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玉 - 玉鉴别二号

什么是玉 - 玉鉴别二号

一、什么是玉石—玉辨之二(论文文献综述)

杜泽瑜[1](2020)在《曾国玉器的年代及用玉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周代的曾国位于今湖北随州、枣阳一带,扼控随枣走廊这一南北交通要道,是周王派往南方监视淮夷、统治南土的重要侯国。目前所发现的周代曾国的考古遗存,上迄西周早期,下至战国中期,尤以墓葬遗存为主。本文以曾国考古资料为基础,以历年学者建立的曾国历史文化背景为依托,试图对曾国遗址中出土玉器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借助曾国用玉墓葬伴出铜容器、陶容器的分期,对用玉墓葬进行分期,最后着重阐释曾国墓葬的用玉制度问题。第一章 绪论部分。首先明确本文的时空范围及相关概念,回顾曾国的发现与研究简史,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二章 介绍曾国玉器的出土概况。曾国玉器主要出土于墓葬中,因此本部分着重梳理叶家山墓地、郭家庙墓地、苏家垄墓地、义地岗墓群、擂鼓墩墓群出土的玉器。第三章 曾国玉器的类型分析。首先对曾国墓葬出土玉器进行分类和统一命名,利用器物类型学的方法,进行型式分析。第四章 曾国玉器分期研究。玉器作为高等级稀缺物品,拥有者往往格外珍惜,因此更新换代频率低,不少玉器作为传世品流传,即所谓“遗玉”;也有一些玉器被后人改制。上述特征决定了通过玉器的分期来判断墓葬这一方法是不可行的。因此,本章借助铜器与陶器的分期,对用玉墓葬分期进行研究,归纳各期玉器特点,为下文研究用玉制度的时代特征做铺垫。第五章 曾国用玉制度研究。首先,对用玉墓葬进行登记划分,以玉器分类、墓葬分期、墓葬等级为基础,研究曾国用玉制度体现出的时间、等级、性别特征,并将曾国用玉制度与中原地区进行比较研究。第六章结语部分。对上文内容进行总结,并反思目前文章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马月[2](2020)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玉石环饰设计文化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改革开放已经有四十年的灿烂历程。奋进的四十年,国内各领域都发生了掀天揭地的变化,中国从湮没无闻的东方国家一跃成为当今全球领域内位列第二经济体。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到当今社会,中华传统艺术文化不断地走出去与别国文化交流促进,中外的文化交流活动欣欣向荣。今时今日,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的目的再也不像几十年前一样让别国友人认识和了解中国,而是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对中国传统文化相对熟悉而且意味正浓的今天,让中国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与价值得到更大范围的认同与传播。“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践行,一方面让国人能够通过更加主动与自信的姿态,从别国文化中汲取利于自身发展的艺术资源,将艺术交流提升为艺术交融,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一步形成和壮大;另一方面借助丝绸之路文明的节节拓展,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丝绸之路沿线的玉石设计文化怎样以更加恰当的方式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展示和传播到世界各国,并且形成更加持久坚实有力的互动模式,成为了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构成,正文由五个章节构成。绪论部分由选题缘由、研究意义、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综合进行阐述。第一章主要对“一带一路”倡议和“一带一路”倡议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影响进行阐释。“一带一路”倡议概述部分详细介绍“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背景和含义;“一带一路”倡议对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影响部分则详细介绍“一带一路”倡议对民族文化交流、传承、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困境。第二章详细阐释玉文化属性及其内涵、玉在丝绸之路上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玉石在当今“一带一路”倡议下所体现的价值。第三章根据玉石中的环饰设计在中华历史中的演变过程深入剖析玉文化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对当今环饰玉石设计的深远影响,并且详细阐释了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环饰设计在文化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第四章主要针对“一带一路”大背景下,环饰文化在国礼中是如何具体体现的,当今玉石环饰文化设计有何借鉴之处。第五章从新型材质、工艺、样式三个方面对当今玉石环饰设计呈现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新的见解。

