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设计中如何防止水质二次污染

住宅设计中如何防止水质二次污染

一、如何在住宅设计中防止水质的二次污染(论文文献综述)

周涛[1](2020)在《天水地区传统民居绿色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民居的绿色经验是劳动人民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尝试积累的智慧结晶。在当前建筑能耗巨大的现实背景之下,研究传统民居的绿色经验,不仅有利于传承我国传统绿色建筑文化,而且有助于寻求当代绿色建筑本土化的发展道路。然而伴随着建筑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和加快,绿色经验连同传统民居建筑正在逐渐消失。通过当代绿色建筑理念反观传统民居,分析总结其中的绿色经验并加以科学验证,对其薄弱环节进行补充,将传统民居的绿色经验运用到当代乡村住宅建筑设计创作中,是推动当代乡村住宅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地区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研究传统民居的绿色经验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天水地区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多学科综合研究及比较研究法对天水传统民居的绿色经验进行研究。首先建立了传统民居绿色经验的研究框架。通过比较绿色建筑概念及评价体系指标,明确了绿色建筑的核心内涵与外沿,进而以之为基本视点,审视传统民居的绿色内涵,确定其绿色经验的研究价值,从而对天水传统民居绿色经验进行分层级、分系统的研究。以研究框架为依据,在调研区域内,遵循地形地貌的多样性、自然气候的差异性及聚落属性的差异性等原则选取了8个传统聚落样本,充分考虑合院空间形式、建筑布局形式、建筑形式以及建造技术等方面的差异性与代表性,选取了传统聚落内的传统民居样本。在确定聚落、院落及建筑单体层级的具体调研内容的基础上,对天水传统民居绿色经验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根据调研成果,详细分析解读了天水传统民居在聚落层级、院落层级、建筑单体层级这三个层级上适应自然气候、适应地形地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具体绿色经验。在此基础上,系统总结天水传统民居建筑的绿色经验。通过将天水传统民居绿色经验与我国现行评价标准相关指标的对标分析,对传统民居绿色经验进行科学验证,从而得出绿色经验中具备绿色优势的部分,并且发现其中的缺陷和不足。通过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当代绿色技术对传统民居绿色性能的提升方法以及传统绿色经验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策略。本文的研究有利于实现绿色建筑的本土化,为创造满足当代生活的绿色乡村民居提供指导和借鉴,实现民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刘阳[2](2020)在《低影响开发理念下关中美丽乡村雨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以及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建设问题频发,大面积农田、林地、水系被侵占为建设用地,导致自然村落不断被蚕食,原有的生态安全格局被打破,自然生境遭到严重破坏。同时,乡村规划建设套用现代城市规划技术模式,造成乡村排水困难、内涝频发、水土流失、水体污染严重等雨水问题,严重威胁到城乡生态安全。本文以关中平原为核心研究区域,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综合利用风景园林学、城乡规划学、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等多个学科专业知识,探讨关中乡村现存的雨水问题及其应对的解决途径。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定性分析等研究方法,挖掘关中传统乡村雨水管理的生态经验。本研究结合低影响开发理念,提出关中地区美丽乡村雨水景观规划设计体系,并探讨了不同要素条件下关中乡村雨水景观设计策略。首先,对低影响开发理念的发展阶段、核心理念、原则和目的、关键技术以及主要措施进行详细分析,深入解析低影响开发理念的内涵特征,并论述了低影响开发理念与美丽乡村雨水管理的关联性,分析国内外低影响开发优秀实践案例。其次,分析关中地区降水、水文、地貌、土壤等自然环境特征及其问题,挖掘关中地区传统雨水利用措施,结合关中地区美丽乡村进行的基础调研,剖析现阶段关中雨水景观的主要问题,明确了导致问题产生的关键点。再次,本文以低影响开发理念为基础,结合关中传统雨水利用措施,构建关中地区乡村雨水景观规划设计体系,提出适合关中场地地域性特征的雨水景观设计策略。最后,选取咸阳市旬邑县纸坊村进行可行性验证。本文通过对低影响开发理念下关中美丽乡村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总结关中地区美丽乡村高效雨水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为我国人居环境整治,构建功能复合、多元效益的乡村生态景观提供地域性经验,为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贡献力量。

胡锦枝[3](2020)在《LID视角下结合雨水利用的居住区水景优化营造》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类持续的开发与建设,地球水资源被大量的消耗和污染,生态水文系统也被不同程度的打乱与破坏。于是,气候变化与旱涝灾害等问题开始逐日俱增。目前,在对国外低影响开发理念与实践的探索基础上,我国“海绵城市”的提出正是解决自身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问题的最佳思路导向。另外,由于水景以其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效益对于人居环境有着较大的提升作用,房地产竞相以水景设计作为其楼盘价值销售热点。然而,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许多城市水资源严重匮乏,促使居住区水景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城市居住区中水资源紧缺、水质污染问题,以“海绵城市”总方针下的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为目标,从低影响开发的本质出发,探讨雨水管理与风景园林建设的内在联系,以一种可持续的景观途径使场地恢复到开发前的水文循环状态。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和对国外的案例分析,梳理了低影响开发的国内外进展及研究现状;结合对昆明居住区的实地调研,分析居住区水景的建设现状及问题,评估居住区水景优化营造的研究价值;随后,以问题为导向、以低影响开发的本质为出发点,从宏观、中观、微观三种尺度上提出低影响开发视角下的营造策略,最后以昆明云安阳光城为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提出结合雨水利用的水景优化营造的具体思路和方案。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昆明10个居住区的实地调研,了解到目前昆明居住区水景主要存在水量不足、水质较差等问题;运用城市开放空间价值评价法(CVM)评估得出昆明居住区水景的经济价值为24951万元/a,其中,居民的月收入、受教育程度、小区水景干涸度与最大支付意愿值(WTP)呈显着线性正比关系。(2)本文围绕LID雨水利用的本质出发,从宏观上提出生态恢复的三大策略——改造地形、恢复土壤、生态重建,以构建雨水生态系统,模拟自然雨水管理过程;从中观上提出居住区雨水管理——“雨水收集-渗透过滤-调蓄储存”三大处理架构,建立雨水集流、渗滤、调蓄系统;从微观上,根据LID场地设计原则与问题导向,将“源头控制”与“末端输出”高效对接,进一步提出了居住区水景营造设计策略。(3)在对昆明云安阳光城小区进行雨水潜力、水量平衡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低影响开发理念建立“雨水集流—雨水渗滤—雨水调蓄”的系统架构,进行雨水生态系统的方案量化设计,随后对该小区进行结合雨水利用的水景优化改造,最终实现居住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的三效合一。

