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由阳离子微粒/阴离子聚合物组成的新型微粒截留系统

一种由阳离子微粒/阴离子聚合物组成的新型微粒截留系统

一、阳离子微粒/阴离子聚合物组成的新型微粒助留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胡倩[1](2019)在《壳聚糖微粒助留助滤系统的应用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造纸湿部系统日益复杂化、高速化和封闭化,对湿部的助留助滤系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传统造纸助剂大多是化石基产品,很难满足生物降解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亟需探索适合现代湿部系统且环境友好的生物基助留助滤产品。壳聚糖(Chitosan)作为天然阳电性高分子聚合物,具有可生物降解性、可再生性、生物相容性、抑菌性等特点,可与膨润土(Bentonite)、纳米二氧化硅(Nano-silica)等组成较为理想的微粒助留助滤系统。本论文以壳聚糖-膨润土(Cs-Bent)、壳聚糖-纳米二氧化硅(Cs-Ns)微粒助留助滤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分析比较了Cs单元系统、Cs-Bent微粒系统、阳离子聚丙烯酰胺-膨润土(Cation polyacrylamide-Bent)微粒系统、Cs-CPAM-Bent三元微粒系统和Cs-Ns纳米系统的助留助滤性能和成纸物理性能;探索壳聚糖的脱乙酰度和分子量对Cs-Bent系统性能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索Cs用量(因素A)、Ns用量(因素B)、剪切速度(因素C)和剪切时间(因素D)对Cs-Ns系统的影响;基于Mintab软件的全因子试验分析,对Cs-Ns系统的添加工艺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与Cs单元系统相比,Cs-Bent微粒系统可形成更均匀致密的微絮聚体,填料留着率、浆料滤水性能、成纸匀度及强度指数分别提高了41.35%、32.28%、9.28%、9.05%,其匀度及强度更优于未添加助留剂的空白样,故Cs-Bent微粒系统可改善常规Cs单元系统所引起的匀度及强度损失严重的问题。(2)比较膨润土微粒助留系统发现,Cs-Bent系统尽管在助留助滤性能方面弱于CPAM-Bent系统,但是在改善成纸匀度、提高抗张强度方面具有优势,成纸匀度和抗张强度较CPAM-Bent系统分别提高了178.41%、71.13%。Cs-CPAM-Bent系统结合了两者优势,解决了CPAM-Bent系统高留着滤水率与低成纸匀度强度的矛盾,实现了高留着、高滤水、高成纸匀度及高强度。(3)Cs-Bent微粒系统中,壳聚糖在中等脱乙酰度或低分子量时,系统助留助滤效果最好;脱乙酰度或者分子量越高,系统成纸匀度及强度越好。低分子量壳聚糖与膨润土协同作用好,高分子量壳聚糖和膨润土再絮聚作用较差。(4)与空白样相比,Cs-Ns纳米系统填料留着率、浆料滤水性能及成纸抗张指数分别提高了119.03%、17.78%、5.24%。这表明Cs-Ns纳米系统兼具助留助滤和纸页增强的效果。与Cs单元系统相比,添加0.05%用量的Ns的Cs-Ns纳米系统的填料留着率、滤水性能、抗张指数和匀度指数分别提高了9.90%、11.2%、6.50%、0.85%,表明添加少量的Ns都可以显着提高Cs单元系统的助留助滤性能,改善抗张及匀度性能。(5)Cs-Ns系统的单因素实验发现,随Cs用量的增加,填料留着率和匀度指数减少,抗张指数增高。随Ns用量的增加,打浆度、抗张指数和匀度指数都呈下降趋势,填料留着率先降低再增加。填料留着率受剪切时间的影响并不显着,滤水性能、匀度及强度指数均在45s时最佳。在低剪切速度下填料留着较好,高剪切速度下的成纸抗张指数较好,匀度指数和滤水性能均在1000rpm的剪切速度下最佳。系统不依赖于高剪切进行解絮聚且在高剪切下的再絮聚和抗剪切能力均很强。(6)经Mnitab软件进行全因子实验优化,助留助滤性能、匀度指数、抗张指数为响应时的最优方案分别是A0.05%-B0.15%-C1000 rpm-D45s、A0.5%-B0.05%-C1400 rpm-D45s、A1.5%-B0.05%-C1400 rpm-D45 s。

傅英娟,张凤山,李建华,谭业邦[2](2011)在《微粒助留助滤体系及其研究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粒助留助滤体系由于可以取得纸料留着、滤水和纸页成形的较好平衡而得到广泛应用,而微粒助留助滤体系发挥作用的关键是微粒子组分。本文对现已广泛使用的无机阴离子微粒和正在研究开发的阳离子无机微粒和有机微粒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制备高度支化结构有机微粒的新思路。

