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护理体会

治疗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护理体会

一、通腑泻下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病人的护理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盛世杰[1](2021)在《基于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对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收集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出血性中风患者的病例信息资料,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出血性中风患者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为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使用Excel 2016建立数据库,并对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证候和用药频数进行分析,利用SPSS 22.0对进行系统聚类,利用SPSS Modeler18.0的Apriori算法和神经网络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以男性为主,占总人数的28.51%。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发病比例为2.5:1。50岁到69岁年龄段的脑出血发病率最高,达到总人数的59.09%。出血性中风急性期出现频次最多的中医证候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类别为活血化瘀药、平肝熄风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等。使用频率最高的前10味中药是大黄、水蛭、瓜蒌、三七、石菖蒲、蒲黄、钩藤、龟甲、半夏、枳实。使用聚类分析将高频药物分为四类:分别是通腑药配伍活血药、化痰药、平肝潜阳药和“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方。使用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多以活血化瘀药、泻下药、化痰药和平肝息风药间的互相配伍为主。使用神经网络分析,得到核心药物组为石菖蒲、水蛭、三七、龟甲、瓜蒌、虻虫、大黄、蒲黄。结论: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治疗中重视活血化瘀类中药的使用。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用药多遵循化痰通腑、平肝潜阳和“破血化瘀,填精补髓”的治法,以活血药、化痰药、通腑药和平肝潜阳药间的配伍为主。

杨树升[2](2016)在《大承气汤及大黄素对大鼠脑出血的治疗作用及对Nrf2/Src/MAPKs通路的影响》文中指出背景: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属中医“出血性中风”范畴。历史上,通腑法治疗中风渊源悠久,并曾经广为运用。在现代,以王永炎为代表的通腑化痰治疗急性期中风的学派影响深远。临床中,ICH病人常发病即有大便不通(常持续35天,甚至10余天)等腑实之象。此时清者不升,浊者不降,气机升降乖逆,中焦阻塞不通。腑不通则窍不开,热不去必风不熄,平肝潜阳降逆诸法扬汤止沸缓不济急,唯通腑泻热一途釜底抽薪最为适宜。应用通腑法治疗ICH时以大承气汤最为常见,但其对ICH作用的现代医学确切机制尚不很明了。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是ICH后脑损伤最重要的机制。其中,小胶质细胞激活并获得吞噬性,以清除血肿及脑组织和红细胞坏死时产生的碎片。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也表达和释放促炎性因子,从而加重脑损伤。对ICH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究竟该抑制还是该促进的争议在持续。另外,对于如何有效地判断小胶质细胞是否激活及其程度,以及其形态、功能改变有否未尽知之规律等等问题,都值得学界研究。在ICH后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中,Nrf2/Src/MAPKs通路被激活,并对ICH产生影响。那么,大承气汤及大黄素对此是否也有影响?影响如何?阐明这个问题势必将对大承气汤及大黄素作用机制做出深刻揭示。目的:对胶原酶VII诱导ICH模型大鼠给予大承气汤及大黄素灌胃治疗,研究大承气汤及大黄素对ICH的治疗作用,及对N rf2/Src/MAPKs通路的影响及效应,并对ICH后小胶质细胞激活特点、规律进行探讨。方法:本实验对胶原酶VII诱导ICH模型大鼠给予大承气汤及大黄素灌胃治疗,采用组织化学、行为学检测、MRI、免疫组化、多重免疫荧光标记、免疫印迹等技术手段对ICH模型大鼠进行观察及评价。ICH模型复制及其评价:对3月龄SD雄性大鼠脑左侧CPU注射胶原酶VII 0.4U,以复制ICH动物模型。通过MRI结构像、TTC染色、行为学实验(平衡木实验、悬体扭转实验)及一般情况观察等方法来评价胶原酶VII注射后3 d时模型制作效果。大承气汤、大黄素对ICH治疗作用:对胶原酶VII注射大鼠给予大承气汤及大黄素灌胃治疗。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及体重改变,评估其整体疾病状态及恢复程度;行为学实验(平衡木实验、悬体扭转实验)观察ICH后大鼠一侧肌力改变程度,评价其神经功能缺损及恢复;MRI检测血肿体积以评估ICH后脑组织受损范围;普鲁士蓝染色评估ICH病理改变及恢复;MRI波谱检测出血区域脑组织乳酸水平。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及其规律:免疫组化(Iba-1)观察ICH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及规律;免疫组化(IL-1β、IL-10)及多重免疫荧光标记观察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类型及水平;普鲁士蓝染色观察ICH后小胶质细胞对铁的吞噬及铁沉积,以评价小胶质细胞吞噬功能和铁沉积病理改变。大承气汤、大黄素对ICH后Nrf2/Src/MAPKs通路的影响:免疫印迹观察Nrf2/Src通路的激活及其对下游MAPKs(ERK、JNK、p38)的作用,以及对促炎性因子(IL-1β、TNF-α)及抗炎性因子(Arg1、IL-10)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ICH模型成功复制胶原酶VII注射后3 d,大鼠一般状况差,体重下降。TTC染色示造模后左侧CPU局部组织结构被破坏。MRI结构像示造模后3 d时,左侧CPU出现高信号区,提示出血。行为学实验示造模后3 d时,大鼠因一侧肌力减退而出现异常行为,表现为平衡能力、动作协调性下降,以及悬体摇摆时躯体扭转偏向于出血侧即左侧。无论是整体状态,还是行为异常,均提示大鼠在胶原酶VII注射后3 d时出现类似ICH后的临床表现,而MRI结构像及TTC染色则直接证实ICH的产生及脑组织结构的破坏。由此肯定,胶原酶VII诱导ICH模型成功。大承气汤、大黄素对ICH的治疗作用行为学实验结果表明大承气汤、大黄素治疗后大鼠一侧肌力减退情况显着改善;普鲁士蓝染色结果表明大承气汤、大黄素治疗后普鲁士蓝染色着色程度在ICH后14 d时达到峰值,并且其加重趋势在28 d时得到根本扭转(此时模型组大鼠着色程度加重趋势无改变);MRI出血灶体积测定结果表明大承气汤、大黄素的治疗可以使ICH后出血灶体积减小(与模型组比较);一般情况的观察及体重增加表明大承气汤、大黄素治疗可以促进ICH后整体恢复。ICH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Iba-1染色证明ICH后小胶质细胞激活,Iba-1/GFAP双标表明小胶质细胞更接近于病变位置,提示ICH后小胶质细胞的作用可能更早、更快及更重要。同时发现ICH后,小胶质细胞聚集于出血区域及其周围,并在出血及周围区域间形成条带。对小胶质细胞分支条数、胞体面积的分析发现两者均与离出血中心区域的距离呈负相关。通过设计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即小胶质细胞激活系数分析方法(MAF),我们能对ICH出血中心及其周围连续区域脑组织的小胶质细胞激活程度进行准确的定量测量。利用MAF,发现在ICH中心区域边缘外400μm范围内,小胶质细胞激活程度与其到出血中心区域边缘的距离呈直线负相关。ICH后,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形态及功能均发生明显改变,且两者大致相适应,提示小胶质细胞形态及功能具有可塑性。小胶质细胞吞噬及分泌功能Iba-1染色及Iba-1/普鲁士蓝双重染色表明在ICH后,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对入脑的红细胞,以及坏死的红细胞和脑组织碎片进行吞噬。尤其是当小胶质细胞在出血区域周围密集形成条带时,这种吞噬功能可以限制血肿扩大,以及铁、血红素等神经毒性物质的扩散。吞噬铁后,小胶质细胞会出现铁过载,铁过载的小胶质细胞会出现特殊的细胞行为以实现铁卸载。多重免疫荧光标记证明ICH 3d时,出血中心区域周围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主要是M1型,且分泌IL-1β,但几乎不分泌TNF-α;在ICH后7 d以前,小胶质细胞M1型激活占主导,而在7 d以后,M2型激活占主导。