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国古典舞”定位的看法

我对“中国古典舞”定位的看法

一、关于“中国古典舞”定位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张宇婷[1](2021)在《中国古典舞袖舞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 ——以邵未秋袖舞课程建设为例》文中提出

贾梦瑶[2](2021)在《中国古典舞及其“古典性”的构建方式探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古典舞,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中国传统舞蹈美学思想为精髓,通过历代舞蹈工作者的继承、发展、创新,并经过历史长期的实践检验,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审美特征与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它其虽历经不到百年历史,但是却时刻影响着中国舞蹈的发展进程。中国古典舞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形成了不同风格以及不同类型的构建方式。本文通过研究中国古典舞及其“古典性”构建方式,探索中国古典舞的未来发展方向。本论文共分为五章进行论述。第一章,本文对“中国古代舞”、“中国古典舞”、“古典性”、“构建方式”等概念进行了深入剖析。在第二、三章中,笔者分别从戏曲与历史的角度出发,梳理了中国古典舞的构建方式在编创手法、教学体系等方面的演进历程。第四章,本文以中国古典舞“古典性”构建方式的构建历程、演进成就、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作为研究切入点,对此构建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作出了反思与总结。第五章,笔者对中国古典舞构建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个人的浅薄之见。本论文的写作意义在于通过梳理并分析中国古典舞及其“古典性”构建方式的源流演变,以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理论体系,将中国古典舞及其“古典性”构建方式的精髓更好地体现出来,探索中国古典舞在教学体系的建设或作品的创编实践等方面的发展路径,为合理把握中国古典舞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美琪[3](2020)在《孔德辛舞剧创作研究 ——以舞剧《孔子》《关公》《昭君出塞》《彩虹之路》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舞剧的艺术发展史是通过一系列的舞剧作品互相连接起来的,因此对舞剧创作者主体的关注与研究,正是认同了他们在舞剧历史中的影响作用和推动意义,同时也能够帮助我们完整地把握舞剧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深入了解舞剧的艺术特征与规律。孔德辛作为发展中的青年舞剧编导,从2013年创作《孔子》至今,其舞剧创作始终坚持着对历史题材和传统文化的强烈关注,在传统精神文明的发扬下,作品的舞台呈现体现出对群舞编排的重视以及对写意造境的强调,因此孔德辛舞剧创作形成了强烈的审美性与丰富的思想性兼备的艺术风格。孔德辛在底蕴深厚的家庭氛围与多年的中国舞学习经历中,自然而然地走上了专业化的中国舞编导之路,与传统文化产生了一种独特的亲密关系;而丰富的“大歌舞”导演经验,又培养了她在创作中“以人为本”和“表意优先”的宗旨,并成为她日后舞剧创作重要的指导思想。通过对《孔子》《关公》《昭君出塞》《彩虹之路》四部皆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舞剧展开全面、深入的形态分析,孔德辛舞剧创作呈现出对视觉效应和诗意氛围的强烈追求,因此舞剧中群舞的功能被极尽发挥,人物的心理情感也得到了充沛的抒发,而戏剧结构却显得相对保守,基本没有突破传统的戏剧式结构模式。本课题旨在对孔德辛舞剧创作的艺术特征与创作追求的梳理中,努力为传统题材的舞剧创作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也为当代舞剧创作带来新思路与新思考。

