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商住楼整治加固实践

某商住楼整治加固实践

一、某商住楼的纠倾与基础加固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李耀杰,田汉儒,贺鹏飞,张小平[1](2021)在《动态调整综合纠偏加固法对筒仓建筑物纠倾应用分析》文中指出新疆某选煤厂2号末煤仓于2015年3月完工并投入使用,2017年6月监测发现仓体倾斜,最大水平位移量560.3mm,倾斜率1.4%,已超过规范允许值,需进行加固纠偏处理。考虑该末煤仓为筒仓结构,仓高40m,圆形筏板基础直径22m,纠偏施工难度较大。采用实时动态调整,综合灌注桩顶升+钻孔掏土+注水软化地基+高压旋喷桩加固地基等一系列工艺方式,最终完成预期设计要求,为类似纠偏加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一定借鉴。

李德[2](2018)在《既有自承重高厚砖砌体围墙的桩式基础托换加固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砖砌体结构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复杂的外部环境会导致砖砌体结构出现地基沉降、墙体开裂等诸多问题,从而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于这些问题,可通过对既有建筑物进行基础托换,来控制基础的沉降,进而保证上部结构的稳定。可见,掌握砖砌体房屋的基础托换加固原理和基础托换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采用桩基础加托换梁的方法对某监狱监墙进行基础托换处理。由于监墙承受的主要荷载为墙体自重,针对这一类墙体,可以在墙体下部两侧加型钢构成型钢-砖砌体组合梁。采用有限元方法对不同跨型钢-砖砌体组合梁的跨中挠度和跨中截面正应力进行了分析。基于Euler梁和Timoshenko梁理论,对型钢-砖砌体组合梁的简化模型进行计算,并与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得出自承重墙基础托换加固模型简化计算的规律。另外,基于某监狱监墙基础托换加固工程,建立五跨实体模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通过对一至六跨型钢-砖砌体组合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组合梁跨数大于三跨时,组合梁的跨中挠度和跨中截面轴向正应力与三跨组合梁的结果差别不大且略小于三跨组合梁结果。所以,当组合梁跨数大于三跨时,可以将其简化为三跨来考虑。将组合梁上部墙体等效为均布荷载,所得跨中挠度和跨中截面轴向正应力结果要远大于实际组合梁的跨中挠度和跨中截面轴向正应力。随着组合梁跨度的增加,考虑上部墙体刚度贡献与不考虑上部墙体刚度贡献所得的跨中挠度比值会迅速下降;同一跨度,上部墙体高度的改变,对两者比值影响不大。(2)分别将组合梁两端简化为两端固支、一端固支一端铰支和两端铰支三种情况,基于Euler梁理论对简化后的单跨组合梁进行求解。结果表明:对于跨中挠度,Euler法中一端固支一端铰支为两端固支的2倍,两端铰支为两端固支的5倍;对于跨中截面的轴向正应力,一端固支一端铰支为两端固支的1.5倍,两端铰支为两端固支的3倍。针对单跨两端固支组合梁,通过采用有限元法和Euler法进行计算及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将有限元法的挠度结果和Euler法的挠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出Euler法所得结果与有限元结果有着较大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随着组合梁跨度的增加而增大。轴向正应力比较中,砌体应力差别明显而型钢应力差别不大。(3)分别将组合梁两端简化为两端固支、一端固支一端铰支和两端铰支三种情况,基于Timoshenko梁理论对简化后的单跨组合梁进行求解。结果表明:对于跨中挠度,随着跨度的增加,Timoshenko法中跨中挠度比值不断趋近于Euler法中的跨中挠度比值。针对单跨两端固支组合梁,通过采用有限元法、Euler法和Timoshenko法进行计算与结果分析。结果表明:Timoshenko法跨中挠度比Euler法跨中挠度更接近有限元法结果。当跨度大于5m,有限元法与Timoshenko法的跨中挠度差值约等于Euler法与Timoshenko法的跨中挠度差值。(4)结合实际工程,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五跨基础托换模型。根据模型所得结果,并与简化计算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简化计算并结合单跨与多跨的线性方程和考虑上部墙体的拟合曲线方程求得的跨中挠度结果与五跨模型的跨中挠度结果非常接近。

