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水环境功能区划分

济宁市水环境功能区划分

一、济宁市水环境功能区划分(论文文献综述)

程元庚[1](2021)在《基于河流健康的泗河干流生态水量调度研究》文中指出河流作为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具有生态系统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双重属性,健康的河流生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在气候变化影响和人类活动逐渐增强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好流域有限的水资源,维护好健康的河流生态,不仅需要对流域进行常规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调度,还需要进行河流的生态调度。泗河作为山东省沂沭泗河流域典型的横跨“山丘-平原”的大型河流以及入南四湖的重要水质保障河流,由于流域内引蓄水的增加以及沿河市、县、区用水的不均衡等因素,出现了上下游争水、骨干断面流量骤减、入南四湖水质变差等问题。如何进一步规范流域用水行为、实行总量和强度双控、维护河流生态健康成为目前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的重要任务。本研究针对当前泗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在对泗河水文特性分析的基础上,计算泗河主要控制断面的生态流量,并进行河流的健康状态评估。从维护河流良好健康水平的目标入手,构建基于区域水量分配的水文模型,制定并提出泗河干流的生态流量调度方案,以期促进泗河流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对泗河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分析,发现近年来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水利工程建设等各种人类活动都对径流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影响。选取泗河书院水文站为控制断面,采取Tennant法、湿周法、7Q10法和Qp法等计算控制断面的生态需水量。经综合对比分析,提出书院水文站断面的最小生态流量阈值为0.09m3/s,维持河流健康的生态流量汛期阈值为1.66m3/s,非汛期阈值为0.2m3/s。在现状建设工程和用水条件下,书院站断面泗河最小生态流量满足程度为93.5%,基本上能够达到最小生态流量的需求;维持河流健康的生态流量满足程度为85.0%,其中汛期为77.5%、非汛期为88.7%。书院站断面维持河流健康的生态流量满足程度相对较低,可通过适当调控满足健康生态流量的需求。(2)针对泗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在泗河健康评估基础上,构建了以泗河整体健康为目标层,以泗河的水文完整性、化学完整性、形态结构完整性、生物完整性、社会服务功能可持续性等5个特性为准则层,以生态流量达标状况、水功能区达标率、河岸带人工干扰程度、鱼类保有指数、公众满意度等17个特征值为指标层的泗河健康评估体系。将泗河从上游到下游,分为A、B、C和D共4个评估河段,通过实地勘察、数据挖掘和专家咨询,按照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的工作原则,对每个指标进行科学赋值。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应用改进物元可拓模型对泗河骨干河段进行健康评估。结果表明,泗河整体处于良好等级水平,其中河段A和河段B处于优秀等级水平,河段C和河段D处于良好等级水平。在影响河流健康的诸多因素中,生态流量达标状况所占的权重为0.2129,起到维系河流健康的关键作用。(3)根据泗河水利工程、水文站分布和行政区划情况,考虑流域内5座大中型水库和11座拦河闸坝等拦蓄工程,利用Mike Basin软件,构建水资源调度模型,对丰、平、枯水年书院水文站断面生态流量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枯水年4、5、6月份断面流量分别为0.19m3/s、0.15m3/s、0.55m3/s,无法达到河流健康生态流量阈值,期间共缺水303.26万m3;丰水年和平水年的断面流量超过了生态流量阈值,无需进行生态流量调控。针对枯水年书院站断面生态流量部分月份无法满足的情况,通过控制断面上游闸坝下泄水量和压减农业用水两种措施构建3种调度方案,对泗河流域进行长系列的水量调控模拟。最终优化筛选了合理的生态流量调控方案,并提出了建立生态流量监测预警体制机制等保障措施,可以实现生态水量统一调度管理。

宋慈[2](2020)在《基于“两山”理论的水源涵养价值动态优化研究 ——以张家口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探究生态功能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以及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机理,实现生态功能区可持续协调发展,对国家绿色发展空间的维护、绿色发展方式的形成和社会福利的提高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长期定位于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的张家口市社会经济综合实力较弱,水源涵养目标又对当地产业发展形成了硬性约束。本研究以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的“两山”理论为指导,针对水源涵养功能区的水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机理,构建经济-水源涵养动态优化模型,以张家口市为例,分析水源涵养价值的实现路径并提出政策建议。主要工作和创新性研究成果如下:(1)构建了基于生产方式转变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概念模型,为自然资源的优化利用和有效转化提供框架思路。在多系统整体性框架下,从自然资源的优化利用与有效转化角度阐释“两山”理论的经济学内涵,并从“资源-资产-资本”之间的转化关系入手提出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逻辑框架,阐述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影响因素(即发展偏好、技术进步、土地利用方式、生态补偿)和路径机制(即产业转换机制、金融机制、财政机制、市场机制)。(2)提出并核算了水源涵养价值,通过编制2012年张家口市投入产出表、核算经济-水源涵养生产总值,构建了以经济-水源涵养生产总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动态优化模型,并以张家口市为例开展了实证分析和模拟实验。实现了用一个目标函数同时反映水资源消耗、水环境损害和水源涵养效益对经济发展的正负向影响,丰富了投入产出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设定,也为以往只基于历史数据进行核算的经济-生态生产总值指标的可预测性提供了模型参考。模拟期内,水量保持和水环境控制两个水源涵养的基本功能可以实现。到2035年,张家口市森林和草地总持水量达132万立方米,向北京供应的地表水资源量5.25亿立方米;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的处理能力逐年提高,模拟期末COD可实现零排放;水源涵养价值和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加4247.3亿元和4155.39亿元,年均增速分别为6.73%和6.79%。(3)基于转化机理,结合模拟结果,分析提出水源涵养价值的实现路径,即增加水资源消耗性利用向非消耗性利用的转化、拓展水资源非消耗性利用方式、财政补贴的合理来源和分配、新兴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等。