陈迪[4](2020)在《随圆就势 风流水转 ——圈舞中“圆”的艺术形态与文化流变》文中研究说明“圈舞”是最早萌芽的集体舞蹈形式之一,也是世界各地最古老且普遍的舞蹈形态。作为全世界人民所共有的一种舞蹈形式,循圆而舞在我国各地区、各民族中也是一个基本现象,与同样古老的“对舞”“排舞”不同的是,“圈舞”是始终循圆形轨迹不断舞动的一种舞蹈表现形式,最基本特征不在于具体的舞蹈动作与动律,而在于这种舞蹈采用一种360度圆环状的队形结构,由人们不断随着圆形走势围绕某个“圆心”进行舞动。通过对“圈舞”历史渊源分析可以看到在这些现象的背后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而特殊的早期社会结构生命意识下的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生,则是诱发“圈舞”产生的重要诱因。由此可见,“圈舞”体现了人类历史进程中关于舞蹈艺术最初的生存需要和生活风趣,可以说被称为“艺术之母”的舞蹈,其萌芽就是“圈舞”。“圈舞”形式包含很强的社会功能和审美价值,而且伴随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其艺术形态有所改变,向着多元化、多元素发展,不再只是单一的围圆而舞的群众娱乐性舞蹈,“圈舞”所具有的功能和价值,也开始实现文化流变。本文追本溯源,客观认知“圈舞”的基本概念,合理探讨其艺术形态与文化流变,明晰舞蹈艺术形态的文化本质,既对“圈舞”总体进行评述,也对“圆”进行简要阐述。主要从舞蹈历史学、生态学、人类学、民俗学以及美学等相关研究方法全面细致分析“圈舞”文化遗存、艺术形态、文化传承与流变三方面,寻求其发起动因和内在文化内涵。因此本文通过四个章节,从文化对舞蹈形态的发展作用开始剖析逐步深入探索“圈舞”内含的文化底蕴。按照过去、现在、未来的顺序还原历史的延续性,探究不同时期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取向,挖掘舞蹈表象下的文化背景与现实意义。第一章对“圈舞”的历史源流和文化意义进行概括阐述,运用相关文物记载透析“圈舞”的发端,论证“圈舞”是最早的舞蹈形式之一,追溯“圈舞”文化的历史演进,并进一步剖析发展过程背后深层的文化内涵,为本文研究圈舞的艺术形式和文化流变作出铺垫;第二章归纳出“圈舞”形态类型和基本形式特点,概括出“圈舞”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发展,深入分析不同“圈舞”类型的形式及内涵特点;第三章把以圆为美的中国传统美学核心概念提取出来,总结“圈舞”在不同时期的传承与流变,综合解读其文化释义和功能嬗变,分为舞蹈调度上的始终如一,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继承发展和中国古典舞划圆动律三大角度;第四章表述圈舞文化在当今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究“圈舞”的保存与发展,从文化视阈下舞蹈的活态传承保护和消费语境下“圈舞”被商业融合这两方面阐述。

李昉[5](2020)在《中国当代舞剧典型形象研究》文中提出一个国家的历史,一个民族的文化,一种文明的诞生,是由一代又一代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共同构成的。舞剧典型形象的创造,归根结底就是塑造这些鲜活的生命体。中国舞剧以这鲜活的生命体为载体,传递精神信仰,增进民族凝聚力。借助舞剧这一世界通用语言,以一种可被全世界接纳和追随的姿态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以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艺术典型理论结合舞剧的形象塑造及形态分析理论来研究舞剧时可以得出:中国舞剧文化艺术发展史,就是中华民族以“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以中为本、为体,以外为末、为用的不断地对外吸收、借鉴、融合的历史。从1949年到2019年,中国舞剧系列典型形象的创造,证明了中国舞剧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民族艺术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形成了独有的典型形象发展脉络,承载的是国民精神的精华。中国舞剧典型形象蕴含了中国舞剧人对于典型形象的文化精神追求、表现手法探索的不懈探索,形成了“道”(人文内涵)与“技”(艺术技能)并重的艺术追求。构成了以追求婚姻自由的女性形象、追求个性解放的青年形象、追求济世安民的文士形象、追求民族独立的革命者形象、追求中华崛起的奉献者形象为特征的五大典型形象“类型群”。中国舞剧的典型形象创造一直在舞剧形象的鲜明性、舞剧性格的成长性、舞剧行动的冲突性上进行典型创造;中国舞剧情节结构的构思需要坚持“以人为本”、语言风格的营造需要“表意优先”、叙事手段的整合坚持“情思至上”。中国当代舞剧为形成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积累了经验,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刘妍汝[6](2019)在《中国古典舞的叙事话语研究 ——以孙颖艺术创作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古典舞作为一门以续接传统为目的的语言风格体系,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着如何凸显中国文化意象,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等一系列新课题。论文将叙事学理论引入中国古典舞的创作分析中,分析孙颖艺术创作在反映、讲述、表达历史事件的叙事技巧和创作手法。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在绪论中,着重讨论了有关中国古典舞叙事性和叙事话语的界定问题,以及目前在叙事学视角下对中国古典舞和孙颖艺术创作的研究较为欠缺,但均有涉及的文献综述情况。在第一章,从孙颖对舞蹈题材的选取出发,强调孙颖在艺术创作中寻求舞蹈题材与历史的对应关系,并表现出以乐生为叙事主题的人文意识。第二章为论文的重点章节。论文以孙颖艺术创作中的身体语言为主要内容,探讨孙颖的艺术作品在语言风格、结构以及视角方面对身体叙事的多维建构,以此推动孙颖在艺术创作中寻求历史意象的独特美感。在第三章,论文探讨了孙颖在艺术创作中对诗、乐以及舞美设计方面对舞蹈作品的意境营造。尽管身体是中国古典舞的主要呈现媒介,但是其它叙事元素的综合使用才能够使舞蹈作品回归对古典意境和古典美学的追求。在结语中,论文讨论了孙颖艺术创作的价值与启示,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孙颖拓展了对中国古典舞史料转化与创造的叙事方法,并通过跨媒介叙事的艺术表现方式实现中国古典舞意境的营造。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舞的叙事话语研究,并非停留在叙事本身而言,而是寻求叙事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孙颖的舞蹈叙事突破了我们对中国古代舞蹈的常识性认识,表现出中国古典舞的审美规范与文化品格。我们需要重新发现历史所带给我们的文化宝藏,重新察看中国古典舞“如何叙述”历史故事的方式,以此获得中国古典舞与世界舞蹈文化相互交流与碰撞的艺术之光。