李青果[3](2020)在《玉史衍化与“美术考古”——论沈从文的中国古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沈从文于1949年8月由北大转入历史博物馆,即开始自行研究中国古玉,同时在中央美术学院讲授"中国玉工艺"。这批研究成果长期淹没不彰,直到2002年《沈从文全集》出版才得以问世。其中,沈从文利用前人文献和新出土实物,考述古玉的出处、出产及向中土的运输方式,也述及其映射的中西交通文化史问题,使这一问题显现为"一连串的历史事实"。他分疏玉史衍化的几个典型过程,辩证处理研究中的玩玉经验与历史知识,颇能翻出新意。他演述雕玉工艺,张扬商周雕玉艺术意境上的雄秀活泼与价值上的自由精神,在物质文化研究"史"的范围之外,又拓宽了"美"的新领域,其究心"美术考古",结合中国文化史谈中国美术史,丰富了文史研究的范围,形成了不仅考订历史,而且彰显艺术的治学特色。他承接民国以来出土实物与文献互证的"二重证据法",又出于己意以"联系和发展上下前后四方求索方法",考订古玉多种疑难问题,使不少看似难解甚或不可解的现象豁然以明,堪称方法论的创新。其成果虽因历史原因失载于相关的学术史着述,但在学术上的突出贡献是不应被忽视的。

李娜[4](2020)在《安徽蚌埠仿古玉雕市场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十年来,“玉器热”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玉器市场蓬勃发展。伴随着玉器市场的发展,仿古玉制造产业也孕育而生,这不可避免地给古玉爱好者、收藏家带来了困扰和经济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古玉器的鉴定和辨伪方法也日益更新,不管是宏观鉴定还是微观鉴定都更有理有据,二者辩证统一,更加科学有效。现今仿古玉制作工艺水准也随着相关鉴定专家的鉴藏水准的提高而不断提高。仿古玉市场对古玉市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安徽蚌埠仿古玉雕市场是中国仿古玉市场中比较知名的玉雕市场,它也是全国比较大的玉器集散地之一。蚌埠市本身并不产玉,但是它的玉雕业颇有历史,距1958年建玉雕厂至今已有六十多年历史。安徽蚌埠的仿古玉市场先后经历了形成期、发展期和现在的瓶颈期,然而关于蚌埠仿古玉雕市场科学准确的记录比较少,为了比较真实系统地记录下当下蚌埠仿古玉雕市场的现状和部分仿古玉雕制作工艺;为后来者提供清晰可靠的理论依据;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古玉器的鉴赏水平;也为蚌埠玉石雕刻市场和行业的从业人员提供良性发展策略,笔者选择了此课题。由于个人时间和研究能力的局限性,本课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调研和分析可以更具体,希望将来有能人志士可以继续深入研究。

