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抗性研究与利用

玉米螟抗性研究与利用

一、玉米抗螟性研究和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库尔班妮萨·奥布力喀斯木,王俊,王志慧,丁新华,贾尊尊,付开赟,阿尔孜姑丽·肉孜,吐尔逊·阿合买提,何江,冯宏祖,郭文超[1](2021)在《新疆玉米产区47个主栽玉米品种抗虫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筛选评价玉米抗虫(玉米螟)品种,为玉米螟绿色防控及害虫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比分析第一代玉米螟和第二代玉米螟的田间百株落卵量、百株幼虫量、百秆为害蛀道长及被害株率等指标,评价新疆47个主栽玉米品种的抗螟性差异。【结果】供试主栽玉米品种抗虫性存在显着差异,其中16W2T118的田间为害最轻、抗虫能力最佳,其百株幼虫量、百株为害蛀道长、被害株率依次为25头/百株、90 cm/百株、20%,其次分别是华美1号、DK517、九圣禾692抗螟性较好,其百株幼虫量、百株为害蛀道长及被害株率依次为40头/百株、265 cm/百株、40%,50头/百株、245 cm/百株、40%,60头/百株、250 cm/百株、45%。五谷310、KWS6333、富友968、宁玉525等品种抗螟性一般。金庆202则为害最为严重、抗虫水平最低,其百株幼虫量、百株为害蛀道长、被害株率依次为195头/百株、875 cm/百株、90%。金庆1号、新玉29号等品种的抗螟性整体较差。【结论】参试的47个品种中16W2T118、DK517、九圣禾692、华美1号等品种抗虫综合表现较优,金庆1号、新玉29号等品种抗虫水平较差,生产上可优先选择种植抗螟较优的品种,避免种植抗螟较差的品种,可较好的实现玉米螟的自然控制。

姚晓灵[2](2021)在《玉米品种的抗虫性及其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对50个玉米品种上的主要害虫与天敌的种类及数量进行了调查,利用害虫数量计算的虫情指数进行了抗虫性鉴定。并对50个品种上总的主要害虫及天敌的种群动态、物种组成和相对多度、不同品种上的害虫与天敌的优势种与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抗虫性鉴定表明,不同品种间的抗虫性高低存在差异,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表现出的抗性也不同。未发现同时高抗桃蛀螟、亚洲玉米螟、棉铃虫这3种穗虫及棉蚜、玉米蚜、禾缢管蚜这3种蚜虫的品种;郁青358对3种穗虫表现出高抗或抗性;鑫瑞37、齐单805、郑单958、鑫瑞57、明天695、鲁星702高抗玉米蚜和禾缢管蚜,未发现对3种蚜虫表现高抗的品种。玉米的不同生育期内抗虫性存在变化,如从玉米吐丝期到完熟期,明天695对于桃蛀螟和玉米螟的抗性均由高抗转为高感,而对于棉铃虫的抗性则由高感转为高抗;金海2010等4个品种对于玉米蚜和禾缢管蚜的抗性则均由高抗转为高感。玉米品种对鳞翅目害虫和蚜虫类的抗虫性存在差异,对蚜虫类表现出抗性的品种数多于对鳞翅目害虫表现抗性的品种,说明大多数品种对蚜虫的抗性要优于鳞翅目害虫。2.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物种组成主要包括食叶与钻蛀类、刺吸类害虫与捕食或寄生性天敌。所有玉米品种上的节肢动物共46种,分别隶属于2纲、7目、29科。其中害虫共18种,占总数的39.13%,主要包括鳞翅目类害虫和蚜虫类;天敌共28种,占总数的60.86%,主要包括蜘蛛类、瓢虫类、草蛉类、食虫蝽类、寄生蜂类以及食蚜蝇类。在整个群落中蚜虫类害虫和鳞翅目类幼虫发生量大,自然天敌中蜘蛛类的数量占绝对优势。蚜虫类优势种为禾缢管蚜和棉蚜,钻蛀类害虫优势种为玉米螟,天敌优势种为草间钻头蛛、八斑鞘腹蛛、异色瓢虫、龟纹瓢虫、中华通草蛉。3.分析了50个玉米品种上主要害虫及天敌的种群动态。玉米苗期甜菜夜蛾发生高峰期在7月下旬。3种钻蛀类害虫棉铃虫、亚洲玉米螟和桃蛀螟主要发生在8月中旬至9月下旬,玉米螟存在2个发生高峰,分别是9月3日和9月23日;棉铃虫的数量在8月15日达到最大值;桃蛀螟的数量从8月24日开始一直呈现上升趋势。蚜虫类集中发生在9月初至9月下旬之间,且均在9月23日达到最大值。各类自然天敌发生高峰期与害虫发生期相吻合,表明天敌对害虫有很好的跟随现象。4.分析了50个玉米品种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发现在抗蚜性方面抗性高的品种其天敌的优势度相对较高,害虫的优势度较低,表明品种抗虫性与群落的多样性具有一定相关性,两者对害虫具有联合控害作用。

