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与中国保险业进一步开放发展

加入WTO与中国保险业进一步开放发展

一、加入WTO与中国保险业的进一步开放和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许闲[1](2021)在《中国保险业发展与进一步金融开放——新开放格局下中国“入世”20周年检视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1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0周年,20年前,保险业充当着金融行业"入世"的急先锋,率先开放。本文检视我国保险行业"入世"20年的发展成效,以上海外资保险业发展为切入点,针对在沪保险机构开展调研,厘清外资保险公司在华发展的现状、面临的发展困境,探讨我国进一步金融开放市场端的政策诉求,并为我国保险业进一步开放和外资保险公司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毛勤晶[2](2020)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及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出口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信用保险在国际贸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伯尔尼协会的数据,仅2018年出口信用保险就支持了全球2.5万亿美元的出口和投资,占全球跨境贸易和服务金额13%。我国是全世界的生产制造大国和贸易大国,出口对于我国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同样意义重大。从1988年中国恢复出口信用保险制度以来,高速发展,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的出口。30年间该制度直接支持出口贸易金额从1989年的1.05亿美元增长至2019年的6098亿美元1。根据我国2019年17.23万亿的出口额计算,出口信用保险占出口额比重达24.8%,远超国际平均水平。在我国的实践发展中,政府高度重视。从2009年开始至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先后八次、连续五年提及出口信用保险。希望运用这一政策性工具,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促进外贸稳中提质,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2020年2月抗击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次不同的中央会议上,提及出口信用保险,并指出要用“出口信用保险等合规的外贸政策工具”,“稳住外贸外资的基本盘”。然而不同国家对于出口信用保险的制度安排均有所差异。上世纪末欧盟内部还出现过出口信用保险部分业务私有化的现象,形成了三大商业保险机构:Coface、Autradius、Euler Hermes。在伯尔尼协会中,商业性机构一度占据85%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市场份额(Morel,2010)。作为政策属性的重要载体,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在各国的具体模式也不完全相同。国外学者对于该制度的政策性和商业化的选择、模式安排及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上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如:Funatsu,1986;Koning et al,2003;Turguttopbas,2013;Pamela,2016;Koen,2019)。在我国,虽然采用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方式,体现出了较强的政策性特点,但同样有商业保险机构涉足相应领域的经营。国内学者对于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属性问题也展开了争鸣和探索(如:赵慧萍、王国军,2006;唐金成等,2010;周玉坤,2019)。前期的研究多聚焦于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系统研究相对较少。加上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经济体量、制度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异,部分研究假设、研究结论在我国并不完全适用。那么,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属性内在成因是什么?具体作用机制是什么?在中国,政策属性如何实现其促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性目标?当前我国正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内外部的国际贸易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回答这些问题,研究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对服务于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围绕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问题,通过规范研究,采用政策性金融理论,分析了其属性、功能等特征事实,探讨了出口信用保险的供需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然后构建演化博弈模型、立足我国二元特征的出口贸易,围绕政策性目标的实现,对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展开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了相关的作用机制。最后结合当前国际贸易的新格局和风险变化,对于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调整提出发展建议。本文的具体内容分为7章,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梳理了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及其对出口贸易影响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包括第一章的导论和第二章概念范畴界定和政策性成因的理论探讨。第一章,导论。通过实践和理论背景介绍,提出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属性与其促进出口贸易的政策目标关系的问题。梳理了既有研究的文献,阐述了研究的目的、意义,介绍了本文研究所采用的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总结了创新和不足。第二章,概念范畴界定和政策性理论基础。对于研究的关键范畴予以界定。梳理中外学者研究成果,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成因的主要理论展开讨论,如市场缺陷理论、风险感知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等等,研究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及其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探讨政策性理论基础。第二部分,研究问题。对于出口信用保险展开理论和实证的全面研究,探讨其政策属性、功能等特征事实,以及实现促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性目标的作用机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出口信用保险的实际情况,聚焦该制度的关键政策性目标——促进出口贸易,对于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供需均衡的展开探讨,做出理论分析,构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第三章重点探讨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特征事实,第四章至第六章解决政策性作用机制问题。第三章,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特征事实及演变。梳理了出口信用保险在中国和全球发展历史,分析在特定贸易环境和发展阶段下,该制度政策性属性的变迁和调整,研究其反映的内在规律。全面梳理总结了出口信用保险的基础功能、核心功能、扩展功能,研究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作用于外贸出口的内在机理。结合全球主要国家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具体模式,进行了特征事实的对比分析,对于不同模式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展开了讨论。第四章,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基础:基于供需视角分析。从市场均衡角度入手,分析出口信用保险对于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提出出口信用保险的市场均衡悖论,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分析该险种市场均衡的经济学特点。无政府介入的情况下,出口信用保险市场会出现低需求和低供给的均衡状况,无法有效支持出口贸易。从而提出政府介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研究其政策属性在市场上的作用机制。第五章,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演化博弈模型。考虑到国际贸易的风险特殊性,结合前景理论,以政策性目标为导向,构建了一个包括政府、保险公司、出口企业、海外买方在内的国际贸易演化博弈模型。企业在出口贸易中存在风险及风险感知的特殊性。通过模型推导,分析政府、政策性保险公司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为政策目标,通过出口信用保险机制,影响国际贸易买卖双方的交易均衡、推动出口贸易发展。第六章,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以中国为例的实证分析。立足我国出口贸易的二元特征事实,对比在不同贸易模式下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机制差异,提出研究假设并构建模型。验证出口信用保险对于对于不同贸易模式影响差异,研究该险种在中国发挥政策性价值的特殊性。同时结合当前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特殊环境,探讨出口信用保险对于贸易结构优化的价值和作用。第三部分作为最终的政策建议和展望,回答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调整和发展的问题。