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学科群,加快学科建设

建设学科群,加快学科建设

一、构建学科群 加快学科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万秋霞[1](2021)在《从单一化到系统化:行业特色高校的一流学科发展逻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29所单学科一流行业特色高校的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探究行业特色高校的一流学科建设的主要特点与不足,阐述了行业特色高校的一流学科发展逻辑是从单一化走向系统化,并由此提出行业特色高校强化特色发展的改进建议是构建多学科交融的生态学科群、促进学科整体均衡发展、加强与社会的深度互动。

邓殊越[2](2021)在《学科群情境下知识转移对大学学科开放式创新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徐丹[3](2019)在《大学学科群知识涌现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国内外一流高校学科建设的探索实践以及成功经验上看,注重协同式的学科群建设已经成为高校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方式。大学学科群建设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高校的重视。同时,高校作为知识生产与创造的主体,如何实现大规模知识创造成为大学学科群建设中的关键点。大学学科群是一个知识系统,具备知识生态学特性,其知识创造过程与发展过程又具备复杂适应性,由此从知识生态视角与复杂适应系统视角对学科群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学科群知识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具有知识涌现特征。与传统单一学科的知识创造不同,学科群的知识涌现是多个学科之间打破壁垒、有机融合的一种知识创造活动,强调多学科内部科研团队之间的科研合作,通过相互合作、知识共享产生学术思想的交融与思维方式的综合。探索高校学科群知识涌现机制对学科自身的发展和新兴学科的产生,高校赢得持久竞争优势意义重大。首先,本文从学科群以及学科群知识系统的内涵入手,借鉴知识生态学理论分析了学科群知识系统的知识生态属性,提出了学科群知识生态系统分析框架,并对学科群知识生态系统的内涵以及特征进行了分析。其次,应用CSA理论分析了大学学科群知识生态系统的复杂适应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学学科群知识涌现,进一步对大学学科群知识涌现的内涵以及特征进行分析,对学科群的知识涌现与传统单一学科知识创造的区别进行分析与阐述。在此基础上结合知识创造过程模型分析了学科群的知识涌现过程。第三,在学科群的知识涌现过程分析基础上,对学科群知识涌现的关键要素进行识别,得出学科群内部科研合作主体与外部环境是学科群产生知识涌现的关键要素,并对关键要素以及各关键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具体分析。在关键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学科群知识生态系统知识涌现模型,分别探讨学科群知识主体间、与外部环境间的协同知识涌现机制。第四,实证环节采用Vensim PLE计算机仿真软件建立学科群知识涌现的仿真模型,对学科群的知识涌现机制进行仿真,对结果进行分析的同时改变相关要素参数,对学科群的知识涌现进行知识主体要素与环境要素的灵敏度分析,得出相应结论。最后,开展对H大学环境学科群建设的应用分析,用学科群知识生态系统的分析框架来解释现实中的学科群知识涌现过程及作用方式,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学科群知识涌现机制,并对H大学的学科群建设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建议。

