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角落资源,营造科学教育环境

挖掘角落资源,营造科学教育环境

一、挖掘边角资源营造科学教育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胡杨[1](2021)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育人主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育人载体,依托相应的媒介,通过有效的育人途径使大学生在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中认知红色文化资源并积极内化红色精神和红色优良传统,继而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外化成高尚行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育人实践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意义重大。从国家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维护党的执政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有利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弘扬,唤醒人民群众心中的“红色记忆”;从大学生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助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近年来,红色文化资源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高校间也积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并及时总结经验进行推广,取得了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率不断提高,部分校园的红色文化氛围渐显浓郁,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话语空间也更为宽广等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敏锐地洞察到国外不良思潮、市场经济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思想、新媒体中的不良言论等环体层面的宏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冲击,以及育人主体过分强调理论灌输,缺乏体验、感悟式的实践教育,脱离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育人实践等方法技术和育人主客体的个人原因等微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消解。宏观和微观因素合力造成了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过程中具实存在的利用主体、主题、方式、动力和评价层面的问题。它们都是高校进一步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的障碍。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要想取得成效,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这就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可行的育人评价体系,学理性地探讨高校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评价原则、评价指标、具体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的现实设立依据、开展评价工作的现实困境等范畴。只有适时精准地开展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工作,才能够及时观察和搜集育人过程中凸现出来的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提供靶向,助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开展。行之有效的路径是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要有效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价值,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诉求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积极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建构起良性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话语,拓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传播媒介,倡导大学生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自我教育,打造起“六位一体”的新型育人格局,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提高。与此同时,建构和完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有助于避免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陷入低效、无效的境地,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实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建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必须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设立起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加强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优化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宏观和微观环境。

王雨清[2](2021)在《基于UbD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以“一次函数”单元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如火如荼,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整个教育界关注的重点,单元教学给出了答案。单元教学设计以系统论思想为基础,要求站在整体的高度,综合考虑学生学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不同阶段,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或者技能进行整体设计,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学习内容,促进学生能力、素养的发展。这不仅顺应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而且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满足数学教学的实际需要的重要手段。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模式(Understanding by Design,以下简称Ub D)在教学层面上以“如何通过教学设计,使更多学生真正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为核心问题进行展开,倡导在教学上以单元为单位进行逆向教学设计,为单元教学提出了设计框架。研究围绕“怎样运用Ub D理论开展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这一问题展开,按照自上而下的研究思路,采用文献分析法,立足单元教学的相关文献综述、Ub D理论等,结合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提出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基于自下而上的研究思路,采用案例分析法,对优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或单元视角下的课时教学设计进行归纳总结,初步构建起基于Ub D理论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流程;通过专家意见征询,确定流程具有一定操作性,最终形成基于Ub D理论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流程:单元主题规划—单元目标叙写—单元评价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反思改进。依据构建起的流程,以“一次函数”单元为例,进行单元教学设计以辅助说明基于Ub D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实用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单元教学实施的建议:创设真实情境,提供探究动力;抓住核心概念,提高教学效率;技术融入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开展动态评价,及时反思改进。

张晓[3](2020)在《HPM视角下教学设计连贯性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堂好的数学课的背后必然有一位优秀和教师和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而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能惠及很多人。有研究表明,东亚数学课堂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比有着显着的连贯性的特征。而数学史作为数学发生发展的历史,其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早已得到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可。那么如何在东亚的文化背景下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设计中就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要研究如何将数学史融入教学设计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不增加学生负担,不影响课堂教学的连贯性。本研究首先收集并阅读分析了大量与课堂教学连贯性相关的文献。教学设计本就是要应用于课堂之上,因此教学设计连贯性与课堂教学相关性息息相关,并且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教学设计的连贯性是课堂教学连贯性的一部分。因此笔者在充分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得出了几个可能影响融入数学史的教学设计连贯性的因素,并选取了三个较为优秀的融入数学史的教学设计,从中取出关键的片段,对其数学材料的选取、话语间的连接以及知识内部的规律脉络进行分析,试图综合文献找出其特点并进行验证。通过这些研究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后,笔者又发放了相关的调查问卷征求广大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对收回的问卷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并将这些影响因素按照比重大小以及基础数据设计成了一个可以测量融入数学史的教学设计的连贯性的量表。笔者依据这些因素做出一个以锐角三角函数为主题融入数学史的教学设计,并将之付诸实施,对这些因素进行再验证。实验表明,融入数学史的具有连贯性的数学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的确是比较明显,在原来两个班的学生基础知识及最近一次考试差距不大的情况下,后测的成绩优于对照班。由此可以得出结论:(1)文中提到的切合主题的数学史材料、过渡流畅连贯的教学语言、连贯的主题及活动等因素的确对融入数学史的教学设计的连贯性有影响;(2)融入数学史的连贯的教学设计与普通的教学设计相比,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成绩方面及格率有12%左右的差距。