袁晓聪[5](2017)在《散点透视中国古代诗歌与玉文化》文中研究指明玉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特色文化,它既是一种物质文化,也是一种精神文化。玉文化和中国古代诗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之间既是一种文化与语言的关系,也是一种原型与表述的关系。因此本文试着对此进行梳理和研究,并重点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几个方面来论述彼此之间的意义关系。在文字还没有出现的史前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将美玉从石头中挑拣出来,并赋予其神秘的色彩。这种以玉为美的文化意识正是人类摆脱蒙昧混沌的内在动力。史前的灵玉崇拜观念主要来自于人对自然界的恐惧以及巫觋的有意提倡。巫以玉事神,由此形成一定的宗教仪式。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玉被融入了国家意识,并最终被列入国家典章制度。如果说史前人类对玉美的欣赏还只是一种感性的认识,那么之后儒家对玉美的阐释则表现出一种理性的认识。儒家玉文化是文明时代玉文化的一种发展形态,其主要思想体现在“德玉”和“礼玉”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均是建立在原始玉崇拜的基础上,是史前玉文化的延续。“德玉”主要是一种观念用玉,而“礼玉”则主要是一种行为用玉。其中所蕴含的道德礼仪观念对当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道教是本土宗教,神仙思想是它的主要思想来源之一。儒家注重社会,道教则重视个人。追求长生和现世的自由,体现出道教对个体生命关怀的终极思想。道教用玉构建了一个冰清玉洁令人向往的神仙世界,是史前玉神物思想的回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加深了人们对玉的崇拜观念。食玉长生是道教玉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道教认为“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这种思想主要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方面体现了乱世中人们对生命无常的恐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们逃避现实,及时行乐的人性的弱点。道教在修行成仙的过程中,自创了很多的“玉术语”,其中有些则转变成为文学意象,是道教玉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佛教是一种外来宗教,它和传统玉文化的交汇融合主要体现在以玉造像方面。佛教是典型的像教,以突出的偶像崇拜为特色。以玉造像不仅牢牢地抓住了本土民族玉崇拜的心理,而且也以这种特殊的话语方式传达了教义。佛教的玉宝思想和玉文化也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玉是石之美者,佛教“七宝”属于更广泛意义上的玉类,不同于道教的以和田白玉为主的用玉思想。将玉作为一种文学符号写入佛偈诗歌,是中国佛教的一个显着特色,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佛教与传统玉文化的交汇影响。儒、释、道对传统玉文化的吸收和利用主要是基于史前玉神物思想,是灵玉崇拜观念的延续,体现出文化和文化之间的置换变形。玉文化对古典诗歌的渗透与影响,则表现为一种观念意义的转移与创造,体现出文学的人类学关怀。《诗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其中的用玉思想直接体现了儒家玉文化观念,主要突出了玉的道德礼仪属性,是周代礼乐文明的一个反映。《楚辞》和楚巫文化密切相关,其中的用玉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儒家以玉比德思想的渗透;二是楚巫文化中灵玉崇拜观念的影响。玉和香草都和原始宗教崇拜有关,在《楚辞》中两者的内涵意义不尽相同。香草侧重于表现一种追求洁身自好的思想;而玉则更倾向于表现人物的内在美德。前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后者则是一种静态的表述。《楚辞》中的“游仙”用玉思想和道教用玉思想相似,都是史前玉神物思想的回响。可以说,《诗经》《楚辞》中的用玉思想有着比较明显的宗教文化性质,与后代文学视野下玉美学思想不同。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艺术也是一种语言。语言是维持社会的纽带,保存文化的载体。玉意象是诗歌和玉文化比较紧密的联系。唐诗中的涉玉诗篇多于六千首,玉意象超过三百个。这些玉意象不仅承载着史前玉文化的元话语,反过来也对人们的思想意识起着一定的文化重构作用。唐代道教盛行,因此有很多仙道题材的诗歌作品。在这些作品的玉意象中,玉神物思想得到了比较集中的体现。同时,唐代也是一个科举取士的时代,儒家“以玉比德”的道德思想在诗歌中逐渐发展成为“以玉比才”的艺术思想,体现出社会环境变迁对语言内涵的影响。玉是权利的象征,是贵族的代表,这些思想也在一些诗歌作品中得到相应地艺术表现。以上均显示出儒、道两家玉文化对诗歌玉意象的渗透和影响。文化是要靠表述的,玉意象是史前玉文化多级编码的结果,在这个历时性的编码过程中,书写的随意性和不自觉化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有时会表现出一种文化的临界状态。唐诗中存在着大量的这样的文化临界意象,比如以“玉树”来简称“玉树后庭花”,其中“玉树”意象的涵义已经脱离了其作为“仙树”的艺术原型意义,而融入了王朝兴衰的历史感。又比如“玉关”一词,虽然它将永久的记忆着“西玉东输”的历史场景,但在诗歌中作为一种玉意象却是边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跟玉文化相去甚远等。这些都说明了书写的权利对原型文化传播的控制作用。总而言之,唐诗中的玉意象,多以“玉×”的形式出现,玉是一个具有形容词性的词根,其中似乎蕴含着一种古老的涵义,表现出“词根暗喻”的特点。玉是古代财货的一种,是人们物质生活的标志,是富贵的象征。宋词中对精金美玉的大量描写是其富贵气象形成的原因之一。宋代城市经济高度发展,玉器作为商品大量进入流通市场,为都市人们的享乐环境提供了一定的视觉效应。其中有对“金玉建筑”的想象,有对“金玉酒器”的描写,还有对“金玉装饰”的刻画等,这些都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宋词的华贵。这些描写不一定是全部真实,却也可以反映宋代词人的富贵心理。体现出一种夸饰性消费行为。玉和女性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出一种抽象观念的转移。符号意义指向客体,指向客体的某种性质。玉的温润而泽的属性,不仅是君子温柔敦厚的载体,而且也代表着女性温柔似水的角色特征。海德格尔说:“诗就是以语词的方式确立存在。”唐诗中涉及女性描写的玉意象大多表现在面部,而宋词中对女性的描写则比较细化,几乎牵扯到女性身体的各个部位,从不同侧面体现出男性眼中的女性形象。“所有的概念都有一个特点:永远承载着它们起源时的意义。”这些有关女性的玉意象充分体现了玉的最初的美学特点,即天生丽质。玉是温和、阴柔、亮丽、坚贞等的代名词,因此作为一种词汇编码符号,其所创造出来的语词多具有上述特点。文字具有沟通古今,传承文明的作用。但同时文字也把“倚玉偎香”、“怜香惜玉”等语词限制在视觉领域内,从而产生一种情感意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宋词婉约词风的形成。玉文化和古典诗学也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是儒家文艺思想的主要特点。儒家诗教观和文德观都是将作者品德和作品风格联系起来,提倡一种有用于世的诗文。刘勰《文心雕龙》对儒家的文德观有比较深刻的阐释。儒家玉德观和文德观并未有必然的联系,但刘勰在论述文德观的过程中,将两者相互联系,体现出一定的语言学批评的特点。从一个方面表达了他本人追求“君子之文”的意愿。《文心雕龙》中存在着大量以美玉论说文章的现象,一方面体现在品德和文章的关系上;一方面则是纯审美层面的艺术用玉。在诗文理论中表现出对玉的纯审美属性的重视,是魏晋以后诗文理论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这也正好和文学摆脱道德附属,独立性逐渐提高的大趋势相吻合。唐代诗歌繁荣,论诗形式主要有“以文论诗”和“以诗论诗”两种。玉作为一种理论符号在两种论诗方式中表现不同,前者以直接比喻为主要特点,而后者则以形象说理为主要特点。玉石关系、治玉方式以及玉美玉质等比喻论说的方式在理论表达中比较常见,表现出一定的原型意义。同时,玉作为一种文学符号也具有一定的修辞艺术,如譬喻、摹状、借代、映衬等,这些均有助于玉意象在诗歌作品中多彩的表现。

