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管理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

目标管理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

一、目标管理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许馨元[1](2021)在《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发表重要论述,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教育目标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拓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劳”写入教育目标,这代表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加强劳动教育是全阶段教育系统面对的共同课题。2020年7月,为加快构建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为高校德育中劳动观教育指明了方向,劳动观教育是劳动教育的核心,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的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生存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全社会劳动观的发展方向,树立大学生正确劳动观是现阶段高校德育刻不容缓的任务,以此为背景,此论文提出将习近平劳动观融入至高校德育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历年五一节讲话及其他重要讲话中阐述了自己对劳动的看法,尤其是对社会上存在的不重视劳动、不尊重劳动、劳动关系不够和谐等问题提出了具有新时代色彩的劳动观点。此篇论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历次讲话为研究内容,总结出习近平劳动观,同时以高校德育为研究内容,深刻分析高校德育的各个要素,并将习近平劳动观融入至高校德育中,以此教育大学生形成正确劳动观念,这既对高校德育进行了理论创新,也使高校德育更加具有时代性。此篇论文从习近平劳动观和高校德育两方面入手,以习近平劳动观为出发点,结合我国高校劳动观教育实际情况,指出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具有拓展高校德育实践性、提升高校德育针对性、增强高校德育吸引力等现实意义。在分析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现状的过程中,指出现阶段高校德育中习近平劳动观教育存在理论有待加强、内容不够全面、过程流于形式、模式缺少协作性等问题,其原因在于高校德育对习近平劳动观教育的重视不足、理解不深、理念陈旧、环境缺乏合力等。此篇论文的研究重点是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的路径,二者相融合应把握高校德育的方向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容与形式相结合原则、创新性原则以及整体性原则,将习近平劳动观充分融入至高校德育目标、内容、课程、方法和环境之中,使其充分发挥育人作用。

葛广天[2](2021)在《保定市红色文化在当地高校德育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德育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发展状况,保定市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包括爱国主义、团结合作、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对于大学生精神品质的塑造有着重要功能,同时也能为大学生指明政治方向,使其坚定理想信念。而当前保定市红色文化在当地高校德育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因此对其进行调查研究,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有利于提升保定市红色文化与当地高校德育的融合,同时红色文化在德育中的应用也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绪论、红色文化及高校德育相关概述、保定市红色文化资源的基本内容、保定市红色文化融入当地高校德育情况调查分析以及对于保定市红色文化融入当地高校德育的思考。通过相关理论的研读、调查研究、分析思考,深入挖掘保定市红色文化在当地高校德育的应用中存在的优势及问题。针对优势及问题,提出对于保定市红色文化融入当地高校德育的思考,首先对保定市红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的实现主体进行了分析,分别从国家、学校、学生自身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其次对保定市红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德育的实现机制进行了研究,要建立健康的舆论导向机制、创新发展的激励机制、完善的反馈评价机制以及坚实的制度保障机制以促进保定市红色文化与当地高校德育的融合;最后从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四个方面论述了保定市红色文化在当地高校德育中的应用路径。要充分利用课程与教科书,利用高校课程作为红色文化教育主阵地:要注重实践教学、开展红色文化活动,创新实践活动以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要灵活运用网络媒体、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加强德育,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增加红色文化传播度;要加强社会政治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建设,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从而促进保定市红色文化在当地高校德育中的应用。

孙莹[3](2020)在《优良家风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里面对家庭美德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内容主要包括:男女平等、勤俭持家、尊老爱幼、邻里互助、勤俭持家、夫妻和睦等等。优良家风作为家庭优秀教育长期作用下的产物,是家庭美德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的讲话中,也提到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仅仅是我们的居住场所,同时也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如果一个家庭能有优良家风潜移默化的熏陶,便可以家道兴盛,幸福美满;一个家庭的家庭风气恶劣,便会导致子孙后代发展步伐的桎梏,危害社会。家风不仅仅代表着一个家庭的作风,其更是我们社会民风和社会和谐的基础。家风好,族风就会好,族风好,民风就好、民风好,社会将会变得和谐稳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必须解决好的首要目标。这不仅仅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有重要意义,更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德育首要价值。大学生是指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代表了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是不仅年轻还具有活力的一族。同时也是充当具有开拓性的创造者和建设者的主力军,更是推进社会向前的出类拔萃的人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很大程度上都受到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这首先是因为原生家庭的教育是所有孩子最开始的时候能接触到的教育,是所有教育开端的奠基石。每个家庭的父母受教育的水平,以及看待事物不同的观点,给初接受教育的孩子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优良家风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深远影响,在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次是因为原生家庭的环境与教导,对大学生来说有着很大程度的权威性。大学生在伦理道德,精神需求和物质生活等方面的具有强烈需要,并同时对父母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家庭成员所具有的根本利益一致性则说明了原生家庭对大学生有很大程度的制约功能。最后是父母与大学生之间因为存在着天然的血缘关系,他们之间的密切性和天然性使父母的情绪对大学生的情绪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影响作用。现如今,越来越多有关大学生的社会案件层出不穷,在思考这些社会案件带来的不良结果时,我们更应该反思不仅仅要注重大学生的知识教育,更要注意对大学生德育进行良好的教育。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有三点,第一点是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涵养,能够更好的净化社会风气。第二点是有利于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家风文化。第三点是有利于自觉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下的道德要求。本文首先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教育观、毛泽东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家风思想和习近平关于家风的重要论述为理论基础进行展开,其次详细介绍了优良家风的在个人,家庭、社会、民族四个方面的德育思想内容以及它的表现形式。最后,通过深入挖掘优良家风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价值,阐述了优良家风融入大学生德育中的具体实现途径。关于如何完成调查研究,本文主要采用了三种分析研究的方法,分别是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理论结合实际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是一种超越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分析方式。通过对国内外相关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和仔细研读,归纳总结了不同文献中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对优良家风和大学生德育有了比较全面科学的认识。比较分析法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分析方式,当我们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时,应遵循的原则为“吸收精华,去其糟粕”,优良家风作为传统文化中及其重要的一部分,我们也应该遵循这个原则,辩证地去看待家风。理论结合实际分析法就是根据现实的情况,以优良家风的弘扬和传承为出发点,结合大学生在高校的德育教育问题,更好的将优良家风与大学生的德育结合起来,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由量变到质变,更好的使优良家风为大学生德育教育服务,以家庭教育、高校平台、现代社会媒体为载体更好地为弘扬和发展优良家风开辟实现途径。通过三种不同的方法,可以让研究结果更加的理性,客观且全面。优良家风里所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会悄无声息的影响大学生的一生。作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深入挖掘优良家风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价值,并进一步促成合力,将其变为现实,这对更好的为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郑黄鑫[4](2020)在《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德育理论研究》文中指出生态德育理论为培养人类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解决当今生态问题而生。在我国,在巨大的生态危机压力之下,在环境教育尚未取得应有成效的背景下,扎根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生态德育思想、西方生态伦理学、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生态德育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正式诞生,四十年来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当今生态环境下,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生态德育理论的发展进行回顾与反思,无论是对我国生态德育理论的发展,还是对生态德育实践的开展和现实生态问题的解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和内容分析等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态德育理论进行了回顾和梳理。依据研究发展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德育理论大致可划分为孕育、萌生、探索和蓬勃发展四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学者们主要从理论、学科和关系三种不同视角,围绕生态德育的概念、意义、理论基础、目标、原则、内容、特点、途径及方法八大主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呈现出丰富性、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然而,分析发现相关研究尚存在研究取向的功利性、研究的系统性不足、研究成果的实践导向和效用不够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彰显生态德育理论的意义,建议在后续研究中,能借鉴相关经验,完善研究体系;继承优良传统,发扬研究优势;克服现有不足,突破研究困境;加强实效研究,提升研究的可操作性。

