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切口加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中下段骨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梁健[1](2019)在《新伤续断汤加减联合MIPPO技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中药新伤续断汤加减联合MIPPO技术(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成人胫骨中下段骨折,观察治疗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特征的改善、骨折的愈合率、骨折的愈合时间的改变,客观评价新伤续断汤加减的临床疗效及临床应用的可操作性,观察新伤续断汤的药理作用,为促进胫骨中下段骨折的愈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治疗方法。方法:选取自2017年11月─2018年11月就诊于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一科住院部62例胫骨中下段骨折且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患者。将就诊于山西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一科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釆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随机原则,将秩次前31位纳入对照组,后31位纳入治疗组。两组患者均进行MIPPO技术治疗,术后两组均给予常规处理(术后常规给予输液抗炎治疗,地塞米松、甘露醇静滴,一次/日,使用3天,同时给予适当补液、止血等对症处理,术后两周拆线。)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于术后第一天口服方药新伤续断汤加减,服用方法:每日一剂(200ml),水煎服,早晚分服,连续服药8周,定期复查血常规、小便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等。对照组不给予方药治疗。术前统一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骨折类型、骨折部位等)和Olerud-Molander距小腿关节骨折功能评分表,VAS疼痛评分表。术后分别随访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的Olerud-Molander距小腿关节骨折功能评分、骨折的愈合时间和愈合率、骨痂的形成时间、VAS疼痛评分、并发症的产生率及术后临床疗效。术后第4周、第8周、第12周、第16周来我院复查X线片,详细记录随访项目的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受伤原因、骨折AO类型、骨折的患肢及部位相比较,经统计学分析,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两组均获得随访。2.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Olerud-Molander距小腿关节骨折功能评分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均能够提高功能评分,通过将两组术前、术后第4周、第16周两组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8周、第12周治疗组和对照组关节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比较,二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VAS评分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发生了明显的改善,通过对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术后第4周VAS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比较,二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8周、第12周、第16周两组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骨折愈合率进行比较,术后第12周治疗组和对照组骨折愈合率经统计学分析比较,二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周、第8周、第16周两组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比较,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术后的骨折愈合时间相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所得治疗组愈合时间为12.19±2.48周,对照组愈合时间为14.39±3.06周,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减少骨折的愈合时间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的骨痂出现时间相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所得治疗组骨痂出现时间为5.02±0.94周,对照组为6.39±1.06周,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促进骨痂形成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相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6.4%,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所得治疗组优良率为96.7%,对照组为93.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疗效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伤口均获得甲级愈合,治疗组在服药期间和停药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新伤续断汤加减联合MIPPO技术在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疗效显着,可明显促进骨折端骨痂的形成,减少骨折的愈合时间,加快骨折的良好愈合,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特征。2.术后服用方药新伤续断汤加减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产生,方药新伤续断汤加减其安全性高,患者服用后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张宁宁[2](2019)在《Taylor空间支架治疗胫腓骨中段及下段骨折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应用Taylor空间支架治疗胫腓骨中段及下段骨折的临床安全性,并对其对骨折的治疗效果进行科学评估。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0月-2018年3月在天津医院肢体矫形外科一病区进行治疗的98例胫腓骨中下段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年龄1561岁,男性68例,女性30例,均为单侧胫腓骨骨折。