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站设备监控与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车站设备监控与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一、站场设备监控和信息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金江,王舒辉,张来斌,张哲[1](2021)在《基于数字孪生的压气站场设备风险智能决策系统》文中指出压气站场作为天然气运输的动力心脏,其工艺流程和设备设施复杂繁多,亟需一套高效、直观、信息化的压气站场风险智能决策系统。为了提升压气站场的风险管控能力,融合数字孪生理念,基于风险的检验技术和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方法,采用现代化数字测量技术建立压气站场数字化模型,以传感通信技术为纽带构建实时信息的数字孪生体,研发了适用于压气站场设备设施的可视化风险分析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多尺度数字模型构建方法能够实现压气站场数字化模型的实景复制,以完成数字孪生理念中虚拟产品的构建;(2)结合先进的传感和数据读存技术能够实现压气站场及其设备设施设计参数、运行参数和环境参数等多源异构数据的整合,以实现信息数据与数字化压气站场模型的融合集成;(3)压气站场的静动设备风险分析评价应以完成基于风险的检验和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来实现压气站场设备设施减缓控制风险措施的制订;(4)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压气站场设备设施风险分析决策的可视化和自主化。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可以整合压气站场的多源异构数据、提高压气站场的安全管理和信息化水平,有助于推动压气站场的智慧化建设。

李璐[2](2021)在《基于Android的油田电控一体化装置远程监控系统研发》文中认为近年来,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着我国油田生产向着数字化油田、智能化油田改革。油田电控一体化装置的提出和应用在这场改革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装置集成了供配电、自动控制以及通信三种系统功能,代替了传统的功能设备和放置其所需要的建筑物,形成了具备多种多功能的一体化装置,是实现油田站场无人值守的核心装置。随着电控一体化装置在油田中的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实际生产效果,并且在应用过程中装置本身的设计和制造取得了一步步改进,目前电控一体化装置已经形成了系列化的设计,具备标准化的生产要求,工厂预制式的生产更加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地面建设的施工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由于油田站场环境大多处于十分恶劣的天气条件下,虽然电控装置的应用已经具备无人值守的效果,但是仍然需要有工作人员在现场值班确保装置安全稳定的运行,因此装置的远程监控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基于Android平台利用服务器和My SQL数据库开发出一款适用于油田电控一体化装置远程监控管理系统软件,工作人员只需在安卓智能手机上安装该APP就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对装置的运行情况完成监控。整个系统以C/S架构为基础,由站场各类传感器以及摄像头等前端设备负责现场数据的采集,涉及到数据的计算、整理以及图片信息的处理等相关负责操作均由服务器完成,服务器将处理完的数据发送至移动端,移动端智能设备负责实现工作人员和虚拟世界的交互。根据软件的开发流程,首先,对系统设计的功能需求以及数据库需求进行分析;然后,根据需求分析进行详细的功能模块设计和数据库设计;最后,利用相关开发工具完成系统的实现并且完成功能测试。本次设计的系统具备站场分级管理功能、站场设备管理功能、设备运行状态实时监测功能、报警信息推送功能以及文档资料查询功能。在完成系统开发后,对系统的各项功能能全部进行测试,经测试所有功能均可以稳定运行并完成各自具备的功能任务。该系统目前已经在西北某油田注水站应用,从工作人员的使用反馈来看,该系统应用效果良好,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受到了用户的充分肯定。

