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港油田滩区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效果

大港油田滩区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效果

一、大港油田滩海地区油气化探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高天[1](2018)在《北大港六间房油田油藏精细立体评价》文中指出北大港六间房油田是大港油区主力油田之一,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凹陷北大港构造带的中西部,是典型的多层系复杂断块复式油气田,断裂系统复杂,储层纵、横向变化大。油田1971年开始勘探,1972年投入开发,目前已进入了高含水开发阶段。由于油藏复杂、认识程度较低,储量难以动用。为此,开展油藏精细立体评价,确定有利储层特征及分布范围,对于油田稳产上产和全面提高开发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和重要的支撑意义。论文应用层序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及复式油气藏成藏思路,以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地震资料为基础,采用精细地层对比技术、多井立体层位标定技术、井震结合区域统层,开展构造精细解释和构建地层格架,进一步落实油藏构造特征;综合应用地震属性分析、测井约束反演等地球物理方法,对主力目的层储层分布范围及储层物性进行定量描述,精细刻画油砂体分布。上下兼顾,滚动评价与产能建设相结合,精细评价北部断鼻区、西部断块区和中部构造-斜坡区的油气藏有利目标,根据油气藏分布特征和产能分布特点,优选有利目标区,整体部署开发方案,当年新增探明地质储量324.8×104t。论文研究形成的复杂断块构造-岩性油气藏立体评价思路、技术方法及综合评价技术对油田其它区块的研究与认识可提供一定参考和指导。

王炳章,蔡俩[2](2011)在《石油物探在我国油气发现与发展中的作用——纪念《石油物探》创刊50年》文中认为《石油物探》期刊50年的茁壮成长,植根于新中国石油勘探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中国特色石油物探理论、方法、技术的不断进步,凝聚了一代又一代物探人的聪明才智、探索追求、开拓创新和永不言败的科学精神。所以,回顾我国石油物探事业艰辛而又辉煌的发展历程,从早期开拓先行、保障资源接替和推进持续发展三个方面,追溯地球物理勘探在我国油气发现与发展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以几尽磨灭的史实证明地球物理勘探是开拓我国石油工业的先行者、保障我国油气资源接替的主力军和推进我国油气勘探开发事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还原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的真实历史功勋,是对《石油物探》创刊50年的最好纪念。

周陆扬[3](2009)在《辽河油田水陆过渡带高精度地震勘探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陆过渡带包括滩浅海和陆上水陆过渡区(水网区)。论文主要研究在辽河油田陆上水陆过渡带进行高精度地震勘探的关键技术。在野外地震资料采集中,因表层结构复杂,激发岩性不同,接收地震波检波器特性差异,使得陆地、沼泽、水中各段地震记录的子波不同,资料品质差异大、相位不一致,特别是在过渡带剖面同相轴连续性差、信噪比低、分辨率低、成像困难,构造形态改变,无法将反射波场的动力学特征直接用于储层反演和油气预测。常规表层结构调查技术,在水网区无法开展,导致对表层结构认识不清楚,使得静校正不准确,剩余静校正实现困难。其次,常规处理方法无法校正由于激发接收带来的差异,甚至产生假象,降低资料分辨率。同时,由于地下复杂构造特征使得常规叠加和叠后偏移方法不能准确的成像。论文根据辽河油田复杂水陆过渡区地质地球物理特征,系统地开展了高精度地震勘探采集、资料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了一套适合水陆过渡带的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和高精度处理技术,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复杂近地表特征精细调查方法研究。由于常规的表层结构调查方法受到限制,无法详细了解地下结构。对复杂地表结构进行调查,采用一次性成型电缆线进行微测井调查,逐点设计井深,利用软件进行成果解释,详细划分表层岩性分区,并利用层析成像技术进行求解近地表模型结构,为精细静校正工作提供详细的资料。同时采用基于数据库的折射波法计算静校正量,进行炮点和检波点静校正,根据速度分析迭代求取剩余静校正量进行剩余静校正。(2)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针对水陆过渡带特殊地表条件,根据近地表调查资料,进行最佳激发岩性、井深和组合激发研究。通过研究水陆过渡带特殊的地表结构,使用不同类型检波器接收。针对检波器不同造成的资料差异,研究运用反组合滤波降低这种差异,提高资料分辨率。(3)地表一致性处理技术研究。由于复杂地表横向变化大,不同部位炮与炮和道与道之间能量和频率差异大,一致性差。采用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等处理技术一方面可以消除这种差异,另一方面还可对野值有明显压制作用。应用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共炮点、共检波点)技术,可达到压缩子波、消除由地表因素对振幅、子波的影响,改善剖面质量。在复杂地表地区,单道反褶积(如脉冲、预测反褶积)结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主要因为在自相关时窗内,各道所包含的干扰(如野值、面波等)比例不同,造成自相关函数也不同,道与道之间的反褶积算子存在着差别,致使反褶积滤波结果差别很大。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处理则可弥补这些单道反褶积的不足,得到较好的处理效果。(4)高保真噪声压制技术研究。水陆过渡带地区地表条件复杂,各种干扰波比较发育,加之地下构造复杂,采集的地震资料信噪比低。