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辨证论治与心率变异性关系的临床研究

糖尿病辨证论治与心率变异性关系的临床研究

一、糖尿病辨证分型与心率变异关系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瑞菡[1](2021)在《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患者心率变异性及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由文献综述与临床研究两部分组成。一、文献综述综述一主要论述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心血管疾病作为我国四类重大慢性病之一,老年心血管病的负担日益加重。慢性便秘作为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疾病,可通过影响血液流变学、影响脂类代谢吸收、触发炎症免疫反应、诱导氧化应激和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等多个途径影响到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冠心病和慢性便秘两个疾病的共同发病机制之一。心率变异性作为反映自主神经功能的指标,在临床中也被广泛应用,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与心率变异性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综述二主要论述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中医研究进展。冠心病在中医中归属“胸痹心痛”范畴,其基本病机为阳微阴弦、心脉痹阻。在中医证型分布上诸多医家对其有不同的经验和总结。基于中医整体观念、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主神明和肠脑理论可解释临床中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两者之间的病因病机。阴阳失衡作为多数疾病的基本病机,在西医中对应自主神经功能异常,中医理论在解释自主神经功能异常中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在治疗上,中医辨证论治的中药汤药内服和中医特色外治疗法被临床诸多研究证实了其有一定的疗效和优势。二、临床研究目的:研究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研究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对其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以及与其既往病史、相关实验室指标、冠脉病变情况、胃肠道症状、睡眠情况和焦虑抑郁情况等临床资料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来自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脏科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期间经冠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206例,其中合并慢性便秘103例,单纯冠心病103例。通过问卷调查表的形式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一般情况、病史信息、中医证候信息、睡眠焦虑抑郁情况和入院的检查化验结果等临床资料。通过对临床资料数据进行Excel表格录入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性统计分析。结果:①入组临床资料分布:入组的206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1岁,男性121人,女性85人,平均BMI为25.23kg/m2,89.81%居住在北方,68%存在长期精神紧张,饮食口味上半数以上偏肥甘厚味、油炸饮食、腌制食品和偏咸。病史方面:中位病程是1年,半数以上为NSTE-ACS类型冠心病,37.9%合并糖尿病,30.6%合并高脂血症,25.7%合并脑血管疾病。46.1%有早发心血管家族史,35%合并吸烟史,27.2%合并饮酒史,67.1%的女性合并早发停经史。多数患者的冠心病基础疾病严重程度处于低危至中危之间。中医证素分布上,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证占68%、痰浊证占36.4%、阳虚证占36.4%、气滞证占25.2%、血瘀证占20.9%、其他证素(阴虚证、热蕴证、寒凝证)占17.5%,半数以上患者为双证素。在中医证素组合得出的中医证候分布上,单纯实证占17%,单纯虚证占28.2%,虚实夹杂证占54.9%。单纯实证中以气滞血瘀证多见,单纯虚证中以阳气虚衰证和心气亏虚证多见,虚实夹杂证中以气虚痰阻证、阳虚痰阻证、阳虚寒凝证和气虚血瘀证多见。②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间在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体力活动情况、饮食口味及种类、日饮水量、体育锻炼情况)及病史资料(冠心病病程、是否支架术后、冠心病类型、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脑血管疾病病史、合并用药史、早发心血管家族史、烟酒史和早发停经史)的比较上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基线资料相当。在冠心病基础疾病严重程度危险分层方面,合并便秘组的患者基础疾病处于高危的人群较单纯冠心病组患者多(P<0.05)。在大便分型上,患者大便多为布里斯托2型、3型,而单纯冠心病组患者大便多为4型、5型(P<0.001)。胃肠道症状上,合并便秘组的患者胃肠道症状量表得分明显高于单纯冠心病组患者(P<0.001)。睡眠、心理情况上,合并便秘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老年焦虑评分和老年抑郁评分均高于单纯冠心病组(P<0.001)。化验检查方面,合并便秘组的空腹血糖、Apo-A1、Apo-E水平均低于单纯冠心病组,NT-proBNP水平高于单纯冠心病组(P<0.05)。冠脉病变情况上,合并便秘组患者的冠脉Gensini积分高于单纯冠心病组(P<0.05)。在中医证素上,合并便秘组的其他证素(热蕴证、阴虚证、寒凝证)较单纯冠心病组的多(P<0.05)。在心率变异性上,合并便秘组的患者SDNN、SDANN Index、SDNN Index、rMSSD、pNN50、三角指数、总功率、极低频、LF、HF、最小频域功率小时、最大频域功率小时的中位数均较单纯冠心病组患者的低,最大QTc间期的中位数较单纯冠心病组的高(P<0.05)。③合并便秘组患者便秘情况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合并便秘组患者的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SRS)得分与心率变异性相关指标包括SDNN、SDANN Index、SDNNIndex、三角指数、总功率、极低频、LF呈明显的负相关(P<0.05)。④合并便秘组中医证素分析:合并便秘组冠心病中医证素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证、阳虚证、痰浊证、气滞证、其他证素、血瘀证。便秘中医证候由高到低依次为肺脾气虚证、肠道气滞证、脾肾阳虚证等。相关性分析发现,随着年龄增大、服用利尿剂类药物,气虚证增多(P<0.05)。随着抑郁倾向增加、大便干硬程度增加、便秘程度增加,其他证素增多(P<0.05)。随着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倾向增加,气滞证增多(P<0.05)。随着饮食肥甘厚味、服用他汀类药物,血瘀证增多(P<0.05)。随着冠心病由不稳定心绞痛到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指标的异常,痰浊证逐渐减少(P<0.05)。随着肾功能指标的异常增高,阳虚证增多(P<0.05)。⑤老年冠心病冠脉严重程度的回归分析: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冠脉Gensini积分的影响因素,得出线性回归方程:冠脉Gensini积分=67.489+(7.123 ×TSH)-(31.722×HDL-C)-(0.161×SDNN),以上3个指标可以解释冠脉Gensini积分变异的35.4%。TSH是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HDL-C、SDNN是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保护因素。⑥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回归分析: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阳虚证、其他证素(热蕴证、阴虚证、寒凝证)、合并抑郁倾向是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危险因素,Apo-A1、pNN50是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保护因素。进一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合并抑郁倾向、Apo-A1的下降是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①合并便秘病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共患病增多,睡眠及心理障碍增多,血脂异常增多,自主神经功能更低,冠脉病变更严重。②在中医证素上,老年冠心病患者以气虚证、痰浊证、阳虚证为主,虚实夹杂证多见。合并慢性便秘患者以气虚证、阳虚证居多,中医证素更加复杂。③TSH是老年冠心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HDL-C、SDNN是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保护因素。④阳虚证、气滞证、其他证素(热蕴证、阴虚证、寒凝证)是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危险因素,pNN50是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保护因素。合并抑郁倾向、Apo-A1的下降是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赖润民[2](2021)在《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简化辨证方案的构建与评价》文中指出背景:在中医学中,冠心病主要属“胸痹心痛病”、“厥(真)心痛”等范畴,文献记载与临床实践均证实了中医药能够改善冠心病患者症状体征,提高生活质量,其辨证论治、病证结合的特点不失为现代精准医学的雏形体现。