第七章,国际贸易新格局下的风险变化与政策性调整。结合当前国际贸易新格局的变化,对于国际贸易中风险变化及企业基于风险需求做了分析,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模式问题和变革展开讨论,结合其政策性和金融性特征,对于中国的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做了分析,提出了政策建议,同时提出对未来研究的改进方向。根据以上的研究思路和框架,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本文得出主要结论有:1、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是和其承担的风险和功能相关的。出口信用保险具备促进出口贸易的功能,进而能推动一国经济发展、就业增加、国际收支平衡。因此从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建立,政策属性贯穿于发展始终。政策性发挥程度则与不同时期全球的宏观风险和不同国家自身的状况高度相关。逆周期调节作用是其政策性体现的关键领域。2、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功能可以分为基础功能、核心功能、扩展功能。政策性体现最关键的是促进出口贸易的核心功能。该功能同时作用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并通过基础功能的实现,达成特定的政策目标。3、出口信用保险没有政府介入时会出现市场均衡悖论,不利于实现对于出口促进的政策目标。通过演化博弈模型说明,要更好的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与海外买方达成贸易均衡,需要保险机构同时提高赔偿水平和降低保险费率。政府的必要参与才能更好实现促进出口的政策性目标。4、中国出口贸易具有二元特征,出口信用保险的促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性目标在一般贸易下体现更加明显。在样本期间,通过省级面板数据验证,出口信用保险保费每增加1亿元,平均将影响各省一般贸易出口增长12.1%,影响各省总出口额增长8.3%,而影响加工贸易出口增长仅6.4%而且并不显着。说明如果准确区分贸易模式,出口信用保险的边际影响会上升45.6%。同时这种影响具有的门槛效应特征。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功能有利于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本文以问题导向和实证分析为基础,开展了具有一定探索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得出了一些具有一定理论创新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结论。本文主要的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1、运用政策性金融理论、风险感知理论,系统性地分析了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问题。前人的研究侧重于出口信用保险的某一方面,且较少涉及其政策属性问题。当前研究的主线围绕政策属性,从政策性成因、属性、功能、作用机制和目标实现不同角度,对于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展开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聚焦于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两个关键问题:风险的特殊性和功能的特殊性。对于风险层面,研究了出口贸易中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特殊属性,及其带来的出口企业风险感知问题,阐述了出口信用保险的特殊需求。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功能进行了系统梳理,分宏观、微观两个层次,将功能分为基础功能、核心功能、扩展功能三类。结合成因,进一步研究了作用机制和政策性成效。从促进出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结构优化两个领域,探讨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作用。在内容的系统性上有一定的创新。2、用风险感知理论和演化博弈方法,分析了出口信用保险对于国际贸易均衡的改善作用。首次将风险感知理论和演化博弈方法引入到出口信用保险研究中。构建了政府、保险公司参与下,出口企业和海外买方国际贸易均衡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出口企业国际贸易中的风险感知情况,探讨了海外买方的违约对于贸易达成的影响。研究了基于促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性目标,出口信用保险对国际贸易演化均衡的作用机制和影响路径。3、结合中国出口贸易中二元特征,拓展了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的研究领域,区分不同贸易模式内在作用机制,展开了实证分析。本文在讨论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拉动作用时,首次区分了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从理论和经验分析两个方面探讨了出口信用保险对于不同贸易模式传导作用机制的差异问题,拓展了研究领域。并基于中国的实践,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推动贸易结构优化提供了新的有力证据。相关研究同样为政府制定外贸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提供了依据,有助于更好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金融工具的价值,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本文的不足之处主要有:1、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研究涉及政策性金融、国际贸易等多个领域。本文做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由于作者自身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水平有限,对于出口信用保险与国际贸易理论结合和研究仍不够深入。2、本文虽然尝试了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一般贸易的影响做了实证分析,借鉴了国内外已有研究的成果,但在变量选取、模型构建方面,受到数据来源制约仍不够深入,缺乏跨国对比,科学性和完备性仍需要进一步提升。相信随着未来数据的进一步完善,研究结果将更为准确,解释能力和参考价值将进一步提高。

李其成[3](2019)在《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央与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问题的核心是金融监管权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是否需要以及应该如何配置。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尤其是金融混业经营、金融创新以及地方金融业的繁荣,对中国现有中央集权垂直式的监管权力配置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战,现有监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金融业的剧烈变化。当前各国都在着力加强对金融整体性风险的防范,如何对新型金融活动进行有效监管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中国过去对于金融监管体制的研究都相对集中在中央一级政府部门间金融监管权的配置上,对地方政府能否享有以及如何享有金融监管权问题的研究相对缺乏。面对市场的新变化,地方政府实际已广泛参与到了地方金融监管之上,承担着属地风险处置责任和维稳第一责任。但不同地方金融监管模式差异较大,尚未形成成熟统一的模式,且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权在定位、正当性、内容等重要问题上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研究地方政府及其部门能否享有以及如何行使金融监管权,应首先明确金融监管权的性质、地位、特征等问题。金融监管权的根本属性是公权力,并呈现多元性与多重性特征,这决定了其行使需要合理配置。在权力的配置过程中,中央政府部门之间的权力配置以权力的“功能性”理论为基础,而监管权力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配置则以“结构性”理论为理论基础。在“结构性”理论下,我国金融市场、权力结构、政府职能等因素共同决定并创生了中国进行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迫切内在需求,其中地方金融业的发展状况是第一大动因,地方政府的金融竞争是直接动力,维护金融安全是根本目的,而国家权力结构改革是其政治背景。我国现有监管模式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和国情条件。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权的配置状况及其得失,对现有配置模式的建构和完善有重要意义。作为国家公权力之一的金融监管权,是国家权力体系中的一部分,服从并深受国家权力央地分配的制约。具体到金融领域,其历程可总结为:从金融中央集权到有限的地方竞争——中央逐渐削弱地方政府对金融行业的影响力——为应对全球局势而进一步向中央集中——金融领域市场化改革之路确立。当前,坚决走市场化道路,应是最大的国情,亟需金融监管权配置模式改革与之适应。中国当前监管模式为中央“一行两会”为主体、多头分工式的中央一级金融监管,中央监管权在地方通过地方派出机构履行职能,权力主要集中于中央一级,存在协调不力、监管真空、限制创新、制约发展等突出问题,亟需向地方政府配置权力,让地方政府参与监管,弥补中央政府监管的不足。当前地方政府通过中央政府及其部门政策、文件等方式获得一定的金融监管权,是一种实用主义做法,虽无法律、法规明确、具体的授权,但有模糊的事实上的监管权力。国家最新政策明确了地方政府金融监管的属地风险处置责任和维稳第一责任,呈现了双层监管的发展趋势。中国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模式发展至今,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市场化的需求,存在诸多的困境。地方政府缺乏法定的金融监管权,对于金融监管事务的参与,均是通过中央行政管理部门的个别授权,或地方政府的主动承担,缺乏制度化、体系化的权力配置。这种监管权集中于中央一级的配置模式,不论是应对传统金融模式及其创新,还是应对发展迅猛的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都力不从心。其中最关键的缺陷在于地方金融监管权的合法性危机,导致监管对象覆盖不足、制度弹性缺失、地方立法权缺位、责任不明等问题。就央地分权而言,世界上现存在分权型多层监管模式以及单层监管两种模式,前者以美国和加拿大为典型,后者是大多数国家采用的监管模式。