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以下婴儿颅脑外伤临床特点

2岁以下婴儿颅脑外伤临床特点

一、两岁以下婴幼儿颅脑外伤临床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习书晗[1](2021)在《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根据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回顾性资料研究,分析患者的一般特征、受伤原因、损伤类型等临床数据,以期为总结颅脑损伤的发生类别及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提供参考。明确针刺结合现代医学、现代康复等治疗方法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判断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的具体改善情况,为针刺运用于该类疾病的救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以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为研究对象,其中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加常规西医治疗,不限定选穴、补泻手法、留针时间及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依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后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内容包括样本量、随机方法、治疗方案、结局指标、治疗时间、病程、随访等,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4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2.2376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近5年来颅脑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受伤原因、主要诊断、入院后治疗方式、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等信息。使用SAS9.4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3.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研究,以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患者,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31例)采用醒脑开窍针法加常规西医治疗,针刺方案为针刺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取穴操作参照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实施手法后,留针30min。每天1次,每周6次,治疗周期为4周一疗程,治疗一疗程后以GCS评分为主要结局指标,CRS-R评分、苏醒率、苏醒时间为次要指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3个月后,以有效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1.Meta分析结果初步检索得到文献894篇,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最终纳入13篇随机对照研究,共861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Meta结果显示:针刺结合常规西医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GCS评分、苏醒率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结果疾病特征分析结果:共纳入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男性患者约为女性患者的4.2倍,其中青春期至青年晚期患者(14岁~45岁)所占比例最高(52.9%)。职业方面,工人最多,所占比例为49.62%;文化程度方面,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患者最多,所占比例为79.5%;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所占比例为91.16%。损伤类型方面,占位性血肿占比最高,为37.3%,其次是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漫性轴索损伤、颅骨骨折等;接近50%的患者同时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损伤类型。在急性期,有42.5%的患者接受过神经外科手术,44.2%的患者曾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63%的患者曾行胃管插管,48.4%的患者曾行尿管插管。出院时,超过86.48%的患者出院时情况好转,13.51%的患者未愈。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结果:不同性别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患者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职业的颅脑损伤患者所有量表评分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睁眼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病程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所有量表评分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084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差值对比分析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差值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住院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分析: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中、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临床研究结果临床研究显示:1.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数据比较(年龄、性别、病程等)各项对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试验组和对照组经过治疗后,两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经过治疗后,意识恢复量表(CRS-R)评分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经过治疗后,试验组的苏醒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苏醒时间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资料显示: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以男性居多,以处于青春期至青年晚期的中青年患者为主,职业以工人为主,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下为主,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因此,应加大对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的中青年男性群体的道路安全宣传。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合并症较多,急性期临床表现比较严重。2.针刺不仅能够治疗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方面的后遗症,还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具有一定的促醒作用。3.针刺能够提高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苏醒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林维斌,赵静,徐朝阳[2](2018)在《婴幼儿创伤性小脑血肿诊治(附10例报告)》文中指出目的分析10例婴幼儿创伤性小脑血肿(Traumatic Cerebellar Haematoma,TCH)的临床资料,提高对本病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7年1月—2017年12月间收治的10例婴幼儿创伤性小脑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该组小脑半球血肿3例,保守成功,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分级)Ⅴ级(良好);小脑蚓部血肿7例,其中4例合并急性脑积水,手术清除血肿及后颅窝减压3例,侧脑室外引流4例,GOS分级:Ⅴ级(良好)4例,II级(中残)1例,Ⅲ级(重残)1例,Ⅰ级(死亡)1例。结论婴幼儿创伤性血肿症状不典型,及时CT扫描是早期诊断的关键;及时诊治及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有助于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刘华[3](2018)在《mTBI患儿发生颅内损伤和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颅脑创伤目前仍是儿童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幸运的是,其中绝大部分是m TBI(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轻型颅脑创伤)。大部分患儿经过及时的早期诊断、合理治疗都能获得完全康复。然而,仍有一部分m TBI患儿最终发生颅内损伤或进展性出血,造成严重的身心障碍,甚至终生残疾或死亡。为确诊颅脑创伤患儿是否出现颅内损伤或进展性出血,临床医生常频繁地行头颅CT(Computed Tomography,计算机断层扫描)。然而头颅CT复查在轻型颅脑创伤患儿中的应用指证,目前仍有争议。儿童跟成年人相比,对放射线的致癌作用更加敏感,减少CT扫描次数对儿童至关重要,因为暴露于电离辐射可引起恶性肿瘤风险的增加。因此我们通过回顾性分析患儿入院时的临床数据,分析临床指标的预测价值,并尝试建立两个预测模型,通过简单评估,对m TBI患儿是否可能发生颅内损伤或进展性出血进行初步评测,以期为病情分级、监护和抢救带来一定的指导意义,更为头颅CT扫描在儿童中的规范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我们回顾性收集2014-2016年间就诊的两岁以内轻型颅脑创伤婴幼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受伤机制、头皮血肿、呕吐以及CT上有无颅内损伤。同时我们也回顾性收集2014-2016年间入院的15岁以内轻型颅脑创伤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入院时GCS评分、受伤机制、受伤至首次头颅CT时间、昏迷史、呕吐、癫痫以及颅脑创伤类型。所有收集的数据经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后,用于建立颅内损伤和进展性出血的预测模型。通过测试数据集验证模型并观察模型性能。最后,借助编程技术开发预测工具。结果:214例2岁以内的婴幼儿中,30(5.8%)例发生颅内损伤。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受伤机制、头皮血肿和呕吐次数与CT所示的颅内损伤相关。经过FDR检验转换后,受伤机制、头皮血肿和呕吐次数被选入下一步的多因素分析中。多因素分析显示较重的受伤机制、呕吐次数和头皮血肿与颅内损伤的发生独立相关。基于入院危险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的C统计值为0.949,阈值P为0.132,当P30.132时认为发生颅内损伤的可能性大。测试集的验证结果显示MMC值为0.670,F-measure值为0.780。175例15岁以内的患儿中,15(8.6%)例发生进展性出血。单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GCS评分、呕吐、癫痫和创伤类型与进展性出血相关。经过FDR检验转换后,GCS评分、呕吐、癫痫和创伤类型均被选入下一步的多因素分析中。多因素分析显示GCS评分、呕吐和硬膜外血肿与进展性出血的发生独立相关。基于入院危险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的C统计值为0.789,阈值P为0.100,当P30.100时认为发生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可能性大。测试集的验证结果显示MMC值为0.741,F-measure值为0.800。结论:建立的预测模型可以早期、方便、准确地预测轻型颅脑创伤后儿童颅内损伤和进展性出血的发生,开发的预测工具可辅助临床决策的制定。