潘磊[3](2018)在《水平掏土纠偏不规则建筑的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地基、建筑物本身、外界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建筑物倾斜事故时有发生。针对建筑物的倾斜,常用的纠偏方法有:顶升或抬升法、阻沉法、迫降法、调整上部结构法和综合纠偏法,其中属于迫降法中的掏土纠偏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国内外学者对掏土法做了一些研究,主要针对某具体工程在纠偏过程中的处理措施,并没有针对关键控制参数,给出相应的沉降变化规律,也没有给出特殊地基下的修正沉降公式。因此,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基在均布力作用下的修正沉降公式与基础与上部结构共同作用下的沉降变化规律,为后续掏土法纠偏理论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湿陷性地基在均布力作用下的有限元模型;基础与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了掏土纠偏法关键控制参数的相关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均布力作用下的湿陷性黄土地基有限元模型,针对不同孔径(0.1m、0.15m、0.2m、0.25m)、孔间距(1.2m、1.5m、2m、3m)及进深(4m、6m、8m)关键控制参数,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得出了关键控制参数影响下的测点沉降量,分析了纠偏过程中的沉降变化规律;在理论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引入修正系数,给出了修正沉降计算公式的修正系数。(2)利用基础与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使用阶段的建筑物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得到了建筑物各层的第一主应力、等效应力以及在X和Z方向上的剪应力,同时也得出了地基与基础的第一主应力、等效应力以及测点位移变化量。通过分析地基与基础分别在X、Y、Z方向上的位移变化量,阐述了建筑物在不均匀受力情况下的倾斜;通过各部分第一主应力、等效应力及剪应力分析了建筑物倾斜后对结构内力的影响。(3)针对掏土法纠偏使用阶段的建筑物,模拟分析了掏土法纠偏过程中不同孔径(0.1m、0.15m、0.2m、0.25m)、孔间距(1m、2m、3m、4m)、进深(21m、23m、25m、27m)及埋深(2.5m、3m、3.5m、4m)关键控制参数影响下的沉降变化规律。通过绘制关键控制参数下的沉降变化曲线,得出了各轴的沉降线性回归方程,提出了掏土孔超过中性轴以及裙楼与主楼交界处所需注意的问题。

吴建军[4](2014)在《顶升纠倾及加固技术在云南大理登龙街商住楼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构)筑物纠倾及加固技术最早出现在国外,刚开始也是一直处在观测及研究阶段,后来随着技术的日趋成熟,便开始对一些具体的工程项目进行实施,进而取得了成功。特别是意大利比萨斜塔的纠倾加固工程的成功,为该领域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有力的基础。我国引进并应用建筑物纠倾加固技术最早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通过短短二十多年的发展,该技术取得了飞跃的发展,无论是在技术水平上,还是在完成的工程项目上,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入,特别是电脑技术的高速发展,纠倾及加固技术开始逐步向电脑模拟技术领域及自动控制化领域方向发展。云南大理登龙街两侧商住楼为当地居民根据政府统一规划自建自用的建筑,该建筑群所处地理位置位于大理洱海南侧,在地貌上属于大理盆地南缘的湖相沉积,场地地层均为软土层。由于当时政府及当地人民群众对地基基础的重视程度不够,该建筑群主体施工前未做勘察和地基处理等工作,再加上居民为了私利而随意增加建筑物层数和修改建筑物结构,最终导致大量建筑物发生倾斜。根据项目实施前的监测数据显示,有多达21栋建筑物倾斜量超过规范要求,其中倾斜率最高的达40.85‰(达到危楼级别)。如此多的建筑物同时倾斜且倾斜率如此之高,这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均无先例。由于可借鉴的资料及经验非常少,且项目经费有限,这给项目设计单位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最终通过技术创新,成功解决了这些难题。本次论文主要从本项目中独创的“架空卸荷法地基处理”技术、“装配式钢管混凝土垫块”技术、“波浪式抬升”技术入手,通过对各项技术的理论基础的研究,找出其计算的方法并通过具体计算来验证技术的可行性,最后结合工程实际运用效果,对各项技术的先进性进行系统的总结,以利于这些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得出以下结论:1、云南大理登龙街商住楼纠倾工程所有建筑物均采用顶升纠倾加固技术进行设计和施工,最终的施工效果达到了参建各方的要求。2、该工程采用顶升纠倾加固技术进行设计和施工时,独创了“架空卸荷法地基处理”技术、“装配式钢管混凝土垫块”技术、“波浪式抬升”技术三种技术用于每幢建筑物的纠倾加固处理。这三种技术的理论基础、计算过程、计算方法、施工工艺均比较简单;每项技术均能有效降低工程造价。3、“架空卸荷法地基处理”技术可有效降低了施工难度、缩短施工周期。4、“装配式钢管混凝土垫块”技术可有效提升抬升高度、增加垫块周转使用率、增强垫块的抗震性。5、“波浪式抬升”技术能有效缩短施工周期、解决纠倾和抬升的同步性问题。

