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将在月底模拟对伊拉克的战斗

美军将在月底模拟对伊拉克的战斗

一、美陆军月底模拟对伊作战(论文文献综述)

周莹[1](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认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孙波[2](2019)在《特朗普政府对华军事战略问题研究》文中认为

包家钰[3](2019)在《美军F-35型机战斗力生成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孙子云,“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伴随信息与空权时代的同步到来,现代战争形态和武装力量的发展经历深刻变化。为适应现代战争趋势、全面替换老旧战机,美自2001年正式启动F-35联合攻击战斗机项目,拟打造一型多用途且具备体系作战能力的通用化空战平台,服役美空军、海军与海军陆战队,至2030年将占美军战术战机编制的90%,成为美军未来空中力量的代名词。这款发端于网络中心战理论、成熟于空海一体战构想、应用于美重返大国竞争的新型空战平台折射出了美空中力量战斗力建设的转型,并随项目国际合作的推进,深入亚太地区,展开前沿部署,形成军事威慑。基于以上认识,除第一章专门阐明研究目的意义、基本概念及方法思路外,本文主体分三部分。其中,第二、三章从美军战术战机的发展背景出发,结合近年来美官方文献,梳理美军F-35型机作战能力生成与检验情况,通过指标分析、效能分析与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该型机战斗力形成与发挥过程中的有益做法及存在不足;第四章根据美在研发、武装与作战等方面的具体构想与做法,分析F-35型机战斗力要素的组合形式及基本原理,以探其作战能力建设的方法路径;第五章则结合F-35型机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具体规律,由特殊到一般,从宏观层面进一步总结隐形战机战斗力生成的客观规律,以鉴我军新型作战力量的作战能力建设。

张羽[4](2016)在《基于云计算的舰船目标图像识别》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战是未来战争的主要作战形势,战场信息情报的获取、判断是交战双方取得制信息权的重要手段。包括卫星在内的众多侦查设备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卫星侦查具有范围广、速度快、受到的威胁小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在多个方面。卫星图像作为卫星侦查的重要数据,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和国防意义。我国内海及边海面积约470万平方公里。舰船作为海上重要的交通工具和作战力量,在维护海洋安全和良好的海洋秩序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主要研究了在卫星图像中舰船目标的识别。包括对系统整体流程的规划、卫星图像中可疑点目标的定位、以及对舰船图像的多种识别分类方法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后在OpenStack云平台中构建深度学习系统并进行了测试,以满足系统今后对大量卫星数据进行图像存储识别和分析判断的需要。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解决了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舰船目标进行研究卫星图像缺乏问题。通过在Google Earth Pro上对全球各大港口进行采集,得到了同一区域不同时间段内的大量舰船目标图像。(2)建立了从卫星图像获取、可疑点舰船目标定位和舰船目标识别的系统框架模型。并对常用图像识别和分类方法进行了阐述,为后期系统的实现提供了参考。(3)研究实现了在百度地图平台上,通过对不同时间段卫星图像的差值处理得到可疑的目标点,提出了根据卫星图像原有的经纬度信息和图像分辨率求解可疑目标点经纬度的方法。并在百度地图中进行了实践和应用。(4)解决了在卫星图像的识别中,舰船目标自动识别分类的高效性问题。在二类舰船目标的识别过程中分别采用了尺度不变特征转换、方向梯度直方图以及深度学习三种方法。实验结果得到深度学习方法在二类识别过程中正确率较高(增加了伪样本),因此还利用该方法对3类、4类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均得到较高的正确率。(5)实现了在OpenStack云平台中构建Digists系统。在该环境下完成了以GoogLeNet深度网络结构为基础的目标舰船二分类识别(未增加伪样本),并获得良好效果。

程鹏翔[5](2015)在《同盟拓展:21世纪初美澳同盟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美澳同盟是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诞生于二战刚一结束,历经60余年及多场战争,澳大利亚始终紧密追随美国,美澳同盟至今仍是美国维持全球霸权的重要一环。进入21世纪,美澳同盟非但没有随着苏联解体、原有针对对象的消失而陷于“沉沦”,反而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在美国实施重返亚太战略的背景下,美澳同盟在各个领域不断得到强化和拓展,其具体表现是怎样的?原因是什么?美澳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同盟困境?随着中国崛起,美国势必与中国产生战略对冲,美澳同盟在美国遏制中国乃至维护全球霸权的战略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中国又该如何做出应对?本文正是基于这些问题展开研究。第一章首先对美澳同盟进行了历史回顾。美澳建交缘于在二战反法西斯作战中结下的深厚友谊,结盟则是由于战后美国需要重新武装日本,而澳大利亚又急需安全庇护。本章还简要考察了美澳两国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的密切合作。重点介绍了本世纪美澳同盟拓展的时代背景——美国重返亚太。