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茶园有效钾含量及施钾效果

红壤茶园有效钾含量及施钾效果

一、红壤茶园有效钾含量及施钾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亓丽,潘继花,郇志飞,朱学礼,叶敦雨[1](2019)在《基于熵权的模糊评价法对日照市茶园土壤养分分析与质量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为提高日照市茶园产量、保障茶叶质量安全,促进茶园良性发展,采集日照市茶园表层(0~20 cm)土壤样品159个,分析土壤样品中的pH值和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指标的含量状况,并运用模糊评判法对土壤肥力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日照市茶园土壤的pH值变化范围为pH 3.48~pH 6.84,茶园土壤整体pH值处于适宜范围,部分土壤pH值偏低;土壤有机质含量整体处于缺乏状态,空间差异较大,46.54%的土壤样品处于三级茶园养分标准;各茶区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较为适宜,但区域差异明显。日照市茶园土壤IFI值范围为0.342~0.984,大多数处于Ⅰ、Ⅱ级,属于中等水平,所占比例为81.13%,Ⅰ级占57.86%,包括皂户沟、后马庄、薄家口、老龙窝、南陈家沟和后黄埠;属于Ⅱ级的茶区分别为下大峪、崖头村、常家庄、苏家村和瀚林春。

郑洪兵[2](2018)在《耕作方式对土壤环境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农田土壤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作物的高产稳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然而,由于人们对耕地连续高强度开发和不合理使用,致使土壤耕层明显变浅,土壤结构紧实,有效耕层土壤量显着减少,已经严重阻碍玉米产量潜力的正常发挥。因此,本研究于2013年-2014年以公主岭定位试验站的长期保护性耕作试验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明确耕作方式对土壤环境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提出适宜东北农田合理的耕作方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深松耕作和季节冻融有效降低土壤硬度提高土壤宜耕性,土壤容重随季节呈波动变化,并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0-30cm增加明显,30cm以下随土层深度变化不明显,而且冻融作用明显降低土壤容重,不同处理冻融后土壤容重明显小于冻融前。土壤总孔隙度随季节呈波动变化,玉米生育前期明显低于后期,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着减少,0-30cm降幅明显,30cm以下降幅不明显,而且冻融作用明显增加土壤总孔隙度,不同处理冻融后土壤总孔隙度明显高于冻融前,而且深松耕作显着增加土壤总孔隙度,特别是有利于下层土壤孔隙度的增加。土壤温度随土层的增加而降低,上层明显高于下层,而且免耕处理地温明显低于其他处理,其他处理差异不明显。春季土壤固相高于液相,而秋季固相有所降低,但气相有所增加,而且从播种前到玉米抽雄期比较稳定,均表现为固相所占比例最大,液相次之,气相最少,抽雄期以后固相增加,液相减少,且气相有大幅增加,此外冻融作用致使土壤固相减少,液相和气相增加,而对耕层20cm以下土壤三相比无显着影响。2.免耕和深松耕作有助于土壤中全氮的积累,较翻耕和旋耕增幅为18.7%-32.0%,而且深松耕作对土壤全磷含量的积累贡献最大;深松耕作和免耕的全钾含量呈逐年增加趋势,而翻耕和传统耕作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变化,其中深松耕作和免耕促进土壤中全钾含量的增加。深松耕作和免耕土壤碱解氮含量8年增幅为99.2mg/kg-131.5 mg/kg;土壤有效磷含量均随土地利用年限呈增加趋势变化,显着高于翻耕和传统耕作;深松耕作和免耕显着增加土壤有效钾含量,因此可以通过耕作措施弥补土壤钾素含量的不足。土壤铵态氮随土层加深而增加,不同时期存在差异,深松耕作促进了硝态氮的积累,0-60cm各土层土壤铵态氮量较其他处理增幅为46.8%-173.4%。产量与养分指标均呈正相关,其中与全钾相关性达到显着水平,而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铵态氮相关性达到极显着水平,其均是影响产量高低的关键性指标。同时,深松耕作和免耕增加了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降低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与呼吸速率密切相关,同时,显着增加土壤微生物量,并且通过土壤微生物量的增加,进而促进了秸秆中有机碳向有机质的转化,有效改善土壤肥力状况。3.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含水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层40cm以下尤为明显,随季节呈波动性变化且受降雨影响较明显,而且冻融作用明显降低土壤含水量,深松耕作较其他处理土壤含水量增幅为0.9%-2.2%;此外,土壤贮水量随季节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变化,且生育期前明显高于生育后期;不同耕作方式田间耗水量和耗水系数差异不显着,但深松耕作显着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虽然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的相关性不显着,但水分利用效率与播种前土壤储水量、耗水量、耗水系数及生育期间降水量均呈显着负相关。4.深松耕作和少免耕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增加了各级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和储量,而翻耕与传统耕作破坏了水稳性大团聚体,相应地增加水稳性微团聚体的含量。长期采用保护性耕作可显着提高水稳定性大团体的含量以及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并增加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含量和储量,特别是深松耕作有助于深层土壤团聚体的增加,提升水稳定性大团聚体的比例,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促进新碳向大团聚体富集。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与土壤有机碳均存在极显着相关性,而且1-2mm和0.25-1mm粒级是有机碳贮存的主要场所,对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和富积具有重要的贡献,对土壤碳库的平衡起关键作用。5.深松耕作保苗率提高11.3%-14.6%,促进苗期生长发育,提高叶面积指数,改善茎部性状,促进根系生长,气生根条数比旋耕增加16.8条,气生根层数增加0.8层;深松耕作显着提高玉米干物质重量,其地上部分较免耕、翻耕和旋耕提高幅度为4.9%-19.2%,而地下部根系提高幅度为2.8%-90.1%;深松耕作玉米叶片最高净光合速率值分别出现在倒5叶和倒9叶,叶绿素含量提高10.5%。同时,改善植株生理特性,提高叶片比叶重、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丙二醛含量,延缓叶片衰老;深松耕作构建的“虚实并存耕层”增产效果明显,较其他处理增幅为11.7%-12.2%。

