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函授学生的作品

评论函授学生的作品

一、点评函授学员作品(论文文献综述)

于成全[1](2021)在《开拓一条文学青年自学成才之路——《鸭绿江》文学函授创作中心的六年工作》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为时任《鸭绿江》副主编、鸭绿江文学函授创作中心教务长于成全在1987年10月"鸭函中心"创办六周年学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鸭绿江文学函授创作中心创办最早、规模最大、成绩最优,涌现了宋学武、钱国丹、王金力等全国知名作家,浩然、谢冕、梁晓声、铁凝、雷抒雁等名家都为学员的作品写过评点。今天发表这篇讲话,不仅仅是对《鸭绿江》曾经拥有的辉煌一次回顾和纪念,也是对20世纪80年代文学热潮的缅怀和葆有。历史虽然已经走过,智者、能者却要从中获得光源。

石磊[2](2021)在《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文中研究表明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馆,是在民众教育运动中转型或改组生成的综合性地方社会教育机构,1949年以前承担着尚未建立博物馆的省、市、县文物考古、艺术品征集保护、美术展览、研究教育工作。其博物馆美育事业萌芽于社会式美术教育崛起和博物馆兴建的热潮中,在当时以民众教育馆为中心机关的社会教育体系中,其艺术品展示、收藏、说明以及传授艺术知识提高民众审美觉悟的责任由政府以立法形式赋予,服务国民性改造和社会艺术化事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往在美术史、博物馆的通史或个案研究中,关于民众教育馆美术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记录较少,且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文章选取1927年—1949年的民众教育馆的实物收藏、展览、讲演、出版、培训等美育举措为考察对象,研究其实践过程、理念、特点和历史价值。首先,在社会教育和博物馆史的视域中,分析博物馆美育产生的思想根源,梳理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体系形成的社会背景和过程,阐明民众教育馆跻身社会美育领域的必然性。然后,在美术、博物馆领域的交叉带,全面考察非战时状态下江浙、云南、山东等地建制较完善的民众教育馆在行使美术馆应有的社会美育职能时,运用的手段、奉行的原则、施教的内容,把握民众教育馆开展艺术、博物馆类工作实践的落脚点、总体态势和成果业绩。紧接着,解读以往疏于研究的全面抗战时期后方民众教育馆抓住国难当头之际艺术教育与文化保护工作地位提升的机遇,依托教育政策和文化区位条件优势,协助、承办的民族艺术文化保护、公共美术宣教等工作,肯定其在统一艺术家思想、加快美术大众化进程、平衡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分配、扞卫及重塑国家文化等方面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针对美术馆普遍规律与民众教育馆的文化个性、民众教育馆通用规程与各馆艺术教育实际情况两对矛盾,归纳出本质相似的民众教育馆和专业美术馆在公共美术教育工作中表现出的共性,剖析民众教育馆相比专业美术馆更突出的平民性、实利性、多元性、指导性特点及其成因,发掘出民众教育馆地域特色鲜明、协同性强、全民覆盖率高等优势。最后,总结民众教育馆在社会动荡和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对中国社会美术教育现代转型以及对博物馆本体发展所起的作用,辩证看待民众教育馆在艺术教育和博物馆事业本土化建设中的前瞻性和存在问题的成因。希望通过整理、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相关史料、案例,客观揭示民众教育馆对中国近现代博物馆美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贡献,明晰其在博物馆史与美术史中的独特地位,更完整地呈现早期博物馆美育发展的全貌,并弥补社会美术教育历史版图的缺失。

余意[3](2021)在《民国函授部社之词学教育及其词史意义》文中研究表明民国时期,诸多传统形式在现代语境中移步换形,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转型,以国粹教育为目的的函授部社即是其中一例。函授部社是传统结社与现代学校的结合体,以现代报刊、通讯形式为载体,发布简章、讲义、作业及批改、点评、答疑等等,实现未能进入学校、无名师指点但渴求学习传统文学者的愿望。函授部社将传统视为"小道"的词,与诗并置,同以国粹等之,这在词学发展史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函授部社的繁荣,亦为窥测民国时期国学以及词学的广泛社会需要提供了一个观测点;同时,晚清遗老参与了函授部社的词学教育活动,展现了他们民国时期词学活动的另一面。

