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研究生发表文章的强制性要求

担心研究生发表文章的强制性要求

一、对硬性规定研究生发表文章的忧思(论文文献综述)

杨庭颂[1](2022)在《取消“博士论文发表要求”的再审思——基于“三角协调模式”的视角》文中认为"博士论文发表要求"引起的争议使其成为联结教育理论与评价实践的现实论题。其根本价值在于提升培养质量、促进知识生产创新,但在教育实务中的运行机制表现为:目标置换、学术竞争、行政管理和功能锁定。究其机理,评价路径的过度依赖、评价标准的"学术GDP主义"、评价结果的"利害攸关"强化了内卷现象。实践表明:"一刀切"地废除"博士论文发表要求"并不可取。基于"三角协调模式"提出因应之方在于三方协调推进:学术层面需要科学确定多维度评价标准,健全多层次、差别化评价体系;市场层面需加强学术评议指导,落实第三方主体职责;行政层面落实分流疏导机制,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

么加利,罗琴[2](2022)在《高等教育评价的数字依附及消解》文中研究指明破"五唯"是引导高等教育评价走向科学与理性的制度性、理论性共识,其实质是消解高等教育评价的数字依附。高等教育评价的数字依附主要表现在数字广泛渗透到高等教育评价的各个角落;数字成为高等教育评价坐标系的优先尺度;非理性数字异化为高等教育评价的规训力量。究其本源,高等教育评价的数字依附源于技术理性支配下的理性主义评价观长期制约;高等教育场域简单化认知的推波助澜;数字得以彰显的资源黑洞与利益诱导。为此,还原数字在高等教育评价中的本真意义、明确高等教育评价中数字运用的合理边界、结构性优化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当是消解数字依附、践行破"五唯"的关键。

张珊[3](2021)在《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一重要范畴而提出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底蕴、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坚定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本文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对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样态、功能、发展境遇及建设方式等进行阐释,其创新之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详实的历史回溯整理了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形成过程及运用实践;二是从概念构建、样态呈现、主要功能、发展境遇等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系统探讨,具有一定的开拓性;三是具体勾勒了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路径,包括确立开发原则、开发主体、开发内容和开发方式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从理论到实践的有机衔接。本文框架结构总体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导论、正文和结论。导论:阐明选题缘由,综述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概念、依据、功能、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本研究思路。第一章: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论阐释。在剖析红色文化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要概念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界定为“被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进行开发利用的,以红色精神及其载体为核心的各种要素总和”,并总结出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政治性、历史性、物质性、精神性和时代性等特征。最后将其与传统文化资源、革命文化资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等进行辨析。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考察。通过历史梳理主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历程及规律;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是处于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需要在把握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实践。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现实样态。主要从物质样态、制度样态和精神样态三个层面展开,并依据相应的国家标准、社会接受度较高的分类方法,将物质样态细分为红色遗址遗迹类资源、红色建筑设施类资源和红色人文活动类资源;将制度样态细分为以纲领、政策、法律法规等为代表的正式制度,和以革命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为代表的非正式制度;而精神样态细分为革命精神、建设精神和改革精神。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功能。主要从塑造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等维度展开,详细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构成要素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积极作用。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境遇。主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的成效、内容及趋势,重点介绍其在课程建设、实践教育、文艺作品等方面的突出成绩,进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原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路径提供现实基础。第六章: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路径。主要从实践层面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如何开发的问题,包括开发原则的明确、开发主体的培育、开发重点内容的提炼、育人价值的深入挖掘,并结合红色文艺创作、红色思政课程建设、红色特色活动等案例,呈现具体开发方式。结论:概括本文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研究形成的主要观点,得出基本结论,并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的未来展望。

温雅南[4](2019)在《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研究》文中认为议论文写作既是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其不仅考察学生书面语表述,还考察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说,议论文写作与思维息息相关。除此以外,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培养高中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从语文课标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以及批判性思维自身的概念可知,高中阶段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仅立足于抽象的思维理论教学,还应在实践训练中让学生掌握这种思维技能。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师则可以在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提升了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后,也能反促进自身议论文写作能力的发展,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此外,笔者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出发,论证了在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十分必要且可行的。最后,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不仅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去辨析出当前批判性思维的基本概念以及高中议论文写作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还在普通高中进一步地发放了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相关调查问卷,以此去了解当前高中生议论文写作的现状,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另外,笔者还采用了访谈法,即从教师的角度去分析当前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现状并分析了该现状的原因。在最后一章中,笔者则提出了一些应对性策略,并尝试用这些策略去解决第三章总结出来的一些问题,同时,以期给当前的语文议论文写作教学带来新的研究思路。

