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硅吸收剂量热量计的应用

新型硅吸收剂量热量计的应用

一、新型硅吸收剂量量热计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鹏[1](2021)在《医用电子束水吸收剂量绝对测量及量值传递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医用电子束是现代放射治疗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射程有限,辐射剂量在较浅范围内全部沉积,主要用于治疗浅表层或偏心肿瘤,可以有效保护肿瘤后方的组织和器官。水吸收剂量作为放射治疗的处方剂量,也是医用电子束放射治疗中剂量校准的关键物理量,目前多数放疗事故原因是治疗过程中水吸收剂量的传递错误所致。通过对医用电子束水吸收剂量绝对测量及量值传递方法研究,能够从根源上降低其不确定度,减少因剂量传递错误导致的放疗事故,提高电子束放射治疗效果。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针对医用电子束水吸收剂量校准不确定度大的问题,采用水量热法将电子束在水中剂量沉积产生的0.5 m K温升的测量不确定度降低至0.15%,并对水吸收剂量绝对测量中各影响量进行研究,建立水吸收剂量绝对测量模型,将电子束水吸收剂量的绝对测量不确定度降低至0.35%,低于0.4%的国际现行绝对测量标准;通过分析临床电子束水吸收剂量校准方法,给出不确定度低至1.05%的水吸收剂量量值传递方法,满足了临床电子束水吸收剂量校准不确定度2%以内的要求。针对医用电子束辐射温升小测量精度要求高的问题,设计并搭建了由灵敏度约4.6%/K的热敏探针、温漂低至1.6μK/s的准绝热水箱和分辨率优于10 n V的交流电桥组成的电子束水量热计。在辐射温升分布的测量中发现:能量超过12 Me V的电子束最大剂量值后剂量梯度相对较小,更适合水量热计直接测量水吸收剂量。交流电桥的测试结果表明:激励电压为0.5 V,频率为19.5 Hz,电阻精度达到0.01%时,测量系统噪声最小,锁相放大器量程为20μV时辐射温升的测量不确定度可达0.15%。针对医用电子束水吸收剂量绝对测量中各影响量的扰动问题,通过设置对流屏障、电磁搅拌和水温为4℃中运行时,有效消除了热对流的影响;采用COMSOL构建了准绝热水箱的温度场,计算了量热芯玻璃容器和剂量分布产生的热传导的修正;引入量热芯玻璃容器,并制备了有机物含量低至2.5×10–7 mol/L的超纯水,再充入H2抑制辐射化学反应的产额和实验前预辐射的方式,将热敏探针周围水的辐射化学反应的影响降低至0.15%;根据水密度变化和电子束深度剂量分布计算了水密度变化的修正;采用PTW 31015电离室测量了玻璃容器对辐射场的扰动,并计算了其修正值;通过舍弃辐射结束后20 s的信号,消除了热敏探针时间响应的影响;建立了医用电子束水吸收剂量绝对测量模型。完成了10 Me V、12 Me V、15 Me V、18 Me V、20 Me V和22 Me V电子束水吸收剂量绝对测量和不确定度评定。根据电子束水吸收剂量绝对测量模型,分析了各个影响量的不确定度分量,根据方差合成定理计算出电子束水吸收剂量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分别为0.34%、0.32%、0.32%、0.36%、0.33%和0.32%。提出了在R50为7.5 cm的射线束中给出电离室水吸收剂量校准因子的量值传递方法,并利用电子束能量转换因子,将平板形电离室校准临床电子束的不确定度由2.1%降低至1.05%。开展了5种共9支电离室射线质转换因子的测量,并给出临床电子束水吸收剂量校准建议。结果表明,电离室射线质转换因子以及拆分后的光电转换因子和能量转换因子,均可作为常数。

曹洪恩[2](2021)在《基于Tween 80复配体系的鼻腔黏膜免疫佐剂研究》文中提出对于常驻的传染性病原微生物,通过接种疫苗形成群体免疫从而产生免疫屏障是恢复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状态唯一的办法。鼻腔黏膜免疫具有无需注射、施用方便和免疫效力高的特点,不仅能够诱导系统和黏膜免疫应答,而且还可以激发细胞免疫反应,已成为人们日益青睐的新接种途径。然而,由于重组蛋白和多肽抗原免疫原性弱以及鼻腔特殊的环境和结构特点,导致鼻用疫苗免疫活性低,需要开发新型鼻腔黏膜免疫佐剂,提高鼻用疫苗的免疫应答水平。本论文选择具有增强鼻腔给药作用或潜在免疫调节活性的表面活性剂与促进蛋白折叠的化学伴侣Tween80(T80)形成复配体系,将复配体系与模型抗原卵清蛋白(OVA)配伍,分析了 T80复合体系和OVA的相互作用;根据影响复配体系鼻腔黏膜免疫性能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OVA在复配体系中的结构稳定性优化选择了佐剂的组成;研究了 T80复配体系的溶血活性和OVA模型疫苗的鼻腔黏膜免疫活性,并将具有较强免疫性能的T80复配体系与存在免疫调节活性的硒碳纳米粒子(Se/C)和模拟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活性的二苄基二硒醚(DDSe)联用,实现了佐剂的协同免疫效应。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开发安全、高效、价格低廉以及易于生产的鼻腔黏膜免疫佐剂。1.通过佐剂组成的优化选择,得到了 T80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Brij 30(B30)复配的2wt%T80/B30(4:6)小囊泡体系。T80/B30(4:6)总浓度低于cac时,T80/B30单体的烷基链与OVA残基非极性侧链及非极性侧链形成的疏水微区作用,使OVA的三级结构略有变化;T80/B30(4:6)总浓度在cac-cmc*之间时,T80/B30在OVA上的吸附对蛋白三级结构的影响不大;T80/B30(4:6)总浓度高于cmc*时,T80/B30混合胶束与OVA发生作用,对OVA的三级结构产生轻微的影响。2wt%T80/B30(4:6)小囊泡体系的粒径约为30nm,是疫苗佐剂的理想尺寸,且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和较小的接触角,有利于疫苗对鼻黏膜的润湿和铺展,OVA在该囊泡体系中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保持相对完整。2 wt%T80/B30(4:6)体系存在较好的溶血安全性,诱导的OVA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显着高于对照OVA(p<0.001),其免疫应答类型是Th2型,介导体液免疫反应。2.选择与第2章中B30疏水尾链相同,但聚氧乙烯链明显较长的聚氧乙烯-9-月桂醚(P9LE)与T80复配。当T80/P9LE(4:6)总浓度在cac-cmc*之间时,OVA的荧光强度随T80/P9LE浓度增加变化很小;当T80/P9LE(4:6)总浓度大于cmc*后,T80/P9LE混合胶束与OVA发生较弱的相互作用,使OVA三级结构发生微小的变化。通过佐剂组成的优化选择获得了 2 wt%T80/P9LE(4:6)混合胶束体系,OVA在该体系中的二级结构和三级均比较稳定,且其溶血活性相对较低,诱导的OVA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显着高于对照OVA(p<0.001),激发Th2型免疫应答。与第2章中2 wt%T80/B30(4:6)相比,虽然2 wt%T80/P9LE(4:6)的鼻腔黏膜免疫活性低于2 wt%T80/B30(4:6),但其溶血性明显好于2 wt%T80/B30(4:6),且对抗原蛋白结构的影响很小。3.根据鼻腔黏膜在生理pH条件下带负电荷的特点,引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氯化十六烷基吡啶(CPC),通过优化组成得到了 0.5 wt%T80/CPC(8:2)混合胶束体系。T80/CPC(8:2)的总浓度低于cac时,T80/CPC单体主要通过静电作用与OVA结合,OVA的荧光强度略微降低。T80/CPC(8:2)总浓度大于cmc*后,T80/CPC混合胶束与OVA作用,使OVA的三级结构发生轻微的变化。0.5wt%T80/CPC(8:2)体系具有较低的溶血活性,经鼻腔免疫小鼠后,产生的OVA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显着高于对照OVA(p<0.001),与阳性对照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接近。该体系明显增强了细胞免疫,激发了略偏向Th2型的混合型免疫反应,可在鼻黏膜和肺部诱导高水平的OVA特异性sIgA抗体。0.5 wt%T80/CPC(8:2)诱导的OVA特异性IgG抗体滴度与第2章中的2 wt%T80/B30(4:6)接近,但 sIgA 抗体水平显着高于 2 wt%T80/B30(4:6)(p<0.001)。