张震[4](2020)在《高层住宅串联叠压供水节能分析及仿真模拟研究》文中认为二次供水作为城镇供水系统的“最后一公里”,是关系民生的重要基础建设工程,与小康社会下人民的美好生活及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的社会需求密切相关。为促进串联叠压供水方式在高层住宅中的应用,减少住宅建筑供水能耗,保证用户正常用水需求,本文以高层住宅串联叠压供水方式为研究对象,结合数理论证、算例验证、软件模拟等方法,对供水方式进行节能理论分析及泵组运行优化两方面研究,得出了串联叠压供水方式的节能原因及泵组运行优化措施,旨在为高层住宅供水方式的选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首先,对串联叠压供水方式节能原因进行理论剖析。结合设计秒流量计算式,阐述了分区合并后设计秒流量值小于合并前各分区秒流量累加值的理论依据并给出了适用前提:当Ng≤200/U0时,同时出流概率U随当量总数Ng的增加逐渐减小使设计秒流量qg呈非线性减速增长。基于此合理调整2种供水方式不同分区对比顺序,得出理论工况条件下串联叠压供水方式配泵轴功率低于传统并联供水方式的结论,并利用分区合并后设计秒流量与合并前各分区设计秒流量累加值二者比值作为衡量串联分区节能效果的量化指标,以此对分区规模和节能效果的关系进行探析后指出:合并前分区规模越小,改造为串联叠压供水方式的节能潜力越高;从叠压角度采用数形结合方法对2种供水方式泵组扬程累加值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相较传统并联供水方式,串联叠压供水方式由于压力的层级利用可节省Hd+Hm的压力值,更为节能。其次,以某高层住宅小区为工程案例,合理计算中区及高区相关设计参数,基于实测流量数据分析用户用水变化规律及频率分布,指导2种供水方式下科学配置泵组设备,依据主泵高效区范围合理安排泵组运行调度,利用泵组累计能耗数学解析方法对2种供水方式的能耗进行计算并对比,结果表明本工程案例下串联叠压供水方式较传统并联供水方式的节能率为5.75%,从工程案例角度对串联叠压供水节能进行了理论验证。最后,为进一步优化串联叠压供水方式运行效果,借助Flowmaster软件基于工程案例分别对高区泵组启停、中区用水量瞬变、增加气压水罐防护等工况合理制定运行策略并进行瞬态模拟,通过分析关键节点压力表明泵组直接串接时相互影响作用明显:本案例下高区泵组短时(5s)启停引起的压降和升压值分别为0.44bar和0.42bar,中区阀门完全关闭时高区泵组进口处压力升压幅度为2.9bar,通过适当延长高区泵组启停时间并结合气压水罐防护等方式可有效稳定供水系统压力。

王允志[5](2018)在《城市居民小区二次供水系统节能研究与优化》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中高层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增多,二次供水系统作为住宅附属配套设施其所需能耗也随之升高。二次供水泵房中水泵及管线的运行设计主要依据在于高层住宅小区居民用水量的变化规律。我国设计人员进行高层建筑二次供水系统设计时,所借鉴的同类型高层建筑用水量变化规律的研究较少,大多数仅是根据国家规范中的定额公式进行估算,这样对于水泵型号及其工作方案的确定是不科学的,同时又增加了运行电耗和水耗,造成能源的浪费。高层住宅楼二次给水系统运行能耗大的原因主要是设计参数及设计依据不够准确充分。为了给现有规范提供数据支持,为二次加压给水系统节能优化提供技术参考,本文选取某大型住宅小区作为研究对象,实时监测并分析其生活给水系统的用水量变化规律,然后对目标区域的供水参数进行重新设计,设计的依据为进一步降低水泵的电耗。设计完成后,将新的供水方案的电耗与改造前的供水方案电耗进行对比,提出能源节约的方案。将实测到给水系统的参数值分别与规范规定值对比发现:对于Ⅱ型普通住宅来说,计算得到实际的高日生活给水定额和平均日生活给水节水定额在数值上正好处于国标规定的范围内,但小时变化系数偏大。在每周的休息日期间,用水量最大,在工作日期间,用水量呈现递减的趋势。节假日对日用水量的影响较周末因素更大。5月至12月期间人均日用水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6月8月为夏季用水高峰期,夏秋两季的用水量要明显高于春冬两季的用水量。随着气温升高,给水系统用水量增加。本小区加压泵房内所选用的水泵为变频恒压水泵,将此水泵进行改造发现,优化改造之后水泵平均节省电量约为43.78kWh,平摊到每个用户上就能得出每户每年节约21.8元。优化改造后按照水泵特性曲线保证了水泵运行始终处于其高效段内,在满足流量和压力的同时降低了水泵本身的额定功率,使其用电量能耗降低了39%左右。最后,本文重点阐述了峰谷电价对二次供水系统运行的影响,并对主要的供水方式进行了比较,同时分析了济南二次加压给水设施的现状,结合济南市居民二次供水改造工程对举例项目的项目内容、改造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在二次供水设施改造时,不应盲目取消高位水箱,应根据住宅小区具体的供水形式进行具体分析。

张心欣[6](2018)在《城市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中的景观方法与应用研究 ——以宁波铜盆浦垃圾场改造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大量垃圾,而一个个城市垃圾填埋场的出现,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更是对场地内外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持续性的污染,时时刻刻影响着城市的发展。面对现代城市中这些不愿被触碰的灰色地带,传统的环境工程修复只能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无法支撑场地后续生态功能效益的构建,而通过景观方法的介入补充,将赋予场地新的生态、景观、社会等功能,使城市垃圾填埋场重新焕发活力。那么如何在环境工程技术手段的保障下,利用景观方法实现城市垃圾填埋场的更新,本文进行了如下研究:首先,对国内外关于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梳理,着重研究了国内外6个经典案例,归纳总结了优秀案例中具有特色的现代景观方法。其次,对宁波铜盆浦垃圾场展开调研①。通过对场地展开调研以及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后,在分析场地存在的污染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场地生态修复过程中环境工程技术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根据后期规划,探究场地生态修复过程中景观方法的应用。最后,在环境工程技术修复的基础上,以阶段实施、互动体验、功能再生三个方面构建出宁波铜盆浦垃圾场封场后景观方法应用的框架。深入挖掘场地景观建立的动态过程,明确公众参与以及景观功能再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试图提供一种新颖以及可行的设计思路,建立起一个可持续的景观系统,为其他城市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过程中的景观设计提供思路与借鉴。

