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在江苏油田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在江苏油田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一、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在江苏油田油气勘探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林佳敏[1](2019)在《核磁共振测井在水淹层评价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本文以核磁共振测井原理为理论基础,结合XX油田地区地质特征,综合该油田在勘探开发过程中,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储层进行了近百余口井次的核磁共振测井。利用XX油田核磁共振测井原始测井数据资料、核磁实验、试油实验、油水分析等资料。并调研国内目前使用的几种常见的核磁共振测井仪器,包括斯伦贝谢的CMR、CMR-PLUS、阿特拉斯的MREx、哈里伯顿的MRIL-P型核磁。借助一体化核磁共振测井数据处理系统(HERS1.5)进行核磁数据处理与分析。针对核磁共振测井在储层流体评价及水淹层评价应用方面展开研究。第一,核磁数据处理。测井数据质量能直接关系到测井解释成果的好坏,借助一体化核磁共振测井数据处理系统(HERS1.5)对XX油田核磁测井原始数据进行数据处理,评价核磁测井的原始数据质量并分析测井数据质量的影响因素,同时分析评估国内主流核磁仪器的测井结果在本地区的适用性问题。第二,核磁共振测井储层流体识别。吸取前人研究经验,针对XX油田的核磁共振测井数据资料,分区块、分层系研究该地区储层流体在核磁共振测井上的响应特征;研究轻质油、中等粘度油、稠油、天然气在核磁共振测井上的响应特征以及针对碳酸盐岩这类复杂储层的核磁响应做重点研究。第三,建立适合该地区的核磁共振测井水淹层评价方法。研究了核磁共振测井在不同流体上的响应特征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核磁共振测井在水淹层评价上的应用。依照水淹层在核磁共振测井上响应特征,建立不同水淹等级(低水淹、高水淹、水层)及核磁T2谱水淹过程图版。总结适合该地区的核磁共振测井水淹层评价方法。

史安平[2](2018)在《新疆T油田淡水水淹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疆T油田在注水开发中后期已经进入高含水阶段,储层复杂多变,注采井网不完善,剩余油分布不均,测井评价水淹层难度极大,缺少统一的水淹层测井解释模型和解释标准,因此有必要进行水淹层综合评价技术研究,补充完善和建立水淹层统一的解释方法和解释标准,使解释参数和处理成果趋于合理和稳定,提高水淹层测井解释率和水淹层测井解释整体水平。为此,以测井和岩心分析资料为基础,综合分析岩心分析化验资料,研究水淹层岩石的基本特性、粘土矿物类型和含量、物性、电性、含油性以及孔隙结构等特征。同时以地质分析为基础,分析储层岩性、物性及孔隙结构、润湿性等差异性对水淹的影响,揭示水驱前后水淹层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水淹层的影响。以水驱油实验为基础,研究变倍数注入水物质平衡法模拟水驱油过程的理论数值模拟方法,从而获得高精度的水淹层定量评价参数。通过分析生产测试和测井资料,分析总结淡水水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有效提取水淹层特征参数基础上,提出三饱和度差值法识别水淹层及多参数综合识别水淹层等水淹层定性识别方法,建立了水淹级别划分标准及测井解释图版。利用定性识别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一套完整的淡水水淹层测井综合评价体系,实现水淹层测井解释模型和解释标准的统一性,为实现多井的横向对比、展开剩余油区域分布描述建立了理论基础。