岳刘祖琳[4](2020)在《民间扎染工艺应用于幼儿园美术教育的行动研究》文中认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民间工艺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教育、实用、审美等多重价值,将其开发应用于幼儿园之中是幼儿园教育应担的责任,其对幼儿发展更是有着诸多益处。然而在拥有着丰富民族民间文化的贵州黔西南民族地区,当地幼儿园对地方优秀民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却不为乐观。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深入幼儿园一线调研并采取行动,选取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一所乡镇中心幼儿园——Z园为研究场所,通过问卷、访谈、实地查看等方式调研了解民间扎染工艺在Z园的应用现状,分析后得出Z园在开发利用扎染工艺时主要存在“教师扎染技艺掌握不足”、“幼儿缺乏对扎染工艺的探索经验”、“缺少扎染操作材料”这三大问题。针对现有问题,以改善现状为目的设计行动计划并实施,行动以“丰富幼儿对扎染工艺的探索经验”为主线,以“提升教师技能”和“改善材料提供”为辅线,选取Z园中三班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行动研究。在最初的行动研究计划方向上,历经三轮行动实施分别为“初识扎染”、“拓展探索”、“自主创作”,通过开展专门性的民间扎染美术教学活动并辅以日常渗透性活动,过程中听取其他教师的建议,反思效果并调整下一步行动计划,直至改善现状。通过此次行动研究发现,将扎染工艺应用于幼儿园美术教育开展活动能够促进幼儿审美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其次,提升了教师的扎染工艺技艺水平及扎染美术活动组织能力,增强了教师教学反思意识和开发地方文化资源的自觉意识;最后,丰富了幼儿园民间艺术课程且为其他民间工艺应用于幼儿园美术教育之中创造了契机。通过总结在研究中发现的问题,从幼儿园层面和教师层面分别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张振华[5](2020)在《“互联网+”时代木家具用户决策机制及新产品设计策划的对应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木家具又称木质家具或木制家具,是指主要零部件均采用木材、人造板等木制材料制成的家具。木家具产品设计属于工业设计范畴,必须面向用户立足生产,其设计定位由市场定位决定。家具企业需根据自身条件形成适合的市场定位,在正确定位的前提下生成产品概念、指导产品设计。“互联网+”时代强大的信息渠道无疑为设计评价、定位与产品革新提供了便利,同时促使新的消费形态的形成,使得木家具制造业也遭遇了许多新问题、新挑战。首先,新媒体的普及致使木家具消费者信息环境变化巨大,引起选购、评价和分享等消费行为决策的一系列新的变化。其次,木家具行业传统的以材料导向的单纯制造业思维模式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第三,木家具产品生命周期日趋减少,引起产品策划时间的缩短和对策划质量要求的提高。如何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的创新成果,理解木家具用户决策影响机制从而优化产品研发方法,构建定位准确的产品、服务、传播及展示,以便实现对市场的快速响应和风险的有效控制,成为学界和木家具制造业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通过探讨“互联网+”时代木家具行业、用户消费行为决策与产品开发设计方面的变化,旨在探索一种互联网思维下木家具的用户研究及相应的产品设计策划方法。在重新审视木家具设计与制作的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分析了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以便指导木家具企业改进产品、提升服务水平和品牌传播效果。通过文本数据挖掘法分析消费端的直接数据,包括用户的分布、偏好和产品的反馈,从而实时准确地获取商业竞争情报。及时地实现对用户的识别、洞察和服务,进而将动态的用户需求转化为设计概念,指导木家具产品的概念设计。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文献研究结果提示:互联网及网络媒体的普及使消费者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变,由信息单向、不对称和不充分传播转换到信息双向、对称和透明化传播的环境,在引发传播领域重大变革的同时引起木家具消费行为、设计、商业和制造领域的一系列变革。木家具行业线上购物、线上线下一体化和购物社交化等新的消费形态层出不穷。以材料导向的单纯制造业思维模式极大地制约了木家具行业协同制造水平、设计创新和模块化零部件平台的建立。木家具消费人群的年轻化使得网络渠道成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网络口碑作为一种重要的口碑和评价形式反映了木家具的价值,同时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互动性、个性化、分众性和海量数据特性,对消费决策具有较大影响力,因此有必要研究基于网络口碑的家具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以及相应的产品设计策划方法。(2)木家具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关于木家具网络口碑接收者的信任方面,家具消费者感知风险对网络口碑接收者信任的影响最大(标准回归系数0.528),家具产品的网络口碑数量对接收者信任的影响次之(0.438)。对于家具消费者行为影响方面,家具消费者信任对家具产品/服务的购买(0.441)和相关网络口碑再传播行为意愿的影响最大(0.468),家具消费者感知风险对购买(0.213)和再传播行为意愿的影响次之(0.278)。传播者关系强度和专业知识对感知风险的影响力分别为0.299和0.246。综合判断,感知风险、网络口碑的数量对普通家具消费者的信任有着重要影响,通过信任的中介作用对家具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再次传播网络口碑的行为意愿起着重要作用。信任是影响木家具消费行为意愿的最重要因素,感知风险也可以直接影响行为意愿。(3)提出“互联网+”时代木家具在网络口碑审视下的用户需求挖掘与分析方法:当今市场对家具的需求融合了产品和服务,即产品+服务=解决方案。互联网平台中搜集有关木家具产品和服务的真实网络口碑信息,并从产品造型、颜色、功能、材质、做工、价格、物流、安装和售后服务等方面深入分析。构建基于网络口碑的木家具顾客满意度测量方法,采集关键产品质量特性的绩效表现,识别出高度影响满意度的木家具产品特征和服务过程。从而发现目前产品的优势,劣势以及用户的需求的重要程度的差异,为帮助企业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木家具的产品改进和创新设计做好准备。得出实木家具产品特征的相对权重排序:外形款式(22.86%)、做工(11.29%)、用料(10.84%)、物流(10.61%)、售后(8.91%)、货物完好(8.35%)、环保(8.33%)、价格(7.72%)、功能(6.47%)、安装(4.62%);板木家具产品特征相对权重排序:外形款式(24.18%)、做工(11.31%)、用料(10.14%)、物流(10.08%)、售后(8.90%)、功能(7.96%)、安装(7.53%)、环保(7.23%)、价格(7.12%)、货物完好(5.55%);板式家具产品特征相对权重排序:外形款式(25.02%)、售后(13.45%)、做工(9.55%)、物流(9.35%)、安装(8.45%)、用料(8.38%)、价格(6.95%)、环保(6.53%)、货物完好(6.50%)、功能(5.81%)。(4)建立了基于网络口碑与质量功能展开的木家具设计目标定位模型,以客厅木家具为例在基于网络口碑的用户需求挖掘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别用户价值诉求与产品特征之间的关系,提出科学有效的木家具设计规划方案,并通过优化设计与消费者评价验证了产品策划的效果,可以较好地指导木家具产品的开发设计。得出客厅木茶几的设计规划目标中相对权重前12位为:实木(8.19%)、产品与包装完好(6.48%)、颜色好看(5.8%)、高端大气上档次(5.54%)、收纳空间(5.31%)、没有异味(5.12%)、搭配协调(4.96%)、做工精致(4.67%)、客服态度好(4.53%)、物流快(4.47%)、性价比高(3.74%)、全实木(3.48%)。设计技术要素的重要度排序前12位为:表面处理(130.70)、材料构成(123.47)、表面纹理(110.32)、外形线条(100.93)、产品结构(88.51)、色彩构成(63.34)、外形尺寸(57.42)、物流服务承诺(56.89)、加工精度(38.98)、封闭质量(32.73)、产品成本(30.03)、定价策略(24.66)。本文阐明了互联网环境下用户行为决策影响机制与相应的产品设计策划创新方法,使木家具的设计目标的形成更为科学、清晰,提高设计的效率并降低成本。此外,针对之前基于用户的家具设计评价和定位理论的一些问题,例如多是通过主动的问卷调查,缺乏对用户无干预观察的客观的定量研究方法,进行了一些改进从而丰富了家具设计理论。本研究成果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口碑这个海量的线上用户端数据,帮助家具企业从传统的事后检验产品质量转变为在产品设计时检查内在质量。促使企业与用户的有效互动,推进企业更科学准确地把握用户需求,更好地指导木家具产品的开发设计与制造,从而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更完美匹配。

苏笑悦[6](2020)在《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时代的变迁对劳动市场产生冲击、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促使全球中小学教育体系发生深刻变革。世界各国纷纷审视教育培养的目标与方向,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形态与教学实践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的设计也面临了全新的挑战。一方面,经济社会的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人们对于美好教育的追求为中小学教育的变革创造了条件。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们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探索出一大批教育新成果,这些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新需求。另一方面,传统设计思维与习惯使教学空间的设计创新面临了问题与困境。当下,教育变革的新发展与传统教学空间设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新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的研究具有迫切性。基于上述问题,以教学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变革为研究视角,聚焦在一线城市。从建筑师参与的角度,采取教育学与建筑学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强调教育因素在教学空间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借鉴国内外设计经验,基于国内既有的教育变革新型成果分析教学需求,并以此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学基础和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随后,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从教学空间框架、教学空间要素2个层面,分别对教学空间集、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以此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与策略体系。使教学空间的研究顺应教育的新变革,有助于对我国整个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系统进行补充与拓展,为新时期应对教育变革对教学空间设计带来的挑战提供思路与指导,探索中国未来中小学校。在内容上包括上、下两篇。上篇:设计理论建构(第一、二、三、四、五章)第一章,对研究的背景、对象、综述、方法、创新点与框架等内容进行总体概括。第二、三章,通过全球视角,以在教育实践层面对教学空间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为切入点,分别对国外和国内共10个典型国家的(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史、新型成果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构建国内外(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比较研究平台。深化对教育变革和教学空间的发展创新规律性认识,发现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制。第四章,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根据建筑设计研究的特点对教育学领域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应性整合与归纳,引入教学行为研究。运用整合理论构建“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将我国教学方式新成果整合到四个象限中,以此为工具分析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总结共性与趋势。第五章,提出以教学需求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从理论基础、设计原则、设计程序与设计内容方面对传统教学空间的研究与设计进行适应性调整,建立主体研究框架。下篇:设计策略研究(第六、七、八章)第六章,从教学空间框架层面,对教学空间集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对传统研究与设计中采取的单一“功能区”概念进行改良,提出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模式、指标区间与组合方式,为多样化的教学需求提供全面的教学空间框架类型。第七、八章,从教学空间要素层面,分别对功能场室和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基于教学需求归纳10条设计原则,对各空间要素的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功能模块设计与功能模块空间整合进行研究,梳理各空间要素的新功能、新定位、新场景与新形态。在功能场室方面,提出功能复合化的“教学中心”概念优化传统研究中的“专用教室”,共构建15大“教学中心”;在共享空间方面,分别对室内开放空间、校园景观与室外运动场地/设施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成果——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核心内容,指出研究的不足与后期研究展望。

