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C-亮氨酸呼气试验和氨基酸吸收

~(13)C-亮氨酸呼气试验和氨基酸吸收

一、~(13)C-亮氨酸呼气实验与氨基酸吸收(论文文献综述)

张福蓉[1](2020)在《太极拳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及宿主代谢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明确太极拳干预T2D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太极拳干预T2DM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探索太极拳干预T2DM的可能的微生物学相关作用机制,为太极拳运动疗法干预T2DM提供微生物学及代谢组学的生物信息学依据。方法1.在主要中英医学数据库系统检索已发表的太极拳干预T2D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使用AMSTAR 2方法学质量评估工具和ROBIS系统评价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并对方法学质量和主要结局指标进行定性描述的证据合成,明确太极拳干预T2D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运用第三代高通量Pacio全长16S r DNA测序技术和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联合运用,探索T2DM患者与正常人的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组学的差异。本部分研究纳入20名T2DM患者和10名健康对照者,T2DM患者随机分到太极拳组和步行组,每组各10例,太极拳组受试者接受24式简化太极拳运动训练,每周3次每次60分钟,共12周;步行组受试者接受健步走运动干预,每周3次每次60分钟,共12周。比较T2DM与健康对照者以及不同有氧运动干预(太极拳、健步走)前后,T2DM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组学的差异;探讨太极拳等有氧运动对T2DM可能的微生物学相关作用机制。结果1.系统评价再评价的主要结果经过系统检索与筛选,最终共纳入11篇基于太极拳运动干预T2DM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系统评价。结论方面,基于8篇文献(包括两篇低偏倚风险研究)得到阳性结果,可以认为太极拳与对照组相比,能安全有效地改善T2DM患者的血糖水平和生活质量。11篇系统性价的AMTAR 2评价结果1篇为低质量,剩余10篇均为极低质量,ROBIS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2篇为低偏倚风险,余9篇均为高偏倚风险,可能与研究的质量与工具使用方法有关。2.太极拳干预T2DM的肠道菌群及代谢组学的研究结果T2DM患者与正常人比较,肠道菌群结构的优势菌构成基本一致,主要为拟杆菌门、厚壁菌门以及变形菌门;Wilcoxon rank-sum test检验结果发现二者在目、科、属和种水平均存在显着差异的菌类;LEf Se分析结果显示对T2DM有意义的主要biomaker包括Barnesiella,Barnesiellaceae,Actinobacteria以及Lachnospira;对健康人组有意义的差异菌群包括有益菌Roseburia,Megamonas,Anaerobacterium,Gammaproteobacteria,Selenomonadaceae,Selenomonadales以及Prevotella;秩和检验结果提示太极拳运动干预前后Blautia-luti丰度降低;Lef Se结果显示步行运动干预前后的两组样本也仅有一个Ruminococcaceae。说明T2DM患者与健康人在肠道菌群结构上的确存在显着差异,3个月的太极拳和步行运动能一定程度上地影响患者的肠道菌群,但目前能观察到的肠道菌群的变化相对有限。T2DM患者与正常人在血清、尿液和粪便代谢均存显着的差异,血清差异代谢物包括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肌醇等26个,涉及的代谢通路主要包括半乳糖代谢、磷酸肌醇代谢以及氨基酸代谢等;尿液差异代谢物包括N-甲基5-羟色胺,5-甲氧基色胺,L-组氨酸,脱氧胞苷等39个,涉及的代谢通路主要有苯丙氨酸代谢通路和花生四烯酸等多条通路;粪便代谢组学的差异代谢物包括Lyso SM(d18:1),棕榈酸、甜菜碱、吲哚乙醛、亮氨酸等45个,涉及的通路主要包括酪氨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等。血清、尿液和粪便代谢组学差异代谢物通路富集分析提示T2DM与健康人在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降解通路、酪氨酸代谢通路以及蛋白质消化与吸收通路有共同的通路富集,是研究T2DM宿主整体代谢需要重点关注的代谢通路。太极拳和步行运动能够一定程度上影响T2DM患者体内的代谢状态,可能是通过影响氨基酸和蛋白质代谢相关通路来实现的。结论1.太极拳运动可以有效改善地T2DM患者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但由于在血脂相关指标、身体质量指数、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平衡功能方面的研究数量有限、研究偏倚风险过高,尚无法得出有效的结论,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予以证实。2.与正常人相比较,T2DM患者体内存在肠道菌群结构失调、代谢紊乱的状态。3.太极拳和健步走有氧运动可以一定程度上影响T2DM患者肠道菌群和宿主代谢状态,可能是通过促进某些肠道有益菌生长,影响氨基酸和蛋白质代谢等通路,达到改善宿主代谢状态。