邓岳朝[3](2017)在《湖南茶区主栽无性系茶树良种区域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湖南茶区的湘东幕阜与罗霄山区、湘南南岭山区、环洞庭湖区、湘中雪峰山区、湘西武陵山区等不同生态区无性系茶树良种的农艺性状、鲜叶及绿茶内含成分、春夏季绿茶品质等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区域主栽无性系茶树良种的适应性,为不同生态区域的品种选育,无性系茶树良种推广种植提供科学依据。1.茶树良种的农艺性状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生态区同一品种,福鼎大白在古丈表现最好,其芽头粗壮,芽长比长沙高30.20%;槠叶齐在古丈表现最好,芽头较粗壮且产量较高,单芽长比长沙高29%;白毫早在长沙表现最好,芽头较粗壮,产量和骨干枝茎粗较高,1芽2叶长比古丈高25%;碧香早在浏阳表现最好,其芽头粗壮,1芽2叶长比古丈高13.80%。同一生态区中的不同品种,白毫早在长沙表现最好,单芽和1芽2叶较粗壮,单芽长比福鼎大白高27.23%;碧香早在安化表现最好,芽头和1芽1叶及1芽2叶均较粗壮,单芽长比白毫早高6.06%;安化碧香早和槠叶齐产量较高,芽头较粗壮;福鼎大白在古丈表现较好,芽头较粗壮,1芽2叶长比碧香早高16.90%;槠叶齐在衡南表现最好,芽头和1芽1叶及1芽2叶均较粗壮,单芽长比福鼎大白高13.06%。2.产量研究结果表明,春季(3月22日—4月12日)手采1芽1叶(下同)以安化碧香早产量最高,为480.48kg/hm2;在长沙以碧香早产量最高,达288.51kg/hm2;在古丈以槠叶齐产量最高,达144.10kg/hm2;在浏阳以福鼎大白产量最高,达220.59kg/hm2;在衡南以白毫早产量最高,达159.90kg/hm2。说明同一品种在不同区域的适应性有差异,不同品种在同一地区的适应性有差异。3.春季绿茶研究结果表明,长沙白毫早氨基酸最高,达2.82%;安化福鼎大白氨基酸最高,达2.97%;古丈碧香早氨基酸最高,达3.54%;浏阳槠叶齐氨基酸最高,达3.12%;衡南福鼎大白氨基酸最高,达3.30%。4.春季鲜叶研究结果表明,长沙以碧香早和白毫早氨基酸最高,均为2.25%;安化以福鼎大白氨基酸最高,为3.11%;古丈以碧香早氨基酸最高,为2.70%;浏阳以白毫早氨基酸最高,为3.65;衡南以福鼎大白氨基酸最高,为3.11%。5.春夏季绿茶感官审评结果表明,碧香早在长沙和衡南适应性较好,感官品质得分较高;白毫早在衡南和古丈适应性较好,感官品质得分较高;槠叶齐在古丈和衡南以及浏阳适应性较好,感官品质得分较高;福鼎大白在长沙和衡南适应性较好,感官品质得分较高。6.相关性表明,春夏两季茶树鲜叶茶多酚与茶园土壤PH值呈极显着负相关(P=-0.606**,P=-0.706**),茶园土壤全钾对水浸出物,呈极显着负相关(P=-0.637**);夏季茶树鲜叶氨基酸与茶园土壤中的PH值呈显着的正相关(P=0.499*);春季年平均降雨量与茶树鲜叶的水浸出物呈显着的正相关(P=0.886*)。7.根据适应性研究综合结果,建议在古丈大力推广中晚生品种槠叶齐,适当搭配早生品种碧香早;在长沙推广早生品种碧香早;在安化大力推广中晚生品种槠叶齐,适当搭配早生品种白毫早;在浏阳大力推广早生品种碧香早,适当搭配中晚生品种槠叶齐;在衡南大力推广中晚生品种槠叶齐,适当搭配早生品种碧香早。