李伟[5](2020)在《小学德育叙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育叙事作为一种极富生活化和情感化的德育方法,因其一方面符合小学生爱好听故事的心理特征,另一方面能够防止小学德育重灌输和说教的弊端逐渐进入研究视野。作为一种德育方法,它通过叙述包含特定道德价值的事件传授道德观念,促进受教者品德的完善,同时也成为返回学生真实品德生活,解决我国德育弱效问题的有效途径。但由于认识上的偏颇和实践经验的匮乏,小学德育叙事存在过于注重标准预设、内容空疏、主体单一及评价空泛的问题,这违背了德育叙事的初衷。为解决上述问题,发挥德育叙事的内在功能,提升德育叙事在小学阶段运用的实效,本研究以调查小学德育叙事的现状为切入点,通过问卷和访谈了解当前小学德育叙事的真实情况,并以叙事法加以展现,在分析小学德育叙事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给出有效建议,优化小学德育叙事的应用机制。基于此,论文主要设计以下四个部分。第一章是小学德育叙事的概述,包括对小学德育叙事相关概念的界定,明确研究对象和范围,发现小学德育叙事独特的情境性、感染性、探究性和生成性的特点,以进步主义和叙事伦理学对个体价值的关注为基础,指出小学德育叙事在促成学生品德提高、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以及完善德育评价体系上的意义,这是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第二章是小学德育叙事的现状调查。根据对文献的收集整理以及问卷的设计和访谈资料的分析,了解小学德育叙事的现状:一方面,德育叙事在小学中被广泛运用,且教师能够熟练运用德育叙事开展教学;另一方面,小学德育叙事预设标准较难为学生内化、叙事内容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叙事主体由教师独占以及叙事评价单一空泛的问题也较为突出。第三章是对小学德育叙事存在问题的检视。根据对调查资料的整理,总结出小学德育叙事在叙事标准、内容、主体和评价四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是叙事标准预设化,教师过分遵照叙事预设标准,忽视叙事中的道德生成;叙事内容空疏化,过于关注宏大叙事传递的普遍规则,忽视生活叙事对个体道德成长的意义;叙事主体单一化,教师本位的教育观僭越学生叙事权,忽视学生叙事话语表达的需要;叙事评价空泛化,评价语言缺乏针对性,德育叙事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第四章是小学德育叙事有效开展的对策建议。研究认为,解决叙事标准预设化的问题,要重视叙事生成性经验,提高把握课堂生成的叙事能力;针对叙事内容空疏的问题,要充实叙事内容,针对学生特点选择叙事内容,面向真实的生活事件挖掘德育素材;面对叙事主体单一的问题,要树立儿童本位叙事观,并融入多元叙事主体;针对叙事评价空泛化问题,教师要突出叙事评价的针对性,同时构建完善的德育叙事评价体系。研究通过对小学德育叙事在实践方面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上为小学德育叙事的改进提供可能的依据。