美国觊觎澳大利亚重要的战略位置及其一贯对美国的坚定支持,巩固并加强了与澳大利亚的安全合作,以减轻美军的负担并强化美国的亚太战略根基,同时美国还驻军达尔文并成为其重返亚太的标志性事件,澳大利亚则希望美国持续介入、留驻亚太以防地区格局被改写。第二章介绍了美澳同盟内涵的拓展。主要包括军备合作、情报合作、太空合作、网络安全合作以及反恐合作5个方面。近些年来美澳两国在防务贸易和军备领域持续开展合作,主要表现为澳大利亚从美国的军备采购以及美国向澳大利亚的技术转移。在情报合作领域,澳大利亚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运转良好的情报体系,在美国的全球情报侦收体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美国也持续为澳大利亚提供单凭澳自身根本无法获取的强大情报资源。作为美澳同盟的新空域——太空合作和网络安全合作,近些年逐渐成为美澳同盟内涵的新亮点。美澳在太空领域的合作起点高、功能明确,具有极强的安全色彩,并且还有向多边合作发展的趋势。在网络安全领域,美澳两国通过“2+2”部长级磋商实现了网络安全协商的机制化,并且将把网络空间防御纳入了军事同盟协定。随着近两年来中东“伊斯兰国”势力的兴起,美澳在反恐领域的合作也再次热络起来。第三章探析了美澳同盟视野的拓展。随着近些年来东北亚地缘政治的日趋紧张,东南亚区域合作的不断加强,南太地区战略地位的日益抬升,美澳同盟的视野也逐渐拓展到了这些地区。在东北亚地区美澳积极参与各种政治倡议和经济整合机制,还对朝鲜半岛的安全局势十分关注;在东南亚,美澳两国积极与菲律宾、印尼、新加坡和越南发展政治军事关系,并依托美澳同盟不断介入南海事务;在南太平洋地区,美澳借助“太平洋共同体”和“太平洋岛国论坛”等平台,主要通过提供经济和技术援助,以及政治和军事人员训练等方式对该地区施加影响。第四章介绍了美澳同盟伙伴的拓展。近年来美澳同盟持续强化与日本、东盟和印度等地区伙伴的战略互动。尽管美、澳、日三边互动频繁,相互支撑,并且还将进一步强化彼此间的关系,加强在国际及地区问题上的协作,但美澳同盟短期内不会发展为美澳日三边同盟;在美澳同盟与东盟的关系中,由于澳大利亚在美国与东盟培育经济和防务关系方面能够发挥特殊作用,因而美国意图借助美澳同盟通过东盟来牵制中国,并具体落实自己的重返亚太战略;美澳同盟与印度在“印—太”这个地缘政治框架下各取所需,相互协作,但印度不会毫无保留地支持美澳同盟的“印—太”安全架构。第五章阐释了美澳同盟机制与功能的拓展。进入21世纪后,美澳继续深化原有的同盟机制,与此同时还不断在双边或多边的框架下拓展出新的同盟机制,为美澳同盟关系的进一步强化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如“2+2”部长级磋商、美澳自贸协定、TPP、TISA以及一些双边或多边军演机制。美澳同盟对美国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石功能、通道功能、支撑功能和补充功能,是美国实施亚太乃至全球战略的有力凭借。第六章探析了美澳同盟面临的困境。美澳同盟面临的困境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随中国崛起而带来的困境。随着中国的强势崛起,形成了中美竞争加剧但中澳经贸关系越发紧密的局面,这就使得澳大利亚在处理美澳同盟和对华关系上面临两难,澳大利亚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在美澳同盟的框架内与美国保持对华政策的一致。二是随美国超凡地位终结而带来的困境。受财政紧缩和军费削减的影响,美国继续强势介入亚太在能力上受限,使得澳大利亚对美国的信心有所动摇。此外由于欧洲乌克兰问题、中东“伊斯兰国”问题以及美国国内的厌战情绪持续发酵,近年来美国的战略注意力有向欧洲和国内转移的趋向,这就与澳大利亚对美国持续在亚太地区保持战略聚焦的期望产生了矛盾,而一旦美国被迫抽身亚太,澳大利亚就会面临美澳同盟空心化、澳大利亚在亚太地区战略利益无所倚靠的局面。三是随澳大利亚自主意识增强带来的困境。从同盟价值体系的评估来看,美澳同盟从来不是均衡受益的。澳大利亚长期以来在外交及安全政策上体现出明显的矛盾性,既患有“强国依赖症”,又时常表现出对独立自主国防及外交政策的强烈追求,而这种自主意识的增强会给现有美澳同盟体系内的权力平衡带来危机。第七章是介绍中国对于美澳同盟的应对之道。中国从战略上应对美澳同盟的着力点在澳大利亚,总的原则就是中国针对未来可能面临的军事威胁,应避其锋芒,综合运用经济、外交以及适度的军事威慑等手段进行“反抵消”,以削弱美澳同盟带来的硬冲击。首先是要从经济上紧紧抓住澳大利亚,不断加深澳大利亚经济对于中国的依赖性,同时积极推进或参与有澳参加的双、多边经贸机制,如TPP、“中澳自贸协定”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第二是要构建和加强中澳之间多渠道、高层级的政治磋商及会晤机制,以增进互信、加深理解,减少澳大利亚对于中国的战略不信任,同时加强两国的教育交流和文化沟通。第三是加强联合军演和军舰互访等军事交流,同时在武力上适度威慑但不破局。结语部分指出了对待美澳同盟应有的正确态度,以及对今后美澳同盟发展趋势的预测。即未来美澳同盟的内涵会继续丰富、同盟机制将不断深化、同盟视野会向更大区域拓展、同盟功能将会泛化、同盟伙伴还将增加,而且美澳同盟还存在着发展为多边同盟的可能性。美澳同盟必将从军事同盟走向战略同盟,实现从“军事独行”向“多元并进”的转变,最终由单纯的军事同盟向制度化、综合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组织发展。

张旺[6](2014)在《我军俘虏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我军俘虏工作相关问题的研究,大多数学术成果以战争年代我军宽待俘虏的实践历程为背景,研究性质一般以史实回忆和经验总结为主,而系统解读我军俘虏工作这一主题的学术成果和理论研究并不多见。对比当前战时俘虏处置问题相关的内容更多地散见于军事史、战争史和心理战等研究中,并不全面系统的现实状况,本研究系统梳理了有关我军俘虏工作的重要文献和相关研究成果,对有关内容进行了专题归纳,丰富拓展了以往的研究视角。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经验总结法和量化分析法等主要研究方法,对我军俘虏工作这一主题进行了全面深刻细致的分析。首先从我军俘虏工作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出发,系统阐释了与课题相关的概念,解析了战争年代我军俘虏工作创立发展的历史背景。其次着眼我军俘虏工作的理论基础,分析战争年代以来我军俘虏工作运行实施的思想根基、人道精神、法理渊源和规则尺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相关军事理论、我军的人道主义精神、中国历代军事法制中蕴含的善俘观、国际人道法关于俘虏待遇的相关规定等对我军俘虏工作产生的具体影响。