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盆景形式和树种

常见的盆景形式和树种

一、常见盆景形式与树种(论文文献综述)

王曼[1](2021)在《长沙县浔龙河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发展,植物专类园研究不断兴起,高品质专类园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改善专类园景观品质,是现代园林发展一个方向。在我国,紫薇的栽培历史久,品种多,可观赏,适应强,易管理,应用广,紫薇专类园发展趋势良好,有丰富景观、弘扬文化、科研科普、种质资源保存等功能,并为绿化产业带来新发展。在这样前提下探讨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就显得意义重大。通过浔龙河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为例,借鉴相关案例经验,讨论相关概念理论,探析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相关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梳理国内外植物专类园、紫薇专类园的概念、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得出:紫薇专类园形成渊源为专类药圃,且经历各阶段发展远播国外,目前紫薇相关研究包括栽培、繁殖、选育、抗性研究、园林应用。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预测。以湖南邵阳双龙紫薇园、湖北襄阳中华紫薇园、湖南南岭植物园紫薇专类园、上海辰山植物园绣球专类园、贵州六盘水梅花山景区五个案例为借鉴,提炼出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相关参考经验,包括理念定位、总体规划、植物配置、文化表达、紫薇艺术造型、紫薇后期维护、文创活动开展及运营管理等,为后期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指明方向提供想法。归纳相关基础理论;梳理植物专类园的分类及设计要点;探讨紫薇专类园的特点,包括紫薇现有种质资源、景观效应、文化底蕴、适用类型、园林应用、功能作用等。依照植物专类共性与紫薇特性,总结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得出规划层面,包括环境分析、资源整合、主题定位、规划布局等方法;得出设计层面,包括山水地形、道路及铺装、植物造景、园建及小品、文化展示等方法的相关探讨。完成长沙县浔龙河紫薇专类园景观规划与设计。项目位于湖南省长沙县果园镇双河村,占地面积约12.6hm2,是近郊重要的景观节点。项目拟收集湖南地区适用的共6个紫薇种,包括使用了品种约50余种,种植约800余株,突出紫薇专类特色。项目设计实践包括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设计、节点扩初。并通过植物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入,总结营造具有植物文化观赏性及地域文化展示性结合的紫薇专类园的参考模式,并对论文理论的适用性进行论证。

于江珊[2](2020)在《罗汉松园植物造景研究与评价 ——以南宁园博园罗汉松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植物专类园既是保存植物种质资源的基因库,又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途径,还是专科、专属和专类植物研究与展示的重要基地。随着园林事业的不断发展,植物专类园也逐步呈现主题多元化的趋势,目前我国已经兴建了许多如梅花、牡丹、杜鹃、桂花等观赏植物专类园,但以罗汉松为主题的植物专类园还比较罕见,相应的研究也较少。南宁园博会罗汉松园是一个集罗汉松植物品种保护、园艺展示、科学研究以及科普教育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罗汉松专类园,本研究以其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深入调查分析园内罗汉松主题景观与植物群落,并对植物景观美景度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之上探究影响其美景度的景观要素,从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归纳总结出罗汉松专类园在植物造景时应从规划设计、植物生态习性、游憩需求及审美需求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为我国日后进行罗汉松专类园建设时提供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对罗汉松园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罗汉松主题景观造景分析:园内景观依据其特色分为六个景观分区,罗汉松植于除次生林带之外的五个景观区域,园中共有罗汉松35种,共计343棵;罗汉松在不同景观分区的配置形式包括孤植、对植、丛植、列植、散植、盆景栽植多种类型;在造景形式上,结合不同的园林要素如山石、建筑、水体、园路、绿化以及主题工艺构成不同的景观类型;运用了欲扬先抑、虚实结合、步移景异、巧借自然的造景手法。(2)植物群落景观调查分析:通过总体普查与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调查,共记录园内观赏植物68种,隶53科62属;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种类比为1.1:1.3:1,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种类比为12.6:1;植物群落空间以半开敞式为主;乔木、灌木、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平均值为4.267。(3)景观评价研究:研究采用SBE美景度评价法对园内植物景观进行景观质量评价,并结合SD语义分析法对其各景观因子进一步量化,利用SPSS 24.0软件对美景度及各评价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不同的评价群体具有较为一致的审美取向。模型显示色彩美、天际线、层次感与和谐度是影响罗汉松植物景观美景度的主要因子,这四个方面应该是今后罗汉松专类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工作中首要考虑的方向。