刘棋斌[4](2016)在《6398例儿童颅脑外伤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儿童颅脑外伤因其高致死率和致残率,不仅严重危及儿童的身体健康,而且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重的经济负担。本次研究希望通过对儿童颅脑外伤住院费用、发病年龄、性别比例、致伤因素以及损伤特点等方面进行大样本的临床数据分析,得出有益于儿童颅脑外伤防治工作的较为可靠的结论。方法收集2006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于我院神经外科及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住院治疗的14岁以内的全部颅脑外伤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共计6398例。回顾性分析该组患儿在住院费用、性别比例、发病年龄、受伤原因、颅内出血以及原发性脑损伤等方面的临床特点。结果本组患儿共计6398例,其中男性4075例,女性2323例,男/女为1.75;年龄为0+至14+岁,5岁以内患儿约占72%;总住院费用约9075万,约1.4万/(人.次)。本组患儿以跌倒/坠落伤、交通事故为主要致伤原因,二者占所有致伤因素的比例分别为56%、29%,其次为碰撞伤(4%)、砸伤(1%)及其他原因不明因素约9%。据患儿入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comascale,gcs)或儿童昏迷评分(childrencomascale,ccs)将本组患儿分为轻型(13-15分)3634例(56.8%),中型(9-12分)1798例(28.1%),重型960例(15%)。治疗上以非手术治疗为主(71.8%),手术治疗占28.2%,头皮裂伤清创缝合术(20%)、凹陷/分离性骨折复位术(20%)、颅内血肿清除术(15%)、颅内压监测探头植入术(14%)、破裂硬脑膜修补术(12%)为本组患儿最多见的五类手术方式。据gos评分评价,本组患儿预后良好者5994例(93.4%),中等残缺118例(1.8%),严重残缺66例(1.0%),持续性植物状态37例(0.6%),临床死亡29例,因病情危重而要求放弃救治者88例,合计死亡118例(1.8%);此外,有66例(1.0%)自动离院,离院当时病情稳定。本组患儿含头皮血肿2729例(42.7%),包含头皮血肿机化95例,占所有头皮血肿的3.5%。颅骨骨折3457例(54%),包含36例颅骨生长性骨折;948例颅骨骨折患(28.5%)行手术治疗,其中359例(37.9%)为单纯颅骨骨折修复术,208例(22%)为颅内血肿清除术。颅内出血3010例(47%),除婴儿期外,其他各年龄段颅内出血均以硬膜外出血/血肿为主,本组患儿硬膜外出血/血肿共计1271例,占所有颅内出血的42.2%,在所有硬膜外出血/血肿的患儿中,约24.6%的行硬膜外血肿术清除术。脑震荡1540例(24.1%),但婴儿期脑震荡仅95例,脑挫裂伤1429例(22.3%),弥漫性轴索损伤307例(4.8%),脑干损伤24例(0.4%);在脑挫裂伤患儿中,发生于暴力作用部位的损伤1238例,对冲性损伤392例,暴力部位+对冲损伤201例,918例伤后出现脑水肿。结论儿童颅脑外伤花费巨大,依据本组患儿住院费用估计,我国儿童颅脑外伤住院治疗的费用将达15.2亿/年,而实际情况可能远不止此。儿童颅脑外伤以男性患儿为主,本组患儿的男/女为1.75,造成这种性别差异的原因除与男性患儿活泼好动之外,儿童本身的性别比例失调也可能为重要原因。对本组患儿发病年龄的研究发现,5岁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年龄节点,在此之前患儿的发病人数维持在较高水平,之后则呈明显呈下降趋势,前后变化显着,值得关注。另外,跌倒/坠落为本组患儿的首要致伤原因,其在低龄组中的比例更重;其次为交通事故,其所占比重有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且交通事故所造成的颅脑损伤往往更重。儿童的颅脑处于发育成熟的过程中,其颅脑外伤具有自身的临床特点。1、相比成人,儿童颅脑外伤轻型多见,死亡率低,预后相对较好。2、在儿童颅脑发育过程中,头皮各层间的连接较为疏松,头皮血肿好发,且年龄越小,越容易发生。在婴儿期还可因头皮血肿吸收不良而导致血肿机化,但整体发病率不高。我科处理儿童头皮血肿的原则:小儿头皮血肿的自然吸收期应控制在3周以内,对超过3周仍未吸收者,需积极穿刺抽出积血,并加压包扎,预防血肿机化;对已经机化形成,且明显影响头颅外形者,建议早期手术清除新生骨以恢复头颅的正常外形。本组患儿中机化头皮血肿的手术切除率达93%,疗效肯定。3、颅骨骨折最多见,且常合并严重的颅内损伤,交通事故所致颅骨骨折较跌倒/坠落伤更容易合并严重的颅内损伤。本组所有颅骨骨折患儿的开颅手术中,有36.7%的手术是因颅骨骨折合并的严重颅内损伤所致,而非骨折本身。另外,生长性骨折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颅骨骨折并不常见,其发病率低,多以婴幼儿为主,一旦确诊,尽早手术。4、相比成人,儿童硬膜外血肿/出血静脉来源多见,出血程度较轻,进展相对缓慢,预后较好,常无需手术。另外,婴儿期硬脑膜与颅骨内板粘连紧密,硬膜外出血/血肿少见。5、小儿脑挫裂伤损伤程度常较轻,对冲性损伤少见,但易合并脑水肿。此外,儿童脑震荡的诊断难度大,容易漏诊,婴幼儿期尤其明显;目前仍需加深对儿童脑震荡的病理生理认识,探寻出更加客观的检测手段,从而摆脱对患者临床表现的依赖,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付安辉,李映良[5](2014)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儿童昏迷评分和婴幼儿神经创伤评分在儿童颅脑创伤中的应用进展》文中指出创伤性颅脑损伤严重危害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易引起患者残疾和死亡。如何客观、准确地对儿童颅脑创伤伤情程度及预后作出判断,对颅脑创伤的临床治疗和预后起重要作用。作为颅脑创伤的物理指标评分系统,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出现最早、使用最广泛,有学者将儿童昏迷评分专门用于小于4岁的儿童,婴幼儿神经创伤评分针对婴幼儿颅脑损伤评分,故这3个评分法在临床上的使用各具有优势及代表性。现就这3个评分法的研究现状和实际应用情况予以综述。