再次采用历史分析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剖析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重要战争时期我军俘虏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系统梳理了俘虏工作的具体做法,回顾总结了战争年代我军俘虏工作的成功经验。而后立足对比各个战争时期我军和外国军队俘获人员的死亡率、转化率、投诚率等客观数据,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更为令人信服地阐释我军俘虏工作的优越性,进一步增添定性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最后研究探讨了信息化战争给我军俘虏工作提出的严峻挑战和要求,通过分析当前我军俘虏工作这一领域存在的矛盾问题,从创新发展思路举措、系统设计、科学谋划任务流程等角度提出了完善的建议,确保充分保障我军俘虏工作在未来战争中的职能履行。本文详细阐释了我军俘虏工作的理论基础,梳理完善了战争年代我军俘虏工作的实践历程,全面论证了我军俘虏工作的卓越成效,科学借鉴了美军战俘事务制度建设和实践经验,探索研究了适应信息化战争的俘虏工作方式方法,系统阐明了加强我军俘虏工作建设的思路举措,以期将这些对策建议纳入日常的军事演习和训练中,逐步规范我军战时俘虏工作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游骏[7](2014)在《现代战争制胜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及其广泛应用,已在军事领域引起了深刻变化。正如习主席所说,这些变化看上去眼花缭乱,但背后是有规律可循的,根本的是战争的制胜机理变了。科技哲学关注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自然也要关注科学技术引发的战争制胜机理的新变化,因为这种关注既是19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脉相承的传统,也是我们认真做好未来军事斗争准备之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制胜机理?制胜机理的内容是什么?本文从制胜机理的军事训练、舆论造势、后勤保障、武器装备四个方面进行了阐释。本文以海湾战争为主要案例,通过广泛的资料收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为指导,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重点探讨了信息化在军事领域产生的深刻影响,具体从军事训练、舆论造势、后勤保障和武器装备四个方面对现代战争制胜机理的变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考察。研究认为,信息技术对军事革命具有全方位、全过程的影响,现代战争制胜机理的变化也并不限于武器装备的某个单一的方面,我们只有紧紧抓住信息化这个核心,从战略指导、理论牵引、技术推动、力量运用、组织编成等各个方面向强军目标聚焦用力,才能有效穿越战争迷雾,扎实推进军事创新。

徐瑶[8](2013)在《美国海外基地体系的演变 ——一项基于战略认知的研究》文中提出纵观美国自内战结束以后的海外扩张及军事部署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在全球构建的庞大的基地网络体系已然成为美国国家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成为美国政府维持并扩大国家利益的有效手段。冷战结束后,美国决策者的战略认知在地缘认知、威胁认知及大国认知3个层面上都发生着变化,美国遍布全球的海外军事基地体系也随着决策者战略认知的变化而处于不断调整与变迁中。本文通过建立美国决策者的战略认知、国家战略再到基地部署的逻辑演进与分析视角,主要试图说明以下问题:(1)美国不断根据变化的地缘环境和决策者对此的判断与认知,调整和重塑在欧亚大陆的军事基地体系,亚太地区更是成为美军优化基地部署及前沿军力的核心环节。(2)美国决策者意识到所处安全环境的复杂性,其海外基地和驻军所发挥的功能也大大拓展,必须有效应对包括传统大国间军事竞争到各种不同性质的非传统安全威胁。(3)美国愈加重视中国实力的快速上升及不断推进的军事现代化,近年来“空海一体战”构想成为美国调整其亚太地区军事部署的指导思想,对中国至关重要的国家利益构成了一系列挑战。(4)传统的军事联盟仍然成为冷战后美国维持军事基地准入的重要政治支撑,但自愿性同盟及其他更为灵活的合作形式将成为未来美国海外军事部署的重要形式。(5)基地部署及维持方式成为美国与东道国关系中的重要议题,美国遍布全球的基地体系也引发了各种争议与思考。应该说,一国特别是世界上大国获取海外军事基地的历史现象由来已久,海外基地的地缘特征、部署特点、获取方式及发挥功能等要素也必定随着国际安全环境的变化以及一国决策者对国家利益的认知变化而不断变迁。只有用发展和辨证的眼光看待这一现象,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一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有效手段,并为我所用。

徐振兴[9](2012)在《科学技术与体系作战能力建设》文中认为信息时代新军事变革席卷全球,体系作战能力建设已经成为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着力点,当前我军已经掀起了加强体系作战能力建设的热潮。近年来有关体系作战能力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但依然处于初级阶段,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与拓展。