Nrf2/Src/MAPKs通路的激活、效应及大承气汤和大黄素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注射侧CPU促/抗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发现ICH后14 d时,大承气汤和大黄素能下调促炎性因子IL-1β,但不能下调TNF-α;能上调抗炎性因子Arg1和/或IL-10;通过检测MAPKs水平,发现大承气汤治疗后P-ERK/ERK处于高水平,P-JNK/JNK处于低水平,而P-p38/p38水平无变化;大黄素干预后此三者均处于高水平。上述效应由Nrf2/Src通路上调而引发,但在ICH后14 d时,Nrf2和/或Src呈低水平(其原因为p38对Nrf2的下调和促降解作用)。我们同时对注射侧海马作了观察,发现大承气汤、大黄素的治疗可以上调抗炎性因子Arg1、IL-10分泌水平,下调促炎性因子TNF-α水平,IL-1β水平无改变,并下调p38水平(vs Mod)。结果归纳:⑴ICH后,大承气汤和大黄素的治疗能加速行为异常的恢复(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小出血灶体积(使更多脑组织受到保护而幸存);使铁沉积病理改变更早开始恢复(从而缩短ICH的病理进程)。⑵通过Nrf2/Src信号通路的激活,大承气汤和大黄素的治疗可以上调抗炎性因子Arg1、IL-10(以促进ICH后脑组织的修复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抑制MAPKs(JNK)而下调促炎性因子IL-1β(以降低ICH后炎症反应从而减少脑损伤);Src还促进ICH后小胶质细胞的迁移及吞噬(以限制血肿扩大,以及铁等神经毒性物质的扩散,从而保护周围脑组织)。⑶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形态及功能均发生明显改变。其吞噬功能可以限制ICH后血肿的扩大,以及铁、血红素等神经毒性物质的扩散(从而保护周围脑组织)。⑷MAF可以对ICH出血中心及其周围连续区域脑组织的小胶质细胞激活程度进行准确的定量测量。⑸铁过载的小胶质细胞进行铁卸载时出现特殊的细胞行为。结论:⑴大承气汤和大黄素的治疗对ICH大鼠具有保护及促进恢复的作用;⑵该作用是经由Nrf2/Src/MAPKs信号通路而实现;⑶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具有形态及功能可塑性,且形态与功能相适应;⑷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吞噬功能可以保护周围脑组织;⑸MAF以定量的方式准确判断小胶质细胞激活程度的高低。

唐文静[3](2012)在《麝香四黄汤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麝香四黄汤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旨在寻找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理想方药,减少病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法:根据纳入病例标准将60例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治疗组连续5天口服或鼻饲麝香四黄汤,对照组连续5天服用牛黄清心丸。两组于治疗14天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在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日常生活能力观察项目方面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两组治疗对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均有效,而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麝香四黄汤具有化痰开窍、通腑泄热的作用,与常规西药治疗有协同作用,可提高疗效和患者的生存质量。提示麝香四黄汤中西结合治疗可作为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理想方案。

王智强[4](2012)在《出血性中风痰证分布演变规律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证候病机进行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揭示其分布组合及动态演变规律,以探讨痰证在出血性中风急性期发病及病程中的作用。为临床上应用治痰法治疗出血性中风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探讨痰证病机对疾病轻重程度及预后的影响,以及痰证与既往史、个人史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理论研究通过文献回顾,总结中风病病名沿革,古今医家对中风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及临床治疗探索;综述痰证文献沿革,古今医家从痰治疗中风的理论及临床双重进展。临床研究在出血性中风证候分类的基础上,采用“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诊断量表”,对926例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进行证候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通过揭示八个证候的分布情况、组合规律、动态演变规律,以显示痰证病机在发病及病程中的作用。按痰证(痰湿、痰热)、非痰证(瘀热、风阳、火热、瘀血、气虚、阴虚合计)证候把患者分成两组,比较两组既往史、个人史、发病情况、中风病类诊断评分、格拉斯哥评分(GCS)、修正的RANKIN评分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差异,以期揭示痰证病机对病情轻重程度、预后的影响及其在一般情况、发病情况、实验室指标方面的特异性。【结果】926例发病时痰证计360例,占38.88%,在所有证候比例中居第三位。随着病程进展及治疗干预,患者临床症状渐趋减少、减轻,痰证病例逐渐减少,但第0天、第3天、第5天痰证均位于证候比例第三位,提示痰证在发病时占重要地位,为出血性中风发病重要组成证候。痰证兼夹他证比例高于总体水平,尤以痰证兼夹瘀热、火热、瘀血为着。可见,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证患者易兼夹瘀、热为病,而成痰瘀热结之证候,痰证兼夹风阳、气虚、阴虚证候亦高于总体水平,提示痰证作为基础证候患者易兼夹他证。痰证与病情轻重程度、预后密切相关。痰证患者发病时脑出血量为18.58±18.15ml,非痰证患者为15.60±14.89ml,两者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这一现象一直持续至病程第21天。表明痰证患者脑出血量多于非痰证患者。痰证、非痰证患者血脂、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有一定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痰证组LDL值高于非痰证组。痰证组体重、体重指数(BMI)与非痰证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痰证组高血压病史比例、饮酒史、高盐高脂饮食史比例均高于非痰证组,有统计学差异。发病时痰证组、非痰证组血压、血糖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正常范围。发病时、病程第11天、第21天,痰证组中风病类诊断评分、GCS评分、修正RANKIN标准评分分值均明显高于非痰证组,提示在急性期21天期间,痰证患者病情始终较非痰证患者为重。分别将两组发病时与病程第21天中风病类诊断评分、GCS、修正RANKIN标准评分差值比较,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情复杂,证候病机交叉重叠,其中痰证是出血性中风的主要证候,痰证组易兼夹他证为病,痰证形成与高血压、肥胖、酒食等密切相关,痰证患者比非痰证患者病情为重,预后较差。痰证在出血性中风急性期占重要地位,临床治疗出血性中风需重视从痰治疗。

汤尔峰[5](2012)在《抵当汤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古今医家对出血性中风的研究概况,分析抵当汤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理论依据。观察抵当汤对高血压脑出血模型大鼠神经行为学、局部脑血流量(rCBF)及脑组织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转铁蛋白/转铁蛋白受体(Tf/TfR)等表达的影响,探讨抵当汤治疗出血性中风的机制。方法本研究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理论部分:系统地整理古代有关出血性中风文献及现代中医学家对出血性中风的研究,阐明抵当汤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理论依据。实验部分:采用腹腔注射垂体后叶注射液复制高血压模型,脑内注射自体血复制脑出血模型。分别用低、中、高剂量抵当汤对高血压脑出血模型大鼠进行干预治疗1周。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rCBF改变,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m blo0t).聚合酶联反应法(PCR)检测大鼠脑组织HIF.1α.Tf/TfR.结果理论研究:气机升降失常是出血性中风的病机关键,脑络损伤是出血性中风的病理基础,血蓄于脑是出血性中风的病理中心。活血化瘀、泻下通腑是治疗出血性中风的重要方法。