苏娅[7](2019)在《中国古典舞60年理论文献研究概述》文中提出2016年,《民族艺术研究》刊登了田湉《中国古典舞的理论发展历程(1954~2014)——以<舞蹈><北京舞蹈学院学报><舞蹈论丛><舞蹈艺术丛刊><舞蹈研究>5类舞蹈学术期刊为对象的梳理与研究》一文,将"最难于整理却又具有相当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几乎可以完整呈现出中国古典舞的发展轨迹"的中国古典舞学术研究论文加以收集、整理,以期刊为分

李念霖[8](2019)在《“双一流”背景下中国舞蹈学学科知识结构拓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舞蹈学学科概念由吴晓邦于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并绘制学科发展结构。2011年,“艺术学”独立为第十三个门类学科,舞蹈学也随之升级为一级学科并下设舞蹈表演、舞蹈编导和舞蹈学作为二级学科。然而,2017年国家公布的“双一流”评估结果显示,“舞蹈学”的一流学科随“音乐学”落在了音乐学院,由此反思,学科发展依然延续原有的学科建设,缺乏对一级学科的宏观建设和对二级学科方向的完善。文章以广泛的舞蹈作为舞蹈学研究的对象,从中国舞蹈的存在形态特点出发,进行一级舞蹈学学科知识结构的拓展,并结合以舞种作为特点,以史论为核心的中国舞蹈学科建设传统,构建舞蹈学二级学科和专业设置。文章的结论中,首先,中国舞蹈空间上包含非民间舞蹈和民间舞蹈,从存在形式看时间上分为过去型、过去-现在延续型和现在型,中国特色的舞蹈学学科知识结构也应遵循中国舞蹈的特点。其次,一级舞蹈学学科内,围绕现在型非民间舞蹈开展学院派舞蹈建设;对过去型舞蹈的进行研究与复现;对过去-现在延续型和现在型群众舞蹈进行研究。最后,结合中国舞蹈学学科建设传统,借鉴《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学科、专业目录》),以舞种和史论为特色进行二级舞蹈学学科建设,细化专业设置。文章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综述学科研究现状并分析问题。第二部分分析中国舞蹈的时空存在形态特点。第三部分根据中国舞蹈的特点,构建一级舞蹈学的学科对象和知识构成。第四部分分析中国舞蹈学建设传统特点,结合《学科、专业目录》,以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民族民间舞等舞种构成舞蹈实践学科,以舞蹈史、舞蹈基础理论、舞蹈应用理论、舞蹈交叉学科理论共同构成舞蹈史论学科,构建出中国舞蹈学学科知识结构图。结语部分对专业设置进行拓展性建议。