陈强,张金龙,雷帅,李强,张晓明,陈国华[3](2019)在《不同鲜食玉米品种的抗螟性比较》文中研究指明为有效实施玉米害虫综合治理,对玉米品种之间的抗螟性差异进行比较,筛选具有抗螟性特征的玉米品种。在自然感虫状态下采用平行跳跃法分别记录玉米螟在玉米苗期、穗期、花粒期的危害状况,对17个鲜食玉米品种进行抗螟性鉴定,并对采用花叶指数测定玉米苗期抗螟性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鲜食玉米品种百株受害率的动态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在收获时受害株率达到最高峰。苗期抗螟性表现为高抗的玉米品种有4个:甜嘉糯1号、云糯4号、天紫23号、黑糯1号;穗期抗螟性表现为高抗的玉米品种有2个:甜嘉糯1号、天紫23号。花粒期云糯4号百株蛀孔数最低,为79.0个,夏王超甜百株蛀孔数最高,为243.3个。花叶指数与平均食叶级别极显着相关,花叶指数可作为鉴定玉米抗螟性的重要指标。甜嘉糯1号和天紫23号的抗螟性较好,可在螟虫发生危害严重的区域种植。

尹萍[4](2019)在《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虫性鉴定及其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调查了山东省种植的75个玉米品种上害虫和天敌的发生种类及数量,并进行了玉米抗虫性鉴定;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了不同品种玉米上的节肢动物群落特征,为科学利用作物抗性与天敌的协调性防治害虫提高指导,同时对于玉米的抗性利用以及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结果如下:1.依据蚜情指数/虫情指数鉴定了75个玉米品种的抗虫性,发现玉米抗虫性会随品种和发育阶段的不同而改变。高抗3种蚜虫(棉蚜、禾缢管蚜和玉米蚜)的玉米品种较多,高抗3种鳞翅目害虫(桃蛀螟、亚洲玉米螟和棉铃虫)的玉米品种较少。高抗桃蛀螟的有鑫丰388,高抗棉铃虫的有爱农001、爱农007和德迪336,未发现高抗亚洲玉米螟品种。2.所有玉米品种上节肢动物群落主要害虫及天敌共35种,隶属于1门、2纲、7目、23科,其中害虫12种,天敌23种。害虫优势种为棉蚜、玉米蚜、禾缢管蚜、桃蛀螟和亚洲玉米螟;天敌优势种为八斑鞘腹蛛、草间钻头蛛、异色瓢虫、龟纹瓢虫、中华通草蛉和蚜小蜂。3.综合分析了75个玉米品种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玉米品种不同,其5个群落特征指数也不相同;生态优势度与群落多样性及均匀度的变化趋势相反;群落多样性指数高的玉米品种,主要天敌的优势度更高,主要害虫的优势度相对更低。4.结合影响害虫种群动态的因素,分析了玉米田主要害虫及天敌的种群动态变化情况,发现玉米田中天敌及害虫均呈现时序变化,且表现出一定的跟随现象。3种蚜虫主要在9月上旬危害较为严重;棉铃虫迁入较早,桃蛀螟和亚洲玉米螟发生稍晚。桃蛀螟和亚洲玉米螟的危害高峰期基本一致,均集中在9月中旬,9月下旬它们会同株危害玉米雌穗。5.不同玉米品种的益害比与虫情指数基本呈负相关,说明玉米抗虫性与天敌有协同控制害虫的作用。

刘燊,郭井菲,何康来,王勤英,王振营[5](2019)在《利用生命表技术评价玉米品种‘京科968’及其亲本的抗螟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选育的玉米品种‘京科968’,其田间综合性状好,是目前主推的玉米品种之一。为了解‘京科968’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水平及其抗性来源,本试验选取了‘京科968’及其母本‘京724’和父本‘京92’两个自交系,以感螟自交系‘自330’为对照,利用实验种群生命表技术,研究比较了用不同玉米品系的相同组织饲喂亚洲玉米螟后其生长发育情况,系统评价了‘京科968’的抗螟性。试验结果表明,四个玉米品种(系)抗螟性大小依次为:‘京92’>‘京科968’>‘京724’>‘自330’。从抗螟性角度考虑,生产上种植‘京科968’,能够较好地控制亚洲玉米螟为害。