宋修会,赵峰,王志强[6](2014)在《婴幼儿急性颅脑外伤的诊断和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婴幼儿急性颅脑外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随机挑选在2010—2013年在该院接受治疗婴幼儿急性颅脑外伤68例患儿,其中44例进行保守治疗,分别用抗生素、脱水剂、抗癫痫药、止血的药物等。对于昏迷时间长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应行气管切开,实施鼻饲饮食,对于高烧患儿进行亚低温治疗。经手术治疗的患儿有24例,其中有11例患儿进行了开颅血肿清除手术,4例患儿使用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4例患儿进行前囱侧角微创穿刺抽吸血肿,有2例患儿进行引流以及钻孔血肿清除,4例患儿凹陷性骨折整复术以及血肿清除术,1例患儿进行尿激酶冲洗以及脑室外引流,并在患儿治疗的后期应需要进行高压氧以及相应的针灸理疗等一些康复治疗手段。结果经GOS标准判断临床效果显示,其中有7例患儿死亡为I级,有1例患儿植物生存为II级,5例患儿重度残疾为III级,10例患儿为中度残疾为IV级,45例患者状况良好为V级。结论综合提高该院对婴幼儿急性颅脑外伤诊断和治疗效果,需要对病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够进一步改善患儿的预后问题。采取综合治疗的方式,防止并发症,提高对急性颅脑外伤救治的成功率。

