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动研究:背景、理念与需求

教育行动研究:背景、理念与需求

一、教育行动研究:背景、理念与需要(论文文献综述)

朱莉雅[1](2021)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入学适应”主题开发研究 ——以与Q老师协同探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从小学升入初中的阶段中,新生将面临整个环境全方位的改变。随着这一系列变化,新生可能会发生相应的生理和心理不适症状,但同样地,这个特殊的适应过程也会为新生带来各方面发展的动力和可能性。因此,小升初阶段的“入学适应”对新生未来中学生活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的“入学适应”教育可以从多方面着手,而本研究试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编的角度出发,基于“入学适应”主题对Y中学初一上学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部分内容进行校本开发。在生命全程发展观和布鲁纳的“螺旋式”课程观理论指导下,本研究借鉴课程开发模式的研究结构,在理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的基础上结合凯米斯行动研究经典模式,并运用协同式行动研究法对成都市Y中学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入学适应”主题进行校本开发。研究包括两阶段性循环行动,具体从以下七个主要行动研究步骤展开对“入学适应”主题的校本开发,第四环节到第七环节为循环圈:情境分析;问题界定;总构想(总计划);计划;行动;观察;反思。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对研究问题的提出背景、目的与意义、相关文献和概念界定以及方法与思路等进行阐述。第二章是Y中学“入学适应”主题的校本开发过程,即研究合作者们共同进行协同式行动研究的具体研究历程。该章包括行动前合作双方的知识准备、对Y中学初中“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的情境分析、“入学适应”方案的编制与实践观察、期中后对上一阶段行动的反思与改进以及“入学适应”方案再实践等方面。第三章是研究结果,提炼“入学适应”主题的校本开发过程中的研究结果,包括“入学适应”主题的四个开发内容和协同式行动研究是进行课程校本开发的有效途径两个方面。第四章对研究进行反思,反思现阶段研究中现存的突出问题并提供改进思路;分析Q老师在此次协同式行动研究中的专业成长;分析研究合作双方“合作关系”;分别就协同式行动研究“计划”、“行动与观察”、“反思”三环节进行思考来进一步明晰后续研究方向,从而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校本开发的不断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于画童[2](2021)在《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优化的行动研究 ——基于贵州农村的支教实践》文中提出幼儿园班级环境在促进幼儿发展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我国先后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十分重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然而,笔者在支教期间对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实地调研中发现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现状不容乐观。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资源缺乏;班级室内空间安排与利用不合理,缺乏整体布局;区域墙面空置现象严重并具有小学化倾向;缺乏玩教具材料;教师理念与实践脱轨,缺乏对班级环境创设内容、形式、主体的认识;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管理松散。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将研究对象确定为县级及县以下的乡镇和村幼儿园的班级物质环境,选取了一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农村幼儿园—P乡Y幼儿园开展行动研究。行动实施的过程笔者从空间利用、墙面布置、材料投放三个维度出发,将课堂中心—活动区边缘式的空间结构变为以活动区为主的空间结构;将自然资源引入墙面创设,重视墙面的功能性;制定“本土化”的玩教具标准,并通过教研提升玩教具质量。考察行动效果阶段,本研究运用《幼儿园教育班级物质环境评价量表》进行前后期对比测试;通过观察幼儿在班级中的活动情况、访谈中教师的反馈,证实班级环境质量得到了提升:融入了“乡土”元素,班级环境风格统一,班级空间利用更为合理、区域涵盖领域均衡,墙面利用率及功能性实现了从无到有,玩教具材料数量与种类上大大丰富。本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第一,时间换空间和借助边角空间、公共空间可以解决班级空间不足的情况。第二,运用乡土资源进行班级环境创设能够缓解创设材料不足的情况。第三,对区域墙面内容进行预设有助于教师重视班级墙面创设的功能性。第四,运用评价量表对班级环境进行评价并调整班级环境质量提高效果明显。第五,“标准化”的借鉴能够短平快的提高班级环境质量。第六,总结性的实践经验互助推动教师环境创设实践水平提升。结合研究结论,本研究对教育部门、幼儿园、教师提出农村幼儿园优化班级环境创设的具体建议: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扶持力度,推动农村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农村幼儿园应完善幼儿园班级环境监督、评价制度。第三,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应与幼儿园园本课程、园所文化特色有机统一。第四,教师应重视班级环境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树立区域意识,提高自身的环境创设实践能力。第五,重视家长作为班级环境创设的重要资源。第六,发挥创新精神,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作为环境创设的资源。

冯春艳[3](2021)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时代的科学教育也越来越强调实效性,科学教育的目标由只关注知识的获得转向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观念性思考在聚合碎片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高阶思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生命观念”置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首位,生命观念最具学科特色属性,是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标志和关键。然而,教师们仍未真正进入教学改革的浪潮之中,他们的教学仍旧停留于传统概念教学范式之内:重内涵轻外延、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授轻探查、重表象轻深度。在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时代,高中生物碎片化教学必须要改革,传统概念教学必须要转型,那么,为落实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概念教学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通过生命观念这样一个概念聚合器将相关概念关联起来,交织成概念网络,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内容的深度理解。本研究聚焦于生命观念,依据概念转变理论、知识结构理论以及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三轮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并证明了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是可行的。首先,本研究利用文献法梳理了与学科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相关的研究,并对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进行概念界定,明确指出生命观念是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纵观性认识和理解,是在生物学事实、概念基础之上对概念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或对核心概念的概括性表述和系统阐释。其次,本研究以S学校为个案,通过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进行问题诊断,分析、概括出一线生物学教师们在落实“生命观念”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理解上,一线生物学教师对生命观念的内涵认识模糊;在实践上,教师们滞于传统的概念教学范畴之内:缺少促进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教学过程,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存在不足。再次,本研究基于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的深入思考,构建出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包括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价值意蕴、目标定位、内容分析,并基于与学科观念相关的理论、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最后,本研究在S学校的高一年级的X班级,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实施流程”进行了三轮行动研究,通过“确定问题——制定计划——行动实施——效果检测——总结反思”的步骤程序,不断改进和完善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培养学生形成“系统观”、“结构与功能观”等生命观念。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深入总结、反思,本研究得出这样五条结论: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构建形成、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提出这样四条建议:《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郭丁绮[4](2020)在《幼儿园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文中认为幼儿园教育戏剧是将戏剧的方法与元素运用至园所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从教师角度而言,它包括了教师对于教育戏剧活动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三个部分。