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葛根中异黄酮和葛根素的季节变化

太白山葛根中异黄酮和葛根素的季节变化

一、太白山野葛根中异黄酮和葛根素含量随季节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玥[1](2019)在《当归、肉苁蓉“分子身份证”建立及太白贝母异甾体类生物碱合成相关基因挖掘》文中提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具有治疗与预防作用的“药食两用”药材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中药材的真伪与药用成分含量是保证药材品质与疗效的基础。一方面,近年来中药产品中原料药材掺假造假问题频发,严重阻碍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影响了中药在全球的声誉。DNA条形码已广泛应用于药用植物、中药材及饮片的鉴定,然而其不适合经过各种深加工,导致DNA严重降解的中药产品的鉴定。为解决DNA降解的材料的鉴定,本文提出了“分子身份证”的概念,即利用一段长为20-50bp特异性短片段,对混合物中某特定物种进行鉴定;本研究基于大样本量ITS2序列分析,开发了正品当归及肉苁蓉药材混淆品(锁阳、沙苁蓉、列当及草苁蓉)的分子身份证,并为当归、肉苁蓉产品的快速准确鉴定提供了依据。(1)当归是常见妇科用药,本文收集了 265份当归及其近缘种、混淆品样品。对ITS2序列进行分析,找到了当归特有的SNP位点,开发了一段长为37-bp的“分子身份证”片段(5’-AATCCGCGTCATCTTAGTGA GCTCAAGGAC CCTTAGG-3’),应用网上当归属72个物种的573条序列,对此“分子身份证”进行验证,证实为当归特有序列,未知物种与当归分子身份证序列100%一致,则判断为当归,若存在一个碱基以上的变异,则判断不是当归,并设计引物扩增获取此分子身份证区域。对当归粉、提取物和中成药的鉴定结果表明:网上购买的14份当归粉中,有7份被独活替代。对28批含当归中成药中,仅19个批次可判断含有当归,其他批次中还检出了独活、羌活等非标签成分。(2)肉苁蓉是常见滋补佳品,来源于肉苁蓉及管花肉苁蓉两种基原植物。本文对251份肉苁蓉和混淆品样品进行了 DNA提取,同NCBI中325条相关ITS2序列共同分析。以四种常见混淆品(锁阳、沙苁蓉、列当及草苁蓉)的SNP位点为基础,分别开发了 4个长度范围在30~37bp的肉苁蓉混淆品的“分子身份证”,并设计了 6对物种特异性引物扩增获取分子身份证区域,对66种肉苁蓉提取物和中成药的鉴定结果表明:“分子身份证”可成功鉴定混合物中的目标物种,约36.4%的产品中检测到非标签成分,其中肉苁蓉中掺杂锁阳是市场最常见现象。除此之外,如何提高药材品质与疗效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提高药用成分即药材中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成为其中的研究方向之一。“药食两用”药材川贝母资源匮乏,被列入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名单。近年雾霾天气频发,更加剧了对其资源的需求。其活性成分贝母辛、贝母甲素等属于异甾体类生物碱,目前关于其生物合成途径尚不明确。太白贝母(Fritillaria taipaiensis)是适合低海拔栽种的川贝母基原物种,且甾体生物碱种类含量与川贝母一致。长期以来,一直缺乏对太白贝母基因组、转录组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1)本研究对太白贝母进行了首次转录组测序。利用2×125 Pair End Illumina测序获得的94,396,694(~11.4 Gb)高质量reads,共组装成190,350个转录本。利用多个数据库进行功能注释,识别出一系列与甾体类生物碱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以及其他次生代谢产物途径,包括甾醇和萜类生物合成途径,以及重要的下游氧化还原酶(如CYP450s)。(2)使用qRT-PCR对甾体类生物碱合成相关酶基因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这些候选基因参与了组织特异性表达。通过对表达结果的分析,相对于叶片而言,鳞茎更有可能是甾体类生物碱上游生物合成途径的主要部位,同时推测包括CYP450s等催化氧化还原反应在内的下游反应可能也发生在鳞茎中。(3)本文成功构建了甾体生物碱合成途径上的5个关键酶——HMGS,HMGR,DXS,ispH,CAS以及待选的氧化还原酶包括CYP450超家族酶(CYP90B1、CYP90D2),DWF5,DWF1,FK的基因及酿酒酵母或大肠杆菌的表达载体,并诱导了表达载体的蛋白表达,同时探讨了不同诱导条件对蛋白表达的影响。综上,本研究从两个角度对“药食两用”药材进行了研究,一方面开发了当归正品及肉苁蓉四种混淆品分子身份证,并建立了分子身份证鉴定中成药的方法,进一步拓宽了 DNA条形码的研究范畴;另一方面建立的完整的转录组数据将作为一个资源,用于识别潜在的候选基因操作靶向生物活性代谢物,也有助于开发功能相关的分子标记,加快对太白贝母的分子育种和保护工作。本文已构建成功了多个关键酶基因的表达载体,后续将对其催化活性进行分析并确定其功能,为进一步研究甾体生物碱的生物合成奠定基础。