赵士永[5](2013)在《古建筑群整体移位的关键技术和理论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建设与文物古建筑保护的矛盾开始显现。如何在城市发展加快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古建筑,已成为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经过工程实践,建筑物整体移位技术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通过将古建筑整体移位到规划允许位置,既可以保留古建筑原貌,对文物古建筑实施完整的保护,还可以满足城市总体发展规则要求。由于古物建筑建造年代久远,无原来的设计和施工资料,同时古建筑结构整体性较差,古建筑整体移位设计与施工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目前,国内文物古建筑移位的工程实例较少,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设计理论,对古建筑群的整体移位的理论分与研究更少。本文结合典型特征的某古建筑群整体平移工程,应用SAP2000有限元结构分析软件建立实体模型,对其进行了整体平移分析和动力响应分析,对托换结构的内力和变形以及基础的沉降进行分析,对上部结构的自振周期以及启动阶段的加速度响应进行了时程分析。时程分析的结果表明:整体托换结构的各个梁内力均小于承载力限值,挠度值均在安全范围内;上部结构中的榫卯节点能提高结构的耗能能力,延长结构自振周期,减小结构的动力响应;在动力作用下,节点加速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节点位移在允许范围内,该结构在平移中有足够的安全储备。结合工程实践,还重点进行了古建筑基础整体托换施工技术、建筑物群共用轨道移位技术、转向平移技术、弯曲轨道行走技术、超长距离高效移动技术、原地90度转向技术的研究,最后,系统地阐述了古建筑群整体平移的设计和施工要点,并对城市建设改造过程中古建筑的整体移位方案的确定及实施措施进行了研究。

黄龙湘[6](2011)在《隧道施工引起邻近建筑物损坏风险评估与控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隧道的大量修建,隧道施工造成地表建(构)筑损坏事故仍然不断地发生,如何在隧道修建之前确定建筑物变形控制标准,对隧道施工引起的建筑物潜在损坏作出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地风险控制措施,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查阅国内外已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献、建筑物损坏方面的专着以及现场调查等手段,对因地表变形引起的建筑物损坏事故及隧道施工引起过量地表沉降事故实例进行收集,并基于对事故统计分析,对隧道施工引起建筑物损坏风险评估进行了相应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收集了28例隧道开挖引起的建筑物损坏实例以及172例其它因地表变形引起的建筑物损坏实例,并从建筑物结构类型、基础类型、长高比、建筑物沉降、局部倾斜、整体倾斜、裂缝损坏等级、倾斜损坏等级等方面对工程实例进行整理;(2)对建筑物损坏事故实例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同建筑物抵抗变形能力进行研究;建立建筑物沉降变形反应特征控制参数与建筑物损坏等级之间的关系,为隧道施工引起的地面建筑物损坏评估及制定建筑物变形控制标准提供基础数据;(3)收集了36例因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过量沉降实例,从事故发生地段地质情况、隧道开挖跨度、隧道埋深、事故发生情况以及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等方面对工程实例进行整理;对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为制定隧道施工引起的地面建筑物损坏风险控制措施提供依据;(4)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地层位移公式计算参数确定经验;对建筑物损坏变形控制指标进行了总结,并考虑了建筑物易损性指数,对建筑物变形控制指标进行了修正;建立了隧道施工对建筑损坏风险评估体系,针对建筑物损坏等级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将其运用于长株潭城际隧道施工引起的建筑物损坏风险评估。

何国平[7](2008)在《上海软土地基建筑物纠倾加固方法及工程实例分析》文中提出长期以来,软土地基建筑物的倾斜一直是建筑工程中颇受关注的重大质量问题。由于勘察、设计、施工、使用、维护管理以及自然灾害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使软土地基上的既有建筑物或在建工程不均匀下沉,产生倾斜、挠曲及开裂等病害。我国岩土工程人员引进吸收了世界各国许多先进的纠倾扶正措施和手段,并因地制宜的提出不少适合我国国情特点的纠倾处理方法,使纠倾效果得到不断的改善。然而,每一种纠倾加固技术都不是万能的,皆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盲目的套用,不仅难以取得预期的纠倾效果,造成大量浪费,甚至可能导致工程失败。因此,纠倾时应根据不同的工程地质状况、建筑结构及基础形式,灵活选择一种或几种合理的纠倾加固手段对倾斜建筑物进行纠倾加固。本文针对建筑物倾斜病害问题,结合工程实例详细分析了建筑物产生倾斜的原因;综述了已有治理建筑物倾斜的各种主要方法,重点介绍了上海软土地基倾斜建筑物纠倾加固常用的锚杆静压桩法;结合纠倾工程实例,通过现场检测评估,分析了建筑物倾斜现状及其产生的倾斜原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纠倾加固方案,并通过现场实测数据对加固效果进行分析,得出了重要的结论。

