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串行通讯与检测功能的实现

仪器串行通讯与检测功能的实现

一、仪器串口通信及检测功能的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梁迎旭[1](2021)在《某飞行器角速度传感器与放大器测试系统的软件研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飞行器性能的不断提高,对飞行器的跟踪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角速度传感器作为飞行器跟踪系统中关键部件之一,它的性能参数将直接影响到飞行器的跟踪控制精度。因此,角速度传感器测试系统的研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航天科工集团某公司的某飞行器的角速度传感器与放大器测试系统的软件研制项目为背景,采用虚拟仪器技术、多线程技术和模块化设计原则完成了对测试系统的软件研制,提高了对角速度传感器与放大器的测试效率。本文通过对测试系统的需求分析,提出了角速度传感器与放大器测试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针对一块PXI-6143板卡无法满足对测试系统的输入输出信号的数量要求,本文采用设计信号调理单元电路的方案解决上述问题,降低了项目的研制成本。通过对测试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的分析,阐述了测试系统的软件设计方案。在测试系统的软件实现方面,本文利用Winform开发框架和Measurement Studio虚拟仪器集成套件库,在Visual Studio 2017开发环境中采用C#编程语言进行测试系统的软件开发。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本文采用模块化设计原则,将测试系统软件划分为系统登陆模块、参数设置模块、自动测试模块、手动测试模块、串口通信模块、波形显示模块、相位差计算模块、测试记录查询模块和数据库设计模块,分别对这些模块进行软件设计与实现。在测试系统软件的功能实现上,本文运用多线程编程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实现对测试过程中数据的实时显示、异常参数值检测、数据存储和历史测试记录的查询。最后,在测试环境中分别对测试系统软件进行功能验证和测量精度验证,结果表明某飞行器的角速度传感器与放大器测试系统软件在功能实现和测试精度上均满足项目任务书的要求,达到了测试系统软件的预期设计目标。

张逸龙[2](2021)在《基于PXI总线的某飞行器多通道信号模拟器研制》文中研究指明与某型飞行器配套的发射控制测试系统、校靶测试系统、综合测试系统以及角速度传感器与放大器测试系统能够完成对该型飞行器各关键部件的复杂测试任务,是评判飞行器质量合格与否的关键设备。但由于飞行器本身系统结构精密复杂,频繁的上电测试、供制冷气会对其使用寿命产生影响,因此实际情况并不允许测试设备在研期间长时间占用飞行器及其相关辅助测试设备;同时由于飞行器无法提供故障测试数据,因而无法对测试系统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估。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PXI总线的某飞行器多通道信号模拟器研制方法,该模拟器能够有效代替飞行器及相关辅助设备,支持测试系统开发调试工作,提高研发效率,降低研制成本。通过对上述4套测试系统的硬件结构以及测试接口与信号类型的详细分析,总结整理了信号模拟器系统需要实现的基本功能,提出了设计研制的关键技术指标。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以工控机为控制核心,外接集成远程控制器的PXI机箱的系统总体框架。系统硬件设计方面,针对目前自动测试设备领域使用较为广泛的几种仪器总线标准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对比,最终选择了基于PXI总线标准的系统硬件架构,并根据模拟器的功能需求和设计指标,选择了符合要求的的PXI功能模块和其他相关硬件设备。系统软件设计方面,选择了基于C#的Winform作为模拟器系统软件用户层框架,在Visual Studio 2017开发平台下完成了软件开发。依据软件模块化设计思想并结合多线程与数据库技术,同时充分发挥面向对象编程语言的优势,完成了系统登录管理模块、自检模块、配置管理模块、通信模块、信号模拟输出模块以及任务执行控制模块的软件设计。最后,分别针对信号模拟器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部分设计了详尽的调试验证方案,并与各测试系统进行了联调。结果表明,信号模拟器系统工作稳定可靠,系统硬件设计符合标准,软件各项功能满足调试需求,能够有效辅助测试系统研制。

潘广超[3](2021)在《用于水环境中离子检测的低成本便携式毛细管电泳仪研制》文中指出与水质检测相关的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究是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也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传统的水质检测存在过程繁琐、缺乏现场“一机多用”仪器等缺点。毛细管电泳技术因其独特的优势,能够在现场实现多种关键水质参数的同时检测。本文以毛细管电泳技术为核心,结合流动分析技术和非接触电导检测技术,研制了一台用于水环境中离子现场检测的低成本便携式毛细管电泳仪,该仪器包括毛细管进样模块、直流高压电源模块、非接触电导检测模块和电子控制系统四个部分。毛细管进样模块由微型蠕动泵、微型电磁阀、单向阀、三通接头等元件连接而成,毛细管采用压力进样的方式,通过精确控制泵和阀的启停实现重现、可控的进样;也可以通过施加直流高压,完成电动力进样。直流高压电源模块主要由两个输出极性相反的微型高压电源模块和两个高压继电器组成,通过相应的控制电路,实现高压电源模块从-10 k V~+10 k V的电压输出,以达到分别检测水样中阴、阳离子的目的。非接触电导检测模块采用的是商品检测器,其噪声信号小、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电子控制系统是整个仪器运行的控制枢纽,主要包括硬件电路设计、下位机软件设计和上位机软件设计,硬件电路设计以STM32F103RCT6为核心,设计相应的驱动电路及转换电路实现毛细管进样、高压调控、A/D采集、D/A转换及串口通信等功能。下位机软件实现硬件电路的毛细管进样控制、数据采集及与上位机通信等功能,上位机软件实现串口数据的发送与接收、电压数据的显示和储存等功能,硬件电路与上、下位机软件设计相互协调完成系统整体功能。最后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仪器骨架,仪器的电路部分置于一个30 cm×25 cm×10 cm的盒子之中,流路及电泳毛细管放置在盒子之上。本系统仅在非接触电导检测部分使用商品化装置,其余部分均采用低成本配件制作,因此大大降低了该仪器的研制成本,使整套仪器的造价控制在3万元以内,远低于商品毛细管电泳仪器。毛细管系统进行连续进样测试,离子的出峰时间和峰高的相对标准偏差(n=11)分别为1.53%和1.16%,说明仪器的稳定性较好;分别对浓度在0~500μmol/L的阴阳离子(K+、Mg2+、Ca2+、Cl-、NO3-和SO42-)的标准溶液进行检测,电泳信号的峰高与浓度均呈线性关系,各离子的线性拟合方程R2值在0.972~0.991之间,各无机离子的检测限范围在2.96μmol/L(K+)至5.36μmol/L(Na+)之间。最后通过切换高压电源的极性,对实验室自来水中的阴阳离子进行了检测,证明仪器可用于实际水样中离子的检测。