实验研究:①神经功能评分:抵当汤各治疗组大鼠3天、7天评分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②rCBF:抵当汤各治疗组大鼠脑出血.72小时rCBF下降幅度小于模型组(P<0.05),尤低剂量组明显;③H1F-1α检测:抵当汤各治疗组大鼠脑组织HIF—1α阳性细胞、HIF一1α蛋白、HIF一1αmRNA表达均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尤低剂量组明显;④Tf/TfR检测:抵当汤各治疗组大鼠脑组织Tf阳性细胞、Tf蛋自、TfmRNA表达均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尤低剂量组明显。抵当汤各治疗组大鼠脑组织TfR阳性细胞、TfR蛋白、TfRmRNA表达均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尤低剂量组明显。结论抵当汤治疗出血性中风具有理论依据、实验依据和临床依据,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方剂。抵当汤能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增加高血压脑出血周围rCBF。抵当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机制可能在于:通过上调大鼠脑组织HIF-1α表达,增加高血压脑出血灶周围脑血流量,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通过上调大鼠脑组织Tf/TfR表达,加快铁离子的清除,拮抗神经毒性,减轻脑水肿;通过上调大鼠脑组织HIF-1α Tf/TfR表达,促进大鼠高血压脑出血后的神经修复。

郭艳丽[6](2011)在《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护理的几个关键问题》文中研究说明出血性中风具有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病死率高和致残率高等特点,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我院中风科自2006年6月—2009年12月共收治出血性中风病人212例,在积极防止进一步出血、降低颅内压和控制脑水肿的同时,应避免颅内压增高的诱因,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否则将直接影响病人的治疗效果及预后。通过对病人的护理和观察,

岳晓杰[7](2011)在《攻下逐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整理总结历代主要医家对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的论述,阐述抵当汤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依据,论证抵当汤治疗出血性中风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在既往对脑出血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病机特点,研制高血压脑出血瘀热证模型,从行为学、证候相关指标、微观指标等角度对模型进行评价;并观察抵当汤对该模型的影响,探讨抵当汤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瘀热证可能作用机制,为攻下逐瘀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瘀热证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为理论和实验研究两部分。理论部分:通过查阅古籍文献、参考现今医家论述以及发表刊物,整理总结古今医家对出血性中风的防治观点,并阐述攻下逐瘀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依据。实验部分:采用改良二肾一夹法建立大鼠肾性高血压模型。在高血压模型成功复制后,腹腔注射内毒素(LPS),脑立体定位注入胶原酶,复制脑出血大鼠模型。然后分别应用抵当汤及其拆方桃仁大黄、水蛭虻虫治疗一周。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血压、神经功能评分(Bederson、LongaEZ、平衡实验)、病理学改变,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脑血肿周围组织Na+-K+-ATP酶、白细胞介素-8(IL-8)、蛋白C、神经细胞粘附因子-1 (ICAM-1)、凝血酶原酶-2(FGL-2)、血红素加氧酶-1(HO-1)、促血管生成素-1(Ang-1)含量。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方法,数据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F检验。方差齐则用LSD-t法,方差不齐用Dunnett-t法。检验水准α为0.05(方差齐性检验α为0.10)。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差异。结果理论研究:采用具有攻下逐瘀功效的抵当汤治疗出血性中风是可行的和科学的,有其运用依据。实验研究:模型的建立和评价:一般情况:模型组大鼠出现饮食物减少、不喜动、结膜充血、走路不稳、肢体软弱无力或偏瘫,甚至死亡等症状;假手术组大鼠精神、活动、饮食等无明显变化。血压:模型组大鼠血压升高,同假手术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神经功能评分Id:Bederson评分:模型组大鼠评分2.22分左右,假手术组评分为0分,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LongaEZ评分:模型组评分在1.72分左右,假手术组评分0分,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平衡实验:模型组评分在4.28分左右,假手术组评分在1.71分左右,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病理学观察:光镜下模型组可见出血区大量红细胞漏出,组织染色较浅,脑组织可见红细胞、炎症细胞浸润,脑组织细胞间隙变大,血肿周围组织疏松、软化、变性坏死甚至消失,染色较浅,较多红细胞、白细胞浸润,并可见脑组织细胞间隙变大,细胞肿胀,血肿周围可见较多含铁血黄素沉积;假手术组织间隙较紧密,红细胞散布,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生化检测:模型组SOD活力降低而MDA含量增高,Na+-K+-ATP酶活力降低,同假手术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组织化学:IL-8, ICAM-1, FGL-2,模型组均出现较多的阳性细胞,假手术组仅见少量阳性细胞表达,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蛋白C,模型组均出现较少的阳性反应细胞,假手术组较多阳性细胞表达,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测定:HO-1、Ang-1表达,模型组表达降低,与假手术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抵当汤及其拆方治疗:各治疗组大鼠血压,同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神经功能评分7d:Bederson评分:全方组大鼠评分1.54分左右,大黄桃仁组1.42分左右,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LongaEZ评分:大黄桃仁组评分在1.08分左右,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平衡实验:大黄桃仁组得分在3.67分左右,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病理学观察:全方组脑组织细胞间隙变大,出血区域含铁血黄素沉积,红细胞、白细胞浸润;大黄桃仁组出血区域较多含铁血黄素沉积,红细胞、白细胞浸润,脑组织细胞间隙较全方组变大;水蛭虻虫组出血区域含铁血黄素散在沉积,较少红细胞、白细胞浸润,脑组织细胞间隙变大,但较全方组小。生化检测:各治疗组SOD活力、Na+-K+-ATP酶含量升高而MDA含量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组织化学:IL-8,各治疗组阳性细胞表达减少,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 <0.05).ICAM-1,全方组表达减少,水蛭虻虫组表达增高,两组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黄桃仁组,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蛋白C,各治疗组阳性细胞表达增高,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FGL-2,各治疗组阳性细胞表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测定:HO-1,全方组表达增高,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黄桃仁组、水蛭虻虫组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Ang-1的表达,全方组、大黄桃仁组表达增高,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水蛭虻虫组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抵当汤治疗出血性中风,具有理论、临床、实验上的依据,可以用来治疗出血性中风。