穆大伟[7](2017)在《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耕地紧张局势越加严重,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开展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城市建筑环境适应性与种植技术研究,能够有效补偿耕地面积,减少资源消耗,改善城市生态,使城市产生从单纯的资源消耗型向生产型的革新性转变,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学术意义。课题以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调研、理论整合、种植试验、计算机模型建构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面: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农业城市环境适应性、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品种选择技术研究、屋顶温室有农建筑范式研究。研究内容:(1)在生产性城市理论指导下,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有农建筑是在传统民用建筑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环境调控手段,系统耦合人居生活与农业生产活动,构筑“建筑—农业—人”一体化生态系统,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2)城市环境与传统农田环境差异较大,论文以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条件下蔬菜适应性为切入点进行种植试验研究,测量蔬菜光合速率、根系活力、维生素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等蔬菜品质指标和生理指标,探讨农业在城市环境中的适应性。(3)对比分析蔬菜和人体对环境的要求,提出人菜共生空间光照、温度、湿度、气流等环境指标。测量客厅、办公室、阳台、屋顶的光照强度、温度、湿度、CO2浓度,分析蔬菜在建筑环境中的适应性。进行建筑蔬菜种植试验,测量生理指标与产量,计算蔬菜绿量和固碳吸氧量,探讨蔬菜生产建筑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4)结合设施农业技术和立体绿化技术,筛选建筑农业种植技术:覆土种植、栽培槽种植、栽培块种植、水培种植。提出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该技术可实现不更换栽培基质持续生产,是更加适宜建筑环境的农业种植技术。进行透气型砂栽培生菜种植试验研究,论证透气型砂栽培技术可行性。(5)提出建筑农业品种选择基本原则,系统整理120种蔬菜环境要求数据,建立建筑蔬菜品种选择专家系统。以建筑农业微空间和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为基础,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6)进行屋顶温室有农建筑专题研究,探索日光温室、现代温室和建筑屋顶结合的具体模式,并将光伏与屋顶温室进行结合,使建筑具备能源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功能。利用Design Builder模拟屋顶温室、屋顶农业和普通建筑的能耗,探讨屋顶温室的节能性。论文阐述了有农建筑的内涵,通过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试验研究、模拟研究对农业城市适应性、建筑适应性、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建筑蔬菜品种选择技术、屋顶温室有农建筑模型与能耗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环境下的蔬菜生长势弱,商品产量低,营养品质较好,重金属As、Cd、Pb含量满足国家标准食品安全要求,城市雨水可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交通路口不宜进行蔬菜商品生产;在人菜共生建筑空间中,蔬菜要求光照强度3000lux以上,远高于人居环境要求,需要解决补光而不产生眩光的问题,人菜温度、湿度、通风环境要求范围较为接近,人菜CO2和O2具有互补作用;通过办公建筑和居住建筑环境测量试验和种植试验研究证明人菜共生是可行的,种植试验表明,南向窗台、南向阳台和西向阳台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63.15g、138.08g、132.42g,显着高于北向窗台19.01g和屋顶31.67g,不同空间蔬菜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固碳吸氧量和绿量差异明显。(2)提出建筑农业三原则:对人工作和生活影响小、对建筑环境影响小、种植管理简单,筛选出建筑农业适宜技术:覆土栽培技术、栽培槽技术、栽培块种植技术、栽培箱种植技术、水培技术;提供新的建筑农业种植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证明透气型砂栽培技术是可行的;建立120种蔬菜环境指标数据库,建立品种选择专家系统,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解决了建筑蔬菜品种选择问题。(3)探索通过屋顶温室进行农业、能源复合式生产的有农建筑范式;Design Builder软件模拟表明屋顶现代温室和相连建筑顶层的全年能耗为80802 Kwh,露地现代温室+没有屋顶温室的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90429 Kwh,全年节能9627 Kwh,露地日光温室+普通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8806 Kwh,屋顶日光温室和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6924 Kwh,全年节能1882 Kwh,证明屋顶温室是节能的。论文为有农建筑和生产型建筑系统构筑做了部分工作,属于生产性城市理论体系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垂直农业的生产型民用建筑系统构筑》(项目批准号:51568017)的部分研究成果,为生态建筑设计探索新方法,为可持续城镇建设提供新思路。

汪建新[8](2016)在《上海城区二次供水设施现状分析及优化运行措施研究》文中认为二次供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二次供水技术在城乡一体化供水的集约化过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在使用二次供水设施的过程中,出现水质受到二次污染、管网漏损严重、设备能耗高、设施材质差、安全保障不足、管理责任不清晰等新问题。但就二次供水设施的漏损控制和水质污染控制对大家来说研究得比较多而且直观,对其经济节能和安全保障方面相对研究少些,并且容易被忽视。特别在建筑的二次给水设计中未能科学选择二次供水方式、认真选用供水设备,未能考虑二次供水泵站的优化节能和安全保障运行措施;供水企业因担心管网叠压供水方式对供水系统的安全影响而禁止使用,从而造成即使是供水管网条件很好的区域,市政管网的压力也被严重的浪费。本课题针对上海市部分城区采用的二次供水设施为调查对象,对二次供水设施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大家习惯认为水箱是主要污染源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对取消水池或者水箱就能消除二次供水水质污染的传统误区进行利弊分析。还通过不同的供水方式在供水安全性和单位能耗方面的对比分析,从经济性、节能性、供水安全可靠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二次供水设施中水箱的的节能和安全作用。并对现状二次供水设施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设计和优化运行措施。最后以实际案例来展示优化运行措施在安全和节能方面的实际运用效果。本论文通过对不同二次供水方式的能耗对比分析,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首先,分析对比得出某小区的高层建筑,采用带高位水箱的管道变频叠压供水最节能,比一般的无水箱的管道叠压供水方式节能34.19%;如采用无水箱的管道变频叠压供水方式,则比水池变频供水方式节能32.13%。而无论从同一建筑还是不同建筑,采用水池变频供水方式的平均能耗是传统水池屋顶水箱的供水方式的5-15倍,一般夜间比白天的倍数更大,冬春季比夏秋季的倍数更大。其次,在市政管网供水条件正常的情况下,高层建筑采用带水箱的管道变频叠压供水方式、多层及小高层建筑采用多工况优化组合的智能箱式泵站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二次供水方式,具有较大的工程应用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赵敬辛[9](2016)在《豫西南地区保障房绿色建筑应用技术及评价研究 ——以南阳市为例》文中认为我国豫西南地区,保障房建设缺乏适宜的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策略,致使住宅室内环境质量与居住舒适度较差;由于地域气候、经济水平、生活习惯的特殊性,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不适宜在该地区应用,影响了绿色建筑在当地的推广。基于以上问题,本文选取该地区保障房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示范工程----绿色保障房实例进行了研究。论文共分四部分进行论述:首先,提出问题、确定研究对象和路线,对保障房、绿色建筑和评价标准的基本理论展开阐述、解读与比对,归纳绿色保障房建设要点,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基本的理论支持。其次,针对研究对象的现状表现进行了调查和总结,通过对豫西南地区南阳市的四个保障房社区的调研结果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总结当地气候特点、能源结构、经济水平和居民热舒适适应行为及保障房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再次,结合南阳保障房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利用计算机对被动式规划技术的效果、住宅户内舒适度、居住能耗进行模拟分析和测算;通过环境分析结果,确立了保障房套型设计优化模型和绿色建筑适宜技术;从费效比的角度出发,对绿色能源应用技术进行甄选;结合社区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及都市农业种植园优化配置方案,对社区绿地碳汇量进行测算,提出了节约型绿化技术方案。最后,结合前期调研数据与分析结果,以南阳市保障房绿色建筑研究成果为基础,编制了豫西南地区保障房绿色建筑评价系统,为该地区保障房绿色建筑设计、建造、评估提供一个多方协同工作的技术平台;并通过实际案例测试,初步验证其合理性与可行性。本文从住户居住舒适度需求与国家标准之间的差距入手,以当地传统住宅套型为基础,针对地方行为习惯和资源存量,结合案例研究过程,提出了适宜该地区保障房的、能够提高室内环境质量与居住舒适度的绿色建筑应用技术,建立了符合地域特征的、经济合理的设计优化模式;依据研究结论,编制了基于信息技术的豫西南地区保障房绿色建筑评价系统。

