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农村变成精神文明的净土

把农村变成精神文明的净土

一、让农村变成精神文明的一方净土(论文文献综述)

王蓉[1](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古人云“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生乃为政、治国之根本。事实上,民生是一个国家根本的问题,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民生事业。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宣布其奋斗目标是为人民谋幸福,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我国改善民生与社会治理的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高度关注民生问题,民生接力棒”也在历代领导集体手中依次传递,步步推进,从未停止。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正是因为怀有对人民如此深厚的情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是在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以及对民生问题高度重视的基础上而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民生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民生建设、政治民生建设、文化民生建设、社会民生建设以及生态民生建设“大民生观”的重要内容,揭示了推进新时代民生建设的实践途径,内在蕴含着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统筹兼顾、辩证思维以及问题导向等新时代民生建设方法论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探索、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把握、对新时代民生建设不断推进的新引领以及为世界民生事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的重要论述,对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进新时代我国民生领域的深层次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杨明辉[2](2020)在《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贵州XX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大量农民背井离乡向城市转移,在给城市建设带来充足劳动力的同时,也引发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问题。在我国现行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的约束下,很多儿童不能随父母一起进城,只能被父母寄养在祖辈或者是其他亲友家中,成为留守儿童。社会多元化发展形成的冲击,以及亲情缺失、家庭教育不足等不良因素影响下,留守儿童道德教育出现诸多问题。近几年,有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媒体消息频出,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同时也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研究焦点之一。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道德行为养成、道德认知的教育也逐渐提高的关键时期。加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关注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成效,不仅关系到我国农村青少年道德教育成果,也将影响到我国目前进行的新农村建设成果。推而广之,只有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健康发展,才能保证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能让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城市安心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为此,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对策,成为教育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贵州省是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针对该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展开研究,具有一定典型性。本文选择贵州省XX县下辖的5个乡镇小学在籍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就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展开了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形式,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以此为基础找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水平及道德教育两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本研究归纳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具体策略,必须要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及政策制定四个方面共同努力,希望能够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白小娟[3](2020)在《民俗传统助力下的乡村振兴研究 ——以内蒙古卓资县土城子村为例》文中认为卓资县土城子村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悠久,文化资源颇为深厚,当地有着许多民俗传统,这些民俗传统得益于土城子村的自然环境,具有时代特色和地域特点,是内蒙古自治区传统村落乡村振兴研究的典型代表,具有文化研究价值。本文对土城子民俗传统进行的研究,基于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目的一方面在于挖掘民俗传统资源推动土城子村乡村振兴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于通过研究土城子村文化资源,使土城子村民众在发扬和传承优秀文化的道路上更加自觉和自信。本文的绪论部分首先说明了研究背景和意义,阐明了研究土城子乡村振兴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搜集了学者们的研究,并运用所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实地调查展开叙述。论文共分为三章内容展开。第一章介绍了土城子村的生成环境,从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两方面描写。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紧密结合,是村落生成的重要因素,二者不可分割。卓资县土城子村地势环境险要且地形复杂,且晋、陕等外来人口移居至此,作为该地区文化的主体部分,使得该地区文化资源丰富、得以存续。第二章对土城子传统村落现有的民俗传统进行了划分和规整,本章结合土城子村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将民俗传统分为四种类型:生计民俗传统、历史民俗传统、精神民俗传统、文艺民俗传统。将这些民俗传统的文化承载物进行分析研究,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得以有效进展打下基础。第三章通过分析土城子村存续的优秀文化资源,利用、挖掘这些民俗传统,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土城子传统村落要想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必须采用经济振兴和文化振兴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这种路径,以快中求稳的方式解决农村问题,缓解村民压力,实现乡村富裕。论文的结语部分梳理了本文的思路和主要观点,同时指出了土城子村现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文章尚存缺点与不完美之处。