美国和加拿大存在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两级金融监管机构,各自在金融监管的事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英、德、日等国均为非典型的金融监管央地分权模式,仍以中央政府监管为主。总体而言,其他国家或地区金融监管央地分权模式之于中国的启示,在于其权力配置方式和依据的法治化。相比较而言,中国地方政府并非完全不存在金融监管权,但在中国现有配置模式中,除个别地区通过地方法规形式予以确定之外,均是行政式的、实用主义的配置模式,缺乏法治化的特征。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启示还在于其无论何种央地配置模式,并不存在优劣之分,只有与国情合适与否。央地分层的监管体制与中央集权式的监管体制,受到联邦制或单一制国家形式的极大影响,但是二者并非一一对应,最终决定其模式的,是一国的金融市场及金融制度赖以存在的整个国情。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权实用主义配置的现实,已经显着表明向其配置权力的必要性。而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权配置的制度化,应该在重新厘清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动因、目标、价值及原则的基础上,将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权的首要价值定位于维护地方金融市场的安全稳定;其次要有利于提升金融监管的效率;最后,还应有利于实现地方经济民主。而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的目标,则是实现金融监管权理论上的结构化、制度上的法治化和实践中的高效率。为此,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应当以合理分权、依法分权和权责对等为主要原则,坚持法治化的根本路径。中国当前最根本症结并非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权有无的问题,而在于法治化的缺失。考虑到地方金融市场的特殊性,依据法律的相关规定,应当充分发挥各地方权力机构的作用,通过地方立法进行地方金融监管权的配置。金融监管权主体、对象、内容的配置,应把握以下原则:主体上,要坚持地方监管机构的独立化、专业化和责任化,并建立地方统筹监管、中央指导的央地监管机构关系;内容上,必须厘清地方金融市场与政府监管之间、地方监管与中央监管之间的两个界限。此外,任何规范的有效运行都离不开其所在的制度体系,金融监管权的科学化央地配置,应当以完善的顶层权力配置为依托,改严格分业式监管为统筹式监管、完善中央与地方经济权力配置的关系、完善金融机构破产制度、国家救助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等,从而培育强大而稳健的市场机制,从根本上减少市场失灵。

李玉[4](2019)在《保险业对外开放度对保险公司效率的影响》文中提出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WTO组织的一员,作为入世后对外开放的排头兵,保险业放开一系列准入限制,对外开放速度加快。经过多年改革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近年,我国经济向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转型,对保险行业持续转变经营理念、深化市场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保险业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2018年,保险业开放提速,颁布将外资人身险公司外方股比放宽至51%,3年后不再设限等相关政策,进一步扩大保险业对外开放。这将使我国保险业的开放达到一个全新水平,那么保险业开放提速背景下,保险业对外开放度到底将对我国保险公司效率产生什么影响,这值得探讨分析。本文基于以上想法,梳理保险业开放度、保险公司效率以及二者间关系研究的相关文献,发现保险业对外开放度与保险公司效率影响研究的可行性与创新性。利用并改进Mattoo(1998)提出的银行、保险业服务贸易频度测量模型,完成从“名义开放度”与“实际开放度”两方面对保险业对外开放度的测算;构建保险公司效率指标体系用超效率DEA模型完成样本保险公司效率测度。在前两者定量测度的基础上,从经济学角度定性分析保险业对外开放度对保险公司效率影响的理论机制,紧接着选取相关控制变量,用计量方法建立实证模型,将2000——2017年样本保险公司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带入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力图找出二者间的逻辑联系。结论表明,我国保险业“名义开放度”逐年稳步提升,“实际开放度”却呈下降趋势,保险业总对外开放度不断扩大。我国保险公司的效率值较高,并且,财产保险公司效率高于人寿保险公司的效率。保险业对外开放度对中资与外(合)资保险公司效率的影响不同,“名义开放度”与“实际开放度”对保险公司效率影响也呈现不同效应。根据实证结果,在当今保险业开放提速背景下,本文提出监管机构制定开放策略的三条建议:把握风险与开放关系,稳步加大保险业对外开放度;推进制度建设扩大保险业名义开放度;拓展我国保险业实际开放度,借开放促改革创新。以及中资与外(合)资保险公司应对开放提速,提升公司效率的四条建议:中资财险公司着力优化业务、产品结构,培养自身创新与竞争能力;中资寿险公司加大创新投入,重价值与防风险结合,提升效率;大型中资保险公司积极探索“走出去”战略,力争开放中全面发展;外(合)资保险公司保持优势,推进本土化建设,提升市场渗透率。

朱丽静[5](2019)在《外资保险公司市场准入监管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金融服务行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保险业在二十世纪末金融全球化的形式下迅速发展。随着人们保险意识的深化和接受程度的提高,保险业已成为中国市场不可或缺的产业。外资保险公司也因此进入中国市场,使其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但同时保险业也会出现一些新问题。由于外资保险公司与我国保险公司的差别体现在结构和布局、发展和数量、资金管理能力和水平以及业务范围等方面,放宽对外资保险公司进入国家的限制,风险将是抗风险能力差的外资保险公司一旦陷入困境进而导致破产倒闭将引起广泛的社会影响,甚至会干扰整个金融国际体系的安全和稳定。由此激发的连锁反应可能波及世界其他金融市场,从而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为了维护国内保险市场的安全和稳定,我国保险监管机构将合法审查或确认希望进入该国的保险公司的业务资格和业务能力,来维护保险业的安全稳定,保障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合法权利。我国目前对外资保险机构采取的一种“谨慎欢迎”的态度,即是一种“有限制地、有选择地、有步骤地开放”的政策,反映在监管原则上即为适度的保护主义、平等互惠与国际规则靠拢的原则。“安全控制”和“加速开放”两者之间本就相互矛盾,过度的重视安全控制必然会导致开放速度的缓慢。加速开放也必然会带来更多的经济安全隐患。正是这样的立法目的导致立法的内容不断摇摆,最终导致诸如上述关于引进外资的决定性规则中过于保守,而在如下关于经济安全的重要规则中过于激进的现状。虽然外资保险公司具有高效的管理经验和雄厚的资金基础,但这依然无法规避市场经济所带来的金融风险。保护我国金融市场的安全,规避国际化对外开放给我国金融市场带来的风险是我国外资保险公司市场准入监管立法的前提。同时把握国际保险监管合作的发展态势,借鉴国际监管合作经验,大力推进我国外资保险公司监管合作。兑现我国不断加强对外开放、构建公平健康的金融市场环境的承诺。并为提升我国金融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助力。

冯占军,刘延辉,王稳,王和,郭金龙,郑伟,孙健,朱俊生,董迎秋,申河,李平[6](2018)在《保险业加快对外开放与国际化》文中研究说明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在扩大开放方面,中国将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2018年,将推出几项有标志意义的举措。在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方面,2017年底宣布的放宽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外资股比限制的重大措施要确保落地,同时要加大开放力度,加快保险行业开放进程,放宽外资金融机构设立限制,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在华业务范围,拓宽中外金融市场合作领域。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这些对外开放重大举措,要尽快使之落地,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努力让开放成果及早惠及中国企业和人民,及早惠及世界各国企业和人民。次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论坛上宣布了加速保险业对外开放的具体时间表,并强调这两项政策均要在2018年6月30日前落实到位。三十多年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扩大对外开放在推动保险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外资保险机构发展相对缓慢,市场份额占比仍然较小。在这一背景下,如何看待这次国家宣布扩大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时机与战略考量,如何评估保险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对我国保险市场造成的影响,如何看待保险业在即将形成的全面开放格局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问题,都是亟待进一步探讨的大问题。为此,我们推出首期"高端对话"栏目,特邀9位专家围绕上述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董维维[7](2009)在《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度量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服务贸易领域在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近年来,服务贸易的增长率明显高于货物贸易,特别是科技含量较高的金融、电信等部门在创造收入、吸收就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在加入WTO的谈判中,服务贸易特别是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一直是各国讨价还价最为重要和敏感的议题。