张绪燕,刘温霞[3](2010)在《微粒助留体系的研究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微粒助留体系的研究现状,展望微粒助留体系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张绪燕[4](2010)在《钛酸钠一维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微粒助留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维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几何效应得到广泛应用。实验中利用水热法以二氧化钛和氢氧化钠为原料合成了带负电荷的钛酸钠纳米带和纳米管,对合成条件如温度和时间对产物的影响做了研究并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然后利用钛酸钠作为阴离子微粒,通过动态滤水仪和絮凝度分析仪研究其自身及与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组成微粒助留体系时,对纸料和填料的助留、絮聚情况,并利用透射电镜分析钛酸钠纳米带助留体系的助留机理与特点,最后与纳米线状结构的碱式氯化镁的微粒助留作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钛酸钠粒子为完整的结晶体,颗粒的形貌受温度影响较大,低温(150℃)下合成的产物为纳米管,长度约为1.5~5.0μm,纳米管的外径在30~70nm之间;高温(180℃)下合成的产物为纳米带,延长时间增加纳米带的长度和分布均一性。在180℃、72h的条件下合成的钛酸钠纳米带大部分在7μm左右,宽度在50~80nm之间。钛酸钠纳米带和纳米管都带负电荷,其Zeta电位在pH值4~6之间随pH值逐渐降低(绝对值增大),在pH值6~8之间几乎不变。钛酸钠纳米带和纳米管本身对填料的絮聚作用不大,但当与CPAM联合使用时在低加入量下表现出较好的协同絮聚作用,而且适当提高CPAM的量协同絮聚效果更好。CPAM/钛酸钠纳米带微粒助留体系更适用于中性抄纸,且絮聚作用具有桥联絮聚的特点。钛酸钠纳米带的长度对絮聚影响比较大,低加入量下长度越大越有利于对高岭土的絮聚。但长度大于一定值时因钛酸钠自身的团聚作用会抑制其絮聚作用。这一临界值为合成时间24h的钛酸钠纳米带,长度大约3μm左右。一定范围内增大CPAM加入后的剪切速率有助于钛酸钠纳米带对高岭土的重聚。无论是对高岭土还是对滑石粉,CPAM/钛酸钠纳米带、纳米管微粒助留体系引发的絮聚都具有较好的抗剪切能力,对高岭土作用形成的絮聚体比较致密。与球状纳米二氧化钛相比,钛酸钠纳米带和钛酸钠纳米管在低加入量下即可达到最佳絮聚效果,但纳米带整体絮聚效果不如纳米球状二氧化钛,纳米管与二球状氧化钛相差不大。与合成的线状碱式氯化镁相比,钛酸钠纳米带单独使用时絮聚效果不如线状碱式氯化镁,但当与CPAM联合使用时与碱式氯化镁的絮聚作用相差不大而且达到最大絮聚作用所需加入量及CPAM加入量都比较小。CPAM/线状碱式氯化镁与CPAM/钛酸钠纳米带或纳米管都属于微粒助留体系,增大CPAM加入后的转速有利于助留效果的提高,但是CPAM/线状碱式氯化镁微粒助留体系对滑石粉的絮聚有抗剪切能力较差。

邱兴[5](2010)在《白水溶解纸机湿部化学品对系统留着性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是通过研究白水代替清水溶解湿部化学品,探讨白水溶解湿部化学品对化学品使用效率的影响,并进而探讨白水代替清水溶解湿部化学品的可行性,给造纸厂具体实行这一节水措施提供参考和依据。通过实验室配制模拟白水,并利用模拟白水溶解助留助滤剂,分析金属离子对CPAM+膨润土二元助留体系的留着效果的影响发现,金属离子对CPAM+膨润土二元助留体系对浆料的助留效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原因是金属离子及其水解产物吸附到纤维表面上会导致浆料Zeta电位负值的降低。使得细小粒子与纤维间的静电排斥减小,彼此易于接近而产生“凝结”,有利于CPAM对浆料的絮凝作用,从而促进浆料总留着和填料的留着。通过使用工厂多盘白水清滤液代替清水溶解助留助滤剂的研究发现,在使用高速乳化机对膨润土悬浮液进行分散的条件下,直接使用多盘白水清滤液代替清水溶解CPAM、分散膨润土,对CPAM+膨润土的二元助留系统的留着效果基本没有影响。这在一定意义上证明了用白水代替清水来溶解和分散助留助滤剂对于工厂来说是可行的。通过引入荧光增白剂作为模型物,研究白水溶解助留助滤剂和固着剂对荧光增白剂的适应性发现,荧光增白剂的存在会大大降低CPAM+膨润土二元助留体系的留着效果,其中填料留着率(FPAR)在循环至稳定时下降了约60%,而在荧光增白剂存在的条件下,使用多盘白水清滤液溶解CPAM、分散膨润土与用清水时的留着效果基本一致,两者留着率的下降幅度基本相同。通过在CPAM+膨润土二元助留系统的基础上引入了有机微粒子,对CPAM+膨润土+有机微粒子三元助留系统对荧光增白剂的适应性研究发现,有机微粒子能够很好的提升CPAM+膨润土二元助留系统的助留效果。负电荷有机微粒子相对于正电荷有机微粒子对荧光增白剂的适应性更好,其填料留着率在循环至稳定后仅下降约15%,而正电荷有机微粒子则下降了约40%,而使用白水溶解有机微粒子对于有机微粒子的助留效果基本没有影响。