张学云,李加贵,郭继春,徐琳[6](2014)在《古玉器中牛毛纹沁的形成机理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笔者通过对古玉器中牛毛纹的形状与分布规律的观察,通过对古玉器中牛毛纹与玉器雕琢纹饰之间的空间穿插关系的研究,得出所谓古玉器上的牛毛纹就是分布于玉石上,被铁的氧化物充填了的一系列张性裂隙,牛毛纹生成于尚未雕琢的玉石中。古玉器中牛毛纹的有无与玉器的年代、入土与否等无直接关系。故古人文献中提到的牛毛纹乃人之精神气血渗入之说完全是人们的臆想,和水银沁入没任何关系。

邵淼[7](2013)在《红山文化玉器真伪对比鉴定初探》文中指出本文希望以红山玉器为例,在古玉的真伪辨识及鉴定研究方面作些有益的尝试。但由于笔者对真品实物的认识很大程度局限于图录或博物馆展出,缺乏实物触摸,所以可能会有一些局限性生,有待进一步认识和提高。

阿拉提·阿斯木[8](2013)在《时间悄悄的嘴脸》文中指出一出逃艾莎麻利开始生活在自己隐秘世界里以后,常常冥想,为什么一个人的开始和最后,不是一条能看得见抓得住的直线呢?一切结束以后,艾莎麻利的心没有说话,在黑夜的帮助下,匆忙地见过妻子,开着车出逃了。麻利,是他的挚友艾海提老鼠给他起的外号,起因是一次卖完玉从上海回来,下榻亲切的西域饭店,艾海提老鼠在吧台开票办手续的那么一会儿时间里,艾莎麻利和秀丽的前台经理海丽古丽坐在