刘均华[4](2021)在《基于PXI总线的某飞行器综合测试系统软件研制》文中研究表明飞行器在现代武器装备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作战环境趋于复杂化,对飞行器的作战能力、性能保障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做好飞行器的性能测试、故障诊断是保证飞行器作战能力的前提。因此研制一套可靠性强、测试精度高、测试速度快的综合测试系统,对保障飞行器作战能力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某飞行器特点及测试需求进行分析,确定了以工控机为核心,外接PXI总线测试设备的系统总体方案。通过分析飞行器待测信号数量及电气特性,完成PXI机箱和测试板卡的选型,并设计了信号调理板及信号转接箱。针对软件功能需求进行研究,提出了在Visual Studio软件开发平台开发下,基于Winform框架结合Measurement Studio开发工具的软件设计方案。为保证飞行器测试的高效性和安全性,本文采用多线程技术使自动测试、数据采集、报警等多个线程并发执行,高效完成测试。通过线程优先级设置、线程锁等方法管控线程,有效防止了程序死锁现象。对软件任务书、测试流程进行分析,将测试软件分为六个功能模块,包括用户登录与管理模块、系统自检模块、通信模块、自动测试模块、检定及误差处理模块、数据管理及报表生成模块。其中用户管理模块使用SQLServer数据库技术完成用户信息的存储及验证;系统自检模块通过调用DAQmx集成的API函数,获取PXI测试设备状态,判断系统是否具备测试条件。通信模块使用独立线程,使用跨线程资源调用、线程同步等技术,配合自动测试模块发送指令及接收反馈,完成整体测试流程。检定及误差处理模块,在测试过程中对误差系数予以校正,提高了系统测试精度。数据管理及报表生成模块使用SQLServer数据库对测试数据进行保存,将测试数据同Reportviewer控件参数相绑定,完成了报表设计及打印。最后将各模块功能进行整合,设计了风格统一、简洁美观的测试界面,供用户实时观测飞行器状态及参数信息。最后本文对测试系统各模块进行功能性验证,分析并解决了联调过程中遇到的软硬件问题。通过对飞行器综合测试系统多次测试验证,结果表明测试系统具有人机交互界面友好,测试稳定,易于操作,测试结果精确等特点,满足系统设计的要求。

张长亮[5](2021)在《孕激素定量检测仪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我国每年新生儿出生人数在1600~2000万之间,在备孕人群中不孕不育率高达12.5%,自然流产率在10~15%之间。同时,二胎政策的放开使高龄孕妇人数激增,如此大量的人群对家庭、基层以及大型医疗机构的孕检条件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通过对孕酮素(P)、黄体生成素(LH)、卵细胞生成素(FSH)三种指标浓度变化检测可实现女性排卵期预测、卵泡质量评估、妊娠结果监测,还可对多囊卵巢综合症等不孕症状进行早期诊断。因此,对备孕和孕期女性体内孕激素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研发一款面向女性的便携式孕激素多指标实时检测系统,为其提供孕前诊断、孕后监护以及健康指导。仪器基于荧光免疫层析技术,主要包括光学检测系统、电控系统以及信号算法处理。光学检测系统采用光电检测法,设计共聚焦式光学检测结构及光学检测暗室,实现对荧光信号的激发与采集。电控系统采用STM32F407微处理器作为控制核心,设计I/V转换电路、放大滤波电路等对检测信号进行模拟处理。除此之外,电控系统还包括光源驱动电路、步进电机驱动电路以及其他外设模块的驱动电路。信号算法处理主要包括小波变换法去噪、面积法求特征值、最小二乘法曲线拟合。对12组不同浓度的P、LH、FSH样品标准液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线性拟合,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0.988、0.993。仪器重复性测试和误差测试实验中,变异系数小于4%,最大检测误差小于±5.3%。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孕激素定量检测系统可实现多指标定量检测,该检测系统检测结果准确、稳定性高,且尿检无创、可多指标检测,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市场发展空间。

王杰[6](2021)在《织物色差在线测量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色差是评价织物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伴随着我国纺织业生产水平的日益提升,在织物批量化生产的过程中对于织物色差的检测往往滞后于生产,造成许多不合格产品的产生。为了提高织物颜色及色差测量的效率和准确性,织物色差在线测量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光电积分测色原理,结合数字传感技术设计了一种织物色差在线测量系统,并通过构建颜色校准矩阵对系统测量数据进行校准,实现了对织物颜色三刺激值及色差的测量。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色度学基本颜色测量理论进行了比较和总结。介绍了颜色及色差的基本概念,阐述了 CIE标准色度空间和均匀颜色空间的组成,并确定了颜色及色差测量所依据的标准颜色空间和数值计算方法。(2)对织物色差在线测量系统进行了研究与设计。系统主要由光学结构、硬件电路、软件程序三部分组成。为了保证适量的颜色光信号准确传输至AS73211颜色传感器感光表面,对颜色测量的照明几何条件、照明光源、观测视场等光学结构组成进行了研究与分析。通过对STM32主控以及AS73211颜色传感器工作电路的设计,完成了 STM32与AS73211颜色传感器的底层通信连接,为后续数据采集与传输奠定基础。对STM32主控程序的设计实现了 AS73211颜色传感器的数据采集和上位机之间的串口数据传输,采用MATLAB GUI进行了上位机界面设计,实现了颜色数据的处理、显示、存储以及对系统工作状态的控制。(3)对AS73211颜色传感器输出数据进行了校准。搭建了基于分光光谱仪的颜色测量系统,经过测量和计算得到样品颜色三刺激值的标准参考值,使用标准参考值与传感器输出ADC值依据校准公式经过计算得到颜色校准矩阵,并与传感器输出ADC值相乘后得到校准后的颜色三刺激值数据。经计算,校准后的数据与标准参考值数据极为接近,表明校准矩阵可用于系统对颜色的后续测量。(4)完成了织物色差在线测量。以纺织物专用色卡为被测对象,按照光电积分色差计检定规程对测试系统的稳定性、重复性、复现性以及示值误差等指标进行测试,同时对系统进行了动态测量以及距离变化影响测试实验。经测试,系统的各项指标符合色差计检定规程一级标准,在此基础上,对样品的色差进行在线测量,测量结果与标准值之间的色差ΔELab*保持在0.5以下,表明系统能够实现对颜色三刺激值的准确测量,可应用于织物色差的在线检测。