本文在金融自由相关理论研究和国内外贸易、服务贸易开放度量相关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归纳整理了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度量的相关文献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分析了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历程,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各部门的开放现状,跨境交付和商业存在模式的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开放现状,以及开放产生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基于理论和方法选取比较,本文采用服务贸易依存度和Mattoo·A分别构建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定量分析模型,测算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依存度的开放度度量模型中,通过因子分析法选取了1997-2007年的金融服务贸易依存度等8个指标来综合反映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分析中国在经济开放的过程中金融服务开放历程以及整体发展趋势,并结合现实情况对开发趋势的具体原因进行说明。基于市场准入水平的开放度度量模型中,对2001-2006年入世过渡期和2007年入世结束后的金融服务业及各部门的市场准入水平进行测算,并对测度结果分析,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行业部门的开放顺序为保险业、银行业、证券业,而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比较发现,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市场准入情况则明显低于世界上发展较快的日本、美国等国家。最后,在对结果分析的基础上阐述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及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各部门的开放对策,同时提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在未来的开放过程中具体的开放建议。

邓志清[8](2007)在《中国寿险企业国际化研究》文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企业国际化已成为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随着2004年中国寿险业放开对外资寿险经营区域和业务范围的限制,中国寿险市场入世后的三年过渡期结束,在中国金融业中率先进入了全面国际化的进程。但什么是国际化、中国寿险企业如何实现国际化理论界和企业界众说纷纭。本文选择这一研究课题的目的是通过对企业国际化的国际准则和国际经验的研究总结,结合对中国寿险市场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的分析,确定中国寿险企业国际化的路径与战略对策选择。企业国际化理论从微观上看分为三类,研究企业直接投资行为的直接投资理论,以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理论和以企业国际化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国际化阶段论。在对企业国际化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中国的国际化理论发展过程,结合中国寿险业的实际,确定了中国寿险企业国际化的内涵、国际化的路径和内向型国际化的对策全文共八章。第一章绪言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思路、方法、创新点及结构作简要的介绍。第二章企业国际化理论。对国外的企业国际化理论进行了介绍和简评。第三章中国寿险企业国际化理论框架。通过对国际上企业国际化理论的吸收,结合中国寿险业的实际,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框架。即中国寿险企业国际化将遵循内向型国际化为基础,外向型国际化为目标的路径,在此路径下进一步明确中国寿险企业内向型国际化的测量指标,并根据测量指标分析中国寿险企业内向型国际化的对策。第四章中国寿险市场开放分析。通过对中国寿险市场开放的历程、现状、绩效的分析,提出了中国寿险市场进一步开放的对策。第五章中国保险监管国际化的对策分析。结合国际保险监管的发展趋势和中国寿险监管的现状提出了中国保险监管国际化的对策。第六章中国寿险企业内向型国际化的对策。第七章案例分析,对国际着名保险企业友邦和香港汇丰的经营特点进行分析以为中国寿险企业国际化借鉴。第八章为结论部分。本文以中国寿险企业国际化的路径及相应对策为研究对象,主要创新点有:1)明确了中国寿险企业国际化的内涵与路径尽管“国际化”是近几十年来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但其定义却各说各家,并没有权威的统一的概念,笔者在研究各种概念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本文所确认的中国寿险企业国际化的内涵是指中国寿险企业从封闭的市场通过开放逐步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动态过程,这一过程以市场开放为前提,以体制与国际规则、国际惯例接轨为核心,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入国际市场为目标。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中国寿险企业国际化的路径和测量标准。2)提出了市场对内与对外开放同时进行的市场开放原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其幼稚行业在开放过程中往往由于忙于兑现入世的承诺容易犯对外开放大于对内开放的错误。这样的结果会造成国内行业因发展竞争都不充分而错失良机,给予国外资本控制市场的机会。结合中国寿险市场开放的实践总结,本文认为对于发展中的中国寿险市场,市场开放不是单纯的对外开放,加入WTO也不是市场开放的结束,而只是深度开放的起步,在促进国内行业的发展水平、应对外资的挑战方面,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3)提出了中国寿险企业内向型国际化的对策中国寿险企业的内向型国际化包括环境的国际化和企业本身经营管理的国际化。环境因素的国际化中最为重要的是市场开放和市场监管的国际化;寿险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的国际化则包括:建立科学的企业治理结构;遵循寿险业以新业务内涵价值为经营导向的铁律;以大金融的视野培育国内寿险业的核心竞争力;构建国际化标准的监管体系;建立强大的销售体系;完善企业风险管控体系。

曹秋菊[9](2007)在《经济开放条件下中国产业安全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的21世纪,产业安全已经成为世界各民族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因为经济全球化不仅通过贸易的全球化加剧了全球产业的竞争,使各种传统的民族产业面临国际市场的冲击,更为重要的是,它还通过生产的全球化和金融的全球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国际分工格局,使民族国家的内部分工模式、产业链以及相应的产业生态环境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很多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不仅丧失了经济发展的正常的产业链条和产业生态,而且还丧失了对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和核心技术所保持控制权。产业安全已经成为制约这些民族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核心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深刻认识中国产业安全状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从而为建立产业安全保障体制奠定基础,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从宏观整体开放水平来看,我国超过60%的贸易依存度、高达10%的FDI资本形成依存度、不到4%的自主知识产权率、接近40%基础能源依存度以及外资对核心产业的高控制率,决定了中国这个发展中的经济贸易大国在未来必将面临十分严峻的产业安全问题。高的贸易依存度、较高的资本形成依存度以及较低的自主创新率不仅决定了我国经济的脆弱性,容易受到外部的各种冲击,而且也决定我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国经济主体的控制。这些冲击和控制往往直接体现在产业安全之上。本论文将产业安全问题研究置于世界经济的两个引擎“投资”和“贸易”的框架内,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对国家产业安全的理论起源、国家产业安全与贸易开放理论及国家产业安全与投资开放理论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对世界主要国家维护产业安全的国际经验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构建了产业安全的评判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产业安全度进行了定量分析。与此同时,本文运用大量的数据资料重点探讨了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对中国产业安全的影响机理,借鉴世界主要国家的做法、紧密联系中国实际并遵循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理念、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观等思想来构建中国特色的“安全产业”发展模式、发展思路和发展对策。

邓欢[10](2007)在《加入WTO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在加入WTO后的五年里,中国政府致力于履行《服务贸易总协定》中的承诺,稳步开放国内保险市场,外资保险公司由2000年的14家增至2005年的40家,外资公司的经营地域和业务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中外资公司在平等竞争的环境下共同发展,国内保险业通过学习借鉴外资公司的先进经营理念和经营技术,提升了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自2001年以来,保险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5.29%,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中国保监会积极探索建立了以偿付能力监管、市场行为监管和公司治理结构监管为三大支柱的现代保险监管体系框架,加大了监管的力度,提高了监管的有效性。尽管在90年代以后,我国保险业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尤其是加入WTO后,保险业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在规模、技术、产品和服务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发展,国内保险主体不断增加,外资保险公司在国内获得国民待遇,保险监管力度逐渐加强,保险立法制度逐渐完善。但是,与世界水平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由于市场发育时间较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种与中国现实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市场竞争模式;保险市场经营主体之间竞争条件不平等、市场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市场竞争秩序较为混乱以及保险资金运用效益较差等问题,都会制约中国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期望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找寻如何有效运用金融保险服务贸易条款,提高国内保险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要根据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则制定相应的防范和竞争策略,以及相关的配套措施,从产品创新开发、资金运作和法律监管等方面考虑,在开放的区域、开放的险种、开放的数量、组织形式、调控机制、税收政策、费率的执行、保险的监管等具体问题上加以研究,为使我国的保险业发展做到:保险需求全面化、多元化;保险发展科学化、集约化;保险经营国际化、综合化;保险创新自主化、深度化;保险监管系统化、专业化。