姬文杰[3](2021)在《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铁路安全是国家生产安全、公共安全的重要领域,必须把运输安全放在铁路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位置,持续加强铁路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超前防范和化解各类安全风险,坚守铁路安全的政治红线和职业底线。为破解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课题,国铁集团于2019年制定了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工作手册,并在2021年工作会议中提出将双重预防机制贯通到安全管理制度设计和运输生产组织全过程,推进铁路运输安全关口前移、源头治理、超前防范。铁路区段站作为运输生产的基本单元,承担着繁重的运输生产任务和安全压力,如何运用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推进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走深、走实,是铁路区段站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提升铁路区段站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现状,提出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基本框架,进行了解析和应用。首先,运用鱼刺图构建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风险辨识方法,从设备设施、作业流程、人员岗位、环境氛围4个层面,全过程辨识研判安全风险;运用风险矩阵法,从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2个维度,选定6个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半定量赋值确定风险等级;运用“4T”风险控制方法和IRCC风险控制层次理论,提出了基于“人防、物防、技防”的综合管控办法,强化岗位安全风险控制。其次,在调研分析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突出问题的基础上,依据安全管理理论和方法,优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流程,强化安全隐患闭环管理。选择乌海站驼峰调车场、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区段、调车作业原进路处所3个作业场景,解析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方法和具体流程,并针对性提出突出安全隐患的治理方案,为乌海站提供安全决策和安全投入依据。最后,为强化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从实操性的角度出发,提出制度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并在乌海站应用,持续检验各项制度的实用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张国强[4](2021)在《站场设备完整性管理系统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针对长输油气管道站场设备完整性管理,国内迄今还未有成熟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更缺少行之有效的管理系统。为解决站场设备完整性管理所面临的难题,文章通过设备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管道完整性管理理论为基础,从设备分类、评价方法、评价模型、评价流程等方面,阐述了如何提高站场设备管理水平,通过使用和规范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产生的数据,全面监控控设备运行风险,为公司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和依据,从而实现对站场设备的科学管理。

段雯誉[5](2020)在《基于3D站场的通用化联锁集成仿真系统总控机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计算机联锁系统由室内设备和室外站场设备构成,用于实现车站运输作业的联锁逻辑控制功能,是现代铁路信号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针对铁路信号系统的三维模拟仿真应用也在不断发展。三维仿真技术可以完成对联锁室外信号设备的结构和动作仿真,并构建真实的三维站场,从而减轻对于实物设备的依赖,降低铁路技术人员的培训成本。通过与计算机联锁软件相结合,可以实现对虚拟信号设备的联锁控制,并在3D站场中模拟真实的站内运输作业,能够更直观展现联锁逻辑控制功能,可用于联锁系统的功能验证。本文以现有的计算机联锁系统为基础,根据3D虚拟站场的实物仿真功能设计,研究联锁系统与3D站场的系统交互方式,实现对3D站场内信号设备的联锁控制,以此为基础,设计实现系统总控机。通过研究站内运输作业流程,进行系统总控机站内作业仿真运行控制功能设计,同时加入多站场同步切换功能,使联锁集成仿真系统能模拟多种站内作业场景。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完成基于3D站场的通用化联锁集成仿真系统总体架构设计。通过设计系统总控机软件,来编制车站列车运行计划和调车作业计划,对计算机联锁系统和3D站场进行仿真运行控制,同时实现多站场切换控制。(2)完成系统网络通信接口设计,包含网络数据帧设计和网络通信机制设计。通过实现系统总控机、计算机联锁系统和3D站场三者间的数据交互,搭建完整的联锁集成仿真平台。(3)围绕系统总控机车站作业计划编制、站场信号设备控制、列车运行控制和多站场切换控制等功能,结合列车调度指挥理论和联锁控制原理,进行软件具体设计,并应用VC++集成开发环境,实现系统总控机软件基本功能。在三维场景下,对联锁集成仿真系统进行站内作业仿真运行控制,实现站内列车作业与调车作业的仿真模拟。(4)根据仿真系统的站场数据文件配置,通过分析软件数据读取过程,进行站场切换流程设计。通过站场数据生成软件,为联锁集成仿真系统配置多站场数据,实现系统整体的站场切换与数据同步控制。

张陵兵[6](2020)在《基于综合自动化的乔司编组站的改造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编组站作为铁路货物运输组织的基本生产单位和铁路枢纽的核,担负着铁路网上大量货物列车到发、解体、编组和部分装卸作业任务,是保证路网畅通和提高运输效率的关键所在,在铁路运输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乔司编组站作为浙江省最大、最现代化的编组站,多年来虽然站内设备不断更新,但设备系统更新缓慢,点线能力不匹配,造成车流堵塞,解编效率下降,无法匹配集团公司日益增长的运输要求。为解决这个问题,除对车站站场进行扩能改造外,最重要的是给车站进行系统综合自动化建设,进一步提高车站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从而提高车站解编效率。引进调度集中系统(CTC),实现列车运行计划的编辑和下达、调度命令的管理、调车作业的管理、车站信息的汇集和监控等功能。本文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综合自动化系统CIPS和SAM的比选工作。首先分析现有设备和作业性质的差异性,得出乔司编组站自动化改造选用SAM系统的优势和必要性;然后通过对SAM系统的细化研究,得出其设备相比原有技术的先进性。在CTC中心子系统的分析工作中,首先对车站结构功能进行分析,根据系统架构和功能需求分析,通过分模块设计进行功能实现,模块分为界面显示模块、模式转换模块、列车作业模块、调车作业模块、数据库模块五大模块来实现乔司编组站计划编制、作业流程管理与控制功能,从而实现综合自动化改造。针对乔司编组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后的部分功能测试和带来的系统维护,系统过渡方案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