本文关注一线幼儿教师对于主题式教育戏剧的活动设计与实施,欲通过一系列行动研究探索如何建构起一个能帮助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落实核心素养的戏剧教育活动。一方面,本文将研究对象聚焦于“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之上,讨论戏剧活动在幼儿园实施的可能新途径;另一方面,本文将戏剧教育目的聚焦于“全人教育”之上,探讨如何在发挥戏剧教育优势的同时尽可能实现全人教育。全文总共包含了两个研究。预研究通过教师访谈、课堂观察与文本资料分析等方式,对教师关于幼儿园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的认识、设计、实施与评价等相关认识和实践能力进行初探,结果表明教师们在认识上存在偏差与窄化,在实践上也有许多不足,如:取材与教育价值挖掘受限,活动目标重认知轻情感与学习品质,忽视戏剧本身价值,活动形式单一且领域偏向明显,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等。在正式研究阶段,本文针对教师在预研究阶段所呈现出来的问题制定行动研究计划,以设计者与共研者的身份投入到行动研究中来,以探寻园本化的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的设计方式,主要关注活动设计中的以下几个问题:戏剧主题的来源与选择依据、戏剧活动内容的选择以及戏剧主题网络图的构架。经由对四个班级三个戏剧主题活动的三阶段行动研究,最后总结归纳戏剧主题的来源范围与选择依据、戏剧主题教育价值的挖掘思路、戏剧主题网络的构建方法等,为一线幼儿教师设计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提供思路指导与建议,也为后人研究如何将戏剧教育与全人教育进行融合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孟杰[5](2020)在《适应性体育活动影响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随班就读是我国特殊教育安置的主体形式,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进入到普通环境中接受教育,其中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占有很大比例。随着随班就读工作的不断深入,其发展方向逐渐由规模扩大向质量全面提升转变。体育作为随班就读工作中的重要组成,对于特殊学生的全面发展及随班就读质量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随班就读体育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在集体教学方面随班就读学生常常被忽视,处于边缘状态。同时,在个别化辅导方面,资源教室、个别教学计划对于体育学科的覆盖还相对匮乏,使得身心存在缺陷的特殊儿童与健全儿童之间的差距得不到有效弥补,对于他们融入普通体育课程及活动十分不利。这种现象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随班就读学生运动参与的不足,不利于特殊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同时也对随班就读整体质量的提升造成一定的阻碍。在现有资源条件下,继续完善随班就读体育集体教学的同时,重视并不断开发、开展不同形式的个别化辅导,对于改善随班就读学生个体能力、提升运动参与、促进他们在普通环境中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符合特殊需要人群参与需求的适应性体育活动为切入点,运用文献资料、访谈、测试、行动研究、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通过行动研究对方案进行实施,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并探究其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影响。以期能够为目前尚处起步阶段的相关实践性研究提供借鉴,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促进提供新的思路,同时能够为我国随班就读体育发展的改革探索实践提供案例参考。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体育运动参与现状与影响因素。通过资料收集、测试、访谈等方法,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参与现状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该群体运动参与促进方案的构建与实施提供现实依据。运用TGMD-2、ActiGraph GT3X+三轴加速度传感器、运动动机量表、情感错误归因程序分别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基本运动技能、身体活动水平、运动动机、运动态度等进行测量评价,并收集相关体质测试数据,从不同层面对目前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参与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此外通过读随班就读学校管理者、体育教师、学生家长进行访谈,了解目前随班就读体育的开展状况及影响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因素。结果表明,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水平整体偏低。他们的速度、力量、柔韧、耐力等运动素质发展水平相对较弱,其基本运动技能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身体和心理投入相对不足。身体活动水平整体偏低,并且对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并不积极。2、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构建。通过理论依据、方案目标体系、组织形式、内容选择、实施结构等方面,构建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搭建适应性体育活动制定和实施的参照框架,为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的实践开展提供参考;基于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不足的现状,及哲学、教育学、特殊教育学、体育学等理论的指导,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应以充分尊重和重视每个随班就读儿童为出发点,承认他们接受公平教育的需求与权利,并且正视他们与健全同龄者之间的差异性;建立明确的目标体系,循序渐进,是保障方案持续实施,最终达到理想效果的基础;组织形式上,集中式个别化的组织形式能够节约资源,提升效率;内容方面以简单的专门性动作技能为基础,针对参与者特点及需求进行调整,保障每个孩子有效的参与和练习;人员配置方面,教师、家长、教练、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团队合作方式,能够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共同协调运转,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过程和结果、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结合的方式,能够及时反应方案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不断促进方案的完善;衔接对应的比赛与活动,为参与者搭建技能学习与运用的平台,是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持续开展的重要保障。3、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实施效果的行动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以研究人员与实践者共同设计,并分工完成实施及资料收集与反馈的方式,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进行实践,检验方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探究适应性体育活动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影响。依照上述随班就读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构建的原则,设计了以网球基本技术为内容的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通过方案实施前后,参与者的运动素质、基本运动技能、身体活动水平、运动动机、运动态度等指标的测量,同时在方案实施后,进行学生家长及体育教师访谈,对参与者回归普通班级后的表现进行了解来评价方案实施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参与适应性体育活动,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各项指标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时,在他们回归普通班级后,其参与运动的兴趣和自信心得到了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适应性体育活动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参与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基于以上研究最终得出如下结论:(1)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水平整体较低。学校资源的局限性、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及实践经验的缺乏,随班就读学生自身缺陷等是导致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受到限制的重要因素。(2)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制定应以充分尊重和重视每个随班就读儿童为出发点,承认他们接受公平教育的需求与权利,并且正视他们与健全同龄者之间的差异性。这是具体方案目标制定、内容设置、实施流程规划的基础。(3)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以促进运动参与为阶段目标。由“集中式个别化辅导”的组织形式;以基本动作技能、过渡性技能和专门性竞技技能学习为内容的结构性框架;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段式的实施结构;社会、学校、家庭合作式的团队教学人员配比;过程性与结果性、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评估方式组成的方案制定与实施架构,具有较强的可行性。(4)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实施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运动素质水平、基本运动技能、身体活动水平、运动动机、运动态度及参与运动的兴趣、自信心等方面具有提升作用,并改善了他们回归融合环境后的参与表现。