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叶诱导不定植物

枣叶诱导不定植物

一、酸枣叶片不定植株的诱导(论文文献综述)

覃雪晶[1](2020)在《几个蓝莓品种离体叶片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文中研究说明蓝莓(Vaccinium spp.)是一种极具经济价值和保健价值的果实,随着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增加,通过生物技术育种,提升蓝莓果实产量和品质迫在眉睫。利用生物技术进行的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已经在多种果树中成功应用,但在蓝莓中仍然存在品种转化效率低下、转化困难等问题。本研究以高丛蓝莓品种‘北陆’(Northland)、‘圣蓝’(Millennia)、‘喜来’(Sierra)、‘莱格西’(Legacy)、‘蓝源’(Bluesouth)为材料,通过不同激素组合和浓度试验,优化蓝莓叶片不定芽再生体系及建立蓝莓叶片愈伤组织再生体系;通过分析根癌农杆菌侵染浓度和时间、共培养天数、抑菌剂浓度等因子的影响效果,以期对蓝莓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优化,为后续蓝莓基因功能的研究和育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优化了4个蓝莓品种‘北陆’、‘圣蓝’、‘喜来’、‘莱格西’叶片再生不定芽体系,筛选出4个品种诱导不定芽培养基以WPM+4.0 mg/L ZT+30 g/L蔗糖+6.5 g/L琼脂粉为佳。其中,‘北陆’叶片不定芽诱导率为60%,‘圣蓝’叶片不定芽诱导率为81.67%,‘喜来’叶片不定芽诱导率为83.33%,‘莱格西’叶片不定芽诱导率为26.67%。(2)成功诱导‘北陆’、‘莱格西’两个品种的叶片愈伤组织,叶片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以WPM+1.0 mg/L 2,4-D+0.4 mg/L 6-BA+30 g/L蔗糖+6.5 g/L琼脂粉为佳,光照条件以黑暗培养效果为佳,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到100%。(3)成功继代‘北陆’、‘莱格西’两个品种的叶片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以WPM+1.5 mg/L 2,4-D+0.4 mg/L 6-BA+30 g/L蔗糖+6.5 g/L琼脂粉为佳,光照条件以黑暗培养效果为佳。(4)针对蓝莓遗传转化中的卡那霉素筛选浓度、农杆菌侵染浓度和侵染时间、抑菌剂浓度进行了优化试验,筛选出‘北陆’和‘圣蓝’叶片卡那霉素最优浓度分别是15mg/L和20 mg/L;农杆菌侵染OD600值分别为0.9和0.3-0.4;侵染时间为60 min,共培养时间为6 d;脱菌使用WPM+300 mg/L头孢噻肟钠(Cef)与WPM+4.0 mg/L ZT液体培养基搭配;筛选培养基使用WPM+4.0 mg/L ZT+300 mg/L Cef+卡那霉素,诱导周期为50-60 d,蓝莓叶片存活率最高,能直接再生出卡那霉素抗性芽。其中农杆菌OD600值为0.3时,‘圣蓝’抗性芽诱导率为2%,OD600值为0.4时,‘圣蓝’抗性芽诱导率为2.04%;OD600值为0.9时,‘北陆’抗性芽诱导率为2.5%。

郭烨[2](2020)在《枣树优良品种叶片离体再生体系构建与多倍体诱导初探》文中研究指明枣(Ziziphus jujuba Mill.)是原产于我国的重要经济树种。本试验以‘骏枣’、‘灰枣’、‘冬枣’等枣树优良品种为材料,完善了不同枣树品种的组织培养关键环节,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并建立了不同枣树品种叶片不定芽再生体系,对枣树叶片离体再生不定芽发生过程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利用‘骏枣’叶片不定芽再生体系进行了秋水仙素诱导离体加倍的初步研究。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冬枣’愈伤组织的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0.5 mg/L TDZ+0.1 mg/L NAA+30g/L麦芽糖+5.9 g/L Agar,分化系数最高为2.77±0.15;‘骏枣’的最适继代培养基为MS+1 mg/L 6-BA+0.2 mg/L IBA+0.005 mg/L TDZ+30 g/L蔗糖+5.9 g/L Agar;‘骏枣’的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 MS+0.5 mg/L IBA+0.2 mg/L NAA+20 g/L蔗糖+5.9 g/L Agar,生根率为100%,平均根数可达到11.23±0.75根,平均根长为0.49±0.01 cm。(2)‘骏枣’的最适叶片离体再生培养基为WPM+1.0 mg/L TDZ+0.2 mg/L NAA+30 g/L蔗糖+5.9 g/L Agar;‘灰枣’的最适叶片离体再生培养基为WPM+1.0 mg/L TDZ+0.3 mg/L IBA+30 g/L蔗糖+5.9 g/L Agar。以‘骏枣’组培苗叶片为外植体,对叶片离体再生不定芽过程进行组织学观察。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暗培养至第4 d时,维管束处的薄壁细胞开始分裂,到第7~14 d时,进入旺盛分裂期,21 d时,分裂暂缓,形成芽原基,在此时转至光下继续培养,可提高不定芽诱导率;同时,根据组织学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在第7~14 d进行秋水仙素诱导加倍最为适宜。(3)试验初步探究了预培养时间、秋水仙素浓度及处理时间对‘骏枣’染色体加倍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使用40 mg/L的秋水仙素处理48 h或72 h均可得到再生植株,但整体再生能力偏低,褐化现象较为严重,未得到多倍体植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Ag NO3在‘骏枣’离体诱导加倍试验中的抗褐化功效,试验结果显示,使用2 mg/L的Ag NO3可有效提高‘骏枣’的外植体存活率,从而获得更多的再生植株。

何颖[3](2020)在《枣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家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PG)是一种能催化果胶水解和分解的重要的植物细胞壁降解酶,对植物发育的几乎所有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大量研究表明PG在果实发育和成熟软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前人对PG酶活性与枣果实软化关系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关于PG基因的功能未见报道。枣树童期较短,但一般也要2~3年,组培苗可能更长,使得果实发育相关基因功能验证时间增加。FT(FLOWERING LOCUS T)是植物开花调节蛋白之一,是促进植物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关键因子。有许多研究发现过量表达FT基因可促进植物提前开花,但关于FT基因在枣成花过程中的功能及调控机制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进行了‘冬枣’PG和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Phosphatidy ethanolamine-binding protein,PEBP)基因家族鉴定,进一步通过不同转录组数据分析枣PG家族成员在枣生长发育及冻害过程中的表达特性,筛选出枣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大小和质地差异变化的关键候选基因及冻害逆境中参与细胞壁降解的关键基因;同时对枣FT基因进行了组织差异表达分析。最后,以‘冬枣’为试材,对候选基因Zj PG07及Zj FT进行了克隆、载体构建和遗传转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冬枣’全基因组数据,共鉴定到41个ZjPG基因,命名为Zj PG01~41。根据氨基酸序列分析其保守基序和系统进化关系,41个Zj PG成员被分成6组,包含3~10个外显子且基因结构相对保守。41个Zj PG成员被定位到除Chr7外的11条染色体上。(2)通过转录组数据分析ZjPG家族各成员在不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以及在不同质地枣‘冬枣’(酥脆)和‘P15’(硬质)、不同大小枣品种‘临黄1号’(大型果)和‘中阳木枣’(小型果)以及鲜食枣‘冬枣’和制干枣‘骏枣’果实发育过程及冻害胁迫下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家族各成员的潜在功能。多数被鉴定到的Zj PG成员在花和果实中有相对较高的表达;在低温逆境中仅检测到5个Zj PG基因表达;Zj PG07在制干枣‘骏枣’和硬质品种‘P15’果实中表达较高,可能参与枣果实质地的形成。(3)在‘冬枣’基因组中共鉴定到7个PEBP成员,其中包括1个FT基因(LOC107410660),1个TFL1基因(LOC107432188),分析Zj FT基因表达模式发现其在叶和花中表达相对较高。(4)以ZjPG07和ZjFT的全长表达序列为参照,成功构建过表达载体p RI101-ZjPG07和pRI101-ZjFT。(5)采用农杆菌介导的叶盘转化法对烟草和酸枣叶片进行转化,成功获得pRI101-ZjFT抗性植株。

