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诗学研究书目》出版

《20世纪诗学研究书目》出版

一、《20世纪诗经研究文献目录》出版(论文文献综述)

韩高年[1](2020)在《“马”“中”“西”融合背景下的20世纪《诗》学进程及其启示》文中研究表明自清末"西学"传入中国起,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即已拉开序幕。①于是,"中"与"西"的"体""用"关系问题也就自然成为关注的焦点。就文学研究而言,有的学者认为清后期"中学""西学"关系大体呈现为三种类型,即"‘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和‘中西融合’。这三种类型,从纵向看呈现出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从横向看却始终是三种并存的思维方式,不仅并存于每一个历史时期,甚至并存于许多研究家的研究实践中。这种错综复杂的局面,构成清后期文学研究的独特风貌。"②这种局面是20世纪中国学术发展的前提。

谢应敏[2](2021)在《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大陆《诗经》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考察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大陆《诗经》学,我们可以看到,在建国之初的“前十七年”,承接了之前20、30年代的《诗经》研究,二十世纪前半期的重要成果是《诗经》研究的主流从原来的“经学教化”完成了向“国故整理”的重要转化。同时也将《诗经》研究的真相,回归到文学的本质,这是现代《诗经》研究的一重大进步。二十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给《诗经》研究带来的影响甚大,同时使《诗经》在观念解读和意义阐释等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诗经》与周代社会被紧密的结合起来,周代生产方式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阶级关系的变化,作为《诗经》的时代背景,都得到深入揭示,从而得出了基本认识:《诗经》不仅是我国重要的文学遗产,也是周代社会研究的重要“史料”,有巨大的历史价值。二十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后期,这段历史发展的特殊时期——文革时期,随着学术研究与政治目的的不断缠绕,学术研究的方向发生了偏颇,过于强调“学术为政治服务”,出现了庸俗社会学与过分强调阶级斗争的现象。《诗经》中《风》、《雅》、《颂》的思想倾向直接与社会阶级挂钩,在评判《诗经》某首诗的时候,已不是从该《诗》的具体内容出发,而是注重《诗经》作者的阶级立场。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仍有《诗经》研究的真正价值,如高亨对《诗经》的训诂之把握是准确的,只是限于意识理论而导致他们的一些观点过于强调阶级斗争,从而使得他们的《诗经》研究价值被前人所忽视。这一阶段的《诗经》研究值得好好反思与重新总结。在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方针,大陆学术文化逐渐掀起一股“文化热”思潮,这场思潮涉及范围极广,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孰优孰劣的大争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与中国现代化道路之间的“矛盾”。面对这些文化理论的问题,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促进了民族文化意识的建立。《诗经》的产生就体现在周人在礼乐文化观及诗学观念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的自觉创作。80年代后的《诗经》研究大都摒弃了庸俗社会学的机械类比,而能从具体的历史、文化角度出发,进行《诗经》时代的文化“还原”,也就是从综合的各个角度认识《诗经》的形成,此时的《诗经》研究有巨大的进步。二十世纪后半期的考古新证极大地促进了《诗经》的研究步伐,安徽阜阳县出土汉简《毛诗》、甘肃敦煌出土《诗经》写卷、新疆吐鲁番出土《诗经》残卷、湖北郭店楚简出土《缁衣》等文献中引《诗经》以及九十年代发现的《孔子诗论》等,这些考古新材料的发现及研究,加深了学术界对《诗经》早期文本样貌、流传情况和儒家诗学观念等方面的认识。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来研究《诗经》的现象。伴随着西方文化和理论的传入,与之前以闻一多为代表的用文化人类学方法研究《诗经》相接续,形成了新时期的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研究《诗经》的新局面。文化人类学视域下的《诗经》研究集中在《诗经》所保留的原始时代的痕迹。《诗经》文化人类学扩大了《诗经》研究的新领域:文化溯源与诗歌发生的研究。通过对《诗经》进行诗歌艺术发生研究,不但可以解决《诗经》中某些难题,也有助于加深对于《诗经》文本形成过程的认识,而且对于建构中国诗歌发生的历史进程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在二十世纪最后20年,社会与政治、学术与思想、经济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诗经》学术史研究得到空前的繁荣,研究者或从由古至今的学术通史出发;或从《诗经》研究的某个历史阶段出发;或从某一学者和其专着出发,对于《诗经》学术史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诗经》白话文译作不仅在数量上增加,在翻译的形式上也呈现多样性。以翻译形式来分类,《诗经》译作可以分为四类:民歌体、新格律诗体、自由体、新民歌体兼自由体兼格律体。总之,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大陆《诗经》学总体呈现繁荣发展的态势,在研究方法上,与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等多种科学方法结合,并且《诗经》研究不仅回归了文学研究,也拓展了文化研究的视野,得以从宗教信仰、思想观念、风俗习惯、艺术发生学等各角度进行综合考察,不仅重新建构《诗经》时代,并且已经展开了传统中国各个时代的《诗经》研究,强调回到《诗经》阐释的文化背景中去。同时,还展开了中西文化的交融,《诗经》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逐渐“世界化”,即在全世界的视野下,《诗经》研究重新被估量,与西方诗歌相比较,展示独特的文化特征。

