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表心电图的细胞电生理与分子遗传学基础(二)

体表心电图的细胞电生理与分子遗传学基础(二)

一、体表心电图的细胞电生理和分子遗传学基础(二)(论文文献综述)

刘凯[1](2021)在《青壮年猝死综合征心脏疾病相关基因变异及云南不明原因猝死高发区IRX4基因Y77C变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筛查青壮年猝死综合征(Sudden manhood death syndrome,SMDS)病例心脏疾病相关基因变异,探寻SMDS相关的易感基因变异。2.检测云南不明原因猝死(Yunnan sudden unexplained death,YNSUD)易感致病基因变异IRX4-Y77C在YNSUD高发区人群中的等位基因分布,为YNSUD的病因研究和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3.探究部分SMDS病例和YNSUD与心脏疾病(离子通道疾病和心肌病)相关基因变异的关系。[方法]1.收集昆明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2017年至2018年间法医病理学鉴定的SMDS案件,提取猝死者心血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测序,通过对测序数据进行注释、筛查与遗传性离子通道疾病和心肌病相关的基因变异位点,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SIFT、MutationTaster和PolyPhen-2对筛查出的基因变异位点进行致病性预测。2.以大理州鹤庆县4个YNSUD高发区人群作为实验组,提取外周静脉血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Sanger测序,以千人基因组计划中中国西双版纳傣族人群和南方汉族人群作为对照组,探究本课题前期利用全外显子测序对25例YNSUD核心家系成员进行心脏疾病相关基因变异筛查中发现的IRX4-Y77C变异在YNSUD高发区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对实验组所有个体进行心电图和心脏彩超检查以了解实验组人群是否存在心脏心电异常改变和器质性病变。[结果]1.在昆明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2017年至2018年鉴定案件中,共收集到3例保存较好可用于全外显子测序的SMDS病例血液样本,通过对全外显子测序结果进行数据筛查、致病性预测以及Sanger测序验证,发现3名猝死者分别携带TTN基因、CACNB2基因、SCN5A基因、KCNH2基因错义变异。其中,案例1猝死者检测到TTN基因V23610I变异,生物信息学软件SIFT和MutationTaster对其致病性预测结果分别为有害和致病。案例2猝死者检测到TTN基因 P1698L 和 I24875T 变异和 CACNB2 基因 S502L 变异,SIFT 和 MutationTaster对三个变异的致病性预测结果均为有害和致病。案例3猝死者检测到TTN基因R14571H 和 R24762H 变异、SCN5A 基因 R1193Q 变异、KCNH2 基因 K557T 变异,SIFT和MutationTaster对其致病性预测结果分别为:R14571H有害、致病,R24762H有害、致病。R1193Q无害、致病,另外PolyPhen-2对R1193Q预测结果为良性。K557T无害、良性。2.本次研究对4个YNSUD高发区112例村民进行的基因测序发现82例(73.2%)携带YNSUD易感致病基因变异IRX4-Y77C,该变异在研究人群中的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千人基因组计划中国西双版纳傣族人群和南方汉族人群,而且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人群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对1 12例村民进行的静息状态下心电图检查发现33例(约30%)IRX4-Y77C变异携带者检出不同程度的心电图异常改变,其中包括顺(逆)钟向转位7例、电轴左(右)偏9例、窦性心动过速(缓)9例、左前分支或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8例、ST段和T波改变4例、QT间期延长2例等,表明4个YNSUD高发区村民存在一定程度的心脏电生理功能异常。心脏彩超发现2例心电图检见完全性右束支、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的个体存在房间隔缺损伴血液左向右分流。未检见心室肥厚、心房明显扩张等心肌病典型病理改变。[结论]1.全外显子测序发现的 TTN-V23610I、TTN-P1698L、TTN-I24875T、CACNB2-S502L、TTN-R14571H、TTN-R24762H、SCN5A-R1193Q 可能是导致本研究中相应携带者发生SMDS的遗传易感因素。3例猝死者心脏重量增加,缺乏心肌病诊断依据但检见TTN致病基因变异,这提示法医工作中有必要对SMDS案件进行心脏疾病致病基因变异筛查。2.YNSUD易感致病基因变异IRX4-Y77C在4个YNSUD高发区人群中具有较高的等位基因频率,且与对照组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合IRX4-Y77C变异携带者检出不同程度的心电异常改变和心脏瓣膜返流、左心室增宽和房间隔缺损等异常,综合分析认为IRX4-Y77C变异可能与YNSUD在病区高发具有相关性。3.部分SMDS病例和YNSUD可能与心脏疾病(离子通道疾病和心肌病)相关基因变异有关。