通过分析辽河盆地水陆过渡地区各种干扰波的类型和性质,探讨各种去噪方法的优缺点和去噪能力。摸索出一套适合该区地震资料噪音衰减处理技术与方法,并在实际生产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如:在多域实现三维叠前/叠后随机噪音衰减技术、内切法面波压制技术、偏移距域内f-k相干噪音衰减技术等。(5)高精度地震波成像技术研究。由于区内构造复杂,纵横向速度变化剧烈,导致叠前时间深度偏移的应用难度相当大。针对这些特点,提出基于弯曲射线保幅叠前成像的技术研究,通过实际处理分析研究,得出一套适合复杂构造地区的“时间域解释-深度域建模-深度域解释”的双域界面循环迭代建模方法,建立初始速度-深度模型,使叠前偏移成像取得很好的效果。根据以上研究成果,对辽河油田水网地区进行高精度采集和处理,提高了水陆过渡区的资料品质,使处理和解释精度大大提高,仅在大民屯地区新发现圈闭67个,总圈闭面积213.6km2。沈625、沈229、沈628、沈262等多口井获得百吨以上高产油流,沈阳采油厂的原油生产能力保持在了1.26×106t,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张江华[4](2009)在《大港张东地区地震地质综合储层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大港滩海张东地区油气勘探具“井少、井距大、以地震资料为主”的特点,提出地震地质综合预测的思路、内容、方法和技术。开展层序地层学和地震储层预测综合研究,强调地质概念、模式和认识的指导作用对岩性油气藏储层的准确预测和精细描述十分关键。本文以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为依据,结合地震、测井、岩心等多项资料对研究区古近系层序地层界面进行识别,并将其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建立了张东地区沙河街组的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及地震、测井、岩心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研究区沙河街组沉积相标志特征、沉积相类型及其时空展布规律进行了研究,指出了沙二段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微相为有利储层。在精细储层地质特征描述的基础上开展了地质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研究,认为张东构造被张东断层分割为南、北两个断鼻圈闭,断鼻内部发育北东东走向、东西走向次级断层,将南、北两断鼻进一步分割成多个断鼻。针对有利含油层沙二段发育砂泥岩薄互层的特点,开展了砂泥岩薄互层正演模拟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目的层段波形进行聚类分析,并结合岩心相、测井相与地震反射特征之间的关系,实现地震相到沉积相的转化。开展的井旁地震道频率属性特征与层序内部结构的关系的研究表明,张东地区沙二段发育的水退和水进两个中期旋回与中低频整体的分布趋势存在着较明显的对应关系,而沙二段低级次的层序则与较高频时频分布特征相符。针对张东地区目的层段砂泥岩速度差别不大、阻抗相互叠置的难点,利用伽马曲线的阻抗重构技术提高对薄互层储层预测的能力,对储层纵向的演化和平面上的分布的描述与地质认识基本相符。地质概念、模式和认识指导和约束下的地震相分析、时频分布研究、地震分频解释、储层地震反演和含油气检测等多手段联合的综合储层预测,并结合对油藏类型及油气分布规律的分析,认为下降盘张海6东断鼻构造和张28斜2北断鼻构造沙二段发育的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微相为含油的有利区。

张涛[5](2009)在《大港滩海地区沙河街组储层测井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能源供需矛盾的加剧和油藏开发的逐步深入,薄层砂岩油藏和低渗透油藏等复杂类型油藏逐步成为我国新增石油储量和产量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在目前热点地区的环渤海湾滩海油田,薄层和低渗透油藏发育广泛,这些油藏往往具有“薄(互)层、低渗、低阻”特征,受测井仪器分辨率和解释方法的制约,存在薄层识别率低、流体解释难、储层参数解释精度差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储层评价结果的精确度和可信性,制约了油藏高效开发。本论文以渤海湾盆地大港油田滩海地区沙河街组地层为例,开展了针对薄层识别的测井曲线高分辨率处理和针对低渗透油藏的流体识别研究,建立了适合研究区的储层测井评价方法,在研究方法上取得以下成果:(1)将盲源反褶积方法应用于测井曲线处理,减少了围岩对薄层测井响应的影响,有效地提高了测井曲线的纵向分辨率;(2)利用希尔伯特变换对测井曲线进行处理,得到测井属性新参数,新参数曲线对薄层的识别能力更强;(3)针对研究区低渗透储层的低阻特征,从其成因出发建立了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流体识别方法,在研究区取得良好效果。在上述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研究区储层测井评价研究:(1)对研究区进行储层参数测井解释与评价,开展储层“四性”关系研究,并建立泥质含量、粒度中值及储层物性参数解释模型;(2)综合多种资料及信息建立了研究区储层流体识别标准:油层AC≥225μs/m,RT≥4.5??m,干层AC≥210μs/m,水层AC≥245μs/m,RT<4.5??m;(3)利用测井解释结果对研究区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和层内非均质性特征进行表征;(4)开展研究区油藏低渗低阻成因研究,并从成因角度出发建立研究区低渗低阻油藏流体识别方法;(5)以岩性、物性、储层厚度等作为判别要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综合试油资料对储层进行评价分类,建立研究区储层分类标准;(6)在资料不完善的井段,选取反映储层岩性、物性及含油性的多种测井参数,利用BP神经网络进行储层多参数评价及分类。通过本论文研究形成了一套适合于研究区的储层测井解释及评价方法,对于大港滩海及其它地区同类储层测井评价研究具有指导借鉴意义。

