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软土地基上建造浅地基住宅楼的方法

在软土地基上建造浅地基住宅楼的方法

一、在软土地基上用浅基础建造住宅楼的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俊飞[1](2021)在《高层建筑采用砂卵石层天然地基的可行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出现得越来越多,上部结构也变得更加多样和复杂。高层建筑相对于多层建筑物来说,上部结构的荷载较大,作用于基础上的压力也较大,一般的天然地基很难满足设计要求,所以,大多数高层建筑主要采用的是桩基础、桩筏基础等。桩基础已经成为我国高层建筑使用最多的基础形式,也逐渐地出现了一种“逢高层建筑必打桩”的现象,从目前的施工技术和安全性来看,桩基础无疑是最合适的。但是,从设计总原则要求来说,在进行基础方案的选择时尚应考虑经济合理性,应该结合当地岩土工程条件,对具体工程的地质条件和技术经济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首选一种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浅基础形式,避免盲目采用桩基,以此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更好的社会效益。本文针对九江地区浅部存在的砂卵石土,从理论上进一步探讨将其作为高层建筑天然地基的可行性,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取值、考虑裙楼作用的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和支护结构对于地基承载力的正面作用三个方面分别挖掘砂卵石土的地基承载潜力,以期为九江地区高层建筑工程项目采用非桩基提供理论技术依据和建议,克服“逢高层建筑必打桩”的局面。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通过收集和整理分析大量高层建筑基础设计选型的文献资料和工程资料,对高层建筑的基础选择条件进行分析,并统计九江市近些年部分高层建筑的基础形式,发现砂卵石地基承载力不足是限制高层建筑采用天然地基的最大障碍。承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承载力取值方法不妥,大多数采用的是原规范经验值或工程地质手册中经验值作为当地的所谓经验取值,没有进行现场载荷试验确认。(2)通过对九江岩土工程条件分析,一些区域浅部存在比较厚实的砂卵石土层,工程地质条件良好。但是,通过对岩土工程勘察资料中的地基承载力建议值进行统计分析,对比其它省市,发现该砂卵石土层的地基承载力取值偏低。通过现场载荷试验成果分析,证明了这个问题的存在。由载荷试验得到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大幅度提高,可达到180%以上的增幅。(3)从地基承载理论机理角度,针对高层建筑都带有裙楼的特点,发现在某些情况下裙楼对主楼持力层的地基承载力有正面作用。因此,在进行地基承载力修正时应考虑裙楼镇压作用,并提出对于带裙房的高层建筑进行深度修正时关于基础埋置深度的取值建议。(4)基于大部分支护结构在建筑物建成之后仍存在于地下的事实,发现对于建筑物地基四周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可以在地基基础设计时可以考虑支护结构部分的作用。因此,从支护结构的作用机理入手,结合地基承载力理论,分析其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和贡献,以期能进一步增加高层建筑采用砂卵石土天然地基的可能性。(5)利用MIDAS/GTS NX有限元软件进一步分析支护结构作用对地基承载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钢筋混凝土排桩支护结构对地基承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筏形基础中心沉降在考虑支护结构作用后减少了5.72%,两条边的中心沉降分别减少了13.84%和8.94%,角部沉降减少了14.88%。(6)结合九江市近年来部分高层建筑在砂卵石土天然地基成功采用筏形基础的事实,亦充分证明砂卵石土作为高层建筑的天然地基使用是可行的,对于降低工程成本、缩短施工工期、减少周边环境影响,起到了积极的效果,也印证了理论技术成果是切实可行的。

郭晓军[2](2019)在《顶升法在房屋纠偏加固中的实际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国在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各种形式的建筑不断涌现,建设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然而在取得成就的同时,许多工程项目的质量问题也纷纷出现。受多种因素制约,部分建筑物必须选择地质条件较差的土地作为建设用地,给后期的工程建设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特别是一些采用砖混结构的多层房屋,抗剪强度低、抗震性能差,它们中的大部分采用天然地基,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后可能出现诸如不均匀沉降、倾斜、开裂等问题。对现有倾斜建筑进行纠偏和加固,不仅可以使其恢复使用功能,还可以减少经济损失。因此,对现有建筑物的纠偏加固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仍然是岩土工程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以镇江市桃花坞12区19#楼房屋整体顶升纠偏和锚杆静压桩加固为背景,系统研究了整体顶升法在大跨度砖混结构建筑纠偏加固中的应用。主要成果如下:1、分析了国内外纠倾加固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经典案例,列出了建筑物常用的纠倾加固方法,探讨并总结了各方法的适用范围,分析了导致建筑物产生倾斜的主要原因。2、以镇江市桃花坞12区19#楼这一典型的砖混结构老旧倾斜房屋为例,分析了该房屋发生倾斜的原因,并制定了合理的纠倾和加固方案:采用建筑物整体顶升纠偏工艺,通过加宽原有基础梁并使用锚杆静压桩来补强基础承载力,用托换梁置换原承重墙,实施大跨度砖混结构房屋顶升纠偏动态控制,以达到纠偏的目的。3、通过对锚杆静压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建筑物顶升点、顶升量等关键步骤的计算,为纠倾加固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实践证明,建筑物整体顶升纠偏工艺结合锚杆静压桩补强是解决砖混结构倾斜房屋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的分析和研究成果对现有建筑物的纠偏加固工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杨啸南[3](2015)在《地铁隧道盾构法施工下穿建筑物分析》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飞速发展导致对空间需求的大量增加,地面空间不足,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成为大势所趋,城市地铁应运而生。在众多施工方法中,盾构法由于其对环境影响小和不受城市地貌影响等优势,被大多数国家采纳使用,成为现今最为常用的城市地铁施工法。然而城市人口较为密集,地表建筑物也比较集中,地铁盾构法施工过程中难免出现下穿建筑物的情况。由于地铁隧道盾构法施工会引起周边土层的沉降,当盾构下穿建筑物时,土层应力和变形作用于建筑物基础,建筑物基础由于受力而产生形变,加上土体自身受扰形态改变,建筑物基础下的土体沉降也将导致建筑物的下沉,该种情况下建筑物的稳定性存在一定的风险。为了分析影响的程度,更好地保证地铁盾构施工和建筑物的安全,各国学者都对此做了研究。有限元分析法是现今被普遍应用于计算盾构法隧道施工变形的有效方法,本文以南昌地铁一号线盾构下穿税务局住宅楼为背景,应用有限元软件ANSYS和SAP2000对该工程进行分析,研究了盾构下穿建筑物的安全性,总结了工程采取的加固措施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具体监测操作,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介绍了盾构法、盾构机的主体构造、盾构法施工原理及施工工序,分析了盾构法施工导致地层及建筑物沉降变形的机理,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根据工程实际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加固措施。(2)根据工程实际和相关资料数据,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和SAP2000对地层及建筑物进行模拟分析,得出建筑物在盾构下穿过程中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风险鉴定以及加固措施。(3)依据相关规章制度以及工程实际,提出相应的现场监测方案,对实际监测操作进行了描述,将建筑物在盾构前和盾构后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将有限元软件分析结果与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验证有限元软件分析对于工程实际的模拟价值,还能为以后相似工程提供设计参考数据。