赵彦[3](2021)在《乾嘉时期(1736-1820)诗经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清代乾嘉时期历时八十五年,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时刻,也是社会结构酝酿着的变异时期。乾嘉学者以总结、概括、整理、辑佚、辨伪、求真的姿态登上学术的舞台,这一时期,学者名家众多,学术门类繁多,为学取向各异。汉学、理学、心学、考据学、宋学、历史学、实证哲学因势而兴,寻求发展。各种思潮、学术流派争鸣裂变,组合重构。在这种过程中引发了对各种典籍的总结、考据、扬弃、重新发现的问题。本文以乾嘉时期时间段为起点,以年鉴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的历史长时段研究理论为基础,论述在将近百年的时间内,在经济、政治、社会、地域条件、文化传承相对不变或者变化缓慢的情况下,乾嘉时期诗经学的历史语境、文化现实、学术理路等体系变化和突破的问题。其一,从“凡学不考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变”的学术史角度出发,对先秦诗经学、秦汉诗经学、魏晋唐诗经学、宋代诗经学、元明诗经学、清初诗经学进行梳理和概述。因为侧重不同,主要论述占据诗经学主流地位的观点和内容,其他细枝不再赘述;其二,对乾嘉时期诗经学的基本学术背景进行研究。从概念上进行明晰,对时代的乾嘉和学术的乾嘉进行区分和辨析;从学术研究讨论风气的形成,大师名家聚集式的出现,学者着述丰富名着繁多来论述乾嘉学术与经学的复兴;从重汉抑宋学术风气的形成,小学、考据治学逐步发展并走向繁荣等方面探究在学术范围内乾嘉诗经学繁荣的内在里路。其三,运用融会贯通的历史学眼光,对乾嘉时期的诗经学进行分类探讨。在内容上进行名物、制度、天文、地理等方面研究;在方法上,进行因声求义的总结,打通远古经典与现实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膜,剥去蒙蔽在《诗经》上的层层积尘,回到《诗经》的源头体会圣人之道。其四,对乾嘉时期三家诗及辑佚进行研究分析。简要论述三家诗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揭示三家诗在乾嘉时期研究出现高潮的学术原因;以陈寿祺《三家诗遗说考》为例来分析乾嘉时期三家诗的研究特点;在辑佚风气的影响下,关注诗外诗的研究,以沈德潜《古诗源·古逸》为例探讨诗外诗的价值。其五,对乾嘉时期诗经学的独立思考派崔述进行研究。重点考察崔述在汉学宋学的交互影响下如何走出宗汉宗宋的怪圈;根据崔述诗经学着作《读风偶识》来具体论述崔述与诗经汉学的联系和区别。其六,对乾嘉时期汉学的三大流派进行代表人物、重要着述、学术风格的总结,明确乾嘉汉学在此时期的主流地位和重要成就。最后,总结乾嘉诗经学的突破和成就。从实事求是学风的突破,方法论的突破与影响,乾嘉诗经历史地位的建立三个方面来论述乾嘉诗经学的主要成就及对现代学术的贡献。如同中国其他学术流派一样,乾嘉时期诗经学也有其独特的形成、发展、高潮、衰落、蜕变而向近代学术演变的过程。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一历史过程,回到历史,目的并非全然以古人的立场和价值为自己的观点,而是在不同时代背景、历史语境、文学观念、批评标准下取得古今视野的双向贯通。