黄妍榛[5](2019)在《针刺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Meta分析及组方规律探讨》文中提出目的:采用Meta分析这一研究手段,评价针刺疗法干预肠易激综合征的患病人群的疗效等指标,同时针对临床所研究的肠易激综合征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缺陷,给出一定的建议;同时采用聚类分析等手段,研究针刺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穴位处方规律。方法:制定相关的文献检索公式:计算机检索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Wangfang)、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检索日期从数据库建库开始截止至2019年1月。中文检索式为:((针刺)OR(电针)OR(浮针)OR(针灸)OR(针))AND((肠易激综合征)OR(胃肠神经官能症)OR(黏液性结肠炎)OR(过敏性结肠炎))AND((临床随机)OR(对照));英文检索式为(以 Pubmed 为例):(animals[MeSH Terms])NOT((humans[MeSH Terms])AND animals[MeSH Terms])AND(Pharmacopuncture[Title/Abstract])OR Acupuncture Treatment[Title/Abstract])OR Acupuncture Treatments[Title/Abstract])OR Treatment,Acupuncture[Title/Abstract])OR Therapy,Acupuncture[Title/Abstract])OR Pharmacoacupuncture Treatment[Title/Abstract])OR Treatment,Pharmacoacupuncture[Title/Abstract])OR Pharmacoacupuncture Therapy[Title/Abstract])OR Therapy,Pharmacoacupuncture[Title/Abstract])OR Acupotomy[Title/Abstract])OR Acupotomies[Title/Abstract])AND(Irritable Bowel Syndromes[Title/Abstract])OR Syndrome,Irritable Bowel[Title/Abstract])OR Syndromes,Irritable Bowel[Title/Abstract])OR Colon,Irritable[Title/Abstract])OR Irritable Colon[Title/Abstract])OR Colitis,Mucous[Title/Abstract])OR Colitides,Mucous[Title/Abstract])OR Mucous Colitides[Title/Abstract])OR Mucous Colitis[Title/Abstract])。由课题成员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资料的提取,统一制定数据资料提取表提取以下内容:①一般资料,包括篇名、试验组及对照组例数、诊断标准、肠易激综合征的类型、疗程、病程、年龄、针刺试验组的流派、针刺组操作手法的特点;②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之文献质量评价表,包括作者、发表日期(年份)、随机分配的方法、分配隐藏、盲法、是否存在不完整数据的情况;③Jadad评分具体条目及评分。对被纳入研究的文献资料结局指标进行数据提取,采用Cochranc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1)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Odds ratio,OR)为疗效分析统计量,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各效应量均以95%可信区间(CI)表示;(2)异质性检验:采用x2检验的方法来检验各研究间的统计学异质性,当各研究间不存在异质性时(P≥0.10,12 ≤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当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情况(P<0.10,I2>5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统计分析。(3)稳定性分析:采用Z检验比较试验观察组和试验对照组的主要结局指标和次要结局指标是否存在统计差异,当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用森林图进行描述。关于文献取穴规律的研究。研究方法为计算机检索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Wangfang)、Pubmed、Embase 和 Cochrane Library,按本研究中提及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最终纳入文献的相关信息进行提取并行预处理,建立肠易激综合征取穴处方数据库,运用SPSS 17.0进行聚类分析,以得出针刺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取穴规律。结果:本次文献检索中,CNKI检索结果共313篇,CBM检索结果共104篇,万方数据库共检索结果230篇,维普数据库检索共20篇,英文数据库中Pubmed数据库检索结果共3篇,Embase共3篇,Cochrance Library共检索结果80篇,共753篇。阅读标题及摘要后删除370篇,剔除重复文献278篇,阅读文献全文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有20篇,最后符合标准纳入的文献共85篇。本次所纳入文献共85篇,其中提及详细具体随机分配方案的产生的有41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做到了随机分配的原则,44篇文献仅提及随机但未说明具体的随机方法,这44篇文献中并没说明具体的分配手段,无法判断是否做到随机分配,而在隐蔽分组方面:84篇文献均不清楚是否实施了隐藏分组,1篇文献为高风险文献,根据阅读文献可明确其未做到分组隐藏;85篇所纳入的研究文献均未提及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该项评价均为不清楚;85篇文章并未提及对结果评价实施盲法;83篇无不完整结果数据,2篇文献存在不完整的结果数据;选择性的结果报告及其他偏倚:85篇均未发现存在其他类型偏倚情况。在JADAD评分方面,其中仅有2篇文献得到为5分,13篇得分为4分,26篇得分为3分,36篇得分为2分,8篇得分为1分。根据JADAD评分的标准,本次纳入研究的85篇文献中,仅有15篇为高质量文献,JADAD评分大于或等于4分,而余下的70篇文献均低于4分,整体而言,本次纳入文献的质量一般。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刺疗法为主的试验组在有效率、复发率、临床症状评分、SF-36等方面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此外,SF-36中的失眠健忘评分、血管活性肠肽、五羟色胺、SDS等指标的评价上,暂时无证据表明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聚类分析指将物理或抽象对象的集合分组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分析过程,并且可以将研究对象分为相对同质的群组的统计分析技术。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使用频次大3的穴位进行聚类分析,将24个腧穴分为3大类,其中一类为“三阴交—上巨虚—太冲”,第二类为“天枢—足三里”,第三类共分为4小类,分别为“百会—印堂”、“脾俞—肝俞—公孙—行间—曲池—支沟—大横—肾俞—阴陵泉—下胺—合谷—下巨虚—气海—内关—关元”,大肠俞及中脘各成一类。结论:1.本次Meta分析共纳入相关RCT研究85项,患者7059例。通过采用Meta分析方法统计表明,针刺疗法为主的试验组整体有效性优于对照组(P<0.00001);在复发率方面,针刺疗法为主的试验组组与对照组总复发率分别为102/296(34.46%)及140/282(49.65%),复发率上对照组高于针刺疗法为主的试验组,说明经过针刺疗法为主的治疗干预后,肠易激综合征的复发率比对照组更低。两组间腹痛临床症状评分、腹痛缓解有效率、肠鸣临床症状评分、大便干结临床症状评分、大便性状临床症状评分、腹泻临床症状评分、腹胀临床症状评分、腹胀缓解有效率、黏液便临床症状评分、排便次数临床症状评分、抑郁烦躁临床症状评分及临床症状总评分方面,针刺疗法为主的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SF-36方面的各项评分中,两组间的精神健康评分、倦怠乏力评分、躯体疼痛评分、社会功能评分、生理功能评分、食欲不振评分、总体健康评分,针刺疗法为主的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针刺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后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在一些客观指标的评价上,如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CGRP、NPY、SAS等指标上,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此外,SF-36中的失眠健忘评分、血管活性肠肽、五羟色胺、SDS等指标的评价上,暂时无证据表明试验组优于对照组。2.根据相关的频次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可知,针刺疗法为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使用天枢、足三里等穴位为主,穴位组主要为“三阴交一上巨虚—太冲”、“天枢—足三里”等穴位组合为主。