曾青青[4](2020)在《白杨六倍体诱导及其性状变异分子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多倍体中存在比原株生长快且健壮和缓慢且矮小的两种类型。开展多倍体营养生长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研究,对于推动植物多倍体育种理论和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北林5号杨’[(Populus alba×P.glandulosa)×P.tomentosa]为材料建立了高效的离体组培快繁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施加一定浓度的氨磺乐灵处理离体茎段诱导体细胞染色体加倍获得了白杨六倍体,进而以六倍体和三倍体为材料,对其生长发育特性及不同叶序的叶片转录组和mi RNA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建立了‘北林5号杨’叶片、叶柄和根的组培再生快繁体系。研究表明叶片及叶柄再生能力远优于根,其中‘北林5号杨’叶片不定芽再生的适宜培养基为MS+0.1mg/L 6-BA+0.15mg/L NAA+0.02mg/L TDZ,在该培养基下不定芽诱导率可达95%,平均再生芽数为7.77;叶柄不定芽再生的适宜培养基为MS+0.2mg/L6-BA+0.05mg/L NAA+0.01mg/L TDZ,在该培养基下不定芽诱导率可达95%,平均再生芽数为8.15;根不定芽再生的适宜培养基为MS+0.3mg/L 6-BA+0.05mg/L NAA+0.02mg/L TDZ,在该培养基下不定芽诱导率达60%,平均再生芽数为2.82。(2)施加氨磺乐灵处理‘北林5号杨’离体茎段诱导不定芽染色体加倍获得了白杨六倍体植株。筛选出‘北林5号杨’茎段不定芽诱导的适宜培养基为MS+0.1mg/L6-BA+0.11mg/L NAA,诱导率达93.33%、平均再生芽数达7.55个。采用氨磺乐灵溶液浸泡法对‘北林5号杨’离体茎段进行染色体加倍处理,成功的得到了6株白杨六倍体,平均诱导率达19.35%。其中用5mg/L的氨磺乐灵浸泡5mm长的茎段72h,以及采用5mg/L的氨磺乐灵浸泡10mm长的茎段24h,是最佳的六倍体诱导处理条件组合。(3)白杨六倍体属于生长发育缓慢且矮小的多倍体类型。与三倍体相比,白杨六倍体叶片细胞更大、而细胞数量、叶面积及株高生长速率较小。白杨六倍体的第3-13叶位叶片光合速率比同叶位三倍体依次增加78.83~2.78%,但随着叶片叶龄的增加,六倍体第14-20叶位叶片光合速率迅速下降,比同叶位叶片的三倍体依次减少3.33~53.55%。此外,六倍体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也均表现出随着叶龄的增大而迅速下降的趋势,显着低于同叶位的三倍体。叶绿体电镜超微结构发现六倍体第17叶位叶片的叶绿体结构紊乱,类囊体片层扭曲且排列松散,而三倍体第17叶位叶片叶绿体膜结构清晰完整,基粒类囊体垛叠整齐紧密。(4)白杨六倍体激素信号转导相关差异基因表达随叶片发育而表现出规律性变化。与IAA信号转导负相关的GH3的上调DEGs数量逐渐增多;与CTK信号转导正相关的B-ARR下调DEGs数量逐渐增多;与ET信号转导负相关的CTR1下调DEGs数量逐渐增多;与ET信号转导正相关的ERF上调DEGs数量逐渐增多;与JA信号转导正相关的JAR1、MYC2上调DEGs数量逐渐增多。表明在六倍体中,随着叶龄的增加IAA、CTK信号转导呈下降趋势,ET、JA信号转导呈增强趋势。这种激素信号转到变化趋势可能是引起白杨六倍体生长速率减慢、叶片加速衰老的重要原因之一。(5)发现随着叶片叶龄的增加,白杨六倍体的光合能力小于三倍体。叶绿素合成、类胡萝卜素合成、光反应与碳固定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在第3、7叶位叶片上多呈上调表达,而在17叶位大多数呈下调表达。包括HEME、CHLH、CHLD和CHLG等参与叶绿素合成的基因;PSY、ZISO、ZDS、LYCB、VDE等参与类胡萝卜素合成的基因;Psb B、Psa K、Psa F、delta等与光反应相关的的基因,以及FBP、SEBP、PRK等与卡尔文循环相关的基因。(6)发现mi RNA随着叶片发育而表现出剂量效应是白杨六倍体营养生长缓慢重要的分子基础。即随着白杨六倍体叶片发育,与营养生长相关的mi RNA表达呈剂量效应,其中靶基因与营养生长正相关的的mi R156a、mi R156g、mi R169aa、mi R530b表达量逐渐上调,甚至显着高于对照三倍体,使得靶基因AFH14、AN3、UBP16、B-ARR表达量受到抑制程度增强而下调;而靶基因与营养生长负相关的novel135表达量随着叶片叶龄的增加而逐渐下调,甚至显着低于对照三倍体,使得靶基因JAR1表达量受抑制程度减弱而显着上调,导致白杨六倍体细胞数量及植株叶面积减少、叶绿体降解及叶片衰老加快,最终使得白杨六倍体比三倍体营养生长缓慢。

麻云霞,李钢铁,梁田雨,马媛,闫晶秋子,杨超[5](2019)在《外源H2O2对镉胁迫下酸枣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缓解效应》文中研究表明通过温室盆栽土培试验,研究不同浓度(0,0.02,0.04,0.06,0.08,0.1,0.3 mmol/L)的外源H2O2处理对0.05 mmol/L Cd胁迫下酸枣幼苗生长、光合系统和荧光特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Cd胁迫下,酸枣幼苗生长受到抑制,经H2O2处理后,酸枣幼苗对镉抗性系数、光合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升高,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含量和胞间CO2浓度(Ci)则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2)低浓度H2O2(≤0.08 mmol/L)处理后,酸枣叶片和根系内抗氧化酶[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增强,叶片内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isco)、1,1—二磷酸景天庚酮糖酯酶(SBPase)和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FBAase)活性最高显着上升38.24%,42.15%,84.08%,但转酮醇酶(TKase)活性无显着变化;(3)酸枣叶片内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吸收光能用于光化学反应的份额(P)在H2O2处理下最大分别提高37.52%,135.95%,53.10%和98.36%,PSⅡ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调节性能量耗散Y(NPQ)、非调节性能量耗散Y(NO)、吸收光能用于天线热耗散的份额(D)、PSⅡ反应中心非光化学耗散的份额(Ex)和双光系统间激发能分配不平衡偏离系数(β/α-1)分别降低34.13%,35.15%,30.26%,35.52,32.30%和53.43%,缓解效果显着,但随着外源H2O2喷施浓度的增加,缓解效应有下降趋势。综合分析发现,H2O2对酸枣镉毒的缓解作用与其改善酸枣光合作用、维持抗氧化系统高活性和提高PSⅡ光化学效率等多种生理过程有关。其中以0.08 mmol/L H2O2提高酸枣的修复效率最佳,可作为植物修复的强化措施。

