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生儿出生体重最新信息

中国新生儿出生体重最新信息

一、中国新生儿出生体重最新资料(论文文献综述)

路文柯[1](2021)在《风湿免疫性疾病用药对妊娠的影响及随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用药现状,并随访该人群用药后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为今后在备孕期及妊娠期使用该类药物的患者提供合理用药依据,指导安全妊娠,减少母婴不良结局的发生。方法:(1)研究对象为2019年4月到2020年12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多学科免疫相关性妊娠门诊和妊娠期用药咨询专科门诊就诊的有风湿免疫性疾病用药暴露的妊娠患者群体,采用妊娠合并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用药登记随访表进行登记和随访。(2)在登记随访的基础上,首先对妊娠期暴露的全部药物进行整体统计,接着主要针对风湿免疫性疾病药物做进一步的用药剂量探讨,同时对研究人群的用药进行安全性评价,最后是对研究人群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结局进行相关风险因素分析。(3)通过随机匹配了同期健康孕妇作为对照,随访至有妊娠结局,收集和分析两组基本信息、妊娠结局、新生儿情况及产检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7例妊娠合并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平均用药数量为7种;使用率最高的四类药物为孕激素类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血小板药及抗疟药(羟氯喹)。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不良妊娠史、妊娠次数、总怀孕次数、药物过敏史以及合并其它疾病不会影响患者使用高风险药物(P>0.05),而患者的受孕方式及生育史会有影响,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的。研究人群的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为14.63%,妊娠期高血压7.32%,活产率90.24%,早产率为15.79%。单因素分析发现,与30岁及以上年龄组人群相比,29岁及以下年龄组人群妊娠丢失发生率更高。另外,妊娠合并风湿免疫性疾病用药暴露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其妊娠丢失、早产等的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但在产检情况上,发现两组的无创DNA检查异常、唐氏筛查异常、胎儿系统超声异常及胎儿心脏超声异常这四项产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有限的研究结果,妊娠合并风湿免疫性疾病用药暴露对不良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风险发生无影响。研究中大部分患者本身有风湿免疫性疾病,同时有不良妊娠史和无生育史,甚至部分患者采用了辅助生殖方式受孕,就更可能暴露于高风险药物。

王闯[2](2021)在《乳铁蛋白对NICU极早产儿院内感染的预防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乳铁蛋白对NICU(Newborn Intensive Care Unit,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极早产儿院内感染、贫血的预防作用效果,为乳铁蛋白在NICU推广使用提供临床依据及数据。方法:根据2019年出版的第五版《实用新生儿学》最新定义,极早产儿为胎龄28周至31+6周的早产儿,故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大连市妇幼保健院NICU住院的胎龄28周至31+6周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并符合相关纳入、排除标准(正文详述)。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有80例极早产儿。采用随机对照研究,两组患儿入NICU后予以相应的医疗监护,常规给予针对病因、保暖等支持治疗。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和儿童保健学组制定的“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喂养建议”,无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及严重疾病、能耐受肠道喂养者尽早开始喂养;体重大于1000g、病情相对稳定者可于出生后12小时开始喂养。并结合患儿及母亲的情况,母乳充足的情况下优先选择母乳喂养,母乳不足可采取母乳及早产儿院内配方奶混合喂养,无法提供母乳的情况下采取纯早产儿院内配方奶喂养,早产儿院内配方奶中的成分中不含乳铁蛋白。根据患儿肠道内营养的热卡等情况是否满足生长所需联合应用肠道外营养,在肠道内喂养耐受的前提下,逐渐实现全肠道内喂养,后续住院期间两组患儿如有体重等生长情况不良者,酌情在母乳中加入母乳强化剂。观察组患儿入院72小时内,肠内喂养的母乳或早产儿院内配方奶中加入乳铁蛋白粉末制剂,乳铁蛋白剂量为100毫克/次,日2次,直至出院;对照组患儿的肠内喂养不予加用乳铁蛋白制剂。详细记录两组患儿一般人口学特征、母孕情况、败血症危险因素、营养学特征及发生院内感染、治疗等相关情况。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等方法,比较两组患儿的住院天数以及在NICU住院期间晚发败血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肺炎、泌尿系感染、化脓性脑膜炎、贫血的发生率和院内感染总发生率。结果:1.两组患儿一般人口学特征、母孕情况、药物使用情况、晚发败血症危险因素及营养学特征等未见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院内感染病例共计16例,分别为观察组3例(3.8%),对照组13例(16.7%),观察组院内感染总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晚发败血症发生率(1.3%)低于对照组(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泌尿系感染、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对晚发败血症血培养结果进行分类发现,两组患儿革兰阳性菌及革兰阴性菌的分布未见明显差异(P>0.05)。4.两组患儿住院天数分别为观察组28.27±2.65,对照组34.56±3.45,观察组患儿天数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患儿有6例(7.6%)发生贫血,对照组有18例(23.1%)发生贫血,观察组患儿贫血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乳铁蛋白的应用对极早产儿NICU发生的院内感染具有显着的预防作用,且缩短住院时间。2.乳铁蛋白对极早产儿贫血的发生有预防作用。3.乳铁蛋白长期服用的长远获益需要更长时间的用药和随访,也需要更大规模的随机对照实验方可进一步明确。

王兰[3](2020)在《基于目标导向理论的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构建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并探讨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在PICC置管早产儿导管保护中的应用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质量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成立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研究小组,基于文献回顾、结合目标导向理论及早产儿PICC在临床中的使用,制定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初稿),通过组织专家小组会议确定终稿。第二部分: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本地区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2017年7月至12月住院的40例PICC置管患儿设为对照组,该组患儿PICC实行常规导管护理;将2018年2月至7月住院的40例PICC置管患儿设为观察组,对护理人员培训后,该组患儿接受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护理。比较两组PICC置管早产儿的导管移位程度、导管移位矫正成功率、导管非计划拔管率、导管相关性感染率。结果第一部分:(1)形成了《早产儿PICC导管移位风险等级评估表》(终稿)。(2)形成了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终稿)。第二部分:(1)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插管日龄、出生体重及病因分布上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具有同质性。(2)两组PICC导管移位程度比较:置管2周,两组患儿PICC导管尖端胸片示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移位,其中观察组中重度移位发生率为20%,对照组为40%,两组移位程度具有明显差异(P<0.05);拔管前,观察组30%末次胸片示发生中重度移位,对照组70%发生中重度移位,两组移位程度具有明显差异(P<0.05)。(3)两组PICC移位矫正结果比较:观察组导管移位率82.5%,均100%导管矫正成功,其中自发矫正成功率90.9%、人工矫正成功率9.1%,无1例导管重置;对照组导管移位率97.5%,92.3%正位成功,其中自发矫正成功率71.79%、人工矫正成功率20.51%,导管重置率占7.7%,两组移位矫正结果具有明显差异(P<0.05)。(4)两组PICC导管非计划拔管率比较:导管留置期间,观察组无1例发生非计划拔管,平均留置时间(20.25±7.66)d;对照组非计划拔管率12.5%,平均留置时间(15.36±5.92)d,两组导管非计划拔管率、平均留置时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5)两组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比较:置管7天,观察组患儿细菌培养阳性率3.28%,未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对照组患者细菌培养阳性率1.56%,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1.56%,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置管14天,观察组患儿细菌培养阳性率1.56%,未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对照组患者细菌培养阳性率6.24%,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3.17%,两组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采取统一、规范、精准护理措施,为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提供了新的模式。