二、加入WTO与中国保险业的进一步开放和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入WTO与中国保险业的进一步开放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保险业发展与进一步金融开放——新开放格局下中国“入世”20周年检视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外资保险机构在华发展现状
    (一)上海外资保险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1.机构数量情况
        2.原保险保费收入情况
        3.市场集中度情况
    (二)上海外资保险公司在华发展的情况分析
        1.发展目标
        2.对保险市场环境与监管环境的感知
        3.企业生命力提升与保持的措施
    (三)中国外资保险业发展情况
三、外资保险机构在华发展面临的困境与诉求
    (一)外资保险公司在华发展的劣势与困境
    (二)外资保险公司对“十四五”时期新发展的认知
        1.新发展时期的格局定位
        2.对“十四五”时期保险行业可能迎来变化及其影响的认知
    (三)外资保险公司对在华进一步发展的政策诉求
        1.开放新时期的金融政策
        2.对开放举措可能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的认知
        3.对金融开放新时期的政策诉求
四、政策建议
    (一)提升开放水平,完善保险行业体系
    (二)服务实体经济,支持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
    (三)创新科技发展,加强科技与保险的深层次融合
    (四)加强监管体系,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和消费者保护能力
附件:扩展阅读
    上海保险市场对外开放试点工作回顾与思考(2001)*
    一、上海保险市场对外开放试点的背景
        (一)上海保险市场对外开放是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上海保险市场对外开放是开发开放浦东的重要步骤
        (三)上海保险市场对外开放是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必然选择
    二、上海保险市场对外开放试点的准备
        (一)《办法》制定的背景和意义
        (二)1995年《保险法》与《办法》的比较
    三、上海保险市场对外开放试点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一)市场主体平稳增加
        (二)保费收入迅速增长
        (三)市场份额的变化情况
    四、上海保险市场对外开放试点对上海中资保险公司的影响
        (一)从粗放式权力下放管理到集约式集中统一管理模式的转变
        (二)从注重资本、人力等传统生产要素投入到注重信息化技术等现代生产要素投入的转变
        (三)从注重保费到注重效益的转变
        (四)从产品观念到市场观念的转变
    五、中资保险公司相比外资保险公司目前仍存在的差距
        (一)内部考核机制不完善,最终仍然以保费为中心
        (二)“三个集中”还未完全到位
        (三)对企业品牌和企业文化建设投入不够
        (四)公司缺乏战略规划,忽视长远发展

(2)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及对出口贸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出口信用保险与全球国际贸易发展
        1.1.2 出口信用保险与中国国际贸易发展
        1.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2 研究路线与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
        1.4.2 不足
    1.5 本章小结
2.概念范畴界定和政策性理论基础
    2.1 重要概念界定
        2.1.1 出口贸易中的风险
        2.1.2 出口信用保险的概念、特点
        2.1.3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概念
        2.1.4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属性特征
        2.1.5 政策性与商业性出口信用保险的辨析
    2.2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成因的理论
        2.2.1 市场缺陷理论
        2.2.2 风险感知理论
        2.2.3 公共产品理论
        2.2.4 政策工具理论
        2.2.5 出口补贴合法化理论
    2.3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影响的理论
        2.3.1 新要素禀赋理论
        2.3.2 异质性企业理论
        2.3.3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2.3.4 贸易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2.4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的理论综合分析
        2.4.1 风险的特殊性阻碍出口贸易的发展
        2.4.2 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属性体现为支持出口贸易
        2.4.3 国际规则是政策性方式的制度保障和财务约束
    2.5 本章小结
3.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特征事实及演变
    3.1 全球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与政策性演进
        3.1.1 萌芽期:商业化经营,金融属性明显
        3.1.2 起步期:政府积极参与,政策属性凸显
        3.1.3 发展期:政策属性与金融属性有机融合
        3.1.4 调整期:全球金融危机后政策属性强化
    3.2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与政策性演进
        3.2.1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演进
        3.2.2 我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履职成效
        3.2.3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的政策性特征
    3.3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演进的趋势特点
        3.3.1 政策性贯穿信用保险发展各个阶段
        3.3.2 政策性发挥与风险状况高度相关
        3.3.3 逆周期调节机制是政策性体现的关键领域
    3.4 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功能与促进出口的政策性目标
        3.4.1 政策性金融视角的功能分析
        3.4.2 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功能分析
        3.4.3 促进出口的政策性目标与功能框架
        3.4.4 空间逆向调节机制和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拓展
    3.5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经营模式的国际比较
        3.5.1 经营模式的国际比较
        3.5.2 不同模式下的政府角色
        3.5.3 伯尔尼协会成员对出口贸易影响
        3.5.4 国际信用保证保险协会成员对出口贸易影响
    3.6 政策性模式选择的结论与启示
        3.6.1 经营模式选择与政策目标实现
        3.6.2 经营模式选择与国家国情
        3.6.3 欧盟商业化模式的特殊成因
    3.7 本章小结
4.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基础:基于供需视角分析
    4.1 出口贸易中的风险感知与出口信用保险需求
        4.1.1 风险感知与保险需求
        4.1.2 企业的保险需求
        4.1.3 认知偏差与企业保险需求
        4.1.4 出口贸易中的企业风险感知与出口信用保险需求
    4.2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的供给
        4.2.1 风险评估与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供给
        4.2.2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供给的目标
        4.2.3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供给的产品及服务
        4.2.4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供给的特点
        4.2.5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供给的规模经济
    4.3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供求与出口贸易的经济视角
