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吃葫芦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

一起吃葫芦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

一、一起食用瓠瓜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朱准,夏斌,贺炜,曾建国,卿志星[1](2021)在《黄花菜与秋水仙碱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近40年来黄花菜中含有秋水仙碱的报道和30余起食用新鲜黄花菜导致中毒事件进行总结梳理,发现黄花菜中含有秋水仙碱已成为共识。由于检测技术受限,前期主要采用薄层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黄花菜中秋水仙碱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而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质谱技术的应用,最新研究发现黄花菜中不存在秋水仙碱,食用新鲜黄花菜中毒与秋水仙碱无关。

蔡泽瑜[2](2019)在《南京某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与典型案例处置》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1.分析2010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开展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2.调查分析一起由婚宴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查明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提出合理的预防控制建议。研究方法1.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南京市鼓楼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科历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处置档案资料,包括: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个案调查表、实验室检验报告等。并采用Microsoft Excel-2013建立数据库,对南京市鼓楼区20102018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时间分布、场所分布、危险食品、致病因子、诱发因素等进行描述性分析。2.对南京市鼓楼区一起婚宴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暴露人群进行个案调查、食品经营场所进行卫生学调查、以及相关生物样品和环境标本的采集和实验室检验工作,调查本次事件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运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结合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方法,分析本起事件有关的危险食品、致病微生物及污染原因,提出控制措施和预防建议。研究结果1.2010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共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处置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36起,发病人数534人,无死亡病例。四个季度均有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主要以第三季度为主,发生15起,发病225人,分别占总事件数和总病例数的41.67%和42.13%。发病人员以男性较多,男女性别比为1.66:1;发病年龄284岁,中位数为36岁。发生的场所主要是餐饮饭店,发生23起,占63.89%,餐次以午餐和晚餐较为常见。危险食物以动物类食物中的肉及肉制品和水产品为主,占事件总数的19.44%和16.67%。致病因子以微生物类为主,共发生17起,占事件总数的47.22%,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最为常见,占微生物类致病总起数的35.29%。诱发因素以加工不当为主,储存不当和交叉污染也较为常见,分别占事件总数27.78%、19.44%和13.89%。2.一起由婚宴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分析:共有106人参加婚宴,72人发病,罹患率为67.92%,病例临床症状以腹泻(100.00%)、腹痛(83.33%)为主,发病潜伏期中位数为17 h,病例年龄282岁,中位数为32岁;男性36人,罹患率为66.67%(36/54),女性36人,罹患率为69.23%(36/52),不同性别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8,p=0.78)。回顾性队列研究单因素分析显示,富贵大龙虾、海蜇、香干、咸蛋黄时蟹、牛肉、盐焗鸡等菜品为可疑危险食品(p值均<0.05);进一步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富贵大龙虾和海蜇食用情况与本次暴露事件有统计学关联(p<0.01),OR值(95%CI)分别为11.56(2.3756.45)、4.68(1.2217.91);3例病例肛拭子标本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研究结论1.南京市鼓楼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主要为:第三季度高发,发生场所主要在餐饮饭店,危险食品以动物性食物为主,致病因子大部分为微生物类,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诱发因素以加工与储存不当和交叉污染较为常见。因此,应针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分布,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控制。2.根据本起婚宴聚餐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依据《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2012年版)》《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置原则》(WS/T81-1996),可以认定该起事件为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暴露餐次为9月6日晚上该饭店的婚宴聚餐,危险食品为富贵大龙虾和海蜇,可疑致病因子为副溶血性弧菌。建议加强针对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和食品安全知识宣教力度,责成食品加工经营单位建立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操作规程,落实生熟分开和加工工具的清洗消毒,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