向金莲,王伟,任飞宇[2](2018)在《薄层色谱技术在中药检验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药品检验工作是确保药品安全以及药物疗效的重要措施。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药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中成药的质量安全与临床疗效。薄层色谱技术是当前中药检验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定量定性分析中药材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本文就薄层色谱技术在中药检验中的应用进行简单的综述,以供参考。

高源[3](2018)在《葛生育期糖类和主要黄酮类物质变化规律的研究》文中指出为了 了解葛(Pueraria thomsonii Benth)生长发育过程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与异黄酮化合物的变化规律,明确葛中不同部位糖类物质代谢与葛根淀粉含量之间的关系,初步判断品种与环境对葛生长发育的影响。对三处样地两种葛不同时期不同部位碳水化合物含量进行测定和相关性分析,同时对三处样地两种葛不同时期不同部位异黄酮化合物含量进行测定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葛根内淀粉含量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叶中可溶性糖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葡萄糖和果糖和可溶性糖的变化趋势一致,蔗糖相反;新茎中可溶性糖呈持续下降趋势,葡萄糖先升高后下降,蔗糖相反;老茎中可溶性糖含量先下降后上升,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变化趋势一致;根颈中可溶性糖含量先下降后上升,葡萄糖、果糖含量变化一致,蔗糖呈持续上升的变化趋势;根中可溶性糖含量先上升后下降,葡萄糖、果糖与之变化趋势一致,蔗糖相反。根中淀粉含量与根中可溶性糖、葡萄糖含量以及叶中可溶性糖、葡萄糖含量呈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r=-0.811,r=-0.839,r=-0.819,r=-0.835;与根颈中可溶性、蔗糖含量和老茎中可溶性糖含量呈显着性正相关,相关系数 r=0.905,r=0.634,r=0.811。2、葛根素、大豆苷、大豆苷元均呈单峰曲线变化,最大值出现在7月16日或9月15日。葛各器官葛根素、大豆苷、大豆苷元含量无显着相关性。不同部位葛根素葛根素、大豆苷、大豆苷元含量差异明显,对于葛根素来说,根颈>老茎=根;对于大豆苷来说,根颈>老茎=根,对于大豆苷元来说,根颈>老茎>根。4、根中异黄酮含量的最大值出现在7月16日和9月15日。淀粉含量的最大值出现在12月20日。5、品种对葛碳水化合物和异黄酮化合物的合成与积累有显着影响;不同土壤类型对葛碳水化合物和异黄酮化合物的合成与积累无显着作用。

张莉,何春萍,刘良科,聂歆,李月,张崇华[4](2017)在《不同产地葛根中葛根素含量的测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产地葛根中葛根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葛根素含量在1100μg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23%,RSD为2.1%;15个样品的葛根素含量为0.12%-3.05%,其中会同野葛的葛根素含量为3.05%.可见,不同产地葛根中葛根素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该分析方法简便、重复性好,可用于葛根中葛根素含量的测定.