4.将T80与阳离子电荷密度高、生活物相容性好的新型高分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PN320复配,通过组成的优化获得了 1 wt%T80/PN320(3:5)混合胶束体系。该体系与OVA复配后,Zeta电势约为20.31 mV,可在鼻腔黏膜较好地吸附,但又不会因过高的阳离子电荷密度产生细胞毒性;OVA在该体系中的α-螺旋结构是纯OVA的97.8%,荧光强度为纯OVA的85.1%(λex=295 nm),较好地保持了蛋白结构的完整性。1 wt%T80/PN320(3:5)溶血活性低,诱导的IgG抗体滴度略高于第2章的2 wt%T80/B30(4:6),明显高于第 3 章的 2 wt%T80/P9LE(4:6)(p<0.01),与第 4 章的 0.5 wt%T80/CPC(8:2)和CTB相近,免疫应答类型为略微偏向于Th2型的混合免疫反应。1 wt%T80/PN320(3:5)在鼻黏膜和肺部产生的sIgA抗体水平显着高于2wt%T80/B30(4:6)(p<0.001),是非常有潜力的鼻用疫苗佐剂。5.将论文中第2到第5章中具有优良鼻腔黏膜免疫活性的T80复配体系与存在免疫调节功能的Se/C和模拟GSH-Px活性的DDSe混合,实现了佐剂的协同免疫作用。与Se/C混合后,2 wt%T80/B30(4:6)体系和1 wt%T80/PN320(3:5)体系的免疫性能明显增强。1 wt%T80/PN320(3:5)+Se/C的鼻腔黏膜免疫活性明显强于2 wt%T80/B30(4:6)+Se/C,与CTB接近,且Se/C的加入使1wt%T80/PN320(3:5)的免疫应答类型从略偏向于Th2型的混合免疫反应转为略偏向Th1型的混合免疫反应,有效地增强了细胞免疫应答。合成的Se/C新材料还具有较强的抗菌性能,进一步拓展了佐剂的用途,如疫苗防腐和抗药性等。与DDSe联用后,0.5%T80/CPC(8:2)体系诱导的OVA特异性IgG和sIgA抗体水平显着提升,与CTB相近,且免疫应答类型从略偏向于Th2型的混合免疫反应转为略偏向Th1型的混合免疫反应,明显地增强了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黏膜免疫反应。

赵辉[3](2021)在《Pd(Pt)阴极开放电解LiOD重水溶液的低能核反应实验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89年3月Fleischmann和Pons宣称在室温下通过电解实现核聚变以来,国内外低能核反应(LENR)研究已走过三十多年的曲折历程。近年来,电解法和充氢法实验技术不断提高,大量实测结果证明了超热等异常现象真实存在,实验重复性也有了很大提高,使这一领域日渐回暖并不断引发关注。由于LENR被认为存在成为优质新型核能源并应用于军民用多领域的可能性,有必要慎重评估LENR技术可行性与发展前景。本研究作为该项评估的技术准备部分,重点探索基于开放式电解池的钯(Pd)阴极电解重水实验技术,并兼顾金属充氢/氘实验平台设计,旨在为通过电解与充气实验评估LENR技术打下基础。本项研究中改进了Fleischmann-Pons型电解系统,基于开放式电解池和大体积精密量热计,搭建了一套Pd阴极电解重水实验系统;探讨了金属充氢/氘实验系统总体设计并计算了反应釜温度分布;通过考虑电解过程中的质量损失,建立了开放式电解的超功率计算的修正模型;利用电解装置,通过实验探索了电解液配制、电极材料前处理、量热计标定、超热测量、电解液电导率测定等技术问题,开展了Pt、Pd阴极电解轻水与重水实验,并成功观测到了超热现象;还初步探讨了采用LiF(Mg,Cu,P)热释光剂量片和CLYC探测器对反应释放的γ射线与中子的测量,搭建了初步的核探测装置。本项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Pt阴极电解轻、重水均产生超热,同等实验条件下,电解轻水与重水产生的最大超热分别为输入功的6%和2.5%;Pd阴极电解重水实验中也有超热产生,但对电极表面处理、电压稳定性等要求更为苛刻。(2)通过对电解前后电解液质量变化的分析,发现电解过程中理论损失约占实际损失的93%左右,验证了超功率计算模型的可靠性。(3)在10~70℃下,浓度为0.01~1 mol·L-1的LiOD重水溶液电导率κ与浓度c和温度T之间符合关系式:κ=61.8c–17.64c2+2.47c T–0.3828c2T。在温度为25℃时,浓度可由c=8.0939×10-3κ+1.4316×10-5κ2求得。(4)利用热释光剂量片连续监测反应前后γ剂量未发现异常,采用CLYC探测器和能谱-波形联合探测技术也未发现明显的中子与γ射线释放,说明反应过程中没有产生核辐射,或者产生的核辐射水平极微弱。本文通过系统设计与实验,确认了Pd、Pt金属电解重水产生超热的异常现象,修正了超功率计算模型,建立了电导率与浓度和温度间的关系,探索了LENR核辐射测量方法以及金属充氢/氘系统设计,这些初步研究为后续深入评估LENR技术可行性打下了基础、提供了经验,也丰富了对这一领域的感性认识。

费希[4](2021)在《热流敏感薄膜材料的制备及器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热流的测量受到了广泛重视。相比传统的热流计,基于横向塞贝克效应的原子层热电堆(ALTP)热流传感器不仅结构简单,并且在灵敏度和响应速度上有一定优势。但是目前还没有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在于该传感器的性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并且基于当前科技发展的可集成小型化需求也急需解决,由此需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进一步研制小型化、高灵敏度系数、可用于高频响应热流测试的ALTP热流传感器。本文主要研究了YBa2Cu3O7-(?)(YBCO)和LaxCa1-xMn O3(LCMO)热电薄膜的制备工艺,设计和制作了一种放大测试信号的多线条ALTP热流传感器,并进行了测试标定,具体做了如下工作:1、研究了热流敏感薄膜的制备工艺。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了YBCO薄膜,所得薄膜均为c轴倾斜外延且表面平整无孔洞,经TEM测试可知薄膜的倾斜角度为12.13°。采用实验室搭建的MOCVD系统制备了LCMO薄膜,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了初步探索。2、研究了热流传感器的制作工艺。先采用金属掩模版实现了YBCO热流传感器多片同时制备,并且测试表明利用该方法制备的传感器表明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一致性。为了增大传感器的灵敏度,设计了多线条结构并采用湿法刻蚀制备了四根串联的YBCO热流传感器。此外,为了进一步集成更多热电堆线条,还重点研究了光刻图形转移技术,为制作更高性能的热流传感器奠定了基础。3、对热流敏感薄膜分别进行了电阻测试和激光感生电压(LITV)测试。导电性能测试表明YBCO薄膜在600℃以上发生显着退化,而LCMO薄膜在1100℃时仍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激光测试表明YBCO薄膜厚度和响应信号峰值的关系与LITV响应理论吻合,存在最佳膜厚。YBCO薄膜越薄,其LITV响应时间越短,100nm膜厚传感器的响应时间仅为34ns,为更高频的热流传感器设计提供了条件。所制备的LCMO薄膜在激光照射下具有明显的响应信号,响应时间为s量级。采用对比标定法对YBCO热流传感器进行了标定:单根器件的敏感元件尺寸为3mm×0.4mm,膜厚为250nm,灵敏度为82.4(1/((2/(88)2),响应时间小于0.2;四根器件的单线条尺寸为8mm×0.3mm,膜厚为1m,灵敏度为1107.9(1/((2/(88)2),可见灵敏度显着提高。

林敏,叶宏生,夏文,刘蕴韬,王佳玫,徐长春[5](2020)在《CIAE电离辐射计量技术发展回顾》文中认为本文回顾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CIAE)早期开展的电离辐射计量与测试技术研究及成果、电离辐射一级计量站成立后电离辐射计量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及2000年后电离辐射计量新技术与新方法研究。通过回顾CIAE电离辐射计量技术从满足核工业所需的常规电离辐射计量测试方法到绝对测量新方法研究、极值量计量、动态量计量、特殊环境计量、特殊放射性气体活度计量以及特殊放射性标准物质制备的发展历程,追根溯源,以期进一步提升综合计量保障能力,并在先进计量测试理论与方法、核医学与放射治疗计量、辐射生物计量等方面继续开拓创新,取得更大的进步。