朱海林[2](2020)在《野山参化学成分及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活性的研究》文中认为在综述人参种类、野山参研究进展及人参化学成分研究技术等基础上,本论文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深入研究了野山参的小分子化学成分、野山参与园参的化学组成异同、野山参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一)野山参的化学成分研究1、野山参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利用硅胶柱色谱、大孔吸附树脂色谱、葡聚糖凝胶色谱、ODS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手段,从20年生野山参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了55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分析、核磁共振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及高分辨率质谱(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HR-MS)解析鉴定了其结构,包括47个三萜、2个炔醇、4个甾体及2个烷烃。其中,化合物14为新化合物,化合物516为首次从人参中分离得到的成分。研究为阐明野山参的化学组成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和科学数据。2、野山参化学成分的LC-MS分析与鉴定采用超高效液相-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quadrupole-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结合UNIFI天然产物解析平台,首次对30年生野山参80%甲醇提取物中小分子化学成分(分子量为1001500 Da)进行了快速分析与鉴定。结果显示30年生野山参80%甲醇提取物中富含各种结构类型的成分。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或通过精确分子量和典型碎片分析,鉴定了101种化合物。结构类型包括三萜、有机酸和有机酸酯、甾醇和炔醇、氨基酸和醛酮类等,以三萜类成分为主。研究为阐明野山参的化学组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3、野山参根、根茎指纹图谱及化学模式识别研究首次建立了30年生野山参的根及根茎HPLC指纹图谱。筛选出19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的12个成分。40批野山参根及根茎样本的相似度为0.7140.892。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0批野山参样本被分成野山参根和野山参根茎两类。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g1、Re、Rb1、Rc和人参环氧炔醇等5个成分是造成根和根茎化学组成差异的主要物质。该研究为完善野山参质量评价的指标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4、野山参根、茎、叶和籽中人参皂苷的测定与分析首次对20年生野山参根、茎、叶和籽4个部位中的总皂苷和12种单体皂苷进行了测定。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表明,叶中总皂苷含量最高(20.3%),其次为根(6.8%)、茎(5.0%)和籽(3.8%)。HPLC-UV法测定结果显示,各部位单体皂苷含量差异较大:根中以Rg1、Rb1、Rc、Re和Rd为主;茎中以PPT、Re、Rb1、Rb3和Rd为主;叶中以Re、Rd、Rg1、Rb3、Rc和Rb2为主;籽中以Re、Rg1和Rc为主。该结果可为野山参各部位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同时也为野山参地上部分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5、野山参根、茎、叶和籽中挥发性成分分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首次测定了20年生野山参根、茎、叶和籽4个部位中的挥发性成分。共鉴定184个挥发性成分。其中,根中鉴定了54个成分,含烃(23.4%)、醇/酚(21.4%)、酯(16.3%)及醛(6.8%)等结构类型;茎中84个成分,含烃(80.5%)、醇/酚(4.0%)及酯(4.8%)等结构类型;叶中68个成分,含烃(86.5%)、醛(3.7%)、酮(2.0%)及酯(2.2%)等结构类型;籽中81个成分,含烃(81.6%)、酯(4.5%)、醇/酚(3.4%)及醛(2.0%)等结构类型。根、茎、叶和籽挥发性成分在种类和含量上存在较大差异:分别含有27、37、19和35种特有成分,而共有成分仅为9种。本研究不仅可为野山参各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也可为各部位的进一步开发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二)野山参与园参的化学组成对比研究1、野山参与园参的代谢组学研究采用UPLC-Q/TOF-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首次开展了30年生野山参和5年生园参的非靶标代谢组学研究。发现二者在化学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或进行精确分子量和典型碎片分析,鉴定了14种潜在的化学标志物。野山参中含量高于园参的标志物有人参皂苷Rg1、Re2、Rf、Rg4、绞股蓝皂苷Ⅸ、XVII和人参环氧炔醇,其中除Rg1和人参中特征成分Rf外,多为侧链变化的稀有皂苷。园参中含量高于野山参的标志物有人参皂苷Re、Rb3、Rd、三七皂苷R1、西洋参皂苷L10、(E,E)-9-羟十八烷基-10,12-二烯酸、12,13,15-三羟基-9-十八烯酸及正十五醛,其中常见皂苷较多,且有烷烃类物质。研究可为建立区别于园参的野山参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2、野山参与园参单体成分化学模式识别分析基于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V detector,HPLC-UV)法首次开展了30年生野山参与5年生园参中单体成分的化学模式识别与分析。检测波长为203 nm。计算任意两个色谱峰面积的比值,利用聚类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识别了30年野山参与5年园参中峰面积比值具有明显差异的6种组合物,分别是:人参环氧炔醇/齐墩果酸、人参炔醇/齐墩果酸、人参炔醇/人参皂苷Re、人参炔醇/人参皂苷Rd、人参环氧炔醇/人参皂苷Re及人参皂苷Rf/人参皂苷Rd。研究结果为识别野山参特征组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3、野山参与园参挥发性成分的比较研究基于HS-SPME与GC-MS联用技术,首次开展了园参(5年生)和野山参(30年生)挥发性成分的比较研究。共鉴定了69种挥发性成分,包括53个倍半萜、8个单萜、3个醛、2个酯、1个酸、1个酮、1个醚。其中,从园参中鉴定了(E)-β-金合欢烯(23.12%)、白菖油萜(12.22%)和β-榄香烯(11.98%)等50个成分;从野山参中鉴定了白菖油萜(19.95%)、α-新丁香三环烯(12.54%)和α-愈创木烯(10.47%)等38个成分。园参和野山参有12个共有成分,同时也含有差异性的成分。园参中含有17个特征成分,占总挥发性成分的29.91%,其中(E)-β-金合欢烯(23.12%)的含量较高;野山参中含有15个特征成分,占总挥发性成分的19.35%,其中4,11,11-三甲基-8-亚甲基-[1R-(1R*,4Z,9S*)]-双环[7,2,0]十一碳-4-烯(10.24%)的含量较高。(三)野山参抗COPD的生物活性及相关机制研究1、野山参各萃取部位对CSE诱导的A549细胞炎性损伤的影响以外源性香烟烟雾提取物(Cigarette smoke extract,CSE)刺激A549细胞,建立了体外香烟烟雾损伤模型,首次评价了20年生野山参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对CSE诱导A549细胞炎性损伤的作用。结果表明,正丁醇萃取物可以降低A549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1β和IL-6的水平,对CSE诱导的A549细胞炎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2、野山参中单体人参皂苷对CSE诱导的A549细胞炎性损伤的影响首次评价了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中4种新人参皂苷Rm1、Rm2、Rm3和Rm4,以及3种已知人参皂苷Rb2、Rd、Rg3对CSE诱导的COPD保护作用。该7个单体人参皂苷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TNF-α,IL-1β和IL-6在CSE诱导的A549细胞上清液中的水平,改善相关的炎症反应,以人参皂苷Rg3、Rb2的作用最强。HDAC2途径可能参与了针对A549细胞中CSE介导的炎症反应的保护作用。3、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对COPD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采用小鼠鼻吸吸烟法建立了香烟烟雾诱导的COPD模型,灌胃给予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3周,首次评价了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对COPD小鼠的干预作用。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高剂量组(40 mg/kg/d)和中剂量组(20 mg/kg/d)可增加COPD小鼠体重;增大用力呼气容积(FEV100/FVC),减少静态顺应性(Cchord)和气道阻力(RI);降低促炎因子TNF-α、IL-1β和IL-6水平;增加SOD含量,降低MDA含量;改善肺组织病理损伤。证明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可呈剂量依赖性地改善小鼠肺功能、减轻炎性反应和氧化损伤、增强抗氧化能力。野山参具有较好的抗COPD作用。4、野山参抗COPD的血清药物化学及网络药理学研究基于UPLC-Q/TOF-MS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rojections to latent structu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首次开展了20年生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在COPD小鼠血清中移行成分的研究。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或根据精确分子量以及典型碎片,辨识了17个移行成分,包括原型和代谢产物,分别为:人参皂苷Rg1、Re、Rf、Rb1、Rc、Ro、Rh1、Rd、Rg3、Rh2、CK、Rs3、原人参三醇、越南人参皂苷R4、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人参炔醇及人参环氧炔醇。将以上17个血中移行成分作为“候选化合物”,应用网络药理学首次构建了“野山参血中移行成分-COPD靶点-通路”相互作用网络。预测了IL6、IL1B、TNF、MMP9及MAPK1等是野山参抗COPD的潜在关键靶蛋白,前3个靶蛋白已经在药理活性研究中得到了验证。还预测了可能是通过调控Pathways in cancer、TNF、PI3K-Akt等信号通路以及花生四烯酸代谢、亚油酸代谢、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而发挥抗COPD作用。研究为进一步探讨野山参抗COPD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5、野山参抗COPD的代谢组学研究利用基于UPLC-Q/TOF-MS的代谢组学技术,首次研究了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对香烟烟雾诱导的COPD模型小鼠内源性代谢物及相关代谢途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小鼠比较,COPD模型组小鼠血清中许多内源性代谢物含量发生了明显改变。经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干预后,L-色氨酸、花生四烯酸,亚油酸,卵磷脂,白细胞三烯A4等20种内源性代谢物水平可显着回调。由此推断野山参是通过干预亚油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视黄醇代谢、醚脂代谢、甘油磷脂代谢以及色氨酸代谢等7条代谢途径而发挥抗COPD作用。该部分研究也验证了网络药理学预测的3条代谢途径。综上,本论文对野山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可为阐明野山参化学组成及与园参的差异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扩大野山参的药用范围提供理论支持。