曹若兰[4](2020)在《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美术函授院校(部)的函授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术函授教育作为美术教育的一种拓展教育方式,它具有与全日制教育同等的教育教学功能。通过对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美术院校附设函授部和美术函授院校(以下简称“美术函授院校(部)”)的办学模式、课程与学科设置以及教材教法的考察,运用教育学、传播学、文献学、定量定性法、图表法相结合的方法阐述民国时期着名美术教育家和着名画家仿照欧美等国的通函教学方式创办美术函授教育。这些函授教育组织具有个人办学和团队院校式办学两种办学模式,它缓解了美术院校因全日制教育学生稀少而导致难以维持办学的窘境,也为社会人士提供了更多的接受专门美术教育的机会,因此美术函授教育具有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两种职能,为民国社会培养了一批纯艺术和实用美术人才。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的美术函授教育作为民国美术教育的组成部分,在近代美术教育史上它扮演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历史角色。

邢昊[5](2020)在《民国上海绘画社团研究(1912-1937)》文中研究说明民国时期,上海绘画社团蜂起,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一道独特景观。上海绘画社团由萌芽走向成长、兴盛、衰落的历程,见证了民国上海绘画业发展变迁的历史轨迹,在民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国文士阶层自古就有“以文会友”的传统,“或十日一会,或月一寻盟”的雅集现象是文人之间的群体性艺术活动。古代的文人雅集,以游山玩水、书画遣兴与文艺品鉴为主要形式,多以吟诗作赋为主要题材,随意性和自娱性是其主要特征,属于志同道合的松散型结合。进入近代后,以西方列强入侵和西学东渐为外因,国内的重大事件和政治变革为内因,加之地域性的经济文化优势,为上海绘画社团的兴起提供了条件。至1911年清亡前的上海,以文会友的文人雅集还在延续,但也出现了为数不多的带有商业气息的绘画社团。民国以来,上海绘画社团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初期发展、繁荣两个阶段。1912—1928年间,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使得传统的美术观念和绘画艺术遭受巨大的冲击。一批海外学子陆续留学归来,积极投身绘画创作,一批绘画社团得以诞生。这些社团大多借鉴西方,制定章程,组建机构,开展活动,带有了西方近代社团的特征。但这一时期上海绘画社团的数量并不多,延续时间长者少,昙花一现的社团比比皆是。1929—1937年间,随着大量绘画人才的聚集、成长,上海绘画社团进入了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绘画社团数量多,当中不乏持续时间长、影响大的绘画社团如决澜社等。民国上海的绘画社团,既有西画社团,也有国画社团,还有为数不少的社团追求“中西融合”。这些绘画社团,大多在抗战全面爆发后被迫停顿。自成立以来,上海绘画社团开展了大量的活动,主要是创办刊物、出版书籍、召开年会、组织演讲、举办画展。除此之外,还积极助赈救灾、宣传抗战等。绘画社团所开展的活动,为绘画“体制化”的形成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民国时期上海的绘画社团,许多是从学校中诞生的,如振青社、东方画会、天马会、摩社产生于上海美专,时代美术社、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产生于中华艺术大学等。人才密集的美术院校成了绘画社团滋生的沃土。晨光、艺苑、白鹅画会等绘画社团,投身美术教育,为推进民国美术教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民国上海绘画社团的创建者,大多接受过西方熏染,或曾留学日本,或曾求学于欧美。国外各类画派及其理念无疑对这些留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留学生回国后组建或参与绘画社团,将其在国外所学向国内进行了传输,并积极投身“美术革命”。他们大多并不盲目媚外,而是试图结合中国实际,努力探索中国自身的绘画创作,积极探索中国自身的绘画理念。民国时期的上海绘画社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民国美术界产生了积极影响。但限于政局、经费以及内在的一些历史局限,上海绘画社团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发展亦存在诸多的问题,并直接制约了其发展。上海绘画社团兴衰历程,是近代中国民间组织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其经验教训对今天如何发展民间绘画组织,进而推进中国绘画业的健康发展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李燕[6](2020)在《教师进修学校的音乐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研究 ——以浙江省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聚焦我国基础教育音乐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音乐教师从业后继续教育问题。本研究以浙江省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为例,探讨该校的办学历史、构建的训研一体教师培训模式等。本文将该校作为我国音乐教师教育职后培养的一个“缩影”,从中探寻我国教师进修院校的常规模式开展,及其独特之处。全文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针对研究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核心概念、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作了概述;第一章为职业教师培养之路——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历史脉络,以该校1970年办学的国家政策背景为起点,对学校的历史发展情况作了阶段划分,并对各阶段的特色与使命展开叙述;第二章为新任音乐教师入职准备——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的音乐教师入职教育,针对当前该校的音乐教师入职教育结构展开调研与分析,总结其基本特色与体系构成;第三章为职业发展加油站——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的音乐教师继续教育,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多样性的音乐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富有针对性的小学音乐骨干教师培训、辅助性的音乐教研活动,剖析三者之间的关联,涉及大量的调查问卷与教师访谈;第四章为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音乐教师继续教育之特色分析,对该校当前的优势所在、学校定位及存在问题作了深入分析,为我国地方教师进修学校的办学提供经验借鉴。