房洛妍[6](2020)在《苯酚钠羧基化制取水杨酸钠反应过程的研究》文中认为水杨酸钠是多种解热镇痛药物的合成原料或中间体,其中因作为药物阿司匹林的中间体引起广泛关注。目前,工业生产水杨酸钠的主要方法是在搅拌釜中加入苯酚钠溶液真空干燥至固体颗粒,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进行羧基化反应制备。现有工艺存在生产周期长、能量利用率低和有效转化率低等问题,为克服相关问题,本文对苯酚钠颗粒的羧基化反应中的工艺条件、热力学数据和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开发苯酚钠羧基化的连续化高效生产工艺提供基础数据。首先,本文以自制的干燥苯酚钠颗粒在间歇高压反应釜进行了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反应过程中温度、压力、反应时间、搅拌转速以及物料含水量对水杨酸钠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羧基化反应在温度为160℃、压力为0.55MPa、反应时间为40min、搅拌转速超过50rpm以及物料含水量低于2%时的条件下进行比较适宜,最高收率为76.85%。其次,通过Guassian 09软件在B3LYP/6-311G(d,p)水平下对苯酚钠颗粒的羧基化反应热进行初步模拟计算,得到在130-180℃时,苯酚钠羧基化反应的焓变约为-16KJ/mol。同时对苯酚钠羧基化反应的反应热进行了实验检测,一是利用氧弹式量热计测试了苯酚钠、水杨酸钠纯品的燃烧热数值,并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204F1测得苯酚钠、水杨酸钠的定压比热容,计算出在160℃时苯酚钠羧基化主反应的反应热为-59.68KJ/mol;二是利用绝热量热仪VSP2测定了苯酚钠和二氧化碳进行羧基化反应的反应温度变化,通过绝热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计算出在160℃、0.5MPa的反应条件下羧基化反应热为-17.43KJ/mol。最后,建立了固体苯酚钠颗粒与二氧化碳气体羧基化反应的动力学缩核模型。通过分析实验数据,确定了在150℃、160℃反应温度下的控制步骤均为灰层扩散控制,此时反应受到二氧化碳向灰层扩散速率的影响;超过一定反应时间,由于生成致密的产物层以及结焦现象导致反应后期偏离灰扩散控制。

刘佳盼[7](2020)在《长链正烷胺硫酸盐类固-固相变储能材料的晶体结构与储能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相变储能材料能够切实有效的解决能源在时间与空间供需上不匹配的问题,并有效地解决能源短缺的问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已成为国内外地热点材料。长链正烷胺材料作为一种精细化工的基础原料,常常被用于分析试剂、乳化剂和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在制药工业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提高长链正烷胺材料在储能方面的效能,本文将其与硫酸进行配比化合,形成六种长链正烷胺硫酸盐类固-固相变材料;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六种长链正烷胺硫酸盐类相变材料的晶体结构和相变热力学性质,通过探索研究,取得了以下结果:通过化学合成法合成了六种长链正烷胺硫酸盐的晶体,使用元素分析法和X射线单晶衍射技术对其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C9H19NH3HSO4、C13H25NH3HSO4和C15H31NH3CH3SO4均为单斜晶系,(C12H25NH3)2SO4·3H2O和(C14H29NH3)2SO4·3H2O为三斜晶系,而C10H21NH3CH3CH2SO4为正交晶系。这三类晶体内部构型均为无机阴离子薄层和烷铵离子[R-NH3]+厚层,呈现层状钙钛矿三维构型;氢键的连接作用,使双层分子呈现空间超分子体系。不同碳链为对称性明显的规则反向结构,氢键与范德瓦尔斯力相互作用,使得六种晶体分子堆积构象极为相似。计算了六种长链正烷胺硫酸盐的晶格能,发现晶格能随碳链数的增加而减少,稳定性降低。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六种长链正烷胺硫酸盐类相变材料的标准XRD衍射数据图,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基础。对六种长链正烷胺硫酸盐类相变材料进行热分析,结果表明这六种长链正烷胺硫酸盐类相变材料均存在可逆的固-固相变行为,且相变温区在20~100℃之间。C9H19NH3HSO4仅存在单个相变峰,且单次相变潜热达到97.02 J/g。(C12H25NH3)2SO4·3H2O的综合相变潜热为98.55 J/g,是这六种长链正烷胺硫酸盐中最大的。使用综合物性测量系统与精密自动绝热量热计对六种相变材料在0-400 K温区的摩尔热容进行测量。结果表明,C10H21NH3CH3CH2SO4(s)的相变焓为?trsHm为23.0 k J·mol-1,且具有极为良好的相变可逆性,有望用于太阳能存储领域。利用最小二乘法对非相变区热容数据进行拟合,得到热容随温度变化的多项式,并对六种相变材料0 K的标准热力学函数[HT-H0]、[ST-S0]以及[GT-G0]进行推导,将六种长链正烷胺硫酸盐类固-固相变材料热力学函数随温度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取得六种相变材料的热行为规律。结果表明,(C14H29NH3)2SO43H2O(s)在298.15 K的焓变和熵变大于其他五种材料,吉布斯自由能的变化小于其他五种材料,即此种材料更加稳定。使用Materials Studio(MS)软件的Forcite模块对六种长链正烷胺硫酸盐类相变储能材料在0-400 K温区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探索相变温区各相变点的温度、密度、能量、晶胞数据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晶胞内部长链正烷胺的扭曲与内部作用力的转变,是引起密度及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卢思名[8](2020)在《树脂吸附法从拜耳溶液中分离回收镓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属镓广泛应用于太阳能、半导体、生物、化工、合金等领域,它在世界半导体的应用中占到了80-85%,全世界的高纯镓年产量只有200余吨,仅占开发潜能的8-21%。镓没有独立的矿床,铝土矿是提取镓最大的来源,95%的原生镓来源于铝土矿,广西作为全中国铝土矿资源量第二多的省份,从氧化铝拜耳溶液中提取回收镓具有重要的意义。镓在铝土矿中的含量低(约为0.002-0.1%),提取难度较大。目前在工业上主要通过树脂吸附法进行提取。然而,树脂法也存在吸附容量低、传质速率慢、难再生等问题,因此需要对树脂材料和提镓技术进行改进。通过对商业树脂的筛选,本研究选择偕胺肟树脂LSC-600,对真实的拜耳母液中镓的吸附分离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偕胺肟树脂吸附容量为2.3 mg g-1,吸附平衡时间为100-120 min,钒离子会发生共吸附,他们的趋势线表明存在着竞争吸附。吸附后用盐酸解吸,1mol L-1的盐酸浓度下镓可实现与钒和铝离子的分离。温度对镓和铝的解吸影响较小,对钒的解吸影响较大。当反应温度由30℃上升80℃时,钒的解吸率由20%上升到95%。为了解决商用偕胺肟树脂吸附镓时吸附容量低,吸附平衡时间长以及钒的共吸附等问题,自主合成了新型偕胺肟硅基树脂。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热重、红外光谱等手段对树脂进行了精细表征,并利用该树脂进行了水溶液中Ga(III)的回收研究。通过研究p H效应、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和在p H4-5.5和p H13.7的吸附动力学,研究了树脂对拜耳液中的镓的吸附性能。树脂在p Heq5.5时达到最佳吸附,最大吸附量达到2.1-2.6mmol g-1。吸附动力学相对较快,在60-90分钟内达到平衡。吸附过程为吸热反应,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使用1.5 M HCl进行金属解吸和树脂回收,45min足以完全洗脱Ga(III)。吸附和解吸性能在5个循环内保持稳定。在存在多种金属阳离子的情况下,树脂对镓回收具有选择性。而且该树脂成功地用于高p H值(约14)的真实拜耳溶液中镓回收。与LSC-600偕胺肟树脂相比,该树脂对复杂溶液中镓具有较高的效率和选择性。XPS结果表明,吸附Ga(III)后PAO/Si O2主要以Ga-O和Ga-N键相结合,表明氨基肟基的O基和N基反应基团在金属结合后均与Ga(III)共享电子。为了给后续电解制备高纯镓提供纯度更高的富集镓的溶液,树脂经过酸解吸后,工业生产中通常要通过多步除杂法对溶液进行提纯,过程较为复杂,而且添加多量的化学试剂提高了回收镓的成本。针对这个问题,本研究尝试用商用阴离子树脂IRA900对解吸液进行二次提纯,并利用去离子水对负载镓的商用树脂IRA900进行洗脱。结果表明:在6mol L-1盐酸溶液中,商用树脂IRA900对镓的吸附能力较强。但速率较慢,吸附平衡需要30h,吸附量为220mg g-1。在五个连续的吸附/解吸循环中测试回收,吸附和解吸性能保持稳定。利用柱实验,采用离子色层法,树脂IRA-900在盐酸浓度为6mol L-1时可以有效的实现真实工业进液中的镓与钒、铝、镁、钨等的分离和回收;微量铁发生吸附,总体铁吸附量较小可以忽略不计。利用IRA900树脂的洗脱柱实验发现,镓极易解吸,解吸后浓度可达6522 mg L-1,其他元素几乎检测不到,因此IRA900树脂可以在盐酸体系下对镓进行提纯富集。