孙思洋[9](2017)在《当代中国古典舞体系发生、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舞蹈作为一门的表演艺术,当代中国古典舞,自有它的年轻而又古老的双重人格。一说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年轻是在于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基础和表演模式,仅仅是在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的半个多世纪,其形态、概念、内涵,也在半个多世纪之中不断地发展、丰富并且拓展;二说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古老是在于舞蹈这门艺术,本身就带着历史的厚重却又沉淀在中华古典文化和独特的民族美学思想的沃土之中。特别是在中华民族所尊崇的儒家、道家、佛家等宗教思想的一些观念,为这门舞蹈表演艺术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基因与底蕴,使得这门新兴的表演艺术形式拥有着一种古朴、典雅、厚重的历史感。如今,我们所提到的“中国古典舞”,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经过几代舞蹈家们对中国特有传统的古典舞蹈进行了一系列复原与再创造。因此,“当代”二字加在了“中国古典舞”的前面是非常合情合理的。本论文旨在通过对于当代中国古典舞,做出了梳理与分析,用诸多的当代古典舞发生、发展为基本切入点,来探讨中国当代古典舞的发展脉络。另外,也将从中国当代古典舞的历史成因问题,来研究中国当代古典舞,所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研究中国当代古典舞的现状以及未来走向,去找寻到尽可能合乎历史规律和客观规律的发展目标以及线索,并且通过探索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发生、发展、以及各种风格流派、风格迥异,来给予全面而又客观的分析与研究。全文共分为四章来进行阐述。第一章从当代中国古典舞的成因背景着手,系统的通过总结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大概念,以及产生的原因归纳出当代中国古典舞的释义。并通过早期与中期发展的历史背景来分析了其形成的背景,在第一章的最后抛出了一个问题就是构成了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四大学派的提出与形成;第二章承上启下剖析当代中国古典舞体系(四大学派)形成的理论依据;第三章是通过理论指导和实践,重点探析在理论依据指导下的当代中国古典舞,其中各个门派的风格特征;第四章总体的对于文章进行宏观的把控。通过对于当代中国古典舞体系发展趋向的理解,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更好地为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健康发展,做出自己微薄的参考理论依据。对于当代中国古典舞体系所发生和发展问题,笔者通过了对于当代中国古典舞体系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发现了一些不断健全中的当代中国古典舞体系。并对于不同学派、风格特征的研究与把握,提出了发展趋势的研判。

刘建,刘婷[10](2017)在《未来学视野中的中国古典舞前景》文中认为明天是今天的昨天当我们翻阅芭蕾史或印度古典舞史时,无论是《天鹅湖》还是《毗湿奴赞》,它们都还活生生地跳在今天——并且还会跳向明天。我们甚至还会在这些鲜活的剧目中看到瓦岗诺娃舞蹈学院和马林斯基剧院,看到毗湿奴神庙和婆罗多流派……但在阅读中国舞蹈史时,我们面前就只是一片铅字,感受不到赵飞燕掌上舞的凌空飞动或裕容龄《菩萨舞》的沉静端庄,也想象不出汉代乐府的训练形态和元代蒙古族《十六天魔舞》的风格……于是,我们只能在《中国古典舞创