涂正波,唐丽君,聂萍英[3](2017)在《一起建筑工地食堂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某建筑工地食堂发生的1起食物中毒事件,利用现场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方法分析事件的原因,为今后预防类似事件发生提供依据。方法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事件特征,运用病例对照探讨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测方法进行验证。结果共发现26例病例,临床症状主要为恶心(100%)、呕吐(84.62%)、腹痛(76.92%)、腹泻(61.54%)等,病例对照提示食物中毒的可疑食物为2016-06-18中餐提供的瓠瓜(OR=15.33,95%CI∶3.69763.601),进食瓠瓜和中毒的风险存在剂量-反应关系(χ2Trends=6.271,P=0.012)。样品经细菌培养均呈阴性。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特征、病例对照和剂量反应分析以及实验室检验结果,推测这起食物中毒可能由进食苦瓠瓜引起。建议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食品安全意识,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崔鹏,郑国林,谢丹[4](2016)在《食用苦葫芦瓜致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一起农村敬老院食用苦葫芦瓜引起食物中毒调查,分析中毒原因,为今后应对食物中毒事件提供借鉴。方法对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临床表现、现场卫生学调查、实验室检验结果及应对处置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此次共有38名老人中毒,中毒率72.5%。症状表现为恶心占71.05%、呕吐占65.78%、腹泻占47.37%、头痛占42.11%、腹痛占31.58%、四肢无力占10.52%。采集的样品检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志贺氏菌、变形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均为阴性。经分析确认系一起由苦葫芦毒素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结论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匮乏,食品卫生监督存在薄弱环节,应进一步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加强饮食行业卫生管理,遏制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沈平,沈佩玲[5](2016)在《两起食用苦蒲瓜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查明钦州市钦南区两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为防止类似中毒事件的发生提出建议。方法:按食物中毒调查的方法开展调查,通过采集剩余食品、患者腹泻粪便标本进行微生物检测。结果:两起食物中毒患者共4例,潜伏期为20min30min;临床症状基本一致,其中头晕25%(1/4)、恶心75%(3/4)、呕吐50%(2/4)、腹痛75%(3/4)、腹泻75%(3/4)。所采的食物样本及腹泻标本,均未检出各类致病菌,排除致病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确认为食用苦蒲瓜而引起食物中毒。结论:该次两起食物中毒是食用苦蒲瓜而引起,建议卫生计生和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防止中毒事件发生。

周志峰,李晓霞,周洁,游杰,杨贵清,夏伟[6](2015)在《一起食用苦蒲瓜引起的幼儿园幼儿中毒事件的调查与处理》文中提出目的查明深圳市某幼儿园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规模、致病来源,采取控制措施,为防止类似中毒事件的发生提出建议。方法按照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事件特征并找出病因线索,应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危险因素,通过采集留样食品、患者呕吐物和肛拭子、环境涂抹拭子进行微生物检测,市场调查商贩和市民对苦蒲瓜的认知。结果本次调查共搜索到病例21名,主要临床症状为呕吐80.95%(17/21)、腹泻71.42%(15/21)、腹痛61.90%(13/21)、头晕28.57%(6/21)、头痛14.29%(3/21)。潜伏期最短0.5 h,最长7.5 h,中位数为2.5 h。同时调查共同进餐未发病的42名人员作为对照组,病例对照研究表明本次事件的可疑食物为蒲瓜,病例组与对照组暴露比值比(OR)=266.00,95%可信区间(95%CI)=14.1505 000.000。采集的22份样品均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和变形杆菌。尝试留样蒲瓜带有明显苦味。19.05%(4/21)的商贩和5.77%(3/52)的市民知道苦蒲瓜会引起食物中毒。结论本次食物中毒事件是由苦蒲瓜引起,建议幼儿园可使用其他蔬菜代替蒲瓜制作菜肴,各类饭店和家庭可先品尝再购买,卫生部门加强对商贩和市民的健康教育,防止中毒事件的发生。

倪秀锋,卢志坚[7](2013)在《韶关市2002—2011年植物性食物中毒流行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近年韶关市植物性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和特点,为预防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2—2011年植物性食物中毒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2—2011年韶关市共发生植物性食物中毒31起,中毒人数384人,死亡8人,中毒死亡人数占同期食物中毒死亡人数的72.73%。第二季度为全年中毒高发季节;引起中毒的食物主要为毒蘑菇和苦瓠瓜;中毒发生场所主要在家庭和学校;学生为高发人群;钩吻及毒蘑菇中毒是造成人员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针对韶关市植物性食物中毒以学生为高发人群,家庭和学校为高发场所的特点,要加强学校、学生食物中毒的预防,要提高食品安全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银朗月,黄亚铭[8](2011)在《一起因食用苦瓠瓜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瓠瓜(学名Lagenariasiceraria)别名瓠子、扁蒲、葫芦和夜开花,是一种很受人们欢迎的蔬菜,但有时会出现苦味瓠瓜,人们食用后极易引起食物中毒,2007年5月25日广西宜州市发生一起因食用集体食堂提供的饭菜而引起的食物中毒,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潘小娟,王晓微[9](2008)在《1例急性苦瓠瓜中毒的护理》文中认为