其临床应用可以可有效预防PICC导管移位、降低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在提高导管正位成功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曾文娟[4](2020)在《产前低剂量重金属暴露及其交互作用对足月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胎儿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敏感期,高危因素的存在可导致生长发育的异常。出生体重是衡量其发育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新生儿低出生体重与出生后婴儿死亡乃至成年期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同时,胎儿期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代偿性,越早发现不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越能降低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风险。目前对于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影响因素的研究大都针对于早产儿人群,然而,所发现导致低出生体重的影响因素大多与早产有关,并不能确定不造成早产时,这些因素对低出生体重是否具有影响。且国内外对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影响研究中多是针对某一类特定因素进行的,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研究甚少,在多种影响因素中哪些是主要影响因素尚不明确。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孕期重金属暴露会对新生儿出生体重产生不利影响,但这些研究大多关注重金属污染区的单个重金属暴露的作用,并没有涉及低浓度重金属联合暴露对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交互作用。本研究通过收集江西省某市人民医院近一年出生足月新生儿及孕妇资料,综合分析足月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关键影响因素。同时,探讨产前低剂量重金属暴露对低出生体重的影响及其联合暴露时交互作用情况,为孕期不良影响因素尤其是环境重金属混合暴露所致的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防控提供流行病学证据。研究方法:以2018年4月2019年2月江西省某市人民医院出生的所有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898对母婴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纳入新生儿的出生体重、身长、头围、胸围、腹围进行测量,针对可能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父母一般人口学特征、孕妇孕期保健情况、生活习惯史、孕期周边环境、孕期营养等几个方面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同时,采集入院血压、随机血糖、腹围、宫底高度、血常规等临床检查数据。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和原子荧光光谱仪对孕妇入院静脉血中铅(lead,Pb)、镉(cadmium,Cd)、砷(arsenic,As)和汞(mercury,Hg)含量进行测定。运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足月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各因素进行主成分提取后,探讨对足月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多因素中的关键影响因子。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计算校正混子因素后低剂量重金属对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风险优势比(odds ratio,OR),并分别运用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和分层分析探讨各重金属间的交互作用。研究结果:1、整体情况:在1898名新生儿中,平均出生体重3.21±0.35(1.903.95)kg,其中低体重新生儿74名,占3.9%;正常体重儿1824名,占96.1%。胎龄为39.30±1.00(3741)周。男性新生儿占55.4%,女性占44.6%。2、低出生体重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足月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影响因素发现,孕产妇年龄、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文化程度高、父亲职业(管理或干部)、以及新生儿孕周、春季出生均会降低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风险(P<0.05);而孕产妇孕期熬夜、入院高血压、新生儿脐带绕颈以及孕产妇血液镉和砷水平均会增加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风险(P<0.05)。3、低出生体重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对低出生体重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主成分提取,得到5个主要因子,分别为产前重金属暴露、孕妇熬夜、父母文化工作、分娩异常和孕妇高血压。将以上因子作为自变量,低出生体重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产前重金属暴露是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关键危险因子(OR=1.12,95%CI:1.061.19),而父母文化职业是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重要保护因子(OR=0.88,95%CI:0.810.97)。4、重金属暴露与低出生体重风险关联分析:在前面研究结果发现重金属暴露是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关键危险因子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对重金属暴露与低出生体重风险关联分析。研究人群四种重金属的几何均数分别为:Pb 16.73(16.29,17.18)mg/L、Cd 1.23(1.19,1.28)mg/L、As 6.71(6.40,7.02)mg/L、Hg0.96(0.91,1.02)mg/L,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一般人群血液重金属负荷水平Pb(34.9mg/L)、Cd(0.49mg/L)、As(2.33mg/L)、Hg(1.41mg/L)接近。重金属铅暴露与新生儿身长、胸围、头围、腹围,镉暴露与出生体重、身长、头围,砷暴露与出生体重、身长、胸围,头围,均呈负相关(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产前低剂量重金属镉暴露增加足月新生儿低出生体重至2.44倍风险(95%CI:1.135.27),且对男性新生儿更为敏感(P<0.05);产前低剂量砷暴露增加足月新生儿低出生体重至2.75倍风险(95%CI:1.315.78),而对女性新生儿更为敏感(P<0.01)。5、低剂量重金属暴露对低出生体重风险的交互作用: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产前铅和镉暴露对低出生体重影响存在协同作用(OR=1.01,95%CI:1.001.01),而产前砷和汞暴露对低出生体重影响存在拮抗作用(OR=0.94,95%CI:0.880.99)。进一步将血镉和血汞浓度进行三分位分层分析后发现,最高分位的血镉(≥1.59μg/L)可以加强血铅所致低出生体重的风险,使得原来血铅与低出生体重关联从无统计意义(P>0.05,OR=1.29,95%CI:0.921.80)变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OR=1.96,95%CI:1.023.75);而最高分位的血汞(≥1.65μg/L)可以抑制血砷所致低出生体重的风险,使得原来血砷与低出生体重关联从有统计意义(P<0.05,OR=1.60,95%CI:1.132.27)变为无统计学意义(P>0.05,OR=1.43,95%CI:0.882.32)。研究结论:1、孕期多种因素会影响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其中重金属暴露是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关键危险因子,而父母文化职业对低出生体重的发生起着重要保护作用。2、孕妇产前重金属镉和砷暴露可能潜在地增加新生儿低出生体重风险,并表现出性别二态性。3、在重金属联合暴露引起的新生儿低出生体重风险中,铅和镉暴露表现为协同作用,而砷和汞暴露表现为拮抗作用。