杨伟[6](2018)在《人大“文研班”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人大“文研班”,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周扬的倡议下,由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共同举办的文艺理论研究班。“文研班”培养了一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骨干,对当时的文艺理论与批评产生很大影响,他们中不少人还成为新时期文艺理论学科建设的领军人才。研究当代文学史,特别是“十七年”文学史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不能忽略人大“文研班”现象。人大“文研班”是在周扬(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倡导和直接指导下,由中宣部和教育部组织举办的,目的是培养文艺理论干部,创立文艺理论学科。当时周扬同时抓两个“工程”,一是组织全国的学术力量编写系列的高校文科教材(主要是人文学科的);二是“抓人才”,开办人大“文研班”。当时新中国建立十多年了,历经“大跃进”、“反右”、“反修”等一连串的政治运动,党内路线斗争日趋激烈,但全国上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热情澎湃。当时主管意识形态的周扬和一些领导,既要服从现实斗争的需要,又希望能摆脱苏联教条主义的束缚,建设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他们举办的“文研班”,就是这“雄心”的表现。人大“文研班”是在那个非常政治化的年代举办的,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自然受现实政治需要的制约,如以首届“文研班”学员组成的写作班子“马文兵”,就是当时服务于“大批判”的“笔杆子”,曾有过很大影响。人大“文研班”在这种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坚持办学。当时文艺理论界甚至人文社科界也有类似的“冲突”,有很多论争与变革,也都投射到人大“文研班”。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人大“文研班”是当时中国文艺理论界的一面镜子。“文研班”试图探索一种比较正规的文学教育体制,培养文学评论与研究的人才,甚至要按照周扬的设想,建设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人大“文研班”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接近研究生学制。在文艺学之下分几个“专门组”,类似于研究方向,包括文学理论、古典文论、西方文论、美学,等等。由于当时全国的研究生教育还不成熟,招收和培养研究生数量极少,人大“文研班”集中培养的实验,有意无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人大“文研班”学术资源得天独厚,能调动当时全国文艺学和相关学科一批顶尖的学者授课。其中包括何其芳、何洛、蔡仪、朱光潜、缪朗山、钱钟书、宗白华、唐毁、李泽厚、王朝闻,等等,其教师阵容之强大,可以说数十年来无出其右。“文研班”的课程设计涉及面很广,囊括古今中外文论,兼及哲学、美学、艺术学、文学史、批评史等多种学科,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等课程,是重头的专业课,且都有比较系统的安排。诸多学者的讲课内容,可以见出当年主流意识形态如何制约教学与研究,以及文艺理论乃至社会科学研究又是如何在现实政治与学术之间求得平衡的。人大“文研班”共办三届,培养学员约111人。学员在学期间除了上课,大量时间要投入现实政治运动,参与“反右倾”、“反修”、“四清”等运动,组织写大批判文章,编写教材,等等。当时的教学不能不受到现实政治的影响,原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大目标显然打了“折扣”,但也锻炼了学员,提升了“文研班”的社会影响力。人大“文研班”培养了一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人才,学员毕业后“专业对口率”极高,绝大多数都成为文学研究和批评的教师和专家,相当多的高校中文系都有人大“文研班”毕业的学员,在六十年代产生很大影响。“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人大“文研班”毕业的这批学员正处中年,正好大显身手,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成为文艺理论、马列文论、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或者现当代文学、美学等流域的领军人物。人大“文研班”在文艺学科建设和文学高等专业教育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其得失经验都很宝贵,有待总结。可是迄今为止,学界对于人大“文研班”的这段史事仍然很少关注。本文即以此为题,希望首先能收集和“抢救”相关的资料,梳理人大“文研班”的来龙去脉,为今后开展对人大“文研班”的研究垒好基石。研究人大“文研班”,希望能在如下三方面达成研究的目标:一是梳理“文研班”的史事,弄清楚这个当年有过很大影响的文学事件,可由此观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文艺理论研究与批评的状况与趋向,丰富对“十七年”文学史的理解。二是通过对“文研班”历史经验的总结,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土化复杂进程的了解,加深对周扬等前辈文艺家在政治化年代那种“角色”矛盾的理解。三是通过人大“文研班”的历史考察,总结有关文艺学学科建设以及文学人才培养的得失经验。因为学界对于人大“文研班”的研究成果很少,研究刚处在起步阶段,最重要的是抢救、收集相关的资料。进入本文写作之前,笔者用了大量精力寻找、发掘、收集资料,包括从档案馆查找,以及对“文研班”学员的访问、调查,等等。本文希望采用“史述”为主的方法,重在史料,梳理和还原“文研班”的历史,略作评述,不做过多的理论阐发,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本文结构大致如下:第一章,梳理“文研班”的始末,还原“文研班”的全貌。先探究“文研班”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它的开办与当时政治运动的关系。回顾北大、北师大“文学理论班”的历史,看其在哪些方面可能为后起的人大“文研班”提供参照。梳理人大“文研班”开办的史料,了解“文研班”的基本情况,包括开办的酝酿,机构设置、师资聘请、学员招生、学制,以及艰难的校园生活,等等。第二章,评述周扬与人大“文研班”的关系,他倡导举办“文研班”的意图,他对培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人才的设想,以及他如何受制于当时政治运动,陷于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旋涡,等等。第三章,评述何其芳与人大“文研班”。回顾何其芳与何洛等人参与“文研班”筹备的情况,何其芳讲的课程,以及何其芳的指导思想对于“文研班”理论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影响。从中也可以看到何其芳当年在政治压抑之下学者的一面。第四章,梳理“文研班”的课程。因为涉及三年的课程,其间又有很多变化调整,比较复杂。文中采用分类的方法,叙述公共课、专业课、课程考试的相关情况。第五章,重点介绍“文研班”聘请的几位大师级学者开课的情况,包括唐豉的“文艺批评习作”、蔡仪的“文学概论”、钱钟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李泽厚的“艺术种类”、缪朗山的“西方文论史”、宗白华的“中国古典美学专题”。探究这些课对于学员的影响,也以此呈现“文研班”教学的某些侧影,观察和研究特定时代人文学者既要面对现实政治,又要坚持学术的矛盾。第六章,叙说“马文兵”的情况。包括这个大批判写作班子如何组成,如何“命题作文”,何谓“集体写作”,等等。还用一节叙述“文研班”学员的毕业论文写作情况。第七章,总结“文研班”学员的学术影响和理论贡献。“文研班”学员毕业后分布在全国各大高校和文化研究机构,“专业对口率”很高。新时期开始,他们才真正发挥学术作用,并成为文艺理论等不同领域的领军人物,重建各类学科。其中,何西来、李衍柱、缪俊杰等人是代表性学者,将他们作为个案,评析他们的学术路数,分析这就与他们当年“文研班”的关系,反观“文研班”在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学科史上应有的地位,以及历史的教训。