颜林[6](2020)在《朋辈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点问题,新时代大学生成长于网络信息化时代,受多媒体影响,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同时,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因社会环境的日新月异变得更加复杂。由于新形势的发展,如何才能更加有效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大学生生活在校园里,除了接受老师的专业教育,更多时间是与同龄人相处。故此,同龄人对于大学生个体的成长十分重要,朋辈教育是通过朋辈群体产生的教育方式,也是促进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一种教育方法。朋辈教育的融入,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快更好发展。自朋辈教育概念被引入我国以来,高校对于朋辈教育的使用至今已有二十多年。本文通过朋辈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发现在朋辈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中,有成效也有不足。为探索朋辈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性,完善融入过程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朋辈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论文就朋辈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这一课题,一是阐述了研究这个课题的背景与意义、文献研究综述,研究这一问题的方法与思路;二是详细阐述了朋辈教育的含义和特点,整理了朋辈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以及朋辈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运用概况;三是分析朋辈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通过对朋辈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的进一步分析,深入探究朋辈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与问题;四是通过研究朋辈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涂畅[7](2019)在《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研究》文中指出高校德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要方式,用对话式话语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使命,也是当前高校德育的中心任务。本文以对话为中心,紧紧围绕着对话来对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展开研究,从对话的本质、形式、价值、要素、实施路径等方面搭建一个关于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认知架构和实践路径,试图建立和完善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1.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理论生成。首先,通过对追求“同一性”思想道德真理的反思和对思想道德对话可能性和必要性的证明,揭示了对话德育生成的可能和必要性;其次,基于对对话与德育本源性重合和德育对对话的本真诉求两方面的探求和论证,揭示了对话德育生成的迫切性和现实性;最后,从交互主客体关系和交往实践两个层面来分析对话德育生成的有效条件。2.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理论考察。首先,基于对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内涵的界定和理解,阐述了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基本内涵。其次,从主体平等基础上的思想互动、双向理解生成上的意义共享和自我价值呈现上的深度构建等三个层面揭示了高校对话德育的内在本质;再次,从人与文本对话、人与他人对话、人与自我对话等三个层面揭示了高校对话德育的主要形式;最后,从平等性与民主性、开放性与互动性、沟通性和理解性、生成性和创造性、互惠性和共享性等五个方面阐述了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基本特征。3.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理论资源。首先,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观及人学理论来揭示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立论基础;同时,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思想及关于对话的论述来为高校对话德育提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支撑。其次,运用主体间性理论和西方对话哲学思想来为高校对话德育提供知识理论借鉴;最后,用中国传统对话思想来厚实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历史渊源。4.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现状审视。通过问卷和访谈的调查,发现当前高校对话德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的问题更突出,如对话积极性不高、对话流于形式、对话深度不够、对话方法单一、对话场域狭隘以及对话效果不理想等等,并从传统德育模式影响、平等对话关系缺失、师生对话素质欠缺、对话内容脱离生活、对话教学环境不理想等方面揭示了当前高校对话德育存在问题的成因。5.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现实需要与重要价值。一方面,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是为了应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当前高校德育产生的不利影响,满足“对话时代”对传统灌输德育模式变革的要求以及提升新时代高校德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需要而被提出和建构的。另一方面,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具有能使高校德育重获力量、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育价值,提升学生主体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人本价值,提升社会民主程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6.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基本要素的优化。首先,从以人为本原则、生活世界原则、合作共享原则等三个方面来论述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基本原则;其次,从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来揭示高校对话德育目标的两个维度,并从四个方面确定了高校对话德育的基本目标;再次,通过坚持对话德育内容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和构建面向生活世界的内容来设计高校对话德育的内容;最后,通过立足于遵循针对性、以人为本原则等原则以及采取启发引导法、协商法、讨论法、论辩法、谈心谈话法、网络对话法等方法来优化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方法。7.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实施路径。第一,从树立以人为本和以生为本、开放和民主、生成和建构等理念来更新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指导理念;第二,从建构依据、建构方向和建构路径等方面来建构对话型师生关系;第三,从培养对话意识和对话能力等维度来提升师生的对话素养;第四,从空间环境、话语环境和心理环境等方面来创设优质的对话环境;第五,从课堂、生活、网络等场域来拓宽对话德育的微观场域;第六,从对话的准备、进行、总结反思等阶段来优化对话德育的过程;最后,从评价指标设计、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强化过程评价、综合运用评价方法等方式来加强高校对话德育的评价工作。总之,立足于新时代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和现实力量,着眼于新时代高校德育优势的发挥,以对话的视角来审视新时代高校德育,突破了传统囿于方法论或认识论层面对对话德育的研究,从本体论角度将对话看作是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运用对话思维提出了“在育人中对话,在对话中育人”的学术观点。一方面揭示了对话德育对于人的存在与发展的本体性意义,另一方面凸现了对话德育对于人的精神建构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揭示对话德育的真实内涵和价值,为探寻对话德育的根基提供学理依据,为变革新时代高校德育的思维方式开拓了崭新思路。

赵蓉[8](2019)在《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生活德育的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德育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高校生活德育在具体实践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德育抽象化、德育理想化、德育功利化、德育形式化,主要是因为高校德育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大大降低了高校生活德育的实效性。而且十八大、十九大会议的召开使我国学校德育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提出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为我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给高校德育提出了更高更难的要求与任务。所以,如何有效地进行生活德育实践,如何成功构建高校生活德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中首要完成的任务。因此,在高校德育中,我们应该坚持以生活为德育的依托,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加强大学生对道德的体验与感悟,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大学生德性的生成,使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本文主要包括了四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意义、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方法和创新点进行了阐述,为本论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章是对立德树人和生活德育理念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了概述,重点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角度对当前我国高校生活德育构建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第三章是结合当前我国时代背景,对构建高校生活德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概述,并从深受传统德育思想的影响、高校德育体制存在缺陷、德育主体自身因素的限制、新媒体对高校德育的冲击四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第四章是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结合立德树人培养目标提出了构建高校生活德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以促进高校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德育环境,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大学生德性的生成。