实验采用肾动脉结扎狭窄、腹腔注射内毒素LPS、脑内注入胶原酶多因素复制大鼠高血压脑出血瘀热证模型,该模型的形成过程与临床脑出血发生、发展过程接近,组织病理学观察、神经功能评估、生化、免疫组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部分模拟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特点,利用脑立体定位技术、内毒素、胶原酶脑内注入法多因素复合可成功制作大鼠高血压脑出血瘀热证模型。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抵当汤及其拆方对高血压脑出血瘀热证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SOD含量、Na+-K+-ATP酶活力,降低MDA含量,减轻氧化还原反应中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改善脑组织供能;抑制FGL-2的表达,促进蛋白C表达,改善血液凝血和抗凝系统紊乱;下调IL-8、ICAM-1等炎症介质产生、释放,减轻或中断炎症连锁反应;促进HO-1、Ang-1表达,切断含铁血红素介导的氧化应激反应,促进血管增生,达到减少细胞凋亡、神经元损伤,减轻脑水肿,保护神经细胞,达到治疗脑出血的目的。结果提示,抵当汤及其拆方治疗脑出血是通过多途径多作用靶点发挥作用的,其可能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自由基损伤,改善脑组织凝血和抗凝系统紊乱,促进血管生成而达到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目的,然其具体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招远祺[8](2011)在《基于急性缺血中风临床路径组织化卒中管理的构建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位致残和死亡原因,急性缺血中风(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作为卒中的主要类型,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我国现存脑血管病患者700余万人,其中约70%为缺血性脑卒中,全国每年用于治疗中风病的费用估计要在100亿元以上,加上各种间接经济损失,每年因本病支出接近200亿元人民币,给国家和众多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然而,当前对于脑卒中的治疗仍然十分不规范,以药物为主体的治疗模式是目前我国治疗急性脑卒中的基本模式,由此产生了诸如耗费大量卫生服务资源而没有得到科学治疗的一系列严峻问题。因此,提高AIS的防治水平、控制其医疗费用,成为卫生管理领域一个重要的课题。有学者提出,未来卒中的治疗不应寄托在一个具体的疗法上,而应该寄希望于一个新系统的建立。中国有着自己独特医疗发展历程,中风病作为古代四大重病顽病之一,数千年来积累了不少治疗中风的手段及方法,这为我们现代医家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基础。广东省中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具备中西医结合组织化卒中医疗件的高级卒中中心之一,本研究以此为基础,探索性进行基于急性缺血中风临床路径组织化卒中管理的构建与实践。目的木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及专家咨询,构建基于急性缺血中风临床路径的组织化卒中管理方案,利用历史对照,进行方案的卫生经济学和有效性评价,力求为急性缺血中风的治疗提供一个可以缩短住院天数、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的组织化卒中治疗模式。方法提出关键问题,利用文献研究寻找关键问题的证据支持,结合梳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运用Delphi法进行专家咨询,初步建立急性缺血中风临床路径诊疗方案。最后,以广东省中医院高级卒中中心(广东省脑血管病中心)为研究依托,进行基于急性缺血中风临床路径的组织化卒中管理的临床运用,进行历史对照,分析两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等,对其卫生经济学和临床疗效进行初步评估。结果1.急性缺血中风诊疗关键问题的提出与文献调研诊断方面的关键问题:西医诊断较明确,中医方面涉及是否应该采用哪一种辨证分型来诊断(是否使用阴阳类证)以及是否要根据西医亚型进行诊断,对应到路径中则是第一天患者入院如何进行证型的判断辨病及辨证。治疗方面的关键问题:①总体原则及治疗大法的确定;②西医治疗方案具体应该参照哪一个指南;③中医药治疗具体原则的制定;④中医药治疗介入时间点;⑤急性期是否使用针灸及康复;⑥并发症的管理:如肺炎、尿路感染等。古代文献调研方面,对于病名方、证候、证型分类、治则治法、针灸疗法、方药等古籍文献方面进行整理,为关键问题提供参考依据。现代文献整理方面,根据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专业组最终获取了63篇可为关键问题提供依据的文献,为专家咨询提供对关键问题的借鉴。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整理方面,虽然具体的治疗药方或法则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不少名老中医认为活血化瘀、通腑、醒神开窍是治疗中风的大法则,此结论则为进行专家咨询提供关键问题的参考依据。2. Delphi法在急性缺血中风临床路径构建的应用两轮专家咨询积极系数高,专家咨询积极系数为分别为100%和91%,说明专家对本项研究的关心合作程度较高。专家总体权威系数Cr=0.84,说明专家对此次评估内容的权威程度高。本研究中两轮咨询的协调系数除外“疗程维度”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四个维度,第1、2轮专家咨询W值分别在0.151~0.329及0.187~0.4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评估结果可取。在本次研究中,通过专家咨询的可靠性检验可以看出,专家对于本次研究的积极性高,对于评估的内容及问题权威程度高,对于指标的意见,除“疗程维度”外,其余四个维度评估预测结果可取。结合前期的文献调研及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整理,专业组讨论后,在诊断及治疗方面达成了以下共识:明确了急性缺血中风的诊断必须要结合CT、MR等手段,对于病名方面,主要参考《中风病中医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为标准,亦采纳了中经络、中脏腑的分类方法。对于证型方面,辨证的方案选择了以九大证型为基础、阴阳类证为树状简约辨证模式的辨证方案。同意使用中西医结合手段治疗急性缺血中风,包括在无禁忌症情况下患者应该接受抗血小板治疗,在基础治疗方案上,参考“2007年美国成人缺血卒中治疗指南”为主,中医治疗推荐以阴阳类证树状简约辨证模式进行指导。3.基于急性缺血中风临床路径的组织化卒中管理方案在广东省中医院高级卒中中心的应用研究2010年1月~2008年8月入住广东省中医院脑血管病中心的患者为治疗组(路径组),纳入连续病例108例;2008年1月~2008年8月入住广东省中医院高级卒中中心(脑血管病中心)的患者为对照组(非路径组),根据纳入标准,纳入连续病例133例卫生经济学指标方面,路径组平均住院天数为14.25天比非路径组少7天,中位数住院天数为14天较非路径组少6天;路径组的平均住院费用较非路径组少7584元,中位住院费用较非路径组组少3821元,两组评价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方面,两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是:路径组为6%,非路径组为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组的进展性卒中发生率为9%,非路径组发生率为11%,虽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路径组发生进展性卒中的发生率远低于国际上报道的19%或者37%。采用基于NIHSS评分的短期疗效评价,路径组有效率较非路径组提高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疗关键环节执行方面,本研究中路径组48小时内阿司匹林运用率为99%、康复的评价及实施率为99%、吞咽评估率为98%、通腑治疗率为96%、活血化瘀治疗率为100%、针灸治疗率,路径组为98%,以上关键环节执行率均高于非临床路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急性缺血中风临床路径的组织化卒中管理方案,有利于缩短住院天数,降低医疗费用,减少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