罗俊[5](2020)在《恩施州某三甲医院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及住院费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恩施州某三级甲等医院早产儿的出生体重以及胎龄的构成比例、常见并发症的分布、住院费用以及住院时间等情况,为临床诊疗和医保报销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设计《湖北民族大学附属医院NICU早产儿并发症调查表》,搜集2014年1月-2018年12月出生且24小时内入住我院NICU的774名活产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胎龄、出生体重、并发症、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等资料。结果:(1)早产儿男女性别比为1.2:1(男422例,女352例);按胎龄分为:<28周者16例(2.07%),28周-31+6周者119例(15.37%),32周-33+6周者182例(23.51%),34周-36+6周者457例(59.04%);按出生体重分为:<1000g者17例(2.20%),1000g-1499g者99例(12.79%),1500g-2499g者451例(58.27%),≥2500g者207例(26.74%);(2)早产儿在新生儿期排名前10位的并发症依次为:病理性黄疸381例(49.2%)、肺炎392例(37.7%)、贫血269例(34.8%)、颅内出血240例(31.0%)、NRDS 211例(27.3%)、低钙血症156例(20.2%)、低钾血症108例(14.0%)、新生儿窒息100例(12.9%)、喂养不耐受93例(12.0%)、凝血功能异常91例(11.8%);(3)高胆红素血症、肺炎、贫血、NRDS、低钙血症、颅内出血、新生儿窒息、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各胎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钾血症、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各胎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肺炎、贫血、NRDS、低钙血症、低钾血症、新生儿窒息、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各体重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胆红素血症、颅内出血、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各出生体重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平均住院的时间为(15.53±13.43)天,平均住院费用为(27522.13±25750.35)元;(6)住院费用与住院时间呈正相关,其中R值为0.781,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与胎龄呈负相关,其R值分别为-0.543、-0.57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与出生体重呈负相关,其R值分别为-0.504、-0.5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与胎龄及出生体重密切相关,各并发症在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的发生率不同,提示在早产儿管理中应针对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开展早产儿并发症的防治工作;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住院费用越高,这为恩施州住院早产儿的医保报销标准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刘洋[6](2020)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的构建,来应对近年来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和病死率逐渐增加的趋势和临床医生早期确诊存在不足的现状,以提高各级医师的早期识别能力,加强专科的临床诊断和处置能力。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通过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天津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住院确诊的新生儿败血症的707例患儿的病例信息(患儿母亲自然、社会和人文信息,母婴流行病史,患儿临床表现、炎症相关检查指标、免疫功能检查、病原学检测及药敏等多维度信息),总结病例特点,并按照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早产儿与非早产儿、是否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条件进行分组比较,提出优化诊断信息。第二部分: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研究。通过将对照组228例新生儿和病例组707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按照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并通过LASSO回归对数据进行降维,结合文献复习及临床工作特点,确定建模所需变量。利用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建立了模型A和模型B,其中模型A的预测变量包含有母亲居住地区、母亲先兆流产史、母乳喂养、母亲产前抗菌素治疗、患儿体温、精神反应弱、原始反射、患儿就诊前抗菌素治疗、患儿就诊时体重与出生体重差共9个变量,主要涉及患儿母亲病史及患儿临床表现两部分;模型B的预测变量在模型A的基础上,加入了各级医疗机构均可以完成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即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异常和C反应蛋白升高。建立列线图,最后,利用区分度和校准度两方面对预测模型的性能进行评估。第三部分:β-内酰胺酶培养瓶对含抗菌素模拟菌血症标本检测能力研究。选择儿科常见病原菌和常用抗菌药物配对分组后,将菌液、抗菌素(中点和峰血药浓度)、新鲜无菌血、β-内酰胺酶依次注入各培养瓶后,立即放入全自动细菌培养仪进行培养,记录120小时内的各培养瓶的检出阳性率和阳性报菌时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含树脂培养瓶:BACTEC Peds Plus血培养瓶(BD-F瓶)、含木炭颗粒培养:BACT/ALERT PF血培养瓶(BT-C瓶)、添加β-内酰胺酶后的普通培养瓶:BACTEC FX血培养瓶(BD-S瓶)和Bac T/ALERT SA血培养瓶(BT-S瓶)对模拟含抗菌药物血标本中细菌的检测能力(检出阳性率和阳性报菌时间),验证含β-内酰胺酶培养瓶的检验效能。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全部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重要信息:(1)母亲信息:分娩时年龄以35岁以下女性为主(92.93%),受教育程度以大专及本科、初中为主(32.53%、31.97%);(2)分娩地区:居住地农村(53.61%)多于城市(46.39%),分娩医院以二级医院(64.07%)为主;(3)患儿情况:足月儿为主(86.14%),存在羊水情况异常、脐带情况异常的比例高,各占19.52%,2500克≤出生体重<4000克的患儿占83.59%,母乳喂养占62.09%,26.17%存在明确的感染接触史,53.32%的患儿入院体重低于出生体重;(4)入院临床表现:体温(肛温)异常和呼吸频率异常多见,比例分别为28.57%、23.20%,黄疸表现、脐部残端渗出、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异常比例分别为47.95%、23.34%、21.08%、19.66%;(5)实验室特征:白细胞计数异常的患儿占31.68%,中性粒细胞占比>60%、白介素-6>7pg/m L、C-反应蛋白≥8mg/L、前降钙素≥0.5mg/L的患儿占比分别为31.54%、79.49%、49.93%、21.48%,血标本病原学检查结果主要病原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占91.40%。2.分成不同的组比较:(1)早发新生儿败血症组1(EOS1,≤72小时)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组1(LOS1,>72小时)。结果显示,LOS1组患儿母亲的年龄,及先兆流产、居住在城市、产前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比例均大于EOS1组母亲(P<0.05);LOS1组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抢救复苏比例均小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的剖宫产、就诊前在家中、母乳喂养、感染接触史、住院前应用抗菌素治疗的比例大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入院体重≥出生体重、体温异常、心率异常、黄疸的比例大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精神弱、吃奶差、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不健全的比例小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血中性粒细胞占比>60%、血IL-6>7pg/ml的比例,及血乳酸、Ig G,CD3+、CD4+、CD8+淋巴细胞百分比,均小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比例,及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压积和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前白蛋白、CD19+淋巴细胞百分比、CD16+、56+淋巴细胞百分比、Ig M、Ig A、Ig E、均大于EOS1组患儿(P<0.05)。(2)早发新生儿败血症组2(EOS2,≤7天)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组2(LOS2,>7天)。与第一种分组方法比较,结果显示比较结果基本相同,两组在母亲年龄、居住在城市、多胎妊娠、黄疸、呼吸系统感染灶、血小板减少、C-反应蛋白≥8mg/L等方面有差异。(3)早产儿组(<37周)与非早产儿组(≥37周)。结果显示,非早产儿组患儿母亲的年龄、年龄≥35岁的比例、妊娠高血压的比例均小于早产儿组母亲(P<0.05);非早产儿组患儿多胎妊娠、抢救复苏的比例小于早产儿组患儿,非早产儿组患儿的出生体重、就诊前在家中的比例大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非早产儿组患儿体温异常、呼吸频率异常、心率异常、精神弱、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不健全的比例均小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非早产儿组患儿Ig G、血培养革兰氏阳性菌的比例大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比例小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4)非化脓性脑膜炎组与化脓性脑膜炎组。