田立[2](2018)在《Kv1.5钾离子通道编码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房颤易感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临床常见且具有严重危害的心房异位搏动,其频率在350600次/min。房颤的病因学研究表明,有部分房颤患者既没有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发病风险因素,也没有确定的病因;这种原因不明的心房颤动被称为特发性房颤(Idiopathic atrial fibrillation,IAF)。IAF的患者常表现为家族聚集性,故而研究人员推测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因素相关。KCNA5是一个房颤易感基因,该基因定位于人12号染色体12p13上,可编码Kv1.5钾离子通道的α亚单位。在人类心脏中,Kv1.5特异性表达于心房肌细胞,并介导超速激活延迟整流钾电流(ultra-rapid activated rectifier potassium currents,IKur)电流。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是指出现在染色体DNA分子序列上某个特定位点的单个核苷酸的多态性,在一个群体中出现2个及以上的等位基因且基因频率大于或等于百分之一时即可认为具有多态性。目前关于Kv1.5钾离子通道编码基因KCNA5的分析研究在选择样本、个体条件上有许多差异,所得结果也不尽相同,相关研究仍然不足。本研究选取KCNA5基因外显子上位于5’非翻译区(5’-UTR)的rs3741930(C/T)和位于3’非翻译区(3’-UTR)的rs1056468(A/T)位点,通过基因测序、电生理技术等方法比较房颤患者和正常对照人群候选基因位点基因频率与基因型的差异,研究KCNA5基因SNP多态性与房颤的相关关系,以期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房颤风险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是否存在群体差异性,为房颤的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提供新的潜在位点。第一部分IAF患者中KCNA5 SNP位点各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情况目的:探讨KCNA5基因上的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3741930(C/T)和rs1056468(A/T)等位基因与特发性房颤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了282例IA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300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每位受试者采集外周血5 mL。提取来自全血细胞的基因组DNA。以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目的片段。进行目的片段的鉴定、纯化、回收及测序。统计分析房颤患者和正常健康人群中KCNA5 SNP位点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情况。结果:rs3741930位点在特发性房颤组和正常健康组的遗传学分布符合H-W平衡;SNP分型检测的结果显示rs3741930的等位位点C、T在特发性房颤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35)41.7%、(329)58.3%,在健康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08)34.7%、(392)65.3%;特发性房颤组rs3741930位点等位基因C的分布频率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4)。rs1056468位点在特发性房颤组和正常健康组的遗传学分布符合H-W平衡;SNP分型检测的结果显示rs3798579等位位点A、T在特发性房颤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387)68.6%、(177)31.4%,在健康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384)64%、(216)36%;两组比较,rs1056468位点等位基因A的分布频率在特发性房颤组和正常健康组中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95)。小结:经H-W遗传学平衡定律检测,本研究所选样本具有良好的群体代表性。KCNA5基因中SNP位点rs3741930可作为特发性房颤发病的一个新的风险位点,携带C等位基因的人群更易患房颤。rs1056468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特发性房颤之间无显着联系。第二部分IAF患者中KCNA5 SNP位点的各基因型频率的分布情况目的:探讨KCNA5基因上的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3741930(C/T)和rs1056468(A/T)基因型与特发性房颤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DNA测序技术检测IAF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中KCNA5基因SNP位点的各基因型分布频率,并分析IAF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分别在两个多态性位点rs3741930和rs1056468的不同基因型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rs3741930基因SNP多态性位点的三种基因型CC、CT、TT在特发性房颤组的分布频率分别表现为(47)16.7%、(141)50.0%和(94)33.3%,健康组分别为(30)10%、(148)49.3%和(122)40.7%;统计学分析显示纯合子基因型CC分布频率在两组之间的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CT、TT基因型分布频率在二组之间的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1056468基因SNP多态性位点的三种基因型AA、AT、TT在特发性房颤的基因分布频率分别表现为(125)44.3%、(137)48.6%和(20)7.1%,正常健康组则分别表现为(116)38.7%、(152)50.7%和(32)10.6%,三种基因型分布频率在二组之间的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AF患者的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心室率、左心房内径以及左室射血分数等临床指标在rs3741930和rs1056468的不同基因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态位点rs3741930-CC基因型患者的体质指数(BMI)为26.9±2.3 Kg/m2,而多态位点rs3741930-CT+TT基因型患者的BMI为24.8±2.5 Kg/m2,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9)。多态位点rs1056468-AA基因型患者的BMI为24.9±2.7 Kg/m2,而多态位点rs1056468-AT+TT基因型患者的BMI为26.4±2.4 Kg/m2,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4)。小结:KCNA5基因中SNP位点rs3741930与特发性房颤存在相关性,携带CC基因型的人群更易患房颤。在IAF患者中KCNA基因多态位点rs3741930和rs1056468的不同基因型之间患者的体重指数存在差异。第三部分KCNA5基因SNP位点rs3741930等位基因C和T对Kv1.5电流的影响目的:制备异源表达体系,以进一步验证KCNA5多态性位点rs3741930与特发性房颤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含有rs3741930多态性位点的KCNA5基因的表达载体转染入HEK293细胞中制备异源性表达体系,并使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进行Ikur测定,以评估rs3741930位点不同等位基因对Ikur的影响。结果:全细胞膜片钳结果显示,rs3741930位点T等位基因组60mV处的Ikur的电流密度为45.36±7.79 pA/pF(n=13),而C等位基因组则降至为39.52±4.74 pA/pF(n=11),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16)。以+60mV的电流作为100%进行标准化,观测电流-电压曲线的形态,可发现两种HEK293细胞的电流-电压曲线的形态高度重合。小结:Ikur的电压依赖特性没有发生转变,C等位基因组中Ikur较T等位基因组减少的原因可能是细胞膜上KCNA5蛋白表达数目减少所致,而非蛋白链结构发生改变所致。结论:KCNA5基因中SNP位点rs3741930与特发性房颤存在相关,携带携带C等位基因及CC基因型的人群更易患房颤。其主要原因可能是C等位基因组较T等位基因组细胞膜上KCNA5蛋白表达数目减少,Ikur降低。在IAF患者中KCNA5基因多态位点rs3741930和rs1056468的不同基因型之间患者的体重指数存在差异。

