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可持续生态城市的建设

论可持续生态城市的建设

一、试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城市(论文文献综述)

李胭胭[1](2021)在《京津冀生态型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态型城市群是按照生态学良好发展的城市群生态系统最优化发展的模式,具体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以生态化发展为理念,形成具有网络化的空间形态紧凑且疏密有致的生态城镇体系、衔接紧密且联系便捷的生态交通体系、分工有序的生态化产业体系和生态、水、文化一体的综合廊道系统的城镇集合体。目前我国的城市群空间结构生态化发展存在生态功能空间割裂、城市群空间结构亟待优化、城市群交通网络化程度低、城市群产业空间协作松散等突出问题。以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为目标,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探索生态型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路径。开展的工作及主要发现有:(1)系统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和经典城市群案例,结合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城市、可持续性科学等理论基础,构建了生态型城市群空间结构要素构成系统。主要包括生态城镇体系、生态化产业体系、生态交通网络系统、和综合廊道系统4个方面。(2)在综合借鉴相关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尤其是系统借鉴了地理设计方法论,构建了生态型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范式。将表达模型、过程模型、评价模型、变化模型、影响模型和决策模型作为生态型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6类模型应用到生态型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的全过程,突破了过去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中格局-过程-机理的一般过程。(3)运用K-均值聚类、区位熵和熵值法等方法对京津冀城镇体系格局演化特征及其生态城镇化水平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京津冀城镇体系总体向合理化方向发展,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趋势有所放缓,但城镇体系等级规模仍存在显着的两极分化现象;京津冀生态城镇化水平上升,但规模结构和职能结构仍待优化提升。(4)运用地理联系率、核密度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京津冀开发区产业发展特征和产业结构生态化水平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开发区产业区域分布差异性显着,开发区产业集中于资本型和技术型,2000年以来京津冀产业结构生态化水平整体上升。(5)主要运用可达性分析和DPSIR评价模型等方法对京津冀路网的分布特征、可达性特征及区域生态交通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交通网络区域发展不均衡,但2015-2020年区域可达性有所提高;2000年以来生态交通水平持续向好发展。(6)运用LUCC分析、用地转移特征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等方法对京津冀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生态环境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用地变化比较剧烈,2000-2020年京津冀耕地面积减少10.86%,建设用地面积增加80%,有高达14.81%的土地发生了类型转移;2000-2020年京津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减少479亿元,主要体现在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减少;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面临的问题如水资源匮乏、空气质量较差等仍然严峻,环境治理任重而道远。(7)利用城镇扩张速度、城镇扩张效率和建设用地变化特征对城镇扩张特征进行了分析,从“科技”+“设计”的视角出发,设置了惯性扩张、生态扩张、城市主义扩张和生态城市主义扩张四种情景模式并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京津冀城镇扩张速度加快且城镇扩张效率总体偏低;“科技”+“设计”的手段能够有效遏制城市的无序扩张,从而使城市群向更加生态可持续的方向发展。(8)利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核密度分析和可达性分析等方法识别生态源、生态廊道、水廊道、文化资源和文化廊道并构建京津冀综合廊道系统。结果显示,京津冀生态源总面积18075 km2,占京津冀总面积的7.95%,集中分布在燕山山脉和太行山山脉,文化资源共1741处,集中分布在几个文化核心区。生态廊道形态比较单一,网络性和连通性较差;水廊道由西向东呈扇形分布,形态较好;文化廊道的空间分布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其中长城文化廊道和京广文化廊道与生态廊道基本平行。(9)最后从4个方面提出了京津冀生态型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策略,即:(1)构建“多中心组团”的生态城镇体系;(2)构建“大集群+小簇群”的生态化产业体系;(3)构建“强核心+通节点”的生态交通网络体系;(4)构建“红、绿、蓝相映”的综合廊道系统。图75幅,表49个,参考文献209篇。