张敏[4](2018)在《学科群生态系统健康度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73年,日本筑波大学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建立了“学群”这种新的教学科研综合体,为大学学科模式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斯坦福大学等院校也先后通过跨学科合作、学科集群等方式,积极探索了大学学科群建设的新模式。随着世界范围内高等院校在学科综合化方面的积极探索,学科群建设已经成为大学学科创新的重要形式,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采取学科群的模式来集中学术资源、汇聚学科优势并提高科研实力和创新水平。学科群建设实践带动了对学科群的研究,但由于学科群建设具有很强的校园资源约束和大学制度约束,目前国内对学科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该建”和“如何建”这两个基本问题上,对学科群的研究呈现出“碎片化”和多样化的典型特征,还缺乏一个具有解释力的大学学科群理论分析框架与评价体系。本文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对学科群健康度评价进行研究,希望可以为大学建设和管理学科群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首先,本文构建了学科群生态系统。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整理,对比分析了学科、跨学科和学科交叉等相关内容,界定了学科群的概念,阐述了其特征和形成机制,从生态系统角度构建了学科群生态系统,介绍了学科群生态系统的特征、功能、要素结构、发展机制及治理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学科群生态系统健康度的内涵,阐述了开展健康度评价的必要性。其次,本文设计了学科群生态系统健康度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阐述了基于DPSIR模型的学科群生态系统健康机理,介绍了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和设计依据,在DPSIR模型的指导下,从驱动力因素、压力因素、状态因素、影响因素、响应因素5个维度建立了学科群生态系统健康度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了相应的指标权重。最后,运用学科群生态系统研究的相关成果,对H大学自动化与电气电子工程学科群进行了案例研究。从学科个体和学科群种群两个角度深入分析了该学科群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运用学科群生态系统健康度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评价,结合评价结果对促进该学科群的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谢健[5](2016)在《大学跨学科研究中的学科阻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知识呈爆炸式增长,大学中的科学研究形式也在发展着剧变。作为全新知识生产方式的跨学科研究成为知识生产的另一个着力点,大学中出现了如跨学科研究院、跨学科研究中心、跨学科课题组等多种不同的跨学科研究组织。然而这些组织在生长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种种困境与阻力,本文以学科作为切入点,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从学科知识和学科组织层面进行分析。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单位。它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同时也是一种规训制度。沿着学科的逻辑对跨学科组织中的阻力进行探究:作为知识体系的学科,是将有内在逻辑的知识划分在一个学科范围之内,由学科共同体进行研究;作为规训制度的学科,则是把按照不同的知识逻辑进行组织建制,形成一定的研究组织。从学科的两个层面上去进行分析,可以探寻来自学科方面的阻力对跨学科研究的影响。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跨学科研究进行理论分析。分析跨学科研究的历史、现状以及特征。总结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基本特征;第二部分是从学科知识层面上进行阻力分析。主要包括学科边界的限制、学科内容的排斥、学科范式的吊诡,并将女性学作为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第三部分是从学科组织层面上进行阻力分析。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的僵化、组织权力的对垒、组织文化的冲突和组织制度的失衡,并对南京大学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进行案例分析。第四部分,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包括跨越学科边界、整合跨学科知识体系;突破学科组织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

梁候明,刘璐璐[6](2015)在《学科群科技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建设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就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问题,高校需要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同时与社会相关资源相结合,政府与市场参与支持,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科建设作为高校建设发展的基石,是高校内涵式建设发展的主要抓手,各高校应高度重视。纵观发达国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形式与转化率,均出自优势特色学科交叉融合建设,并与区域经济产业化发展紧密结合。因此,高校学科群将科技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何国本,王淼,李远星[7](2015)在《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发展中的学科群建设》文中研究说明加强学科群建设是大学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加强学科群理论研究,科学构建学科群结构体系,加强条件建设,建设人才梯队,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群,提升大学建设水平,推进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

司圆圆,刘和平[8](2015)在《高职院校基于协同创新构建专业群的研究》文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学科整合有利于发挥学科之间的交叉效应和综合效应。协同创新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途径,跟据"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对高职院校整合资源促进协同创新的总体要求,以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环境、食品、水产及园林专业资源群整合为例,分析了地方高职院校构建专业学科群的重要意义以及基于协同创新理念构建学科群的有效途径。

梁候明[9](2012)在《地方高校构建“优势特色学科群”服务区域经济的探索》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尤其结合国家倡导特色办学的方针政策,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协同发展是大势所趋。地方高校构建优势特色学科群,提升地方高校科研水平,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综合性技术难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石防震,眭国荣[10](2011)在《对工科院校构建学科群的思考》文中指出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的一项综合性基础建设工程,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根本和核心。学科群的组建能促进优势学科的发展,产生新兴学科,为承担重大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条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科学研究的全球化、学科交叉的复杂化和科技知识更新的频繁化对工科院校学科群设置和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学科群构建要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学科群建设要具有特色,等等。