曹珍珍[3](2018)在《芦荟苷和鱼腥草素钠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及其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组疾病。它可单独发病,亦可随其他心血管疾病伴发。虽然近年来在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上已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是由于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严重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心律失常患者的死亡率仍然较高。相关数据显示,在众多心脏疾患中,80%的心源性猝死都来源于心律失常。因此,对新型的、有效的、毒副作用小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发已成为当前治疗心脏疾患领域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近年来,中药制剂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已逐渐应用于临床。中草药历经了数千年的应用实践以及不断改善,具有成本低、安全性高的优点。但是由于中药制剂成分繁杂,各成分间的相互生物活性作用大多不清楚,使得其质量标准很难提高,导致了中药制剂很难与国际标准接轨。而中草药提取物单体不仅保留了中药低成本、毒副作用小的优点,而且其具有明确的化学组成,便于药物的分析与应用。因此,以中草药提取单体为研究对象,探索药效高、成本低、毒副作用小的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在本课题中,我们从黄芩苷、芦荟苷、三七皂苷R1、银杏内酯B、芹菜素以及鱼腥草素钠等多种具有心脏保护作用的中草药提取物中通过实验筛选出芦荟苷和鱼腥草素钠这两种单体,研究其对兔心室肌细胞各种跨膜离子通道电流和收缩力以及Langendorff-灌流心脏的作用,以探讨这两种中药提取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本课题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进行探讨:第一部分影响兔心室肌细胞钠、钾和钙电流中草药单体的筛选我们通过研究黄芩苷、芦荟苷、三七皂苷R1、银杏内酯B、芹菜素、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g2以及鱼腥草素钠等具有心脏保护作用的中草药提取单体对兔心室肌细胞峰钠电流(INa.P)、内向整流钾电流(IK1)和L-型钙电流(ICa.L)的影响来筛选潜在的、具有开发价值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实验结果显示黄芩苷、三七皂苷R1、银杏内酯B、芹菜素、人参皂苷Rg1以及人参皂苷Rg2等对INa.P、IK1和ICa.L均无显着作用,而芦荟苷和鱼腥草素钠对INa.P和ICa.L均有一定影响。因此,我们将通过进一步的细胞水平以及器官水平的实验研究来探索芦荟苷和鱼腥草素钠的潜在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第二部分芦荟苷通过调节电压门控型离子通道抑制室性心律失常目的:探讨芦荟苷对兔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AP)以及各种跨膜离子通道电流的作用,并通过探究其对Langendorff-灌流心脏的作用来明确芦荟苷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为开发新型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奠定电生理学基础。方法:通过酶解法进行兔心室肌细胞的分离,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已分离的单个心室肌细胞的AP及心室肌细胞主要离子通道电流。分别使用海葵毒素II(ATX II)和高钙诱导心室肌细胞产生早期后除极(EADs)和延迟后除极(DADs)等细胞性心律失常,并用乌头碱诱导Langendorff-灌流心脏心律失常的发生。然后观察比较芦荟苷干预前后的AP、EADs、DADs、各种离子通道电流以及Langendorff-灌流心脏心律失常的变化。结果:100μmol/L和200μmol/L芦荟苷可显着地缩短兔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APD),并减小其最大上升速率(Vmax)以及APD的反向频率依赖性。200μmol/L芦荟苷能够有效地消除ATX II诱导产生的兔心室肌细胞EADs和高钙诱导产生的DADs。除此之外,芦荟苷可浓度依赖性的抑制ICa.L和INa.P,其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37.06μmol/L和559.80μmol/L。100μmol/L和200μmol/L芦荟苷对ATX II诱导增大晚钠电流(INa.L)的抑制率分别为36.6±3.3%和71.8±6.5%。然而,100μmol/L和800μmol/L芦荟苷对IK1以及快速激活的延迟整流钾电流(IKr)没有明显的作用。进一步的器官水平研究显示200μmol/L芦荟苷可抑制乌头碱诱导Langendorff-灌流心脏心律失常的发生。结论:芦荟苷可有效地消除兔心室肌细胞的EADs和DADs、抑制ICa.L、INa.P以及ATX II诱导增大的INa.L,并且芦荟苷还能抑制乌头碱诱导的Langendorff-灌流心脏心律失常的发生。因此,芦荟苷有潜力成为一种低成本、安全性高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第三部分鱼腥草素钠通过调节心室肌细胞门控性离子通道及收缩力发挥其心脏保护作用目的:研究鱼腥草素钠对兔心室肌细胞主要跨膜离子通道及收缩力的作用,以探讨鱼腥草素钠的潜在抗心律失常作用。方法:在使用酶解法分离心室肌细胞后,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心室肌细胞的INa.P、INa.L和ICa.L,并用可视化动缘探测系统检测心室肌细胞的收缩力。观察鱼腥草素钠干预前后心室肌细胞各离子通道电流及收缩力的变化,以探讨鱼腥草素钠的抗心律失常潜力。结果:鱼腥草素钠可浓度依赖性地抑制INa.P,其IC50为78.89±5.68μmol/L,50μmol/L和100μmol/L的鱼腥草素钠对ATX II诱导增大INa.L的抑制率分别为30.1%和57.1%。其次,鱼腥草素钠还可浓度依赖性地增大兔心室肌细胞ICa.L,其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为37.10μmol/L,并且100μmol/L鱼腥草素钠还能减慢ICa.L的稳态失活以及加快ICa.L的失活-复活过程。此外,鱼腥草素钠还可有效地增强兔心室肌细胞的收缩力。结论:鱼腥草素钠具有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特性,并且鱼腥草素钠可增大ICa.L以及增强心肌细胞收缩力使其对于心力衰竭等心功能不全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治疗有独特的优势。因此,鱼腥草素钠有望成为一种新型应用广泛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李艳杰[4](2017)在《先天性心脏病相关Connexin45基因突变的识别及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先天性心脏病(CHD)是胚胎期心脏和/或胸腔内大血管发育异常所导致的先天性畸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约占所有先天性畸形的三分之一。遗传学研究表明遗传危险因素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但其发病的具体分子遗传学机制大多尚不明确。既往的研究表明,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CX)与心脏发育密切相关,人类心肌中的CX主要有CX40、CX43和CX45三种,目前已经发现CX40基因突变与CHD密切相关。由于CX45是心脏发育中最早表达的CX基因,而且CX45基因敲除小鼠易发生CHD,因此CX45基因可能是人类CHD的致病基因之一。目的:识别CHD相关CX45基因突变,揭示其导致CHD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162例无血缘关系的CHD患者和300名无血缘关系的健康对照者的临床资料和外周静脉血,抽提基因组DNA。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序筛查CX45基因突变。通过测序分析CX45基因突变在CHD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中的频率以及应用在线计算机软件分析突变氨基酸进化上的保守性并预测CX45突变的致病性。克隆野生型CX45基因,使用定位诱变技术获得突变型CX45基因;构建野生型CX45基因和突变型CX45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工具细胞。应用膜片钳技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在细胞水平研究CX45基因突变对缝隙连接通道电流的影响以及其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以揭示CX45基因突变导致CHD的分子机制。结果:在1例室间隔缺损患者的CX45基因发现了1个杂合错义突变,其所编码的苷酸序列第550位的腺嘌呤变成鸟嘌呤,导致第184位的精氨酸变为甘氨酸,亦即p.R184G突变;而在300例健康对照者中均未发现CX45基因突变。多物种CX45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发现第184位的精氨酸在进化上完全保守。在线计算机软件预测显示CX45基因p.R184G突变具有致病性。膜片钳研究发现突变型CX45所构成的缝隙连接通道的电导率显着降低,而对其选择性通透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CX45基因p.R184G突变为导致CHD的新基因突变,该CX45基因功能缺失性新突变可能是CHD的少见分子遗传学病因。

吴寸草,王佳玉,杨靖,徐新娜,张萍[5](2013)在《崇尚学术场场精彩 追逐前沿步步生莲——第十六届中国心律学大会学术总结(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五.心律失常药物治疗1.交感风暴药物治疗的选择交感风暴又称儿茶酚胺风暴、室速风暴、ICD风暴,是指24h内自发2次或2次以上的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和/或室颤的临床症候群。其发生机制主要是交感神经过度激活。交感风暴可以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非器质性心脏病、ICD植入术后等多种临床情况。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周胜华介绍了交感风暴的治疗策略:治疗基础疾病,识别和消除诱因,急性期及缓解期治疗及非药物治疗。交感风暴急