仲艳青[4](2021)在《《诗经图史合考》研究》文中提出《诗经图史合考》是晚明时期考订《诗经》名物制度的博物学着作,内容博洽,体例新奇,征引驳杂,具有可贵的文献价值。随着《诗经》学研究走向深入,明代《诗经》学中的考据因素获得积极评价,但学界对《诗经图史合考》的关注不够深入,对其作者考辨、博物考据、文献辑佚与保存《诗经》图像等缺乏全面的分析,在整理与研究方面尚有拓展的空间。通过梳理钟惺的生平履历、结合《诗经图史合考》的成书背景,对拥万堂书坊及刻书内容进行考察,并将《诗经图史合考》与《六家诗名物疏》对比分析,推翻清代以来《诗经图史合考》“作者为钟惺说”的观点,证实《诗经图史合考》是拥万堂书取材冯复京《六家诗名物疏》并托名钟惺的伪作。《诗经图史合考》体例上采摭群书,辑列成文,按照《风》《雅》《颂》次序杂释名物,亦间绘图。以资料汇编的形式,罗列出《诗经》中所包含的一千五百余种名物典故,逐一考辞,将汉唐宋诸儒包括明朝人士的相关观点、古今经史子集、秘录裨编都囊括在内,独特的成书方式为明代《诗经》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诗》类文献资料。《诗经图史合考》在《诗经》名物注释方面,既汉宋兼采,规正谬误,也注重训诂,诠释精细,并且尚奇无拘,广纳明人着述,体现出晚明《诗经》研究多样化特征。从图学角度,对《诗经图史合考》图谱进行历时性考察,发掘图像实用功能背后的文化意蕴,观照晚明《诗经》文本的传播与接受情况。进而阐述《诗经图史合考》的学术价值,分别在于反映明代《诗》类研究丰富样态、辑存古说的文献价值以及深化明代社会生活研究的史料价值。关注和研究《诗经图史合考》,需要重新审视其对晚明《诗经》学史的发展和在《诗经》学史上的地位。

王晓晖[5](2021)在《民国时期《诗经》文学阐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周代礼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诗经》兼具经学和文学两种属性,并且其经学属性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尽管如此,《诗经》的文学属性也一直受到历代学者的关注。晚期民国时期的文人经历了社会大变革,在这样独特的学术思想背景下,《诗经》的文学阐释历经转折和转型,文人学者开创了不同于以往的学术研究方式。本文着眼于民国时期《诗经》文学阐释的探讨和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绪论部分开宗明义首先明确了“《诗经》文学阐释”的概念。《诗经》文学阐释是指《诗经》的本体阐释,以审美的非功利性的立场认识《诗经》的性质,从《诗经》的文本出发,围绕情感特征、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和艺术影响等维度展开的研究。然后在总结《诗经》文学阐释史和民国时期《诗经》学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第一章介绍了民国时期《诗经》文学阐释发生、发展的学术思想背景。自《诗经》问世以来,其文学阐释从未间断。民国时期的《诗经》文学阐释上承宋代《诗经》学的疑辨思潮和反《序》运动,同时也受到晚清今古文经学斗争的影响。与《诗经》学渊源相比,民国时期的《诗经》文学阐释受到晚清以来西学东渐后产生的文学观念的潜在影响,也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可以被视为新文化、新思潮在《诗经》研究领域的延伸。第二章主要梳理总结了民国时期的学者对《诗经》文学特征的研究状况。首先,民国时期的学者致力于《诗经》文学性的研究,弱化其一直占主导地位的经学阐释特点,将其性质重新确定为“歌谣集”,充分肯定和强化了《诗经》的文学价值。然后,在整理国故的学术背景下,通过批判历代《诗经》经学阐释成果等方式,突显《诗经》的文学价值。在此基础上,通过重新阐释部分诗篇,其中主要是关于爱情诗的主旨的研究,以及白话文翻译经典名篇等方式展开具体研究,深入挖掘和探讨《诗经》的艺术美。第三章主要论述了民国时期学者对《诗经》艺术创作手法的探讨。这一部分主要是从具体的艺术创作手法方面,分析了顾颉刚、胡适、谢无量、朱自清、俞平伯等研究者关于《诗经》文学阐释的具有代表性的论述。主要包括从歌谣出发探讨《诗经》重章叠韵的手法,肯定《诗经》对后世各体诗歌体式的启蒙价值和意义;摈弃传统的比附经义思想,从民间歌谣、修辞学等角度重新解读赋、比、兴的涵义;在西方文艺理论影响下开展的《诗经》修辞手法的研究等。