梅旭阳,高菊生,杨学云,黄晶,蔡泽江,李冬初,王伯仁,柳开楼,徐明岗,张会民[4](2016)在《红壤酸化及石灰改良影响冬小麦根际土壤钾的有效性》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初始酸度对石灰改良红壤钾素有效性的效应,为酸化红壤改良提供依据和支撑。【方法】利用湖南祁阳典型的第四纪红土,制备p H分别为4.0、4.5、4.8、5.2的土壤。每个酸度土壤的一半加石灰改良至p H 6.0(石灰改良处理),另一半不变(酸化对照),以该土壤进行了小麦盆栽试验。每盆内放入一个尼龙网根袋,袋内添加供试红壤150 g,其余放置袋外,共1.65 kg。小麦生长80天后收获,调查了小麦生物量和钾吸收量,测定比较了小麦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不同形态的钾含量变化。【结果】1)冬小麦生物量(地上部和根部)与供试土壤初始p H显着正相关(P<0.05),也与钾吸收量显着正相关(P<0.05)。石灰改良处理冬小麦生物量均显着高于相应的酸化对照,并随供试土壤初始p H升高而显着升高。2)不同酸化土壤冬小麦根际土壤速效钾含量均随p H升高显着降低,非根际土壤的速效钾含量显着高于相应的根际土壤(除p H 4.0外)。石灰改良处理根际土壤速效钾含量均显着低于相应的酸化对照,且非根际土壤显着高于根际土,非根际土壤速效钾含量随初始p H升高而显着下降。3)不同酸化土壤冬小麦根际土壤钾离子饱和度随p H升高而显着下降,非根际土壤钾离子饱和度则随p H升高呈增加趋势。石灰改良处理土壤各处理根际土钾离子饱和度均显着低于非根际土,非根际土钾离子饱和度与酸化对照的变化趋势一致。4)不同酸化处理红壤冬小麦生物量与根际速效钾亏缺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冬小麦根际土壤速效钾亏缺率和冬小麦吸钾量、根际钾离子饱和度亏缺率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而石灰改良处理根际土壤速效钾亏缺率则与初始p H呈显着负相关(P<0.05)。【结论】在本试验的p H范围内,酸化条件下,根际土壤速效钾含量随p H降低而升高,而冬小麦吸钾量及生物量均随p H升高而升高。表明酸化红壤影响冬小麦钾养分吸收的主导因素是土壤的酸度。施石灰降低了土壤的酸度,提高酸化红壤作物产量和吸钾量。红壤施用石灰校正酸化应在p H降到5.0之前进行。酸化红壤石灰改良后,还应注意适量补充钾肥。

梅旭阳[5](2016)在《长期施肥三种母质土壤冬小麦根际钾有效性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中国农业科学院湖南祁阳“生土熟化”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82年)为平台,利用根袋,模拟酸化及酸化矫正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母质土壤长期施肥措施下土壤钾素的演变,冬小麦根际、非根际土壤钾形态及根际土壤钾的生物有效性。供试土壤为花岗岩母质、第四纪红土、紫色砂页岩三种母质熟化土壤。长期试验处理含6种熟化措施(不施肥CK-T、不施肥秸秆还田CK-R、施氮磷钾肥NPK-T、施氮磷钾肥秸秆还田NPK-R、施有机物稻草M-T、施有机物稻草+秸秆还田M-R)。模拟试验用第四纪红土人为调节出2组4种不同酸度土壤(pH分别为4.0、4.5、4.8、5.2),其中一组加石灰调节pH至6.0,然后进行盆栽试验。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32年长期不同熟化措施下三种母质土壤钾的有效性发生了变化,长期熟化花岗岩母质土壤各处理速效钾缓效钾均呈上升趋势;第四纪红土母质土壤M-T和M-R处理速效钾维持稳定,其它处理均有上升趋势;缓效钾则相反,M-T和M-R处理缓效钾呈上升趋势,其它处理基本稳定;紫色砂页岩速效钾大体稳定在试验前水平;缓效钾除CK-T和CK-R处理降低外,其它处理缓效钾呈上升趋势。新鲜秸秆直接还田可延缓pH下降。两种酸性土壤pH下降速率快于紫色砂页岩。2.三种母质发育的土壤中钾的生物有效性依次为:紫色砂页岩>花岗岩母质>第四纪红土母质。酸性土壤施用化肥降低了土壤pH和钾的生物有效性,化肥配施秸秆能够减缓土壤酸化速度,有利于提高钾的生物有效性。紫色土母质发育土壤中,化肥配施秸秆处理钾的生物有效性最高。施化肥和有机物料可维持或提高土壤钾平衡。施钾肥提高了三种母质土壤钾的有效性。3.在本试验的pH范围内,酸化条件下,根际土壤速效钾的有效性随初始pH升高而降低,而冬小麦对钾的吸收及冬小麦生物量均随初始pH升高而增加。说明,影响冬小麦钾养分吸收的主导因素是土壤的酸度。施石灰降低了土壤的酸度,提高酸化红壤作物产量和吸钾量,红壤施用石灰校正酸化应在pH降到5.0之前进行。