周明晖[6](2009)在《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及动态实时跟踪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能源需求的激增,滩海地区的勘探与开发具有特殊的意义。鉴于滩海地区钻井资料较少、主要以地震资料为主的特点,为了制定出滩海油田科学的开发方案,降低滩海地区开发风险,达到最好的开发效果,如何建立精细可靠的地质模型从而指导最优开发方案的制定尤为重要,是决定滩海油藏开发成败的关键所在。大港油田关家堡开发区位于极浅海和滩涂地区,构造复杂多样,早期完成的断层模型、层面模型及属性参数模型均不符合现今地质认识。因此本文针对滩海油田开发的特点,在构造油藏地质特征重新落实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地质建模、随钻测井、地质导向及水平井优化等技术,建立了滩海关家堡地区精细的油藏地质模型,并对油藏进行实时跟踪研究。即一方面建立较为精细的油藏地质模型,充分利用地质模型进行地质导向钻井;另一方面利用随钻资料对油藏进行实时跟踪,反复检验和完善地质模型,不断提高三维地质模型的精度。本文取得的成果和认识如下:1、在构造地质特征重新落实的基础上,应用断层及层面建模技术修正了研究区的构造模型,为储层预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应用随钻监控及地质导向技术对研究区水平井进行实时监测,提取随钻自然伽马数据并进行标准化处理,分析随钻数据与泥质含量的相关性,首次应用随钻自然伽马数据建立的三维地质导向模型进行储层预测研究。3、在三维地质导向模型的基础上,应用控制井眼轨迹、数值模拟等技术对水平井空间位置及水平段长度进行优化,提高了研究区钻井成功率及采收率。4、根据地质导向模型对产能井进行随钻跟踪分析,建立了一套基于油藏地质模型的实时跟踪方法和流程。首先在充分了解地质情况的基础上,建立精细可靠的地质模型;然后对模型进行检验评价,若模型不符合地质实际,应用随钻监控及地质导向技术对新钻井进行监控、采集并加载到模型中,不断校正模型,直到准确为止;最后将准确可靠的模型作为导向模型,指导并优化井轨迹,对油藏进行实时跟踪研究。该方法和流程既丰富了建模技术理论,又有效指导了研究区的勘探开发,并得到了生产验证。

朱伟强[7](2008)在《胜利滩浅海地区高精度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滩浅海地震勘探主要包括滩涂、两栖地带、浅海三部分,在野外采集中,因激发震源、检波器和表层岩性不同,使得滩涂、两栖带和浅海各段地震记录的子波不同,资料品质差异大、相位不一致,在滩海接合部剖面同相轴连续性差、信噪比低、构造形态改变,无法将反射波场的动力学特征直接用于储层反演和油气预测。文中根据滩浅海地震勘探的特点,系统地开展了资料处理技术研究。针对滩浅海地区地震资料子波差异问题,研究了振幅处理技术和子波处理技术,在振幅处理方面,利用地表一致性振幅校正和剩余振幅校正,较好地解决了资料的振幅差异问题;在子波处理方面,提出在多约束条件下利用地表一致性反褶积、两步统计子波反褶积、匹配滤波等子波处理技术结合的方法进行子波压缩和一致性校正。针对表层变化大的特点,研究提出基于层析反演近地表模型的波动方程基准面静校正技术,通过层析反演的方法,建立较准确的近地表速度模型,较好地解决了滩浅海资料的静校正问题。在检波器二次定位方面,开发应用圆-圆定位方法和检波器空间差异校正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检波器受风浪、潮汐、海流影响发生的漂移问题。在噪音衰减方面,研究了噪音产生机制及地震数据在不同数学域、不同地球物理域及其不同多维构成下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地震数据重构的噪音衰减技术,另外,针对滩浅海资料多次波发育的特点,提出采用预测反褶积、相关滤波、拉冬变换、波动方程和优化组合多重压制方法压制不同类型的多次波。在成像技术方面,研究了主能量优化叠加技术、时差校正垂直叠加技术、共反射面元叠加技术、全方程优化系数有限差分偏移技术和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基本解决了滩海资料的叠加成像和偏移成像问题。根据以上研究成果,对胜利油田郭局子地区、桩西地区等滩浅海地震资料进行处理,提高了滩浅海资料的成像精度,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岳英,薛广建[8](2007)在《滩海过渡带地震采集处理技术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大港滩海区海岸线长达147km,滩海过渡带地表条件极其复杂,地震激发、接收环境差、差异大,地震资料分辨率与信噪比低、成像和一致性差。为此,针对该区特殊的地震地质条件,就近年来大港油田在滩海过渡带地震采集处理方面的主要特色技术方法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尚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刘正华[9](2007)在《歧南凹陷沙河街组水道砂体储集性能差异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储层地质学是油气勘探开发的一项重要工程。在油气的勘探开发过程中,需要了解储层的层位、成因类型、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构造作用及影响、物性、孔隙结构特征、含油性、储层岩体几何形态、分布规律,以及有利储层分布区域的预测。随着油气勘探开发实践的不断深入,储层地质学研究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从而得到迅速发展。歧南斜坡带—埕宁隆起区位于南大港构造带以南,是大港地区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点地区。研究区北部的歧南凹陷是—长期发育的生烃凹陷,凹陷内下第三系地层分别向西、东、南三个方向抬起,依次形成西部缓坡带、东部张巨河构造带、南部羊二庄断阶带,其中西部缓坡带在近两年的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中取得很好的勘探成果,南部羊二庄断阶带的友谊油田、东部张巨河构造带的张东油田也是大港油田主要产油区块,其主要含油层系为下第三系沙一段、沙三段。前人对歧南凹陷地区第三系沉积体系、储层发育控制因素,以及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根据以往的认识,该区沙一段、沙三段沉积主要受古构造背景控制,发育滩坝及近岸水下扇沉积,如南部羊二庄断阶带的友谊油田的主力储层即为近岸水下扇砂体。