蒋龙[10](2012)在《住宅小区生活给水系统的节水节能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住宅小区生活给水具有用水量大且不均匀、给水服务面积广、管线复杂且距离长、对水量水压要求高、水头损失多等特点,使小区生活给水系统的能耗较大,随着城市总用水量中住宅小区用水量的比例日益增加,住宅小区内给水系统的节水、节能不容忽视。因此本文以住宅小区生活给水系统为研究对象,从优化小区生活用水量、给水方式能耗分析等方面进行节水、节能优化研究。本文首先对住宅小区用水量的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对各组成部分的用水定额进行了优化研究。结合各省市20032010年人均生活用水量年度统计值和各省市规定或试行的附属公用建筑用水定额,采用二次平均法对住宅小区内生活及附属公共建筑用水定额进行了优化,得出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建议值及住宅小区内附属公共建筑用水定额建议值;结合各气候区的气候情况,参照《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给出的浇洒道路和绿化用水定额,得出各气候区浇洒和绿化用水定额的建议值等,同时提出采用节水型器具、发展小区中水系统、加强管道检漏工作三种节水措施,保证住宅小区正常用水的前提下节约用水量。通过对住宅小区生活给水方式及其能耗的分析比较,得出了低层、多层、高层、超高层住宅小区能耗最小的给水方式。对于住宅小区生活给水方式的优化选择,不仅仅只考虑能耗问题,需综合把握技术指标、经济指标以及运行管理指标三个方面的因素,借助于层次分析法进行数学建模,优选出适合于不同类型的住宅小区的生活给水方式。本文只对高层住宅小区生活给水方式进行优化选择,得出叠压工频+高位水箱供水方式是该类型住宅小区相对最优给水方案,并通过实例得到验证。本文最后重点对高层住宅小区叠压类给水系统进行节能优化研究,在稳流罐的设置高度及其调节容积、水泵扬程与流量的适用范围方面给出计算公式;对水泵的优化选配进行了重点研究,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验证。

二、如何在住宅设计中防止水质的二次污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在住宅设计中防止水质的二次污染(论文提纲范文)

(1)天水地区传统民居绿色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农村住宅能耗过高的困境
        1.1.2 我国对乡村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视
        1.1.3 传统民居绿色经验延续的迫切需要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传统民居
        1.3.2 绿色经验
        1.3.3 传统民居绿色经验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
        1.4.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传统民居绿色经验研究框架
    2.1 绿色建筑视角下的传统民居
        2.1.1 绿色建筑概念辨析
        2.1.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1.3 传统民居——初级阶段的绿色建筑
    2.2 传统民居绿色经验的表现内容
        2.2.1 地形地貌的适应性
        2.2.2 自然气候的适应性
        2.2.3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2.3 传统民居绿色经验的表达层级
        2.3.1 宏观——聚落层级
        2.3.2 中观——院落层级
        2.3.3 微观——建筑单体层级
    2.4 本章小结
3 天水地区传统民居概况及绿色经验调研
    3.1 天水地区传统民居形成背景
        3.1.1 地形地貌与聚落形态
        3.1.2 自然气候与建筑形态
        3.1.3 自然资源与建筑材料
        3.1.4 历史背景与聚落属性
    3.2 天水地区传统民居特征
        3.2.1 合院空间
        3.2.2 建筑形式
        3.2.3 建造技术
    3.3 调研范围
    3.4 调研对象
        3.4.1 传统聚落样本选取
        3.4.2 传统民居样本选取
    3.5 调研内容
        3.5.1 聚落层级绿色经验调研内容
        3.5.2 院落层级绿色经验调研内容
        3.5.3 建筑单体层级绿色经验调研内容
    3.6 调研成果
    3.7 本章小结
4 天水地区传统民居绿色经验探析
    4.1 聚落层级的绿色经验分析
        4.1.1 适应地形地貌的选址规划经验
        4.1.2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布局理念
        4.1.3 适应自然气候的规划理念
    4.2 院落层级的绿色经验分析
        4.2.1 适应日照的策略与方法
        4.2.2 适应温度的措施
        4.2.3 适应风环境的院落设计
        4.2.4 适应降雨的技术与措施
        4.2.5 微气候营造的措施
        4.2.6 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4.3 建筑单体层级的绿色经验分析
        4.3.1 适应日照的策略与方法
        4.3.2 适应温湿度的技术与措施
        4.3.3 适应风环境的技术与措施
        4.3.4 适应降雨的技术与措施
        4.3.5 材料选择措施——就地取材
        4.3.6 材料应用方法——因材施用
        4.3.7 材料循环策略——节约材料
        4.3.8 可再生能源利用
        4.3.9 适应地形地貌的策略与方法
    4.4 天水地区传统民居绿色经验总结
        4.4.1 聚落层级的绿色经验总结
        4.4.2 院落层级的绿色经验总结
        4.4.3 建筑单体层级的绿色经验总结
    4.5 本章小结
5 天水地区传统民居绿色经验对标分析及当代应用
    5.1 基于绿色评价标准的传统绿色经验对标分析
        5.1.1 安全耐久
        5.1.2 健康舒适
        5.1.3 生活便利
        5.1.4 资源节约
        5.1.5 环境宜居
        5.1.6 提高与创新
    5.2 当代绿色技术对传统民居绿色性能的提升
        5.2.1 太阳能的高效利用
        5.2.2 生活废物收集处理
        5.2.3 室内光环境的改善
        5.2.4 生土墙的当代改良
    5.3 传统民居绿色经验在当代乡村住宅设计的应用
        5.3.1 聚落层级的传承与创新
        5.3.2 院落层级的传承与创新
        5.3.3 建筑单体层级的传承与创新
    5.4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图目录
    表目录
    附录一 甘谷县觉皇寺村传统民居绿色经验调研成果
    附录二 甘谷县蔡家寺村传统民居绿色经验调研成果
    附录三 甘谷县南坡寺村传统民居绿色经验调研成果
    附录四 甘谷县上街村传统民居绿色经验调研成果
    附录五 武山县家坡村传统民居绿色经验调研成果
    附录六 武山县上下街村传统民居绿色经验调研成果
    附录七 清水县梅江村传统民居绿色经验调研成果
    附录八 麦积区胡家大庄村传统民居绿色经验调研成果
致谢