然而,中医证候的辨证诊断多基于医师的主观判断,且条目繁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在临床的推广应用。近半个世纪以来,许多研究者广泛探索了中医证候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以期拓宽中医证候内涵、提高中医辨证客观性;更有研究者在血瘀证和冠心病血瘀证领域开拓创新,在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中纳入客观指标,为制订中西医结合的证候诊断标准树立了成功典范。那么,是否能够通过精简中医症状,结合客观指标,构建稳定性冠心病各基本证型的简化辨证方法,以降低临床稳定性冠心病辨证门槛,为广大医师、尤其中医理论基础较薄弱的西医医师、西学中医师提供简明的辨证指导?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基于前期文献调研,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简化辨证方案,并利用大样本数据,以现有最新且权威的诊断标准为基准,对此简化辨证方案进行评价,以期为将来构建稳定性冠心病简化辨证标准提供一定依据。研究一: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辨证要素简化方案的专家问卷调查研究目的: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稳定性冠心病各基本证型的中医症状和相关客观指标进行筛选,以构建初步的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简化辨证方案。方法:基于前期文献检索和调研建立条目池,根据各条目出现频数进行初筛,并制作专家咨询问卷,通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对条目进行主观筛选。通过计算专家权威系数、格朗巴赫系数以反映问卷可信度,计算肯德尔和谐系数以反映专家们对总体指标的意见协调程度,计算各条目的平均得分(x)、满分比(K)、变异系数(CV)以对条目进行综合筛选。结果:第一、第二轮专家咨询回收率为96.9%和100%,回收问卷有效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Cr)为0.975,提示咨询专家权威程度较高;第一、第二轮咨询的格朗巴赫系数α分别为0.967、0.959,提示问卷结果可信度较高。第一、第二轮咨询的肯德尔系数(Kendall’s W)分别为0.327、0.366(P<0.001),提示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良好。经两轮专家咨询后形成共41个条目的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简化辨证方案,其中血瘀证8个条目、痰浊证5个条目、气滞证6个条目、气虚证7个条目、阴虚证6个条目、阳虚证9个条目。结论:本研究咨询专家的积极性和权威程度均较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较好。研究结果显示各专家对于中医症状条目意见的一致性较高,而对于客观指标条目意见的一致性相对较差,侧面反映了相关领域研究成果、共识较少的现状。研究二: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简化辨证方案的构建与评价目的:利用真实世界临床数据检验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简化辨证方案中各指标与证候诊断的相关性,构建最终的简化辨证方案,并整体评价方案的诊断效能。方法:利用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2018-1-4171)课题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病例数据,通过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的中医临床术语发布平台对中医术语进行统一,根据《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诊断标准》中的赋值及计分规则对纳入病例进行证型诊断,以是否诊断为某一证型作为二分类结局,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构建各证型的简化辨证方案模型,进行相关性、准确度、敏感性、特异性、一致性及临床应用价值分析与评价。结果:1.基于血瘀证简化辨证方案所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最终纳入的指标为:胸痛位置固定+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其它血栓、栓塞、梗死影像学指征或病史。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4,敏感性为88.9%,特异性为83.6%,Kappa值为0.52。2.基于痰浊证简化辨证方案所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最终纳入的指标为:胸闷+舌苔厚腻+痰多+合并高脂血症。模型AUC为0.906,敏感性为80.7%,特异性为87.7%,Kappa 值为 0.59。3.基于气滞证简化辨证方案所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最终纳入的指标为:胁胀或痛+急躁易怒+合并焦虑。模型AUC为0.811,敏感性为89.5%,特异性为66.9%,Kappa值为 0.06。4.基于气虚证简化辨证方案所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最终纳入的指标为:乏力+气短+劳力型心绞痛。模型AUC为0.954,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92.3%,Kappa值为0.73。5.基于阴虚证简化辨证方案所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最终纳入的自变量为:盗汗+口干+合并糖尿病。模型AUC为0.817,敏感性为79.2%,特异性为78.5%,Kappa值为0.19。6.基于阳虚证简化辨证方案所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最终纳入的自变量为:畏寒+乏力+BNP或NT-proBNP升高。模型AUC为0.801,敏感性为72.7%,特异性为76.6%,Kappa 值为 0.17。7.各证型简化辨证方案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血瘀证:46.2%和97.9%,痰浊证57.4%和95.6%,气滞证11.5%和94.3%,气虚证70.6%和97.2%,阴虚证24.5%和 93.2%,阳虚证 21.9%和 92.3%。结论:大部分简化辨证方案的诊断准确度较好,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均较高,但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差异较大,提示中医指标对诊断某一证型的敏感性较高,而过度简化辨证方案将损失诊断模型的特异性。部分证候如气滞证、阴虚证未能找到更为合适的客观指标以辅助诊断,仍需要证候客观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血瘀证、痰浊证和气虚证简化辨证方案各方面模型参数较高,值得进一步在实际临床应用中验证和评价。综上,本课题经文献调研,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基于大样本真实世界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并初步评价了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简化辨证方案,探索了简化辨证方案的构建可行性和潜在临床应用价值,为其进一步在临床检验、评价和应用提供了依据。

赵宇浩[3](2021)在《基于GRACE评分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医辨证分布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围绕中医证候学在中西医“病证结合”研究中的中心地位,探讨ACS发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布规律,并结合临床指标进行相关因素分析。2.探讨以GRACE评分为代表的ACS预后风险评估与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发病时客观临床指标和中医辨证分型间的相关性,寻找密切影响ACS危险程度的因素,提示不同中医证候与ACS风险潜在的关联。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2月间于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住院的ACS患者271例,采集常规临床资料、冠脉病变程度、预后风险评估、中医辨证分型等信息,填写病例报告表。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ACS传统临床分类与血脂异常(LDL-C和TC)及其病史、炎症指标(hs-CRP、血小板/淋巴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等)、Fib和心功能密切相关(P<0.001),与高血压病史、BMI、心率等关系一般(P<0.05),与具体吸烟数量、是否戒烟、糖尿病病史、HDL、胱抑素C等关系不大(P>0.05)。2.ACS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单一病机中:气虚证(66.9%)>阴虚证(58.7%)>痰浊证(48.0%)>血瘀证(39.8%)>气滞证(24.9%)>阳虚证(8.2%)>寒凝证(0.7%);复合证型中:气阴两虚证(32.0%)>痰浊内阻证(24.9%)>气虚血瘀证(15.6%)>气滞血瘀证(13.8%)>心肾阴虚证(7.4%)>心血瘀阻证(3.7%)>心肾阳虚证(2.6%)。3.年龄、血压、BMI、心功能、炎症指标、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胱抑素-C和冠脉病变程度等与GRACE评分显着相关(P<0.01);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相关程度一般(P<0.05),其中吸烟、糖化血红蛋白主要与死亡风险相关(P<0.01),血脂异常病史、LDL-C主要与死亡/心梗联合风险有关(P<0.05)。4.院内、6月死亡或死亡/心梗联合风险的主要独立影响因素包括BMI、LVEF、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中性粒/淋巴细胞百分比、Fib、Cys-C,而吸烟主要影响死亡风险,LDL-C主要对心梗风险具有影响;BMI、LVEF、Fib、Cys-C是1年死亡/心梗联合风险、3年死亡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室壁运动异常和Fib是院内和6月风险最核心的影响因素,心肾功能(LVEF、Cys-C)更能预测长期风险。