刘勤[9](2019)在《高校德育学分制实施情况研究 ——基于云南师范大学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德育一直处于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受到国家和党中央的高度关注,通过各种教育会议、方针、政策对高校德育工作进行提升。在当代高校中,德育学分制是德育工作的一种创新管理模式,将学分制应用于德育工作中。由于高校德育学分制实施时间比较短、实施经验不丰富、实施体系不完整、理论发展不完善,导致当前高校实施的德育学分制存在一定的不完善性,严重阻碍了高校德育学分制的发展。本文章从此现实问题出发,遵循高校教育、高校德育、高校受教育对象的发展规律,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方法,基于云南师范大学,对德育学分制相关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从云南师范大学这一个案推广到我国高校德育学分制,促进高校德育学分制实施问题的解决。本文章试图通过对云南师范大学德育学分制相关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立足于我国高校德育学分制的发展现状,并且以国外高校德育的发展现状为参考,对解决我国高校德育学分制实施相关问题的办法进行探索,促进高校德育学分制体系的完善,推动高校德育学分制的发展。本文章包括绪论部分、正文四章部分以及结语部分。绪论部分论述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概括了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一章界定了德育学分制的相关概念,提出了相关理论依据以及本研究的研究维度与研究视角。第二章是对本研究的调查研究设计,包括问卷调查研究设计、访谈调查研究设计。第三章对云南师范大学德育学分制实施的调查结果分析。从德育学分制实施的目标维度、内容维度、方法维度、评价维度,基于问卷结果、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云南师范大学在德育学分制实施过程的相关问题。第四章是基于第三章研究内容,从不同维度对高校德育学分制的发展提出建议。结语部分是对此次调查研究进行的总结。阐述了本研究的结论,通过调查分析研究清晰明确的找到了云南师范大学德育学分制实施存在的问题,并推广到我国高校德育学分制的发展中。说明了本研究的不足,研究角度过于细小,没有宏观的进行研究;提出了研究期望,对高校德育学分制进行更多层面的研究,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做出贡献。

查文静[10](2018)在《先秦儒家思想在大学德育中的应用探讨》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正处在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时期,在多元文化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加上大学德育本身存在的一些不足,使德育实效性不如人意。因此,国家大力倡导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大学立德树人。在这样的时代与教育背景下,本研究选取了先秦儒家思想这一重要内容来探寻它在大学德育中的应用资源以及应当如何应用。首先,笔者总结了目前先秦儒家思想教育与大学德育方面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目前大学德育存在的不足,为探讨先秦儒家思想在大学德育中的应用进行了理论准备。在对儒家思想的历史变迁与影响进行梳理后,笔者采用了质的研究路径,通过深度访谈和内容分析等方法了解大学师生对于目前大学德育的看法及其对先秦儒家思想教育的需求,试图找寻先秦儒家思想与大学德育的联系。其次,本文探讨了先秦儒家思想中可以应用在大学德育中的一些资源。孔子、孟子与荀子对人性善恶倾向的不同判断和人性可变的共同判断说明,大学德育必须在尊重大学生生存需求与成长需求的基础上展开,即同时尊重他们“利”与“义”的实现。先秦儒家“义利”并举、“义”重于“利”的思想体现了个体幸福与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统一。这启示我们:大学德育应当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但同时亦应当在通过教育促使学生个人幸福的实现。先秦儒家思想传达出一种价值取向,即除了获“利”的“乐”,拥有道德自觉也是一种“乐”。这种渗透在先秦儒家“仁”中的道德自觉是道德教育的较高要求,而倡导道德规范的“礼”是道德的外化,“法”是道德底线的保障。对于大学德育来说,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学生道德自觉的培养、礼仪教育与法治教育。这样的德育目标与内容看上去既高远又广博,但并非不切实际。正如先秦儒家“君子”与“圣人”的理想人格那样,大学德育培养的学生必须遵守底线的道德,但同时应当有着对高尚道德的仰望与追求。因此,理想人格的实现归根到底是由自己的道德修养来实现的,也就是个人通过勤学笃行、慎独自省与践行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来完成。这是先秦儒家思想可以应用在大学德育中的一些内容,尤其是它传递的以道德自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修养思想为我们提供了道德实践的可靠途径。最后,对于这一思想体系,我们需要引导大学生通过批判继承领悟其中的思想精华,通过抽象继承使思想的精华能够与当今时代相结合。对于将先秦儒家思想应用于大学德育的途径与策略,本文主要认为可以通过先秦儒家通识课程为内容来开展,通过吸纳先秦儒家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大学德育实效性,从孔门师生互动获得良好师生关系的启发,以及大学生通过领悟中庸之道来促进自我教育,以此来更好地提升大学德育的实效。