丁智[4](2014)在《盾构隧道掘进对邻近建筑物影响及变形预测研究》文中指出盾构法已成国内外地铁隧道建设的主要施工方法之一,但仍将会对施工影响范围内土体产生扰动从而造成土体位移,变形过大会导致邻近建筑物开裂、倒塌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本文采用现场测试法与理论分析法对盾构掘进区域内建筑物变形和受力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创新工作如下:(1)现场测试方面主要包括:对杭州地铁1号线打铁关站—闸弄口站区间工程进行了现场实测,研究了盾构掘进对土体变形及邻近不同基础建筑物的影响,重点实测了盾构下穿短桩基础多层建筑物(第一汽车公司教练大队办公楼)的变形,以及邻近浅基础建筑物(文晖果品市场商铺)及长桩基础高层建筑物(野风现代家园住宅楼)盾构掘进引起的变形。(2)理论分析方面主要包括:1)土体变形方面:将盾构掘进引起的土体损失认为由开挖面出土平衡引起的土体损失和盾尾间隙及注浆产生的土体损失,推导了半无限空间三维土体变形计算公式,并给出了修正的Sagaseta地面纵向变形计算公式。2)纵向变形方面:利用修正的Sagaseta纵向地面变形计算公式,推导出盾构掘进区域浅基础(短桩基础)建筑物地基、基础和结构协同作用的力学模型及理论解。并利用盾构掘进区协同作用力学模型,研究了建筑物刚度、地基基床系数和盾构掘进过程中注浆率等施工参数变化对建筑物变形及内力的影响。3)横向变形方面:分析了邻近建筑物盾构掘进引起的土体横向的沉降分布规律,并给出了邻近建筑物工况下盾构隧道掘进引起的地表横向沉降预测公式:“塞形分布曲线”、“偏态分布曲线”和“正态分布曲线”预测公式。并编制了可视化软件“邻近建筑物隧道施工影响系统”,进而可以判断隧道掘进引起的地表横向沉降槽大小,以及其对邻近建筑物造成的损坏程度。

薛江炜[5](2013)在《桩伴侣(变刚度桩)对直接基础与间接基础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桩伴侣是中国发明专利桩头的箍与带箍的桩(200710160966.1)的俗称:桩头侧而上下一设定高度范围设置一闭合环形箍,箍的内径大于桩头的外径,箍与桩是分开的,桩与桩头的箍通过桩间土和垫层的传力来协同工作,组合成带箍的桩。:因其具有对桩竖向支承刚度简单灵活调整的属性,其专业学术名称为“变刚度桩”。为了深入了解桩伴侣的作用机理和承载性状,本文对该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的研究成果、创新和结论包括:(1)人为地将桩土共同受力体的某些环节削弱或增强,可改变共同工作的方式,使承载和沉降性状向预定的方向发展,实现工程上可以接受的较大总体沉降与较小差异沉降和较小工后沉降,从而极大地促进岩土工程的技术进步和经济上的巨大节约。(2)以相对的深和浅来划分基础类型不尽合理,而用“直接基础”和“间接基础”的表述来划分基础类型更加合理,传统上“深基础”与“浅基础”的表述可以特指基础的埋深或相对埋深;直接基础可简单定义为能够直接将荷载传递到上层天然地基的基础;间接基础也可定义为穿过上部持力层将荷载传递到下部持力层并间接影响上层天然地基的基础。显然,这样一种分类方法同时包含了地基与地基两方面的因素,更客观地反映地基与基础之间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3)“用沉降量换承载力”的等价说法或具体解释是地基承载的良性循环,即“上部荷载增大→压实地基土→地基土性质改善→可以承担更大的荷载→进一步压实地基→地基土性质更加改善→……”,现有研究没有或没有充分考虑作用于滑移线上的附加应力对抵抗剪切滑动的贡献;桩伴侣可减小直接基础发生整体剪切破坏的风险。(4)选择适宜的滑移线可以将地基承载力问题转化为倾覆问题来研究;有桩伴侣的地基基础非常符合较小刚体位移的“圆弧滑动和向下冲剪”假设,滑移线是以基础底板宽度为直径的一个半圆,圆心位于基础底板的中心,基于莫尔库伦强度理论,以符拉蒙的附加应力解答推导出考虑附加应力和土自重的滑移线上土剪力对基底中心抵抗力矩的解析解,将所有的倾覆力矩归结为等效偏心,得到了评价地基承载力的等效偏心法,与通常的地基承载力的计算方法不同,等效偏心法不仅考虑上体性质、基础宽度、埋深等因素,同时考虑了上部结构的等效偏心来综合计价地基承载力,不同的等效偏心对应不同的地基承载力值,等效偏心越小则承载力越人,经初步对比,不考虑地震等水平荷载形成的等效偏心因素,在静力荷载下太沙基公式的极限承载力所对应的相对等效偏心ΔF/B在0.154左右,而承载力标准值所对应的相对等效偏心ΔF/B在0.188左左右:以等效偏心法分析了桩伴侣“止沉”与“止转”的计算思路,中桩对于“止转”力矩的贡献很小,基桩设置应当重点加强边桩、角桩。(5)论述了间接基础的缺点;进行了复合桩基优化设计对间接基础改进的局限分析;提出个别安全系数的概念解释和质疑常规变刚度调平“内强外弱”的结果,指出当只有基础底板沉降均匀这唯一的一个控制参数时,间接基础调平只能调整桩下部支承刚度的单一手段是产生变刚度调平优化设计调平的结果不符合常理的重要原因,是用降低个别安个系数为代价换取了基础底板沉降均匀;桩伴侣具有调整桩上部支承刚度的能力,可均匀布桩、甚至局部加强边桩、角桩,增大抵抗整体倾覆的能力,适当调整桩顶与基础底板的距离,即边桩、角桩预留沉降大一些,中桩预留沉降小些就可以实现变刚度调平。(6)比较分析了桩伴侣的类似技术,桩伴侣具有类似技术的优点,且减震隔震,同时起到向土传递水平力、对桩阻隔水平力的双重作用,并且增大了基础底板的刚度;应用刚性桩复合地基时,应当注意地下室井坑破坏隔震、褥垫层模量影响隔震对其抗弯、抗剪能力较低的桩的水平承载产:生的不利因素,此外,常规采用褥垫层的刚性桩复合地基还存在反力“被平均”、基础既不经济又不安全、“流动补偿”导致垫层流失等缺点(7)按照有限元收敛准则判断桩伴侣的极限承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有限元模拟和现场实测证明伴侣对于按照传统方法判定承载力的无显着影响,桩伴侣承载力的提高依赖于沉降量的增大和土塑性的充分发挥,需要打破土原有的本构关系并建立新的体系,有限无软件本质上难以模拟出现“拐点”的“止沉”曲线,最好的方法还是试验;研究了刚柔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时设置伴侣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设置伴侣后桩顶应力大幅度减小,伴侣附近桩间上的应力大幅度提高,证实伴侣较好地起到了替桩头分担荷载作用,伴侣的作用可解释为由于桩顶向上刺入垫层发生剪胀增大了垫层的内摩擦角,也可以理解为由于伴侣的约束作用增大了桩顶上方垫层上柱受到的被动土压力。(8)提出了整合复合地基和复合桩基的承载力计算公式并以位移调节装置试验的数据进行了验证,建议复合地基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修改为:“仅采用褥垫层技术的刚性桩复合地基中的混凝土桩应采用摩擦型桩,如果有可靠措施能够保证桩上相继同时共同工作时,桩顶与基础底板之间的上或垫层不会发生整体剪切破坏或其他滑移型的破坏,则刚性桩复合地基中的混凝土桩应采用端承效果好的桩型,桩端尽量落在好土层上”;推导了桩伴侣的整体承载力安全系数,只要下部持力层稳定安全系数总能保证大于等于2,表明桩伴侣的安全度在合理的范围内;建议对于不同的抗震设防等级的建筑,采用不同的安全系数:建议用适度的不均匀沉降作为检验建筑工程实体质量的外部荷载,以“抵抗不均匀沉降指数”来衡量建筑工程的施工和设计质量水平;提出“最小配桩率”概念;桩伴侣具有“止沉”的沉降特性,沉降主要由上部地基上的压缩引起,影响深度小的直接原位压板试验得到的极限沉降量与最终沉降量可能会比较接近,可直接作为沉降量预测的依据,提出“整体倾斜”极限状态的概念做为变刚调平“概念设计”的实用方法;应用桩伴侣对某处理基桩缺陷事故案例合理方案进行优化,减薄承台,取消片石找平层,提出一项“桩姐妹”的方案,使作为直接基础的桩能够承受上拔拉力,提出了现浇伴侣的施工方法。(9)建议将承台与土之间的摩擦力小或地基土约束力差的低承台桩基称为“非典型高承台桩基”,将其从“典型的低承台桩基”中细分出来;当不改变直接基础的属性,有限元数值模拟桩伴侣的改进证实:伴侣是承台向地基土传递水平荷载的可靠媒介,即使承台与土之间摩擦力小,也可大幅度减小基桩的应力和位移,对于桩身范围地基土模量低的“非典型高承台桩基”的水平承载性状也有一定的改善;低承台桩基的水平承载性状本质上取决于桩间上抵抗水平荷载的能力;使用桩伴侣,桩顶与基础底板预留沉降空间就可以将传统的桩基础由间接基础改造为直接基础,有限元数值模拟表明:水平荷载作用下桩身应力大幅度降低;设置伴侣后可取消褥垫层;桩与承台脱离开,更加促进了伴侣作用的发挥:伴侣自身受到的内力较大,且较为复杂;罕遇地震时伴侣可作为耗能构件(?)先牺伴侣