郑东强[8](2007)在《基于非概率区间集合模型的建筑物迁移工程多支点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物迁移技术,是在城市建设和改造的进程中提出、并兴起的一项新兴工程技术。该技术的出现,不但解决了市政规划与现有尚具使用和保留价值的建筑物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能节约大量的人力、财力及时间,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正值我国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今天,建筑物迁移技术必将得到更加广泛应用。然而建筑物迁移技术还处在发展阶段,存在许多尚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建筑物迁移(顶升平移,以下同)工程中的建筑物所受到的多支点作用及其效应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建立了建筑物迁移工程数学仿真模型;并开发了基于非概率区间集合模型的建筑物迁移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为制定安全、经济的建筑物迁移工程方案提供了有力理论依据和辅助工具。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了建筑物迁移工程的非概率区间集合模型。研究了迁移过程中多液压缸同步控制系统的力、位移差控制特点。揭示了建筑物的动态边界条件决定上部结构所受附加应力将在某一区间内变化的特点,并给出了计算其临界值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定义了非概率区间集合模型灵敏度和建筑物迁移工程支点力、位移差灵敏度,并定量了建筑物迁移工程支点力、位移差控制可靠度。为制定经济、安全的建筑物迁移工程多支点控制方案提供依据。(2)提出了建筑物迁移工程中的支点不同步度概念。给出了计算迁移工程中上部结构所能承受的支点最大安全不同步度。以作为液压同步控制系统的位移差控制临界值。(3)提出了建筑物迁移工程支点力的允许变动区间概念,以作为液压同步控制系统的力控制约束。采用“附加支点小刚度铰支杆”模拟准平衡可动体支点力分析的等效位移边界条件,给出了计算迁移工程上部结构所能承受的各支点力的“等幅允许变动区间”临界值的方法。同时确定了迁移工程所能达到的最大迁移速度。(4)提出了基于重叠分区遗传算法的建筑物迁移工程支点布置优化法,给出了优化的设计参量、目标函数、约束条件、优化过程以及主要的控制参量。(5)基于非概率区间有限元理论,采用AutoCAD VBA和数据库技术开发了建筑物迁移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ECADS)。

刘军[9](2002)在《某商住楼的纠倾与基础加固实践》文中指出对某高层商住楼出现的严重不均匀沉降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可行的纠偏方案并进行了施工 ,实践表明效果良好。

二、某商住楼的纠倾与基础加固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某商住楼的纠倾与基础加固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2)既有自承重高厚砖砌体围墙的桩式基础托换加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既有砖墙基础托换的研究现状
        1.2.2 型钢-砖砌体组合梁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既有自承重砖砌体围墙桩式基础托换的有限元分析
    2.1 概述
    2.2 单元类型与材料本构关系
        2.2.1 单元类型
        2.2.2 材料本构关系
    2.3 开裂模拟与破坏准则
        2.3.1 开裂模拟
        2.3.2 破坏准则
    2.4 既有砖砌体围墙基础托换梁的有限元分析
        2.4.1 计算模型
        2.4.2 单跨型钢-砖砌体组合梁
        2.4.3 两跨型钢-砖砌体组合梁
        2.4.4 多跨型钢-砖砌体组合梁
    2.5 结果分析
        2.5.1 单跨组合梁
        2.5.2 两跨组合梁
        2.5.3 多跨组合梁
        2.5.4 参数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既有自承重砖砌体围墙桩式基础托换的Euler简化分析
    3.1 概述
    3.2 既有砖砌体围墙基础托换梁的Euler简化分析
        3.2.1 单跨型钢-砖砌体组合梁情况
        3.2.2 两跨型钢-砖砌体组合梁情况
        3.2.3 三跨型钢-砖砌体组合梁情况
    3.3 数值算例
        3.3.1 计算参数
        3.3.2 计算结果及结果分析
        3.3.3 结果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既有自承重砖砌体围墙桩式基础托换的Timoshenko简化分析
    4.1 概述
    4.2 既有砖砌体围墙基础托换梁的Timoshenko简化分析
        4.2.1 单跨型钢-砖砌体组合梁情况
        4.2.2 两跨型钢-砖砌体组合梁情况
        4.2.3 三跨型钢-砖砌体组合梁情况
    4.3 数值算例
        4.3.1 计算参数
        4.3.2 计算结果及结果分析
        4.3.3 结果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既有自承重高厚砖砌体围墙桩式基础托换的工程应用
    5.1 概述
    5.2 工程概况
        5.2.1 建筑物概况
        5.2.2 工程地址特性
    5.3 桩式基础托换加固方案
        5.3.1 设计方案
        5.3.2 实施方案
    5.4 自承重高厚砖砌体围墙桩式基础托换的工程应用
        5.4.1 计算模型