高瑞遥[7](2021)在《谷物收获机螺旋输送器加工质量在线检测技术与系统》文中提出螺旋输送器是谷物联合收获机实现收获物实时输送的核心部件,其加工质量直接影响联合收获机整车的作业效率和可靠性。为实现螺旋输送器加工质量在线准确检测,研究了谷物收获机螺旋输送器加工质量检测方法,利用激光测距传感器与拉绳位移传感器实现多个参数的在线同步测量。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螺旋输送器制造参数连续同步测量方法。分析螺旋输送器的结构特点与工作特性,通过对螺旋输送器主轴、螺旋叶片等动态测距,实现主轴径向跳动量、螺旋叶片径向跳动量以及螺距等关键参数的计算分析,通过传感器测量数据和卡尔曼滤波共同实现参数变形位置定位。2.研制了螺旋输送器加工质量在线检测硬件系统。硬件系统通过工控机与伺服电机实现对检测系统的显示控制,通过激光测距传感器与拉绳位移传感器实现对螺旋输送器的检测,通过试验台的布局实现螺旋输送器传输过程的模拟,从而实现对螺旋输送器制造参数的连续同步测量。3.开发了螺旋输送器加工质量在线检测系统软件。系统通过串口通信协议实现数据的采集与传输,在Lab VIEW中完成检测系统工作状态的控制以及检测数据的调度,在MATLAB中完成检测数据的运算处理以及图像的绘制,同时提供交互操作界面,实现检测系统运行状态以及检测分析结果的显示。4.验证了所设计检测系统的参数指标。试验结果表明,检测系统的检验误差与重复性误差均小于3%,可在1min内完成对螺旋输送器主轴径向跳动量、螺旋叶片径向跳动量和螺距三个关键参数的测量,对超限加工误差的报警和准确定位。

雷淑芳[8](2021)在《基于LabVIEW的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标定控制系统》文中指出火灾是严重威胁公共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灾害之一,为了有效预防和减少火灾事件所造成的损失,火灾探测技术应运而生。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火灾探测器,其性能直接地影响到火灾预警的实时性和可靠程度,所以对点型感烟探测器的性能评估尤其重要。国家标准GB4715-2005规范了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的标定环境的要求,为进行同类火灾探测器的性能检定提供了依据。本文研究了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标定实验方法,依据GB4715-2005相关规范的要求,开发了一种基于LabVIEW的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的标定实验控制系统。该标定系统通过通风管道模拟真实的火灾烟雾环境,能够实现对标定烟箱内部的温度、湿度、风速、烟雾浓度等火灾特征参量的测量和控制,为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的性能检定提供了合适的实验条件。本系统采用主从模式,以工控机为控制中心,采用Modbus-RTU协议、通过RS-485总线与传感器和控制器串口通信,实现参数采集和控制。为了满足试验要求,本系统有两种产烟方式,一种是控制气溶胶发生器产生一定浓度的烟雾,另一种是通过实体烟发生装置,燃烧4种标准火产生烟雾浓度。使用光学烟密度计测量烟雾浓度作为校验标准量,与待检定的火灾探测器的测量值进行比对。通过温控仪实现烟箱管道内部温度控制,计算机通过串口向温控仪发送温度设定值,与热电阻温度传感器Pt100测量的实际温度值比较运算,温控仪通过PID算法动态改变固态继电器的通断控制加热管的启停,实现对温度的精确控制。通过风机变频器实现烟道风速控制,热线风速仪实时监测风速,计算机通过改变风机变频器的频率控制异步电机的转速,使烟箱内部产生特定的风速,实现了对风速的精确控制。基于LabVIEW平台,采用VISA函数开发了图形化火灾特征参量的采集和控制系统软件,实现了温度、湿度、风速、烟雾浓度等参数的采集、控制、数据处理、存储的自动化控制等功能。实验结果验证了各项参数的指标:其中温度测量范围0-100℃,精度为0.1;风速测量范围为0-5m/s,精度为0.01;湿度测量范围为0-100%RH,精度为0.1;烟雾浓度测量范围为0-5d B/m,精度为0.001,满足GB4715-2005的指标要求。而且该系统运行稳定,具备良好的实时性。

钟涛[9](2021)在《井周超声成像测井仪检测系统设计和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超声成像测井是测井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具有成像分辨率高、反映井壁信息多等特点。在井周超声成像测井仪的仪器电路研制过程中,会有功能验证、硬件检测、软件维护和仪器保养方面的问题,因此提出了井周超声成像测井仪检测系统的设计需求。本文首先从仪器结构、测井原理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井周超声成像测井仪的工作原理;然后分析了检测系统的任务需求,其主要用于测井仪器在前期研发的功能验证,首波到时提取算法的研究以及超声波换能器性能的测试等功能。然后论文提出了检测系统的设计方案,将检测系统设计分为硬件系统设计和显控软件设计。检测系统的硬件系统围绕测井仪器电路搭建。测井仪器电路是井周超声成像测井仪的核心,其通过电机提供的位置同步信号,控制超声换能器发射超声波,并采集、处理回波信息,然后把数据通过EDIB(ELIS Download Instrument Bus)总线上传至地面系统。为了检测系统能够在实验室中完整地模拟仪器工作,本文为其选择了合适的电机和电机驱动器;针对测井仪器使用的通信接口,本文完成了以FPGA为核心的通信转接板的硬件电路设计和逻辑程序设计,其实现了EDIB总线接口与USB接口转换;同时设计了检测系统便捷、统一的物理结构。为了系统地实现显控软件,本文使用了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语言对显控软件进行了需求分析、结构分析和结构设计。并且基于Python+Py Qt5平台实现了显控软件的用户界面和功能模块。其功能模块包括了通信模块、在线升级模块以及数据显示模块。然后对工程中常用的首波到时提取算法进行了研究,并实现了STA/LTA(short term averaging/long term averaging)算法用以调整测井仪器电路STA/LTA算法的参数。本文最后对检测系统的关键功能进行了测试,使用检测系统对测井仪器电路的通信功能、在线升级功能、数据采集等功能进行了验证,并对换能器进行了高温实验。通过分析对比实验结果,证明了检测系统能够完成设计需求。