王浩成[3](2020)在《明清时期徽州私家园林空间研究》文中指出徽州园林,狭义上指在徽州地区修建的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支。根据内容、功能以及形式又可细分为水口园林、私家园林以及寺社园林这三种类型。徽州私家园林多为宅园,属于私宅园林,设计修建的过程中保留了江南园林的一些共性,同时也具有一定徽州地域的个性。由于历史等原因,如今仅有少量徽州私家园林存留于世,学术界对于徽州私家园林也缺乏系统且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测绘、综合文献分析等手段研究徽州私家园林空间特征。同时与这一时期的其他江南园林进行比较分析,初步探索徽州私家园林与周边江南园林地域亚风格之间的坐标关系。徽商为中国三大商帮之一,自东晋形成,宋代开始活跃,至明清时期发展到达鼎盛,在商业领域占据操纵、垄断和独占的地位,甚至有“无徽不成镇”之说。徽商斥资在桑梓故里修建的私家园林在空间方面有着哪些特征,与同一时期的其他江南园林又有着怎样的联系,这是本文选题的出发点。第二章介绍了徽州园林的产生和发展,包括地域与文化背景,二者环环相扣,不仅促成了徽商的诞生更影响了徽州人的世界观与审美追求,这对于造园的风格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之上第三章系统介绍了徽州私家园林的空间类型以及要素特征,对园林空间从立意、类型、手法、意境等角度进行了重点论述。第四章通过坐隐园、碧园等两处徽州私家园林进行案例复原分析,对以上的空间分析进行论证,并与同时期苏州园林进行对比研究,初步推论徽州私家园林与其他江南园林的关系。最后一章是对全文的系统性总结。本文是对徽州私家园林的一次较为系统性的探索与研究。徽州园林是江南私家园林重要分支,是徽州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徽州私家园林空间的解析,完善了徽州园林的体系与内容,为今后古典园林的相关研究提供支持。

周航[4](2020)在《基于初中生物学知识的川派盆景校本课程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是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地制宜地设置特色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成为如今优化课程体系的重要趋势。川派盆景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知名度甚小。因而在其发源地所在区县的初级中学开展相应的校本课程实践研究,在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方面,有着显着的优势和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和数据分析法,在笔者所在初级中学开展以川派盆景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实践研究。首先,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相关理论,分析课程实施的可行性,并结合本地川派盆景资源和初中生物教学经验,设计课程纲要及课时学历案。然后,以本校七年级川派盆景校本课程选修班为实验对象,实施为期12周的川派盆景校本课程教学实践。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以学历案为载体,采取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式,配合小组合作、探究性教学等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同时,在七年级平行班中挑选一个没有人参加该课程的班级作为对照班,实施常规生物教学,进行对比研究。为了检测该课程实施的效果,在课程实施前后,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分别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生物学习兴趣进行了调查,并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同时,统计了实验班学生生物学科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利用单样本t检验与全年级平均成绩进行对比分析。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实施该校本课程,能够显着提升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与技能、探究性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的水平,以及生物学习兴趣;但在提升生物学科成绩方面效果不明显。说明在初中开设川派盆景校本课程具有可操作性和一定的实效性。本研究通过开发并实施川派盆景校本课程,提升了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学习兴趣,并有望在提升学生生物学科成绩上有所突破;同时,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丰富了学校课程体系。提升了学生对川派盆景知识的了解,且开辟了传承川派盆景传统文化的新方式。也为本校及本地区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开设提供了参考意见。其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也为常规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设计思路。

耿丽[5](2020)在《徽州古村落树木文化特征研究》文中认为树木是生态环境的基础,是不可多得的宝藏,而树木文化更是不容忽视的。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们开始愈发重视树木及树木文化。徽州古村落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本文选择黄山市8个古村落作为研究地,以其树木作为研究对象,重点通过研究树木文化总结出其特征。旨在挖掘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要素为人们所利用,为树木文化应用提供参考意见;吸引更多的人去关注、研究、传承树木文化;为中国树木文化注入新活力以及呼吁更多人去保护古树名木。本文将理论与调查相结合,采取多种方法对徽州古村落古树名木、24个典型树木配置样方和随机取样的200份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取得如下成果:(1)系统分析徽州古村落树木文化。结合文献资料与实地调研结果,首先从地理环境、树木自然属性、社会人文三个方面梳理影响徽州古村落树木选择的因素;其次对徽州古村落树木的美学、文化、实用价值进行探讨;然后从个体文化、组合文化、衍生文化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徽州古村落树木文化内涵;最后剖析宏村、唐模、呈坎、西溪南、棠樾5个古村落内古树名木历史以及蕴含的文化。(2)总结徽州古村落树木文化特征。根据分析出的徽州古村落树木文化,创新性总结出徽州古村落树木文化具有如下8个特征:地域性、多样性、多元性、哲学性、包容性、历史性、象征性、实用性。(3)提出树木文化应用建议。将总结出的徽州古村落树木文化特征与有效问卷调查结果相结合,提出6点应用树木文化的建议。

赵梦凡[6](2020)在《《盆景制作与赏析》(节选)英译项目报告》文中指出盆景是中国优秀传统艺术,是以植物、山、石、水等元素为基本材料,在盆内构造出的自然景观。在经过一系列的艺术创作和园艺栽培后,即使普通如树苗、小草的素材也能呈现出别样的艺术效果。也正是由于盆景的这一特点,人们将盆景称为立体的画与无声的诗。可以说,盆景艺术是东方审美与匠心技艺的结合,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艺术的独特理解。《盆景制作与赏析》主要介绍不同流派盆景的制作方法和观赏价值,内容详实,既有作者制作盆景的独到心得,也包含对盆景艺术的美学和哲学价值的思辨。本报告选取《盆景制作与赏析》“松柏杂木篇”的英译实践作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此类文本的译法译技。鉴于此类文本多为复合型文本,兼具信息、感召等多种功能,因此在翻译过程我们既要忠实再现原文主要内容,同时要尽量传达原文的理念和风格。本报告以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为理论指导,从词汇、句法、语篇三个层面分析翻译难点和形成原因,同时对相应的翻译方法和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在词汇层面上,作者主要使用直译、意译、音译、直译加注等方法进行翻译,力求凸显术语的专业性,保留文化负载词中的文化要素;在句法层面上,作者运用倒译、分译、转换等技巧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在语篇层面上,主要采用省译、增译、合并、重组等翻译技巧,以保证连贯性和一致性,准确传达原文作者的初衷和理念。此项英译实践对专业知识和语言表达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本文作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相关资料,遵循翻译的目的论原理,尝试总结出切实可行的翻译方法与技巧。本文作者希望通过对翻译难点、译例和翻译技巧的分析,能对同类文本的翻译实践提供借鉴。