孙志会[4](2020)在《新时代我国农村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安全形势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意识形态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日渐凸显,已成为社会长治久安的必要环节。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可以说是一个农民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份额,农民群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要素,所以农业及农民本身在国民经济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农村地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意识形态安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因此农村意识形态安全俨然成为整个意识形态安全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农村意识形态安全面临基层党组织能力弱化、主流价值观念淡化、宗教封建迷信“沉渣泛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创新不足、网络新媒体冲击等诸多自身问题和外部挑战。同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深刻变化,农村呈现出文化多元、利益诉求多样的新格局,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自我意识等都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正面临着现实问题解释、凝聚民心共识、社会整合引领等时代要求。新时代农村意识形态安全在价值观念、信仰认同、公共舆情等多个领域呈现出新的矛盾且亟需及时、系统地阐述和解决。农村意识形态工作点多面广、内容庞杂,只有聚焦影响农村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因素和条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具体问题为目标,以原因分析为主线,辩证看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宗教作用,客观分析马克思主义优秀文化产品的供给不足,积极探讨网络新媒体在农村意识形态安全中的利弊得失,理清头绪、找准方向,进而把脉“症结”梳理问题原因及根源做到有的放矢。通过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探寻有益于农村意识形态安全的可行对策和办法,以达到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从而保证农村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管理权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

刘炳赫[5](2019)在《小原国芳教育思想批判 ——“全人教育”的合理构架与理论缺陷》文中指出小原国芳是日本近代最知名、且影响最为深远的教育家,他所主张的“全人教育”,不仅对日本近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其理论体系在亚洲部分地区的教育实践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小原国芳是日本新教育运动以及日本现代教育的奠基人,其思想核心——“全人教育”理论产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成熟和完善于六、七十年代,且发展成为了被全世界所普遍认可的一种教育思潮。小原国芳主张学生身心共同发展,道德、学识、艺术、体育、经济与生活等方面协调发展。他的主要教育学观点收录入《教育的根本问题:哲学》、《教育的根本问题:宗教》、《教育立国论》、《教育救国论》、《自由教育论》、《全人教育论》、《世界教育巡礼》、《母亲的教育学》、《道德教育论》、《修身教育改革论》、《教育改革论》、《玉川塾的教育》、《理想的学校》、《学校剧论》等着作,后人将其整理为《小原国芳全集》共48卷。“全人教育”是小原国芳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也是小原国芳教育理论体系中的精髓,贯穿了小原国芳的理论研究体系、教育学着作及其毕生教育实践。“全人教育”的理论是其思想的成果,与他的个体经历息息相关,因而具有显着的时代特征。“全人教育”不仅是小原国芳本人教育实践的产物和思想的精华,也融入了他对全世界多种教育思想的重新理解与解读。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思想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该理论奠定了日本从大正时期至今半个多世纪的教育体制,对当今的日本仍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开展日本近代教育史的研究,务必要提及的就是小原国芳和他的“全人教育”理论。本论文共分为导论、四个大章和结论。其中,导论部分主要交待选题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中日两国的先行研究成果、研究思路与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在第一章和第二章中,笔者主要对“真、善、美、圣、健、富”进行阐述,并将其划分为“心”的内在要求和“身”的外在要求两方面,分别在第一章和第二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阐述“全人教育”理论中对于“心”的内在要求。第一节“‘善’之德育及其启示”之中主要叙述了小原国芳的德育理论的形成背景和主要内容,在小原国芳倡导下战后日本道德教育的改革及其成效,以及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当今教育的启示意义。第二节“‘圣’之宗教教育及其缺陷”主要交待了该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在本节中笔者着重对小原国芳宗教教育观的理论缺陷进行了批判。第三节“‘美’之艺术教育及其开展”中阐述了小原国芳艺术教育的基本理念、主要内容以及艺术教育的具体开展。第四节“‘真’之智力教育及其体系”,阐述了智育要求的学问教育、智育体系下的教学论,并结合日本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建设,尝试讨论了小原国芳所主张的教育与我国秉持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观念的区别与联系。第二章“‘全人教育’理论中‘身’的外在要求”,主要分为第一节“‘健’之体育及其评价”和第二节“‘富’之经济、生活与劳作教育”两大部分。第一节主要阐述了体育的主要目的、体育教育的具体内容、体育教育在日本的实际开展的过程,以及笔者对该理论的评价。第二节则具体阐述“富”的概念与要求,包括生活教育、劳作教育和经济教育等几个方面,同时肯定了“富”之教育理念的积极意义。在该章结尾处,笔者着重阐述了“健”、“富”的概念与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的区别和联系。第三章“‘全人教育’理论衍生论”,论述了“全人教育”理念下,对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和母亲提出的要求,即“全人师道论”和“母亲教育论”。第一节“‘全人师道论’的意义与过失”之中,叙述了“全人师道论”的主要内容、施行方法、价值辨析及其主要意义。第二节“‘母亲教育’的相关探讨”之中,阐述了母亲的基本工作、女性的婚前教育和胎教的重要性,尤其注重分析小原国芳对女性认知中存在的偏颇与局限性。第三节则集中探讨了作为“全人教育”理论衍生出的周边理论体系的“全人教师论”和“母亲教育”。第四章“小原国芳及其‘全人教育’的批判性解读”,在前几章论述的基础之上梳理了“全人教育”的功过得失,论述了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的形成及其战争观。笔者指出了小原国芳其思想形成历程的复杂性,剖析了小原国芳对战争认识的变迁。终章则主要总结了“全人教育”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迪意义,此为全文的最终目标与意义所在,亦是本论文的创作宗旨。本文对“全人教育”思想中的可取之处及其对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借鉴意义予以肯定,对其理论的唯心主义部分做出理性的批判。不仅追索了小原国芳的教育家生涯以及他的“全人教育”理论,还基于中日两国学界对小原国芳“全人教育”的研究,讨论了其“全人教育”思想与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性。

李君昂[6](2019)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问题与应对研究 ——以A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确保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在农村的实施主体,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我们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最重要的组织基础和组织保障。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确保村级党组织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群众,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三农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各类矛盾和问题也呈多元化发展趋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全面小康迫在眉睫,这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需要适应时代步伐,围绕突出问题和短板弱项,靶向发力,重点突破,实现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但是从目前看来,多数农村基层党组织依然受到思维固化的惯性,虚化弱化边缘化的趋势一定程度的存在。笔者以所在A市为样本,通过对A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现状的分析,以及实地调研走访座谈等方式,总结出包括压力传导不到位、农村党员队伍素质不高、党员作用弱化、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等六个方面的主要问题,最终形成一系列应对方案,期望能从典型案例中找到一般方法,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提供一定借鉴。论文整体框架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义进行研究分析,按照时间脉络对党管三农工作的历史经验进行阐述,并站在全新历史方位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以分析,为后期的论证提供经验和理论支持。第二部分主要研究了A市村级党组织建设的基本情况及取得的成效。第三部分则根据笔者在实地调研、走访座谈、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A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第四部分主要是针对A市有关的问题,立足实际提出有关应对方案。