毕水莲[10](2008)在《食源性变形杆菌属PCR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食源性变形杆菌属食物中毒事件逐年上升的趋势,研究建立新型快速灵敏的变形杆菌属检测鉴定方法。通过建立3种常规PCR方法和1种荧光PCR方法,对66株变形杆菌属鉴定,与传统分离培养法和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检测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如下:根据1961-2007年发表的218篇关于264起变形杆菌属食物中毒案例分析,变形杆菌属食物中毒自二十世纪的80年代到90年代到目前的21世纪,呈现上升趋势,广东省和山东省为变形杆菌属食物中毒多发省份,绝大多数中毒事件都发生在夏秋季节,以城市中的饮食服务单位居多,中毒食品多为动物性食品,尤其是熟食制品,中毒菌种主要是奇异变形杆菌和普通变形杆菌。在187起变形杆菌属食物中毒的检测方法中,94.65%采用传统分离培养法,其余5.35%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法,没有任何采用PCR及其它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的报道。传统分离培养法和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检测法对66株样本分离菌株的鉴定结果全部为阳性,鉴定结果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和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菌种鉴定保存的结果一致,符合率100%,验证了变形杆菌属菌种的真实性。选取atpD基因和tuf基因作为靶序列,设计了3对特异性引物,分别建立了3种相应的检测变形杆菌属的常规PCR法,对3株变形杆菌属标准菌株、66株样品分离株及13株非变形杆菌属菌株进行扩增实验,结果显示,3种常规PCR法对3株标准菌株和66株样品分离株的检测结果均为阳性,13株非变形杆菌属菌株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鉴定结果与传统分离培养法和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检测法结果完全一致,但检测时间仅为6-8 h,其检测速度、灵敏度和特异性表现出独特的优势。基于atpD基因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1种SYBR GreenⅠ荧光PCR法,用于检测变形杆菌属,其鉴定结果与常规PCR方法完全一致,但本方法所耗时间仅为1-2 h,表现出更优的特异性、重现性和灵敏度,并且操作更为简便。对8条变形杆菌属菌株atpD基因测序,其结果与Genbank中变形杆菌属atpD基因序列不同,本文所测基因序列是截至目前为止尚未公开的新的变形杆菌属atpD基因序列。综上所述,本文所建立的3种常规PCR方法和1种荧光PCR方法都可作为快速检测鉴定变形杆菌属的可选方法。

二、一起食用瓠瓜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起食用瓠瓜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黄花菜与秋水仙碱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黄花菜中含有秋水仙碱的报道
2 食用新鲜黄花菜中毒的报道
3 薄层色谱法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黄花菜中秋水仙碱
4黄花菜中不存在秋水仙碱的质证研究进展
5 结论

(2)南京某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与典型案例处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2010~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总体情况
        1.2.2 时间分布
        1.2.3 性别分布
        1.2.4 年龄分布
        1.2.5 场所分布
        1.2.6 餐次分布
        1.2.7 危险食品种类分布
        1.2.8 致病因子分布
        1.2.9 诱发因素分布
        1.2.10 危险食品类别与时间分布
        1.2.11 致病因子与时间分布
        1.2.12 致病因子与中毒场所分布
        1.2.13 诱发因素与中毒场所分布
        1.2.14 致病因子与危险食品分布
        1.2.15 诱发因素与危险食品分布
        1.2.16 诱发因素与致病因子分布
    1.3 讨论
    1.4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一起由婚宴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分析
    2.1 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病例搜索和个案调查
        2.1.3 样品采集和检测
        2.1.4 食品卫生学调查
        2.1.5 数据处理和卫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基本情况
        2.2.2 病例分布
        2.2.3 发病时间分布
        2.2.4 危险因素分析
        2.2.5 卫生学调查
        2.2.6 实验室检测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一起建筑工地食堂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定义及搜索
    1.2 方法
        1.2.1 描述性分析
        1.2.2 病例对照研究
        1.2.3 剂量-反应关系分析
        1.2.4 食品卫生学调查
        1.2.5 实验室检测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事件现场基本情况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时间分布
        2.2.2 地区分布
        2.2.3 人群分布
        2.2.4 饮食史
    2.3 临床特征
    2.4 危险因素分析
    2.5 食品卫生学调查
        2.5.1 食堂基本情况
        2.5.2 瓠瓜采购加工流程
    2.6 实验室检测
    2.7 调查结论
3 讨论