根据骨折固定方法不同分为内固定组(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36例)和外固定组(Taylor空间支架外固定)(62例)。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对象均由同一组手术医师实施手术,术后均由相同的医师指导术后功能锻炼,在出院后定期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通过X线检查结果观察骨折的对位对线维持情况和骨折愈合情况,并根据检查结果指导患者进一步功能锻炼。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所需时间、固定物去除距离骨折时的时长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或拆除外固定支架后通过长期随访至少6个月后使用Johner-Wruhs胫骨干骨折治疗最终效果评价标准评定患肢功能。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骨性愈合并且都得到完整随访,随访时间622个月,中位时间14个月。通过分析后得到内固定组术中出血量、患者骨折愈合所需时间、固定物去除距离骨折时的时长均显着高于外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内固定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为钢板外露1例、骨折延迟愈合1例、钢板断裂1例;外固定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为:骨折延迟愈合2例、软组织缺损4例;两个治疗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个月使用Johner-Wruhs标准评分表评价各患者的患肢功能,内固定组优29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4.4%;外固定组优57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96.7%;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个月时评定术后下肢力线恢复情况,内固定组优32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8.9%;外固定组优58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98.4%;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ylor空间支架治疗胫腓骨中段及下段骨折尤其是开放性骨折可充分发挥外固定支架的优点,经皮穿针固定骨折块,可避免切开软组织和剥离骨膜,有利于减少对软组织及骨折端血运的破坏,促进骨折恢复;术后可依据X线片结合配套计算机软件精确复位骨折,纠正畸形,调整下肢力线,延缓甚至避免引力线改变而导致的骨关节炎的发生;Taylor空间支架为微动支架,可有效刺激骨折端骨痂形成,从而减少骨折愈合时间及带架时间;在术后通过阶段式的骨痂刚度轴向测定,不仅可以去除外固定支架的应力遮挡,并且为科学评判骨痂愈合程度提供了一种新的量化标准,更加适宜骨折愈合过程中存在的个体化差异,减少骨折治疗周期及术后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痛苦,是一种固定可靠、治疗效果满意、并发症少的治疗胫腓骨中段及下段尤其是开放性骨折的技术。
闫利伟[3](2019)在《59例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病情及治疗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我院59例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患者临床治疗的回顾性研究。方法:资料选自2013年4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患者59例,对其首次手术治疗方式、感染细菌及术后感染后治疗方式进行分析。结果:随访后发现59例骨折术后感染当中45例在治疗后的3-11个月之内骨折恢复较好;14例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愈合差,恢复不好。结论:对于胫腓骨骨折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要,尤其是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手术方式及手术时机的选择很重要,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患者要依据每个患者情况个性化治疗,尽快治疗术后感染,减少患者痛苦,清创骨水泥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具有良好的效果。
王本海[4](2013)在《单、双侧切口手术内固定结合活血止痛汤治疗胫腓骨中下段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腓骨中下段双骨折的临床疗效,并评价活血止痛汤配合其应用在治疗胫腓骨中下段双骨折早期的疗效,为今后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2年6月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胫腓骨中下段双骨折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A组)和处理组(B组),对照组(A组)56例,处理组(B组)64例。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患者对照组(A组)52例,处理组(B组)60例。其中男性64例,女性48例,年龄20-65岁,平均40.5±6.34岁。致伤类型:交通事故伤53例,高处坠落伤32例,重物砸伤27例。开放性骨折43例(GustiloⅠ型21例,Ⅱ型16例,ⅢA型6例),闭合性骨折69例。全部病例均于伤后24小时内行手术治疗。对照组(A组)采用小腿内外侧双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以骨折处为中心,取胫骨内后缘做纵行切口暴露胫骨,选择合适的钢板固定之;取外踝和腓骨头连线,以腓骨骨折处为中心做纵行切口暴露腓骨,选择合适的钢板固定腓骨。处理组(B组)采用小腿前外侧单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取小腿前外侧切口,根据骨折的位置,切口设计成S形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同时暴露胫骨、腓骨骨折端,复位骨折后选择合适的钢板固定。两组患者术后常规应用预防感染、促进骨折愈合等药物对症治疗的同时,按照中医损伤早期辨证施治的原则,骨折早期由于气滞血瘀,需消肿止痛,以活血化瘀为主,给予口服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代表方活血止痛汤治疗。术后随访3-18个月,比较A/B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骨痂出现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骨折愈合时间以及A、B两组患者组内比较肿胀缓解、疼痛缓解。结果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以及骨折类型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基线齐,具有可比性。