考察科学技术与体系作战能力建设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从科学技术哲学视角出发,着眼信息时代的现实需求,按照“究竟应如何解读体系作战能力——究竟科学技术在体系作战能力建设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究竟应如何依靠科学技术加强体系作战能力建设”的思路,深入探讨科学技术与体系作战能力建设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体系不仅仅是“系统的系统”,它还是“人在回路”的系统,因此所有军队都是体系,军事斗争都是体系作战;体系作战以信息交互为前提,信息交互系统的发展推动体系作战形态的演进,进而呈现出三种基本形态:冷兵器条件下基于声光系统的体系作战、热兵器条件下基于电讯系统的体系作战、信息化条件下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体系作战能力实质是“回路的人”的控制能力,依据控制对象的不同,体系作战能力还可分为体系认知能力、体系动员能力、体系攻防能力和体系成长能力,科学技术是实现“回路的人”控制目标的最佳工具,随着科技发展,体系作战能力建设对科学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为规避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在实践中必须坚持科学技术的协调发展,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文章最后就“现阶段如何依靠科学技术加强体系作战能力建设”给出几点具体建议。

赵衍[10](2011)在《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中的互联网因素 ——基于美国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肇始于20世纪中叶的信息和网络技术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给“国家安全”这个古老的话题注入了新的变量。在当今“无网不在”的世界里,互联网一方面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剩余,变革了整个社会的运作方式;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本身的缺陷和人为的滥用,互联网对国家安全的威胁也与日俱增,“网络信息安全”被提上议程,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网络信息”成为当前政治家和国际政治研究学者无法回避的国家安全变量。本文聚焦于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在序言部分对信息、互联网、国家安全和国家信息安全等概念作了分析和界定;第一章对互联网与国家军事安全、国家政治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之间的关系作了分析;第二章总结了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国家安全观,并分析了这些安全观在信息社会背景下的局限;第三章将系统论与建构主义安全观相结合,构造了基于“结构—过程”的国家信息安全战略框架;第四章详细分析了信息技术革命以来美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建立和调整过程,特别是“9.11事件”以后,美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从“战术防御”向“战略进攻”的演化过程,验证了本文的理论分析,并对美国信息安全战略调整的效果作了评述。本文批判性地继承了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关于“实力”和“国际制度”的相关观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将系统论与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有机融合,创立了基于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形成及演化过程的分析框架,并以美国的国家信息安全政策转变为例,验证了本文的论述。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本文聚焦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国家信息安全问题,将互联网作为自变量,国家信息安全作为因变量,重点研究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对国家信息安全的影响,而先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笼统的“信息安全”研究,有不少研究还将“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等同。(2)本文将系统论和建构主义思想进行有机融合,开发了新型的基于“结构—过程”的分析框架,并将其应用于国家信息安全研究。该框架将国际社会视为一个大系统,其中包含“国家内部系统”和“国家外部系统”两个子系统,研究系统内及各系统间在互动的过程中建构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规律。(3)本文从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制定的国内政治结构和战略演进过程的角度,将美国的信息安全政策分为“战术防御”和“战略进攻”两个阶段,并分别从互联网在美国国家信息安全政策中的政策高度和政策的行为取向两个角度,来分析美国国家信息安全政策的演进过程。

二、美陆军月底模拟对伊作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陆军月底模拟对伊作战(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3)美军F-35型机战斗力生成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目的意义
    1.2 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局限
第二章 美军F-35型机战斗力生成规划
    2.1 战机发展沿革
        2.1.1 吸取越战经验,重视战术战机
        2.1.2 着眼制空威胁,发展隐形战机
        2.1.3 适应联合构想,打造通用平台
        2.1.4 逐步升级战力,批次替换成军
    2.2 战机作战能力规划
        2.2.1 集成现役弹药,瞄准多域作战
        2.2.2 强调隐形技术,寻求战略威慑