        5.4.2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3)水平掏土纠偏不规则建筑的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倾斜控制及纠偏方法
        1.2.1 建筑物倾斜原因
        1.2.2 纠偏方法概述
    1.3 国内外纠偏技术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现有研究的不足及问题分析
    1.5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5.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湿陷性黄土地基在均布力作用下的有限元分析
    2.1 土体自重作用沉降量
    2.2 不同孔径影响因素下的沉降分析
    2.3 不同孔间距影响因素下的沉降分析
    2.4 不同进深影响因素下的沉降分析
    2.5 掏土成孔后地基沉降计算
        2.5.1 计算△S_1
        2.5.2 计算△S_2
    2.6 修正理论公式中修正系数β的确定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纠偏前建筑物有限元分析
    3.1 模型建立
    3.2 土体自重作用沉降
    3.3 纠偏前建筑物模拟分析
        3.3.1 沉降分析
        3.3.2 内力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掏土纠偏有限元分析
    4.1 不同孔径影响因素下的沉降分析
        4.1.1 孔径为 0.10m时的沉降分析
        4.1.2 孔径为 0.15m时的沉降分析
        4.1.3 孔径为 0.20m时的沉降分析
        4.1.4 孔径为 0.25m时的沉降分析
        4.1.5 孔径影响因素下的综合分析
    4.2 不同孔间距影响因素下的沉降分析
        4.2.1 孔间距为 1m时的沉降分析
        4.2.2 孔间距为 2m时的沉降分析
        4.2.3 孔间距为 3m时的沉降分析
        4.2.4 孔间距为 4m时的沉降分析
        4.2.5 孔间距影响因素下的综合分析
    4.3 不同埋深影响因素下的沉降分析
        4.3.1 埋深为 2.5m时的沉降分析
        4.3.2 埋深为 3.0m时的沉降分析
        4.3.3 埋深为 3.5m时的沉降分析
        4.3.4 埋深为 4.0m时的沉降分析
        4.3.5 埋深影响因素下的综合分析
    4.4 不同进深影响因素下的沉降分析
        4.4.1 进深为 21m时的沉降分析
        4.4.2 进深为 23m时的沉降分析
        4.4.3 进深为 25m时的沉降分析
        4.4.4 进深为 27m时的沉降分析
        4.4.5 进深影响因素下的综合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顶升纠倾及加固技术在云南大理登龙街商住楼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选择的目的和意义
        1.3.1 目的
        1.3.2 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架空卸荷法地基处理”技术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理论基础及计算方法
        2.2.1 理论基础
        2.2.2 计算方法
        2.2.3 设计图
    2.3 独创技术的运用
        2.3.1 “架空卸荷法地基处理”技术施工工序
        2.3.2 “架空卸荷法地基处理”技术的具体操作过程
    2.4 实际工程的运用效果
        2.4.1 对沉降的处理效果
        2.4.2 对工期和工程造价的效果
    2.5 本章小结
        2.5.1 “架空卸荷法地基处理”技术的优点
        2.5.2 “架空卸荷法地基处理”技术的不足
        2.5.3 “架空卸荷法地基处理”技术展望
第3章 “装配式钢管混凝土垫块”技术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理论基础及计算方法
        3.2.1 理论基础
        3.2.2 计算方法
    3.3 独创技术的操作运用
        3.3.1 “装配式钢管混凝土垫块”技术的施工工序
        3.3.2 “装配式钢管混凝土垫块”技术的具体操作过程
    3.4 实际工程的运用效果
        3.4.1 一次性抬升高度增加
        3.4.2 抗震效果提升
        3.4.3 周转使用次数
    3.5 本章小结
        3.5.1 “装配式钢管混凝土垫块”技术的优点
        3.5.2 “装配式钢管混凝土垫块”技术的不足
        3.5.3 “装配式钢管混凝土垫块”技术展望
第4章 “波浪式抬升”技术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理论基础及计算方法
        4.2.1 理论基础
        4.2.2 计算方法
        4.2.3 工程实际布置
    4.3 独创技术的运用
        4.3.1 “波浪式抬升”技术施工工序
        4.3.2 “波浪式抬升”技术的具体操作过程
    4.4 实际工程的运用效果