二、关于“中国古典舞”定位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中国古典舞”定位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古典舞及其“古典性”的构建方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目的与意义
    2.研究现状
    3.研究方法
    4.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古典舞”及相关概念界定
    1.1 “中国古代舞”
    1.2 “中国古典舞”
    1.3 “古典性”
    1.4 “构建方式”
第二章 戏曲视域下中国古典舞构建方式的演进
    2.1 古典舞身韵构建方式的演进
        2.1.1 早期创立的构建历程
        2.1.2 教学体系的构建
    2.2 梨园舞构建方式的演进
        2.2.1 舞蹈编创的方法
        2.2.2 教学体系的构建
    2.3 昆舞构建方式的演进
        2.3.1 舞蹈编创的方法
        2.3.2 教学体系的构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历史视域下中国古典舞构建方式的演进
    3.1 汉唐古典舞构建方式的演进
        3.1.1 舞蹈编创的方法
        3.1.2 教学体系的构建
    3.2 敦煌舞构建方式的演进
        3.2.1 舞蹈编创的方法
        3.2.2 教学体系的构建
    3.3 唐乐舞构建方式的演进
        3.3.1 舞蹈编创的方法
        3.3.2 教学体系的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古典舞“古典性”构建方式的演进
    4.1 中国古典舞“古典性”构建方式的演进成就
    4.2 中国古典舞“古典性”构建方式的反思
第五章 中国古典舞“古典性”构建方式的建议
    5.1 找寻传统文化的“根性”
    5.2 舞蹈教学与创作实践是提高“古典性”构建的重要途径
    5.3 融合有意义的外来文化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孔德辛舞剧创作研究 ——以舞剧《孔子》《关公》《昭君出塞》《彩虹之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三节 研究重点及难点、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章 孔德辛舞剧创作的前期积累
    第一节 个人成长背景的铺垫
        一、家庭底蕴形成文化取向
        二、“学院派”教育影响创作风格
        三、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平台支撑
    第二节 “大歌舞”导演经验的影响
        一、以人为本的创作宗旨
        二、舞蹈场面的丰富开掘
        三、宏大主题的全局把握
    第三节 小型舞蹈创作的准备
        一、《玉兰花开》——通过舞蹈织体营造整体意境
        二、《羽人》——建构饱含文化意象的舞蹈形象
第二章 孔德辛的舞剧创作理念
    第一节 孔德辛舞剧创作的舞剧呈现
        一、历史人物的“个性化”塑造
        (一)以形象性格凝结典型动态
        (二)以哑剧动作直描人物冲突
        (三)以细节刻画增强情绪感染
        二、群舞构图的“织体化”呈现
        (一)定位造型样态之构图
        (二)动态舞群调度之构图
        三、动作语汇的“多元化”探索
        (一)现代动作符号与表现手法的运用
        (二)传统文化元素与地域舞蹈语言的交融
        (三)“拟人化”舞蹈中对自然物象的捕捉
    第二节 孔德辛舞剧创作的叙事策略
        一、历史人物的重新定位
        (一)“孔子”——“圣人”与“凡人”的游离
        (二)“关公”——“关公”形象的“脸谱化”再现
        (三)“昭君”——“小情”与“大义”的双重表达
        (四)“行者”——“不忘初心”的精神化身
        二、“由表及里”的戏剧结构
        (一)《孔子》《关公》——人物形象主题式的戏剧性结构
        (二)《昭君出塞》《彩虹之路》——人物情感开掘下的哲理性结构
        三、“以群作叙”的充分发挥
        (一)用队形调度表现外在情境
        (二)用多重时空外化内在心象
        (三)用意象营造渲染情绪氛围
第三章 孔德辛舞剧创作的价值追求
    第一节 真实性与正向性的相辅相成
        一、《孔子》——在动乱社会中执着“问道”
        二、《关公》——“道义”品格的价值唤醒
        三、《昭君出塞》——人生价值的重新定义
        四、《彩虹之路》——现实变迁仍坚守“初心”
    第二节 民族性与当代性的有机融合
        一、历史题材的当代讲述
        二、民族音乐的重构表达
        三、布景道具的新颖运用
    第三节 “表意优先”的创作取向
        一、对“既成风格”的突破创新
        二、对舞台空间的自如转换
        三、对舞剧构型的“诗化”意识
结语
附录 :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随圆就势 风流水转 ——圈舞中“圆”的艺术形态与文化流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现实意义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三、理论来源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章 “圈舞”的文化遗存
    第一节 “圈舞”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 “圈舞”中“圆”的文化意义
第二章 “圈舞”的艺术形态
    第一节 “圈舞”的形态内涵
    第二节 “圈舞”的形式类型
    第三节 “圈舞”的共性艺术特征
    第四节 “圈舞“的个性发展
第三章 “圈舞”中“圆”文化的传承与流变
    第一节 “圈舞”文化遗存的流变类型
    第二节 形态的圆——舞蹈调度里“圆”的结构张力
    第三节 动作的圆——中国古典舞中的“圆”之内涵
    第四节 情感的圆——民族民间舞中“圆”的精神象征
第四章 当下“圈舞”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 消费方式演变带来的挑战与变化
    第二节 文化视阈下“圈舞”的保存与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文章发表