    2.3 体系作战能力规划
        2.3.1 集成信息优势,获取战场情报
        2.3.2 依托数据链路,支持体系作战
第三章 美军F-35型机作战能力检验现况
    3.1 战机战力发展成效
        3.1.1 升级软件配置,快速形成战力
        3.1.2 发挥隐形优势,强化亚太部署
    3.2 战机战力发展局限
        3.2.1 虽实现批量服役,但实际战备效能有待提升
        3.2.2 虽实现平台通用,但单机空战能力有所弱化
    3.3 体系作战能力检验
        3.3.1 链接海战网络,形成战术优势
        3.3.2 推动机舰整合,升级海基战力
        3.3.3 转变战术角色,主导火力运用
第四章 美军F-35型机战斗力生成模式解析
    4.1 立足发展,采取“需求+技术”的研发模式规划战力
        4.1.1 军事需求牵引技术路径转变,以明确战斗力发展
        4.1.2 技术因素推动军事需求升级,以促进战斗力质变
    4.2 数据支撑,采取“平台+武器”的武装模式形成战力
        4.2.1 以数据为基础,结合武器平台,形成标准化战力
        4.2.2 以平台为中心,丰富武器配置,形成多样化战力
    4.3 基于体系,采取“信息+火力”的作战模式强化战力
        4.3.1 补充前线作战网络,协同多域平台火力
        4.3.2 打破军种界限桎梏,整合空海作战体系
第五章 美军F-35型机战斗力生成模式启示
    5.1 适应趋势,推进新型作战力量发展
        5.1.1 需求牵引,划定战斗力发展路径,跨领域集成技术优势
        5.1.2 注重软件,适应战斗力因素转变,加快数据化基础建设
    5.2 体系建设,优化武器装备功能结构
        5.2.1 信息赋能,协同多领域战术平台,发挥体系作战优势
        5.2.2 节点链接,强化装备体系化功能,着力弥合军种界限
    5.3 聚焦影响,谋求主战平台战力延伸
        5.3.1 基于军工贸易,以点牵线,引领装备发展趋势
        5.3.2 深化军事合作,以线构面,强化区域政治影响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基于云计算的舰船目标图像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卫星成像技术的发展
        1.1.2 我国的海洋现状
        1.1.3 云计算的军事应用
    1.2 国内外舰船图像识别研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本研究完成的工作
    1.5 本文结构
第二章 基于云计算的系统整体框架的结构设计
    2.1 系统整体流程概述
    2.2 国内的卫星资源
    2.3 舰船目标检测系统概述
    2.4 目标分类系统的介绍
    2.5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目标定位系统的构建
    3.1 系统设计及应用
        3.1.1 系统总体设计
        3.1.2 百度API概述
    3.2 客户端与服务端的实现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舰船图像识别分类方法
    4.1 支持向量机
        4.1.1 线性分类器
        4.1.2 核函数
    4.2 基于SIFT和SVM的识别分类分析
        4.2.1 SIFT算子
        4.2.1.1 尺度空间检测
        4.2.1.2 关键点精确定位
        4.2.1.3 方向确定
        4.2.1.4 关键点特征描述
        4.2.2 SIFT和SVM的系统模型
    4.3 基于HOG和SVM的识别分类分析
        4.3.1 HOG特征
        4.3.1.1 概述
        4.3.1.2 特征提取
        4.3.1.3 HOG 和 SVM 的系统模型
    4.4 基于深度学习的识别分类分析
        4.4.1 浅层模型
        4.4.1.1 人工神经网络的历史
        4.4.1.2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及算法
        4.4.2 深度模型
    4.5 实验一两类舰船在三种图像识别方法中的对比
    4.6 实验二基于深度学习的多类舰船分类识别
        4.6.1 三种不同船只类型的识别
        4.6.2 四种不同船只类型的识别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云计算架构的目标分类原型的概述
    5.1 基于OpenStack云平台概述
    5.2 本文系统在OpenStack云平台中的架构设计
    5.3 基于GoogLeNet的云端舰船目标识别系统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同盟拓展:21世纪初美澳同盟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美澳同盟回顾及其拓展的时代背景
    一、 20 世纪美澳同盟回顾
        (一) 美澳外交关系的建立
        (二) 美澳同盟的建立
        (三) 朝鲜战争中的美澳同盟
        (四) 越南战争中的美澳同盟
    二、 21 世纪初美澳同盟拓展的时代背景
        (一) 阿富汗及伊拉克战争中的美澳同盟
        (二) 美国重返亚太背景下的美澳同盟
第二章 美澳同盟内涵的拓展
    一、 军备合作
    二、 情报合作
    三、 太空合作
    四、 网络安全合作
    五、 反恐合作
第三章 美澳同盟视野的拓展
    一、 向东北亚地区的拓展
        (一) 美澳同盟视野向东北亚地区拓展的具体表现
        (二) 美澳同盟视野向东北亚地区拓展的动因
    二、 向东南亚地区的拓展
        (一) 美澳同盟视野向东南亚地区拓展的具体表现
        (二) 美澳同盟视野向东南亚地区拓展的动因
    三、 向南太平洋地区的拓展
        (一) 美澳同盟视野向南太平洋地区拓展的具体表现
        (二) 美澳同盟视野向南太平洋地区拓展的动因
第四章 美澳同盟伙伴的拓展
    一、 美澳同盟与日本:美日澳三边同盟的雏形?