张雪娟[3](2020)在《高效递送、精准治疗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聚赖氨酸干粉吸入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肺部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感染具有病死率高、病程长、治疗困难等特点,其治疗亟需引起重视。目前,肺部PA感染临床治疗中存在着两大瓶颈:传统抗菌药物耐药性高和传统制剂病灶部位药物递送效率低,因此研发一种装载具有独特抗菌机理的新型抗菌药物,并高效递送到肺部的药物递送系统,是精准治疗肺部PA感染的关键。作为一种新型抗菌肽,聚赖氨酸(Poly-lysine,PLL)具有不同于传统抗生素的独特抗菌机理,且生物相容性好,在肺部PA感染的治疗方面潜力巨大。将PLL与可直接将药物递送至肺部病灶的干粉吸入剂(Dry powder inhalations,DPIs)结合,是实现高效递送、精准治疗肺部PA感染的有效途径。然而,PLL的高吸湿性及DPIs的吸湿不稳定对这一制剂的开发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何提高PLL DPIs的递送效率和贮存稳定性是本课题要解决的两大关键问题。本研究创新地利用吸湿性极低的疏水性氨基酸亮氨酸的界面富集作用及皱缩成型特性,采用喷雾干燥法成功地一步构建了亮氨酸修饰的PLL DPIs,改善其空气动力学性质,增强其抗湿稳定性,有效地提高了肺部的递送效率,有望实现在肺部的定点沉积,提高肺部PA感染的治疗疗效。同时,深入研究亮氨酸修饰的PLL DPIs的成型机制,阐明其对肺部药物递送的增效机制及抗湿机理。首先,筛选吸湿性低、稳定性高且肺部生物相容性较好的DPIs载体材料、优化溶剂体系,优选得到聚赖氨酸-亮氨酸的纯水体系。改进工艺参数,制备不同比例亮氨酸修饰的PLLDPIs,考察其粒径、密度、表面形态、二级结构及吸湿性等物理化学性质。结果显示,不同比例亮氨酸修饰的PLL DPIs的粒径及密度均随亮氨酸含量的增加而呈先减后增的趋势,P2(聚赖氨酸-亮氨酸=85-15)具有最低的粒径及密度。DVS及SEM结果显示,随着亮氨酸比例的增大,PLL DPIs的吸湿性逐渐得以改善且颗粒呈现出褶皱表面的类枣核状。此外,圆二色谱结果表明亮氨酸的添加未影响PLL的二级结构。通过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葡萄球菌评估PLLDPIs的体外抗菌活性,并探究其抗菌机制。结果显示,PLL DPIs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其抗菌机制是通过损伤细菌菌膜,破坏其完整性,以致细菌胞内物质外溢,菌体解体。采用新一代药用粒子撞击器评估不同比例亮氨酸修饰的PLLDPIs的体外肺部药物递送性能。结果表明,亮氨酸的加入可有效改善PLLDPIs的空气动力学性质,显着提高其肺部药物递送效率,其中15%亮氨酸修饰的PLL DPIs(P2)的肺部药物递送效率及递送剂量显着高于其他处方。通过FT-IR和SS-NMR推测其结构组成,结合亮氨酸和PLL的表面形貌电镜图、表面张力及接触角阐述亮氨酸修饰的PLLDPIs的成型机理及抗湿机制。并探究高湿环境对亮氨酸修饰的PLL DPIs(P2)及未修饰的PLL DPIs(P0)的物化性质及肺部药物递送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P2可维持其物化性质和肺部药物递送效率,而P0出现了结块、团聚等现象,肺部药物递送效率也大大下降。溶质迁移的速率差异及表面张力浓度梯度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亮氨酸聚集在外而PLL在内的具有核壳结构的PLL DPIs。其疏水亮氨酸壳层,可有效抵抗高湿环境的影响,同时避免PLL与外界水分的直接接触,提高PLL DPIs的抗湿稳定性。通过Wister大鼠肺部感染PA的急性肺炎模型评价亮氨酸修饰PLL DPIs(P2)的体内抗菌作用,并验证其体内增效作用。结果显示,P2可以显着降低其肺组织菌落数,减少血清及BALF中的炎症因子,且其肺组织病变也得以缓解,具有良好的体内抑菌作用。同时,亮氨酸修饰PLL DPIs(P2)的体内抗菌作用明显优于未修饰的PLL DPIs(P0)。通过体外细胞毒性评价、溶血性考察、纤毛毒性检测,肺功能评估、肺组织切片检查及肺泡灌洗液分析等手段全面地验证了的亮氨酸修饰的PLLDPIs用于肺部药物递送的安全性。结果显示,亮氨酸修饰的PLLDPIs对细胞、纤毛及肺部组织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综上,本研究创新地利用吸湿性较低的疏水氨基酸亮氨酸对PLL进行改性修饰,构建了一种兼具下呼吸定点沉积和抗湿稳定性高的PLL DPIs,有望直接、高效、稳定地输送至肺部病灶,精准治疗肺部PA感染,突破目前肺部PA感染的治疗瓶颈。

刘慧[4](2019)在《异氟烷麻醉对犬心肺功能及血浆代谢物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吸入麻醉药已被证实是安全有效的诱导和维持麻醉药物。异氟烷是临床中使用最广泛的吸入麻醉药之一。异氟烷麻醉能对心肺功能产生抑制作用,引发二氧化碳蓄积和低氧血症。代谢组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在生物学许多研究领域有广泛应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研究无法察觉的变化,可以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发现。其中,GC-MS技术在代谢组学研究中使用较广泛。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不同浓度异氟烷长时间麻醉后犬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包括体温、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变化,探索异氟烷的合理用量,以期能为异氟烷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并结合GC-MS技术,分析2%异氟烷长时间麻醉后犬血浆内代谢物的变化,以探索异氟烷对机体代谢调控机制的影响。1异氟烷麻醉对犬生理指标的影响本试验选取15只雪纳瑞犬,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分别使用2%、3%和4%浓度的异氟烷对犬进行吸入麻醉,麻醉过程中监测犬体温、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变化,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2%、3%、4%浓度异氟烷维持麻醉对犬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均具有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异氟烷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显着;3组犬在麻醉过程中的心脏节律和心电图波形基本正常,Q-T间期均延长,S-T段均下移;3组犬的心肌酶指标无显着变化;2%与3%组犬的动脉血气指标无显着变化,4%组犬的pH显着下降。研究结果表明,异氟烷对心肺功能具有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使用2%或更低浓度的异氟烷进行维持麻醉具有更高安全性。2基于GC-MS技术的异氟烷麻醉犬血浆代谢组学研究本试验选取5只雪纳瑞犬,分别采集麻醉前30min(Class 1)、异氟烷维持麻醉6 h(Class 2)和麻醉终止后24 h(Class 3)犬的血液进行代谢组学分析。通过GC-MS技术和NIST质谱数据库鉴定犬血浆中的内源性代谢物,使用多变量数据分析和t检验,筛选出差异代谢物,最后使用KEGG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鉴别出差异显着的代谢通路。结果发现,Class 1与Class 2组间代谢存在显着性差异,而Class 1与Class 3组间无显着性差异。Class 2与Class 1相比,共筛选出67个差异代谢物,其中37个代谢物能准确命名。利用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共筛选出14个与异氟烷麻醉相关的代谢物,其中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顺丁烯二酸、氧脯氨酸、肌酸、赖氨酸和海藻糖在麻醉6 h后含量增多,乳酸、琥珀酸、尿嘧啶、α酮戊二酸、柠檬酸和α戊二酸氨基葡萄糖1-磷酸在麻醉6 h后含量减少,查询KEGG数据库,发现这些物质主要参与糖、氨基酸和核苷酸代谢。研究结果表明,犬在麻醉6h后体内的糖、氨基酸和核苷酸代谢发生了紊乱,而异氟烷麻醉对犬代谢的影响在24 h后基本恢复正常。