吴昊[6](2011)在《盾构推进对邻近浅基础影响及灾变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南京地铁一号线南延线岔路口至南京南站区间工程为背景,通过现场跟踪监测,运用有限元软件对盾构法施工进行模拟研究,分别分析了各种工况条件下盾构掘进对周边地表和浅基础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现场实测数据可以看出,不同的复合地层对于浅基础影响差别很大,浅埋上软下硬地层中,盾构施工对浅基础较为敏感;浅埋硬塑状粉质粘土夹少量淤泥质粉质粘土地层中,对注浆反应程度相对较弱;在全断面淤泥质软土地层中掘进时,应尽量快速通过,减少对地表和浅基础扰动。(2)隧道埋深越深,反应到地表和浅基础沉降则是越小;反之隧道埋深越浅对地表和浅基础影响越大。地表和浅基础最大沉降随隧道埋深呈线性关系。在注浆浆液中掺加早凝剂,促使注浆层趁早达到强度,以减少对浅基础影响,还需要控制好注浆压力。盾构在复合地层中通过时,在全断面淤泥质粉质粘土中,地表和浅基础沉降量最小。隧道上方土层对地表和浅基础沉降影响较大,隧道以下下卧层对沉降影响较小。(3)分析了隧道开挖作用下常见的地表损害形式及浅基础破坏形式,结合现有控制标准,给出了地表沉降的控制基准,明确了隧道施工及监控量测的目标,为实际施工提供了决策和指导作用。还给出了隧道施工措施、地层加固、浅基础加固等保护措施,结合实际工程,提出了隧道施工的合理方案和补救措施。

杜建良[7](2011)在《坡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及地质灾害防治》文中提出地基基础是土木工程中的基础领域,也是非常有挑战性的领域。现代土木工程对复杂的工程地质情况要求日益严格,作为坡地建筑,地基土类型变化较大。在复杂的山地地形地貌上进行建筑结构设计,要充分利用地质勘察资料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并结合工程的具体特点,因地制宜地采用深浅基础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建筑基础承载力、沉降变形及边坡稳定的问题,以达到建筑物安全又经济合理的目的。同时对边坡进行合理防治,保持排水系统的有效进行,避免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本文针对绍兴地区地形复杂多变、区域性强、处理复杂等特点,根据绍兴地区不同地质情况,根据地基土(岩)层的形成年代、成因和工程性质,从地形地貌着手,进行岩土工程条件分区,然后在地貌单元分区的基础上,根据持力层的特性,进一步提出各区可利用的亚区,并剖析了各区工程地质问题。根据《绍兴县昌丰自然村拆迁安置小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实例研究如何处理复杂的坡地地基基础,经济、合理地设计山地建筑的基础以及防治地质灾害发生,从建筑、勘察、施工的不同的方面来研究山地建筑的基础设计。地基基础设计恰当与否,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投资和进度。故对地基基础进行研究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孙永亮[8](2010)在《黄土地区浅基础及灰土垫层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浅基础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中最常见的基础形式,浅基础地基强度及变形历来是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在黄土地区,浅基础的持力层以换土垫层最为多见。浅基础在竖向结构荷载作用下的沉降以及浅基础在地震作用和竖向结构荷载共同作用下沉降的变化,灰土垫层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很多见。本文主要针对上述问题展开研究。本文将采用该软件对浅基础仅在竖向结构荷载以及在水平向地震荷载和竖向结构荷载共同作用下的变形和应力进行分析模拟。根据现场工程实例,主要从浅基础仅受竖向结构荷载作用,以及浅基础同时受竖向结构荷载和水平向地震作用两个主要方面对地震荷载作用下浅基础沉降变形计算分别加以考虑,结果显示:(1)地震荷载和竖向结构荷载共同作用下和仅有竖向结构荷载作用下浅基础的沉降变形相比,在实例所述工程情况下至少增加37.3%左右,所以地震作用引起的沉降必须加以考虑,而且有地震作用时,基础的承载力要求值在设计时需采用放大系数予以放大。(2)浅基础地基在竖向结构荷载和水平向地震共同作用下与仅有竖向结构荷载作用时的沉降曲线规律有相似之处,都呈层状分布,每层的具体应力和沉降值与该土层的材料性质有关,总体趋势都随深度减小。竖向结构荷载作用下的沉降和应力以基础中心呈对称分布,极值点位于中间。而水平地震和竖向结构荷载共同作用下地基的沉降和应力值较仅有竖向结构荷载作用下的值大,并且每层的极值点向地震作用方向都有不同程度的偏移。

党改红[9](2009)在《浙江省山区村镇建筑布局与建筑物接地模式等调查与分析》文中提出浙江省有6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山区,随着山区经济发展,山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人们对于居住条件有了更高的要求。山区住宅建设水平的提高,对于发展山区周边城市建设,经济发展,节约土地、节约能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山区特殊的建筑场地,本论文从山区建筑物选址、山区建筑物的接地模式、山区常见建筑地基的处理、山区常见建筑物基础型式和山区建筑物防灾减灾几个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以下认识和成果:1.通过对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地貌类型和地貌分区的研究可以看到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陆地面积的70%以上的浙江省,适宜居住的山区大部分分布在浙西南和浙南。2.通过对山区村镇的走访调查,总结了浙江省山区村镇基址选择的六种常见的布局方式,对每种方式结合山区特有的地貌特点进行了分析阐述。3.通过走访调查,总结了地质、地形、自然条件对浙江省山区住宅的影响,并阐述了山区住宅的住宅类型,在此基础上抽象提出了浙江省山区常见建筑物的接地模式,并用图解的方式给出。4.通过调查并结合山区特有的地形地貌特点将浙江省山区常见的建筑地基归纳为六种类型,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并提出处理措施。5.归纳山区常见的建筑物基础型式,并推荐了临安市山区建筑物基础选型,并对砖混结构房屋由于基础设计不当而产生裂缝的原因进行了分析。6.根据山区民房建筑的特点,通过对产生灾害原因的分析,提出了山区民房防灾减灾的策略。