周士园[3](2020)在《基于情景模拟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湿地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其景观演化对城市整体的生态安全格局有着重要影响。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存在的一个共性环境问题即一方面城镇化发展和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造成大量自然湿地的丧失,另一方面地下矿产资源的开采造成大量采煤沉陷湿地的形成,致使湿地的构成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威胁着湿地的景观生态安全并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优化湿地生态规划的视角出发,针对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的景观生态安全问题,在融合景观生态学、湿地学和生态规划学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态模拟-景观生态安全评价-预警反馈”的研究框架,并以淮北市为例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首先利用1988年、2002年和2018年的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了湿地景观演化监测数据库,模拟了淮北从成长期、成熟期到衰退期湿地景观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综合经济、社会、自然、区位和政策的空间统计数据,定量分析了30年间湿地景观演化的驱动机理。进而采用情景模拟的方法预测了2034年湿地景观格局在趋势发展情景、快速城镇化情景、农田恢复情景和湿地生态保护情景中的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了不同时期淮北湿地的景观生态安全水平。最后,研究构建了湿地景观生态安全预警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的景观演化过程具有显着的动态性和阶段性差异。整体上,30年间淮北湿地的面积呈持续增加的趋势,其中1988年至2002年增长最快。研究采用了强度分析模型和叠加分析法分析了湿地与其他地类的转化情况。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湿地的转化强度为活跃状态,与农用地、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规模最大,主要集中于矿区范围内。研究采用了质心函数模型、空间自相关性分析模型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湿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结果发现淮北湿地的质心呈先向东北方向迁移,后向西南方向折回的摆动式变化,与资源开发的过程一致;同时自1988年至2018年湿地空间分布的聚集性特征更为明显;此外,湿地在区域景观中的优势度不断增加,但斑块的稳定性不断下降,破碎化程度加剧。第二,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驱动下,至2034年淮北湿地面积仍将保持增加的趋势,但不同发展情景中湿地的景观格局有显着的差异。研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识别了30年间影响淮北湿地景观演化的主导驱动因子。经济-社会因素中地下资源开发、城镇化和农业复垦为关键驱动力,政策因素发挥了重要的限制性作用,自然因素中高程是重要的解释变量。在此基础上,采用CA-Markov模型对淮北湿地景观格局在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中的变化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湿地生态保护情景中湿地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湿地率达到7.71%,高于趋势发展情景。在快速城镇化情景和农田恢复情景中湿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的规模较大,因此湿地率小于趋势发展情景。第三,除快速城镇化情景外,淮北湿地景观生态安全水平呈持续改善的趋势。综合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景观演化的特征,研究从压力、状态和响应三个方面构建了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从而计算了淮北不同时期的湿地景观生态安全指数(LESI),结果表明:2018年淮北湿地景观生态安全等级较2002年有所改善;趋势发展情景中淮北湿地景观生态安全水平将继续提高,但仍处于Ⅲ级预警等级;在湿地生态保护情景和农田恢复情景中湿地景观生态安全等级提高至Ⅱ级较安全等级,然而在快速城镇化情景中则呈恶化的趋势。局部地区湿地景观生态安全等级的变化在各情景中有所不同,因此在湿地生态规划中应进行差异化管理。第四,构建了湿地景观生态安全预警机制。结合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变革的背景,研究提出了预警机制构建的目的、准则和主要作用。进而从预警触发、警情分析和预警反馈三个方面建立了预警机制的运作框架。预警反馈方面,研究从湿地保护专项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两个层面提出了整体调控策略;同时从斑块、节点和廊道三个层次提出了具体调控措施,包括湿地公园保护模式、小微湿地保护模式和低影响开发模式。本文通过对湿地景观演化的模拟预测和景观生态安全预警机制的建立,为完善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湿地生态规划分析技术和规划体系提供了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同时,在当前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研究成果对于推进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论文选题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71524):煤炭资源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时空演变规律及其优化模型研究。该论文有图88幅,表29个,参考文献222篇。

张轶伦[4](2020)在《济宁海达行知中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校园环境建设是当前关乎未来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发展,教育体制在不断发生着变革,这对校园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与环境的交互需求使得校园必须具备满足师生们的环境行为的功能,这对传统校园来说是一项非常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众多新兴校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最佳时机。随着当代生源数量的增多,当前校园的数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学需要,传统校园的功能也不能够满足学生的日常需求,以教育集团化为办学模式的学校开始兴起。而生态文明的背景下,更加注重对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养和绿色校园的建设,中学校园的改革创新和建设与校园景观密切相关,校园环境的改变对于学生的学习也至关重要。国内民办教育集团独立学校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对于校园建设方面尚缺乏理论指导和经验,通过总结目前国内外校园景观存在的问题,吸收先进的理论营养,为未来的校园建设奠定理论基础。为新兴校园的校园景观设计提出一套适合的景观设计策略,是当前教育时代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教育集团内部的中学校园景观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大量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调研,分析和总结出当前中学校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寻求私立中学在新的培养方式下营造校园景观环境的方式方法,寻求相关的理论支撑与指导。对当地的历史文脉和环境进行统筹分析整理,提炼所需要的元素。通过对当前校园空间的解构分析,研究出适合未来校园环境和空间的景观塑造手段。通过这些前期的理论分析和总结,进行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提出应对未来中学校园的景观策略。文章最后对济宁海达行知中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展开探讨,明确济宁海达行知中学办学模式,总结项目概况和现状,把当前国内外优秀设计案例作为参考,学习优秀案例中可用的设计元素,分析校园的整体概况,把握校园景观的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提出设计构思,进行校园景观的总体设计、功能分区和具体专项设计,对未来中学校园的户外景观创新做出展望,提出优化建议和指导。