二、目标管理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目标管理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习近平劳动观及高校德育概述
    2.1 习近平劳动观内涵
        2.1.1 劳动主体观
        2.1.2 劳动价值观
        2.1.3 劳动教育观
        2.1.4 劳动精神观
        2.1.5 劳动关系观
        2.1.6 劳动创新观
    2.2 高校德育概述
        2.2.1 高校德育的内涵
        2.2.2 高校德育的功能
    2.3 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的意义
        2.3.1 有利于拓展高校德育的实践性
        2.3.2 有利于提升高校德育的针对性
        2.3.3 有利于增强高校德育的吸引力
第三章 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的现状分析
    3.1 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的成绩
        3.1.1 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显性课程中取得的成绩
        3.1.2 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隐性课程中取得的成绩
    3.2 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3.2.1 高校德育中习近平劳动观教育理论有待加强
        3.2.2 高校德育中习近平劳动观教育内容不够全面
        3.2.3 高校德育中习近平劳动观教育过程流于形式
        3.2.4 高校德育中习近平劳动观教育模式缺少协作性
    3.3 习近平劳动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高校德育对习近平劳动观教育重视稍显不足
        3.3.2 高校德育对习近平劳动观教育理解略有欠缺
        3.3.3 高校德育中习近平劳动观教育理念相对陈旧
        3.3.4 高校德育中习近平劳动观教育环境缺乏合力
第四章 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的原则及途径
    4.1 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的原则
        4.1.1 把握高校德育方向性原则
        4.1.2 把握高校德育主体性原则
        4.1.3 把握高校德育内容与形式相结合原则
        4.1.4 把握高校德育创新性原则
        4.1.5 把握高校德育整体性原则
    4.2 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的途径
        4.2.1 确立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德育目标
        4.2.2 促进高校德育内容的综合发展趋势
        4.2.3 构建高校德育课程的实践育人模式
        4.2.4 打造高校德育方法的创新形式
        4.2.5 推进形成高校德育环境的合力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保定市红色文化在当地高校德育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一)时代背景
        (二)现实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述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基本观点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红色文化及高校德育相关概述
    一、红色文化相关概述
        (一)红色文化的概念及特点
        (二)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高校德育相关概述
        (一)德育及高校德育的定义
        (二)高校德育的内容
        (三)高校德育的重要性
    三、红色文化在高校德育中应用的价值
        (一)政治教育价值
        (二)文明传承价值
        (三)历史印记价值
    四、红色文化在高校德育中应用需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三)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四)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第二章 保定市红色文化资源的基本内容
    一、保定市红色文化资源概况
        (一)人物旧址、纪念馆系列
        (二)革命历史事件遗址、纪念馆系列
        (三)综合性革命历史博物馆系列
        (四)墓碑、烈士陵园系列
        (五)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
    二、保定市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
        (一)内容的多样性
        (二)传播的广泛性
        (三)资源的价值性
        (四)地区的便利性
    三、研究保定市红色文化资源的必要性
        (一)保定市红色文化是重温历史的重要财富
        (二)保定市红色文化是凝聚人心的思想保证
        (三)保定市红色文化是激励进步的动力源泉
    四、保定市红色文化资源在当地高校德育中应用的意义
        (一)保定市红色文化为当地高校德育提供生动的教育资源
        (二)保定市红色文化为当地高校德育提供丰富的教育形式
        (三)保定市红色文化为当地高校德育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第三章 保定市红色文化在当地高校德育中的应用情况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
    二、保定市红色文化在当地高校德育中应用的积极表现
        (一)保定市部分高校学生对红色文化认知情况较好
        (二)保定市红色文化在部分高校德育中得到一定的应用
    三、保定市红色文化在当地高校德育中应用的消极表现
        (一)关于课程及教材方面的调查分析
        (二)关于实践及活动方面的调查分析
        (三)关于校园物质及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调查分析
        (四)关于社会环境对红色文化传播影响情况的调查分析
    四、保定市红色文化在当地高校德育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保定市红色文化在当地高校德育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二)保定市红色文化在当地高校德育中应用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四章 对于保定市红色文化在当地高校德育中应用的思考
    一、发挥保定市红色文化在当地高校德育中应用的实现主体的作用
        (一)国家及政府的大力支持
        (二)学校及教师重视度提升
        (三)学生的主动参与
    二、完善保定市红色文化在当地高校德育中应用的实现机制
        (一)建立健康的舆论导向机制
        (二)建立创新发展的激励机制
        (三)建立完善的反馈评价机制
        (四)统筹坚实的制度保障机制
    三、探索保定市红色文化在当地高校德育中应用的实现路径
        (一)课程育人,利用高校课程作为红色文化教育主阵地
        (二)实践育人,创新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
        (三)文化育人,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增加红色文化传播度
        (四)环境育人,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
结语
附录1 保定市红色文化在当地高校德育中的应用情况调查
附录2 保定市红色文化在当地高校德育中应用的访谈提纲
附录3 保定市红色文化资源汇总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优良家风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
        1.4.1 研究的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
2 核心概念的界定及相关概述
    2.1 优良家风
        2.1.1 优良家风及其相关概述
        2.1.2 优良家风的发展过程
        2.1.3 优良家风的特点
    2.2 优良家风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恩格斯家庭教育观
        2.2.2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家风思想
        2.2.3 习近平关于家风的重要论述
3 优良家风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
    3.1 家风中的德育意蕴
        3.1.1 注重“修身”的个人思想
        3.1.2 注重“齐家”的家庭美德
        3.1.3 注重“和谐”的社会公德
        3.1.4 注重“忠信”的民族精神
    3.2 家风的表现形式
        3.2.1 大、小传统意蕴中的家风文化
        3.2.2 家训文本的谆谆教导
        3.2.3 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
4 优良家风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价值和影响
    4.1 优良家风是融入大学生德育的重要资源
        4.1.1 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4.1.2 培育大学生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4.1.3 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修养
        4.1.4 增强大学生的法治道德纪律观念
    4.2 优良家风是武装高校德育的有力载体
        4.2.1 优良家风是高校德育问题解决的初始场所
        4.2.2 优良家风让大学生德育内容更加具有合理性
        4.2.3 优良家风使高校德育更好地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5 优良家风融入大学生德育中的实现途径
    5.1 挖掘家风价值,丰富大学生德育的合理内容
        5.1.1 注重经典深度剖析传统家风的育人资源
        5.1.2 对话学者弘扬升华优良家风的内容价值
        5.1.3 立足时代创新发展现代家风的时代内涵
    5.2 理清优良家风内容,融入大学生德育的四个维度
        5.2.1 将道德教育融入到专业德育之中
        5.2.2 将品格修养融入到幸福德育之中
        5.2.3 将天人合一融入到生态德育之中
        5.2.4 将仁义道德融入到感恩德育之中
    5.3 扩展优良家风实现途径,融入大学生德育全面发展
        5.3.1 充分利用学校的德育课程规范优良家风的传播途径
        5.3.2 加强父母对优良家风的重视程度,营造优良家风文化传播氛围
        5.3.3 借助现代社会媒体,扩宽对优良家风培育传播的具体途径
        5.3.4 积极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优良家风教育的通力合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和获奖情况