徐阳,李佳,苏兵,张荔[2](2018)在《生态型城市圈发展模式探析》文中提出城市圈是引领我国城镇化建设,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载体和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传统型城市圈发展模式中存在诸如城市空间无序开发、城市圈结构不合理、城市圈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圈人居质量不高等问题。文章以生态型城市圈的内涵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对生态型城市圈的概念、内容和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广义生态型城市圈体系结构,解决了以往狭义生态城市圈研究的不足。其研究结果对于促进城市圈由传统型向生态型转变,构建高效、可持续的,低碳、立体、智慧的新型城市圈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李玉洁[3](2018)在《生态型城市建设中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研究 ——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来满足人民群众逐渐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建设生态型城市已经成为实现绿色发展,满足人民生态环境需要的一个重要趋势,尤其是近些年国内外对建设生态型城市加强了关注。建设生态型城市要由政府对环境、资源、经济等多种层面实行调控以及规划,这些都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与管理水平。所以政府职能的重新调整与定位是满足与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保障。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实践中慢慢建立起来的一种比较新的职能发挥模式。它来自于我国的实际,同时也体现了历史发展走向,是政府建设好生态型城市的重要保障。本文基于基础理论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选取中新(天津)生态城这一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国家战略型生态型城市作为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认为,在生态城建设中政府引导职能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管理水平低、职能定位不明确、支持保障作用有限、城市建设参与主体单一等问题较为突出,全面、高效、适用的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还未建立。这些与新时代对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制约了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分析其原因,提出增强政府生态责任意识、加强生态法制建设、健全管理体制.打造多元治理主体的生态城市格局等建立和优化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具体策略。

吉日格力特[4](2016)在《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生态型城市一种新兴的城市建设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逐步深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人们对于环境问题有诸多的思考,在城市化不断深入的同时,更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化建设结合在一起,思考能够两者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和新的发展方式,生态型城市规划正是当前炙手可热的一种新型城市规划模型,并逐步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该模式的研究也有了新的进步和发展,本文初步探寻了生态型城市发展标准的发展趋势。

谢笛凡[5](2014)在《浅论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研究原则》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的工业发展越来越迅速,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对城市空气和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生态型城市建设逐渐成为了城市建设的主流,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主要针对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苏蔚[6](2013)在《论苏州市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的政府功能发挥》文中研究说明苏州市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的政府功能发挥受到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因素影响。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功能定位于建立低碳生态市场机制、制定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提供低碳生态公共产品三个方面。苏州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的政府功能发挥在生态环境保护、低碳节能、绿色保障机制、生态环境监管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但同时还存在着政府引导城市低碳生态系统建设的能力不足以及政府在控制环境污染源头上发挥的力量不足等问题。政府功能发挥的内在机理缺陷与政府功能在部分生态领域发挥不足是其主要原因,需要苏州政府在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过程中进行政府功能的完善。苏州市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政府功能完善可以通过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提升低碳生态政府工作效率、创建外部权力监督机制等手段进行政府功能内部完善;通过政府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城市生态空间结构优化、探索低碳生态型城市社会路径等方式实现政府功能外部完善。

王中[7](2013)在《论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的公众参与》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人类提出了低碳生态型城市的概念。即通过研发零碳和低碳技术及其在城市发展中的推广应用,节约和集约利用能源,有效减少碳排放,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公众参与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不仅是自身权利的一种体现,也是加快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进程的必要的环节。因此,公众作为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到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之中就成了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从我国的现状来看,受到多层动力的驱动,公众参与到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已经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并未形成公众参与的优良土壤,一方面政府职能尚未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受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公众对于政治参与的兴趣并不高。在借鉴国外先进低碳生态型城市及相关城市管理经验的基础之上,我国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建设:首先,构建一个全过程的公众参与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系统以提高公众参与的效率,该系统包括参与主体的组织化、主体之间的伙伴关系以及对系统的有效综合评估;其次,强化公众参与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的保障机制,由法治、信息公开、问责三角度来构建;第三,营造公众积极参与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的文化氛围,要想摆脱传统政治文化的束缚,构建参与式的政治文化,就要加大对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的宣传教育,以及培育NGO组织。