牛兰兰[5](2018)在《山东省水生态空间旅游开发研究》文中认为当今社会,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前提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更加强烈,而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必需品,生态休闲度假成为旅游者的主流需求。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水生态空间因其动态与灵气之美,成为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滨海、河流、湖泊等水生态空间不仅是地球的重要景观,更是一个地区历史与文化的积淀,是人们休闲度假的最佳选择地。但是由于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大力推进,人类活动的加剧,水资源浪费、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空间被挤压等问题依然存在。水生态空间是生态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而旅游业是世界公认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产业。因此,旅游是实现水生态空间保护与利用的最佳途径之一,是水域资源诸多利用方式的最佳选择之一,研究水生态空间的旅游开发对于保护水生态空间、优化国土空间、促进水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山东省为研究区域,首先,确立研究目的与意义,通过阅读国内外关于生态空间、水生态空间、水生态空间旅游开发等文献,指出当前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为后文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其次,探究山东省水生态空间旅游开发概况,通过梳理水生态空间的类型、功能及特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详细分析山东省在滨海生态空间、河流生态空间和湖泊生态空间的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再次,根据旅游开发潜力的影响因素,从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市场开发、社会经济保障、生态环境承载、水生态空间优化等五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信息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TOPSIS方法对山东省17个地市的水生态空间旅游开发潜力进行测评,得出各个维度的潜力值和排名,再对综合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将山东省17个地市划分成四类,即旅游开发潜力强劲区,包括烟台市和青岛市;旅游开发潜力较强区,包括济南市、威海市、潍坊市、临沂市、济宁市和日照市;旅游开发潜力适中区,包括东营市、泰安市、枣庄市和聊城市;旅游开发潜力较弱区,包括滨州市、淄博市、莱芜市、德州市和菏泽市。最后,提出山东省水生态空间旅游开发提升对策,提升对策包括打造活力水城、依法治水、提升服务质量、构建水文化体系、培育优质旅游等五大方面,山东省17个地市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情况选择合适的开发策略,尽快将旅游开发潜力变为现实竞争力。

刘西野[6](2017)在《阜新市细河流域水环境容量总量分配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水环境和水资源的利用已经到达了承载能力的边缘,流域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落后的流域水环境管理体系阻碍了社会整体经济发展道路。本文以阜新市细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对阜新市细河流域七条支流和一条干流的水质现状和水文资料进行调查,确定细河流域范围并利用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细河流域矢量化,将细河流域划分成19个水环境功能区,Ⅲ类水质以下的河流长度已经占据细河流域总河流长度的38.83%;使用MATLAB(数学软件)建立基于一维水质计算模型对完全混合段水质进行计算,同时建立基于二维水质计算模型对河流混合过程段水质进行计算,通过水质计算结果发现,在部分排污点污染物浓度较高的情况下,由于细河流域天然净流量较小,导致河流对污染物自净作用较差,达到污染物完全混合状态所需河流长度较长;以水质计算结果为依据结合一维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对各个区段的COD(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氟化物水环境容量进行计算,从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上来看,部分河段现有的水环境容量呈现负值,说明该河段的水体已经丧失了对污染物自净功能;使用层次分析法构造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层次结构模型,各分区允许排污量之比即为各分区相对于区域允许排污总量的权重之比,按照此比例将各分区间进行排污总量分配。该法解决了等比例分配而产生的不公平性,同时考虑了各分区间的实际差异,是一种较理想的分配方式,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总量分配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对细河流域水环境管理,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合理控制和优化分配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科学意义。

张茜[7](2017)在《长吉经济圈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文中提出"长吉经济圈"是吉林省为了带动中部城市群发展而提出的以长春、吉林两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体,水资源在此区域内时空分配不均,其合理配置已成为长吉经济圈协同发展的重要前提。此外,区域内还面临着过度开采造成的水资源不足、水体污染引起的水质性缺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单纯考虑水量的水资源配置已不能满足区域的用水需求。而目前将生态系统需水纳入到水资源配置中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不同生态环境需水的估算以及基于水资源的功能差异、考虑其安全性的水资源分配原则和方法的研究都尚待完善。因此,提出一套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保障区域水资源安全、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理论与方法对地方政府管理、决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依托于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长吉经济圈水资源合理配置与供水安全"专题(12120115032601),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进行水资源量评价和变化规律研究,并从考虑生态需水量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关系出发,查明区域供需水存在的问题;在水量、水质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用水及生态需水要求,进行地表水、地下水联合水功能区划分,基于划分结果评价水资源安全性;最后以MIKE BASIN数值模拟为平台开展定量化研究,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优先为重点,系统地考虑水资源分布的规律性、功能性、安全性,提出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主要成果如下:(1)水资源量评价:利用Mann-Kendall非参数秩次相关检验法、小波分析法、多值粗粒化的LZC算法分别对降水变化的趋势性、周期性、复杂性进行分析,区内降水量逐年减少,主要变化周期为10年,其中第二松花江干流流域变化最为复杂,从而反映了水资源量多年的变化趋势。采用代表站降水-径流转化法计算地表水资源量、补给法计算地下水资源量,得到研究区内1956-2013年年均水资源总量为 48.94×108m3。(2)考虑生态需水量的供需水平衡预测:在水资源量评价的基础上,开展供需水平衡分析,结合区域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变化,在满足不同环境生态需水量的基础上,对不同规划水平年的供需水量进行预测,得到长春市区、榆树市、磐石市、伊通县会出现缺水现象,自身水资源短缺与连年工业生产规模扩张是造成区域性缺水的主要原因。(3)水环境质量评价:采用改进的内梅罗指数法对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其中地表水中总氮、总磷、Hg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综合水质评价结果为Ⅱ~Ⅴ类;地下水化学类型阴离子以重碳酸型、重碳酸氯化物型为主;阳离子类型以钙、钙镁型为主,综合水质评价等级主要为Ⅱ、Ⅲ类。(4)基于水功能区划的水资源安全评价:依据地表水、地下水水功能区划分不同的标准及规范,结合以上水量、水质评价结果,提出指导地表水、地下水联合水功能区划的思路和方法,选用模糊集对分析模型完成水资源安全综合评价。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区与工业用水水源区面临最大的不安全风险,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区安全程度最高;吉林市由于水资源量更为充沛,其水资源安全等级整体优于长春市。(5)水资源合理配置:建立考虑社会、经济、生态发展的水资源配置概念模型,以MIKE BASIN数值模拟为平台开展量化研究,提出三个预测方案:①以供水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方案:考虑区域水利工程建设规划及需水量的变化,德惠市、九台市、吉林市缺水量将分别减少5103.34× 104m3、4204×104m3、1700×104m3,公主岭市、双阳区、农安县及其他行政区的生活、生态用水全部得到满足;②以生态优先考虑为目标的方案:为了满足地下水采补均衡、河道水量大于最小生态流量等约束条件,德惠市、九台区、吉林市区工业用水量每年将分别减少 9257.82× 104m3、409.51 ×104mm3、2591.35× 104m3;③以经济优先发展为目标的方案:在保障生活、生态用水的基础上,调整工业用水户的优先权,德惠市、农安县、九台市、长春市的经济产值将分别增加74.90亿元、35.98亿元、137.37亿元、300.73亿元,同时,九台区、长春市、农安市的农业用水每月将分别产生233.55× 104m3、25 6.26× 104m3、19.86× 104m3的缺水。最终,推荐将前两个方案相结合,用以实现研究区内生活、生态、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用水目标。

