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淄博机电产业发展的思考

加快淄博机电产业发展的思考

一、加快淄博机电工业发展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黄雪洋[1](2020)在《污染场地地下水中石油烃的生物强化降解及风险管控研究》文中指出石油烃是污染场地中常见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物,污染场地中石油烃来源主要包括石油开采、石油化工企业生产、加油站、企业油库等。石油烃进入土壤和地下水后会破坏生态系统,造成土壤或地下水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石油烃类污染物具有稳定性、挥发性和毒性等特征,且其来源广泛,因此成为环境中的主要污染源,并被许多国家列为优先控制污染物。石油烃污染物成分复杂,目前我国建设用地土壤标准(GB36600-2018)中规定了石油烃(C10-C40)的筛选值和管制值,但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2017)中仍缺少石油烃指标相关限值。我国已完成了多个石油烃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的调查、风险评估与修复等工作,针对受石油烃污染的地下水修复多采用抽出处理或原位化学氧化等技术。本文通过文献查询,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石油烃自然衰减过程的研究进展,分析石油烃自然衰减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采集我国北方地区某大型石油化工企业污染场地表层土壤,开展了室内生物降解实验研究,分析实验过程中地下水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结合场地未来规划用途和管理需求,探索建立了该场地石油烃污染的强化生物降解的风险管控技术体系。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为:(1)石油烃自然衰减主要途径为挥发、弥散、吸附和生物降解等。对于石油烃中的挥发性有机物,自然衰减的主要过程为挥发;针对其他类型有机污染物,在达到吸附平衡后,主要的自然衰减过程为生物降解。(2)采集某工业污染场地表层土壤,经微生物筛选、分离、纯化,得到单菌落。对单菌落进行富集培养后,将菌悬液按不同比例投加至受石油烃污染的该场地地下水样品中,研究结果表明菌悬液的投加对样本的细菌结构影响显着,投加的菌种可有效降解地下水中的石油烃。(3)基于强化生物降解的风险管控思路,考虑技术筛选、工作程序、管控目标等,构建了场地风险管控技术体系。研究成果为石油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微生物强化修复提供理论基础,还可为我国污染场地风险管控技术方案的优化筛选提供支撑。

孙岭岭[2](2020)在《中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均寿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大大延长,中国人口老龄化成上升趋势,中国高龄阶段的老人也在迅速增加。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1990年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是760多万,到1998年底我国的高龄老人增加到1000万,2000年达l100万人,今后每年将以5.3%的速度增长。面对这样的高龄化老年人口增长形式,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一直备受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对老年人的养老服务质量和养老事务的高效益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导致了一些养老机构或养老企业对人才的筛选有了更加严格的标准,仅仅有专业技能的学生还远远达不到一些用人单位的要求,再加上学生毕业后面对的是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学生的一些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理想信念和职业能力等职业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就目前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河北省和天津市老人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普遍不高,存在职业道德素养缺失、职业意识素养淡薄、职业能力素养不强、职业理想信念素养不坚定等问题。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中职老人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通过对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文献梳理,发现学者们对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构成、中职学生职业素养课程研究、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及原因分析等方面研究较多,大部分学者的研究对象是面对整个中职学生群体,针对某个专业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研究较少。随着社会的进步,不同的社会阶段对中职学生职业素养要求不同,从而导致对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建议还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和针对性。针对当前我国面临的高质量老人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急缺问题,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着重对中职老人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进一步从宏观和微观上对中职老人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素养的提升提出可行性建议。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选题背景。这部分主要介绍了人口老龄化现状、国家的政策导向、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是对中职老人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调查。以天津市和河北省两所中职院校老人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学校现状、调查设计、调查结果分析这三个方面出发,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中职老人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第三部分是对中职老人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困境进行阐述及成因分析。当前,中职老人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存在如下问题:职业道德素养缺失、职业意识素养淡薄、职业能力素养不强、职业理想信念素养不坚定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从社会、中职学校、学生等三个层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对原因进行分析。第四部分笔者从社会、中职学校、学生三个层面对中职老人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提出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合理化建议。

本刊编辑部[3](2020)在《抗疫生产两不误,企业家谈科学复工复产》文中研究说明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印刷行业企业正常的前行步伐,亦使大多企业不得不面对来自经营、成本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基于此,中国印工协对话35位企业家,共谈疫情之下行业发展态势,思化危为机的应对之策。他们或乐观或直率或困惑的言语,恰给更多印刷人带来了关乎行业及企业发展的更多思考。