李秋政[3](2017)在《沙花瓦地区阜三段储层四性关系及油层精细识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沙花瓦地区由于E1f3储层非均质性较强、油藏油水关系较为复杂、含油储层电性区域上差异很大,且存在低电阻率、低渗透砂岩油层,局部地区又受到火成岩影响,电性识别油水层存在困难,原有的解释图版已不适用。特别是近年来发现的解释干层压裂后其实为油层的经常出现,而目前的解释图版解释精度不高,很难满足未来的生产解释需求,为日后油藏评价和后期有效开发增加了不少的困难。本论文从岩心观察和各项岩心分析化验分析等第一手资料入手,在沙花瓦地区阜宁组阜三段储层宏观、微观分析基础上,应用从局部到整体的研究思路,紧紧围绕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与电性之间相互关系及内在规律,系统分析了沙花瓦地区阜三段储层测井评价影响因素,分区域、分层系、分岩性系统总结了沙花瓦地区阜三段油、水、干层电性特征。综合认为储层埋深、成岩作用、物性差异和地层水矿化度分布是导致电性区域上分带的主要因素。在储层四性关系研究基础上,分区带、分层系建立了有效储层下限标准以及相应的油、水、干层测井精细解释图版,图版解释精度均达到90%以上。针对致密砂岩储层,首次建立致密储层压裂电性标准,并结合江苏油田现行开发效益情况,创新性地研究出商业油流电性标准,有效指导勘探开发措施作业和调补效益层,大大节省了无效措施成本。在解释方法方面,本文创新性地依据储层岩性建立了变参数阿尔奇公式含油饱和度解释图版。另外,针对低阻油层饱和度解释模型,讨论了W-S含油饱和度解释模型在本区的适用性,并创新性研究出计算Qv的可行方法。二种方法在江苏油田尚属首次应用,且应用效果较好,方法可行。实例应用证明各区域解释图版可靠实用,大大提高了饱和度解释精度。本文研究成果提高了沙花瓦地区探井和开发井油层解释成功率,经后期投产证实,解释符合率达到95%以上,达到了精细识别油水层的目的,经济效益显着。

李晶超[4](2017)在《辽河盆地核磁共振技术油水层识别研究》文中认为辽河盆地位于辽宁省中南部,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油气水关系日趋复杂,对油水层评价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核磁共振录井新技术的引入,为油田勘探开发提供了更加全面准确的现场地质资料。本文主要研究核磁共振技术在辽河盆地油水层识别的应用,研究区域为东部凹陷、西部凹陷和大民屯凹陷。根据核磁共振T2弛豫时间谱求取有效评价参数,结合岩心分析资料对储层岩性、物性和含油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并根据谱图特征判断储集层性质,初步识别油水层。结合试油结论,选择适应的核磁录井参数建立油水层解释图版。在此基础上,为了消除原油性质对油水层识别的影响,采用地化录井方法求取热解参数,结合核磁数据建立解释图版,通过逐步图版判别的方式建立油水层初步解释标准。此外,运用Fisher判别分析方法,建立判别函数模型,实现储层油水性质的分类和评价。最后,选用已有试油结论的井段数据点投入各解释图版和判别函数模型,对应用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采用核磁共振-热解图版法进行油水层识别,使东部凹陷的符合率达到83.3%,西部凹陷为75%。结合Fisher判别分析法则使符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其中东部凹陷提高至92.54%,西部凹陷提高至85.1%。

蔡军[5](2017)在《东方13区块储层钻井液污染测井响应特征与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储层污染是影响储层评价、确保储层稳产、增产和提高油气资源利用率的关键因素,而目前对于储层钻井液污染的测井评价过分经验化,缺乏高精度的原状储层与钻井液侵入污染后的储层损害程度测井评价方法。储层钻井液污染的测井响应特征与评价方法实质上是一个以钻井液侵入时间为维度的储层测井评价手段,提供储层受钻井液侵入前后的测井响应差异化特征,以及所产生的钻井液侵入深度、储层的孔、渗、饱等参数的变化情况,为原状储层评价和钻井液侵入污染后的储层损害程度评价提供高精度的测井解决方法,改变目前储层钻井液污染测井评价中计算过分经验化的现状。论文以东方13区块储层受高比重钻井液侵入所致的污染为背景,基于前人在储层的钻井液侵入对储层损害机理、损害程度的室内实验评价方法以及储层参数测井评价的先进手段,开展实验室的岩心钻井液侵入前后的测井响应实验,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测井响应的关键特征,抓住钻井液侵入后发生的流体替换和储层孔隙结构改变的两项主要测井差异响应特征,对侵入深度、电阻率钻井液侵入校正、基于孔隙结构表征的测井渗透率评价方法、核磁T2谱污染校正等测井方法的攻关,实现了储层原状地层评价和储层损害评价两方面的技术突破,解决了储层钻井液污染测井评价精度的这一关键问题,为测井方法在地质和钻井工程两个范畴的一法双用提供了良好的参考范例,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通过研究区的实际岩心受钻井液侵入模拟实验及侵入前后配套的岩心核磁共振、电阻率、声波速度、压汞法毛管压力曲线等资料的测量,构建了一套较完整的储层钻井液侵入污染模拟实验评价方案。在深入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渗透率分类条件下的钻井液侵入滤失量的三段式计算模型并转化为钻井液侵入深度,掌握了对钻井液侵入响应的测井资料敏感次序及其差异响应的特征认识,提出钻井液侵入前后的高精度渗透率评价应以孔隙结构表征为基础的观点。2、依据随钻电磁波电阻率对层状结构介质响应的Maxwell理论方程,采用新型矢量有限元模拟法研发了随钻电磁测井正演仿真方法并验证其精度,利用正演方法构建Sphls和Slhap两项电阻率分离程度参数并制定判断侵入深度范围的相应法则;通过侵入带半径Ri、侵入带电阻率Rxo、地层电阻率Rt等3项地层模型参数的正演20项电阻率测井理论值与实测值构建为最小二乘法目标函数,利用一种非线性迭代反演算法马奎特法建立随钻电阻率联合反演的方法,实现了基于侵入条件下的随钻电磁波电阻率的储层电阻率无侵反演和钻井液侵入深度的高精度定量计算,取得理想的实际应用效果。最后依据多井实际资料处理结果,构建时间推移下随钻电磁波视电阻率变化特征,以及钻井液侵入半径的多元变化规律,为资料缺失井侵入深度的推演提供依据。3、基于岩心的钻井液侵入实验获取的核磁共振T2谱和压汞法毛管压力曲线,对岩心受钻井液污染前后的孔隙结构变化测井表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孔隙结构表征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钻井液侵入前的Fisher判别分析法、中子-密度图版及支持向量机算法等两种渗透率计算方法,钻井液侵入后的Timur-Coates、Swason参数等两种电缆核磁共振渗透率计算方法,配套完成钻井液侵入前后的储层渗透率对比计算。通过岩心受钻井液侵入前后的核磁共振T2谱形态36套样本的比较学习,构建从钻井液侵入后到侵入前的校正模型和计算数学方法,实现了储层无侵渗透率反演方法。4、最后建立的储层伤害评价方法,经研究区11口17个储层的资料处理,与验证资料对比,储层的渗透率伤害比符合率76.5%,储层污染程度判别符合率100%,达到预期效果。