        4.3.1 出口信用保险的市场均衡悖论和政策价值
        4.3.2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外部性与国际贸易发展分析
        4.3.3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4.3.4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影响的福利分析
    4.4 本章小结
5.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演化博弈视角
    5.1 政策性目标和模型选择、假设
        5.1.1 政策性目标和模型选择
        5.1.2 模型假设
    5.2 模型构建和分析
        5.2.1 模型构建
        5.2.2 模型求解
        5.2.3 模型结果
    5.3 实现政策性目标的建议
        5.3.1 政府的角色
        5.3.2 政策性保险机构的应对
        5.3.3 企业的风险应对
    5.4 本章小结
6.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以中国为例的实证
    6.1 政策性目标和中国特点
        6.1.1 我国政策性目标的特殊性
        6.1.2 中国二元贸易结构特征的研究
    6.2 假设、变量与模型构建
        6.2.1 政策性功能的作用机制和假设
        6.2.2 变量选取
        6.2.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6.2.4 计量模型构建
    6.3 实证检验及分析
        6.3.1 基本模型和考虑内生性以后的模型
        6.3.2 门槛效应模型:保费作为门槛
        6.3.3 门槛效应模型:赔付率作为门槛
        6.3.4 实现政策性目标的建议
    6.4 本章小结
7.国际贸易新格局下的风险变化与政策性调整
    7.1 国际贸易的新格局
        7.1.1 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强化
        7.1.2 反全球化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7.1.3 全球贸易的规则面临冲击和挑战
    7.2 国际贸易的风险变化
        7.2.1 政治、金融风险的贸易传导加速
        7.2.2 战争风险威胁仍然较大
        7.2.3 突发事件影响国际贸易风险
        7.2.4 风险源众多,风险网状交织传导
        7.2.5 企业的风险感知变化和风险管理需求
    7.3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模式的问题和变革
        7.3.1 政策性模式的问题
        7.3.2 政策性与商业性模式的关系
        7.3.3 政策性模式的变革
    7.4 中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机遇与发展建议
        7.4.1 政策性与金融性的协调平衡
        7.4.2 中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机遇
        7.4.3 中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建议
    7.5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路径
第一章 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金融监管权理论基础
        一、金融监管的公权力属性
        二、金融监管的正当性理论
    第二节 金融监管权的多元与多重
        一、金融监管权主体的多元化
        二、金融监管对象的全覆盖
        三、金融监管内容的系统化
    第三节 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结构化”性质
        一、国家权力的央地配置
        二、“结构化”视角下的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
    第四节 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动因
        一、地方金融业的发展状况是根本动因
        二、地方政府金融发展的竞争需要是直接动因
        三、维护金融安全是终极动因
        四、国家权力结构改革是重要动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央地金融监管权配置的变迁和现状
    第一节 中央金融监管权模式的历史变迁
        一、1949-1979:中央银行“大一统”时代
        二、1979-1992:中央银行体制的建立与地方监督保障
        三、1992-2003:分业监管与地方干预
        四、2003-至今:分业监管与金融监管协调
    第二节 我国地方金融监管权的历史考察
        一、1949 年以来我国权力央地关系的发展
        二、我国金融监管央地关系的变迁
    第三节 我国央地金融监管权配置的现状分析
        一、中央金融监管权配置现实
        二、金融监管权集中配置于中央的弊端
        三、地方金融监管权的配置现实
        四、央地双层监管的显着趋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困境
    第一节 地方金融监管的多重困境
        一、应对传统金融的困境
        二、地方金融监管法律依据普遍缺失
        三、地方监管机构定位不清
        四、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困境
    第二节 金融监管权配置的合法性危机
        一、金融立法现状
        二、现行金融立法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融监管央地配置域外模式借鉴
    第一节 分权型多层监管模式
        一、美国的分权型双层金融监管权配置
        二、加拿大分权型双层金融监管权配置
        三、美国、加拿大分权型多层监管体制特征
    第二节 集中型单层监管模式
        一、英国金融监管权集权型单层配置模式
        二、德国依托地方银行的地方监管模式
        三、日本中央政府部门行政授权地方监管模式
        四、欧盟合作性金融监管模式
        五、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单层监管模式的特征
    第三节 域外金融监管的比较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域外金融监管权配置的制度化
        二、监管权力央地配置模式的决定因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制度建构
    第一节 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宏观设计
        一、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价值取向
        二、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配置目标
        三、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主要原则
    第二节 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的法治化路径
        一、通过法律制度配置监管权力
        二、充分发挥地方立法权的作用
    第三节 地方金融监管权主体配置
        一、监管机构配置的基本原则
        二、中央指导下的地方统筹监管模式
    第四节 地方金融监管权内容配置
        一、厘清地方监管与中央监管之间的界限
        二、厘清地方金融市场与政府监管之间的界限
        三、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内容
    第五节 配套制度设计
        一、中央从严格分业走向行业统筹
        二、完善中央与地方经济权力配置关系
        三、创造地方金融监管权实现的条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保险业对外开放度对保险公司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保险业开放度的研究
        1.2.2 关于保险公司效率的研究
        1.2.3 保险业开放对保险公司效率的影响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范围与相关概念界定
        1.4.1 研究范围
        1.4.2 相关概念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1.6.1 创新点
        1.6.2 不足
2.保险业对外开放度的测算
    2.1 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历程及现状
        2.1.1 入世(2001 年底)前试点开放阶段
        2.1.2 入世过渡期(2002——2004 年)阶段
        2.1.3 发展阶段(2005——2017 年)
        2.1.4 开放提速阶段(2018 年至今)
    2.2 保险业对外开放度测算方法及框架
        2.2.1 名义开放度的测算指标体系
        2.2.2 实际开放度的测算指标体系
        2.2.3 本文保险业对外开放度测量模型的建构
    2.3 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度的测算
        2.3.1 名义开放度(R1)
        2.3.2 实际开放度(R2)
        2.3.3 保险业的开放度及其测算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我国保险公司的效率分析
    3.1 评价方法的选择和模型的介绍
        3.1.1 传统DEA模型
        3.1.2 超效率DEA模型
    3.2 样本与指标的选取
        3.2.1 样本数据的选取说明
        3.2.2 指标体系的选取
    3.3 我国保险公司效率测度结果分析
        3.3.1 我国保险公司的效率测度结果
        3.3.2 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保险业对外开放度对保险公司效率影响实证研究
    4.1 保险业对外开放对保险公司效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4.1.1 产权结构影响
        4.1.2 市场结构影响
        4.1.3 技术外溢效应和创新效应
    4.2 研究方法与变量的选择
        4.2.1 研究方法
        4.2.2 变量的选择
        4.2.3 多元回归模型的建立
    4.3 分组研究