王增增[10](2021)在《大尺寸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加热源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主动式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需要外部热源对试件进行加热,获取试件表面的温度场分布,从中提取并定位缺陷信息。热激励源是检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均匀有效的热激励,可以降低背景噪声的干扰,获得高信噪比的红外热图,有助于提高缺陷检测的准确性。因此,加热源技术是主动式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是相关技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针对大尺寸试件,自主设计了一套生热均匀、稳定有效的加热源系统。系统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个部分,它们协同工作能够对大尺寸试件进行有效均匀加热。整套装置由机械结构、热灯阵列、控制板、上位机软件、辐射照度采集板和可编程交流电源六个模块组成。除可编程交流电源之外,其余模块都是自主设计完成。机械结构由钢管焊接和螺纹连接组装而成,用于系统的支撑和固定,热灯阵列至试件之间设计为可调节的结构,通过调整它们之间的间距,有助于在试件表面形成相对均匀的温度场。热灯阵列由对称分布的25个红外热灯组成,增大了辐射面积,提高了加热功率,减小温度场的空间梯度。可编程交流电源对热灯阵列供电,通过上位机软件控制电源的输出模式,实现加热源系统的多模态输出。上位机软件基于Qt框架开发,提供了人机交互的窗口,实现3个功能:(1)远程设置可编程交流电源的运行参数,控制电压输出;(2)控制热灯阵列上每个热灯的开关状态;(3)接收辐射照度传感器回传的测量结果,构建闭环系统完成热波追踪。控制板是基于STM32 MCU设计的微控制器系统:(1)负责接收解析上位机发送的控制指令,通过控制继电器切换每个热灯的开关状态;(2)完成辐射照度传感器的采集配置、数据处理和结果回传。辐射照度采集板实时测量试件表面的辐射能量(光照度),追踪试件表面的热波变化,为系统闭环控制提供了硬件基础。针对锁相热成像技术,设计了一种基于传感器反馈、Simulink参数计算和虚拟串口通信实现的闭环控制方案。上位机和Simulink运行在同一台计算机上,它们之间通过虚拟串口进行通信;传感器的测量数据送到Simulink,它与参考信号的误差作为PID控制器的输入信号;PID控制器的输出作为可编程交流电源的控制字控制电压输出,为热灯阵列供电。如此形成一个闭环,热灯阵列输出一个跟随参考信号变化的热波,这种方法相比于控制电功率实现正弦热波输出,提高了正弦热波的准确度和保真度。本文设计的加热源系统可以实现多模态输出,可为脉冲热成像(PT)、阶跃热成像(ST)和锁相热成像(LIT)提供热激励,并且具有操作方便,稳定高效,加热均匀等特点。通过实验验证,可以对100cm×100cm的大尺寸碳纤维蜂窝夹层材料进行均匀有效的热激励,借助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能够准确检测材料内部的缺陷信息。

二、仪器串口通信及检测功能的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仪器串口通信及检测功能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某飞行器角速度传感器与放大器测试系统的软件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虚拟仪器的发展
    §1.3 角速度传感器测试系统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4.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测试系统的介绍和需求分析
    §2.1 测试系统的介绍
    §2.2 测试系统的需求分析
        §2.2.1 功能性需求分析
        §2.2.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2.2.3 测试系统的输入输出信号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测试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3.1 测试系统的硬件方案设计
        §3.1.1 测试系统的PXI采集单元的方案设计
        §3.1.2 测试系统的信号调理单元的方案设计
    §3.2 测试系统的软件方案设计
        §3.2.1 测试系统的软件功能设计方案
        §3.2.2 测试系统软件的界面布局设计
        §3.2.3 测试系统软件的串口通信的设计
        §3.2.4 测试系统软件的多线程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测试系统的软件开发环境
    §4.1 软件开发平台的选择
    §4.2 C#语言的概述
    §4.3 Windows Form简介
    §4.4 Measurement studio概述
    §4.5 SQL Server概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软件的软件结构设计
    §5.2 系统软件登陆界面设计与实现
    §5.3 参数设置模块设计与实现
    §5.4 产品测试模块设计与实现
        §5.4.1 产品测试流程的设计
        §5.4.2 产品自动测试过程的模块设计
        §5.4.3 产品手动测试过程的模块设计
        §5.4.4 串口通信模块设计
        §5.4.5 波形显示模块设计
        §5.4.6 相位差计算模块设计
        §5.4.7 数据保存和报表打印模块设计
    §5.5 测试记录查询模块设计与实现
    §5.6 测试系统软件的数据库设计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测试系统软件的测试与验证
    §6.1 系统软件的测试环境
    §6.2 系统软件的参数设置模块的测试
    §6.3 系统软件的产品测试模块的测试
        §6.3.1 串口通信模块测试
        §6.3.2 波形显示模块测试
        §6.3.3 产品自动测试过程模块测试
        §6.3.4 产品手动测试过程模块测试
    §6.4 系统软件的测试记录查询模块的测试
    §6.5 系统软件的测试结果的精度验证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PXI总线的某飞行器多通道信号模拟器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自动测试系统发展与调试综述
        §1.2.2 导弹模拟器研究发展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测试系统概述与模拟器需求分析
    §2.1 某飞行器自动测试系统概述
        §2.1.1 测试系统功能结构
        §2.1.2 测试接口与信号类型
    §2.2 信号模拟器功能需求分析与技术指标
        §2.2.1 功能需求分析
        §2.2.2 关键技术指标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号模拟器总体方案设计
    §3.1 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3.1.1 模拟器系统总线标准选择