(2)低影响开发理念下关中美丽乡村雨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建设生态问题突出
        1.1.2 .乡村发展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1.1.3 .陕西省美丽乡村建设
        1.1.4 .乡村建设结合低影响开发
    1.2 .研究范围与对象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
        1.4.1 .低影响开发理念
        1.4.2 .美丽乡村
        1.4.3 .雨水景观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5.1 .低影响开发
        1.5.2 .乡村规划建设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低影响开发理论研究
    2.1 .低影响开发理论
        2.1.1 .低影响开发的原理
        2.1.2 .低影响开发的目的
        2.1.3 .低影响开发核心理念
        2.1.4 .低影响开发的关键技术及措施
    2.2 .低影响开发与美丽乡村雨水管理的关联性
        2.2.1 .提高乡村径流调蓄能力
        2.2.2 .提高污染净化能力
        2.2.3 .提高雨水利用能力
    2.3 .国内外优秀案例
        2.3.1 .国外案例研究——印度卢平研究所季风花园
        2.3.2 .国内案例研究——万科绿色研究发展中心
        2.3.3 .案例经验总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中美丽乡村现状分析及调查研究
    3.1 .关中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及问题
        3.1.1 .关中自然环境特征
        3.1.2 .关中地区自然环境问题
    3.2 .样本美丽乡村的选取
        3.2.1 .样本选取原则
        3.2.2 .调研方法与思路
    3.3 .重点调研案例研究
        3.3.1 .安吴村
        3.3.2 .东韩村
        3.3.3 .李家岩村
    3.4 .关中美丽乡村现状问题
        3.4.1 .村庄设计不合理
        3.4.2 .广场绿地缺失
        3.4.3 .硬质化铺装占比大
        3.4.4 .雨水利用能力不足
        3.4.5 .水处理设施缺乏
        3.4.6 .景观规划灵活应变力欠缺
    3.5 .关中传统雨水利用措施
        3.5.1 .径流集蓄工程技术
        3.5.2 .造田集雨工程技术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中乡村雨水规划设计体系构建
    4.1 .关中乡村雨水景观规划设计目标
        4.1.1 .雨水管理
        4.1.2 .雨水资源化
        4.1.3 .场地生态修复
        4.1.4 .地域性景观
    4.2 .关中乡村雨水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4.2.1 .生态优先原则
        4.2.2 .场地扰动最少化
        4.2.3 .基于“小规模、分散化、源头式”设计理念
        4.2.4 .创造多功能雨水景观设施
        4.2.5 .因地制宜原则
    4.3 .关中乡村雨水景观规划设计内容
        4.3.1 .院落空间
        4.3.2 .公共空间
        4.3.3 .生产空间
    4.4 .关中乡村雨水景观规划设计步骤
        4.4.1 .现状调研分析
        4.4.2 .生态敏感性分析
        4.4.3 .汇水分区规划设计
        4.4.4 .确定具体实施方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适用于不同要素的关中乡村雨水景观设计策略
    5.1 .基于关中自然条件的低影响开发设计策略
        5.1.1 .基于关中气候条件的乡村低影响开发
        5.1.2 .基于关中土壤条件的乡村低影响开发
        5.1.3 .基于关中地貌条件的乡村低影响开发
        5.1.4 .基于关中绿地植被的乡村低影响开发
    5.2 .基于关中人居场地要素的低影响开发设计策略
        5.2.1 .乡村院落住宅设计
        5.2.2 .乡村道路设计
        5.2.3 .乡村公共广场设计
        5.2.4 .乡村河道水系设计
        5.2.5 .乡村农业种植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咸阳市纸坊村雨水景观规划设计
    6.1 .项目概况
        6.1.1 .项目区位分析
        6.1.2 .交通区位分析
        6.1.3 .自然条件分析
    6.2 .场地现状分析
        6.2.1 .用地现状分析
        6.2.2 .道路分析
        6.2.3 .建筑情况分析
        6.2.4 .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分析
        6.2.5 .广场绿地分析
        6.2.6 .河道水系分析
        6.2.7 .农田山体分析
        6.2.8 .排水设施
        6.2.9 .问题总结
    6.3 .建设目标及设计原则
        6.3.1 .设计目标
        6.3.2 .设计原则
        6.3.3 .设计思路
    6.4 .纸坊村雨水景观总体方案设计
        6.4.1 .汇排水分析
        6.4.2 .设施选择与技术流程
        6.4.3 .设施布局
    6.5 .设施节点设计
        6.5.1 .山体台塬雨水设计
        6.5.2 .雨水湿地
    6.6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研究结论
    主要创新点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LID视角下结合雨水利用的居住区水景优化营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我国城市居住区水景现状
        1.1.2 理论背景——海绵城市建设推广及居住区水景的迅速发展
        1.1.3 政策背景——坚持低影响开发的建设模式为基本原则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居住区的概念及其空间构成
        2.1.1 城市居住区
        2.1.2 居住园林环境
        2.1.3 居住区水景
    2.2 海绵城市的概念及内涵
    2.3 雨洪控制及其相关概念
        2.3.1 雨洪控制利用的概念
        2.3.2 雨洪控制与风景园林的关系
        2.3.3 雨水利用与居住区水景营造
    2.4 低影响开发及其相关理论
        2.4.1 低影响开发
        2.4.2 城市生态系统
        2.4.3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
        2.4.4 可持续景观设计
    2.5 国外研究进展
        2.5.1 德国雨水管理利用研究进展
        2.5.2 美国雨水管理利用研究进展
        2.5.3 澳大利亚雨水管理利用研究进展
    2.6 国内研究进展
    2.7 国外典型案例设计分析
        2.7.1 低影响开发技术应用案例——美国High Point住宅区改造
        2.7.2 结合雨水利用的水景营造案例——美国纽约皇后区植物花园设计
第三章 基于CVM的昆明市居住区水景调研及其价值评价
    3.1 调研区域介绍
        3.1.1 昆明水资源概况
        3.1.2 昆明土壤质地
        3.1.3 调研居住区基本情况
        3.1.4 现状问题总结
    3.2 城市开放空间价值评估方法——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应用及原理
        3.2.1 CVM简介
        3.2.2 CVM的经济学原理
        3.2.3 CVM的评估流程
    3.3 调研目的与调研方法
        3.3.1 调研目的
        3.3.2 调研方法
    3.4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3.4.1 样本统计分析
        3.4.2 支付意愿值统计分析
    3.5 调查结论
        3.5.1 昆明居住区水景经济价值估算
        3.5.2 调查结果总结
        3.5.3 调研结论
第四章 基于LID视角下结合雨水利用的居住区水景营造策略
    4.1 构建LID引导下的雨水生态系统
        4.1.1 雨水生态系统及其功能
        4.1.2 雨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4.1.3 模拟自然雨水管理过程
    4.2 LID引导下居住区雨水处理系统架构
        4.2.1 雨水集流系统
        4.2.2 雨水渗滤系统
        4.2.3 雨水调蓄系统
    4.3 LID场地设计原则
        4.3.1 维护场地自然排水模式
        4.3.2 最大化自然渗透力
        4.3.3 保护现有植被与敏感区
        4.3.4 最小化不渗透面积
    4.4 LID视角下结合雨水利用的居住区水景营造设计策略
        4.4.1 分析场地水文条件
        4.4.2 优化自然排水路径
        4.4.3 LID居住区水景营造
第五章 LID视角下结合雨水利用的居住区水景优化营造——以云安·阳光城为例
    5.1 区域水文特征及云安·阳光城概况
        5.1.1 区域水文特征分析
        5.1.2 云安·阳光城概况
        5.1.3 水景现存问题
    5.2 云安·阳光城住区雨水潜力分析
        5.2.1 可收集利用的雨水总量
        5.2.2 居住区年需水总量
        5.2.3 居住区水量平衡分析
    5.3 LID视角下云安·阳光城住区雨水处理架构优化营造
        5.3.1 居住区水景优化营造原则
        5.3.2 雨水集流系统优化营造
        5.3.3 雨水渗滤系统优化营造
        5.3.4 雨水调蓄系统优化营造
        5.3.5 LID设施的运行与维护
    5.4 云安·阳光城住区水景优化营造综合成本效益评估
        5.4.1 经济效益分析
        5.4.2 环境效益分析
        5.4.3 社会效益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图片索引
附录C:调研问卷