范鹏[9](2020)在《50克量级流气式氚量热计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氢同位素储存与供给系统(SDS)是聚变堆燃料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实现氘氚燃料的快速储存与供给。氚具有放射性,为了维持聚变堆的安全运行,需定期将堆内的氚运输至SDS系统进行测量。在SDS系统测氚方式中流气式量热法以其安全方便的优势为目前研究的主流。本文针对ITER对流气式量热计在量热平衡时间以及测量精度上设立的技术要求。从床体结构、冷却介质和操作条件三个关键因素着手,模拟研究了床体内氚衰变的传热过程。在此基础上完成了50克量级流气式量热计的设计与制造并考察了它的测氚性能。本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如下:(1)薄壁同心管状床的热力学数值分析根据薄壁同心管状床实际尺寸,建立了3D几何模型,采用CFX计算流体力学软件模拟薄壁同心管状床中金属氢化物层厚度、冷却管数量、冷却介质种类以及流量大小对流气式量热计热平衡时间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当床体内冷却管的数量为12、金属氢化物层的厚度为23mm、冷却气体用20 SLMP的CO2时,能达到模拟过程最佳性能,量热平衡时间仅为4.5h。(2)流气式量热计的原理以及结构设计根据流气式氚量热计的功能需求将其设计为三个子系统,分别用于存/放氚气、床体氚测量和余热排出。通过考虑设计余量计算得出主容器间隙为900ml,利用1.67Kg的锆钴合金(ZrCo)能有效储存8.4mol的T2。采用CAXA以及Solidworks作图软件对量热体结构进行构建,并在最大操作限值条件下利用ASME VIII Div.1公式对容器最小允许壁厚计算,确保了床体在实验处于安全状态。(3)50克量级流气式量热计的制造以及性能研究制造并搭建了流气式氚量热计实验装置,采用氦气作为冷却气体介质对流气式量热计的量热平衡时间及测氚精度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表明设计制造的50克量级流气式氚量热计的线性相关度为0.9999,在测量性能上能达到测量周期小于24小时,测量精度优于1%的要求。

王兵毅[10](2020)在《新型磷腈-类水滑石复合阻燃剂的制备及其对环氧树脂阻燃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环氧树脂(EP)作为一种重要的热固性高分子材料,广泛应用于众多的行业和领域,但是其极易燃烧且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因此,研发新型、高效、环保的阻燃环氧树脂已成为当今阻燃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论文通过重建法制备了层间同时含有Mo和P两种阻燃元素的改性水滑石Mg Al Zn-LDHs-PMo A,然后协同一种含有活性氨基的环三磷腈衍生物HACP的阻燃环氧树脂基体,重点研究了组分对环氧树脂的阻燃和抑烟作用的增强效应,并且对复合材料的阻燃和抑烟机理进行了探讨。具体研究包括:(1)首先采用恒定p H共沉淀法合成了同时含有Mg、Zn、Al三种金属元素的水滑石Mg Zn Al-LDHs-CO3,然后通过重建法将杂多酸阴离子PMo12O403-成功插入水滑石的层间,合成了新型类水滑石Mg Zn Al-LDHs-PMo A阻燃剂,并使用红外(FT-IR)、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其热稳定性的研究表明,Mg Zn Al-LDHs-PMo A阻燃剂的添加会降低EP复合材料的初始降解温度并显着提高最终残炭量。锥形量热测试表明,添加5wt%新型类水滑石Mg Zn Al-LDHs-PMo A阻燃剂,EP复合材料总的热释放(THR)和热释放速率的峰值(PHRR)分别下降了13.6%和43.3%。此外,EP复合材料的烟气释放量(TSP)也得到了降低,降低量达到了24.5%。结果表明,经过杂多酸阴离子PMo12O403-插层改性水滑石制备得到的阻燃剂,对EP的阻燃和抑烟性能有着明显的提升作用。(2)以六氯环三磷腈和对硝基苯酚为原料通过取代和还原反应合成了一种含活性氨基的环三磷腈衍生物——六(4-氨基苯氧基)环三磷腈(HACP),并通过FT-IR、1H NMR和31P NMR对产物得结构组成进行了表征。HACP阻燃EP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添加量仅为5wt%时,极限氧指数LOI值就达到了29.2%,且无熔滴现象发生。锥形量热测的数据显示总热释放(THR)和总烟气释放量(TSP)都得到了降低,分别降低了15.9%和5.2%。最后对EP/HACP复合材料燃烧后的残炭进行了SEM以及XRD分析,结果显示残炭的数量和致密性得到了明显的增加,说明HACP可以在较低温度下优先降解生成含磷化合物加快环氧树脂的炭化,阻燃性得到明显提升。(3)通过共混将新型类水滑石Mg Zn Al-LDHs-PMo A和HACP两种阻燃剂复合进行环氧树脂的阻燃,TG测试表明EP复合材料在800℃高温下的残炭量相比于纯EP有了很大的提高,这表明两种阻燃剂间的协效作用可以提高环氧树脂的热稳定性。由LOI和UL-94测试分析可知,当两种阻燃剂添加量为仅为5wt%时,EP就可以达到难燃的标准。锥形量热测试表明,添加两种阻燃剂的EP复合材料的THR、PHRR和TSP都有很大的降低,当阻燃剂总添加量为7wt%时,THR、PHRR和TSP相比于纯EP分别降低了35.2%、50.9%和43.9%,复合阻燃剂的加入能够有效的降低EP复合材料的热释放,并且可以明显的起到抑烟的作用。通过对残炭的SEM,XRD和Raman测试分析,对阻燃机理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两种阻燃剂可以协同加速环氧树脂的催化炭化,生成致密的保护炭层,隔绝可燃气体、氧气和热量的相互传递;阻燃剂的加入也可以减少气相中热解产物的释放,降低火灾的安全性;这说明两种阻燃剂通过协效作用在气相和固相中具有双重阻燃效果。其中,Mo元素生成的两种金属氧化物Mo O2和Mo O3在高温下不断地进行氧化和还原反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还原性气体(CO和H2等)的释放量,这对降低火灾危险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新型硅吸收剂量量热计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硅吸收剂量量热计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医用电子束水吸收剂量绝对测量及量值传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医用电子束放疗及其剂量要求
        1.1.1 医用电子束放疗的特点
        1.1.2 医用电子束放疗中剂量校准要求
    1.2 水吸收剂量绝对测量方法
        1.2.1 水吸收剂量的定义与绝对测量
        1.2.2 水吸收剂量测量方法及介质选择
        1.2.3 水吸收剂量绝对测量之电离法
        1.2.4 水吸收剂量绝对测量之Fricke剂量法
        1.2.5 水吸收剂量绝对测量之量热法
    1.3 水吸收剂量量值传递体系
        1.3.1 国际上水吸收剂量量值传递体系
        1.3.2 国内水吸收剂量量值传递体系
    1.4 论文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及目标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医用电子束辐射温升测量系统的研制
    2.1 辐射温升的相对分布测量
        2.1.1 辐射温升与水深的关系
        2.1.2 校准深度处辐射温升的相对分布