吴妙薇[7](2019)在《景区村庄庭院植物景观研究 ——以安吉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庭院绿化作为乡村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地区生态景观的呈现具有重要意义。安吉作为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发源地,其景区村庄植物景观相对成熟,因而选择具有典型性的5个3A级景区村庄为对象进行调研。结合相关学科理论,对该地区庭院植物景观进行系统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调研地庭院植物情况:大竹园村(82科185种)、双一村(77科151种)、龙王村(90科218种)、尚书圩村(79科169种)、余村村(86科211种)。分布较广的科有蔷薇科、豆科、菊科、百合科等。植物生长型构成以乔,草本植物种类为多,藤本种类最少。植物归化率分别为:大竹园村(31.9%)、双一村(31.9%)、龙王村(32.6%)、尚书圩村(23.7%)、余村村(37%)。植物用途组成上,以观赏性植物为最高,其次为食用类。分析了案例地庭院植物的观赏特性,统计得:观花型植物共131种,季节性色叶植物共46种,观果植物共89种,及较多的蔬果资源植物。(2)分析调研地庭院乔灌层植物群落特征,得出各村乔灌层植物群落的主要优势种。多样性指数都较高,各村差异不大,乔木层最低为龙王村,最高为大竹园村;灌木层最低为大竹园村,最高为龙王村及余村。各村乔灌层植物相似性主要统计分析了各村的特有植物,最多为大竹园村7种,最少为余村3种。(3)对调查庭院依据庭院功划分为:生产型、观赏型、混合型、经营型、公共型五类,按建筑与景观风格划分为:现代型和乡土型,对比分析了各村各类型庭院构成及具体植物配置模式。最后,总结其庭院植物景观现状优劣,对此在提出相关优化建议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庭院植物景观营建的各因素(地域环境及人文因素等),提出营建原则,针对不同类型庭院推荐可供参考的配置模式,为同类型村庄庭院植物景观建设提供参考借鉴。并根据调研景区村庄总植物名录,筛选出195种乡土植物。

曾惜[8](2019)在《梅花专类园组成要素及其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梅花作为中国传统名花之首,一直深受我国大众的喜爱,梅花景观从古延续至今。将传统名花结合专类园布置的园林模式是将我国传统园林风格与现代园林结合的一个良好案例。本文统计52处现代梅花专类园,总结其发展历史及现状特置,并从中选出8处典型梅园进行实地调研,剖析专类园中的植物、道路、建筑、小品、水体、文化、服务设施六大组成要素及其自然和人文特征,分析共性与特性问题。(1)梅花专类园组成要素。梅花专类园中六大组成要素的差异形成了各异的梅花专类园。所调查的8处专类园的地理区位相近,自然条件与地域文化都相似,梅花专类园在要素的运用中往往融入古典园林要素,造景手法有较高的相似性,而要素的差异性体现在专类园中的一些人文因素上,其中建筑要素和文化要素的一致性明显低于植物、山水、道路及服务设施。(2)梅花专类园自然要素。一般新建的专类园比年代久远的专类园梅花品种丰富,早期梅园中江梅、果梅比例略高,而更多现代梅花专类园多以中花品种的宫粉梅、朱砂梅混合种植,整体色彩集中在粉红色系、紫红色系。梅花以孤植、群植为主要应用形式,形成了花海、盆景、特色造型树、梅花大道等典型梅花景观,突出的是梅花的色彩与姿态。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品种比例约为1:1,但常绿植物在实际运用数量上高于落叶植物,多用于地被、背景,而落叶植物多起点缀作用。园中的山石与水体大多保持自然形态,山石以展示姿态为主的特置石居多,在景观手法运用上并不讲究,而水体景观则更常被专类园所忽视。(3)梅花专类园人工要素。人工要素包括建筑、园路、服务设施。建筑低矮、色彩朴素,以空间通透的建筑为主,但布局大多零散,建筑间关系联系不紧密。山石以太湖石、黄石为主要材料,运用上以特置石为主,是梅花专类园中题写诗词,景名的重要载体。水体要素保留自然水体姿态,小园“聚”,大园“散”,临水景观的运用较为单一。园路和服务设施作为实用性的要素多以木质、石材等自然材料为主,与梅花专类园的整体风格相融合,但在细部装饰上可以围绕梅花图案衍生出多种变化,体现专类园自身特点。(4)现代梅花专类园满意度分析和设计手法。游客对植物要素的期望值明显高于其他要素,但实际满意度较低,考虑游客将梅花花色及姿态作为关注的元素,相应的梅花花海景观及盆景园应作为专类园的重点设计方向。其次游客对建筑、山石的满意度明显低于期望值,且这两类要素在不同梅花专类园中的运用水平相差较大,可将此类要素作为后期梅花专类园建设的重点。梅花专类园中的组成要素是固定的,只有在固有的景观要素设计中进一步创新,提取场地自身元素,提升各要素设计水平,才能避免梅花专类园景观的趋同性,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梅花专类园。