吴倩倩[6](2009)在《聚酰胺—胺树形大分子的合成及其在造纸湿部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造纸湿部助留助滤体系对抄纸过程及成纸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湿部抄造体系由酸性转变为中、碱性,白水封闭系统循环程度的提高,纸机车速的提高以及二次纤维的大量使用,对助留助滤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发新型高效的助留助滤剂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论文采用发散法,以乙二胺为核心,甲醇为溶剂,通过交替进行Michael加成反应和酰胺化反应,在适宜的工艺条件下合成了0.59.5代端酯基的半代聚酰胺-胺树形大分子(Gn.5 PAMAM)和1.010.0代端胺基的整代聚酰胺-胺树形大分子(Gn.0 PAMAM)。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元素分析、端基滴定等分析技术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胶体滴定对整代PAMAM的电荷密度进行了分析,表明高代数的整代PAMAM具有较高的阳电荷密度,且随着pH值的降低,其阳电荷密度逐渐升高。采用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CTA)对端胺基的整代PAMAM进行季铵化改性,制得阳离子聚酰胺-胺树形大分子(CPAMAM),由红外光谱分析得以证实,并通过测得其端胺基数量分析季铵化水平。电荷胶体滴定分析表明,CPAMAM的阳电荷密度受pH值的影响相对较小。采用氢氧化钠对端酯基的半代PAMAM进行阴离子化改性,得到阴离子的聚酰胺-胺树形大分子(APAMAM),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得以证实。电荷胶体滴定分析表明,APAMAM在中碱性溶液中呈现阴离子性,并且随着代数的增加和溶液pH的升高,其阴电荷密度逐渐升高。研究了树形大分子PAMAM、CPAMAM对漂白废新闻纸浆的助留助滤作用。结果表明,随着代数的增加,PAMAM和CPAMAM的助留助滤作用提高;随着pH值的升高,剪切作用的增强及作用时间的延长,二者的助留助滤作用均降低。但相对于未改性的整代PAMAM、CPAMAM在相同条件下的助留助滤效果更好。研究了CPAMAM与阴离子聚丙烯酰胺(APAM)以及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组成的双元助留助滤体系的作用效果。CPAMAM与APAM组成的双元助留助滤体系的作用好于单独使用CPAMAM,但不如CPAMAM与CPAM组成的双元助留助滤体系。后者在中、碱性和高剪切力的条件下依然具有良好的助留助滤作用。为了取得较好的成纸匀度,将CPAMAM与CPAM及无机阴离子微粒(膨润土或二氧化硅)组成微粒助留助滤体系,研究了其助留助滤作用效果。发现微粒体系对高pH值和高剪切作用不敏感。将高代数的APAMAM作为阴离子微粒与CPAM组成有机微粒体系,研究了其对漂白废新闻纸浆的助留助滤作用。结果表明,该有机微粒在中、碱性条件下具有较好的助留助滤作用效果,且抵抗高剪切作用的能力较强。研究了APAMAM与无机微粒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两者协同使用时的助留助滤效果更好。

杨桂英[7](2008)在《氢氧化镁铝类微粒助留系统的絮聚作用》文中研究指明氢氧化镁铝为混合金属氢氧化物,是最常见的一类水滑石。实验中利用氯化镁和氯化铝混合物与稀碱液的共沉淀反应,合成了带正电荷的氢氧化镁铝胶体,并对制得的胶体进行了表征。然后利用氢氧化镁铝作为阳离子微粒,通过动态滤水仪和絮凝度分析仪研究其自身,及与阴离子聚丙烯酰胺、阳离子聚丙烯酰胺、阴/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复合物等组成助留系统时,对纸料和填料的助留、絮聚情况,并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析氢氧化镁铝助留系统的助留机理与特点。结果表明,氢氧化镁铝微粒为完整的结晶体,颗粒大部分呈六边形结构,结晶状态良好,最大粒度为200nm,平均粒径100nm左右。氢氧化镁铝胶体随胶溶时间的增加其Zeta电位逐渐增加,而且使得其对纸料的助留作用提高,对高岭土和滑石粉填料的絮聚作用增强。此外,利用适当的剪切作用可提高氢氧化镁铝的分散性能,并由此可提高其对纸料的助留作用和对填料的絮聚作用。然而,单独使用氢氧化镁铝对纤维及填料的助留和絮聚作用不是很强。其对高岭土的絮聚作用主要靠氢氧化镁铝松散聚集体的“桥联”作用,而对滑石粉主要靠电中和作用。当氢氧化镁铝与阴离子聚丙烯酰胺组成阳离子微粒助留体系时,对纸料的助留作用和对填料的絮聚作用较强,且氢氧化镁铝加入量越高,达到最大絮聚所需阴离子聚丙烯酰胺的量也越大,所引发的絮聚具有一定的抗剪切作用,尤其是加入氢氧化镁铝后所历的剪切作用越大,最后的纸料留着率越高。CPAM/氢氧化镁铝助留体系具有良好的助留作用,以先加CPAM后加氢氧化镁铝时对纤维的留着率较好,并且在中性偏碱性的时候助留效果最佳。氢氧化镁铝与CPAM联合使用时,先加CPAM与先加氢氧化镁铝的两种加入顺序均可大幅度提高对高岭土的絮聚作用,并以先加氢氧化镁铝时达到最大絮聚所需氢氧化镁铝的量较低,但两种加入顺序对高岭土填料的絮聚机理不同,先加CPAM后加氢氧化镁铝形成的是结构致密的高岭土絮聚体,而先加氢氧化镁铝后加CPAM形成的是结构松散的高岭土絮聚体。氢氧化镁铝与APAM/CPAM复合物组成的助留系统中,随着APAM/CPAM复合物质量比增大,对麦草浆的助留作用随之提高。带有阳电荷的CPAM/APAM复合物比带有阴电荷的复合物具有更强的絮聚能力,但是氢氧化镁铝与高比例的CPAM/APAM复合物具有很有限的协同助留作用。

杨桂英,刘温霞,孟庆海[8](2007)在《氢氧化镁铝及其微粒助留系统》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近年来微粒助留体系的研究进展,尤其是无机阳离子微粒助留体系。着重论述了阳离子氢氧化镁铝与阴离子聚合物的协同助留作用及其发展。

