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科学神灯

点亮科学神灯

一、亮起一盏科学的神灯(论文文献综述)

丁萍[1](2021)在《论汪曾祺作品中的仪式书写》文中认为

苏鑫慧[2](2020)在《五台山黛螺顶诗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黛螺顶是五台山上一座历史悠久、风格别样的古庙,寺庙与山同名,在五台山佛教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自唐代建庵、到明代建寺、再到清代重修,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的寺名也是几经变化:初名佛顶庵,后名青峰、大罗顶、大螺顶、现名黛螺顶。黛螺顶在清代乾隆时期发展最盛,其中包含的文化历史内涵以及人文气息,在宗教氛围的笼罩下风格独特。本文将从文学、史学、宗教等多个角度分析黛螺顶现保存的诗文作品,以便于更好地理清它的发展演变脉络,丰富对五台山佛教文化的认识,为五台山文化的深入研究作补充。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五台山黛螺顶诗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从诗文的创作背景入手,重点阐述黛螺顶独特的地域因素,包括地理位置、佛教宗派。第三部分:分析黛螺顶的现存诗歌,研究其内容及特色。从作者社会身份差异的角度入手,探讨帝王与僧俗诗文创作的不同风貌。他们虽然对文殊菩萨都有尊崇之心,但帝王的诗文更多表现出较强的政治性,而僧俗作品更多展现宗教性。第四部分:研究黛螺顶碑文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点,再结合五台山志中有关黛螺顶的记载,可了解黛螺顶佛教发展的脉络、历史人物事件、佛教修行法门等,也可明确帝王与显宦、僧俗创作的共性和差异。

李佩瑜[3](2020)在《《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文中提出浙江图书馆藏《历朝杭郡诗辑》清稿本四十卷,是丁丙仿吴颢《国朝杭郡诗辑》编纂体例,在《武林耆旧集》残本内容的基础上纂1而成的一部地域性通代诗选集。《诗辑》以“人、传、诗”的形式收録杭郡一地六朝迄明的诗人2625位,诗作5720首,小传2487条。其中,卷一至卷三十二爲南朝至明代科名与闲人;卷三十三爲闺秀艺伎;卷三十四爲名流寄寓;卷三十五至卷三十七爲僧人;卷三十八至卷三十九爲道士;卷四十爲无名氏与仙鬼謡谚。《诗辑》立足於乡邦文献的挖掘和整理,与《国朝杭郡诗辑》前後相续,展现杭郡一地诗歌繁荣昌盛的历史风貌,凸显杭州地区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地域文化等特色。整理研究此书能爲杭郡文献的存续补遗、诗史的谱系构建、文学的地域特色研究发挥重要作用,是一部从文献、文学、文化等方面对杭郡地区都非常重要的地域诗歌总集。本文主要分研究编和文献编两大部分。研究编包含绪论、正文。绪论部分主要对《历朝杭郡诗辑》的版本作详细介绍并阐明其研究价值及意义。目前学界还未对《历朝杭郡诗辑》有过任何的整理爬梳,更无具体的作品介绍和详细系统性的研究,可借鉴《国朝杭郡诗辑》系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历朝杭郡诗辑》展开深入的研究。正文部分包含四章,从文本、内容及其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和研究。第一章阐述了丁丙编纂《诗辑》的社会背景与个人机缘。其中,论证了《国朝杭郡诗辑》系列和《武林耆旧集》二者对《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的重要影响,揭示其内在联系。第二章从内容样貌与收録标准两方面阐释《诗辑》的基本体例。内容样貌包括了内容形式与编排次序;收録标准包括收録范围、收诗标准、收传原则。其中,收诗标准与丁丙的诗学倾向密不可分。第三章从诗歌的来源、题材和小传的来源、内容两大主体部分对《诗辑》着録的内容进行全面详细地展现。第四章揭示了《诗辑》的文献、文学、史料价值及地域文化特色。文献编是对《历朝杭郡诗辑》四十卷的整理点校。附録部分爲《历朝杭郡诗辑》中,人物介绍条目所提及诗集诗稿的名目存録整理。