(5)中国当代舞剧典型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目的
        一、为何要研究舞剧的典型形象
        二、如何来研究舞剧的典型形象
    第二节 选题范围及理论依据
        一、选题范围
        二、理论依据
    第三节 研究现状述评
        一、第一条进路:中国舞剧相关文献综述
        二、第二条进路:艺术典型理论相关文献综述
        三、第三条进路:舞蹈形态分析相关文献综述
        四、拟解问题
第一章 中国当代舞剧典型形象的时代特征研究
    第一节 “艰苦奋斗”时期中国舞剧典型形象的特征研究(1949-1966)
        一、“艰苦奋斗”时期中国舞剧典型形象的文化精神追求
        二、“艰苦奋斗”时期中国舞剧典型形象的表现手法探索
        小结
    第二节 “团结奋斗”时期(一)中国舞剧典型形象的特征研究(1978-1989)
        一、“团结奋斗”时期(一)中国舞剧典型形象的文化精神追求
        二、“团结奋斗”时期(一)中国舞剧典型形象的表现手法探索
        小结
    第三节 “团结奋斗”时期(二)中国舞剧典型形象的特征研究(1990-2012)
        一、“团结奋斗”时期(二)中国舞剧典型形象的文化精神追求
        二、“团结奋斗”时期(二)中国舞剧典型形象的表现手法探索
        小结
    第四节 “逐梦奋斗”时期中国舞剧典型形象的特征研究(2013-2019)
        一、“逐梦奋斗”时期中国舞剧典型形象的文化精神追求
        二、“逐梦奋斗”时期中国舞剧典型形象的表现手法探索
        小结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当代舞剧典型形象的形态构成分析
    第一节 中国当代舞剧形象的主要构成类型
        一、追求婚姻自由的女性形象
        二、追求个性解放的青年形象
        三、追求济世安民的文士形象
        四、追求民族独立的革命者形象
        五、追求中华崛起的奉献者形象
    第二节 中国当代舞剧革命者典型形象分析
        一、从“报私仇”到“为人民”——《红色娘子军》的吴清华
        二、“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傲雪花红》的刘胡兰
        三、奏响民族救亡最强音——《铁道游击队》英雄群像
        四、“双面英雄”——《永不消逝的电波》
    第三节 中国当代舞剧奉献者典型形象分析
        一、《敦煌》守护人的“爱的奉献”
        二、“不荒芜”的《戈壁青春》
        三、奉献精神筑成双重生命的《天路》
        四、伟大出自平凡——《草原英雄小姐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当代舞剧典型形象的未来创造展望
    第一节 中国舞剧典型形象创造的历史经验反思
        一、在舞剧形象的鲜明性上进行典型创造
        二、在舞剧性格的成长性上进行典型创造
        三、在舞剧行动的冲突性上进行典型创造
    第二节 中国舞剧典型形象创造的时代风尚体悟
        一、“五位一体”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二、“精准扶贫”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三节 中国舞剧典型形象创造的舞剧本体求索
        一、舞剧情节结构的构思坚持“以人为本”
        二、舞剧语言风格的营造坚持“表意优先”
        三、舞剧叙事手段的整合坚持“情思至上”
    本章小结
结语
    一、回顾
    二、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中国古典舞的叙事话语研究 ——以孙颖艺术创作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和研究内容
    1.2 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途径
2 孙颖艺术创作中历史底本的“重演”
    2.1 历史底本的取材方式
        2.1.1 舞蹈题材的求实性
        2.1.2 对历史底本的批判性态度
    2.2 乐生叙事主题的人文情怀
    2.3 本章总结
3 孙颖艺术创作中身体叙事的多重建构
    3.1 身体叙事语言的风格性确立
        3.1.1 语言风格对叙事语境的适应性
    3.2 线性结构的叙事方式
        3.2.1 结构势能的合理性推动
        3.2.2 叙事结构的突破
    3.3 全知视角下的人物形象塑造
    3.4 本章总结
4 孙颖艺术创作中舞台叙事元素的意境营造
    4.1 诗、乐、舞互释
    4.2 舞美与叙事的展开
    4.3 本章总结
5 结语:叙事学视角下孙颖艺术创作的价值与启示
    5.1 舞蹈形象史料转化与创造的叙事方法
    5.2 跨媒介叙事的艺术表现方式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7)中国古典舞60年理论文献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定位
理论研究
教学
其他古典舞风格及流派
古典舞与相关艺术门类
结语