刘燊[6](2018)在《玉米杂交种京科968抗螟机制研究及其抗性来源遗传分析》文中指出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我国玉米等作物上的主要害虫。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选育的玉米品种京科968,其田间综合性状好,是目前主推的玉米品种之一。为了解京科968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水平,本试验选取了京科968及其母本京724和父本京92两个自交系,以感螟自交系自330为对照。采用亚洲玉米螟田间人工接种抗性鉴定技术和实验种群生命表方法,评价了京科968及其亲本在玉米心叶期和穗期的抗螟性,比较了饲喂不同玉米材料不同组织后亚洲玉米螟的生长发育情况。测定了玉米不同组织中主要防御酶系的活性、纤维素类物质的含量,分析了玉米不同组织营养物质和次生代谢物含量与玉米抗螟性间的关系,初步探讨了京科968的抗螟性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被食叶量、一代和二代亚洲玉米螟蛀茎程度三方面对四个玉米品种进行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心叶期不同玉米品系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从抗螟到感螟依次为:京92>京科968>京724>自330;穗期不同玉米品系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从抗螟到感螟依次为:京科968>京92>京724>自330。2.通过建立实验种群生命表,比较了取食不同玉米品系不同组织的亚洲玉米螟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显示,不同品系的相同组织对亚洲玉米螟的影响不同。京科968和京92对亚洲玉米螟的适合度较低,其幼虫发育历期较长,所产的卵孵化率较低;同一品系的不同组织对亚洲玉米螟的影响明显不同,取食玉米心叶的亚洲玉米螟的化蛹率及羽化率以及成虫产卵量均较低。试验结果与田间抗性鉴定结果一致。3.通过测定不同玉米品系不同组织的可溶性总糖、总蛋白含量以及五种主要防御酶的酶活,得出玉米可溶性糖和蛋白质的含量在玉米不同时期对其抗虫性的影响大小不同,亚洲玉米螟更喜欢取食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高的玉米品种;玉米中的多酚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与玉米抗螟性呈显着正相关,在玉米抗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4.为了明确玉米组织中不同氨基酸含量与玉米品系抗性之间的关系,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离子阱串联质谱仪(HPLC-LCMS/MS API3200 Q-TRAP)对玉米组织样本中20种蛋白类氨基酸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氨基酸含量和玉米抗螟性无显着相关性。5.为了明确纤维素与抗螟性的关系,采用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的试验方法进行玉米组织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的测定。数据分析表明,木质素的含量和心叶期玉米的抗螟性呈正相关。6.为明确玉米次生代谢产物在玉米抗螟性中的作用,利用岛津超高效液相色谱仪(LC-30A)与三重四极杆质谱仪(LCMS-8040)联用系统(LCMS-8040 system,Shimadzu)测定了苯并恶嗪酮类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玉米心叶的抗螟性并不完全依赖于丁布(DIMBOA)和丁布糖苷(DIMBOA-Glc),门布(MBOA)和2-(2-hydroxy-4,7-dimethoxy-1,4-benzoxazin-3-one)-β-Dglucopyranose(HDMBOA-Glc)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其含量与玉米抗螟性呈正相关。综上所述,本实验系统评价了京科968及其亲本的抗螟性。四个玉米品系的抗螟性大小依次为:京92>京科968>京724>自330。从抗螟性角度考虑,生产上种植京科968,能够较好的控制亚洲玉米螟的为害。

武德功,方文浩,陈欢,杜军利,余海兵,王长进[7](2018)在《普通玉米自交系对亚洲玉米螟抗性鉴定及其抗性机制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亚洲玉米螟是为害玉米的一种重要害虫,利用抗性品种是有效控制玉米螟为害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2016年在安徽凤阳和海南乐东评价了1 463个普通玉米自交系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水平,并测量这些自交系的理化性状,包括株高、穗位高、叶片数、穗三叶长、穗三叶宽、穗三叶夹角、茎粗、叶片厚度、叶片硬度、蜡质含量、单宁、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理化性状,分析了理化性状与抗螟性的相关性。鉴定结果显示,高抗自交系142个,抗性自交系317个,中抗自交系322个,抗虫自交系占53.38%;相关性分析表明,玉米株高、穗位高、叶片数、叶长、叶宽、叶夹角、10 cm茎粗、叶片蜡质含量与其抗螟性无显着相关,而叶片厚度、叶片硬度、单宁含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与玉米抗螟性显着相关。