周亮[8](2015)在《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水资源环境支撑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10年来,淮河流域城镇人口激增,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致使流域水资源需求量大增,水环境污染压力空前。同时,长期的污染积累,持续的污染增量,粗放型增长方式,非理性的空间规划布局,以及唯“GDP论”的考核模式,加剧了流域居民的生存环境恶化,流域癌症村数量不断增加,环境成本与健康成本激增,“人-水”矛盾愈发尖锐。针对中国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发展问题。2012年《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提出未来中国将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了以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的“三条红线“为目标,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东部开放,中部崛起”战略大背景下,未来的15年(2015-2030年),淮河流域依然需要承担超过75亿吨粮食增产任务,承接大批来自长三角的污染转移产业,这无疑徒增了流域水污染防治难度与变数。因此,当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遭遇“掠夺式”发展的现实,如何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准确的解析污染来源,切实可行的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管理制度,是流域实现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鉴于上述认识,论文以大尺度的淮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以“人-水”关系和谐发展为目标,围绕流域经济发展的水资源环境支撑力这条主线,在充分考虑流域自然特征与经济发展特征内在规律的前提下,借助复杂理论与极限增长理论,以“3S”地理空间分析为主要手段,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3维”水资源环境支撑能力评价模型,系统的从流域水环境敏感性、水污染压力、水污染防控预警能力三个方面,对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水资源支撑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与分区。以期为构建大尺度流域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定量的科学决策依据。鉴此,论文在梳理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首先,采用叠置分析法、空间探索性分析模型以及重力模型等方法。首次系统的对淮河流域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水资源、水环境的空间格局特征进行了细致分析,在此基础上机进一步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揭示了流域经济增长与水环境污染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发现:2000-2010年淮河流域“三化”发展迅速,“三化”对流域水环境污染压力持续增大。其中,城镇化与农业化对水环境胁迫程度明显上升,工业化则呈微弱的下降趋势。2000-2010年流域人口城市化率和土地城市化率年均分别上升1.34%与1.51%,十年间流域超过2200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超过4498.45 km2土地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流域污染产业空间集聚趋势明显,工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已经达到50.93%,年均增长约1%。流域粮食产量增加明显,畜禽养殖规模化速度提升,化肥使用量年均增长14.6%,农业非点源污染已经超过点源上升为流域的主要污染来源。2000-2012年流域供水量、用水量与用水效率均呈显着的上升趋势,流域86个国控监测断面水质总体趋好,但V类以上水质比重仍然较高,重度污染区域面积呈现较明显缩减趋势,但污染物排放的高值区的空间分布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依然集中分布在流域中游的沙颍河、洪河、涡河等子流域和流域省界附近(跨省断面污染严重)。耦合协调分析表明,流域经济发展与水环境之间耦合协调度水平均偏低,流域35个地市耦合度与协调度平均值分别为0.292与0.140。流域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显着,整体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其次,在对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环境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基于水环境敏感性(WES),压力(WEPC)与防治能力(WPPC)的“三维”水资源环境支撑力模型。分别从流域自然基底、水质-水量,城市化、工业化、农业化,监测预警等10个方面对流域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对流域173个县市(市区)水资源环境支撑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流域经济发展的水资源环境支撑能力整体水平偏低,流域173个县市中有87个支撑力偏低,占流域总面积的57.12%。支撑力空间格局整体呈现淮河干流以南地区高于干流以北地区,下游地区>上游地区>沂沭泗河流域地区≥中游地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规律。同时,以郑州-开封为支撑力低值中心,呈现由低到高的圈层梯度扩散分布规律,即以郑州-开封经济区为核心的地区,支撑能力最低,邻近地区次之,距离中心越远支撑能力则越高。流域水环境敏感性整体较高,流域104个县市水环境敏感性中等偏高,占流域总面积的52.44%。敏感性较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以东,淮河干流以南,中游大部分地区敏感性总体较高。流域水环境污染压力整体偏高,173个县市(市区)中89个污染压力偏高,占流域面积的55.75%,其中农业面源与城镇生活污水对流域污染胁迫程度最高,污染压力空间格局呈现东部整体高于西部,市辖区高于一般县区的特征。流域污染防治能力普遍较低,173个县市(市区)中,88个县市(市区)防治能力中等偏低。防治能力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下游地区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以东地区。形成敏感性、压力、防治能力与支撑能力空间差异显着的原因与流域综合评价体系的30项指标息息相关,但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仍然是区位、自然基础、区域发展水平、水资源效率和水环境管理水平。最后,依据流域“三维”支撑力模型中水环境敏感性、污染压力与防治能力的评价结果,对流域进行基于支撑力的水资源环境分区。并依据分区类型对流域进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镇空间布局、产业布局与环境保护政策引导。分区研究表明,流域8种分区类型中高敏感-低压-低防治类型(H-L-L型)在流域分布最广,约占流域面积的1/4,其次是高敏感-高压-高防治类型(H-H-H型)、低敏感-高压-高防控类型(L-H-H型)与低敏感-低压-低防控类型(L-L-L型),四个类型共占流域面积的73.67%,是流域水资源环境支撑能力的主要类型。针对不同分区类型特征,提出切合流域实际的综合空间发展策略,即优化流域国土与城镇空间布局,促进流域城乡统筹融合,调整流域工农业产业结构,适度承接转移产业等。淮河流域下游以及干流以南地区虽然污染的胁迫约束程度也较高,但其水环境敏感性较小,污染防治能力较高,在严格环境准入和排放标准前提下,适宜布局基础产业;流域中游和沂沭泗河流域水环境压力大,迫切需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流域上游,饮用水源地,南水北调工程沿线以及流域生态极度脆弱区,建议严格的限制或保护性开发,确保良好生态环境功能和清洁水源供给。