过程和结果共同表明了,适应性体育活动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参与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赵晓翠[6](2020)在《“学习故事”促进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 ——以C市D小学为例》文中提出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基础教育转型期,社会对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关注度更高。学习故事作为一种教师观察、记录学生成长的学习评价体系,对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具有一定的价值。本研究通过教育行动研究的方式与教师共同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对于一线教师来讲,普遍认为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鸿沟,怎样将学习到的理论,吸收到的新理念实际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仍是一个十分为难的问题。因而近年来,关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谈论越来越关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研究,也就是说,克服理论与实践难以连结的困难需要加强中介建设。学习故事模式就是本文提出的“中介建设”,教师运用学习故事开展行动研究的过程,可以帮助教师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换,在实践中结合自己的直接经验和现实情况,对所学习到的理论与理念进行思考、选择和转化,发挥理论的现实力量。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阐述学习故事的起源,结合时代发展的背景和我国小学教育的现实探讨其内涵,并联系我国教育实际分析了学习故事工具的特点和要素,结合以往对于学习故事的实践和研究分析了其对于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价值,为此次行动研究提供了工具基础。此外,根据我国小学教育的背景,探讨了学习故事在我国小学教育中运用的现实依据、理论依据以及学习故事对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适切性,为此次行动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介绍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包括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工具的设计以及研究过程的计划和行动流程。第三,进入研究现场与教师一同利用学习故事开展行动研究。整个实施过程是围绕理论学习、借鉴与探索、总结与提升三个相互联系、螺旋递进的模块展开的,在反思与改进的过程中开展了三轮完整的研究。最后,总结本研究的结论,提出建议,并对整个研究进行反思。总结概括学习故事对于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价值所在,并对运用学习故事开展行动研究的经验进行了梳理与探讨。本研究希望通过与教师共同利用学习故事这一工具开展行动研究,在共同行动中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反思的意识,最终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黄宇峰[7](2020)在《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塔河某中学的行动研究报告》文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21世纪伊始我国开展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培养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结合。对于广大一线英语教师而言,如何实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四维目标,提升英语教学效率是一个现实课题。五步三查”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应势而生颇具实践意义。它突破了传统教学的禁锢,将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对学生知识构建和核心素养协调发展大有益处。同时,对建设科研型学校、打造精英教师团队、赋予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方面均有积极影响。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外语类核心期刊和教育类核心期刊发现,国内外学者针对教学模式与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结合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优化“五步三查”教学模式培养高中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实证研究几近空白。本研究深入一线教学,以120名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利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现状的调查问卷》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现状的学生访谈提纲》从核心素养培养的四个维度调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与教学模式结合,采用行动研究方法进行一个学期的“五步三查”教学模式探索性研究,优化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培养高中生英语核心素养。对比数据分析后,本研究主要发现为:转变学生角色,确立其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增强自信心,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学习策略有所改善;优化教学流程促进教师反思,调整研究方法和内容,确保研究做真做实;实效培训强化有益于教师夯实理论基础,在教研中不断成长。由于受主客观条件限制,本研究尚存在两个不足:(1)因时间有限,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学习策略培养不够深入,没有对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做以研究。(2)对“五步三查”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证研究不够,属于研究初级阶段。实验对象范围过小,还不足以全面呈现整个高中阶段的实际情况。本次研究只是一次初步的探索性研究,未来希望更多教育者关注和参与高中教育阶段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实证研究中,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李晓红[8](2020)在《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以《信息技术基础》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的发布,学者们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开始了新一轮的研究,新课标提出了高中信息技术的四个学科核心素养,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四大核心素养之一。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以讲练结合为主,学生缺乏合作和分享,且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对信息的敏锐度不够,在遇到特定问题时难以选择合适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工具,无法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创客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创客教育理念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了新契机。因此,如何将创客教育理念融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研究对相关文献梳理后,通过问卷调查、师生访谈、行动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构建了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并探索其应用效果,具体开展了以下研究:第一,通过查阅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创客教育相关文献,梳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面临的的问题,了解创客教育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研究现状,确定本研究的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二,在分析创客教育基本理念、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创客教育理念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结合点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流程;在五个教学流程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第三,基于初步构建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设计,以兰州市A中学高一(4)班为研究对象进行教学实践,开展三轮行动研究,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螺旋式调整并改进教学策略。第四,通过教学观察、学生作品分析以及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多种形式,验证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实践表明,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