孙蕾[4](2019)在《新旧动能转换下山东省人才支撑体系评价与建设研究》文中指出2018年1月,山东省成为全国第一个新旧动能转换的综合试验区。作为国家级新旧动能转换的第一个示范基地,山东省充分发挥全国排头兵和新旧动能转换引领者的重要作用。山东作为北方地区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在培育新动能,改造旧动能的过程中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人才是重点,创新是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为山东省发展打造以科技创新人才为代表的人才队伍就成为一个重要议题。从突破核心技术到发展特色海洋产业,从农业现代化转型到传统产业的高端集聚,都需要人才的力量。当前,我国新旧动能转换所需的重点产业人才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关键人才和领军人才缺乏、高端化工领域人才缺乏,队伍整体创新意愿不足、海洋特色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人才研发与市场脱轨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数量不足等问题。当前,山东省迫切需要打破人才发展障碍,以更好的建设一个动能接续转换的综合试验区,并为国内其他城市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本文从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的人才支撑体系入手,利用文献研究、因子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进行了针对性的人才分析,本文在第一章和第二章进行了理论铺垫,其后在第三章先指出了山东省人才队伍整体发展状况,进而结合相关文献和国家对于新旧动能转换的人才需求确定了一套针对性的指标体系,指标比以往更强调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因素,并以此对全省16市的人才支撑进行评价。第四章分析了新旧动能转换下山东省人才支撑体系存在问题及原因。在分析问题时也是从山东省整体和内部16市两层面入手,指出山东整体层面的人才支撑问题以及16市之间的区域发展状况,16市可分为三个梯度,每个梯度存在相应的问题。最后结合山东省实际情况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五章中通过对美国、日本、德国等在人才发展方面的政策制度进行分析,给出山东省改进的方向。第六章详细的分析了山东省人才支撑体系的优化建议,从人才培养环境、政策环境、人才选拔和竞争机制,人才平台建设四个方面阐述了优化措施。

李响[5](2019)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研究(1949-1957)》文中研究表明在新中国的建设史上,沈阳具有“东方鲁尔”之称号和“共和国工业的长子”之美誉。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这一时段内,妥善接收城市并迅速恢复各项功能之后,在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影响和推动下,沈阳城市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不仅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工业城市和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而且对此后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历史学为基础,兼用城市社会学、城市形态学、城市经济学等学科理论,以沈阳城建档案和当时报刊为主要资料,研究了这一时期沈阳城市的发展背景、历程、建设成果及其影响,并对这一时段的城市发展做出评价,以期为当今城市建设和深入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启示。除绪论和结论外,本文共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探讨解放后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沈阳城市的恢复建设,为沈阳城市大规模建设奠定了基础。沈阳解放后,沈阳军管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的完成了接收和管理工作,成为全国大城市接收的典范。在国家的支持和城市人民的努力下,沈阳恢复和新建了市内工厂,使其在规模上和技术上达到或超过建国前水平。在工业恢复的同时,残破的城市得以修复,社会重新运转并进一步走向安宁有序,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这一时期的恢复建设,不仅壮大了沈阳工业经济实力,更为此后大工业发展计划的确立、规划和实施创造了条件。第二章论述了沈阳城市发展的规划设计。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发展战略思想指导下,城市建设的方针和计划是围绕工业化制定和实施的。基于国内外现实条件和沈阳自身基础,国家在此布置了较多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和配套项目。为与工业化建设相适应,沈阳的城市建设和城市化也有了新的规划,将城市发展计划与工业建设协调起来。因此沈阳不仅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建立了城市现代工业体系,而且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现代城市骨架结构,为城市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章论述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的城市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历程。沈阳的工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全市范围内形成了4个完整的工业区,完成建设项目近1500项,其中重点项目50多项,形成了以机床、电机电器制造工业和航空工业为核心的国家重工业基地。作为工业建设的载体,城市道路、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焕然一新,交通、供水、供电公共事业建设大幅度改善,公园、广场、文体场馆等公共空间丰富多样,以大型工业企业为中心的现代化城市居住社区的呈现成为沈阳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沈阳被苏联专家誉为当时“中国八大城市之一,中国独一无二的大工业城市。”第四章论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城市空间形态的重构。随着工业建设和市政建设的发展,城市空间也获得了超常规发展,形成了现代城市发展中的沈阳模式。从城市整体布局的调整出发,扩建成铁西和大东两个工业体系较为完整、生产规模宏大的工业区,新建陵北工业区和沈海工业区;配合工业发展,形成了南北两个文教区,教育科研机构规模和数量较为庞大;按照社会主义的城市空间布置调整了行政中心位置;逐渐形成了市、区、住宅区3层商业中心。城市以市政府为新的城市中心,构建了南北和东西轴线,沿轴线、铁路和陆路交通线向外拓展趋势明显。城市内部结构得到重构,外部形态得以扩展,重塑了沈阳作为东北工业化首位城市的空间形貌。第五章论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城市社会的更新。“一五”计划的胜利完成使中国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一大步,也促进沈阳城市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动,出现了与计划经济体制和工业城市水平相吻合的城市社会基层管理机制——单位制,城市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变动,科学教育事业突飞猛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符合社会主义工业城市特征。在此基础上城市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和丰富,这一过程不仅深刻反映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也映射在今天的生活范式中。第六章阐述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的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业绩成就了沈阳中国重工业第一城和东北首位城市的地位,也决定了城市发展方向;以工业建设为依托,沈阳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空间形貌得到重塑,也奠定此后城市发展格局结构;城市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市民生活水平提高,也造就了辉煌的工业历史和独具魅力的工业精神。同时,这一时期沈阳城市发展也具有局限性,体现在城市建设落后于工业化,单位制度和企业办社会存在弊端,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和改善,设备与技术更新缓慢,三大改造后城市发展缺乏动力等,这些问题对当今城市发展也产生了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沈阳乃至东北城市发展史上的最重要时期,是巨大的更新也是辉煌的起点。在铭记昔日成就的同时,经验与教训均值得汲取,更需要对历史遗留问题进行深思,寻求解决之道。要深入推进东北振兴,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沈阳,如何发挥辽宁精神,重塑环境、重振雄风,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强支撑?研究探讨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历程可获得借鉴和启示。