    4.4 自变量的多重共线性检验
    4.5 回归结果与分析
        4.5.1 财产保险公司
        4.5.2 人寿保险公司
    4.6 本章小结
5.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保险业对外开放度对保险公司效率的影响
    5.2 对策建议
        5.2.1 监管机构的开放策略
        5.2.2 不同保险公司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致谢

(5)外资保险公司市场准入监管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创新点
    1.4 研究框架
第2章 外资保险公司市场准入监管基本理论
    2.1 外资保险公司市场准入的概述
        2.1.1 外资保险公司市场准入监管的内涵
        2.1.2 外资保险公司市场准入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2.2 外资保险公司市场准入监管的模式
        2.2.1 发达国家或地区完全准入类型
        2.2.2 发达国家或地区有限准入类型
        2.2.3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完全准入类型
        2.2.4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有限准入类型
    2.3 外资保险公司市场准入的原则
        2.3.1 保护主义原则
        2.3.2 平等互惠原则
        2.3.3 最惠国待遇原则
        2.3.4 国民待遇原则
第3章 我国外资保险公司市场准入的监管现状与缺陷
    3.1 我国现行的外资保险监管法律体系
        3.1.1 我国外资保险监管的立法沿革
        3.1.2 我国外资保险监管部门
        3.1.3 我国对保险市场准入的限制规则
    3.2 我国现行的外资保险监管法律现状
        3.2.1 我国外资保险监管法律规则的发展
        3.2.2 我国外资保险公司监管的内容拓展
    3.3 我国外资保险公司市场准入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
        3.3.1 法律制度缺陷对保险市场发展的阻碍
        3.3.2 法律制度缺陷对保险市场安全的危害
第4章 WTO组织及发达国家外资保险公司市场准入的监管法律规定
    4.1 WTO关于外资保险公司市场准入监管的法律规定
        4.1.1 《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
        4.1.2 《有关金融服务承诺的谅解书协议》的规定
        4.1.3 《全球金融服务协议》条款
    4.2 WTO组织对外资保险监管的作用
        4.2.1 WTO组织对外资保险监管的积极作用
        4.2.2 WTO组织对外资保险监管的消极作用
    4.3 发达国家保险业监管现状
        4.3.1 英国
        4.3.2 美国
        4.3.3 日本
        4.3.4 韩国
    4.4 WTO组织及发达国家外资保险公司市场准入的法律监管启示
        4.4.1 结合本土情况审慎选择外资保险公司准入政策
        4.4.2 设立严格的外资保险公司准入条件
        4.4.3 加强国际合作并建立信息获取和信息共享机制
第5章 我国外资保险公司市场准入监管的完善
    5.1 明确本土法律体系的内在需求
        5.1.1 坚持加强对外开放的基本导向
        5.1.2 经营模式的转变
        5.1.3 为市场健康发展构建法律保障
    5.2 完善合理的立法体系
        5.2.1 树立经济安全优先的核心立法思想
        5.2.2 采用一般立法与特别立法相结合的立法模式
    5.3 法律法规及监管部门的对应
        5.3.1 推进规则概念的同质化
        5.3.2 推进规则内容的实质化
        5.3.3 建立监管部门信息共享机制
    5.4 进一步完善外资保险公司市场准入的具体规则
        5.4.1 谨慎降低市场准入规则壁垒
        5.4.2 补充完善许可费制度
        5.4.3 完善相关市场准入实体规则
        5.4.4 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并拓展保险领域的国家监管合作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后记

(7)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度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2 研究综述
    2.1 金融服务贸易的涵义
    2.2 金融服务开放的理论基础
        2.2.1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理论
        2.2.2 金融服务开放的其他理论基础
    2.3 贸易开放度度量研究
        2.3.1 20世纪60、70年代度量方法
        2.3.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度量方法
    2.4 服务贸易开放度度量研究
        2.4.1 承诺部门范围指标的度量方法
        2.4.2 服务部门开放等级指标的度量方法
    2.5 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度量研究
        2.5.1 基于对外贸易比率法的度量研究
        2.5.2 基于承诺开放水平的度量研究
        2.5.3 基于金融开放广度指标的度量研究
3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现状
    3.1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进程
    3.2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各部门开放现状
        3.2.1 银行业
        3.2.2 保险业
        3.2.3 证券业
        3.2.4 其他
    3.3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开放的现状
        3.3.1 我国跨境交付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
        3.3.2 我国商业存在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
    3.4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影响
    3.5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新趋势
    3.6 本章小结
4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度量模型的构建
    4.1 基于贸易开放度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模型的构建
        4.1.1 模型建立的前提
        4.1.2 指标选择思路
    4.2 基于市场准入水平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模型的构建
        4.2.1 模型建立的假设与前提
        4.2.2 测度指标结构的建立
        4.2.3 测度公式与指标权重的确定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贸易依存度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的度量
    5.1 开放度度量指标的选取
    5.2 度量方法的确定
    5.3 开放度度量实证研究
        5.3.1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收集
        5.3.2 指标相关关系分析
        5.3.3 因子分析开放度度量过程
    5.4 度量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市场准入水平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的度量
    6.1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的搜集
    6.2 度量过程
        6.2.1 "末级指标"的计量
        6.2.2 因素层的计算
        6.2.3 准则层的计算
        6.2.4 市场准入的计算
    6.3 度量结果分析
        6.3.1 各部门间市场准入开放程度的比较
        6.3.2 我国与他国(地区)间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程度的比较
    6.4 本章小结
7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对策与建议
    7.1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对策
        7.1.1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开放的总体原则
        7.1.2 银行业服务贸易开放的对策
        7.1.3 保险业服务贸易开放的对策
        7.1.4 证券业服务贸易开放的对策
    7.2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建议
        7.2.1 加强中国参与金融服务自由化战略
        7.2.2 注重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风险及存在问题
        7.2.3 提供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
        7.2.4 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7.2.5 加强金融服务贸易统计工作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本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所参与的课题、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A.参与课题
    B.发表论文
    C.获奖情况

(8)中国寿险企业国际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1.4 研究的结构和创新点
2 企业国际化理论综述
    2.1 企业国际化的内涵
    2.2 企业国际化的微观理论综述
    2.3 企业国际化的测量标准
3 中国寿险企业国际化理论框架
    3.1 中国企业国际化理论的发展
    3.2 中国寿险企业国际化的环境分析
    3.3 中国寿险企业国际化的理论框架
4 中国寿险市场开放研究
    4.1 寿险市场开放的一般分析