林雪原[9](2015)在《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分析及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及其所造成的环境影响,正在严重威胁人类日常生活、农业生产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成为当前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及绿色生态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它不仅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国内外学者探索与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领域。近年来,随着工业和城镇生活点源污染逐步得到有效的控制与治理,而农业面源污染因其具有来源复杂多样性、分布广泛性、位置与途径不确定性、危害性大等特征,已经成为导致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山东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大省,农业经济发展迅速,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亟需对全省水环境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区域空间分布特征、控制对策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因此,本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机制,以山东省17地市及其124个县(市、区)为基本研究单元,在详细分析了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的基础上,从多尺度(时间尺度、空间尺度)、多角度(流域单元、地形地貌单元、气候单元等)、多方法(清单分析法、等标污染负荷法等)入手,综合分析与评价了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的时空特征,并对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了控制分区及防治对策研究,研究成果将对全省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清单分析法进行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核算,结果表明:2012年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总排放量为1964317.60t;COD、TN、TP的排放量分别为1298783.26、595037.53、70496.81t,等标排放量分别为64939.16、595037.53、352484.05t,排放强度分别为82.30、37.71、4.47kg/hm2;识别出山东省最主要的污染源为畜禽养殖,最主要的污染物为TN;敏感性解析出乐陵市、阳信县、临邑县、禹城市、齐河县、周村区、梁山县、兖州市和滕州市为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的优先控制区,畜禽养殖是优先控制区的重点污染源。(2)从20032012年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物和污染源的等标污染指数变化趋势来看,污染物的风险等级状况为TN>TP>COD,污染源的风险等级状况为畜禽养殖>农田化肥>农村生活>水产养殖,2006年各污染源与污染物的风险等级均达到历年最高值;基于“压力-状态”聚类分析结果确定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程度类型可分为严重污染型、中度污染型、轻度污染型。其中,聊城市、菏泽市、济宁市为严重污染型。(3)在控制分区上,全省共划分为3个一级区、52个二级区;在分类控制方面,全省共划分为5种污染类型,其中,畜禽养殖污染型为山东省农业面源贡献率最高的污染类型,综合污染型为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最为困难的类型。

裔兆宏[10](2013)在《美丽中国样本》文中研究指明引子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遂成考功。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这是屈原在《天问》中几句关系治水的诘问。我始终相信苍天有眼。大自然的一切变化,都是有规律的,任何对大自然的犯罪行为,都将会受到惩罚,只有顺应自然,利用规律,才能趋利避害。