张小宁[7](2017)在《文科研究生问题意识现状及培养研究 ——以A大学教育学专业为例》文中提出科学研究的起点是问题的提出,科学研究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培养具有问题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是研究生培养的应有之义。作为研究生群体的一部分,文科研究生的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基于此,本文以A大学文科专业的教育学研究生为例,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对部分老师和学生的深度访谈,探讨文科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本文主要先介绍选取这个研究论题的原因、收集分析已有的相关研究、以研究性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作为理论基础。其次,对文科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内涵和意义进行说明,指出文科研究生的问题意识除了具有研究生问题意识的一般特点以外,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上有其特殊性、复杂性。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文科研究生自身的观察、体验与自我反省的特点比较突出,更重要的是需要文科研究者多一份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对文科研究生两种思考方式——海绵式和淘金式做了分析,指出带有“选择和批判”的淘金式思考方式才是文科研究生最终的落脚点。再次,以A大学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为例,对已经毕业的和在读的三个年级的研究生发放问卷,并且对部分老师和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尽笔者最大的努力,获得部分一手资料。然后在文本分析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当前文科研究生问题意识普遍欠缺。从内、外部原因进行分析,内部原因主要是研究生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完整以及储备不充足导致的。另外,笔者在调查的时候还发现,文科研究生中存在着男女比例失衡现象严重,很多女研究生存在比较消极的自我意识,这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外部原因主要是传统文化与社会环境、先天发育不良的中小学教育以及后天发展畸形的高等教育、家庭环境等因素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最后,在前文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第一,在个人层面上,关键意识:实现自我教育;重要源泉:重拾经典阅读;实践超越:着力思考前行。第二,在导师层面上,营造悦纳场域:包容、独立和对话;重构课堂教学:走向问题性教学;制定例会制度:不可或缺的补给。第三,在学校层面上,秉持探究育人的教育理念;优化软硬件学术研究环境。