邓鑫[6](2016)在《江苏油田核磁与三维定量荧光水淹层评价方法》文中研究指明江苏油田经过30多年开采,水淹程度严重,开采难度大。利用测井技术精细评价水淹层时,受地层水矿化度影响较大,容易造成误判,而核磁共振与三维定量荧光却不受地层水矿化度的影响。因此,本文针对ZW油田、WZ油田、GJ油田的储层特征,设计核磁共振、三维定量荧光录井水驱油岩心实验,制备不同产水率岩心样品,测量其核磁共振、三维定量荧光参数,分析其水淹响应特征。实验表明:随着产水率升高,核磁共振测量的含水饱和度、初始状态可动水饱和度、可动水饱和度逐渐增大,而含油饱和度逐渐减小,可动流体饱和度基本保持不变;三维定量荧光测量的含油浓度、对比级别逐渐减小,最佳激发波长、最佳发射波长、荧光强度、油性指数基本不变。优选出两种录井技术反映油层水淹程度的敏感参数。基于水驱油实验分析结果指导实际评价江苏油田水淹层,建立了可动水饱和度与可动流体饱和度之比-可动油饱和度(η-Som)水淹层定性识别图版、含有浓度-油性指数(C-Oc)水淹层定性识别图版,进而将油层/弱水淹、中/强水淹区分开来。测井技术能够准确区分油层与水淹层,弥补录井技术在评价油层与弱水淹层方面的不足。因此,本文将测井技术与核磁共振、三维定量荧光录井技术充分结合,优势互补。分析油层水淹后各测井曲线响应特征,利用声波时差曲线,将干层与产层区分开来,再建立深感应-八侧向与深感应电阻率之差图版,将水淹层、油层、水层区分开来。综合录井、测井两种技术,将水淹层划分为油层、弱水淹、中/强水淹,达到水淹层三级解释目的,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江苏油田的水淹层综合评价方法。应用该方法评价G26井、L7-11井、W2-73井和G1-2A井,解释结果均与试油结论相符。

肖欢[7](2015)在《核磁共振技术在勘探生产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1946年核磁共振(NMR)原理提出后,很快受到世人的重视,并使NMR技术发展成为一种研究和测试工具,随之发展起来的还有核磁共振录井、测井技术.其中,核磁共振测井可以提供与岩性无关的准确孔隙度,直接测量地层自由流体体积、毛管束缚流体体积、粘土束缚流体体积,提供连续的渗透率曲线,反映储层孔隙结构,识别油水层:核磁共振录井技术可以快速检测岩石物性参数.针对核磁共振测井目的、响应特征和应用效果,我们总结了核磁测井解释中的五种应用模式;根据核磁共振录井项目技术特点和现场应用情况,结合试油试采结论,建立了初步的解释标准和解释方法.最后以高898井为例进行说明.