段海燕[5](2016)在《野葛块根的异常结构及其与异黄酮类成分分布积累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阐明野葛根系的组成、块根的发育以及野葛块根的性状与异常结构之间的关系;(2)探索野葛块根不同组织部位中异黄酮类成分的分布积累关系;(3)阐述野葛块根直径与异黄酮类成分的分布积累的关系;(4)阐述野葛纵切片与异黄酮类成分积累之间的关系。[方法]对野葛的根系进行实地调查,研究野葛根系的组成;运用发育解剖学方法,对同一块根进行连续的横切面拍照,应用间苯三酚-浓盐酸显色反应,运用IPP软件进行各组织部位面积的测量,阐明野葛块根的性状与异常结构之间的关系;在显微解剖的基础上,结合葛根横切面异常结构非常清晰的特点,采用手工剥离不同组织部位,运用HPLC法测定不同组织部位中葛根素、大豆苷、大豆苷元等6个指标性异黄酮类成分的含量,以揭示不同组织中异黄酮类成分的分布积累关系;对同一产地的不同直径的样品,采用HPLC方法测定其根中6种指标性异黄酮类成分的含量,阐述异黄酮类成分的分布积累与直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根系的组成及块根的解剖研究表明:野葛根系有种子发育和不定根发育2种类型,根系中的根可根据形态和功能分为膨大的块根、不定根和输导根3种类型;块根由不定根发育而来,其次生结构符合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结构特征;随着根的发育,块根的次生韧皮部外侧开始出现片段状的异常维管组织,最终根中的异常维管组织呈“同心环状”分布于次生维管组织的外放,膨大的块根可具有4-6个环状的异常维管组织;野葛块根的性状是其内部异常维管组织的发育形成的,异常维管组织的木质部和韧皮部是膨大块根的主体部分。(2)野葛块根中异黄酮类成分进行组织化学定位和含量测定研究表明:发现各组织中异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差异较大,主要分布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中,周皮的含量最低,韧皮部的含量高于木质部;靠近周皮的异常维管组织中的异黄酮类成分含量较其他维管组织中的含量高。(3)野葛不同直径块根中异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研究表明:对于直径小于5 cm的块根含量明显比直径大于5 cm的低;在直径大于5cm的块根中,异黄酮类成分的含量与直径无明显的关系,含量随着直径的增加而呈现无规律的增加或减少。(4)对野葛根纵切片中异黄酮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发现外侧纵切片中异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比内侧纵切片含量高。[结论]野葛根中异常维管组织的活动导致块根的膨大;野葛块根不同组织部位中异异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发现不同组织中的含量存在差异,揭示野葛块根不同组织部位异黄酮类成分的分布积累与块根的组织结构密切相关;直径小于5cm的野葛块根无药用价值,直径大于5 cm的根异黄酮类成分的含量与直径无明显相关性,同时也为合理采收野葛药用部位、促进资源科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块根不同纵切片中异黄酮类成分的比较,发现外侧纵切片的含量比内侧纵切片含量高,说明野葛块根纵切片中异黄酮类成分的分布积累与块根内部组织结构密切相关。

彭水梅,付小梅,孙艳朝,吴志瑰,刘婧,裴建国[6](2014)在《色谱法及其相关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运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综述了常用的色谱技术作为现代高效分离分析技术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和中药质量控制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对高效液相色谱法在中药的定性鉴别、定量鉴别及HPLC指纹图谱分析中的运用进行综述。

陈琴[7](2011)在《川产葛藤、葛叶的生药学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葛藤和葛叶分别来源于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的干燥茎和叶。葛藤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葛叶具有止血的功效。经本草考证,葛藤和葛叶药用历史均较早,葛叶始载于《本草经集注》,葛藤始载于《新修本草》,古代本草中它们多作为附药收载于葛根项下,其现代研究多集中在化学成分研究上,对其品质及药理药效方面的研究报道甚少。野葛资源分布极为广泛,全国大部地区都有分布,主产河南、湖南、四川等地。目前,对野葛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根和花上,据研究茎与根物质基础类同,但茎、叶多作废弃物丢掉,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野葛为深根系植物,其垂直、水平根系很发达,纵横交错在土壤中,因而具有很强的固结土壤、防止雨水冲刷和表土流失的作用,但是由于葛根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过度的采挖使其野生资源面临严重破坏,造成了产地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对野葛废弃的部分进行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将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本课题主要围绕葛藤和葛叶的形态组织学、薄层鉴别、常规检查、含量测定、适宜采收期、药效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首次通过葛藤和葛叶形态组织学的鉴别研究,确定了葛藤以表面颜色、皮孔形状和排列、断面特征以及气味等为其外观性状主要鉴别特征;以皮层特征、中柱鞘纤维的形状和排列方式、分泌细胞和石细胞群的分布、木质部导管的排列等为其组织显微特征;以纤维及晶纤维、导管类型、草酸钙方晶、石细胞、黄棕色素块等为其粉末主要鉴别特征。葛叶主要以非腺毛、气孔、叶类型、主脉维管束的类型和排列、分泌细胞和厚角细胞的分布、草酸钙方晶的分布等特点为其组织显微鉴别特征;以非腺毛、导管类型、草酸钙方晶、气孔等为其粉末主要鉴别特征。以上特征明显,具有鉴别意义,为葛藤和葛叶的鉴定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建立了以葛根素、大豆苷及大豆苷元为对照品的野葛不同部位的薄层鉴别方法,结果显示根和茎的斑点数量相似,斑点大小相近,与文献报道相符,而叶的斑点较少。斑点颜色强弱提示其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对川产不同产地的葛藤和葛叶进行了各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及各项常规检查,这为川产葛藤和葛叶的品质评价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通过比较不同采收期的葛藤和葛叶中浸出物含量、总黄酮含量以及异黄酮类有效成分含量,确立了葛藤和葛叶的适宜采收期。即葛藤以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期间采收,各指标成分含量较高,这与文献报道的葛根的采收时间基本一致;葛叶以7月中下旬至8月之前采收,各指标成分含量较高。首次与葛根进行了药效学对比研究,探讨了葛藤抗炎、耐缺氧以及体外抗菌作用,并对葛藤的安全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显示,葛藤小鼠最大耐受量为200g·kg-1,为葛藤成人每日最大用量的400倍;葛藤提取液对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有明显抑制作用,并显示剂量依赖性,葛藤与葛根提取液各组间无显着性差异;葛藤与葛根各剂量组均能延长小鼠常压缺氧存活时间,葛藤各剂量组与葛根对比,作用较强;体外抗菌实验结果表明,葛藤与葛根各提取部位对克肺菌及大肠杆菌均无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ATCC标准菌种的抑制作用较好,且葛藤的抑菌效果较葛根强。葛藤不同提取部位对近期临床分离的20株耐甲氧西林金色葡萄球菌(MRS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是:40%乙醇提取部位为10.4mg/ml,抑菌作用最好;95%乙醇提取部位为41.8mg/ml;水煎液部位为20.8mg/ml。