李梦欣[6](2020)在《陈子展《楚辞直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陈子展是二十世纪着名的楚辞学者。他集杂文家、文学史家与古典文学家于一身,晚年长期从事古典文学研究,主治诗骚,在《诗经》研究与楚辞研究领域均有造诣。自20世纪60年代发表第一篇楚辞研究论文《屈原不平凡的一生》起,到80年代《楚辞直解》出版,他的楚辞研究长达20余年,《楚辞直解》是其楚辞研究的代表性着作。《楚辞直解》着重考辨,陈子展阅读了大量与楚辞相关的文献资料,总结了历来楚辞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以专题的形式对楚辞疑难问题进行考辨,其学术贡献得到了楚辞学界的广泛认同。《楚辞直解》以独特的治学方法进行楚辞研究。受早年杂文创作影响,《楚辞直解》以辩难的方式与现代楚辞大家商榷楚辞疑难问题,以考辨与辩难为目的展开研究。受中年文学史写作影响,以学术史眼光梳理历来楚辞学者关于楚辞疑难问题的看法,因此《楚辞直解》可以说是一部楚辞研究学术史。此外,陈子展接触到了马列主义着作,直接影响了其世界观的形成,他相信史有屈原其人,但不迷信屈原,对屈原事迹及评价也是从事实出发,坚持无征不信的考辨原则,其考辨结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陈子展是一个博学之人,不仅具有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功底,而且具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素养,他善于将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到《楚辞直解》考辨之中,因而《楚辞直解》论据十分充分。陈子展一反楚辞研究传统路径,以其独特的治学方式探索楚辞研究道路,表现出独立不群的思想品质。好辩的治学特色与其古典文学研究一脉相承,于辩难之中体现出“狂”与“牛”的个性特点,其治学精神对后世学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贾旭东[7](2020)在《《孔子诗论》综合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是对上博简一《孔子诗论》的整理性研究。论文主要分爲五部分:第一章是对《孔子诗论》形制、编联问题的研究,本章主要对简文的留白简、编联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第二、第三章是对《孔子诗论》字词的考释,本章几乎对简文的每一个关键字词都进行了详细的考释,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由於内容较多分为两章;第四章是对《孔子诗论》诗篇的认定及诗义的阐释,本章首先分析、统计出简文所涉诗篇名的数量,然後按顺序对每一首诗的诗义及内涵进行了较为详细、准确的阐释;第五章是对《孔子诗论》论诗形式及诗学思想的研究,本章着重分析了简文所蕴含的以“情”论诗、“以礼节情”等诗学思想。附录部分是论着提要及索引。《孔子诗论》相关的研究论文及着作共有五百多种,要全面搜集、了解这些论着作很不容易,为此,本文根据内容将其分为四大类,我们为每一类论着撰写了一个简短的提要,提要包括论着名称、作者、期刊名称、论文的主要观点及学术价值等内容,并附有作者、论着名索引及关键词索引。提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简要介绍这些论着的内容,方便读者参考和检索。