沈雁岩,张延勋[6](2012)在《J波综合征及其临床意义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J波指心电图QRS波结束和ST段起始的结合点(J点)抬高,振幅≥0.1 mV,时程≥20 ms,向上圆顶样或驼峰样偏离基线的波。近年来的研究中将与心电图J波有关,具备相同离子流机制,具有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脏性猝死的倾向,合并或不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临床综合征统称为J波综合征,认为其某些类型成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高危预警的新指标。现就近年来J波综合征在离子流和细胞电生理机制、遗传学基础、分类分型与临床意义以及治疗方面的重要进展进行综述。

李玉波[7](2010)在《UT-B基因敲除小鼠心脏心肌肥大相关分子表达水平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UT-B -/-小鼠为研究对象,对其心脏形态学变化、心肌肥大相关分子的表达水平进行系列研究,以探讨心肌肥大的发病机制。方法:16周、52周UT-B -/-小鼠和野生型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取小鼠心脏拍照、称重,固定包埋行HE染色,观察心脏形态学变化。取心脏蛋白匀浆液,Western blotting、RT-PCR检测UT-B蛋白和mRNA的表达。应用Real-time PCR检测心脏组织心肌肥大相关分子ANP、BNP、α-actin的mRNA表达水平。取血清和心脏组织匀浆液检测尿素含量。心脏组织匀浆液检测NO含量。Western blotting、RT-PCR检测eNOs表达水平。结果: UT-B -/-老龄小鼠(52W)心脏体积增大, UT-B -/-老龄小鼠(52W)心脏系数明显高于同龄野生型小鼠,UT-B -/-小鼠血清和心脏组织中尿素水平明显高于UT-B +/+小鼠,UT-B -/-老龄小鼠(52W)增加更为明显,52周UT-B -/-小鼠心脏ANP、α-actin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 UT-B-/-小鼠心脏NO水平降低,该小鼠心脏eNOS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同龄野生型小鼠,以56周时更为明显。结论:UT-B基因敲除导致小鼠发生了心肌肥大。其机制可能是UT-B基因敲除导致小鼠血液和心肌组织中尿素含量升高,高于正常水平浓度的尿素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功能,使心室肌细胞Na+通道电流和K+通道电流受到抑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和传导性下降,加上长期高尿素内环境对心肌细胞的应激性负荷,及对内源性NO产生的抑制作用,最后导致小鼠发生了心肌肥大,心肌肥大相关分子ANP、α-actin、SERCA2明显增加。

丰明俊[8](2010)在《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KCNQ1及KCNJ2基因变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心房颤动与编码心肌细胞钾离子通道基因变异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于探讨孤立性房颤患者与KCNQ1和KCNJ2基因的关系。材料和方法本研究以中国汉族人群为研究对象,入选孤立性房颤病例95例,社区对照190例。以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扫描病例组KCNQ1基因和KCNJ2基因变异情况,经测序验证基因变异情况。在获得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的基础上,采用关联分析相关SNPs与心房颤动表现型的关系。结果在孤立性房颤患者中发现了KCNQ1基因3个不同位点的单碱基变异现象,分别位于KCNQ1基因的5’UTR区的C/T杂合子变异(22C>T);位于KCNQ1基因编码区(encoding region)的同义杂合子变异(1008C>T)及位于KCNQ1基因非编码区(noncoding region)的A/T杂合子变异现象(2790180A>T)。KCNQ1基因rs2075870多态性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OR=1.72,P<0.05),rs2075870多态性与房颤显着相关,而rs1800170、rs2519184和rs45510192在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在孤立性房颤患者中未发现KCN- J2基因变异现象。结论中国汉族孤立性房颤人群中KCNQ1基因变异较为普遍,KCNQ1基因变异与孤立性房颤相关,KCNQ1基因是孤立性房颤患者的易感基因。至于上述KCNQ1基因变异位点以何种机制参与房颤的发生,还有待于进一步作变异位点功能学研究。本研究结果显示,未发现KCNJ2基因变异与中国汉族人群孤立性房颤发病有关。