苟娜英[9](2020)在《应用STEAM理念解决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的策略研究》文中指出STEAM教育的目的在于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完成项目,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是国家课程中的基础性学科,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每个合格公民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课程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每个信息技术教师的责任。本研究将STEAM教育理念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合,在详细总结分析STEAM教育理念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契合点的基础上对案例学校进行调研,总结分析案例学校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的若干教学问题,依据调研结果针对发现的教学问题设计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将设计的教学策略应用于实际课堂教学中展开三轮的行动研究,最终总结出可以解决案例学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问题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表明案例学校信息技术课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模糊导致学生学习态度消极;(2)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偏离,学生所学知识很少应用;(3)教学方式简单导致课堂枯燥沉闷;(4)教学评价单一使得学生的学习动机欠缺。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通过行动研究总结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1)教学目标中要明确学生需要具备的素养,明确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体现在哪,注重技术背后思维能力的培养;(2)要挖掘具有综合性的教学内容,选用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3)教学过程从真实的问题情境出发创设项目,让教学回归真实世界的实践,项目主题的设计要层级化,利用跨学科综合知识,合作探究完成教学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4)设计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雷晓鸽[10](2020)在《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行动研究 ——以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为例》文中研究指明STEAM教育的兴起对基础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STEAM教育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项目或问题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借助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空前发展,对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STEAM教育理念的发展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开辟了新的道路。本研究运用了文献法、行动研究法和课堂观察法进行研究。首先,利用文献法梳理了国内外STEAM教育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现状,总结出STEAM教育理念的特点,通过对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师的访谈了解了信息技术教师对STEAM教育理念的认识。其次,在STEAM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课程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为例,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选取三方面进行设计。最后,以《萌宠T台秀》《舞台表演》《垃圾小卫士》三个教学活动为例展开行动实施,通过课堂观察发现问题并改进。本研究认为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应以信息素养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关联和重视多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四个方面为理念,课程内容的选取应注重学生主体性、趣味性、情境性、创造性和整合性。通过三轮行动实施证实了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中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合理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二、教育行动研究:背景、理念与需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育行动研究:背景、理念与需要(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入学适应”主题开发研究 ——以与Q老师协同探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核心概念界定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2 Y中学“入学适应”主题的校本开发过程
    2.1 研究现场的进入——合作关系建立、行动时间规划
    2.2 前期调研与问题明确——Y中学初一新生“入学适应”问题
        2.2.1 Y中学概况——城郊中学
        2.2.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
        2.2.3 初一新生“入学适应”现状调查
        2.2.4 初一新生“入学适应”问题明确
    2.3 行动前的知识准备——理论知识以及行动研究方法的学习
        2.3.1 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取向的选择
        2.3.2 生命全程发展观中的“入学适应”
        2.3.3 布鲁纳的“螺旋式”课程
        2.3.4 协同式行动研究方法的学习
    2.4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方案计划与实施——方案编制与实践
        2.4.1 “入学适应”主题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拟定
        2.4.2 “入学适应”子主题的选择与具体活动设计
        2.4.3 “入学适应”主题的活动实施方式确定
        2.4.4 “入学适应”主题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选择
        2.4.5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方案的实施
    2.5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的问题反思与改进——方案的调整
        2.5.1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的问题反思
        2.5.2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的改进
    2.6 “入学适应”主题的校本开发方案再实施——方案的再实践
        2.6.1 课前准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
        2.6.2 课上实施——多种方法观察课堂“活动”
        2.6.3 课后总结——五人小组会议
        2.6.4 期末评价——灵活多样的过程性评价
3 研究结果
    3.1 “入学适应”主题目标设计具有层次性
    3.2 “入学适应”主题具体活动进行“螺旋式”设计
    3.3 “入学适应”主题实施“活动教学”
    3.4 “入学适应”主题以“发展性”评价取向为主
    3.5 协同式行动研究法是进行课程校本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
4 研究反思
    4.1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的未来改进
        4.1.1 增强“入学适应”主题的子主题和具体活动的可选择性
        4.1.2 “活动教学”课堂中需要纪律控制
        4.1.3 建构“入学适应”主题教育的评价体系
    4.2 Q老师在协同式行动研究中的专业成长
        4.2.1 教育理念的改变
        4.2.2 课程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知识的改变
        4.2.3 课程开发能力与反思能力的改变
        4.2.4 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的改变
    4.3 协同式行动研究下课程校本开发的“合作关系”
        4.3.1 合作双方的角色定位
        4.3.2 开发中的“协同合作关系”
        4.3.3 开发中的“深度协同”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优化的行动研究 ——基于贵州农村的支教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由
        1.基于国家对于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视
        2.基于幼儿园环境班级环境创设的价值
        3.基于对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现状的担忧
        4.基于自身支教工作与兴趣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1.幼儿园环境
        2.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
        3.农村幼儿园
    (四)理论基础
        1.瑞吉欧教学法中的环境
        2.海伊·斯科普课程的学习环境创设理论
        3.蒙台梭利的心理发展观与环境观
    (五)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3.研究综述小结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范式与方法
        1.研究范式—行动研究
        2.研究方法与工具
    (四)前期准备
        1.走进S县—了解教育背景
        2.Y幼儿园环境基本情况素描
        3.Y幼儿园班级环境现状
        4.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三、行动研究的实施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合理设置班级空间,创设区角
        1.第一轮行动研究设计
        2.第一轮行动研究实施与改进
        3.第一轮空间利用行动研究总结与评价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自然资源引入墙面创设,重视功能性