    2.2 辐射温升测量传感器及准绝热水箱的搭建
        2.2.1 辐射温升传感器的选型与制作
        2.2.2 辐射温升测量中准绝热环境的设计
    2.3 辐射温升测量方法及其测量系统的搭建
        2.3.1 辐射温升测量原理
        2.3.2 交流电桥测量系统的搭建
    2.4 本章小结
3 医用电子束水吸收剂量绝对测量模型的研究
    3.1 热对流对水吸收剂量绝对测量的影响
    3.2 热传导对水吸收剂量绝对测量的影响
        3.2.1 热传导模型
        3.2.2 热传导仿真计算
        3.2.3 模拟计算结果
    3.3 热损对水吸收剂量绝对测量的影响
    3.4 测量点位置对水吸收剂量绝对测量的影响
        3.4.1 水密度变化产生的深度影响
        3.4.2 剖面剂量分布不均产生的横向影响
    3.5 非水材料的扰动对水吸收剂量绝对测量的影响
    3.6 热敏探针的时间响应对水吸收剂量绝对测量的影响
        3.6.1 大剂量辐射前后的影响
        3.6.2 辐射后瞬态响应的影响
    3.7 医用电子束水吸收剂量绝对测量模型
    3.8 本章小结
4 医用电子束水吸收剂量绝对测量及不确定度评定
    4.1 医用电子束辐射温升测量
        4.1.1 热敏探针阻值与温度的关系
        4.1.2 交流电桥输出电压与阻值变化关系
        4.1.3 辐射温升产生的阻值变化
    4.2 医用电子束辐射场剂量波动的监测与消除
        4.2.1 剂量波动的监测
        4.2.2 剂量波动的修正
    4.3 水吸收剂量绝对测量结果
        4.3.1 水吸收剂量绝对测量结果的验证
        4.3.2 医用电子束水吸收剂量绝对测量结果
    4.4 医用电子束水吸收剂量绝对测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4.4.1 辐射温升测量不确定度
        4.4.2 绝对测量模型中各影响量的不确定度
        4.4.3 辐射场剂量扰动不确定度
        4.4.4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4.5 本章小结
5 临床电子束水吸收剂量量值传递方法研究
    5.1 临床电子束水吸收剂量现行的量值传递方法
        5.1.1 水吸收剂量量值传递探测器
        5.1.2 水吸收剂量量值传递系统
        5.1.3 水吸收剂量量值传递公式
    5.2 电离电荷测量及修正
        5.2.1 极化效应修正
        5.2.2 离子复合效应修正
        5.2.3 空气密度修正
        5.2.4 电离电荷计算
    5.3 水吸收剂量校准因子
        5.3.1 ~(60)Co辐射场中的水吸收剂量校准因子
        5.3.2 医用电子束中的水吸收剂量校准因子
    5.4 射线质转换因子
        5.4.1 光电转换因子
        5.4.2 能量转换因子
    5.5 临床电子束水吸收剂量量值传递方法的修订
    5.6 临床电子水吸收剂量量值传递不确定度
        5.6.1 当前校准规范的量值传递不确定度
        5.6.2 本研究修订后的量值传递不确定度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Tween 80复配体系的鼻腔黏膜免疫佐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疫苗与佐剂简述
        1.1.1 疫苗的作用
        1.1.2 疫苗的分类
        1.1.3 佐剂的作用
        1.1.4 佐剂的分类
    1.2 具有免疫调节活性的两亲分子
        1.2.1 普通表面活性剂
        1.2.2 生物表面活性剂
        1.2.3 肺表面活性物质
        1.2.4 皂苷
        1.2.5 单磷酞脂A
    1.3 胶束佐剂系统
        1.3.1 γ-PGA
        1.3.2 两亲性聚酸酐
        1.3.3 阳离子两亲性聚合物
        1.3.4 POE-POP-POE
        1.3.5 其它两亲性聚合物
        1.3.6 混合胶束
    1.4 基于两亲分子的鼻腔黏膜佐剂系统
        1.4.1 两亲分子
        1.4.2 胶束
        1.4.3 囊泡
        1.4.4 乳液
        1.4.5 凝胶
    1.5 鼻腔黏膜免疫佐剂活性的优化
        1.5.1 尺寸
        1.5.2 形态
        1.5.3 表面电性
        1.5.4 表面亲疏水性
    1.6 含硒物质的保健、免疫调节功能和抗菌活性
        1.6.1 含硒物质的保健、免疫调节功能
        1.6.2 含硒材料的抗菌活性
    1.7 本论文选题依据、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2章 Tween 80/Brij 30复配体系的鼻腔黏膜免疫活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T80/B30复配体系和OVA模型疫苗的制备
        2.2.3 表面张力和接触角
        2.2.4 荧光光谱
        2.2.5 等温滴定量热
        2.2.6 三元相图的绘制
        2.2.7 粒径的测定
        2.2.8 冷冻蚀刻电镜
        2.2.9 圆二色光谱
        2.2.10 溶血活性
        2.2.11 免疫和样本采集
        2.2.12 ELISA检测OVA特异性抗体IgG、IgG1、IgG2a和sIgA
        2.2.13 体外细胞摄取
        2.2.14 淋巴结内树突状细胞摄取抗原
        2.2.15 鼻腔的组织学分析
        2.2.16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T80/B30复配体系与OVA的相互作用
        2.3.2 T80/B30复配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及佐剂组成的优化选择
        2.3.3 T80/B30复配体系的溶血活性
        2.3.4 T80/B30复配体系的鼻腔黏膜免疫活性
        2.3.5 抗原的体外和体内细胞摄取
        2.3.6 鼻腔的组织学分析
        2.3.7 T80/B30囊泡的免疫机理探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Tween 80/聚氧乙烯-9-月桂醚复配体系的鼻腔黏膜免疫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T80/P9LE复配体系与OVA的相互作用
        3.3.2 T80/P9LE复配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及佐剂组成的优化选择
        3.3.3 T80/P9LE复配体系的溶血活性
        3.3.4 T80/P9LE复配体系的鼻腔黏膜免疫活性
        3.3.5 抗原的体外和体内细胞摄取
        3.3.6 鼻腔的组织学分析
        3.3.7 T80/P9LE混合胶束的免疫机理探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Tween 80/氯化十六烷基吡啶复配体系的鼻腔黏膜免疫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T80/CPC复配体系与OVA的相互作用
        4.3.2 T80/CPC复配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及佐剂组成的优化选择
        4.3.3 T80/CPC复配体系的溶血活性
        4.3.4 T80/CPC复配体系的鼻腔黏膜免疫活性
        4.3.5 抗原的体外和体内细胞摄取
        4.3.6 鼻腔的组织学分析
        4.3.7 T80/CPC混合胶束的免疫机理探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Tween 80/PN320复配体系的鼻腔黏膜免疫活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和实验动物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T80/PN320复配体系与OVA的相互作用