乔延凤[7](2019)在《回忆《诗歌报》函授》文中研究说明《诗歌报》创办35周年了,这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份报刊在中国新诗前进的道路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它的"青年性、探索性、公正性"和民间立场,都深深印在了中国新诗的发展史上。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诗歌报》曾办过三期函授。办函授,是当时《诗歌报》密切联系基层作者、力举诗坛新人的一项重要举措。函授培养出许多优秀学员,他们中有许多人至今仍活跃在中国诗坛、文坛上。《诗歌报》第一期函授,从1988年下半年开始筹办,定教师、报名、分班,到1989年2月即出版了第一期《诗歌报·函授版》。第一期的函授教师,从与《诗歌报》联系

吴嘉祺[8](2017)在《民国时期上海艺术设计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为从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这三十八年间,上海这座城市中所进行的早期艺术设计教育。通过对在近代工商业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上海专业的美术学校、工业学校、私人机构、工商企业内部等机构对于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进行深入完整的研究。最后希望能找出民国时期上海的艺术设计教育是如何发生及形成的?在从初等至高等教育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各级各类各阶段的艺术设计教育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和关系?以及讨论研究不同层次的设计教育模式之间各自的特点。第一章绪论部分一方面通过对民国时期一些教育形式名称的阐述,明确了它们与艺术设计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后面的论述扫清了概念上的障碍。另一方面主要是对当前有关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个评述,归纳出三种不同的研究范式:第一是对于专业艺术院校中所开设的图案、工艺等与设计相关的教育的研究;第二是对一些社会团体、私人画室及工商企业机构内部等对设计人员培养的研究;第三则是对那些在上海设计教育中起过重要影响作用的教育家的研究。并且指出了当前的研究成果还存在着哪些不足,也是我在后面的论文中要着重解决的。第二章主要是概述了我国近代设计教育的一个发端。从清末鸦片战争以后,上海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渐开始发展,并且伴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资产阶级教育开始取代传统的封建教育体系。并且随着西洋美术的传入中国,与传统的中国美术教育之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从而导致了我国美术教育从教学功能到教学形式再到教学方法的全面蜕变。第三章主要详细分析了普通教育阶段图画手工课程中的设计教育内容。从清末的图画课中的“几何画”和“用器画”开始,到民国时期的图案教育,中小学阶段的设计教育内容比重一再增加。这种变革中的教学标准,体现了我国普通教育中的图画手工课程包括设计教育,正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教学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与完善。中小学中设计教学的不断演进,跟工商企业对于设计人才的需求,以及跟社会整体设计教育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民国时期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章是关于高等艺术院校中所开展的艺术设计教育的论述。首先是对图案学科建立过程的详细分析,明确了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在我国的正式确立。其次从国家对于实用人才需求的导向,社会上对于艺术设计功能的认识,以及学校创办者整体办学思路三方面分析了高校中图案学科以实用为导向的教学宗旨和课程设置;最后是对于高校中教师队伍的结构的研究以及这些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研究。第五章是通过对民国时期上海一些美术机构、工商企业以及大量的业余教育机构中艺术设计教育的分析,明确了这样的教学形式带来的好处是学习的自由度较大、细化的课程,可以按需选择、有利于社会平等的大众化教育。但也明显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缺乏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的弊端。