孔祥建[8](2009)在《葛藤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文中提出葛根为常用中药,具有多种药理作用,是国家卫生部批准的药食两用植物。葛根含有葛根素、大豆苷、大豆苷元等30多种异黄酮类物质,其中葛根素是本属特有成分和主要有效成分。随着葛根应用的不断扩大,市场需求量大,资源比较紧张。葛藤为野葛的藤茎,其主要成分为异黄酮类化合物,在对野葛地上藤茎部分进行了一系列可行性研究之后发现,野葛藤中含有大量与葛根相同的异黄酮成分,其中葛根素及大豆苷元含量较丰富。而每年秋冬季节葛根采挖后藤茎全都废弃,造成资源极大浪费并破坏自然环境。因此,深入开展野葛藤茎的应用研究对于拓宽葛根药用资源,保持自然界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和资源再利用有重要意义,对于制药和食品工业也具有深远的意义。本研究以野葛藤为试材,以碱水作溶剂对葛藤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对提取液的纯化工艺进行了优化,通过HPLC对葛藤总黄酮组分进行了鉴定,并探讨了葛藤总黄酮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对野葛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野葛的根部总黄酮含量最高,达到4.81%,而秋季以后采集的野葛藤也富含总黄酮成分,含量为2.73%;藤茎的采集时间对于总黄酮含量影响很大,以秋冬季采集的藤中含量最高。(2)采用颜色反应和薄层色谱法对葛藤总黄酮组分进行了初步定性鉴定,TLC试验发现野葛藤茎中含有多种与葛根相同的异黄酮成分,并初步确定含有葛根素和大豆苷元两种主要异黄酮成分,其Rf值分别为0.45和0.83。(3)葛藤总黄酮碱水浸提法提取工艺的研究。以总黄酮的提取率为指标,进行了碱水浸提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总黄酮提取效果影响的主次顺序为:提取时间>浸提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表现为极显着。最佳浸提工艺条件为:粉碎粒度40目,料液比1:40,浸提温度65℃,浸提时间2.0h。(4)葛藤总黄酮微波-碱水提取法提取工艺的研究。以总黄酮的提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各因素的试验范围,再由响应面中心旋转组合试验设计,确定了微波-碱水法提取的最优工艺条件:料液比1:22,微波功率728W,微波作用时间47S。各因素对总黄酮提取效果影响的主次顺序是,微波处理时间>微波功率>料液比;(5)以葛藤总黄酮为考察对象,对S-8、AB-8、D-101和NKA-9四种大孔吸附树脂进行了静态吸附解吸性能比较,确定AB-8树脂纯化葛藤总黄酮性能最好。以AB-8树脂为吸附剂,乙醇溶液为洗脱剂,对葛藤总黄酮的纯化工艺进行研究,得到最优纯化工艺条件为:以40g湿树脂装柱量计,总黄酮浓度为1.21mg/mL,流速2.0mL/min,进液量150mL;以180mL70%的乙醇在3.0mL/min的流速下洗脱,洗脱液经真空干燥后,葛藤总黄酮纯度达到80.25%。(6)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葛藤总黄酮成分进行了鉴定,试验确定了液相色谱条件为:色谱柱Hypersil BDS C18,柱温30℃,检测波长250nm,进样量20μL,梯度洗脱:0~15min,甲醇:水(25:75);15~30min,甲醇:水(40:60);流速1.0mL/min。在此液相条件下,葛藤提取液中的主要组分得到较好地分离。(7)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得出葛藤精黄酮中含有葛根素和大豆苷元两种主要功效成分;通过对纯化前后HPLC图谱的比较发现,葛藤提取液经纯化后,葛根素得到了富集,占总峰面积的比率增加了15.36%,而大豆苷元有些损失,占总峰面积的比率减少了8.25%。(8)葛藤总黄酮具有较强的·OH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而且经过AB-8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后,清除效果和还原能力明显提高,但是,略低于葛根粗提液。