结果显示,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母亲产前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比例大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母亲(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胎龄、足月儿比例,小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住院前应用抗菌素治疗比例大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体温异常、心率异常、前囟张力异常、惊厥、呼吸系统感染灶的比例大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P<0.05)。第二部分:模型的性能评价结果为,模型A在训练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25和0.768,测试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17和0.735,模型B在训练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53和0.862,测试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05和0.736;模型A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7和0.764,模型B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4和0.824。模型的校准度,Hosmer-Lemeshow检验的结果显示模型A的训练集和测试集的P值分别为0.1143和0.9024,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模型B的训练集和测试集的P值分别为0.9602和0.4169。校准曲线的结果显示模型A和模型B的校准曲线均良好。第三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钠组和大肠埃希菌-头孢呋辛钠组中,当峰血药浓度的抗菌素时,BD-F瓶及BD-SE瓶(含β-内酰胺酶的BD-S瓶)检出阳性率均优于BD-S瓶(P<0.05),仅当峰血药浓度的头孢呋辛钠时,BT-C瓶及BT-SE瓶(含β-内酰胺酶的BT-S瓶)检出阳性率均优于BT-S瓶(P<0.05);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抗菌素时,BD-F瓶与BD-SE瓶的检出阳性率一致(P>0.05),BT-C瓶的检出阳性率多高于BT-SE瓶,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抗菌素时,BD-F瓶及BD-SE瓶的TTP均优于BD-S瓶(P<0.001),BT-C瓶及BT-SE瓶均优于BT-S瓶(P<0.001),当中点血药浓度的青霉素钠,BD-SE瓶优于BD-F瓶(P<0.05),峰血药浓度的青霉素钠,BD-F瓶优于BD-SE瓶(P<0.05),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头孢呋辛钠时,BD-F瓶及BD-SE瓶TTP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青霉素钠时BT-C瓶TTP均优于BT-SE瓶(P<0.001),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头孢呋辛钠时,BT-C瓶与BT-SE瓶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通过广泛、多维度的对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的整理、分组比较,有助于优化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以提高广大临床医生对于新生儿败血症的诊疗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提供政策制定的参考。分别以72小时和7天为截点的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临床特点比较结果基本相同。早产、低体重、围产期的异常等因素应该在临床工作中予以重点关注,对于可疑新生儿败血症,尤其是可疑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患儿,宜尽快住院或转往新生儿专科病房,酌情完善腰穿脑脊液等相关检查,及时确诊,尽早给予规范、合理的抗菌治疗,以有效降低本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2.首次建立的能够覆盖0-28天全日龄段新生儿败血症的,由患儿家属和基层临床医生可以简便易得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构成的诊断预测模型,具有简便易行、操作性强、灵敏度和特异度高的优点,便于在基层新生儿医疗和保健机构推广和应用。3.首次验证的通过添加β-内酰胺酶来清除儿童血培养标本中的抗菌药物残留的方法,达到了缩短阳性报菌时间和提高阳性检出率的效果,含β-内酰胺酶培养瓶的检验效能与含树脂或木炭颗粒的培养瓶相接近。优化了细菌性脓毒症(包含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诊断方法,也为中低收入国家的医务人员,尤其是仍然采取手动血培养检测的医务人员,解决儿童血培养标本中抗菌素残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

汤立樱[7](2020)在《新生儿脐带结扎部位与残端保留长度的对比研究及脐带残端脱落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的脐带结扎部位及残端保留长度对脐部并发症、脐带残端脱落时间的影响,探究适宜的脐带结扎部位及残端保留长度。此外,对影响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相关因素对脐带残端脱落的影响。为新生儿脐带护理及操作提供建议及参考依据,丰富新生儿脐带的相关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19年12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产科分娩的符合条件的51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新生儿均采取晚断脐操作、气门芯结扎及自然干燥的脐部护理方法。将51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70例。每组的干预方式分别为:A组新生儿距脐根3cm处结扎脐带,脐带残端保留5cm;B组新生儿距脐根0.5cm处结扎脐带,脐带残端保留5cm;C组新生儿距脐根0.5cm处结扎脐带,脐带残端保留2cm。住院期间记录新生儿一般资料、脐部并发症(脐带残端渗血、脐炎、脐肉芽肿)及脐带残端脱落时间,出院后以电话随访方式进行相关资料收集。主要的统计方法有: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在一般资料中使用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分析;在三组脐带残端脱落时间比较中使用方差分析;纳入结扎部位、残端保留长度、孕周、分娩方式、新生儿性别、出生体重、出生后新生儿去向等相关因素对脐带脱落时间的影响进行分析;在单因素分析中使用独立样的t检验;使用回归分析等进行多因素的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定义为α=0.05,,P值均为双侧概率。【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510例研究对象进行结果分析,其中A、B、C三组各170例,A、B、C三组中产妇年龄、文化程度人口学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孕周、分娩方式、性别、出生体重、1分钟Apgar评分、出生后新生儿去向等相关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B、C三组新生儿脐带残端渗血、脐炎、脐肉芽肿发生例数均为0。3.A组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为(10.98±3.49)d,B组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为(10.58±3.79)d,C组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为(10.62±4.07)d,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单因素分析中,影响脐带残端脱落时间的因素包括孕周、分娩方式、出生体重、出生后新生儿去向等。4.1在脐带结扎部位中,距脐根3cm处结扎其残端脱落时间为(10.98±3.49)d,距脐根0.5cm处结扎其残端脱落时间为(10.58±3.79)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在脐带残端保留长度中,脐带残端保留5cm脱落时间为(10.58±3.79)d,脐带残端保留2cm脱落时间为(10.62±4.0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3在新生儿性别中,男性脐带残端脱落时间为(10.67±3.82)d,女性脐带残端脱落时间为(10.80±3.7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4在孕周中,早产(<37w)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为(12.93±3.44)d,足月(≥37w)新生儿脱落时间为(9.76±3.5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早产新生儿比足月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要长。4.5在分娩方式中,阴道分娩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为(9.32±3.96)d,剖宫产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为(11.95±3.16)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剖宫产新生儿比阴道分娩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要长。4.6在出生体重中,低出生或极低出生体重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为(12.95±3.21)d,正常出生体重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为(10.02±3.68)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低出生或极低出生体重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比正常出生体重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要长。