(8)“双一流”背景下中国舞蹈学学科知识结构拓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导师的引导
        2.对舞蹈学学科地位的思考
        3.新时代国家学科建设的思考
        4.对北京舞蹈学院建设的思考
        5.自身学习使命的思考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现状综述
        1.20 世纪的舞蹈学学科建设
        (1)北京舞蹈学校成立与新中国舞蹈的建设
        (2)舞蹈学学科的创立
        (3)舞蹈交流与舞蹈传播的拓展
        2.21世纪的舞蹈学学科建设
        (1)结合国家学科专业目录的跨学科拓展
        (2)舞蹈学学科建设探索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定量分析法
        3.描述性研究法
一、舞蹈学学科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舞蹈史研究
        1.中国古代舞蹈理论研究
        2.舞蹈发展史研究
    (二)舞蹈基础理论研究
        1.20世纪的舞蹈基础理论研究
        2.21世纪的舞蹈基础理论研究
        3.北京舞蹈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学科建设研究
    (三)舞蹈实践与应用理论研究
        1.中国古典舞
        2.中国民族民间舞
        3.舞蹈应用理论
    (四)舞蹈交叉学科理论研究
    (五)舞蹈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一级舞蹈学学科内容和结构研究
        2.舞蹈学学科知识领域逐渐窄化
        3.舞蹈学学科研究脱离时代发展
二、中国舞蹈的时空特点
    (一)中国舞蹈的空间特点
        1.非民间舞蹈
        2.民间舞蹈
        3.非民间舞蹈与民间舞蹈的关系
    (二)中国舞蹈的时态特点
        1.过去型
        2.过去-现在延续型
        3.现在型
    (三)舞蹈学学科中时空关系分析
三、一级舞蹈学学科的知识构成
    (一)对现在型非民间舞蹈开展的舞蹈学学科建设
        1.学院派舞蹈
        2.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元素教学”方法及运用
        3.中国古典舞的“元素”提取方法及运用
    (二)对民间舞蹈的研究和干预
        1.对过去-现在延续型舞蹈的记录与研究
        2.对现在型群众舞蹈的研究与美育实践
    (三)对过去型舞蹈的研究与复现
        1.舞蹈史研究
        2.舞蹈考古研究与实践
        3.过去型舞蹈的复现
四、舞蹈学二级学科的结构探索
    (一)舞种作为单位
        1.舞种的时代性
        2.实践中舞种蕴含的科学性
        3.以舞种为单位建设的事实性
    (二)史论为核心
        1.舞蹈史论结构起点
        2.舞蹈史论结构的发展
    (三)舞蹈学学科谱系的延伸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当代中国古典舞体系发生、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一、本选题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综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成果概述
        (三) 、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当代中国古典舞成因背景
    (一)当代中国古典舞的释义
        1、关于当代中国古典舞的概念
        2、产生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原因
    (二)、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形成背景
        1、早期当代中国古典舞的雏形
        (1)、从戏曲中“拿”舞蹈
        (2)、从戏曲、芭蕾、武术中“结合”舞蹈
        2、中期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形态
    (三)、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四大学派
        1、学派的提出
        2、学派的形成
第三章、当代中国古典舞体系形成的理论依据
    (一)、李唐学派——元素提炼的理论
    (二)、汉唐学派——仿古拟古的理论
    (三)、敦煌学派——壁画复活的理论
    (四)、昆舞学派——戏舞升华的理论
第四章、当代中国古典舞的风格特征
    (一)、李唐学派——当代特征
    (二)、汉唐学派——复古特征
    (三)、敦煌学派——临摹特征
    (四)、昆舞学派——戏曲特征
第五章、总结
    (一)、梳理
    (二)、预判
参考资料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关于“中国古典舞”定位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古典舞袖舞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 ——以邵未秋袖舞课程建设为例[D]. 张宇婷. 北京舞蹈学院, 2021
  • [2]中国古典舞及其“古典性”的构建方式探究[D]. 贾梦瑶. 山西大学, 2021
  • [3]孔德辛舞剧创作研究 ——以舞剧《孔子》《关公》《昭君出塞》《彩虹之路》为例[D]. 张美琪.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4]随圆就势 风流水转 ——圈舞中“圆”的艺术形态与文化流变[D]. 陈迪. 山东艺术学院, 2020(07)
  • [5]中国当代舞剧典型形象研究[D]. 李昉.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6]中国古典舞的叙事话语研究 ——以孙颖艺术创作为中心[D]. 刘妍汝. 重庆大学, 2019(01)
  • [7]中国古典舞60年理论文献研究概述[J]. 苏娅. 舞蹈, 2019(03)
  • [8]“双一流”背景下中国舞蹈学学科知识结构拓展研究[D]. 李念霖. 北京舞蹈学院, 2019(08)
  • [9]当代中国古典舞体系发生、发展研究[D]. 孙思洋. 沈阳师范大学, 2017(01)
  • [10]未来学视野中的中国古典舞前景[J]. 刘建,刘婷. 舞蹈, 2017(04)

标签:;  ;  ;  ;  ;  

我对“中国古典舞”定位的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