马克娟[9](2007)在《KCNE基因家族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心房颤动的关联研究及KCNE4(E145D)的电生理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且危害严重的心律失常之一。国内调查房颤发病率为0.77%,50~59岁人群中为0.5%,80岁以上人群中上升至7.5%,男性略高于女性。房颤可引起患者心悸,诱发心力衰竭、心动过速性心肌病,还可引起动脉栓塞,以脑卒中危害最大。多数房颤继发于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或存在危险因素,但也有15%~30%的房颤患者,发病年龄相对较轻,无明确病因,称作特发性房颤或孤立性房颤,与基因变异密切相关。早在1943年就有家族性房颤的相关报道。Darbar等发现914例AF患者中,36%是孤立性AF,其中家族性AF占15%(占所有AF的5%)。1997年Brugada等对6个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房颤家系进行基因分析,将相关基因定位在染色体10q22~q24上,但具体致病基因不确定。2003年,Ellinor等对房颤家系的研究将致病基因定位在染色体6q14~q16上,提示房颤是遗传异质性疾病。2003年,我国学者陈义汉等首次报告了中国一房颤家系KCNQ1基因S140G突变,功能研究显示S140G突变对KCNQ1/KCNEl和KCNQ1/KCNE2电流产生了功能增强效应(gain-of-function),可能由此缩短动作电位和有效不应期,引发房颤。随后,更多的房颤致病基因和遗传易感基因被确定,其中以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基因与房颤的关系最为密切。缓慢型延迟整流钾电流(IKs)与快速型延迟整流钾电流(IKr)是心肌细胞复极的主要电流,已经明确其功能增强可使复极加快,动作电位和有效不应期缩短,而利于房颤的发生和维持。心肌细胞电压依赖性钾离子通道由α亚基和β亚基共同组成,β亚基作为α亚基的辅助亚单位,调节其门控动力学特性,影响通道蛋白的转运、修饰和细胞膜定位。KCNE基因家族编码一类钾离子通道β亚基,与KCNQ1、HERG、Kv3.4、Kv2.1及HCN等多种离子通道相互作用,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目前有5个家族成员,依次命名为KCNE1、KCNE2、KCNE3、KCNE4和KENE5,分别编码蛋白MinK和MiRP1~4(MinK相关多肽1~4)。2002年,台湾学者发现KCNE1基因38G等位基因在有房颤危险因素的患者中易引起房颤。2004年,陈义汉研究组Yang等在家族性房颤患者中发现了KCNE2基因突变R27C,对KCNQ1/KCNE2电流产生功能增强效应,但对IKr电流没有影响,也没有改变HCN通道的功能。2005年,我国学者又在家族性房颤家系中找到了KCNE3基因R53H突变,位于KCNE3的跨膜段,是一个保守碱基,提示KCNE3基因可能与房颤相关。功能研究发现KCNE4和KCNE5是KCNQ1通道的抑制性亚单位,本研究室滕思勇等于2002年克隆了人类KCNE4基因。2005年,Ravn等对KCNE5基因T97C多态性与房颤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97T等位基因在对照组(96例)的频率显着高于房颤组(158例),提示T等位基因可能是AF的抑制性基因。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除了家族性房颤外,人群中散发的房颤患者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目前,对于房颤易感基因的研究已成为群体遗传学的重要内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是人类基因组DNA序列变异的主要形式,是决定人类疾病(尤其是多基因疾病)易感性和药物反应性差异的核心信息,作为第三代遗传标记在遗传性疾病特别是多基因遗传病等研究方面日益受到重视。2004年,本研究室曾志宇等对IKs通道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房颤的关系做了系统的研究。其中KCNE1(G38S)是一个广泛存在的SNP,频率较高,既往台湾学者研究认为38G等位基因与房颤有关,但曾治宇等的研究与此结果不同,未证实KCNE1(G38S)与房颤相关;而国内一项研究,入选94例孤立性房和130例对照,亦未发现KCNE1(G38S)与房颤有关。因此,KCNE1(G38S)是否与房颤相关受到很大的质疑。此外,曾治宇等首次报道了中国汉族人群KCNE4基因的SNP位点。共发现8个SNP,外显子处3个,1个非同义SNP,即KCNE4(E145D)。对其进行病例对照研究,χ2分析显示KCNE4(E145D)多态性在房颤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无显着差异,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KCNE4(145D)与房颤有关(P=0.044,OR=1.66),但曾等没有对该基因多态性在另设人群中扩大样本进一步验证,也没有进行深入的功能研究。早期Ackerman等和Iwasa等在亚洲人群中对KCNE2进行了SNP研究,未发现多态性位点,迄今没有在亚洲人群中筛查KCNE3和KCNE5 SNP的相关报道,而在欧洲人和非裔美国人中,已有较多的SNP位点被筛查出,并进行了电生理学和药理学研究。由此可见,有必要对KCNE基因家族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系统研究。当今,国内外探讨SNP与疾病的相关性,一方面是对一组人群中发现的疾病相关SNP在另一组人群中进行验证;另一方面是对疾病相关的SNP进行功能研究。在体外异源表达系统上转基因表达通道蛋白,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通道电流,分析通道的动力学特征,从而探讨基因变异引起的细胞电生理学变化,是目前对离子通道基因疾病相关变异进行功能研究的重要手段。KCNE基因家族作为钾离子通道α亚基的辅助亚单位,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不同的KCNE成员对IKs和IKr电流有各自不同的影响,而IKs和IKr电流作为心肌细胞复极化的主要电流,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KCNE家族成员的基因变异可能会引起IKs和IKr电流密度或通道动力学特征改变,影响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从而触发或抑制房颤的发生。目的本研究在中国汉族人群中扩大样本研究KCNE基因家族SNP与房颤的相关性。针对房颤相关的KCNE基因SNP进行深入的功能研究,探讨它们对KCNQ1和HERG通道的功能影响。同时,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急性干预,分析基因多态性对药物短期电生理效应的影响,从而为房颤个体的遗传易感性和药物反应性差异提供分子遗传学基础。第一部分:1.鉴于目前国内外关于KCNE1(G38S)与房颤相关性的研究,结果存在争议,本研究拟扩大样本量,在中国人群中再次验证KCNE1(G38S)与房颤的相关性。2.KCNE4对KCNQ1通道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而KCNQ1电流与房颤的发生密切相关,本研究拟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KCNE4(E145D)与房颤的相关性。3.本研究拟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筛查KCNE家族其它成员KCNE2、KCNE3和KCNE5基因多态性,对各基因外显子编码区进行测序分析,试图找到SNP位点,并进行房颤相关的病例对照研究。第二部分:本部分研究拟在以上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对发现的与房颤相关的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如KCNE4(E145D))进行深入的功能研究。构建含多态性位点的真核系统表达载体,转基因表达钾离子通道蛋白KCNQ1和HERG,共表达KCNE亚单位及其SNP,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和细胞免疫荧光技术进行细胞电流记录和蛋白定位,从而深入分析基因变异前后对通道的功能影响,探讨房颤发生和维持的分子机制。在此基础上,使用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进行急性干预,分析基因多态性对胺碘酮短期电生理学效应的影响,探讨SNP与个体药物反应性的关系。