5.气滞、血瘀、气虚、阳虚可作为区分GRACE危险等级的依据,其中气滞、气虚提示中低风险,阳虚提示高风险,血瘀提示较高风险;复合证型与BMI及其分型、吸烟史、WBC、肌酐、尿酸关系较为密切(P<0.05),气虚血瘀证冠脉病变程度相对较高(P<0.05),心肾阳虚证在院内死亡、6月死亡、1年死亡/心梗、3年死亡风险中均为最高,提示部分证候对评估ACS患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风险存在价值。结论:1.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GRACE风险评估的主要独立影响因素包括BMI、LVEF、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中性粒/淋巴细胞百分比、Fib、Cys-C;BMI、LVEF、Fib、Cys-C是1年死亡/心梗、3年死亡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2.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GRACE风险评估与中医辨证存在相关性,其中阳虚、血瘀证提示高风险,气滞、气虚证提示风险较低;心肾阳虚是预测院内、6月和3年死亡风险的重要证型。可以此为契机提高ACS早期潜在高危人群的识别。3.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部分临床因素相关,提示中医辨证具有潜在的客观基础。

王庆全[4](2020)在《心不藏神不寐的理论及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是基于我们科研团队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二十余年临床实践及科研验证而总结提出的“依据单一症状的中医不寐五神分型病位诊断法”(简称“中医不寐五神分型”,包括心不藏神不寐、肝不藏魂不寐、肺不藏魄不寐、脾不藏意不寐、肾不藏志不寐5型),选择其中之“心不藏神不寐”一型而进行的专项研究,涉及“心不藏神不寐”的理论研究、“心不藏神不寐”动物模型的构建及“心不藏神不寐”动物模型的药物干预研究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心藏神对寐寤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心不藏神不寐的本质在于心神不安于舍,以入寐唯艰、迟寐、甚或彻夜不眠为主症,病位主要与心有关。心不藏神不寐的病因包括虚实两个方面,邪实多因心火、痰火、食滞和瘀血等,正虚多责之于心之气、血、阴、阳亏虚等;其病机主要是邪扰心神或心神失养。心不藏神不寐的治则有祛邪安心神(清心火安心神、祛痰热安心神、和胃气安心神、化瘀血安心神)、补益安心神(补心气安心神、养心血安心神、滋心阴安心神、温心阳安心神)和重镇安心神。临床多从心火亢盛、痰火扰心、心胃不和、瘀血阻心、心气亏虚、心血亏虚、心阴不足和心阳亏虚等方面进行辨治。治疗心不藏神不寐的安心神归经药物较多,然而每味药物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临床上可根据心不藏神不寐病机偏于心火盛、痰热、瘀血或心之气、血、津液不足等病理因素,在遣方用药时,有针对性的加入不同性能的安心神归经药物,从而有助于疗效的提高。文献报道心火亢盛是不寐病的常见病机,而黄连是清心火安心神诸药中最擅长治疗失眠的一味,古今文献报道较多;其发挥安心神作用的主要成分是小檗碱,而其它清心火安心神药则不含有这一成分;且火热之邪扰神为心不藏神不寐的常见致病因素,黄连清心火、安心神之功恰好针对火热之邪扰神这一致病因素。因此,本研究首选黄连进行心不藏神不寐的实验研究。第二部分目的:探索心不藏神不寐大鼠模型的造模方法和评价指标。方法:采用对氯苯丙氨酸联合咖啡因复制心不藏神不寐大鼠模型,并从一般情况、水迷宫实验、戊巴比妥钠致眠实验、心血管相关因子和脑电图等方面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复合组大鼠体重明显减轻,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复合组睡眠潜伏时间明显延长(P<0.01),高于PCPA组、咖啡因组(P<0.01);复合组睡眠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1),低于PCPA组、咖啡因组(P<0.01)。与正常组比较,复合组、PCPA组大鼠逃逸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复合组、PCPA组大鼠目标象限穿台次数均减少(P<0.01)。与正常组比较,复合组大鼠血浆、心肌及脑组织中ANP、BNP、ET-1、IL-6、TNF-α及LI-17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高于PCPA组、咖啡因组。结论:PCPA联合咖啡因的造模方式可导致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心血管功能异常,脑电特征出现TST明显减少,睡眠潜伏期明显延长,SWS明显减少,REMS减少,此与心不藏神不寐患者PSG特征类似,故以PCPA联合咖啡因可以构建心不藏神不寐大鼠模型。第三部分目的: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探索安心神归经药黄连的单体黄连素治疗心不藏神不寐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地西泮组和黄连素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黄连素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灌胃给予黄连素200、100、50mg/kg;地西泮组给予0.92mg/kg地西泮水溶液灌胃;模型组和正常组灌胃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灌胃给药7天,治疗结束后行戊巴比妥钠睡眠实验及水迷宫实验,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中ANP、BNP、ET-1、IL-6、TNF-α及IL-17A的含量。同时选取正常组、模型组、黄连素中剂量组和地西泮组大鼠海马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按padj<0.05及|log2foldchange|≧2作为显着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条件(其中log2foldchange≧2为显着上调基因,log2foldchange≦-2为显着下调基因);以padj<0.05作为GO、KEGG显着富集的筛选标准。采用PCR、Western blot对关键基因进行验证。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黄连素低、中、高剂量组及地西泮组大鼠睡眠潜伏时间均缩短、睡眠持续时间均延长(P<0.01),大鼠逃逸潜伏期均明显缩短、穿台次数均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黄连素低、中、高剂量组及地西泮组均能降低血浆中ANP、BNP、ET-1、IL-6、TNF-α及IL-17A的含量,且黄连素中剂量组优于地西泮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正常组筛选出显着差异表达基因164个,其中上调146个,下调18个;黄连素中剂量组筛选出显着差异表达基因164个,其中上调159个,下调5个;地西泮组筛选出显着差异表达基因123个,其中上调111个,下调12个。根据padj<0.05,并与模型组比较,正常组富集到显着上、下调GO条目分别为564个(BP 384个、CC 89个、MF 91个)和320个(BP 150个、CC 107个、MF 63个);黄连素中剂量组,富集到显着上、下调GO条目分别为558个(BP 398个、CC 87个、MF 73个)和343个(BP 148个、CC 130个、MF 65个);地西泮组富集到显着上、下调GO条目分别为830个(BP619个、CC 109个、MF 102个)和243个(BP 110个、CC 82个、MF 51个)。根据padj<0.05,并与模型组比较,正常组富集显着上、下调KEGG通路分别为84个和13个;黄连素中剂量组富集显着上、下调KEGG通路分别为88个和15个;地西泮组,富集显着上、下调KEGG通路分别为89个和14个。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关键基因Ar、Erb B2、Erb B4和Grin2a表达量明显降低,经黄连素中剂量、地西泮治疗后Ar、Erb B2、Erb B4和Grin2a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安心神归经药黄连的单体黄连素治疗心不藏神不寐主要是通过上调相关基因实现的,其发挥作用的通路比较多,且上调通路多于下调通路。安心神归经药黄连的单体黄连素可促进心不藏神不寐大鼠海马中Ar、Erb B4、Erb B2、Grin2a基因的表达,并激活Erb B信号通路,这可能是其安心神作用的潜在有效靶点及通路。

唐梅玲[5](2020)在《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十二时辰血压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以及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十二时辰、动态血压监测数据的相关性,通过分析各证型的全天血压波动特点及时辰平均血压差异,挖掘有助于指导临床辨证分型及治疗的相关指标,为高血压病的中医药防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269例,根据中医证候诊断量表将其分为风痰上扰证、肝阳上亢证、肝肾阴虚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及瘀血阻络证6型,按不同证型分类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相关生化指标及动态血压详细数据,以时辰为界将各证型的动态血压数据分成12段,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十二时辰血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在纳入的233例高血压病患者中,风痰上扰证72例(30.9%),阴阳两虚证48例(20.6%),肝阳上亢证42例(18.0%),阴虚阳亢证37例(15.9%),肝肾阴虚证31例(13.3%),瘀血阻络证3例(1.3%)。2.各证型的性别、民族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均表现为女性多于男性,汉族多于壮族。3.各证型的年龄、病程分布存在显着差异(P<0.05),年龄大小表现为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肝肾阴虚证>风痰上扰证、肝阳上亢证;肝肾阴虚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的病程长于肝阳上亢证。