葛宏[6](2019)在《枣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ZjTCP6、ZjTCP16基因的遗传转化》文中研究说明枣(Ziziphus jujuba)是鼠李科(Rhamnaceae)植物,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是第一大干鲜兼用的果树。我国对枣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历史,主要在枣树种质资源的调查、描述、收集、评价等方面。建立枣种质资源管理平台能够为枣种植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本文通过对河南地区枣种质资源收集,采用嫁接的方法建立了枣种质资源圃,使用种质资源管理系统平台,根据《枣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对资源圃的种质资源进行调查,调查数据录入系统记录,为枣资源的共享提供有利的平台。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对’蜂蜜罐’和’灰枣’进行了离体保存。枣疯病是枣树在栽培过程中常常发生的,由植原体侵染而导致的一种病害,也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植原体是一种缺乏细胞壁的植物致病菌,寄生于受感染植物的韧皮部筛管内。TCP(TEOSINTE BRANCHED 1/CYCLOIDEA/PCF)转录因子是植物发育和形态发生的特异性调控因子,有研究表明,TCP转录因子在植物植原体感染时具有防御作用。本文通过遗传转化的手段,在枣疯病病苗中过表达进行基因功能验证,为枣疯病发生机理和防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濮阳市、永城市双桥镇、灵宝市、新郑市枣树研究所实施开展实地调查工作,共收集到40个品种的100余份种质资源,采用嫁接的方式建立了枣种质资源圃。(2)对收集到的’蜂蜜罐’与’灰枣’进行了离体保存体系构建,对比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萌芽率、增殖系数、平均苗高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种胚为外植体的’蜂蜜罐’枣使用GA3进行处理,在GA3为1.0 mg/L的条件下,萌芽率最高为91.2%,以’灰枣’的茎段作为外植体材料,萌芽率最高为92.5%,其生长调节剂组合是MS+KT 2.0 mg/L+NAA 0.3 mg/L;以MS+6-BA 2.0 mg/L+IAA 0.1 mg/L处理的增殖系数最大;在平均苗高中,以6-BA 1.0 mg/L+IAA 0.5 mg/L的组合上的平均苗高为最高。(3)建立了枣种质资源信息化管理平台,数据库由7个模块组成,共包含96个字段。对种质资源圃保存的鲜食、制干、观赏、兼用四种类型用途的枣品种进行不同性状的调查,调查性状包括果肩性状、梗洼深度、果实横经、果实大小、叶片形态、叶片光泽等23个性状,利用种质资源管理系统平台和作物表型分析系统对调查的数据信息录入系统,共得到700组性状调查数据,122组性状图片记录,为逐步建立完善枣种质资源信息平台奠定基础。(4)建立了枣疯病苗再生体系。对比了不同外植体来源,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和浓度对枣疯病苗萌芽率、增殖系数、平均苗高和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休眠枝条水培芽比大田带病茎段成活率高,萌芽率最高的生长调节剂组合为MS+KT2.0 mg/L+NAA0.1 mg/L,增殖培养基的最适组合为MS+6-BA 2.0 mg/L+NAA 0.3 mg/L,壮苗培养基为MS+KT 2.0 mg/L+NAA0.3 mg/L,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 0.5 mg/L。对继代3~5次的组培病苗中植原体进行PCR检测表明,植原体稳定寄生在再生苗体内。建立的枣疯病苗组培体系,可以体外保存枣疯病植原体。(5)开展了枣TCP转录因子ZjTCP6和ZjTCP16的遗传转化。根据前期对TCP转录因子家族在枣疯病过程发生过程的表达分析,筛选出与枣疯病发生相关的ZjTCP6和ZjTCP16两个转录因子,并对感染植原体的枣组培苗进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通过侵染发病植株茎段,进行不同时间的共培养处理,发现不同的共培养时间对枣的遗传转化效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以共培养3 d时的转化效率最高,通过对筛选培养得到的幼苗进行PCR鉴定,得到ZjTCP6和ZjTCP16的PCR阳性植株。论文研究的结果为开展枣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以及枣疯病发生机理和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崔艳红,王欢,豆苏含,张亚东,庞晓明,李颖岳[7](2018)在《农杆菌介导酸枣叶片遗传转化SPDS基因体系的建立》文中认为为研究根癌农杆菌介导的SPDS基因遗传转化酸枣叶片体系建立的条件,本研究以酸枣叶片为受体,采用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LBA4404)介导法,将SPDS基因导入酸枣基因组,并对其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优化,对筛选获得的转基因酸枣植株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根癌农杆菌介导的SPDS基因遗传转化的最佳条件为:将预培养3 d的酸枣叶片,用LBA4404菌株菌液(OD600=0.6)浸染15 min,共培养3 d,然后转入含Kan 20 mg/L和Cef 200 mg/L的筛选分化培养基上诱导分化,待抗性芽长到2~3 cm后,转入含Kan 40 mg/L和Cef 100 mg/L的筛选生根培养基上进行筛选,在以上最佳遗传转化条件下,经过3次筛选得到19个抗性植株,经PCR检测,有9株呈阳性,即SPDS基因已被整合到酸枣基因组中,并可以正常转录。本研究成功建立了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酸枣叶片高效遗传转化体系,为枣树基因工程育种和种质创新提供了帮助。

王艳[8](2011)在《枣、酸枣离体培养研究》文中认为枣和酸枣是鼠李科枣属植物,是原产我国的重要果树资源。本研究以赞皇大枣和苹果枣花药为材料,对影响花药培养的预处理、蔗糖浓度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花药再生植株。以赞皇大枣和苹果枣组培苗为材料,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组培苗增殖培养的影响,筛选出了适宜组合,促进组培苗的增殖并提高成苗质量。以酸枣组培苗叶片为材料,通过研究酸枣离体叶片再生不定芽的诱导、再生不定芽的伸长生长、再生植株的增殖培养和再生植株的生根培养,建立了酸枣叶片高效再生植株体系。通过花药培养、增殖培养及叶片高效再生植株体系,利于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这为种质资源离体保存、诱变育种、培养单芽无性系、转基因受体系统、离体快繁无性系砧木等研究奠定基础,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获得赞皇大枣和苹果枣花药再生植株(1)不同时间的低温处理对赞皇大枣和苹果枣花药有明显的影响,处理之间存在显着差异。赞皇大枣花药低温处理3 d,愈伤组织诱导率最大,为79.27%,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分化和植株再生。苹果枣花药低温处理5 d,愈伤组织诱导率最大,为87.71%,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分化和植株再生。(2)赞皇大枣花药在蔗糖浓度为6%和3%时,有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但6%蔗糖浓度的愈伤组织褐化率较高,3%蔗糖浓度适合诱导愈伤组织。苹果枣花药在蔗糖浓度为3%时,有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3)适合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基本培养基为MS+TDZ+NAA+30 g/L蔗糖+6 g/L琼脂,TDZ 0.5 mg/L和NAA 1.5 mg/L适合赞皇大枣和苹果枣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赞皇大枣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87.71%,苹果枣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92.01%。(4)适合花药愈伤组织分化的基本培养基为MS+6-BA+IBA+30 g/L蔗糖+6 g/L琼脂,6-BA 1.5 mg/L和IBA 0.1 mg/L适合赞皇大枣和苹果枣花药愈伤组织的分化,愈伤组织的分化率分别达到76.60%和83.48%,再生系数分别为6.05和12.36,并获得赞皇大枣再生苗21株,苹果枣45株。2赞皇大枣和苹果枣增殖培养(1)适合赞皇大枣组培苗增殖培养的培养基为MS+6-BA 1.5 mg/L+IBA 0.1 mg/L,平均伸长为2.57 cm,增殖系数为5.14。(2)适合苹果枣组培苗增殖培养的培养基为MS+6-BA 1.0 mg/L+IBA 0.1 mg/L,平均伸长为3.82 cm,增殖系数为4.77。3获得酸枣叶片高效再生植株(1)通过研究暗培养对酸枣叶片再生的影响,发现叶片接入再生培养基后,经过3周暗培养可提高叶片再生率,叶片平均出芽数显着增加。(2)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酸枣叶片再生诱导的影响不同。细胞分裂素6-BA和TDZ都可以诱导酸枣叶片再生,6-BA诱导叶片形成的愈伤组织少,叶片直接再生不定芽,大多数生长为枣吊,TDZ诱导叶片形成的愈伤组织多,叶片通过愈伤组织再生不定芽,大多数生长为枣头,细胞分裂素宜选用TDZ,浓度为0.5 mg/L。低浓度的生长素可以诱导酸枣叶片再生,最适生长素为IBA 0.1 mg/L。(3)适合酸枣叶片再生不定芽的培养基为MS+TDZ 0.5 mg/L+IBA 0.1 mg/L,不定芽再生率为93.57%,平均出芽数为4.23。(4)适合酸枣叶片再生不定芽伸长生长的培养基为MS+6-BA 0.5 mg/L+IBA 0.1 mg/L+GA3 0.5 mg/L,GA3显着提高不定芽伸长的效果。(5)适合酸枣叶片再生植株增殖的培养基为MS+6-BA 0.5 mg/L+IBA 0.2 mg/L,平均伸长为3.07 cm,增殖系数为6.13。(6)适合酸枣叶片再生植株生根的培养基为1/2MS+IBA 1.5 mg/L,生根率为67.92%,平均生根数为3.21。