余祖国[10](2008)在《东北大学南湖校区工程地质分区及基础事故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上世纪建校以来,东北大学南湖校区基本建设一直在进行,改扩建工程仍然在继续,尤其是近几年呈递增趋势。在已完或即将竣工的工程中,已经作了诸多的工程和水文地质勘查。随着基本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重复性劳动。因此,从学校的角度看,把前人的工作进行系统总结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是整理历史资料的需要,一方面也能为今后学校基建工作的选址、规模、投资提供指导性意见;另外,对沈阳地区来说,也可为今后工作提供相应的参考。结合东北大学南湖校区的工程和水文地质勘查资料,做出南湖校区工程地质剖面图。根据影响地基工程地质条件的因素分析,建立相对统一的岩土地基工程地质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前人工作经验,给出了地基工程地质评价程序。根据国内外现行的工程地质理论,结合东北大学南湖校区的具体情况,对研究区的32个单元采用多因素加权法进行评价和分区,将研究区的岩土地基工程地质分为三类:地基条件Ⅰ类区、Ⅱ类区和Ⅲ类区,给出分区表以及分区图,具体见表3.6及图3.6。对以后南湖校区乃至沈阳基础型式的选取提供参考。东北大学南湖校区建筑基础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对东北大学南湖校区建校以来常用的基础型式进行简单的评价分析,在南湖校区工程地质分区的基础上,考虑其他相关因素,对基础型式的选取提出具体建议:在进行基础形式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工程地质的分区情况;应考虑了建筑物用途、类型及荷载等因素的影响;考虑场地的环境条件;合理确定持力层,尽量使用浅基础,具体见表4.1。对南湖校区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基础工程事故进行调查、分析,总结事故发生原因并针对我校南湖校区基础工程中易发生基础事故的注意事项予以阐述。从常见的基础事故看,基础工程中的问题主要可分为5类,结合东北大学南湖校区基础工程事故实例,讨论了基础事故的原因:岩土工程勘察方面造成事故;设计不当造成的地基工程事故;材料及配件不当造成的地基工程事故;使用不当造成的地基工程事故;施工管理不当造成的地基工程事故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在软土地基上用浅基础建造住宅楼的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软土地基上用浅基础建造住宅楼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高层建筑采用砂卵石层天然地基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层建筑采用天然地基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1.2.2 砂卵石土层的特性及应用现状
        1.2.3 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高层建筑基础设计基本思路与问题
    2.1 概述
    2.2 高层建筑基础设计的重要性及选用原则
        2.2.1 建筑地基基础形式科学设计的重要性
        2.2.2 高层建筑基础选用的基本原则
    2.3 高层建筑基础特征与设计理论
        2.3.1 高层建筑常用基础类型特征
        2.3.2 天然地基基础选用设计步骤
        2.3.3 地基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2.4 九江市高层建筑基础选用情况分析
        2.4.1 九江市区域概况
        2.4.2 九江市地层概况
        2.4.3 九江市高层建筑基础选用情况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砂卵石地基承载力取值研究
    3.1 概述
    3.2 砂卵石土的概念及分类
    3.3 九江市砂卵石土承载力取值分析
        3.3.1 九江地区砂卵石土承载力统计
        3.3.2 其他地区规范中砂卵石土的取值
        3.3.3 动力触探试验取值对比
        3.3.4 地基承载力取值建议
    3.4 纺织大厦工程案例分析
        3.4.1 工程概况
        3.4.2 地形地貌与地层结构
        3.4.3 水文地质条件
    3.5 纺织大厦平板载荷试验
        3.5.1 试验设备
        3.5.2 试验过程
        3.5.3 荷载板检测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层建筑基础设计中地基承载力的修正
    4.1 概述
    4.2 地基承载力修正的原理
        4.2.1 地基破坏形式
        4.2.2 承载力修正的实质
    4.3 一般建筑深度修正时基础埋深的取值
    4.4 高层建筑深度修正时基础埋深的取值
    4.5 纺织大厦工程天然地基可行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支护结构对基础选型的影响
    5.1 概述
    5.2 支护结构的概念及分类
    5.3 支护结构的作用及破坏形式
        5.3.1 支护结构的作用
        5.3.2 支护结构的破坏形式
        5.3.3 规范中的支护结构破坏
    5.4 考虑支护结构作用的地基承载力计算
    5.5 考虑支护结构的数值模拟
        5.5.1 软件概述
        5.5.2 本构模型的选取
        5.5.3 模型的建立及参数选取
        5.5.4 有无支护结构对沉降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础方案比选
    6.1 概述
    6.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原理及计算
        6.2.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原理
        6.2.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计算步骤
    6.3 有关基础形式的模糊综合评价法模型建立
        6.3.1 确定评价因素
        6.3.2 确定评价因素的量化分级
    6.4 确定评价因素的权重
    6.5 确定评价因子的隶属度
    6.6 模糊综合评价法模型的计算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工作

(2)顶升法在房屋纠偏加固中的实际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纠倾加固经典案例和研究现状
        1.2.2 国内纠倾加固技术发展和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既有建筑倾斜的主要原因及常用纠倾方法
    2.1 建筑物倾斜的主要原因分析
        2.1.1 勘察设计方面的原因
        2.1.2 施工方面的原因
        2.1.3 管理和使用方面的原因
    2.2 常用的纠倾加固方法
        2.2.1 既有建筑迫降技术
        2.2.2 既有建筑顶升技术
        2.2.3 既有建筑综合纠倾技术
    2.3 建筑物常用纠偏方法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整体顶升纠倾方案设计
    3.1 工程概况
    3.2 建筑物倾斜情况
    3.3 工程地质概况
        3.3.1 场地地形、地貌
        3.3.2 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3.3.3 地基土的构成与特征
        3.3.4 水文地质条件
    3.4 建筑物倾斜原因分析
    3.5 地基基础状况分析
        3.5.1 地基条件
        3.5.2 基础形式
        3.5.3 结构条件
        3.5.4 周边环境条件
    3.6 纠偏加固方案的选择
        3.6.1 房屋承载力验算
        3.6.2 纠偏加固方案的确定
    3.7 锚杆静压桩地基加固
        3.7.1 锚杆静压桩加固基本原理
        3.7.2 锚杆静压桩加固方案设计
    3.8 砌体结构托梁顶升法纠偏方案设计
        3.8.1 设计方案构思
        3.8.2 主要技术方案
    3.9 顶升纠偏设计
        3.9.1 托换梁设计
        3.9.2 顶升量的计算
        3.9.3 千斤顶种类和规格的选取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砌体结构托梁顶升纠倾信息化施工
    4.1 顶升纠倾施工过程
        4.1.1 土方开挖
        4.1.2 锚杆静压桩施工
        4.1.3 建筑物加固方案效果