4.7在出生后新生儿去向中,出生后去向为产后病房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为(7.47±2.70)d,出生后去向为NICU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为(12.11±3.30)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即出生后转入NICU新生儿比在产后病房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要长。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影响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的因素包括分娩方式和出生后新生儿去向。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在孕周中(标准回归系数=-0.097,t=-1.877,95%置信区间:-1.6380.037,P>0.05)。在出生体重中(标准回归系数=-0.090,t=-1.820,95%置信区间:-1.6490.063,P>0.05)。在分娩方式中(标准回归系数=0.137,t=3.539,95%置信区间:0.4631.619,P<0.001)。在出生后新生儿去向中(标准回归系数=0.446,t=11.149,95%置信区间:3.0394.339,P<0.001)。【结论】1.脐带结扎部位及残端保留长度不影响脐带残端脱落时间,不增加脐部并发症的发生。可根据新生儿脐带情况进行脐带结扎部位及残端保留长度的选取。2.孕周、出生体重为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的影响因素,在孕周中,早产新生儿比足月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要长,在出生体重中,低出生或极低出生体重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比正常出生体重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要长。3.分娩方式、出生后新生儿去向是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的独立影响因素,在分娩方式中,剖宫产新生儿比阴道分娩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长;在出生后新生儿去向中,入住NICU新生儿比入住产后病房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长。4.考虑到脐带结扎部位过低会有肠管及脐周皮肤损伤的风险,建议新生儿脐带结扎部位选取距脐根3cm左右为宜;其残端保留长度应距离结扎部位1-2cm左右,建议脐带残端保留长度4-5cm为宜。

陈艳婷[8](2020)在《妊娠期妇女碘营养调查及与婴幼儿生长发育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天津和武强不同妊娠期妇女碘营养状况与甲状腺功能情况,探讨不同尿碘浓度下(Urinary iodine concentration,UIC)孕妇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功能异常率的变化趋势;随访调查天津乳婴人群碘营养状况,进一步分析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碘营养对新生儿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和碘营养状况的影响;对18~24月龄幼儿进行神经行为发育评价,分析妊娠期UIC、甲状腺功能、血清碘、新生儿TSH对幼儿体格生长和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方法: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在天津塘沽妇产医院及河北衡水市武强县疾控中心开展妊娠期妇女碘营养调查,采集一次性随机尿检测UIC,静脉血测定游离三碘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甲状腺激素(Free thyroxine,FT4)、TSH、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y,TPO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globulin antibody,Tg Ab)、血清总碘(Total serum iodine,TSI)和非蛋白结合碘(Non-protein bound serum iodine,nb SI);对天津孕妇进行产后随访,于出生后72h内采集新生儿足跟血以检测TSH,于产后1周和4周时采集乳汁、母子尿液分别检测乳碘浓度(Breast milk iodine concentration,BMIC)和UIC;于幼儿18~24月龄时进行体格测量,采集指尖血检测TSH,尿液检测UIC,采用GESELL发育诊断量表进行神经行为发育评价。结果:共纳入天津孕妇833例,武强孕妇628例,UIC分别为174(113,249)μg/L和111(63,167)μg/L;武强孕妇UIC、FT3和TSH低于天津孕妇,FT4、TSI、nb SI、TPOAb阳性率和Tg Ab阳性率均高于天津孕妇(P<0.001);两地区孕妇FT3、FT4、TSI和nb SI均与UIC呈正相关(P<0.05),与TSH呈负相关(P<0.05),仅天津孕妇UIC与TSH呈负相关(P=0.004);天津孕妇UIC、FT3、FT4、TSI、nb SI和Tg Ab阳性率随孕期进展而降低,TSH则随孕期进展而升高(P<0.001),TPOAb阳性率无变化(P>0.05);除不同孕期间TSI和nb SI无差异外,武强孕妇其他指标变化同天津孕妇。天津孕妇FT3、FT4、TSI和nb SI均随UIC升高而升高,武强孕妇仅FT3和nb SI随UIC升高而升高(P<0.05),其他指标无变化;天津孕妇甲状腺功能以低甲状腺素血症为主,总体异常率为4.9%,低于武强孕妇(8.6%)(P<0.001),随UIC的增高而升高(P=0.002),在UIC高于500μg/L时最高;武强孕妇甲状腺功能异常则以甲状腺毒症为主,与UIC呈微弱的“U”型曲线关系(P=0.055),UIC在100~149μg/L时异常率最低,UIC过低或过高异常率均升高。天津产后4周内母婴均处碘营养适宜状态;BMIC和母婴UIC间呈明显正相关(P<0.01);乳母UIC或BMIC低于100μg/L时,新生儿UIC较低,且在4周时UIC低于100μg/L比例增多(P<0.05);妊娠期UIC与产后1周产妇UIC、产后4周BMIC呈正相关,妊娠期TSH与产后1周BMIC和新生儿UIC呈正相关(P<0.05),均与新生儿TSH无关;妊娠期UIC在100~149μg/L时,产后4周BMIC最低(P=0.040);妊娠期TSH高于2.5m IU/L时,新生儿TSH较高,高于5.0m IU/L的比例亦升高(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TSH与妊娠期TSH有关(P=0.020),与妊娠期UIC无关(P=0.188),新生儿UIC仅与BMIC和乳母UIC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期UIC在100~149μg/L时,幼儿的年龄别头围Z评分最高(P=0.010);出生时TSH高于4.0m IU/L的幼儿年龄别身长Z评分较低,指尖血TSH亦较高(P<0.05);妊娠期TSH及新生儿TSH均与幼儿TSH呈正相关(P<0.01),妊娠期UIC高于250μg/L时,幼儿适应性能区发育商(Development quotient,DQ)≤85的风险增加2.38倍(95%CI:1.06,5.35);妊娠期UIC在100~149μg/L时,与幼儿个人-社交DQ能区呈正相关(P=0.046);妊娠期TSH高于2.5m IU/L时,幼儿精细动作能区发育迟缓的风险提高4.32倍(95%CI:1.43,13.03);FT4与幼儿个人-社交能区DQ呈负相关,低于第25百分位数时,与幼儿精细动作能区DQ呈负相关(P<0.05);TSI高于第90百分位数(152.9μg/L)时,幼儿语言能区发育迟缓的风险增加3.06倍(95%CI:1.09,8.58);新生儿TSH高于第90百分位数(4.2m IU/L)时,与幼儿语言和个人-社交能区DQ均呈负相关,低于第25百分位数(1.6m IU/L)时与幼儿个人-社交能区DQ呈负相关(P<0.05)。结论:1.天津和武强孕妇UIC、FT3、FT4、TSI、nb SI、Tg Ab阳性率随孕期进展、尿碘浓度变化的变化趋势不同,UIC过高或过低均会增加孕妇甲状腺功能异常率。2.新生儿TSH与妊娠期TSH有关,与妊娠期UIC无关,新生儿UIC仅与BMIC和乳母UIC有关,与妊娠期UIC和TSH均无关。3.妊娠期UIC、TSH、FT4、血清总碘和新生儿TSH均会影响幼儿体格生长和神经行为发育。

刘金凤[9](2020)在《超低出生体重儿并发症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苏州母子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ELBWI)存活率及住院并发症情况,探讨影响其预后的高危因素,为进一步提高超低出生体重儿救治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供相关临床依据。方法:通过苏州母子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对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超低出生体重儿住院资料进行收集,重点记录孕母既往孕产史、本次妊娠相关围产期因素,患儿出生时一般情况、并发症、治疗及转归等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研究,建立Excel数据库,通过SPSS 25.0软件,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χ2检验、χ2趋势检验、Logistic 回归分析等检验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近五年共收治118例ELBWI,符合纳入标准95例。男婴43例,女婴52例,男:女=1:1.2。单胎59例,双胎36例;阴道分娩58例,剖宫产37例。95例婴儿胎龄在23~32+6周,平均胎龄(27.57±2.26)周;出生体重在490~980g,平均出生体重(837.68±109.28)g。95例婴儿中存活65例,死亡30例。存活组平均胎龄(28.09±2.14)周,平均出生体重为(867.85±94.32)g;死亡组平均胎龄(26.43±2.12)周,平均出生体重为(772.33±112.33)g。2.围产期主要情况:孕母不良孕产史53例(55.79%),采用辅助生殖技术28例(29.47%),妊娠期高血压25例(26.32%),胎膜早破(≥24h)21例(22.11%);使用产前激素51例(53.68%),手术室或产房插管28例(29.47%)。3.存活率:符合纳入标准95例,存活出院者65例,存活率为68.42%。