闫雪[9](2011)在《基于脑髓理论的出血性中风治疗方案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初步评价以“破血化瘀、填精补髓”为治疗大法的出血性中风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探索中医疗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优势,为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规范化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本试验遵循多中心、随机、阳性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共纳入早期出血性中风病人80例,将其随机分为中医组(观察组)40例,西医组(对照组)40例。西医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中医组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破血化瘀、填精补髓”的中药汤剂口服,配合中医康复(针刺、推拿及中医治疗器械)治疗。结果:通过临床观察,及对两组疗效、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等的统计学分析表明,中医组和西医组对出血性中风早期均有治疗效果。在神经功能恢复总有效率方面,中医组总有效率为87.5%,西医组总有效率为80%,两组之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中医组优于西医组。结论:中医组及西医组对出血性中风早期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中医组优于西医组。中医组对出血性中风早期康复治疗有明显疗效,无明显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因此,该中医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王云洁[10](2010)在《凉血通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阳上扰证的理论及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凉血通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阳上扰证临床疗效的观察,从疗效反证“瘀热阻窍”为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中心病理环节,凉血通瘀法不仅适用于瘀热阻窍证,对风阳上扰证也有较好疗效。为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中医药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临床收集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阳上扰证患者6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脱水降颅压等西医内科基础治疗及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凉血通瘀方,疗程均为21天。以治疗前后中风病类诊断评分、脑出血量、脑水肿程度、实验室指标、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格拉斯哥预后结果评分、修正RANKIN标准评分等作为主要观测指标,评价凉血通瘀方的临床疗效。【结果】1.中风病类诊断评分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由治疗前的27.21±16.00分下降至治疗后的10.79±11.52分,P<0.01;对照组由治疗前的25.15±14.71分下降至15.45±13.94分,P<0.05。治疗前后差值治疗组为16.41±14.23分,对照组为9.70±9.01分,两组比较,P<0.05。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后中风病类诊断评分均有显着下降,尤以治疗组下降为明显。2.两组综合疗效经秩和检验,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总疗效比较,治疗组34例,显效23例(67.6%),有效9例(26.5%),无效2例(5.9%),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33例,分别为12例(36.4%)、16例(48.5%)、5例(15.2%),总有效率为84.8%。两组显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治疗后风阳上扰证量化诊断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34例,治疗前14.04±3.60分;治疗后11天11.37±3.40分,与治疗前比较,评分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21天为7.02±3.49分,与治疗后11天比较评分进一步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33例,治疗前14.50±3.84分;治疗后11天12.73±4.46分,评分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治疗后21天9.04±4.67分,与治疗后11天比较评分进一步下降(P<0.05)。4.预后评分,包括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格拉斯哥预后结果评分、修正RANKIN标准评分,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着下降(P<0.05),尤以治疗组下降明显。5.头颅CT结果提示,两组治疗后脑出血量均明显减少、血肿明显吸收,治疗组脑出血量由18.18±20.77ml降至5.03±5.75ml(P<0.01),对照组由20.45±17.02ml降至7.45±11.08ml(P<0.01)。治疗后脑水肿改善程度比较,治疗组34例,加重3例,无变化15例,有效4例,显效9例;对照组32例,加重6例,无变化8例,有效14例,显效4例。两组间经秩和检验Z=-0.429,P>0.05。两组显效率比较,P<0.05。6.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血脂、凝血功能等指标,提示未见凉血通瘀方有明显的改善作用。7.两组血常规、肝功能及肾功能等部分指标(PLT、ALT)前后出现差异(P<0.05),但基本波动在正常范围,且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8.治疗组34例患者在服用凉血通瘀方药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凉血通瘀方可以有效改善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阳上扰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在降低病死率、改善神志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减轻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具有优势。2.凉血通瘀方能够促进血肿的吸收并减轻脑水肿程度。3.凉血通瘀方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无明显毒副反应。4.从临床疗效反证“瘀热阻窍”为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中心病理环节,凉血通瘀法不仅适用于瘀热阻窍证,对风阳上扰证也有较好疗效,为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开拓新的思路。

二、通腑泻下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病人的护理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腑泻下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病人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对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研究方案
    1 研究资料的选择
    2 临床诊断和纳排标准
    3 药物名称规范化
    4 建立数据库
    5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语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大承气汤及大黄素对大鼠脑出血的治疗作用及对Nrf2/Src/MAPKs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实验一部分 大承气汤、大黄素对大鼠脑出血的治疗作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实验材料
        1.1.1 主要试剂及材料
        1.1.2 主要仪器设备(见 Table 3)
        1.1.3 实验动物
        1.1.4 药物制备
        1.2 方法
        1.2.1 实验动物分组
        1.2.2 实验时间设计(见 figure 1)
        1.2.3 造模及处理
        1.2.4 组织化学
        1.2.5 活体动物MRI检测
        1.2.6 行为学实验
    2 数据获取及统计分析
        2.1 数据获取
        2.2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ICH后脑组织结构改变
        3.2.1 MRI结构像
        3.2.2 TTC染色
        3.3 ICH后大鼠体重的改变
        3.4 行为学实验
        3.4.1 平衡木实验