黄庄巍[7](2020)在《中国台湾地区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研究》文中提出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随即台湾光复,重归祖国怀抱,民国以来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脉络延续至台,使我国台湾地区正式走上现代建筑之路。在国际上冷战东西方阵营对立、国内海峡两岸对峙的特殊时空背景下,中国台湾地区属于欧美阵营,客观上与西方战后现代建筑运动直接相通,使之成为战后风起云涌的现代建筑运动中国化的重要实践基地,台湾建筑界在1950年代至1980年代,承担了西方现代建筑中国化的重要任务,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均有诸多成就。而1990年代之后,社会多元思潮泛起,台湾地区逐渐走向本土化,以现代化、地域化为创新特征的建筑设计,成为中国当代地域建筑发展的先行样本之一。中国近代建筑是中国与西方建筑文化的相融进程,“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二元要素构成了1949年之前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核心动力。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台湾地区战后现代建筑发展和创新进程,是中国近代建筑脉络后续发展的重要分支,是中国战后现代建筑探索、发展历程的组成部分,也构成了现代建筑设计与理论中国化进程的重要篇章,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塔夫里曾言,“建筑是一种布满意识形态的体制”,台湾现代建筑错综复杂的创新叙事及其内涵,唯有放置于中国两岸乃至世界历史时空中,方能得其要义。本研究以建筑设计创新学为工具,基于大量原始文献和实地调研,联结两岸,承续历史,通过对中国台湾地区现代建筑活动(1950s-2010s)的全面研究,提出了该时期台湾地区现代建筑设计承续了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发展脉络、具有“三重维度”下的创新价值特征,发现了该时期台湾地区现代建筑设计具有“三个时段”创新时段特征、“四条脉络”的创新源流特征、“五种动力”的创新动力特征,认为该时期台湾地区现代建筑设计具有“九大板块”的创新结构特征。同时本文重点发掘1949年后台湾地区对我国自晚清民国所发展的近现代建筑脉络的延续叙事,重点书写了台湾地区作为1950-1970年代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脉络与西方现代建筑思潮直接碰撞的特殊地区其建筑设计活动在中国建筑现代化与战后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创新叙事与价值意义,补充中国近现代建筑文化发展整体图景中的“台湾拼图”。

周凌红[8](2020)在《国家现代化视域下的卢作孚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卢作孚是近代着名的爱国实业家,同时也是探索教育救国道路的践行者。这种身份上的双重性使得卢作孚在从事教育事业中不仅形成了十分独特的教育思想,而且较之一般教育家,他更偏向于教育的实践性,并力求从教育实践中开辟出一条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路径。他力图以教育为手段,冲破中国传统的以家庭和亲-邻-友为主体的两重集团生活的束缚,创建现代的以国家利益为主体的集团生活,通过塑造“现代的人”,建设现代的社会组织,从而加速国家走向现代化。在经历了早期教育救国实践的失败后,卢作孚的教育思想在两个阵地通过三种模式展开实践,其中两个阵地是:民生公司与重庆北碚嘉陵江三峡地区;三种模式分别是:企业教育、学校教育和民众教育。卢作孚试图将民生公司打造成一个“新世界”共同体,用德智体美技五个方面的教育构建职工与公司的纽带,使职工及其家属能够融入“新世界”这个集团组织,从而摆脱对家庭和亲戚、邻里、朋友的依赖,与现代的集团生活紧密相连。而嘉陵江三峡地区则是卢作孚区域现代化的试验地,他为这片地区描绘了一幅现代化的蓝图,并在实践上分别以学校教育和民众教育事业为开路先锋,力图将整个峡区民众塑造为“新的人”,使他们在打破旧的思想、行为和旧的集团生活枷锁中,主动创造北碚峡区这个“新世界”共同体集团生活,继而将现代化的蓝图一一变为现实,最终通过区域的现代化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卢作孚的国家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是旨在从“人”出发,在塑造“现代化的人”的过程中推动国家现代化,使人在为国家现代化服务的同时又能实现个人个性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个人-集团-国家三者的和谐统一。尽管他的这一理想的教育救国道路超越了当时中国的现实环境,未能使国家实现现代化,但对于今天的“教育工具化”问题的解决与探索新时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创新路径,无疑具有发人深省的历史启迪意义。

王娜娜[9](2020)在《专业标准视野下幼儿园园长关键领导力研究 ——以三位幼儿园园长为研究个案》文中指出幼儿园园长以整个幼儿园为工作对象和活动范围,集领导者、管理者和教育者三种职业角色于一身,学前教育改革背景下,幼儿园园长领导力提升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幼儿园园长领导力形成是个复杂的系统问题,目前针对幼儿园园长领导力的相关研究较少,尚未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的出台,明确了幼儿园园长具有规划幼儿园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保育教育、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以及调适外部环境的六方面专业职责标准。本文在专业标准视角下,结合现代教育领导与管理理论界定了幼儿园园长关键领导力概念,即组织决策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策划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四个维度,而如何提升园长的关键领导力,为儿童提供优质、稳定的教学环境成为现阶段幼儿园教育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本研究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全文的绪论部分,论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和研究思路,对了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与关键领导能力等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三、四部分以具体案例的形式阐述了园长的领导力发展,分别阐述了三位园长的领导力的形成和特征。第五部分在专业标准视野下调查分析幼儿园园长的关键领导能力,得出园长关键领导能力的影响因素等。第六部分阐述了幼儿园园长关键领导能力的问题与归因分析,并在第七部分于专业标准视野下提出幼儿园领导关键领导能力提升的方式方法。通过研究发现这三位园长对于教育保育工作的领导力相对薄弱,并且园长的关键领导能力与行政经历和任职年限以及学历背景相关。Y幼儿园和Z幼儿园的园长无论是工作经验还是学历都相对较高,在访谈和问卷中都体现出相对专业的态度和较高的能力。因此,在后续幼儿园发展管理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自主发展意识、完善考核体系、建立“自省+他评”的机制来不断完善幼儿园领导力。本次研究为提升幼儿园园长的领导力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丰富了教育领导理论中的学前教育理论,对领导力的提升也提供了理论的借鉴,更为后续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李娟[10](2019)在《STEM理念下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团队合作能力、批判思维、创新创造能力以及交流沟通能力等成为当今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同时,面向未来的STEM教育在中小学掀起了一股浪潮。如今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早期STEM教育会对幼儿今后在批判性思维、动手技能、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幼儿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方面的早期经验将为他们日后在多方面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幼儿园STEM教育的兴起正在酝酿中。幼儿园科学教育与STEM教育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较好地发展与实施基于STEM理念的科学教育,不仅是幼儿园教师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而且是当前整个学前领域所关注的焦点。本研究以STEM教育理念为切入点,对STEM教育和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对L园所开展的基于STEM理念的科学教育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最终落脚于有效推进L园科学教育策略的探讨上。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的缘由、相关研究综述,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研究创新点等。第一部分,STEM教育及幼儿园科学教育概述。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STEM教育和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涵义,剖析了STEM与幼儿园科学教育关系。第二部分,L园STEM理念下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笔者以山东省临沂市的L园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以及案例分析法对L园开展的基于STEM理念的科学教育进行深入调查,并对其调查结果从科学教育的整合性、幼儿主体性、科学问题本身、对幼儿探究的指导、批判性反思以及经验灵活迁移等层面进行了现状分析。基于对现状的调查分析,笔者通过查资料、实地观察和访谈等方法分析得出影响科学教育的原因,主要有政府和社会的支持、相关已有研究、园本科学课程、教师自身以及科学活动时间等。第三部分,L园STEM理念下科学教育有效推进的策略。本部分别从L园科学教育的基本现状、问题和影响因素入手,力求提出改善L园STEM理念下科学教育的有效策略。具体策略内容主要包括:创设有利于STEM理念下科学教育实施的良好环境;培养教师STEM素养与科学素养;建构基于STEM理念的整合科学课程体系;创设适宜且多样的问题情境;支持幼儿自主探究,给予适当指导;基于交流与实践,培育幼儿反思迁移的意识与能力。在急需创新人才的今天,发展基于STEM理念的科学教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在初步探索阶段一定会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或思维方式带来诸多挑战。但我们相信,在社会、家长、教师、政府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基于STEM理念的科学教育终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二、挖掘边角资源营造科学教育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挖掘边角资源营造科学教育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对学术界已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育人与红色文化资源
    第一节 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征与价值
        三、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二节 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概述
