等电点 IAP 结合蛋白28
        4 Bcl-2 与神经细胞的凋亡
    参考文献
第1章 改良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动物
        2.3 手术过程
        2.4 取材
        2.5 硫堇染色方法
        2.6 透射电镜检查
    3 实验结果
        3.1 手术显微镜下模型建立成功鉴定结果
        3.2 硫堇染色结果
        3.3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2章 丙戊酸对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运动神经元保护作用的研究
    1 前言
    2 主要仪器及试剂
    3 方法
        3.1 硫堇染色方法
        3.2 凋亡细胞 TUNEL 法检测
        3.3 运动神经元及胶质细胞透射电镜检查
    4 统计学分析
    5 实验结果
        5.1 硫堇染色实验结果
        5.2 TUNEL 实验结果
        5.3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6 讨论
        6.1 臂丛神经根可导致脊髓运输神经元大量死亡
        6.2 运动神经元死亡类型
        6.3 神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的存活及再生
        6.4 应用丙戊酸保护损伤后运动神经元的优点
        6.5 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存活对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7 结论
    8 参考文献
第3章 丙戊酸对臂丛神经撕脱伤后神经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1 前言
    2 主要仪器及试剂
    3 方法
        3.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3.2 Western blot 检测
        3.3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
    4 实验结果
        4.1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结果
        4.2 Western blot 实验结果
        4.3 实时荧光定量 PCR 结果
    5 讨论
        5.1 VPA 对 c-Jun mRNA 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5.2 VPA 对 Bcl-2 mRNA 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作者简介与在读期间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相应脊髓节段Bcl-2、Bax蛋白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与试剂
    1.2 模型制备、取材与固定
    1.3 阳性结果判定及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TUNEL染色结果
    2.2 Bcl-2、Bax表达结果
    2.3 Bcl-2与Bax比值
3 讨论

(9)Apelin对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脊髓前角神经元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设备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动物
    2. 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动物模型构建
        2.3 标本采集、制备
        2.4 检测指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TUNEL标记检测凋亡细胞
第三章 结果
    1. 常规HE染色
    2.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凋亡检测
第四章 附图
第五章 讨论
    1.坐骨神经损伤致脊髓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
    2.神经系统中神经元、轴突与效应器三者的关系
    3.Apelin/APJ系统分布及分子生物学特性
    4.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10)移植神经远端吻合口再处理后相关神经元GAP-43、Bcl-2和Bax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周围神经再生与神经元保护
        1 周围神经再生的机制
        2 周围神经损伤对神经元胞体的影响
        3 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元的保护
    第二章 GAP-43 与周围神经再生
        1 GAP-43 的结构和生化特征
        2 GAP-43 的分布和表达
        3 GAP-43 的生理功能
        4 GAP-43 的作用机制
    第三章 周围神经损伤后的细胞凋亡
        1 轴突损伤后的细胞凋亡
        2 凋亡的形态学特征
        3 轴突损伤后的细胞凋亡机制
        4 凋亡基因家族
        5 凋亡细胞的检测方法
        6 凋亡产生的阶段
        7 细胞凋亡的信号传导途径
第二篇 移植神经远端吻合口再处理后相关神经元GAP-43、Bcl-2 和Bax 的表达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动物模型的建立
        第一节 实验动物来源
        第二节 实验动物造模与分组
        第三节 实验动物取材
    第三章 GAP-43 的检测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 GAP-43 mRNA 检测
        2 GAP-43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3 GAP-43 Western Blot 检测
        第二节 实验结果
        1 GAP-43 mRNA 检测
        2 GAP-43 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3 GAP-43 Western Blot 检测
    第四章 Bcl-2、Bax 和神经元凋亡的检测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 Bcl-2、Bax 的免疫组化检测
        2 神经元凋亡的检测
        第二节 实验结果
        1 Bcl-2、Bax 的免疫组化检测
        2 神经元凋亡的检测
    第五章 讨论
        第一节 二次处理移植神经远端吻合口促进神经再生
        1 提出背景
        2 二次处理移植神经远端吻合口与条件性损伤的区别
        3 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二节 GAP-43 的分析
        1 关于GAP-43 表达的观察方法
        2 相应节段脊髓和背根神经节中GAP-43mRNA 的表达
        3 相应节段脊髓和背根神经节中GAP-43 蛋白的表达
        第三节 Bcl-2 和Bax 的分析
        第四节 神经细胞凋亡的分析
第三篇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课题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四、坐骨神经切断后脊髓神经细胞的凋亡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TERT/p53信号通路对轴突再生的调控作用[D]. 马进进. 苏州大学, 2019(02)
  • [2]不同频率电针对急性坐骨神经损伤大鼠L4-L5脊髓中Bcl-2、Eax及P53的表达影响[D]. 伊娜.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2)
  • [3]坐骨神经预损伤后miR-124-3p调节GAP-43表达并促进轴突生长的实验研究[D]. 王天仪. 天津医科大学, 2015(05)
  • [4]GSK3信号分子在神经细胞轴突再生中作用的研究[D]. 张伯寅. 吉林大学, 2014(09)
  • [5]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和PSD-95相关分子在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D]. 赵建美. 苏州大学, 2013(11)
  • [6]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变化的动态观察[D]. 李桂石. 天津医科大学, 2013(07)
  • [7]丙戊酸对大鼠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 吴殿秀. 吉林大学, 2013(08)
  • [8]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相应脊髓节段Bcl-2、Bax蛋白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J]. 赵东波,孙鸿斌,李春雨,崔树森.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0(05)
  • [9]Apelin对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脊髓前角神经元凋亡的影响[D]. 张苏岭. 中南大学, 2010(02)
  • [10]移植神经远端吻合口再处理后相关神经元GAP-43、Bcl-2和Bax的表达[D]. 赵东波. 吉林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坐骨神经截肢后脊神经细胞的凋亡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