王亭[8](2014)在《江苏油田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测井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研究,用测井一体化技术服务的方法和应用效果带动江苏油田其它工程服务板块的技术服务模式的创新,提高各板块技术服务综合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为中国石油工程服务行业跨出国门、开拓国际石油工程服务市场奠定基础。本研究根据江苏油田测井技术服务现状,结合作者在国内外现场的工作经验,系统探讨了陕北测井项目实行一体化技术服务的背景、外部动因和内部动因,分析了内、外动因之间的联系。广泛借鉴西方先进测井公司一体化技术服务经验,构建了一体化技术服务内、外动因整合模型和一体化技术服务时机选择的判断模型。一方面为陕北测井项目持续有效运行提供指导,实现劳务收入稳中有升,员工工作强度科学合理,提升高端收入比,提高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给其它石油工程技术服务领域予以借鉴。其次对一体化技术服务前项目部的技术服务项目、劳务收入、成本以及人员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总结出一体化技术服务前技术单一、常规,装备落后,科研创新少,保障措施短缺等不利因素。并且从公司所处行业生命周期、项目部自身发展方向、项目部面临市场需求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了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选择模型,确定项目部实行一体化技术服务最优模式,并且提出了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的类型、适用范围和几个特点。最后对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的保障措施和应用效果进行分析。通过近六年来项目的劳务收入、职工幸福指数、技术储备与创新、安全及质量事故四个层面对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运行前后情况进行对比评价,验证了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符合项目部的发展需求。

李红欣,李天林,杜江[9](2013)在《成像测井技术的现状及其应用》文中认为本文分析了测井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情况,阐述了成像测井技术的分类,就成像测井技术的应用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些个人的见解和看法。

王少鹤[10](2012)在《核磁共振测井判别气层方法研究及在辽河油田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天然气纵向弛豫时间τ1、横向弛豫时间τ2及扩散系数D与油、水有较大差别,通过分析天然气的弛豫特征和在差谱、移谱测井方法上的响应特征,总结了核磁共振测井识别气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辽河油田测井实例分析和试油结论表明,核磁共振测井识别气层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直观性。综合应用标准τ2、差谱、移谱可以有效降低解释误差,提高测井识别储层流体的解释精度。