王迅[8](2011)在《建设生态型城市之浅见》文中研究说明生态型城市建设是目前我国经济发达地区首选的城建之举。文章分别从生态城市的科学涵义、建设生态型城市的重要意义、规划要求及在生态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解决的问题等四个方面加以论述,告诉人们在生态型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尊重历史,注重文化,力求特色,重视环保,要做到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面、经济功能与社会生态功能、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国外经验与我国民族传统有机结合,走健康、稳定、协调、环保、可持续的良性城建之路。

谢晶仁[9](2010)在《试论生态型城市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是以追求人和自然高度协调发展为目的,以技术进步和人类生态意识加强为推动力,以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地尽其利、生态良性循环、经济稳步增长、社会显着进步为特征的一种崭新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型城市

宋庆铠,Bjrn von Randow[10](2009)在《生态型城市系统》文中提出可持续性发展与城市生态化建设是密不可分的,前者是目标,后者是手段。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针对城市生态化建设方法和理论的探讨已全面展开。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化,并且还出现了许多正在着手进行生态化建设的城市。作为一个国际性研究课题.进行城市生态化建设与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需要国际间合作。因此,进行广泛的成果交流和信息交换是国际间合作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交流和学习,才能使宝贵的研究成果加以推广、经验教训得以借鉴。在此.我们希望借《北京规划建设》这一宝贵学术交流平台,将我们的工作心得和学习感悟与中国学界同仁共同分享,并针对欧洲生态化城市建设中有关城市气候、交通规划、政府的作用、生态型城市理念下人与城市的关系、新技术应用对生态规划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希望借此能为中国生态化城市建设的长足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试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城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城市(论文提纲范文)

(1)京津冀生态型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群空间结构待优化
        1.1.2 产业空间协作松散
        1.1.3 交通网络化程度低
        1.1.4 区域统筹规划步伐较慢
        1.1.5 生态空间问题严峻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1.2.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经典案例借鉴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意义和研究框架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2 生态型城市群空间结构理论方法构建
    2.1 理论基础
        2.1.1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2.1.2 生态城市理论
        2.1.3 可持续性科学
        2.1.4 田园城市理论
        2.1.5 地理设计理论
    2.2 生态型城市群空间结构理论框架构建
        2.2.1 城市群生态系统理论框架
        2.2.2 生态型城市群空间结构要素构成系统
        2.2.3 生态型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范式
        2.2.4 小结
3 京津冀生态城镇体系评析
    3.1 研究背景
    3.2 研究区概况
    3.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3.3.1 研究方法
        3.3.2 数据来源
    3.4 城镇体系等级规模演化
    3.5 京津冀城镇体系职能演化
    3.6 京津冀生态城镇化水平演化特征
    3.7 小结
4 京津冀生态化产业体系评析
    4.1 研究背景
    4.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2.1 研究框架
        4.2.2 研究方法
        4.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4.3 京津冀开发区产业空间发展特征
        4.3.1 开发区产业发展演化特征
        4.3.2 开发区空间集聚总体特征
        4.3.3 不同类型开发区空间集聚特征
    4.4 京津冀产业结构生态化水平特征
        4.4.1 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4.4.2 产业结构生态化水平
    4.5 小结
5 京津冀生态交通网络体系评析
    5.1 研究背景
    5.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5.2.1 研究框架
        5.2.2 研究方法
        5.2.3 数据来源
    5.3 京津冀公路分布及可达性
        5.3.1 公路分布特征
        5.3.2 公路可达性特征
    5.4 京津冀铁路分布及可达性
        5.4.1 铁路分布特征
        5.4.2 铁路可达性特征
    5.5 京津冀城市群生态交通发展特征
    5.6 小结
6 京津冀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6.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6.1.1 研究方法
        6.1.2 数据来源
    6.2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6.2.1 土地利用变化总体特征
        6.2.2 土地利用转移特征
        6.2.3 生态功能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6.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
    6.4 生态环境现状
    6.5 小结
7 京津冀城镇发展趋势预测
    7.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7.1.1 研究方法
        7.1.2 数据来源
    7.2 京津冀城镇扩张特征
    7.3 京津冀城镇扩张多情景模拟
        7.3.1 模拟情景假设
        7.3.2 城镇扩张多情景模拟
    7.4 小结
8 京津冀综合廊道系统构建
    8.1 研究背景
    8.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8.2.1 研究框架
        8.2.2 研究方法
        8.2.3 数据来源
    8.3 “绿”廊——京津冀生态廊道系统
        8.3.1 京津冀生态源分布格局
        8.3.2 京津冀生态廊道系统
    8.4 “蓝”廊——京津冀水廊道系统
    8.5 “红”廊——京津冀文化廊道系统
        8.5.1 京津冀文化资源分布格局
        8.5.2 京津冀文化廊道系统
    8.6 京津冀综合廊道系统
    8.7 小结
9 京津冀生态型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策略与结论
    9.1 京津冀生态型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9.1.1 构建京津冀“多中心组团”的生态城镇体系
        9.1.2 构建京津冀“大集群+小簇群”的生态化产业体系
        9.1.3 构建京津冀“强核心+通节点”的生态交通网络体系
        9.1.4 构建京津冀“红、绿、蓝相映”的综合廊道系统
    9.2 主要工作与结论
    9.3 突出特色与创新点
    9.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目录
附录B 表目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生态型城市圈发展模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传统城市圈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空间无序开发
    2.2 城市圈结构不合理
    2.3 城市圈生态环境恶化
    2.4 城市圈人居质量不高
3 生态型城市圈的基本内涵
    3.1 生态型城市圈的含义
    3.2 与生态型城市圈相近的城市概念
4 生态型城市圈的基本内容
5 结语