杜雯[7](2020)在《基于MVC模式的ATS仿真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重点为ATS仿真系统,通过引入动态链接库技术将站场图显示模块独立化,实现了模型的可移植和可复用,达到了ATS仿真系统中站场图显示与控制逻辑解耦的目的。在此基础上,着重描述了站场图显示模型在ATS工作站中的相关业务应用,实现了基本功能仿真和运营场景模拟。首先,简要描述了站场图的主要功能以及ATS系统的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阐述了站场图显示模型的需求,采用抽象层级分析法分析了调度工作站人机交互信息的组织架构,运用UML建模机制分析了ATS工作站的系统用例模型与动态结构模型;对系统应用的动态链接库(DLL,Dynamic Link Library)和可扩展标记语言(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等技术方法以及列车识别与追踪、自动进路、行车调整、时刻表和运行图管理等关键功能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描述。然后,对站场图显示与ATS系统主要功能进行了总体设计与详细设计。应用MVC模式将系统划分为工作站-服务器-DLL类库-数据表多层架构,实现了人机界面与逻辑控制的分开处理,使系统前后端形成了一种高内聚-低耦合的结构。服务器与工作站之间基于TCP通信和结构体序列化实现数据传输。系统的图形数据和拓扑数据采用XML形式分别存储,图形数据用于站场图显示,在前端用;拓扑数据用于ATS工作站的逻辑处理,在后端用。通过提取站场图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共性,定义通用的数据格式,将实现站场图显示的方法作为独立的模块封装成动态链接库的形式,使其结构更加合理、易于扩充,便于数据结构的更新和统一管理,可供系统的视图开发直接引用。当不同场景对站场图界面显示内容的要求不同时,通过改变文件中图元的绘制方式即可满足要求,避免直接对主程序进行改动。自动进路模块基于线路拓扑数据,采用启发式搜索算法A-Star算法实现了进路搜索。列车识别与追踪模块通过详细分析车次号生成与追踪过程,基于标准步进技术,实现车次号的动态传递,同时通过模拟列车运行过程对列车进行追踪。行车自动调整模块采用记点方式将列车实际出入站时刻与计划运行时刻进行比较,若偏离计划且偏离量在自动调整范围内,则根据列车偏离程度实施不同等级的自动调整策略。最后,通过对各功能模块的分析和设计,实现了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动态模拟运行仿真,验证了采用DLL实现站场图显示模型的可行性和车次号追踪算法、A-Star进路搜索算法、调整算法等在实现ATS功能仿真过程中的有效性。

张铭瑶[8](2019)在《全自动车辆段ATS系统的研究与仿真》文中指出随着全自动无人驾驶FAO(Fully Automatic Operation)技术的发展,全自动车辆段应运而生,其具有提高列车出入库能力、降低调度人员工作强度、提升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等优势,并配置与正线相同的信号系统,克服了常规车辆段由于人工调度、人工驾驶带来的效率低下的缺点。本文以全自动车辆段为研究对象,设计全自动车辆段ATS(Automatic Train Supervision)仿真系统,实现其基本功能仿真和运营场景模拟。首先,介绍了全自动车辆段的组成、总体布局、运营场景和系统配置,分析了全自动车辆段与常规车辆段在行车组织上的差异性,研究了全自动车辆段ATS系统的组成结构和主要功能。然后,对全自动车辆段ATS系统进行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总体设计主要是对系统结构、功能和数据库的设计,以及对系统应用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包括进路控制过程分析、基于双向链表的站场型数据结构、基于启发式搜索的进路搜索算法以及计划时刻表自动生成策略;详细设计具体说明全自动车辆段ATS系统每个子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过程,包括车辆段ATS工作站主界面、列车追踪模块、进路控制模块、时刻表管理模块、列车自动出入库模块以及自动调车模块。其中,进路控制和时刻表管理是系统中比较重要的两大功能。进路控制模块基于站场型数据结构,采用启发式搜索算法实现;时刻表管理模块应用自动生成策略,实现了计划时刻表的自动生成。最后,对全自动车辆段ATS仿真系统进行测试,验证了车辆段ATS系统的基本功能,并对车辆段的自动出入库作业和调车作业等主要场景进行模拟。系统测试结果良好,达到预期仿真目的。