(4)高层住宅串联叠压供水节能分析及仿真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二次供水节能研究现状
        1.2.2 水泵串联叠压研究现状
        1.2.3 Flowmaster模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层住宅供水系统节能优化分析
    2.1 引言
    2.2 高层住宅供水系统能量组成及分析
        2.2.1 供水系统能量组成
        2.2.2 供水系统能量分析
    2.3 高层住宅供水系统竖向分区
        2.3.1 竖向分区方式
        2.3.2 并联分区与串联分区对比
    2.4 叠压供水方式
        2.4.1 叠压供水方式原理
        2.4.2 相较于变频调速供水方式节能率
        2.4.3 叠压供水方式推广应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串联叠压供水方式节能理论研究
    3.1 引言
    3.2 串联叠压供水方式原理
        3.2.1 供水原理
        3.2.2 控制系统及流程
    3.3 串联叠压供水节能分析
        3.3.1 水泵效率分析
        3.3.2 设计秒流量分析
        3.3.3 轴功率对比
        3.3.4 叠压节能分析
    3.4 泵组理论能耗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串联叠压供水工程应用及能耗对比
    4.1 工程案例背景
    4.2 系统设计参数计算
        4.2.1 给水系统设计流量计算
        4.2.2 给水系统设备扬程计算
    4.3 用水规律分析
        4.3.1 实测流量分析
        4.3.2 实测流量频率分布
    4.4 设备选型
        4.4.1 主泵选型
        4.4.2 辅泵及气压水罐选型
    4.5 能耗计算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串联叠压供水系统建模及工程模拟
    5.1 引言
    5.2 Flowmaster软件建模基础
        5.2.1 Flowmaster软件简介
        5.2.2 Flowmaster建模相关元件
        5.2.3 供水系统模型简化的基本原则
    5.3 系统建模
        5.3.1 工程模拟仿真目的及步骤
        5.3.2 串联叠压供水系统仿真模型
    5.4 系统运行分析
        5.4.1 系统稳态运行分析
        5.4.2 高区泵组启停瞬态分析
        5.4.3 中区用户流量瞬变瞬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城市居民小区二次供水系统节能研究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
        1.1.2 二次供水改造提升工程简介
    1.2 二次供水设施现状分析
        1.2.1 水质二次污染问题堪忧
        1.2.2 供水压力设计偏于保守
        1.2.3 二次供水设施管理与维护
    1.3 建筑给水系统参数选择探究
    1.4 当前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备节能方面研究
        1.4.1 国内对居民住宅用水量的研究
        1.4.2 目前二次供水设备变频技术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4.3 二次供水改造中高位水箱的优化设计
        1.4.4 恒压变频和变压变频供水两种控制方式的比较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 课题来源
    1.7 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2章 济南市二供设施基本情况及改造试验区概述
    2.1 二次供水设施基本情况
        2.1.1 国家及地方针对二次供水的政策法规
        2.1.2 济南市新建二次供水基本情况
        2.1.3 已建成二次供水基本情况
    2.2 改造试验区基本概况
    2.3 试验设备的介绍
        2.3.1 流量计的分类及选用原则
        2.3.2 电磁流量计的使用及测量原理
        2.3.3 电磁水表的校准及检测报告
第3章 二次供水系统用水量变化规律研究
    3.1 最高日用水量变化情况分析及选取设计参数的讨论
        3.1.1 最高日用水量变化情况分析
        3.1.2 设计参数探究
    3.2 周用水量及月用水量变化规律的分析
        3.2.1 周用水量变化规律
        3.2.2 月用水量变化规律
        3.2.3 温度对水量消耗的改变
    3.3 瞬时流量的频率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二次供水系统的优化研究
    4.1 供水方式的优化
        4.1.1 原有供水方式
        4.1.2 供水方式的改造
    4.2 变频恒压供水简介
        4.2.1 变频恒压供水
        4.2.2 变频节能原理
    4.3 生活给水系统泵组优化
        4.3.1 设计值与实测值对比
        4.3.2 泵组优化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峰谷电价对二次供水运行影响分析
    5.1 济南市峰谷电价相关政策
    5.2 峰谷电价下用水量参数的优化
    5.3 峰谷电价下对高位水箱供水方式的经济性分析
    5.4 峰谷电价下二次供水设计方案优化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市二次供水方式改造优化研究
    6.1 二供改造项目原有供水方式分类
    6.2 主要供水方式节能改造分析
        6.2.1 设备选型原则
        6.2.2 主要供水方式对比分析
    6.3 改造案例分析
        6.3.1 改造案例基本情况
        6.3.2 改造后节能分析
    6.4 住宅高位水箱的保留与使用
        6.4.1 高位水箱存在的必要性
        6.4.2 高位水箱的留用条件及防污染措施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城市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中的景观方法与应用研究 ——以宁波铜盆浦垃圾场改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主要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城市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城市垃圾填埋场的概念及类型
        2.1.1 垃圾填埋场的概念
        2.1.2 城市垃圾填埋场类型
    2.2 城市垃圾填埋场的危害
        2.2.1 土地资源的侵占
        2.2.2 水源的污染
        2.2.3 生态景观的破坏
        2.2.4 生物多样性的消失
        2.2.5 居民健康的危害
    2.3 城市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
        2.3.1 恢复生态学理论
        2.3.2 再生设计理论
        2.3.3 景观方法理论
    2.4 国内外城市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的研究动态
        2.4.1 国外研究动态
        2.4.2 国内研究动态
第三章 城市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案例及景观方法研究
    3.1 城市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案例剖析
        3.1.1 国外案例剖析
        3.1.2 国内案例剖析
        3.1.3 案例总结
    3.2 城市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案例中的景观方法应用
        3.2.1 城市垃圾填埋场前期环境工程处理
        3.2.2 自下而上的设计
        3.2.3 基于过程的设计
        3.2.4 创新与再生设计
第四章 宁波铜盆浦垃圾场现状及环境工程修复手段探究
    4.1 场地概况
        4.1.1 场地区位
        4.1.2 场地自然环境
        4.1.3 场地历史及现状解析
        4.1.4 场地区域的上位规划
        4.1.5 场地的生态环境问题
    4.2 场地的生态环境风险评估
        4.2.1 场地周边的敏感目标
        4.2.2 场地污染源暴露途径
        4.2.3 场地污染源受体
        4.2.4 场地风险评估总结及建议
    4.3 场地生态修复的环境工程手段
        4.3.1 场地污染修复思路及再利用方式
        4.3.2 场地垃圾分选及清理
        4.3.3 场地填埋气体导排
        4.3.4 场地渗滤液治理
        4.3.5 场地污染地下水治理
        4.3.6 场地污染土壤修复
第五章 场地生态修复中的景观方法应用研究
    5.1 阶段实施:动态景观的设计
        5.1.1 土壤覆盖与改良
        5.1.2 地形的重塑
        5.1.3 填埋气的吸附
        5.1.4 废弃物的再利用
        5.1.5 水循环的重构
        5.1.6 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5.2 互动体验: 公众的参与
    5.3 功能再生: 可持续景观的建立