魏少莹[8](2020)在《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史编撰中的《诗经》文学经典化进程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初,国人拉开了自着中国文学史的序幕,《诗经》作为先秦的一部经典,在文学史建立之初就走进了这一着述体例的叙述行列,伴随着“中国文学史”的成长过程。这期间,中国文学史中关于《诗经》的书写,受到了当时社会变革和学术风气的影响,由传统《诗经》学到现代《诗经》学,由“经学经典”到“文学经典”,这一转变在文学史着中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因此,本文就以时间为序,以“五四运动”和“抗日战争”为界,分为三个阶段,看《诗经》在不同时期编着的中国文学史中的文学经典化进程。第一章是《诗经》走进中国文学史着(1900—1919)。先论述“中国文学史”这一着述形式是如何在中国发生的,以及在传统文学观念主导下,初创期的《中国文学史》又是如何编写的;然后再从《诗经》在文学史中的地位、《诗经》的定性以及《诗经》的分类三个方面,看传统《诗经》学在文学史中的延续。第二章是《诗经》在文学史中的时代新变(1920—1936)。五四以来,中国文学史的写作取得了大发展、大繁荣,主要体现在文学史编撰数量的骤增,现代文学观念下文学史叙述范围的精简,以及进化论史观在文学史中的形成和建构等;同时,学术界对于《诗经》的研究也渐渐地完成了从传统《诗经》学向现代《诗经》学的转型,而文学史中的《诗经》书写也与以往大不相同,具体表现在:《诗经》在文学史中地位的变化、《诗经》文学性的确立、立足内容的《诗经》分类、以及探讨《诗经》的文学艺术特点等。第三章是《诗经》在文学史中的新阐释(1937—1949)。这一时期受到战争的影响,中国文学史编撰事业寂寥、数量骤减,再加上此期多部文学史因袭前人的痕迹明显,对于《诗经》的书写,也无明显特色。所以本章节,就只选取了此期编撰质量较高,较受学界推崇的两部文学史——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与林庚的《中国文学史》,分别看多种史观带来《诗经》阐释的深度,以及诗性智慧带来《诗经》阐释的美感。

林祥征[9](2020)在《70年来我国《诗经》研究述略》文中研究指明二千年来《诗经》研究史表明,《诗经》都是通过后人的研究而不断发展进步的,而后人的研究,总是立足于当时文化水平和时代的需要,并阐述自己的研究成果的。一部《诗经》研究史,就是一部前后相继,代有解人的阐释史。基此,面对二十一世纪,我们还要继续前行。同时也说明,认为《诗经》研究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韩高年[10](2019)在《建国70年《诗经》研究的成就与启示》文中认为《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同时也是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奠定的文学传统一直影响了中国文学几千年。20世纪《诗》学研究史与中国文学研究史相终始;因此1949年—2019年70年的《诗》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文学研究成就。70年《诗》学研究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1978年、1979年—2000年、2001年—2019年。第一阶段的《诗》学研究发端于此前的"马克思主义《诗》学研究派",其中成果数量不多,但却强化了此前以"人民性"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调的研究特色。第二阶段随着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深入研究和西方文学理论的引进,以及对中国传统学术方法的反思,《诗》学研究完成了学科自省,并在世纪之交开出多元并举的繁荣局面。进入新世纪的近二十年里,因为上博简、清华简等新材料的发现,以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传统学术与西方学术话语的互鉴中显现出的主导作用,又使《诗》学研究向纵深发展。这对21世纪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二、《20世纪诗经研究文献目录》出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世纪诗经研究文献目录》出版(论文提纲范文)