刘帅[4](2020)在《萨满神歌与文学 ——以尼席本《萨满神歌》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萨满神歌是萨满教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可以供更多的人认识、了解萨满教最直接且真实的文字材料。毋庸置疑,就其主要的性质而言,它首先是宗教的。但其内容、形式、艺术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均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文学性,萨满神歌是蒙古族抒情诗的源头,它对蒙古族古代文学影响极其深远,这种影响是直接的,同时也是绵长的。在阅读现当代作品的过程中,甚至仍然可以看到萨满教及萨满神歌的身影,有些是在作品中直接引用萨满神歌,有些是在重新阐释萨满教的内涵,赋予这个古老宗教新的生命力。无论是哪种情况都表现出了萨满教在用一种诗意的方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当中。本文在分析萨满神歌时,主要的分析对象为蒙古学者尼玛和诗人席慕蓉编译的《萨满神歌》,这本诗歌集在2015年发行出版,其中既包含了早期萨满神歌,也有最近几十年编者在萨满仪式现场听到并记录下来的萨满神歌,在时间上跨度比较大,内容也更丰富。而且,作为当代的杰出诗人,席慕蓉不仅积极参与类似诗集的编译,还写了许多相关的诗歌和散文,这不仅使其作品面貌发生了改变,也对蒙古族萨满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此外,在新时期除了诗人席慕蓉外,也有一批作家在作品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神秘主义”气息,有些作家像迟子建、郭雪波,他们在采访中都不止一次明确表示,自己有受到萨满教的影响,并且认为萨满教仍然存活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还有的作家作品,如残雪的作品,明显也有着“巫”的特点,且种种内容与萨满教的核心内涵极其相似,尽管作家南北跨度、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差异极大,但若从民间宗教的角度去思考,根据学者们近年间的研究结果,那南方的“巫觋”与一直认为仅存在于北方的“萨满”其实在发生之时极有可能同属于一种宗教范畴,如果只单纯认为是巧合,似乎太过于流于表面。此外,在不少民族作家中,往往也存在这种倾向。基于上述现象,本文以席慕蓉编译《萨满神歌》为线索,试图找出萨满神歌文化与文学尤其是与现当代文学的关系,并就作品间的联系与不同做出相对应的分析和整理。

陈崇正[5](2020)在《美人城手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人工智能得到充分发展之际,一座城堡被寄托了人类"永生"的梦想:将人脑切割下来保存在安乐桶中,并匹配智能肉体,改造为后人类。其时人类在权力争斗中制造了一个机器脑"石敢当",它学习人类的情感模式并得到完全升级,从而爆发了以消灭人类为目的的机器人战争……这是一部糅合了志怪、悬疑、科幻等多种类型文学手法的小说,在强劲的想象中书写人类需共同面对的生死问题,展示了现在和未来几代人的精神图景。

吴艳荣[6](2019)在《凤凰对儒家之“德”的秉承、践履及社会意义》文中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以凤比德",凤凰被赋予了仁、义、礼、信等儒家之"德"所包含的德目。伴随着政治权力与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需求,凤凰之"德"与人间的"德"之具备或"德"之需求间发生了密切地感应与互动,主要体现在帝王、文人、百姓这三个层面,其践履方式表现为以"德"为核心,围绕着天命与王权、文人的政治理想、百姓的美好生活需求,分别以正史、诗歌、民间传说的不同形式以及体现出社会等级差异性的内容展开。对凤凰的神化与人格化是凤凰之"德"能在人间践履的根本因素。凤凰秉"德"反映了儒家追求社会和谐的政治理想。凤凰之"德"是秉承儒家思想的一个政治范畴。