肖尚[6](2019)在《夹江县城镇用地扩张及其驱动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夹江县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地处青衣江畔,是我国最重要的陶瓷产业基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夹江县经济、人口等因素不断改变,县域内土地利用情况也不断随之发生变化,其中明显的变化应当是城镇扩张带来的城镇用地变化。本文以夹江县城镇用地扩张情况及其扩张驱动力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三方面:(1)土地变化情况研究。借助ENVI、Arcgis等手段对夹江县2000、2006、2012、2018年四个时段的Landsat TM影像进行分析,剖析其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量化计算土地综合利用变化速率等。(2)城镇建成区分析研究。利用Arcgis结合NDBI指数对夹江县城镇建成区进行提取,分析其城镇扩张强度、城镇重心转移情况、城镇分形指数。(3)城镇用地扩张驱动力研究。建立驱动力分析评价模型,首先大量收集文献整理驱动力因子,然后利用熵权法计算各因子所占权重,筛选出有效驱动力因子,最后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有效驱动力因子进行关联度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结合2000、2006、2012、2018年四年的夹江县土地利用分类图及土地转移变化矩阵得出,夹江县综合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状态处于不平衡快速增长状态;城镇建设用地主要土地来源是林地和耕地;城镇用地变化速率、林地及耕地变化速率均呈逐年降低趋势,未来城镇化速率会逐渐放缓。(2)利用NDBI指数对夹江县城镇建成区进行提取后,计算得到的城市扩张强度指数显示其城镇范围呈现出不断扩大趋势,且其城镇用地扩张强度处于增强状态状态,扩张速率逐渐加快;城市重心显示其城市扩张趋势由东北向西南转移,其转移较无规律性,说明城镇用地扩张方向混乱,无前瞻性;城镇分形强度较高,容易引发城镇拥堵、城镇设施分配不均等问题。(3)利用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夹江县城镇用地扩张驱动力因子进行权重分析筛选以及关联系数排序,建立了以经济、人口、基础设施建设等多因子构成的驱动力体系,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夹江县城镇用地扩张主要驱动力为经济发展驱动力、城镇基础建设驱动力等。(4)根据得出的多项指标和数据对夹江县未来发展提出明确中心城区定及发展方向、工业集约化合理化发展、建立生态保护空间、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等对策建议。

池勇[7](2018)在《新形势下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研究 ——以成都青白江为例》文中指出20世纪60年代,国家布局投资建设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空间相对聚集的工业基地,现统称为老工业基地。老工业基地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经过60多年发展,老工业基地面临发展方式粗放、环境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发展也成为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青白江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为研究对象,总结青白江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经验,为推动其它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提供参考借鉴。本文以我国“一五”时期在西南规划建设的第一个工业区——成都市青白江区为例,梳理了相关研究理论,回顾了青白江老工业基地的形成,描述了青白江老工业基地的现状与问题,运用系统研究法和SWOT分析方法等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青白江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总结提炼了青白江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思路与路径。青白江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在准确研判内、外部环境,准确把握转型发展优、劣势的基础上,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发展空间、发展理念方面转变发展思路,遵循城市转型发展、提升枢纽核心能级、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强化制度保障、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体系、营造高效政务环境的发展路径,持续推进改革创新、绿色发展,在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中探索出以改善生态环境、转变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为主导方向的多元融合转型发展模式。从青白江的实践经验来看,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要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发展空间、发展理念上转变发展思路,立足自身优、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身转型发展的路径。