        §3.1.2 模拟器系统硬件组成结构
    §3.2 系统软件方案设计
        §3.2.1 软件总体框架结构
        §3.2.2 上层应用软件功能设计
        §3.2.3 软件开发平台语言及应用程序框架选择
        §3.2.4 数据库选择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号模拟器应用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用户登录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4.1.1 用户登录验证
        §4.1.2 用户信息管理
    §4.2 系统自检模块设计与实现
    §4.3 系统参数配置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4.3.1 系统参数配置
        §4.3.2 系统参数管理
    §4.4 系统通信模块设计与实现
        §4.4.1 数字I/O通信
        §4.4.2 串口通信
    §4.5 信号模拟输出模块设计与实现
        §4.5.1 信号特征分析与建模
        §4.5.2 信号输出模式配置
    §4.6 任务执行控制模块设计与实现
        §4.6.1 发控测试模拟单元
        §4.6.2 校靶测试模拟单元
        §4.6.3 综合测试模拟单元
        §4.6.4 角感测试模拟单元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信号模拟器系统调试与验证
    §5.1 系统调试意义及内容安排
    §5.2 系统调试验证方案设计
        §5.2.1 硬件调试方案
        §5.2.2 软件调试方案
        §5.2.3 系统联调方案
    §5.3 系统调试验证结果与分析
        §5.3.1 系统硬件调试
        §5.3.2 系统软件调试
        §5.3.3 系统联调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3)用于水环境中离子检测的低成本便携式毛细管电泳仪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毛细管电泳原理
    §1.3 电容耦合非接触式电导检测原理
    §1.4 毛细管电泳现场分析仪器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的提出
    §1.6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便携式毛细管电泳仪整体结构设计
    §2.1 毛细管电泳仪整体设计
        §2.1.1 需求分析
        §2.1.2 仪器的整体结构
    §2.2 流通式进样系统设计
        2.2.1 毛细管进样方式
        2.2.2 毛细管进样系统设计
    §2.3 高压电源模块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便携式毛细管电泳仪设计及制作
    §3.1 流通式进样系统设计
        §3.1.1 流通式进样系统主要元器件的选择
        §3.1.2 流通式进样系统流路的搭建
    §3.2 毛细管电泳仪硬件电路的设计
        §3.2.1 硬件开发环境
        §3.2.2 微处理器电路
        §3.2.3 串口通信电路
        §3.2.4 流通式进样系统驱动电路
        §3.2.5 A/D采集电路
        §3.2.6 D/A转换电路
        §3.2.7 高压电源模块
    §3.3 下位机软件设计
        §3.3.1 开发环境介绍
        §3.3.2 主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3.3.3 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3.3.4 IIC通信程序设计
    §3.4 毛细管电泳仪上位机程序设计
        §3.4.1 上位机开发环境
        §3.4.2 LabVIEW编写上位机控制程序
    §3.5 仪器3D模型绘制及制作
        §3.5.1 SolidWorks介绍
        §3.5.2 流通式进样装置模型绘制
        §3.5.3 电路模型绘制
        §3.5.4 仪器整体设计
        §3.5.5 3D打印仪器结构
    §3.6 仪器调试与性能测试
        §3.6.1 系统电压测试
        §3.6.2 通信测试
        §3.6.3 高压输出测试
        §3.6.4 系统整机测试
    §3.7 仪器成本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泳仪性能优化与应用
    §4.1 毛细管电泳仪性能优化方法
        §4.1.1 实验试剂及材料
        §4.1.2 实验步骤及方法
    §4.2 毛细管电泳仪系统优化
        §4.2.1 毛细管进样系统的优化
        §4.2.2 毛细管进样程序的优化
        §4.2.3 进样时间对峰值的影响
        §4.2.4 电动力进样实验
    §4.3 仪器性能分析与实际应用
        §4.3.1 环境水样中常见离子分析
        §4.3.2 自来水检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4)基于PXI总线的某飞行器综合测试系统软件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PXI总线技术发展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系统测试需求分析
    §2.1 项目概述
        §2.1.1 应用环境
        §2.1.2 设计要求分析
    §2.2 测试需求分析
        §2.2.1 被测信号需求分析
        §2.2.2 测试软件功能需求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飞行器综合测试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3.1 硬件设计方案
        §3.1.1 PXI平台的配置
        §3.1.2 计算机的配置
        §3.1.3 信号调理板、转接箱设计方案
        §3.1.4 硬件总体构架
    §3.2 软件设计方案
        §3.2.1 测试软件关键技术
        §3.2.2 软件开发平台的选择
        §3.2.3 测试软件总体框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测试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4.1 靶标控件的设计