吴畏[7](2019)在《抒情的主体:红柯小说艺术论》文中研究表明抒情小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内一个丰富而复杂的文学现象,其概念的提出与界定缘起于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沈从文研究热”,在文学历史重评的背景下,一批现代抒情小说家的创作得以被重新挖掘。在抒情性作品的研究中,鲁迅、郁达夫、废名、萧红、沈从文、孙犁等作家作品的抒情性受到重视,抒情小说的发展轨迹也经由这些作家得到清晰的呈现。抒情性特征不仅是现代文学领域的一道风景,而且在文学向当代转型的过程中这种抒情性特征作为一种独特的美学内涵也得到了承接与创新。现代文学在向当代文学转型的过程中,抒情性作为一种文学经验与美学特质保留在文学创作中,当代作家的一些创作不仅讲述故事,而且在文中贯注了写作情怀,小说因为有了个人主观情感的融入、心灵世界的展现而具有浓厚的人情味与精神意蕴。在这一点上,当代陕西作家红柯展现了自己的笔力,作为诗人、小说家,红柯善于以诗性的思维建构自己的文学世界,同时他也十分重视古典的文学传统,有意将古典文学的诗性元素融入到创作中,展现壮美、富有理想色彩的西部世界,小说所充斥的强烈情感成为了其创作的独特风格。红柯作为当代文坛上独特的存在,因其小说浓郁的抒情氛围而受到评论界、学界的持久关注。现当代抒情小说的产生与作家所处的时代、作家的个人经历、文化熏陶等都有着直接的联系,具体就红柯而言,他由陕西到新疆最后又回到陕西,在这段迁徙的经历中他感受到西部别样的风土人情和浪漫野性的西域文化,回到陕西后他怀着对西域纯粹的热爱创作了一系列关于新疆的小说。选取红柯这位陕西作家,目的在于通过小说研究对其文学贡献作合理的评价;另一方面,透过红柯可以探讨抒情文学在80、90年代出现回潮的趋势有着怎样的社会语境?抒情文学在当下文坛有着怎样的表征与意义?这些问题都是探究红柯小说以及抒情文学不可缺少的思考向度。本论文从红柯小说的抒情性特征出发,以其90年代以来的小说创作为文本,分析其创作与抒情传统之间的联系、对抒情性文学的创新再造以及抒情性创作所表征的文学生产意义,从而由红柯来反观90年代的文学生态面貌与社会文化语境,试着探析抒情文学如何在当下文学环境中成为可能。

陈艺帆[8](2019)在《《安息角》(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报告是在《安息角》(节选)英汉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小说的作者华莱士·斯泰格纳凭借这部作品荣获1972年普利策小说奖。《安息角》以婚姻为主题,揭示了所谓婚姻就是一个安息角的道理。2011年,闻人菁菁和沈渊合译的《安息角》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该译本是《安息角》的第一部中文译本。鉴于该译本存在大量漏译,本项目将在现有译本的基础上补充漏译部分,并在必要时对现有译本进行修改。笔者在这篇报告中主要探讨了修改第一部中文译本和翻译漏译文本的问题。笔者详细讨论了如何处理英汉翻译中遇到的西班牙语词和德语词,如何巧用脚注,如何运用增译、省译和反译等翻译策略,以及如何运用分合移位法处理长难句等问题。最后,笔者对此次翻译实践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建议和不足。笔者希望她的译文能够为读者提供《安息角》(节选)的完整译文,她所运用的翻译策略能够对其他从事英汉小说翻译的译者有所帮助。