毛致异[9](2019)在《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休闲农庄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新型农村社会生产组织形式。但我国休闲农庄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其中许多城郊休闲农庄在建设中都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理论指导,特别对城郊休闲农庄中植物景观设计的理论研究更加缺乏。基于此,笔者通过对长沙城郊地区数十家休闲农庄植物景观的实地调研,结合相关理论知识的指导,旨在探索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的基本方法,为未来相关设计提供借鉴和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查阅文献,总结分析国内外有关休闲农庄和植物景观设计的理论研究成果,明确了休闲农庄、植物景观设计的理论定义及其二者相互关系。在相关学科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设计的目标和原则。(2)通过对长沙城郊数十家休闲农庄的实地调研及游客意愿问卷调查。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明确了游客对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营造的意愿情况。结合实地调研,整理了长沙城郊休闲农庄常见的植物种类,总结出了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的诸多问题:缺乏对青少年自然教育的作用;地域文化特色缺失;缺乏对不同功能区不同人群需求的考虑;对不同功能区之间空间关系的认知不足;缺少空间层次感;季节局限性太强;后期养护管理匮乏;产业化发展力度不足等。以此提出相应的提质改造建议。(3)根据实地调查结果的分析,结合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设计相关指导理论。从植物选择、配置方式、艺术美学创造、文化价值体现、后期养护管理、产业结构模式、青少年的自然教育等七个角度提出了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方法。结合青少年自然教育的不同需求,还探讨了城郊不同地理环境中休闲农庄植物景观和城郊休闲农庄不同功能区中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的方法。(4)运用本文总结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方法,对长沙市龙溪湖休闲农庄植物景观进行提质改造。通过具体实例,论证了理论与方法的可行性,为日后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提供了参考。良好的植物景观设计有助于城郊休闲农庄的提质和发展,而休闲农庄的发展符合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乡村振兴则是利国利民的伟大事业。

徐朕[10](2019)在《“文人树”盆景创作特征、创作影响及创作技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盆景艺术起源于我国,拥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作为相对成熟的艺术形式,现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艺术。“文人树”盆景属于树木盆景的一种,发源于中国的文人文化,自古以来就受到文人阶层的长期追求并得以继承和流传。“文人树”盆景有其自身的艺术语言特质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尤其能体现盆景创作者的个性、气质、风度和情感,从而越来越受到广大盆景工作者和爱好者的关注,且现已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文人树”盆景作品,对当今的中国盆景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是未来盆景发展和产业化的重要类型,但其理论仍需进一步完善和深入研究。本文研究认为,“文人树”盆景的发展经历“文人”、“文人画”、“文人树”、“文人树”盆景等历程,与当今“素仁格”盆景属同源异名,但“素仁格”盆景在意境上更加追求空灵和禅悟,形态上更为简洁;“文人树”盆景与普通盆景相比具有主干细长、枝高而稀、叶细短且冠幅较窄、根盘稳固并配小口浅盆等外观形态特征;其主要语言特质表现为自然语言更富野趣、线条语言简洁流畅、空间语言以少胜多、意境语言深邃悠远等。本文研究得出,“文人树”盆景是指具有体小、干细、枝高、叶稀、冠窄和荒皮等主要形态特征,极度表现作者孤傲、清逸的文人气质或富有幽玄、空寂禅意的一种特殊风格的树木盆景类型。“文人树”树形常见于环境恶劣的高山上的自然界树木,只是进行了适度艺术夸张,同样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本文在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文人树”盆景创作应重点掌握“九个创作环节”、“四个创作要点”和“三个关键方法”,以期为“文人树”盆景的普及、推广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二、常见盆景形式与树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常见盆景形式与树种(论文提纲范文)