方法第一部分:研究入选320例房颤患者和404例正常对照,肘静脉采血5ml,酚-氯仿方法提取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含KCNE1(G38S)和KCNE4(E145D)位点的目的片段,采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方法鉴定SNP基因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统计分析采用SPSS10.0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2组比较,采用student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从房颤组和对照组中各随机选取24例样本,总计48例,对KCNE2基因2号外显子序列和KCNE3基因3号外显子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随机选取24例女性样本和48例男性样本(共96条X染色体),进行KCNE5基因外显子序列扩增测序。第二部分:利用大肠杆菌重组质粒扩增法扩增真核表达质粒,采用重叠延长PCR方法进行体外构建基因多态性位点。然后,用Qiagen质粒大提试剂盒(EndoFree Plasmid Purification)进行提取纯化。培养CHO-K1和HEK293细胞,脂质体瞬时转染方法进行基因转染,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方法记录细胞电流及细胞免疫荧光法进行蛋白细胞定位。同时,配制一定浓度的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进行细胞外灌流,分析药物急性干预前后细胞KCNQ1和HERG电流的变化,探讨SNP是否影响药物的细胞电生理学作用。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使用Clamfit10.0软件进行。结果第一部分:房颤组共320例患者,男性233例(72.8%),年龄52.40±16.18岁。其中特发性房颤140例(45.3%),器质性房颤180例(54.7%);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35.9%、冠心病7.5%、糖尿病10.9%。对照组404例,为健康体检人群,男性283例(70.0%),年龄53.33±15.17岁,在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因素上与房颤组匹配较好。两组均为中国汉族人群,且均排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预激综合征患者。χ2分析未发现KCNE1(G38S)与房颤相关。在房颤组与对照组中,KCNE4基因SNP位点D型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28.6%和21.4%(P=0.005),杂合子ED频率为49.7%和40.6%,χ2分析结果显示KCNE4(E145D)与房颤相关,KCNE4基因D型等位基因是房颤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全细胞膜片钳电生理研究发现KCNE4亚单位抑制了KCNQ1电流。单独表达KCNQ1通道的细胞,在膜电位+60mV时,平均电流密度为24±2.9pA/pF,当KCNQ1和KCNE4共表达时,细胞电流密度降至7.3±1.1pA/pF(n=10)。而KCNE4(145D)与KCNQ1共表达后,不仅失去了KCNE4对KCNQ1的抑制作用,反而增加了KCNQ1电流,在膜电位+60mV时电流密度增至42.9±3.7pA/pF(n=12),几乎是KCNQ1单独表达时的2倍,且引起通道动力学特征发生改变。细胞免疫荧光蛋白定位研究显示SNP对KCNE4亚单位自身的蛋白定位无影响,KCNQ1与KCNE4(145E)或KCNE4(145D)共表达时,KCNQ1在细胞膜上的定位也没有受到影响,这排除了KCNE4基因多态性对KCNQ1电流的作用效应是由于影响KCNQ1蛋白表达的可能。共转染HERG+KCNE4(145E)和HERG+KCNE4(145D),结果均没有增大或减小HERG电流,也没有改变通道的动力学特性,KCNE4(145E/D)对HERG电流无影响。药物研究发现,细胞外灌流胺碘酮(10μM),对细胞KCNQ1电流有轻度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7.8±1.2%;同样浓度的胺碘酮对HERG电流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35.8±4.5%。共表达KCNE4(145D),对胺碘酮抑制KCNQ1和HERG电流的这种急性细胞效应没有影响。结论本研究对KCNE基因家族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房颤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房颤相关的KCNE4(E145D)的细胞电生理功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证实KCNE4(E145D)与房颤的相关性提供了有利证据。同时,进一步研究了这一多态性对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的短期电生理效应的影响,探讨了KCNE4(E145D)与人群的房颤易感性和药物反应性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1、通过大样本病例对照研究,对KCNE1(G38S)和KCNE4(E145D)与房颤的相关性问题进行了验证,排除了KCNE1(G38S)与房颤相关,证实了KCNE4(E145D)与房颤显着相关,KCNE4基因D型等位基因是房颤的危险因素。2、在本研究人群中,不存在KCNE2、KCNE3和KCNE5基因的SNP位点。3、KCNE4(E145D)多态性对KCNQl通道产生功能增强效应(gain of function),增加了KCNQ1电流,改变了通道动力学特征,这种作用有可能缩短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从而有利于房颤的发生与维持。蛋白的免疫荧光细胞定位排除了KCNE4(145E/D)对KCNQ1蛋白的细胞膜表达产生影响的可能,提示该SNP并不影响KCNQ1蛋白的合成和转运。4、KCNE4(145E/D)对HERG通道没有产生任何功能影响,提示该SNP不是通过影响IKr电流宋实现致房颤作用的。5、胺碘酮对HERG电流的抑制比对KCNQ1电流的抑制更强,KCNE4(145D)基因多态性对胺碘酮的这种短期电生理效应没有影响,不支持该多态性能影响个体对药物的反应性。6、KCNE4(E145D)对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以及心肌整体水平的电生理特征有何影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王星[10](2007)在《时频分析方法用于心电信号ST段偏移时段的心率变异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在调强放射治疗(IMRT)靶区勾画与计划制定期间鼻咽癌肿瘤体积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材料与方法:2005年3月至2007年4月,49例经病理证实的初治鼻咽癌患者在我院接受调强放射治疗。在对患者行CT模拟定位扫描后,进行靶区勾画和IMRT计划制定,通过验证后,行CT校位并进行第二次CT扫描。记录两次扫描间隔的时间,并将两次CT图像进行融合后测量肿瘤体积的变化,分析肿瘤体积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检测原发灶49例,淋巴结144个,两次扫描间隔时间7~27天,中位时间17天。对于49例原发灶,二次扫描之间差值的变化范围为-0.419~13.210cm3,平均值1.076±2.501cm3,其中5例病例原发灶较第一次扫描时缩小,11例无明显变化,33例较第一次扫描时增大,前后两次扫描两者体积变化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0)。对于144个淋巴结,二次扫描之间差值的变化范围为0~5.659cm3,平均值0.399 cm3,0.379±0.838 cm3,其中87个无明显变化,57个较第一次扫描时增大,前后两次扫描两者体积变化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0)。多因素分析结果认为,对于原发灶两次测量肿瘤体积的差值仅与第一次扫描时肿瘤的体积大小具有显着的相关性;而对于转移淋巴结,影响因素包括第一次扫描时淋巴结的体积大小,淋巴结中心坏死情况以及两次扫描的间隔时间。结论:IMRT制定时间间隔对肿瘤体积大的病例影响较大,但是否肿瘤体积增大会影响IMRT的疗效尚需大量临床病例证实。扩大CTVnx与CTV的范围降低肿瘤体积增大对疗效的影响,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正常组织损伤,在IMRT计划制定期间行诱导化疗来降低影响或许是一个较好的选择。这种波动幅度较小,且随缺血时间的增长有略微增加的趋势。结论:对于短时ST段偏移时段,由HRV时频分析参数构成的Fisher线性判别函数,有可能用于ST段偏移段的检测和诱发原因的判别。动物实验结果验证了缺血段判别的有效性。同样使用Fisher线性判别,对于长时ST段偏移时段,只可能用于ST段偏移诱发原因的判别。支持向量机适用于各种时长的检测和类别的判定。自主神经活动对缺血自行缓解快慢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研究的结果为提高心肌缺血诊断的正确性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研究基础。