        一、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内涵廓定
        二、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构成要素
        三、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特征阐释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性
    第三节 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高校育人的时代价值
        一、红色文化资源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宝贵资源
        二、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素材
        三、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精神养分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实现资源传承的重要途径
第二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依据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依据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基础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借鉴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实依据
        一、充实高校育人内容的现实需要
        二、拓宽高校育人方式的客观要求
        三、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重要依托
        四、提升高校育人价值的优秀载体
第三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调查分析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调查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分析与评介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成效
        一、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认同感提升
        二、部分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氛围渐显浓郁
        三、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育人的空间得到拓展
第四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体问题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题问题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方式问题
        四、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动力问题
        五、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问题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宏观原因阐释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微观原因辨析
第五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原则和评价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原则
        一、共建共享:形成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及育人的合力
        二、实事求是:还原红色史实的同时注重因材施教
        三、以生为本:关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诉求
        四、知行合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适时衔接
        五、灵活多样: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的同步开展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原则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指标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方法
        四、高校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评价的依据
第六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及保障体系建构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
        一、理性升华: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二、情感激发:红色文化资源在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三、氛围营造:红色文化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效运用
        四、话语更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话语建构中的有效运用
        五、新型平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传播媒介中的有效运用
        六、自主探究:培育大学生自主学习红色文化资源的能力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建构
        一、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
        二、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
        三、加强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
        四、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
        五、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
        六、优化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环境
结语
    一、深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理论研究
    二、形成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合力
    三、建构红色文化资源与其他文化资源的“和合共生”
    四、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的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附录: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基于UbD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以“一次函数”单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单元教学是顺应数学知识内在逻辑的需要
        1.1.2 单元教学是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
        1.1.3 单元教学能够满足数学教学的实际要求
        1.1.4 单元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教学设计
        1.2.2 单元教学设计
        1.2.3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重、难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单元教学的历史沿革
        2.1.2 单元教学的内涵与特点研究
        2.1.3 单元教学的类型与价值研究
        2.1.4 单元教学的操作流程研究
        2.1.5 文献评述
    2.2 理论基础
第三章 基于UbD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UbD理论的逆向设计模板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分析法
        3.3.2 案例分析法
        3.3.3 专家咨询法
    3.4 研究思路
第四章 基于UbD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流程的构建
    4.1 自UbD而下对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流程的架构
        4.1.1 单元主题规划
        4.1.2 单元目标叙写
        4.1.3 单元评价设计
        4.1.4 教学过程设计
        4.1.5 反思改进
    4.2 自案例而上对基于UbD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流程的归纳
        4.2.1 案例一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
        4.2.2 案例二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4.3 基于UbD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流程
第五章 基于UbD的“一次函数”单元教学设计
    5.1 “一次函数”单元主题规划
        5.1.1 确定单元主题
        5.1.2 明确大概念
        5.1.3 划分基本问题
    5.2 “一次函数”单元目标叙写
    5.3 “一次函数”单元评价设计
    5.4 “一次函数”单元教学任务设计
    5.5 “变量与函数”课时教学设计
第六章 研究结论、讨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讨论
    6.3 研究建议
        6.3.1 创设真实情境,提供探究动力
        6.3.2 抓住核心概念,提高教学效率
        6.3.3 技术融入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6.3.4 开展动态评价,及时反思改进
第七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7.1 研究不足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基于UbD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专家意见征询
    附录2 “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单元教学设计
    附录3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教学设计
攻读学位期间出版和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3)HPM视角下教学设计连贯性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必要性
        1.1.2 数学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1.1.3 数学史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实验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设计
        2.1.1 理论依据
        2.1.2 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设计研究现状
        2.1.3 数学史融入数学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
        2.1.4 教学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2 我国数学课堂现象及特征
    2.3 高效教学行为特征
第3章 HPM视角下数学教学设计连贯性研究
    3.1 连贯性界定及分类
    3.2 课堂教学连贯性的界定及其重要性
    3.3 现有的对课堂教学连贯性的研究
    3.4 数学教学设计连贯性的研究
        3.4.1 数列概念及其简单表示法教学设计及分析