        1.第二轮行动研究计划
        2.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实施与反思
        3.第二轮墙面布置的行动研究的总结与评价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材料投放,制定“本土化”的玩教具标准
        1.第三轮行动研究的计划
        2.第三轮行动研究的实施与改进
        3.第三轮材料投放行动研究的总结与评价
四、考察行动效果与反思
    (一)考察行动效果
        1.满足区域活动需要,自然生态特色明显
        2.幼儿园班级环境质量评价结果等级明显提升
        3.教师班级环境创设理念落地,实践水平提高
    (二)反思行动中的主要问题
        1.研究者自身的反思
        2.研究周期较短
        3.关于“标准”的担忧
五、行动研究的结论
    (一)时间换空间和借助边角空间、公共空间可以解决班级空间不足的情况
    (二)运用乡土资源进行班级环境创设能够缓解创设材料不足的情况
    (三)对区域墙面内容进行预设有助于教师重视班级墙面创设的功能性
    (四)运用评价量表评价并调整班级环境质量提高效果明显
    (五)“标准化”的借鉴能够短平快地提高班级环境质量
    (六)总结性的实践经验互助推动教师环境创设实践水平提升
六、建议与对策
    (一)教育主管部门及幼儿园方面:
        1.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扶持力度,推动农村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
        2.农村幼儿园应完善幼儿园班级环境监督、评价制度
        3.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应与幼儿园园本课程、园所文化特色有机统一
        4.提高教师班级环境创设实践能力
        5.为教师减压,避免无效反复环创
    (二)教师方面:
        1.重视班级环境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树立区域意识
        2.提高自身的环境创设反思性实践能力,发挥创新精神
        3.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作为环境创设的资源
        4.重视家长作为班级环境创设的重要资源
参考文献
附录A 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教师问卷
附录B 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访谈提纲
附录C 幼儿园教育班级物质环境评价量表
附录D 幼儿园班级玩教具材料配备标准
致谢

(3)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一)科学教育对于深度理解的需要
        (二)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诉求
        (三)高中生物学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四)传统概念教学转型的现实指向
        (五)个人对于生命观念的研究旨趣
    二、 研究问题
        (一)研究的基本问题
        (二)研究的具体问题
    三、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 概念界定
        (一)核心概念
        (二)相关概念
        (三)小结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 有关学科观念的研究
        (一)学科观念基本内涵的研究
        (二)学科观念构建的教学的研究
    二、 有关生命观念的研究
        (一)生命观念内涵的研究
        (二)生命观念教学的研究
        (三)生命观念评价的研究
    三、 有关概念教学的研究
        (一)关于前概念的研究
        (二)国外概念转变理论的研究
        (三)国外概念转变教学的相关研究
        (四)国内概念教学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对象的选取
        (一)S学校的基本情况介绍
        (二)选取S学校的原因分析
    三、 研究取向
        (一)质的研究
        (二)个案研究
    四、 具体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访谈法
        (三)观察法
        (四)文本分析法
        (五)行动研究法
    五、 研究过程与资料分析
        (一)身处研究现场——研究者的双重身份
        (二)资料搜集与整理
    六、 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一)研究的效度
        (二)研究的伦理
第三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
    一、 理解上的偏颇:对内涵认识模糊
        (一)对生命观念定义的理解偏于一隅
        (二)对生命观念的具体内容认识不清
    二、 实践上的退缩:滞于传统概念教学
        (一)单向度传授概念,缺少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过程
        (二)面面俱到理概念,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
        (三)重重测试考概念,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不足
    三、 理解与实践困境之因
        (一)自身之维:思维与行为的怯于尝试
        (二)环境之维:学校与社会的压力制约
第四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
    一、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概念转变理论
        (二)知识结构理论
        (三)逆向教学设计理论
    二、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事物的深度理解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三)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
        (四)有利于教师精简教学内容
        (五)有利于教师重构教学方式
    三、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目标定位
        (一)高中生物学中生命观念的内涵
        (二)确定高中生物学中的观念目标
        (三)对观念素养层级水平的分析
        (四)基于“理解”指向表达与应用
        (五)生命观念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
    四、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内容分析
        (一)高中生物学科内容特点分析
        (二)系统分析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生命观念
        (三)解析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中的生命观念
    五、 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分析
        (一)对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的整体性分析
        (二)本研究构建的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模型
    六、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
        (一)单元教学是实现生命观念整体素养的优选路径
        (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系统分析
        (三)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阶段阐释
第五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与探索
    一、 对教与学的分析
        (一)教学分析
        (二)学情分析
    二、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三、 制定行动计划
        (一)确定行动目标
        (二)确定研究对象
        (三)制定行动计划
    四、 行动实施
        (一)系统提取
        (二)揭示前概念
        (三)激发元认知
        (四)抽象概括
    五、 效果检测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六、 总结反思
        (一)研究成效
        (二)反思不足
第六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与改进
    一、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二、 制定行动计划
        (一)确定行动目标
        (二)制定行动计划
    三、 行动实施
        (一)任务型预习的教学实施
        (二)活动化教学策略的实施
        (三)加强表达指导的教学实施
        (四)精简教学内容的教学实施
    四、 效果检测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五、 总结反思
        (一)研究成效
        (二)反思不足
第七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与应用
    一、 第三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二、 制定行动计划
        (一)确定行动目标
        (二)制定行动计划
    三、 行动实施
        (一)设计任务型学习活动
        (二)针对任务型学习活设计表现性评价
        (三)角色扮演学习活动的实施
        (四)方案设计学习活动的实施
    四、 效果检测
        (一)对任务型学习活动的效果分析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的效果分析
    五、 基于整体行动研究的总结反思
        (一)研究成效
        (二)研究反思
第八章 结论与反思
    一、 研究结论
        (一)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
        (二)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而构建形成
        (三)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