(1)长沙县浔龙河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目的
        1.2.2 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植物专类园
        1.3.2 紫薇专类园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植物专类园
        1.4.2 紫薇
        1.4.3 小结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案例借鉴
    2.1 湖南·邵阳双龙紫薇园
        2.1.1 案例概况
        2.1.2 案例特色
        2.1.3 启示借鉴
    2.2 湖北·襄阳中华紫薇园
        2.2.1 案例概况
        2.2.2 案例特色
        2.2.3 启示借鉴
    2.3 湖南·南岭植物园紫薇专类园
        2.3.1 案例概况
        2.3.2 案例特色
        2.3.3 启示借鉴
    2.4 上海·辰山植物园绣球专类园
        2.4.1 案例概况
        2.4.2 案例特色
        2.4.3 启示借鉴
    2.5 贵州·六盘水梅花山景区
        2.5.1 案例概况
        2.5.2 案例特色
        2.5.3 启示借鉴
    2.6 小结
3 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相关理论及方法探讨
    3.1 相关基础理论
        3.1.1 园林美学
        3.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1.3 植物群落学
        3.1.4 符号学美学
    3.2 植物专类园分类及设计要点
        3.2.1 分类
        3.2.2 设计要点
    3.3 紫薇专类园的特点
        3.3.1 丰富的种质资源
        3.3.2 独特的景观效果
        3.3.3 深厚的文化底蕴
        3.3.4 多样的应用方式
        3.3.5 多种的园林应用
        3.3.6 广泛的功能作用
    3.4 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方法
        3.4.1 规划层面
        3.4.2 设计层面
    3.5 小结
4 长沙县浔龙河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
    4.1 项目概况
        4.1.1 基础条件
        4.1.2 场地现状
    4.2 设计总则
        4.2.1 设计依据
        4.2.2 设计原则
        4.2.3 设计定位
        4.2.4 设计目标
    4.3 总体规划
        4.3.1 景观结构与功能分区
        4.3.2 平面布局
    4.4 分区规划
        4.4.1 入口管理区
        4.4.2 生产科普区
        4.4.3 文化展示区
        4.4.4 紫薇品种区
        4.4.5 自然休闲区
    4.5 专项设计
        4.5.1 山水地形
        4.5.2 道路交通
        4.5.3 园建及小品
        4.5.4 市政工程
        4.5.5 植物景观规划
        4.5.6 文化体现
    4.6 重要节点设计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紫薇品种分类表格
附录B 主要节点初步设计图纸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罗汉松园植物造景研究与评价 ——以南宁园博园罗汉松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植物专类园
        1.3.2 植物景观
        1.3.3 植物造景
        1.3.4 景观评价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文献检索说明及领域维度分析
        1.4.2 植物专类园的研究综述
        1.4.3 植物景观评价的研究综述
        1.4.4 研究综述小结
    1.5 罗汉松属植物概述
        1.5.1 资源分布与品种分类
        1.5.2 植物美学与文化
        1.5.3 罗汉松的园林应用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方法
    1.8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方法研究
    2.1 植物造景相关理论
    2.2 专类园植物配置原则
    2.3 罗汉松造景研究
        2.3.1 罗汉松种植形式
        2.3.2 罗汉松与园林要素
        2.3.3 罗汉松造景特色
    2.4 植物景观评价方法研究
        2.4.1 植物景观评价方法应用频度分析
        2.4.2 不同方法的应用成果及方法特点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罗汉松主题景观调查与分析
    3.1 研究地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候条件
        3.1.3 植物资源
    3.2 罗汉松园规划设计
        3.2.1 整体布局
        3.2.2 景观分区
        3.2.3 设计解析
    3.3 品种及分布
    3.4 不同分区造景分析
    3.5 与园林要素的配合
    3.6 造景手法分析
    3.7 造景实例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罗汉松园植物群落调查分析
    4.1 调查内容与方法
        4.1.1 调查方法
        4.1.2 样地的选择
    4.2 研究方法
    4.3 调查结果分析
        4.3.1 种类构成分析
        4.3.2 生活型构成分析
        4.3.3 季相结构分析
        4.3.4 植物群落空间特征分析
        4.3.5 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分析
        4.3.6 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罗汉松专类园美景度评价
    5.1 评价对象
    5.2 评价思路
    5.3 样本的选取与解析
        5.3.1 评价样地选取原则
        5.3.2 评价照片采集与筛选
        5.3.3 评价样地解析
    5.4 评价群体选择
    5.5 评价程序
    5.6 数据处理
    5.7 结果分析
        5.7.1 不同测试组景观评价的相关性分析
        5.7.2 不同景观分区评价结果差异性分析
        5.7.3 不同景观类型评价结果差异性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SD法景观评价与因子分析
    6.1 评价程序
        6.1.1 评价者和评价方式
        6.1.2 评价因子和评价尺度的确定
    6.2 问卷数据处理
    6.3 SD法景观因子评价结果分析
        6.3.1 景观形象因子分析
        6.3.2 空间感知因子分析
        6.3.3 印象要素因子分析
    6.4 评价模型的建立
        6.4.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6.4.2 评价模型解释
        6.4.3 评价模型应用
    6.5 典型罗汉松园植物景观样地分析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讨论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罗汉松园植物名录表
    附录Ⅱ 罗汉松园30个植物群落样方图片
    附录Ⅲ 罗汉松园景观美学评价样本照片
    附录Ⅳ 南宁园博园罗汉松园植物景观质量评价问卷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明清时期徽州私家园林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缘起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 .明清时期的古徽州
        1.2.2 .徽州私家园林
        1.2.3 .园林空间
    1.3 .研究背景
        1.3.1 .古人的记述
        1.3.2 .今人的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综合文献调研
        1.5.2. 实地考察测绘
        1.5.3 .综合比较分析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徽州私家园林的产生和发展
    2.1 .自然背景
    2.2 .社会背景
    2.3 .文化背景
        2.3.1 .理学文化
        2.3.2 .风水文化
        2.3.3 .文化意识
    2.4 .徽州园林的发展概述
    2.5 .小结
第三章 徽州私家园林空间解析
    3.1 .建筑布局与园林空间
    3.2 .空间类型
        3.2.1 .“天井”
        3.2.2 .“庭”
        3.2.3 .“院”
        3.2.4 .“园”
    3.3 .空间要素分析
        3.3.1 .建筑要素
        3.3.2 .景观要素
        3.3.3 .装饰要素
    3.4 .空间布局手法
        3.4.1 .“序列”
        3.4.2 .“分割”
        3.4.3 .“对比”
        3.4.4 .“渗透”
    3.5 .空间与意境
    3.6 .空间特征
        3.6.1 .儒商并举,注重实用
        3.6.2. 规整简洁,富含理趣
        3.6.3. 小多活变,缩移模拟
    3.7 .小结
第四章 案例分析及对比研究
    4.1 .休宁县坐隐园
    4.2 .黟县宏村碧园
    4.3 .徽州私家园林与其他江南园林的对比研究
        4.3.1 .与苏州私家园林对比
        4.3.2 与扬州私家园林对比
        4.3.3 江南园林地域亚风格比较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基于初中生物学知识的川派盆景校本课程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 课程相关理论研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及过程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4 研究过程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生物科学素养调查前后测结果分析
    3.2 学习兴趣调查前后测结果分析
    3.3 考试成绩结果分析
    3.4 川派盆景知识了解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讨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徽州古村落树木文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徽州古村落研究
        1.1.1 徽州古村落定义
        1.1.2 徽州古村落选址
        1.1.3 徽州古村落布局
        1.1.4 徽州古村落文化
        1.1.5 徽州古村落建筑
    1.2 树木文化研究
        1.2.1 树木文化的概念
        1.2.2 国内树木文化研究
        1.2.3 国外树木文化研究
    1.3 徽州古村落树木文化研究
第二章 引言
    2.1 选题背景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意义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自然地理条件
        3.1.2 自然植物资源条件
        3.1.3 古村落概况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3.1 拍摄古村落树木景观照片
        3.3.2 调查古村落树木景观
        3.3.3 设计并分发调查问卷
        3.3.4 分析古村落树木景观及调查问卷
        3.3.5 归纳总结树木文化特征
第四章 徽州古村落树木资源与问卷调查分析
    4.1 徽州古村落树木资源调查与分析
        4.1.1 古树名木资源调查与分析
        4.1.2 典型样方树木资源调查与分析
    4.2 问卷调查与分析
        4.2.1 树木景观效果分析
        4.2.2 树木景观公众偏好分析
        4.2.3 树木文化认知度及途径分析
        4.2.4 树木文化的应用途径分析
        4.2.5 调查问卷分析小结
第五章 徽州古村落树木文化研究
    5.1 徽州古村落树木选择的影响因素
        5.1.1 地理环境因素
        5.1.2 树木自然属性因素
        5.1.3 社会人文因素
    5.2 徽州古村落树木价值
        5.2.1 美学价值
        5.2.2 文化价值
        5.2.3 实用价值
    5.3 徽州古村落树木文化内涵
        5.3.1 树木个体文化内涵
        5.3.2 树木组合文化内涵
        5.3.3 树木衍生文化内涵
    5.4 徽州古村落古树名木
        5.4.1 宏村古树名木
        5.4.2 唐模村古树名木
        5.4.3 呈坎村古树名木
        5.4.4 西溪南村古树名木
        5.4.5 棠樾村古树名木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2.1 树木文化应用建议
        6.2.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徽州古村落树木文化相关专题调查问卷
附录 B 调查所取古村落树木组成表
作者简介