随着友谊油田等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该区储层横向变化快,分油组的沉积微相及储层研究欠缺,有利储层预测难度大。如凹陷区所钻探的歧南2、6、7、8等井均见到较好的油气显示,但均因物性较差未获得成功。现今困扰歧南地区油气田勘探开发的难点问题是寻找优质储集性能的砂体。因此,目前当务之急是进行沉积储层评价、沉积微相划分,明确储层的控制因素,建立符合研究区实际地质特点的储层地质模型,明确砂体展布规律与有利的水道砂体发育相带,为研究区的油气勘探与开发工作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本文结合歧南凹陷的沉积相研究为基础,充分运用岩心观察、测井、地质录井等第一批资料,利用三维地震技术对水道砂体进行了追踪,利用现代实验室分析技术对研究区沙河街组含油层系进行了储层综合研究。研究中从储层岩石学特征方面入手,详细分析了沙河街组砂岩的孔隙组构和储集性能,探讨了原始矿物组分、成岩作用等对储层质量的控制,阐明了不同水道砂体的储集性能的差别,及其影响因素;结合次生孔隙的分布规律和地震属性反演技术,划分了有利储层的分布区带。地震属性水道砂体追踪表明,研究区水道砂体发育,形态特征典型,内部结构清晰,为多个透镜状砂体叠置的侧积复合体。歧南斜坡为地质背景有利于形成断块—岩性圈闭与上倾尖灭岩性圈闭,勘探潜力大。沉积环境分析表明,沙河街组沉积时期,研究区位于张巨河与羊三木古潜山构造带之间的低洼部位,沉积坡度大,羊二庄断裂、赵北等同沉积断裂活动强度大,为重力流沉积提供了有利的古地理背景。使沙一上底部与沙一中的地层中发育较好的重力流水道砂体。成岩作用研究表明,水道砂体主要位于晚期成岩A期,有利于次生孔隙的发育,其成岩反应序列为:长石淋滤(?)粘土膜(?)泥晶方解石胶结(?)石英加大(?)灰岩岩屑与长石溶解、高岭石充填(?)亮晶方解石、绿泥石、铁方解石、铁白云石沉淀。储集性能差异性分析表明,储层物性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原始储集条件是影响储层物性的重要因素;储层沉积作用对砂体具有平面控制作用;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纵向上有改善作用,主要表现在长石、碳酸盐岩屑等颗粒的溶解有利于形成次生孔隙;钙质胶结、石英加大边、高岭石沉淀降低孔隙度与渗透率。而且研究发现本区砂岩中碳酸盐岩屑含量较高,但是碳酸盐岩岩屑对砂岩成岩—孔隙演化有很大的影响,岩屑呈圆状—次圆状,岩石变形不明显,溶蚀现象普遍,有利于次生孔隙发育。针对歧南凹陷地区沙河街组的沉积成岩特点,结合储层物性发育特点建立了四种成岩—孔隙演化模式。①湖岸滩坝型,砂岩分选、侧向连通性好,原始孔隙发育,孔隙流体活动强,溶蚀现象普遍,次生孔隙发育;②重力流主水道型,侧向连通性好,原始孔隙较发育,孔隙流体主要顺砂体走向活动,碳酸盐岩屑溶蚀现象较普遍,次生孔隙较发育;③重力流水道侧翼、末梢型,砂体侧向连通性不好,原始孔隙较发育,孔隙流体活动弱,碳酸盐岩胶结与高岭石沉淀普遍,交代现象普遍,次生孔隙不发育,储层性能不好;④水下扇间湾型,基质含量较高,孔隙连通性差,机械压实明显,孔隙流体活动较弱,次生孔隙不发育。通过以上研究,认识到重力流水道砂体是本区有利的勘探开发目标。重力流主水道砂体和水道侧翼、水道末梢砂体储层性能的差异。从而也解释了早期勘探的歧南2、6、7、8井储层物性较差的原因。提出对重力流水道砂体进行勘探部署时,应选择主水道中心部位进行钻探。

王贺林[10](2006)在《海上油气田油藏评价和开发技术研究 ——以大港油田关家堡油藏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海上开发强调规模投入、高速高效开发,但在拥有少数钻井资料的评价阶段把开发规模、开发方案确定准确减少海上工程投入风险,以及对于陆相沉积储层如何实现高速高效开采,并且在高速强采下实现最大采收率一直是海上开发难以解决的三大难题。由于方案研究的不确定性造成海上开发油田方案实施防线加大,粗略统计海上油田方案实施符合率不到80%,差别最大的不足50%。再者海上开发多采取高速强采政策,采用的手段以加大生产压差的方式为主,但对于陆相沉积、储层薄的油田,放大生产压差的能力有限,国内外目前开始探讨利用水平井、多底井、分支井等技术来改变现状,但仍处于试验阶段,规模应用的很少。提高采收率目前已成为海上开发难以解决的问题,统计我国已开发的海上老油田预测最终采收率只有14—17%,只相当于标定采收率的50%,特殊条件限制了开发后期传统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如何在开发初期就确定有效的提高采收率的政策,对海上油田开发实现高速、高效意义越来越大。 大港油田关家堡开发区位于极浅海和滩涂地区。本文针对滩海油田开发的特征,以早期油藏精细建模、水平井开发技术、强采强注开发过程中提高采收率为主要研究内容,对滩海关家堡开发区底水油藏、多层砂岩油藏的高效开发进行研究,在认识地质情况的基础上,通过精细油藏建模、水平井井网部署、提高采收率技术方法研究,对实现海上油田开发的效益最大化进行了有益实践研究。本文取得的成果如下: 1、有效预测滩海油田关家堡开发区砂体、油砂体的空间分布规律,首次利用砂控建模理论建立了储层三维精细油藏模型。 2、开展斜井、分支井、水平井产能及水平段优化的油藏工程研究,提出利用水平井开发的适应性措施,并利用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开发方案进行了优选,对开发指标进行了预测。 3、通过开展室内岩心驱替试验,对强采强注下提高采收率的技术进行研究,提出适应于海上油田开发的能贯穿开发全过程的提高采收率系统配套技术。

二、大港油田滩海地区油气化探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港油田滩海地区油气化探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北大港六间房油田油藏精细立体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取得的成果和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质概况
    2.2 勘探开发概况
第三章 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基础与原则
    3.2 精细等时地层格架建立
第四章 构造特征研究
    4.1 构造精细解释
    4.2 构造格局及特征
第五章 储层及油气藏特征
    5.1 沉积背景
    5.2 储层物性特征
    5.3 储层预测与评价
    5.4 油气分布特征
    5.5 油气藏类型