郭井菲[8](2017)在《亚洲玉米螟取食玉米产生的诱导抗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亚洲玉米螟(以下简称“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属鳞翅目草螟科(Lepidoptera:Crambidae),是我国玉米上的主要害虫。研究玉米的诱导抗性有助于为玉米螟的综合防治提供重要思路。本研究首先评价了玉米螟为害诱导的玉米抗性对玉米螟生长发育的影响,然后研究了玉米螟为害不同时间后的玉米基因和关键代谢物的变化,以期揭示玉米螟为害诱导的玉米抗性对玉米螟的防御机制。本研究首先评价了玉米品种京科968受玉米螟取食不同时间后的诱导抗性水平。取食选择性试验结果显示玉米螟对虫害诱导8、12、24、48和72 h后玉米叶片的取食量显着低于对照,分别减少41%、48%、74%、60%和61.5%。短期饲喂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饲喂玉米螟诱导24 h玉米叶片的玉米螟幼虫的毛转化率、相对生长率和虫重增加值均显着降低,而相对消耗率和日取食量均显着增加。生命表试验结果显示取食玉米螟诱导24 h玉米叶片的玉米螟幼虫的卵到幼虫期、1-2龄期、5龄期、蛹期、总产卵前期和平均世代周期均显着长于对照,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和周限增长率显着低于对照。利用RNA-Seq揭示玉米螟诱导抗性的分子机理。结果显示玉米螟取食2、4、12和24 h诱导的上(下)调基因分别为4123(2645)、5121(3915)、5705(4488)和5637(4396)个。差异表达基因参与苯并恶唑嗪酮类物质(Bxs)合成、植物与病原菌互作、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苯丙氨酸代谢、萜类化合物合成等多条与植物抗病虫相关的代谢途径。萜烯类物质合成相关基因(TPS1、TPS2、TPS3、TPS6、TPS8、TPS10、TPS23和TPS26)、茉莉酸合成相关基因(AOC、AOC4、AOS1、LOX1、LOX5、LOX9、LOX11、OPR1、OPR7和OPR8)以及Bxs合成相关基因(Bx1、Bx2、Bx3、Bx4、Bx5、Bx6、Bx7、Bx8、Bx9、Bx10、Bx11、Bx12、Bx13和Bx14)的表达量在玉米螟取食诱导后都显着上调。在玉米螟取食诱导过程中持续强烈响应的基因有叶绿体多酚氧化酶基因(PPO1)、机械损伤诱导蛋白1基因(wip1)、Bowman-Birk型机械损伤诱导蛋白酶抑制剂基因(WIP1)、单萜合成酶基因(TPS26)、萜类合成酶8基因(TPS8)、萜类合成酶2基因(TPS2)、石竹烯合酶基因(TPS23)、法尼烯合酶基因(TPS10)、脂氧合酶5基因(LOX5)和过氧化酶基因(POX12)、乙烯合成途径中ACC氧化酶基因(ACO)、乙烯合成相关的转录因子(ABR1)以及氧甲基转移酶基因(Bx10、Bx11、Bx12和Bx14);早期响应的基因有反式肉桂酸-4-单氧酶基因(C4H)和AP2/EREBP转录因子等。通过次生代谢物分析,进一步理解玉米应答玉米螟取食为害后的代谢反应。结果显示玉米挥发物、benzoxazinoids、JA、JA-Ile、ABA的含量在玉米螟取食诱导后发生显着变化。单萜和倍半萜烯化合物的释放量分别在玉米螟为害4 h和48时达到最大;DHBOA、DIMBOA、DIBOA-Glc、TriBOA、DIBOA、DIMBOA-Glc和Cl-HMBOA-Glc的含量在玉米螟取食后显着降低,而MBOA、HM2BOA-Glc、DIM2BOA-Glc、HDMBOA-Glc、M2BOA、HDM2BOA-Gl、HMBOA-Glc和DIM2BOA的含量在玉米螟取食后显着增加,DHBOA-Glc的含量不受玉米螟取食的影响;此外,JA的含量在玉米螟取食2 h和4 h后显着增加,JA-Ile的含量在玉米螟取食2 h后显着增加,ABA的含量在玉米螟取食2、4、8和12 h后均显着增加,而SA的含量与玉米螟取食无关。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腰带长体茧蜂对来玉米螟取食诱导后玉米挥发物的趋性行为反应,结果显示玉米螟取食24和48 h后的玉米挥发物对腰带长体茧蜂的雌雄蜂均有明显的吸引作用。此外,柠檬烯、叶醇、乙酸叶醇酯、α-蒎烯、罗勒烯和法尼烯对腰带长体茧蜂雌雄蜂均有明显吸引作用。本研究分析了玉米受玉米螟取食不同时间后的基因表达和关键代谢物,鉴定出与玉米抗螟性相关的候选基因和代谢物,加深了对植物与昆虫互作关系的理解,同时为抗螟品种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基因资源。