4.各证型的高血压分级、心血管风险分层无明显差异(P>0.05),均以3级高血压、很高危组为主。5.各证型的“冠心病”发生率存在显着差异(P<0.05);各证型在糖尿病、脑梗死、血脂异常、慢性胃炎、脂肪肝、焦虑抑郁等疾病的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一般生化指标中,肝阳上亢证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阴阳两虚证,肝肾阴虚证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其他证型,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的糖化血红蛋白A1C、肌酐、尿素水平高于肝阳上亢证,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各证型的时辰平均收缩压在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差异显着(P<0.05)。风痰上扰证的亥时平均收缩压高于肝肾阴虚证,申时平均收缩压高于阴虚阳亢证,子时、巳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平均收缩压高于阴阳两虚证;肝阳上亢证的巳时、午时平均收缩压高于风痰上扰证,巳时、午时、亥时平均收缩压高于肝肾阴虚证,巳时、午时、未时、戌时、亥时平均收缩压高于阴虚阳亢证,丑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平均收缩压高于阴阳两虚证;肝肾阴虚证的寅时、卯时、辰时平均收缩压高于风痰上扰证,寅时、巳时、申时平均收缩压高于阴虚阳亢证,寅时、辰时、巳时、申时、酉时、戌时平均收缩压高于阴阳两虚证;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的时辰平均舒张压在十二个时辰上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时辰平均舒张压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肝阳上亢证、风痰上扰证、肝肾阴虚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与阴阳两虚证的时辰平均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各证型的血压昼夜节律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均以非杓型血压为主;各证型的夜间舒张压下降率均大于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各证型均存在清晨高血压现象,其中肝阳上亢证、肝肾阴虚证的清晨收缩压均值高于阴阳两虚证、风痰上扰证,各证型的清晨舒张压均值高低表现为肝阳上亢证>风痰上扰证>肝肾阴虚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肝阳上亢证的峰值血压时辰位于巳时,风痰上扰证峰值血压时辰位于酉时,肝肾阴虚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的峰值血压时辰均位于辰时。11.肝肾阴虚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的日间脉压和夜间脉压均大于风痰上扰证、肝阳上亢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肝阳上亢证、风痰上扰证的日间心率快于阴虚阳亢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风痰上扰证是高血压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瘀血阻络证则较少单独出现。虚证患者较实证患者年龄偏大,病程偏长。2.血压级别高、心血管风险大,易合并冠心病、糖尿病、脑梗死是高血压病的重要疾病特征,以虚证患者表现更为突出。3.高血压病不同中医证型间的时辰平均血压差异在某些特定的时辰段保持稳定。肝阳上亢证的时辰平均血压在巳时、午时、未时明显高于其他证型,肝肾阴虚证的时辰平均收缩压在寅时、卯时、辰时高于其他证型,阴虚阳亢证与阴阳两虚证的十二时辰血压水平无明显差异。4.峰值血压时辰对于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肝阳上亢证的峰值血压时辰位于巳时,风痰上扰证的峰值血压时辰位于酉时,肝肾阴虚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的峰值血压时辰均位于辰时。

寿鑫甜[6](2020)在《慢性心力衰竭不同病理因素中西医结合诊断量表研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制慢性心力衰竭不同病理因素中西医结合诊断量表,为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诊断提供指导。方法:1.计算机检索有关慢性心衰的文献,挖掘相关症状、体征、理化指标,获得反映本病证候主要中西医学诊断的指标集合,形成文献条目池。并通过主成分分析结合Apriori算法关联分析筛选条目,制定专家问卷调查表。2.通过德尔菲法开展专家问卷调查,具体为:(1)成立研究工作组;(2)遴选专家;(3)制定专家咨询问卷完成两轮调查;(4)统计分析各诊断指标的算术均数、满分比、等级和、变异系数和权重系数,确立诊断指标赋分及诊断总积分。初步拟定慢性心力衰竭不同病理因素中西医结合诊断量表草案。结果:1.文献研究共检索文献6000篇,纳入161篇,提取出气虚、阳虚、阴虚、血瘀、痰浊、水饮6个主要病理因素诊断条目共175个。2.专家问卷筛选出气虚、阳虚、阴虚、血瘀、痰浊、水饮6个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因素中西医结合诊断条目分别有17、15、11、11、11、17个。宏观指标气虚有乏力、气短、心悸、脉无力、自汗、神疲、脉弱、有基础心血管疾病、心功能分级Ⅱ~Ⅲ级、胸闷、面色淡白;阳虚有心悸、畏寒肢冷、苔白滑、气喘、四肢浮肿、小便短少、气短、不能平卧、面色苍白、心功能分级Ⅱ~Ⅳ级、基础心血管疾病、面色青紫;阴虚有舌红、口渴、盗汗、脉虚数、手足心热、汗出、口燥咽干、烦躁、心烦、入睡困难;血瘀有舌质有瘀点瘀斑、面唇发绀、面色晦暗、舌暗/黯、脉涩、胸闷、颈静脉怒张、心功能分级Ⅱ~Ⅲ级;痰浊有咳吐稀白痰、苔厚、肢体沉重、形体肥胖、苔腻、脉滑、面色暗或浊暗或晦滞、咽中有痰(自觉)、咯吐泡沫痰;水饮有四肢浮肿、气喘、小便短少、面目浮肿、胸腹腔积液、咳吐稀白痰、苔白滑、烦躁、脉沉细、咯吐泡沫痰、不能平卧、基础心血管疾病、畏寒肢冷、苔白腻、胸闷、脉滑;而理化指标气虚有6分钟步行距离减少、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下降、B型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升高、每搏量(stroke volume,SV)异常、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异常、舒张早晚期二尖瓣血流流速比(E/A?1);阳虚有LVEF下降、BNP升高、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 terminal pro B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升高;阴虚有心输出量(CO)异常;血瘀有X线心影大,肺瘀血水肿、6分钟步行距离减少、LVEF下降;痰浊有X线心影大,肺瘀血水肿、肺活量较其自身最大值降低1/3;水饮有BNP升高。结论:本研究以西医诊病,中医辨证的思路,以病理因素为研究要点,以量表形式研制了慢性心力衰竭不同病理因素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草案。本量表通过文献研究和德尔菲法专家问卷调查,经主观、客观综合分析得出,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本量表为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断提供指导,并为治疗用药提供参考。

秦百君[7](2020)在《基于Grade评价中医药治疗阵发性房颤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循证医学文献评价方法meta分析和证据质量评估Grade系统,对中医药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全面评价。方法:网络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全文数据库(CBM)、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等网站,及手工补充检索中医药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10月,进行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运用Revman5.3系统评价和GRADEPro系统证据质量分级。结果:共纳入27篇文献,2124例患者,试验组1052例,对照组1012例。(1)风险偏倚:整体文献质量偏低,存在一定偏倚。(2)Meta分析:(1)中医或中西医疗法改善临床总疗效、中医症候疗效、心电图疗效、心电图P波离散度、中医症候积分、最大P波时限、CRP水平、左心房内径、房颤发作次数、心悸、胸痛、失眠、胸闷症候方面均优于西医疗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中医或中西医疗法改善房颤持续时间、平均心率、心率变异性SDNN方面较西医疗法无优势,无统计学意义;(3)无充分证据显示中医或中西医疗法改善乏力、眩晕症候方面确有优势,需进一步研究明确疗效。(3)敏感性分析:(1)临床总疗效、中医症候积分、胸闷、眩晕、房颤发作次数、房颤持续时间、心电图疗效、平均心率、SDNN、最大P波时限等结局稳健,敏感性低;(2)乏力症候结局不稳健,敏感性高。(4)发表偏倚:临床总疗效、中医症候疗效、中医症候积分、左心房内径、房颤发作次数、房颤持续时间、P波离散度、最大P波时限等漏斗图显示不对称,存在发表偏倚。(5)GRADE分级:中医或中西医疗法干预阵发性房颤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方法设计存在许多瑕疵,缺乏规范研究。(6)安全性评价:12篇文献描述了中医药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不良反应,中医或中西医联合疗法不良反应程度较轻,对比西医疗法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结论:(1)中医药治疗阵发性房颤,明显改善中医症候疗效、心电图疗效、心电图P波离散度;有效改善临床总疗效、心悸、胸痛、失眠症候、中医症候积分、最大P波时限、CRP水平。(2)中医药改善胸闷症候、左心房内径、房颤发作次数方面有一定疗效,但证据级别极低,有待进一步研究。(3)无法确定中医药改善房颤持续时间、平均心率、SDNN、乏力、眩晕方面存在优势。(4)中医药治疗PAF安全性较好。