        5.3.2 T80/PN320复配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及佐剂组成的优化选择
        5.3.3 T80/PN320复配体系的溶血活性
        5.3.4 T80/PN320复配体系的鼻腔黏膜免疫活性
        5.3.5 抗原的体外和体内细胞摄取
        5.3.6 鼻腔的组织学分析
        5.3.7 T80/PN320混合胶束的免疫机理探讨
        5.3.8 不同Tween 80复配体系鼻腔黏膜免疫活性的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Tween 80复配体系与含硒物质鼻腔黏膜免疫的协同效应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
        6.2.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Se/C的合成与表征
        6.3.2 T80复配体系与Se/C鼻腔黏膜免疫的协同效应
        6.3.3 免疫调节剂DDSe的合成与表征
        6.3.4 T80复配体系与DDSe鼻腔黏膜免疫的协同效应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致谢

(3)Pd(Pt)阴极开放电解LiOD重水溶液的低能核反应实验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外LENR实验进展
        1.1.1 美国
        1.1.2 意大利
        1.1.3 日本
        1.1.4 俄罗斯
        1.1.5 印度
    1.2 国内LENR实验进展
    1.3 理论探索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LENR实验系统设计与实现
    2.1 金属电解重水实验系统
        2.1.1 电解池结构
        2.1.2 电解系统热测量仪器及数学模型
        2.1.3 电解系统中核辐射测量装置
    2.2 金属充氢/氘实验系统
        2.2.1 总体方案设计
        2.2.2 反应釜温度分布的计算与模拟
        2.2.3 反应釜设计加工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量热计标定及电解液电导率与浓度关系测定
    3.1 量热计标定
        3.1.1 顶部放置热源标定
        3.1.2 中上部电阻丝发热标定
        3.1.3 溶液内电阻丝发热标定
    3.2 电解液浓度与电导率关系测定
        3.2.1 电导率测量
        3.2.2 电导率测量结果及分析
        3.2.3 摩尔电导率的计算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d(Pt)阴极开放电解实验
    4.1 实验准备
        4.1.1 电极材料前处理及溶液配制
        4.1.2 电解液配置
    4.2 开放电解量热实验
        4.2.1 Pt阴极电解重水/轻水
        4.2.2 Pd阴极电解重水
        4.2.3 Pd阴极电解重水实验中的重水损失
    4.3 开放电解中核辐射测量
        4.3.1 累积剂量测量
        4.3.2 能谱测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下一步工作计划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电导率测试原始数据
附录B 基于拟合关系的浓度、温度及电导率对照表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主要简历
致谢

(4)热流敏感薄膜材料的制备及器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热流传感器的分类
        1.2.1 大面积测量技术
        1.2.2 点热流测量技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热流测试技术发展
        1.3.2 国内热流测试技术发展
    1.4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工作原理与实验方法
    2.1 工作原理
        2.1.1 原子层热电堆理论
        2.1.2 激光感生热电效应
    2.2 ALTP材料体系选择
        2.2.1 高温超导氧化物
        2.2.2 CMR材料
    2.3 ALTP材料制备方法
        2.3.1 磁控溅射法
        2.3.2 MOCVD法
    2.4 测试分析方法
        2.4.1 X射线衍射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
        2.4.3 能谱仪
        2.4.4 台阶仪
        2.4.5 透射电子显微镜
        2.4.6 四引线测量法
        2.4.7 激光脉冲测试
        2.4.8 热流传感器标定系统
第三章 热流传感器的制备
    3.1 热流敏感薄膜的制备
        3.1.1 磁控溅射法制备YBCO薄膜
        3.1.2 MOCVD法制备LCMO薄膜
    3.2 ALTP热流传感器结构设计
        3.2.1 图形设计
    3.3 图形化方法研究
        3.3.1 金属掩模版
        3.3.2 化学湿法刻蚀
        3.3.3 光刻工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4.1 热流敏感薄膜的电阻测试
        4.1.1 YBCO薄膜的电阻测试
        4.1.2 LCMO薄膜的电阻测试
    4.2 热流敏感薄膜的LITV效应
        4.2.1 YBCO薄膜的LITV效应
        4.2.2 LCMO薄膜的LITV效应
    4.3 热流传感器的标定
        4.3.1 单根YBCO热流传感器标定
        4.3.2 多根YBCO热流传感器标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CIAE电离辐射计量技术发展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早期电离辐射计量与测试技术研究
    1.1 放射性活度计量测试
    1.2 辐射剂量计量测试
    1.3 中子计量测试
2 电离辐射计量体系建立与完善
    2.1 放射性活度计量
        1) 4πβ-γ符合与反符合活度计量
        2) 2πα、2πβ表面发射率计量
        3) 放射性气体活度计量
        4) 闪烁法活度计量
        5) 低水平γ核素活度计量
        6) 氡活度计量
        7) 高能γ射线效率刻度
        8) 放射性标准溶液和标准源研制
    2.2 辐射剂量计量
        1) X射线照射量计量
        2) γ射线比释动能计量
        3) β射线吸收剂量计量
        4) γ射线和电子束吸收剂量计量
        5) X、γ辐射剂量当量计量
    2.3 中子计量
        1) 中子注量计量
        2) 中子源强度计量
        3) 快中子吸收剂量计量
        4) 标准截面测量
        5) 中子能量测量
3 电离辐射计量新技术与新方法研究
    3.1 绝对测量新技术研究
        1) 数字符合技术
        2) 双4π符合活度计量
        3) 三管-双管符合活度计量
        4) 小立体角氡活度计量
    3.2 极值量计量技术研究
        1) 短寿命核素参数计量
        2) 高水平活度计量
        3) 超低水平γ核素活度计量
        4) 超低本底α核素活度计量
        5) 低能光子计量
        6) 高能X射线计量
        7) 低keV能区中子计量研究
    3.3 特殊放射性气体活度计量技术研究
        1) 放射性气溶胶活度计量
        2) 放射性碘活度计量
        3) 气载氚活度计量
    3.4 动态量计量技术研究