高婷[6](2013)在《商南茶区生态环境与茶叶品质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茶叶产量和质量是由生态环境、茶树品种和栽培管理技术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的,而生态环境(气候、土壤)是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特点形成的基础条件。茶叶内含成分即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的质量分数影响着茶叶品质,而这些主要化学指标均与生育环境条件有直接的联系。目前,关于茶园气候、土壤状况分析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气象因子对茶树生长影响、土壤营养状况调查及茶树对土壤养分吸收等方面,而对茶区生态因素和茶叶质量结合,进行综合评价的研究很少。商南县是我国西部最北端新兴茶区,有着特殊的生态条件,而针对该特殊区域茶树方面的研究极少。因此,本文以商南茶区为基础,对该区的气象、土壤等生态条件以及茶叶品质进行综合分析,为该地区生态环境与茶叶质量评估提供参考。首先对商南茶区1958-2007年气象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土壤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交换性钾及有效硫、有效硼、有效铜、有效铁、有效锌和有效锰等指标进行分析,并计算了商南县9个乡镇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然后对茶叶品质进行分析与评价,同时研究了土壤不同肥力因子对茶叶生化成分含量的影响。本文还以商南茶区主栽品种--紫阳群体种为试材,加工成绿茶、红茶和白茶三种茶类,探讨商南茶的适制性,为名优茶的研制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探讨了商南茶区的气候特点。本研究以商南茶区(1958-2007年)的气象历史资料为背景,依据茶树生长规律以及气候条件(适生、可生及有害)为标准,对商南茶区气象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商南茶区气候较适宜,茶树生长期有水热同季现象,年平均气温、多年平均极端最低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及日照百分率均能满足茶树生长的需要,而≥10℃活动积温和年降水量均较低,分别为2521.3℃、825.6mm,是限制茶树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2.分析了商南茶区的土壤肥力条件。本研究对采集于商南县茶园的62个土壤样品进行综合分析,并选取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交换性钾及有效硼、有效铜、有效有效锌、有效锰土壤养分指标作为确定商南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IFI)的因子,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商南茶园土壤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商南茶区土壤较为适宜植茶,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为0.57,变异系数为26.42%。该区土壤pH值呈中性微酸,土壤全氮、有效磷、交换性钾及多种微量元素含量丰富;但土壤有机质、有效硫难以满足茶树的需求,且各养分变异系数较大,说明各养分含量在商南茶区空间分布不均匀。3.评价了商南茶区的茶叶品质特点。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商南县各乡镇茶园,茶叶水浸出物含量均高于国家最低标准(34%)。水浸出物含量规律为试马>城关>白浪>金丝峡>清油河>湘河>青山>富水>过风楼。在茶多酚含量方面,30%的茶园茶多酚在20%~24%以内,氨基酸含量均大于2%,依次为清油河>富水、试马>金丝峡>白浪>城关>湘河>过风楼>青山。咖啡碱含量表现为清油河>试马>富水>金丝峡>城关>白浪、过风楼>湘河>青山,总体来说,商南茶区不同乡镇茶叶各品质指标均在适宜范围内,体现出香高、味醇和鲜爽的特点。4.揭示了商南茶区土壤条件与茶叶品质的关系。在研究茶叶品质以及土壤各种相关指标的基础上,本文还运用线性相关分析的方法对其相关性进行研究,以揭示商南茶区土壤因子与茶叶品质直接的内在联系。本研究发现,茶叶中的水浸出物含量受到各土壤养分因子的影响相当,但都未达到显着水平。对茶多酚含量影响极显着的土壤因子有有效磷、有效铜、有效锌;影响较大的土壤因子有交换性钾、有效硫。对氨基酸总量影响极显着的土壤因子有有效磷、交换性钾、有效铜;影响较大的土壤因子有有效锌。对咖啡碱含量影响显着的土壤因子有土壤全氮。土壤肥力因子中对商南茶叶生化成分的影响较为显着的有交换性钾、全氮、有效磷、有效铜和有效锌。5.探讨了商南茶叶的适制性。通过将商南县主栽茶树品种--紫阳群体种加工成三种茶类(绿茶,红茶和白茶),结果表明白茶,绿茶的主要生化成分含量更丰富,较红茶的品质更优。