        3.4.2 悬体摇摆实验
        3.5 大承气汤、大黄素对出血中心区域乳酸浓度的影响
        3.6 大承气汤、大黄素对出血灶体积的影响
        3.7 普鲁士蓝染色显示的铁沉积病理改变
    4 讨论
        4.1 中医对ICH的认识
        4.2 中医对中风腑实证及其治疗的认识
        4.3 ICH模型的复制
        4.4 大承气汤及大黄素对ICH的治疗作用
        4.4.1 改善ICH后的神经功能缺损
        4.4.2 促进ICH病理改变恢复,缩短病程
        4.4.3 促进ICH后体重增加
        4.4.4 大承气汤、大黄素对出血灶体积的影响
        4.4.5 大黄素干预能使ICH中心区域乳酸浓度降低
    5 实验一部分结论
实验二部分ICH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形态及功能改变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实验材料
        1.1.1 主要试剂及材料
        1.1.2 主要仪器设备(见 Table 6)
        1.2 方法
        1.2.1 实验动物分组(同实验一,但仅有 Con 和 Mod 的分组)
        1.2.2 实验时间设计(同实验一,但无 MRI 及行为学实验)
        1.2.3 造模及处理(同实验一)
        1.2.4 组织化学(指普鲁士蓝染色,同实验一)
        1.2.5 免疫组化
        1.2.6 免疫荧光
    2 数据获取及统计分析(同实验一)
    3 结果
        3.1 ICH后小胶质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
        3.2 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形成条带及激活规律
        3.3 MAF分析方法及结果
        3.4 ICH后小胶质细胞形态改变
        3.5 普鲁士蓝着色的细胞即为小胶质细胞
        3.6 小胶质细胞对红细胞的吞噬
        3.7 小胶质细胞吞噬铁后铁沉积的规律
        3.8 铁在小胶质细胞内的分布
        3.9 铁过载的小胶质细胞的铁卸载
        3.10小胶质细胞条带的可能功能
        3.11 ICH中小胶质细胞的分泌功能
        3.11.1 ICH中M1型小胶质细胞促炎性因子的释放
        3.11.2 ICH 3 d时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主要是M1型
        3.11.3 ICH中M2型小胶质细胞抗炎性因子的分泌
    4 讨论
        4.1 ICH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及判断
        4.2 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形态与功能具可塑性,且相适应
        4.3 激活的小胶质细胞的吞噬功能
        4.4 普鲁士蓝染色仅可显示组织内三价铁
        4.5 ICH后小胶质细胞胞内铁的沉积,过载后的清除
        4.6 M1、M2型激活的小胶质细胞
    5 实验二部分结论
实验三部分 大承气汤、大黄素对Nrf2/Src/MAPKS通路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实验材料
        1.1.1 主要试剂及材料
        1.1.2 主要仪器设备(见 Table 10)
        1.1.3 实验动物
        1.1.4 药物制备(同实验一)
        1.2 方法
        1.2.1 实验动物分组
        1.2.2 造模及处理
    2 数据获取及统计分析
        2.1 数据获取
        2.2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ICH后 14 d时促炎性及抗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
        3.2 ICH后 14 d时Nrf2、Src等信号通路的激活水平
        3.3 ICH后 14 d时MAPKs激酶家族表达水平的改变
    4.讨论
    5.实验三部分结论
参考文献
ICH脑损伤及大承气汤机制总结(示意图)
结论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综述一 中医脑出血动物模型的分析及思考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近三十年来大承气汤(通腑法)治疗急性期出血性中风
    参考文献
支持材料
附录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3)麝香四黄汤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一般情况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3 统计方法
    4 疗效评定标准
        4.1 临床疗效评定分级标准
        4.2 临床疗效评定的依据
        4.3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4.4 安全性评价标准
    5 治疗结果
        5.1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的比较
        5.2 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5.3 临床总疗效的比较
        5.4 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
        5.5 对血肿吸收程度的比较
        5.6 对内皮素、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
    6 安全性指标观察及不良反应
        6.1 血常规的比较
        6.2 肝肾功的比较
        6.3 心电图的比较
        6.4 尿、大便常规的比较
        6.5 不良反应
讨论
    1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2 中医学对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的认识
        2.1 证候特点
        2.2 病因病机
    3 中医学对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的认识
        3.1 理论渊源
        3.2 作用机理
    4 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的辨证施治
    5 现代医学对脑出血的认识
        5.1 病因及发病机制
        5.2 治疗与预后
        5.3 对脑出血后理化因子的改变的认识
    6 麝香四黄汤方药探析
        6.1 处方组成及功效
        6.2 方义分析
        6.3 现代药理研究
    7 临床疗效及实验结果评价
        7.1 临床疗效
        7.2 辅助检查
        7.3 安全性指标检查及不良反应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4)出血性中风痰证分布演变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1.出血性中风理论研究探讨
        1.1 出血性中风病名沿革
        1.2 古代医家对于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1.2.1 明清以前内风、外风之争
        1.2.2 明清以后内风论逐渐兴盛并不断完善
        1.3 现代医家对于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1.4 出血性中风中医治疗的探索和发现
        1.5 出血性中风西医研究近况
    2.从痰论治出血性中风的研究
        2.1 痰证的定义及形成机理
        2.2 古代医家有关中风之痰证的认识
        2.3 现代中医对于出血性中风痰证认识的创新和发展
        2.4 现代医学模式下出血性中风痰证的相关性因素的认识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1 诊断标准和病例选择
        1.1 诊断标准
        1.2 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2.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及统计学方法
        2.1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
        2.1.1 设计调查问卷
        2.1.2 调查方法和调查时点
        2.2 统计学方法
    3.临床资料
    4.病例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
    5.病例痰证分布演变及与他证兼夹规律
    6.痰证与相关性因素及病情预后研究
        6.1 痰证与头颅CT表现相关性