        (四)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
        (五)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
    二、 研究建议
        (一)《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
        (二)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
        (三)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
        (四)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三、 研究不足
        (一)缺乏对更大范围内的高中生物学教师的调查
        (二)教学行动研究的范畴需进一步扩大
        (三)在考查学生生命观念形成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 研究展望
        (一)促使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与深度学习的有机融合
        (二)持续推进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幼儿园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源起
        1.1.1 戏剧是幼儿的天性,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1.1.2 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符合戏剧逻辑特点与教育发展的方向
        1.1.3 教师对戏剧活动认识存在偏差,活动设计能力有待提升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戏剧
        1.2.2 教育戏剧
        1.2.3 幼儿园主题式教育戏剧
        1.2.4 活动设计
        1.2.5 活动实施
    1.3 理论基础
        1.3.1 生态学理论:戏剧教育内容的建构依据
        1.3.2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在戏剧教育中的运用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4.1 与“幼儿教育戏剧”有关的研究
        1.4.2 幼儿教育戏剧的价值
        1.4.3 “主题活动”的相关研究
        1.4.4 与“幼儿园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有关的研究
        1.4.5 相关研究述评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意义
    2.3 研究设计
        2.3.1 研究方法
        2.3.2 研究流程
        2.3.3 研究场域
        2.3.4 研究人员
3 行动研究的准备
    3.1 行动团体的确立
    3.2 关于教育戏剧课程目标的思考
    3.3 关于教育戏剧物理环境支持的构想
4 行动研究的实践与反思
    4.1 行动研究的第一阶段:主题的来源与内容建构
        4.1.1 分析研究问题
        4.1.2 构建设计思路
        4.1.3 实施设计方案与提炼实施策略
        4.1.4 优化活动方案
        4.1.5 梳理周期成果
    4.2 行动研究的第二阶段:主题原材料与二手资源的限制
        4.2.1 分析研究问题
        4.2.2 构建设计思路
        4.2.3 实施设计方案与提炼实施策略
        4.2.4 优化活动方案
        4.2.5 梳理周期成果
    4.3 行动研究的第三阶段:角色体验、戏剧状态与主题网络的整合
        4.3.1 分析研究问题
        4.3.2 构建设计思路
        4.3.3 实施设计方案与提炼实施策略
        4.3.4 优化活动方案
        4.3.5 梳理周期成果
5 研究结论
    5.1 预研究阶段研究结论
    5.2 正式研究阶段研究结论
    5.3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2 :活动观察记录表
附录3 :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整体检核评估表
致谢

(5)适应性体育活动影响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发展的时代诉求与必然趋势
        1.1.2 我国融合教育实践随班就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3 随班就读中体育教育的理论必要性与现实边缘化
        1.1.4 随班就读体育提升与改善的理论支持与路径选择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及流程
    1.6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轻度智力障碍
        2.1.2 适应性体育活动
        2.1.3 随班就读
        2.1.4 运动参与
    2.2 文献综述
        2.2.1 融合教育概述
        2.2.2 融合体育教育概述
        2.2.3 运动参与的概述
        2.2.4 智力障碍儿童的身心特点与运动参与
        2.2.5 运动干预对智力障碍儿童的运动参与的影响
    2.3 文献总结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测试法
        3.2.4 行动研究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伦理
第四章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现状与影响因素
    4.1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现状分析
        4.1.1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能力
        4.1.2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表现
        4.1.3 小结
    4.2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
        4.2.1 随班就读学校管理者、体育教师、学生家长对运动参与的态度
        4.2.2 随班就读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开展
        4.2.3 促进随班就读学生运动参与面临的困难与需求
        4.2.4 小结
    4.3 总结
第五章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构建
    5.1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构的理论依据
        5.1.1 哲学——人本主义理论
        5.1.2 教育学——教育公平理念
        5.1.3 特殊教育学——部分融合理念
        5.1.4 体育学——动作技能发展模型
        5.1.5 社会生态学——社会生态环境理论
    5.2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构建原则
        5.2.1 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目标
        5.2.2 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组织形式
        5.2.3 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内容
        5.2.4 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实施
        5.2.5 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发展性
    5.3 总结
第六章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实施效果的行动研究
    6.1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行动方案的提出
        6.1.1 行动研究问题的提出
        6.1.2 进入研究现场
        6.1.3 提出行动研究方案
    6.2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行动方案内容
        6.2.1 方案内容目标
        6.2.2 方案内容设置
    6.3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行动方案实施计划
        6.3.1 参与者的招募
        6.3.2 行动方案实施的人员配比及职责
        6.3.3 行动方案实施的组织形式
        6.3.4 行动方案实施效果的评价
    6.4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实际行动过程
        6.4.1 时间安排的调整
        6.4.2 实施人员的调整
        6.4.3 方案实施内容的调整
    6.5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行动结果
        6.5.1 行动研究前后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的参与能力
        6.5.2 行动研究前后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参与表现
    6.6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行动结果分析
        6.6.1 适应性体育活动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能力的影响
        6.6.2 适应性体育活动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表现的影响
    6.7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6.8 随班就读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实际推广与应用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6)“学习故事”促进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 ——以C市D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问题
        (一)学习故事模式如何与我国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相适应
        (二)“学习故事”在日常实践中如何促进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四、文献综述