二、构建学科群 加快学科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建学科群 加快学科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从单一化到系统化:行业特色高校的一流学科发展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 研究对象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思路
二、基于行业特色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的文本分析
    (一) 行业特色高校一流学科发展特点
        1.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来定位学校的整体战略发展目标。
        2.学科建设总体规划的重点是强化优势学科、分层分类发展和促进交叉融合。具体为:
        第一,强化优势学科。
        第二,分层分类发展。
        第三,促进交叉融合。
        3.以构建学科群为路径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具体为:
        第一,学科群涵盖了若干优势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
        第二,学科群的构建体现了差异化建设的思路。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构建学科群,很大程度上是优势学科的“强强联合”。
        2.本科人才培养的隐忧——通识教育或将被进一步边缘化。
        3. 建设内容结构趋同,与社会的“互动”表述笼统。
三、从单一化到系统化:行业特色高校的一流学科发展逻辑
    (一)发展逻辑依据
        1.知识生产转型的内在需求。
        2.服务国家和行业发展的外部需要。
    (二)发展路径的改进建议
        1.构建从单一流学科到多学科交融的生态学科群。
        2.从单一学科的非均衡发展到学科整体的均衡发展。
        3.加强与社会的深度互动。
        第一,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第二,构建多元参与的治理体系。