二、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在江苏油田油气勘探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在江苏油田油气勘探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核磁共振测井在水淹层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1.3 本文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1.4 创新性分析
第2章 核磁共振测井弛豫机理
    2.1 核磁共振测井流体类型识别基础
    2.2 二维核磁共振测井
第3章 核磁共振测井数据处理
    3.1 测井数据资料情况
    3.2 一体化核磁共振测井数据处理系统
    3.3 核磁共振测井数据质量分析
    3.4 不同仪器测量孔隙度准确性评估
第4章 核磁共振测井储层流体类型识别
    4.1 储层流体在核磁共振测井上的响应特征
    4.2 实例分析
    4.3 碳酸盐岩流体类型判别
第5章 水淹层流体类型判别
    5.1 水淹层响应特征
    5.2 水淹层定量评价方法
    5.3 XX油田水淹层核磁响应处理实例
    5.4 二维核磁共振测井处理实例
    5.5 小结
第6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2)新疆T油田淡水水淹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水淹层研究现状
    1.2 研究内容
    1.3 技术方法和路线
    1.4 技术创新点
第二章 水淹层岩石物理实验研究
    2.1 水淹层岩石电学性质响应机理
    2.2 压汞实验
    2.3 岩心水驱油实验数据研究
        2.3.1 电阻率变化规律分析
        2.3.2 拐点含水饱和度影响因素研究
    2.4 水驱过程地层电阻率数值模拟
第三章 水淹层测井响应特征及定性识别方法
    3.1 水淹后物理性质的变化
        3.1.1 含油性及油水分布的变化
        3.1.2 地层水矿化度的变化
        3.1.3 储层物性的变化
        3.1.4 参数m、n值变化特征
        3.1.5 润湿性变化
    3.2 水淹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3.2.1 水淹层自然电位测井
        3.2.2 水淹层声波测井
        3.2.3 补偿中子测井
        3.2.4 自然伽马测井
        3.2.5 电阻率测井
        3.2.6 核磁共振测井
    3.3 三饱和度差值法识别水淹层
        3.3.1 水淹层识别及评价标准
        3.3.2 地质应用效果分析
    3.4 多参数综合识别水淹层方法
        3.4.1 水淹级别评价标准
        3.4.2 水淹级别评价方法及实现
第四章 水淹层测井参数定量评价解释模型
    4.1 岩心深度归位
    4.2 孔隙度计算
    4.3 渗透率计算
    4.4 束缚水饱和度计算
    4.5 残余油饱和度计算
    4.6 产水率计算
        4.6.1 产水率计算模型
        4.6.2 迭代逼近法计算产水率
第五章 地质应用效果分析
    5.1 单井水淹层评价结果分析
        5.1.1 T1井
        5.1.2 T2井
    5.2 水淹层测井评价精度分析
    5.3 水淹层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沙花瓦地区阜三段储层四性关系及油层精细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四性关系研究现状及进展
        1.2.2 孔隙度、渗透率模型研究现状
        1.2.3 饱和度模型研究现状
        1.2.4 低渗透储层评价现状
        1.2.5 低电阻油层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
    1.5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阜三段储层宏观特征简述
    2.3 阜三段储层微观特征简述
        2.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2.3.2 储层成岩作用简述
第三章 测井评价油水层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1 储层泥质含量高影响
    3.2 火成岩(辉绿岩)影响
    3.3 薄层影响
    3.4 测井系列及测井资料品质影响
    3.5 地层水矿化度影响
    3.6 储层沉积微相影响
    3.7 储层成岩作用影响
第四章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4.1 研究区区带划分
    4.2 北部带E_1f_3 储层四性关系
        4.2.1 岩性与物性关系
        4.2.2 含油性与岩性、物性关系
        4.2.3 物性与电性关系
        4.2.4 油、水、干层电性特征
    4.3 中部带E_1f_3~1储层四性关系
        4.3.1 岩性与物性的关系
        4.3.2 含油性与岩性的关系
        4.3.3 含油性与物性的关系
        4.3.4 油层物性与电性的关系
        4.3.5 油、水、干层电性特征
    4.4 中部带E_1f_3~(2+3)储层四性关系
        4.4.1 岩性与物性的关系
        4.4.2 含油性与岩性的关系
        4.4.3 含油性与物性的关系
        4.4.4 油层物性与电性的关系
        4.4.5 油、水、干层电性特征
    4.5 南部带E_1f_3~1储层四性关系
        4.5.1 岩性与物性的关系
        4.5.2 含油性与岩性的关系
        4.5.3 含油性与物性的关系
        4.5.4 含油性与电性的关系
        4.5.5 油、水、干层电性特征
    4.6 南部带E_1f_3~(2+3)储层四性关系
        4.6.1 岩性与物性的关系
        4.6.2 含油性与岩性的关系
        4.6.3 含油性与物性的关系
        4.6.4 含油性与电性的关系
        4.6.5 油、水、干层电性特征
    4.7 内坡带E_1f_3~1储层四性关系
        4.7.1 岩性与物性的关系
        4.7.2 含油性与岩性的关系
        4.7.3 含油性与物性的关系
        4.7.4 含油性与电性的关系
        4.7.5 油、水、干层电性特征
    4.8 内坡带E_1f_3~2储层四性关系
        4.8.1 岩性与物性的关系
        4.8.2 含油性与岩性的关系
        4.8.3 含油性与物性的关系
        4.8.4 含油性与电性的关系
        4.8.5 油、水、干层电性特征
    4.9 内坡带E_1f_3~3储层四性关系
        4.9.1 物性特征
        4.9.2 油、水、干层电性特征
第五章 储层有效厚度下限研究
    5.1 岩性、物性下限标准
        5.1.1 含油产状法岩性、物性下限
        5.1.2 毛管压力曲线法物性下限
        5.1.3 测试法物性下限
        5.1.4 岩性物性下限综合取值
    5.2 有效厚度电性下限标准
        5.2.1 北部带E_1f_3 储层
        5.2.2 中部带E_1f_3~1储层
        5.2.3 中部带E_1f_3~(3+2)储层
        5.2.4 南部带E_1f_3~1储层
        5.2.5 南部带E_1f_3~(2+3)储层
        5.2.6 内坡带E_1f_3~1储层
        5.2.7 内坡带E_1f_3~2储层
        5.2.8 内坡带E_1f_3~3储层
    5.3 致密层压裂电性标准
        5.3.1 内坡带E_1f_3~1储层压裂电性下限标准
        5.3.2 内坡带E_1f_3~(3+2)压裂电性下限标准
        5.3.3 南部带E_1f_3~1储层压裂电性下限标准
        5.3.4 南部带E_1f_3~(3+2)储层压裂电性下限标准
    5.4 商业油流电性下限标准
        5.4.1 内坡带E_1f_3 稳定商业油流电性下限标准
        5.4.2 南部带E_1f_3 稳定商业油流电性下限标准
        5.4.3 中部带E_1f_3 稳定商业油流电性下限标准
        5.4.4 北部带E_1f_3 稳定商业油流电性下限标准
第六章 测井解释模型研究
    6.1 泥质含量解释模型研究
    6.2 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研究
    6.3 渗透率测井解释模型研究
    6.4 饱和度测井解释模型研究
        6.4.1 变岩电参数阿尔奇模型
        6.4.2 W-S饱和度评价模型
第七章 应用效果分析
    7.1 测井复查及应用实例
        7.1.1 沙埝油田应用实例分析
        7.1.2 瓦庄地区应用效果分析
        7.1.3 花庄地区应用效果分析
    7.2 含油饱和度解释模型应用实例
        7.2.1 变参数解释模型应用
        7.2.2 W-S模型在泥质砂岩中的应用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辽河盆地核磁共振技术油水层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研究目的及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一章 辽河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1.1 地理位置与地层发育特征