赵雪莹[7](2019)在《昌乐县美丽乡村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包含美丽乡村建设在内的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备受重视,乡村面貌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实现新发展,农民生活不断改善,农村基层基础更加坚实。然而实事求是的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三农”工作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农业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尤其是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农业农村萧条甚至衰退的现象,昌乐县也是如此。尽管积极响应上级党委政府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加强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农业农村发展仍然是制约昌乐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大短板。本文梳理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关概念和标准,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新要求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的新指标,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昌乐县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以庵上湖村和红河镇为典型案例,总结村、镇、县三级不同主体打造美丽乡村的经验做法。昌乐县美丽乡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农业发展效益不高、农村设施环境有待改善、集体经济增收困难、陈规陋习时有突出、农村党支部权威日益下降等问题。究其原因不外乎土地要素制约农业规模化发展、农村建设资金投入缺口较大、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带头人、思想认识不到位、基层组织不健全等方面,因此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昌乐县美丽乡村建设,让乡村振兴战略得到有效落实,必须从提升农业农村发展水平、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面貌、充实三农工作队伍、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夯实农村组织基础五个方面下功夫、求实效。本文运用文献调查法搜集国内外文献及有关政策,梳理相关理论背景。同时采用案例分析和访谈、座谈、现场查看等实地调研的形式,了解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在实际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的经验、遇到的困难等,立足美丽乡村建设最前线,试图为基层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可供参考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王云鹤[8](2019)在《生态文明法治化的正义维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正义以其广博的意蕴吸引了全世界众多的哲学家、政治家、经济家的目光与智慧。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大卫·休谟、亚当·斯密、伊曼努尔·康德到卡尔·马克思、约翰·罗尔斯,从孔子、孟子、荀子到习近平,都在孜孜不倦的探求这一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思想史就是一部从不同视角探索、追求正义的历史。对生态正义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论为分析的理论基点,重点探讨我国生态正义理念所包含的内涵、原则及其自身的发展,结合分析我国现阶段生态文明法治化建设过程所展现的现实状态和面临的实际需求,旨在从中找到其建设实现的合理路径。当前我国生态问题和正义问题交织、生态非正义现象十分突出,从种际正义角度来看,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水土环境的流失、土壤荒漠化等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影响到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从国内区域间正义来看,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持续增大,生态保护情况也各有不同,总体而言,西部遭受到了更严重的生态破坏,但同时生态受损的补偿却不能及时和公正,这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进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从代际正义角度看,现今的生态环境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不仅不能维护好当代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后代人的生存权利也将受到威胁。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核心在于将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与其赖以存在的根源——自然界纳入统一的辩证思想考虑当中,在考察矛盾普遍存在的现实系统关系基础之上,统筹思考生态发展所必然面对的三类具体现实矛盾,即作为个体的人与人之间,作为个体与群体的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作为人类整体与外在环境的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生态文明发展建设的系统性主题之下实现人、社会与自然三者之间的和谐共生状态。我国生态正义的研究以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为切入点,对马克思主义正义论进行总结,指导我国生态正义问题的系统研究,推动生态权利的实现和现实非正义问题的解决。理论不仅来源于实践,更需要服务于实践,同时也需要实践的验证。通过对司法裁判文书样本的数据分析、典型环境案例以及法律文本进行理论证成,发现我国存在着生态正义实践方面的现实性困难,应建构与完善生态正义理论,来指导我国生态正义的实践,并通过环境立法、环境执法、环境司法、环境守法等四大法治路径来实现我国生态正义,进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进程。

方李婷[9](2019)在《金华市婺城区农村文化礼堂健康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是浙江省委省政府落实中央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决策,是一种新型的尝试,它大胆而富有创新。它是一个集教育、礼仪、娱乐、培训为一体的农村文化综合体,对发展农村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婺城区自2013年开始投入建设农村文化礼堂,为了能把农村文化礼堂项目做精、做细,婺城区在文化礼堂建设方面做了很多的创新。本文以婺城区为例,以点概面,概述了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取得的成就,以及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有效对策,希望能为政府部门更好的推行农村文化礼堂长效发展提供借鉴。本文以金华市婺城区农村文化礼堂健康发展为具体研究对象,对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背景、目的和意义做了阐述,对婺城区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的背景和发展阶段做了详细统计,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对婺城区农村文化礼堂所取得的成效进行了罗列: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文化宣传效果得以提升,农民的精神生活得以丰富,管理机制初步形成,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硬件设施得到完善,农村基层政治得以巩固。对婺城区农村文化礼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主要是四方面的问题:基础设施不完善、运行管理机制不健全、文化活动和形式单一、村民参与度不高。