贾守洁,徐华东,韦藤幼,廖丹葵,童张法[9](2008)在《内部沸腾法提取分离葛根中的葛根异黄酮和大豆异黄酮》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正丁醇为提取溶剂的内部沸腾法提取葛根异黄酮和大豆异黄酮。方法:用少量乙醇溶液润湿葛根粉末使其中的葛根异黄酮充分解吸,然后加入一定温度的含水正丁醇溶液,使渗透到葛根组织内部的乙醇沸腾,强化提取过程。由于大豆异黄酮与葛根异黄酮在丁醇中的溶解度有较大差异,因此浓缩过程中可采用分步蒸发浓缩结晶,浓缩除去部分溶剂后,结晶分离出大豆异黄酮,最后蒸干结晶母液,得到葛根异黄酮。结果:在80mL60%乙醇、解吸时间20min、含水量20%的600mL正丁醇温度90℃时,总黄酮得率可达到11.3%。当浓缩除去90%的溶剂时,大豆异黄酮与葛根异黄酮的质量比为1∶3。经液相检测,葛根异黄酮中葛根素含量可达46.0%;大豆异黄酮中大豆苷的含量为6.12%。结论:内部沸腾提取及溶剂蒸发结晶分离的工艺简单,为从葛根中同时提取大豆异黄酮与葛根异黄酮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依据。

魏德生,张恩让,高爱琴,周真英,吴荟文,黄礼志,罗玉祥,杨锦刚[10](2008)在《不同采收期和不同加工方法对葛根素含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葛根的最佳采收期和初加工技术。方法以葛根素的含量为指标,对不同采收期和不同加工方法的葛根,进行比较。结果多年生葛根的葛根素含量最高分别为1.60%,5.11%。在葛根素含量的比较过程中,发现XNY-1的烘干处理与风干处理相差不大,XNY-2的烘干处理比风干处理高出0.124%;XNY-1带皮处理比去皮处理高出0.236%,XNY-2带皮处理则比去皮处理高出0.708%。结论采收期应选在1月或更晚的月份进行,加工方法以带皮烘干为好。

二、太白山野葛根中异黄酮和葛根素含量随季节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白山野葛根中异黄酮和葛根素含量随季节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当归、肉苁蓉“分子身份证”建立及太白贝母异甾体类生物碱合成相关基因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药食两用”药材应用现状
    2. 中药材及其产品真伪研究现状
        2.1 中药材及其产品混伪掺伪现状
        2.2 造成中药材真伪掺杂的原因
        2.3 DNA条形码优缺点及“分子身份证”方法开发
    3. 中药材质量影响因素
    4. 转录组学及RNA-Seq技术概述及其应用
        4.1 转录组学概述
        4.2 RNA-Seq技术及其在生物领域中的应用
        4.3 RNA-Seq在药材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和代谢途径中的应用
    5. 展望
    6. 本研究目的与创新性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当归“分子身份证”的开发及其在中成药鉴定中的应用
    1. 实验材料及试剂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所用试剂及其配制方法
    2. 实验方法
        2.1 当归“分子身份证”标准数据库构建
        2.2 当归“分子身份证”验证及市售药材鉴定
        2.3 目的片段克隆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当归“分子身份证”的开发及特异性验证
        3.2 当归“分子身份证”扩增效率验证及其在市售当归中成药中的鉴定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肉苁蓉混淆品“分子身份证”的开发及其在中成药鉴定中的应用
    1. 实验材料及试剂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所用试剂及其配制方法
    2 实验方法
        2.1 四种肉苁蓉混淆品“分子身份证”标准数据库构建
        2.2 物种特异性引物设计及DNA降解产品鉴定
        2.3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引物灵敏度
    3. 结果与分析
        3.1 肉苁蓉“分子身份证”及特异性引物的开发
        3.2 “分子身份证”序列及引物特异性验证
        3.3 通过“分子身份证”与物种特异性引物检测中成药掺伪情况
    4. 讨论
        4.1 含有肉苁蓉市售药品监管新方法的开发
        4.2 “分子身份证”法可高效鉴定肉苁蓉产品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RNA-Seq转录组数据解析太白贝母生物碱合成途径相关基因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RNA提取及Illumina Hiseq 2500测序
        2.2 实时荧光定量PCR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2.3 HPLC-ELSD方法检测太白贝母样品生物碱含量
    3. 结果与分析
        3.1 RNA样品提取及测序文库构建
        3.2 RNA测序及de novo组装
        3.3 转录组数据功能注释与分类
        3.4 不同年份太白贝母鳞茎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及次生代谢途径基因分析
        3.5 甾体生物碱合成途径基因表达模式及荧光定量PCR分析
        3.6 太白贝母甾体生物碱合成途径可能涉及的氧化还原酶分析
        3.7 甾体类生物碱含量与代谢途径相关基因表达量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甾体生物碱合成相关酶基因克隆与表达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候选基因克隆
        2.2 候选基因蛋白结构预测
        2.3 重组质粒构建
        2.4 重组质粒表达及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候选基因克隆及结构分析
        3.2 甾体生物碱合成途径相关酶基因同源性分析
        3.3 克隆序列构建表达载体及表达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2)薄层色谱技术在中药检验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效薄层色谱法及其应用
2 反相薄层色谱法及其应用
3 假相薄层色谱法及其应用
4 微乳薄层色谱法的应用
5 薄层色谱技术的应用前景