        1.1.1 自然地理位置
        1.1.2 构造单元的划分
        1.1.3 地层发育特征
    1.2 沉积演化与发育特征
        1.2.1 沉积演化与沉积特征
        1.2.2 主要沉积体系发育特征
    1.3 油气富集规律与油藏类型
第二章 核磁共振技术原理及有效参数求取
    2.1 核磁共振技术基本原理
    2.2 核磁共振T_2弛豫时间谱的测量
        2.2.1 实验方法及步骤
        2.2.2 孔隙流体的T_2弛豫时间谱反演计算
    2.3 有效分析参数的求取
第三章 储层特征及其关系研究
    3.1 储层岩性、物性及含油性特征研究
        3.1.1 储层岩性特征
        3.1.2 储层物性特征
        3.1.3 储层含油性特征
    3.2 岩性与物性的关系
    3.3 岩性与含油性的关系
    3.4 物性与含油性的关系
第四章 辽河盆地油水层识别方法研究
    4.1 核磁共振图谱法识别油水层
        4.1.1 典型图谱响应特征
        4.1.2 辽河盆地T_2弛豫时间谱实例分析
        4.1.3 影响因素分析
    4.2 图版法识别油水层
        4.2.1 热解分析原理及重要参数计算
        4.2.2 图版法识别油水层实例分析
    4.3 Fisher判别方法识别油水层
        4.3.1 Fisher判别分析的基本原理
        4.3.2 判别函数模型的建立
        4.3.3 Fisher判别实例分析
第五章 应用效果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5)东方13区块储层钻井液污染测井响应特征与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储层损害机理研究现状
        1.2.2 储层损害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3 储层污染测井评价技术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地质简况
    2.2 沉积背景
        2.2.1 构造特征
        2.2.2 岩石学特征
        2.2.3 储层物性特征
        2.2.4 孔隙结构特征
        2.2.5 压力与温度系统
    2.3 储层敏感性实验评价结果
    2.4 钻井概况
    2.5 测井资料概况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岩心钻井液侵入实验与测井响应特征
    3.1 钻井液侵入的基本规律
    3.2 多岩心联测钻井液污染专用设备研制
    3.3 钻井液侵入实验内容
    3.4 钻井液侵入实验流程
    3.5 实验与井筒钻井液滤失规律研究
        3.5.1 滤失量计算模型
        3.5.2 井筒条件下钻井液滤失量的折算
        3.5.3 侵入深度估算
    3.6 实验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3.6.1 核磁共振孔渗对比
        3.6.2 电阻率对比
        3.6.3 纵波速度对比
    3.7 现场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3.7.1 测井资料对钻井液侵入的响应敏感程度分析
        3.7.2 随钻与复测电阻率对比判定法
        3.7.3 随钻与电缆电阻率对比判定法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阻率的无侵反演方法研究与应用
    4.1 随钻电磁波电阻率响应特征分析
        4.1.1 随钻电磁波电阻率无侵反演的必要性
        4.1.2 随钻电磁波电阻率的测井理论分析
        4.1.3 随钻电阻率测井仿真方法
    4.2 随钻电阻率测井响应特征及侵入深度定性判别
        4.2.1 随钻电磁波测井探测深度
        4.2.2 随钻电磁波测井纵向分辨率
        4.2.3 测井响应特征及侵入深度定性判别
    4.3 随钻电阻率联合反演技术研究
        4.3.1 联合反演算法
        4.3.2 联合反演流程
        4.3.3 反演收敛性与置信度
    4.4 东方区随钻电阻率测井资料处理
        4.4.1 东方区资料处理工作量
        4.4.2 测井资料预处理
        4.4.3 东方区随钻测井资料电阻率反演
        4.4.4 东方区随钻电阻率测井侵入校正
        4.4.5 东方区随钻测井资料视电阻率反演验证
    4.5 东方区钻井液侵入规律探索性研究
        4.5.1 时间推移下随钻电磁波视电阻率变化特征
        4.5.2 钻井液侵入半径的多元规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孔隙结构表征的渗透率评价方法研究
    5.1 东方13 区块测井渗透率评价的现状
    5.2 基于侵入实验的污染前后渗透率评价方法
    5.3 储层受钻井液侵入前渗透率计算方法
        5.3.1 孔隙结构表征方法研究
        5.3.2 基于孔隙结构表征的渗透率精细建模
    5.4 储层钻井液侵入后渗透率评价方法
        5.4.1 Timur-Coates束缚水渗透率
        5.4.2 Swason参数计算渗透率方法
        5.4.3 两种核磁计算渗透率应用效果比较
    5.5 储层受钻井液侵入前后的渗透率评价应用效果
    5.6 基于电缆核磁共振T2 谱校正的储层无侵渗透率反演方法
        5.6.1 污染后核磁共振T2 谱形态校正模型研究
        5.6.2 应用效果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储层污染程度测井评价应用
    6.1 储层损害评价关键参数研究
        6.1.1 污染深度
        6.1.2 渗透率损害比计算
        6.1.3 储层污染表皮系数测井估算及验证资料确定
    6.2 储层污染多参数测井综合评价方法数据处理
    6.3 应用效果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江苏油田核磁与三维定量荧光水淹层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0.2 核磁与三维定量荧光水淹层方法研究与进展
        0.2.1 录井实验技术研究与进展
        0.2.2 核磁共振录井技术评价水淹层研究与进展
        0.2.3 三维定量荧光录井技术评价水淹层研究与进展
    0.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核磁共振与三维定量荧光测量方法及参数计算方法
    1.1 核磁共振测量方法及参数计算方法
        1.1.1 核磁共振录井测量方法
        1.1.2 核磁共振录井测量参数计算方法
    1.2 三维定量荧光参数计算方法
        1.2.1 三维定量荧光光谱图
        1.2.2 三维定量荧光分析参数
第二章 江苏油区录井水淹层岩心样品实验测量及响应特征分析
    2.1 核磁与三维定量荧光录井水淹层岩心样品实验测量
        2.1.1 核磁与三维定量荧光录井水淹层岩心样品实验设计
        2.1.2 不同产水率岩心样品核磁与三维定量荧光录井参数实验测量
    2.2 核磁与三维定量荧光录井水淹层实验响应特征分析
        2.2.1 核磁共振水淹实验响应特征
        2.2.2 三维定量荧光水淹实验响应特征
第三章 江苏油区水淹层核磁与三维定量荧光评价方法
    3.1 核磁与三维定量荧光水淹敏感参数的提取与优选
        3.1.1 核磁共振录井技术水淹敏感性参数的提取与优选
        3.1.2 三维定量荧光录井技术水淹敏感性参数的提取与优选
    3.2 水淹层核磁与三维定量荧光评价方法
        3.2.1 水淹层核磁共振录井技术评价方法
        3.2.2 水淹层三维定量荧光录井评价方法
第四章 江苏油区水淹层录测井综合评价方法
    4.1 录测结合评价水淹层的基本研究思路
    4.2 干层与产层的划分
    4.3 水淹层与油层和水层的划分
        4.3.1 水淹层测井响应特征
        4.3.2 水淹层与油层和水层划分图版
    4.4 水淹层水淹级别精细划分
第五章 江苏油区水淹层录测综合解释方法应用效果分析
    5.1 水淹层录测综合解释流程
    5.2 水淹层录测综合解释方法应用效果评价
        5.2.1 G26井应用效果评价
        5.2.2 L7-11井应用效果评价
        5.2.3 W2-73井应用效果评价
        5.2.4 G1-2A井应用效果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7)核磁共振技术在勘探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2 核磁测井技术
    2.1 核磁共振测井仪器[6-9]
    2.2 核磁共振测井技术的应用情况
        2.2.1 孔隙度、渗透率和饱和度计算
        2.2.2 孔隙结构研究
        2.2.3 轻质油模式
        2.2.4 稠油解释模式
        2.2.5 非碎屑岩储层解释模式
3 核磁共振录井技术
    3.1 岩心样品的物性对比分析
    3.2 在油气层评价方面的应用
4 应用实例
5 结论及建议