        (一) 历史:美澳同盟以美日同盟的建立为前提
        (二) 现状:美澳日联合势头不断抬升
        (三) 动因:美澳日联手应对中国崛起
        (四) 趋势:美澳同盟短期内不会发展为美澳日三边同盟
    二、 美澳同盟与东盟:美国重返亚太的重要依托
    三、 美澳同盟与印度:“印—太”时代的地缘政治伙伴
        (一) 美国:联澳拉印,推进“重返亚太”至“印—太”
        (二) 澳大利亚:沟通东西,连接两洋的天然“桥梁”
        (三) 印度:遏制中国,“印—太”概念最大的受益者
第五章 美澳同盟机制与功能的拓展
    一、 美澳同盟机制的拓展
        (一) 外交防务磋商机制
        (二) 经贸机制
        (三) 军演机制
    二、 美澳同盟功能的拓展
        (一) 基石功能
        (二) 通道功能
        (三) 支撑功能
        (四) 补充功能
第六章 美澳同盟面临的困境
    一、 中国崛起给美澳同盟带来的困境
    二、 美国超凡地位终结给美澳同盟带来的困境
        (一) 美硬实力下降引起澳对其信心动摇
        (二) 美希冀澳分摊更多防务成本致使盟友不快
        (三) 美战略注意力游移引发澳大利亚担忧
    三、 澳大利亚自主意识增强给美澳同盟带来的困境
        (一) 美澳在同盟内地位不平等可能引发矛盾
        (二) 美澳在同盟内权力义务不平衡可能引起摩擦
        (三) 美澳同盟内澳大利亚自主意识增强的具体表现
第七章 中国的应对之道
    一、 在加大澳对华经济依赖度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和推进双、多边经贸机制
        (一) 主动寻求加入 TPP
        (二) 力争早日签署中澳自贸协定
        (三) 全力支持东盟推进 RCEP
    二、 加强在政治领域和教育领域的沟通和交流
        (一) 构建和丰富多渠道层次的政治交流机制
        (二) 强化在现有 G20 框架下的沟通协作
        (三) 深化中澳之间的教育交流
    三、 加强军事交流的同时适度武力威慑
        (一) 加强中澳两军间的高层互访、联演联训和舰艇互访
        (二) 加快南海岛礁的军事开发进程,威胁震慑驻澳美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2000 年以来美澳关系大事记
附录 2:《澳新美安全条约》
附录 3:美澳各自自贸协定签订情况一览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6)我军俘虏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我军俘虏工作的基本内涵
    2.1 我军俘虏工作的概念
        2.1.1 战俘和俘虏
        2.1.2 优待俘虏和宽待俘虏
        2.1.3 我军俘虏工作
    2.2 我军俘虏工作相关概念辨析
        2.2.1 我军俘虏工作与联络工作
        2.2.2 我军俘虏工作与俘虏政策
        2.2.3 我军俘虏工作与战时政治工作
    2.3 我军俘虏工作的特征
        2.3.1 工作对象的特殊性
        2.3.2 政治要求的敏感性
        2.3.3 政策制度的保障性
        2.3.4 教育改造的灵活性
        2.3.5 影响范围的深远性
    2.4 我军俘虏工作的地位作用
        2.4.1 我军俘虏工作是国家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4.2 我军俘虏工作是争取政治主动和瓦解敌军的重要手段
        2.4.3 我军俘虏工作是体现军队文明程度的重要保证
        2.4.4 我军俘虏工作是提升国家和军队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第三章 我军俘虏工作的理论基础
    3.1 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3.1.1 瓦解敌军思想
        3.1.2 统一战线思想
    3.2 我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
        3.2.1 践行根本宗旨
        3.2.2 实行军内民主
        3.2.3 宽待俘虏
    3.3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仁义思想
        3.3.1 理性待俘
        3.3.2 运用俘虏瓦解敌军
        3.3.3 视俘为己出
    3.4 国际人道主义
        3.4.1 国际人道法的历史演变
        3.4.2 国际人道法关于战俘权利待遇的主要内容
        3.4.3 国际人道法关于战俘问题的局限性
    3.5 俘虏工作相关学科理论
        3.5.1 心理学理论
        3.5.2 社会学理论
        3.5.3 管理学理论
第四章 我军俘虏工作的实践历程
    4.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俘虏工作
        4.1.1 明确了“不搜俘虏腰包”的政治纪律
        4.1.2 奠定了俘虏工作的组织基础
        4.1.3 创建了宽待俘虏的政策体系
        4.1.4 确立了争取进步俘虏的方针策略
    4.2 抗日战争时期的俘虏工作
        4.2.1 设立了各级敌军工作部门
        4.2.2 概括了政治工作三大基本原则之一
        4.2.3 阐明了伪军工作的方针策略
        4.2.4 建立了延安日本工农学校
        4.2.5 成立了在华日人反战同盟组织
    4.3 解放战争时期的俘虏工作
        4.3.1 确立了“即俘即补即战”的俘虏工作方针
        4.3.2 开展了大规模改造解放战士活动
        4.3.3 完善了宽待俘虏政策体系
        4.3.4 指明了教育改造俘虏军官的基本方法
    4.4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俘虏工作
        4.4.1 加强了敌军工作机构建设
        4.4.2 设立了战俘管理处
        4.4.3 丰富发展了宽待俘虏政策体系
        4.4.4 健全了适合外籍俘虏的管理教育方法
        4.4.5 开展了基于宽俘事实的国际宣传
    4.5 建国后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的俘虏工作
        4.5.1 健全了俘虏收容管理机构
        4.5.2 颁布了俘虏须知
        4.5.3 规范了俘虏工作流程
第五章 我军俘虏工作的效果评估和经验总结
    5.1 我军俘虏工作的效果评估
        5.1.1 定性评估
        5.1.2 定量分析
    5.2 我军俘虏工作的基本经验
        5.2.1 坚持把俘虏工作作为事关全局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
        5.2.2 坚持围绕党和军队制定的宽待俘虏方针政策开展工作
        5.2.3 坚持结合俘虏工作实践加强机构队伍建设
        5.2.4 坚持紧贴俘虏基本情况和舆论宣传变化开展实施
        5.2.5 坚持通过以俘管俘和以俘制俘增强俘虏工作效果
        5.2.6 坚持在教育改造中提高俘虏工作能力
第六章 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我军俘虏工作的创新发展