曼则热姆·图尔荪[8](2020)在《稳定型心绞痛维医证型与心率变异性及心脏彩超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稳定型心绞痛维医证型与心率变异性、心脏彩超指标之间的关联,为稳定型心绞痛维医各证型的诊疗提供客观依据,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方法:选取符合西医诊断标准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并记录一般资料、维医证型、心率变异性及心脏彩超指标,再根据维医证型分布分组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处理,分析维医证型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这次研究选取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51例,根据维医辨证分型分组为韭菜色胆液质组、涩味黏液质组、咸味黏液质组、血液质变稠组、烧焦沉液质组;1)本研究251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涩味黏液质型患者88例(35%)、韭菜色胆液质型患者55例(22%)、咸味黏液质型患者46例(18%)、烧焦沉液质型患者42例(17%)、血液质变稠型患者20例(8%),其出现频率大小顺序为:涩味黏液质>韭菜色胆液质>咸味黏液质>烧焦沉液质>血液质变稠。2)各证型组与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了血液质变稠组之外其它证型组女性多见于男性;3)各证型组与年龄、病程分布、合并糖尿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质变稠组年龄集中在4150岁、咸味黏液质组年龄集中在5160岁、韭菜色胆液质组和涩味黏液质组年龄均集中在6170岁、烧焦沉液质组年龄集中在7180岁,烧焦沉液质组平均年龄最大;各证型组病程分布集中在05年,烧焦沉液质组平均病程最长,在涩味黏液质组中合并糖尿病出现率占比高;各证型组与合并高血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各证型组与心率变异性指标RMSSD、PNN50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质变稠组小于韭菜色胆液质组、烧焦沉液质组;各证型组在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SDANN之间均不存在显着组间差异(P>0.05);各证型组与心率变异性指标水平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NN50水平降低的占比显着;5)各证型组与心脏彩超指标SV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焦沉液质组小于韭菜色胆液质组、咸味黏液质组;各证型在EF、FS和CO指标之间均不存在显着组间差异(P>0.05);各证型与心脏彩超指标EF、FS、CO、SV水平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SV水平降低的占比显着;6)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与心脏彩超指标SV有相关性(P<0.05),呈正相关(R<0);SDANN与EF、FS有相关性(P<0.05),呈正相关(R<0);RMSSD与EF、SV有相关性(P<0.05),RMSSD与EF呈正相关(R<0),RMSSD与SV呈负相关(R>0)。结论:1)涩味黏液质为稳定型心绞痛主要证型,各证型组病程分布集中在05年,烧焦沉液质组平均病程较长、平均年龄最大;在涩味黏液质组中合并糖尿病出现率占比高。2)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各证型与心率变异性改变有相关性,心率变异性降低与证型的改变存在关联性,其血液质变稠组较显着。3)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各证型与心脏彩超指标每搏输出量(SV)的降低具有关联性,烧焦沉液质组SV水平小于其它证型组。4)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与心脏彩超指标SV呈正相关;SDANN与EF、FS呈正相关;RMSSD与EF呈正相关,RMSSD与SV呈负相关。

李济廷[9](2019)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探讨血压变异性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明确血压变异性的相关因素和为高血压病的中医辩证分型提供客观的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8年11月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患者200例。采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以及相应生化检查检查数据,根据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分为杓型组、非杓型组和反杓型组,根据症状体征并分为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痰湿壅盛证4个中医证型。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组2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肝火亢盛证有41例(20.5%),阴虚阳亢证66例(33%),阴阳两虚证62例(31%),痰湿壅盛证31例(15.5%)。2、杓型组、非杓型组、反杓型组的年龄、冠心病、SDNN、SDANN、SDNN Index、RMSSD、LVEF、NT-proBNP、Hcy、CTNT、HG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节律的相关性,选择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组(非杓型组+反杓型组)作为因变量,把年龄、冠心病、SDNN、SDANN、SDNN Index、RMSSD、LVEF、NT-proBNP、HCY、CTNT、HGB作为自变量纳入回归方程,分析各因素与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节律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显示,血压昼夜节律异与年龄、冠心病病史呈正相关(P<0.05),血压昼夜节律异与SDNN Index、LVEF呈负相关(P<0.05)。3、不同中医证型原发性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指标分析显示,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痰湿壅盛证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率、夜间平均收缩压、dSSD、nSS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与阴阳两虚证相比,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和夜间舒张压下降率明显偏高(P<0.05);与阴阳两虚相证比,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的夜间平均收缩压明显偏低(P<0.05);与肝火亢盛相证比,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的dSSD明显偏低(P<0.05);与肝火亢盛相证比,阴阳两虚证的nSSD明显偏高(P<0.05)。结论:1、经研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存在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比较普遍。2、经研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夜间收缩压下降率降低与年龄、冠心病、SDNN、SDANN、SDNN Index、RMSSD、LVEF、NT-proBNP、HCY、CTNT、HGB相关,其中年龄、冠心病、SDNN Index、LVEF是影响血压昼夜节律独立相关因素。3、经研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以阴虚阳亢证和阴阳两虚证居多。4、经研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阴虚阳亢证和阴阳两虚证的夜间血压下降率均偏低,不同的中医证型动态血压的nSSD、dSSD有所差异,阴阳两虚证者其nSSD偏高,肝火亢盛证者其dSSD偏高。

邓伟明[10](2019)在《难治性高血压痰湿壅盛型与阴虚阳亢型患者临床相关因素的比较》文中认为目的:痰湿壅盛型与阴虚阳亢型是难治性高血压(Resistant Hypertension,RH)中医临床辨证分型最常见的两个证型,本研究探讨RH两证型患者与临床常见客观因素如血检指标、心脏彩超、动态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分布规律,为RH两证型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临床客观指标的参考。方法:本研究收录从2018年6月至2019年2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病房符合中西医纳入标准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150例,通过问诊完成病史采集,入院后完善相关血检、心脏彩超、24小时动态血压检查。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使用原则》及我院临床辨证中的实际情况,由2位主治以上级别的中医医师进行辨证分型。