    5.6 油气控制因素分析
第六章 开发潜力分析
    6.1 开发效果分析
    6.2 剩余油分布规律
第七章 开发调整方案及实施效果
    7.1 开发综合调整研究
    7.2 重点井组调整方案
    7.3 有利目标区块潜力评价
    7.4 实施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石油物探在我国油气发现与发展中的作用——纪念《石油物探》创刊5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开拓我国石油工业的先行者[1]
    1.1 初试锋芒
    1.2 突破松辽
    1.3 揭开华北
    1.4 逐波四海
        1.4.1 渤海
        1.4.2 北部湾
        1.4.3 南海北部
        1.4.4 东海
2 保障油气资源接替的主力军[2]
    2.1 决胜塔河[3]
    2.2 解剖塔中[4]
    2.3 攻陷库车[5]
3 勘探开发持续发展的推进器
    3.1 奏响川东北[6]
    3.2 再捷渤海湾[7]
    3.3 持续创辉煌
        3.3.1 创建百年油田[8]
        3.3.2 从胜利走向胜利[9]
4 结束语

(3)辽河油田水陆过渡带高精度地震勘探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课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2 辽河油田水陆过渡带勘探概况
    2.1 水陆过渡带的划分
    2.2 辽河油田区域概况
        2.2.1 地理概况
        2.2.2 区域地质概况
        2.2.3 近地表特性
    2.3 勘探概况及存在问题
        2.3.1 勘探概况
        2.3.2 存在问题
3 地震采集技术
    3.1 精细表层结构调查
        3.1.1 常规低降速带调查方法
        3.1.2 表层结构调查方法应用
        3.1.3 表层结构资料分析
    3.2 地震波激发技术
        3.2.1 激发井深
        3.2.2 组合激发技术
    3.3 水陆过渡带地震波接收技术
        3.3.1 水陆过渡带检波器
        3.3.2 水陆过渡带检波器耦合机理
        3.3.3 检波器组合接收技术
    3.4 水陆过渡带特殊观测系统设计技术
4 地表一致性处理技术
    4.1 地表一致性相位校正技术
        4.1.1 地表一致性相位校正原理
        4.1.2 地表一致性相位校正的实现方法
    4.2 地表一致性振幅处理
        4.2.1 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
        4.2.2 地表一致性异常振幅校正技术
    4.3 地表一致性子波处理
        4.3.1 反褶积方法原理
        4.3.2 串联反褶积应用
5 静校正技术
    5.1 野外静校正
        5.1.1 静校正量
        5.1.2 野外静校正
        5.1.3 折射波静校正
        5.1.4 实例分析
    5.2 剩余静校正
        5.2.1 剩余静校正的分类
        5.2.2 剩余静校正处理的基本假设
        5.2.3 剩余静校正原理
6 高保真噪音压制技术
    6.1 随机噪音压制技术
        6.1.1 水陆过渡带随机噪音特点
        6.1.2 两种典型压制随机干扰方法
        6.1.3 三维随机噪音衰减技术
        6.1.4 实例分析
    6.2 相干干扰压制技术
        6.2.1 线性干扰基本特征
        6.2.2 几种线性干扰压制方法分析
        6.2.3 实例分析
7 高精度地震成像技术
    7.1 叠前时间偏移
        7.1.1 叠前时间偏移和叠后时间偏移基本概念
        7.1.2 叠前时间偏移基本原理
        7.1.3 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时间偏移
        7.1.4 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流程
        7.1.5 叠前时间偏移走时计算
        7.1.6 叠前偏移速度分析
        7.1.7 叠前偏移偏移孔径
    7.2 叠前深度偏移技术
        7.2.1 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深度偏移理论基础
        7.2.2 Kirchhoff积分叠前深度偏移存在问题
        7.2.3 提高成像精度采取的措施
        7.2.4 偏移参数选择
8 应用效果分析
    8.1 二界沟地区的应用效果
        8.1.1 工区概况
        8.1.2 表层地震条件
        8.1.3 以往勘探效果分析
        8.1.4 采集技术
        8.1.5 应用效果分析
    8.2 茨榆坨-长滩地区的应用
    8.3 大民屯凹陷荣胜堡-前进地区的勘探效果
9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学术论文

(4)大港张东地区地震地质综合储层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与研究成果
    1.6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研究区地质特征
第三章 地层对比与沉积相研究
    3.1 层序地层格架
    3.2 层序演化特征
    3.3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3.4 物源分析
    3.5 沉积相平面展布及演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维地震精细解释研究
    4.1 地震资料极性判定
    4.2 层位标定与反射特征
    4.3 构造精细解释技术
    4.4 断裂系统、构造形态分析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震储层综合预测研究
    5.1 薄互层地震分辨率研究
