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固硫性能的热重实验研究

贝壳固硫性能的热重实验研究

一、贝壳固硫性能的热重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佳佳[1](2021)在《城市生活垃圾与烟煤混燃及其污染物排放和控制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城市生活垃圾生成量与日俱增,焚烧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垃圾处理处置工程的巨大压力,但生活垃圾组分复杂、含水率高、热值低,焚烧前有必要对其进行预处理,并在焚烧过程中添加煤等燃料来起到稳燃助燃效果。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采用低温烘焙预处理技术在不同温度(220℃、260℃、300℃)下制备垃圾烘焙样,分析MSW理化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MSW经低温烘焙后,质量、能量产率下降,热值提高,其中MSW-260烘焙样品适宜作为燃料。采用热重分析法对MSW、MSW-260、BC及其混合物的燃烧特性进行研究,并采用Kissinger-Akahira-Sunose(KAS)法计算样品活化能。结果表明:MSW-260与BC掺混,能有效改善烟煤的燃烧特性,提高混合样的燃烧速率;升温速率上升会产生热滞后现象,MSW-260与BC混燃各反应阶段均向高温侧移动;综合动力学分析以及燃烧特性参数分析结果,在保证资源高利用率和良好的燃烧状况条件下,MSW-260与BC混燃质量比可选用5:5。利用燃烧试验系统研究掺混比例、燃烧温度对MSW、MSW-260与BC混燃过程中CO、NO以及SO2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MSW、MSW-260掺混比例的增大,CO排放量逐渐增加,NO排放量先降低后增加,SO2排放量逐渐降低,低温烘焙预处理有利于降低混合样CO和SO2排放量;随着燃烧温度的上升,CO排放量先降低后增加,850℃时CO生成量最低,NO排放量整体呈下降趋势,较高的燃烧温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NO排放,但也增加了SO2的排放。同时对MSW与BC混合样进行固硫特性实验研究,比较石灰石、贝壳和蛋壳三种钙基固硫剂固硫效果的差异,分析钙硫比、燃烧温度两个因素对固硫剂固硫率的影响,探究Na2CO3、Fe2O3和Al2O3三种添加剂在Ca/S=2.5的基础上对贝壳高温固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Ca/S比时,贝壳固硫率明显高于蛋壳和石灰石;高温燃烧条件下,贝壳固硫优势依旧较明显;三种添加剂最适宜的添加量分别为1%、2%、1%;不同添加剂对贝壳固硫的改善效果不尽相同,综合分析,Na2CO3的改善效果最好。

赵江婷[2](2019)在《钙基固硫剂炉内固硫性能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循环流化床锅炉(CFBB)因其燃料适应性广、燃烧效率高和负荷调节范围大等优势,已成为当前燃煤电厂的首选炉型。炉内固硫技术是循环流化床锅炉实现超低排放的关键,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仍存在固硫剂利用率较低、经济环境效益有待提高等问题。影响固硫剂利用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固硫剂种类、粒径、炉温、气氛等,以往大部分研究的重点为各因素对分解和固硫单个反应的影响,但固硫剂在炉内的真实反应情况也应得到重视,即分解硫酸盐化反应同步发生。因此,本文研究了传统钙基固硫剂石灰石和固废基钙基固硫剂电石渣的粒径差异、温度、反应气氛对固硫剂分解、硫酸盐化反应的影响,通过比较同步与分步分解硫酸盐化的异同,揭示了同步反应模式下分解硫酸盐化两个反应的相互作用机制,进一步探讨了钙基固硫剂炉内的固硫机理。主要开展的内容和结论如下:(1)取晋城石灰石和襄垣电石渣为研究对象,通过非等温实验研究粒径、CO2浓度对两种固硫剂热分解行为的影响,并进行动力学计算。研究表明石灰石的活化能随粒径减小而减小。对石灰石来说,CO2浓度的升高使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不利于分解反应的进行;对电石渣来说,CO2浓度的升高有利于Ca(OH)2发生碳酸盐化反应并且阻碍生成的CaCO3进一步分解。