(6)《盆景制作与赏析》(节选)英译项目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Project Introduction
    1.1 Project Background
    1.2 Project Significance
    1.3 Project Structure
Chapter Two Major Difficulties and Cause Analysis
    2.1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2.1.1 Lexical Features
        2.1.2 Syntactic Features
        2.1.3 Discourse Features
    2.2 Major Difficulties
        2.2.1 Translation of Words
        2.2.2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
        2.2.3 Discourse Translation
    2.3 Cause Analysis
        2.3.1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2.3.2 Cultural Differences
        2.3.3 Lack of Horticulture Knowledge
        2.3.4 Viewpoints Concerning Chinese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 Values
Chapter Three Solutions to Major Difficulties
    3.1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Skopos Theory
        3.1.1 Main Points
        3.1.2 Appliance of the Theory in Translation
    3.2 Solution to Lexical Difficulties
        3.2.1 Literal Translation
        3.2.2 Free Translation
        3.2.3 Literal Translation with Notes
        3.2.4 Transliteration
    3.3 Solutions to Syntactic Difficulties
        3.3.1 Inversion
        3.3.2 Separation
        3.3.3 Conversion
    3.4 Solutions to Discourse Difficulties
        3.4.1 Omission
        3.4.2 Addition
        3.4.3 Combination
        3.4.4 Reconstruction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and Recommendation
    4.1 Main Findings
    4.2 Sugges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Bibliography
Appendix The Author’s C-E Translation of Cultivation and Appreciation of Chinese Bonsai– Pine,Cypress and Miscellaneous Trees
Acknowledgements