(3)葛生育期糖类和主要黄酮类物质变化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葛根的概述
        1.2.1.1 葛的自然分布和生态习性
        1.2.1.2 葛的开发利用和质量评价
        1.2.1.3 葛的物候期和栽培模式
        1.2.2 葛化学成分差异
        1.2.3 异黄酮类化合物代谢的研究
        1.2.4 淀粉合成和糖代谢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地概况
    2.3 试验方法
        2.3.1 样品的采集
        2.3.2 碳水化合物的测定
        2.3.3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葛根素、大豆苷、大豆苷元
        2.3.4 试验所需仪器和试剂
    2.4 数据分析
    2.5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两种葛不同部位不同时期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的比较
        3.1.1 两种葛不同部位不同时期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的比较
        3.1.2 两种葛不同时期不同部位蔗糖含量变化的比较
        3.1.3 两种葛不同时期不同部位葡萄糖含量变化
        3.1.4 两种葛不同部位不同时期果糖含量变化
        3.1.5 两种葛不同时期根中淀粉含量变化
        3.1.6 葛根生育期内淀粉含量与其他部位糖类物质的相关性分析
    3.2 葛不同部位不同时期异黄酮化合物含量的变化
        3.2.1 葛不同部位不同时期葛根素含量的变化
        3.2.2 葛不同部位不同时期大豆苷含量的变化
        3.2.3 葛不同部位不同时期大豆苷元含量的变化
        3.2.4 葛各器官葛根素、大豆苷、大豆苷元的相关性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葛生育期碳水化合物变化特性
        4.1.2 葛生育期异黄酮化合物变化特性
    4.2 讨论
        4.2.1 葛生育期碳水化合物代谢特性的讨论
        4.2.2 葛生育期异黄酮代谢特性的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校内导师简介
校外导师简介
致谢

(4)不同产地葛根中葛根素含量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研究方法
        1.3.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1]
        1.3.3 色谱条件[1]
2 结果与分析
    2.1 方法学考察
        2.1.1 最佳吸收波长的选择
        2.1.2 线性关系考察
        2.1.3 精密度试验
        2.1.4 稳定性试验
        2.1.5 重现性试验
        2.1.6 加样回收试验
    2.2 样品含量测定
3 结论与讨论

(5)野葛块根的异常结构及其与异黄酮类成分分布积累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章 野葛根中异常结构的解剖学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2.1 野葛根系的观察
        2.2 野葛根的次生结构特征观察
        2.3 野葛根中异常结构的解剖
    3 结果
        3.1 野葛的根系组成
        3.2 野葛块根的结构解剖
        3.3 野葛输导根的结构解剖
    4 分析与讨论
        4.1 野葛的根系与其生态适应性
        4.2 野葛块根与异常结构发育的关系
        4.3 野葛根中异常维管束的活动导致其块根的膨大
        4.4 合理采收药用部位,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二章 野葛块根不同组织部位中异黄酮类成分分布积累关系研究
    第一节 野葛块根中异黄酮类成分的组织化学定位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野葛块根中6种异黄酮类成分HPLC测定方法的建立
        1 仪器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2 样品提取方法的选择
        2.3 样品提取溶剂的考察
        2.4 样品提取时间的考察
        2.5 料液比的考察
        2.6 色谱条件的选择
        3 方法学考察
        3.1 线性关系的考察
        3.2 精密度试验
        3.3 重复性试验
        3.4 稳定性试验
        3.5 加样回收率试验
        4 分析与讨论
    第三节 野葛块根不同组织部位中6种异黄酮类成分分布积累关系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材料与方法
        2.1 不同直径的样品
        2.2 不同组织部位的样品
        2.3 方法
        3 结果
        3.1 野葛块根中6种异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3.2 野葛块根不同组织部位中异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3.3 不同直径野葛块根中异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4 分析与讨论
        4.1 不同组织部位中异黄酮类成分的分布积累关系
        4.2 不同直径野葛块根中异黄酮类成分含量的比较
第三章 野葛块根直径与异黄酮类成分积累关系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 色谱条件
        2.5 方法学考察
    3 结果
        3.1 不同直径野葛块根中异黄酮类成分的含量
        3.2 相同直径块根和输导根中异黄酮类成分的含量
    4 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野葛块根纵切片与异黄酮类成分分布积累关系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 结果
        3.1 块根纵切片与异黄酮类成分的积累
        3.2 输导根纵切片与异黄酮类成分的积累
    4 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展望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葛根药材性状、显微及有效成分分析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介绍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色谱法及其相关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薄层色谱法
2 气相色谱法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3 毛细管电泳法
4 高效液相色谱法
    4.1 定性鉴别
    4.2 定量鉴别
    4.3 HPLC指纹图谱分析
5 结语