(2)通过对比石灰石分步和同步分解硫酸盐化反应行为的差异,对同步反应中两个反应的相互作用及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石灰石同步分解硫酸盐化时,由于硫酸盐化反应生成的CaSO4堵塞孔道,导致内部的CaCO3分解受阻,硫酸盐化反应对分解反应有减缓作用。随着粒径减小,减缓作用减弱,粒径为0.105-0.200 mm时减缓作用消失。同步分解硫酸盐化反应的最终固硫性能比分步反应模式下的差,差距可达25%左右,因为在硫酸盐化反应控制阶段,反应物CaO含量不足,且在减缓作用的影响下,由分解反应产生的比表面积和有效孔径比石灰石在纯分解时产生的小,因此在反应后期扩散控制阶段的阻力较大。进一步通过等温实验研究粒径、温度、CO2浓度对石灰石同步与分步分解硫酸盐化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粒径越小,石灰石固硫性能越好,0.105-0.200 mm的钙利用率达45%,2.50-2.75 mm的钙利用率只有5.66%,CaCO3分解完全后产物层扩散阻力是制约大粒径石灰石固硫性能的主要原因;在低温区(650℃、750℃)分解反应是制约同步模式下固硫性能的主要原因,因为此时分解反应平衡向逆反应移动,无充足CaO用于固硫,在高温区固硫性能随温度升高而减小,850℃的钙利用率比950℃的高7.2%,这可能与CaO在高温下发生烧结和固硫速率过快有关;高CO2浓度对石灰石分解有明显抑制作用,实际运行的CFBB中,硫酸盐化反应与碳酸盐化反应的竞争过程将直接影响石灰石的炉内固硫性能。(3)通过等温实验研究粒径、温度、CO2浓度对电石渣同步分解硫酸盐化行为的影响,并用XRD对反应过程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粒径对电石渣同步分解硫酸盐化反应影响不大。在高温区(850℃、950℃)电石渣的固硫性能随温度升高而增强,850℃时钙利用率可达80.83%,约为同等条件下石灰石的两倍;在低温区(650℃、750℃)电石渣入炉后生成的CaCO3难以分解完全,碳酸盐化反应与硫酸盐化反应存在竞争,不利于硫酸盐化反应的发生。当CO2浓度大于70%时,生成的CaCO3难以分解完全,用于硫酸盐化反应的CaO含量不足,阻碍了硫酸盐化反应;当CO2浓度在35%以内时,电石渣在前期的固硫性能随CO2浓度升高减弱,但最终的固硫性能无大差异。本文通过研究钙基固硫剂炉内固硫性能和机理,得到石灰石在同步反应模式下,硫酸盐化反应对分解反应具有减缓作用,同时分解反应对硫酸盐化反应的影响使得其最终固硫性能低于分步反应模式。并从同步反应机理角度研究了各因素对固硫剂固硫性能的影响机制,可为钙基固硫剂在炉内的实际应用供理论依据。

田宝农[3](2018)在《碱法制浆黑液制备型煤及其脱硫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生物质型煤作为型煤利用的一种技术,在生物质资源利用、节能减排、提高型煤燃烧性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碱法制浆黑液作为生物质资源的一种,当前对碱法制浆黑液复合制备型煤的研究不够深入,本研究利用木材或秸秆碱法制浆产生的黑液添加至型煤中燃烧,研究黑液复合型煤的成型性能及燃烧固硫的作用。探究其实用性,为制浆黑液复合型煤推广使用提供技术支撑。(1)对黑液复合型煤成型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预糊化淀粉粘结剂添加量为2%时,型煤跌落强度达到83%左右,型煤抗压强度达到620 N/球,但少量粘结剂的加入对型煤热稳定性、水分与挥发物含量影响不大。综合考虑,选定添加量为2%预糊化淀粉作为型煤粘结剂。加入制浆黑液后,型煤机械强度增强,热稳定性变差,其落下强度在添加量为30%时达到93%,同时燃烧后的灰分也增加,综合考虑选择黑液添加量为30%左右时较佳。(2)添加不同含量制浆黑液作为型煤燃烧固硫剂,分析不同含量制浆黑液对型煤灰分的影响,通过TG、EDS、XRD、SEM分析制浆黑液对型煤燃烧及其固硫率的影响,得出较佳配比为黑液添加量32%时;通过改变型煤燃烧时间及燃烧温度,确定出最佳燃烧时间为3 h,最佳燃烧温度为900℃,固硫率高达89%。结果表明,碱法制浆黑液复合型煤燃烧及固硫性能很好,优于传统工业型煤。(3)通过添加秸秆制备生物质型煤与黑液复合型煤进行比较,黑液复合型煤的燃烧效果更好一些。在900℃下对添加了32%质量分数黑液的民用型煤进行燃烧试验,与未添加之前相比型煤着火点有所提前,燃烧更加充分,固硫率达到了87.12%,比未添加前提高了25个百分点。利用沉降污泥添加到黑液复合型煤中得到了耐高温类型煤,在5%最佳添加量下,复合后的型煤1100℃下固硫率可达到85%。