孙益[5](2018)在《基于LC-MS急性发作期儿童支气管哮喘血浆生物标记物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利用代谢组学LC-MS技术分析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血浆中生物标记物变化,从代谢通路角度探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分析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寒哮与热哮患儿血浆中生物标记物变化,从代谢通路变化的角度探讨急性发作期儿童支气管哮喘生物标记物。方法:本实验分为支气管哮喘组与正常对照组,通过收集支气管哮喘寒哮组患儿48例、热哮组患儿14例、正常组30例儿童血浆样本,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检测血浆样本中的代谢物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对产生的矩阵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出支气管哮喘儿童与正常对照组、支气管哮喘寒哮组与热哮组血浆样本差异性代谢物质,并使MetaboAnalyst平台分析可能存在的代谢通路。结果:各组间可良好区分,筛选出差异性代谢物及代谢通路。(1)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儿童与正常对照组血浆样本可明显区分,寒哮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正负离子模式下分别有33及17种差异性代谢物,热哮组与正常对照组正负离子模式下分别有34及16种代谢物具有差异。(2)比较实验组与正常组,发现可能存在的代谢通路与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有关,包括:鞘脂代谢、甘油磷脂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视黄醇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磷酸肌醇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代谢、牛磺酸代谢。(3)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寒哮组与热哮组相比较,可筛选出差异性的18种代谢物质,并得出可能存在相关的2条代谢通路,分别为甘油磷脂代谢通路和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结论: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儿童与正常对照组血浆代谢物具有明显差异,可能与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有关;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寒哮组与热哮组血浆样本生物标记物及代谢通路的差异性,可揭示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病证关系。

刘晨[6](2016)在《应用IAAO技术测定育肥羔羊小肠可代谢Met和Lys的需要量》文中提出本文采用指示氨基酸氧化技术(IAAOT)以13C-苯丙氨酸(13C-Phe)作为指示剂氨基酸(IAA),来探讨育肥羔羊在正常饲喂条件下对Met和Lys的需要量,为提高育肥羔羊对日粮蛋白质的利用效率,提高生产性能水平,提供试验依据。试验一:为了探讨育肥羔羊在饲喂条件下颈静脉灌注13C-Phe作为IAA进行AA代谢动力学研究时,呼出气13CO2中同位素丰度达到稳定状态的时间及平台期持续时间。选取4只体重32 kg左右哈萨克公羔作为试验动物,代谢笼内单笼饲养。每天按正常采食量的90%(1200 g)饲喂2次。其中第1-6 d为适应期,第7 d为灌注和呼出气的采样期。采集灌注过程中至灌注结束后不同时间点的呼出气样本,测定13C的千分差值,以确定同位素的稳态。结果表明,4只试验羊在饲喂条件下以13C-Phe作为IAA进行IAAO测定时,呼出气样品中13C的千分差值在灌注开始1h后迅速升高,平台期可维持2 h左右,最终确定的13C-Phe的最佳取样时间是在灌注开始后的第1.5-第4 h。本研究的结果为今后测定动物对蛋白质和各种AA的需要量奠定了基础。试验二:为了探讨育肥羔羊Met的需要量,本试验使用IAAOT进行评定。选取3只体重(30.8±0.4 kg)哈萨克公羔,手术安装十二指肠瘘管,代谢笼内单笼饲养。以13C-Phe作为指示剂。第1-6 d为适应期,第7 d进行IAAO试验。每只试验羊在进行13C-Phe 4 h[1.33 mg13C-Phe/(kg·h)]的持续灌注前,首先通过颈静脉注射13C-Phe及13C-碳酸氢钠的启动剂量0.67 mg/kg和0.18 mg/kg。呼出气样品在灌注后的90,150和210 min进行收集。Met的需要量通过13C-Phe氧化释放的13CO2氧化率的拐点以及两线性回归模型估计得出。13C-Phe的氧化率随着Met灌注剂量达到1.65 g/d而呈现逐渐降低趋势(P<0.001)。当Met的剂量从1.65 g/d增加到2.15 g/d(P>0.05)其13C-Phe的氧化率变化不显着。因此得出Met的补充量为1.28±0.11 g/d。由先前试验得出小肠Met的净吸收量为0.74 g/d,因此Met的总需要量为2.02 g/d。试验三:本试验的目的是通过使用IAAOT进行育肥羔羊Lys需要量的评定。选取3只哈萨克羊(体重42.5±0.4 kg,6月龄)手术安装十二指肠瘘管,代谢笼内单笼饲喂。通过往十二指肠灌注AA混合溶液,Lys的灌注量随着试验周期的进行逐渐减少。经过第1-6 d的适应期,在第7d进行IAAO的检测。每只试验羊在进行13C-Phe 4 h[1.33 mg 13C-Phe/(kg·h)]的持续灌注前,首先通过颈静脉注射13C-Phe及13C-碳酸氢钠启动剂量的0.67 mg/kg和0.18mg/kg。呼出气样品在灌注的90,150和210min收集。呼出气13CO2的丰度通过同位素质谱仪来测定。Lys需要量的估计通过两线性回归模型以及Phe氧化率拐点分析得出。随着灌注剂量的增加氧化速率呈线性下降(P<0.001),呈现剂量依赖性,高达2.94 g/d,与4.546.14g/d无显着差异(P>0.05)。过瘤胃Lys的最低需要量因个别羔羊不同其变化范围是6.096.92 g/d。本试验得出羔羊Lys需要量的平均估计为2.92±0.47 g/d。由先前的试验得知羔羊小肠Lys净吸收量为3.46 g/d,因此总的Lys的最低需要量是6.38 g/d。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采用IAAOT测得新疆哈萨克羔羊Met和Lys的最低生理需要量分别为2.02 g/d和6.38 g/d,此结果为以后育肥羔羊日粮AA的平衡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刘会君[7](2014)在《基于GC/MS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肺癌胸腔积液中挥发性代谢物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肺癌(Lung Cancer)是世界上严重威胁人们健康和生命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2012年全球大约159,000,000人死于肺癌,在我国肺癌已跃居癌症死因第一位。胸腔积液通常由肺部病变直接产生,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是肺部疾病最特异的人体体液,可能是一个理想的观察肺部疾病患者小分子代谢物变化的生物样本。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广泛存在于人的体液和机体组织中,外源性VOCs是通过饮食、呼吸、皮肤等从外界环境吸入体内,内源性VOCs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产物,其存在与否和含量多少是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常常和某些疾病有密切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分析肺癌患者和肺部良性疾病患者胸腔积液中的挥发性代谢物,利用多维统计分析方法对两组样品进行模式识别,筛选差异代谢物。此外,还建立了胸腔积液中差异表达的代谢物的定量方法,定量分析了胸腔积液样品中差异代谢物的浓度,为日后在血液、尿液、唾液中建立诊断标准提供基础,同时为良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提供帮助。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果如下:1.采用HS-SPME-GC/MS法分析54例胸腔积液样品中的挥发性代谢物,谱库检索结合标准品对36个挥发性代谢物进行结构鉴定,通过质谱选择离子定量比较肺癌和肺部良性疾病胸腔积液样品中挥发性代谢物化学类别的强度,发现肺癌胸腔积液样品中主要的代谢物酮类、苯系衍生物和醇类,而良性组胸腔积液中主要的代谢物为酮类、苯系衍生物和酯类,且酮类、醇类和酚类峰强度在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用多维统计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偏最小二乘逐步判别(PLS-DA)建立数学模型,有监督的PLS-DA模型能很好地对样品进行分类。尝试采用多标准的评价方法:(1)VIP>1;(2)相关系数|Pcorr|>0.58;(3)p<0.05筛选得到肺癌组和良性组间的差异性代谢物环己酮和2-乙基-1-己醇。2.采用XCMS Online数据处理平台对GC/MS分析的胸腔积液样品(肺癌和良性病例各20例)代谢谱进行数据处理,提取8组具有统计学差异的代谢物,建立多维统计模型PCA可以很好区分肺癌和良性疾病胸腔积液样品。尽管与选择离子半定量分析方法样品不同,但实验结果几乎一致。3.建立胸腔积液样品中差异代谢物环己酮、2-乙基-1-己醇、均四甲苯、萘的定量分析方法并对40例胸腔积液样品进行测定。结果发现肺癌胸腔积液样品中这四种代谢物的浓度显着高于良性胸腔积液,尤其是环己酮和2-乙基-1-己醇。此外,环己酮在肺癌胸腔积液样品的中位浓度为2.43 μg/mL(相当于24796 nM),远远高于文献报导的肺癌尿液样品中环己酮的浓度(平均浓度3360 nM)。