毛俊云,赵宇,薛国新[9](2007)在《造纸助留体系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造纸助留体系经历了一元助留体系,二元助留体系和微粒助留体系以及目前世界上较先进的三元助留体系这四个发展阶段。本文系统的介绍了助留体系的发展及研究进展。

刘温霞[10](2006)在《造纸微粒助留助滤技术与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微粒组分为主线,简单介绍了微粒助留技术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二、阳离子微粒/阴离子聚合物组成的新型微粒助留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阳离子微粒/阴离子聚合物组成的新型微粒助留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壳聚糖微粒助留助滤系统的应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壳聚糖及其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1.2.1 壳聚糖的结构及性质
        1.2.2 壳聚糖在造纸中的应用
        1.2.2.1 壳聚糖应用于助留助滤系统的研究状况
        1.2.2.2 壳聚糖应用于纸页增强的研究状况
    1.3 助留助滤系统的发展概况
    1.4 微粒助留助滤系统的种类及发展概况
        1.4.1 CPAM-膨润土微粒助留助滤系统
        1.4.2 阳离子淀粉-胶体二氧化硅微粒助留助滤系统
        1.4.3 微粒助留助滤系统研究现状
        1.4.3.1 无机微粒助留助滤系统
        1.4.3.2 有机微粒助留助滤系统
    1.5 助留助滤的作用机理
        1.5.1 助留作用机理
        1.5.2 助滤作用机理
        1.5.3 微粒助留助滤系统的作用机理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7 研究内容
    1.8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不同脱乙酰度和不同分子量壳聚糖的制备及表征
    2.1 主要原料、仪器及试验方法
        2.1.1 主要实验原料与化学药品
        2.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1.3 实验方法
        2.1.3.1 不同分子量和不同脱乙酰度壳聚糖的制备
        2.1.3.2 壳聚糖脱乙酰度的测定
        2.1.3.3 壳聚糖分子量的测定
        2.1.3.4 红外光谱检测
        2.1.3.5 表观粘度及电荷密度的测定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不同脱乙酰度壳聚糖的制备及表征
        2.2.1.1 不同脱乙酰度壳聚糖的制备及测定
        2.2.1.2 红外光谱分析
        2.2.2 不同分子量壳聚糖的制备及表征
        2.2.2.1 分子量的测定
        2.2.2.2 红外光谱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性质的壳聚糖对Cs-Bent微粒系统的影响
    3.1 实验原料、仪器设备及实验方法
        3.1.1 实验药品与原料
        3.1.2 实验主要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1.3.1 助剂的配制
        3.1.3.2 纸页的抄造
        3.1.4 分析方法
        3.1.4.1 扫描电子显微(SEM)
        3.1.4.2 电位及助留助滤性能的测试
        3.1.4.3 成纸性能检测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壳聚糖脱乙酰度对Cs-Bent微粒系统性能的影响
        3.2.1.1 脱乙酰度对助留助滤性能的影响
        3.2.1.2 脱乙酰度对成纸物理性能的影响
        3.2.1.3 扫描电镜的分析
        3.2.2 壳聚糖分子量对Cs-Bent微粒系统性能的影响
        3.2.2.1 分子量对助留助滤性能的影响
        3.2.2.2 分子量对成纸物理性能的影响
        3.2.2.3 扫描电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壳聚糖单元系统与Cs-Bent微粒系统的比较
    4.1 主要原料、仪器及试验方法
        4.1.1 实验药品与原料
        4.1.2 主要实验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1.3.1 助剂的配制
        4.1.3.2 不同助留助滤系统的助剂添加
        4.1.3.3 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壳聚糖单元系统(Cs)和双元微粒系统(Cs-Bent)的比较
        4.2.1.1 助留助滤性能的比较分析