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RH两证型在不同年龄段方面有统计学差异(χ2=51.153,P<0.001),70岁以下以痰湿壅盛型为主,而70岁以上则以阴虚阳亢型为主;在男女性别分布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高血压病程方面(14.01±7.11)年VS(18.78±8.87)年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阳亢型患者高血压病程更长;在中医症候积分方面(10.14±2.92)分VS(10.91±2.91)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2)RH两证型在甘油三酯的比较中有差异,痰湿壅盛型(2.11±0.67)mmol/L VS阴虚阳亢型(1.77±1.29)mmol/L(P<0.05),痰湿壅盛型患者甘油三酯更高;在胆固醇(4.82±0.94)mmol/L VS(4.62±1.07)mmol/L、高密度脂蛋白(1.19±0.28)mmol/L VS(1.16±0.27)mmol/L、低密度脂蛋白(3.15±0.75)mmol/L VS(2.98±0.79)mmol/L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RH两证型与尿素氮(6.37±1.61)mmol/L VS(7.69±2.64)mmol/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86.95±17.42)ml/min/1.73m2VS(77.36±23.27)ml/min/1.73m2比较中有差异(P<0.01),阴虚阳亢型患者尿素氮更高,e GFR更低;在尿酸(385.28±111.66)umol/L VS(373.70±109.82)umol/L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RH两证型在丙氨酸氨基转氨酶(21.0)U/L VS(21.5)U/L、天门冬氨酸转氨酶(18)U/L VS(20)U/L、空腹血糖(5.5)mmol/L VS(5.4)mmol/L、糖化血红蛋白(6.1)%VS(6.0)%、血红蛋白(139.7±16.1)g/L VS(136.2±13.8)g/L、D-D二聚体(0.27±0.28)mg/L VS(0.34±0.25)mg/L、肌钙蛋白(0.015±0.011)ng/m L VS(0.025±0.016)ng/m L、脑钠素(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42.04±37.42)pg/m L VS(51.23±43.09)pg/m L血检中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RH两证型在室间隔厚度(12.0)mm VS(11.0)mm的比较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痰湿壅盛型患者室间隔厚度更大;在左房内径(42.0)mm VS(40.5)m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29.0)mm VS(29.0)mm、左室舒张末期内径(48.0)mm VS(47.0)mm、左室后壁厚度(11.5)mm VS(11.0)mm、左心室射血分数(62.0)%VS(61.5)%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RH两证型在白昼平均收缩压(151.0)mm Hg VS(161.0)mm Hg、24小时收缩压变异性(11.96)%VS(13.27)%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24小时平均收缩压(148.5)mm Hg VS(153.0)mm Hg、24小时平均舒张压(85.0)mm Hg VS(83.0)mm Hg、白昼平均舒张压(88.5)mm Hg VS(87.0)mm Hg、夜间平均收缩压(138.0)mm Hg VS(133.5)mm Hg、夜间平均舒张压(77.0)mm Hg VS(74.0)mm Hg、24小时舒张压变异性(13.37)%VS(14.20)%、白昼收缩压变异性(11.47)%VS(12.80)%、白昼舒张压变异性(12.84)%VS(13.48)%、夜间收缩压变异性(10.39)%VS(10.86)%、夜间舒张压变异性(12.21)%VS(12.18)%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5)RH两证型的血压昼夜节律分布有显着性差异(χ2=14.585,P<0.001),痰湿壅盛型以非勺型为主,阴虚阳亢型以深勺型为主;(6)RH两证型在心脏[61例(70.93%)]VS[35例(54.69%)]、脑[25例(29.07%)]VS[42例(65.63%)]、肾[5例(5.81%)]VS[14例(21.88%)]损害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痰湿壅盛型靶器官损害主要在心脏,阴虚阳亢型则主要在脑损害及肾损害;在颈动脉损害方面[67例(77.90%)]VS[45例(70.31%)]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RH两证型在年龄分布、高血压病程、甘油三酯、尿素氮、e GFR、室间隔厚度、白昼平均收缩压、24小时收缩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靶器官损害方面有分布差异。这对于临床RH痰湿壅盛型与阴虚阳亢型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糖尿病辨证分型与心率变异关系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辨证分型与心率变异关系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患者心率变异性及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概述
        2 冠心病与慢性便秘之间的关系
        3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与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
        4 心率变异性评估自主神经功能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
        2 中医对慢性便秘的病因病机认识
        3 中医对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认识
        4 中医阴阳理论与自主神经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评估标准
2 方案与内容
    2.1 临床资料收集
    2.2 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2.3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入组患者临床资料分布
    3.2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3.3 合并便秘组便秘情况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
    3.4 合并便秘组中医证素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
    3.5 老年冠心病冠脉严重程度的回归分析
    3.6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老年冠心病一般情况分析
    4.2 老年冠心病中医证侯分布规律
    4.3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临床特点
    4.4 合并慢性便秘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
    4.5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中医证候分析
    4.6 老年冠心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
    4.7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影响因素
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患者心率变异性及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简化辨证方案的构建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冠心病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概述
    1 冠心病单一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
        1.1 心血瘀阻证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
        1.2 痰瘀互结证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
        1.3 气滞血瘀证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1.4 痰阻热蕴证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1.5 气虚血瘀证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1.6 气阴两虚证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1.7 心肾阴虚证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1.8 心肾阳虚证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2 冠心病证型中西医结合诊断性预测模型的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辨证要素简化方案的专家问卷调查研究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成立项目小组
        2.2 遴选咨询专家
        2.3 问卷条目的搜集和筛选
        2.3.1 中医症状条目的搜集
        2.3.2 客观指标条目的搜集
        2.4 问卷设计和制作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专家基本情况
        3.2 专家积极系数
        3.3 问卷指标评价分析
        3.3.1 专家权威系数
        3.3.2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3.3.3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3.3.4 问卷信度系数
        3.4 基于专家问卷调查结果的条目筛选
        4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简化辨证方案的构建与评价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诊断标准
        2.1.1 西医诊断标准
        2.1.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2.2 简化辨证方案
        2.3 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2.3.1 纳入标准
        2.4 原始数据处理与界定