    §4.2 用户登录与管理模块设计
    §4.3 系统自检模块设计
        §4.3.1 PXI机箱自检
        §4.3.2 PXI测试模块自检
        §4.3.3 通信自检
        §4.3.4 测试辅助设备自检
    §4.4 测试界面设计
    §4.5 通信模块设计
        §4.5.1 通信协议的制定
        §4.5.2 通信模块运行设计
    §4.6 自动测试模块设计与实现
        §4.6.1 线程管理
        §4.6.2 信号采集线程
        §4.6.3 测试线程
        §4.6.4 报警线程
        §4.6.4 供气线程
    §4.7 测试参数设定、检定及误差处理模块
        §4.7.1 系统误差分析
        §4.7.2 误差处理方法
    §4.8 数据管理及报表设计
        §4.8.1 测试参数配置管理
        §4.8.2 测试数据的管理
        §4.8.3 报表设计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飞行器综合测试系统功能验证
    §5.1 系统调试与验证
        §5.1.1 系统调试方法
        §5.1.2 信号调理板功能验证
    §5.2 系统联调功能验证
        §5.2.1 用户登录与管理功能验证
        §5.2.2 系统自检功能验证
        §5.2.3 自动测试功能验证
        §5.2.4 数据管理及报表生成打印功能验证
        §5.2.5 测试精度及测试结果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5)孕激素定量检测仪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孕激素检测方法
        1.2.2 荧光免疫层析技术现状
        1.2.3 荧光免疫分析仪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检测原理及系统总体设计
    2.1 荧光产生机理
        2.1.2 荧光光谱特性
    2.2 荧光免疫层析检测基本原理
        2.2.1 荧光免疫技术
        2.2.2 层析技术
        2.2.3 荧光免疫层析技术
    2.3 荧光素的选取
    2.4 系统总体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孕激素检测仪光学系统设计
    3.1 荧光检测方法的选取
    3.2 光电检测系统的设计
        3.2.1 激发光源选取
        3.2.2 光电探测器选取
        3.2.3 光学透镜选取
    3.3 光学检测系统机械结构设计
    3.4 检测卡槽底座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孕激素检测仪电控系统设计
    4.1 微控制器模块设计
        4.1.1 主控芯片选型
        4.1.2 STM32F407ZGT6
        4.1.3 STM32 最小系统电路
    4.2 系统电源电路
    4.3 光源驱动电路
    4.4 步进电机驱动电路
    4.5 信号处理电路
        4.5.1 I/V转换电路
        4.5.2 信号放大电路
        4.5.3 信号滤波电路
    4.6 人机交互电路
        4.6.1 触摸屏接口电路
        4.6.2 扫描模块接口电路
        4.6.3 打印机驱动电路
    4.7 存储单元电路
    4.8 硬件电路制板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孕激素检测仪软件系统设计
    5.1 人机交互界面
        5.1.1 人机交互界面框图
        5.1.2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5.2 系统控制软件设计
        5.2.1 系统主程序的设计
        5.2.2 触摸屏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5.2.3 扫描模块程序设计
        5.2.4 步进电机驱动程序设计
        5.2.5 ADC采集程序设计
        5.2.6 存储单元程序设计
        5.2.7 嵌入式打印机程序设计
    5.3 系统检测算法设计
        5.3.1 检测信号滤波
        5.3.2 特征值的选取
        5.3.3 最小二乘法曲线拟合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验结果分析及性能测试
    6.1 系统组装与调试
    6.2 系统检测精度测试
    6.3 系统检测曲线建模
        6.3.1 P指标曲线拟合
        6.3.2 LH指标曲线拟合
        6.3.3 FSH指标曲线拟合
    6.4 系统重复性测试
    6.5 系统误差测试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6)织物色差在线测量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2 颜色测量理论基础
    2.1 颜色基本概念
        2.1.1 颜色与色差
        2.1.2 颜色匹配实验
    2.2 CIE标准色度系统
        2.2.1 CIE1931 RGB系统
        2.2.2 CIE1931 XYZ标准色度系统
        2.2.3 CIE1964 XYZ补充色度系统
    2.3 颜色三刺激值计算
    2.4 CIE均匀颜色空间及色差计算
        2.4.1 CIE1964 W*U*V*均匀颜色空间
        2.4.2 CIE1976均匀颜色空间及色差计算
    2.5 本章小结
3 织物色差在线测量系统设计
    3.1 织物色差在线测量系统总体设计
    3.2 织物色差在线测量系统光学结构设计
        3.2.1 照明观察的几何条件
        3.2.2 照明光源
        3.2.3 颜色传感器
        3.2.4 传感器视场角匹配
    3.3 织物色差在线测量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3.1 STM32主控单元
        3.3.2 STM32外围工作电路
        3.3.3 AS73211颜色传感器外围工作电路
        3.3.4 串口通信电路
    3.4 织物色差在线测量系统软件程序设计
        3.4.1 STM32主控程序设计
        3.4.2 AS73211颜色传感器寄存器配置
        3.4.3 ⅡC数据传输
        3.4.4 STM32主控串口程序设计
        3.4.5 系统上位机界面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系统颜色测量数据校准与分析