费晓娴[9](2019)在《《家有外星人》(节选)翻译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是关于玛格丽特·梅喜写的青少年读物《家有外星人》一书前六章的翻译实践报告。原作围绕外星男孩邦德被其学校送到地球进行第一次测试的故事展开,阐述了邦德如何在三个地球孩子的帮助下重新回到家乡。《家有外星人》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主题积极乐观,在国外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儿童文学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论文以目的论为指导,通过翻译《家有外星人》一书,以翻译实践检验该理论的可行性,并提出反思,总结出适用于儿童文学的翻译策略,借此期望儿童文学的翻译事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为国内儿童带来更多优秀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或将国内优秀的儿童文学传递到国外。本翻译报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了翻译项目的内容、文本特征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简要说明了译者的翻译过程,包括译前准备、着手翻译和译后审校;第三部分为翻译报告的理论支撑,主要说明了目的论的运用原则,分析了目的论在儿童小说翻译中的可行性;第四部分为翻译案例分析,从词汇、句法、修辞和文化角度出发,以举例的形式分别论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翻译技巧;第五部分对翻译过程进行了总结,指出收获,归纳不足。

李淼[10](2017)在《旅游体验中的场现象:一个表演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场”是旅游体验领域重要的亚范畴之一,从国内外旅游研究来看,虽然现有文献早已触及到与旅游场相关的诸多问题,并且已有学者提出“旅游场”的概念,但学界对于旅游场本质的认识还不够清晰,尚未构建起统一的学术话语体系,从而使旅游场相关研究一直徘徊不前。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将旅游场作为研究主题,一方面,从现象出发结合现有文献回答为何要从“场”的角度去研究旅游体验,并尝试对旅游场概念重新进行界定。另一方面,努力探究旅游场的本质特征、时空体验特征及生成运动规律,尝试给出分析旅游场的概念性框架,解码高品质旅游体验的生成路径,为理论分析及实践操作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主要采用扎根理论法及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游记类书籍、旅行日记、旅游者拍摄的视频、网络图文以及问卷调查等多种渠道收集数据。整个研究过程质、量资料并采,不断整合以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深入理解。论文分为五大部分,共八章。各部分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说明了论文选题、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创新点等基本问题,为整个研究的展开奠定基础。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对旅游表演转向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反思并引出本文的研究主题。首先,考察英文单词“performance”及其中文对应词“表演”在各自语言体系中的含义,对比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别并解读西方旅游表演转向中“表演”的内涵。其次,梳理旅游表演转向的理论基础、现有成果、发展脉络及核心观点。最后,指出旅游表演转向给予的启示,引出研究主题。这部分研究发现,“performance”在英文语境中含义丰富,而中文对应词“表演”无法与之完全对接,因而造成西方语境中“表演”所具有的隐喻功能在中文语境中部分失效的情况。因此,应寻找一个能够使未尽含义得以表达的替代性词语,以弥合两种语言体系转换时所造成的裂隙,突显出旅游表演转向中“performance”所强调的具身性、关联性、动态性等特征。而“旅游场”这一概念恰恰能够涵盖“performance”所强调的这些特征,“旅游场”是一个具有理论深意的词语。第三部分包括第三章,首先对物理学、心理学、哲学中场概念的发展进行梳理,对旅游场相关的现有文献进行综述。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旅游场概念进行重构并指出其本质特征。然后,指出旅游场研究的分析框架。最后,解析旅游场的状态结构。本文将旅游场定义为旅游者以具身表演的方式建构而成的情境化现象空间。旅游场最基本的特征是具身性,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以身体为中心。第二,身体关联性。第三,多感官性。第四,连续性存在与非连续性记忆呈现。本文提出可通过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物质空间、身体空间和关系空间三个空间层面和时间指向、时间速度两个时间层面去解析旅游场的时空特征。