路明,杨林,李贤伟,赵凡,张家铭[9](2018)在《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在电力设备监控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在电网运行监控和故障分析、预警自控能力、信息处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针对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的架构进行分析,探究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在电力设备监控中的应用。通过研究该技术与电力设备的功能融合,建立起基于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的变电站监控信息管理系统,证明基于智能视频分析技术所建立的管理系统在电力设备监控中的应用价值及取得的良好效果,对提高运行设备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张凤丽,于昊天,叶伦宽,赵赏鑫,张东宁,王金江[10](2019)在《基于3Ds Max和ArcGIS的油气站场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越来越复杂的工艺流程和管网分布,输油气站场的故障问题逐渐趋于多元化,为提高站场故障诊断、安全管理和信息管理能力,以站场等比例、高精度的3Ds Max软件模型为载体集成现有数据,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ArcGIS开发技术的基础上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及网页前端交互技术有机结合,形成能够动态实时掌控站场设备安全状态的系统平台,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的宏观监控、精准监管水平,从而推动信息化背景下"智慧站场"的建设,促进站场向数字信息化、管理可视化、目标智能化方向发展。(图3,参22)

二、站场设备监控和信息管理系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站场设备监控和信息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字孪生的压气站场设备风险智能决策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相关技术概述
    1.1 数字孪生
    1.2 基于风险的检验
    1.3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
2 设备风险决策系统
    2.1 系统架构
    2.2 静设备RBI分析
    2.3 动设备RCM分析
    2.4 系统应用
3 结束语