2.活血止痛汤疗效评价处理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组内比较肿胀缓解程度和疼痛缓解指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活血止痛汤应用在骨折术后早期缓解肿胀、疼痛作用效果明显。3.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比较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骨痂出现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的Johner-Wruh评分比较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组间比较得出,单侧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较双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骨痂出现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面有明显优势,并且能有效缩短骨折愈合的时间。结论1.小腿前外侧单一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较常规双切口手术比较,能够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减少术后感染、骨钢板外露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间接促进骨折的愈合。2.活血止痛汤在骨折早期辩证治疗中消肿、止痛效果明显,配合小腿前外侧单切口是治疗胫腓骨中下段骨折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李海鹏[5](2012)在《微创经皮接骨板接骨术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比较微创经皮接骨板内固定(MIPPO)技术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技术在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总结运用微创经皮接骨板内固定MIPPO技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治疗经验。方法:本研究病例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病房2009年7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40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年龄18~70岁,右侧12例,左侧8例,按照AO标准分型其中A型骨折19例,B型骨折13例,C型骨折8例,开放性骨折(Gustilo分型):I型3例,Ⅱ型1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以MIPPO组为实验组,以OPIF组为对照组。根据开放骨折、AO软组织损伤分类情况决定手术时机。对于软组织肿胀不重的闭合骨折和可以耐受手术的开放骨折患者,于伤后8h内手术。所有软组织损伤严重的闭合骨折及不能耐受手术的开放骨折患者均予跟骨牵引,伤后3~12d软组织肿胀消退,无感染,再行手术治疗。术后1年对其进行随访,运用Johner-Wruh疗效评分标准评定优良率,运用统计学进行分析,以对比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及临床愈合时间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术后并发症出现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Johner-Wruhs疗效评定评分优良率比较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微创经皮接骨板内固定(MIPPO)技术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技术相比较有着明显的优越性,患者手术和住院的时间短,对患者的创伤小,骨折愈合快、愈合率高,患肢功能恢复良好,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有效方法。
付琳[6](2012)在《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在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方法。方法:本研究病例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病房自2009年8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34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18~73岁,平均46岁。损伤原因:交通车祸伤20例,重物压砸伤9例,摔伤5例。胫骨干AO分型:A型6例,B型22例,C型6例。开放性骨折Gustilo分型:I型2例。术前结合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对患者病情进行评定,加强对患者患肢软组织损伤情况的重视,确定合适的手术时机。短期内无法进行手术的患者,均予抬高患肢,并行跟骨牵引。术中注意对刀口的选择及对软组织的保护。术后及时的指导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并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术后九个月按Johner-Wruhs胫骨干骨折最终结果评定方法进行功能评价,观察疗效。结果:34例患者,优28例,良3例,中3例,差0例,优良率91.2%。结论: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在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中具有适应性广、术中创伤小、术后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及肢体功能恢复好等特点,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胡瑛[7](2012)在《骨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骨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0年11月收治的胫腓骨骨折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半。对照组患者行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行手法复位,并采用单边式骨外固定器固定。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临床愈合时间、后遗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全部患者均康复出院,随访期间未发现关节僵硬、强直、骨不连等后遗症,均恢复正常工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较短,临床愈合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后遗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骨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疗效满意。