王敏,王志玲,勾凌燕,张宇辉,杨晓光,沙磊,李敏[8](2013)在《13C红外光谱仪测定呼气中13C千分差值的可信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估13C红外光谱仪测定呼气中13C千分差值的可靠性。方法选取健康成年人24名,男女各半。以13C-亮氨酸作为示踪剂进行稳定性同位素代谢实验,收集服用稳定性同位素前基础呼气,并于服用同位素后收集60、120、180、195、210、225、240、255、270、300 min呼气,采用13C红外光谱仪和Heliview1 3C-呼气分析仪测定呼气中13C千分差值。结果采用两因素方差分析得到两种测量仪器测试结果F=0.29,P=0.5874;一致性检验结果 t=0.48,P=0.6346。两种测量仪器测定呼气中13C千分差值无显着性差异统计,两种测量方法较为一致。结论13C红外光谱仪测定呼气中13C千分差值的结果可靠。

龚君俊[9](2012)在《中国健康青年男性赖氨酸需要量的研究》文中认为1研究背景我国民众以谷物膳食为主,蛋自质摄入以植物性来源为主,曾有某省的人群营养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0%以上氨基酸模式不理想,其中第一限制性的氨基酸就是赖氨酸。赖氨酸是人体必需氨基酸之一、谷物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明确其人体需要量对以谷类为主食的中国居民具有颇为重要的意义。缺乏赖氨酸的症状包括疲劳、虚弱、恶心、呕吐、头晕、没有食欲、发育迟缓、贫血.等。在谷类食品中强化赖氨酸以提高蛋白质营养价值的研究,国内外早有报道。Mack早在20世纪中叶就发现,在基础膳食中补充赖氨酸喂养儿童,体重增加及骨质密度增强等均优于未补充者,这说明赖氨酸可促进生长和骨钙沉着。然而任何营养素摄入都应该遵循适量的原则,也有许多研究报道了摄入过量赖氨酸引起的有害作用。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出适合中困居民膳食特点的赖氨酸推荐摄入量,相关研究也较少,及早制定出适合中国人群的必需氨基酸推荐摄入量的意义非常重大。本实验采用先进安全的指示剂氨基酸氧化法(13C-苯丙氨酸作为指示剂)来研究中国健康青年男性的赖氨酸生理需要量。2研究目的本研究拟以中国当前的膳食模式下的健康成年男性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以13C-苯丙氨酸作为示踪剂,结合“2002年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所得出的中国居民代表性膳食结构,探讨我国健康成年男性的赖氨酸需要量,为制定我国不同性别、人群的必需氨基酸推荐摄入量提供科学依据,为我国的食品氨基酸强化和临床的氨基酸治疗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将本研究结果与西方人种的结果进行比较,探讨不同人种对赖氨酸需要最的异同及其原因,为进步探索人体对氨基酸代谢的机制提供实验数据。3研究方法木研究以中国当前的膳食模式的健康青年男性作为研究对象,预设5个赖氨酸摄入水平:65mg/(kg·d),55mg/(kg·d),45mg/(kg·d),35mg/(kg·d),25mg/(kg·d)。分为5个连续的实验周期,侮周为期7天。选择7名健康青年男性作为研究对象,每周1~6天为适应期,周日进行氨基酸代谢动力学研究。采用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以13C-苯丙氨酸作为示踪剂进行人体氨基酸代谢实验,检测呼出气、血液中稳定同位素的丰度,计算氨笨酸的流量.和氧化率,通过观察比较在不同膳食赖氨酸摄入水平下,5个赖氨酸剂景组的苯丙氨酸氧化情况的变化规律来了解机体赖氨酸的氧化分解情况,建立赖氨酸摄入量与苯丙氨酸氧化率变化之间的二项回归曲线,计算回归曲线的拐点来确定赖氨酸的生理需要量。4研究结果13CO2产生率计算的赖氨酸生理需要量为57.08mg/(kg·d)13C-苯内氨酸的氧化率计算的赖氨酸生理需要量53.46mg/(kg·d)5结论在中国传统膳食模式卜,中国健康青年男性赖氨酸的生理需要量范围在50~60mg/(kg·d)。

张亮,杜晓宁,李良君[10](2011)在《L-亮氨酸-U-13C6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本工作以黄色节杆菌ATCC39106为出发菌株,通过诱变选育,获得突变株TS151,并研究了适用于13 C标记L-亮氨酸生产的发酵工艺、提纯工艺。结果显示,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28℃、220r/min摇床、培养时间92h。在此条件下,发酵产酸稳定在15g/L以上,提取收率稳定在70%。产品13 C标记L-亮氨酸丰度达到97.03%,纯度达98%以上。