张庆玲[8](2017)在《大学生作弊的文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作弊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却与每个时代的背景紧密相联,每个时代又增添了新的元素。关于作弊的研究不少,多集中于考试作弊的数量、手段、原因等表象的描述统计,甚少挖掘潜藏的隐性因素。如果作弊仅是个别学生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严厉的惩罚或道德劝说来治理,但是,在这个时代,作弊疯传的厉害,如果有接近一半的学生作弊,我们的注意力就应该是全局的,应将这一行为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深入思考高校、教师、家长、学生的文化偏执。从文化视角分析当前的大学生作弊行为不仅可以全面的认识这一行为的复杂性,而且可以窥视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文化环境。本文以文化视角为立足点,并不拘泥于某一种文化理论,而是考察与之相关的整个文化环境,既包括高校系统内的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家长文化、代际文化、群体文化;还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独有的文化表征:互联网带来的网络文化,以及大学生道德观念的转变等。学生被这些大学文化所包围着,在这里,课堂作业不再居于学生的中心位置。他们被各种各样的活动所吸引,绝大多数活动的目的在于向成年人的转型,而与此同时他们又会好好利用保持孩子气的机会。在这些活动中,知识所占有的时间与关注度都被缩减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对社会生活、各种活动及其他方面越来越急切的关注。时代在改变,考试作弊和论文抄袭都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作弊的内涵也要被重新界定;作为全控机构的现代大学充斥着文化泡沫,娱乐至死的大学生活对大学生充满了诱惑,学生在这里拼命的学习,也在拼命的玩耍;学术引用的规则一直模糊不清,大学生对写作和引用充满了困惑,而学校必须进行积极的学术训练;互联网彻底颠覆了文本的传播方式,网络文化深深影响着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加剧了作弊尤其是论文抄袭的普遍性;道德的观念在改变,当我们没有为学生进行恰当的道德教育时,又怎能堂而皇之的对其判为“道德死刑”;同时,21世纪的学生和20世纪的长辈之间的观念差异巨大,我们必须理性分析他们和我们之间的文化冲突,解释教师期待、学生期待和家长期待之间存在怎样的文化落差,促成双方的文化对话。总之,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学习、考试、写作似乎已不再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大学生作弊似乎不再是学生个体的因素,而牵涉了整个社会文化系统的“生态平衡”。论文的第一章简要分析21世纪大学生作弊的现状,与过去相比,作弊的性质、手段、主体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出一些新的时代特征,如作弊技术的网络化、作弊规则的模糊性和作弊语境的伸缩性。通过对关于作弊的越轨理论、博弈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的分析,将各个学科、各种理论对作弊的剖析直观的呈现在眼前。第二章着重分析大学的文化泡沫,当前的大学状态,全控机构的大学环境。学生在腐败的系统中作弊;知识商品化和大学行政化改变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常识;高等教育目标的外部性和模糊性对大学生的搁置,学生在这里拼命的学习与拼命的玩耍;合作学习和分享文化对他们如何看待抄袭产生了误导,在这种环境的诱导下,不同人格的大学生采取了不同的行为,以任务为目标的表演性学生可能更加倾向于作弊。第三章全面窥视了大学生作弊背后的文化因素。从大学内部到大学之外,从教师到管理人员,对作弊试图进行全方位的剖析。大学学术规则的软约束,原创性在当今时代的匮乏,引用规则的模糊性,大学对学生学术训练的缺位;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以及对于知识的认知,网络文化让学生深陷“粘贴”的技术无法自拔;学生与教师文化的冲突,学生同辈群体文化的影响等人际环境也让大学生不知所措;同时,道德也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绝不是因为大多数学生不道德。第四章是论文的终结篇。通过以上的分析,发现作弊绝不仅仅是学生个人品性的问题,而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突出矛盾的集中体现,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管理者都不能只靠自己来处理学生作弊问题,它需要全体利益相关者的高度协作,机构的主要任务不是去侦测作弊,而是创造一种文化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术不诚实行为是不能被接受和容忍的。大学要明确自身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术训练;还要开放交往文化,沟通对话交流;最后要重建学生的道德承担,建立一种诚信文化。文化是大学生作弊问题的症结所在,文化建构是最有效的治理路径。

阳梅林[9](2014)在《文科硕士生课程学习结束后学习状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摘要:硕士阶段的学制为2~5年,以3年为基准,1~1.5年的时间用于课程学习,剩下的时间即课程学习结束后的时间由硕士生自主安排学习。文科硕士生没有固定的学习研究场所,他(她)们的学习活动只能在公共教室或宿舍等不固定的场所进行。因此,文科硕士生需要高度自觉才能够保证自己的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然而,课程学习结束后的学习状态又直接影响着文科硕士生的培养质量。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以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为总样本,向已经完成课程学习的文科硕士生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97份。通过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只有半数的文科硕士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感到满意;学习动机过于功利化;学习活动与学习认知不一致;导师指导情况不甚理想;培养机构的学术氛围不够浓厚等问题。之后从学生自身、导师、培养机构三方面进行原因探究,学生自身方面主要是学生自制力不够强、学习动机过于功利化;导师方面即是导师指导次数不足、指导风格不恰当;培养机构则是组织学术活动的次数不足、对论文发表的硬性规定。最后提出以下对策:首先,提高文科硕士生的自身素质,包括磨练意志、激发内在学习动机、重视经典着作的阅读、加强科研训练和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其次,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包括增加导师指导频率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形成“师友型”指导风格。最后,优化二级培养机构的学术环境,包括为硕士生创造更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机会和弹性规定硕士生发表论文。

贾玥,许有军,赵世龙[10](2014)在《药学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分析及长效化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药学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内涵、表现、成因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了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长效化对策,旨在为提高药学研究生培养质量、净化学术环境提供有力参考。

二、对硬性规定研究生发表文章的忧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硬性规定研究生发表文章的忧思(论文提纲范文)

(1)取消“博士论文发表要求”的再审思——基于“三角协调模式”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与解析框架
    (一)研究趋势、述评与概念厘清
    (二)三角协调模式:“博士论文发表要求”的解析框架
二、“博士论文发表要求”的具体表征
    (一)目标置换:发表论文由学术评价的参照上升为优先
    (二)学术竞争:“发表或是清退”成为博士生的生存法则
    (三)行政管理:利益联结强化了自上而下的驱动
    (四)功能锁定:发文数量的提升与创新的断裂
三、“博士论文发表要求”的形成机理
    (一)评价主体:第三方评价机制的过度依赖
    (二)评价标准:“学术GDP主义”掩盖了学术本真
    (三)评价结果:“利害攸关”强化了教育内卷现象
四、“博士论文发表要求”的路径优化
    (一)科学确定多维度评价标准,健全多层次差别化评价体系
        1.实施学科分类评价,侧重专业指向性。
        2.完善多元评价指标,增设学术评议程序。
        3.优化学术评价体系,扬弃“量化”评价标准。
    (二)加强第三方学术评议指导,落实市场主体职责
        1.学术精进的支撑定位。
        2.创新评价标准的定位。
    (三)恪守学术伦理之维,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1.破除功利化的效用思维,树立学术旨归的文化导向。
        2.界定落实学位论文是学位评定的主要依据。
        3.以学位论文研究主题为轴心展开评价。
    (四)变革学术评价主导结构,调整三方制衡理念
        1.明确学术权威制定评价标准。
        2.以分流疏导机制,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
        3.“发表要求”的运行应保持协同合作。
五、结论

(2)高等教育评价的数字依附及消解(论文提纲范文)