    3.5 特殊环境计量技术研究
    3.6 特殊放射性标准物质制备
        1) 放射性废物桶标准源制备
        2) 大面积标准源制备与定值
        3) 磁流体动力学电沉积法制备高分辨α标准源
        4) 模拟放射性气溶胶滤膜源制备
        5) 放射性气体模拟源制备
4 展望

(6)苯酚钠羧基化制取水杨酸钠反应过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原料与产物的性质用途及原料来源
        1.2.1 苯酚钠的性质和用途
        1.2.2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1.2.3 水杨酸钠的性质和用途
        1.2.4 原料来源
    1.3 羧基化反应机理的探讨
        1.3.1 “苯环金属化”假说
        1.3.2 “酚氧基碳酸盐”假说
        1.3.3 “直接取代”假说
        1.3.4 “β-酮酸”假说
        1.3.5 “亲电取代”假说
    1.4 水杨酸钠的合成方法
        1.4.1 Kolbe-Schmitt反应
        1.4.2 Marasse修正法
        1.4.3 溶剂羧基化法
        1.4.4 邻硝基甲苯法
        1.4.5 邻甲基苯磺酸法
        1.4.6 邻甲基苯酚法
        1.4.7 吸附法
        1.4.8 超临界法制取水杨酸钠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苯酚钠颗粒羧基化反应工艺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试剂与原料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3 水杨酸钠制备的流程及实验装置
    2.2 分析方法与定量
        2.2.1 分析方法
        2.2.2 数据处理
        2.2.3 数据校正
    2.3 反应工艺条件的影响
        2.3.1 反应温度对苯酚钠羧基化反应的影响
        2.3.2 反应压力对苯酚钠羧基化反应的影响
        2.3.3 反应时间对苯酚钠羧基化反应的影响
        2.3.4 搅拌转速对苯酚钠羧基化反应的影响
        2.3.5 苯酚钠水分含量对羧基化反应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苯酚钠羧基化反应热力学研究
    3.1 DFT热力学分析
        3.1.1 计算方法
        3.1.2 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
    3.2 燃烧热法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燃烧热的测定步骤
        3.2.3 燃烧热的计算
        3.2.4 反应热的计算
    3.3 绝热量热法
        3.3.1 绝热量热的工作原理
        3.3.2 实验材料及设备
        3.3.3 绝热量热法测定步骤
        3.3.4 绝热量热法测定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苯酚钠羧基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4.1 羧基化反应过程
    4.2 羧基化反应动力学模型探讨
        4.2.1 前言
        4.2.2 羧基化反应动力学方程推导
    4.3 羧基化动力学分析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长链正烷胺硫酸盐类固-固相变储能材料的晶体结构与储能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相变储能材料概述
        1.1.2 长链正烷胺材料及硫酸概述
        1.1.3 单晶材料的制备方法
        1.1.4 单晶材料的应用
    1.2 长链正烷胺硫酸盐类固-固相变储能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X射线单晶衍射理论
        1.3.1 X射线单晶衍射理论简介
        1.3.2 X射线单晶衍射技术研究利用与发展
    1.4 现代量热学理论
        1.4.1 现代量热学简介
        1.4.2 绝热量热技术的研究进展
    1.5 分子动力学模拟概述
    1.6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 本文的研究方案与思路
2 长链正烷胺硫酸盐类相变储能材料的合成与晶体结构表征
    2.1 实验试剂以及仪器
    2.2 长链正烷胺硫酸盐类固-固相变储能材料的单晶合成
    2.3 长链正烷胺硫酸盐类的晶体结构
        2.3.1 长链正烷胺硫酸盐类相变储能材料的单晶的测定
        2.3.2 长链正烷胺硫酸盐类相变储能材料的单晶结构
        2.3.3 长链正烷胺硫酸盐类相变储能材料晶体数据分析小结
    2.4 长链正烷胺硫酸盐类相变晶体结构标准XRD数据
    2.5 长链正烷胺硫酸盐类相变储能材料的晶格势能
    2.6 本章小结
3 长链正烷胺硫酸盐类相变储能材料的相变热分析研究
    3.1 长链正烷胺硫酸盐类相变储能材料的热分析测试
    3.2 长链正烷胺硫酸盐类相变储能材料的相变热机理分析与讨论
    3.3 本章小结
4 长链正烷胺硫酸盐类相变储能材料的低温热容及相变焓
    4.1 长链正烷胺硫酸盐类相变储能材料的热容测定
    4.2 长链正烷胺硫酸盐类相变储能材料低温热容及相变讨论
    4.3 本章小结
5 长链正烷胺硫酸盐类相变储能材料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5.1 相变温度、能量和密度的模拟
    5.2 模拟计算结果分析与讨论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树脂吸附法从拜耳溶液中分离回收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镓的性质、资源情况和应用
    1.2 镓的分离回收方法
    1.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吸附材料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3 溶液的配制和样品的测定
    2.4 吸附材料的表征分析
    2.5 实验内容
第三章 LSC-600商用树脂对拜耳溶液中镓的分离特性的研究
    引言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和讨论
    3.4 吸附机理研究
    3.5 LSC-600商用树脂的洗脱实验
    3.6 LSC-600树脂的表征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AO/SIO_2树脂对拜耳溶液中镓的吸附性能研究
    引言
    4.1 聚偕胺肟/二氧化硅树脂的合成
    4.2 实验方法
    4.3 PAO/SIO_2 树脂的吸附实验
    4.4 PAO/SIO_2 树脂的吸附机理研究
    4.5 PAO/SIO_2 树脂其他性能的测试
    4.6 PAO/SIO_2 树脂的表征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IRA900商用树脂对镓二次提纯过程的研究
    引言
    5.1 实验部分
    5.2 IRA900商用树脂的吸附性能研究
    5.3 吸附机理的研究
    5.4 吸附材料的表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50克量级流气式氚量热计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核聚变能
        1.1.2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
        1.1.3 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CFETR)
    1.2 聚变堆内氚库存追踪技术
    1.3 流气式量热计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薄壁同心管状床的热力学数值分析
    2.1 引言