石学金,杨再隆,谢伟军,李佑敬[8](2011)在《外固定架结合小切口治疗胫腓骨中下段骨折》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三维单侧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钉—骨复合体的刚度和强度承受轴向负荷,提供控制骨折自由度的空间三维约束力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06年3月~2011年3月对87例胫腓骨中下段各类型骨折采用三维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结合小切口骨钉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均获得来诊访医骨折愈合100%,临床平均愈合时间为21周。结论:三维外固定架结合小切口骨钉内固定可较好地稳定骨折,创口内又无异物存留,以较小的手术创伤,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操作"简、便、验、廉"。拆架无需2次手术,患者容易接受,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适合贵州贫穷群体。不足是佩戴时间长,不美观,针口易感染,对农家不便。
张兵,郭里春,候光前,康晋[9](2011)在《单臂外固定支架结合腓骨钢板治疗胫腓骨中下段骨折38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用单臂外固定支架结合腓骨钢板治疗胫腓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方法:2005年5月至2010年12月对28例胫腓骨中下段开放骨折采用外固定支架或结合腓骨钢板固定。按Gustilo分类,Ⅰ型13例,Ⅱ型22例,Ⅲa型5例。结果:术后随访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3~42周(平均28周),无骨髓炎及骨不连发生。结论:单臂外固定支架结合腓骨钢板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骨折愈合快等优点,是固定胫腓骨中下段开放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何海军,卢东升,黄晨阳[10](2011)在《小切口复位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治疗闭合性胫骨干粉碎性骨折》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小切口复位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外固定治疗胫骨干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小切口复位有限内固定加单臂外固定支架的方法治疗胫骨干粉碎性骨折。结果 4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4周,疗效按Johner-Wruhs评分,优良率95.7%。结论小切口复位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干粉碎性骨折具有操作简便,软组织损伤小,骨折愈合快,伤口感染率低等优点。
二、小切口加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中下段骨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切口加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中下段骨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新伤续断汤加减联合MIPPO技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1.6 一般资料及分组 |
2.研究方法 |
2.1 术前准备和处理 |
2.2 手术方式 |
2.3 术后处理 |
2.4 观察指标 |
2.5 观察疗效标准 |
2.6 数据统计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3.1 两组患者术后Olerud-Molander距小腿关节骨折功能评分比较 |
3.2 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 |
3.3 两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率比较 |
3.4 两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
3.5 两组患者术后骨痂形成时间比较 |
3.6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 |
3.7 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比较(Johner-Wruhs疗效评估标准) |
3.8 安全性指标及药物不良反应观察 |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胫骨骨折的认识 |
1.1 解剖学特点 |
1.2 血运特点 |
1.3 骨折原因 |
2.中医对胫骨骨折的认识 |
3.MIPPO技术在胫骨中下段骨折中运用的讨论 |
3.1 MIPPO技术的发展 |
3.2 MIPPO技术的运用 |
4.中医药在胫骨中下段骨折中运用的讨论 |
5.新伤续断汤加减的组成分析及中药药理分析 |
5.1 组成分析 |
5.2 中药药理分析 |
6.存在问题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胫骨中下段骨折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A |
附表B |
附表C |
附表D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Taylor空间支架治疗胫腓骨中段及下段骨折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1.1 一般资料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1.5 骨折分型 |
1.2 治疗方法 |
1.2.1 外固定组 |
1.2.2 内固定组 |
1.3 观察标准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骨折术后一般指标比较 |
2.2 骨折术后并发症发生比较 |
2.3 骨折术后患肢功能比较 |
3 讨论 |
3.1 胫腓骨骨折的治疗方案 |
3.1.1 胫腓骨骨折传统手术治疗 |
3.1.2 胫腓骨骨折外固定治疗方案 |
3.2 外固定支架分类 |
3.3 TAYLOR空间支架的结构特点和临床优势 |
3.4 胫腓骨骨折的TAYLOR空间支架治疗方案 |
3.5 并发症情况 |
3.6 骨痂刚度及外固定支架力学分担比的测定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胫腓骨中段骨折的治疗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59例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病情及治疗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成年人胫腓骨中下段骨折的治疗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单、双侧切口手术内固定结合活血止痛汤治疗胫腓骨中下段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病例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方法 |