(2)基于Android的油田电控一体化装置远程监控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Android技术现状
        1.2.2 电控一体化装置的应用现状
        1.2.3 远程智能巡检系统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1.5 本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电控一体化装置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
    2.1 油田站场传统供配电存在的问题
    2.2 电控装置的提出和应用
        2.2.1 电控一体化装置的提出
        2.2.2 装置各功能模块
        2.2.3 装置的智能管理
    2.3 电控装置的技术要求
        2.3.1 电控装置设计的总体要求
        2.3.2 电控装置箱体结构要求
        2.3.3 电控装置其他要求
    2.4 高压集气站电控一体化装置设计
        2.4.1 主要遵循标准
        2.4.2 站场概况及需求
        2.4.3 设计方案
        2.4.5 完成情况
    2.5 本章总结
第三章 电控装置智能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3.1.1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3.1.2 系统需要监测的具体信息分析
    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2.1 用户登陆分级
        3.2.2 远程读取数据
        3.2.3 现场实时数据显示
        3.2.4 云空间历史数据提取
        3.2.5 报警信号实时推送
    3.3 非功能需求分析
    3.4 服务器侧需求分析
    3.5 系统可行性分析
        3.5.1 经济可行性分析
        3.5.2 技术可行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控装置智能监控系统设计
    4.1 系统总体设计
        4.1.1 系统的功能结构
        4.1.2 系统的逻辑结构
        4.1.3 系统的层次结构
    4.2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4.2.1 用户登录分级功能
        4.2.2 组织管理功能
        4.2.3 实时数据监测功能
        4.2.4 报警信号推送功能
        4.2.5 文档资料查询功能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4.3.1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4.3.2 数据库表设计
    4.4 服务器端关键性技术
        4.4.1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人体姿态识别技术
        4.4.2 基于AI的设备故障诊断技术
        4.4.3 基于手机内部传感器的人体运动状态识别技术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控装置智能监控系统实现与测试
    5.1 系统开发工具的选择
        5.1.1 系统开发环境
        5.1.2 数据库的选择
        5.1.3 开发语言选择
    5.2 服务器侧的实现
    5.3 系统功能的实现
        5.3.1 用户登陆分级功能
        5.3.2 组织管理功能
        5.3.3 设备管理功能
        5.3.4 实时数据检测功能
        5.3.5 报警信息推送功能
        5.3.6 文档资料查询功能
    5.4 数据库的实现
    5.5 系统性能和安全
        5.5.1 系统性能
        5.5.2 系统安全
    5.6 系统测试
        5.6.1 测试环境
        5.6.2 测试策略
        5.6.3 测试内容
        5.6.4 实际应用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完成工作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技术路线
2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现状与理论方法
    2.1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现状
        2.1.1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
        2.1.2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现状
        2.1.3 乌海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特点
    2.2 双重预防的理论与方法
        2.2.1 事故预防理论
        2.2.2 双重预防理论
        2.2.3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方法
        2.2.4 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方法
    2.3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基本框架
    2.4 本章小结
3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研究
    3.1 构建“点—线—面—体”安全风险辨识方法
    3.2 铁路区段站行车安全风险辨识
        3.2.1 设备设施的不安全因素
        3.2.2 作业流程的不安全因素
        3.2.3 作业人员的不安全因素
        3.2.4 环境氛围的不安全因素
    3.3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风险分级
        3.3.1 风险矩阵法参数调整
        3.3.2 风险分级应用分析
    3.4 基于“人防、物防、技防”综合管控方法
    3.5 本章小结
4 乌海站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研究
    4.1 驼峰调车场作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4.1.1 乌海站驼峰调车场基本情况调研
        4.1.2 驼峰调车场勾车溜放试验及安全隐患分析排查
        4.1.3 驼峰调车场安全隐患分级及治理方案
    4.2 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4.2.1 乌海站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区段专题调研
        4.2.2 不同情形下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区段作业分析及安全隐患排查
        4.2.3 轨道分路不良区段安全隐患分级及治理方案
    4.3 调车作业原进路返回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4.3.1 调车作业原进路返回写实分析
        4.3.2 不同情形下调车作业原进路返回分析及安全隐患排查
        4.3.3 调车作业原进路返回安全隐患分级及治理方案
    4.4 本章小结
5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制度体系设计
    5.1 安全责任体系
    5.2 管理制度体系
    5.3 投入保障体系
    5.4 激励约束体系
    5.5 培训教育体系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站场设备完整性管理系统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设备分类
2 评价方法
3 评价模型
4 评价流程
5 结语