张建辉[7](2013)在《婴幼儿颅脑损伤临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婴幼儿颅脑外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婴幼儿颅脑损伤的原因、类型、救治方法及治疗效果,研究其临床特点。结果 73例婴幼儿颅脑损伤病例,死亡6例(8.2%),痊愈58例(79.5%),轻残5例(6.9%),中残3例(4.1%),重残1例(1.4%)。结论婴幼儿颅脑损伤后有特殊临床特点,如表现为生命体征紊乱、多伴有癫痫发作、贫血等,治疗、预后常好于成人。

潘锋,李娜,卢旺盛[8](2013)在《两岁以下婴幼儿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两岁以下婴幼儿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与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我科收治两岁以下婴幼儿重型颅脑损伤患儿24例,其中合并其他部位损伤10例。外伤后均有程度不等的意识障碍,改良GCS评分为3~8分,其中5分以下6例,5~8分18例;呕吐13例,瞳孔变化9例,抽搐或癫痫发作9例。保守治疗16例,手术治疗8例。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标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24例患儿出院时疗效良好率66.7%(16/24),死亡率16.7%(4/24);出院后12个月疗效良好率达70.8%(17/24),死亡率达20.8%(5/24)。入院时GCS改良评分与出院后GOS评分之间呈显着正相关。结论: 两岁以下婴幼儿有其特有的生理特点,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生命体征变化、呕吐、癫痫发作等全身症状严重,对失血敏感,治疗有其特殊性,积极治疗可望改善预后。