谢少华[7](2013)在《生物质材料改良酸化茶园土壤的效果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茶园土壤酸化日趋严重,而茶园土壤过度酸化不仅会降低茶叶产量和品质,危害人类的健康,也会导致茶园土壤的其他生态环境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探索经济、有效和适用的改良措施来缓解和防治茶园土壤酸化。同时,生物质材料利用率低,造成了巨大的浪费,甚至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对其进行合理资源化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立足于这种背景下,采用定位研究、室内培养试验和野外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掌握目前江苏省茶园土壤酸化现状及其发展趋势,重点探究生物质材料对酸化茶园土壤的调控效果,并深入探寻生物质材料改良酸化茶园土壤的作用机理,寻求经济实惠、操作简单且可维持茶园土壤适宜酸度的生物质材料,并选择江苏典型茶园进行田间试验,旨在促进茶叶生产的合理区划和科学管理,同时为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供依据。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定位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江苏省典型茶园土壤存在严重的酸化现象,走访调查的11个江苏茶园土壤pH值均低于茶树生长最适值pH5.5,近82%的茶园土壤pH已低于茶树生长适宜范围下限(pH4.5),其中以土壤pH低于4.0的茶园所占比例最高,约64%。从其时间尺度上看,2003-2011年间总体上近十年来江苏省茶园土壤酸化速度在2007年之前呈加快的趋势,2007年之后有所缓解。另外,在现有的观测期内(2003-2011年),江苏省茶园土壤年均pH值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在分析江苏省茶园土壤酸化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基础上,为了后期对酸化茶园土壤进行田间试验,选择3种酸度不同的茶园土壤和7种生物质材料进行改良酸化茶园土壤的室内培养实验研究,结果表明:3种酸度的茶园土壤中施加7种生物质材料,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的pH,改善茶园土壤的养分特性和降低土壤铝浓度,具体改良效果则因茶园土壤本身酸性强度、生物质材料种类及用量的不同而异。相同条件下,茶园土壤酸性强度越低,使用生物质材料后的土壤pH提高幅度越大;7种生物质材料对酸化茶园土壤pH提高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牛粪>商品有机肥>秸秆堆肥>水稻秸秆>作物秸秆炭>玉米秸秆>沼渣。除此之外,相同条件下,3种酸度土壤施入生物质材料后,对土壤交换性酸、交换性铝、总可溶性铝和总单核铝的降低效果,以牛粪、秸秆堆肥和商品有机肥的效果较显着;对土壤CEC、交换性盐基离子、交换性盐基总量和土壤有机质的提高效果,以作物秸秆炭的效果最好,其次是牛粪、秸秆堆肥和商品有机肥。综合分析供试的7种生物质材料的改良效果,牛粪、秸秆堆肥和商品有机肥的总体改良效果较佳。最后,选择商品有机肥和作物秸秆炭2种生物质材料对已发生酸化的2种茶园土壤分别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加2种生物质材料不仅能提高酸化茶园土壤的pH,也会极显着降低酸化茶园土壤交换性酸和交换性铝的含量(P<0.01),同时,对酸化茶园土壤交换性能和土壤可溶性铝等也有影响。另外,施用生物质材料也会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具体改良效果则因茶园土壤本身酸性强度、生物质的种类的不同而异。

王磊,苏敏,刘初生,唐海芹[8](2012)在《凌云县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及合理施肥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掌握凌云县茶园土壤肥力状况,从全县有代表性的茶园中采集土壤样品30个,对评价茶园土壤肥力的12项重要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凌云县茶园土壤pH值适宜茶树生长,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含量较高,速效磷和速效钾普遍缺乏,除有效铜外,微量元素较缺乏。在茶园养分管理上,要多施有机肥,减氮增磷钾,兼顾中微量元素的平衡。

王红娟,龚自明,刘明炎,毛迎新[9](2011)在《夷陵区茶园土壤肥力及茶树营养状况分析》文中提出为提高夷陵区茶园产量、保障茶叶质量安全,促进茶园良性发展,首先必须明确夷陵区茶园土壤养分和茶树营养状况。通过对夷陵区茶园土壤、茶树叶片和枝条的进行调查取样,并对其土壤肥力状况和茶树营养状况进行分析评定。结果表明,夷陵区茶园土壤肥力状况较差,土壤酸碱度适宜茶树生长的茶园数量不到总量的一半。土壤碱溶性有机质含量偏低,低于临界值的茶园占63%。土壤速效氮中等偏上,90%的茶园土壤速效氮含量在中、高水平。土壤速效磷和钾缺乏严重,低于临界值的比例分别为63%和81.5%。茶树叶片和枝条均未出现缺素状况。在养分含量上,叶片、枝条和土壤三者相关性不高,其相关性的顺序为枝条与叶片>叶片与土壤>枝条与土壤。三者之间不同营养元素相关性的趋势是:N>P>K。茶树叶片养分含量较为稳定,不受土壤肥力水平的影响。