并将旅游场视为一个由多个场片段及场片段过渡按时序串联而成的动态变化过程。第四部分包括第四、五、六章,对构成旅游场的场片段及场过渡进行探究。第四章探讨了旅游场片段的类型,以及场片段中场感的形成要素。第五章探讨了旅游场片段中的时间体验。第六章探讨了旅游场片段的生成方式。就场片段的类型而言,按不同标准可划分为定格型场片段和连续型场片段,正向旅游场片段和负向旅游场片段,具有内在戏剧性的场片段和具有外在戏剧性的场片段。旅游者在旅游场中所获得的场感具有内向和外向两大取向,具体可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是内向场感,第二类是与外物相关的外向场感,最后一类是与旅游场中与他者相关的场感。场感的形成是多个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包含人造物和自然物在内的稳固因子,包含人为氛围和物造氛围在内的动态氛围因子,包含他者行为、旅游者非互动行为、旅游者互动行为在内的行为因子,包含经验对比和前期印象在内的先在因子以及事件因子和现场状态因子。通过定量研究发现,内向场感比重较大并随年龄增长呈明显下降趋势,身体及景观相关因素对获取场感最重要,内向、外向场感对于“亲身参与”因素的重要性评价差别最大,内向场感对身体相关因素的重要性评价普遍高于外向场感,时间感主要与旅游者自身生命历程相关联。通过对旅游场片段中的时间体验进行分析,本文发现,旅游场片段中的时间是旅游者体验到的时间。旅游场片段的时间指向可以经由两种通道出场:一是旅游者的个体经验,沿着这条通道时间指向旅游者生命历程的不同时期或与旅游者个体相关的其他参照时间;二是集体经验,沿着这条通道时间指向集体认同的与社会历史文化相关的时间。从物质空间层面看,时间指向可较为粗略地划分为过去时代、现今和未来时代,或者也可以按历史时期或年代进行区分。从身体空间层面看,时间指向也体现为个体经验层面的时间指向和集体经验层面的时间指向。在关系空间中,旅游者与旅游地建立起多种关联,并由此生成多种时间指向。这些时间指向主要以单向时间、双时并置和多时混置三种形式存在。旅游场片段中的时间速度是通过身体感受或外物的运动状态获得的,表现为以速度为零和速度无穷大为端点的连续统,其中主要体现为时间变快、时间变慢、时间凝固这三种状态。本文还发现,只有旅游者与物质空间建立起紧密的关联才能创生出令他们难以忘怀的旅游场片段。旅游者与旅游地物质空间建立关联的两种基本途径是“他人带入”和“自我浸入”。“他人带入”具体包括叙事带入和人际互动带入两种方式,其中“叙事带入”可细分为口头叙事、图文叙事、行为叙事和音乐叙事。“自我浸入”具体包括感官调动、正向游离、改变身体图式和留痕几种方式。感官调动可细分为感官刺激和感官剥夺;正向游离可细分为激发联想与想象以及对接以往经历或已有认知;改变身体图式可细分为改变惯常行为和改变视阈。第五部分由第七章单独构成,是本研究的结论部分。除了阐述和总结本研究的主要观点,还提出了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包括:第一,修正旅游场现有概念,推进旅游场相关理论。旅游场是旅游体验中涉及的重要范畴之一,但人们对于旅游场的认识还处于起步阶段。旅游场的性质、特点、类型、运动规律等都有待深入探究。本文将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推动旅游场相关理论的发展。第二,重新审视旅游空间,将其视为由身体和环境交互构造的现象空间。现有研究在探讨旅游地、旅游景区景点等旅游空间时,多半将其视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空间,本文突破这一固有思维的禁锢,运用知觉现象学观点对旅游空间进行全新的解读。第三,借助表演视角研究旅游场问题。从表演的视角去研究旅游已经成为一股潮流,学术共同体将其称为“表演转向”。学者们借助这一视角对旅游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尚未有人从这一视角去审视旅游场,这是本文在视角选取上的创新之处。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本研究借鉴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并依托于定性资料,试图重构旅游场概念,但囿于理论思辨能力和知识架构有限,对研究资料的处理和分析尚有不当之处,对相关概念与观点的思考和阐述仍有改进完善的空间。第二,尽管本研究为旅游场搭建起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但文中只涉及了旅游场构成中最核心的场片段部分,并未涉及旅游场片段过渡部分。尽管场片段过渡在整个旅游场中的层级居于场片段之下,但却是旅游场的有机构成部分,同样对旅游体验的整体效果和走向具有重要影响。这是本研究的失当之处,也是未来研究的着力之处。第三,本研究定量数据收集采用的是网络问卷的方式,问卷发放采用滚雪球式抽样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样本在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结构方面具有局限性,因此就规模庞大的旅游者来说,本研究所抽取的样本在代表性方面必然有缺陷。另外,本研究在数据挖掘方面还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亮起一盏科学的神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亮起一盏科学的神灯(论文提纲范文)