赵清爽,马杰[9](2011)在《儿童虐待性颅脑外伤诊治进展》文中指出外伤是儿童中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而在国外的统计中,虐待性颅脑外伤是造成婴幼儿外伤死亡的主要原因。虐待性颅脑外伤是由于拍打、摇晃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婴幼儿脑外伤,其受累人群特殊、发病机制不明、容易误诊漏诊、预后差,同时牵涉到社会、法律问题,在临床实践中常常会非常棘手。本文回顾了儿童虐待性颅脑外伤的历史、现状和进展,为

宋建立,方川,崔增学,史彦芳,王佳良,单小松[10](2010)在《婴幼儿急性颅脑损伤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3岁以下婴幼儿急性颅脑损伤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3岁以下婴幼儿急性颅脑损伤资料,临床主要表现为:抽搐、呕吐、前囱门隆起紧张,意识障碍,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贫血及呼吸紊乱窘迫。分为三组:轻度颅脑损伤(19例),中度颅脑损伤(22例),重度颅脑损伤(8例),头颅CT显示:①均有颅内出血,包括急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SDH)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出血部位为大脑镰,小脑幕及大脑凸面;②伴局灶性或弥漫性(大面积)脑实质低密度。多发生在6个月以下的婴幼儿,伴大面积低密度灶患儿多预后不良。结果按GOS预后评级,良好39例,中残6例,重残2例,死亡2例。结论婴幼儿生理特点有其特殊性,依据婴幼儿急性颅脑损伤的特点,早期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可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婴幼儿神经系统修复能力强,与成人相比多预后良好。

二、两岁以下婴幼儿颅脑外伤临床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岁以下婴幼儿颅脑外伤临床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一、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
        二、颅脑损伤的病因研究
        三、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四、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五、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
        六、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治疗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一、颅脑损伤的病因病机
        二、颅脑损伤的辨证分型
        三、颅脑损伤的中药治疗
        四、颅脑损伤的针刺治疗
        五、颅脑损伤的其他针灸治疗
第二章 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一、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二、研究对象
        三、干预措施
        四、文献检索
        五、检索方法
        六、数据收集与提取
        七、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节 结果
        一、文献检索流程与结果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三、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四、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第四节 讨论
        一、结果分析
        二、存在问题
        三、展望
第三章 疾病特征及量表评分分析研究
    第一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
        一、各量表基本描述
        二、不同性别量表分析
        三、不同年龄量表分析
        四、不同职业量表分析
        五、不同外伤原因量表分析
        六、不同文化程度量表分析
        七、不同病程量表分析
        八、讨论
    第三节 1084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一、综合治疗前后各量表的差值对比分析
        二、不同性别综合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三、不同年龄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四、不同职业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五、不同文化程度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六、不同外伤原因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七、讨论
    第四节 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分析
第四章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或脱落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样本量估算
        二、分组方案
        三、盲法实施
        四、治疗方案
        五、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六、研究流程图
        七、统计学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比较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S-R评分比较
        四、两组患者治疗后苏醒率及苏醒时间的比较
        五、有效率
        六、不良事件及安全性报告
        七、脱落报道
    第四节 讨论
        一、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的可能机制
        二、醒脑开窍针法的选取
        三、醒脑开窍针法应用于颅脑损伤后昏迷的治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2)婴幼儿创伤性小脑血肿诊治(附10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症状及体征
    1.3 辅助检查
    1.4 治疗
2 结果
3 讨论