马春华[9](2011)在《枣叶片再生途径的组织学研究及影响遗传转化因素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枣(Zizyphus jujuba Mill.)是我国第一大干果树种。枣花蕾小、自然坐果率低、胚败育率高等因素,传统杂交育种方法存在周期长、效率低等问题,获得优质多抗的枣新品种困难重重。本试验以灰枣叶片为试材,对外植体、培养基、生长激素浓度组合、外植体放置方式、蔗糖浓度等影响叶片再生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对灰枣离体再生不定芽途径进行组织学观察;在所建立的再生体系基础上,对灰枣叶片的遗传转化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灰枣叶片再生体系建立试验结果表明,灰枣叶片离体再生不定芽的适宜培养基为WPM﹢TDZ 0.5mg/L﹢NAA 0.2mg/L;最佳叶片来源为灰枣组培苗中部平展,大而厚叶片;近叶柄处再生率比近叶尖处高;以远轴面接触培养基叶片再生率较高为69.61%;蔗糖浓度为40g/L可降低再生芽的玻璃化程度;叶片暗培养时间以10d叶片再生率较高为81.6%;0.5mg/L AgNO3和0.1 mg/L的STS均提高了灰枣叶片再生率,再生率分别为82.25%,91.26%。2.灰枣叶片离体再生途径的组织学研究以灰枣叶片为外植体,对叶片离体培养再生不定芽过程进行了解剖学观察。将叶片接种于附加0.5mg/L TDZ,0.2mg/LNAA和0.5mg/LAgNO 3的WPM分化培养基上,经过10d的暗培养,随后转至14h/10h光照培养条件下继续进行不定芽诱导培养。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灰枣叶片不定芽主要起源于维管束周围的薄壁细胞,发生过程不经历愈伤组织阶段。最初是维管束周围的薄壁细胞启动分裂,之后加速分裂形成分生组织细胞团,进而分裂形成不定芽点。3.灰枣遗传转化研究试验研究了卡那霉素对叶片再生和不同共培养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灰枣叶片再生培养基中添加40mg/L卡那霉素能抑制不定芽的分化,因此在后续筛选培养中使用卡那霉素浓度为40mg/L;灰枣遗传转化中,共培养2d转化率最高,为21.1%;对获得的灰枣转化植株叶片进行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初步确定外源基因已转入灰枣基因组中。

尚霄丽[10](2010)在《猕猴桃、枣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研究》文中认为猕猴桃(Actinidia)果实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被誉为“水果之王”。枣(Zizyphus jujuba Mill.)是我国第一大干果树种。猕猴桃属雌雄异株,遗传背景复杂;枣花蕾小、自然坐果率低、胚败育率高等因素,传统杂交育种方法存在周期长、效率低等问题,获得优质多抗的猕猴桃、枣新品种困难重重。基因工程的发展为猕猴桃、枣的育种工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本研究以河南特异红果肉猕猴桃资源中华猕猴桃‘伏牛95-2’(Actinidia chinensis’Funiu95-2’)为材料,建立了中华猕猴桃‘伏牛95-2’高效再生体系、遗传转化体系,且获得了转抗菌肽D基因的转基因植株,PCR检测、Southern杂交检测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猕猴桃基因组中。灰枣遗传转化研究,本试验以灰枣(Zizyphus jujuba ’Huizao’)为材料建立了灰枣组培快繁体系、叶片直接再生体系及对灰枣遗传转化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结果如下:1.以中华猕猴桃‘伏牛95-2’叶片为外植体,探讨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叶片再生不定芽增殖及生根的影响,建立了高效的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叶片外植体在MS+ZT1.0mg/L+ NAA 0.3mg/L培养基上,不定芽分化率最高为87.5%;在MS+ 6-BA 2.0 mg/L+NAA0.5mg/L培养基中,不定芽增殖系数最高为4.2;适宜不定芽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2.0mg/L,生根率为100%。2.以中华猕猴桃‘伏牛95-2’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抗生素对外植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猕猴桃‘伏牛95-2’对卡那霉素较敏感,浓度20mg/L时愈伤组织及不定芽分化率均为0,20mg/L为中华猕猴桃‘伏牛95-2’叶片遗传转化时筛选最佳浓度;生根培养基中附加30mg/L卡那霉素时,则完全抑制根的形成。头孢霉素和羧苄青霉素对中华猕猴桃‘伏牛95-2’叶片分化均有抑制作用,但头孢霉素对叶片分化的抑制作用比羧苄青霉素小;结合遗传转化中的抑菌试验,选用400mg/L头孢霉素为中华猕猴桃‘伏牛95-2’遗传转化中适宜抑菌抗生素及浓度。3.以中华猕猴桃‘伏牛95-2’叶片作为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受体材料,建立了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叶片预培养3天,菌液浓度OD600值为0.3,真空渗入方式侵染10 min,共培养4天条件下,GUS基因瞬时表达率最高,达到92.2%。对转基因抗性植株进行PCR检测和GUS组织化学染色,初步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中华猕猴桃‘伏牛95-2’的基因组中。4.以中华猕猴桃‘伏牛95-2’叶片为外植体进行遗传转化,对共培养后抗性芽的筛选方式进行了研究,并对获得的转抗菌肽D基因的抗性植株进行了分子生物检测。结果表明,逐步提高卡那霉素选择压力与保持卡那霉素选择压力不变相比,抗性芽获得率提高了28.4%;部分抗性植株经PCR、PCR-Southern、Southern杂交检测,外源基因已整合至猕猴桃基因组中。5.以灰枣一年生枣头茎段为材料,对启动培养时抗生素对污染的抑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茎段启动、不定芽增殖及生根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田采样时,以70%酒精灭菌30s,再以0.1%HgCl2灭菌10~15min后污染率依然高达97.8%;培养基中添加150mg/L或200mg/L头孢霉素可使污染率降为0;茎段接种于MS+KT 2.0 mg/L+NAAO.lmg/L培养基中获得的粗壮枣头较多。茎段萌发的腋芽接种于Ms+KT2.0 mg/L+NAA0.3 mg/L培养基中,枣苗长势壮、叶片大、叶深绿;而接种于Ms+6-BA2.0 mg/L+NAA0.3 mg/L培养基中,组培苗较弱,增殖系数较高为2.7。将继代增殖的再生芽接种在生根培养基上诱导生根,最佳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5mg/L,培养40d时生根率达95.56%。6.以灰枣组培苗叶片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叶片来源、碳源、叶片放置方式、暗培养时间、乙烯抑制剂等处理对叶片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直接再生不定芽的适宜培养基为WPM +TDZ 0.5mg/L+NAA0.2mg/L;最佳叶片来源为灰枣组培苗中部平展,大而厚叶片;近叶柄处再生率比近叶尖处高59.74%;以远轴面接触培养基叶片再生率较高为69.61%;蔗糖浓度为40g/L可降低再生芽的玻璃化程度;叶片暗培养时间以10d叶片再生率较高为81.6%;0.5mg/L AgNO3和0.1 mg/L的STS均提高了灰枣叶片再生率,再生率分别为82.25%,91.26%。7.以灰枣叶片为受体,研究了卡那霉素对叶片再生的影响、头孢霉素的抑菌效果及不同共培养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灰枣叶片再生培养基中添加40mg/L卡那霉素能抑制不定芽的分化,40mg/L为灰枣遗传转化中的临界浓度;不同头孢霉素抑菌浓度效果差异明显,高浓度的头孢(大于等于500mg/L)才能抑制农杆菌的生长;灰枣遗传转化中,共培养时间应较短2d能获得较高转化率21.1%;对获得的灰枣转化植株叶片进行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发现,叶片叶脉为蓝色,初步确定外源基因已转入灰枣基因组中。