    5.2 基于波形分类的地震相分析技术
    5.3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5.4 时频分析技术
    5.5 地震频谱分解技术
    5.6 地震波阻抗反演技术
    5.7 地震资料油气检测技术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地震反演储层预测研究
    6.1 基础资料的分析与处理
    6.2 储层特征曲线重构
    6.3 子波优选和精细层位标定
    6.4 初始模型的建立
    6.5 基于模型的反演处理
    6.6 储层横向预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储层综合预测研究
    7.1 油藏类型及分布
    7.2 油气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
    7.3 有利区块评价及目标优选
    本章小结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大港滩海地区沙河街组储层测井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2 薄储层测井评价研究现状
        1.2.3 低渗透储层测井解释研究现状
    1.3 研究区概况
        1.3.1 地层发育特征
        1.3.2 油藏特征及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提高薄层测井曲线分辨率方法研究
    2.1 测井盲源反褶积方法研究
        2.1.1 反褶积的概念
        2.1.2 常用的反褶积方法介绍
        2.1.3 测井盲源反褶积处理原理
        2.1.4 测井盲反褶积处理结果地质分析
        2.1.5 研究区测井盲源反褶积处理
    2.2 基于希尔伯特变换的测井属性分析研究
        2.2.1 希尔伯特概念及原理
        2.2.2 基于希尔伯特变换的测井处理
        2.2.3 应用实例及效果
第三章 预处理及“四性”关系研究
    3.1 测井曲线预处理
        3.1.1 测井曲线深度校正
        3.1.2 环境影响校正
    3.2 测井曲线标准化
        3.2.1 标准层的选择
        3.2.2 直方图法曲线标准化
    3.3 “四性”关系研究
        3.3.1 储层岩性特征
        3.3.2 储层物性特征
        3.3.3 储层含油性特征
        3.3.4 储层电性特征
        3.3.5 “四性关系”分析
第四章 储层参数测井评价
    4.1 储层岩性参数解释评价
        4.1.1 泥质含量解释模型
        4.1.2 粒度中值模型
    4.2 储层物性参数解释评价
        4.2.1 孔隙度模型
        4.2.2 渗透率模型
    4.3 储层含油性评价
第五章 研究区低渗透油藏流体识别
    5.1 低渗透油藏低阻特征成因分析
        5.1.1 低阻油层的概念及特征
        5.1.2 研究区低阻油层成因分析
    5.2 低阻油层识别研究
        5.2.1 低阻油层测井响应特征
        5.2.2 低阻油层定性识别技术
第六章 储层测井综合评价
    6.1 有效厚度划分标准
        6.1.1 有效厚度物性标准
        6.1.2 有效厚度电性标准
    6.2 储层非均质性评价
        6.2.1 层内非均质性
        6.2.2 层间非均质性
        6.2.3 夹层分布
    6.3 储层测井综合评价
        6.3.1 基于岩性识别的储层分类标准
        6.3.2 储层岩性-物性分类标准
        6.3.3 利用神经网络进行储层分类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及动态实时跟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质建模技术研究现状
        1.2.2 实时跟踪技术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二章 油藏地质特征
    2.1 地层特征
    2.2 构造特征
    2.3 沉积特征
    2.4 储层非均质及隔夹层分布
    2.5 流体特征及油藏类型
    2.6 开发简史及特征
第三章 地质建模及实时跟踪技术研究
    3.1 随机建模技术研究
        3.1.1 随机建模方法分类
        3.1.2 随机建模方法分析
        3.1.3 随机建模过程中地质约束原则的应用
        3.1.4 随机建模实现的检验标准
    3.2 水平井实时跟踪技术研究
        3.2.1 地质模型重建技术
        3.2.2 地质导向技术
        3.2.3 控制井眼轨迹技术
第四章 地质导向模型的建立
    4.1 研究思路
    4.2 数据准备
    4.3 构造模型重建
    4.4 自然伽马模型
        4.4.1 相关性分析
        4.4.2 自然伽马模型计算方法
        4.4.3 自然伽马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4.5 岩相模型
    4.6 岩石物理模型
    4.7 导向模型优选与检验
第五章 水平井实时跟踪研究
    5.1 关家堡油藏水平井开发适应性
    5.2 关家堡油藏水平井实时跟踪研究
        5.2.1 随钻数据实时监测及数据处理
        5.2.2 钻井过程中导向模型的实时修正
        5.2.3 优化水平井轨迹
        5.2.4 对水平井轨迹实时跟踪
        5.2.5 跟踪效果评价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胜利滩浅海地区高精度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认识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地震地质条件
        2.2.1 表层地震地质条件
        2.2.2 地下地震地质条件
    2.3 勘探潜力分析
第三章 滩浅海地震资料特征分析