        3.4.2 排列教学设计及分析
        3.4.3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设计及分析
        3.4.4 影响融入数学史的教学设计连贯性的因素
    3.5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3.6 评价量表的编制
第4章 实验研究
    4.1 锐角三角函数教学现状的分析
        4.1.1 三角学的历史
        4.1.2 现行各版本教材对比
        4.1.3 锐角三角函数的有关教学设计
    4.2 锐角三角函数的地位及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3 锐角三角函数概念教学设计
        4.3.1 实验目的
        4.3.2 实验思路
        4.3.3 变量分析
        4.3.4 前测及后测试题的设计及分析
        4.3.5 教学设计
    4.4 实验过程
        4.4.1 实验前测
        4.4.2 实验干预过程连贯性分析
        4.4.3 实验后测数据及分析
    4.5 实验结果及结论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及不足之处
        5.1.1 总结
        5.1.2 不足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数学教学设计连贯性影响因素调查
    附录2 前测问卷
    附录3 后测问卷
    附录4 教学设计
致谢

(4)民间扎染工艺应用于幼儿园美术教育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民间工艺具有宝贵教育价值
        (二)民间工艺传承面临挑战
        (三)丰富幼儿园美术课程的需要
    二、研究意义
        (一)实践意义
        (二)理论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民间扎染工艺
        (二)幼儿园美术教育
    四、文献综述
        (一)民间工艺的相关研究
        (二)民间工艺应用于幼儿园的相关研究
        (三)扎染工艺相关研究
        (四)扎染工艺应用于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相关研究
        (五)研究述评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与内容
        (二)研究场所、对象、方法
第一章 行动研究的准备阶段
    一、民间扎染工艺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应用的现状
        (一)扎染工艺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应用情况
        (二)扎染工艺在幼儿园活动组织中的应用情况
        (三)教师对扎染工艺的态度及技艺掌握情况
        (四)幼儿对扎染工艺的认识情况
    二、民间扎染工艺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蜻蜓点水式”教学,幼儿对扎染工艺认识不足
        (二)教师扎染技能掌握不足,操作层面存在畏难心理
        (三)缺乏可供幼儿操作的材料,扎染工艺应用形式单一
    三、民间扎染工艺应用于幼儿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研牵头人未引起足够重视,工作方案未完善
        (二)教师缺乏相关专业技能培训,日常工作任务繁杂
        (三)扎染等民间工艺在日常的使用中逐渐被淡化
    四、民间扎染工艺应用于幼儿园美术教育行动初步计划
        (一)行动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预期目标
        (二)扎染工艺应用于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活动目标设计
        (三)扎染工艺应用于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活动内容选择
        (四)扎染工艺应用于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实施评价要点
第二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初识扎染
    一、行动目的与计划
    二、行动实施过程
        (一)扎染欣赏活动:《什么是扎染》
        (二)扎染手工活动:《美丽的扎染》一
        (三)扎染手工活动:《美丽的扎染》二
    三、行动小结
第三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拓展探索
    一、行动目的与计划
    二、行动实施过程
        (一)教师技能提升:《非遗传习基地扎染学习》
        (二)扎染欣赏活动:《比比有什么不同》
        (三)扎染手工活动:《奇妙夹扎》一
        (四)扎染手工活动:《奇妙夹扎》二
        (五)扎染手工活动:《G形夹的妙用》
        (六)日常渗透性活动
    三、行动小结
第四章 第三轮行动研究:自主创作
    一、行动目的与计划
    二、行动实施过程
        (一)扎染手工活动:《绚丽的五彩染》一
        (二)扎染欣赏活动:《我喜欢的扎染作品》
        (三)扎染手工活动:《绚丽的五彩染》二
        (四)扎染手工活动:《快乐扎染大创造》
        (五)家长参与创作:《可爱的扎染小荷包》
    三、行动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扎染工艺应用于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取得的成效
        (二)扎染工艺应用于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保障条件
    二、建议
        (一)对幼儿园的建议
        (二)对幼儿教师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互联网+”时代木家具用户决策机制及新产品设计策划的对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目的
        1.2.2 研究的实践目的
        1.2.3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互联网+”时代木家具用户决策的影响因素
        1.3.2 木家具开发设计前期研究与设计策划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木家具消费行为分析
    2.1 互联网环境下木家具行业的变化及对消费行为方式的影响
        2.1.1 木家具行业传统制造业思维的局限
        2.1.2 “互联网+”时代木家具制造业的变化
        2.1.3 木家具制造业的新模式及对消费方式的影响
    2.2 互联网情境下木家具用户的消费行为及决策影响因素
        2.2.1 木家具用户信息环境变化及消费心理特点
        2.2.2 互联网环境下的木家具用户决策的影响因素
        2.2.3 木家具用户决策影响机制对企业产品开发的影响
    2.3 新消费背景下木家具开发设计的新模式
        2.3.1 木家具设计前期研究与产品创新设计
        2.3.2 木家具准设计的概念及需求分析向设计依据的转化
        2.3.3 木家具设计问题的不确定性及解决方法
        2.3.4 基于质量功能展开与用户网络口碑数据驱动的木家具产品开发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互联网情境下木家具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研究
    3.1 互联网情境下木家具消费者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AHP)层次分析
        3.1.1 基于网络口碑的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
        3.1.2 互联网环境下影响口碑传播与消费者决策的相关变量研究
        3.1.3 互联网情境下木家具用户决策影响机制理论模型的预构建
    3.2 基于网络口碑的木家具消费者行为意愿的影响假设理论模型
        3.2.1 模型构建相关行为决策理论
        3.2.2 假设概念模型(Hypothesis Theory Model)构建
        3.2.3 变量定义与假设
    3.3 假设理论模型变量测量、评价
        3.3.1 变量的汇总
        3.3.2 主要变量的测量
    3.4 数据的搜集与初步分析
        3.4.1 数据收集——样本对象的选择
        3.4.2 数据描述性统计
        3.4.3 数据质量的信度效度分析
    3.5 验证性分析(CFA)
        3.5.1 结构方程模型及拟合度评估指标
        3.5.2 网络口碑信息变量
        3.5.3 传播者变量
        3.5.4 中介变量(mediated variables)
        3.5.5 行为意愿变量
    3.6 假设理论模型的结构方程分析、假设验证
        3.6.1 模型设定
        3.6.2 模型识别与评价
        3.6.3 假设验证与初步结论
    3.7 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
        3.7.1 研究结论
        3.7.2 对木家具企业的管理建议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驱动的木家具用户需求发掘
    4.1 木家具产品的特征与评价指标
    4.2 基于网络口碑文本挖掘的家具产品情报分析模型
        4.2.1 网络口碑在家具产品的情报分析中的价值与应用
        4.2.2 基于新词发现的关键词抽取算法
        4.2.3 技术实现——用户在线评论的文本数据发掘流程
        4.2.4 家具产品竞争情报分析模型
    4.3 家具产品竞争情报分析模型实验验证——以产品问题挖掘为例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实验验证
        4.3.3 结果与分析
    4.4 木家具用户需求挖掘的数据搜集与整理
        4.4.1 家具网络口碑样本的选择
        4.4.2 用户评论网络口碑数据采集
    4.5 木家具产品特征与用户需求分析——以客厅茶几电视柜为例
        4.5.1 实木家具产品分析
        4.5.2 板木家具产品分析
        4.5.3 板式家具产品分析
        4.5.4 木家具产品的横向比较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网络口碑与QFD的木家具设计策划理论及应用
    5.1 基于网络口碑和QFD的木家具设计目标定位模型
        5.1.1 研究框架
        5.1.2 木家具产品概念设计目标定位技术——数据驱动的产品规划质量屋
    5.2 木家具用户需求分析——以S品牌青年客厅家具为例
        5.2.1 用户需求获取与初步分析
        5.2.2 需求变换与层次化分析
        5.2.3 基于网络口碑数据挖掘的设计需求重要度确定
        5.2.4 质量规划
    5.3 木家具产品规划质量屋:设计需求-技术要素矩阵构建
        5.3.1 家具设计技术要素展开
        5.3.2 设计需求和技术要素二维矩阵
        5.3.3 技术重要度计算
        5.3.4 质量设计
    5.4 木家具概念设计解决方案——以青年客厅家具茶几为例
        5.4.1 木制茶几使用环境和场景分析
        5.4.2 木制茶几单体基本功能及功能细节创新
        5.4.3 视觉及触觉设计分析
        5.4.4 需求要素向木家具设计依据的转化
    5.5 木家具设计优化与产品设计策划验证
        5.5.1 木家具设计优化升级方案的确定
        5.5.2 木家具产品的感性评价方法与过程
        5.5.3 数据获取与描述性统计
        5.5.4 评价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附录1 互联网环境下木家具用户行为心理专家访谈(家具专业教师版)
附录2 互联网环境下木家具用户行为心理专家访谈(家具企业人员版)
附录3 木家具用户决策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4 木家具用户决策行为调查问卷正式版
附录5 木家具网络口碑数据来源一览表
附录6 青年客厅木家具设计感性调查(第一批)
附录7 青年客厅木家具设计感性调查(第二批)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6)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时代变迁引发全球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1.1.2 教育变革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新需求
        1.1.3 教学空间设计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1.2 研究边界