杨巧文,赵昕伟,袁金沙,陈思,杨金华,吴湾,强常棣[4](2015)在《燃煤固硫剂的燃烧特性及动力学研究》文中提出以太原烟煤为研究对象,考察电石渣、赤泥单独作主固硫剂时固硫率的差异,结果表明,电石渣较赤泥好。并以电石渣为主固硫剂,比较4种单一助剂对固硫效果的影响,其中添加助剂C为8%时固硫效率提高的幅度最大,高达15%。以电石渣、电石渣+赤泥复配为主固硫剂,添加正交试验所确定的最佳助剂配比,均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固硫效率,固硫率分别为73.77%、64.87%。最后利用热重分析仪考察了不同固硫剂对固硫效果的影响,重点从煤样的燃烧特性和动力学参数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添加不同主固硫剂和助剂的煤样其热重曲线的趋势走向与原煤基本一致。添加固硫剂后着火点并没有太大的变化,燃烧过程均变为两段燃烧,且第二段燃烧均在较高温度下,燃烬温度较高,燃烬时间明显延长。从动力学角度分析,在低温区域内,不管掺入何种固硫剂其活化能均比原煤低温段的活化能明显降低,说明固硫剂的加入使反应向着有利的方向进行。

杨巧文,赵昕伟,陈思,杨金华,李靖涛,李卫康,王鑫[5](2015)在《煤炭燃烧中固硫技术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煤炭的直接燃烧释放出的二氧化硫等气体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已日益严重,因此固硫技术和固硫实验的研究及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本文重点阐述了煤炭燃烧中固硫技术的种类,并介绍了燃煤主固硫剂的研究现状及助剂的添加方式,最后总结了固硫结果的三种表征方法。

陈文韬[6](2013)在《牡蛎壳组成特性及其综合利用研究》文中认为牡蛎是我国最大的养殖经济贝类之一,其加工产生的下脚料牡蛎壳高达数百万吨,已成为养殖区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因此,研究牡蛎壳的组成特性并探索它的综合利用,既可消除污染,又可提高牡蛎养殖的经济效益。本文采用ICP-MS、XRD、FTIR、TG、ESEM等分析技术对牡蛎壳的组成、物相结构、热稳定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采用生物和化学手段对牡蛎壳的特性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牡蛎壳超微粉在农产品加工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综合利用。主要结果如下:(1)牡蛎壳中碳酸钙为生物合成型碳酸钙,含量为94.3%。无机元素组成中钙含量达39.8%,磷0.089%;微量元素中锶含量高达2631 mg/kg;牡蛎壳中含17种氨基酸,其中天门冬氨酸含量最高为1800 mg/kg;这些组成特点是牡蛎壳综合利用的前提,又是应用中必须详加考虑的因素。(2)湿法球磨超微粉碎比高频振动超微粉碎可制得更细的牡蛎壳粉,但造成可溶性物质流失;水分、物料填充率对牡蛎壳粉粒径大小有较大影响。(3)牡蛎壳粉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胞杆菌、根霉、青霉、黑曲霉都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其水提液对它们没有抑制作用;(4)牡蛎壳粉富含碳酸钙,在泡菜生产中添加具有降酸增脆效果;在果汁发酵过程添加可起降酸和澄清作用,并且酒精度可提高60%;作为魔芋凝胶的凝固剂添加则可改善保水性和凝胶强度,分别提高了 9.36%和55.1%。(5)牡蛎壳粉呈多孔性结构,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吸附性,可应用于农产品加工和环境治理;在香蕉储存过程中添加,吸附了乙烯气体,香蕉的保藏期延长了33%;用于含铬废水的处理,去除率可达98.23%;用于甲基橙废水的脱色处理,脱色率可达74.2%;在燃煤中作为脱硫剂添加,固硫率达到80%,有效地减少燃烧过程中二氧化硫的排放。提出“牡蛎壳多级综合利用思路”,为解决“经济效益制约综合利用技术推广”这一瓶颈提供新的思路。研究结果表明,湿法球磨超微粉碎可得到牡蛎壳超微粉;牡蛎壳有抗菌、吸附等独特的聚集态性能,在农产品加工和环境保护方面有广泛应用。这些研究为实现废弃牡蛎壳的综合利用提供新的途径。