丁思聪,蒋成龙[9](2012)在《古玉次生变化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将次生变化定义为玉脱离原生矿藏之后,在自然风化(开采之前)、人为作用、进入埋藏环境等过程中所发生的改变。次生变化与玉的质地、人为作用、接触物、土壤环境等因素有关。现有研究主要使用观察分析、模拟实验的方法,着眼点常常在次生变化本身。考古学方法在古玉次生变化的研究中至关重要,通过功能分类、"微环境"的复原和文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古玉次生变化的机理,而且能够更好地认识其背后的人类行为。

张清波[10](2012)在《美学视野下的《说文解字》玉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玉学的兴起和不断发展,玉文化展现出独具特色的文化气质。作为融合了物质与精神及多种品格代表性的文化,其自古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文化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对其他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不仅仅因为玉石资源稀有或玉石表现出的美丽,更是因为玉有着深层次的美学价值。早在许慎所着的《说文解字》中就有“玉,石之美”的评价。作为一部系统归纳和分析汉字字形、解释汉字字形与字义关系的字典,《说文解字》为我们留下许多珍贵文献资料。我们尝试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相关“玉”部的记载为依托,从原始人文社会的角度和考古文化的取证上去探析汉字构形取意和语源意义,揭示其中的玉文化内涵,进而对《说文解字》中包涵的玉文化进行审美解读,即在美学视野下对《说文解字》中蕴含的玉文化进行研究。按照逻辑关系和研究需要,本文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绪论部分,美学视野下《说文解字》玉文化研究综述。综合阐述与《说文解字》玉文化相关的研究,分别从研究背景、概念界定、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等方面进行说明。对目前的研究状况和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结合论文主旨对研究对象加以详细说明和有限的界定,为文章思路和体系的建立打好基础,提出立足丰厚的历史文献、借鉴当代研究成果、进而进行美学视野下的相关探索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提出创新要求。第一章,与玉相关的部首字分析。主要围绕《说文解字》进行相关材料的梳理整合,以东汉许慎所着《说文解字》“玉”部、“王”部、“珏”部字为主,按照先整理《说文解字》记载,后加以多角度材料解释的方式进行分析,最后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将三个部首所包括的字分为十一组不同的类别。第二章,《说文解字》玉文化内涵阐释。以上文分析整理为基础,概括总结《说文解字》玉文化三方面内涵:森严等级制度的化身;完善的宗教祭祀功能;标准的道德伦理观念形成。除此之外,《说文解字》玉文化当然还蕴藏深厚的审美文化内涵。在历史长河中,审美元素作为玉文化的重要元素不断发展,审美意蕴不断丰富,论文的第三章将对玉文化审美意蕴进行深入探析。第三章,《说文解字》玉文化审美意蕴探窥。从审美表现和审美特征两个角度对《说文解字》玉文化进行审美意蕴的深入探析。就《说文解字》玉文化审美表现来看,可分为形式美和内容美两方面。形式美实质是玉石本身的自然属性,主要包括韵律美、色彩美、造型美;内容美则指玉石的社会属性,主要包括装饰美、德美、信美。通过对《说文解字》玉文化审美表现的分析,进一步探讨其审美特征,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进行概括,分别为:自上而下的普世性转变;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结语部分,美学视野下《说文解字》玉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分为从经济到文化和现代化的传统两个方面,总结近代玉经济和玉文化产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在肯定其积极推动作用的同时看到存在的问题。总的来讲,论文以《说文解字》有关玉的部首字分析为玉文化研究的切入点,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多层面的思考,分别从政治、宗教、道德以及审美元素等角度阐释玉文化内涵,进而将《说文解字》玉文化研究置于美学视野下,通过对其独特的审美表现、审美特征等审美意蕴的研究,透视当代玉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传统经典性与当代普世性的完美结合,在“德美”“信美”与“利益”“欲望”的对抗中,发出对高尚人格理想的呼唤。