二、酸枣叶片不定植株的诱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酸枣叶片不定植株的诱导(论文提纲范文)

(1)几个蓝莓品种离体叶片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木本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3 蓝莓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3.1 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浓度
        1.3.2 外植体类型
        1.3.3 基因型
    1.4 木本植物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1.4.1 影响农杆菌介导木本植物遗传转化效率的因素
        1.4.2 根癌农杆菌介导蓝莓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主要试剂及常用培养基配制
    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蓝莓叶片再生不定芽试验
        2.3.2 蓝莓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建立
        2.3.3 蓝莓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3 结果分析
    3.1 叶片再生不定芽优化试验
        3.1.1 不同培养基配方对不同蓝莓品种叶片再生不定芽的效果
    3.2 蓝莓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建立
        3.2.1 不同造伤方式对叶片生成愈伤组织的效果
        3.2.2 不同光照处理对蓝莓叶片生成愈伤组织的效果
        3.2.3 不同培养基配方对蓝莓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效果
        3.2.4 不同继代方式对愈伤组织生长的作用
        3.2.5 不同培养基配方对蓝莓叶片愈伤组织继代的效果
    3.3 蓝莓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3.3.1 各蓝莓品种叶片卡那霉素选择压浓度筛选试验
        3.3.2 根癌农杆菌侵染时间试验
        3.3.3 共培养时间筛选试验
        3.3.4 根癌农杆菌侵染浓度试验
        3.3.5 不同浓度抑菌剂对农杆菌的抑制试验
        3.3.6 蓝莓Km抗性芽获得
4 讨论
    4.1 不同因素对蓝莓叶片再生的影响
    4.2 不同因素对诱导蓝莓叶片愈伤组织的影响
    4.3 不同因素对蓝莓叶片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
    4.4 对蓝莓遗传转化体系的展望
5 结论
    5.1 蓝莓叶片再生不定芽试验优化结果
    5.2 蓝莓愈伤组织再生试验结果
    5.3 蓝莓遗传转化体系优化结果
附录A 缩写表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2)枣树优良品种叶片离体再生体系构建与多倍体诱导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枣树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1.1.1 枣树组织培养的类型
        1.1.2 培养条件
    1.2 枣树离体再生的研究进展
        1.2.1 枣树植物离体再生途径
        1.2.2 外植体类型
        1.2.3 影响离体再生效率的因素
    1.3 枣树离体多倍体诱导的研究进展
        1.3.1 诱导材料
        1.3.2 诱导时期
        1.3.3 秋水仙素浓度与处理时间
        1.3.4 防止褐化的方法
        1.3.5 多倍体的鉴定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任务
2 ‘冬枣’愈伤分化体系的建立及‘骏枣’组培体系的优化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试验试剂及配制方法
        2.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冬枣’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筛选
        2.2.2 ‘骏枣’继代培养基筛选
        2.2.3 ‘骏枣’生根试验
        2.2.4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冬枣’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筛选
        2.3.2 ‘骏枣’继代培养基筛选
        2.3.3 ‘骏枣’生根培养基筛选
    2.4 小结
3 ‘骏枣’和‘灰枣’叶片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3.1 试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试验试剂及配制方法
        3.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枣树叶片离体再生培养基的筛选及形态学观察
        3.2.2 ‘骏枣’叶片离体再生不定芽的组织学观察
        3.2.3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骏枣’叶片离体再生培养基的筛选
        3.3.2 ‘灰枣’叶片离体再生培养基的筛选
        3.3.3 枣树叶片离体再生不定芽的形态学观察
        3.3.4 ‘骏枣’叶片离体再生不定芽的组织学观察
    3.4 小结
4 ‘骏枣’离体多倍体诱导体系的探索
    4.1 试验材料
        4.1.1 植物材料
        4.1.2 试验试剂及配制方法
        4.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秋水仙素诱导离体加倍处理
        4.2.2 流式细胞仪倍性检测
        4.2.3 ‘骏枣’离体多倍体诱导的抗褐化试验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试验因素对外植体存活率及再生芽数的影响
        4.3.2 倍性检测
        4.3.3 AgNO_3浓度对‘骏枣’离体多倍体诱导体系的影响
    4.4 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骏枣’叶片离体再生的组织学观察
        5.2.2 生长调节物质对枣树叶片离体再生培养基的影响
        5.2.3 AgNO_3浓度对降低外植体褐化的影响
        5.2.4 预培养时间、秋水仙素浓度及处理时间对‘骏枣’离体多倍体诱导的影响
        5.2.5 生长调节物质对‘冬枣’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5.2.6 生长调节物质对‘骏枣’继代培养的影响
        5.2.7 生长调节物质对‘骏枣’生根培养的影响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3)枣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家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1 引言
    1.1 细胞壁结构、组分变化与果实质地形成
        1.1.1 细胞壁结构变化
        1.1.2 细胞壁组分变化
        1.1.3 细胞壁降解酶变化
    1.2 PG基因家族研究进展
    1.3 枣果实发育研究进展
    1.4 FT基因研究进展
    1.5 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2 枣PG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PG基因家族成员的鉴定
        2.1.2 基因家族进化树和保守基序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PG基因家族成员鉴定及染色体定位分析
        2.2.2 系统进化分析
        2.2.3 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分析
    2.3 讨论与结论
    2.4 小结
3 枣PG家族成员表达模式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组织差异表达分析
        3.2.2 鲜食枣和制干枣果实发育表达分析
        3.2.3 不同质地品种发育阶段表达模式分析
        3.2.4 不同大小枣果中ZjPG家族成员表达模式分析
        3.2.5 不同程度冷冻处理表达分析
    3.3 讨论与结论
        3.3.1 组织差异表达模式
        3.3.2 果实发育表达模式
        3.3.3 冷冻处理条件下表达模式
    3.4 小结
4 枣ZjPG07基因表达载体构建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冬枣’总RNA提取
        4.2.2 ZjPG07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载体构建
    4.3 讨论与结论
    4.4 小结
5 枣FT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表达载体构建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枣PEBP家族全基因组分析
        5.2.2 系统进化分析和多重序列比对
        5.2.3 ZjFT基因组织差异表达分析
        5.2.4 ZjFT基因全长的克隆
        5.2.5 烟草和枣ZjFT的遗传转化
    5.3 讨论与结论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4)白杨六倍体诱导及其性状变异分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Abbreviation)
引言
1.文献综述
    1.1 杨树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1.1 国内外杨树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1.2 杨树组织培养的影响因素
    1.2 离体诱导植物体细胞染色体加倍研究
        1.2.1 体细胞染色体加倍方法及抑制剂
        1.2.2 离体诱导植物体细胞染色体加倍的条件
        1.2.3 植物多倍体植株的鉴定方法
    1.3 植物多倍体的表型及生理生化变异特点
        1.3.1 多倍化后对植物生长形态的影响
        1.3.2 多倍化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和抗性的影响
    1.4 多倍化对基因组的影响
        1.4.1 多倍化引起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变化
        1.4.2 多倍化引起基因组大小变异
    1.5 多倍化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1.6 多倍化对植物表观遗传调控的影响
        1.6.1 多倍化后植物DNA甲基化作用
        1.6.2 多倍化后植物组蛋白修饰作用
        1.6.3 miRNA对植物多倍体生长发育的调控
    1.7 问题与展望
2.‘北林5号杨’组培再生体系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无菌材料的获取
        2.1.3 激素和外植体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1.4 外植体成熟度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1.5 IBA对生根的影响
        2.1.6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2.1.7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激素和外植体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2.2 外植体成熟度对的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2.3 生根培养
    2.3 小结
3.‘北林5号杨’染色体加倍诱导白杨六倍体技术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茎段再生体系的建立
        3.1.3 白杨六倍体的诱导
        3.1.4 流式细胞仪测定DNA相对含量
        3.1.5 茎尖染色体数观察
        3.1.6 叶绿素含量的比较
        3.1.7 植物形态特征及气孔大小、密度的测定
        3.1.8 叶片和根的解剖结构观察
        3.1.9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北林5号杨’茎段不定芽诱导研究
        3.2.2 氨磺乐灵处理‘北林5号杨’离体茎段诱导六倍体
        3.2.3 叶绿素含量、植物形态及气孔特征的比较
        3.2.4 叶片和根的解剖结构比较
    3.3 小结
4.白杨六倍体与三倍体生长发育特性比较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株高的测定
        4.1.3 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测定
        4.1.4 叶片色素含量、解剖结构及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白杨六倍体与三倍体生长发育观察
        4.2.2 白杨六倍体光合速率对比分析
        4.2.3 白杨六倍体色素含量测定
        4.2.4 叶片解剖结构及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
    4.3 小结
5.白杨六倍体不同叶位叶片转录组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RNA提取、c DNA文库构建及转录组测序
        5.1.3 质控和参考序列比对
        5.1.4 基因定量及差异基因筛选
        5.1.5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5.1.6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5.1.7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
    5.2 结果与分析
        5.2.1 RNASeq分析概述
        5.2.2 白杨六倍体不同叶位叶片中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5.2.3 白杨六倍体不同叶位叶片DEGs的 GO及通路富集分析
        5.2.3.1 第3 叶位叶片DEGs的 GO及通路富集分析
        5.2.3.2 第7 叶位叶片DEGs的 GO及通路富集分析
        5.2.3.3 第17 叶位叶片DEGs的 GO及通路富集分析
        5.2.4 白杨六倍体与营养生长相关调控通路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5.2.4.1 六倍体与三倍体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相关DEGs
        5.2.4.2 六倍体与三倍体光反应DEGs
        5.2.4.3 六倍体与三倍体卡尔文循环DEGs
        5.2.4.4 六倍体与三倍体叶绿素合成DEGs
        5.2.4.5 六倍体与三倍体类胡萝卜素合成DEGs
    5.3 小结
6.白杨六倍体不同叶位叶片miRNA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RNA提取、Small RNA建库及测序
        6.1.3 质控和参考序列比对
        6.1.4 已知mi RNA比对和新mi RNA预测
        6.1.5 miRNA表达及差异分析
        6.1.6 差异miRNA靶基因预测及富集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sRNA的测序数据分析
        6.2.2 白杨六倍体不同叶位叶片差异表达miRNA分析
        6.2.3 miRNA靶基因的预测及功能富集分析
        6.2.4 六倍体与营养生长相关的miRNA差异表达分析
    6.3 小结
7.讨论
    7.1 添加TDZ对‘北林5号杨’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7.2 外植体种类对‘北林5号杨’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7.3 白杨三倍体离体细胞染色体加倍体系的建立
    7.4 白杨六倍体性状变异及生长发育特点
    7.5 白杨六倍体营养生长相关关键基因差异表达特点
    7.6 杨树六倍体营养生长缓慢的分子机制
8.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外源H2O2对镉胁迫下酸枣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缓解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材培育
    1.2 试验方案
    1.3 样品测定
        1.3.1 生物量及形态指标测量
        1.3.2 光合色素含量和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
        1.3.3 抗氧化酶和光合碳同化酶的测定
        1.3.4 荧光特性的测定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源H2O2对Cd胁迫下酸枣幼苗生长的影响
    2.2 外源H2O2对Cd胁迫下酸枣幼苗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2.3 外源H2O2对Cd胁迫下酸枣幼苗叶片光合作用参数的影响
    2.4 外源H2O2对Cd胁迫下酸枣幼苗H2O2和MDA含量的影响
    2.5 外源H2O2对Cd胁迫下酸枣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6 外源H2O2对Cd胁迫下酸枣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2.7 外源H2O2对Cd胁迫下酸枣幼苗叶片光系统间激发能和PSⅡ吸收光能分配的影响
    2.8 外源H2O2对Cd胁迫下酸枣幼苗叶片光合碳同化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3 讨 论
4 结 论