郭井菲,何康来,王振营[9](2014)在《玉米对钻蛀性害虫的抗性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钻蛀性害虫是玉米生产上为害最重的害虫,其为害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农药的应用和Bt抗虫玉米的种植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控制了玉米钻蛀性害虫的为害,但随着化学防治带来的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以及人们对转Bt玉米的食用和环境安全的担心,利用玉米自身的抗虫性控制钻蛀性害虫为害显得尤为重要。玉米对钻蛀性害虫的抗虫机制主要涉及玉米次生代谢产物和细胞壁结构成分等生理生化特性以及茎秆外表皮穿刺强度等物理结构特性等。本文从生理生化特性和物理结构特性方面总结了玉米抗虫性机制,并针对玉米抗虫机制的研究现状提出建议和展望,以期为培育抗性品种以及钻蛀性害虫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郭井菲[10](2014)在《玉米茎秆机械强度与抗玉米螟钻蛀为害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是我国玉米种植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其高龄幼虫蛀茎为害的特点不仅直接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而且引起茎秆倒折,影响玉米的机械化收获,造成更大的产量损失。茎秆机械强度的提高有利于提高茎秆的抗倒折能力,或许会对玉米螟的钻蛀为害产生一定的抵抗,本研究目的是:(1)从心叶抗性、茎秆抗性、茎秆耐虫性等不同角度就郑58×昌7-2诱导形成的DH群体的部分DH系和自交系进行田间抗性鉴定;(2)通过将一代、二代玉米螟为害茎秆的蛀孔数分别与各蛀茎时期的茎秆外表皮穿刺强度(rind puncture strength, RPS)进行相关分析来评价玉米机械强度能否作为玉米茎秆抗钻蛀的指标,为进一步研究茎秆机械强度抗钻蛀的作用机制和培育抗蛀茎玉米品种奠定基础;(3)通过在抽雄期和乳熟期对影响茎秆机械强度的形态结构、化学组分及解剖结构的分析,进一步明确茎秆机械强度抗螟性的作用机制。主要结果如下:利用玉米螟对心叶为害程度的分级标准、玉米雄穗抗螟性分级标准以及全株被害分级标准等鉴定标准对供试材料进行抗性鉴定并利用主成分分析进行抗螟性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鉴定方法的鉴定结果并不一致,而且同一份材料在春播和夏播时表现出不同的抗性水平。2012年的试验将两代玉米螟为害的全株蛀孔数与乳熟期茎秆中部茎节的机械强度进行相关分析;2013年的试验将一代、二代玉米螟为害的上、中、下各部蛀孔数分别与抽雄期和乳熟期各部代表茎节的机械强度进行相关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全株蛀孔数(个/株)与玉米乳熟期茎秆机械强度间无显着相关性,上部、下部蛀孔数与抽雄期和乳熟期茎秆机械强度间无或仅有微弱相关性;而中部蛀孔数与两时期的机械强度均呈极显着负相关,通过对中部蛀孔数和茎秆机械强度进行偏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并结合玉米螟蛀茎的生物学特性可得出玉米抽雄期第7节间RPS与一代玉米螟蛀孔数呈负相关、乳熟期第6节间RPS与二代玉米螟蛀孔数呈负相关,这表明提高抽雄期茎秆第7节间RPS、乳熟期第6节间RPS分别是有效抵抗第一代玉米螟、二代玉米螟钻蛀为害茎秆的关键。在所播春玉米材料中分别选择抽雄期和乳熟期一致的株系,利用卷尺及游标卡尺测定了玉米株高、穗位、节间粗和节间长等形态学结构;利用近红外反射光谱分析技术测定茎秆外表皮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细胞壁化学成分及茎节含水百分率;利用徒手切片技术和Olmypus BX61研究级显微镜观察记录茎秆外围维管束的厚度、表皮厚壁细胞层厚度、单位面积内维管束数目和面积等解剖结构。利用简单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茎秆形态学结构、化学组分以及解剖结构对茎秆机械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玉米的抽雄期,仅茎秆含水百分率与茎秆机械强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460;在玉米乳熟期,茎秆表皮厚壁细胞层厚度和茎秆纤维素含量与茎秆机械强度呈极显着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921和0.4330,茎秆含水百分率与茎秆机械强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962。

二、玉米抗螟性研究和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玉米抗螟性研究和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玉米产区47个主栽玉米品种抗虫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1.2 方 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疆47个玉米主栽品种玉米螟田间落卵情况差异性
    2.2 新疆不同玉米品种玉米螟为害
3 讨 论
4 结 论

(2)玉米品种的抗虫性及其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作物抗虫性研究概况
        1.1.1 作物抗虫性机制
        1.1.2 抗螟性鉴定
        1.1.3 抗蚜性鉴定
    1.2 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研究概况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与试验设计
    2.2 试验材料
    2.3 调查方法
    2.4 玉米品种抗虫性鉴定标准
    2.5 玉米田节肢动物种群动态和群落特征分析
        2.5.1 玉米田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分析
        2.5.2 玉米品种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玉米品种抗虫性鉴定
        3.1.1 不同玉米品种苗期抗虫性鉴定
        3.1.2 不同玉米品种穗期抗虫性鉴定
        3.1.2.1 抗桃蛀螟分析
        3.1.2.2 抗亚洲玉米螟分析
        3.1.2.3 抗棉铃虫分析
        3.1.2.4 抗禾缢管蚜分析
        3.1.2.5 抗玉米蚜分析
        3.1.2.6 抗棉蚜分析
    3.2 玉米品种不同生育时期抗虫性鉴定
        3.2.1 玉米品种不同生育时期对穗虫的抗性级别
        3.2.2 玉米品种不同生育时期对蚜虫的抗性级别
    3.3 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及相对多度
        3.3.1 玉米田主要害虫及天敌物种组成
        3.3.2 玉米田主要害虫及天敌相对多度分析
        3.3.3 不同玉米品种害虫及天敌的优势度与优势种
        3.3.3.1 害虫及天敌的优势度与优势种
        3.3.3.2 不同玉米品种上3 种鳞翅目穗虫的优势度
    3.4 玉米田主要害虫种群动态分析
        3.4.1 玉米苗期害虫种群动态分析
        3.4.2 玉米穗期害虫种群动态分析
        3.4.2.1 玉米穗期鳞翅目害虫幼虫种群动态
        3.4.2.2 玉米穗期蚜虫类种群动态
        3.4.3 玉米田主要天敌种群动态分析
        3.4.3.1 蜘蛛类种群动态
        3.4.3.2 瓢虫类种群动态
        3.4.3.3 草蛉类种群动态
        3.4.3.4 寄生蜂类种群动态
        3.4.3.5 食虫蝽类种群动态
        3.4.3.6 食蚜蝇类种群动态
    3.5 不同玉米品种节肢动物群落特征指数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玉米品种抗虫性分析
    4.2 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及优势种
    4.3 玉米害虫发生与天敌跟随现象
5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3)不同鲜食玉米品种的抗螟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样地概况
    1.3 调查方法
    1.4 数据分析和鉴定标准
        1.4.1 玉米苗期花叶指数
        1.4.2 玉米苗期抗性标准
        1.4.3 玉米穗期抗性鉴定标准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鲜食玉米品种苗期抗螟性比较
    2.2 不同鲜食玉米品种穗期抗螟性比较
    2.3 不同鲜食玉米品种花粒期抗螟性比较
    2.4 不同鲜食玉米品种受玉米螟危害百株受害率变化规律
    2.5 采用花叶指数测定玉米苗期抗螟性的可行性分析及鉴定标准
3 结论与讨论