        1.2.1 主要学科:教育学与建筑学
        1.2.2 研究对象:教学空间
        1.2.3 研究视角:教育变革
        1.2.4 地域界定:一线城市
        1.2.5 时间语境:当代
        1.2.6 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
        1.2.7 教育类型:公办、普通教育
        1.3 研究内容
        1.3.1 影响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要素: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1.3.2 国内外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1.3.3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与设计策略研究
        1.4 研究综述
        1.4.1 教育变革研究综述
        1.4.2 教学空间研究综述
        1.4.3 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
        1.4.4 总体研究评述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1.5.1 研究目的:应对教学空间设计新挑战,助力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
        1.5.2 研究意义:对现状研究和设计的补充与拓展
        1.5.3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1.6.1 跨学科研究
        1.6.2 比较研究
        1.6.3 类型学研究
        1.6.4 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
        1.6.5 文献研究
        1.6.6 前沿会议论坛与网络资源利用
        1.6.7 案例调研、访谈与分析
        1.7 研究框架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外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北美洲
        2.1 美国
        2.1.1 美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1.2 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新型成果:磁石学校与特许学校
        2.1.3 真实教育与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变革
        2.1.4 开放式与小型教学单元的教学空间
        欧洲
        2.2 芬兰
        2.2.1 芬兰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2.2 适应完整公民发展需求的教育变革
        2.2.3 整体性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2.3 英国
        2.3.1 英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3.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3.3 常规教室与共享功能相结合的教学空间
        2.4 法国
        2.4.1 法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4.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4.3 基于传统空间模式改良的教学空间
        2.5 德国
        2.5.1 基础知识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5.2 注重共享空间表达的教学空间
        大洋洲
        2.6 澳大利亚
        2.6.1 澳大利亚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6.2 推动个性化教育的教育变革
        2.6.3 极富开放性的教学空间
        亚洲
        2.7 日本
        2.7.1 日本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7.2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7.3 常规空间与共享空间共融的教学空间
        2.8 韩国
        2.8.1 韩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8.2 对传统教育弊端进行改良的教育变革
        2.8.3 对传统空间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的教学空间
        2.9 新加坡
        2.9.1 新加坡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9.2 兼顾学术教育与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变革
        2.9.3 小型教学单元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2.10 国外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2.10.1 教育变革的实施途径:教育多样化
        2.10.2 教学空间的设计基础:教学需求
        2.10.3 教学空间的设计程序:多方协同
        2.10.4 教学空间的设计内容:整体设计
        2.11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3.1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与探索期(1949年-2010年)
        3.1.1 教育初创期:从旧教育到新教育的过渡(1949年-1966年)
        3.1.2 教育迷茫期:文革影响下的发展停滞(1966年-1978年)
        3.1.3 教育复兴期: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探索(1978年-1999年)
        3.1.4 教育转型期:素质教育曲折发展(1999年-2010年)
        3.1.5 历史经验总结:影响教育与教学空间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3.2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新变革期(2010年-至今)
        3.2.1 教育发展新环境
        3.2.2 教育政策新导向
        3.2.3 教育变革新驱动
        3.3 我国教育变革新型成果
        3.3.1 基于传统教育进行局部优化
        3.3.2 对传统教育进行系统性革新
        3.4 我国教育变革发展趋势
        3.4.1 课程设置:对学生个性需求的尊重
        3.4.2 教学方式:教育与真实生活的结合
        3.4.3 其他类型: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
        3.5 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典型新型成果调研
        3.5.1 上海德富路中学
        3.5.2 深圳荔湾小学
        3.5.3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科华学校
        3.5.4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3.5.5 深圳红岭实验小学
        3.5.6 北京中关村三小万柳校区
        3.5.7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3.5.8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改造)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研究
        4.1 教学方式在建筑学领域适应性研究综述
        4.2 分析工具建构:教学方式整合模型
        4.2.1 影响因素纳入
        4.2.2 模型建构借鉴:整合理论
        4.2.3 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建构与利用
        4.2.4 完整教学需求集合
        4.3 教学组织下的教学需求发展研究
        4.3.1 行政班制教学
        4.3.2 包班制教学
        4.3.3 走班制教学
        4.3.4 混班/混龄制教学
        4.3.5 研究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建构
        5.1 设计创新驱动的丰富
        5.2 理论基础:教育学与建筑学相关理论
        5.2.1 “做中学”理论
        5.2.2 建构主义理论
        5.2.3 问题求解理论
        5.2.4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5.2.5 学校城市理论
        5.2.6 空间环境教育理论
        5.3 设计原则:教育学与建筑学的相辅相成
        5.3.1 适应当下并面向未来的教学需求
        5.3.2 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5.4 设计程序:多方协同的良性互动
        5.4.1 教育机构:空间的需求提出者与评价者
        5.4.2 设计机构:空间的表达者与中坚力量
        5.4.3 政府管理机构(或代建机构):空间发展的推动者
        5.4.4 施工机构:空间建造品质的保障者
        5.4.5 设备研发与供应机构:空间运营的支持者
        5.5 设计内容:对传统设计方法与策略的适应性调整
        5.5.1 空间框架:教学空间集
        5.5.2 空间要素: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
        5.6 本章小结
下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第六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设计策略
        6.1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6.1.1 教学空间集
        6.1.2 组成要素
        6.1.3 教学空间集类型学最新研究综述
        6.2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建构
        6.2.1 教学空间集模式大类
        6.2.2 教学空间集模式子类
        6.2.3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
        6.2.4 教学空间集模式实例
        6.3 教学空间集指标研究
        6.3.1 相关研究综述与研究样本选取
        6.3.2 单位教学空间集内的学生人数
        6.3.3 单位教学空间集的面积指标
        6.3.4 教学空间集指标优化与建议
        6.4 教学空间集组合方式
        6.4.1 串联组合
        6.4.2 围绕全校共享空间组合
        6.4.3 空间立体互通组合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功能场室设计策略
        7.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7.1.1 教学中心
        7.1.2 技术路线
        7.2 设计原则
        7.2.1 空间形式:多样化与个性化
        7.2.2 空间功能:功能复合化
        7.2.3 空间边界:灵活性、透明性与复杂性
        7.2.4 空间环境:沉浸式教学氛围
        7.2.5 空间要素:设计要素教材化
        7.2.6 空间交互:泛在互联的智慧校园
        7.2.7 空间品质:人文关怀
        7.2.8 空间余地:留白设计
        7.3 集体中心(原普通教室)
        7.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3.2 功能复合化的“集体中心”
        7.3.3 功能最简化的精神属性“集体中心”
        7.4 信息共享中心(原图书馆/室)
        7.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书为本
        7.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自主学习与交互场所