(6)枣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ZjTCP6、ZjTCP16基因的遗传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枣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1.1 枣的特点和重要价值
        1.1.2 枣种质资源的分布
        1.1.3 枣种质资源研究
        1.1.4 枣种质资源的评价
        1.1.5 枣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和保存
        1.1.6 枣种质资源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
    1.2 枣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2.1 营养器官组织培养
        1.2.2 愈伤组织培养
        1.2.3 胚培养
    1.3 果树遗传转化的研究概况
        1.3.1 枣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1.3.2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2. 枣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信息化管理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枣种质资源收集
        2.2.3 枣种质资源圃的建立
        2.2.4 枣种质资源离体保存体系构建
        2.2.4.1 培养基的配制
        2.2.4.2 外植体消毒
        2.2.4.3 不同生长调节剂组合对萌芽率的影响
        2.2.4.4 不同生长调节剂组合对增殖系数与苗高的影响
        2.2.5 枣种质资源信息化管理
        2.2.5.1 枣种质资源信息化管理平台搭建
        2.2.5.2 数据库的建立
        2.2.5.3 二维码标签制作与田间应用
        2.2.5.4 数据信息的采集管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枣种质资源收集
        2.3.2 枣种质资源圃保存
        2.3.3 枣种质资源试管保存
        2.3.3.1 不同外植体来源的筛选
        2.3.3.2 不同生长调节剂组合对萌芽率的影响
        2.3.3.3 不同生长调节剂组合对增殖系数与平均苗高的影响
        2.3.4 枣种质资源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
        2.3.4.1 种质资源信息化管理平台构成
        2.3.4.2 枣种质资源数据库的建立
        2.3.4.3 二维码标签田间应用
        2.3.4.4 枣种质资源性状调查管理
    2.4 小结与讨论
3. ZjTCP6、ZjTCP16对枣疯病苗的遗传转化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1.1 植物材料
        3.2.1.2 仪器设备
        3.2.1.3 主要试剂
        3.2.1.4 主要培养基的配制
        3.2.2 枣疯病苗再生体系构建
        3.2.2.1 外植体的处理
        3.2.2.2 启动培养
        2.2.2.3 继代培养
        3.2.2.4 生根培养
        3.2.2.5 植原体PCR检测
        3.2.3 枣疯病苗遗传转化
        3.2.3.1 枣叶片RNA的提取
        3.2.3.2 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
        3.2.3.3 ZjTCP6和ZjTCP16的基因克隆
        3.2.3.4 PCR产物的检测及回收
        3.2.3.5 ZjTCP6和ZjTCP16的基因测序及过表达载体构建
        3.2.3.6 外植体的准备
        3.2.3.7 农杆菌培养和活化
        3.2.3.8 农杆菌介导的ZjTCP6、ZjTCP16基因转化
        3.2.3.9 PCR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枣疯病苗再生体系建立
        3.3.1.1 不同来源外植体的筛选
        3.3.1.2 不同生长调节剂配比对萌芽率的影响
        3.3.1.3 不同生长调节剂配比对增殖系数与平均苗高的影响
        3.3.1.4 不同生长调节剂配比对生根效率的影响
        3.3.1.5 组培苗植原体检测
        3.3.2 ZjTCP6和ZjTCP16对枣疯病苗的遗传转化
        3.3.2.1 基因克隆
        3.3.2.2 过表达载体及转化农杆菌鉴定
        3.3.2.3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3.3.2.4 ZjTCP6、ZjTCP16的转化
        3.3.2.5 PCR检测
    3.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附录一
附录二