(3)mTBI患儿发生颅内损伤和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mTBI婴幼儿发生颅内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引言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记录入院时颅内损伤相关危险因素
        1.3 婴幼儿轻型颅脑创伤分组
        1.4 婴幼儿mTBI颅内损伤预测模型的建立
        1.5 模型的临床应用
        1.6 统计分析方法
    2.结果
        2.1 年龄与颅内损伤相关性
        2.2 性别与颅内损伤相关性
        2.3 受伤机制与颅内损伤相关性
        2.4 头皮血肿与颅内损伤相关性
        2.5 呕吐次数与颅内损伤相关性
        2.6 颅内损伤的特点
        2.7 FDR检验结果
        2.8 颅内损伤Logistic回归分类模型
        2.9 测试集数据中mTBI患儿临床特征
        2.10 测试集的模型验证
        2.11 预测工具的临床应用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TBI患儿发生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引言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的判断标准
        1.3 记录进展性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
        1.4 儿童轻型颅脑创伤分组
        1.5 儿童mTBI进展性出血预测模型的建立
        1.6 模型的临床应用
        1.7 统计分析方法
    2.结果
        2.1 年龄、受伤至伤后首次头颅CT时间与进展性出血相关性
        2.2 性别与进展性出血相关性
        2.3 GCS评分与进展性出血相关性
        2.4 受伤机制与进展性出血相关性
        2.5 昏迷史与进展性出血相关性
        2.6 呕吐与进展性出血相关性
        2.7 癫痫与进展性出血相关性
        2.8 创伤类型与进展性出血相关性
        2.9 患儿的FDR检验结果
        2.10 进展性出血Logistic回归分类模型
        2.11 测试集数据中mTBI患儿的临床特征
        2.12 测试集的模型验证
        2.13 预测工具的临床应用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4)6398例儿童颅脑外伤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目录

(6)婴幼儿急性颅脑外伤的诊断和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致伤的原因
    1.3 临床表现
    1.4 临床诊断
    1.5 治疗方法
    1.6 疗效诊断标准
    1.7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7)婴幼儿颅脑损伤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损伤类型:
    1.3 临床表现:
    1.4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患儿意识障碍多伴有癫痫发作:
    3.2 患儿生命体征紊乱较成人多见:
    3.3 脑挫伤及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率较低:
    3.4 婴幼儿颅脑损伤的预后和康复明显好于成人:
        3.4.1 婴幼儿颅脑外伤后的补液:
        3.4.2 患儿颅脑损伤并发癫痫不主张早期应用抗癫痫药物:
        3.4.4 重视功能康复的治疗和锻炼:

四、两岁以下婴幼儿颅脑外伤临床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D]. 习书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婴幼儿创伤性小脑血肿诊治(附10例报告)[J]. 林维斌,赵静,徐朝阳. 中外医疗, 2018(16)
  • [3]mTBI患儿发生颅内损伤和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研究[D]. 刘华. 南京医科大学, 2018(11)
  • [4]6398例儿童颅脑外伤的临床特点分析[D]. 刘棋斌. 重庆医科大学, 2016(02)
  • [5]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儿童昏迷评分和婴幼儿神经创伤评分在儿童颅脑创伤中的应用进展[J]. 付安辉,李映良.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4(11)
  • [6]婴幼儿急性颅脑外伤的诊断和治疗[J]. 宋修会,赵峰,王志强. 中外医疗, 2014(03)
  • [7]婴幼儿颅脑损伤临床特点分析[J]. 张建辉.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3(04)
  • [8]两岁以下婴幼儿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J]. 潘锋,李娜,卢旺盛. 解剖与临床, 2013(02)
  • [9]儿童虐待性颅脑外伤诊治进展[J]. 赵清爽,马杰.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1(04)
  • [10]婴幼儿急性颅脑损伤临床分析[J]. 宋建立,方川,崔增学,史彦芳,王佳良,单小松.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10(02)

标签:;  ;  ;  ;  ;  

2岁以下婴儿颅脑外伤临床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