(4)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虫性鉴定及其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玉米主要害虫简介
        1.1.1 甜菜夜蛾
        1.1.2 桃蛀螟
        1.1.3 亚洲玉米螟
        1.1.4 棉铃虫
        1.1.5 蚜虫类
    1.2 玉米害虫防治现状
        1.2.1 农业防治
        1.2.2 诱杀防治
        1.2.3 化学防治
        1.2.4 生物防治
    1.3 抗虫性研究
        1.3.1 抗螟性研究
        1.3.2 抗蚜性鉴定
    1.4 作物抗虫性机制研究
        1.4.1 物理性状
        1.4.2 次生代谢物质
    1.5 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1.6 作物抗虫性—天敌协调控制害虫作用研究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试验材料
    2.3 调查方法
    2.4 玉米品种选育单位
    2.5 供试玉米品种生物学性状
    2.6 玉米抗虫性鉴定标准
    2.7 玉米品种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玉米品种抗虫性鉴定
        3.1.1 不同玉米品种苗期抗虫性鉴定
        3.1.2 不同玉米品种穗期抗虫性鉴定
        3.1.2.1 抗桃蛀螟分析
        3.1.2.2 抗亚洲玉米螟分析
        3.1.2.3 抗棉铃虫分析
        3.1.2.4 抗棉蚜分析
        3.1.2.5 抗禾缢管蚜分析
        3.1.2.6 抗玉米蚜分析
    3.2 不同生育期玉米品种抗虫性
    3.3 不同玉米品种生物学性状与抗虫性分析
    3.4 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及相对多度
        3.4.1 玉米田主要害虫及天敌物种组成
        3.4.2 玉米田主要害虫及天敌相对多度分析
        3.4.3 不同玉米品种害虫及天敌的优势度及优势种
    3.5 不同玉米品种群落特征指数分析
    3.6 不同玉米品种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分析
        3.6.1 苗期害虫种群动态分析
        3.6.2 穗期害虫种群动态分析
        3.6.2.1 3种鳞翅目穗虫幼虫种群动态
        3.6.2.2 蚜虫类种群动态分析
        3.6.3 不同玉米品种主要天敌种群动态分析
        3.6.3.1 蜘蛛类种群动态分析
        3.6.3.2 草蛉类种群动态
        3.6.3.3 瓢虫类种群动态
        3.6.3.4 赤眼蜂种群动态
    3.7 玉米抗虫性与蜘蛛—害虫益害比的关系
        3.7.1 不同抗性级别玉米品种主要害虫与蜘蛛的种群动态
        3.7.2 不同玉米田蜘蛛与害虫类群的益害比
4 讨论
    4.1 不同玉米品种抗虫性
    4.2 不同玉米品种害虫及天敌优势种
    4.3 抗虫玉米品种的选育
    4.4 玉米害虫综合防治
5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5)利用生命表技术评价玉米品种‘京科968’及其亲本的抗螟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玉米材料
    1.2 供试虫源
    1.3 试验处理
    1.4 数据处理及参数计算
2 结果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6)玉米杂交种京科968抗螟机制研究及其抗性来源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亚洲玉米螟
        1.1.1 亚洲玉米螟的生物学特性
        1.1.2 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方法
    1.2 玉米抗虫性
        1.2.1 营养物质
        1.2.2 次生代谢物质
        1.2.3 防御蛋白
        1.2.4 细胞壁化学组分
    1.3 玉米抗螟性鉴定
    1.4 实验种群生命表及其在抗虫研究中的应用
    1.5 京科968及其亲本
    1.6 目的和意义
2 试验材料
    2.1 供试玉米材料
    2.2 供试虫源
3 试验方法
    3.1 京科968及其亲本的田间抗螟性鉴定
        3.1.1 试验处理
        3.1.2 评价标准
    3.2 利用生命表方法评价玉米品种京科968及其亲本的抗螟性
        3.2.1 试验处理
        3.2.2 数据处理及参数计算
    3.3 京科968及其亲本的抗虫机制研究
        3.3.1 不同玉米品种(系)营养物质含量测定
        3.3.2 不同玉米品种(系)细胞壁主要成分含量测定
        3.3.3 不同玉米品种(系)防御酶含量测定
        3.3.4 不同玉米品种(系)苯并恶嗪酮类物质含量测定
4 结果与分析
    4.1 京科968及其亲本的田间抗螟性
        4.1.1 不同玉米品种(系)心叶期抗性水平
        4.1.2 不同玉米品种(系)对一代亚洲玉米螟蛀茎的抗性比较
        4.1.3 不同玉米品种(系)对二代亚洲玉米螟蛀茎的抗性比较
    4.2 利用生命表方法评价玉米品种京科968及其亲本的抗螟性
        4.2.1 取食不同玉米品种(系)心叶组织的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情况
        4.2.2 取食不同玉米品种(系)花丝组织的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情况
        4.2.3 取食不同玉米品种(系)果穗的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情况
    4.3 京科968及其亲本的抗虫机制
        4.3.1 不同玉米品种(系)营养物质含量测定
        4.3.2 不同玉米品种(系)细胞壁主要成分含量
        4.3.3 不同玉米品种(系)防御酶含量
        4.3.4 不同玉米品种(系)苯并恶嗪酮类物质含量
5 讨论
    5.1 田间抗螟性鉴定指标
    5.2 利用生命表方法评价玉米品种京科968及其亲本的抗螟性
    5.3 玉米品种(系)的营养物质含量与抗螟性的关系
    5.4 玉米品种(系)细胞壁主要成分含量与抗螟性的关系
    5.5 玉米品种(系)防御酶含量与抗螟性的关系
    5.6 苯并恶嗪酮类物质含量与玉米抗螟性的关系
6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详细摘要