        4.2.1.2 成纸物理性能的比较分析
        4.2.1.3 壳聚糖-膨润土微粒助留助滤机理分析
        4.2.2 微粒助留助滤系统(Cs-Bent、CPAM-Bent、Cs-CPAM-Bent)的比较
        4.2.2.1 助留助滤和成纸物理性能的比较分析
        4.2.2.2 Cs-Bent系统和CPAM-Bent系统纤维絮聚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壳聚糖-纳米二氧化硅纳米系统的性能及工艺研究
    5.1 实验药品、仪器及研究方法
        5.1.1 主要实验原料及仪器
        5.1.2 主要实验仪器
        5.1.3 实验方法
        5.1.3.1 纸页的抄造
        5.1.3.2 不同助留助滤系统的助剂添加方式
        5.1.3.3 Cs-Ns系统的工艺
        5.1.4 分析方法
        5.1.4.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5.1.4.2 助留助滤性能及成纸物理性能测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Cs-Ns纳米系统与Cs单元系统的比较分析
        5.2.1.1 助留助滤性能比较
        5.2.1.2 成纸物理性能的比较
        5.2.1.3 扫描电镜分析
        5.2.2 助剂的用量对Cs-Bent纳米系统性能的影响
        5.2.2.1 对助留助滤性能的影响
        5.2.2.2 对成纸物理性能的影响
        5.2.3 剪切速度和剪切时间对Cs-Ns纳米系统性能的影响
        5.2.3.1 剪切速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2.3.2 剪切时间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Mintab软件全因子试验法优化Cs-Ns系统添加工艺
    6.1 实验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以“打浆度”响应为例分析实验
        6.2.2 不同响应的显着因子的确定
        6.2.3 不同响应的方差分析
        6.2.4 影响助留助滤和成纸性能的因子分析和水平确定
        6.2.5 最优工艺参数确定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2)微粒助留助滤体系及其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无机微粒助留助滤技术
    1.1 阴离子无机微粒体系
    1.2 阳离子无机微粒体系
2 有机微粒助留助滤技术
    2.1 阳离子有机微粒体系
    2.2 阴离子有机微粒体系

(3)微粒助留体系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阴离子微粒助留
    1.1 胶体二氧化硅类助留体系
    1.2 蒙脱石类助留体系
    1.3 氢氧化铝类助留体系
    1.4 有机微聚物助留体系
2 阳离子微粒助留
    2.1 有机阳离子微粒与阴离子聚合物复配助留体系
    2.2 无机阳离子微粒与阴离子聚合物复配助留体系
        2.2.1 改性胶体二氧化硅微粒助留体系
        2.2.2 氢氧化镁铝微粒助留体系
3 新型微粒助留体系
4 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

(4)钛酸钠一维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微粒助留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造纸微粒助留机理及其发展
        1.1.1 阴离子微粒助留体系
        1.1.2 类阴离子微粒助留体系
        1.1.3 阳离子微粒助留体系
    1.2 钛酸钠一维纳米材料
        1.2.1 钛酸钠性能特点
        1.2.2 钛酸钠一维纳米材料制备方法
        1.2.3 钛酸钠一维纳米材料的应用
        1.2.4 二氧化钛在造纸中的应用
    1.3 聚丙烯酰胺
        1.3.1 聚丙稀酰胺的简介
        1.3.2 聚丙稀酰胺的制备方法
        1.3.3 聚丙烯酰胺的应用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钛酸钠一维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合成温度对钛酸钠一维纳米材料形貌的影响
        2.2.2 合成时间对产物的影响
        2.2.3 钛酸钠纳米带的Zeta 电位随pH 值的变化
    2.3 结论
第3章 钛酸钠纳米带/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微粒助留体系
    3.1 实验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钛酸钠纳米带加入量对絮聚的影响
        3.2.2 CPAM 的加入量对絮聚的影响