2.1 样本量 |
2.2 抽样方法及分组方法 |
3. 实验步骤 |
3.1 患者入组 |
3.2 干预措施 |
3.3 术后处理 |
4. 观察指标及标准 |
4.1 主要指标 |
4.2 次要指标 |
5. 统计学处理 |
6. 质量控制 |
6.1 隐蔽分组 |
6.2 减少偏倚 |
6.3 数据的准确性 |
6.4 干预措施的安全实施 |
6.5 患者的主观依从性 |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
1. 患者完成实验情况 |
2. 实验前患者基线比较 |
3. 实验后A/B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比较 |
4. 实验后A/B两组患者感染、骨钢板外露发生情况比较 |
5. A/B两组患者骨痂出现时间比较 |
6. A/B两组患者骨折愈合Johner-Wruh评分比较 |
7. A/B两组患者分别组内比较肿胀缓解指标 |
8. A/B两组患者分别组内比较疼痛缓解指标 |
第三章 典型病例 |
第四章 讨论 |
1. 中医对胫腓骨骨折的认识与治疗 |
2. 现代医学治疗胫腓骨中下段双骨折常用的方法 |
3. 小腿前外侧单切口相关解剖、适应症、优缺点 |
4. 前外侧单切口治疗小腿胫腓骨中下段骨折临床运用要点 |
5. 前外侧切口治疗胫腓骨中下段骨折的注意事项 |
6. 活血止痛汤在胫腓骨中下段骨折早期中的应用 |
7.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5)微创经皮接骨板接骨术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选择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剔除标准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对象和临床资料 |
3.1 一般资料: |
3.2 临床治疗 |
4 疗效评定 |
4.1 观察指标 |
4.2 Johner-Wruhs 疗效评分 |
4.3 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 |
4.4 骨折的临床愈合时间参考 |
5 统计方法 |
6 结果与分析 |
6.1 两组手术情况、住院时间的比较 |
6.2 两组皮肤坏死、钢板外露、骨折延迟愈合、骨折不愈合的比较 |
6.3 两组术后 Johner-Wruhs 疗效评定优良率比较: |
讨论 |
1 胫骨骨折的特点 |
2 胫腓骨骨折的治疗 |
3 关于骨折的生物学固定与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MIPPO) |
4 MIIPO 技术原理及优势 |
5 关于锁定加压钢板(the 1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system,LCP) |
6 MIPPO 技术胫骨干骨折的注意事项 |
7 MIPPO 技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及优缺点 |
8 MIPPO 技术与其他微创方法的比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6)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标准 |
1.6 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处理 |
1.7 疗效评价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术后三个月与术后六个月疗效评定结果 |
2.2 术后六个月与术后九个月疗效评定结果 |
2.3 分析 |
讨论 |
1. 胫腓骨骨折的治疗原则 |
2. 胫腓骨骨折的治疗发展 |
3. 胫腓骨骨折的保守治疗 |
4. 关于生物学固定和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 |
5. 关于锁定加压钢板 |
6. 胫骨骨折治疗中的其他几种手术方式 |
6.1 外固定支架 |
6.2 普通接骨板 |
6.3 交锁髓内钉 |
7. 微创技术结合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时的注意事项 |
7.1 术前注意事项 |
7.2 术中注意事项 |
7.3 术后注意事项 |
8. 中医药在胫骨中下段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7)骨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8)外固定架结合小切口治疗胫腓骨中下段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
讨论 |
(9)单臂外固定支架结合腓骨钢板治疗胫腓骨中下段骨折38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适应证选择: |
3.2 单臂外固定支架结合腓骨钢板治疗胫腓骨中下段骨折在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 |
四、小切口加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中下段骨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伤续断汤加减联合MIPPO技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观察[D]. 梁健.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2]Taylor空间支架治疗胫腓骨中段及下段骨折疗效观察[D]. 张宁宁.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3)
- [3]59例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病情及治疗的回顾性研究[D]. 闫利伟.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4]单、双侧切口手术内固定结合活血止痛汤治疗胫腓骨中下段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D]. 王本海.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3(08)
- [5]微创经皮接骨板接骨术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D]. 李海鹏.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
- [6]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D]. 付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
- [7]骨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J]. 胡瑛. 当代医学, 2012(09)
- [8]外固定架结合小切口治疗胫腓骨中下段骨折[J]. 石学金,杨再隆,谢伟军,李佑敬. 中国伤残医学, 2011(09)
- [9]单臂外固定支架结合腓骨钢板治疗胫腓骨中下段骨折38例[J]. 张兵,郭里春,候光前,康晋. 内蒙古中医药, 2011(17)
- [10]小切口复位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治疗闭合性胫骨干粉碎性骨折[J]. 何海军,卢东升,黄晨阳. 中外医学研究,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