(7)川产葛藤、葛叶的生药学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查考
    1.1 本草考证
    1.2 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1.2.1 化学成分的种类研究
        1.2.2 野葛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对比研究
        1.2.3 异黄酮类成分提取、分离、纯化工艺的研究
        1.2.4 葛藤和葛叶采收期的研究
    1.3 葛藤和葛叶药理研究现状
第二章 葛藤、葛叶的形态组织学研究
    2.1 原植物形态
    2.2 葛藤、葛叶药材性状鉴别
        2.2.1 葛藤药材
        2.2.2 葛叶药材
    2.3 葛藤、葛叶组织显微鉴别
        2.3.1 葛藤横切面显微鉴别
        2.3.2 葛叶组织显微鉴别
    2.4 葛藤、葛叶粉末显微鉴别
        2.4.1 葛藤粉末显微特征
        2.4.2 葛叶粉末显微特征
第三章 葛藤、葛叶主要化学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薄层色谱鉴别
        3.2.1 试药和仪器
        3.2.2 制板
        3.2.3 方法学考察
        3.2.4 小结
    3.3 浸出物测定
        3.3.1 浸出方法考察
        3.3.2 浸出溶剂浓度选择
        3.3.3 样品浸出物含量测定
    3.4 常规检查
        3.4.1 水分含量测定
        3.4.2 总灰分、酸不溶灰分含量测定
        3.4.3 小结
    3.5 总黄酮含量测定
        3.5.1 仪器与试剂
        3.5.2 方法与结果
    3.6 葛藤、葛叶中葛根素、大豆苷及大豆苷元的含量测定
        3.6.1 色谱条件
        3.6.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6.3 方法学验证
        3.6.4 葛藤、葛叶样品葛根素、大豆苷及大豆苷元含量测定
第四章 葛藤、葛叶适宜采收期的实验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不同采收期葛藤、葛叶中有效成分含量对比
        4.2.1 浸出物含量比较
        4.2.2 总黄酮含量比较
        4.2.3 葛根素、大豆苷及大豆苷元含量比较
        4.2.4 小结
第五章 葛藤药理作用实验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药材
        5.1.2 仪器与主要试剂和试药
        5.1.3 实验动物
    5.2 方法与结果
        5.2.1 葛藤急性毒性实验
        5.2.2 葛藤与葛根抗炎对比实验
        5.2.3 葛藤与葛根常压耐缺氧对比实验
        5.2.4 葛藤与葛根体外抗菌对比实验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附件1 葛花质量标准及起草说明书
附件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葛藤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葛属概述
    1.2 葛属总黄酮研究进展
        1.2.1 葛属的主要成分研究
        1.2.2 葛属总黄酮的提取方法
        1.2.3 葛属总黄酮的分离纯化研究现状
        1.2.4 葛属总黄酮的药理作用
    1.3 葛藤总黄酮开发利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2章 引言
    2.1 选题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范围和内容
第3章 葛藤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及定性鉴别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2.1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
        3.2.2 提取率的计算方法
        3.2.3 野葛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3.2.4 野葛藤茎、根部提取液的颜色反应试验
        3.2.5 薄层色谱法定性比较鉴定
    3.3 小结
第4章 葛藤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试验内容与方法
        4.2.1 提取溶剂的选择
        4.2.2 碱水pH值的确定
        4.2.3 碱水浸提法提取工艺研究
        4.2.4 微波-碱水法提取工艺研究
        4.2.5 最佳微波-碱水提取工艺与常规热浸提工艺的提取效果比较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提取溶剂的选择
        4.3.2 碱水pH值的确定
        4.3.3 碱水浸提法提取工艺参数的确定
        4.3.4 微波-碱水法提取工艺参数的确定
        4.3.5 最佳微波-碱水提取工艺与常规热浸提工艺的提取效果比较
    4.4 小结
第5章 葛藤总黄酮的纯化工艺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原料
        5.1.2 实验试剂
        5.1.3 实验仪器
    5.2 实验内容与方法
        5.2.1 样品液的制备
        5.2.2 树脂的预处理与装柱
        5.2.3 不同树脂对葛藤总黄酮的吸附性能研究
        5.2.4 对AB-8树脂静态吸附性能的研究
        5.2.5 对AB-8树脂动态吸附性能的研究
        5.2.6 对AB-8树脂动态解吸性能的研究
        5.2.7 干燥工艺的选择
        5.2.8 葛藤总黄酮精粉的HPLC法鉴定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树脂对葛藤总黄酮的吸附性能研究
        5.3.2 对AB-8树脂静态吸附性能的研究
        5.3.3 对AB-8树脂动态吸附性能的研究
        5.3.4 对AB-8树脂动态解吸性能的研究
        5.3.5 干燥工艺的选择
        5.3.6 葛藤总黄酮纯化物的HPLC鉴定结果
    5.4 小结
第6章 葛藤总黄酮抗氧化活性研究
    6.1 实验材料
        6.1.1 实验原料
        6.1.2 实验试剂
        6.1.3 实验仪器
    6.2 试验内容与方法
        6.2.1 样品液的制备
        6.2.2 抗氧化能力测定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清除·OH能力的测定
        6.3.2 还原能力的测定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9)内部沸腾法提取分离葛根中的葛根异黄酮和大豆异黄酮(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设备
    1.3 葛根总黄酮的提取
    1.4 葛根异黄酮与大豆异黄酮的分离
        1.4.1 葛根素的分离
        1.4.2 大豆苷的分离
    1.5 分析方法
        1.5.1 葛根总黄酮的紫外检测
        1.5.2 葛根素与大豆苷的色谱检测
        1.5.2.1 色谱条件
        1.5.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1.5.2.3 样品的制备
2 结果与讨论
    2.1 解吸过程的影响
    2.2 内部沸腾过程的影响
        2.2.1 提取剂组成对得率的影响
        2.2.2 提取剂用量对得率的影响
        2.2.3 提取剂温度对得率的影响
    2.3 葛根异黄酮与大豆异黄酮的分离
3 结 论