    4.1 颜色测量数据校准
    4.2 基于光谱数据的颜色标准值测量
        4.2.1 光谱采集系统结构组成
        4.2.2 光谱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4.3 颜色测量校准矩阵计算
    4.4 颜色测量系统性能评价
        4.4.1 稳定性
        4.4.2 重复性
        4.4.3 复现性
        4.4.4 示值误差
    4.5 动态测量测试与分析
    4.6 测量距离变化测试与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谷物收获机螺旋输送器加工质量在线检测技术与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螺距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3.2 径向跳动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检测原理与方法
    2.1 径向跳动与检测原理
        2.1.1 跳动的概念
        2.1.2 径向跳动检测原理
    2.2 螺距与测量原理
        2.2.1 螺距的概念
        2.2.2 螺距检测原理
    2.3 螺旋输送器质量检测方法
        2.3.1 检测原理
        2.3.2 超限变形定位
        2.3.3 系统组成
        2.3.4 检测系统工作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3.1 试验台
        3.1.1 导向顶针
        3.1.2 滑轨与滑台
        3.1.3 传动装置
        3.1.4 固定装置
    3.2 检测装置
        3.2.1 激光测距传感器
        3.2.2 拉绳位移传感器
        3.2.3 脉冲采集模块
    3.3 控制显示装置
        3.3.1 工控机
        3.3.2 伺服电机
    3.4 硬件连接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系统设计
        4.1.1 功能分析与界面设计
        4.1.2 开发环境搭建
    4.2 串口通信
        4.2.1 VISA函数
        4.2.2 数据传输
    4.3 伺服电机控制
    4.4 数据处理分析
    4.5 EXE程序发布
        4.5.1 Ⅵ打包生成.exe
        4.5.2 m文件打包生成.exe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检测系统试验分析
    5.1 检测系统安装调试
        5.1.1 硬件设备安装
        5.1.2 软件准备与调试
    5.2 检测系统性能测试
        5.2.1 标准测量仪器选用
        5.2.2 性能测试检验指标
        5.2.3 性能测试与分析
    5.3 螺旋输送器加工质量在线检测系统试验
        5.3.1 螺旋输送器1测量结果与分析
        5.3.2 螺旋输送器2测量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LabVIEW的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标定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火灾探测器标定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的功能需求与总体方案设计
        2.1.1 需求分析
        2.1.2 系统设计思路
        2.1.3 总体方案设计
        2.1.4 校准过程中的不确定度分析
    2.2 系统关键技术
        2.2.1 Modbus通信协议
        2.2.2 VISA串口通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火灾探测器标定控制系统的结构
    3.1 烟雾浓度测控原理方案
        3.1.1 烟雾发生装置
        3.1.2 光学烟密度计测量原理
    3.2 温湿度控制原理方案
        3.2.1 温湿度控制原理
        3.2.2 温控仪选型
        3.2.3 温度传感器选型
        3.2.4 温湿度变送器选型
    3.3 风速控制原理方案
        3.3.1 风速控制原理
        3.3.2 风机变频器选型
        3.3.3 风速风量计选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火灾探测器标定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Lab VIEW开发环境
    4.2 系统总体架构
    4.3 软件流程设计
    4.4 系统软件的主界面设计
    4.5 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5.1 系统登陆界面
        4.5.2 烟雾浓度采集模块
        4.5.3 温湿度控制模块
        4.5.4 风速控制模块
        4.5.5 阀门控制模块
        4.5.6 数据存储模块
    4.6 应用文件及安装文件的生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功能测试与分析
    5.1 系统整体测试
        5.1.1 实验平台搭建
        5.1.2 系统验证过程
    5.2 实验数据及分析
        5.2.1 风速控制验证
        5.2.2 温度控制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与成果情况

(9)井周超声成像测井仪检测系统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进程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检测系统总体设计概述
    2.1 井周超声成像测井仪的工作原理
    2.2 检测系统的任务需求
    2.3 检测系统的总体设计
    2.4 检测系统工作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检测系统的硬件系统设计
    3.1 测井仪器电路
        3.1.1 测井仪器功能结构
        3.1.2 测井仪器接口定义
    3.2 电机驱动器
        3.2.1 电机和电机驱动器的选型
        3.2.2 电机与电机驱动器
    3.3 通信转接板设计
        3.3.1 FPGA外围电路设计
        3.3.2 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3.3.3 EDIB总线接口设计