    6.1 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俘虏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
        6.1.1 制约干扰因素增多
        6.1.2 对象构成日趋复杂化
        6.1.3 运行机制日益交互化
        6.1.4 涉俘事务舆论宣传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6.2 科学借鉴近几场局部战争美军战俘事务的方式方法
        6.2.1 重视法规建设,依法组织开展战俘事务
        6.2.2 健全组织机构,推动战俘事务有序实施
        6.2.3 确立标准化作业环节,规范战俘事务流程
        6.2.4 开展俘前训练,帮助军人应对可能的被俘情况
        6.2.5 完善战俘及失踪人员遗骸搜寻处置机制
        6.2.6 构建归俘权益保障制度体系
    6.3 继承发扬我军俘虏工作的优良传统
        6.3.1 坚持传承宽待俘虏的政治优势
        6.3.2 坚决贯彻执行上级制定的政策法规
        6.3.3 始终着眼国家和军队的整体战略布局
    6.4 科学设计信息化战争我军俘虏工作的任务流程
        6.4.1 收容处置
        6.4.2 集结转送
        6.4.3 管理教育
        6.4.4 遣返安置
    6.5 推进我军俘虏工作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
        6.5.1 联合俘管能力
        6.5.2 教育改造能力
        6.5.3 瓦解敌军能力
        6.5.4 对敌宣传能力
        6.5.5 信息运用能力
    6.6 加强我军俘虏工作建设的主要途径
        6.6.1 完善适应战时的俘虏工作法规政策
        6.6.2 优化着眼实战的俘虏工作体制编制
        6.6.3 制定齐全配套的俘虏工作预案体系
        6.6.4 建设全面先进的俘虏工作信息系统
        6.6.5 健全军民融合的俘虏工作协调机制
        6.6.6 建立高效顺畅的俘虏工作系统工程
        6.6.7 构建烈士及被俘失踪人员遗骸搜寻处置机制
        6.6.8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归俘权益保障制度
结束语
致谢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我军俘虏工作历史简表
附录B 美军战俘事务专业词汇
附录C 信息化战争我军俘虏工作系统工程图

(7)现代战争制胜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军事训练实战化
    2.1 实战化军事训练的美好愿景
    2.2 实战化军事训练的技术基础
    2.3 实战化军事训练的未来展开
第三章 舆论宣传技术化
    3.1 舆论宣传的人工作业
    3.2 舆论宣传的电讯手段
    3.3 舆论宣传的网络空间
第四章 后勤保障精确化
    4.1 后勤保障的时间精确化
    4.2 后勤保障的地点精确化
    4.3 后勤保障量的精确化
第五章 武器装备智能化
    5.1 武器装备的远程化
    5.2 武器装备的信息化
    5.3 武器装备的无人化
第六章 代结语:现代战争制胜机理的关键是可控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习期间取得的学术成就

(8)美国海外基地体系的演变 ——一项基于战略认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主要理论创新与代表性观点
    第四节 基本的研究思路、方法与论文架构
    注释
第一章 冷战结束以前美国的海外基地体系
    第一节 地缘政治理论及美国的战略认知
    第二节 实力的增长与海外扩张的酝酿-1898年以前
    第三节 美国1898到1945年的基地体系
    第四节 冷战前期(1945-1970年)美国的全球基地扩张
    第五节 冷战后期(70年代以后)美国的海外基地体系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冷战后美国的地缘认知与欧亚大陆基地体系
    第一节 冷战后美国的地缘认知与国家战略
    第二节 美国在亚太地区战略基地的调整
    第三节 美国在欧洲基地的调整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冷战后美国的威胁认知与基地的功能拓展
    第一节 冷战后美国的国家利益认知与海外基地
    第二节 海外基地传统功能的延续:威慑、威逼与战争
    第三节 反恐与美国大中东地区基地拓展
    第四节 非传统安全与美国海外基地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冷战后美国的大国认知与中国周边基地调整
    第一节 冷战后美国对中国的认知与基地调整
    第二节 美国海外驻军与中国的国家利益
    第三节 美国军事基地调整对中国的政策启示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美国海外基地的安全困境:评介与思考
    第一节 美国与东道国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美国海外基地与联盟困境
    第三节 美国海外驻军的争议与思考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论
    一 研究总结
    二 本研究的政策启示
    三 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9)科学技术与体系作战能力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体系、体系作战与体系作战能力
    2.1 体系是人在回路的系统
        2.1.1 体系都是系统,但系统并不都是体系
        2.1.2 “人在回路”是体系的核心特征
    2.2 军事斗争都是体系作战
        2.2.1 冷兵器条件下:基于声光系统的体系作战
        2.2.2 热兵器条件下(含机械化):基于电讯系统的体系作战
        2.2.3 信息化条件下: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
    2.3 体系作战能力的基本构成
        2.3.1 体系认知能力
        2.3.2 体系动员能力
        2.3.3 体系攻防能力
        2.3.4 体系成长能力
第三章 科学技术与体系认知能力建设
    3.1 体系认知能力的内涵
        3.1.1 体系认知能力的控制对象:信息
        3.1.2 体系认知能力的控制目标:决策优势
        3.1.3 体系认知能力建设的内容:信息获取、信息增值、最后决断
    3.2 信息获取
        3.2.1 拥有更多信息是作战体系的天性
        3.2.2 科学技术改进信息获取的两条途径
        3.2.3 改进信息获取技术需同步改进信息处理技术
    3.3 信息增值
        3.3.1 知识是信息增值的土壤
        3.3.2 知识地位不断提升
        3.3.3 “四个任何”到“五个恰当”
    3.4 最终决断
        3.4.1 越发复杂的“算”
        3.4.2 辅助决策系统的兴起
        3.4.3 人机结合的必要性
第四章 科学技术与体系动员能力建设
    4.1 体系动员能力的内涵
        4.1.1 体系动员能力的控制对象:作战系统
        4.1.2 体系动员能力的控制目标:构成优势