刘业伟[9](2015)在《新中国文学新人培养机制研究 ——从文学研究所到鲁迅文学院》文中指出本论文以鲁迅文学院为研究对象,以历史研究的严谨态度,打通文学和历史研究的界限,借鉴创意写作的研究思路,运用文化领导权、文学生产等理论方法,从共和国意识形态和文学制度设计、文学研究所创办溯源、文学研究所的建立和发展、不同办学时期新人培养的情况、新人培养的方法和途径、鲁院文学新人培养的成效与影响等六个方面系统考察了鲁迅文学院六十年来的办学情况,阐释了其作为文艺界的“黄埔军校”的重要意义和“文艺党校”的历史局限。以此,一方面可以厘清新中国新人培养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能多多少少地管窥到创意写作在中国的文学实践。鲁迅文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50年10月的中央文学研究所,至今已经走过了64年的历程。文研所的创办,既立足本土传统——老解放区的办学经验,又借鉴于友邦——苏联的办学模式,体现了当时文艺界对新老解放区的传统以及苏联模式取舍整合的尝试与实践。它的创办,充分体现出新政权对文学新人培养的重视。文学学校的建立不仅仅是文学任务,也是政治任务。鲁迅文学院新人培养分为三个时期,即中央文学研究所时期、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时期和鲁迅文学院时期。从考察可以得知,这三个时期的培养情况总体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方式方法上有所区别。同样,鲁院在不同办学时期对文学新人的培养方式和途径也有所区别,比如八十年代以办进修班为主,辅之以与高校联合办学;九十年代延续八十年代的思路,以举办进修班和文学创作专业班为主;到了新世纪则创造性地开办了高研班,进入最好的发展时期。鲁院在文学新人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新中国的文坛淬炼输送了一大批共和国作家。从1950年中央文学研究所创办到现在,鲁迅文学院已经举办了近百期各种类型的文学创作班。半个多世纪来,鲁迅文学院对于中国当代作家队伍的建设产生了显着而又直接的影响,为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当代文学重要奖项的获奖者中,曾在鲁迅文学院学习过的学员也占有显着的比重。鲁院办学的成功,还有另外一个标志,就是各地对鲁院办学模式的模仿与复制,纷纷建立了作协文学院。在此基础上,鲁院牵头成立了全国文学院院长联席会议,并在鲁院建立了常设办事机构联席会秘书处,这可以看作是鲁院对全国文学院的一个整合,以此为标志,一个遍布全国各地的“大鲁院”格局已经形成。就鲁院初期的办学模式而言,很大程度上毫无疑问是苏联模式的拷贝。但在进入新时期以后,在文学新人培养方面,鲁院已经摆脱了苏联的影响,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种新的文学新人培养机制已经形成。鲁院新人培养的未来趋势必将吸收包括创意写作理论在内的各种理论方法,努力拓展学历教育渠道,引入包括创意写作工坊在内的各种作家训练方法。

马厚寅[10](2014)在《函授学员投稿应注意哪些问题》文中指出去年8月,军报《基层新闻函授学员作品选》扩版改版后,引起部队官兵的普遍关注,受到新闻函授学员的欢迎。从那时起至今,基层新闻函授学员为该版投稿的积极性持续高涨。半年多来,一大批质量较高的函授作品见诸报端,许多函授学员进步明显。但从大量函授学员来稿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较为普遍存在、应当予以注意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觉得学员们为《基层函授学员作品选》投稿,要树立4种意识,即担当意识、版面意识、精品意识、主角意识。

二、点评函授学员作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点评函授学员作品(论文提纲范文)