(3)生态型城市建设中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研究 ——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生态型城市及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理论基础
    2.1 生态型城市含义
    2.2 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
    2.3 引导型政府职能的基本特征
        2.3.1 公共性
        2.3.2 前瞻性
        2.3.3 科学性
        2.3.4 合作治理性
    2.4 相关理论基础
        2.4.1 多中心治理理论
        2.4.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3 公共选择理论
    2.5 生态型城市建设中充分发挥引导型政府职能的必要性
        2.5.1 是加强生态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
        2.5.2 为推动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保障
        2.5.3 是政府消除外部效应的必然要求
第3章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中引导型政府职能发挥现状分析
    3.1 中新(天津)生态城概况
        3.1.1 建设背景
        3.1.2 人口、环境、资源等情况
        3.1.3 基本定位与建设目标
    3.2 中新(天津)生态城引导型政府职能发挥现状
        3.2.1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的体制
        3.2.2 政府基本职能定位
        3.2.3 地方政府职能发挥情况分析
第4章 中新(天津)生态城引导型政府职能发挥方面的问题及原因
    4.1 引导型政府职能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
        4.1.1 政府的管理水平不足
        4.1.2 政府管理方式相对落后
        4.1.3 政府职责定位不够清晰
        4.1.4 政府对市场的支持保障作用有限
        4.1.5 城市建设参与主体相对单
    4.2 引导型政府职能作用发挥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管理水平受传统观念影响
        4.2.2 政府运行机制不健全
        4.2.3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4.2.4 支持保障机制尚不完善
        4.2.5 公众参与意识不强
第5章 生态型城市建设中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选择
    5.1 增强地方政府生态责任意识
        5.1.1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体系
        5.1.2 确立生态优先的观念
    5.2 加强生态法制建设
        5.2.1 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5.2.2 构建政策保障体系
        5.2.3 推进严格规范执法
    5.3 健全地方政府管理体制
        5.3.1 健全管理体制
        5.3.2 完善外部监督机制
        5.3.3 政府提供生态公共产品
    5.4 不断优化政府服务
        5.4.1 科学设置流程
        5.4.2 权力运行透明
        5.4.3 权力问责要到位
    5.5 打造多元治理主体的生态城市共建格局
        5.5.1 政府当好“服务者”
        5.5.2 鼓励多元治理主体积极参与城市建设
        5.5.3 逐步推进生态环境自治
第6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6.2 论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后记

(4)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态型城市的理解
二、生态城市规划标准的基本构思设计
三、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建设原则