        3.2.3 系统pH 值对絮聚的影响
        3.2.4 加入钛酸钠纳米带之前改变转速对絮聚的影响
        3.2.5 加入钛酸钠纳米带之后改变转速对絮聚的影响
        3.2.6 不同合成时间的钛酸钠对絮聚的影响
        3.2.7 絮聚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3.2.8 TEM 图片观察
        3.2.9 钛酸钠纳米带与纳米球状二氧化钛的对比
    3.3 结论
第4章 钛酸钠纳米管/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微粒助留体系
    4.1 实验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钛酸钠纳米管的Zeta 电位随pH 值的变化情况
        4.2.2 钛酸钠纳米管/CPAM 对高岭土的絮聚
        4.2.2.1 钛酸钠纳米管用量对高岭土絮聚的影响
        4.2.2.2 CPAM 用量对高岭土絮聚的影响
        4.2.2.3 pH 值对高岭土絮聚的影响
        4.2.2.4 加入CPAM 后的剪切作用对高岭土絮聚的影响
        4.2.2.5 加入钛酸钠纳米管后的剪切作用对高岭土絮聚的影响
        4.2.3 钛酸钠纳米管、纳米带与二氧化钛对高岭土絮聚作用的比较
        4.2.4 钛酸钠/CPAM 对二次纤维的助留作用
        4.2.4.1 钛酸钠加入量对浆料絮聚作用的影响
        4.2.4.2 CPAM 加入量对浆料絮聚作用的影响
        4.2.4.3 pH 值对浆料絮聚作用的影响
        4.2.4.4 剪切速度对浆料絮聚作用的影响
    4.3 结论
第5章 钛酸钠纳米带与碱式氯化镁纳米线微粒助留作用的比较
    5.1 实验
        5.1.1 实验原料
        5.1.2 实验仪器
        5.1.3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碱式氯化镁纳米线的表征
        5.2.2 钛酸钠纳米带与碱式氯化镁纳米线加入量对滑石粉絮聚的影响
        5.2.3 CPAM 加入量对滑石粉絮聚的影响
        5.2.4 CPAM 之后改变转速对滑石粉絮聚作用的影响
        5.2.5 钛酸钠纳米带、碱式氯化镁纳米线加入之后改变转速对滑石粉絮聚的影响
    5.3 结论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2 论文创新之处及对为未来工作的建议
        6.2.1 创新之处
        6.2.2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白水溶解纸机湿部化学品对系统留着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造纸节水的重要性
        1.1.1 造纸生产与水
        1.1.2 我国造纸工业用水情况
        1.1.3 造纸节水的主要措施
    1.2 纸机助留系统的助留机理
        1.2.1 机械截留
        1.2.2 胶体吸附
    1.3 微粒助留体系助留机理及影响因素
        1.3.1 阴离子微粒助留体系的机理
        1.3.2 CPAM+膨润土二元微粒助留体系
        1.3.3 有机阳离子聚合物微粒体系
    1.4 助留体系留着效率的影响因素
        1.4.1 剪切力的影响
        1.4.2 干扰物质的影响
        1.4.3 细小组分的影响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和课题来源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课题来源
第二章 金属离子对白水溶解助留助滤剂的影响研究
    2.1 概述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料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2.3 白水金属离子含量测定
        2.2.4 模拟白水的配制
        2.2.5 实验药品的制备
        2.2.6 动态滤水实验
        2.2.7 浆料Zeta电位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金属离子对浆料和填料留着的影响
        2.3.2 金属离子在不同pH值下对浆料Zeta电位的影响
        2.3.3 金属离子浓度对浆料Zeta电位的影响
        2.3.4 不同絮凝剂浓度下对金属离子对浆料Zeta电位的影响
        2.3.5 金属离子水解规则及其对浆料Zeta电位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系统白水溶解助留助滤剂的研究
    3.1 概述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2.3 化学试剂的配制
        3.2.4 白水循环实验
        3.2.5 动态滤水实验