一、 高等教育评价中数字依附的现实表征
    (一) 数字泛滥:广泛渗透到高等教育评价的各个角落
    (二) 数字优先:成为高等教育评价坐标系的优先尺度
    (三) 数字规训:异化为高等教育评价的规训力量
二、 高等教育评价中数字依附的成因探析
    (一) 技术理性支配下的理性主义评价观长期制约
    (二) 高等教育场域简单化认知的推波助澜
    (三) 数字得以彰显的资源黑洞与利益诱导
三、 消解高等教育评价数字依附的行动路向
    (一) 还原数字在高等教育评价中的本真意义
        第一,高等教育评价要加强对数字符号评价意义的甄别并加以剔除。
        第二,高等教育评价应揭示并确证数字所承载的教育意义。
    (二) 明确高等教育评价中数字运用的合理边界
        第一,高等教育评价要厘清数字运用的外部边界。
        第二,高等教育评价要把握数字运用的内部边界。
    (三) 结构性优化高等教育评价体系
        第一,高等教育评价要增强方法论与具体评价方法的契合度。
        第二,高等教育评价要进一步优化指标体系。
四、 结语

(3)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论阐释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概念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内涵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特性
        (一)政治性
        (二)历史性
        (三)物质性
        (四)精神性
        (五)时代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与传统文化资源的辨析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与革命文化资源的辨析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的辨析
    四、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观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文化观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文化观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考察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初创形成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地位得到确立
        (二)培养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建设者
        (三)形成以红船精神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内核
        (四)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工人农民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完善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拓展至爱国主义等内容
        (二)形成以大庆精神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内核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化拓展
        (一)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校课程体系
        (三)形成以北京奥运精神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内核
        (四)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教育
    四、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论自觉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全面性得到巩固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形态走向虚实共融
        (三)形成以斗争精神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内核
        (四)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现实样态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物质样态
        (一)红色遗址遗迹类资源
        (二)红色建筑设施类资源
        (三)红色人文活动类资源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制度样态
        (一)正式制度:纲领、决议、政策及法律法规
        (二)非正式制度: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样态
        (一)革命精神
        (二)建设精神
        (三)改革精神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塑造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思想观念
        (二)提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精神状态
        (三)活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行为规范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一)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历史底蕴
        (二)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文化性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回音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一)红色文化资源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内化”
        (二)红色文化资源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外化”
        (三)红色文化资源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反馈”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境遇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成效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的红色读物涌现
        (二)红色文化精品课程开发
        (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的质量与效益并举
        (四)红色主题实践活动形式多样
        (五)红色经典文艺作品的继承与创新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困境
        (一)理念认识的相对片面
        (二)主体合力的相对不足
        (三)内容选择的有失偏颇
        (四)开发方式的相对滞后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发展困境的归因分析
        (一)整体观念缺乏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理念认识
        (二)治理机制缺乏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主体合力
        (三)利益诉求分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容选择
        (四)信息技术限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方式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路径
    一、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原则
        (一)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二)坚持同质性与异质性相统一
        (三)坚持公益性与市场性相统一
    二、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主体
        (一)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个体
        (二)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群体
    三、提炼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容
        (一)传承红色基因
        (二)发扬红色传统
        (三)利用红色资源
    四、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
        (一)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向教育资源的有效转化
        (二)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五、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典型方式
        (一)红色文艺创作式开发
        (二)红色思政课程式开发
        (三)红色特色活动式开发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4)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批判性思维研究现状
        (二)国内批判性思维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意义、目的与方法
        (一)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的目的
        (三)研究的方法
1 批判性思维的相关概述
    1.1 批判性思维的概念界定
    1.2 批判性思维的特征及构成要素
        1.2.1 批判性思维的特征
        1.2.2 批判性思维的构成要素
    1.3 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在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的意义
2 高中议论文写作中注重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2.1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2.1.1 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
        2.1.2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各国基础教育的学科培养目标之一
        2.1.3 时代需要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才
        2.1.4 高考作文命题呈现思辨性出题趋势
        2.1.5 高中语文议论文写作教学现状要求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2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2.2.1 高中生思维发展阶段使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可行
        2.2.2 议论文的文体特征使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可行
3 基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3.1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教师“教”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3.1.1 写作主题陈旧且角度单一,教学中未能合理利用“生活素材”
        3.1.2 议论文写作教学中过度重视写作的模板结构
        3.1.3 对典型化作文进行讲解时,忽视了学生个性化角度与个性化表达.
        3.1.4 议论文写作教学评价中忽视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1.5 议论文写作教学评价中忽视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学生“写”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3.2.1 材料关键信息未提取,导致审题立意偏差
        3.2.2 文体类别分不清,导致作文文体含混
        3.2.3 写作相关素材积累少,导致作文内容单薄
        3.2.4 难辨别任务指令范围,导致脱离材料写作
        3.2.5 作文宿构无逻辑,导致行文结构混乱
        3.2.6 语言表达能力差,导致写作语言幼稚
    3.3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部分”的编写未突出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4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的策略
    4.1 教师“教”的过程要注重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1.1 写作主题择“新”且注重“批判”
        4.1.2 教师要敢于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弃模板”
        4.1.3 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角度与表达,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获得启发
        4.1.4 议论文写作教学评价中要注重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2 学生“写”议论文作文时要灵活运用批判性思维能力
        4.2.1 用质疑的精神去审视自己的观点
        4.2.2 要有问题意识,用问题来搭建思维的支架
        4.2.3 学会用批判性思维能力来提升作文的论证层次,避免行文结构混乱
    4.3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部分”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5)针刺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Meta分析及组方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国内外肠易激综合征文献研究
    1.1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1.1.1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学溯源
        1.1.2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机研究
        1.1.3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学病因
        1.1.4 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措施
    1.2 西方医学对于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及相关研究进展
        1.2.1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影响因素及发病机制研究
        1.2.2 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诊断进展
        1.2.3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措施
第二章 针刺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文献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检索文献策略及来源
        2.1.4 结局指标
        2.1.5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2.1.6 文献质量评价
        2.1.7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及纳入结果
        2.2.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2.2.3 针刺疗法为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meta分析
    2.3 讨论
        2.3.1 纳入文献的质量讨论
        2.3.2 总体研究结论
第三章 针刺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配穴规律分析
    3.1 文献纳入
        3.1.1 文献检索
        3.1.2 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1.4 检索结果
    3.2 建立数据库
    3.3 取穴规律研究
        3.3.1 分析类目
        3.3.2 分析方法
        3.3.3 研究结果
        3.3.4 分析与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详细摘要