    5.4 场地生态修复的景观方法应用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与不足
        6.2.1 研究创新
        6.2.2 研究不足
    6.3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7)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都市农业
        1.2.2 设施农业
        1.2.3 立体绿化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创新点
第2章 有农建筑与产能建筑
    2.1 有农建筑
        2.1.1 垂直农场
        2.1.2 有农建筑
    2.2 产能建筑
        2.2.1 被动房
        2.2.2 产能房
    2.3 生产型建筑
第3章 农业的城市环境适应性研究
    3.1 城市雨水种菜可行性试验研究
        3.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1.4 结论
    3.2 城市道路环境生菜环境适应性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讨论
        3.2.4 结论
第4章 农业的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
    4.1 建筑农业环境理论分析
        4.1.1 蔬菜对环境的要求
        4.1.2 人菜共生环境研究
    4.2 建筑农业环境试验研究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3 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研究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3.3 讨论
        4.3.4 结论
第5章 建筑农业种植技术研究
    5.1 建筑农业蔬菜种植技术
        5.1.1 覆土种植
        5.1.2 栽培槽
        5.1.3 栽培块
        5.1.4 栽培箱
        5.1.5 水培
        5.1.6 栽培基质
    5.2 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
        5.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 透气型砂栽培床
        5.2.3 砂的理化指标研究
        5.2.4 水肥控制技术研究
        5.2.5 砂栽培的特点
    5.3 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5.3.1 研究现状
        5.3.2 材料与方法
        5.3.3 结果与分析
        5.3.4 讨论与结论
第6章 建筑农业品种选择技术研究
    6.1 品种选择原则
        6.1.1 研究现状
        6.1.2 品种选择原则
    6.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6.2.1 蔬菜品种数据库
        6.2.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6.3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6.3.1 建筑农业空间微气候类型
        6.3.2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6.3.3 建筑农业气候区评述
第7章 温室与屋顶温室
    7.1 温室
        7.1.1 日光温室
        7.1.2 现代温室
        7.1.3 温室环境调控系统
    7.2 光伏温室:农业与能源复合式生产
        7.2.1 研究现状
        7.2.2 农业光伏电池
        7.2.3 光伏温室的光环境
        7.2.4 光伏温室设计
        7.2.5 实践案例
    7.3 温室环境试验研究
        7.3.1 材料与方法
        7.3.2 结果与分析
        7.3.3 结论
    7.4 屋顶温室
        7.4.1 研究现状
        7.4.2 实践案例
        7.4.3 屋顶温室类型
    7.5 屋顶温室模型构建
        7.5.1 生产性设计理念
        7.5.2 屋顶日光温室
        7.5.3 屋顶现代温室
        7.5.4 屋顶温室透明覆盖材料
    7.6 屋顶温室生产潜力研究
        7.6.1 评估模型的建立
        7.6.2 天津市屋顶温室面积
        7.6.3 屋顶温室的生产潜力
        7.6.4 自给率分析
        7.6.5 结果与讨论
    7.7 屋顶温室能耗模拟研究
        7.7.1 能耗模拟分析软件
        7.7.2 建筑能耗模型
        7.7.3 能耗模拟参数设置
        7.7.4 能耗模拟结果与分析
        7.7.5 能耗模拟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上海城区二次供水设施现状分析及优化运行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二次供水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1.2.1 国外二次供水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1.2.2 国内二次供水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上海城区二次供水设施现状与问题分析
    2.1 上海市中心城区供水情况
    2.2 上海城区二次供水设施的现状分析
        2.2.1 水池(箱)的现状分析
        2.2.2 其他二次供水设施的现状分析
    2.3 上海地区屋顶水箱的现状问题分析
        2.3.1 屋顶水箱使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2.3.2 改善屋顶水箱水质的建议
    2.4 上海市二次供水设施的现状问题分析
    2.5 屋顶水箱的作用与取消后的不利影响分析
第3章 不同二次供水方式的能耗对比分析
    3.1 引言
    3.2 二次供水方式介绍
    3.3 水池变频供水与传统水箱供水的能耗对比分析
        3.3.1 同一建筑水池变频供水与屋顶水箱供水的能耗对比
        3.3.2 变频供水设计中不同泵组的优化选择
        3.3.3 不同建筑变频供水与水箱供水的能耗对比分析
    3.4 管网叠压变频供水与水池变频供水的能耗对比分析
        3.4.1 管网变频叠压供水与水池变频供水的能耗对比分析
        3.4.2 带高位水箱的叠压供水与无水箱的叠压供水的能耗对比分析
        3.4.3 管网叠压供水设备与市政供水系统的综合节能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二次供水设施的优化运行措施研究
    4.1 引言
    4.2 二次供水方式的优化选择分析
    4.3 二次供水系统的前期科学设计
        4.3.1 小区给水泵房的合理布置
        4.3.2 小区水池(箱)进出水管线的优化设计
        4.3.3 小区屋顶水箱进出管线的优化设计
    4.4 二次供水设施的合理选用与后期管理
        4.4.1 二次供水设施的合理选用
        4.4.2 二次供水设施的后期管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优化运行措施的实际运用
    5.1 引言
    5.2 二次供水方式优化选择的实际运用
        5.2.1 二次供水方式优化选择案例介绍
        5.2.2 二次供水方式优化选择经济评价
    5.3 二次供水设施的安全节能改造应用
    5.4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豫西南地区保障房绿色建筑应用技术及评价研究 ——以南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生态危机引发环境保护运动
        1.1.2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催生人居环境与绿色建筑探索
        1.1.3 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基本情况
        1.1.4 保障房与绿色建筑是我国建设领域两个突出问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保障房绿建研究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
        1.2.2 开展中小城市保障房绿建策略研究,具有未雨绸缪的作用
        1.2.3 豫西南地区气候与文化,使研究具有“普遍的”地域代表性
        1.2.4 本文的研究目标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保障房绿色建筑研究现状
        1.3.2 我国保障房绿色建筑研究现状
        1.3.3 我国保障房绿色建筑建设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研究范围
        1.5.1 研究的创新点
        1.5.2 研究范围界定
    1.6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的基本理论
    2.1 绿色建筑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2.1.1 绿色建筑、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建筑