(5)基于3D站场的通用化联锁集成仿真系统总控机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论述内容
第2章 3D联锁仿真系统总控机总体设计
    2.1 计算机联锁与3D站场电子沙盘
        2.1.1 计算机联锁系统
        2.1.2 3D站场电子沙盘
    2.2 基于3D站场的通用化联锁集成仿真系统
    2.3 系统总控机总体设计
        2.3.1 系统总控机基本功能设计
        2.3.2 系统总控机开发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总控机仿真运行控制功能设计
    3.1 系统总控机网络通信设计
        3.1.1 系统数据交互设计
        3.1.2 网络通信接口设计
    3.2 站场信号设备监控
        3.2.1 站场显示设计
        3.2.2 车站信号设备控制
    3.3 车站作业计划编制功能设计
        3.3.1 阶段计划编制
        3.3.2 调车作业计划编制
    3.4 列车运行控制功能设计
        3.4.1 加车/减车功能
        3.4.2 列车站内移动授权
        3.4.3 列车摘挂作业
    3.5 站场切换控制功能设计
        3.5.1 站场数据通用化机制设计
        3.5.2 站场切换流程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3D联锁仿真系统总控机控制功能实现
    4.1 网络通信接口实现
        4.1.1 通信方式
        4.1.2 通信帧分类
        4.1.3 通信流程
    4.2 系统总控机软件功能实现
        4.2.1 站场显示与设备控制
        4.2.2 报警与提示信息
        4.2.3 列车运行控制
        4.2.4 阶段计划编制
        4.2.5 调车作业计划编制
        4.2.6 车务信息管理
    4.3 3D站场运输作业仿真控制
        4.3.1 列车作业仿真
        4.3.2 调车作业仿真
    4.4 站场切换同步控制
        4.4.2 切换预告
        4.4.3 站场切换
        4.4.4 站场切换失败处理
    4.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基于综合自动化的乔司编组站的改造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乔司编组站概况
        1.1.2 乔司编组站的自动化改造
        1.1.3 CTC车站子系统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一代综合自动化系统应用
    2.1 综合自动化技术
        2.1.1 自动化、综合自动化
        2.1.2 编组站作业综合自动化概述
    2.2 SAM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2.2.1 设计思路
        2.2.2 SAM系统在新丰镇编组站的应用
    2.3 CIPS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2.3.1 设计思路
        2.3.2 CIPS在成都北编组站的应用
    2.4 综合自动化系统比选
        2.4.1 系统的适用性
        2.4.2 数据接口的兼容性
        2.4.3 系统整体安全风险
        2.4.4 系统的自动化程度
        2.4.5 使用模式
        2.4.6 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再开发性
        2.4.7 维护管理
第三章 基于SAM系统的综合自动化系统
    3.1 系统实现目标
    3.2 系统主要结构
    3.3 系统功能应用
    3.4 乔司编组站SAM系统总体构成
    3.5 集中控制系统的研究
        3.5.1 集中控制系统的结构组成
        3.5.2 集中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
        3.5.3 过程控制系统
    3.6 计算机网络的构成及网络安全方案
        3.6.1 控制信息网
        3.6.2 综合信息网
        3.6.3 网络互联
        3.6.4 网络安全
    3.7 与其他系统的接口
        3.7.1 与TMIS的接口
        3.7.2 与CTC接口
第四章 CTC车站子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4.1 CTC车站子系统功能分析
    4.2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4.2.1 模式转换模块
        4.2.2 列车作业模块
        4.2.3 调车作业模块
        4.2.4 数据库模块
    4.3 CTC车站子系统结构设计与实现
        4.3.1 列车作业模块设计和实现
        4.3.2 静态进路搜索算法设计
        4.3.3 调车作业模块设计和实现
第五章 乔司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的测试与应用
    5.1 综合自动化子系统功能测试
        5.1.1 测试平台
        5.1.2 测试方法
        5.1.3 作业流程管理与控制
    5.2 综合自动化岗位设置及功能
        5.2.1 乔司编组站SAM系统岗位设置
        5.2.2 岗位职能
    5.3 调度指挥
    5.4 列车编组与始发
    5.5 乔司编组站改造工程方案
    5.6 信息管理系统的过渡方案
    5.7 计算机联锁系统的过渡方案
    5.8 驼峰自动控制系统的过渡方案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基于MVC模式的ATS仿真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第2章 站场图与ATS系统概述
    2.1 站场图概述
    2.2 ATS系统概述
        2.2.1 ATS系统结构与功能
        2.2.2 中央ATS系统业务流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关键技术研究
    3.1 技术方法
    3.2 站场图显示模型需求分析
        3.2.1 静态结构模型
        3.2.2 站场图数据
    3.3 中央ATS系统需求分析
        3.3.1 系统抽象层次分析
        3.3.2 系统用例模型
        3.3.3 动态结构模型
    3.4 ATS关键功能原理与技术方案
        3.4.1 列车识别与追踪功能
        3.4.2 列车自动进路功能
        3.4.3 列车运行调整功能
        3.4.4 时刻表/运行图管理功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基于MVC框架的系统总体架构
        4.1.1 MVC框架
        4.1.2 系统架构
    4.2 站场图显示模型
        4.2.1 图元数据结构
        4.2.2 数据存储与初始化
        4.2.3 绘制站场图
    4.3 线路拓扑数据
        4.3.1 线路整体拓扑结构
        4.3.2 基础设备数据结构
    4.4 列车识别与追踪功能
    4.5 自动进路功能
        4.5.1 数据表结构设计
        4.5.2 A-Star算法的设计
    4.6 列车运行调整功能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功能测试与验证
    5.1 界面显示
        5.1.1 调度工作站
        5.1.2 计划工作站
        5.1.3 服务器
    5.2 时刻表编辑功能
        5.2.1 基本计划的编辑
        5.2.2 当天计划的编辑
    5.3 自动进路触发功能
    5.4 行车自动调整功能
        5.4.1 自身晚点
        5.4.2 连带晚点
        5.4.3 调整能力分析
    5.5 人工控制功能
        5.5.1 信号机控制
        5.5.2 道岔控制
        5.5.3 轨道区段控制
        5.5.4 站台控制
        5.5.5 列车识别号
    5.6 列车信息管理
    5.7 故障模拟和系统告警
    5.8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全自动车辆段ATS系统的研究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1.2.1 国外FAO发展现状
        1.2.2 国内FAO发展现状
        1.2.3 国内全自动车辆段发展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第2章 全自动车辆段及其ATS系统研究
    2.1 全自动车辆段
        2.1.1 全自动车辆段的组成
        2.1.2 全自动车辆段的总体布局
        2.1.3 全自动车辆段系统配置
        2.1.4 全自动车辆段运营场景分析
    2.2 与常规车辆段的行车组织差异性分析
        2.2.1 出库作业对比分析
        2.2.2 回库作业对比分析
        2.2.3 段内调车作业对比分析
    2.3 全自动车辆段ATS系统概述
        2.3.1 ATS系统组成结构
        2.3.2 全自动车辆段ATS系统组成结构
        2.3.3 全自动车辆段ATS系统主要功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自动车辆段ATS系统总体设计
    3.1 系统结构设计
        3.1.1 三层架构理论
        3.1.2 系统架构设计
    3.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3.2.1 功能分析模型
        3.2.2 功能模块设计
    3.3 数据库设计
        3.3.1 站场设备数据表
        3.3.2 出入库时刻表
    3.4 关键技术研究与分析
        3.4.1 进路控制过程分析
        3.4.2 基于双向链表的站场型数据结构
        3.4.3 基于启发式搜索的进路搜索算法
        3.4.4 计划时刻表自动生成策略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自动车辆段ATS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车辆段ATS工作站主界面
        4.1.1 主界面设计
        4.1.2 监督与显示功能实现
        4.1.3 人工操作功能实现
    4.2 列车追踪模块
        4.2.1 列车追踪功能描述
        4.2.2 列车识别号跟踪
        4.2.3 列车位置跟踪
    4.3 进路控制模块
        4.3.1 站场型数据结构的构建
        4.3.2 A*搜索算法设计与实现
        4.3.3 A*算法应用案例
        4.3.4 进路控制设计与实现
    4.4 时刻表管理模块
        4.4.1 时刻表管理流程
        4.4.2 出入库时刻表设计
        4.4.3 计划时刻表自动生成策略
    4.5 列车自动出入库模块
        4.5.1 列车自动出库功能实现
        4.5.2 列车自动回库功能实现
    4.6 自动调车模块
        4.6.1 调车作业单编辑界面设计
        4.6.2 自动检修功能设计与实现
        4.6.3 自动洗车功能实现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仿真与测试
    5.1 ATS基本功能测试
        5.1.1 ATS工作站主界面
        5.1.2 进路控制功能测试
        5.1.3 现车管理功能测试
        5.1.4 时刻表管理功能测试
    5.2 全自动车辆段作业场景仿真测试
        5.2.1 列车自动出入库作业
        5.2.2 自动调车作业
    5.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在电力设备监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的概念及原理
2 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的技术架构
3 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的应用
4 结束语