        4.4.1 “波浪式抬升”技术的纠倾效果
        4.4.2 “波浪式抬升”技术对工期的影响
        4.4.3 “波浪式抬升”技术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4.5.1 “波浪式抬升”技术的优点
        4.5.2 “波浪式抬升”技术的不足
        4.5.3 “波浪式抬升”技术展望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2.1 存在的不足
        5.2.2 未来发展方向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古建筑群整体移位的关键技术和理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建筑物整体移位技术概述
    1.2 国内外整体移位技术的发展状况
        1.2.1 国外整体移位技术的发展状况
        1.2.2 国内整体移位技术的发展状况
    1.3 建筑物整体移位技术特点
    1.4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4.1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
        1.4.2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1.5 我国建筑物整体位移存在的问题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古建筑物整体托换技术研究
    2.1 建筑物托换技术概述
    2.2 结构托换技术的特点
    2.3 古建筑上部结构整体加固
    2.4 古建筑物基础整体置换技术
        2.4.1 箱梁设计
        2.4.2 顶推箱梁施工
        2.4.3 内部浇筑混凝土
        2.4.4 浇筑混凝土边梁,张拉预应力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托换结构受力性能有限元分析
    3.1 概述
    3.2 工程概况
        3.2.1 古建筑群结构概况
        3.2.2 历史文物价值
        3.2.3 古建筑群整体移位背景
        3.2.4 古建筑群新址的选定
        3.2.5 古建筑群整体移位工程技术难点
    3.3 整体托换结构体系分析
    3.4 托换结构受力性能有限元分析模型
        3.4.1 滚动摩擦系数的确定
        3.4.2 移动顶推力计算
        3.4.3 轨道梁计算
        3.4.4 轨道梁与地基的连接
        3.4.5 建筑物上部结构受力模型
    3.5 有限元分析结果
        3.5.1 托换结构受力结果分析
        3.5.2 下轨道梁沉降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古建筑群多座建筑物共用一组轨道移位分析
    4.1 建筑物整体移位工程的地基处理特点及要求
    4.2 移位轨道的组成和种类
        4.2.1 整体移位轨道组成和形式
        4.2.2 下轨道种类
    4.3 移位轨道的设计要求和方案选择
        4.3.1 移位轨道的设计要求
        4.3.2 移位轨道方案选择
    4.4 古建筑群行走轨道布置
    4.5 古建筑内部上下轨道梁的布置与施工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古建筑物移位过程中动力时程分析
    5.1 移位过程中建筑物的受力状态和计算简图
        5.1.1 整体移位中的动力分析
        5.1.2 古建筑整体移位中的外加作用力
    5.2 古建筑整体移位工程的动力分析模型
    5.3 模拟动力分析的结果
        5.3.1 结构自振周期计算结果
        5.3.2 水平加速时程分析结果
        5.3.3 榫卯节点动力响应
    5.4 建筑物整体平移平稳移动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古建筑群整体移位施工研究
    6.1 古建筑群周围地质概况
    6.2 总体施工工艺流程
    6.3 古建筑上部结构整体加固施工
    6.4 古建筑基础整体托换研究
        6.4.1 预制箱梁及基础开挖
        6.4.2 顶推箱梁整体托换
        6.4.3 内部浇筑混凝土
        6.4.4 三座建筑物浇筑混凝土过程
    6.5 古建筑物群整体移位系统研究
        6.5.1 移动系统组成
        6.5.2 滚轴的设计和合理布置
        6.5.3 反力支座选型与受力分析
    6.6 古建筑群整体移位关键技术研究
        6.6.1 转向移位技术研究
        6.6.2 弯曲轨道的行走技术研究
        6.6.3 超长距离移动技术研究
        6.6.4 建筑物就位过程中原地 90 度转向研究
    6.7 古建筑物就位连接
    6.8 恢复建设
    6.9 古建筑物整体移位设计要点和施工关键措施
        6.9.1 古建筑整体移位设计要点
        6.9.2 古建筑整体移位施工关键措施
    6.10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隧道施工引起邻近建筑物损坏风险评估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工程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1.2.2 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位移与变形预测研究现状