(6)人大“文研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对学界既有研究成果的梳理
    三、资料收集整理情况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文研班”的始末
    第一节 “文研班”的诞生
    第二节 “文研班”的招生
    第三节 “文研班”的机构、师资、学员
    第四节 艰难的校园生活
    第五节 由“文研班”到进修班
第二章 周扬与人大“文研班”
    第一节 “两材”
    第二节 周扬与学员、教师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文论培养
第三章 何其芳与人大“文研班”
    第一节 何其芳与“文研班”的筹备
    第二节 何其芳上的什么课?
    第三节 何其芳的指导思想
    第四节 学者的执着
第四章“文研班”的课程安排
    第一节 公共课
    第二节 专业课
    第三节 课程考试
第五章 几位专家讲课
    第一节 唐弢、蔡仪的讲课
    第二节 钱钟书、李泽厚的讲课
    第三节 缪朗山的“西方文论史”
    第四节 宗白华的“中国美学史专题”
第六章 “文研班”的写作研究
    第一节 六十年AI写作作班子“马文兵”的历史考察
    第二节 毕业论文的写作
第七章 “准流派”:“文研班”学术影响概览
    第一节 特定年代的学术探求
    第二节 新时期学术重建的先驱
    第三节 几位代表性学者的学术路数评析
结语
附表
    一、招生、录取人数表
    二、学员信息表
    三、课程安排表
    四、部分“文研班”学员写作的毕业论文题目及其导师安排表
    五、教师授课内容统计表
    六、珍贵照片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文科研究生问题意识现状及培养研究 ——以A大学教育学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文科研究生问题意识的概述
    第一节 文科研究生问题意识的涵义
        一、文科研究生
        二、问题意识
        (一)问题意识的内涵分析
        (二)问题意识的维度分析
        (三)问题意识的形态分析
        三、文科研究生的问题意识
        (一)文科的学科特点:复杂性
        (二)文科研究生的研究品质:人文情怀
        (三)文科研究生的思考方式:海绵式与淘金式
        四、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分类
    第二节 文科研究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
        一、问题意识是创造力的前提和基础
        二、问题意识是科学研究的内在动力
        三、问题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科研水平的高低
        四、问题意识促进人的整体性发展
第二章 文科研究生问题意识的调查状况与结果分析
    第一节 文科研究生问题意识的现状
        一、调研设计
        (一)调研思路
        (二)改进建议
        二、问卷调研
        (一)问卷的设计
        (二)问卷的发放
        三、访谈调研
        (一)访谈内容的设计
        (二)访谈对象的选择
    第二节 文科研究生问题意识的调查结果分析
        一、问卷分析
        (一)问卷回收的基本情况
        (二)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三)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二、访谈分析
        (一)访谈调研的基本情况
        (二)访谈调研的结论
第三章 文科研究生问题意识欠缺的归因分析
    第一节 问题意识缺失的内部原因分析
        一、女性消极的自我意识影响
        二、研究生自身缺乏学习的动机
        三、研究生自身的知识储备存在不足
        (一)跨专业研究生基础不扎实
        (二)非跨专业研究生知识广度、深度不足
        (三)研究生本身的学习方法不甚科学
        (四)研究生自身经验的困乏
    第二节 问题意识缺乏的外部因素分析
        一、传统文化与社会环境因素
        (一)传统文化:强调稳定,贬抑变化
        (二)社会风气:诚的失落,利的驱使
        (三)角色期待:标准不一
        二、学校教育因素
        (一)中小学教育阶段:先天发育不良
        (二)高等教育阶段:后天发展畸形
        三、家庭环境因素
第四章 文科研究生问题意识培养的路径探索
    第一节 个人层面
        一、关键意识:实现自我教育
        二、重要源泉:重拾经典阅读
        三、实践超越:着力思考前行
    第二节 导师层面
        一、营造悦纳场域:包容、独立和对话
        二、重构课堂教学:走向问题性教学
        三、制定定时例会:不可或缺的补给
    第三节 学校层面
        一、秉持探究育人的教育理念
        (一)探究育人理念的解读
        (二)探究育人理念的特征
        (三)探究育人理念的实施
        二、优化软硬件学术研究环境
        (一)构建具有学术研究的软环境
        (二)优化学术研究的硬环境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附录三 访谈资料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大学生作弊的文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文献综述及意义
    三、研究目标及相关概念
    四、研究方法及关键问题
    五、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作弊问题概览
    第一节 大学生作弊行为的表征
        一、作弊的历史变迁
        二、作弊的时代要义
        三、作弊的类别体系
    第二节 大学生作弊行为的新表现
        一、考试作弊的新表现
        二、论文抄袭的时代特征
        三、反抄袭的新态势
    第三节 大学生作弊行为的理论解读
        一、越轨理论视角下对学生作弊行为的解析
        二、博弈论视阈下对学生作弊行为的分析
        三、计划行为理论对学生作弊行为的解读
第二章 大学的文化泡沫与学生作弊
    第一节 作为全控机构的现代大学
        一、大学的时代形象
        二、知识商品化与大学行政化对学生的贻误
        三、高等教育目标外部性与模糊性对学生的搁置
    第二节 娱乐至死对学生的诱惑
        一、学生学习动机的外部性
        二、学生学习态度与舞弊的动机
        三、拼命学习与拼命玩耍的博弈
    第三节 分享文化对学生的误导
        一、分享文化在大学中的传播
        二、学生对自我概念的认知
        三、分享文化在学生作弊中的滥用
第三章 大学生作弊行为背后的文化因素
    第一节 大学中学术规则的软约束
        一、互文性和原创性的时代意蕴
        二、引用规则和标准的模棱两可
        三、学术规范和学术训练的缺位
    第二节 网络文化和合作学习的泛化
        一、互联网加剧了作弊行为的普遍性
        二、信息爆炸改变了对知识的认知
        三、互联网促使合作学习的泛化
    第三节 态度、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转变
        一、学生作弊的道德归因
        二、学校道德教育的偏颇
        三、学生道德观念的转变
    第四节 大学生作弊的人际环境
        一、代际文化的差异
        二、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冲突
        三、群体文化的习染
第四章 防治大学生作弊的文化建构
    第一节 明确大学目标与制度规范
        一、学生主体发展:高等教育目标的定位
        二、创新教学内容,构建多元考核模式
        三、规范学术引用,做好学术训练
    第二节 开放交往文化,协同对话交流
        一、换位思考,以情境为纽带
        二、开放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对话
        三、缓解家长文化与学生文化的冲突
    第三节 重建道德承载,构建诚信文化
        一、内化道德规范,重建道德承载
        二、重构学校道德教育,内化生命指向
        三、学术诚信制度化,建立诚信文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二 大学生作弊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三 大学生作弊访谈提纲
附录四 教师、家长与管理人员关于大学生作弊的访谈提纲
后记