从2015年至2019年ELBWI的存活率呈逐年增加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胎龄及出生体重的增加,存活率也呈增加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ELBWI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82.11%)、支气管肺发育不良(47.37%)、败血症(41.05%)、早产儿视网膜病(40.00%)、动脉导管未闭(38.95%)、颅内出血(28.42%)、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22.11%)、呼吸暂停(21.05%)、坏死性小肠结肠炎(Ⅱ/Ⅲ期)(15.79%)、肺出血(15.79%),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5.79%)。5.存活患儿并发症及治疗:将存活ELBWI分成2015~2017年和2018~2019年两组,比较两组间并发症发生及治疗情况。早产儿视网膜病在2018~2019年的发生率低于2015~2017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患儿2018~2019年在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和预防性使用咖啡因上高于2015~2017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预后影响因素:存活和死亡两组围产期因素及并发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存活组ELBWI的平均胎龄、平均出生体重均大于死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中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产前激素的比例高于死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中双胎、1min Apgar评分0~7分、产房或手术室插管的比例低于死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儿肺出血的发生率低于死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P<0.05)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胎龄<28周(OR=7.792,95%CI1.535~39.551,P=0.013)、出生体重<800g(OR=10.132,95%CI2.297~44.695,P=0.002)、双胎(OR=4.046,95%CI 1.081~15.143,P=0.038)以及肺出血(OR=9.006,95%CI1.586~51.151,P=0.013)是影响超低出生体重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ELBWI存活率逐年提高,并随着胎龄及出生体重的增加,其存活率呈上升趋势。2.ELBWI的并发症多,治疗复杂,住院时间长。生后肺表面活性物质及预防性咖啡因的使用能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3.多种因素可影响ELBWI的预后,胎龄<28周、出生体重<800g、双胎及肺出血是影响ELBWI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韩秀慧[10](2020)在《足月胎膜早破残余羊水量与妊娠结局及孕妇体重因素与新生儿体重关系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足月胎膜早破孕妇残余羊水量与妊娠结局及孕妇体重因素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并分娩的足月胎膜早破孕妇200例。(1)依据胎膜早破后残余羊水量,将孕妇分为三组:羊水过少组(羊水指数AFI≤50mm)36例,羊水正常组(AFI≥80mm)44例,羊水偏少组(AFI在50-80mm之间)120例。(2)依据孕妇孕前BMI指标,将孕妇划分为低体重组(BMI<18.5kg/m2)31例、正常体重组(BMI为18.5-24.9kg/m2)126例、超重组(BMI为25.0-29.9kg/m2)32例和肥胖组(BMI≥30kg/m2)11例。(3)依据不同孕前BMI孕妇孕期增重情况,将孕妇分为三组:增重不达标组37例,达标组80例及超标组83例。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对残余羊水量与分娩方式、宫内感染、胎儿窘迫及新生窒息的关系;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孕妇的社会人口学特征的关系;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孕妇孕前BMI、孕期增重的关系等进行分析。结果:(1)羊水过少、羊水偏少和羊水正常组剖宫产率依次为83.33%、44.17%和2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羊水过少组剖宫产率最高。(2)羊水过少组、羊水偏少组和羊水正常组宫内感染率依次是5.56%、3.33%、2.27%,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羊水过少组胎儿窘迫率(41.67%)与羊水偏少组(3.33%)及羊水正常组(6.8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羊水过少组胎儿窘迫概率更高。羊水过少、羊水偏少、羊水正常组新生儿窒息率依次为2.78%、2.50%和2.27%,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将孕妇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及经济收入分别进行分组,分别比较各组新生儿体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超重组巨大儿的比例(31.25%)与低体重组(3.22%)及正常体重组(3.17%)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组巨大儿的比例更高;正常体重组中正常体重儿的比例(69.84%)与超重组(43.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体重组的孕妇分娩正常体重儿的概率更高;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低体重儿的概率依次为38.71%、26.98%、25.00%、27.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孕期增重超标组的低体重儿比例(16.87%)与未达标组(40.5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达标组分娩低体重儿的概率更高。孕期增重超标组的低体重儿比例(16.87%)与达标组(35.0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标组的低体重儿概率更高。孕期增重超标组的巨大儿的比例(16.87%)与达标组(2.5%)及未达标组(2.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标组分娩巨大儿的概率更高。结论:(1)胎膜早破残余羊水量与妊娠结局存在相关性。残余羊水量越少,剖宫产率越高。(2)胎膜早破残余羊水量越少,宫内窘迫发病率越高,但与宫腔感染、新生儿窒息无明显相关性。(3)孕前BMI、孕期增重是影响巨大儿出生的危险因素,孕前超重、孕期增重超标孕妇分娩巨大儿的概率高。(4)孕期增重不足是低体重儿的危险因素,与孕前BMI无关,孕期增重不达标孕妇分娩低体重儿的概率高。

二、中国新生儿出生体重最新资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新生儿出生体重最新资料(论文提纲范文)

(1)风湿免疫性疾病用药对妊娠的影响及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方法
    1.3 当前国内外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5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妊娠合并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用药分析
    2.1 数据及研究方法
        2.1.1 数据来源
        2.1.2 药名标准化处理
        2.1.3 统计分析
    2.2 研究结果
        2.2.1 妊娠合并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基本信息
        2.2.2 妊娠合并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用药概况
        2.2.2.1 用药种数
        2.2.2.2 用药类别
        2.2.2.3 用药时期
        2.2.2.4 用药剂量及用药方式
        2.2.3 妊娠合并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用药安全性评价
        2.2.3.1 风险等级A级药物的使用情况
        2.2.3.2 风险等级B级药物的使用情况
        2.2.3.3 风险等级C级药物的使用情况
        2.2.3.4 风险等级D级药物的使用情况
        2.2.3.5 风险等级X级药物的使用情况
        2.2.3.6 使用高风险药物的危险因素分析
        2.2.4 妊娠合并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的随访结果
        2.2.4.1 妊娠结局
        2.2.4.2 母体并发症
        2.2.4.3 胎儿附属物异常
        2.2.4.4 分娩情况
        2.2.4.5 新生儿随访结果
    2.3 讨论
        2.3.1 用药概况
        2.3.2 随访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妊娠合并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药物治疗的安全性研究
    3.1 资料与方法
        3.1.1 暴露组人群
        3.1.2 对照组人群
        3.1.3 随访内容
        3.1.4 统计学方法
    3.2 研究结果
        3.2.1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3.2.2 暴露组与对照组的妊娠结局及分娩方式对比
        3.2.3 暴露组与对照组的新生儿情况对比
        3.2.4 暴露组与对照组的产检情况对比
    3.3 讨论