然后对存在的问题追根溯源,查找问题存在的原因,即资金投入不足、基层重视不够、农村文化气息缺失、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低。最后,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一是鼓励多方筹资,保障礼堂发展的资金投入,即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和引导功能,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发展,开发经营乡村文化资源,增强自身投入能力;二是建立健全机制,保障长效健康发展,即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强化共建共享,提升农村文化礼堂场馆的建设效率和使用效果,提升农村文化礼堂场馆的建设效率和使用效果,推进农村文化礼堂管理升级,强化基层组织的管理考核机制建设;三是丰富文体活动,增强村民的吸引力和参与度,即深化“文化礼堂+德育”工程,深化“文化礼堂+非遗”工程,深化“文化礼堂+体艺”工程;四是重视人才引进,注重本村文化能人的培养,即重视人才引进,加大本土文化能人的培育;五是组建“乡音宣讲员”队伍,提升理论传播力度。金华市婺城区农村文化礼堂健康发展存在着选址不均、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在婺城区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后对文化礼堂进行整合,通过更多的活动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

胡文丽[10](2019)在《村民自治背景下的“村霸”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村霸”作为改革开放过程中农村特有的现象,其产生与发展有着较为复杂的原因,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积累的产物,与村民自治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基层民主选举制度运行机制的僵化、农村综合治理体系的不完善、“保护伞”的存在,不仅诱发了“村霸”问题的出现,也为其长期存在提供了生存土壤。“村霸”问题的恶化,不仅影响了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引发了村民自治危机,还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乡村的公信力与权威,以及农村的和谐与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预防与治理“村霸”工作必须要以国家治理“村霸”的政策和会议精神为指导思想,筑牢预防与治理“村霸”的思想防线,选好村民自治的带头人,做好村民自治的监督工作。

二、让农村变成精神文明的一方净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农村变成精神文明的一方净土(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对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研究的现状
        1.2.2 国外对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研究的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理论创新
        1.3.1 论文研究思路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3.3 论文研究创新
    1.4 民生建设的概念界定
        1.4.1 狭义的民生
        1.4.2 广义的民生
        1.4.3 民生建设
2 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基础
    2.1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民生理论
        2.1.1 现实的人的需要是民生的起点
        2.1.2 社会实践是民生的基础
        2.1.3 利益分配是民生的关键
    2.2 传承了中华民族重视民生建设的优良传统
        2.2.1 富民的思想
        2.2.2 公平公正的思想
        2.2.3 扶弱的思想
    2.3 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思想
        2.3.1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民生思想
        2.3.2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民生思想
        2.3.3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民生思想
        2.3.4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民生思想
    2.4 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产生的现实基础
        2.4.1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2.4.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2.4.3 民生事业发展的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3 习近平新时代经济民生建设重要论述
    3.1 发展是解决我国民生问题的关键和基础
        3.1.1 立足民生事业新发展阶段
        3.1.2 贯彻新发展理念
        3.1.3 构建民生事业新发展格局
    3.2 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
        3.2.1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
        3.2.2 就业增收是民生经济发展的基础
    3.3 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3.3.1 创业创新是经济民生建设的重要举措
        3.3.2 服务业、现代农业是经济民生的重要支撑
        3.3.3 小微企业是经济民生的重要形式
    3.4 调整优化分配结构
        3.4.1 创新民生收入增长链条
        3.4.2 制定差别化的收入分配政策
        3.4.3 注重初次分配公平
        3.4.4 加大再分配政策调节力度
4 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民生建设重要论述
    4.1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1.1 健全民主制度
        4.1.2 完善选举制度
        4.1.3 扩大代表和选民权限
    4.2 加快民生政府建设
        4.2.1 以民生为导向深化政府改革
        4.2.2 规范民生政府权力运行监督制度
        4.2.3 建立科学的民生绩效考核评价制度
    4.3 发展广泛多层的协商民主
        4.3.1 拓宽民主协商渠道
        4.3.2 健全民主协商参与机制
        4.3.3 强化民主协商保障机制
    4.4 提高基层民主自治水平
        4.4.1 建立健全基层民主自治法律
        4.4.2 加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
        4.4.3 健全基层群众工作机制
    4.5 推进民生法制化建设
        4.5.1 推进民生立法进程
        4.5.2 加强民生法治服务体系建设
        4.5.3 将民生建设纳入法治政府建设范畴
5 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民生建设重要论述
    5.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文化民生建设
        5.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5.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民生理念
        5.1.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5.2 着力构建民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5.2.1 民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原则
        5.2.2 民生公共文化的发展路径
    5.3 健全服务民生的文化产业体系
        5.3.1 推动服务民生的文化产业发展
        5.3.2 健全文化民生市场体系
        5.3.3 创新服务民生的文化产业模式
6 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民生建设重要论述
    6.1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6.1.1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6.1.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6.1.3 推进教育公平
        6.1.4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6.2 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
        6.2.1 就业是民生之本