二、什么是玉石—玉辨之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什么是玉石—玉辨之二(论文提纲范文)

(1)曾国玉器的年代及用玉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时空范围及相关概念
    第二节 曾国玉器研究简史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曾国玉器出土概况
    第一节 墓葬单位出土曾国玉器
    第二节 其他单位出土曾国玉器
第三章 曾国玉器类型研究
    第一节 种类
        一、分类标准
        二、种类划分
    第二节 型式
第四章 曾国玉器分期研究
    第一节 伴出铜容器分期
    第二节 伴出陶容器分期
    第三节 用玉墓葬的分期
第五章 曾国用玉制度研究
    第一节 用玉墓葬等级
        一、墓葬等级划分
        二、用玉等级区分
    第二节 礼仪用玉
        一、组合
        二、特征
    第三节 装饰用玉
        一、组合
        二、特征
    第四节 丧葬用玉
        一、组合
        二、特征
    第五节 与中原地区的比较研究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玉石环饰设计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缘由
    2.研究意义
    3.概念界定
    4.文献综述
    5.研究方法
    6.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一带一路”倡议概述
    1.1 “一带一路”倡议内涵
    1.2 “一带一路”倡议共建原则
        1.2.1 坚持恪守宪章
        1.2.2 坚持开放合作
        1.2.3 坚持和谐包容
        1.2.4 坚持市场运作
        1.2.5 坚持互利共赢
    1.3 “一带一路”倡议核心理念
    1.4 “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目标
        1.4.1 和平之路
        1.4.2 繁荣之路
        1.4.3 开放之路
        1.4.4 绿色之路
        1.4.5 创新之路
        1.4.6 文明之路
    1.5 “一带一路”倡议顶层框架
    1.6 “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内容
        1.6.1 政策沟通
        1.6.2 设施联通
        1.6.3 贸易畅通
        1.6.4 资金融通
        1.6.5 民心相通
    1.7 “一带一路”倡议对民族艺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影响
        1.7.1 “一带一路”倡议对民族文化交流、传承、发展的促进
        1.7.2 “一带一路”背景下各民族艺术文化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第二章 玉的属性及玉文化在古今丝绸之路中的价值
    2.1 玉的属性
        2.1.1 玉的物理属性
        2.1.2 玉的文化属性
    2.2 玉石之路的概念与玉文化在古丝绸之路中的价值
        2.2.1 玉石之路的概念
        2.2.2 玉文化在古丝绸之路中的价值
    2.3 玉文化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价值
        2.3.1 促进文化思想层面的理解与交流
        2.3.2 促进和谐世界的建设
        2.3.3 促进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
        2.3.4 促进国际间科技进步与制造工艺交流
第三章 环形玉器的演变对当今“一带一路”背景下玉石环饰设计的影响
    3.1 玉器中环饰设计的功能演变
        3.1.1 新石器时期玉璧功能与象征意义
        3.1.2 商周时期玉璧的功能与象征意义
        3.1.3 春秋战国时期玉璧的功能与象征意义
        3.1.4 汉代玉璧的功能与象征意义
        3.1.5 宋至清代玉璧的功能与象征意义
        3.1.6 玉璧演化至今的功能与象征意义
    3.2 环形玉器的形制演变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玉石环饰设计的影响
        3.2.1 创始时期
        3.2.2 发展过渡时期
        3.2.3 兴盛时期
        3.2.4 相对衰落时期
        3.2.5 仿古时期
        3.2.6 衍生时期
第四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环饰文化的具体体现
    4.1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礼中的环饰文化体现
        4.1.1 《丝路绽放》雕漆赏盘中的环饰文化体现
        4.1.2 《共襄盛事》景泰蓝赏瓶中的环饰文化体现
        4.1.3 《和合宝鼎》珐琅器中的环饰文化体现
        4.1.4 《和合之美》捧盒套装中的环饰文化体现
        4.1.5 《和韵》捧盒中的环饰文化体现
        4.1.6 《梦和天下》首饰盒中的环饰文化体现
第五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当今玉石环饰设计呈现
    5.1 当今玉石环饰设计的材料运用
    5.2 当今玉石环饰设计的工艺呈现
    5.3 当今玉石环饰设计的崭新样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国历史朝代年表
    附录2 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的重要论述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3)玉史衍化与“美术考古”——论沈从文的中国古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考订玉的出处与出产
二、考订玉史几个问题
    (一)补证玉的交换价值
    (二)玩玉知识与历史知识的辨证
    (三)考订魏晋唐代之玉事
三、推崇“雄秀活泼”的商周雕玉艺术
结语