        3.3.1 妊娠合并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用药暴露问题
        3.3.2 本研究的创新与局限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乳铁蛋白对NICU极早产儿院内感染的预防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观察指标
    4.诊断标准
    5.质量控制
    6.数据分析
    7.研究技术路线图
结果
    1.极早产儿基线资料
    2.院内感染及住院时间
    3.贫血发生情况
讨论
    1.乳铁蛋白与晚发败血症
    2.乳铁蛋白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3.乳铁蛋白与其他感染
    4.乳铁蛋白与贫血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乳铁蛋白预防新生儿感染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目标导向理论的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理论基础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4 操作性定义
    5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的构建
    研究方法
        1 成立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研究小组
        2 制定《早产儿PICC导管移位风险等级评估表》
        3 构建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
    研究结果
第二部分 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的应用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样本量估算
        3 研究方法
        4 观察指标及测量工具
        5 资料收集
        6 统计方法
        7 伦理原则
        8 质量控制
    研究结果
        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2 两组PICC导管移位程度比较
        3 两组PICC移位矫正结果比较
        4 两组PICC导管非计划拔管情况比较
        5 两组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率比较
讨论
结论
研究创新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4)产前低剂量重金属暴露及其交互作用对足月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足月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影响因素
    2.1 概述
    2.2 材料和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基本信息问卷调查
        2.2.3 新生儿体格检查
        2.2.4 临床资料的收集
        2.2.5 孕产妇血液金属含量的测定
        2.2.6 相关指标的判定、分组及定义
        2.2.7 统计学分析
        2.2.8 质量控制
    2.3 结果
        2.3.1 研究人群的一般特征
        2.3.2 足月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影响单因素分析
        2.3.3 足月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影响多因素分析
        2.3.4 足月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影响因素的因子(主成分法)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产前重金属暴露与足月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关联性
    3.1 概述
    3.2 材料和方法
        3.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3.2.2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
        3.3.1 重金属在研究人群中的分布情况
        3.3.2 产前重金属含量与出生体重的相关性分析
        3.3.3 产前重金属暴露对足月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产前重金属联合暴露对足月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影响的交互作用
    4.1 概述
    4.2 材料和方法
        4.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4.2.2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
        4.3.1 多因素回归分析重金属联合暴露对足月低出生体重的交互作用
        4.3.2 分层分析重金属联合暴露对足月低出生体重的交互作用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创新点与局限性
    6.1 创新点
    6.2 局限性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5)恩施州某三甲医院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及住院费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对象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6)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对象分组方法
        1.1.3 研究方法
        1.1.4 统计软件及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707例新生儿败血症一般情况分析结果
        1.2.2 以 72 小时为截点的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1.2.3 以 7 天为截点的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1.2.4 早产儿组与非早产儿组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1.2.5 化脓性脑膜炎组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1.3 讨论
        1.3.1 新生儿败血症流行现状
        1.3.2 新生儿败血症分类及临床特点分析
        1.3.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1.4 小结
二、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1.2 研究方法
        2.1.3 统计软件及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对照组和病例组临床资料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2.2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
        2.2.3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的性能评价
    2.3 讨论
        2.3.1 预测模型方法的概况
        2.3.2 预测模型方法与新生儿败血症诊断
        2.3.3 预测模型方法的应用
    2.4 小结
三、β-内酰胺酶培养瓶对含抗菌素模拟菌血症标本检测能力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标本来源
        3.1.2 仪器与试剂
        3.1.3 方法
        3.1.4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钠组阳性检出结果及分析
        3.2.2 大肠埃希菌-头孢呋辛钠组阳性检出结果及分析
        3.2.3 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钠组阳性检出时间统计分析结果
        3.2.4 大肠埃希菌-头孢呋辛钠组阳性检出时间统计分析结果
    3.3 讨论
        3.3.1 脓毒症及血培养
        3.3.2 体外模拟实验研究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现状与临床预测模型方法的应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新生儿脐带结扎部位与残端保留长度的对比研究及脐带残端脱落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1.3 剔除标准
        1.1.4 样本量估计
        1.1.5 伦理原则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类型
        1.2.2 分组方法
        1.2.3 干预方法
        1.2.4 观察指标
    1.3 质量控制
        1.3.1 研究设计阶段
        1.3.2 研究实施阶段
        1.3.3 数据收集阶段
    1.4 分析资料的方法
    1.5 技术路线
结果
    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2.2 三组新生儿脐带残端渗血、脐炎、脐肉芽肿发生率
    2.3 三组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比较
    2.4 影响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的相关因素分析
        2.4.1 影响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的单因素分析
        2.4.2 影响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讨论
    3.1 基本资料分析
    3.2 脐带结扎部位及残端保留长度不影响脐带残端脱落的时间