二、体表心电图的细胞电生理和分子遗传学基础(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表心电图的细胞电生理和分子遗传学基础(二)(论文提纲范文)

(1)青壮年猝死综合征心脏疾病相关基因变异及云南不明原因猝死高发区IRX4基因Y77C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青壮年猝死综合征心脏疾病相关基因变异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云南不明原因猝死高发区IRX4基因Y77C变异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遗传性长QT综合征和不明原因猝死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Kv1.5钾离子通道编码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房颤易感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IAF患者中KCNA5SNP位点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情况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IAF患者中KCNA5SNP位点的各基因型分布频率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KCNA5基因中SNP位点rs3741930等位位点C和T对Kv1.5电流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Kv1.5钾离子通道与房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芦荟苷和鱼腥草素钠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及其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部分 影响兔心室肌细胞钠、钾和钙电流中草药单体的筛选
    1.1 前言
    1.2 结果
    1.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芦荟苷通过调节电压门控型离子通道抑制室性心律失常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兔心室肌细胞的分离
        2.2.2 溶液和试剂
        2.2.3 兔心室肌细胞电生理的记录
        2.2.4 Langendorff-灌流的兔心脏心电图的记录
        2.2.5 数据分析
    2.3 结果
        2.3.1 芦荟苷对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作用
        2.3.2 芦荟苷对ATXⅡ-诱导产生的心室肌细胞APD延长和EADs以及Ca~(2+)诱导产生的DADs的作用
        2.3.3 芦荟苷对心室肌细胞I_(Ca.L)的作用
        2.3.4 芦荟苷和海豚毒素(TTX)对心室肌细胞的I_(Na.L)作用
        2.3.5 芦荟苷对心室肌细胞I_(Na.P)的作用
        2.3.6 芦荟苷对心室肌细胞I_(Kr)和I_(K1)的作用
        2.3.7 芦荟苷对乌头碱诱导产生的离体兔心脏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鱼腥草素钠通过调节心室肌细胞门控型离子通道及收缩力发挥其心脏保护作用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与溶液
        3.2.2 兔心室肌细胞的分离
        3.2.3 兔心室肌细胞离子通道电流的记录
        3.2.4 兔心室肌细胞收缩的检测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鱼腥草素钠对兔心室肌细胞I_(Na.P)的作用
        3.3.2 鱼腥草素钠对兔心室肌细胞I_(Na.L)的作用
        3.3.3 鱼腥草素钠对兔心室肌细胞I_(Ca.L)的作用
        3.3.4 鱼腥草素钠对心室肌细胞收缩的作用
    3.4 讨论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心律失常与心肌细胞离子流的关系及中草药单体干预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外文论文一
外文论文二

(4)先天性心脏病相关Connexin45基因突变的识别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前言
    1.1 CHD概述
    1.2 CHD的发病机制
        1.2.1 CHD的分子遗传学进展
        1.2.2 CHD与功能缺失性突变,尤其是转录因子相关突变
        1.2.2.1 NK-2 家族基因突变与CHD
        1.2.2.2 TBX家族基因突变与CHD
        1.2.2.3 GATA家族基因突变与CHD
        1.2.2.4 ZIC3基因突变与CHD
        1.2.2.5 PITX2基因突变与CHD
    1.3 Connexin家族介绍及connexin45在心脏发育中的作用
    1.4 CHD与connexin的关系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伦理学
    2.2 材料
        2.2.1 研究对象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试剂盒
        2.2.4 主要实验设备与仪器
        2.2.5 细胞株、载体
        2.2.6 序列、数据分析软件及数据库网站
    2.3 研究方法
        2.3.1 CHD相关CX45基因突变的识别
        2.3.1.1 基因组DNA提取
        2.3.1.2 引物设计
        2.3.1.3 PCR扩增目的基因
        2.3.1.4 DNA电泳、切去目的条带
        2.3.1.5 PCR产物的回收纯化
        2.3.1.6 PCR产物测序
        2.3.1.7 发现CHD相关CX45基因突变
        2.3.2 所识别的CX45基因突变的保守性和致病性分析
        2.3.3 CHD相关CX45基因突变的致病机制研究
        2.3.3.1 构建CX45基因的表达载体及定位诱变
        2.3.3.2 细胞培养及质粒转染
        2.3.3.3 细胞电生理分析
        2.3.3.4 细胞通透性分析
        2.3.4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本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特点
    3.2 识别出先天性心脏病相关CX45基因新突变
        3.2.1 抽提了全部研究对象的基因组DNA
        3.2.2 所设计的引物能高效特异性地扩增CX45基因并进行PCR-测序
        3.2.3 识别出先天性心脏病相关CX45基因新突变
    3.3 CX45基因突变所影响的氨基酸在物种进化上完全保守
    3.4 所检测出的CX45基因突变被预测具有致病性
    3.5 突变型CX45所构成的缝隙连接通道的电导率显着降低
        3.5.1 通过定位诱变获得了突变型CX45
        3.5.2 突变型CX45所构成的缝隙连接通道的电导率显着降低
    3.6 突变型CX45所构成的缝隙连接通道的选择性通透功能无明显异常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5)崇尚学术场场精彩 追逐前沿步步生莲——第十六届中国心律学大会学术总结(下)(论文提纲范文)

五.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1.交感风暴药物治疗的选择
    2.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3.尖端扭转型室速的识别与处理
    4.导管消融后频发房颤的药物治疗策略
    5.伊布利特:终止新发房扑、房颤的利器
    6.雷诺嗪与复极后不应期
    7.胺碘酮的治疗优势
    8.心房选择性通道阻滞剂的现在与未来
六.遗传性心律失常
    1.钙循环异常与心律失常
    2.抑制细胞内钙泄露:治疗心律失常新方法
    3.遗传性心律失常β受体阻滞剂的选择
    4.长QT综合征:从心电图到基因诊断
    5.ARVC的诊断与治疗
    6.五种遗传性心律失常的诊治要点
七.室性心律失常论坛
    1.器质性心脏病室速的导管消融
    2.植入ICD后室速消融的选择与评价
    3.心外膜室速的诊断与消融
    4.分支型室速的诊断与消融
    5.ARVC室速:消融与药物治疗的客观评价
    6.结节病室性心动过速的研究进展
    7.左室流出道室速:标测与定位
    8.左室辅助装置与室性心律失常
八.新理论、新技术
    1.希氏束起搏治疗扩张型心肌病
    2.起搏新技术:刺激迷走神经治疗心衰
    3.心脏磁共振在心律失常诊治中的作用
    4.Mediguide技术在心律失常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5.无结构性心脏病室速的新分类
    6.射频消融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新方法
    7.显性预激的电机械异常
    8.腺苷与窦房结功能不全
    9.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及其处理
九.急诊心律失常论坛
    1.急诊心律失常的处理要点
    2.房颤的急诊处理
    3.室性心律失常的急诊处理
    4.心律失常急诊处理中胺碘酮的应用
十.晕厥与猝死论坛
    1.长时程心电记录仪的应用与评价
    2.血管迷走性晕厥与左房去神经化治疗
    3.青年人心脏性猝死的筛查与防治
    4.绝经期女性心脏性猝死的筛查与防治
十一.心电图竞赛