(4)安徽蚌埠仿古玉雕市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二、本课题目前研究现状分析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价值和意义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安徽蚌埠玉雕市场的历史沉淀
    第一节 蚌埠地区玉雕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 蚌埠仿古玉雕市场形成的原因
        一、蚌埠的玉雕市场分布情况
        二、仿古玉雕的来历
第二章 春秋战国、汉代阴刻工艺与蚌埠仿古阴刻工艺的鉴定研究
    第一节 蚌埠仿古玉雕的治玉工具与古代的治玉工具比较
    第二节 春秋、战国阴线工艺类别与仿品的工痕比较
    第三节 汉代阴线工艺类别与仿品的工痕比较
第三章 安徽蚌埠仿古玉雕市场机制研究
    第一节 蚌埠仿古玉雕市场的优势
        一、社会支持
        二、旅游文化的推动
        三、文化消费的转型
    第二节 蚌埠仿古玉雕市场的不足
        一、精品稀缺
        二、文化体验营和创新融合不足
    第三节 仿古玉雕的消费心理探析
        一、古玉供不应求及投资消费利导
        二、地域性社会认同影响
第四章 仿古玉雕市场的创新策略
    第一节 凝练独特的仿古玉雕品类
        一、现有仿古产品的工艺优化
        二、其他产品的设计创新与品牌意识
    第二节 丰富实用的玉文化产品功能
        一、多功能的产品研发
        二、易用性的功能组合
    第三节 创设多元的历史文化体验
        一、多感官层次体验
        二、沉浸互动式文化体验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5)散点透视中国古代诗歌与玉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文化篇
    第一章 玉文化与其他文化
        第一节 玉文化与儒家文化
        一、灵玉崇拜: 从巫到儒的演变
        二、以玉为礼: “三礼”的用玉思想
        三、儒家玉德观形成的原因
        四、儒家玉德观提出的历史意义
        五、儒家玉德观的当代启示
        六、其他比德观念举例
        第二节 玉文化与道教文化
        一、道教的“玉术语”
        二、道教诗歌与玉文化
        三、道教食玉养生文化现象
        第三节 玉文化与佛教文化
        一、玉雕佛像
        二、玉宝思想
        三、佛偈与玉文化
    第二章 玉文化与故事传说
    本篇小结
诗歌篇
    第一章 《诗经》与玉文化
        第一节 《诗经》玉文化与周代礼乐文明
        一、祭祀用玉
        二、装饰用玉
        三、馈赠用玉
        四、形容用玉
        第二节 《诗经》玉文化的意义及影响
    第二章 《楚辞》与玉文化
        第一节 《楚辞》玉文化的特点
        第二节 《楚辞》中的玉和香草意象
        第三节 《楚辞》玉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章 唐诗与玉文化
        第一节 唐诗玉意象的文化阐释
        一、“玉树”意象
        二、“玉阶”意象
        三、“玉壶”意象
        四、“玉关”意象
        第二节 不同诗人的意象阐释风格
        一、王维诗歌的玉意象
        二、李白诗歌的玉意象
        三、杜甫诗歌的玉意象
    第四章 宋词与玉文化
        第一节 玉文化与宋词的富贵气象
        一、“精金美玉”的几种富贵表现形态
        二、“精金美玉”对宋词富贵气象形成的作用
        第二节玉文化与宋词的婉约特征
    本篇小结
理论篇
    第一章 玉文化与唐宋诗学
        第一节 玉文化与唐宋诗词理论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文理论中玉文化的表现形态
        二、唐宋时期诗词理论中玉文化的表现形态
        第二节 唐宋诗词中“玉”的修辞艺术
        一、玉字的文化释义
        二、唐宋诗词中“玉”的修辞技巧
        三、“玉”的几种艺术表现原型
    本篇小结
结语
附录 《全宋诗》中涉玉的佛教偈颂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后记