        4.1.4 托换梁施工
        4.1.5 布设千斤顶
        4.1.6 顶升作业
        4.1.7 基础对接
        4.1.8 上部结构加固
    4.2 顶升过程中的实时监测
        4.2.1 实时监测的目的
        4.2.2 实时监测的内容
        4.2.3 沉降观测
        4.2.4 倾斜观测
        4.2.5 裂缝观测
    4.3 顶升纠倾效果分析
        4.3.1 沉降观测情况
        4.3.2 倾斜观测情况
        4.3.3 裂缝观测情况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地铁隧道盾构法施工下穿建筑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经验方法及计算
        1.2.2 计算机软件模拟分析
        1.2.3 研究现状综述
第二章 盾构简介
    2.1 盾构法简介
        2.1.1 盾构法概述
        2.1.2 盾构法优缺点
    2.2 盾构机简介
        2.2.1 盾构外壳
        2.2.2 开挖系统
        2.2.3 掘进系统
        2.2.4 管片拼装系统
    2.3 盾构法施工工序
第三章 盾构法施工对地层及建筑物的影响
    3.1 盾构施工对地层影响
        3.1.1 盾构对土体应力及变形状态的影响
        3.1.2 地表沉降的表现形式
        3.1.3 地层损失的因素
    3.2 盾构法施工对建筑物的影响
        3.2.1 盾构法施工对浅基础和深基础建筑物的影响
        3.2.2 盾构隧道对建筑物的影响分区
    3.3 盾构施工对地层及建筑物影响的控制措施
        3.3.1 盾构施工对地层影响控制措施
        3.3.2 盾构施工对建筑物影响控制措施
第四章 南昌地铁盾构过住宅楼模拟分析
    4.1 工程地质资料及相关技术参数
        4.1.1 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
        4.1.2 盾构机机体参数及工作参数
    4.2 ANSYS模拟分析地层所受影响
        4.2.1 模型尺寸
        4.2.2 材料参数
        4.2.3 荷载取值
    4.3 SAP2000分析建筑物所受影响
        4.3.1 荷载及参数选取
        4.3.2 SAP2000软件分析
    4.4 建筑物采取的加固措施
        4.4.1 采取的相应措施
        4.4.2 加固的具体施工操作
第五章 现场监测与分析
    5.1 监测目的及编制原则
        5.1.1 监测目的
        5.1.2 监测方案编制原则
    5.2 监测内容与要求
        5.2.1 监测内容
        5.2.2 监测要求
    5.3 监测方案实施
        5.3.1 测点布置
        5.3.2 监测项目报警标准
        5.3.3 盾构施工前现场勘查
    5.4 监测结果分析
        5.4.1 内部开裂状况
        5.4.2 外部开裂状况
        5.4.3 盾构施工过程中建筑物监测点沉降值
        5.4.4 监测数据与软件分析数据对比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盾构隧道掘进对邻近建筑物影响及变形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原理
    1.3 盾构掘进引起的土体变形研究现状
        1.3.1 经验公式法
        1.3.2 理论分析法
        1.3.3 数值仿真法
        1.3.4 模型试验法
        1.3.5 现场实测法
    1.4 盾构掘进对邻近建筑物影响研究现状
        1.4.1 理论分析法
        1.4.2 数值仿真法
        1.4.3 现场实测法
    1.5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邻近不同基础建筑物盾构掘进沉降实测与分析
    2.1 引言
    2.2 工程概况
        2.2.1 工程介绍
        2.2.2 水文地质条件
    2.3 现场测试方案
        2.3.1 测试方法
        2.3.2 测点布置
    2.4 实测结果分析
        2.4.1 实测地面沉降曲线分析
        2.4.2 实测不同基础建筑物沉降曲线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盾构隧道掘进引起的土体变形计算
    3.1 引言
    3.2 汇源法(镜像法)原理
    3.3 考虑施工影响因素的汇源法
        3.3.1 开挖面失衡引起的土体变形计算
        3.3.2 盾尾空隙引起的土体变形计算
        3.3.3 盾尾注浆引起的土体变形计算
    3.4 改进的Sagaseta计算公式
        3.4.1 对Sagaseta公式的改进
        3.4.2 算例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盾构纵向掘进对邻近浅基础建筑物影响理论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弹性地基梁协同作用模型理论研究
        4.2.1 计算模型的建立
        4.2.2 理论结果分析
        4.2.3 各种因素对建筑物附加应力的影响
    4.3 基于弹性地基剪弯梁协同作用模型理论研究
        4.3.1 计算模型的建立
        4.3.2 建筑物的附加应力
        4.3.3 算例计算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盾构纵向掘进对邻近短桩基础建筑物影响理论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弹性地基梁协同作用模型理论研究
        5.2.1 计算模型的建立
        5.2.2 理论分析
        5.2.3 不同因素对建筑物附加应力的影响
    5.3 基于弹性地基剪弯梁协同作用模型理论研究
        5.3.1 计算模型的建立
        5.3.2 算例计算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邻近建筑物盾构掘进引起的地表横向沉降预测
    6.1 引言
    6.2 前期数值研究成果
        6.2.1 模型建立
        6.2.2 地面沉降分析
    6.3 邻近浅基础建筑物工况下地表横向沉降预测
        6.3.1 塞型分布曲线
        6.3.2 偏态分布曲线
    6.4 邻近建筑物盾构掘进安全评估可视化软件开发
        6.4.1 沉降槽宽度参数法评价标准
        6.4.2 可视化影响系统的实现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7.1 本文主要成果及结论
    7.2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5)桩伴侣(变刚度桩)对直接基础与间接基础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桩伴侣的“发明路径”
        1.2.1 “桩前时代”
        1.2.2 改变桩身的横断面
        1.2.3 狭义改变桩身的纵断面
        1.2.4 在桩脚(桩的底端)上做扩大头
        1.2.5 广义改变桩身
        1.2.6 宏观上改变桩身
        1.2.7 对竖向增强体“长相”的思考和启发
    1.3 地基基础新的分类方法:直接基础和间接基础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对地基承载力的再认识以及桩伴侣对直接基础的优化
    2.1 地基承载力研究综述和存在的问题
        2.1.1 假设对数螺旋滑移线计算地基承载力的经典方法
        2.1.2 基于对数螺旋滑移线假设的理论“扬弃”
        2.1.3 假设圆弧滑移线计算地基承载力的方法
        2.1.4 思考讨论
        2.1.4.1 滑移线形式是否可能因“弹性核”破裂而改变?