张婉婷,曹潘荣[10](2010)在《施肥对茶叶高产优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施肥是调控茶叶产量和质量最重要的栽培措施之一。本文从生产实际出发,结合科学研究成果,阐述了施肥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并针对茶叶高产优质,提出了合理施肥的技术。

二、红壤茶园有效钾含量及施钾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壤茶园有效钾含量及施钾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熵权的模糊评价法对日照市茶园土壤养分分析与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品采集与测定
    1.3 评价标准
    1.4 评价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茶园土壤养分的基本状况
        2.1.1 土壤pH值
        2.1.2 土壤有机质
        2.1.3 土壤氮、磷、钾元素
    2.2 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
        2.2.1 单项土壤养分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2.2.2 单项土壤养分指标权重值的确定
        2.2.3 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标值的确定
3 结论
4 讨论

(2)耕作方式对土壤环境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 研究区域概况及与试验地选择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土壤理物性质对耕作方式的响应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紧实度的影响
        2.2.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2.2.3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总孔隙度的影响
        2.2.4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2.2.5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三相的影响
        2.2.6 产量与土壤主要物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3 本章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土壤化学性质对耕作方式的响应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全量养分的影响
        3.2.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3.2.3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影响
        3.2.4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影响
        3.2.5 产量与土壤主要养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3 本章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土壤微生物对耕作方式的响应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2.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4.2.3 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的相关性分析
        4.2.4 产量与土壤微生物及呼吸速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3 本章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水分特征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试验区降雨量情况
        5.2.2 耕作方式间土壤含水量的比较
        5.2.3 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贮水量变化特征
        5.2.4 不同耕作方式水分利用效率比较
        5.2.5 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3 本章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土壤团聚体及其结合碳对耕作方式的响应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
        6.2.2 不同耕作方式水稳性团聚体结构稳定性
        6.2.3 耕作方式对团聚体分形维数的影响
        6.2.4 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6.2.5 不同耕作方式团聚体结合碳分布特征
        6.2.6 不同耕作方式团聚体中有机碳储量
        6.2.7 不同耕作方式团聚体中有机碳贡献率
        6.2.8 产量与土壤有机碳及水稳性团聚体的相关性分析
    6.3 本章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对耕作方式的响应
    7.1 材料与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7.2.2 耕作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7.2.3 耕作方式对玉米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7.2.4 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7.2.5 产量与植株形态及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7.3 本章讨论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3)湖南茶区主栽无性系茶树良种区域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气象因子对茶树生长发育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1.2.1.1 温度对茶树生长发育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1.2.1.2 光照对茶树生长发育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1.2.1.3 水分对茶树生长发育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1.2.2 土壤因子对茶树生长发育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1.2.2.1 土壤类型与物理性状对茶树生长发育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1.2.2.2 土壤酸碱度与有机质对茶树生长发育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1.2.2.3 土壤矿质营养元素对茶树生长发育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
        1.3.1 湖南茶区茶树农艺性状与品种适应性研究
        1.3.2 湖南茶区茶叶品质与品种适应性研究
        1.3.3 湖南茶区茶树品种适应性的评价体系研究
        1.3.4 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茶树品种来源
        2.1.2 茶树品种概况
        2.1.3 气象资源概况
    2.2 长沙、衡南、浏阳、古丈、安化等五个试验点生态环境概况
        2.2.1 试验点的地理位置概况
    2.3 主要仪器与试剂
        2.3.1 主要仪器
        2.3.2 主要试剂
    2.4 实验方法
        2.4.1 茶树农艺性状调查
        2.4.1.1 茶树叶片表型性状
        2.4.1.2 茶树的生长势
        2.4.1.3 茶树骨干枝茎粗
        2.4.2 土壤性状及养分测定
        2.4.2.1 土壤样品采集
        2.4.2.2 土壤样品的制备与保存
        2.4.2.3 土壤全量氮磷钾消化方法
        2.4.2.4 土壤理化成分测定方法
        2.4.2.5 土壤养分含量分级标准
        2.4.2.6 茶园土壤质量的评价
        2.4.3 茶叶内含成分及品质的研究
        2.4.3.1 茶树鲜叶的固定
        2.4.3.2 绿茶样品制备
        2.4.3.3 茶叶内含成分的测定方法
        2.4.3.4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湖南不同生态区无性系茶树良种农艺性状的差异研究
        3.1.1 茶树良种在不同生态区中的叶片表型性状的差异及分析
        3.1.2 茶树良种在不同生态区中的生长势差异及分析
        3.1.3 茶树良种在不同生态区中的产量差异及分析
        3.1.4 茶树良种在不同生态区中骨干枝茎粗的差异及分析
    3.2 湖南不同生态区无性系茶树良种鲜叶内含成分的差异研究
        3.2.1 春季鲜叶在不同生态区化学成分的差异及分析
        3.2.2 夏季鲜叶在不同生态区的化学成分差异及分析
    3.3 湖南不同生态区无性系茶树良种绿茶内含成分的差异研究
    3.4 湖南不同生态区无性系茶树良种绿茶感官品质的差异研究
4 讨论与结论
    4.1 不同生态区茶树品种农艺性状的适应性评价
    4.2 不同生态区茶叶鲜叶内含成分的比较与适应性评价
    4.3 鲜叶内含成分与主要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4.4 鲜叶内含成分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