(5)浅论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研究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
2 生态型城市的基本原则
3 建设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
    3.1 城市规划内容与生态型城市规划内容的对应与结合
    3.2 城市规划标准内容与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内容的对应与结合
    3.3 城市规划标准与生态型城市指标体系的对应与结合
4 构建生态型城市标准时应遵循的原则
    4.1 结合原则
    4.2 兼容原则
    4.3 简洁原则
    4.4 地方原则
5 结论

(6)论苏州市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的政府功能发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论文研究背景
        (一)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 苏州建设低碳生态型城市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分析
        (三) 苏州市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需要发挥政府功能的原因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 低碳城市
        (二) 生态城市
        (三) 低碳生态型城市
        (四) 政府功能
        (五) 苏州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政府功能
    四、 本文研究的理论支撑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 公共选择理论
        (三) 多中心治理理论
    五、 论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六、 研究的特色与不足
第一章 苏州市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的政府功能分析
    一、 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政府功能发挥的影响因素
        (一) 苏州市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政府功能发挥的宏观影响因素
        (二) 苏州市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政府功能发挥的微观影响因素
    二、 苏州市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的政府功能的表象
        (一) 苏州政府支持助推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
        (二) 苏州政府参与引导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
        (三) 苏州政府宏观调控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
        (四) 苏州政府有效监管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
第二章 苏州市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政府功能发挥的区域比较
    一、 长三角城市群政府低碳生态建设功能发挥对苏州的参考及倒逼
        (一) 长三角城市群政府低碳生态建设功能发挥对苏州的参考
        (二) 长三角城市群政府低碳生态建设功能发挥对苏州的倒逼
    二、 长三角城市群政府低碳生态建设功能与苏州市的横向比较及启示
        (一) 长三角其它城市政府低碳生态建设功能与苏州市的横向比较
        (二) 长三角城市群政府低碳生态建设功能发挥对苏州市的启示
第三章 苏州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政府引导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 苏州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政府引导的成果
        (一) 政府引导下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低碳节能建设效果显着
        (二) 政府引导下的绿色环保机制与生态法规制度日趋完善
        (三) 政府引导下的重点环保项目与生态环境监管成效明显
    二、 苏州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政府引导存在的问题
        (一) 政府引导城市低碳生态系统建设的能力不足
        (二) 政府在控制环境污染源头上发挥的力量不足
第四章 苏州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的地方政府功能反思
    一、 政府在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政府功能的内在机理反思
        (一) 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政府管理体制的制度缺陷
        (二) 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城市政府功能运行的低效
        (三) 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权力监督约束机制的缺失
    二、 苏州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政府功能发挥不足领域的反思
        (一) 低碳生态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需要政府推动
        (二) 低碳生态型城市中空间结构规划需要政府调整
        (三) 低碳生态型城市中社会结构路径需要政府引导
第五章 苏州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的地方政府功能完善及经验推广
    一、 苏州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政府功能的内部完善
        (一) 改进低碳生态城市管理体制,完善城市建设中地方政府功能
        (二) 提升低碳生态政府工作效率,完善城市建设中政府运作模式
        (三) 创建外部权力监督约束机制,完善政府功能发挥的制衡机制
    二、 苏州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的政府功能外部完善
        (一) 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政府完善低碳生态型城市经济结构
        (二) 促进低碳生态基础设置建设,政府完善低碳生态型城市空间结构
        (三) 探索低碳生态化的生活方式,政府完善低碳生态型城市社会路径
    三、 苏州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政府功能发挥的经验推广
        (一) 政府主导低碳生态市场机制是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的支撑
        (二) 政府制定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是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的核心
        (三) 政府提供低碳生态公共产品是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的关键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论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的公众参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简介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三、 研究方法与逻辑框架
        (一) 本文研究的方法
        (二) 本文的逻辑框架
    四、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 低碳生态型城市
        (二) 公众参与
    五、 本文的特色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公众参与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
    一、 公众参与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的理论依据
        (一) 新公共服务理论支撑公众参与治理的服务导向
        (二) 利益相关者理论支撑公众参与治理的利益取向
        (三) 网络治理理论支撑公众参与治理的合作精神
        (四) 公共政策理论支撑公众参与治理的决策系统优化
    二、 公众参与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 公众参与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的经济意义
        (二) 公众参与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的政治意义
        (三) 公众参与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的文化意义
        (四) 公众参与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的社会意义
第二章 经验借鉴: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公众参与的中外比较
    一、 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公众参与的中外共性
        (一) 以政府行政主导式参与为主
        (二) 运用各类工具支持决策过程
    二、 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公众参与的中外差异
        (一) 公众参与组织化程度的差异
        (二) 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的差异
    三、 经验借鉴及启示
        (一) 重视政策过程中的参与
        (二) 从全过程角度进行创新
第三章 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影响公众参与的障碍及其原因
    一、 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影响公众参与的障碍
        (一) 公众参与发展欠成熟
        (二) 政府职能发挥太片面
        (三) 社会环境完善受制约
    二、 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影响公众参与的原因
        (一) 公民社会待发展
        (二) 服务型政府乏力
第四章 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公众参与的动力机制
    一、 目标动力:低碳生态型城市美好生活目标,吸引公众参与
        (一)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目标
        (二) 可持续发展是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
    二、 利益动力:低碳生态型城市关涉各方利益,驱使公众参与
        (一) 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广泛合作空间
        (二) 利益相关者搭建有效参与合作平台
    三、 组织动力:低碳生态型城市参与组织互动,推进公众参与
        (一) 制度规范是组织有效运转的保障
        (二) 合作与信任的组织氛围推动参与
第五章 完善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公众参与的对策及建议
    一、 构建全过程的公众参与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系统
        (一) 完善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的利益相关者组织
        (二) 促进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合作伙伴关系的形成
        (三) 营造多方合作的低碳生态型城市综合评估体系
    二、 强化公众参与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的保障机制
        (一) 加强公共参与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的法治建设
        (二) 建立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的信息公开机制
        (三) 健全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的问责机制
    三、 营造公众积极参与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的文化氛围
        (一) 摆脱传统政治文化对公众参与的束缚
        (二) 加强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的宣传和教育
        (三) 培育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的 NGO 组织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建设生态型城市之浅见(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态城市的科学涵义
二、建设生态型城市的重要意义
三、建设生态型城市的规划要求
    (一) 绿地、景观设计规划
    (二) 交通、水系规划
    (三) 环境污染治理规划
    (四) 产业规划
四、建设生态型城市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 深入加强生态道德教育
    (二) 全方位创建城市文明
    (三) 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
    (四) 加强法制建设, 把生态型城市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