杨丽娇[8](2017)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示范校建设中的政府作用研究》文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教育及各种短期职业培训等。中等职业院校具体指的是对有一定文化基础或初中毕业生进行招收,同时在教育阶段展开的以培养高素养技能人才为核心目标的职业教育学校。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大量劳动者的关键职责,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在整个教育系统中,中等职业教育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可以为社会输送大批的技术人员。但我国自本科院校扩招以来,本科毕业生泛滥,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没落,尤其是中职院校因生源不足濒临倒闭。本科毕业生空有理论知识缺乏实操技能,到了企业创造不出应有的价值,一毕业就失业的就业难问题成了影响社会稳定的最大隐患。与此同时,企业也面临着用工荒的问题,企业招不到技术人才,重新培养非技术人才所花人力成本又非常巨大,培养周期也非常漫长。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各类院校办学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国目前面临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职业教育提高办学质量,需要职业教育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改革创新,特别是要深度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加强专业与岗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在以上背景下,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2010年6月,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共同印发《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中央财政投入100亿元,分三批遴选支持1000所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深化改革,先行先试,积累经验,以点带面,为全国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对全国内地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的中职示范校进行大量实地考察和材料整理,总结政府在这次改革示范校过程中的职能发挥情况,既归纳出政府在示范校项目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又揭露示范校建设中政府工作的不足和出现的问题,并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示范校项目中政府职能发挥的问题在于,政府有越位、缺位、错位方面的嫌疑,造成政府角色宏微观把握不准;政策宣导过于简陋,政府顶层设计不够,导致学校和社会对政策重视度不够,政策执行不彻底;示范校项目验收标准过于形式化;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督监管不力;财政拨款数目过小或者资金用途不当;政府在促进职业教育市场化方面软无力等各种现状。最后参考借鉴国际多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先进理念和方法,结合我国实际状况,笔者从政府职能方面提出对策:一是确保政府角色宏微观得当。二是加强政策宣导与执行。三是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四是加大财政投入和规范资金用途。五是出台更多利好政策,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宋贺[9](2017)在《淄博市城市转型升级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城市的转型升级是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始终要面对的课题,也是当今中国新常态下面临的最为紧迫的课题之一。淄博市位于山东中部,既是老工业城市,又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是全国重要的化工、医药、装备、建材、陶瓷、纺织基地,也是全国、全省的重要资源基地,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经过长期开发,淄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资源枯竭期,产业衰退、企业破产、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异常突出,一度面临“矿竭城衰”的严峻形势。但从“九五时期”开始,淄博主动作为、自费转型。在经济结构转调、产业转型发展、增加城市发展内涵及提高居民生活保障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实现了资源型老工业城市的再生发展之路,并被国家评为国家级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先行示范区。但是近年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我国经济逐步步入发展新常态。对于淄博来说,就出现了新常态下如何推进资源型老工业城市与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特殊问题,也进入了一个深入推进发展的特殊时期。本文以淄博的转型升级为切入点,归纳资源型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概念定义,梳理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得出了推进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和研究依据。然后从淄博的实际情况出发,总结淄博资源型老工业城市的发展路径,梳理淄博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转型形成的基础优势,并依托近年来的数据分析淄博在城市转型发展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也为接下来提出对策研究找准靶标。通过对于优势和问题的总结分析,是为了找准淄博转型发展的路径所在。本文在研究中,充分借鉴英国伯明翰和德国鲁尔区的转型经验,分析研究四川攀枝花的路径选择及昆明东川的经验教训,为淄博探索转型路径提供了借鉴。最后一部分就是在之前所有研究的基础上,从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城市转型的角度,对于推进淄博资源型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提出指导思想、目标定位、路径建议等。从而为淄博市和与淄博市类似的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城市,如何加快推进城市转型升级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方案。

殷炳元,魏玉海[10](2017)在《新时期中职教师专业成长策略探讨》文中指出教师专业成长能够提升教师个人素质,且与学生未来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不断深化,中职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且愈发重视教师专业成长。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教师专业成长受到了诸多影响,如专业技能提升缓慢、教科研缺乏生机等,专业成长效果不尽人意。新时期下,如何推动中职教师专业成长受到了广泛关注。文章从教师专业化概念入手,对中职教师专业成长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中职教师专业成长策略。