        3.2.1 脐带结扎部位的探讨
        3.2.2 脐带残端保留长度的探讨
    3.3 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
        3.3.1 脐带残端脱落机制
        3.3.2 白细胞功能障碍和脐部的护理方法为脐带残端脱落时间的确定影响因素
        3.3.3 新生儿性别对脐带残端脱落时间的影响
        3.3.4 新生儿孕周、出生体重对脐带残端脱落时间的影响
        3.3.5 分娩方式对脐带残端脱落时间的影响
        3.3.6 出生后新生儿去向对脐带残端脱落时间的影响
        3.3.7 其他因素对脐带残端脱落时间的影响
    3.4 脐部并发症的探讨
        3.4.1 脐带残端渗血的发生与晚断脐、结扎工具的使用相关
        3.4.2 脐炎的发生与分娩环境及脐部护理方法相关
        3.4.3 脐肉芽肿发生与脐部护理方法相关
    3.5 局限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儿脐部护理研究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作者简介
致谢

(8)妊娠期妇女碘营养调查及与婴幼儿生长发育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天津和武强妊娠期妇女碘营养横断面调查
    1.1 对象和方法
        1.1.1 调查现场
        1.1.2 研究对象
        1.1.3 调查内容
        1.1.4 实验室检测
        1.1.5 基线资料录入和核实
        1.1.6 伦理审查
        1.1.7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天津和武强妊娠期妇女基本信息
        1.2.2 天津和武强妊娠期妇女碘营养状况和甲状腺功能
        1.2.3 不同妊娠期妇女尿碘浓度和甲状腺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
        1.2.4 尿碘浓度、甲状腺功能、血清碘的相关性分析
        1.2.5 不同尿碘浓度下妊娠期妇女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
    1.3 讨论
        1.3.1 天津和武强妊娠期妇女尿碘浓度和甲状腺功能的情况
        1.3.2 不同妊娠期妇女尿碘浓度和甲状腺功能的变化情况
        1.3.3 不同尿碘浓度下妊娠期妇女甲状腺功能的变化
        1.3.4 妊娠期妇女甲状腺功能异常情况
    1.4 研究小结
二、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碘营养对新生儿的影响
    2.1 对象和方法
        2.1.1 调查现场和研究对象
        2.1.2 调查内容
        2.1.3 实验室检测
        2.1.4 数据资料录入和核实
        2.1.5 伦理审查
        2.1.6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新生儿碘营养状况
        2.2.2 哺乳期妇女与新生儿碘营养的关系
        2.2.3 妊娠期尿碘和TSH与产后母婴尿碘和乳碘的关系
        2.2.4 新生儿TSH和尿碘浓度的影响因素
    2.3 讨论
        2.3.1 哺乳期妇女和新生儿碘营养状况
        2.3.2 妊娠期尿碘浓度和TSH与哺乳期母婴碘营养的关系
        2.3.3 妊娠期和哺乳期碘营养与新生儿TSH和尿碘的关系
    2.4 研究小结
三、妊娠期碘营养与幼儿生长发育的关系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调查现场和研究对象
        3.1.2 调查内容
        3.1.3 指标测定
        3.1.4 数据录入和核实
        3.1.5 伦理审查
        3.1.6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幼儿基本信息
        3.2.2 妊娠期碘营养对幼儿体格发育的影响
        3.2.3 家庭基本信息与幼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关系
        3.2.4 妊娠期碘营养对幼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
        3.2.5 多因素分析妊娠期碘营养与幼儿生长发育的关系
    3.3 讨论
        3.3.1 妊娠期尿碘浓度与幼儿生长发育的关系
        3.3.2 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与幼儿生长发育的关系
        3.3.3 新生儿TSH与幼儿生长发育的关系
    3.4 研究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碘营养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超低出生体重儿并发症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主要疾病的诊断标准
    三、研究方法
    四、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一般情况
    二、ELBWI存活率变化情况
    三、主要临床并发症及治疗
    四、ELBWI预后的影响因素
讨论
    一、国内外ELBWI救治水平
    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
    三、ELBWI主要治疗
    四、影响ELBWI预后的因素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超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管理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致谢

(10)足月胎膜早破残余羊水量与妊娠结局及孕妇体重因素与新生儿体重关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背景、现状
    研究目的、方法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病例分组
        1.2.2 资料统计
        1.2.3 统计分析
    1.3.诊断及纳入、排除标准
        1.3.1 胎膜早破诊断标准
        1.3.2 围产儿状况诊断标准
        1.3.3 体重指数(BMI)诊断标准
        1.3.4 新生儿出生体重诊断标准
        1.3.5 羊水量的诊断标准
        1.3.6 纳入标准
        1.3.7 排除标准
2.结果
    2.1 残余羊水量与选择的分娩方式
    2.2 残余羊水量与围产儿状况
    2.3 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孕妇社会人口学特征的关系
    2.4 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妇孕前BMI的关系
    2.5 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期增重的关系
3.讨论
    3.1 胎膜早破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3.1.1 胎膜早破残余羊水量对分娩方式的影响
        3.1.2 胎膜早破残余羊水量与宫内感染的关系
        3.1.3 胎膜早破残余羊水量与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关系
        3.1.4 探讨胎膜早破后终止妊娠的时机
    3.2 胎膜早破孕妇孕前 BMI、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
        3.2.1 孕妇体重增长现状
        3.2.2 孕妇孕前BMI、孕期增重对低体重儿的影响
        3.2.3 孕妇孕前BMI、孕期增重对巨大儿的影响
        3.2.4 探讨胎膜早破与孕前BMI及孕期增重的关系
        3.2.5 孕期体重控制及营养摄入
4.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孕妇体成分、孕前BMI、孕期营养摄入及增重情况对新生儿出生状况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中国新生儿出生体重最新资料(论文参考文献)

  • [1]风湿免疫性疾病用药对妊娠的影响及随访研究[D]. 路文柯.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乳铁蛋白对NICU极早产儿院内感染的预防作用研究[D]. 王闯.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3]基于目标导向理论的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 王兰. 青岛大学, 2020(01)
  • [4]产前低剂量重金属暴露及其交互作用对足月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影响[D]. 曾文娟. 南昌大学, 2020(08)
  • [5]恩施州某三甲医院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及住院费用的研究[D]. 罗俊.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6]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构建研究[D]. 刘洋.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新生儿脐带结扎部位与残端保留长度的对比研究及脐带残端脱落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D]. 汤立樱.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8]妊娠期妇女碘营养调查及与婴幼儿生长发育关系研究[D]. 陈艳婷.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超低出生体重儿并发症及预后分析[D]. 刘金凤. 苏州大学, 2020(02)
  • [10]足月胎膜早破残余羊水量与妊娠结局及孕妇体重因素与新生儿体重关系的探讨[D]. 韩秀慧.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中国新生儿出生体重最新信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