(10)基于3Ds Max和ArcGIS的油气站场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ArcGIS平台
2 系统架构与设计
    2.1 系统架构
    2.2 系统设计
3 系统开发与实现
4 结论

四、站场设备监控和信息管理系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字孪生的压气站场设备风险智能决策系统[J]. 王金江,王舒辉,张来斌,张哲. 天然气工业, 2021(07)
  • [2]基于Android的油田电控一体化装置远程监控系统研发[D]. 李璐.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研究[D]. 姬文杰.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4]站场设备完整性管理系统研究与实践[J]. 张国强. 化工管理, 2021(15)
  • [5]基于3D站场的通用化联锁集成仿真系统总控机设计与实现[D]. 段雯誉.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6]基于综合自动化的乔司编组站的改造应用[D]. 张陵兵.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4)
  • [7]基于MVC模式的ATS仿真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杜雯.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8]全自动车辆段ATS系统的研究与仿真[D]. 张铭瑶.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9]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在电力设备监控中的应用[J]. 路明,杨林,李贤伟,赵凡,张家铭. 东北电力技术, 2018(10)
  • [10]基于3Ds Max和ArcGIS的油气站场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开发[J]. 张凤丽,于昊天,叶伦宽,赵赏鑫,张东宁,王金江. 油气储运, 2019(10)

标签:;  ;  ;  ;  ;  

车站设备监控与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