        6.2 痰证与相关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
        6.3 出血性中风痰证相关性因素及病情预后研究
    7.讨论
        7.1 从痰治疗出血性中风的意义
        7.2 出血性中风证候分布情况以瘀热为主,痰证为重要组成证候
        7.3 痰证与一般情况、病情轻重、预后关系密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风病类诊断评分
    附录2 格拉斯哥预后结果评分(GCS)
    附录3 修正的RANKIN标准(mRS)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抵当汤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出血性中风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2.1 风邪致病
        1.2.2 火邪致病
        1.2.3 痰邪致病
        1.2.4 瘀血致病
        1.2.5 因虚致病
        1.3 治则治法
        1.3.1 古代医家
        1.3.2 现代医家
    2 现代医学对脑出血的认识
        2.1 脑出血病理损伤机制
        2.1.1 脑出血后古位效应及血肿扩大
        2.1.2 脑出血局部脑血流变化
        2.1.3 脑出血后脑水肿
        2.1.4 脑出血后的炎症反应
        2.1.5 细胞凋亡
        2.2 脑出血治疗概况
        2.2.1 内科治疗
        2.2.2 外科治疗
    3 抵当汤治疗出血性中风的机制
        3.1 气血逆乱、脑络损伤是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机
        3.1.1 气机升降失常是出血性中风的病机关键
        3.1.2 脑络损伤是出血性中风的病理基础
        3.1.3 血蓄于脑是出血性中风的病理中心
        3.2 活血化瘀、泻下通腑是治疗出血性中风的重要方法
        3.2.1 瘀血宜散
        3.2.2 气逆宜降
        3.3 活血化瘀、泻下通腑的代表方剂——抵当汤
        3.3.1 抵当汤的方药探析
        3.3.2 抵当汤的药理作用
        3.3.3 抵当汤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依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抵当汤对高血压脑出血模型大鼠血压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药物及试剂
        1.1.3 实验仪器
        1.2 方法
        1.2.1 分组
        1.2.2 造模
        1.2.3 中药煎剂制备及给药
        1.2.4 指标观察
        1.2.5 统计学处理
        1.3 结果
        1.3.1 血压
        1.3.2 神经功能缺损
        1.4 讨论
    2 抵当汤对高血压脑出血模型大鼠rCBF的影响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药物及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方法
        2.2.1 分组
        2.2.2 造模
        2.2.3 中药煎剂制备及给药
        2.2.4 rCBF测定
        2.2.5 统计学处理
        2.3 结果
        2.4 讨论
    3 抵当汤对高血压脑出血模型大鼠脑组织HIF-1α的影响
        3.1 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药物及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方法
        3.2.1 分组
        3.2.2 造模
        3.2.3 中药煎剂制备及给药
        3.2.4 HIF-1α检测
        3.2.5 统计学处理
        3.3 结果
        3.4 讨论
    4 抵当汤对高血压脑出血模型大鼠脑组织Tf/TfR的影响
        4.1 材料
        4.1.1 实验动物
        4.1.2 药物及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方法
        4.2.1 分组
        4.2.2 造模
        4.2.3 中药煎剂制备及给药
        4.2.4 Tf/TfR检测
        4.2.5 统计学处理
        4.3 结果
        4.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攻下逐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第一章 出血性中风的病名沿革、病因病机及治则方药
        1. 病名沿革
        2. 病因病机
        3. 治则方药
    第二章 攻下逐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依据
        1. 理论依据
        2. 临床依据
        3. 实验依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高血压脑出血瘀热证模型大鼠的建立和评价
        1. 模型的建立
        2. 模型的评价
    第二章 抵当汤对高血压脑出血瘀热证模型大鼠行为学、血压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抵当汤对高血压脑出血瘀热证模型大鼠血清SOD、MDA、脑组织Na~+-K~+-ATP酶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抵当汤对高血压脑出血瘀热证模型大鼠脑组织IL-8、ICAM表达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五章 抵当汤对高血压脑出血瘀热证模型大鼠脑组织蛋白C、FGL-2表达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六章 抵当汤对高血.压脑出血瘀热证模型大鼠脑血肿周围组织Ang-1、HO-1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语
    1.结果
    2.创新点
    3.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基于急性缺血中风临床路径组织化卒中管理的构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国历代医疗模式概况
        一、中国古代医疗模式概述
        二、中国近代医疗模式概述
        三、中国当代医疗模式概述
    第二节 组织化卒中管理概况
        一、中国脑卒中治疗概况
        二、组织化卒中医疗
第二章 基于急性缺血中风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组织化卒中管理方案构建
    第一节 急性缺血中风诊疗关键问题的提出与文献调研
        一、急性缺血中风诊疗关键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证据收集与利用过程
    第二节 专家咨询及共识
        一、项目评估、预测组织小组的建立
        二、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范围的专家讨论会
        三、全国范围规范的专家咨询
        四、专家咨询结果
第三章 急性缺血中风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方案的制定及预试验
    第一节 临床路径方案的制定
        一、诊断标准
        二、诊治流程
        三、治疗方案
    第二节 临床路径表的制定
    第三节 预试验
        一、预试验的总体情况
        二、预试验结果
        三、预试验讨论与总结
第四章 基于广东省中医院高级卒中中心的应用研究
    一、资料和方法
        (一) 病例选择
        (二) 干预措施
        (三) 观察指标
        (四) 中止临床试验的标准
        (五) 质量控制
        (六) 统计分析
        (七) 数据管理
    二、结果
        (一) 基线资料比较
        (二) 两组住院时间的比较
        (三) 两组住院费用的比较
        (四) 关键环节执行情况
        (五) 疗效评价
    三、讨论
        (一) 历史对照临床研究的优点和缺点
        (二) 活血化瘀、通腑、醒脑开窍是治疗急性缺血中风的重要法则
        (三) 两组住院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比较的分析
        (四) 关键环节执行情况的分析
        (五) 疗效评价的分析
    四、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临床路径项目文献证据登记表(例表)
    附件二:《急性缺血中风临床路径最佳诊疗方案(第一轮咨询问卷)》