二、加快淄博机电工业发展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快淄博机电工业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污染场地地下水中石油烃的生物强化降解及风险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石油烃的自然衰减机理研究
        2.1.1 挥发
        2.1.2 吸附
        2.1.3 降解
    2.2 石油烃污染场地风险管控技术
        2.2.1 风险管控理念
        2.2.2 制度控制技术
        2.2.3 工程控制技术
        2.2.4 监控自然衰减技术
    2.3 小结
第3章 针对石油烃中苯的生物强化降解实验
    3.1 降解菌的筛选、纯化及鉴定
        3.1.1 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菌株16S rDNA鉴定
    3.2 菌株的最适生长条件
        3.2.1 菌种生长曲线
        3.2.2 温度
        3.2.3 振荡速率
        3.2.4 苯浓度
    3.3 菌投加比对地下水中微生物生长影响研究
    3.4 实验结果
        3.4.1 测序质量评价
        3.4.2 多样性指数
        3.4.3 地下水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3.5 小结
第4章 基于监测自然衰减的风险管控技术研究
    4.1 某场地地下水石油烃污染及风险情况
    4.2 场地风险管控总体设计思路
        4.2.1 风险管控设计思路
        4.2.2 风险管控总体设计方案
        4.2.3 风险管控体系
    4.3 长期监测体系设计
        4.3.1 监测目的
        4.3.2 监测点位布设
        4.3.3 监测指标
        4.3.4 监测频率
    4.4 风险管控分析评估
    4.5 场地微生物强化降解
        4.5.1 强化降解监测井布设
        4.5.2 强化降解监测指标
        4.5.3 强化降解监测频率
    4.6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中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1.1.2 国家的政策导向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中等职业学校
        1.3.2 老人服务与管理
        1.3.3 职业素养
        1.3.4 中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职业素养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中职老人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调查
    2.1 学校现状
    2.2 调查设计
    2.3 调查结果现状分析
        2.3.1 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现状
        2.3.2 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现状
        2.3.3 学生职业理想信念素养现状
        2.3.4 学生职业意识素养现状
    2.4 研究结论
第3章 中职老人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3.1 中职老人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困境
        3.1.1 社会对于该职业的认可度较低,学生自主选择职业的动能不高
        3.1.2 学校对于职业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学生职业胜任力低
        3.1.3 学生职业意识淡薄、职业道德素养缺失
    3.2 成因分析
        3.2.1 社会层面
        3.2.2 学校层面
        3.2.3 学生层面
第4章 中职老人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策略
    4.1 社会层面
        4.1.1 普及和强化老人服务与管理专业知识,增强社会职业认可度
        4.1.2 加大和拓宽老人服务与管理专业实习、实践渠道
    4.2 学校层面
        4.2.1 分层次、分阶段进行人才培养,实现多元化人才培养方式
        4.2.2 优化教师队伍、提升教学方法,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4.2.3 完善学生职业素养评价考核机制,确立学生职业素养标准
    4.3 学生层面
        4.3.1 加强自我管理,与老师积极配合,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4.3.2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Ⅰ 中职老人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调查问卷
附录Ⅱ 中职老人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访谈问卷

(3)抗疫生产两不误,企业家谈科学复工复产(论文提纲范文)

访谈1
访谈2
访谈3
访谈4
访谈5
访谈6
访谈7
访谈8
访谈9
访谈10
访谈11
访谈12
访谈13
访谈14
访谈15
访谈16
访谈17
访谈18
访谈19
访谈20
访谈21
访谈22
访谈23
访谈24
访谈25
访谈26
访谈27
访谈28
访谈29
访谈30
访谈31
访谈32
访谈33
访谈34
访谈35