        6.2.2 多方努力,破解就业难题
    6.3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6.3.1 保基础、兜底线
        6.3.2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6.3.3 格外关注困难群众
    6.4 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6.4.1 全民健康优先发展
        6.4.2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6.4.3 坚持公平性和公益性
        6.4.4 完善健康医疗制度保障
        6.4.5 发展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事业
    6.5 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6.5.1 坚持住房不炒基本定位
        6.5.2 多措并举形成住房新格局
        6.5.3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6.6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6.6.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社会治理
        6.6.2 追求秩序与活力的统一
        6.6.3 坚持公平正义
    6.7 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6.7.1 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
        6.7.2 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6.7.3 创新扶贫开发方式
        6.7.4 完善脱贫攻坚支撑体系
7 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民生建设重要论述
    7.1 强调生态民生关切
        7.1.1 从保护环境到生态民生建设
        7.1.2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7.1.3 环境就是最大的民生
    7.2 构筑生态民生发展规划
        7.2.1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7.2.2 狠抓生态环境生产力
        7.2.3 共建共享美好生态环境
    7.3 严抓落实,改善生态民生
        7.3.1 加强生态民生顶层设计
        7.3.2 以法治和制度保障生态环境
        7.3.3 强化生态环境体制机制建设
8 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方法论重要论述
    8.1 新时代民生建设中的实事求是方法
        8.1.1 从民生实际出发推进民生建设
        8.1.2 调查研究是民生建设的基础
        8.1.3 遵循客观规律开展民生建设
        8.1.4 推进民生建设要讲求实效
    8.2 新时代民生建设中的群众路线方法
        8.2.1 将群众路线视为民生建设生命线
        8.2.2 将群众路线视为民生建设根本工作路线
        8.2.3 将群众路线贯穿于民生建设工作始终
    8.3 新时代民生建设中的统筹兼顾方法
        8.3.1 以系统思维统领民生建设
        8.3.2 加强各项民生措施的关联性和可行性研究
        8.3.3 民生建设各环节坚持精准施策
    8.4 新时代民生建设中的辩证思维方法
        8.4.1 民生建设坚持普遍联系的方法
        8.4.2 民生建设坚持对立统一的方法
        8.4.3 民生建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8.5 新时代民生建设中的问题导向方法
        8.5.1 着力解决民生建设根本性和方向性问题
        8.5.2 着力解决民生建设关键性和深层次问题
        8.5.3 循序渐进解决民生问题
9 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9.1 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9.2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探索
    9.3 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把握
    9.4 对新时代民生建设不断推进的新引领
    9.5 为世界民生事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10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贵州XX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重难点
        1.4.2 本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理论概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留守儿童
        2.1.2 道德教育
        2.1.3 留守儿童道德教育
    2.2 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理论
        2.2.1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2.2.2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2.2.3 灌输理论
    2.3 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3.1 必要性
        2.3.2 可行性
第三章 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现状实证分析
    3.1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3.2 调查工具
    3.3 调查目的
    3.4 调查结果分析
        3.4.1 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3.4.2 留守儿童道德现状
        3.4.3 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
    4.1 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
        4.1.1 父母亲情影响长期缺失
        4.1.2 父母对道德教育重视不够
        4.1.3 父母及监护人教管水平不高
    4.2 学校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
        4.2.1 德育地位认识不足
        4.2.2 德育活动质量欠佳
        4.2.3 教师工作能力不高
    4.3 社会环境出现问题的原因
        4.3.1 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负面影响
        4.3.2 政策保障不完善
        4.3.3 地方经济限制政策落实
第五章 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5.1 提升家庭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5.1.1 父母及监护人积极提高素养
        5.1.2 父母正确发挥引导作用
        5.1.3 监护人采取科学教管方式
        5.1.4 提高心理健康重视程度
    5.2 完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
        5.2.1 学校转变教育理念
        5.2.2 丰富道德教育内容
        5.2.3 拓展道德教育形式
        5.2.4 提高教师工作水平
        5.2.5 开展留守儿童心理疏导
        5.2.6 构建家校合作机制
    5.3 营造良好社会德育环境
        5.3.1 国家要加快制度改革
        5.3.2 地方政府要发挥主导功能
        5.3.3 村委会要保证政策落实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及道德教育的调查问卷
附录 B: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民俗传统助力下的乡村振兴研究 ——以内蒙古卓资县土城子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对于传统村落重要性的研究
        (二)对村落文化的研究
        (三)对民俗传统的研究
        (四)对乡村振兴的研究
        (五)对乡村治理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田野调查法
第一章 土城子传统村落的生成环境
    第一节 土城子村落生成的自然地理空间
        一、土城子村地理位置及自然资源
        二、土城子村地形地貌特征
    第二节 土城子村落生成的文化环境
        一、卓资县土城子村的村落历史沿革
        二、卓资县土城子村民众的生产方式
        三、卓资县土城子村乡风文明建设
    小结
第二章 土城子村传统民俗的文化载体
    第一节 生计民俗传统——土窑洞
        一、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土窑洞的互动关系
        二、装饰艺术与土窑洞的互动关系