        3.2.6 阳离子需求量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白水循环对系统留着性的影响
        3.3.2 白水溶解CPAM对系统留着性的影响
        3.3.3 白水分散膨润土对系统留着性的影响
        3.3.4 白水溶解CPAM和分散膨润土对系统留着性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白水溶解助留助滤剂对荧光增白剂的适应性研究
    4.1 概述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料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2.3 化学试剂的配制
        4.2.4 白水循环
        4.2.5 动态滤水实验
        4.2.6 阳离子需求量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荧光增白剂对系统留着性的影响
        4.3.2 固着剂对系统留着性的影响
        4.3.3 白水溶解CPAM和分散膨润土对荧光增白剂适应性
        4.3.4 白水溶解固着剂对固着剂固着效果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CPAM+膨润土+有机微粒子三元助留系统对荧光增白剂的适应性研究
    5.1 概述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原料
        5.2.2 主要仪器设备
        5.2.3 化学试剂的配制
        5.2.4 白水循环
        5.2.5 动态滤水实验
        5.2.6 阳离子需求量的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CPAM+膨润土+有机微粒子三元助留系统的助留效果
        5.3.2 白水溶解有机微粒对系统留着的影响
        5.3.3 白水溶解有机微粒子对荧光增白剂的适应性
    5.4 小结
总结
    一、论文主要工作
    二、主要结论
    三、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四、对未来工作的设想和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聚酰胺—胺树形大分子的合成及其在造纸湿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助留助滤的作用机理
        1.1.1 电中和机理
        1.1.2 补丁机理
        1.1.3 桥连机理
    1.2 助留助滤体系的发展历程
        1.2.1 单元助留助滤剂
        1.2.2 双元助留助滤体系
        1.2.3 微粒助留助滤体系
    1.3 PAMAM 树形大分子
        1.3.1 PAMAM 树形大分子的合成
        1.3.2 PAMAM 树形大分子的表征
        1.3.3 PAMAM 树形大分子的应用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聚酰胺-胺树形大分子的合成、改性及其表征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PAMAM 的合成与改性
        2.2.2 PAMAM 的表征
    2.3 结论
第3章 聚酰胺-胺树形大分子的助留助滤作用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树形大分子单元组分的助留助滤性能
        3.2.2 与阴离子聚合物组成的双元助留助滤体系
        3.2.3 与阳离子聚合物组成的双元助留助滤体系
        3.2.4 与阳离子聚合物及无机阴离子微粒组成微粒助留助滤体系
        3.2.5 不同助留助滤体系助留助滤效果的比较
        3.2.6 不同助留助滤体系对成纸性能的影响
    3.3 结论
第4章 阴离子聚酰胺-胺树形大分子的助留助滤作用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APAMAM 作为有机阴离子微粒的作用效果
        4.2.2 APAMAM 与无机阴离子微粒的协同作用
        4.2.3 不同助留助滤体系助留助滤效果的比较
        4.2.4 不同助留助滤体系对成纸性能的影响
    4.3 结论
第5章 结论
    5.1 结论
    5.2 论文创新之处及对为未来工作的建议
        5.2.1 创新之处
        5.2.2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氢氧化镁铝类微粒助留系统的絮聚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造纸助留体系及其作用机理
        1.1.1 单元助留体系
        1.1.2 双元助留体系
        1.1.3 微粒助留体系
    1.2 水滑石
        1.2.1 结构
        1.2.2 制备方法
        1.2.3 应用
    1.3 聚丙烯酰胺
        1.3.1 聚丙稀酰胺的合成方法