(6)J波综合征及其临床意义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J波
    1.1 J波的定义
    1.2 J波发生的机制
    1.3 J波的特点
2 J波综合征
    2.1 J波综合征的定义与类型
    2.2 J波综合征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
    2.3 J波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3 各种J波综合征及临床意义
    3.1 ERS
        3.1.1 ERS的概念及ECG特征
        3.1.2 ERS的临床特点
        3.1.3 ERS的遗传因素
        3.1.4 ERS的分型及临床意义
    3.2 BrS
        3.2.1 BrS的概念及ECG特征
        3.2.2 BrS的临床特点
        3.2.3 BrS的遗传因素
        3.2.4 BrS的危险分层及临床意义
    3.3 缺血性J波
        3.3.1 缺血性J波的概念及ECG特点
        3.3.2 缺血性J波的临床特点
        3.3.3 缺血性J波的临床意义
    3.4 低温性J波
        3.4.1 低温性J波及特点
        3.4.2 低温性J波的临床意义
4 J波综合征的治疗

(7)UT-B基因敲除小鼠心脏心肌肥大相关分子表达水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第1节 尿素通道蛋白B 的研究进展
    第2节 心肌肥大的研究进展
第2章 实验研究
    第1节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第2节 实验结果
        1 基因型鉴定
        2 小鼠心脏的UT-B m RNA 表达
        3 小鼠心脏组织的UT-B 蛋白表达
        4 尿素水平
        5 52 周UT-B 基因敲除小鼠心脏发生心肌肥大
        6 心脏形态结构的变化
        7 α-actin 的mRNA 表达水平的变化
        8 ANP m RNA 表达水平的变化
        9 BNP mRNA 表达水平的变化
        10 16 周UT-B 基因敲除小鼠心脏组织NO 水平下降,eNOS mRNA 表达水平下降
    第3节 讨论
第3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KCNQ1及KCNJ2基因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历资料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1.2.1 主要仪器
        1.2.2 主要试剂
    1.3 DNA 提取
    1.4 PCR 扩增目的基因片段
    1.5 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
        1.5.1 SSCP 操作步骤
        1.5.2 结果判定
    1.6 双脱氧链终止法DNA 测序
    1.7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2.2 孤立性房颤患者中发现的KCNQ1 基因可疑突变位点
        2.2.1 5’UTR 变异位点
        2.2.2 编码区变异位点
        2.2.3 非编码区变异位点
    2.3 KCNQ1 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孤立性房颤
        2.3.1 KCNQ1 基因各多态性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特征
        2.3.2 rs2075870 两种基因型临床资料比较
    2.4 KCNJ2 基因与孤立性房颤
3 讨论
4 结论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综述心房颤动与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B 综述离子通道病与遗传性心律失常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9)KCNE基因家族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心房颤动的关联研究及KCNE4(E145D)的电生理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KCNE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房颤的关联研究
    一、KCNE1(G38S)和KCNE4(E145D)与房颤的相关性研究
        实验目的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二、KCNE2、KCNE3、KCNE5基因多态性筛查
        候选基因、研究对象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三、讨论
第二部分、KCNE4(E145D)对钾离子通道KCNQ1和HERG的功能影响以及对胺碘酮急性细胞电生理效应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二、材料与方法
    三、实验结果
        (一) 基因多态性位点的体外构建及鉴定
        (二) 细胞转基因表达
        (三) KCNE4(E145D)细胞电生理学特征
        1、KCNE4(E145D)对KCNQ1电流的影响
        2、KCNE4(E145D)对HERG电流的影响
        (四) KCNE4(E145D)对胺碘酮急性细胞电生理效应的影响
        (五) KCNE4(E145D)对KCNQ1蛋白亚细胞定位的影响
    四、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一、心房颤动的分子遗传学机制
    二、遗传性心律失常与KCNE基因家族
个人简历
致谢

(10)时频分析方法用于心电信号ST段偏移时段的心率变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ST段改变的细胞电生理机制
    1.2 心肌缺血和HRV的关系
    1.3 分析数据来源
    1.4 本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平台
    2.2 基于LTST数据库的数据选取
    2.3 动物实验
    2.4 数据的预处理
    2.5 时频分析方法的选择和实现
    2.6 特征参数的提取
    2.7 线性判别
    2.8 支持向量机
第三章 结果
    3.1 LTST数据库数据分析结果
    3.2 动物实验数据分析结果
第四章 讨论和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四、体表心电图的细胞电生理和分子遗传学基础(二)(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壮年猝死综合征心脏疾病相关基因变异及云南不明原因猝死高发区IRX4基因Y77C变异研究[D]. 刘凯.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2]Kv1.5钾离子通道编码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房颤易感性的研究[D]. 田立. 河北医科大学, 2018(02)
  • [3]芦荟苷和鱼腥草素钠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及其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研究[D]. 曹珍珍. 武汉科技大学, 2018(10)
  • [4]先天性心脏病相关Connexin45基因突变的识别及功能研究[D]. 李艳杰.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9)
  • [5]崇尚学术场场精彩 追逐前沿步步生莲——第十六届中国心律学大会学术总结(下)[J]. 吴寸草,王佳玉,杨靖,徐新娜,张萍.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3(06)
  • [6]J波综合征及其临床意义研究进展[J]. 沈雁岩,张延勋. 医学综述, 2012(08)
  • [7]UT-B基因敲除小鼠心脏心肌肥大相关分子表达水平的研究[D]. 李玉波. 吉林大学, 2010(05)
  • [8]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KCNQ1及KCNJ2基因变异研究[D]. 丰明俊. 宁波大学, 2010(06)
  • [9]KCNE基因家族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心房颤动的关联研究及KCNE4(E145D)的电生理功能研究[D]. 马克娟.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7(09)
  • [10]时频分析方法用于心电信号ST段偏移时段的心率变异性分析[D]. 王星.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7(09)

标签:;  ;  ;  ;  ;  

体表心电图的细胞电生理与分子遗传学基础(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