        (一)关于教师专业能力的研究
        (二)关于学习故事的研究
        (三)关于教育叙事研究的研究
    五、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学习故事
        (二)教师专业能力
第一章 “学习故事”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关系
    一、“学习故事”的意蕴与价值
        (一)“学习故事”的来源和含义
        (二)学习故事的特点及要素
        (三)“学习故事”的价值
    二、小学教师运用“学习故事”的适切性
        (一)故事到学习故事:教师进行叙事性研究的新常态
        (二)“学习故事”利用在教学研究中的理论依据
        (三)教师运用“学习故事”进行行动研究的理论依据
    三、“学习故事”提升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可能性
        (一)结构特性适应教师反思与发展能力
        (二)评价假设符合教师激励与评价能力
        (三)“编织”理念契合教师沟通与合作能力
        (四)设计意旨统一教师设计及组织能力
第二章 以“学习故事”促进小学教师能力发展的行动设计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二、研究工具的准备
        (一)确定访谈提纲
        (二)编制课堂学习故事观察记录表
    三、行动研究的流程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过程
第三章 小学教师运用“学习故事”的行动实施
    一、第一轮:思想先行,激活发展意识
        (一)问题与分析:叙事扎实,研究淡薄
        (二)计划与实施:培训学习,初步书写
        (三)观察与反思:主体转化,结构不清
    二、第二轮:外部支持,抓住发展要点
        (一)问题与分析:缺乏指导,研究分散
        (二)计划与实施:记录观察,研讨分析
        (三)观察与反思:研究拓展,实践不足
    三、第三轮:内部探索,促进发展深化
        (一)问题与分析:实践局限,结合欠佳
        (二)计划与实施:创设情境,独立研究
        (三)观察与反思:结合强化,发展灵活
第四章 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行动结果与讨论
    一、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渐进攀升
        (一)教师教育教学评价能力的转变与优化
        (二)教师沟通合作能力的提高与拓展
        (三)教师反思能力的深化与加强
    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行动方略
        (一)捕捉直觉转化为实践智慧
        (二)多方分享构建诠释共同体
        (三)关注正面造就积极学习者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学习故事观察记录表》
    附录二:访谈提纲
后记

(7)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塔河某中学的行动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选题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核心素养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三)课堂教学模式
        (四)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二、以培养(语言)核心素养为旨归的教学模式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教育行动研究
    一、教育行动研究的定义
    二、教育行动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特点
    三、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中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内容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
        (四)调查过程
    二、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一)学生语言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二)学生文化品格的调查与分析
        (三)学生思维品质的调查与分析
        (四)学生学习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三、调查发现
        (一)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不强
        (二)受试整体文化品格不强
        (三)思维能力发展不平衡
        (四)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优化以提升英语核心素养为旨归的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
    一、“五步三查”教学模式解析
        (一)“五步三查”教学模式简介
        (二)“五步三查”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理念
        (三)“五步三查”教学模式下的课例
        (四)“五步三查”教学模式契合英语核心素养培养需要
    二、第一轮行动研究
        (一)反思与研究
        (二)行动与改革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
        (一)反思与研究
        (二)行动与改革
    四、第三轮行动研究
        (一)反思与研究
        (二)行动与改革
    五、三轮行动研究成效的总体验证
        (一)语言能力培养情况
        (二)文化品格培养情况
        (三)学生思维品质培养情况
        (四)学习能力的调查
第六章 研究的启示与不足
    一、研究的启示
        (一)转变学生角色,提高课堂参与性
        (二)优化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环节
        (三)加强教师重视与培训
    二、研究的不足
        (一)时间有限无法全面兼顾
        (二)对“五步三查”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不够深入
    三、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记录
附录二 学生反思日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以《信息技术基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创客教育在教育领域的兴起
        1.1.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新要求
        1.1.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1.1.4 创客教育理念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新契机
    1.2 问题陈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创客教育
        2.1.2 创客教育理念
        2.1.3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2.1.4 教学策略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杜威“做中学”思想
        2.2.2 建造主义学习理论
        2.2.3 创新教育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现状
        2.3.2 创客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3 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设计
    3.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分析
        3.1.1 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3.1.2 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3.1.3 课程结构
        3.1.4 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实施建议
    3.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分析——以《信息技术基础》为例
        3.2.1 教材结构分析
        3.2.2 教材内容分析
    3.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3.3.1 高中教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和分析
        3.3.2 高中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水平调查和分析
    3.4 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初步构建
        3.4.1 创客教育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融合理念分析
        3.4.2 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流程
        3.4.3 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初步构建
4 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行动研究——以《信息技术基础》为例
    4.1 行动研究前准备
        4.1.1 行动研究的目的
        4.1.2 行动研究的环境
        4.1.3 行动研究的对象
        4.1.4 评价指标的确定
        4.1.5 行动研究计划方案
    4.2 第一轮行动研究——《设计一个旅行计划》
        4.2.1 教学设计与实施
        4.2.2 教学观察
        4.2.3 教学反思
        4.2.4 改进策略
    4.3 第二轮行动研究——《空气质量报告》
        4.3.1 教学设计与实施
        4.3.2 教学观察
        4.3.3 教学反思
        4.3.4 改进策略
    4.4 第三轮行动研究——《你好新时代》
        4.4.1 教学设计与实施
        4.4.2 教学观察
        4.4.3 教学反思
        4.4.4 完善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