二、~(13)C-亮氨酸呼气实验与氨基酸吸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3)C-亮氨酸呼气实验与氨基酸吸收(论文提纲范文)

(1)太极拳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及宿主代谢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词缩略表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太极拳干预T2DM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一)研究方法
        1 文献检索与管理
        2 文献的筛选与流程
        3 文献资料和数据提取
        4 文献的质量评价
        5.证据合成与分析
        6.研究注册
    (三)研究结果
        1 文献检索与筛选结果
        2 纳入文献的特征结果
        3 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
        4.太极拳干预T2DM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结果
第二部分 太极拳对T2DM患者肠道菌群及代谢组学影响的研究
    (一)研究方法
        1 研究类型与设计
        2 研究对象
        3 研究分组与干预
        4 生物样本的采集与保存
        5.实验仪器与试剂
        6.实验流程与方法
        7 研究观察的指标
        8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9 研究质量控制
        10 伦理审批与临床研究方案注册
        11 研究流程图
    (二)研究结果
        1 临床研究结果
        2 肠道菌群的研究结果
        3 血清代谢组学的研究结果
        4.尿液代谢组学的研究结果
        5 粪便代谢组学的研究结果
        6.肠道菌群与粪便代谢组学联合分析结果
讨论
    1 中医理论相关讨论
    2 现代医学的相关讨论
    3 关于研究方案与质控的讨论
    4 关于研究结果的讨论
结论
特色与创新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文献综述 2 型糖尿病肠道菌群及微生物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2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附件3 研究相关的图片资料
    附件4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2)野山参化学成分及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人参的种类
        1.1.1 按生长环境分类
        1.1.2 按炮制方法分类
    1.2 野山参概述
        1.2.1 分布
        1.2.2 化学成分
        1.2.3 药理活性
    1.3 人参化学成分研究的技术
        1.3.1 液质联用技术
        1.3.2 核磁共振技术
        1.3.3 气质联用技术
        1.3.4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1.3.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技术
    1.4 立题依据
    1.5 本论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以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野山参的化学成分研究
    第一节 野山参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2.1.1 研究背景
        2.1.2 实验材料
        2.1.3 实验方法
        2.1.4 实验结果
        2.1.5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野山参化学成分的LC-MS分析与鉴定
        2.2.1 研究背景
        2.2.2 实验材料
        2.2.3 实验方法
        2.2.4 实验结果
        2.2.5 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野山参根、根茎指纹图谱及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2.3.1 研究背景
        2.3.2 实验材料
        2.3.3 实验方法
        2.3.4 实验结果
        2.3.5 结论与讨论
    第四节 野山参根、茎、叶和籽中人参皂苷的测定与分析
        2.4.1 研究背景
        2.4.2 实验材料
        2.4.3 实验方法
        2.4.4 实验结果
        2.4.5 结论与讨论
    第五节 野山参根、茎、叶和籽中挥发性成分分析
        2.5.1 研究背景
        2.5.2 实验材料
        2.5.3 实验方法
        2.5.4 实验结果
        2.5.5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野山参与园参的化学组成对比研究
    第一节 野山参与园参的代谢组学研究
        3.1.1 研究背景
        3.1.2 实验材料
        3.1.3 实验方法
        3.1.4 实验结果
        3.1.5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野山参与园参单体成分化学模式识别分析
        3.2.1 研究背景
        3.2.2 实验材料
        3.2.3 实验方法
        3.2.4 实验结果
        3.2.5 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野山参与园参挥发性成分的比较研究
        3.3.1 研究背景
        3.3.2 实验材料
        3.3.3 实验方法
        3.3.4 实验结果
        3.3.5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野山参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活性研究
    第一节 野山参各萃取部位对CSE诱导A549 细胞炎性损伤的影响
        4.1.1 研究背景
        4.1.2 实验材料
        4.1.3 实验方法
        4.1.4 实验结果
        4.1.5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野山参中单体皂苷对CSE诱导A549 细胞炎性损伤的影响
        4.2.1 研究背景
        4.2.2 实验材料
        4.2.3 实验方法
        4.2.4 实验结果
        4.2.5 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对COPD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研究
        4.3.1 研究背景
        4.3.2 实验材料
        4.3.3 实验方法
        4.3.4 实验结果
        4.3.5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野山参抗COPD的作用机制探讨
    第一节 野山参抗COPD的血清药物化学及网络药理学研究
        5.1.1 研究背景
        5.1.2 实验材料
        5.1.3 实验方法
        5.1.4 实验结果
        5.1.5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野山参抗COPD的代谢组学研究
        5.2.1 研究背景
        5.2.2 实验材料
        5.2.3 实验方法
        5.2.4 实验结果
        5.2.5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高效递送、精准治疗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聚赖氨酸干粉吸入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肺部感染
        1.1.1 肺部疾病
        1.1.2 肺部感染
        1.1.3 抗菌药物及制剂
    1.2 抗菌肽
        1.2.1 抗菌肽的特点及机制
        1.2.2 聚赖氨酸
    1.3 肺部药物传递系统
        1.3.1 干粉吸入剂
        1.3.2 干粉吸入剂的药物递送
        1.3.3 干粉吸入剂的稳定贮存
        1.3.4 干粉吸入剂的载体材料
    1.4 干粉吸入剂的粉体工程学修饰
        1.4.1 微粉化修饰
        1.4.2 异型化修饰
        1.4.3 多孔化修饰
        1.4.4 包裹隔离化修饰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聚赖氨酸干粉吸入剂的制备及表征
    2.1 仪器和材料
        2.1.1 仪器
        2.1.2 材料
    2.2 方法
        2.2.1 载体材料的筛选
        2.2.2 溶剂体系的优化
        2.2.3 工艺参数的改进
        2.2.4 聚赖氨酸干粉吸入剂的制备
        2.2.5 粒径分布
        2.2.6 松密度与振实密度
        2.2.7 表面形态
        2.2.8 晶型
        2.2.9 比表面积
        2.2.10 二级结构
        2.2.11 吸湿性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载体材料
        2.3.2 溶剂体系
        2.3.3 工艺参数
        2.3.4 粒径分析
        2.3.5 松装密度与振实密度
        2.3.6 表面形态
        2.3.7 晶型
        2.3.8 比表面积
        2.3.9 二级结构
        2.3.10 吸湿性
    2.4 小结
第三章 聚赖氨酸干粉吸入剂体外抗菌活性评价
    3.1 仪器和材料
        3.1.1 仪器
        3.1.2 材料
        3.1.3 菌株
    3.2 方法
        3.2.1 抗菌活性
        3.2.2 菌膜渗透性
        3.2.3 细菌形态及结构
        3.2.4 蛋白质泄漏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抗菌活性
        3.3.2 菌膜渗透性
        3.3.3 细菌形态及结构
        3.3.4 蛋白质泄漏
    3.4 小结
第四章 聚赖氨酸干粉吸入剂的肺部药物递送及增效机理研究
    4.1 仪器和材料
        4.1.1 仪器
        4.1.2 材料
    4.2 方法
        4.2.1 干粉吸入剂装置的选择
        4.2.2 含量均一度考察
        4.2.3 递送剂量均一性测试
        4.2.4 吸入性能测定装置
        4.2.5 排空率评价
        4.2.6 体外空气动力学行为考察
        4.2.7 体外释放行为评估
        4.2.8 聚赖氨酸含量测定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含量均一度结果
        4.3.2 递送剂量均一性评价
        4.3.3 排空率结果
        4.3.4 体外空气动力学行为评价
        4.3.5 体外释放行为评估
        4.3.6 含量测定回归方程
    4.4 小结
第五章 聚赖氨酸干粉吸入剂的成型机理及抗湿机制研究
    5.1 仪器和材料
        5.1.1 仪器
        5.1.2 材料
    5.2 方法
        5.2.1 傅里叶红外光谱
        5.2.2 固体核磁
        5.2.3 表面张力
        5.2.4 接触角
        5.2.5 聚赖氨酸干粉吸入剂的抗湿稳定性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5.3.2 固体核磁共振光谱分析
        5.3.3 表面张力
        5.3.4 接触角
        5.3.5 成型机理
        5.3.6 聚赖氨酸干粉吸入剂的抗湿稳定性评价
        5.3.7 聚赖氨酸吸入剂的抗湿机制
    5.4 小结
第六章 聚赖氨酸干粉吸入剂的体内药效学评价
    6.1 仪器和材料
        6.1.1 仪器
        6.1.2 材料
        6.1.3 实验动物及细菌
        6.1.4 实验地点及实验规定
    6.2 方法
        6.2.1 药效学实验动物的分组方案
        6.2.2 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模型建立