        7.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独立馆室与开放式阅览区
        7.5 科研中心(原实验室)
        7.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仪器为本
        7.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授课与操作并重
        7.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空间与高新实验设备相结合
        7.6 人文中心(原史地教室)
        7.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文化高地
        7.6.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7 艺术中心(原美术、书法教室)
        7.7.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授课练习
        7.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素质拓展
        7.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展示
        7.8 表演中心(原音乐、舞蹈教室)
        7.8.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8.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表演功能强化
        7.8.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多样化与专业化
        7.9 生活技能中心(家政教室,原劳技教室)
        7.9.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模仿操作
        7.9.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真实技能获取
        7.9.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9.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10 互联网中心(原计算机教室)
        7.10.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设备为本
        7.10.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提升信息素养
        7.10.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互联网共享区与辅助教学资源
        7.11 创新中心(创客教室、STEM教室等)
        7.11.1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创新与实践
        7.11.2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1.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12 生活中心(原食堂与学生宿舍)
        7.12.1 食堂:适应学生新的生活习惯与教学行为外延
        7.12.2 学生宿舍:空间品质打造
        7.13 运动中心(原风雨操场)
        7.1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经济性为本
        7.1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化运动
        7.13.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经济性与多样化兼顾
        7.14 教师研修中心(原教务办公室)
        7.14.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独立办公场所
        7.1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适应教师成长
        7.1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办公环境营造与教育属性强化
        7.15 民主管理中心(原行政办公室)
        7.15.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权威塑造
        7.1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民主塑造
        7.1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去中心化
        7.16 社区纽带中心(原校门和围墙)
        7.1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隔离社区
        7.1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社区纽带
        7.16.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6.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共享与纽带
        7.17 卫生中心(原卫生间)
        7.17.1 传统需求与设计:基本生理需求
        7.1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卫生意识与心理尊重
        7.1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如厕环境与空间趣味性
        7.1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共享空间设计策略
        8.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8.1.1 概念与分类
        8.1.2 技术路线
        8.2 设计原则
        8.2.1 共通性设计原则
        8.2.2 设计要素游戏化
        8.2.3 设计要素自然化
        8.3 室内开放空间
        8.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辅助课下活动
        8.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辅助与互补结合
        8.3.3 “辅助”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舒适性与趣味性
        8.3.4 “互补”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开放性与灵活性
        8.3.5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式空间边界
        8.4 校园景观
        8.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视觉观赏为本
        8.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教育属性强化
        8.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8.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复杂化校园景观设计
        8.5 室外运动场地/设施
        8.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性与无趣性
        8.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性与趣味性
        8.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游戏化与自然化
        8.6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成果与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中国台湾地区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相关概念概述与研究综述
        1.2.1 建筑设计创新理论综述
        1.2.2 台湾地区现代建筑研究综述
        1.2.3 研究思路:“三重维度”“三个时段”“四条脉络”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架构:九个创新板块
第2章 台湾地区现代建筑创新第一阶段(1950s-1970s)
    2.1 世界冷战与两岸对峙格局下的现代主义中国传播
    2.2 西方现代建筑体系分支的移植与发展创新(经典现代主义阶段)
        2.2.1 二战前后西方现代主义的中国传播
        2.2.2 西方建筑师与大陆迁台建筑师群体
        2.2.3 特殊历史情境下的现代建筑启蒙
        2.2.4 西方与大陆迁台建筑师的现代主义创作
        2.2.5 本版块创新意义与特征
    2.3 基于“中国固有形式”的传承与发展创新(民族主义主导阶段)
        2.3.1 中国古典复兴脉络的边陲延续
        2.3.2 中国建筑文化本位主义者们的执着与坚守
        2.3.3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下的建筑理论建构
        2.3.4 古典形态下的中国宫廷美学与现代空间发展
        2.3.5 本版块创新意义与特征
    2.4 基于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精神的融合与发展创新(人文主义主导阶段)
        2.4.1 现代空间与东方气韵的早期碰撞
        2.4.2 不同源流背景下的闪耀群星
        2.4.3 中国传统哲学、人文精神与西方现代理论的碰撞融合
        2.4.4 一次现代中国建筑设计的创新高峰
        2.4.5 本板块创新意义与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台湾地区现代建筑创新第二阶段(1970s-1990s)
    3.1 经济腾飞与矛盾政经形势下多种思潮的输入与发展
    3.2 西方现代建筑体系分支的移植与发展创新(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并行阶段)
        3.2.1“美国化”与“中国化”
        3.2.2 汉宝德与高尔潘
        3.2.3 后现代理论的引入与传播
        3.2.4 西方思潮的进一步移植与发展
        3.2.5 本版块创新意义与特征
    3.3 基于“中国固有形式”的传承与发展创新(建筑商品化时期)
        3.3.1 中国古典复兴与建筑商品化的合流与发展
        3.3.2 李祖原与王昭潘
        3.3.3 中国哲学在商业化语境下的形式流变
        3.3.4 后现代与商业化语境下中国元素的形式转译
        3.3.5 本版块创新意义与特征
    3.4 基于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精神的融合与发展创新(地域主义萌芽阶段)
        3.4.1 台湾乡土文学运动与西方乡土运动
        3.4.2 中国地域建筑的一支:台湾乡土建筑
        3.4.3 王镇华、李乾朗与汉宝德
        3.4.4 中国当代乡土建筑的先行实践
        3.4.5 本版块创新意义与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台湾地区现代建筑创新第三阶段(1990s-2010s)
    4.1 多元思潮与政经形势下的嬗变
    4.2 西方现代建筑体系分支的移植与发展创新(多元思潮阶段)
        4.2.1“去中心”“去符号化”下的城乡地景营造
        4.2.2 中生代建筑师的群体崛起
        4.2.3 日常、公共与平民的建筑
        4.2.4 本版块创新意义与特征
    4.3 中国地域建筑一支的传承与发展创新(多元思潮阶段)
        4.3.1 多元思潮下地方建筑文化传统的发展
        4.3.2 闽南、客家、高山族与闽东海岛建筑传统的当代实践
        4.3.3 本版块创新意义与特征
    4.4 基于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精神的融合与发展创新(多元化思潮阶段)
        4.4.1 意义的解构与中式美学的兴起
        4.4.2 现代中式人文美学、空间形态的发展
        4.4.3 本版块创新意义与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我国台湾地区现代建筑设计创新(1950s-2010s)维度、脉络、动力特征及研究展望
    5.1 台湾地区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三重维度”
        5.1.1 世界维度
        5.1.2 中国维度