    3.1 施工因素调查
    3.2 信号特征分析
        3.2.1 信号传播过程中振幅、频率变化
        3.2.2 震源与检波器对信号的影响
        3.2.3 静校正量对的信号影响
    3.3 噪音特征分析
        3.3.1 滩海地区的噪音类型
        3.3.2 噪音特征分析
第四章 检波器二次定位技术
    4.1 初至波二次定位
    4.2 折射波二次定位
第五章 子波差异校正技术
    5.1 地表一致性振幅处理
        5.1.1 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
        5.1.2 地表一致性振幅校正
        5.1.3 地表一致性剩余振幅校正
    5.2 地表一致性子波处理
        5.2.1 地表一致性反褶积
        5.2.2 两步法统计子波反褶积
        5.2.3 匹配滤波
        5.2.4 地表一致性相位校正
        5.2.5 滩海资料子波差异校正应当遵循的几个原则
第六章 高精度时差校正技术
    6.1 静校正
        6.1.1 三维折射波静校正
        6.1.2 近地表层析反演及波动方程基准面静校正
        6.1.3 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
    6.2 动态时差校正
        6.2.1 高阶NMO速度分析
        6.2.2 地质模型约束速度分析
        6.2.3 剩余动态时差校正
第七章 高保真噪音衰减技术
    7.1 多次波压制
    7.2 基于地震数据重构的噪音衰减技术
第八章 高精度地震资料成像技术
    8.1 主能量优化叠加技术
    8.2 时差校正垂直叠加技术
    8.3 共反射面元叠加技术
    8.4 全方程优化系数有限差分偏移技术
    8.5 叠前时间偏移技术
第九章 综合应用效果
    9.1 郭局子地区三维资料应用效果
    9.2 桩海连片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效果
第十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歧南凹陷沙河街组水道砂体储集性能差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沉积—构造背景
    §2.1 区域构造特征
        2.1.1 埕宁隆起
        2.1.2 埕北断阶带
    §2.2 沉积充填演化
        2.2.1 地层层序
        2.2.2 沉积充填演化阶段
    §2.3 重力流水道发育的古地理背景
        2.3.1 古地理背景
        2.3.2 沉积物源体系
第三章 水道砂体地震属性分析与追踪
    §3.1 地震属性分析的关键技术
        3.1.1 时窗
        3.1.2 属性地质含义解释
        3.1.3 属性筛选
    §3.2 水道砂体地震属性分析与追踪
        3.2.1 水道砂体标定
        3.2.2 地震属性特征
    §3.3 水道砂体地震属性的平面分布
        3.3.1 沙一下地震属性平面分布
        3.3.2 沙一中地震属性平面分布
        3.3.3 沙一上地震属性平面分布
        3.3.4 沙三段地震属性平面分布
        3.3.5 水道砂体分布规律
第四章 储层沉积相研究
    §4.1 储层的沉积相标志
        4.1.1 颜色特征
        4.1.2 岩性特征
        4.1.3 沉积构造
        4.1.4 古生物化石
        4.1.5 沉积结构特征
    §4.2 沉积物源分析
        4.2.1 重矿物分析
        4.2.2 岩屑含量分析
        4.2.3 物源方向分析
    §4.3 沉积微相划分及其特征
        4.3.1 沙河街组沉积背景
        4.3.2 重力流水道
        4.3.3 近岸水下扇
        4.3.4 滩坝
    §4.4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4.4.1 沙一上沉积相展布特征
        3.4.2 沙一中沉积相展布特征
        4.4.3 沙一下沉积相展布特征
        4.4.4 沙三段沉积微相展布
第五章 储层的成岩演化
    §5.1 成岩作用类型
        5.1.1 压实作用
        5.1.2 胶结作用
        5.1.3 溶蚀作用
    §5.2 成岩作用阶段和成岩演化序列
        5.2.1 成岩阶段划分依据
        5.2.2 成岩演化阶段和成岩演化序列
第六章 储层微观结构特征
    §6.1 储层岩石学特征
        6.1.1 砂岩结构特征
        6.1.2 碎屑组分和砂岩类型
    §6.2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6.2.1 储层孔隙类型
        6.2.2 储层喉道类型
    §6.3 储层物性特征
    §6.4 储层的孔隙结构综合评价
第七章 储层的储集性能差异性分析和综合评价
    §7.1 储层的储集性能差异性分析
        7.1.1 原始储集条件是影响储层物性的重要因素
        7.1.2 储层沉积作用对砂体具有平面控制作用
        7.1.3 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纵向上的改善
        7.1.4 储层中酸溶性组分溶解造成的次生孔隙
        7.1.5 砂泥岩组合方式对储层孔隙演化的影响
    §7.2 储层成岩孔隙演化模式
        7.2.1 湖岸滩坝型砂体成岩演化模式
        7.2.2 重力流主水道砂体成岩演化模式
        7.2.3 重力流水道侧翼、末梢砂体成岩演化模式
        7.2.4 水下扇间湾砂体成岩演化模式
    §7.3 储层综合评价和有利勘探区带预测
        7.3.1 储层综合评价标准
        7.3.2 储层分层物性综合评价
        7.3.3 有利勘探目标
主要认识和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10)海上油气田油藏评价和开发技术研究 ——以大港油田关家堡油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引言