刘洪涛[7](2013)在《O2/CO2气氛下木醋调质石灰石脱硫脱硝特性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O2/CO2燃烧技术在控制C02、SO2、NOx等污染物排放方面都表现出较强的技术优势,被认为是一项具有应用前景的燃煤污染物控制技术。有机钙可用于O2/CO2燃煤气氛下SO2和NO的同时脱除,但高昂的造价限制了其工业化应用。本文采用木醋废液调质处理石灰石,并从实验研究、动力学分析及机理分析等角度,对木醋调质石灰石(Limestone Modified by Wood Vinegar, LM-WV)在O2/CO2气氛下的热解、直接硫化、再燃脱硝以及同时脱硫脱硝反应特性和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探索了一条采用工业废液调质处理石灰石制备廉价高效有机钙的新途径。采用热分析方法对O2/CO2气氛下LM-WV的热解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未调质石灰石(Original Limestone, OL)的热解过程仅表现出一个CO2析出失重阶段,而LM-WV则表现出水分析出及焦油成分热解、丙酮析出和CO2析出三个失重阶段,较多的气体析出量导致LM-WV热解固体产物比表面积和孔容积远大于OL,固体产物孔隙发达且以中孔为主,有利于脱硫,热解气体产物在低温时以CO、CH4和C2H6为主,高温时以CO、CH4、H2和C2H2为主,可用于再燃脱硝。采用FWO法和Starink法两种无模式函数法分析O2/CO2气氛下LM-WV热解反应活化能,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近且规律相同,OL在整个热解过程中,活化能表现为单一的下降趋势,活化能值为547.80~5389.29kJ·mol-1, LM-WV热解反应活化能随着反应的进行表现出先增大后降低,再增大又降低的趋势,活化能值为102.33~1504.23kJ·mol-1。O2/CO2气氛下LM-WV热解反应机理可用分段描述的方法进行分析,OL热解反应机理可以用F1模型进行揭示,LM-WV热解第一、第二阶段反应机理可以用D3模型进行揭示,第三阶段可以用D2模型进行揭示。采用热分析方法对O2/CO2气氛下LM-WV的硫化反应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LM-WV表现出比OL和分析纯醋酸钙(Calcium Acetate, CA)更好的直接硫化反应性能。温度、粒径、SO2和O2浓度对LM-WV直接硫化反应都有影响,温度越高、颗粒粒径越小、反应气氛中SO2和O2浓度越高,LM-WV直接硫化钙转化率越高,浓度超过6%以后,O2浓度变化对硫化反应影响不大。钙转化率较低时,间接硫化反应速率高于直接硫化,1173K时反应约400s时直接硫化速率超过间接硫化速率,获得的间接硫化和直接硫化钙转化率分别为60.51%和81.11%。LM-WV中源自石灰石的Na、K、Fe、Ti类杂质成分对直接硫化反应有促进作用。采用缩核模型对反应过程进行了表征,得到LM-WV和OL直接硫化反应速率常数κs和扩散系数Deff的Arrhenius表达式。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扩散对LM-WV直接硫化反应过程的影响相比石灰石要小,石灰石经木醋调质后其直接硫化反应性能得以显着提升的原因是扩散阻力的减小在O2/CO2气氛下利用沉降炉脱硝实验台对LM-WV再燃脱硝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相同实验工况条件下,LM-WV的脱硝性能优于CA。LM-WV再燃脱硝合适的再燃比为14%-17%,氧浓度为3%、停留时间为0.8s,脱硝效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表现为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最佳反应温度为1323K,再燃比为14%时获得的脱硝效率为82.70%。先进再燃可以获得较高的脱硝效率,反应适宜的温度区间也得到显着拓宽。先进再燃脱硝氧浓度不宜过高,合适的停留时间为0.6-0.8s,氨氮比为0.75,再燃比、氨氮比分别为14%和0.75条件下,1323K时获得的最高脱硝效率为93.49%。1123-1223K时LM-WV在02/N2气氛下脱硝获得的脱硝效率略高于O2/CO2气氛,超过此温度时,LM-WV在O2/CO2气氛下获得的脱硝效率高于O2/N2气氛。O2/CO2气氛下LM-WV脱硝效率随CO2浓度的增大不断提高,高浓度的CO2对脱硝反应有促进作用。管式炉实验系统上进行的O2/CO2气氛下煤粉预混LM-WV同时脱硫脱硝实验结果表明,LM-WV脱硫脱硝性能优于OL和CA,其脱硫脱硝效率受添加量、煤的含硫量、温度等因素影响。