        三、地缘关系与土窑洞的互动关系
    第二节 历史民俗传统——武要古城
        一、历史及现状
        二、武要古城的功能、用途
    第三节 精神民俗传统——奶奶庙
        一、奶奶庙的兴起与修缮
        二、奶奶庙祭拜仪式
        三、民众信仰浓厚的原因探析
        四、民间信仰社会功能
    第四节 文艺民俗传统——九曲新韵
        一、九曲黄河阵的起源
        二、有关九曲黄河阵的传说
        三、民众绕九曲的祈福仪式
        四、文艺民俗传统的功能和价值
    小结
第三章 民俗传统助力乡村振兴的可实施性
    第一节 实现村落经济振兴的有效途径
        一、农业现代化转型促进经济振兴
        二、庙会集市的经济功能
        三、依托民俗旅游增长经济
    第二节 盘活文化资源,推动文化振兴
        一、盘活庙会文化,加快振兴步伐
        二、讲好村落故事,传扬英雄精神
        三、培育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凝聚力
    第三节 加强社会治理,实现乡村振兴
        一、培育乡贤,树立乡村文明
        二、完善乡规民约,建设乡村新风貌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新时代我国农村意识形态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安全概述
    (一)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概念由来及发展
        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问题的认识
    (二)意识形态的现实功能
        1.广泛凝聚政治共识
        2.构筑政治统治合法性的基石
        3.巩固政治统治的基础和安全
    (三)意识形态安全及农村意识形态安全
        1.何为意识形态安全
        2.意识形态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3.新时代农村意识形态安全范畴的提出
二、新时代我国农村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社会公德淡漠与主流价值观念缺失
        1.农村社会公德淡漠
        2.主流意识形态在农村社会流于形式
    (二)农村宗教、封建迷信活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蚕食”
        1.西方宗教在农村“地下”违规扩张
        2.邪教在农村展现“毒燎虐焰”般端倪
        3.封建迷信成为农村不可忽视的“精神枷锁”
    (三)主流意识形态在农村面临认同危机
        1.农村宗族势力介入基层政权引发权威危机
        2.农村公共事务处理不公正引起合法危机
        3.农村干群关系疏远带来信任危机
    (四)网络空间成为农村意识形态安全薄弱环节
        1.网络“杂音”冲击农村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2.网络不良信息泛滥干扰农民价值取向
        3.农村网络舆情监控存在“盲点”
三、新时代我国农村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变革导致主流价值观念主导地位下降
        1.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集体观念的削弱
        2.农村社会转型导致农民价值观念“摇摆”
    (二)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滞后
        1.农村文化建设面临诸多“阻碍”
        2.西方意识形态对农民特别是新生代农民的渗透
        3.宗教在农村依然具有一定“热度”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能力弱化
        1.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不强
        2.农村基层党组织协调整合作用下降
        3.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作用较弱
    (四)网络空间成为农村意识形态安全“新风险点”
        1.农村基层党组织对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重视不够
        2.网络空间成为农村“草根”式公共舆论领域
        3.农村网络舆情缺少有效管控疏解机制
四、新时代加强农村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对策
    (一)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1.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筑牢农村意识形态安全根基
        2.提升农民“获得感”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维护农村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
        1.推进先进文化在农村大发展
        2.培育与时俱进的新时代农村文化
        3.发掘宗教文化有益成分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三)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能力
        1.明确农村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
        2.培育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政治伦理精神
        3.推进主流意识形态与农村社会生活的融合
    (四)尊重网络发展规律,变“风险点”为“保障点”
        1.运用新媒体创新农村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
        2.拓展网络时代农村基层“自治”新途径
        3.构建适应新时代的农村网络舆情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5)小原国芳教育思想批判 ——“全人教育”的合理构架与理论缺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一)人物生涯及思想生成
        (二)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二、文献综述
        (一)日本学界对小原国芳以及“全人教育”的关注视角
        (二)中国学界对小原国芳“全人教育”的研究情况
        (三)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目标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目标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历史研究法
    五、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全人教育”理论中“心”的内在要求
    第一节 “善”之道德教育及其启示
        一、道德教育理论的形成背景
        二、道德教育的根本问题
        三、道德教育的主要方面
        四、道德教育论
        五、道德教授革新论
        六、道德教育的变革、方法与其他问题
        七、道德教育理论对当今中国教育的启迪
    第二节 “圣”之宗教教育及其缺陷
        一、宗教教育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二、作为“教育根本问题”的宗教
        三、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四、“宗教教育论”的原理与实际问题
        五、宗教教育与“全人教育”的关系论
        六、宗教教育的缺陷与反思
    第三节 “美”之艺术教育及其开展
        一、艺术教育的基本理念
        二、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艺术教育的具体开展
    第四节 “真”之智育及其体系
        一、智育要求的学问教育
        二、智育体系下的教学论
        三、幼儿教育的学科建设要求
        四、基础教育的学科建设要求
        五、“全人教育”之智育与我国智育主张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章 “全人教育”理论中“身”的外在要求
    第一节 “健”之体育及其评价
        一、体育的主要目的
        二、体育的各个方面
        三、体育的实际开展
        四、体育的理论评价
    第二节 “富”之经济、生活与劳作教育
        一、关于“富”的哲学式思考
        二、“富”之生活教育和劳作教育
        三、“富”之经济教育的含义
        四、“富”之教育理念的积极意义
    第三节 “健”、“富”的概念与我国“体”、“劳”内涵的区别和联系
第三章 “全人教育”理论衍生论
    第一节 “全人师道论”的价值辨析与启迪
        一、“全人师道论”的主要内容
        二、“全人师道论”的施行方法
        三、“理想教师论”、“师道论”与“教师道”
        四、“全人师道论”的价值辨析
        五、“全人师道论”的意义
    第二节 “母亲教育”的相关探讨与缺落
        一、母亲的基本工作
        二、女性的婚前教育
        三、小原国芳的女性结婚论
        四、胎教的重要性