二、济宁市水环境功能区划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济宁市水环境功能区划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河流健康的泗河干流生态水量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态流量研究进展
        1.2.2 河流健康研究进展
        1.2.3 生态调度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二章 泗河流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河流水系
    2.3 气象水文
    2.4 经济社会
    2.5 水利工程状况
    2.6 水资源状况
第三章 泗河生态水量计算与河流健康评估
    3.1 泗河径流变化特征
        3.1.1 水文控制断面选择
        3.1.2 水文资料系列应用
        3.1.3 泗河径流特征及变化原因分析
    3.2 泗河生态水量计算
        3.2.1 生态流量计算方法
        3.2.2 不同方法的生态流量计算
        3.2.3 生态流量确定及可达性分析
    3.3 泗河健康评估
        3.3.1 河流分段
        3.3.2 指标体系构建
        3.3.3 数据来源
        3.3.4 指标权重确定
        3.3.5 评估模型
        3.3.6 评价结果与分析
    3.4 泗河健康保障措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态水量调度模拟与调度管理
    4.1 Mike basin模型简介
    4.2 模型的构建与模拟
        4.2.1 资料输入
        4.2.2 模型率定与验证
    4.3 调度方案选择与模拟
        4.3.1 调度原则
        4.3.2 调度方案
        4.3.3 模拟结果分析
    4.4 生态流量调度管理
        4.4.1 生态调度管理机制
        4.4.2 生态流量调度监测
        4.4.3 生态流量调度预警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基于“两山”理论的水源涵养价值动态优化研究 ——以张家口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中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1.1.2 生态功能区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1.1.3 生态功能区面临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双重压力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1.3.1 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性研究成果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理论基础
    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
        2.2.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理论研究
        2.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实证研究
    2.3 水源涵养研究
        2.3.1 水源涵养功能机制研究
        2.3.2 水源涵养效益研究
    2.4 最优化模型研究
        2.4.1 多目标优化模型
        2.4.2 投入产出优化模型
    2.5 文献述评
3 基于“两山”理论的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机理分析
    3.1 “两山”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3.1.1 思想萌芽和理论提出阶段
        3.1.2 解读深化和发展完善阶段
        3.1.3 体系成型和升华指导阶段
    3.2 “两山”理论的经济学内涵
        3.2.1 “绿水青山”资源的优化利用与有效转化
        3.2.2 “两山”理论的多系统整体性分析
    3.3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逻辑框架
    3.4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影响因素
        3.4.1 发展偏好
        3.4.2 技术进步
        3.4.3 土地利用方式
        3.4.4 生态补偿
    3.5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路径机制
        3.5.1 产业转换机制
        3.5.2 金融机制
        3.5.3 财政机制
        3.5.4 市场机制
    3.6 本章小结
4 张家口市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现状分析
    4.1 地理位置和区域定位
    4.2 资源环境现状分析
        4.2.1 土地资源现状及问题
        4.2.2 矿产资源现状及问题
        4.2.3 水资源现状及问题
    4.3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4.3.1 经济发展
        4.3.2 居民生活
    4.4 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4.5 本章小结
5 经济-水源涵养动态优化模型构建
    5.1 模型设定
        5.1.1 前提假设与模型框架
        5.1.2 土地利用方式和水污染物质分类
        5.1.3 污水处理技术引入
        5.1.4 政策组合
        5.1.5 数据来源
    5.2 模型基础
        5.2.1 投入产出表编制
        5.2.2 经济-水源涵养生产总值核算
    5.3 模型构建
        5.3.1 目标函数
        5.3.2 社会经济子模块
        5.3.3 水量保持子模块
        5.3.4 水环境控制子模块
        5.3.5 水资源供需子模块
    5.4 外生参数设定
    5.5 本章小结
6 水源涵养价值实现路径动态优化分析
    6.1 经济-水源涵养动态优化模型模拟
        6.1.1 情景设置
        6.1.2 各情景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6.1.3 最优情景选择
        6.1.4 模型检验
    6.2 最优情景下水源涵养功能和价值实现情况
        6.2.1 水量保持功能
        6.2.2 水环境控制功能
        6.2.3 水源涵养价值的实现
    6.3 水源涵养价值实现路径分析
        6.3.1 水资源消耗性利用向非消耗性利用转化
        6.3.2 水资源非消耗性利用方式拓展
        6.3.3 财政补贴的合理来源及分配
        6.3.4 新兴主导产业培育与发展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基于情景模拟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景观特征
    2.1 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资源概况
    2.2 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的特征
    2.3 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景观演化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淮北湿地景观时空动态演化过程
    3.1 淮北市概况
    3.2 土地利用信息的提取
    3.3 湿地时空动态转化过程
    3.4 湿地空间分布格局演化过程
    3.5 本章小结
4 淮北湿地景观演化驱动力分析
    4.1 湿地景观演化驱动因子的选取与处理
    4.2 影响其他地类演化的驱动因子
    4.3 湿地景观演化驱动力Logistic回归模型的建立
    4.4 湿地景观演化驱动力Logistic回归结果与检验
    4.5 本章小结
5 多情境下湿地景观演化的空间模拟
    5.1 CA-Markov模型的原理
    5.2 趋势发展情景模拟
    5.3 快速城镇化情景模拟
    5.4 农田恢复情景模拟
    5.5 湿地生态保护情景模拟
    5.6 本章小结
6 淮北湿地景观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6.1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的基本内容
    6.2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3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构建
    6.4 淮北湿地景观生态安全变化
    6.5 淮北湿地景观生态安全的地区差异
    6.6 本章小结
7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预警与调控
    7.1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预警内涵
    7.2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预警机制构建
    7.3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调控策略
    7.4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调控模式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济宁海达行知中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理念变革指引校园建设方向
        1.1.2 “环境育人”与生态文明观的培养
        1.1.3 “绿色校园”的普及与发展
        1.1.4 未来校园的发展趋势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学校园景观存在问题与应对策略
    2.1 中学校园景观建设亟待创新
        2.1.1 与国家发展战略的脱离
        2.1.2 对地域文化的忽视
    2.2 中学校园管理和育人方式落后
        2.2.1 环境管理不足和资源浪费
        2.2.2 环保意识的缺失
    2.3 中学校园景观空间和功能单一
        2.3.1 忽略人与校园景观的关系
        2.3.2 青少年活动空间的缺失
    2.4 当前应对中学校园景观的策略
        2.4.1 活动空间的改造设计探索
        2.4.2 校园景观的绿化提升和资源有效利用
        2.4.3 校园人文景观的设计
        2.4.4 校园环境育人作用的实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支撑理论与案例
    3.1 中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理论支撑
        3.1.1 “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
        3.1.2 “绿色校园”及评价标准
        3.1.3 环境行为学与青少年行为心理
        3.1.4 地方认同理论
    3.2 中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案例
        3.2.1 澳大利亚悉尼克兰布鲁克中学校园景观设计
        3.2.2 日本Shichigahama中学校舍
        3.2.3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中学校园景观设计
        3.2.4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园景观设计
        3.2.5 潍坊瀚声国际学校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达行知中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项目认知
    4.1 项目背景
    4.2 基地概况
    4.3 项目主体认知
        4.3.1 二七一教育集团办学理念对校园环境诉求
        4.3.2 济宁海达行知中学办学理念对校园环境诉求
    4.4 区域环境认知
        4.4.1 自然环境认知
        4.4.2 人文环境认知
    4.5 上位规划分析
        4.5.1 高新区发展定位分析
        4.5.2 周边业态分布分析
        4.5.3 校园总体规划分析
第五章 海达行知中学校园景观总体规划与节点设计
    5.1 设计策略与原则
        5.1.1 策略
        5.1.2 原则
    5.2 目标与定位
    5.3 主题与愿景
        5.3.1 主题
        5.3.2 愿景
    5.4 总体规划
        5.4.1 主题演绎
        5.4.2 方案概括
        5.4.3 景观分区
        5.4.4 景观结构
        5.4.5 竖向规划
        5.4.6 植物规划
        5.4.7 交通规划
        5.4.8 其他规划
    5.5 核心节点设计
        5.5.1 教学区节点
        5.5.2 生活区节点
    5.6 景观造价估算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附录A 《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相关条文