        1.2.3 隧道施工引起的建筑物损坏类别与评价标准研究现状
        1.2.4 建筑物损坏评估体系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地表变形引起建筑物损坏事故调查分析
    2.1 引言
    2.2 地表变形引起建筑物损坏形式
        2.2.1 地表沉降引起损坏
        2.2.2 地表倾斜引起损坏
        2.2.3 地表曲率引起损坏
        2.2.4 地表水平变形损坏
    2.3 建筑物损坏事故调查分析
        2.3.1 建筑物损坏事故资料收集目的
        2.3.2 建筑物损坏事故资料收集内容
        2.3.3 建筑物损坏事故资料收集方法及汇总
        2.3.4 建筑物损坏事故统计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隧道施工引起过量地表沉降事故调查分析
    3.1 引言
    3.2 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机理
        3.2.1 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机理
        3.2.2 矿山法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机理
    3.3 隧道施工引起过量地表沉降事故调查分析
        3.3.1 隧道施工引起过量地表沉降事故资料收集目的
        3.3.2 隧道施工引起过量地表沉降事故资料收集内容
        3.3.3 隧道施工引起过量地表沉降事故实例汇总
        3.3.4 隧道施工引起过量地表沉降原因
        3.3.5 隧道施工引起过量地表沉降事故统计分析
    3.4 隧道施工引起过量地表沉降事故经验教训
        3.4.1 盾构法施工隧道避免过量地表沉降经验总结
        3.4.2 矿山法施工隧道避免过量地表沉降经验总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隧道引起建筑物损坏风险评估
    4.1 引言
    4.2 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位移预测
        4.2.1 隧道施工地表位移预测方法
        4.2.2 地层位移预测计算参数确定
    4.3 建筑物各损坏等级变形控制指标
    4.4 隧道施工引起建筑物损坏评估流程
    4.5 隧道施工引起的建筑物损坏风险控制措施
        4.5.1 二级损坏风险控制措施
        4.5.2 三级损坏风险控制措施
        4.5.3 四级损坏风险控制措施
        4.5.4 五级损坏风险控制措施
    4.6 工程实例应用
        4.6.1 工程概况
        4.6.2 树木岭隧道穿越长重社区段施工引起的地层位移预测
        4.6.3 施工影响范围内建筑物调查情况及损坏评估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7)上海软土地基建筑物纠倾加固方法及工程实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几个典型的结构物倾斜实例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既有建筑物倾斜原因分析
    2.1 建筑物倾斜产生的原因
    2.2 工程实例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倾斜建筑物纠倾加固方法综述
    3.1 建筑物纠倾加固原则
    3.2 加固工程特点
    3.3 建筑物纠倾加固方法分类
    3.4 建筑物纠倾方法基本原理
    3.5 锚杆静压桩加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倾斜建筑物纠倾实例分析
    4.1 工程实例1
    4.2 工程实例2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非概率区间集合模型的建筑物迁移工程多支点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论
    1.1 建筑物迁移工程及其背景
    1.2 国内外建筑物迁移工程实例
        1.2.1 国外工程实例
        1.2.2 国内工程实例
    1.3 建筑物的主要迁移方式和相关工程技术
        1.3.1 建筑物的主要迁移方式
        1.3.2 建筑物迁移的相关工程技术
    1.4 建筑物迁移工程技术研究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4.1 建筑物迁移工程技术的研究现状
        1.4.2 建筑物迁移工程亟待解决的问题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建筑物迁移工程非概率区间集合模型
    2.1 引言
    2.2 结构设计中的不确定性模型
    2.3 非概率区间集合理论
        2.3.1 非概率区间集合模型的基本原理
        2.3.2 区间有限元方程组的解法
        2.3.3 区间场的离散
        2.3.4 非概率区间集合模型的灵敏度分析
        2.3.5 非概率区间集合模型的可靠度定量
        2.3.6 非概率区间集合模型的可靠性优化