(7)普通玉米自交系对亚洲玉米螟抗性鉴定及其抗性机制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材料处理
        1.2.2 系统调查
        1.2.3 自交系物理性状调查
        1.2.4 叶片蜡质含量测定
        1.2.5 单宁、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1.2.6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间玉米螟调查
    2.2 玉米抗螟性与其物理机制的关系
3 讨论
    3.1 玉米自交系抗螟性鉴定
    3.2 抗螟性与理化性状的关系

(8)亚洲玉米螟取食玉米产生的诱导抗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植物诱导抗虫性研究进展
        1.1.1 昆虫取食诱导的直接防御
        1.1.2 昆虫取食诱导的间接防御
        1.1.3 植物防御应答的信号通路
        1.1.4 诱导因素对诱导防御的影响
    1.2 玉米诱导抗虫研究进展
        1.2.1 直接防御研究进展
        1.2.2 间接防御研究进展
    1.3 亚洲玉米螟的特征及防治
        1.3.1 亚洲玉米螟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
        1.3.2 亚洲玉米螟的防治
    1.4 本研究的切入点
        1.4.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亚洲玉米螟取食诱导的玉米抗螟性评价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供试虫源
        2.1.3 诱导接虫处理
        2.1.4 玉米螟幼虫对虫害诱导叶片与对照叶片的取食选择性实验
        2.1.5 玉米螟幼虫的营养效应指标测定
        2.1.6 玉米螟生命表试验
        2.1.7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玉米螟幼虫对玉米螟取食诱导前后玉米叶片的取食量比较
        2.2.2 营养效应指标分析
        2.2.3 玉米螟取食诱导的玉米抗性对玉米螟发育历期、繁殖率和存活率的影响
        2.2.4 玉米螟取食诱导的玉米抗性对玉米螟种群参数的影响
        2.2.5 玉米螟取食诱导的玉米抗性对玉米螟幼虫取食量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玉米螟取食为害对玉米基因表达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处理及样品收集
        3.1.3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3.1.4 总RNA提取及c DNA反转录
        3.1.5 文库构建及Illumina测序
        3.1.6 测序评估与数据比对
        3.1.7 基因表达量统计
        3.1.8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3.1.9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分析
        3.1.10 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
        3.1.11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验证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样品总RNA提取质量分析
        3.2.2 测序结果统计
        3.2.3 玉米被玉米螟为害不同时间的差异基因筛选
        3.2.4 差异基因功能注释及分类
        3.2.5 代谢通路分析
        3.2.6 不同诱导时间点差异基因动态表达趋势分析
        3.2.7 萜烯类化合物合成相关基因分析
        3.2.8 茉莉酸合成相关基因分析
        3.2.9 Bxs合成相关基因分析
        3.2.10 qRT-PCR验证
    3.3 讨论
第四章 玉米螟取食为害对玉米次生代谢物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化学试剂及仪器
        4.1.3 试验处理及样品收集
        4.1.4 挥发物收集
        4.1.5 挥发物测定
        4.1.6 植物激素含量测定
        4.1.7 Bxs提取和分析
        4.1.8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玉米诱导挥发物的PLS-DA分析
        4.2.2 玉米螟为害对玉米挥发物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4.2.3 Bxs的PLS-DA分析
        4.2.4 Bxs的动态分析
        4.2.5 植物激素的动态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腰带长体茧蜂对玉米螟取食诱导的玉米挥发性物质的趋性行为反应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化学试剂及仪器
        5.1.3 腰带长体茧蜂趋性行为反应实验设计
        5.1.4 腰带长体茧蜂趋性行为测定
        5.1.5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腰带长体茧蜂对玉米螟为害诱导不同时间玉米挥发物的趋性行为反应
        5.2.2 腰带长体茧蜂对玉米挥发物单一组分的趋性行为反应
    5.3 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玉米对钻蛀性害虫的抗性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玉米抗虫性鉴定方法
    1.1 田间鉴定方法
    1.2 室内鉴定方法
2 玉米对钻蛀性害虫的抗性机制
    2.1 玉米抗虫的生理生化机制
        2.1.1 玉米次生代谢物质
        2.1.2 细胞壁化学组分
    2.2 玉米抗虫的物理形态结构
3 问题与展望