(4)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德育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现实动因:生态问题依旧严峻
        (二)政策支持:我国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三)完善需求:现有生态德育理论存在不足
        (四)时代氤氲:特殊时间节点进行理论回顾成为潮流之势
    二、概念界定
        (一)生态
        (二)德育
        (三)生态德育
        (四)生态德育理论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如何进行文献综述的研究
        (二)关于德育理论发展的研究
        (三)关于生态德育理论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日新月盛:生态德育理论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20世纪70年代-1990年:生态德育理论的孕育阶段
        一、作为生态德育理论产生基础的环境教育的政策背景
        二、作为生态德育理论产生基础的环境教育的理论背景
    第二节 1990-2002年:生态德育理论的萌生阶段
        一、环境教育的成长——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催生了生态德育理论
        二、理论界关于环境教育与道德教育关系的思考促使生态德育理论初步形成
    第三节 2003-2005年:生态德育理论的探索阶段
        一、国家政策支持促进了生态德育理论的发展
        二、理论界的热烈讨论激发了生态德育理论的进步
    第四节 2006年至今:生态德育理论的蓬勃阶段
        一、可持续教育再发展——生态文明教育引发了生态德育理论的研究热潮
        二、生态德育大范围进入校园实践促使生态德育理论的实践性转向
第二章 八大主题:共构生态德育理论的研究内容
    第一节 生态德育概念与意义的探究
        一、生态德育概念的厘清
        二、生态德育意义的揭示
    第二节 生态德育特点的探析
        一、生态德育理论的特点
        二、生态德育实施过程的特点
    第三节 生态德育理论基础的探讨
        一、以儒道佛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生态德育思想
        二、西方生态伦理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第四节 生态德育目标及原则的探明
        一、生态德育目标的分析
        二、生态德育原则的探寻
    第五节 生态德育内容的探索
    第六节 生态德育途径及方法的探求
        一、按照不同教育实施主体进行划分
        二、按照不同教育方式进行划分
第三章 三种视角:共建生态德育理论的研究维度
    第一节 理论维度:生态德育研究的逻辑基础
        一、东方哲学思想孕育了生态德育理论的发展雏形
        二、西方哲学思想奠定了生态德育理论的生存逻辑
    第二节 学科维度:生态德育研究的实践契入点
        一、在语文学科中进行生态德育渗透的研究
        二、在思想品德学科中进行生态德育渗透的研究
        三、在地理和生物学科中进行生态德育渗透的研究
        四、在其他学科中进行生态德育渗透的研究
    第三节 关系维度:深化生态德育研究的立足点
        一、生态德育与环境教育关系的辨明
        二、生态德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关系的辨明
        三、生态德育与生态文明教育关系的辨明
        四、生态德育与德育生态关系的辨明
        五、生态德育与其他教育关系的辨明
第四章 继往开来:我国生态德育理论研究的困境与超越
    第一节 生态德育理论研究的特点
        一、丰富性
        二、多元性
        三、开放性
    第二节 生态德育理论研究的困境
        一、价值取向的功利性
        二、研究的系统性不足
        三、研究的实践导向和效用不够
    第三节 我国生态德育理论研究困境的超越
        一、借鉴相关经验,完善生态德育理论研究体系
        二、继承优良传统,发扬生态德育理论的研究优势
        三、克服现有不足,突破生态德育理论的研究困境
        四、加强实效性研究,提升生态德育理论的可操作性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期刊类
    三、学位论文类
致谢