(8)江苏油田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可行性分析
第2章 测井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理论概述
    2.1 一体化含义
    2.2 石油企业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的内涵和优势
    2.3 测井一体化技术服务的发展
        2.3.1 发展测井综合一体化能力
        2.3.2 注重科研与生产的密切结合,拓展服务产品
第3章 陕北测井项目现状分析
    3.1 陕北测井项目发展概述
        3.1.1 初始阶段(1998-2007 年)
        3.1.2 巩固与发展阶段(2008-2011)
        3.1.3 市场突破阶段(2012-至今)
    3.2 陕北测井项目技术服务目前运行情况分析
        3.2.1 技术服务项目分析
        3.2.2 项目劳务收入及成本分析
        3.2.3 项目人员结构分析
    3.3 陕北测井项目技术服务目前存在的问题
第4章 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的构建
    4.1 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的动因
        4.1.1 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外部动因
        4.1.2 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内部动因
        4.1.3 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内外动因整合分析
    4.2 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设计
        4.2.1 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类型
        4.2.2 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的适用范围
        4.2.3 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构建方法
        4.2.4 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的特点
    4.3 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的构成
        4.3.1 陕北测井项目测井技术和装备
        4.3.2 陕北测井项目技术服务范围
        4.3.3 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配套政策
第5章 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的应用
    5.1 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应用分析
        5.1.1 一体化模式下服务项目分析
        5.1.2 一体化模式下劳务收入及成本分析
        5.1.3 一体化模式下人员结构分析
    5.2 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实施保障措施分析
        5.2.1 组织保障措施
        5.2.2 资金和技术保障措施
        5.2.3 市场开拓保障措施
        5.2.4 宏观调控保障措施
    5.3 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效果评价
        5.3.1 项目工作量和劳务收入方面
        5.3.2 职工幸福指数方面
        5.3.3 技术储备及技术创新方面
        5.3.4 安全及质量事故方面
第6章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成像测井技术的现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测井技术的发展
2 成像测井技术分类
    2.1 核磁共振成像测井技术
    2.2 声波成像测井技术
3 成像测井技术的应用
    3.1 分析裂缝系统
    3.2 岩性识别
4 结语