(2)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大陆《诗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问题的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1、关于以二十世纪为单位的学术史研究
        2、专题式对二十世纪《诗经》学的研究
        3、以专人或专书为线索的《诗经》学研究
        4、《诗经》学研究目录
    (三)方法与取径
二、现代《诗经》学的“起点”
    (一)《诗经》研究的转型
        第一、从“经学教化”向“整理国故”转化
        第二、从“归纳法”向“新实证法”转化
    (二)确立《诗经》的“真相”
    (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诗经》研究
    (四)极“左”思潮下的《诗经》研究
三、“文化”视域下的《诗经》学研究
    (一)“文化热”思潮与《诗经》文化研究
    (二)“文化诗学”视域下的《诗经》研究
        第一、注重民族文化与《诗经》的价值
        第二、注重对《诗经》的综合研究
四、考古新证与《诗经》研究
    (一)与《诗经》直接相关的重大考古发现
        1、敦煌写卷《诗经》
        2、吐鲁番《毛诗》残卷
        3、安徽阜阳双古堆汉简《诗经》
        4、郭店楚简引《诗》
        5、“孔子诗论”研究
    (二)考古新证促进《诗经》研究
        第一、《诗经》文本方面
        第二、《诗经》训诂方面
五、文化人类学与《诗经》研究
    (一)文化人类学方法与《诗经》研究
        1、作为方法的文化人类学
        2、前“经学时代”的《诗经》研究
    (二)《诗经》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成就与启示
        1、《诗经》文化人类学研究成就
        2、《诗经》文化人类学的启示
六、《诗经》学术史研究的繁荣与《诗经》译作的多样性
    (一)《诗经》学术史研究的繁荣化
    (二)《诗经》译作与大众普及
        1、民歌体,属于民歌体的译作主要有
        2、新格律诗体:属于新格律诗体的译作主要有
        3、自由体,属于自由体的译作主要有
        4、新民歌体兼自由体兼格律体,属于三种形式混用译作主要有
结论
附录: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大陆《诗经》学着述编年(1949-2000年)
主要参考文献
    (一)学术专着
    (二)研究论文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乾嘉时期(1736-1820)诗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乾嘉以前诗经学研究
        一、先秦诗经学
        二、秦汉诗经学
        三、魏晋唐诗经学
        四、宋代诗经学
        五、元明诗经学
        六、清初诗经学
    第二节 乾嘉时期诗经学研究综述
        一、清人着作中乾嘉诗经学研究
        二、近人学术史中乾嘉诗经学研究
        三、近人经学史中乾嘉诗经学研究
        四、诗经学史中乾嘉诗经学研究
        五、清代诗经学中乾嘉诗经学研究
        六、乾嘉时期诗经学学者个案研究
    第三节 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乾嘉时期诗经学知识背景与学术风气
    第一节 乾嘉诗经学概念明晰
        一、时代的乾嘉
        二、学术的乾嘉
    第二节 经学的全面复兴
        一、学术交流蔚然成风
        二、大师名家集聚出现
        三、着述丰富名着繁多
    第三节 重汉抑宋与诗经学研究
        一、经义研究以古为尚
        二、诗经训诂成就斐然
        三、诗经学凭证据立论
    第四节 小学、考据与诗经学研究
        一、小学通经典
        二、考据治诗经
第二章 诗经学研究的历史眼光
    第一节 《诗经》名物制度研究的历史打通
        一、名物研究博采众长
        二、礼仪制度互为阐释
    第二节 《诗经》天文地理研究的历史溯源
        一、天文研究中西合璧
        二、地理研究因地释人
    第三节 《诗经》“因声求义”研究的历史演变
        一、“因声求义”内涵的发展
        二、“因声求义”的历史演变
第三章 乾嘉朴学诗经流派及风格研究
    第一节 吴派诗经学研究
        一、代表人物及诗经学成就
        二、学术风格特征
    第二节 皖派诗经学研究
        一、代表人物及诗经学成就
        二、皖派学术风格特征
    第三节 扬州学派诗经学研究
        一、代表人物及诗经学成就
        二、学术风格特征
第四章 乾嘉时期三家诗辑佚研究
    第一节 乾嘉时期三家诗辑佚
        一、乾嘉以前三家诗辑佚简述
        二、乾嘉时期三家诗辑佚成就
    第二节 陈寿祺与《三家诗遗说考》
        一、陈寿祺其学术渊源
        二、《三家诗遗说考》
    第三节 《诗》外诗辑佚研究
        一、《诗》外诗内涵
        二、《诗》外诗研究简述
        三、沈德潜与《古诗源·古逸》
        四、《诗》外诗价值研究
第五章 崔述《诗经》研究走出宗宋宗汉的怪圈
    第一节 走出“宗汉宗宋”的怪圈
        一、汉学宋学之争
        二、崔述之家学渊源
        三、疑古与考据相伴而生
        四、汉学研究方法之弊端
    第二节 崔述与《读风偶识》
        一、沿袭孔子诗教思想
        二、以史证诗与以诗证诗
        三、以情论诗与以俗释诗
    第三节 崔述独立思考之意义阐释
        一、学术史之价值
        二、考据疑古之突破
第六章 乾嘉时期诗经学研究的突破与成就
    第一节 实事求是学风的突破
        一、实事求是的学术演变
        二、实事求是风气之突破
    第二节 方法论的突破与影响
        一、文字、音韵、训诂为始阶
        二、求真求实、信而有征
        三、以经解经、贯通经传
    第三节 乾嘉诗经学历史地位的建立
        一、形成独具特色的诗经考据学
        二、整理了丰富的诗经学文献资料
        三、开近代实证学风之先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诗经图史合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诗经图史合考》作者考辨
    第一节 关于《诗经图史合考》作者的争议
    第二节 《诗经图史合考》是拥万堂书坊托名钟惺的伪作
        一、生平履历考:缺乏实证
        二、成书背景考:名人效应
        三、拥万堂书坊考:唯利是图
        四、伪书内容考:抄撮径改
第二章 《诗经图史合考》版本与体例
    第一节 《诗经图史合考》版本考略
        一、金阊拥万堂刻本
        二、河南省图书馆藏明末刻本二十卷
        三、吉林省图书馆藏明末刻本二十卷
    第二节 《诗经图史合考》体例特点
        一、编纂形式:征引博洽,间附考证
        二、序次方式:依诗而从,分章列义
第三章 《诗经图史合考》内容与特色
    第一节 《诗经图史合考》注释方法
        一、汉宋兼采,规正谬误
        二、诠释精细,注重训诂
        三、尚奇无拘,好古而不贱今
    第二节 《诗经图史合考》图谱研究
        一、图说《诗经》源流考
        二、《诗经图史合考》图谱内容
        三、《诗经图史合考》图谱特色
第四章 《诗经图史合考》学术价值
    第一节 明代《诗》类研究丰富的印证
    第二节 辑存古说的文献价值
    第三节 深化明代社会生活史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诗经图史合考》征引书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民国时期《诗经》文学阐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诗经》文学阐释”概念辨析
    二、选题依据及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融古通今——民国时期《诗经》文学阐释的学术思想背景
    第一节 民国时期《诗经》文学阐释的《诗经》学渊源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中“整理国故”的延伸
    第三节 西学东渐后文学观念的嬗变
第二章 革故鼎新——《诗经》文学性质的呈现
    第一节 重新确定《诗经》的性质
        一、确定《诗经》“歌谣集”的性质
        二、肯定和强化《诗经》的文学价值
    第二节 批判传统的《诗经》经学研究
        一、批判历代《诗经》学的总体特征
        二、批判《毛诗序》的运动
    第三节 重新阐释《诗经》的诗旨
        一、部分诗篇主旨的新解
        二、《诗经》白话译本的兴起
第三章 古今兼美——《诗经》艺术手法的探讨
    第一节 语言组织形式的再认识
        一、《诗经》的体式
        二、重叠复沓
    第二节 传统《诗经》赋、比、兴手法的承续
    第三节 现代《诗经》修辞手法的引入
结语
附录一:民国时期《诗经》研究着作目录
附录二:民国时期《诗经》研究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6)陈子展《楚辞直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第2章 《楚辞直解》的作者及其成书
    2.1 《楚辞直解》作者的生平与着述
    2.2 《楚辞直解》的成书与体例
第3章 《楚辞直解》的学术贡献
    3.1 楚辞作品真伪考辨
    3.2 楚辞作品系年考辨
    3.3 楚辞作品人物考辨
第4章 《楚辞直解》的治学方法与特色
    4.1 与今人辩难的方式
    4.2 学术史的视角
    4.3 无征不信的考辨法
    4.4 学科交叉的论证法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加学术会议的清单
致谢