(7)农杆菌介导酸枣叶片遗传转化SPDS基因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1.1 预培养和共培养时间的选择
    1.2 菌液浓度和侵染时间的选择
    1.3 酸枣SPDS遗传转化条件的优化
    1.4 转化植株的获得与PCR检测
2 讨论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2 培养基
    3.3 酸枣叶片不定芽再生体系
    3.4 农杆菌的活化和侵染液的制备
    3.5 叶片外植体预培养时间的确定
    3.6 农杆菌菌浓度及浸染时间的确定
    3.7 农杆菌和外植体共培养时间的确定
    3.8 转基因植株的PCR扩增检测
    3.9 数据统计与分析

(8)枣、酸枣离体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花药培养
        1.1.1 果树花药培养的研究现状
        1.1.2 影响果树花药培养的因素
    1.2 叶片再生植株
        1.2.1 枣叶片再生植株的研究现状
        1.2.2 影响枣叶片再生植株的因素
    1.3 花药培养和叶片再生植株的展望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部分 赞皇大枣和苹果枣花药培养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主要试验仪器
        2.3 试验设计与方法
        2.3.1 低温处理对花药培养的影响
        2.3.2 蔗糖浓度对花药培养的影响
        2.3.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花药培养的影响
        2.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低温处理对花药培养的影响
        3.2 不同蔗糖浓度对花药培养的影响
        3.3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花药培养的影响
        3.3.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3.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花药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4 讨论
        4.1 低温处理对花药培养的影响
        4.2 蔗糖浓度对花药培养的影响
        4.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花药培养的影响
第二部分 赞皇大枣和苹果枣增殖培养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主要试验仪器
        2.3 试验设计与方法
        2.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赞皇大枣增殖培养的影响
        2.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苹果枣增殖培养的影响
        2.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赞皇大枣增殖培养的影响
        3.1.1 不同细胞分裂素对赞皇大枣增殖培养的影响
        3.1.2 不同生长素对赞皇大枣增殖培养的影响
        3.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苹果枣增殖培养的影响
    4 讨论
        4.1 细胞分裂素对增殖培养的影响
        4.2 生长素对增殖培养的影响
        4.3 添加物对增殖培养的影响
第三部分 酸枣叶片高效再生植株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主要试验仪器
        2.3 试验设计与方法
        2.3.1 酸枣叶片再生不定芽的研究
        2.3.2 酸枣叶片再生不定芽伸长生长的研究
        2.3.3 酸枣叶片再生植株增殖培养的研究
        2.3.4 酸枣叶片再生植株生根培养的研究
        2.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叶片再生过程的形态学观察
        3.2 暗培养时间对叶片再生不定芽的影响
        3.3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叶片再生诱导的影响
        3.3.1 不同细胞分裂素对叶片再生诱导的影响
        3.3.2 不同生长素对叶片再生诱导的影响
        3.4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叶片再生不定芽的影响
        3.4.1 不同细胞分裂素对叶片再生不定芽的影响
        3.4.2 不同生长素对叶片再生不定芽的影响
        3.5 不同GA_3 对不定芽伸长生长的影响
        3.6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再生植株增殖的影响
        3.7 不同生长素对再生植株生根的影响
    4 讨论
        4.1 叶片再生不定芽及不定芽转化为不定梢的问题
        4.2 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和配比对叶片再生的影响
        4.3 再生植株生根的问题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9)枣叶片再生途径的组织学研究及影响遗传转化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缩略词表 Abbreviation
摘要
文献综述
    1 枣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1 植物组织培养相关概念
        1.2 枣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2.1 营养器官培养
        1.2.2 愈伤组织培养
        1.2.3 胚培养
        1.2.4 花药培养
        1.2.5 原生质体培养
        1.2.6 多倍体培养
    2 枣离体叶片再生不定芽研究进展
        2.1 外植体
        2.1.1 叶片来源
        2.1.2 叶片质量
        2.2 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2.3 生长调节物质的影响
        2.4 褐化的防止
        2.5 培养条件
    3 植物叶片再生形态发生的研究进展
        3.1 植物叶片离体再生形态发生过程研究概况
        3.2 影响植物叶片离体形态发生的因素
        3.2.1 外植体
        3.2.2 培养基
        3.2.3 培养条件
        3.3 枣叶片离体再生形态发生过程研究概况
        3.4 研究枣叶片离体再生途径的意义
    4. 植物的遗传转化
        4.1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4.2 枣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第一章 灰枣叶片培养及不定芽再生途径的细胞学观察
    第一节 灰枣叶片再生不定芽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植物材料
        1.1.2 药品试剂
        1.1.3 仪器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叶片再生培养基的筛选
        1.2.2 影响叶片再生的因素
        1.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培养基及生长调节剂组合对灰枣叶片再生不定芽的影响
        2.2 不同部位的叶片对灰枣叶片再生不定芽的影响
        2.3 同一叶片不同部位对灰枣叶片再生不定芽的影响
        2.4 接种方向对灰枣叶片再生不定芽的影响
        2.5 蔗糖浓度对灰枣叶片再生不定芽的影响
        2.6 暗培养时间对灰枣叶片再生不定芽的影响
        2.7 乙烯抑制剂灰枣叶片再生的影响
        2.7.1 AgN03 浓度对灰枣叶片再生的影响
        2.7.2 硫代硫酸银对灰枣叶片再生的影响
        3 小结
        3.1 基本培养基和生长调节剂对灰枣叶片再生不定芽的影响
        3.2 外植体质量对灰枣叶片再生不定芽的影响
        3.2.1 不同部位叶片对灰枣叶片再生的影响
        3.2.2 同一叶片不同部位对灰枣叶片再生的影响
        3.3 叶片的放置方式对灰枣叶片再生不定芽的影响
        3.4 光照条件对灰枣叶片再生的影响
        3.5 蔗糖对灰枣叶片再生的影响
        3.6 乙烯抑制剂对灰枣叶片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图版
    第二节 灰枣叶片诱导分化不定芽的组织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材料培养
        1.2.2 形态学观察
        1.2.3 组织学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枣叶片离体再生不定芽的形态学观察
        2.2 枣叶片离体再生不定芽的解剖学观察
        3. 小结
        图版
第二章 灰枣叶片遗传转化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植物材料
        1.1.2 菌株
        1.1.3 生化试剂
        1.1.4 主要试剂配制
        1.1.5 仪器设备
        1.1.6 培养基
        1.2 试验方法
        1.2.1 抗生素Kan 对灰枣叶片离体再生的影响
        1.2.2 农杆菌的活化与培养
        1.2.3 转化
        1.2.4 转化植株的获得与检测
        1.2.5 GUS 组织化学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灰枣对卡那霉素的敏感性试验分析
        2.2 共培养时间对抗性芽再生的影响
        2.3 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3 小结
        3.1 卡那霉素对灰枣叶片再生的影响
        3.2 灰枣遗传转化中共培养时间的筛选
        3.3 转化植株的获得与检测
    图版
第三章 问题与讨论
    3.1 叶片直接再生不定芽
    3.2 灰枣叶片不定芽发生途径分析
    3.3 影响灰枣叶片遗传转化效率的因素
    3.4 本研究的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Abstract
摘要