(9)文科硕士生课程学习结束后学习状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意义
        1.3.2 创新之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文科硕士生课程学习结束后学习状态概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文科硕士生
        2.1.2 课程学习结束后
        2.1.3 学习
        2.1.4 学习状态
    2.2 文科硕士生课程学习结束后的学习方式
        2.2.1 自学
        2.2.2 课题研究
        2.2.3 学术活动
        2.2.4 论文写作
        2.2.5 社会实践
3 文科硕士生课程学习结束后学习状态调查
    3.1 调查问卷构成
    3.2 调查对象
    3.3 调查结果
        3.3.1 课程学习年限
        3.3.2 学习状态满意度
        3.3.3 学习动机
        3.3.4 学习计划
        3.3.5 学习活动
        3.3.6 导师指导现状
        3.3.7 二级培养机构现状
4 影响文科硕士生课程学习结束后学习状态的原因分析
    4.1 学生自身因素
        4.1.1 自制力不够强
        4.1.2 学习动机过于功利化
    4.2 导师因素
        4.2.1 指导次数不够
        4.2.2 指导风格不恰当
    4.3 二级培养机构因素
        4.3.1 组织学术活动次数不足
        4.3.2 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
5 改善文科硕士生课程学习结束后学习状态的对策探讨
    5.1 提高文科硕士生的自身素质
        5.1.1 磨练意志
        5.1.2 激发内在学习动机
        5.1.3 重视经典着作的阅读
        5.1.4 加强科研训练
        5.1.5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5.2 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
        5.2.1 加大导师指导频率
        5.2.2 形成“师友型”的指导风格
    5.3 优化二级培养机构的学术环境
        5.3.1 为研究生创造更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机会
        5.3.2 弹性规定研究生发表论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药学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分析及长效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何谓学术不端
二、药学研究生学术论文不端行为的表现
    (一) 捏造数据、图表, 抄袭他人成果
    (二) 学术造假和一稿多投
三、学术不端行为成因分析
    (一) 攻读学位压力大, 急于求成
    (二) 导师监督、审查不严
    (三) 缺乏有章可循的学术规范体系
四、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长效化对策
    (一) 借鉴经验, 加大处罚力度
    (二) 制定学术治理的法律法规
    (三) 导师严把质量关

四、对硬性规定研究生发表文章的忧思(论文参考文献)

  • [1]取消“博士论文发表要求”的再审思——基于“三角协调模式”的视角[J]. 杨庭颂.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2(01)
  • [2]高等教育评价的数字依附及消解[J]. 么加利,罗琴. 高校教育管理, 2022
  • [3]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研究[D]. 张珊. 西南大学, 2021(01)
  • [4]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 温雅南.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5]针刺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Meta分析及组方规律探讨[D]. 黄妍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人大“文研班”研究[D]. 杨伟. 山东大学, 2018(12)
  • [7]文科研究生问题意识现状及培养研究 ——以A大学教育学专业为例[D]. 张小宁. 深圳大学, 2017(07)
  • [8]大学生作弊的文化分析[D]. 张庆玲.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3)
  • [9]文科硕士生课程学习结束后学习状态研究[D]. 阳梅林. 中南大学, 2014(03)
  • [10]药学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分析及长效化对策研究[J]. 贾玥,许有军,赵世龙.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 2014(01)

标签:;  ;  ;  ;  ;  

担心研究生发表文章的强制性要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