        五、“母亲教育”中的“全人教育”理论
        六、“母亲教育”的启示与批判
    第三节 作为周边理论体系的“全人师道论”和“母亲教育”
第四章 “全人教育”理论体系的周边
    第一节 以“全人教育”理念为基础的小原国芳“幼儿教育”
        一、小原国芳“幼儿教育”理念的形成
        二、小原国芳“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
        三、成城、玉川学园时期小原国芳“幼儿教育”的实践
        四、小原国芳“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
        五、由“全人教育”理念形成的“全人保育”观
    第二节 小原国芳的“女性教育”观与“全人教育”
        一、小原国芳“女性教育”观的形成背景
        二、二战期间形成的特殊“女子教育”观
        三、小原国芳“女子教育”理论中的战争理解
        四、二战期间小原国芳的“女子教育”观
    第三节 教师培养、作为教育根本问题的哲学、“全人教育”
        一、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二、哲学的精神与教育观的确立
        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四、哲学精神与学习热情
    第四节 关于小原国芳的《学校剧论》的考察
第五章 小原国芳及其“全人教育”理论的批判性解读
    第一节 “全人教育”的理论结构及其功过
    第二节 小原国芳的海外访问活动与“全人教育”的推行实践
        一、小原国芳海外访问的主要活动
        二、小原国芳主要走访目的地
        三、小原国芳外访活动的主要影响
    第二节 “全人教育”的形成与小原国芳的战争观
        一、教育家的思想观与战争认识
        二、军国主义体制下的教育家个人体验
        三、教育对战争的实际参与
        四、小原国芳论着中的战争认识
        五、教育思想与矛盾的战争认识
    第三节 “全人教育”理论给予我国教育发展的教训与启迪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问题与应对研究 ——以A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与目的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述评
        1.2.1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义研究
        1.2.2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研究
        1.2.3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问题研究
        1.2.4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应对研究
    1.3 研究方法
        1.3.1 思路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1.4.1 论文的重点难点
        1.4.2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
    2.1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经验
    2.2 农村基层党组织承担新的时代使命
    2.3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公共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3章 A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现状与成效
    3.1 队伍建设
        3.1.1 选拔任用
        3.1.2 教育培训
        3.1.3 监督管理
    3.2 制度建设
        3.2.1 责任落实制度
        3.2.2 领导干部带头制度
        3.2.3 支部建设制度
        3.2.4 创优评价制度
    3.3 保障建设
        3.3.1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3.3.2 强化村级组织运转保障
        3.3.3 统筹多方有力资源
第4章 A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问题
    4.1 责任传导不到位
    4.2 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4.3 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
    4.4 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4.5 软弱涣散党组织依然存在
    4.6 新的挑战日渐增多
第5章 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应对措施
    5.1 压实抓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责任
        5.1.1 强化市县党委主体责任
        5.1.2 发挥乡镇党委关键作用
        5.1.3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5.2 提升农村党员队伍素质水平
        5.2.1 强化党员教育培训
        5.2.2 优化提升村党组织书记队伍
        5.2.3 加强党员监督管理
    5.3 全面开展村级党组织规范化建设
        5.3.1 着力打造过硬党支部
        5.3.2 规范开展党组织生活
        5.3.3 深化开展村级党组织评星定级
        5.3.4 实行党员量化积分管理
        5.3.5 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
    5.4 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
        5.4.1 明确发展思路
        5.4.2 落实发展措施
        5.4.3 实现发展目标
    5.5 构建党组织领导村民自治的有效机制
        5.5.1 加强党组织领导作用
        5.5.2 扎实提升法治化水平
        5.5.3 补齐公共事业短板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昌乐县美丽乡村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美丽乡村建设相关概念和标准
    2.1 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概念与标准
        2.1.1 美丽乡村建设的概念
        2.1.2 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
    2.2 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建设新指标
        2.2.1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
        2.2.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要求
        2.2.3 美丽乡村建设新指标
    2.3 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昌乐县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3.1 昌乐县基本情况简介
        3.1.1 自然条件
        3.1.2 经济基础
        3.1.3 社会文化
    3.2 昌乐县美丽乡村建设概况
        3.2.1 培育经济业态组合
        3.2.2 打造美丽宜居风貌
        3.2.3 创新基层治理机制
        3.2.4 制定考核评价标准
    3.3 昌乐县美丽乡村典型案例分析
        3.3.1 红河镇—“双百”工程
        3.3.2 庵上湖村—“党支部+合作社”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昌乐县美丽乡村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
    4.1 昌乐县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4.1.1 农业发展效益不高
        4.1.2 农村设施环境有待改善
        4.1.3 集体经济增收困难
        4.1.4 陈规陋习时有突出
        4.1.5 农村党支部权威日益下降
    4.2 昌乐县美丽乡村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土地要素制约农业规模化发展
        4.2.2 农村建设资金投入缺口较大
        4.2.3 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带头人
        4.2.4 思想认识不到位
        4.2.5 基层组织不健全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昌乐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措施
    5.1 提升农村产业发展水平
        5.1.1 推进农业“新六产”发展
        5.1.2 打造农业品牌
        5.1.3 壮大村集体经济
    5.2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面貌
