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论中文的常态读书报告

余光中论中文的常态读书报告

问:余光中诗选读后感
  1. 答:提起余光中,有太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那首《乡愁》。但余光中并不仅仅是《乡愁》里的余光中,他作诗千余首,也不仅仅都在诉说乡愁。他的诗歌里有引经据典的部分,也有环保的部分。余光中是1949年从厦门离开大陆,先去香港,1950年去了台湾。1952年在台湾大学毕业,到美国去读书、教书,一直到1972年42岁时,正是“文革”,两岸不可能交流,感觉回归无期,所以在这种心情下,写出《乡愁》。当时一口气写了很多别的“乡愁”。另外一首由罗大佑谱的曲,在大陆也唱过,叫《乡愁四韵》,有四段。另外还有一篇感情差不多的,叫悔敏做《民歌》。
    其实余光中不仅仅是写乡愁的诗歌,还写过很多很西化的诗、也写散文、甚至还翻译西方的庆明文学作品。
    《乡愁》这首诗因为被编到教科书里,所以大家都念过,而且也好记,形式单纯。《乡愁》是大白话,我在这头,谁在那头,都是白描的。
    但也有一些写得很文的引用典故很多的诗,比如《湘逝》,誉前告是写杜甫的晚年,他安史之乱一路从陕西辗转逃到四川成都,到了三峡那里顺流而下去了湖南,所谓“湘逝”就是死在湖南。这个当然很受古典的影响,语言也比较文,典故也比较多。
    另外还有一首《寻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的诗在现代诗里,是比较强调音乐性的,往往有押韵,不一定是脚韵,行、句子中间有关键字眼,跟前后呼应的也是一种韵。押韵也有各种方式,押得不好是油滑,押得好是恰到好处。余光中有一首诗叫做《浪子回头》,一开头就讲,“鼓浪屿鼓浪而去的浪子”,“浪”字就出现了三次,“清明节终于有岸可回头”,这样的句子开始,同样一个字扭来扭去,变来变去就可以发展下去。像李白那首,“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几个“日”字翻来覆去就发展下去了
    百度不谢
  2. 答:生活处处有真情,旦清它们像品尝一杯茉莉花茶,馥模迅前郁芬芳,回味无穷。但是,有一个人的真情却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他就是门卫叔叔。门卫叔叔真可谓是“校园一胖”昌旁,胖胖的脸蛋,胖胖的身材,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虽然很小,但却显示出了他的精明与老练
问:有没有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文章?
  1. 答:本应回答初中学生阅读的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文章,当我看到一篇文章后我认为文学、文体的差异更突出,学生更应该注重本国的文化。看看欧化中文、西化中文或英式中文,是指语法、文笔、风格或用词受欧洲语文过份影响的中文,一般带贬义。影响中尤以英银空文所造成的最为深刻。欧化中文除了缺乏传统中文的特色,也可能因为用词繁琐生硬,导致阅读及理解上的障碍。
    欧化中文在翻译自英文的作品尤其常见。译者若采取逐字直译的策略,而忽略中文固有的语法或用词习惯,便容易写出欧化中文。久而久之,燃芦现代中文有时也会出现欧化中文的痕迹,不少文人对此深恶痛绝。翻译家思果在《翻译研究》一书指:“目前的翻译已经成了另一种文字,虽然勉强可以懂,但绝对不是中文。”诗人兼翻译家余光中也在《论中文的常态与变态》一文指“一般人笔下的白话文,西化的病态日渐严重。……目前中文的一大危机,是西化
    例如:无节制使用“的”字:“的”字若不加节制,出现太频,则会导致琐碎、扰乱文意。余光中举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何其芳《雨前》的一段作例:
    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燥了,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的焦急的叫声。有的还未厌倦那船一样的徐徐地划行。有的却倒插它们的长颈在水里,红色的蹼趾伸在尾后,不停地扑击着水以支持身体的平衡。不知是在寻找沟底的细锋段瞎微食物,还是贪那深深的水里的寒冷。
    用了16个“的”字,读起来很繁杂。其中“白色的鸭”、“徐徐地划行”、“深深的水”本可以说成“白鸭”、“徐徐划行”、“深水”。除了“西而不化”的原因外,英汉字典的编译者把形容词都用“的”来翻译,也会有影响,例如“beautiful”的辞典解释总是“美丽的、美观的、美好的”。简要的概述了西式与中式的差异
  2. 答:有空的时候看看动画片《花木兰》局御袭I、II。讲的是中国的故事,却有很拆悄多西方的元素以及西方对中国文化的 "理解"。很有趣桐兄。
问:中文的常态与变态读后感
  1. 答:以下是读后感写作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读而引出感,这开头部分就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悔指清楚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感想。一般来说,这一部分要求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千万不要绕圈漏派子、卖关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语气概括地说出感受是什么?简单但明确,不含糊,这样就可以了!不必展开来说。
    第二部分,具体谈感受是什么。我们读书看报阅读文章都有一个过程,都需要一段时间,而我们的感受也是在这个过程、这段时间内一点一点产生的,感受由浅到深,感受由心而发、发自内心,因此要自然真实,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虚假不实,这样才能感人,打动读者。
    写法上,可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叙”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或词句叙述出来,“议”就是抒发自己的感受,要有层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返前贺一步地推向顶点,得到升华。
    叙述是简述,抓住要点,不要照抄原文,但可以引用原文句子,不过不能太长,否则就有凑字数的嫌疑,再者,这样也影响文章的结构。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谈感受,因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就毫无意义了。具体说来,就是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和文章中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较与对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树立学习的榜样。
    第四部分,文章的结尾,要对全文内容做个收尾总结,可以进一步抒发理想或希望与祝愿,把全文的情感升华到顶点。
余光中论中文的常态读书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