    4.5 湖南茶区主栽无性系茶树良种适应性评价
    4.6 建议
        4.6.1 湖南茶区茶园土壤培肥技术的建议
        4.6.2 湖南茶区无性系茶树良种搭配推广技术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长期施肥三种母质土壤冬小麦根际钾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长期施肥对土壤钾素的影响
        1.1.2 土壤不同形态钾的植物有效性
        1.1.3 根际钾素营养研究进展
    1.2 土壤酸度与钾的关系
        1.2.1 长期施肥对土壤酸度的影响
        1.2.2 酸化及石灰改良与钾有效性、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三者间的关系
    1.3 结论
第二章 长期施肥下土壤钾的时间演变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2.1.4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分析
        2.2.1 长期不同熟化措施对不同母质土壤有效钾的影响
        2.2.2 长期不同熟化措施对三种母质土壤pH的影响
        2.2.3 土壤钾素与土壤pH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长期施肥三种母质土壤冬小麦根际钾有效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同第二章 2.1.1)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3.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生物量的动态变化
        3.2.2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吸钾量的动态变化
        3.2.3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冬小麦不同生育期速效钾的动态变化
        3.2.4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缓效钾的动态变化
        3.2.5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的动态变化
        3.2.6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冬小麦不同生育期钾离子饱和度的动态变化
        3.2.7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冬小麦不同生育期pH的动态变化
        3.2.8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壤交换自由能(-△G)的动态变化
        3.2.9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电荷零点的动态变化
        3.2.10 作物生长指标和土壤钾素、土壤pH、表面化学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酸化及石灰改良红壤冬小麦根际土壤钾有效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土壤
        4.1.2 试验设计
        4.1.3 指标分析方法
        4.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2 结果分析
        4.2.1 酸化及石灰改良下冬小麦生物量变化
        4.2.2 酸化及石灰改良下冬小麦吸钾量
        4.2.3 酸化及石灰改良土壤速效钾变化
        4.2.4 酸化及石灰改良土壤缓效钾变化
        4.2.5 酸化及石灰改良土壤钾离子饱和度(%)
        4.2.6 土壤钾素、土壤pH和作物生长指标的关系
    4.3 讨论
    4.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商南茶区生态环境与茶叶品质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茶叶品质生化成分研究综述
        1.2.2 气候因子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1.2.3 土壤因子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1.2.4 茶叶的适制性研究
    1.3 研究区域概况
        1.3.1 商南县的地理位置
        1.3.2 商南县的地形地貌
        1.3.3 商南县的气候特征
        1.3.4 商南县的土壤特征
        1.3.5 商南县茶产业发展状况
    1.4 研究内容
        1.4.1 商南茶区气候特征分析
        1.4.2 商南茶区土壤肥力分析及其与茶叶品质的关系
        1.4.3 商南茶叶适制性研究
第二章 商南茶区气候特征分析
    2.1 气候数据调查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商南茶区总体气候特征分析
        2.2.2 商南茶区气候适宜度评价
第三章 商南茶区土壤肥力分析及其与茶叶品质的关系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商南茶区土壤养分含量现状分析
        3.2.2 商南茶区土壤肥力评价
        3.2.3 商南茶区茶叶品质的评价
        3.2.4 商南茶园土壤肥力与茶叶品质关系的分析
第四章 商南茶叶适制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选取
        4.1.2 加工方法
        4.1.3 评价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与讨论
        5.1.1 讨论
        5.1.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生物质材料改良酸化茶园土壤的效果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语等的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茶园土壤酸化的现状
    2.2 茶园土壤酸化的原因
        2.2.1 自然因素
        2.2.2 人为因素
        2.2.3 环境因素
    2.3 茶园酸化土壤改良措施的研究进展
        2.3.1 化学改良剂
        2.3.2 有机物料改良剂
    2.4 生物质材料概述
    2.5 作物秸秆概述
        2.5.1 作物秸秆的特性
        2.5.2 我国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
        2.5.3 作物秸秆改良酸化土壤的研究现状
    2.6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6.1 研究内容
        2.6.2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江苏省茶园土壤酸化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3.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江苏省典型茶园土壤酸化现状分析
        3.2.2 近年来江苏茶园表层土壤pH变化
        3.2.3 江苏省茶园土壤酸化趋势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生物质材料对酸化茶园土壤的改良效果(培养试验)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土壤和生物质材料
        4.1.2 培养试验设计
        4.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供试茶园土壤的酸碱滴定曲线
        4.2.2 不同生物质材料对茶园土壤pH的影响
        4.2.3 不同生物质材料对茶园土壤交换性能的影响
        4.2.3.1 对土壤交换性酸和交换性铝的影响
        4.2.3.2 对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的影响
        4.2.3.3 对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盐基总量和盐基饱和度的影响
        4.2.4 不同生物质材料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4.2.5 不同生物质材料对茶园土壤可溶性铝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酸化茶园土壤改良试验研究(田间试验)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基地概况
        5.1.2 试验材料
        5.1.3 试验设计
        5.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5.1.5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供试茶园土壤的酸碱滴定曲线
        5.2.2 不同生物质材料对土壤pH的影响
        5.2.3 不同生物质材料对土壤交换性能的影响
        5.2.3.1 对土壤交换性酸和交换性铝含量的影响
        5.2.3.2 对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的影响
        5.2.4 不同生物质材料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5.2.5 不同生物质材料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5.2.6 不同生物质材料对土壤可溶性铝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研究展望
附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AUTHOR INTRODUCTION)
致谢(ACKNOWLEDGMENTS)