        2.1.4.2 绝对对称均匀体系的假设是否合理?
        2.1.4.3 (?)移线是否具有工程意义?
        2.1.4.4 (?)力对滑线上土剪应力的贡献能否被忽略?
        2.1.4.5 桩伴侣(变刚度桩)对直接基础地基破坏形式产生影响探讨
    2.2 评价地基承载力新方法“等效偏心法”的推导过程
        2.2.1 “圆弧滑动和向下冲剪”假设
        2.2.2 直接基础所假设的圆弧滑移线
        2.2.3 滑移线上土的极限平衡条件
        2.2.4 滑移线上土的附加应力
        2.2.5 滑移线上土的剪力对基底中心的抵抗力矩
        2.2.6 矩倾覆力矩和地基基础承载力分析
    2.3 “等效偏心法”与其他承载力计算方法的对比
    2.4 桩伴侣“止沉”与“止转”的计算思路和基桩设置的讨论
        2.4.1 桩伴侣“止沉”验算的计算思路
        2.4.2 桩伴侣“止转”控制的计算思路
        2.4.3 直接基础中基桩设置的探讨
第三章 间接基础存在的问题和引入“伴侣”的改进
    3.1 间接基础的优点和缺点
        3.1.1 间接基础的优点
        3.1.2 间接基础的缺点
        3.1.2.1 上部天然地基土承压能力难以利用
        3.1.2.2 桩先于地基土趋向于极限状态
        3.1.2.3 “负摩阻力”的不利影响难以消除
        3.1.2.4 荷载-沉降曲线突变、陡降、非渐进破坏
        3.1.2.5 应力最大的部位约束最小
    3.2 复合桩基优化设计对间接基础改进的局限分析
        3.2.1 复合桩基的应用范围有限
        3.2.2 复合桩基的可靠度取决于天然地基
        3.2.3 变刚度调平降低了个别安全度
    3.3 褥垫层复合地基技术对间接基础改进的缺陷分析
        3.3.1 地下室井坑破坏隔震
        3.3.2 褥垫层模量影响隔震
        3.3.3 反力“被平均”,基础既不经济又不安全
        3.3.4 “流动补偿”导致垫层流失
    3.4 与桩伴侣类似技术研究综述与对比分析
        3.4.1 桩顶预留净空技术
        3.4.2 桩端位移调节装置
        3.4.3 桩帽(桩头部扩大)
        3.4.4 基桩的防震构造
        3.4.5 减震隔震的其他类似技术
        3.4.5.1 自回复跷动减震结构
        3.4.5.2 柔性桩隔震消能体系
        3.4.5.3 承台与桩的柔性连接结构
        3.4.6 桩身局部缓冲的其他类似技术
        3.4.6.1 结构灌浆桩-套筒连接
        3.4.6.2 桩“扣眼”(Buttonholed)
        3.4.6.3 桩“套袖”(Sleeved Pilc)
    3.5 桩伴侣对间接基础改进方式的探讨
        3.5.1 不改变间接基础属性的改进方式
        3.5.2 将间接基础改造为直接基础改进方式
第四章 竖向荷载作用下桩伴侣工作性状研究
    4.1 基于计算不收敛准则的桩伴侣极限承载力有限元分析
        4.1.1 计算模型
        4.1.2 计算结果和分析
        4.1.3 数值模拟“止沉”理论的拐点
    4.2 桩伴侣竖向承载计算初探
        4.2.1 刚柔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时设置伴侣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
        4.2.2 桩伴侣的直接基础承载力公式
        4.2.3 桩伴侣承载力公式的试验例证
    4.3 桩伴侣安全度评价初探
        4.3.1 桩伴侣整体承载力安全系数推导
        4.3.2 土与桩利用系数的讨论
        4.3.3 建筑工程抗震减灾对策的思考
    4.4 桩伴侣沉降量研究初探
        4.4.1 直接原位土压板试验确定平均沉降
        4.4.2 伴侣桩静载荷试验复核承载力和平均沉降
        4.4.3 以“整体倾斜”极限状态计算各桩的桩顶标高
    4.5 桩伴侣在处理基桩缺陷事故中的“应用”一例
第五章 水平荷载作用下桩伴侣工作性状研究
    5.1 研究基桩水平承载性状和概念抗震的重要性
        5.1.1 日本国对低承台桩基震害的认识和实例
        5.1.2 关于桩是否承担水平力的讨论
        5.1.3 引入非典型高承台桩基的概念
    5.2 非典型高承台桩基与带伴侣的桩工作性状比较
        5.2.1 计算模型
        5.2.2 计算结果和分析
        5.2.2.1 模拟非典型高承台桩基状况之一:改变承台和地基土间摩擦系数
        5.2.2.2 模拟非典型高承台桩基状况之二:改变桩身范围土弹性模量的比较
        5.2.3 规范对非典型高承台桩基的考虑
        5.2.4 本节结论
    5.3 水平荷载作用下带伴侣的桩工作性状数值分析
        5.3.1 计算模型
        5.3.2 计算结果和分析
        5.3.2.1 低承台桩基桩径变化的比较
        5.3.2.2 伴侣直径变化的比较
        5.3.2.3 桩顶与承台构造形式变化的比较
        5.3.2.4 褥垫层与伴侣的比较
        5.3.2.5 伴侣高度变化的比较
        5.3.3 本节结论
    5.4 伴侣与承台工作性状的的初步分析
        5.4.1 承台工作性状的比较与分析
        5.4.1.1 水平荷载方向的应力和位移比较
        5.4.1.2 竖向荷载方向的应力比较
        5.4.1.3 总体应力强度比较
        5.4.2 伴侣工作性状的比较与分析
        5.4.2.1 水平荷载方向的应力和位移比较
        5.4.2.2 第一主应力S1比较
        5.4.2.3 总体应力强度比较
        5.4.2.4 剪应力比较
        5.4.2.5 竖向荷载方向的应力比较
        5.4.3 伴侣与承台之间的工作性状综合比较与分析
第六章 结论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桩头的箍与带箍的桩
附录2:一种改变桩受力状态的方法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发表的文章
致谢
附件

(6)盾构推进对邻近浅基础影响及灾变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应用与研究现状
        1.2.1 盾构施工对周围地表影响研究
        1.2.2 盾构施工对邻近建筑物影响研究
        1.2.3 盾构施工对邻近桩基础影响研究
        1.2.4 盾构施工对邻近浅基础影响研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2 隧道推进有限元模拟的相关理论
    2.1 有限元模拟软件的选用
    2.2 MIDAS/GTS软件简介
    2.3 MIDAS/GTS程序优点
    2.4 MIDAS/GTS程序基本原理
        2.4.1 材料非线性(物理非线性)
        2.4.2 几何非线性
        2.4.3 弹塑性问题的本构方程
        2.4.4 屈服准则
    2.5 有限元法基本步骤
    2.6 盾构法施工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拟方法
        2.6.1 盾构法施工原理
        2.6.2 盾构法主要技术环节
        2.6.3 盾构推进影响浅基础主要因素
    2.7 盾构法施工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
        2.7.1 材料性态的模拟
        2.7.2 荷载的模拟
        2.7.3 计算流程
    2.8 本章小结
3 隧道推进实测数据分析
    3.1 工程概况
        3.1.1 区间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3.1.2 区间复合地层分布
        3.1.3 盾构区间周围环境
    3.2 盾构推进对周边环境影响
        3.2.1 盾构推进对周边环境的实测与分析
    3.3 盾构推进对环境影响的实测数据分析
        3.3.1 沿轴线上方地表沉降规律
        3.3.2 复合地层中地表沉降规律
        3.3.3 隧道周边浅基础沉降规律
        3.3.4 复合地层中浅基础沉降规律
    3.4 本章小结