        4.1.3 体系动员能力建设的内容:作战系统的效能、种类和动员潜力
    4.2 作战系统的效能
        4.2.1 粗放规模型改进
        4.2.2 作战系统的信息化改造
        4.2.3 信息时代里的“以减促增”
    4.3 作战系统的种类
        4.3.1 科学技术对作战系统多样化程度的提升作用
        4.3.2 新型作战力量发展中“新”与“成熟”矛盾的逐渐化解
        4.3.3 多样化与专业化的进程
    4.4 动员潜力
        4.4.1 动员潜力的基础性地位
        4.4.2 动员潜力的增强与充分利用
        4.4.3 信息时代作战力量的精确运用
第五章 科学技术与体系攻防能力建设
    5.1 体系攻防能力的内涵
        5.1.1 体系攻防能力的控制对象:敌方作战体系
        5.1.2 体系攻防能力的控制目标:作战胜势
        5.1.3 体系攻防能力建设的内容:攻防目标、攻防强度、攻防效果
    5.2 攻防目标
        5.2.1 科学技术拓展战争维度
        5.2.2 制权论的更迭
        5.2.3 心理战渐趋成熟
    5.3 攻防强度
        5.3.1 影响杀伤效能的因素
        5.3.2 攻防强度提升的三条途径
        5.3.3 谨慎使用的核武器
    5.4 攻防效果
        5.4.1 精度的提升
        5.4.2 精确攻防的三个方面
第六章 科学技术与体系成长能力建设
    6.1 体系成长能力的内涵
        6.1.1 体系成长能力的控制对象:关系
        6.1.2 体系成长能力的控制目标:结构优势
        6.1.3 体系成长能力建设的内容:自修复、自升级、自适应
    6.2 自修复
    6.3 自升级
        6.3.1 信息交互系统是自升级的基础
        6.3.2 纵向繁衍向横向一体的转向
    6.4 自适应
        6.4.1 自适应的核心是求变
        6.4.2 战争模拟的发展
        6.4.3 灵活:信息时代的制胜法则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中的互联网因素 ——基于美国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对国家安全的研究
        对互联网与国家信息安全关系的研究
    第三节 基本概念界定
    第四节 基本议题和理论假设
    第五节 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分析框架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互联网对国家信息安全的影响
    第一节 互联网与国家军事信息安全
        一、军事信息网络化
        二、网络战
    第二节 互联网与国家政治信息安全
        一、国内传统政治模式的新挑战
        二、国际政治体系重构的新力量
    第三节 互联网与国家经济信息安全
        一、互联网基础设施与国家经济信息安全
        二、互联网信息与国家经济信息安全
        三、互联网产业与国家经济信息安全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性主义视角下的国家信息安全观及其批判
    第一节 现实主义视角下的国家信息安全
    第二节 新自由主义视角下的国家信息安全
    第三节 基于理性主义的国家信息安全观的局限
第三章 系统论和建构主义的融合及其在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分析中的应用
    第一节 系统论及其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节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国家信息安全观
    第三节 系统论与建构主义整合后的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分析框架
第四章 案例分析:互联网时代的美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转型
    第一节 战术防御——“9?11”前的美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
    第二节 战略进攻——“9?11”后的美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
        一、通过顶层设计确立信息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战略地位
        二、建立并规范网络信息安全法律体系
        三、建立并健全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机构
        四、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和动员
        五、大力投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与产业
        六、高调推行“网络战”
        七、将互联网作为政治渗透的新工具和意识形态斗争的新战场
    第三节 美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效果评估
结语
中英文参考文献
后记
附件
    附件1 PPES 和PPBE
    附件2 美国政府发布有关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部分文件
    附件3 美国制定的有关网络及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部分)
    附件4 美国与网络及信息安全管理有关的机构
    附件5 美国《加强网络安全法》(选编)

四、美陆军月底模拟对伊作战(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2]特朗普政府对华军事战略问题研究[D]. 孙波. 国防科技大学, 2019
  • [3]美军F-35型机战斗力生成模式研究[D]. 包家钰.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4]基于云计算的舰船目标图像识别[D]. 张羽.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5]同盟拓展:21世纪初美澳同盟关系研究[D]. 程鹏翔. 吉林大学, 2015(08)
  • [6]我军俘虏工作研究[D]. 张旺.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4(02)
  • [7]现代战争制胜机理研究[D]. 游骏.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4(03)
  • [8]美国海外基地体系的演变 ——一项基于战略认知的研究[D]. 徐瑶. 复旦大学, 2013(03)
  • [9]科学技术与体系作战能力建设[D]. 徐振兴.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2(11)
  • [10]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中的互联网因素 ——基于美国的实证研究[D]. 赵衍.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美军将在月底模拟对伊拉克的战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