(2)五台山黛螺顶诗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2 五台山黛螺顶诗文创作背景
    2.1 独特的地理位置
    2.2 独特的佛教宗派
3 五台山黛螺顶诗歌研究
    3.1 黛螺顶诗歌存世情况
    3.2 黛螺顶诗歌内容及特色
        3.2.1 帝王创作
        3.2.2 僧俗创作
4 五台山黛螺顶碑文研究
    4.1 黛螺顶碑文存世情况
    4.2 黛螺顶碑文的主要内容
        4.2.1 帝王创作
        4.2.2 显宦创作
        4.2.3 僧俗创作
    4.3 黛螺顶碑文的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编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价值
    第一章 《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缘起
        第一节 杭郡的社会文化环境
        一、官方政策对民间的影响
        二、地域意识日渐凸显
        三、乡邦文献的需要
        第二节 丁丙的编纂机缘
        一、不忍文献纸毁帙散
        二、藏书、刊刻、编者的身份优势
        三、契机出现:《武林耆旧集》
        小结
    第二章 《历朝杭郡诗辑》基本体例
        第一节 文本体例
        一、文本形式
        二、编排次序
        第二节 收録体例
        一、诗人收録范围
        二、诗歌收録标准
        三、小传遴选原则
        小结
    第三章 《历朝杭郡诗辑》内容概述
        第一节 《诗辑》收诗情况
        一、诗作来源
        二、内容题材
        第二节 《诗辑》选传情况
        一、小传来源
        二、小传内容
        小结
    第四章 《历朝杭郡诗辑》价值
        第一节 《诗辑》的文献与校勘价值
        第二节 《诗辑》的文学价值
        第三节 《诗辑》的史料价值
        第四节 《诗辑》的地域文化特色
        小结
    结语
文献编
    《历朝杭郡诗辑》点校凡例
    《历朝杭郡诗辑》
附録 《历朝杭郡诗辑》存録诗集诗稿
徵引文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萨满神歌与文学 ——以尼席本《萨满神歌》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研究价值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萨满神歌》的诞生
    第一节 尼席本《萨满神歌》
    第二节 萨满神歌与蒙古族文学
    第三节 萨满神歌的艺术手法
第二章 萨满神歌的文学特征与功能
    第一节 《萨满神歌》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第二节 召唤、招魂神歌的认识与疗愈功能
    第三节 祈福类神歌的审美价值
第三章 萨满神歌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第一节 现当代诗歌中的萨满传统
    第二节 现当代小说中的萨满元素
    第三节 现当代散文和剧作中的萨满思想
    第四节 新时期萨满文化的诗性回归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美人城手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1.陈星光:我有点兴味索然
    2.关立夏:他们复活了鲁迅
    3.陈星光:有一些悲伤是无形的
    4.关立夏:缝隙里突然长出花来
第二章
    1.关立夏:像一条受伤的鱼
    2.陈星光:真实与虚幻的分界点
    3.关立夏:我想抱着她哭一会儿
    4.陈星光:那就是上帝洗牌了
    5.关立夏:脚下的路在重复和延伸
第三章
    1.钟小界:头也不回地走掉了
    2.陈星光:第101号游戏档案
    3.关立夏:第101号游戏档案
    4.钟小界:美人城是唯一的主角
    5.陈星光:第2364号游戏档案
    6.关立夏:第2364号游戏档案
    7.钟小界:穷人如何自救
第四章
    1.陈星空:我不是一个孩子
    2.陈达瓦:我不是个好孩子
    3.钟小界:真正的灾难是丢了钥匙
    4.陈星空:确保记忆不要走形
    5.钟小界:这是历史的倒退
    6.陈达瓦:外面就要战争了
    7.陈星光:第33021号游戏档案
    8.关立夏:第33021号游戏档案
    9.陈星空:人类文明的布道者
第五章
    1.钟小界:美人城会变成臭虫城
    2.关立秋:不用再为结巴而羞愧
    3.陈星光:第6303695号游戏档案
    4.关立夏:第6303695号游戏档案
    5.陈达瓦:我们无法战胜厌倦
    6.关立秋:我从来都很快
    7.陈星空:像种子一样在某处发芽