(8)凌云县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及合理施肥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土样采集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 茶园土壤养分含量指标评价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茶园土壤p H值和有机质含量
    2.2 茶园土壤大量营养元素含量
    2.3 茶园土壤中、微量营养元素含量
3 结论与讨论
    3.1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3.2 合理施肥对策
        3.2.1 重视有机肥施用。
        3.2.2 协调好氮、磷、钾肥的平衡施用。
        3.2.3 防止土壤过度酸化。
        3.2.4 根部施肥与叶面追肥相结合, 合理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

(9)夷陵区茶园土壤肥力及茶树营养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3.1 样品测定
        1.3.2 精密仪器和药品规格
        1.3.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肥力状况
    2.2 茶树叶片营养水平
    2.3 茶树枝条营养水平
    2.4 茶树不同部位营养元素含量的相关性
3 结论
4 讨论

(10)施肥对茶叶高产优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施肥的现状
    1.1 盲目施肥,施肥量不合理
    1.2 养分配比不科学,偏施氮肥
    1.3 重施化肥,少施有机肥
    1.4 重施大量元素养分,少施中微量元素养分
    1.5 施肥方法和时间不合理
2 施肥与茶树产量品质关系
    2.1 茶树需肥特点
    2.2 主要元素的营养作用
        2.2.1 茶树的氮素营养
        2.2.2 茶树的磷素营养
        2.2.3 茶树的钾素营养
    2.3 施肥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2.3.1 施氮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2.3.2 施磷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2.3.3 施钾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2.3.4 氮、磷、钾的配施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2.3.5 有机肥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2.3.6 其它微量营养元素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3 合理施肥
    3.1 施肥的原则
        3.1.1 因土施肥,提高肥效
        3.1.2 因树施肥,提高产量
        3.1.3 因茶施肥,提高茶叶品质
        3.1.4 因肥施肥,合理利用
        3.1.5 依时施肥,合理分配
    3.2 合理施肥,提高茶叶品质
        3.2.1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平衡施肥
        3.2.2 大力推广茶树专用肥
        3.2.3 开拓肥源,增施有机肥
        3.2.4 推广微生物肥料
        3.2.5 研制和推广缓控释肥料
4 茶叶施肥研究展望

四、红壤茶园有效钾含量及施钾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熵权的模糊评价法对日照市茶园土壤养分分析与质量评价[J]. 亓丽,潘继花,郇志飞,朱学礼,叶敦雨. 中国农学通报, 2019(06)
  • [2]耕作方式对土壤环境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D]. 郑洪兵.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4)
  • [3]湖南茶区主栽无性系茶树良种区域适应性研究[D]. 邓岳朝. 湖南农业大学, 2017(12)
  • [4]红壤酸化及石灰改良影响冬小麦根际土壤钾的有效性[J]. 梅旭阳,高菊生,杨学云,黄晶,蔡泽江,李冬初,王伯仁,柳开楼,徐明岗,张会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6(06)
  • [5]长期施肥三种母质土壤冬小麦根际钾有效性研究[D]. 梅旭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6]商南茶区生态环境与茶叶品质综合评价研究[D]. 高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7]生物质材料改良酸化茶园土壤的效果与机理研究[D]. 谢少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 [8]凌云县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及合理施肥对策研究[J]. 王磊,苏敏,刘初生,唐海芹. 现代农业科技, 2012(09)
  • [9]夷陵区茶园土壤肥力及茶树营养状况分析[J]. 王红娟,龚自明,刘明炎,毛迎新. 中国农学通报, 2011(13)
  • [10]施肥对茶叶高产优质的影响研究[J]. 张婉婷,曹潘荣. 福建茶叶, 2010(09)

标签:;  ;  ;  ;  ;  

红壤茶园有效钾含量及施钾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