    2.2 CFX软件介绍
    2.3 模型建立、网格划分以及边界条件的设置
    2.4 模拟结果
        2.4.1 冷却管样式的影响
        2.4.2 金属氢化物层厚度的影响
        2.4.3 冷却介质的影响
        2.4.4 流量的影响
    2.5 小结
第3章 流气式量热计的原理以及结构设计
    3.1 流气式量热计测量原理
    3.2 流气式量热计整体系统构成
    3.3 量热床体设计
    3.4 管路系统设计
    3.5 小结
第4章 50克量级流气式量热计的制造以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条件与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测量平衡时间
        4.3.2 曲线校准
        4.3.3 不确定度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新型磷腈-类水滑石复合阻燃剂的制备及其对环氧树脂阻燃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Abbreviations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环氧树脂无卤阻燃的研究概况
        1.2.1 反应型无卤阻燃环氧树脂
        1.2.2 添加型无卤阻燃环氧树脂
    1.3 水滑石的研究概况
        1.3.1 水滑石的结构
        1.3.2 水滑石的制备方法
        1.3.3 水滑石的性质
        1.3.4 水滑石在阻燃中的应用
        1.3.5 水滑石在阻燃中存在的不足
    1.4 磷腈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1.4.1 磷腈化合物的结构
        1.4.2 磷腈化合物在阻燃中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磷钼酸根插层水滑石/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制备及其阻燃、抑烟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及材料
        2.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部分
        2.3.1 Mg Zn Al-LDHs-CO_3 的合成
        2.3.2 Mg Zn Al-LDHs-PMo A的合成
        2.3.3 EP/Mg Al Zn-LDHs-PMo A复合材料的制备
        2.3.4 测试与表征仪器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水滑石的结构和性能
        2.4.1.1 水滑石的XRD谱图分析
        2.4.1.2 水滑石的FT-IR谱图分析
        2.4.1.3 水滑石的SEM形貌分析
        2.4.1.4 水滑石的热稳定性分析
        2.4.2 EP及EP复合材料热稳定性
        2.4.3 EP及EP复合材料阻燃性能
        2.4.3.1 EP及EP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LOI)和垂直燃烧(UL-94)测试
        2.4.3.2 EP及EP复合材料的锥形量热测试
        2.4.4 EP及EP复合材料抑烟性能
        2.4.5 EP及EP复合材料阻燃抑烟机理
        2.4.5.1 气相机理分析
        2.4.5.2 凝聚相机理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活性氨基环三磷腈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在环氧树脂中阻燃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及材料
        3.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部分
        3.3.1 六氯环三磷腈(HCCP)的提纯[115]
        3.3.2 六(4-硝基苯氧基)环三磷腈(HNCP)的合成
        3.3.3 六(4-氨基苯氧基)环三磷腈(HACP)的合成[116]
        3.3.4 EP/HACP复合材料的制备
        3.3.5 测试与表征仪器
    3.4 结果与讨论
        3.4.1 HACP的结构表征
        3.4.1.1 HACP的 FTIR谱图分析
        3.4.1.2 HACP的~1H NMR和~(31)PNMR谱图分析
        3.4.2 EP及 EP/HACP复合材料热稳定性
        3.4.3 EP及 EP/HACP复合材料阻燃性能
        3.4.3.1 EP及EP/HACP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LOI)和垂直燃烧(UL-94)测试
        3.4.3.2 EP及 EP/HACP复合材料锥形量热测试
        3.4.4 EP及 EP/HACP复合材料阻燃机理
        3.4.4.1 气相产物分析
        3.4.4.2 凝聚相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磷钼酸根插层水滑石与环三磷腈衍生物增强环氧树脂的阻燃、抑烟性能的协同效应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及材料
        4.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部分
        4.3.1 EP复合材料的制备
        4.3.2 测试与表征仪器
    4.4 结果与讨论
        4.4.1 EP及EP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4.4.2 EP及EP复合材料阻燃性能
        4.4.2.1 EP及EP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LOI)和垂直燃烧(UL-94)测试
        4.4.2.2 EP及EP复合材料的锥形量热测试
        4.4.3 EP及EP复合材料抑烟性能
        4.4.4 EP及EP复合材料阻燃抑烟机理
        4.4.4.1 气相产物分析
        4.4.4.2 凝聚相产物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专利
致谢

四、新型硅吸收剂量量热计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医用电子束水吸收剂量绝对测量及量值传递方法研究[D]. 王志鹏.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基于Tween 80复配体系的鼻腔黏膜免疫佐剂研究[D]. 曹洪恩. 扬州大学, 2021
  • [3]Pd(Pt)阴极开放电解LiOD重水溶液的低能核反应实验探索[D]. 赵辉. 军事科学院, 2021
  • [4]热流敏感薄膜材料的制备及器件研究[D]. 费希.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CIAE电离辐射计量技术发展回顾[J]. 林敏,叶宏生,夏文,刘蕴韬,王佳玫,徐长春.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20(S1)
  • [6]苯酚钠羧基化制取水杨酸钠反应过程的研究[D]. 房洛妍.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7]长链正烷胺硫酸盐类固-固相变储能材料的晶体结构与储能性能研究[D]. 刘佳盼. 西安工业大学, 2020(04)
  • [8]树脂吸附法从拜耳溶液中分离回收镓的研究[D]. 卢思名. 广西大学, 2020(04)
  • [9]50克量级流气式氚量热计的研制[D]. 范鹏. 南华大学, 2020(01)
  • [10]新型磷腈-类水滑石复合阻燃剂的制备及其对环氧树脂阻燃性能的研究[D]. 王兵毅.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新型硅吸收剂量热量计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