        6.2.3 给药与样品采集方法
        6.2.4 肺组织菌落计数
        6.2.5 血常规检测
        6.2.6 血清炎症因子检测
        6.2.7 肺泡灌洗液炎症因子测定
        6.2.8 肺组织病理学检查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肺组织菌落计数结果
        6.3.2 血常规检查结果
        6.3.3 血清炎症因子结果
        6.3.4 肺泡灌洗液分析
        6.3.5 肺组织病理学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聚赖氨酸干粉吸入剂的安全性评价
    7.1 仪器和材料
        7.1.1 仪器
        7.1.2 材料
        7.1.3 实验动物及细胞
        7.1.4 实验地点及实验规定
    7.2 方法
        7.2.1 细胞毒性实验
        7.2.2 活死细胞染色实验
        7.2.3 溶血实验
        7.2.4 纤毛毒性实验
        7.2.5 肺功能考察
        7.2.6 肺泡灌洗液及肺组织病理分析
    7.3 结果与讨论
        7.3.1 细胞毒性评价
        7.3.2 活死细胞染色分析
        7.3.3 溶血性评估
        7.3.4 纤毛毒性评价
        7.3.5 肺功能评估
        7.3.6 肺泡灌洗液评价
        7.3.7 肺组织病理分析
    7.4 小结
第八章 聚赖氨酸干粉吸入剂的稳定性考察
    8.1 仪器与试剂
        8.1.1 仪器
        8.1.2 材料
    8.2 实验方法
        8.2.1 稳定性考察项目
        8.2.2 聚赖氨酸干粉吸入剂影响因素稳定性试验
        8.2.3 聚赖氨酸干粉吸入剂加速稳定性试验
        8.2.4 聚赖氨酸干粉吸入剂长期稳定性试验
    8.3 结果与讨论
        8.3.1 聚赖氨酸干粉吸入剂影响因素试验结果
        8.3.2 聚赖氨酸干粉吸入剂加速稳定性试验结果
        8.3.3 聚赖氨酸干粉吸入剂长期稳定性试验结果
    8.4 小结
结论
课题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异氟烷麻醉对犬心肺功能及血浆代谢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绪论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小动物吸入麻醉概述
        1 吸入麻醉药研究进展
        1.1 作用机理
        1.2 药代动力学
        1.3 不良反应和毒性
        1.4 小动物临床常用吸入麻醉药
        2 小动物麻醉监测的现状和进展
        2.1 外周循环监测
        2.2 呼吸系统监测
        2.3 循环功能监测
    第二章 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1 代谢组学概述
        2 代谢组学的仪器分析技术
        2.1 核磁共振技术(NMR)
        2.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2.3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
        2.4 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技术(CE-MS)
        3 代谢组学的应用
        3.1 疾病研究
        3.2 药物研发
        3.3 营养学研究
        3.4 植物代谢组学
下篇 试验研究
    第三章 异氟烷麻醉对犬生理指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浓度异氟烷麻醉对犬体温的影响
        2.2 不同浓度异氟烷麻醉对犬循环系统的影响
        2.3 不同浓度异氟烷麻醉对犬呼吸系统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GC-MS技术的异氟烷麻醉犬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
        2.1 代谢物总离子流图(TIC)分析与代谢物鉴定
        2.2 多元统计分析
        2.3 差异代谢物筛选和代谢通路分析
        3 讨论
        3.1 异氟烷对氨基酸代谢的影响
        3.2 异氟烷对糖代谢的影响
        3.3 异氟烷对核苷酸代谢的影响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LC-MS急性发作期儿童支气管哮喘血浆生物标记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6)应用IAAO技术测定育肥羔羊小肠可代谢Met和Lys的需要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2 反刍动物的蛋白质营养
        2.1 小肠可吸收氨基酸的组成
        2.2 微生物蛋白质
        2.3 过瘤胃蛋白质营养
    3 反刍动物的氨基酸营养
        3.1 反刍动物的限制性氨基酸。
        3.1.1 限制性氨基酸的概念
        3.1.2 限制性氨基酸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意义
        3.1.3 反刍动物的主要限制性氨基酸
        3.1.4 影响反刍动物限制性氨基酸的因素
        3.2 反刍动物氨基酸需要量的研究
        3.3 反刍动物的氨基酸平衡
    4 指示氨基酸氧化技术(IAAOT)简介
        4.1 IAAOT的概念
        4.2 IAAOT的原理
        4.3 IAAOT在人上的应用
        4.4 IAAOT在动物上的应用
        4.4.1 IAAOT在家禽上的应用
        4.4.2 IAAOT在猪上的应用
        4.4.3 IAAOT在反刍动物上的应用前景
        4.5 IAAOT的优势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绵羊颈静脉灌注~(13)C-Phe后呼气中~(13)CO2丰度的稳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饲养
        1.2 稳定同位素的灌注方法
        1.2.1 稳定同位素灌注溶液的配制
        1.2.2 稳定同位素灌注方法
        1.2.3 呼出气体的采集:
        1.3 样品的测定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次性灌注后呼出气样品中~(13)C千分差值测定
        2.2 连续灌注后呼出气中~(13)C千分差值测定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二 应用IAAO技术测定育肥羔羊小肠可代谢Met的需要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日粮
        1.2 饲料中各成分的测定方法
        1.3 灌注梯度的设定
        1.4 稳定同位素及氨基酸的灌注方法
        1.4.1 稳定同位素灌注溶液的配制
        1.4.2 稳定同位素灌注方法
        1.4.3 氨基酸灌注溶液的配制
        1.4.4 氨基酸的灌注方法
        2 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
        3 样品的测定
        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4.1 试验数据的处理
        4.2 统计分析
        5 结果
        6 讨论
        7 小结
    试验三 应用IAAO技术测定育肥羔羊小肠可代谢Lys的需要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饲养
        1.2 灌注梯度的设定
        1.3 试验方法
        2 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
        3 样品的测定
        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4.1 试验数据的处理
        4.2 统计分析
        5 结果
        6 讨论
        7 结论
第三章 论文结论、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1 全文结论
    2 创新点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7)基于GC/MS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肺癌胸腔积液中挥发性代谢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代谢组学概述
        1.1.1 代谢组学简介
        1.1.2 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
        1.1.3 代谢组学分析技术
        1.1.4 代谢组学数据处理
        1.1.5 生物学解释
        1.1.6 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1.2 肺癌概述
        1.2.1 肺癌简介
        1.2.2 肺癌诊断
    1.3 代谢组学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1.3.1 肺癌呼气代谢学组学研究
        1.3.2 肺癌血液代谢组学研究
        1.3.3 肺癌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1.3.4 肺癌细胞、癌组织代谢组学研究
    1.4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GC-MS胸腔积液挥发性有机物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实验样品
        2.2.3 标准测试样品的配制
        2.2.4 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
        2.2.5 色谱质谱条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HS-SPME实验条件优化
        2.3.2 胸腔积液样品冷冻储存稳定性分析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胸腔积液中挥发性代谢物的分析
    3.1 前言
    3.2 胸腔积液样品
    3.3 胸腔积液样品VOCs定性分析
    3.4 肺癌和肺部良性疾病胸腔积液中代谢物的比较分析
        3.4.1 峰面积分布
        3.4.2 统计方法
        3.4.3 肺癌组和良性组中VOCs物质类别的比较分析
        3.4.4 挥发性代谢物峰面积的单维统计比较分析
        3.4.5 多维统计分析
        3.4.6 单维与多维分析结果比较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非靶向代谢组学在肺癌胸腔积液挥发性代谢物研究中的应用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胸腔积液样品
        4.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4.2.3 数据处理方法
        4.2.4 统计分析
    4.3 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研究胸腔积液中挥发性代谢物
        4.3.1 XCMS Online数据处理结果
        4.3.2 主成分分析
    4.4 差异性代谢物的定量分析
        4.4.1 方法学考察
        4.4.2 胸腔积液样品中差异性代谢物的测定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研究成果
    5.2 论文的不足与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8)13C红外光谱仪测定呼气中13C千分差值的可信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设备
    1.3 仪器工作原理及流程
        1.3.1 Heliview 13C-呼气分析仪
        1.3.2 13C红外光谱仪
    1.4 仪器性能指标
        1.4.1 FANci 13C红外光谱仪性能指标
        1.4.2 Heliview 13C-呼气分析仪性能指标
    1.5 比对试验
        1.5.1 稳定性同位素的服用
        1.5.2 样品的采集和测定
        1.5.3 千分差值计算公式: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2.2 样品测定结果
3 讨论