(9)试论生态型城市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城市”:未来城市发展的最新模式
2.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
3. 自然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城市发展的最好形式
4. 多样化的社会生态文明: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

(10)生态型城市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生态型城市系统与城市生态化——结果与过程
生态型城市规划
德国的生态型城市建设实例
生态型城市亚琛(Aachen)
黑尔讷(Heme)
中国生态型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部分焦点问题
避免形式上的生态化建设
重视区域间合作

四、试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城市(论文参考文献)

  • [1]京津冀生态型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D]. 李胭胭.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生态型城市圈发展模式探析[J]. 徐阳,李佳,苏兵,张荔. 生态经济, 2018(12)
  • [3]生态型城市建设中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研究 ——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D]. 李玉洁. 天津财经大学, 2018(07)
  • [4]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研究[J]. 吉日格力特. 城市地理, 2016(14)
  • [5]浅论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研究原则[J]. 谢笛凡. 中华民居(下旬刊), 2014(01)
  • [6]论苏州市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的政府功能发挥[D]. 苏蔚. 苏州大学, 2013(S2)
  • [7]论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的公众参与[D]. 王中. 苏州大学, 2013(S2)
  • [8]建设生态型城市之浅见[J]. 王迅. 法制与经济(中旬), 2011(12)
  • [9]试论生态型城市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J]. 谢晶仁. 改革与开放, 2010(15)
  • [10]生态型城市系统[J]. 宋庆铠,Bjrn von Randow. 北京规划建设, 2009(01)

标签:;  ;  ;  ;  ;  

论可持续生态城市的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