        2.1.2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2.2 保障房建筑
        2.2.1 保障房的概念
        2.2.2 保障房的发展
        2.2.3 保障房的分类
    2.3 生态住区与绿色住宅
        2.3.1 生态住区
        2.3.2 绿色住宅
        2.3.3 绿色保障房技术要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南阳市保障房建设现状
    3.1 南阳市区域环境及人居现状
        3.1.1 自然环境条件
        3.1.2 经济与社会发展
        3.1.3 城市布局分析
        3.1.4 住宅建筑特点分析及发展概况
    3.2 南阳市保障房建设现状
    3.3 南阳市保障房现状调研
        3.3.1 调研社区简介
        3.3.2 调查内容
        3.3.3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南阳市保障房绿色建筑应用技术研究
    4.1 案例介绍
        4.1.1 项目概况
        4.1.2 基地分析
        4.1.3 设计定位
    4.2 规划设计阶段
        4.2.1 被动的规划设计
        4.2.2 社区热环境改善技术
        4.2.3 软件模拟分析
        4.2.4 方案修正
    4.3 建筑设计阶段
        4.3.1 设计原则和设计要求
        4.3.2 居民生活习惯和传统套型分析
        4.3.3 结合生活习惯和体形系数的套型优化设计
        4.3.4 室内环境质量分析
        4.3.5 被动节能技术研究
        4.3.6 节能测算
    4.4 绿色能源应用技术
        4.4.1 绿色能源在社区中的甄选
        4.4.2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
    4.5 节约型绿化技术
        4.5.1 节约型园林的概念
        4.5.2 社区绿地设计原则
        4.5.3 南阳市乡土植物资源
        4.5.4 节约型社区绿地设计策略
        4.5.5 社区绿地碳汇量计算
    4.6 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4.6.1 中水回用
        4.6.2 雨水收集
    4.7 生活垃圾处理技术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豫西南地区保障房绿色建筑评价系统
    5.1 编制指导思想与原则
        5.1.1 指导思想
        5.1.2 编制原则
    5.2 指标体系
        5.2.1 体系构成
        5.2.2 评分指标
        5.2.3 指标汇总
    5.3 软件系统
        5.3.1 开发目的
        5.3.2 使用人员
        5.3.3 系统特点
        5.3.4 软件系统使用说明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豫西南地区保障房绿色建筑评价系统实例验证
    6.1 应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评价
        6.1.1 标准简介
        6.1.2 自评过程
        6.1.3 自评结果
    6.2 应用《河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评价
        6.2.1 标准简介
        6.2.2 自评过程
        6.2.3 自评结果
    6.3 应用《豫西南地区保障房绿色建筑评价系统》评价
        6.3.1 系统简介
        6.3.2 自评过程
        6.3.3 自评结果
    6.4 评估结果对比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的不足及后续研究方向
    7.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建筑节能设计报告书居住建筑
附录二 南阳龙祥世纪家园太阳能热水工程设计方件
附录三 豫西南地区绿色建筑评价系统指标体系
附录四 龙祥世纪家园一期工程绿色建筑预评估报告
附录五 河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示自评估报告(住宅建筑)
附录六 豫西南地区保障房绿色建筑设计标示自评报告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住宅小区生活给水系统的节水节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提出的意义
        1.1.1 住宅小区的定义
        1.1.2 住宅小区类型的划分
        1.1.3 课题的提出
        1.1.4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节水节能经验
        1.2.2 国内节水节能现状
    1.3 住宅小区生活给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1.4 课题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4.2 课题研究的内容
        1.4.3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2 住宅小区生活用水水量的分析与优化
    2.1 住宅小区生活用水水量组成
    2.2 住宅小区生活用水水量的优化
        2.2.1 居民生活用水量的优化
        2.2.2 附属公共建筑用水量的优化
        2.2.3 浇洒道路和绿化用水量的优化
    2.3 住宅小区的节水措施
        2.3.1 采用节水型器具
        2.3.2 发展住宅小区中水系统
        2.3.3 加强管道防漏工作
    2.4 本章小结
3 住宅小区生活给水方式及其能耗分析
    3.1 住宅小区生活给水方式概述
        3.1.1 低层住宅小区生活给水方式概述
        3.1.2 多层住宅小区生活给水方式概述
        3.1.3 高层小区生活给水方式概述
        3.1.4 超高层住宅小区生活给水方式概述
    3.2 住宅小区生活给水方式能耗分析
        3.2.1 住宅小区生活给水特点
        3.2.2 低层住宅小区生活给水方式能耗分析
        3.2.3 多层住宅小区生活给水方式能耗分析
        3.2.4 高层住宅小区生活给水方式能耗分析
        3.2.5 超高层住宅小区生活给水方式能耗分析
    3.3 实例分析
4 住宅小区生活给水方式优化选择
    4.1 层次分析法(AHP)
        4.1.1 AHP 的基本原理与步骤
        4.1.2 AHP 各步骤具体内容
    4.2 高层住宅小区生活给水方式优化选择
        4.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4.2.2 构造判断矩阵及结果分析
    4.3 高层住宅小区给水方式选择实例
        4.3.1 方案供水安全比较
        4.3.2 方案能耗比较
        4.3.3 方案经济比较
        4.3.4 方案综合比较
    4.4 本章小结
5 高层住宅小区叠压类给水系统的节能优化研究
    5.1 叠压类给水系统概述
        5.1.1 叠压类给水系统组成
        5.1.2 叠压类给水系统工作原理
    5.2 稳流罐的优化设置
        5.2.1 稳流罐的设置高程
        5.2.2 稳流罐的调节容积
    5.3 水泵优化选配
        5.3.1 水泵的工作特性分析
        5.3.2 水泵的优化选配
        5.3.3 选泵实例
    5.4 小流量供水节能措施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如何在住宅设计中防止水质的二次污染(论文参考文献)

  • [1]天水地区传统民居绿色经验研究[D]. 周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2]低影响开发理念下关中美丽乡村雨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刘阳. 长安大学, 2020(06)
  • [3]LID视角下结合雨水利用的居住区水景优化营造[D]. 胡锦枝.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高层住宅串联叠压供水节能分析及仿真模拟研究[D]. 张震. 长安大学, 2020(06)
  • [5]城市居民小区二次供水系统节能研究与优化[D]. 王允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6]城市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中的景观方法与应用研究 ——以宁波铜盆浦垃圾场改造为例[D]. 张心欣. 苏州大学, 2018(01)
  • [7]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D]. 穆大伟. 天津大学, 2017
  • [8]上海城区二次供水设施现状分析及优化运行措施研究[D]. 汪建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4)
  • [9]豫西南地区保障房绿色建筑应用技术及评价研究 ——以南阳市为例[D]. 赵敬辛. 天津大学, 2016(07)
  • [10]住宅小区生活给水系统的节水节能优化研究[D]. 蒋龙. 重庆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住宅设计中如何防止水质二次污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