    4.2 中国寿险市场开放的历程和现状分析
    4.3 中国寿险市场开放的对策
5 中国寿险监管体系国际化研究
    5.1 国际保险监管发展趋势
    5.2 中国保险监管的发展与现状
    5.3 中国保险监管体系国际化的对策
6 中国寿险企业内向型国际化的对策
    6.1 建立科学的企业治理结构
    6.2 遵循寿险企业以内涵价值为经营导向的铁律
    6.3 以大金融的概念构建寿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6.4 构建强大的销售体系
    6.5 完善中国寿险企业风险管理体系
7 案例分析:友邦保险与汇丰人寿经验分析
    7.1 友邦在中国的发展与启示
    7.2 香港汇丰人寿保险发展的启示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经济开放条件下中国产业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的思路及内容
    1.3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
第2章 国家产业安全理论综述
    2.1 国家产业安全的理论基础
        2.1.1 国家产业安全的理论起源
        2.1.2 国家产业安全与贸易开放理论
        2.1.3 国家产业安全与投资开放理论
    2.2 国内外关于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
        2.2.1 国外学者论产业安全
        2.2.2 国内学者对国家产业安全的研究
    2.3 开放条件下的国家产业安全理论评述
        2.3.1 对国家产业安全理论基础的评述
        2.3.2 对国内外学者论产业安全的评述
第3章 国家产业安全的界定与评价依据
    3.1 国家产业安全的界定
        3.1.1 产业分类
        3.1.2 产业安全的界定
    3.2 产业安全评价依据
        3.2.1 产业安全评价的原则
        3.2.2 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3 运用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3.2.4 中国产业安全度的模型分析——因子分析法
第4章 基于外商直接投资的中国产业安全分析
    4.1 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新趋势
        4.1.1 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保持增长态势
        4.1.2 投向重点的变化
        4.1.3 各国引资政策为自由化与适度干预并重
        4.1.4 跨国并购成为主要投资方式
    4.2 中国利用外商投资的基本取向
        4.2.1 服务业是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点
        4.2.2 高新技术领域是利用外资着力推进的重点
        4.2.3 鼓励外资投向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
    4.3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安全影响的机理分析
        4.3.1 外商直接投资对行业和市场的控制
        4.3.2 行业规模不经济引发产业安全
        4.3.3 外商直接投资对品牌的控制
        4.3.4 外商直接投资对技术的控制
        4.3.5 外商投资对产业生存与发展环境的负面影响
        4.3.6 外资企业控股和“独资化”趋势的不利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对外贸易的中国产业安全分析
    5.1 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5.1.1 贸易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5.1.2 知识产权贸易在国际贸易中上升为主导地位
        5.1.3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日益高级化
        5.1.4 技术贸易壁垒日益成为最主要的非关税措施
        5.1.5 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两极化
    5.2 对外贸易影响中国产业安全的机理分析
        5.2.1 经济制度与贸易开放相悖而影响产业安全
        5.2.2 贸易开放下市场竞争环境变化影响产业安全
        5.2.3 贸易开放下贸易环境变化影响产业安全
        5.2.4 贸易开放下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产业安全
    5.3 小结
第6章 开放条件下维护产业安全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6.1 美国维护产业安全的经验及借鉴意义
        6.1.1 美国维护产业安全的经验
        6.1.2 美国维护产业安全经验的借鉴意义
    6.2 日本维护产业安全的经验及借鉴意义
        6.2.1 日本维护产业安全的经验
        6.2.2 日本维护产业安全经验的借鉴意义
    6.3 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维护——以韩国为例
        6.3.1 韩国产业化的演进
        6.3.2 韩国维护产业安全实践的主要经验
    6.4 主要国家维护产业安全的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6.4.1 产业安全问题具有动态性
        6.4.2 政府应加强产业安全立法
        6.4.3 构筑合规性贸易壁垒体系维护我国产业安全
        6.4.4 产业保护与结构优化相结合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
        6.4.5 要重视我国产业安全的特殊性
第7章 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
    7.1 投资开放下国家产业安全的维护
        7.1.1 正确处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的关系
        7.1.2 进一步改善我国的投资环境
        7.1.3 以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提升产业结构为重点
        7.1.4 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国家产业安全管理体制
        7.1.5 注重主导产业的培育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7.1.6 积极应对开放后对金融和流通业所带来的风险
    7.2 贸易开放下国家产业安全的维护
        7.2.1 强化政府在维护国家产业安全中的作用
        7.2.2 充分利用WTO救济体系与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正当经济利益
        7.2.3 在发展中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用开放应对开放中的危机
        7.2.4 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7.2.5 在WTO框架下努力推广技术的标准化
结论
    1. 本文的基本结论
    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10)加入WTO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中国保险业加入 WTO的承诺
    2.1 世界贸易组织(WTO)
    2.2 《服务贸易总协定》
    2.3 《服务贸易总协定》中金融服务的主要内容
    2.4 《服务贸易总协定》谈判中涉及保险业开放的有关原则
    2.5 中国保险业加入 WTO的承诺
第3章 国内外保险业发展状况
    3.1 世界保险市场的发展状况
    3.2 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状况
    3.3 中国保险业与世界水平的比较
第4章 中国保险业在履行 WTO承诺期间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4.1 中国保险业在入世五年内取得的成就
    4.2 中国保险业在入世后的发展中仍存在的问题
第5章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对策
    5.1 注重创新提高竞争能力
    5.2 放宽保险资金的运用限制以化解经营风险
    5.3 加强对保险业的监管力度
    5.4 其他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加入WTO与中国保险业的进一步开放和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保险业发展与进一步金融开放——新开放格局下中国“入世”20周年检视与展望[J]. 许闲. 保险理论与实践, 2021(11)
  • [2]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及对出口贸易的影响[D]. 毛勤晶.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3]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问题研究[D]. 李其成.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7)
  • [4]保险业对外开放度对保险公司效率的影响[D]. 李玉.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5]外资保险公司市场准入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 朱丽静. 吉林财经大学, 2019(03)
  • [6]保险业加快对外开放与国际化[J]. 冯占军,刘延辉,王稳,王和,郭金龙,郑伟,孙健,朱俊生,董迎秋,申河,李平. 保险理论与实践, 2018(06)
  • [7]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度量研究[D]. 董维维. 西安理工大学, 2009(S1)
  • [8]中国寿险企业国际化研究[D]. 邓志清.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9]经济开放条件下中国产业安全问题研究[D]. 曹秋菊. 湖南大学, 2007(06)
  • [10]加入WTO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研究[D]. 邓欢.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加入WTO与中国保险业进一步开放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