        5.2.1 深化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5.2.2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5.2.3 加快乡村绿色发展
    5.3 充实三农工作队伍
        5.3.1 加快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5.3.2 推动各类农村实用人才下乡
        5.3.3 加快职业农民队伍培育
    5.4 推动乡村文明建设
        5.4.1 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5.4.2 倡导文明新风
        5.4.3 深化陈规陋习专项整治
    5.5 夯实农村组织基础
        5.5.1 提升基层组织力
        5.5.2 构建村级治理新格局
        5.5.3 补齐基层组织短板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8)生态文明法治化的正义维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2 生态文明法治化之正义探要
    2.1 一般语境下的正义
    2.2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语境下的正义
    2.3 生态正义的概念与原则
3 生态正义的思想基础
    3.1 西方生态正义理论发展及中国生态文明对其的扬弃
    3.2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正义思想及批判继承
    3.3 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论及其在我国的发展与创新
4 生态正义的三个维度
    4.1 生态正义的种际维度
    4.2 生态正义的空间维度
    4.3 生态正义的时间维度
5 生态正义的法治实践样本
    5.1 环境污染案件司法裁判中的生态正义
    5.2 典型环境案例中的生态正义
    5.3 环境法律体系中的生态正义
6 生态正义的法治实现路径
    6.1 以正义为核心进行环境立法
    6.2 以监管为重点进行环境执法
    6.3 以救济为手段进行环境司法
    6.4 以教育为基础进行环境守法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金华市婺城区农村文化礼堂健康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文化与中国文化
        2.1.2 中国传统文化与乡村文化振兴
        2.1.3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消费的理论
        2.2.2 中国优秀传统乡村文化的时代价值理论
        2.2.3 公共治理理论
        2.2.4 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三章 金华市婺城区农村文化礼堂发展现状
    3.1 金华市婺城区简介
    3.2 婺城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背景与发展阶段
        3.2.1 建设婺城区农村文化礼堂的背景
        3.2.2 婺城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发展的阶段
    3.3 目前婺城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成效
        3.3.1 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3.3.2 文化宣传效果得到提升
        3.3.3 农民的精神生活得以丰富
        3.3.4 管理机制初步形成
        3.3.5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3.3.6 硬件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3.3.7 农村基层政治得以巩固
第四章 婺城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婺城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发展调查分析
        4.1.1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调查
        4.1.2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统计
        4.1.3 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4.2 婺城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基础设施不完善
        4.2.2 管理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4.2.3 文化活动和形式比较单一
        4.2.4 村民参与度不高
    4.3 婺城区农村文化礼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资金投入不足
        4.3.2 基层重视不够
        4.3.3 农村文化气息缺失
        4.3.4 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低
第五章 推进婺城区农村文化礼堂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鼓励多方筹资,保障礼堂发展的资金投入
        5.1.1 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和引导功能
        5.1.2 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发展
        5.1.3 开发经营乡村文化资源,增强自身投入能力
    5.2 建立健全机制,保障长效健康发展
        5.2.1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强化共建共享
        5.2.2 提升农村文化礼堂场馆的建设效率和使用效果
        5.2.3 推进农村文化礼堂管理升级
        5.2.4 强化基层组织的管理考核机制
    5.3 丰富文体活动,增强村民的吸引力和参与度
        5.3.1 深化“文化礼堂+德育”工程
        5.3.2 深化“文化礼堂+非遗”工程
        5.3.3 深化“文化礼堂+体艺”工程
    5.4 重视人才引进,注重本村文化能人的培养
        5.4.1 重视人才引进
        5.4.2 加大本土文化能人的培育
    5.5 组建“乡音宣讲员”队伍,提升理论传播力度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村民自治背景下的“村霸”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课题的来源与研究意义
    二、既往的研究评述
    三、基本概念
    四、本课题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第一章 “村霸”现象的产生及其原因
    一、“村霸”现象的历史与现状
    二、“村霸”现象产生的原因
第二章 “村霸”现象的社会影响
    一、引发村民自治治理危机
    二、影响党和政府在村民自治下的乡村的公信力与法律权威
    三、影响农村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第三章 “村霸”现象的预防与治理
    一、国家治理“村霸”的方针与政策
    二、筑牢预防与治理“村霸”的思想防线
    三、选好村民自治的带头人
    四、做好村民自治的监督工作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读研期间科研情况

四、让农村变成精神文明的一方净土(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研究[D]. 王蓉.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贵州XX县为例[D]. 杨明辉.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3]民俗传统助力下的乡村振兴研究 ——以内蒙古卓资县土城子村为例[D]. 白小娟.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4]新时代我国农村意识形态安全研究[D]. 孙志会. 渤海大学, 2020(05)
  • [5]小原国芳教育思想批判 ——“全人教育”的合理构架与理论缺陷[D]. 刘炳赫.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6]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问题与应对研究 ——以A市为例[D]. 李君昂. 南昌大学, 2019(01)
  • [7]昌乐县美丽乡村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 赵雪莹. 燕山大学, 2019(06)
  • [8]生态文明法治化的正义维度研究[D]. 王云鹤.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9]金华市婺城区农村文化礼堂健康发展研究[D]. 方李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10]村民自治背景下的“村霸”现象研究[D]. 胡文丽. 安庆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把农村变成精神文明的净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