(5)山东省水生态空间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空间、生态空间和水生态空间
        2.1.2 水生态空间旅游和水生态空间旅游开发
    2.2 理论基础概述
        2.2.1 生态空间理论
        2.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
        2.2.5 生态旅游理论
3 山东省水生态空间旅游开发概况
    3.1 水生态空间的类型和功能
        3.1.1 水生态空间的类型
        3.1.2 水生态空间的功能
    3.2 水生态空间的特征
        3.2.1 可亲近性
        3.2.2 疗养性
        3.2.3 科普教育性
        3.2.4 生物多样性
    3.3 山东省水生态空间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3.1 开发现状
        3.3.2 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4 山东省水生态空间旅游开发潜力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评价原则
        4.1.2 指标选取
        4.1.3 指标解释与数据获取
    4.2 评价方法
        4.2.1 TOPSIS价值函数模型简介
        4.2.2 TOPSIS法实施步骤
    4.3 评价结果
        4.3.1 旅游资源禀赋潜力评价结果
        4.3.2 旅游市场开发潜力评价结果
        4.3.3 社会经济保障潜力评价结果
        4.3.4 生态环境承载潜力评价结果
        4.3.5 水生态空间优化潜力评价结果
        4.3.6 综合测评结果
5 山东省水生态空间旅游开发提升对策
    5.1 塑造多样水系空间,打造活力水城
    5.2 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强化依法治水
    5.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5.4 合理实施旅游规划,构建水文化体系
    5.5 努力打造高端品牌,培育优质旅游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阜新市细河流域水环境容量总量分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水环境容量总量分配概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水环境容量总量分配概述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 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内容及意义
2 阜新市细河流域水环境功能区划
    2.1 引言
    2.2 水环境功能区划分原则、依据和方法
        2.2.1 水环境功能区划分原则和依据
        2.2.2 水域单元划分方法
    2.3 水环境功能区划分结果与分析
        2.3.1 细河干流流域水环境功能区划分结果与分析
        2.3.2 伊玛图河水环境功能区划分结果与分析
        2.3.3 汤头河水环境功能区划分结果与分析
        2.3.4 清河水环境功能区划分结果与分析
        2.3.5 五道桥子河水环境功能区划分结果与分析
        2.3.6 高林台河水环境功能区划分结果与分析
        2.3.7 九营子河水环境功能区划分结果与分析
        2.3.8 泉阳河水环境功能区划分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细河流域水环境容量总量计算
    3.1 引言
    3.2 计算方法
        3.2.1 确定各个水环境容量计算断面
        3.2.2 污染物降解系数
        3.2.3 水质目标值确定
        3.2.4 各断面相关系数计算
        3.2.5 水质计算方法选择
        3.2.6 河流混合过程段长度计算
        3.2.7 细河流域水环境容量计算
    3.3 细河流域水质计算方法实验验证
        3.3.1 COD(化学需氧量)浓度测定
        3.3.2 氨氮浓度测定
        3.3.3 氟化物浓度测定
        3.3.4 样点布置
        3.3.5 实验结果讨论
    3.4 细河流域水环境容量总量计算结果
        3.4.1 污染物在混合过程段预测值计算结果
        3.4.2 污染物在完全混合段浓度预测值计算结果
        3.4.3 细河流域各功能区段水环境容量总量
    3.5 本章小结
4 细河流域水环境容量总量分配
    4.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4.2 判断矩阵构造及其计算
        4.2.1 判断矩阵构造
        4.2.2 层次单准则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4.2.3 总量分配权重
    4.3 污染物总量分配计算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长吉经济圈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0.2.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0.2.3 有待解决问题
    0.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0.3.1 研究内容
        0.3.2 技术路线
        0.3.3 完成实物工作量
    0.4 主要科学问题及创新点
        0.4.1 主要科学问题
        0.4.2 创新点
第1章 长吉经济圈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1.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1.1.2 地形地貌
        1.1.3 气象与水文
    1.2 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1.2.1 区域地质条件
        1.2.2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1.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3.1 水利工程概况
        1.3.2 水资源开发及用水水平分析
    1.4 社会经济概况
第2章 水资源量分析与评价
    2.1 降水量分析
        2.1.1 降水资料的"三性"分析
        2.1.2 降水频率分析与计算
        2.1.3 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2.2 地表水资源量计算
        2.2.1 径流资料的"三性"分析
        2.2.2 径流系列的插补与展延
        2.2.3 径流还原计算与其频率分析
        2.2.4 地表水资源量计算
    2.3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2.3.1 确定水资源计算分区
        2.3.2 确定水文地质参数
        2.3.3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2.3.4 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
    2.4 水资源总量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考虑生态需水量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3.1 需水量分析与预测
        3.1.1 用水量现状分析
        3.1.2 需水量预测方法
        3.1.3 需水量分类预测
        3.1.4 总需水量预测结果
    3.2 供水量分析与预测
        3.2.1 供水量现状分析
        3.2.2 可供水能力预测
    3.3 供需平衡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环境质量评价及水功能区划分
    4.1 地表水水环境质量评价
        4.1.1 水质评价方法
        4.1.2 地表水水质评价结果
    4.2 地下水水环境质量评价
        4.2.1 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划分
        4.2.2 地下水水质评价结果
        4.2.3 地下水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4.3 地表水、地下水联合水功能区划分
        4.3.1 地表水水功能区划
        4.3.2 地下水水功能区划
        4.3.3 地表水、地下水联合水功能区划分
    4.4 基于水功能区划的水资源安全综合评价
        4.4.1 水资源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4.2 评价方法
        4.4.3 评价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资源合理配置模拟分析及综合方案
    5.1 水资源合理配置原理及实现手段
        5.1.1 水资源合理配置原理
        5.1.2 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实现手段—MIKE BASIN模型
    5.2 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的构建
        5.2.1 模型的建立过程
        5.2.2 基础数据的输入
        5.2.3 确定用水户优先权
        5.2.4 模型验证
        5.2.5 结果分析
    5.3 提出合理配置方案
        5.3.1 方案一:供水效益最大化
        5.3.2 方案二:生态优先方案
        5.3.3 方案三:经济优先方案
        5.3.4 推荐方案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8)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水资源环境支撑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水”矛盾空前突出
        1.1.2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
        1.1.3 流域水污染久治不愈的现实
        1.1.4 流域发展与水环境保护长期博弈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方法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与目标
        1.4.3 技术路线框架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理论方法支撑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流域行政区划与水功能区划
        2.1.3 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2 基础理论及基本概念
        2.2.1 研究的基础理论支撑
        2.2.2 研究的基本概念
    2.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3.1 数据来源与数据库构建
        2.3.2 研究方法
        2.3.3 本章小结
第3章 流域经济与水资源环境时空耦合特征分析
    3.1 淮河流域社会经济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3.1.1 流域城镇化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3.1.2 流域工业化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3.1.3 流域农业化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3.2 淮河流域水资源环境时空分布特征
        3.2.1 流域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3.2.2 流域水环境污染时空特征解析
    3.3 流域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环境空间耦合分析
        3.3.1 流域经济与水资源环境耦合协调评价体系构建
        3.3.2 流域经济与水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流域经济发展的水环境支撑力评价
    4.1 支撑能力评价体系构建与方法流程
        4.1.1 评价指标选取的依据
        4.1.2 支撑能力“三维”评价模型构建
        4.1.3 评价权重厘定
        4.1.4 评价单元选取
        4.1.5 综合评价方法
    4.2 流域水环敏感性分区评价
        4.2.1 流域水环境本底基础
        4.2.2 流域水环境容量
        4.2.3 流域水资源量-水质
        4.2.4 流域水敏感性环境评价
    4.3 流域水环境污染压力分区评价
        4.3.1 快速城市化发展对水资源环境胁迫影响
        4.3.2 快速工业化发展对水资源环境压力
        4.3.3 农业化发展对水资源环境压力
        4.3.4 主要污染物排放压力
        4.3.5 流域水环境压力分区评价
    4.4 流域水污染防治能力
        4.4.1 流域水污染控制处理能力
        4.4.2 流域水环境监测预警能力
        4.4.3 流域水污染投入管理能力
        4.4.4 流域水环境防治能力分区评价
    4.5 流域水资源环境支撑能力分区评价
        4.5.1 流域水资源支撑能力整体分析
        4.5.2 上中下游水资源环境支撑力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流域水环境分区与空间规划引导
    5.1 流域水资源环境支撑力分区
    5.2 基于支撑力分区的城镇布局与产业引导
        5.2.1 城镇空间布局优化
        5.2.2 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引导
        5.2.3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5.3 流域水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5.3.1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环境管理制度
        5.3.2 探索适合淮河流域环境经济政策
        5.3.3 强化流域经济发展与控污协同机制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本章小结
    6.3 研究创新点
    6.4 本研究不足
    6.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及奖励情况
致谢