        2.4.1 中医术语处理与中医证候判定
        2.4.2 简化辨证方案客观指标的判定
        2.5 评价方法
        2.5.1 相关性分析
        2.5.2 准确度、敏感性与特异性分析
        2.5.3 一致性评价
        2.5.4 临床应用价值评价
        2.6 样本量计算
        2.6.1 Logistic回归的样本量计算
        2.6.2 诊断试验的样本量计算
        3 结果
        3.1 血瘀证简化辨证方案
        3.2 痰浊证简化辨证方案
        3.3 气滞证简化辨证方案
        3.4 气虚证简化辨证方案
        3.5 阴虚证简化辨证方案
        3.6 阳虚证简化辨证方案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创新点
    3 问题与展望
致谢
附录
    附录1: 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辨证要素简化方案专家意见咨询(第一轮)
    附录2: 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辨证要素简化方案专家意见咨询(第二轮)
个人简历

(3)基于GRACE评分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医辨证分布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风险评估揭示ACS预后
        1.1 ACS临床评估及危险分层
        1.2 风险评分与预后评估模型
        1.3 GRACE评分与GRACE2.0风险计算工具
    2 多重因素伴随ACS病理进展
        2.1 传统危险因素与冠脉病变
        2.2 冠脉病变积分量化ACS病理基础
        2.3 ACS预后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
    3 中医辨证凝聚整体观念
        3.1 冠心病/ACS中医证候的历代发展
        3.2 冠心病/ACS中医辨证的当代研究和国家/行业标准
        3.3 中医辨证与冠脉病变
        3.4 中医辨证与ACS风险评估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和退出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观察指标
        3.2 数据录入
        3.3 统计方法
        3.4 质量控制
    4 研究结果
        4.1 ACS患者中医辨证分布和相关因素分析
        4.2 GRACE风险评估的临床多因素分析
        4.3 中医辨证与GRACE评分的相关性
讨论
    1 影响ACS预后的危险因素
    2 冠心病/ACS中医证候分布及其特点
    3 中医辨证评估ACS病变程度和预后风险的可能性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心不藏神不寐的理论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心不藏神不寐理论研究
    1 心、神及其之间的关系
        1.1 心的含义
        1.2 神的含义
        1.3 心与神的关系
    2 心藏神对寐寤的调节
        2.1 寐寤属于中医神志活动
        2.2 心神对寐寤的调节作用
    3 依据单一症状病位诊断的心不藏神型不寐研究
        3.1 心不藏神不寐的病因病机
        3.2 心不藏神不寐的治则
        3.3 心不藏神不寐的辨治
        3.4 治疗心不藏神不寐的安心神归经药物
    4 小结
第二部分 心不藏神不寐大鼠模型建立与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
        1.3 仪器与试剂
        1.4 不寐大鼠模型的建立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安心神归经药黄连单体治疗心不藏神不寐的转录组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
        1.3 仪器与试剂
        1.4 模型复制及治疗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研究创新
    研究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黄连类方治疗心不藏神不寐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5)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十二时辰血压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1.1 高血压病的定义和流行病学
        1.2 高血压病的发病机理
    2 祖国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2.1 中医对高血压病病名的认识
        2.2 中医对高血压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中医对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的认识
    3 动态血压与十二时辰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样本量估算
        1.4 诊断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一般资料采集
        2.2 观察指标
        2.3 动态血压监测设备及检测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第三部分 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高血压病患者总体特征
        1.2 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1.3 高血压病各证型性别、民族分布
        1.4 高血压病各证型年龄、病程比较
        1.5 高血压病各证型高血压分级、心血管风险分层比较
        1.6 高血压病各证型常见合并病发生率比较
        1.7 高血压病各证型一般生化指标比较
    2 观察指标
        2.1 高血压病各证型时辰平均血压比较
        2.2 高血压病各证型十二时辰血压变化曲线
        2.3 高血压病各证型血压昼夜节律比较
        2.4 高血压病各证型清晨血压比较
        2.5 高血压病各证型峰值血压时辰分布
        2.6 高血压病各证型脉压比较
        2.7 高血压病各证型心率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1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及一般资料分布特征
    2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时辰平均血压的相关性
    3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性
    4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清晨血压、峰值血压时辰的相关性
    5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脉压、心率的相关性
    6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第六部分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动态血压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慢性心力衰竭不同病理因素中西医结合诊断量表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慢性心力衰竭不同病理因素现代文献研究
    1 文献资料来源
    2 文献检索策略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文献评价方法
    6 资料提取与处理
        6.1 资料提取并形成条目池
        6.2 资料处理方法
    7 资料分析结果
第二部分 慢性心力衰竭不同病理因素诊断量表的德尔菲法专家问卷调查
    1 成立研究工作组
    2 遴选专家
    3 问卷制定及内容
    4 统计方法
        4.1 专家积极系数
        4.2 算术均数
        4.3 等级和
        4.4 满分率
        4.5 变异系数
        4.6 权重系数
    5 结果
        5.1 专家遴选结果
        5.2 第一轮专家问卷结果
        5.3 第二轮专家问卷结果
第三部分 慢性心力衰竭不同病理因素中西医结合诊断量表拟定
    1 诊断量表拟定依据
    2 结果
讨论
    1 研究过程探讨
        1.1 文献研究
        1.2 德尔菲法专家问卷调查
    2 方法学探讨
        2.1 通过“病-证-病理因素”新模式诊断慢性心力衰竭
        2.2 研究方法具有普适性
        2.3 诊断量表形式量化诊断
    3 不足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慢性心衰中医证候生物学基础及敏感指标筛选
    参考文献

(7)基于Grade评价中医药治疗阵发性房颤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研究方案
    1.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文献
        1.2 选择标准
        1.3 制定检索词及文献检索
        1.4 文献筛选
        1.5 文献质量评价
        1.6 数据提取
        1.7 统计学分析
        1.8 森林图及发表偏倚
        1.9 GRADE系统证据质量评价
研究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特征
        2.2.1 文献基本情况
        2.2.2 受试者特点
        2.2.3 干预措施
        2.2.4 结局指标
        2.2.5 疗程及随访
        2.2.6 症候类型
    2.3 不良反应
    2.4 偏倚风险
    2.5 meta分析结果
    2.6 GRADE系统评估结果