(10)猕猴桃、枣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缩略词表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果树遗传转化方法
        1.1.1 载体转化系统
        1.1.2 直接转化系统
        1.1.3 种质系统介导遗传转化
    1.2 影响农杆菌介导果树遗传转化的主要因素
        1.2.1 受体系统的建立
        1.2.2 受体材料的预培养
        1.2.3 不同的农杆菌的侵染能力
        1.2.4 农杆菌菌液浓度和侵染时间
        1.2.5 共培养时间
        1.2.6 选择标记基因与转化细胞的筛选
        1.2.7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1.3 基因工程在果树育种中的应用
        1.3.1 抗病、虫害新品种的培育
        1.3.2 果实性状的改良
        1.3.3 矮化品种的培育
        1.3.4 提高果树抗逆性
        1.3.5 其它性状的改良
    1.4 猕猴桃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1.4.1 猕猴桃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4.2 猕猴桃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1.5 枣叶片直接再生及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1.5.1 枣叶片直接再生的研究进展
        1.5.2 枣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1.6 抗菌肽及其在果树抗病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1.6.1 抗菌肽的产生
        1.6.2 抗菌肽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1.7 果树遗传转化研究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1.7.1 果树遗传转化研究的优势
        1.7.2 果树遗传转化研究存在的问题
    1.8 研究意义与技术路线
        1.8.1 研究意义
        1.8.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华猕猴桃叶片再生体系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植物材料
        1.1.2 药品试剂
        1.1.3 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中华猕猴桃‘伏牛95-2’叶片愈伤组织及不定芽的诱导
        1.2.2 叶片诱导不定芽的增殖培养
        1.2.3 叶片诱导不定芽的生根培养
        1.2.4 培养条件
        1.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愈伤组织的诱导与不定芽再生
        2.2 不定芽的增殖培养
        2.3 不定芽的生根培养
    3 结论与讨论
    图版
第三章 抗生素对中华猕猴桃外植体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1.3 方法
        1.3.1 抗生素对叶片愈伤组织及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1.3.2 抗生素对生根的影响
        1.3.3 遗传转化选择培养中抗菌素及浓度的确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生素对中华猕猴桃‘伏牛95-2’叶片愈伤组织及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1.1 卡那霉素对中华猕猴桃‘伏牛95-2’叶片愈伤组织及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1.2 抑菌抗生素对中华猕猴桃‘伏牛95-2’叶片愈伤组织及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2 抗生素对中华猕猴桃‘伏牛95-2’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2.2.1 卡那霉素对中华猕猴桃‘伏牛95-2’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2.2.2 头孢霉素对中华猕猴桃‘伏牛95-2’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2.3 选择培养中抑菌素及浓度的确定
    3 结论与讨论
    图版
第四章 农杆菌介导中华猕猴桃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植物材料与质粒
        1.1.2 培养基
        1.2 主要仪器、试剂及溶液配制
        1.2.1 主要仪器
        1.2.2 试剂
        1.2.3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1.3 方法
        1.3.1 外植体准备
        1.3.2 农杆菌培养和活化
        1.3.3 转化
        1.3.4 影响农杆菌转化效果的因素
        1.3.5 GUS组织化学检测
        1.3.6 转基因猕猴桃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侵染方式对GUS基因瞬时表达率的影响
        2.2 预培养时间对GUS基因瞬时表达率的影响
        2.3 菌液浓度对GUS基因瞬时表达率的影响
        2.4 共培养时间对GUS基因瞬时表达率的影响
        2.5 转化植株再生与分子检测
        2.5.1 转化植株及GUS组织化学检测
        2.5.2 转化植株分子检测
    3 结论与讨论
        3.1 侵染方式
        3.2 预培养时间
        3.3 菌液浓度
        3.4 共培养时间
第五章 农杆菌介导抗菌肽D基因转化中华猕猴桃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转化
        1.2.1 菌液制备
        1.2.2 遗传转化
        1.2.3 不同筛选方式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1.3 猕猴桃基因组DNA的提取及酶切
        1.3.1 猕猴桃基因组DNA的提取
        1.3.2 猕猴桃基因组DNA的酶切
        1.4 转基因植株PCR检测
        1.5 转基因植株的Southern印迹杂交检测
        1.5.1 主要仪器
        1.5.2 溶液配制
        1.5.3 样品制备
        1.5.4 探针的制备
        1.5.5 转膜(高盐转移法)
        1.5.6 杂交
        1.5.7 洗膜和免疫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筛选方式对转化率的影响
        2.2 转抗菌肽D基因植株的获得
        2.3 转基因猕猴桃的PCR检测
        2.4 转基因植株的Southern杂交检测
        2.4.1 PCR-Southern blot检测
        2.4.2 Southern blot检测
    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灰枣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灰枣组织培养启动培养
        1.2.2 继代培养
        1.2.3 生根培养
    2 结果与分析
        2.1 启动培养
        2.1.1 不同灭菌时间对外植体灭菌的影响
        2.1.2 抗生素对污染的抑制效果
        2.1.3 抗生素对灰枣外植体腋芽萌芽率的影响
        2.1.4 启动培养基的筛选
        2.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继代培养的影响
        2.3 不同生长素及浓度对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3.1 灰枣的启动培养
        3.1.1 外植体的灭菌处理
        3.1.2 抗生素对污染的抑制
        3.1.3 抗生素对外植体生长的影响
        3.1.4 灰枣启动培养基的筛选
        3.2 灰枣不定芽的继代培养
        3.3 灰枣不定芽的生根培养
    图版
第七章 灰枣叶片直接分化不定芽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叶片再生培养基的筛选
        1.2.2 影响叶片再生的因素
        1.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培养基对灰枣叶片再生不定芽的影响
        2.2 不同部位叶片对灰枣叶片再生不定芽的影响
        2.3 同一叶片不同部位对灰枣叶片再生不定芽的影响
        2.4 接种方向对灰枣叶片再生不定芽的影响
        2.5 蔗糖浓度对灰枣叶片再生不定芽的影响
        2.6 暗培养时间对灰枣叶片再生不定芽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3.1 外植体对灰枣叶片再生不定芽的影响
        3.2 培养基对灰枣叶片再生不定芽的影响
        3.3 光照条件对灰枣叶片再生的影响
        3.4 蔗糖对灰枣叶片再生的影响
    图版
第八章 乙烯抑制剂对灰枣叶片再生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硝酸银对枣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1.2.2 硫代硫酸银对枣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1.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硝酸银对灰枣叶片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2.2 硫代硫酸银对枣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九章 灰枣对抗生素敏感性及遗传转化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灰枣对Kan敏感性试验
        1.2.2 农杆菌菌液的制备
        1.2.3 转化
        1.2.4 抑菌抗生素对外植体共培养后抑菌效果
        1.2.5 转化植株的获得与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灰枣对卡那霉素的敏感性试验
        2.2 不同浓度头孢霉素抑菌效果
        2.3 共培养时间对抗性芽再生的影响
        2.4 转GUS基因植株的获得及检测
    3 结论与讨论
        3.1 灰枣遗传转化中卡那霉素浓度的筛选
        3.2 灰枣遗传转化中抑菌素浓度的筛选
        3.3 灰枣遗传转化中共培养时间的筛选
        3.4 转化植株的获得与检测
    图版
    图版说明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在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相关论文情况

四、酸枣叶片不定植株的诱导(论文参考文献)

  • [1]几个蓝莓品种离体叶片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D]. 覃雪晶.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枣树优良品种叶片离体再生体系构建与多倍体诱导初探[D]. 郭烨.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3]枣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家族分析[D]. 何颖.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6)
  • [4]白杨六倍体诱导及其性状变异分子机理研究[D]. 曾青青.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5]外源H2O2对镉胁迫下酸枣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缓解效应[J]. 麻云霞,李钢铁,梁田雨,马媛,闫晶秋子,杨超. 水土保持学报, 2019(06)
  • [6]枣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ZjTCP6、ZjTCP16基因的遗传转化[D]. 葛宏.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7]农杆菌介导酸枣叶片遗传转化SPDS基因体系的建立[J]. 崔艳红,王欢,豆苏含,张亚东,庞晓明,李颖岳. 分子植物育种, 2018(20)
  • [8]枣、酸枣离体培养研究[D]. 王艳. 河北农业大学, 2011(07)
  • [9]枣叶片再生途径的组织学研究及影响遗传转化因素的分析[D]. 马春华. 河南农业大学, 2011(06)
  • [10]猕猴桃、枣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研究[D]. 尚霄丽. 河南农业大学, 2010(06)

标签:;  ;  ;  

枣叶诱导不定植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