        3.3.4 FPGA逻辑程序设计
    3.4 检测系统结构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检测系统显控软件设计
    4.1 显控软件的UML建模
        4.1.1 使用UML建模必要性
        4.1.2 显控软件的需求分析
        4.1.3 显控系统的软件结构
    4.2 用户界面设计
        4.2.1 PyQt5 简介
        4.2.2 信号和槽机制
        4.2.3 用户界面实现
    4.3 通信模块程序设计
        4.3.1 EDIB总线协议指令格式
        4.3.2 串口通信协议数据帧格式
        4.3.3 串口类程序设计
    4.4 在线升级模块程序设计
        4.4.1 FPGA在线升级程序设计
        4.4.2 PIC单片机在线升级程序设计
    4.5 数据显示模块程序设计
    4.6 首波到时提取算法设计
        4.6.1 首波到时算法介绍
        4.6.2 STA/LTA算法实现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检测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测试工作环境准备和测试内容
    5.2 功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5.2.1 通信转接板测试
        5.2.2 测井仪器电路通信测试
        5.2.3 在线升级功能测试
    5.3 发射和采集测试及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10)大尺寸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加热源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结构与安排
第二章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的技术原理
    2.1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的理论基础
        2.1.1 红外热辐射理论
        2.1.2 热传导理论
    2.2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介绍
        2.2.1 主动式和被动式
        2.2.2 热激励源
        2.2.3 主动热成像技术
    2.3 主动式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系统
        2.3.1 系统构成
        2.3.2 检测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加热源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机械结构设计
    3.2 热灯阵列设计
        3.2.1 热灯选择
        3.2.2 热均匀性研究
        3.2.3 实施方案
    3.3 控制板设计
        3.3.1 设计方案总体概述
        3.3.2 硬件电路分析与设计
    3.4 辐射照度采集板设计
        3.4.1 传感器选择
        3.4.2 应用电路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加热源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上位机设计
        4.1.1 上位机设计方案
        4.1.2 上位机的通信机制
        4.1.3 上位机的界面设计
    4.2 MCU程序设计
        4.2.1 热灯阵列控制程序设计
        4.2.2 传感器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4.3 闭环系统的设计
        4.3.1 电功率控制技术研究
        4.3.2 热波追踪的新方案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加热源系统的测试与验证
    5.1 实验平台搭建
    5.2 可控性测试
        5.2.1 热灯单独控制测试
        5.2.2 电源可控输出测试
        5.2.3 闭环控制测试
    5.3 红外热成像实验
        5.3.1 试件制设计与制作
        5.3.2 加热均匀性实验
        5.3.3 缺陷检测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四、仪器串口通信及检测功能的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某飞行器角速度传感器与放大器测试系统的软件研制[D]. 梁迎旭.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2]基于PXI总线的某飞行器多通道信号模拟器研制[D]. 张逸龙.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3]用于水环境中离子检测的低成本便携式毛细管电泳仪研制[D]. 潘广超.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4]基于PXI总线的某飞行器综合测试系统软件研制[D]. 刘均华.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5]孕激素定量检测仪的设计与实现[D]. 张长亮. 长春理工大学, 2021(02)
  • [6]织物色差在线测量系统研究[D]. 王杰.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7]谷物收获机螺旋输送器加工质量在线检测技术与系统[D]. 高瑞遥.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2021(01)
  • [8]基于LabVIEW的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标定控制系统[D]. 雷淑芳.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9]井周超声成像测井仪检测系统设计和实现[D]. 钟涛.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10]大尺寸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加热源系统设计与实现[D]. 王增增.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仪器串行通讯与检测功能的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