(9)中国健康青年男性赖氨酸需要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方法
    1 理论基础
        1.1 指示剂氨基酸的选择
        1.2 膳食赖氨酸摄入水平的设定
    2 实验方法
    3 实验食谱的制定
        3.1 制定原则
        3.2 实验膳食中氨基酸及其他营养素的配比
        3.3 本研究中使用的食物种类
    4 稳定同位素实验的实施过程
        4.1 稳定同位素的购买
        4.2 同位素贮备液的配制
        4.3 稳定同位素的称取
        4.4 稳定同位素的给予
        4.5 同位素给予日实验操作过程和时间安排
    5 样品收集和检测方法
        5.1 样品收集处理
        5.2 样品的测定
    6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方法
    7 质量控制
第二章 实验结果
    1 实验膳食结构和营养素含量分析
        1.1 实验膳食数据
        1.2 营养素的摄入量及供能比
    2 受试者体重结果
    3 苯丙氨酸代谢动力学结果
        3.1 呼出气样品中~(13)CO_2产生率结果分析
        3.2 血液样品中~(13)C-苯丙氨酸氧化率结果分析
第三章 讨论
    1 对膳食结果、体重结果的分析
    2 对赖氨酸需要量结果的分析
    3 本实验结果与国外研究结果的比较
第四章 结论
    1 研究结论
    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L-亮氨酸-U-13C6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设备
    1.2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培养基配方 (g/L)
    2.2 诱变选育
        2.2.1 紫外诱变
        2.2.2 DES诱变
        2.2.3 紫外与DES复合诱变
        2.2.4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
        2.2.5 抗性菌株的筛选
    2.3 发酵培养
        2.3.1 种子液培养[8]
        2.3.2 摇瓶发酵培养[9]
    2.4 提取方法
    2.5 分析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目的突变株TS151的诱变选育[12]
    3.2 目的突变株TS151的遗传稳定性检测
    3.3 发酵工艺的优化
        3.3.1 发酵配方的优化
        1) 不同氮源对L-亮氨酸发酵的影响
        2) 醋酸铵与硫酸铵配比对发酵的影响
        3) 生物素对发酵的影响
        4) 碳酸钙用量对发酵的影响
        3.3.2 发酵条件的优化
        1)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2) 装液量对发酵的影响
        3) pH对发酵的影响
    3.4 同位素13C高丰度实验
4 小 结

四、~(13)C-亮氨酸呼气实验与氨基酸吸收(论文参考文献)

  • [1]太极拳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及宿主代谢影响的研究[D]. 张福蓉.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
  • [2]野山参化学成分及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活性的研究[D]. 朱海林. 吉林大学, 2020(08)
  • [3]高效递送、精准治疗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聚赖氨酸干粉吸入剂的研究[D]. 张雪娟.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4]异氟烷麻醉对犬心肺功能及血浆代谢物的影响[D]. 刘慧.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5]基于LC-MS急性发作期儿童支气管哮喘血浆生物标记物研究[D]. 孙益. 遵义医学院, 2018(01)
  • [6]应用IAAO技术测定育肥羔羊小肠可代谢Met和Lys的需要量[D]. 刘晨. 石河子大学, 2016(05)
  • [7]基于GC/MS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肺癌胸腔积液中挥发性代谢物的研究[D]. 刘会君. 浙江工业大学, 2014(05)
  • [8]13C红外光谱仪测定呼气中13C千分差值的可信度研究[J]. 王敏,王志玲,勾凌燕,张宇辉,杨晓光,沙磊,李敏. 卫生研究, 2013(02)
  • [9]中国健康青年男性赖氨酸需要量的研究[D]. 龚君俊. 扬州大学, 2012(07)
  • [10]L-亮氨酸-U-13C6的研制[J]. 张亮,杜晓宁,李良君. 同位素, 2011(S1)

标签:;  ;  ;  ;  ;  

~(13)C-亮氨酸呼气试验和氨基酸吸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