(7)抒情的主体:红柯小说艺术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综述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红柯与古典抒情文学的关系
    第一节 红柯与古典文学
    第二节 红柯小说的古典韵味
        (一) 意象
        (二) 写意
第二章 抒情主体的再造
    第一节 文化对红柯的塑造
        (一) 伊斯兰文化
        (二) 道家文化
    第二节 东西方文学阅读影响
        (一) 中国文学的内在转化
        (二) 外国文学的有机融入
第三章 红柯小说抒情方式的再造
    第一节 内在空间的扩展
        (一) 意识流动
        (二) 魔幻和超现实
    第二节 空间化的抒情
        (一) 自然空间
        (二) 空间化的艺术技巧
第四章 当下社会语境中的红柯小说表征
    第一节 商业意识形态下的抒情回潮
        (一) 情的复归与精神返乡
        (二) 现代性文明反思
    第二节 抒情创作的美学意义
        (一) 文学的西部景观与精神
        (二) 叙事与抒情的统一
        (三) 红柯抒情创作的突破与贡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8)《安息角》(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Project Description
    1.1 Project Content and Requirement
    1.2 Wallace Stegner and His Angle of Repose
        1.2.1 Wallace Stegner
        1.2.2 Angle of Repose
    1.3 Project Significance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2.1 Analysis of Chapter 4-6
        2.1.1 The Content of Source Text
        2.1.2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Source Text
    2.2 Analysis of the Omitted Texts
        2.2.1 The Content of the Omitted Texts
        2.2.2 The Impact of the Omitted Texts
    2.3 Translation Tool Preparation
    2.4 Translation Schedule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3.1 Improvement on the First Chinese Version
    3.2 My Translation of the Omitted Texts
        3.2.1 Translation of Spanish and German Words
        3.2.2 Use of Footnote
        3.2.3 Use of Amplification, Omission and Negation
        3.2.4 Use of Division, Combination and Shift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4.1 Findings
    4.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1 Source Text
Appendix 2 Target Text
附件

(9)《家有外星人》(节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Overview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1.1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1.1.2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translation
    2.2 In-translation
        2.2.1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2.2.2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2.3 After-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Theory Basis
    3.1 Skopos theory
    3.2 Skopos Theory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4.1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4.1.1 Amplification
        4.1.2 Conversion
        4.1.3 Omission
    4.2 Translation at Syntactic Level
        4.2.1 Division
        4.2.2 Inversion
    4.3 Translation at Rhetorical Level
        4.3.1 Literal Translation
        4.3.2 Free Translation
    4.4 Translation at Cultural Level
        4.4.1 Foreignization
        4.4.2 Domestication
        4.4.3 Literal Translation with Notes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Original Text
Appendix Ⅱ Translated Text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Acknowledgements