(2)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二、选题范围、概念界定
        (一)时空范围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一)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及博物馆美育研究
        (二)1949年后民众教育馆及博物馆美育研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六、研究价值
第一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确立的背景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产生的思想条件
        一、历史根源:古物遗迹的审美教化功用
        二、外因刺激:西方博物馆审美思想启发
        三、引荐媒介:近代学者的博物馆译介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救亡图存运动决定文化使命
        二、社会教育环境决定功能选择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的确立经过
        一、民众教育运动助推博物馆转型
        二、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正式确立
        三、民众教育馆附属博物馆的涌现
第二章 民众教育馆社会美育的方法与实践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发挥美育功能的实体依靠
        一、馆舍建筑的美感化育作用
        二、艺术收藏的物化资源整合
        三、展览陈列的直观启发性能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规范与实施方法
        一、技能教授与精神渗透:公共美术宣教与活动
        二、内质整改与外延交流:艺术团体创立与合作
        三、人才资源与文化担当:人员素质与人事聘用
第三章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历史贡献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方向的扭转
        一、艺术教育工作地位提升
        二、充当特殊艺术抗战力量
    第二节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事业进展及成果
        一、持续并恢复展览与宣教
        二、促进大众美术全面推广
        三、转型成为专业艺术机构
        四、协助延续博物馆的工作
    第三节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工作的意义
        一、加快美术的大众化步伐
        二、平衡艺术教育资源配置
        三、统一思想淡化门户之见
        四、文化保护提振爱国情绪
        五、充实艺术的社会性内涵
第四章 民众教育馆与专业美术馆的工作异同对比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与专业美术馆美育工作的共性
        一、功能定位有一致性
        二、教育模式的相似性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不同于专业美术馆的工作特点
        一、基层性
        二、指导性
        三、实用性
        四、多样性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特点的主要成因分析
        一、坚持下层民众为本的教育方向
        二、政府制定规章强化制度管理
        三、定位任务决定艺术事业走向
        四、迥异地域政治文化基础影响
    第四节 民众教育馆相较于专业美术馆的优势所在
        一、突出艺术教育的地域性特色
        二、提高艺术教育全民化覆盖率
        三、强化艺术与其他部门协同性
第五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的本土美术教育现代性探索
        一、社会美育向现代化转型
        二、社会美育向正规化迈进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的博物馆本体论意义
        一、公共收藏积累与国家文化形象树立
        二、教育功能居首与博物馆美育常态化
        三、敞开平民参与大门让美育走入基层
        四、现代公共文化场馆功能与建制铺垫
第六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事业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进步性
        一、构建地方艺术图景推动本土文化进程
        二、认清社会历史责任应对阶段冲突挑战
        三、协同利用内外资源争取最优社教效益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局限性
        一、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问题的表现
        二、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干扰因素
结论
附录 民国时期国内各地方民众教育馆相关艺术活动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民国函授部社之词学教育及其词史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 保存国粹背景下的函授部社的基本情况及其功能定位
二 函授部社词学教育的几个层面
    1.教员之讲义与习作示范。
    2.课业及批改与评点。
    3.答疑及佳作刊载。
三 函授部社词学教育于现代词史的意义