(10)玉米茎秆机械强度与抗玉米螟钻蛀为害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玉米螟对玉米的为害
    1.2 玉米抗螟机制
        1.2.1 玉米抗螟的生化抗性机制
        1.2.2 玉米抗螟的物理抗性机制
    1.3 玉米抗螟性鉴定方法
        1.3.1 田间鉴定
        1.3.2 室内鉴定
    1.4 玉米茎秆机械强度的测定及影响因素分析
        1.4.1 玉米茎秆机械强度的评价方法
        1.4.2 玉米茎秆机械强度的测定时间和位置
        1.4.3 影响玉米茎秆机械强度的因素分析
    1.5 茎秆机械强度与螟虫钻蛀为害的关系
    1.6 研究意义与目的
第二章 玉米DH群体及白交系田间抗螟性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玉米品种
        2.1.2 供试虫源
        2.1.3 试验设计
        2.1.4 试验方法
        2.1.5 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2012年玉米心叶期和穗期两代接虫抗螟水平鉴定
        2.2.2 2013年春播玉米的抗螟性及耐螟性鉴定
        2.2.3 2013年夏播玉米的抗螟性及耐螟性鉴定
        2.2.4 2013年春播玉米田间定位接虫抗螟性鉴定结果
        2.2.5 2013年春播玉米抗螟性鉴定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
        2.2.6 2013年夏播玉米抗螟性鉴定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
    2.3 讨论
第三章 茎秆机械强度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茎节外表皮穿刺强度的描述性统计
        3.2.2 玉米不同生育时期茎节外表皮穿刺强度的变化
        3.2.3 不同播期玉米各生育期的茎节外表皮穿刺强度方差分析
        3.2.4 玉米在同一生育时期的茎节外表皮穿刺强度的相关分析
        3.2.5 玉米在不同生育时期对应茎节外表皮穿刺强度的相关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玉米茎秆机械强度与抗玉米螟钻蛀为害关系的初步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统计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2012年夏播玉米全株蛀孔数与外表皮穿刺强度的相关分析
        4.2.2 2013年玉米上部蛀孔数与外表皮穿刺强度的相关分析
        4.2.3 2013年玉米中部蛀孔数与外表皮穿刺强度的相关分析
        4.2.4 2013年玉米下部蛀孔数与外表皮穿刺强度的相关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影响茎秆机械强度因素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统计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茎秆形态学特征对茎秆外表皮穿刺强度的影响
        5.2.2 茎秆外表皮化学成分对茎秆外表皮穿刺强度的影响
        5.2.3 茎秆解剖结构对茎秆外表皮穿刺强度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6.1 玉米DH群体及自交系对玉米螟的抗性评价
    6.2 玉米茎秆机械强度的测定
    6.3 玉米茎秆机械强度与抗玉米螟钻蛀为害的关系
    6.4 影响茎秆机械强度因素分析
    6.5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玉米抗螟性研究和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玉米产区47个主栽玉米品种抗虫性评价[J]. 库尔班妮萨·奥布力喀斯木,王俊,王志慧,丁新华,贾尊尊,付开赟,阿尔孜姑丽·肉孜,吐尔逊·阿合买提,何江,冯宏祖,郭文超. 新疆农业科学, 2021(07)
  • [2]玉米品种的抗虫性及其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分析[D]. 姚晓灵.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3]不同鲜食玉米品种的抗螟性比较[J]. 陈强,张金龙,雷帅,李强,张晓明,陈国华. 河南农业科学, 2019(11)
  • [4]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虫性鉴定及其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分析[D]. 尹萍.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5]利用生命表技术评价玉米品种‘京科968’及其亲本的抗螟性[J]. 刘燊,郭井菲,何康来,王勤英,王振营. 植物保护, 2019(01)
  • [6]玉米杂交种京科968抗螟机制研究及其抗性来源遗传分析[D]. 刘燊. 河北农业大学, 2018(03)
  • [7]普通玉米自交系对亚洲玉米螟抗性鉴定及其抗性机制初步研究[J]. 武德功,方文浩,陈欢,杜军利,余海兵,王长进. 浙江农业学报, 2018(05)
  • [8]亚洲玉米螟取食玉米产生的诱导抗性机制研究[D]. 郭井菲.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2)
  • [9]玉米对钻蛀性害虫的抗性机制研究进展[J]. 郭井菲,何康来,王振营.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4(06)
  • [10]玉米茎秆机械强度与抗玉米螟钻蛀为害的关系[D]. 郭井菲.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11)

标签:;  ;  ;  ;  ;  

玉米螟抗性研究与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