(3)大学学科群知识涌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学科群相关研究
        1.3.2 知识生态系统相关研究
        1.3.3 知识涌现的相关研究
        1.3.4 研究述评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学科群知识生态系统特征与涌现过程分析
    2.1 大学学科群的内涵
        2.1.1 学科群概念界定
        2.1.2 学科群的特征
        2.1.3 学科群知识系统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知识生态学理论
        2.2.2 知识生态学理论在本研究的应用
        2.2.3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2.2.4 CAS理论在本研究的应用
    2.3 学科群知识生态系统分析框架
        2.3.1 学科群知识生态系统的内涵
        2.3.2 学科群知识生态系统的特征
        2.3.3 学科群知识生态系统的复杂适应性分析
    2.4 大学学科群知识涌现的内涵及特征
        2.4.1 学科群知识涌现的内涵
        2.4.2 学科群的知识涌现特征
        2.4.3 学科群知识涌现与传统学科知识创造的区别
    2.5 学科群知识涌现的基本过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学科群知识生态系统要素及知识涌现建模
    3.1 学科群知识生态系统要素识别
        3.1.1 学科群知识主体要素
        3.1.2 学科群知识生态环境要素
    3.2 学科群知识生态系统要素的结构性关系
        3.2.1 学科群知识主体相互作用关系
        3.2.2 学科群知识主体与学科群知识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3.3 学科群知识涌现机制模型构建
        3.3.1 模型设计原理
        3.3.2 学科群知识涌现机制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学科群知识涌现机制仿真分析
    4.1 仿真分析方法
    4.2 学科群知识涌现的系统仿真模型界定
        4.2.1 系统描述
        4.2.2 系统边界
        4.2.3 基本假设
    4.3 学科群知识涌现的因果关系图
    4.4 仿真系统流图及方程构建
        4.4.1 主要变量设定
        4.4.2 系统流图
        4.4.3 SD仿真方程及参数设计
    4.5 基于Vensim PLE的计算机仿真的结果与分析
        4.5.1 运行结果与分析
        4.5.2 学科群知识主体要素灵敏度分析
        4.5.3 学科群知识生态环境要素灵敏度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H大学环境学科群建设及知识涌现分析
    5.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5.2 案例选择
        5.2.1 研究样本选择标准
        5.2.2 数据收集与分析
    5.3 案例学科群知识生态系统构建分析
    5.4 案例学科群不同团队的知识涌现过程分析
        5.4.1 案例科研团队简介
        5.4.2 HJ1 学科群知识生态系统知识涌现过程分析
        5.4.3 HJ2 学科群知识生态系统知识涌现过程分析
        5.4.4 HJ3 学科群知识生态系统知识涌现过程分析
    5.5 案例学科群知识涌现机制分析
        5.5.1 科研团队合作
        5.5.2 外部环境支持
        5.5.3 理论模型的案例检验
    5.6 H大学学科群建设对策与建议
        5.6.1 学科群建设的教师发展
        5.6.2 学科群建设环境优化对策
        5.6.3 学科群科研团队建设对策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学科群生态系统健康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学科群相关研究
        1.3.2 生态系统相关研究
        1.3.3 生态系统健康相关研究
        1.3.4 相关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学科群相关概念
        2.1.1 学科
        2.1.2 跨学科
        2.1.3 学科交叉
        2.1.4 学科群
    2.2 学科群生态系统分析
        2.2.1 学科群生态系统的概念
        2.2.2 学科群生态系统的特征
        2.2.3 学科群生态系统的功能
        2.2.4 学科群生态系统的要素及结构
        2.2.5 学科群生态系统的发展机制
        2.2.6 学科群生态系统的治理模式
    2.3 学科群生态系统健康度概念界定
        2.3.1 学科群生态系统健康度内涵
        2.3.2 学科群生态系统健康度评价的必要性
    2.4 DPSIR模型概述
        2.4.1 DPSIR模型的起源
        2.4.2 DPSIR模型的主要内容
        2.4.3 DPSIR模型的逻辑关系
        2.4.4 DPSIR模型分析学科群生态系统健康度的可行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学科群生态系统健康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3.1 基于DPSIR模型的学科群生态系统健康机理
        3.1.1 驱动力分析
        3.1.2 压力分析
        3.1.3 状态分析
        3.1.4 影响分析
        3.1.5 响应分析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依据
        3.3.1 现实依据
        3.3.2 理论依据
        3.3.3 制度依据
    3.4 评价指标的选取与确定
        3.4.1 评价指标选取方法
        3.4.2 一级指标的确定
        3.4.3 二级指标的确定
        3.4.4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3.5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5.1 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3.5.2 指标权重的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学科群生态系统健康度评价案例研究
    4.1 H大学自动化与电气电子工程学科群建设概况
    4.2 H大学自动化与电气电子工程学科群生态系统发展现状
        4.2.1 学科个体发展现状
        4.2.2 学科群种群发展现状
    4.3 H大学自动化与电气电子工程学科群生态系统健康度评价分析
        4.3.1 评价方法
        4.3.2 评价结果计算
        4.3.3 评价结果分析
    4.4 H大学自动化与电气电子工程学科群发展建议
        4.4.1 驱动力层面
        4.4.2 压力层面
        4.4.3 状态层面
        4.4.4 影响层面
        4.4.5 响应层面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大学跨学科研究中的学科阻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目的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学科
        二、跨学科
        三、跨学科研究
        四、学科阻力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学科与学科制度研究综述
        二、跨学科研究综述
        三、跨学科研究中学科阻力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跨学科研究的历史发展与当代形态
    第一节 跨学科研究的历史分析
        一、跨学科的由来与发展
        二、跨学科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三、我国跨学科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跨学科研究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的现状
        二、我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的问题
    第三节 跨学科研究的特征分析
        一、跨学科研究的内在旨趣
        二、跨学科研究的外在形式
第二章 跨学科研究的学科知识层面阻力
    第一节 知识演变视角下的学科与跨学科研究
        一、知识逻辑的演变与学科的诞生
        二、知识逻辑下的跨学科研究
    第二节 来自学科知识层面的阻力
        一、学科边界的限制
        二、学科内容的排斥
        三、学科范式的吊诡
    第三节 案例分析:女性学的跨学科研究
        一、女性学学科交叉的特点与方式
        二、困境与突破:女性学的学科发展
第三章 跨学科研究的学科组织层面阻力
    第一节 大学组织的学科建制
        一、大学的学术组织特征
        二、大学的学科建制
        三、跨学科组织:基于学科建制的建制
    第二节 来自学科组织层面的阻力
        一、组织结构的障碍
        二、组织权力的对垒
        三、组织文化的冲突
        四、组织制度的失衡
    第三节 案例分析:南京大学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一、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运行机制
        二、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运行机制的评价
第四章 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跨越学科边界 整合跨学科知识体系
        一、完善跨学科思维和方法论
        二、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
        三、跨学科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第二节 突破学科组织 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
        一、突破学科组织的边界和框架
        二、优化整合跨学科资源与条件
        三、搭建校、企、政三方合作平台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类
    三、论文类
致谢