(4)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美术函授院校(部)的函授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民国时期上海美术函授院校(部)办学模式的共性与个性
    第一节 美术函授院校(部)办学模式的共性
        一、函授生生源以成年人为主
        二、函授生生源地遍及海内外
    第二节 美术函授院校(部)办学模式的个性
        一、名人办学模式
        二、学院化办学模式
    小结
第二章 美术函授院校(部)的学科设置与课程体系
    第一节 单科类的美术函授院校(部)的学科设置与课程体系
        一、学科意识不强的单科类的美术函授院校(部)
        二、以专业代学科的单科类的美术函授院校(部)
    第二节 综合类的函授院校(部)的学科设置与课程体系
        一、以课程代学科的综合类函授院校(部)
        二、以画种代学科的综合类函授院校(部)
    小结
第三章 美术函授院校(部)的教材与教法
    第一节 美术函授院校(部)的教材
        一、美术函授院校(部)教师绘制范画
        二、讲义的结构与内容
    第二节 美术函授院校(部)的教法
        一、发课
        二、覆课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民国上海绘画社团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上海绘画社团之肇兴
    一、中国古代文人雅集与绘画结社
        (一)中国古代绘画概况
        (二)中国传统文人雅集
        (三)中国古代“画社”
    二、中国传统绘画走向近代
        (一)明清之际的西画“东渐”
        (二)晚清国人对西画的主动接触
    三、上海绘画社团兴起的条件
        (一)外在“示范”——土山湾画馆
        (二)上海绘画社团兴起的“内在因素”
    四、晚清上海的画家结社
        (一)概况
        (二)传统雅集型画社——传统文人雅集的继续
        (三)由传统雅集型向近代型社团的转变
    五、小结
第二章 北洋时期上海绘画社团的发展(1912——1928)
    一、北洋时期上海绘画社团发展概况
    二、“中西融合”之综合社团
    三、国画社团
    四、西洋社团——东方画会
    五、小结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上海绘画社团的繁荣(1928——1937)
    一、绘画社团发展概况
    二、“中西兼顾”的综合类社团
    三、国画类社团
    四、西画类社团
第四章 上海绘画社团的主要活动
    一、创办刊物、出版画册
        (一)基本情况
        (二)刊物个案研究
        (三)特刊与书画集
    二、举办画展
        (一)首开绘画社团展览会之先河——天马会
        (二)晨光美术会的六次展览会
        (三)艺苑参加第一次国展与自办画展
        (四)决澜社举办画展
        (五)中国女子书画会办展
    三、召开会议,举办演讲
    四、公益助善,书画赈灾
        (一)书画助赈
        (二)救济国难
第五章 绘画社团与中国美术教育
    一、民国上海美术教育的勃兴
    二、美术学校:绘画社团滋生的沃土
        (一)从上海图画美术院到上海美专——绘画社团的聚集地
        (二)中华艺术大学与时代美术社、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的诞生
    三、绘画社团投身学校美术教育
        (一)开蒙和规训——“晨光”办学
        (二)“艺苑”办学
        (三)业余美术教育的先声——白鹅画会
第六章 绘画社团的思想主张与本土化美术理念的形成
    一、美术革新思潮的激荡
        (一)对西方美术理论的译介与宣传
        (二)五四时期美育思想的广泛传播
        (三)美术革命——一个世纪性的重要命题
    二、留学生——探索西方绘画的先驱
    三、流派纷呈——民国时期上海的画风画派
        (一)保护国粹,弘扬传统:中国画会的坚守与开新
        (二)践行“美术革命”理念的上海西画社团
        (三)用新技法展现时代精神——决澜社的艺术追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教师进修学校的音乐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研究 ——以浙江省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职业教师培养之路——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历史脉络
    第一节 政策背景:学校办学的出发点
        一、历史回眸:我国教师进修事业的起步、挫折与重建
        二、学校创办:响应教育批示
    第二节 变化中的永康进修学校:各阶段特色与使命
        一、1970—1977:创办初期的“工农兵”职业教育
        二、1978—1989:改革开放时期的“学历教育”
        三、1990—1998:职能过渡阶段
        四、1999—至今:新世纪的转型与体系完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任音乐教师入职准备——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的音乐教师入职教育
    第一节 音乐教师入职教育结构
        一、新任音乐教师情况调查
        二、新教师岗前培训——大学毕业生走向职场的思想准备
        三、新任音乐教师试用期培训——从学生到教师的正式过渡
    第二节 音乐教师入职教育评价与考核
        一、通识课程考核与评价
        二、音乐学科业务考核与评价
    第三节 音乐教师入职教育内涵的分析与评价
        一、未充分考虑音乐学科特点
        二、未了解新任音乐教师的实际需求
        三、缺乏音乐学科专门培训与实践指导
        四、未能对新任音乐教师开展有效评价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职业发展加油站——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的音乐教师继续教育
    第一节 多样性的音乐教师专业发展培训
        一、教师进修学校音乐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内容
        二、培训现状调查
        三、教师进修学校音乐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内涵分析
    第二节 富有针对性的小学音乐骨干教师培训
        一、小学音乐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内容
        二、小学音乐青年骨干教师学员情况调查
        三、小学音乐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内涵分析
    第三节 辅助性的音乐教研活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音乐教师继续教育之特色分析
    第一节 学校当前优势所在
        一、地域范围不大,与一线教师联系紧密
        二、高校联动,弥补培训师资缺陷
        三、教研引领,便于提供培训指导
        四、经费支撑,保障培训顺利开展
    第二节 存在问题的剖析
        一、入职教育环节尚未形成音乐学科特色
        二、课程设置与培训形式缺少充分的实际调研
        三、音乐科研培训不足,缺乏专业教师指导
        四、评价机制不够完善,未能体现真实需求
    第三节 问题解决的思路及对策
        一、经验借鉴,制定合理方案
        二、内外结合,调整课程形式
        三、专家引领,加强音乐科研
        四、加强监测,完善评价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试行)》
    附录二 :《永康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实施细则(试行)》
    附录三 :“浙江省教育厅教师培训管理平台”相关资料
    附录四 :《2019年永康市音乐教师学时培训调查问卷》
    附录五 :《2018年永康市小学音乐骨干教师培训调查问卷》
    附录六 :《2019年永康市小学音乐骨干教师培训调查问卷》
    附录七 :《永康市小学音乐骨干教师访谈》
参考文献
致谢