        5.1.3 地域维度
    5.2 台湾地区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四条脉络”
        5.2.1 现代脉络
        5.2.2 古典脉络
        5.2.3 人文脉络
        5.2.4 乡土脉络
    5.3 台湾地区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五种动力”
        5.3.1 家国情怀之力
        5.3.2 政治文化之力
        5.3.3 外来思潮之力
        5.3.4 技术革新之力
        5.3.5 经济起伏之力
    5.4 台湾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研究展望及反思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国家现代化视域下的卢作孚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五、创新之处
        (一)研究资料的创新
        (二)研究视角的创新
        (三)观点创新
第一章 “办实业即为办教育”
    第一节 技术与管理的培训
        一、船员的技能训练
        二、岸上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培训
        三、高级人才的培训
        四、职工家属的培训
    第二节 成为全面的人
        一、拓展育人渠道
        二、塑造“民生精神”
        三、体育强国
        四、美感教育
第二章 “改革学校教育”
    第一节 学校教育量的增加
        一、小学
        二、中学
        三、大学
    第二节 学校教育质的改革
        一、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把关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第三章 “建设民众教育”
    第一节 识字的教育运动
        一、民众学校
        二、图书馆
        三、博物馆
        四、报刊广播
        五、中国西部科学院
    第二节 职业的教育运动
        一、在职教育
        二、职前教育
    第三节 现代生活的教育运动
        一、娱乐生活运动
        二、体育运动
        三、卫生运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专业标准视野下幼儿园园长关键领导力研究 ——以三位幼儿园园长为研究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幼儿园园长领导力的研究数据分析
        (二)关于领导力的研究
        (三)关于幼儿园园长关键领导力研究
        (四)关于园长能力需求的研究
        (五)既有研究评述
    四、概念界定
        (一)幼儿园园长
        (二)专业标准
        (三)幼儿园园长关键领导力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基础
        (三)研究内容与问题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个案研究的对象与实施
    一、研究设想与研究对象的选择
        (一)研究设想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研究实施的过程
        (一)研究的实施
        (二)研究详细过程
        (三)研究资料整理
第二章 李园长的关键领导力个案分析
    一、X园与李园长其人
        (一)X幼儿园的发展历程
        (二)注重课程开发和儿童安全问题的李园长
    二、李园长的关键领导力形成过程
        (一)任职前的领导力发展
        (二)任职后的领导力彰显
    三、李园长的关键领导力特征
        (一)具有较强的规划能力
        (二)具有优秀的内部管理能力
        (三)具有创新能力和与时代接轨的眼界
第三章 王园长的关键领导力个案分析
    一、Y幼儿园与王园长其人
        (一)Y幼儿园的发展之路
        (二)注重儿童成长和对员工关怀的王园长
    二、王园长的关键领导力形成过程
        (一)任职前领导力的启蒙
        (二)任职后领导力的发挥
    三、王园长的关键领导力特征
        (一)具有优秀的保育能力
        (二)具有优秀的组织管理能力
        (三)具有极强的沟通协调能力
第四章 林园长的关键领导力个案分析
    一、Z幼儿园及林园长其人
        (一)Z幼儿园的办园经历
        (二)偏重对园内环境管理和资源调配的林园长
    二、林园长关键领导力的形成过程
        (一)任职前的领导力孕育
        (二)任职后的领导力磨练
    三、林园长的关键领导力特征
        (一)具有较好的外部关系调适能力
        (二)擅长内部协调管理的能力
        (三)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
第五章 幼儿园园长关键领导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三位园长关键领导能力的问卷调查
        (一)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二)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分析
        (三)三位园长关键领导力对比分析
    二、影响三位园长关键领导能力的因素
        (一)行政管理体系的影响
        (二)幼儿园园长自身因素的影响
        (三)教职工以及家长方面的影响
第六章 幼儿园园长关键领导能力的问题与归因分析
    一、三位园长关键领导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园长的规划决策领导力不够得力
        (二)园长对教师成长的引领力度不足
        (三)园长的组织领导能力有待提升
    二、幼儿园园长关键领导能力问题归因分析
        (一)幼儿园园长自身职业素养参差不齐
        (二)幼儿园园长领导力生态体系建构不全面
第七章 幼儿园园长“关键领导能力”提升的建议
    一、构建完善的提升幼儿园园长的领导能力框架
        (一)提高园长领导能力指标体系的针对性
        (二)完善并充实园长领导能力评价方法
    二、关注与着重提升园长自身素养
        (一)树立强烈的目标意识
        (二)提高自主发展意识
        (三)提升园长的抗压能力
    三、提升幼儿园园长“关键领导能力”的措施
        (一)注重领导理论与办园实践的结合
        (二)完善幼儿园园长关键领导力考核体系
        (三)建立“自省+他评”的关键领导力评价机制
结论与展望
附录
    一、幼儿园园长领导力的访谈提纲(园长)
    二、幼儿园园长领导力访问提纲(教师)
    三、幼儿园园长领导力访问提纲(家长)
    四、幼儿园园长领导力的描述性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10)STEM理念下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满足对创新型人才的现实需求
        (二)契合幼儿园科学教育发展的迫切诉求
        (三)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
    二、研究综述
        (一)对STEM教育的研究
        (二)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研究
        (三)对STEM与科学教育的研究
        (四)简评
    三、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STEM教育和幼儿园科学教育概述
    一、STEM教育概述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概述
    三、STEM与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关系
        (一)二者有天然的内在联系
        (二)STEM为幼儿园科学教育提供发展支持和价值导向
第二章 L园 STEM理念下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L园相关背景介绍
    二、L园 STEM理念下科学教育的问题透视
        (一)开放、系统的整合尚缺乏
        (二)幼儿主体性发挥较薄弱
        (三)问题的探究性和趣味性较缺乏
        (四)对幼儿探究的有效指导尚不足
        (五)批判性反思待重视
        (六)灵活迁移欠关注
    三、L园 STEM理念下科学教育的问题归因
        (一)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不足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与STEM的整合研究尚缺乏
        (三)园本科学课程的局限
        (四)教师自身相关素养有待提升
        (五)有效科学活动时间难以保证
第三章 L园 STEM理念下科学教育有效推进的策略
    一、创设有利于STEM理念下科学教育实施的良好环境
        (一)内部支持:加强对科学教育的引导和投入
        (二)外部支持:深入挖掘与广泛调动社会力量的合作
    二、培养教师STEM素养与科学素养
        (一)专家指导,学习理论知识
        (二)园本教研和自主学习,培养实践能力
        (三)亲自体验,提升综合能力
    三、建构基于STEM理念的整合科学课程体系
        (一)加强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系统整合
        (二)实现教学途径的有机整合
    四、创设适宜且多样的问题情境
        (一)基于真实生活,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二)基于项目活动,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
        (三)基于幼儿游戏,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五、支持幼儿自主探究,给予适当指导
        (一)营造民主互动的学习共同体氛围
        (二)用心观察,适时引导幼儿探究
        (三)相信幼儿,鼓励自由设计与自发探究
    六、基于交流与实践,培育幼儿反思迁移的意识与能力
        (一)给予充分交流与思考的机会,引导幼儿批判性反思
        (二)引导幼儿应用整合经验解决问题,实现经验的灵活迁移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观察记录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挖掘边角资源营造科学教育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D]. 胡杨.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2]基于UbD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以“一次函数”单元为例[D]. 王雨清.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3]HPM视角下教学设计连贯性影响因素研究[D]. 张晓.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民间扎染工艺应用于幼儿园美术教育的行动研究[D]. 岳刘祖琳.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5]“互联网+”时代木家具用户决策机制及新产品设计策划的对应性研究[D]. 张振华.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6]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D]. 苏笑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7]中国台湾地区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研究[D]. 黄庄巍.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8]国家现代化视域下的卢作孚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研究[D]. 周凌红. 三峡大学, 2020(02)
  • [9]专业标准视野下幼儿园园长关键领导力研究 ——以三位幼儿园园长为研究个案[D]. 王娜娜.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10]STEM理念下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个案研究[D]. 李娟.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挖掘角落资源,营造科学教育环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