(6)学科群科技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高校构建学科群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意义
3 学科群科技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研究
4 高校构建学科群将科技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的对策
    4.1 积极整合各优势学科,凝练学科群研究方向
    4.2 强力整合学科群人力资源
    4.3 积极创建硬件创新科技平台
    4.4 理顺管理体制机制
    4.5 政府、市场给予支持
    4.6 建立评估机构

(7)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发展中的学科群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学科群产生的必然性
    1.1 学科群的涵义
    1.2 教学型和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涵义及其学科特征
    1.3 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发展的过程就是学科群诞生的过程
2 学科群建设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2.1 学科群建设的意义
    2.2 学科群建设存在的问题
3 学科群建设的对策
    3.1 加强学科群理论研究
    3.2 构建学科群结构体系
    3.3 加强学科群条件建设
    3.4 优化学科群人才梯队
4 结语

(8)高职院校基于协同创新构建专业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学科群协同创新的内涵
2 基于协同创新的学科群构建的意义
    ( 1) 优化学科结构,整合资源
    ( 2) 开展科研教研工作,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 3) 实施生产性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 4) 各学科优势互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 5) 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3 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学科群构建的途径
    ( 1) 明确学科群内各专业之间的关系,明确学科群组织形式
    ( 2) 以项目申报与协同创新研究为目标,推动校企协同创新
    ( 3) 建立健全的学科群管理制度及保障体系,确保学科群良性发展
4 结 论

(9)地方高校构建“优势特色学科群”服务区域经济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当前地方高校学科群建设发展的形势
    1.1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概况
    1.2 地方高校学科群建设现状
2 地方高校构建特色学科群服务区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2.1 与区域经济建设结合不够紧密
    2.2 学科布局上重复建设
    2.3 高水平领军人物引进困难, 创新团队难以形成
    2.4 科研规划脱离市场
    2.5 管理体制不顺畅
3 地方高校构建特色学科群服务区域经济的对策
    3.1 政府政策做先导
    3.2 通过学科交叉融合, 凝练学科研究方向
    3.3 创新团队与高水平学科领军人物互补打造
    3.4 引资引智, 深化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3.5 学科特色与地方特色一体化
    3.6 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探寻市场化办学
    3.7 体制做保障, 机制为动力
4 结语

(10)对工科院校构建学科群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科院校构建学科群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优秀人才
    2.有利于开展科学研究
    3.有利于服务地方经济
二、新时期工科院校学科群构建的目标
三、关于工科院校构建学科群的思考
    1.学科群构建要遵循学科发展规律
    2.学科群构建要形成特色及适应需求
    3.学科群构建要采用新的建设模式
    4.学科群构建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

四、构建学科群 加快学科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单一化到系统化:行业特色高校的一流学科发展逻辑[J]. 万秋霞.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2]学科群情境下知识转移对大学学科开放式创新的影响研究[D]. 邓殊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3]大学学科群知识涌现机制研究[D]. 徐丹.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4]学科群生态系统健康度评价研究[D]. 张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5]大学跨学科研究中的学科阻力研究[D]. 谢健.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3)
  • [6]学科群科技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对策研究[J]. 梁候明,刘璐璐. 中国高校科技, 2015(11)
  • [7]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发展中的学科群建设[J]. 何国本,王淼,李远星.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15(06)
  • [8]高职院校基于协同创新构建专业群的研究[J]. 司圆圆,刘和平. 广州化工, 2015(03)
  • [9]地方高校构建“优势特色学科群”服务区域经济的探索[J]. 梁候明.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02)
  • [10]对工科院校构建学科群的思考[J]. 石防震,眭国荣. 教育探索, 2011(08)

标签:;  ;  ;  ;  

建设学科群,加快学科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