(10)不同采收期和不同加工方法对葛根素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采集方法
        1.2.2 初加工方法
        1.2.3 葛根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葛的两种初加工方法测定结果
        2.1.1 XNY-1两种初加工方法测定结果
        2.1.2 XNY-2主根的两种初加工方法测定结果
        2.1.3 XNY-2侧根的两种加工方法测定结果
        2.1.4 XNY-1′、XNY-2′的两种加工方法测定结果
    2.2 葛根 (XNY-2) 的主根和侧根的葛根素含量测定
    2.3 各种葛根不同采收期成分含量测定结果
        2.3.1 XNY-1的不同采收期成分含量测定结果
        2.3.2 XNY-2的不同采收期成分含量测定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四、太白山野葛根中异黄酮和葛根素含量随季节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当归、肉苁蓉“分子身份证”建立及太白贝母异甾体类生物碱合成相关基因挖掘[D]. 王晓玥.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2]薄层色谱技术在中药检验中的应用[J]. 向金莲,王伟,任飞宇. 中国医药指南, 2018(11)
  • [3]葛生育期糖类和主要黄酮类物质变化规律的研究[D]. 高源.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4]不同产地葛根中葛根素含量的测定[J]. 张莉,何春萍,刘良科,聂歆,李月,张崇华. 怀化学院学报, 2017(11)
  • [5]野葛块根的异常结构及其与异黄酮类成分分布积累关系研究[D]. 段海燕.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6(03)
  • [6]色谱法及其相关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运用[J]. 彭水梅,付小梅,孙艳朝,吴志瑰,刘婧,裴建国.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1)
  • [7]川产葛藤、葛叶的生药学初步研究[D]. 陈琴.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10)
  • [8]葛藤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D]. 孔祥建. 西南大学, 2009(10)
  • [9]内部沸腾法提取分离葛根中的葛根异黄酮和大豆异黄酮[J]. 贾守洁,徐华东,韦藤幼,廖丹葵,童张法. 中成药, 2008(10)
  • [10]不同采收期和不同加工方法对葛根素含量的影响[J]. 魏德生,张恩让,高爱琴,周真英,吴荟文,黄礼志,罗玉祥,杨锦刚.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08(03)

标签:;  ;  ;  ;  ;  

太白山葛根中异黄酮和葛根素的季节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