        1.3.2 各种聚丙烯酰胺的合成
        1.3.3 聚丙烯酰胺的应用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氢氧化镁铝的合成及其絮聚作用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讨论
        2.2.1 阳离子微粒氢氧化镁铝的特性
        2.2.2 氢氧化镁铝对纸料的絮聚作用
        2.2.3 氢氧化镁铝对填料的絮聚作用
        2.2.4 氢氧化镁铝对滑石粉的电中和作用
    2.3 结论
第3章 氢氧化镁铝/阴离子聚丙烯酰胺微粒助留系统
    3.1 实验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阴离子聚丙烯酰胺对二次纤维的助留作用
        3.2.2 氢氧化镁铝与阴离子聚丙烯酰胺的加入量对助留效果的影响
        3.2.3 剪切速度对微粒助留效果的影响
        3.2.4 硫酸铝对助留效果的影响
        3.2.5 氢氧化镁铝与阴离子聚丙烯酰胺对滑石粉的协同絮聚作用
        3.2.6 剪切速度对絮聚的影响
        3.2.7 絮聚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3.3 结论
第4章 氢氧化镁铝/阳离子离子聚丙烯酰胺微粒助留系统
    4.1 实验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氢氧化镁铝与CPAM 的协同助留作用
        4.2.2 硫酸铝对CPAM/氢氧化镁铝助留效果的影响
        4.2.3 pH 值对系统助留作用的影响
        4.2.4 氢氧化镁铝及CPAM 对高岭土的电荷中和作用
        4.2.5 CPAM 先加,氢氧化镁铝后加对高岭土的絮聚
        4.2.6 氢氧化镁铝先加,CPAM 后加对高岭土的絮聚
        4.2.7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4.3 结论
第5章 三元助留系统的初步探讨
    5.1 实验
        5.1.1 实验原料:同第四章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氢氧化镁铝与APAM/CPAM 复合物的协同助留作用
        5.2.2 氢氧化镁铝与CPAM/APAM 复合物的协同助留作用
        5.2.3 阳离子氢氧化镁铝微粒与阴/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协同助留作用
    5.3 结论
第6章 结 论
    6.1 结论
    6.2 论文创新之处及对为未来工作的建议
        6.2.1 创新之处
        6.2.2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阳离子微粒/阴离子聚合物组成的新型微粒助留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壳聚糖微粒助留助滤系统的应用机理研究[D]. 胡倩.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2]微粒助留助滤体系及其研究现状[J]. 傅英娟,张凤山,李建华,谭业邦. 中华纸业, 2011(08)
  • [3]微粒助留体系的研究现状[J]. 张绪燕,刘温霞. 纸和造纸, 2010(07)
  • [4]钛酸钠一维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微粒助留作用[D]. 张绪燕.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0(04)
  • [5]白水溶解纸机湿部化学品对系统留着性的影响研究[D]. 邱兴.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
  • [6]聚酰胺—胺树形大分子的合成及其在造纸湿部中的应用[D]. 吴倩倩.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09(03)
  • [7]氢氧化镁铝类微粒助留系统的絮聚作用[D]. 杨桂英.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08(12)
  • [8]氢氧化镁铝及其微粒助留系统[A]. 杨桂英,刘温霞,孟庆海. '2007(第十四届)全国造纸化学品开发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7
  • [9]造纸助留体系的研究进展[A]. 毛俊云,赵宇,薛国新. '2007(第七届)中国造纸化学品开发应用国际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7
  • [10]造纸微粒助留助滤技术与研究现状[A]. 刘温霞. '2006(第十三届)全国造纸化学品开发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

标签:;  ;  ;  ;  ;  

一种由阳离子微粒/阴离子聚合物组成的新型微粒截留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