(7)《孔子诗论》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上博简《孔子诗论》概述
    二、《孔子诗论》研究综述
        (一)竹简的形制与编连问题
        (二)文本考释
        (三)诗篇认定与诗义阐释
        (四)诗学思想研究
第一章 《孔子诗论》形制、编联问题研究
    一、《孔子诗论》形制问题研究
        (一)《孔子诗论》的形制问题
        (二)《孔子诗论》竹简现状分析
    二、《孔子诗论》“留白”问题研究
        (一)1号简的处位
        (二)留白简与竹简的编联原则
        (三)留白简的“留白”原因讨论
    三、《孔子诗论》的编联与缀合
        (一)各家编联意见汇总
        (二)本文编联方案
        (三)本文分章及释文
第二章 《孔子诗论》文本考释(上)
    一、关雎组
    二、葛覃组
    三、木瓜组
    四、柏舟组
    五、东方未明组
    六、墙有茨组
第三章 《孔子诗论》文本考释(下)
    七、十月组
    八、宛丘组
    九、皇矣组
    十、总论组
第四章 《孔子诗论》诗篇认定及诗义阐释
    一、《孔子诗论》篇名的认定
        (一)原本未释或误释的诗篇名
        (二)归属有分歧的诗篇名
        (三)简文所涉诗篇名汇总
    二、《孔子诗论》诗义阐释
        (一)《国风》类
        (二)《小雅》类
        (三)《大雅》类
        (四)《周颂》类
第五章 《孔子诗论》论诗特点及诗学思想研究
    一、《孔子诗论》的论诗形式和特点
        (一)《孔子诗论》的论诗形式
        (二)《孔子诗论》的论诗特点
    二、《孔子诗论》诗学思想研究
        (一)简文以“情”、“性”论诗
        (二)简文“以礼节情”的论诗思想
        (三)简文“情”与“志”的关系论述
附录一 《孔子诗论》论着提要
    凡例
    一、编联、形制类
        (一)编联类
        (二)形制类
    二、字词考释类
    三、文本思想类
        (一)诗篇认定、诗义阐释类
        (二)诗学研究类
    四、其他类
        (一)简文作者类
        (二)综述类
附录二 论着提要索引
    一、作者、论着名索引
    二、关键词索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8)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史编撰中的《诗经》文学经典化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中国文学史”的研究概况
    0.2“近代《诗经》学”的研究概况
    0.3 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0.4 本文相关概念界定
1《诗经》走进中国文学史着(1900—1919)
    1.1 中国文学史写作之初创期
        1.1.1 文学史编撰的发生
        1.1.2 传统文学观念下《中国文学史》的早期书写
    1.2 传统《诗经》学在文学史中的延续
        1.2.1《诗经》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1.2.2《诗经》的性质
        1.2.3《诗经》的分类
2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中的时代新变(1920—1936)
    2.1 中国文学史写作之快速成长期
        2.1.1 文学史编撰数量骤增
        2.1.2 现代文学观念下的《中国文学史》的书写概况
        2.1.3 进化论史观在文学史中的建构
    2.2 现代《诗经》学在文学史中的确立
        2.2.1《诗经》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得以提升
        2.2.2《诗经》文学性的确立
        2.2.3 立足内容的《诗经》分类
        2.2.4 探讨《诗经》的文学艺术手法
3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中的新阐释(1937—1949)
    3.1 多种史观带来《诗经》阐释的深度——以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为例
    3.2 诗性智慧带来《诗经》阐释的美感——以林庚的《中国文学史》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70年来我国《诗经》研究述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1949年—1976年,我国《诗经》研究的概况与成就
二、1977年-2019年,我国《诗经》研究的繁盛状况