4 隧道推进对浅基础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4.1 盾构推进对地表影响的模拟
        4.1.1 模型尺寸
        4.1.2 土体参数
        4.1.3 有限元模拟步骤
        4.1.4 埋深对土体变形的影响分析
        4.1.5 复合地层对地表的影响分析
    4.2 盾构推进对浅基础影响的模拟
        4.2.1 埋深对浅基础的影响分析
        4.2.3 注浆层弹模对浅基础的影响分析
        4.2.4 注浆压力与浅基础的影响分析
        4.2.5 隧道与浅基础水平距离的影响分析
        4.2.6 复合地层与浅基础的影响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盾构法施工对浅基础灾变控制
    5.1 灾变控制标准
    5.2 盾构推进时地表移动和变形对浅基础危害
    5.3 灾变控制措施
        5.3.1 预防措施
        5.3.2 施工控制措施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Abstract

(7)坡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及地质灾害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立论依据
    1.2 坡地建筑的特性
        1.2.1 坡地建筑的历史与现实
        1.2.2 坡地建筑空间形态的复杂性
        1.2.3 坡地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性
    1.3 建筑地基基础的分类和常见问题
        1.3.1 建筑地基基础分类
        1.3.2 建筑地基基础常见问题
    1.4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 绍兴山地地区工程地址特性分析
    2.1 绍兴山地地区工程地质概况
        2.1.1 丘陵区
        2.1.2 平原区
        2.1.3 滨海区
    2.2 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2.2.1 深基础评价
        2.2.2 浅基础评价
    2.3 水文地质条件评价
3 绍兴坡地建筑地基基础工程实例
    3.1 绍兴县昌丰自然村
        3.1.1 工程概况
        3.1.2 地基勘察目的和要求
        3.1.3 勘测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3.1.4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一)地基土构成与分布特征
        (二)地形地貌及地下水
        3.1.5 场地地震效应和不良地质作用
        (一)场地地震效应
        (二)场地土类型及场地类别
        (三)场地不良地质作用
        3.1.6 各低地基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承载力参数的确定
        3.1.7 地基土的分析与评价
        (一)场地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二)浅基础天然地基条件分析与评价
        (三)桩基础地基条件分析与评价
        (四)成桩可行性及挤土效应对周边环境影响分析
        3.1.8 小结和建议
        (一)小结
        (二)建议
        (三)设计心得与体会
    3.2 绍兴市人大代表活动中心
        3.2.1 工程概况
        3.2.2 勘察目的与要求
        3.2.3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2.4 岩土工程条件分析与评价
        3.2.5 结论与建议
    3.3 嵊州市敬老院
        3.3.1 工程概况
        3.3.2 勘察目的和任务
        3.3.3 场地地基土层构成和特征
        3.3.4 场地地震效应及不良地质作用
        3.3.5 场地地基土分析与评价
        3.3.6 结论与建议
    3.4 工程实例综述
4 结论和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8)黄土地区浅基础及灰土垫层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浅基础概论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有关浅基础沉降问题的研究
        1.3.1 浅基础沉降问题的研究现状
        1.3.2 浅基础沉降的现有计算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2 地震动荷载对浅基础的作用
    2.1 底部剪力法概述
    2.2 地震动对浅基础作用的受力分析
        2.2.1 底部剪力作用位置
        2.2.2 根据底部剪力法对基础的受力分析
        2.2.3 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结构荷载共同作用下浅基础的受力统一表示
        2.2.4 竖向结构荷载作用时浅基础受力的简化
    2.3 本文所采用的变形数值分析
        2.3.1 Mohr-Coulomb强度准则
        2.3.2 采用PLAXIS有限元软件分析
3 黄土地区浅基础及灰土垫层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变形分析
    3.1 工程概况
    3.2 地基土体的工程性质
    3.3 灰土垫层的现场静载检测
    3.4 工程相关计算
    3.5 利用分层总合法计算黄土地区浅基础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沉降
        3.5.1 竖向结构荷载作用时的沉降
        3.5.2 竖向结构荷载和水平向地震荷载共同作用下黄土地区浅基础的沉降沉降
    3.6 采用规范法计算黄土地区浅基础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沉降
        3.6.1 规范沉降计算方法简介
        3.6.2 竖向结构荷载作用下黄土地区浅基础的沉降计算
        3.6.3 竖向结构荷载和水平向地震荷载共同作用下的沉降计算
    3.7 计算过程
        3.7.1 模型选择和网格划分及参数选取
        3.7.2 本文建模采用坐标轴
4 运用PLAXISY软件的变形分析计算结果
    4.1 灰土厚度为2m时模型变形计算结果
        4.1.1 竖向结构荷载作用下体厚度为2m时模型变形计算结果
        4.1.2 竖向结构荷载和水平向地震同时做用下模型的变形计算结果
    4.2 灰土厚度改为3m时模型得到的变形计算结果
        4.2.1 灰土厚度3m时竖向结构荷载作用下的变形计算结果
        4.2.2 灰土厚度3m时竖向结构荷载和水平向地震共同作用下模型的变形计算结果
    4.3 计算结果分析
        4.3.1 分层总合法和规范法沉降计算结果对比
        4.3.2 分层总和法和有限元法沉降计算结果对比
        4.3.3 竖向结构荷载同与竖向结构荷载和水平向地震荷载共同作用下黄土地区浅基础地基的计算结果对比
        4.3.4 灰土厚度在2m和在3m时沉降计算结果对比
5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论文

(9)浙江省山区村镇建筑布局与建筑物接地模式等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山区建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山区建设与平地建设的区别
    1.4 浙江省地貌类型与地貌分区
        1.4.1 地貌类型
        1.4.2 地貌分区
    1.5 浙江省地质灾害的特点
    1.6 浙江省山区住宅的建设概况
    1.7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1.7.1 问题的提出
        1.7.2 本文研究的内容
    1.8 本文研究的意义
2 浙江省山区建筑物选址分析
    2.1 引言
    2.2 浙江省山区村镇基址的选择分析