(4)新旧动能转换下山东省人才支撑体系评价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人才支撑体系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新旧动能转换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人才
        2.1.2 人才支撑体系
        2.1.3 新旧动能转换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2.2.2 产学研合作理论
第三章 新旧动能转换下山东省人才支撑体系的评价
    3.1 山东省人才队伍总体状况
    3.2 山东省16市人才支撑体系评价
        3.2.1 人才支撑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2 人才支撑体系的构建
        3.2.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2.4 山东省16市综合排名分析
第四章 新旧动能转换下山东省人才支撑体系的问题及原因
    4.1 新旧动能转换下山东省人才支撑体系存在的问题
        4.1.1 山东省整体人才支撑体系层面
        4.1.2 山东省16市人才支撑体系层面
    4.2 新旧动能转换下山东省人才支撑体系问题的原因
        4.2.1 传统教育观念和文化观念根深蒂固,科研队伍缺乏创新活力
        4.2.2 政策层面缺乏有效支持,人才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
        4.2.3 人才管理和使用机制僵化,缺乏科学性
        4.2.4 地区特色优势发挥不明显,区域之间缺乏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第五章 国外相关城市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经验
    5.1 国外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打造人才支撑体系的做法
        5.1.1 美国
        5.1.2 日本
        5.1.3 德国
    5.2 国外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打造人才支撑体系的经验总结
第六章 新旧动能转换下山东省人才支撑体系的探索与建议
    6.1 改善人才培养环境,用教育和科研激发内生动力
        6.1.1 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优化教育环境
        6.1.2 打造良好科研环境,培育优质科研人才
    6.2 打造良好政策环境,免除人才后顾之忧
        6.2.1 改善物质环境,加强人才保障机制
        6.2.2 以法律等宏观政策为依托,制定人才微观政策
    6.3 改进人才选拔和竞争机制,调动人才积极性
        6.3.1 建立和完善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机制
        6.3.2 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
        6.3.3 打造有效的人才激励环境
    6.4 重点突破特色发展,加快特色人才平台建设
        6.4.1 利用不同区域优势为人才打造针对性支撑体系
        6.4.2 加强区域人才联动,实现人才优势共享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研究(1949-195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对象和内容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资料、研究方法和创新
第一章 解放后沈阳城市的接收和恢复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沈阳城市接收
        一、城市接收前的准备工作
        二、城市接收的过程与实施
    第二节 城市管理和建设工作次第开展
        一、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建立
        二、市政建设恢复
        三、教育、卫生事业进步
    第三节 城市工业的恢复和改造
        一、解放前沈阳工业状况
        二、国营工业的恢复和新建
        三、私营工商业的恢复和改造
    第四节 配合抗美援朝战争动员的城市社会生产运动
        一、全市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支援
        二、配合战争动员进行劳动竞赛和增产节约运动
    第五节 新政权的巩固与城市社会秩序的稳定
        一、收缴武器弹药,确保城市安全
        二、进行城市救济、收容散兵、乞丐和无业游民
        三、封闭妓院,教育改造妓女和暗娼
        四、严禁贩毒吸毒,肃清烟毒流害
        五、镇压反革命运动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规划
    第一节 “重点工业城市”落户沈阳的过程和原因
        一、国家工业发展策略中沈阳地位的确立
        二、“重点工业城市”落户沈阳的原因
    第二节 新的城市规划设计
        一、《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的制定基础
        二、《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的形成过程
        三、《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的具体内容和评价
第三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城市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
    第一节 城市工业飞速发展
        一、铁西区工业的扩充
        二、大东区工业的调整
        三、新工业区的工业建设
    第二节 城市建设逐步完善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焕然一新
        二、城市公共事业建设大幅度改善
        三、城市公共空间丰富多样化
        四、以大型工业企业为中心的现代化城市居住社区呈现
第四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城市空间形态重构
    第一节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一、原有工业区的充实和调整
        二、新工业区和工业居民点的规划和兴建
        三、文教区的新建
        四、行政区域迁移和构建
        五、等级化商业区的出现
    第二节 城市空间总体形态及特点
        一、更新与拓展——总体城市形态
        二、扩张与重构——城市形态特征
    第三节 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演变逻辑
        一、城市发展动力综合分析
        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逻辑
第五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城市社会变迁
    第一节 单位制在城市社会基层管理中占主导
        一、单位制的形成
        二、沈阳地区单位制的特征
    第二节 城市社会人口结构变化
        一、城市人口数量增长
        二、城乡人口结构变动
        三、人口经济结构的变化
        四、女性劳动人口增加及意义
    第三节 科学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突出
        一、科学和教育事业突飞猛进
        二、医疗卫生条件有质的飞跃
    第四节 城市居民生活变迁
        一、城市居民物质生活变迁
        二、城市居民文体娱乐活动丰富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评述
    第一节 沈阳城市发展成就与历史影响
        一、谱写辉煌时代,建成新中国重点工业城市
        二、形成以沈阳为核心的辽宁中部城市产业集群
        三、重构工业城市形态,奠定城市发展格局
        四、城市精神初步形成
    第二节 沈阳城市发展的局限性
        一、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水平落后于工业化
        二、单位制度和企业办社会存在弊端
        三、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和改善
        四、三大改造后城市发展缺乏自下而上的动力
结论
    一、革新与辉煌:建国初期城市整体风貌变革
    二、辐射与担当:城市职能的转变
    三、反思与梦想: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与当代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夹江县城镇用地扩张及其驱动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存在的创新
        1.4.2 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城镇建设用地概念
        2.1.2 城镇建设用地扩张
        2.1.3 城镇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
        2.1.4 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研究体系
    2.2 理论基础
        2.2.1 集聚经济理论
        2.2.2 区位理论
        2.2.3 地租地价理论
        2.2.4 核心-边缘理论
        2.2.5 分形理论
    2.3 分析评价理论基础
        2.3.1 熵权法
        2.3.2 灰色关联分析法
第3章 夹江县城镇用地扩张分析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自然地理环境
        3.1.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1.3 人口概况
    3.2 数据选取及处理
        3.2.1 数据选取
        3.2.2 遥感影像的预处理
    3.3 遥感影像解译
        3.3.1 遥感影像波段选择
        3.3.2 建立遥感解译标志
    3.4 夹江县土地利用变化图像解译
    3.5 夹江县土地利用变化转移情况分析
    3.6 夹江县土地利用情况变化速度和趋势分析
        3.6.1 单类土地变化速率及趋势
        3.6.2 综合土地变化速率及趋势
    3.7 基于NDBI指数的夹江县城镇建成区变化分析
        3.7.1 城镇建成区的概念
        3.7.2 夹江县城镇实体重心转移
        3.7.3 夹江县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强度
    3.8 基于分形理论模型的城镇建成区变化分析
        3.8.1 分形理论计算方法
        3.8.2 计算过程
        3.8.3 结果分析
第4章 城镇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4.1 驱动力因子选择
    4.2 基于熵权法的驱动力因子筛选
    4.3 灰色关联分析
        4.3.1 选定参考序列及比较序列
        4.3.2 灰色关联指标分类
        4.3.3 结果分析
    4.4 夹江县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分析
        4.4.1 经济发展驱动力分析
        4.4.2 城市基础建设驱动力分析
        4.4.3 人口驱动力分析
        4.4.4 旅游发展驱动力
        4.4.5 政策驱动力
第5章 夹江县城镇建设用地扩张问题与政策建议
    5.1 夹江县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现状问题分析
    5.2 夹江县城镇发展建议
        5.2.1 明确中心城区定位及发展方向
        5.2.2 工业聚集化、集约化、多元化发展
        5.2.3 建立生态及文化保护空间
        5.2.4 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新形势下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研究 ——以成都青白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研究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总结与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及拟解决主要的问题
        1.3.2 研究思路与框架内容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2.1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2.1.1 基本概念分析
        2.1.2 与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相关的理论
    2.2 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实践与经验借鉴
        2.2.1 德国鲁尔区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实践与经验借鉴
        2.2.2 国内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实践与经验借鉴
第3章 青白江老工业基地的形成、发展与问题
    3.1 青白江老工业基地的形成与演变
        3.1.1 青白江区发展概况
        3.1.2 青白江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沿革
    3.2 青白江老工业基地发展面临的问题
        3.2.1 产业老化经济支撑不足
        3.2.2 国有企业改革难度大
        3.2.3 粗放式发展,环境压力大
        3.2.4 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发展空间和载体不足
第4章 青白江转型发展的SWOT分析
    4.1 青白江转型发展内部环境分析
        4.1.1 青白江转型发展优势
        4.1.2 青白江转型发展劣势
    4.2 青白江转型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4.2.1 青白江转型发展的机遇
        4.2.2 青白江转型发展的挑战
    4.3 青白江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SWOT分析总结
第5章 青白江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思路与路径
    5.1 青白江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思路
        5.1.1 转型发展的内涵模式
        5.1.2 转型发展的具体方式
    5.2 青白江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路径
        5.2.1 强化精准规划,促进城市转型发展
        5.2.2 持续推进国际铁路港建设,提升枢纽核心能级
        5.2.3 围绕构建产业生态圈,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5.2.4 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强化转型发展制度保障
        5.2.5 着力提升功能品质,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5.2.6 突出绿色低碳,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体系
        5.2.7 加强要素保障,营造高效政务环境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基本结论
    6.2 本文的不足及今后努力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8)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示范校建设中的政府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中等职业教育
        2.1.2 政府职能
        2.1.3 示范校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政府职能理论
第三章 中职教育改革示范校建设中的政府作用
    3.1 示范校建设背景
    3.2 示范校建设中政府作用现状
        3.2.1 政府对示范校建设制定各种创新工作机制
        3.2.2 中央财政安排示范校建设专项资金
        3.2.3 政府制定相关改革方针,引导示范校建设
        3.2.4 政府组织实施及管理示范校建设
    3.3 示范校建设中政府作用的成效分析
        3.3.1 增加了中等职业教育优质资源
        3.3.2 塑造了一批中等职业教育品牌
        3.3.3 形成了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试验田
        3.3.4 创造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局面
    3.4 示范校建设中政府作用的问题分析
        3.4.1 政府宏微观角色把握不准
        3.4.2 政府对政策宣导不到位,对政策执行推动不彻底
        3.4.3 政府缺少对示范校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3.4.4 政府对示范校财政拨款不足,同时也对资金使用欠缺有效监管
        3.4.5 政府对校企合作缺乏有利引导
    3.5 案例分析
        3.5.1 A学校简介
        3.5.2 A学校示范校建设中政府作用成效
        3.5.3 A校示范校建设中政府作用问题分析
第四章 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政府作用的经验借鉴
    4.1 发达国家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4.1.1 德国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4.1.2 英国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4.1.3 美国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4.1.4 新加坡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4.2 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中政府作用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4.2.1 德国“双元制”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4.2.2 英国“国家职业认证制和现代学徒制”对我国的启示
        4.2.3 美国CBE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4.2.4 新加坡“先培训后就业”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第五章 我国示范校建设中政府作用改进对策
    5.1 政府应正确把握示范校建设指导中的宏微观角色定位
    5.2 政府应加大示范校政策宣导力度,促进各部门理解及重视
    5.3 政府应健全示范校建设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
    5.4 政府应加大示范校建设财政投入,加强资金使用规范性
    5.5 政府应出台更多利好政策,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一批立项建设学校名单
附录 2:“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二批立项建设学校名单
附录 3:“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三批立项建设学校名单
致谢
附件