(9)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分析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方案
        1.4.1 区域划分
        1.4.2 数据来源
        1.4.3 核算参数采集
        1.4.4 研究方法
        1.4.5 研究内容
        1.4.6 可能创新之处
        1.4.7 技术路线
第2章 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
    2.1 区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环境状况
        2.1.2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2 山东省农村生活污染现状分析
    2.3 山东省种植业污染现状分析
        2.3.1 农药污染现状分析
        2.3.2 化肥污染现状分析
        2.3.3 农膜污染现状分析
        2.3.4 农作物秸秆污染现状分析
    2.4 山东省畜禽养殖污染现状分析
    2.5 山东省水产养殖污染现状分析
第3章 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的压力分析
    3.1 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分析
        3.1.1 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量与排放比例
        3.1.2 山东省17地市农业面源污染物排量区域差异分析
        3.1.3 山东省水系二级分区、三级分区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状况分析
        3.1.4 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时间尺度特征分析
        3.1.5 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空间特征分析
    3.2 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等标排放量分析
        3.2.1 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源和污染物等标排放量与等标污染负荷比
        3.2.2 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各区域等标排放量状况分析
    3.3 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强度分析及敏感性评价
        3.3.1 山东省17地市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强度分析
        3.3.2 山东省水系二级、三级分区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强度分析
        3.3.3 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敏感性评价
第4章 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的状态分析
    4.1 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等标污染指数分析
        4.1.1 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等标污染指数时间尺度分析
        4.1.2 山东省各地市农业面源污染等标污染指数分析
    4.2 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风险评价
第5章 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区域严重程度的确定
第6章 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区划及对策研究
    6.1 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分区
        6.1.1 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一级分区
        6.1.2 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二级分区
        6.1.3 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综合区划
    6.2 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分类控制
        6.2.1 农村生活污染型控制对策
        6.2.2 农田化肥污染型控制对策
        6.2.3 畜禽养殖污染型控制对策
        6.2.4 水产养殖污染型控制对策
        6.2.5 综合污染型控制对策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四、济宁市水环境功能区划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河流健康的泗河干流生态水量调度研究[D]. 程元庚. 济南大学, 2021(02)
  • [2]基于“两山”理论的水源涵养价值动态优化研究 ——以张家口市为例[D]. 宋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3]基于情景模拟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研究[D]. 周士园.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4]济宁海达行知中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D]. 张轶伦.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9)
  • [5]山东省水生态空间旅游开发研究[D]. 牛兰兰. 山东师范大学, 2018(01)
  • [6]阜新市细河流域水环境容量总量分配技术研究[D]. 刘西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7(05)
  • [7]长吉经济圈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D]. 张茜. 吉林大学, 2017(09)
  • [8]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水资源环境支撑力研究[D]. 周亮. 南京大学, 2015
  • [9]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分析及控制研究[D]. 林雪原. 曲阜师范大学, 2015(02)
  • [10]美丽中国样本[J]. 裔兆宏. 中国作家, 2013(20)

标签:;  ;  ;  ;  ;  

济宁市水环境功能区划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