(5)小学德育叙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小学德育叙事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叙事
        (二)德育叙事
        (三)小学德育叙事
    二、小学德育叙事的特点
        (一)情境性
        (三)感染性
        (三)探究性
        (四)生成性
    三、小学德育叙事的理论依据
        (一)进步主义教育
        (二)叙事伦理学
    四、小学德育叙事的价值
        (一)激发道德智慧,促进能力提升
        (二)营造民主对话氛围,融洽师生关系
        (三)完善德育评价体系,增强德育效果
第二章 小学德育叙事的现状调查
    一、问卷的设计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二)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
        (三)问卷的分析
        (四)问卷调查的结论
    二、访谈的开展与分析
        (一)选取访谈对象
        (二)进入现场与访谈的实施
        (三)叙事法对访谈问题的呈现
        (四)访谈小结
    三、调查小结
第三章 小学德育叙事中存在问题的检视
    一、叙事标准的预设化
        (一)教师过分遵照叙事预设标准
        (二)教师忽视叙事中的道德生成
    二、叙事内容的空疏化
        (一)过分关注宏大叙事传递的普遍规则
        (二)忽视生活叙事对个体道德成长的意义
    三、叙事主体的单一化
        (一)教师本位教育观僭越学生叙事权
        (二)忽视学生叙事话语表达的需要
    四、叙事评价的空泛化
        (一)叙事评价语言缺乏针对性
        (二)缺乏完善的德育叙事评价体系
第四章 小学德育叙事有效开展的建议
    一、打破预设标准,注重叙事动态生成
        (一)重视叙事生成性经验
        (二)提高把握叙事生成的能力
    二、充实叙事内容,面向真实道德事件
        (一)针对学生特点选择叙事内容
        (二)挖掘生活中的德育素材
    三、尊重学生叙事,丰富叙事主体
        (一)树立儿童本位叙事观
        (二)融入多元叙事主体
    四、增强评价针对性,构建全面的叙事评价体系
        (一)突出叙事评价的个体差异
        (二)完善德育叙事评价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6)朋辈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研究综述
        1.2.1 朋辈教育概念的研究
        1.2.2 朋辈教育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研究
        1.2.3 朋辈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1.3.3 案例分析法
    1.4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2 朋辈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2.1 朋辈教育的含义与特点
        2.1.1 朋辈教育含义
        2.1.2 朋辈教育的特点
    2.2 朋辈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2.2.1 自我教育理论
        2.2.2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
        2.2.3 社会学习理论
    2.3 朋辈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运用概况
        2.3.1 在西方高校中的运用
        2.3.2 在我国高校中的运用
3 朋辈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3.1 朋辈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
    3.2 朋辈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成效
    3.3 朋辈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4 朋辈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4.1 朋辈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4.1.1 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和正确价值导向
        4.1.2 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4.2 建立健全朋辈教育体系
    4.3 做到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统一
        4.3.1 融入形式要多种多样
        4.3.2 教育内容要丰富多彩
    4.4 朋辈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路径
        4.4.1 课堂教学活动
        4.4.2 校园文化活动
        4.4.3 社会实践活动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现状评述
    三、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 本文研究的思路
        (二) 本文研究的方法
        (三) 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四)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对话德育的理论生成
    一、思想道德对话的可能性
        (一) 关于追求“同一性”的思想道德真理的反思
        (二) 思想道德对话可能性与必要性的证明
    二、对话与德育的内在契合
        (一) 对话与德育的本源性重合
        (二) 对话是德育的本真诉求
    三、对话德育的生成条件
        (一) 交互主客体关系是对话德育生成的基础条件
        (二) 交往实践是对话德育生成的有效条件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理论考察
    一、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基本内涵
        (一) 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内涵界定
        (二) 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内涵理解
    二、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内在本质
        (一) 主体平等基础上的思想互动
        (二) 双向理解生成上的意义共享
        (三) 自我价值呈现上的深度构建
    三、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主要形式
        (一) 人与文本对话
        (二) 人与人对话
        (三) 人与自我对话
    四、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一般特征
        (一) 平等性与民主性
        (二) 开放性与互动性
        (三) 沟通性和理解性
        (四) 生成性和创造性
        (五) 互惠性和共享性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理论资源
    一、高校对话德育的马克思主义立论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
        (二)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支撑
        (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思想
        (二) 习近平关于对话的重要论述
    三、主体间性理论的理论借鉴
        (一) 认识论中的主体间性
        (二) 生存论中的主体间性
        (三) 社会学中的主体间性
    四、西方对话哲学的思想吸纳
        (一) 苏格拉底的对话思想
        (二) 戴维·伯姆的对话认识论
        (三) 马丁·布伯的关系对话
        (四) 巴赫金的语言学对话
        (五)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对话理论
    五、中国传统对话思想的历史渊源
        (一) 老子的对话思想
        (二) 孔子的对话思想
        (三) 王阳明的对话思想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现状审视
    一、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现状的调查概述
        (一) 调查的对象
        (二) 调查的内容
        (三) 调查的方法
    二、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取得的成效
        (一) 对话教学的地位和必要性受到重视
        (二) 教师的对话教学观念初步树立
        (三) 学生的对话意识开始觉醒
        (四) 师生间的交流和讨论日益增多
    三、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主要问题
        (一) 对话积极性不高,对话比重不足
        (二) 对话流于形式,意义生成不充分
        (三) 对话囿于表面,对话深度不够
        (四) 对话方法单一,对话场域狭隘
        (五) 对话效果不凸显,出现相对主义倾向
    四、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 传统灌输式德育模式的影响
        (二) 平等对话关系的缺失
        (三) 师生对话素质的欠缺
        (四) 对话内容脱离生活
        (五) 对话教学环境不理想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现实需要与重要价值
    一、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现实需要
        (一) 应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当前高校德育产生的影响
        (二) 满足“对话时代”对传统灌输德育模式变革的要求
        (三) 增强新时代高校德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需要
    二、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重要价值
        (一) 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教育价值
        (二) 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人本价值
        (三) 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社会价值
第六章 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基本要素的优化
    一、坚持科学的高校对话德育原则
        (一) 以人为本原则
        (二) 生活世界原则
        (三) 合作共享原则
    二、制定明确的高校对话德育目标
        (一) 高校对话德育目标的两个维度
        (二) 高校对话德育的基本目标
    三、设计合理的高校对话德育内容
        (一) 设计高校对话德育内容的基本原则
        (二) 设计面向生活世界的德育内容
    四、采取有效的高校对话德育方法
        (一) 高校对话德育方法选择的原则
        (二) 当前高校对话德育的主要方法
第七章 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实施路径
    一、更新高校对话德育的指导理念
        (一) 树立以人为本和以生为本的理念
        (二) 树立开放和民主的理念
        (三) 树立生成和建构的理念
    二、构建高校德育对话型师生关系
        (一) 建构德育对话型师生关系的依据
        (二) 建构德育对话型师生关系的方向
        (三) 建构德育对话型师生关系的路径
    三、培养师生的对话素质
        (一) 培养师生的对话意识
        (二) 提升师生的对话能力
    四、创设优质的对话环境
        (一) 对话的空间环境创设
        (二) 对话的话语环境创设
        (三) 对话的心理环境创设
    五、拓宽高校对话德育的微观场域
        (一) 高校对话德育的课堂场域
        (二) 高校对话德育的生活场域
        (三) 高校对话德育的网络场域
    六、优化高校对话德育的过程
        (一) 对话的准备阶段
        (二) 对话的进行阶段
        (三) 对话的共享和反思阶段
    七、加强高校对话德育的评价工作
        (一) 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
        (二) 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三) 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四) 采用科学多元的评价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附录