相同实验条件下,LM-WV在O2/CO2气氛下的脱硫脱硝性能均优于O2/N2气氛。1023-1473K实验温度范围内,LM-WV表现出良好的脱硫效果,Ca/S为2时,LM-WV能够保持80.06%以上的脱硫效率。脱硝效率随LM-WV添加量的增大和温度的升高而不断提高,Ca/S为3、温度为1373K时获得的脱硝效率为53.08%。沉降炉实验系统上进行的烟气喷入LM-WV同时脱硫脱硝实验表明,钙硫摩尔比约为2、停留时间为0.8s、无NH3和有NH3条件下,在1223K时获得最大脱硫效率为75.83%和73.16%,在1323K时获得最大脱硝效率为86.61%和94.78%。煤中添加LM-WV后,着火温度、失重峰温度以及燃尽温度均向低温方向迁移,燃烧反应活化能显着降低,说明LM-WV具备一定的助燃性能。提出了由112种物质、677步基元反应组成的丙酮脱硝反应机理模型,用以揭示O2/CO2气氛下LM-WV脱硝反应机理。模拟计算与实验结果呈现出的规律完全一致,能够较好的预测实验结果和分析反应机理。OH与C2H6、C2H4、CH4和C2H2等反应生成碳氢离子团和HCCO,进而与NO反应将其转变为HCN。HCN能够与O反应生成NCO和NH,并通过反应NCO+NO(?)N2+CO2和NH+NO(?)N2+OH将NO还原为N2。活性基团OH、O、H是保证脱硝反应顺利进行的重要物质,但过高的活性基团浓度会加剧HCN的氧化反应。低温时O2/N2和O2/CO2气氛下LM-WV脱硝性能的差异可以归结于O2/CO2气氛下较低的OH、O、H浓度,高温时两种气氛下的差异则可归结于O2/CO2气氛下较高的碳氢气体浓度。在适于脱硝的温度条件下,通过CH4(+M)(?)CH3+H(+M)、C2H4+H(+M)(?)C2H5(+M)、 C2H6(+M)(?)CH3+CH3(+M)和C2H2+H(+M)(?)C2H3(+M)等反应,CO2可促进CH4、C2H4、C2H6和C2H2转化为CH3、C2H3和C2H5等自由基,有利于脱硝。SO2对LM、WV脱硝反应有促进作用,SO2可以通过SO2+H(+M)(?)HOSO(+M)、HOSO+H(?)SO2+H2、SO2+O(+M)(?)SO3(+M)和HOSO+OH(?)SO2H2O等反应,消耗气氛中的活性基团H、O、OH,进而抑制脱硝反应中间产物HCN的氧化,此外,SO2还能够通过一系列反应转化为SH和SN,并通过反应SH+NO(?)SN+OH和SN+NO(?)N2+SO将NO直接还原为N2。

牛胜利[8](2011)在《有机钙盐协同脱除SO2和NO的实验研究与机理分析》文中提出燃煤电厂排放SO2和NO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亟待开发能保障电厂经济性的SO2和NO协同脱除技术。初步研究表明,羧酸类有机钙盐可对这两种污染物进行联合脱除,但对有机钙盐热解、脱硫以及脱硝等反应机理认识还存在许多不完善地方,不利于有机钙盐对燃煤电厂SO2和NO协同脱除工业化应用。本文以丙酸钙(Calcium Propionate,CP)、丙酸调质氢氧化钙产物(Modified Calcium hydroxide by Propionic acid, MCP)以及丙酸调质氢氧化钙与氧化镁产物(Modified Calcium hydroxide and Magnesium oxide by Propionic acid, MCMP)这3种有机钙盐为研究对象,从实验、动力学参数计算和机理分析等角度,对它们的热解、固硫和脱硝机理以及协同脱除SO2和NO反应特性和反应机理进行探索。在热分析天平实验系统上研究有机钙盐热解特性,通过非预置模型法和预置模型法计算热解过程动力学参数,揭示有机钙盐热解机理。与碳酸钙(Calcium Carbonate, CC)不同,有机钙盐热解曲线由有机气体和CO2析出构成。在一定范围内提高O2浓度或者降低升温速率,有机钙盐热解曲线向低温段推进。相对于O2/N2气氛,有机钙盐CO2析出在O2/CO2气氛下向高温阶段延迟。析出的有机气体在还原性气氛下可以促成再燃脱硝,固体钙基产物能够进行固硫,在理论上保证有机钙盐对SO2和NO协同脱除。扫描电镜微观结构分析表明,相比较无机钙,有机钙盐固体热解产物颗粒度更小,结构更为疏松。根据非预置模型法的Ozawa-Flynn-Wall法和Vyazovkin法计算所得MCP和MCMP在N2气氛下热解表观活化能数值接近,MCP值分别为146-735kJ/mol和138-761kJ/mol, MCMP值分别为370-474kJ/mol和375-490kJ/mol, Avrami理论计算MCP和MCMP反应级数值分别为0.050-0.386和0.090-0.649。