(10)建国70年《诗经》研究的成就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1949年—1978年:“马克思主义《诗经》学研究”的展开
二、1979年—2000年:《诗经》研究的多元化
三、2001年—2019年的《诗经》研究
四、结语

四、《20世纪诗经研究文献目录》出版(论文参考文献)

  • [1]“马”“中”“西”融合背景下的20世纪《诗》学进程及其启示[J]. 韩高年. 诗经研究丛刊, 2020(01)
  • [2]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大陆《诗经》学研究[D]. 谢应敏. 山东大学, 2021
  • [3]乾嘉时期(1736-1820)诗经学研究[D]. 赵彦.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诗经图史合考》研究[D]. 仲艳青. 黑龙江大学, 2021(10)
  • [5]民国时期《诗经》文学阐释研究[D]. 王晓晖.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6]陈子展《楚辞直解》研究[D]. 李梦欣.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7]《孔子诗论》综合研究[D]. 贾旭东. 吉林大学, 2020(08)
  • [8]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史编撰中的《诗经》文学经典化进程研究[D]. 魏少莹. 辽宁大学, 2020(01)
  • [9]70年来我国《诗经》研究述略[J]. 林祥征. 职大学报, 2020(01)
  • [10]建国70年《诗经》研究的成就与启示[J]. 韩高年. 中国文学研究, 2019(04)

标签:;  ;  ;  ;  ;  

《20世纪诗学研究书目》出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