    附件三:《急性缺血中风临床路径最佳诊疗方案(第二轮咨询问卷)》
    附件四:NIHSS评分量表
    附件五:褥疮危险度评分(NORTON)
    附件六:跌倒评估(MORSE FALL SCALE)
    附件七:醒脑开窍法针刺方案
    附件八:急性缺血中风临床路径建立与评价的示范性研究病例观察表
在读期间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基于脑髓理论的出血性中风治疗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中医药治疗进展
    4 展望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病例来源
    3 病例选择标准
    4 研究方法及疗效评价
    5 不良事件的观察及处理
    6 统计工具及方法
    7 研究结果
讨论
    1 立法思想
    2 治疗方案解析
    3 疗效分析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1 中医证候评分
    附表2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附表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

(10)凉血通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阳上扰证的理论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中医学对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认识
    1 对病名的认识
    2 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病因病机
        2.1 正气不足,风邪入中
        2.2 火热亢盛,上扰神窍
        2.3 暴怒伤肝,气机逆乱
        2.4 饮食伤脾,痰湿阻络
        2.5 肾虚精亏,虚火上炎
        2.6 瘀热搏结,化风动火
    3 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辨证论治
        3.1 从毒论治
        3.2 从痰论治
        3.3 从火热论治
        3.4 从肝风论治
        3.5 从瘀论治
        3.6 从腑实论治
        3.7 从虚论治
第二章 西医学对急性脑出血的认识
    1 概述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2.1 急性脑出血的病因学研究
        2.2 急性脑出血的发病及病理机制
    3 西医对急性脑出血的治疗
        3.1 内科保守治疗
        3.2 外科手术治疗
        3.3 脑出血的预防
第三章 临床研究
    1 诊断标准和病例选择
        1.1 中风病中医诊断标准
        1.2 中风病临床分期标准
        1.3 脑出血西医诊断标准
        1.4 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阳上扰证量化诊断标准
        1.5 病例纳入标准
        1.6 病例排除标准
        1.7 观察病例剔除标准、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分组
        2.2 性别与年龄
        2.3 BMI指数
        2.4 两组病例的相关既往病史、个人史及发病诱因分析
        2.5 治疗前两组病情轻重程度比较
        2.6 两组出血部位分布情况比较
        2.7 两组脑出血量比较
        2.8 两组脑水肿分级比较
    3 研究方法
        3.1 治疗方法
        3.2 观察指标
        3.3 疗效评定标准
        3.4 统计学处理方法
    4 治疗效果
        4.1 两组"中风病类诊断评分"结果比较
        4.2 两组治疗前后病情轻重程度比较
        4.3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4.4 两组总疗效比较
        4.5 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积分比较
        4.6 两组治疗前后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比较
        4.7 两组治疗前后修正RANKIN标准(mRS)评分比较
        4.8 两组治疗前后"风阳上扰"证候评分及其症候改善情况
        4.9 两组治疗后腑实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4.10 两组治疗前后脑出血量比较
        4.11 两组治疗前后脑水肿程度比较
        4.1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测定值比较
        4.1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测定结果比较
        4.14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测定结果比较
        4.15 两组治疗后主要安全性指标检测结果
    5 分析与讨论
        5.1 凉血通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阳上扰证的立论依据
        5.2 凉血通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阳上扰证的组方配伍
        5.3 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阳上扰证的相关因素分析
        5.4 凉血通瘀方能有效改善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阳上扰证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5.5 凉血通瘀方能够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5.6 凉血通瘀方具有促进脑血肿吸收及改善脑水肿的功效
        5.7 凉血通瘀方具有通腑泻下、改善腑实症候的功效
        5.8 临床实验指标及安全性检测指标证实凉血通瘀方安全、无毒副不良反应
    6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通腑泻下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病人的护理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对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用药规律研究[D]. 盛世杰.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大承气汤及大黄素对大鼠脑出血的治疗作用及对Nrf2/Src/MAPKs通路的影响[D]. 杨树升.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08)
  • [3]麝香四黄汤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的临床研究[D]. 唐文静.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
  • [4]出血性中风痰证分布演变规律的研究[D]. 王智强.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5]抵当汤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 汤尔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6]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护理的几个关键问题[J]. 郭艳丽. 内蒙古中医药, 2011(19)
  • [7]攻下逐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研究[D]. 岳晓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4)
  • [8]基于急性缺血中风临床路径组织化卒中管理的构建与实践[D]. 招远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0)
  • [9]基于脑髓理论的出血性中风治疗方案的研究[D]. 闫雪.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1(04)
  • [10]凉血通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阳上扰证的理论及临床研究[D]. 王云洁.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4)

标签:;  ;  ;  ;  ;  

治疗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护理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