根据Ozawa-Flynn-Wall法计算CP和CC在O2/N2气氛下热解过程表观活化能,CP和CC值分别为83-346kJ/mol和193-202kJ/mol,根据Avrami理论计算反应级数,CP和CC值分别为0.061-0.608和1.647-2.084。模型预置法的Coats-Redfern法计算CP和MCP热解动力学参数表明,4级化学反应模型(C4)可以解释CP和MCP在O2/N2以及O2/CO2气氛下热解时,第二失重阶段热解机理,而1级和4级扩散模型(D1和D4)分别揭示它们在O2/N2和O2/CO2气氛下第三失重阶段热解机理,同时,O2/CO2气氛下计算的表观活化能数值明显高于O2/N2气氛下的相应值。在快速智能定硫仪实验系统上表征CP、MCP和MCMP固硫率,得出有机钙盐对煤燃烧过程固硫特性。1323K时,以钙硫摩尔比(Ca/S)为1和1.5的量添加CP,龙口褐煤(brown coal, BC)固硫率分别为69.80%和57.08%。1223K和1323K时,Ca/S为2的MCP对聊城贫煤(lean coal, LC)固硫率分别为73.46%和65.40%。无机钙效果不好,1323K时,Ca/S为2的CC对BC和LC固硫率分别只有34.08%和40.07%。通过热分析天平实验系统,分析CP和MCP固硫过程中CaO转化率,探讨有机钙盐与烟气中SO2作用的固硫特性,并借助等效粒子模型分析固硫过程的机理特征。1323K时,CP和MCP的CaO转化率分别为44.32%和54.95%,是CC相应值的5.49倍和6.80倍。采用等效粒子模型对表面化学反应控制阶段的Gfp(χ)~t以及产物层扩散控制阶段的Pfp(χ)~t进行拟合,能取得良好线性关系。高温下拟合直线斜率得到提高,固硫反应进程得到强化。在沉降炉实验系统上研究CP、MCP以及MCMP再燃还原NO特性。1323K时,CP、MCP和MCMP效率分别为79.65%、76.36%和72.65%,与生物质的效率值相当,并且远高于煤粉的脱硝效率。为达到较好脱硝效果,有机钙盐再燃比应维持在25%附近,O2浓度不宜超过4%,并且应保证0.65s左右停留时间。氨气和尿素的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进程都有非常明显“温度窗口”,分别在1273K和1223K达到脱硝峰值,氨气的氨氮摩尔比为1.75和1.25时,效率值为85.34%和79.32%,尿素的氨氮摩尔比为2和1.5时,效率值为78.89%和70.19%。综合考虑NO还原率和氨剂有效利用率,氨气和尿素的氨氮摩尔比以1.5-2为宜。提高O2浓度,氨气和尿素的脱硝强度都遭到削弱,同时反应区应保持0.60s左右停留时间。CP和MCMP先进再燃脱硝效率明显高于基本再燃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相应值,再燃比为19.83%、氨氮摩尔比为0.8时,CP和MCMP在1273K最高效率值分别为93.37%和91.74%。在再燃燃料和氨气共同作用下,先进再燃“温度窗口”明显拓宽,并且O2浓度从2%提高到6%,脱硝效率降低不再明显,同时,以氨氮摩尔比为0.8的量添加氨气,就能保证CP和MCMP先进再燃的脱硝效率接近同等条件下的最高值。在固定床实验系统上研究CP、MCP和MCMP对煤燃烧过程中SO2和NO协同脱除特性和反应规律。在1073-1373K温度区间,这3种有机钙盐均能表现出很好的SO2脱除效果。Ca/S为2时,CP对BC和LC的SO2脱除率最高值分别为66.01%和71.72%,MCP的SO2脱除率最高值分别为67.20%和69.85%,MCMP的SO2脱除率最高值分别为70.72%和67.06%,均高于同等条件下CaO相应值。有机钙盐对NO的脱除表现在1173K以上温度区,Ca/S为2.5时,CP对BC和LC的NO脱除率最高值分别为49.38%和50.15%,MCP的NO脱除率最高值分别为47.57%和56.44%,MCMP的NO脱除率最高值分别为46.19%和56.67%。同时,添加有机钙盐后,煤粉的着火温度、失重峰温度以及转化率曲线向低温区移动,并且失重峰降低,失重半峰宽值增大。预置模型法的动力学参数计算表明,有机钙盐的添加,降低煤燃烧过程的表观活化能,使反应易于进行。在沉降炉实验系统上研究CP对烟气中SO2和NO的协同脱除特性。在1500×10-6的SO2作用下,随着O2浓度的变化,丙酸钙基本再燃的脱硝趋势与不含SO2时一样,但脱硝效率比不含SO2时有所提高。钙基固硫过程是一个需氧过程,在2-6%的O2浓度范围内,提高其值,能够强化丙酸钙对SO2的脱除能力。与基本再燃一样,SO2同样能够强化先进再燃的脱硝能力,但由于它自身的效率已较高,所以在1273K时,1500×10-6的SO2仅将其效率值提高1.96%(O2浓度4%)和2.03%(O2浓度6%)。但另一方面,氨气的加入并未对SO2的脱除产生明显的影响,1273K时,在2%、4%和6%的O2浓度条件下,先进再燃的SO2脱除效率仅比基本再燃时分别提高1.19%、0.67%和0.53%。