    2.4 非概率区间集合理论在建筑物迁移工程中的应用
        2.4.1 多液压缸同步控制参量的区间性
        2.4.2 建筑物迁移工程中的其他区间参量
        2.4.3 建筑物迁移工程危险状态预警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物迁移工程支点位移差临界值研究
    3.1 引言
    3.2 迁移建筑物的位移边界条件
        3.2.1 迁移方向的支点不同步度分析
        3.2.2 迁移过程支点不同步度的计算
    3.3 支点位移差区间方程组的求解及边界条件合理性校验
    3.4 结构允许的迁移方向最大安全不同步度求解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物迁移工程支点力临界值研究
    4.1 引言
    4.2 建筑物迁移工程支点运动基本原理
    4.3 建筑物迁移工程压力控制策略
    4.4 可动体支点力分析的位移边界条件等效处理
    4.5 支点力允许变动区间计算
        4.5.1 支点力区间向量
        4.5.2 支点力区间向量的区间相关性
        4.5.3 支点力区间有限元方程组的求解
        4.5.4 支点力最大允许变动区间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迁移工程支点力、位移差灵敏度及工程可靠度研究
    5.1 引言
    5.2 传统灵敏度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
    5.3 非概率区间集合模型灵敏度分析方法
    5.4 支点位移差灵敏度分析
    5.5 支点力灵敏度分析
    5.6 建筑物迁移工程非概率区间集合可靠度的定量
        5.6.1 非概率区间集合模型可靠度的一般定义
        5.6.2 建筑物迁移工程支点位移差控制可靠度
        5.6.3 建筑物迁移工程支点力控制可靠度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建筑物迁移工程支点布置优化设计
    6.1 引言
    6.2 遗传算法及其特点
    6.3 基于重叠分区遗传算法的布点优化模型
        6.3.1 重叠分区法
        6.3.2 支点布置优化的数学模型
        6.3.3 结构整体受力不均匀度
    6.4 遗传算法设计
        6.4.1 编码方法
        6.4.2 遗传种群的初始化及规模
        6.4.3 适应度函数
        6.4.4 遗传操作
        6.4.5 终止判据
    6.5 建筑迁移工程支点布置优化流程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建筑物迁移工程辅助设计系统框架及功能
    7.1 引言
    7.2 开发辅助设计系统的目的和意义
    7.3 系统总体设计
    7.4 单元模型
    7.5 AutoCAD VBA 环境下的前处理关键技术
        7.5.1 单元在AutoCAD 中的表示
        7.5.2 单元的添加和识别
        7.5.3 单元重合或重叠的判断
        7.5.4 单元局部坐标系的规定
        7.5.5 梁、柱、墙和楼板的输入
    7.6 总刚度矩阵的存储与方程组的求解
    7.7 主要后处理
    7.8 建筑物迁移工程数据库网络共享
    7.9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某商住楼的纠倾与基础加固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现状与原因分析
    (1) 房屋荷载偏心。
    (2) 下卧层的强度不足。
    (3) 条基翼板强度不足。
3 纠倾与加固方案
    (1) 局部预加固或预设加固手段。
    (2) 掏砂振动纠倾。
    (3) 掏砂孔灌密实。
    (4) 低压注浆。
4 体会

四、某商住楼的纠倾与基础加固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动态调整综合纠偏加固法对筒仓建筑物纠倾应用分析[A]. 李耀杰,田汉儒,贺鹏飞,张小平. 2021年全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册), 2021
  • [2]既有自承重高厚砖砌体围墙的桩式基础托换加固方法研究[D]. 李德. 兰州理工大学, 2018(09)
  • [3]水平掏土纠偏不规则建筑的有限元分析[D]. 潘磊.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4]顶升纠倾及加固技术在云南大理登龙街商住楼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吴建军. 吉林大学, 2014(03)
  • [5]古建筑群整体移位的关键技术和理论分析[D]. 赵士永. 天津大学, 2013(12)
  • [6]隧道施工引起邻近建筑物损坏风险评估与控制[D]. 黄龙湘. 中南大学, 2011(01)
  • [7]上海软土地基建筑物纠倾加固方法及工程实例分析[D]. 何国平.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4)
  • [8]基于非概率区间集合模型的建筑物迁移工程多支点控制研究[D]. 郑东强. 天津大学, 2007(04)
  • [9]某商住楼的纠倾与基础加固实践[J]. 刘军. 土工基础, 2002(04)

标签:;  ;  ;  ;  

某商住楼整治加固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