(9)淄博市城市转型升级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成果创新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成果创新
第2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老工业城市
        2.1.2 资源型老工业城市
        2.1.3 城市转型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理论
        2.2.2 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理论
        2.2.3 老工业区衰退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研究综述
        2.3.1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相关研究综述
        2.3.2 国内外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相关研究综述
        2.3.3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3章 淄博市发展现状、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3.1 淄博市概况及发展历程
        3.1.1 淄博市概况
        3.1.2 淄博市资源型老工业城市发展历程
    3.2 淄博市现阶段发展现状及特点
        3.2.1 形成了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区域核心竞争力较强
        3.2.2 服务业发展迅速,经济带动作用显着增强
        3.2.3 园区经济发展较好,集约化发展初具雏形
        3.2.4 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研发投入较大
    3.3 淄博市推进资源型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具备的优势
        3.3.1 拥有较好的区位优势
        3.3.2 拥有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
        3.3.3 综合实力较强
        3.3.4 拥有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
        3.3.5 拥有较好的科技基础
    3.4 淄博市推进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4.1 产业发展的协调性和支撑能力不足
        3.4.2 可持续发展空间受到严重制约
        3.4.3 资源枯竭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
        3.4.4 资源枯竭和老工业衰退带来民生问题日益突出
        3.4.5 体制机制改革滞后产生的矛盾凸显
        3.4.6 面临激烈的外部挑战
第4章 国内外资源型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经验借鉴
    4.1 国外资源型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经验
        4.1.1 德国北威州
        4.1.2 英国伯明翰
    4.2 国内资源型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经验与教训
        4.2.1 四川攀枝花
        4.2.2 昆明市东川区
    4.3 借鉴与启示
第5章 经济新常态下淄博市推进转型升级的路径及对策
    5.1 总体思路、目标定位和基本路径
        5.1.1 总体思路
        5.1.2 目标定位
        5.1.3 基本路径
    5.2 经济新常态下政府推进城市转型的对策
        5.2.1 突出精准规划对于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
        5.2.2 突出创业创新在转型升级中的核心作用
        5.2.3 合理配置资源以融合发展开拓产业转型多元路径
        5.2.4 通过强化行政手段推进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5.2.5 着力深化政府自身的体制机制改革力度
        5.2.6 把改善和提升为民服务水平作为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致谢