(4)食用苦葫芦瓜致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现场卫生学调查
    1.3 样本采集
    1.4 检验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流行病学调查
        2.2.1 暴露史及发病时间
        2.2.2 病例性别年龄构成
        2.2.3 临床表现及治疗
        2.2.4 可疑食物调查
        2.2.5 现场卫生学调查
        2.2.6 实验室检测
        2.2.7 调查结论
3 讨论
4 建议

(5)两起食用苦蒲瓜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中毒经过
    1.1 中毒案一
    1.2 中毒案二
2 流行病学调查
    2.1 食谱及就餐情况调查
    2.2 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
    2.3 实验室检测
    2.4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6)一起食用苦蒲瓜引起的幼儿园幼儿中毒事件的调查与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1.2方法
2结果
    2.1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与分析
        2.1.1基本情况
        2.1.2发病、治疗情况
    2.2三间分布调查结果
        2.2.1时间分布调查结果
        2.2.2人群分布和班级分布调查结果
    2.3可疑食物病例对照研究
    2.4蒲瓜的采购和加工过程调查结果
    2.5现场卫生学调查结果
    2.6控制措施及后续调查
3讨论

(7)韶关市2002—2011年植物性食物中毒流行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中毒原因
    2.3 时间分布
    2.4 场所分布
    2.5 人群分布
3 讨论

(8)一起因食用苦瓠瓜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中毒经过及临床表现
2 中毒原因调查
3 讨论

(9)1例急性苦瓠瓜中毒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护 理
    2.1 用药护理
    2.2 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
    2.3 催吐及病情观察
    2.4 注意水电解质的补充
    2.5 心理护理及卫生宣教
3 讨 论

(10)食源性变形杆菌属PCR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论
    1.1 变形杆菌属的特性与检测
    1.2 PCR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1.3 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2 1961-2007年我国变形杆菌属食物中毒情况分析
    2.1 资料来源与方法
    2.2 结果
    2.3 预防控制食物中毒的措施
    2.4 小结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2 仪器与设备
    3.3 方法
4 传统分离培养法检测变形杆菌属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小结
5 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检测变形杆菌属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小结
6 常规PCR法检测变形杆菌属
    6.1 atpD-SL/F2-SL/PR法
    6.2 atpD-SL/F1-SL/R法
    6.3 tuf-TFU/PF-TUF/PR法
7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变形杆菌属
    7.1 材料与方法
    7.2 结果与讨论
    7.3 小结
8 变形杆菌属atpD基因序列的测序
    8.1 材料与方法
    8.2 结果
    8.3 小结
9 讨论
    9.1 变形杆菌属食物中毒的关注
    9.2 常规PCR法与目前常用的变形杆菌属检测法的比较
    9.3 三种检测变形杆菌属常规PCR法的比较
    9.4 SYBR Green Ⅰ荧光PCR法与常规PCR法检测变形杆菌属的比较
    9.5 变形杆菌属atpD基因和tuf基因新序列的发现
    9.6 atpD基因和tuf基因的选择和应用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创新点
    10.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清单、作者及导师简介
致谢

四、一起食用瓠瓜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黄花菜与秋水仙碱的研究进展[J]. 朱准,夏斌,贺炜,曾建国,卿志星. 中医药导报, 2021(10)
  • [2]南京某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与典型案例处置[D]. 蔡泽瑜. 东南大学, 2019(01)
  • [3]一起建筑工地食堂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J]. 涂正波,唐丽君,聂萍英.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7(11)
  • [4]食用苦葫芦瓜致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J]. 崔鹏,郑国林,谢丹.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6(06)
  • [5]两起食用苦蒲瓜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分析[J]. 沈平,沈佩玲.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6(12)
  • [6]一起食用苦蒲瓜引起的幼儿园幼儿中毒事件的调查与处理[J]. 周志峰,李晓霞,周洁,游杰,杨贵清,夏伟.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5(05)
  • [7]韶关市2002—2011年植物性食物中毒流行特征分析[J]. 倪秀锋,卢志坚.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3(02)
  • [8]一起因食用苦瓠瓜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报告[J]. 银朗月,黄亚铭. 应用预防医学, 2011(01)
  • [9]1例急性苦瓠瓜中毒的护理[J]. 潘小娟,王晓微.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16)
  • [10]食源性变形杆菌属PCR检测方法的研究[D]. 毕水莲. 暨南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一起吃葫芦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