(10)核磁共振测井判别气层方法研究及在辽河油田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原理
    1.1 天然气弛豫特征
    1.2 差谱法识别天然气
    1.3 移谱法识别天然气
2 实例分析
3 结 语

四、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在江苏油田油气勘探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核磁共振测井在水淹层评价中的应用[D]. 林佳敏. 长江大学, 2019(10)
  • [2]新疆T油田淡水水淹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D]. 史安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3]沙花瓦地区阜三段储层四性关系及油层精细识别研究[D]. 李秋政.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4]辽河盆地核磁共振技术油水层识别研究[D]. 李晶超. 东北石油大学, 2017(12)
  • [5]东方13区块储层钻井液污染测井响应特征与评价方法研究[D]. 蔡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6]江苏油田核磁与三维定量荧光水淹层评价方法[D]. 邓鑫.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
  • [7]核磁共振技术在勘探生产中的应用[J]. 肖欢.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10)
  • [8]江苏油田陕北测井项目一体化技术服务模式研究[D]. 王亭.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04)
  • [9]成像测井技术的现状及其应用[J]. 李红欣,李天林,杜江. 石油和化工设备, 2013(06)
  • [10]核磁共振测井判别气层方法研究及在辽河油田的应用[J]. 王少鹤.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2(12)

标签:;  ;  ;  ;  

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在江苏油田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