(8)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生活德育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动态及本论题新意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立德树人及高校生活德育的概述
    2.1 立德树人的提出与内涵
        2.1.1 立德树人的提出
        2.1.2 立德树人的内涵
    2.2 高校生活德育的概述
        2.2.1 高校生活德育的内涵
        2.2.2 高校生活德育的特点
        2.2.3 高校生活德育的理论基础
    2.3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生活德育构建的必要性
        2.3.1 转变高校德育实效性低靡局面的需要
        2.3.2 适应新时代对我国高校德育新要求的需要
        2.3.3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人才的需要
第三章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生活德育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高校生活德育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3.1.1 德育抽象化
        3.1.2 德育理想化
        3.1.3 德育功利化
        3.1.4 德育形式化
    3.2 高校生活德育构建中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3.2.1 深受传统德育思想的影响
        3.2.2 高校德育体制存在缺陷
        3.2.3 德育主体自身因素的限制
        3.2.4 新媒体对高校德育的冲击
第四章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生活德育的构建思路
    4.1 构建高校生活德育的方法
        4.1.1 自我教育法
        4.1.2 榜样教育法
        4.1.3 角色扮演法
        4.1.4 情感陶冶法
        4.1.5 实践锻炼法
    4.2 构建高校生活德育的途径
        4.2.1 树立正确的高校生活德育原则
        4.2.2 不断更新高校生活德育内容
        4.2.3 要重视高校生活德育过程
        4.2.4 营造和谐的高校生活德育环境
        4.2.5 不断完善高校生活德育评价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期刊论文(1997-2018年)
附录二: 博硕士论文(1997-2018年)
附录三: 会议、报纸(1997-2018年)

(9)高校德育学分制实施情况研究 ——基于云南师范大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一、关于国外高校德育实施的状况研究
        二、关于国内高校德育学分制的研究状况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伦理
第一章 德育学分制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德育学分制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高校德育
        二、高校德育学分制
    第二节 德育学分制的相关理论支撑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杜威的实用主义德育理论
        三、泰勒科学管理原理
    第三节 高校德育学分制的研究维度和视角
        一、高校德育学分制的研究维度
        二、高校德育学分制的研究视角
第二章 云南师范大学德育学分制实施的调查研究设计
    第一节 德育学分制实施的问卷调查研究设计
        一、问卷调查内容
        二、问卷调查对象的情况
        三、问卷调查的实施
    第二节 德育学分制实施的访谈调查研究设计
        一、访谈问题内容
        二、访谈对象情况
        三、访谈调查的实施
第三章 云南师范大学实施的德育学分制的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节 云南师范大学实施德育学分制的状况调查分析
        一、实施动因
        二、推行德育学分制所具体实施的举措
        三、学校2015—2016 年德育成绩的分析
    第二节 德育学分制实施的问卷结果分析
        一、目标维度
        二、内容维度
        三、方法维度
        四、评价体系维度
        五、问卷调查小结
    第三节 德育学分制实施访谈结果分析
        一、目标维度
        二、内容维度
        三、方法维度
        四、评价体系维度
        五、访谈小结
第四章 研究建议
    第一节 明确高校德育学分制的目标
        一、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优秀的接班人
        三、形成科学的高校德育学分制发展理念
    第二节 丰富高校德育学分制的内容
        一、引入符合时代特色的德育内容
        二、重视传统文化的德育地位
        三、突出德育实践活动
    第三节 优化高校德育学分制的方法
        一、提高德育学分制的实施效率
        二、建立高校学生德育档案的网络体系
        三、探索德育学分制实施新方法
    第四节 完善高校德育学分制的评价体系
        一、加强高校德育学分制实施的监督管理
        二、推动高校德育学分制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发展
        三、开展德育学分制评价体系的理论研究
    第五节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附录
    一、调查问卷
    二、访谈问卷一
    三、访谈问卷二
致谢

(10)先秦儒家思想在大学德育中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设计
第二章 先秦儒家思想与大学德育的关联辨析
    第一节 儒家思想的历史变迁及影响
    第二节 先秦儒家思想在大学德育中的现实需求
第三章 先秦儒家思想资源在大学德育中的应用探讨
    第一节 人性论在大学德育中的应用
    第二节 义利观在大学德育中的应用
    第三节 “仁”“礼”“法”思想在大学德育中的应用
    第四节 道德修养论在大学德育中的应用
第四章 先秦儒家思想在大学德育中的应用原则
    第一节 批判继承原则——继承的对象
    第二节 抽象继承原则——继承的方法
第五章 先秦儒家思想在大学德育中的应用途径与策略
    第一节 大学德育课程——先秦儒家通识课程
    第二节 大学德育方法——先秦儒家教学方法
    第三节 大学师生关系——孔门师生互动的启发
    第四节 大学生自我教育——中庸之道的应用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突破与研究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目标管理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研究[D]. 许馨元. 延边大学, 2021(02)
  • [2]保定市红色文化在当地高校德育中的应用研究[D]. 葛广天. 大理大学, 2021(10)
  • [3]优良家风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D]. 孙莹. 西安理工大学, 2020(11)
  • [4]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德育理论研究[D]. 郑黄鑫.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小学德育叙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伟.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6]朋辈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颜林.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0(07)
  • [7]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研究[D]. 涂畅.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4)
  • [8]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生活德育的构建研究[D]. 赵蓉. 延边大学, 2019(01)
  • [9]高校德育学分制实施情况研究 ——基于云南师范大学的调查[D]. 刘勤.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先秦儒家思想在大学德育中的应用探讨[D]. 查文静. 云南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目标管理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