(8)民国时期上海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意义与一些概念的说明
        一、研究的意义
        二、与艺术设计相关概念的说明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专业艺术院校中设计教育的研究
        二、对于业余设计教育机构的研究
        三、设计教育家的研究
        四、相关的研究方法
        五、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上海近代设计教育产生的背景
    第一节 上海近代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一、上海城市经济的近代化
        二、上海城市文化的发展
        三、资产阶级教育的兴起
    第二节 中西美术教育之间的激烈碰撞
        一、西式美术教育的传入及设计教育的滥觞
        二、美术留(游)学生与上海近代设计教育
    第三节 美术教育的全面蜕变
        一、教学功能: 从单一技能传授到艺术素养的培养
        二、教学形式: 从师徒制到学校教育
        三、教学方法: 从程式化到“写生便化”
    小结
第三章 普通教育阶段的设计教育
    第一节 中小学图画手工课程标准的演进
        一、清末癸卯学制余绪下的早期课程标准
        二、壬戌学制颁布后的图画手工课程标准
    第二节 中小学图画手工课程中有关设计教学的探索
        一、图案教育方法的探索
        二、手工教学方法的探索
    第三节 中小学美术设计教师的培养
        一、师范教育标准的确立
        二、上海艺术师范教育中的设计教育
    小结
第四章 培养全面型设计人才的艺术院校
    第一节 艺术院校中图案学科的建立与调整
        一、图案教育的兴起
        二、图案学科的初步建立
        三、图案学科的调整与完善
    第二节 图案学科的教学宗旨与课程设置
        一、以实用为导向的教学宗旨
        二、日趋完善的课程设置与不断优化的课程结构
    第三节 教师队伍与有关图案教学的研究
        一、上海艺术院校中设计教师的构成
        二、图案教学的研究
    小结
第五章 学校教育有益补充的业余设计培训
    第一节 美术社团及企业中的设计教育
        一、上海最早的职工业余补习学校——白鹅绘画补习学校
        二、商务印书馆对设计人才的培养
    第二节 遍地开花的业余设计教育
        一、大众化的职业补习学校
        二、形式多样的业余培训机构
    小结
结语民国时期上海艺术设计教育的历史反思
    一、民国时期上海艺术设计教育的历史贡献
    二、民国时期上海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三、民国时期上海艺术设计教育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民国时期上海艺术设计教育年表(1912-1949)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9)新中国文学新人培养机制研究 ——从文学研究所到鲁迅文学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一章 共和国意识形态和文学制度设计
    第一节“文学大一统”时代里的“文学新人”
    第二节“文化领导权”语境下的“新人培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学研究所创办溯源
    第一节 文研所与延安鲁艺
        一、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特别优待
        二、师资队伍和招生方式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四、尝试改变办学方式
    第二节 文研所与高尔基文学院
        一、文研所对高尔基文学院的借鉴
        二、文研所对高尔基文学院的“创新”
    第三节 文学研究所与丁玲
        一、为何选择丁玲?
        二、创办文学研究所
        三、主政文研所的厄运
        四、平反后的丁玲与文研所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学研究所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节 文研所的筹备与成立
        一、文研所的筹备
        二、文研所的成立与倒掉
    第二节 文讲所的恢复与鲁迅文学院的成立
        一、文讲所的恢复
        二、鲁迅文学院的成立
    第三节 鲁院的办学环境
        一、朴素而典雅的鼓楼东大街
        二、艰苦而有趣的朝阳区党校和职工大学
        三、素雅而偏远的八里庄
    第四节 鲁院的学习风气
        一、活跃的课堂
        二、多彩的课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办学时期新人培养的情况
    第一节 文学研究所时期
        一、文研所招生特点
        二、在办学中发展
    第二节 文学讲习所时期
        一、停办之前的文讲所
        二、恢复工作以后的文讲所
    第三节 鲁迅文学院时期
        一、进修班:八十年代鲁院办学形式
        二、与高校合作办学
        三、多样化办班:九十年代鲁院的招生办学
        四、高研班:新世纪鲁院的招生办学
    第四节 不同时期的对比与渐变
        一、文研所时期
        二、文讲所向鲁院过渡时期
        三、九十年代
        四、新世纪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人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第一节 文学研究所时期
        一、理论学习
        二、社会实践
    第一节 文学讲习所时期
        一、文讲所前期
        二、文讲所后期
    第三节 鲁迅文学院时期
        一、八十年代
        二、九十年代及新世纪初期
        三、新世纪高研班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鲁院文学新人培养的成效与影响
    第一节 从对作家队伍的影响到体制的认可和学员的评价
        一、对中国当代作家队伍的建设的影响
        二、体制的认可和学员的评价
    第二节 从小鲁院到大鲁院:地方对鲁院培养模式的复制
        一、各地对鲁院的模仿和复制
        二、文学院院长联席会议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鲁迅文学院新人培养的未来趋势及其对策
    第一节 一种新的理论的生成:创意写作视域下的文学新人培养
        一、文学新人培养的可行性
        二、中国创意写作方兴未艾
    第二节 一个新的培养路径:可借鉴的爱荷华大学创意写作系统
        一、爱荷华大学创意写作的发展成就
        二、鲁院借鉴创意写作的基础与前景
    本章小结
附录
    一、鲁院更名后开展的文学活动
    二、历届高研班学员名单
    三、鲁迅文学院讲义一览表
    四、鲁迅文学院历届主要负责人任职简表及简历
    五、鲁迅文学院主要授课教师名单
    六、史料
    七、鲁迅文学院建院六十周年访谈录
    八、鲁迅文学院办班名录(1950年—2014年)
    九、鲁迅文学院学员问卷调查
主要参考文献
    一、着作
    二、期刊
后记
致谢