在耦合戊酮和小分子碳氢化合物燃烧模型以及它们与NO相互反应模型基础上,建立包含453个基元反应和110种反应物质的反应机理,通过动力学模拟软件Chemkin,描述丙酸根类有机钙盐基本再燃脱硝反应本质。基元反应H+O2=O+OH对基本再燃脱硝进程影响最大,它产生的链锁反应能强化HCO、CH3、CH2、CH2CO、CH2O、CH2OH、CH3O、HOCHO等与NO的反应。对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进程有重要影响的连锁分支反应系数ζ为0.29,这个值能够保证反应自维持进行,而NH2+NO=NNH+OH和NH2+NO=N,+H2O对氨剂脱除NO作用最大。在再燃燃料和氨剂共同作用下,反应H+O2=O+OH对NO还原的敏感性系数,相对于其它反应来说,其值更大,同时反应NH2+NO=NNH+OH和NH2+NO=N2+H2O对于NO浓度改变(向减小方向发展)所作的贡献比例也较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时大。另一方面,C1型碳氢化合物对NO的还原能力要强于C2型,所以当需要平衡氨气与碳氢化合物的效果以达到优化反应进程的目的时,尽量使用C1型小分子化合物,而对于反应物质为C5等较大的分子来说,则应促进其向尽量小的碳氢化合物转变。在SO2的作用下,不仅H+O2=O+OH、C2H2+O=HCCO+H等原有基元反应活性有所提高,而且催生H+SO2=HOSO等新的基元反应,它们能够产生一系列的链锁反应,使得O以及OH等活性基团的浓度大大提高,从而强化脱硝进程。同时,含硫中间产物直接参与到NO的还原反应中,引发SN+NO=N2+SO、CH2(S)+NO=HCN+OH等新的基元反应,这些都使得当烟气中添加SO2时,丙酸钙基本再燃以及先进再燃的脱硝效率有所提高。

周家平[9](2010)在《气氛对煤燃烧和SO2/NOx迁移的机理及动力学特性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燃烧环境氛围对于燃料燃烧过程以及燃烧污染物的迁移特性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探索燃烧环境氛围对于燃烧机理和动力学特性的影响,揭示污染物迁移的机理,重点研究环境氛围对燃烧特性和污染物排放特性的影响规律,获得关键的影响因素和主要的燃烧特征参数。研究内容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工业应用价值。首先,针对煤和煤矸石,采用热分析法,实验研究了3种煤在O2/N2和O2/CO2环境气氛的燃烧特性,探索环境氛围对燃料燃烧机理和燃烧特性的影响规律,并进行了动力学分析,获得了主要的燃烧特征参数。研究结果表明:1)O2/N2和O2/CO2环境气氛下,富氧气氛可显着改善煤的燃烧特性,并且氧浓度对煤燃烧特性的影响程度随着煤种固定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氧浓度增加,煤粉燃烧TG和DTG曲线均向低温区发生移动,煤粉的燃烧特性得到改善。氧浓度对煤焦燃烧的影响更显着。2)O2/CO2和O2/N2环境气氛相比,CO2对煤燃烧性能有重要影响。相同氧浓度下,由于CO2的比热较大,且CO2影响燃烧生成的CO2产物的扩散,导致煤的着火和燃尽温度升高,CO2的存在改变了煤焦的燃烧特性,尤其是高的CO2浓度对燃烧的影响更大。3)实验范围内,氧浓度增加对改善燃烧非常有利。随着氧浓度的增加,燃料的平均表观活化能均有所增加,频率因子增加的作用更显着,因此燃烧反应速率显着增加。4)气氛、粒径和升温速率均对煤粉动力学特性有较大影响。燃料的表观活化能和频率因子之间存在动力学补偿效应,即lnA=mE+n。其次,针对干法脱硫过程,研究含氯添加剂产生的环境氛围对石灰石干法脱硫的影响。通过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以NaCl、KCl、MgCl2、CaCl2、K2CO3为添加剂,探索含氯添加剂形成的环境氛围对石灰石固硫效率影响,并对固硫过程进行吉布斯自由能分析,获得含氯添加剂的固硫机理和反应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1)以含氯无机盐作为石灰石干法脱硫的添加剂,能够提高石灰石的脱硫效率,且添加剂对煤矸石硫分析出的影响比煤更大。实验范围内,添加含氯无机盐,对石灰石脱硫效率的促进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NaCl、MgCl2、KCl、CaCl2。2)添加剂对形态硫的析出和迁移有明显的影响,燃料析出的SO2浓度和总量均有下降。