        2.6.1 疗效类结局指标分级评价结果
        2.6.2 房颤类结局指标分级评价结果
        2.6.3 心电图相关指标分级评价结果
        2.6.4 其他指标之CRP分级评价结果
讨论
    3.1 中医药治疗PAF的特色和优势
    3.2 中医药治疗PAF临床研究设计缺陷
    3.3 中医药治疗PAF meta分析结果讨论
    3.4 中医药治疗PAF Grade分级结果讨论
    3.5 安全性讨论
    3.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8)稳定型心绞痛维医证型与心率变异性及心脏彩超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维医辨证分型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含量估算
        2.2 心率变异性测定
        2.3 心脏彩超指标测定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9)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高血压及血压变异性认识
        1.1 高血压现状
        1.2 血压变异性与血压昼夜节律概述
        1.3 影响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的因素
        1.4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2 中医对高血压病及血压变异性的认识
        2.1 中医对高血压病概述
        2.2 中医对血压变异性概述
        2.3 中医证型与血压昼夜节律关系
    3 血压昼夜节律改善方法
    4 讨论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历资料的采集
        1.1 诊断标准
        1.2 病例的纳入标准和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分组
        2.2 调查方式
        2.3 调查内容
        2.4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200 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组和性别情况
        3.2 各分组间年龄、病史和体重系数情况
        3.3 各分组间吸烟史和饮酒史情况
        3.4 各分组间主要疾病情况
        3.5 各分组间全日、白天、夜间、清晨平均血压情况
        3.6 各分组间24 小时动态心电图相关指标情况
        3.7 各分组间血脂指标情况
        3.8 各分组间心脏彩超指标情况
        3.9 各分组间心肌酶指标情况
        3.10 各分组间NT-proBNP、Hcy、CTNT、空腹血糖情况
        3.11 各分组间肾功能、肝功能、血常规、CRP情况
        3.12 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节律的相关性
        3.13 各分组间中医证型情况
        3.14 不同中医证型夜间血压下降情况
        3.15 不同中医证型全日、白天、夜间、清晨平均血压情况
        3.16 不同中医证型血压变异性指标情况
    4 讨论
        4.1 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因素分析
        4.2 中医证型与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关系
        4.3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10)难治性高血压痰湿壅盛型与阴虚阳亢型患者临床相关因素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难治性高血压西医诊断标准
        1.2.2 高血压分级及危险分层标准
        1.2.3 高血压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标准
        1.2.4 高脂血症诊断标准
        1.2.5 血压昼夜节律分型标准
        1.2.6 难治性高血压中医两证型辨证标准
    1.3 病例入选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病例采集
        2.1.1 病例采集和记录临床病例调查表
        2.1.2 病史采集
    2.2 辅助检查
        2.2.1 实验室检查
        2.2.2 心脏彩超检查
        2.2.3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2.3 统计分析
    2.4 伦理学
3.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1.1 难治性高血压中医证型构成比
        3.1.2 难治性高血压两证型性别比较
        3.1.3 难治性高血压两证型年龄、高血压病程比较
        3.1.4 难治性高血压不同年龄段与两证型比较
        3.1.5 难治性高血压两证型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
    3.2 难治性高血压两证型与血检指标的比较
        3.2.1 难治性高血压两证型与血脂指标的比较
        3.2.2 难治性高血压两证型与肾功能指标的比较
        3.2.3 难治性高血压两证型与肝功能指标的比较
        3.2.4 难治性高血压两证型与糖代谢指标的比较
        3.2.5 难治性高血压两证型与其余血检指标的比较
    3.3 难治性高血压两证型与心脏彩超指标的比较
    3.4 难治性高血压两证型与动态血压参数的比较
    3.5 难治性高血压两证型与血压昼夜节律的比较
    3.6 难治性高血压两证型与靶器官损害的比较
4.讨论
    4.1 现代医学与难治性高血压
        4.1.1 现代医学对难治性高血压的认识
        4.1.2 现代医学对难治性高血压的病因及病理生理研究
        4.1.3 现代医学对难治性高血压的治疗
        4.1.3.1 生活方式干预
        4.1.3.2 药物治疗
        4.1.3.3 手术治疗
        4.1.3.3.1 经皮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消融术
        4.1.3.3.2 其他手术治疗
    4.2 祖国医学与难治性高血压
        4.2.1 祖国医学对难治性高血压的认识
        4.2.2 中医病因研究
        4.2.3 中医药对难治性高血压的治疗
        4.2.3.1 中药片剂治疗
        4.2.3.2 中药丸剂治疗
        4.2.3.3 中药汤剂辨证治疗
        4.2.3.4 中药注射液治疗
        4.2.3.5 中药颗粒治疗
        4.2.3.6 其他中医外治法
    4.3 难治性高血压两证型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分析
        4.3.1 难治性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4.3.2 难治性高血压两证型与年龄、高血压病程的分布规律
        4.3.3 难治性高血压两证型与血脂指标的分布规律
        4.3.4 难治性高血压两证型与肾功能指标的分布规律
        4.3.5 难治性高血压两证型与心脏彩超指标的分布规律
        4.3.6 难治性高血压两证型与动态血压指标的分布规律
        4.3.7 难治性高血压两证型与靶器官损害的分布规律
5.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 浅谈中西医结合诊疗难治性高血压的优势
    参考文献
附录2 已发表论文 中西医治疗H型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附录3 病例观察表
附表 1

四、糖尿病辨证分型与心率变异关系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患者心率变异性及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D]. 李瑞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简化辨证方案的构建与评价[D]. 赖润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基于GRACE评分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医辨证分布及相关因素分析[D]. 赵宇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心不藏神不寐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 王庆全.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2)
  • [5]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十二时辰血压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 唐梅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慢性心力衰竭不同病理因素中西医结合诊断量表研制[D]. 寿鑫甜.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基于Grade评价中医药治疗阵发性房颤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D]. 秦百君.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稳定型心绞痛维医证型与心率变异性及心脏彩超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曼则热姆·图尔荪.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D]. 李济廷.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难治性高血压痰湿壅盛型与阴虚阳亢型患者临床相关因素的比较[D]. 邓伟明.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糖尿病辨证论治与心率变异性关系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