(10)函授学员投稿应注意哪些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是树立担当意识
二是树立版面意识
三是树立精品意识
四是树立主角意识

四、点评函授学员作品(论文参考文献)

  • [1]开拓一条文学青年自学成才之路——《鸭绿江》文学函授创作中心的六年工作[J]. 于成全. 鸭绿江, 2021(34)
  • [2]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D]. 石磊.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民国函授部社之词学教育及其词史意义[J]. 余意. 中国韵文学刊, 2021(02)
  • [4]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美术函授院校(部)的函授教育研究[D]. 曹若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5]民国上海绘画社团研究(1912-1937)[D]. 邢昊. 河北大学, 2020(03)
  • [6]教师进修学校的音乐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研究 ——以浙江省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为例[D]. 李燕. 上海音乐学院, 2020(12)
  • [7]回忆《诗歌报》函授[J]. 乔延凤. 诗歌月刊, 2019(11)
  • [8]民国时期上海艺术设计教育研究[D]. 吴嘉祺.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4)
  • [9]新中国文学新人培养机制研究 ——从文学研究所到鲁迅文学院[D]. 刘业伟. 上海大学, 2015(02)
  • [10]函授学员投稿应注意哪些问题[J]. 马厚寅. 军事记者, 2014(06)

标签:;  ;  ;  ;  ;  

评论函授学生的作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