    0.1 选题依据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0.2.1 储层横向预测技术
        0.2.2 水平井技术发展现状
        0.2.3 水平井技术在大港油田的应用现状
    0.3 主要研究内容
    0.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0.5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第1章 关家堡开发区概况
    1.1 油田地理与自然条件概况
        1.1.1 地理位置
        1.1.2 自然条件
    1.2 区域地质与勘探简史
        1.2.1 预探庄海4×1井,喜获百吨高产
        1.2.2 扩大勘探成果,发现庄海8背斜
        1.2.3 精细评价,落实原油地质储量
第2章 地质特征
    2.1 地层特征
        2.1.1 地层划分对比
        2.1.2 分层岩性特征
    2.2 构造特征
        2.2.1 区域构造特征
        2.2.2 分层系构造特征
        2.2.3 断裂特征
    2.3 储层特征
        2.3.1 沉积相
        2.3.2 储层岩石组成及成岩作用
        2.3.3 储层物性
        2.3.4 储层非均质性
        2.3.5 流体性质及温压系统
        2.3.6 油藏类型
第3章 油藏评价阶段精细地质建模
    3.1 目标和技术方法
        3.1.1 工作目标
        3.1.2 基本工作思路和工作流程
    3.2 基础数据
    3.3 时间域构造模型
        3.3.1 时间域断层模型的建立及校正
        3.3.2 构造层位的建立
    3.4 深度域构造模型
        3.4.1 时深转换
        3.4.2 小层地质界面
        3.4.3 纵向网格
    3.5 泥质含量模型
        3.5.1 泥质含量模型计算方法
        3.5.2 泥质含量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3.6 含油砂体模型
        3.6.1 砂体划分原则
        3.6.2 砂体划分标准及划分结果
        3.6.3 含油单砂体的追踪解释
        3.6.4 单砂体含油范围
    3.7 岩石物理模型
        3.7.1 孔隙度模型
        3.7.2 渗透率模型
        3.7.3 含油饱和度模型
    3.8 庄海4×1断鼻模型
    3.9 模型储量计算
第4章 水平井可行性研究
    4.1 关家堡油藏水平井开发适应性
    4.2 关家堡地区水平井产能研究
        4.2.1 关家堡地区试油试采分析
        4.5.2 关家堡地区水平井单井产能油藏工程研究
        4.5.3 关家堡油藏水平井单井模拟研究
第5章 关家堡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5.1 庄海4×1油藏数值模拟
        5.1.1 层系划分
        5.1.2 开发方式
        5.1.3 油藏模型
        5.1.4 方案设计及预测
    5.2 庄海8背斜油藏数值模拟
        5.2.1 层系划分
        5.2.2 开发方式
        5.2.3 Nm组油藏数值模拟
        5.2.4 Ng I 1小层油藏数值模拟
        5.2.5 Es组油藏数值模拟
    5.3 关家堡开发区开发指标预测
        5.3.1 动用投产计划
        5.3.2 庄海8背斜开发指标
        5.3.3 关家堡开发区推荐方案开发指标
第6章 高速强采下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6.1 关家堡地区驱油配方体系筛选实验研究
        6.1.1 聚合物驱油体系筛选
        6.1.2 ASP三元复合驱油体系筛选
        6.1.3 关家堡地区驱油体系的配方筛选结果
    6.2 关家堡地区提高采收率技术驱替实验研究
        6.2.1 水驱油空白实验
        6.2.2 聚合物驱流动实验
        6.2.3 ASP三元复合驱流动实验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大港油田滩海地区油气化探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北大港六间房油田油藏精细立体评价[D]. 高天.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2]石油物探在我国油气发现与发展中的作用——纪念《石油物探》创刊50年[J]. 王炳章,蔡俩. 石油物探, 2011(06)
  • [3]辽河油田水陆过渡带高精度地震勘探关键技术研究[D]. 周陆扬. 中国海洋大学, 2009(06)
  • [4]大港张东地区地震地质综合储层预测研究[D]. 张江华. 中国石油大学, 2009(03)
  • [5]大港滩海地区沙河街组储层测井评价[D]. 张涛. 中国石油大学, 2009(03)
  • [6]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及动态实时跟踪研究[D]. 周明晖. 中国石油大学, 2009(03)
  • [7]胜利滩浅海地区高精度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D]. 朱伟强.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8(10)
  • [8]滩海过渡带地震采集处理技术及应用[J]. 岳英,薛广建. 天然气工业, 2007(S1)
  • [9]歧南凹陷沙河街组水道砂体储集性能差异性分析[D]. 刘正华. 中国地质大学, 2007(06)
  • [10]海上油气田油藏评价和开发技术研究 ——以大港油田关家堡油藏为例[D]. 王贺林. 成都理工大学, 2006(02)

标签:;  ;  ;  ;  ;  

大港油田滩区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