(7)景区村庄庭院植物景观研究 ——以安吉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美丽乡村
        2.1.2 景区
        2.1.3 景区村庄
        2.1.4 庭院绿地
        2.1.5 植物景观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内乡村庭院植物景观的研究现状
        2.2.2 国外乡村庭院植物景观的研究现状
3 安吉县景区村庄庭院植物现状调查分析
    3.1 案例地景区村庄概况
        3.1.1 大竹园村概况
        3.1.2 双一村概况
        3.1.3 龙王村概况
        3.1.4 尚书圩村概况
        3.1.5 余村村概况
    3.2 庭院基本情况
        3.2.1 大竹园村
        3.2.2 双一村
        3.2.3 龙王村
        3.2.4 尚书圩村
        3.2.5 余村村
    3.3 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3.4 物种组成与特点分析
        3.4.1 植物科属种组成
        3.4.2 植物生长型组成
        3.4.3 乡土植物与外来植物组成
        3.4.4 植物用途组成
    3.5 观赏特性分析
        3.5.1 观花植物组成分析
        3.5.2 观叶植物组成分析
        3.5.3 观果植物组成分析
4 安吉县景区村庄庭院植物群落特征分析
    4.1 分析方法
        4.1.1 多度
        4.1.2 重要值分析
        4.1.3 多样性分析
        4.1.4 相似性分析
    4.2 调查结果与分析
        4.2.1 植物群落分析
        4.2.1.1 多度
        4.2.1.2 重要值
        4.2.1.3 优势种
        4.2.1.4 植物物种多样性
        4.2.1.5 植物物种相似性
5 各类型庭院植物配置模式分析
    5.1 按庭院功能侧重划分
        5.1.1 大竹园村
        5.1.2 双一村
        5.1.3 龙王村
        5.1.4 尚书圩村
        5.1.5 余村村
    5.2 按建筑与景观风格划分
6 安吉县景区村庄庭院植物景观优劣总结及营建策略
    6.1 各村庭院植物景观优劣总结
        6.1.1 各村庭院植物景观优势
        6.1.2 各村庭院植物景观劣势
    6.2 各村庭院植物景观优化建议
        6.2.1 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庭院植物景观
        6.2.2 绿化建设中注重经济效益的结合
        6.2.3 完善配套政策提高绿化建设积极性
    6.3 各景区村庄庭院植物景观营建
        6.3.1 庭院植物景观影响因素
        6.3.1.1 地域环境的影响
        6.3.1.2 人文因素的影响
        6.3.2 庭院植物景观营建原则
        6.3.2.1 经济实用性
        6.3.2.2 审美艺术性
        6.3.2.3 生态安全性
        6.3.3 庭院植物景观营造策略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与不足
        7.2.1 创新点
        7.2.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各村庭院木本植物重要值排序表
    附录二 Drude七级制多度等级划分标准
    附录三 调研景区村庄庭院乡土植物名录
    附录四 调研景区村庄庭院植物总名录表
    附录五 调研景区村庄庭院植物照片
个人简介
致谢

(8)梅花专类园组成要素及其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植物专类园研究
    2.2 梅花的起源和应用历史
    2.3 梅花专类园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2.4 梅花文化研究
3 梅花专类园自然要素特征分析
    3.1 植物要素特征分析
    3.2 山水要素特征分析
4 梅花专类园人工要素特征分析
    4.1 建筑要素特征分析
    4.2 道路及服务设施特征分析
    4.3 文化要素特征分析
5 梅花专类园要素满意度及喜爱度调查
    5.1 参与调查人群
    5.2 游客对梅花专类园要素喜爱度
    5.3 游客对梅花专类园要素满意度
    5.4 小结
6 梅花专类园组成要素设计方法研究
    6.1 影响专类要素景观的因素
    6.2 梅花专类园要素设计方法
    6.3 典型梅花专类园要素运用评述及提升建议
7 主要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梅园基本概况统计表
    附录二 梅园造园要素游客评价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发表主要论文
致谢