5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水平调查分析
    5.1 调查问卷分析
    5.2 访谈内容分析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高一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水平前测调查问卷
    附录二 高中教师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访谈提纲
    附录三 活动计划表
    附录四 作品评价量规表
    附录五 课堂观察量表
    附录六 作品创作说明表
    附录七 高一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水平后测调查问卷
    附录八 后测辅助访谈提纲(学生)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应用STEAM理念解决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STEAM教育的意义
        1.1.2 21世纪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
        1.1.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调查研究法
        1.5.3 行动研究法
    1.6 研究思路
2 相关概念界定、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STEM教育
        2.1.2 STEAM教育
        2.1.3 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STEAM教育研究现状
        2.2.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现状
    2.3 理论基础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2 多元智能理论
        2.3.3 “做中学”理论
3 STEAM教育理念与高中信息技术的契合性分析
    3.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特征分析
        3.1.1 以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根本任务
        3.1.2 以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为主要学习方式
        3.1.3 强调知识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并重
        3.1.4 倡导教学中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应用
    3.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分析
    3.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分析
    3.4 STEAM教育理念的特征分析
        3.4.1 提倡基于项目或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3.4.2 强调学习过程中跨学科知识的整合
        3.4.3 鼓励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4.4 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3.5 STEAM教育理念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契合点
4 案例学校当前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4.1 学生的问卷调查
        4.1.1 问卷的设计
        4.1.2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4.1.3 问卷调查的实施
        4.1.4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2 教师的访谈
        4.2.1 访谈提纲的设计
        4.2.2 访谈的实施
        4.2.3 访谈结果分析
    4.3 课堂观察
        4.3.1 课堂观察设计
        4.3.2 课堂观察的实施
        4.3.3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4.4 案例学校当前信息技术课中存在的问题
        4.4.1 教学目标模糊——学习态度消极
        4.4.2 教学内容偏离——知识学而不用
        4.4.3 教学方式简单——课堂枯燥沉闷
        4.4.4 教学评价单——学习动机欠缺
5 STEAM教育理念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行动研究
    5.1 行动研究方案
        5.1.1 行动研究的对象
        5.1.2 行动研究的内容
        5.1.3 行动研究的流程
        5.1.4 行动研究的效果评价工具
        5.1.5 应用STEAM理念解决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的初步策略
    5.2 第一轮行动研究
        5.2.1 第一轮教学案例的设计
        5.2.2 第一轮教学案例的实施
        5.2.3 第一轮教学案例的观察
        5.2.4 第一轮教学案例的反思
    5.3 第二轮行动研究
        5.3.1 第二轮教学案例的设计
        5.3.2 第二轮教学案例的实施
        5.3.3 第二轮教学案例的观察
        5.3.4 第二轮教学案例的反思
    5.4 第三轮行动研究
        5.4.1 第三轮教学案例的设计
        5.4.2 第三轮教学案例的实施
        5.4.3 第三轮教学案例的观察
        5.4.4 第三轮教学案例的反思
    5.5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总结
        5.5.1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教学目标确定
        5.5.2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教学内容组织
        5.5.3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教学过程实施
        5.5.4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教学评价设计
6 研究总结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高一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行动研究前)
附录三 学生访谈提纲(第一轮行动研究)
附录四 教师访谈提纲(第一轮行动研究)
附录五 学生访谈提纲(第二轮行动研究)
附录六 教师访谈提纲(第二轮行动研究)
附录七 学生访谈提纲(第三轮行动研究)
附录八 教师访谈提纲(第三轮行动研究)
附录九 指导教师课堂观察记录表(行动研究中)
附录十 课堂活动评价表
附录十 一小组评价参考准则
附录十 二学习计划表
附录十 三小组成员分工表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行动研究 ——以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STEAM教育理念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融合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多元智能理论
    (三)杜威“从做中学”理论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过程与步骤
    (五)课程案例前测
三、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
    (一)课程理念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教学内容
    (四)教学设计
四、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行动实施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
五、总结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课堂观察记录表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致谢

四、教育行动研究:背景、理念与需要(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入学适应”主题开发研究 ——以与Q老师协同探索为例[D]. 朱莉雅.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优化的行动研究 ——基于贵州农村的支教实践[D]. 于画童.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D]. 冯春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幼儿园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D]. 郭丁绮.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3)
  • [5]适应性体育活动影响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实证研究[D]. 孟杰.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9)
  • [6]“学习故事”促进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 ——以C市D小学为例[D]. 赵晓翠.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7]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塔河某中学的行动研究报告[D]. 黄宇峰.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8]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以《信息技术基础》为例[D]. 李晓红.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应用STEAM理念解决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的策略研究[D]. 苟娜英.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行动研究 ——以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为例[D]. 雷晓鸽.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教育行动研究:背景、理念与需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