(6)古玉器中牛毛纹沁的形成机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中对牛毛纹沁的解释
2 对古玉中牛毛纹的地质科学分析
    2.1 古玉中牛毛纹的形状及形成机制
    2.2 牛毛纹与雕琢纹饰之间的关系
3 结论

(8)时间悄悄的嘴脸(论文提纲范文)

一出逃
二思念和伤痛
三轮椅上的哈里
四决定
五遥控
六别人的嘴脸
七朋友中间
八亲人中间
九怀念老贼
十贼心贼脸
十一请客吃饭
十二河边的悄悄话
十三时间的城墙
十四自己的嘴脸
十五故乡是最后的时间
十六真人回家
十七告别从前
十八诱人的羊脂玉
十九大厦改姓
二十回忆兄弟
二十一酒醉小台湾
二十二隐藏的嘴脸
二十三站着尿尿的人
二十四病人和医生
二十五伟大的母亲
二十六死亡是另一种开始
二十七祈祷
二十八尼亚孜国民党
二十九王医生来疆
三十阿吉木头
三十一又一次失踪
三十二昆仑山
三十三托伊 (婚礼)
三十四宽恕
三十五时间永远歌唱

(9)古玉次生变化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次生变化”概念的界定
二、古玉次生变化的研究
    (一) 观察分析
        1.硬度、比重测试
        2.显微结构观察和矿物成分分析
        3.“微环境”的分析
        4.次生变化原因的推测
        5.次生变化过程的复原
    (二) 模拟实验
        1.玉器的加热模拟实验——加热行为是否存在?
        2.古玉次生变化与土壤环境——酸还是碱?
三、问题与局限
四、小结

(10)美学视野下的《说文解字》玉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界定
    三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说文解字》与玉相关的部首字分析
    一 “玉”部字分析
    二 “王”“珏”部字分析
第二章 《说文解字》玉文化内涵阐释
    一 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
    二 完善的宗教祭祀礼仪
    三 标准的道德伦理观念
        (一)狭义的以玉比德
        (二)主导性道德观念形成
        (三)以玉比德对象的衍化
第三章 《说文解字》玉文化审美意蕴探窥
    一 审美表现
        (一)形式美
        (二)内容美
    二 审美特征
        (一)纵向:自上而下普世性转变
        (二)横向:真、善、美和谐统一
结语 玉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 从经济到文化
    二 现代化的传统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什么是玉石—玉辨之二(论文参考文献)

  • [1]曾国玉器的年代及用玉制度研究[D]. 杜泽瑜. 山东大学, 2020(11)
  • [2]“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玉石环饰设计文化研究[D]. 马月. 伊犁师范大学, 2020(12)
  • [3]玉史衍化与“美术考古”——论沈从文的中国古玉研究[J]. 李青果. 文史哲, 2020(02)
  • [4]安徽蚌埠仿古玉雕市场研究[D]. 李娜. 江苏大学, 2020(05)
  • [5]散点透视中国古代诗歌与玉文化[D]. 袁晓聪.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6]古玉器中牛毛纹沁的形成机理初探[J]. 张学云,李加贵,郭继春,徐琳. 中国西部科技, 2014(06)
  • [7]红山文化玉器真伪对比鉴定初探[A]. 邵淼. 春草集(二)——吉林省博物馆协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3
  • [8]时间悄悄的嘴脸[J]. 阿拉提·阿斯木. 当代, 2013(03)
  • [9]古玉次生变化研究述评[J]. 丁思聪,蒋成龙. 中原文物, 2012(06)
  • [10]美学视野下的《说文解字》玉文化研究[D]. 张清波. 山东师范大学, 2012(08)

标签:;  ;  ;  ;  ;  

什么是玉 - 玉鉴别二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