(10)新时期中职教师专业成长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师专业化概念
二中职教师专业成长面临的困境
    (一) 专业技能提升缓慢
    (二) 科研活动缺乏生机
    (三) 职业倦怠感明显
三新时期中职教师专业成长策略
    (一) 双管齐下, 加快专业技能提升
    (二) 校本研修, 提高科研活力
    (三) 文化建设, 营造和谐环境
    (四) 坚持撰写教学反思
    (五) 坚持做好教育叙事研究
    (六) 踊跃参与教学竞赛
三结语

四、加快淄博机电工业发展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污染场地地下水中石油烃的生物强化降解及风险管控研究[D]. 黄雪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2]中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调查[D]. 孙岭岭.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8)
  • [3]抗疫生产两不误,企业家谈科学复工复产[J]. 本刊编辑部. 印刷工业, 2020(02)
  • [4]新旧动能转换下山东省人才支撑体系评价与建设研究[D]. 孙蕾. 山东大学, 2019(09)
  • [5]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研究(1949-1957)[D]. 李响.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6]夹江县城镇用地扩张及其驱动力分析[D]. 肖尚.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7]新形势下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研究 ——以成都青白江为例[D]. 池勇.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9)
  • [8]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示范校建设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 杨丽娇.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9]淄博市城市转型升级路径研究[D]. 宋贺. 天津大学, 2017(10)
  • [10]新时期中职教师专业成长策略探讨[J]. 殷炳元,魏玉海. 教育现代化, 2017(16)

标签:;  ;  ;  ;  ;  

加快淄博机电产业发展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