(9)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论题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研究进展
        1.3.1 休闲农庄研究概况
        1.3.2 休闲农庄植物景观研究概况
        1.3.3 研究不足及分析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2.1 调查背景与对象
    2.2 调查内容与方法
    2.3 游客意愿问卷调查结果与问题分析
        2.3.1 游客个人概况
        2.3.2 游客满意度调查
        2.3.3 游客主要行为分析
        2.3.4 游客对休闲农庄景观营造的期望
        2.3.5 游客对休闲农庄发展建议的认同度
    2.4 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现状调查
        2.4.1 观赏植物汇总
        2.4.2 果蔬类经济农作物汇总
        2.4.3 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现状
    2.5 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现状调查结果与问题分析
        2.5.1 缺乏对青少年自然教育的作用
        2.5.2 地域文化特色缺失
        2.5.3 缺乏对不同功能区不同人群需求的考虑
        2.5.4 对不同功能区之间空间关系的认知不足
        2.5.5 缺少空间层次感
        2.5.6 季节局限性太强
        2.5.7 后期养护管理匮乏
        2.5.8 产业化发展力度不足
    2.6 调查结论与建议
        2.6.1 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调查结论
        2.6.2 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建议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理论和方法
    3.1 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对象相互关系
        3.1.1 相关概念界定
        3.1.2 研究对象相互关系
    3.2 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指导理论
        3.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3.2.2 环境心理学理论
        3.2.3 植物群落学理论
        3.2.4 景观艺术美学理论
    3.3 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原则
        3.3.1 因地制宜原则
        3.3.2 以人为本原则
        3.3.3 参与互动性原则
        3.3.4 生物多样性原则
        3.3.5 文化科普性原则
    3.4 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目标
        3.4.1 生态友好目标
        3.4.2 植物保护目标
        3.4.3 艺术营造目标
        3.4.4 经济产业目标
    3.5 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方法
        3.5.1 植物选择
        3.5.2 植物配置方式
        3.5.3 植物景观艺术美学创造
        3.5.4 植物景观文化价值体现
        3.5.5 植物景观后期养护管理
        3.5.6 植物景观产业结构模式
        3.5.7 植物景观对青少年的自然教育作用
    3.6 城郊不同地理环境休闲农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方法
        3.6.1 城郊农田型休闲农庄
        3.6.2 城郊湿地型休闲农庄
        3.6.3 城郊山林型休闲农庄
    3.7 城郊休闲农庄不同功能区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方法
        3.7.1 农业生产区
        3.7.2 休闲娱乐区
        3.7.3 景观观赏区
        3.7.4 加工销售区
        3.7.5 农业科技展示区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沙市龙溪湖休闲农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
    4.1 项目概况
        4.1.1 区位分析
        4.1.2 自然条件分析
        4.1.3 项目现状分析
    4.2 景观设计构思
        4.2.1 设计目标
        4.2.2 设计主题
    4.3 总体规划设计——城郊湿地型休闲农庄
    4.4 植物景观提质改造总体设计策略
    4.5 不同功能区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
        4.5.1 农业生产区
        4.5.2 休闲娱乐区
        4.5.3 景观观赏区
        4.5.4 加工销售区
        4.5.5 农业科技展示区
    4.6 植物景观——青少年自然教育课堂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5.1 研究总结
        5.1.1 成果
        5.1.2 创新
    5.2 研究讨论
        5.2.1 不足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文人树”盆景创作特征、创作影响及创作技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文人树”盆景历史演变
        1.3.2 “文人树”盆景审美特质及主要艺术语言特征
        1.3.3 “文人树”盆景的表现形式和造型技法
        1.3.4 “文人树”盆景发展对当代中国盆景的影响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比较分析法
        1.5.3 跨学科研究法
        1.5.4 案例分析法
        1.5.5 经验总结法
    1.6 技术路线
2 盆景理论及相关知识
    2.1 盆景的概念与分类
        2.1.1 盆景概念
        2.1.2 盆景分类
    2.2 盆景艺术表现手法
    2.3 盆景艺术特点
3 “文人树”盆景的发展演变与创作特征分析
    3.1 “文人树”盆景主要文化渊源
        3.1.1 儒家文化
        3.1.2 道家文化
        3.1.3 禅宗文化
    3.2 “文人树”盆景的历史溯源
        3.2.1 “文人”
        3.2.2 “文人画”、“文人树”
        3.2.3 “文人树”盆景
        3.2.4 “文人树”盆景与“素仁格”盆景
    3.3 “文人树”盆景创作特征
        3.3.1 “文人树”盆景外观形态特征
        3.3.2 “文人树”盆景审美特征
    3.4 “文人树”盆景的定义
4 “文人树”盆景主要艺术语言特质及发展影响分析
    4.1 盆景主要艺术语言
        4.1.1 自然语言
        4.1.2 线条语言
        4.1.3 空间语言
        4.1.4 意境语言
    4.2 “文人树”盆景主要语言特质
        4.2.1 自然语言更富野趣
        4.2.2 线条语言简洁流畅
        4.2.3 空间语言以少胜多
        4.2.4 意境语言深邃悠远
    4.3 “文人树”盆景主要语言特质对当代中国盆景的影响
    4.4 “文人树”盆景的发展地位及需要注意的发展问题
        4.4.1 “文人树”盆景的发展地位
        4.4.2 “文人树”盆景发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5 “文人树”盆景创作技法研究
    5.1 九个创作环节
    5.2 四个创作要点
    5.3 三个关键方法
6 “文人树”盆景案例分析与创作实践
    6.1 “文人树”盆景经典作品分析
        6.1.1 松柏类“文人树”盆景作品鉴赏
        6.1.2 杂木类“文人树”盆景鉴赏
    6.2 “文人树”盆景创作实践
        6.2.1 创作条件
        6.2.2 创作树材
        6.2.3 创作案例
7 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未尽问题
    7.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创作的“文人树”盆景作品集
    附录2 :经典“文人树”盆景作品集(赵庆泉、韩学年)
    附录3 :与赵庆泉盆景艺术大师的一次访谈
    附录4 :本人参展作品获奖证书、展会现场及与大师合影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常见盆景形式与树种(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沙县浔龙河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D]. 王曼.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罗汉松园植物造景研究与评价 ——以南宁园博园罗汉松园为例[D]. 于江珊.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明清时期徽州私家园林空间研究[D]. 王浩成.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基于初中生物学知识的川派盆景校本课程实践研究[D]. 周航. 西南大学, 2020(01)
  • [5]徽州古村落树木文化特征研究[D]. 耿丽.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6]《盆景制作与赏析》(节选)英译项目报告[D]. 赵梦凡.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7]景区村庄庭院植物景观研究 ——以安吉县为例[D]. 吴妙薇.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8]梅花专类园组成要素及其特征分析[D]. 曾惜.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9]城郊休闲农庄植物景观提质改造设计研究[D]. 毛致异.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10]“文人树”盆景创作特征、创作影响及创作技法研究[D]. 徐朕.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常见的盆景形式和树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