(10)旅游体验中的场现象:一个表演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旅游体验的反身性认识
        1.1.2 西方旅游体验研究的表演转向
        1.1.3 研究问题的确定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用价值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论文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数据收集方法
        1.4.2 数据处理方法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
        1.5.1 理论观点方面的创新
        1.5.2 研究视角的创新
2 旅游研究中“表演转向”
    2.1 对“表演”的词源学和语用学考察
        2.1.1 “表演”在汉语中的常规性理解
        2.1.2 “表演”在西方语境中的词源考察
        2.1.3 旅游学术语境中的“表演”
    2.2 西方旅游表演转向的理论基础
        2.2.1 拟剧论
        2.2.2 具身思想
        2.2.3 表演性(performativity)理论
        2.2.4 非表征理论
    2.3 旅游表演转向的发展脉络及成果积累
        2.3.1 温和模式
        2.3.2 激进模式
    2.4 旅游表演转向的特点
    2.5 西方旅游表演转向的启示
3 旅游场及其特征与时空维度
    3.1 旅游场的概念
        3.1.1 “场”概念的发展演变历程
        3.1.2 “旅游场”概念的提出及相关研究
        3.1.3 旅游场概念重构
    3.2 旅游场的特征
        3.2.1 以身体为中心
        3.2.2 身体关联性
        3.2.3 多感官性
        3.2.4 连续性存在与非连续性记忆呈现
    3.3 旅游场的时空维度
        3.3.1 旅游场的三维空间分析
        3.3.2 旅游场的时间维度
    3.4 旅游场的状态结构
4 旅游场片段的类型及特质
    4.1 旅游场片段的类型
        4.1.1 定格型场片段和连续型场片段
        4.1.2 具有内在戏剧性的场片段和具有外在戏剧性的场片段
        4.1.3 正向旅游场片段和负向旅游场片段
    4.2 旅游场片段的场感
        4.2.1 场感的类型
        4.2.2 场感的形成要素
    4.3 针对旅游场片段场感的定量分析
        4.3.1 内向场感比重较大并随年龄段的提升呈明显下降趋势
        4.3.2 身体及景观相关的因素对获取场感最重要
        4.3.3 内向、外向场感对于“亲身参与”因素的重要性评价差别最大
        4.3.4 内向场感对身体相关因素的重要性评价普遍高于外向场感
        4.3.5 时间感主要与旅游者自身生命历程相关联
5 旅游场片段的时间特征
    5.1 旅游场片段的时间指向
        5.1.1 物质空间的时间指向
        5.1.2 身体空间的时间指向
        5.1.3 关系空间中的时间指向
    5.2 旅游场片段的时间速度
        5.2.1 时间变慢
        5.2.2 时间凝固
        5.2.3 时间变快
6 场片段的创生—关联的建立
    6.1 他者带入
        6.1.1 叙事带入
        6.1.2 人际互动带入
    6.2 自身浸入
        6.2.1 感官调动
        6.2.2 正向游离
        6.2.3 改变身体图式
        6.2.4 留痕
    6.3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附录
    附录A:插图来源
    附录B:访谈大纲
    附录C:调查问卷
    附录D:游记与访谈资料选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亮起一盏科学的神灯(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汪曾祺作品中的仪式书写[D]. 丁萍.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五台山黛螺顶诗文研究[D]. 苏鑫慧.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3]《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D]. 李佩瑜.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4]萨满神歌与文学 ——以尼席本《萨满神歌》为中心[D]. 刘帅.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美人城手记[J]. 陈崇正. 江南, 2020(02)
  • [6]凤凰对儒家之“德”的秉承、践履及社会意义[J]. 吴艳荣. 社会科学动态, 2019(06)
  • [7]抒情的主体:红柯小说艺术论[D]. 吴畏.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8]《安息角》(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陈艺帆. 山东大学, 2019(09)
  • [9]《家有外星人》(节选)翻译报告[D]. 费晓娴. 海南大学, 2019(06)
  • [10]旅游体验中的场现象:一个表演的视角[D]. 李淼. 东北财经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点亮科学神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