    2.3 浙江省山区建筑物拟建场地选址分析
    2.4 小结
3 浙江省山区住宅接地模式分析
    3.1 浙江省山地丘陵现状
    3.2 适宜山区住宅建造的低丘缓坡
    3.3 地形与自然环境对山区住宅的影响要素
        3.3.1 地形与建筑物影响要素的关系
        3.3.2 山区住宅设计中应注意的自然影响因素
    3.4 山区住宅的住宅类型
        3.4.1 山区住宅分户类型
        3.4.2 山区住宅套型分类
        3.4.3 山区住宅住栋类型
    3.5 山区住宅的接地模式
    3.6 小结
4 浙江省山区常见建筑地基及处理措施
    4.1 浙江省山区常见地基类型
        4.1.1 浙江省山区地基特点与注意的问题
        4.1.2 滑坡地基
        4.1.3 岩石地基
        4.1.4 岩土组合地基
        4.1.5 填土地基
        4.1.6 不均匀地基
        4.1.7 局部不良地基
    4.2 浙江省山区常见地基处理的建议
        4.2.1 滑坡地基应对措施
        4.2.2 岩石地基的应对措施
        4.2.3 岩土组合地基的应对措施
        4.2.4 填土地基的应对措施
        4.2.5 不均匀地基的应对措施
        4.2.6 局部不良地基的应对措施
    4.3 浙江省山区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
        4.3.1 选择地基处理方案要考虑的因素
        4.3.2 确定地基处理方案的步骤
    4.4 小结
5 浙江省山区建筑物基础型式与基础选型分析
    5.1 浙江省山区常见典型建筑物基础型式
        5.1.1 传统的建筑物基础型式
        5.1.2 非传统的建筑物基础型式
        5.1.2.1 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5.1.2.2 桩基础
    5.2 山区建筑基础的发展趋势
        5.2.1 传统的建筑物基础型式的发展趋势
        5.2.2 非传统的建筑物基础型式的发展趋势
    5.3 山区建筑物基础选型分析
        5.3.1 临安市山区工程地质条件
        5.3.2 临安市山区民房的建筑物基础选型推荐
        5.3.3 临安市山区多层建筑物基础选型推荐
    5.4 小结
6 山区砖混结构建筑物裂缝分析
    6.1 山区砖混结构房屋裂缝现状调查
    6.2 基础设计不当产生裂缝的原因分析与探讨
        6.2.1 局部基础设计中容易忽视的问题
        6.2.2 砖混结构房屋的基础型式
        6.2.3 条形基础纵横墙相交处地基不均匀沉降分析
    6.3 对基础设计中容易忽视的工程问题的实例分析
        6.3.1 联系基础宽度的设计问题
        6.3.2 墙下条形基础纵横墙相交处基础的设计问题
    6.4 小结
7 浙江省山区建筑物防灾减灾的措施
    7.1 山区民用房屋建筑特点
    7.2 山区民用房屋建筑灾害效应
    7.3 山区民用房屋建筑减灾策略
        7.3.1 合理建房
        7.3.2 做好排水
    7.4 山区建筑场地常见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7.4.1 滑坡的防治措施
        7.4.2 崩塌的防治措施
        7.4.3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7.5 山区房后较高较陡边坡的防灾措施
        7.5.1 致灾特点
        7.5.2 防治措施
    7.7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10)东北大学南湖校区工程地质分区及基础事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背景
    1.2 常用工程勘探方法
    1.3 地基工程地质评价常用模型
        1.3.1 德尔菲法(专家打分法)
        1.3.2 多因素加权法
        1.3.3 回归分析法
        1.3.4 判别分析法
        1.3.5 聚类分析法
        1.3.6 模糊综合评判法
        1.3.7 灰色系统分析
        1.3.8 神经网络理论
    1.4 校区地质工程勘察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南湖校区工程地质条件
    2.1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概述
    2.2 典型柱状图
    2.3 场地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2.4 南湖校区水文地质条件
        2.4.1 水文地质条件概述
        2.4.2 水文地质对建筑的影响
    2.5 南湖校区工程地质剖面图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探讨校区地质分区的可能
    3.1 地基工程地质评价指标体系
    3.2 地基工程地质评价程序
    3.3 地基工程地质分区
        3.3.1 岩土地基工程地质定性分区的原则
        3.3.2 不同岩土地基工程地质定性分区
        3.3.3 岩土地基工程地质定量分区
    3.4 南湖校区地质分区
        3.4.1 地基工程地质分区的原则
        3.4.2 地基工程地质评价模型
        3.4.3 地基工程地质分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湖校区建筑基础
    4.1 校区建筑已采用的基础型式变革与特点
    4.2 校区常用的几种基础型式评价分析
    4.3 对南湖校区基础型式的建议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校区基础事故分析
    5.1 基础事故的类型
    5.2 基础事故的工程实例
    5.3 校区基础事故的原因分析与改进措施
        5.3.1 岩土工程勘察方面造成事故
        5.3.2 设计不当造成的地基工程事故
        5.3.3 高层建筑的后浇带设置应注意的问题
        5.3.4 高层建筑筏基内筒形式对地基基础的影响
        5.3.5 材料及配件造成的地基工程事故
        5.3.6 使用不当造成的地基工程事故
    5.4 影响基础工程质量的相关问题
        5.4.1 施工管理不当造成的地基工程事故
        5.4.2 冬期施工的薄弱环节及相应措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四、在软土地基上用浅基础建造住宅楼的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层建筑采用砂卵石层天然地基的可行性分析[D]. 张俊飞. 南昌大学, 2021
  • [2]顶升法在房屋纠偏加固中的实际应用[D]. 郭晓军. 东南大学, 2019(05)
  • [3]地铁隧道盾构法施工下穿建筑物分析[D]. 杨啸南. 南昌大学, 2015(03)
  • [4]盾构隧道掘进对邻近建筑物影响及变形预测研究[D]. 丁智. 浙江大学, 2014(12)
  • [5]桩伴侣(变刚度桩)对直接基础与间接基础的优化研究[D]. 薛江炜. 太原理工大学, 2013(02)
  • [6]盾构推进对邻近浅基础影响及灾变控制研究[D]. 吴昊.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 [7]坡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及地质灾害防治[D]. 杜建良. 浙江工业大学, 2011(03)
  • [8]黄土地区浅基础及灰土垫层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分析[D]. 孙永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03)
  • [9]浙江省山区村镇建筑布局与建筑物接地模式等调查与分析[D]. 党改红. 浙江工业大学, 2009(06)
  • [10]东北大学南湖校区工程地质分区及基础事故研究[D]. 余祖国. 东北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在软土地基上建造浅地基住宅楼的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