煤矸石硫分析出受到的影响较大。3)采用吉布斯自由能理论分析方法,揭示了含氯添加剂的石灰石干法脱硫的反应机理。吉布斯自由能计算结果表明,含氯添加剂提高石灰石脱硫效率的机理是添加剂本身能够发生固硫反应,并进一步通过氯化反应,促进CaO的固硫反应。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并且获得了含氯添加剂对石灰石固硫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最后,采用理论分析与模拟结合的方法,重点研究燃烧环境气氛对NOx迁移的影响,探索燃煤过程中NOx产生机理,获得NOx的迁移特性。比较分析燃料特性、气固两相流动、温度场等因素对NOx迁移和产生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流化床反应器的燃烧环境氛围,NO和N2O的生成量随过量空气系数的增加而明显增加。NO和N2O的生成和一二次风比有较大关系,NOx的生成量随一二次风比的增大而增大。2)燃料在燃烧过程中, NO和N2O的产生量不仅与燃料本身的含氮量有关,而且与燃料的O/N和H/N这两个比值也有直接关系。O/N和H/N这两个比值会影响NOx的生成,而且NOx的量随这两个比值的增加而增加。3)惰性颗粒床料量对NO和N2O的迁移有较大的影响。惰性颗粒床料量直接影响流化床反应器的温度分布,对NO和N2O的迁移和生成量产生较大的影响。减少床料量,可以减少NO和N2O的排放。

王旭涛[10](2010)在《镁渣脱硫剂反应特性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随着镁冶炼行业的迅猛发展,我国镁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导致镁还原废渣大量增加,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充分利用工业废渣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达到节约资源,变废为宝,变害为利的目的。用金属镁渣作为脱硫剂,既节省了脱硫剂的购置费用,同时又为金属镁渣找到了新的用途,实现以废治废、资源综合利用的目标,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本文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镁渣作为脱硫剂用于脱硫实验过程中暴露出的钙利用率较低的缺点,在研究国内外对脱硫剂处理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水合活化、蒸汽活化和高温渣直接水合活化对镁渣进行活化处理,并从成分分析、颗粒粒径分析、孔隙率和比表面积、孔分布和孔结构等方面入手,采用X射线衍射仪、热重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研究手段分析不同颗粒粒径、不同温度条件和不同活化条件对镁渣脱硫性能的影响。X射线衍射仪实验结果表明,镁渣中的主要成分为Ca2SiO4,质量占到镁渣总质量的80.96%;游离态的CaO和MgO分别占到镁渣总质量的5.04%和9.02%;Fe2O3和Al2O3共占4.72%。在实验所选取的条件下,镁渣中可用于脱硫反应的化学成分为CaO和Ca2SiO4,而镁渣中的MgO不参与固硫反应。实验中模拟炉内气体成分和温度,通过热重分析仪测定了各相关样品的钙利用率。实验结果表明,水合活化、蒸汽活化和高温渣直接水合活化,都是通过提高镁渣的比表面积和孔容积来提高其脱硫性能的。相对于未经活化的自然冷却的镁渣,经水合活化、蒸汽活化、高温渣直接水合活化后的样品的钙利用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高温渣直接水合样品的钙利用率最高,达到39.87%,较自然冷却的镁渣样品钙利用率提高了10.24%;水合活化次之,钙利用率为34.59%,较自然冷却的镁渣样品提高了4.04%;蒸汽活化效果最差,钙利用率为32.68%,仅比自然冷却的镁渣样品提高了3.05%。脱硫前后物质的比表面积和孔容积采用氮吸附仪进行测定。研究发现,高温渣直接水合活化效果最为显着,与自然冷却的镁渣样品相比,比表面积和孔容积分别提高了1621.67%和1422.22%。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分析结果表明,此时固体颗粒表面粗糙度增大,并有絮状物的生成。比表面积和孔容积的增加,会导致钙利用率的增加,与热重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实现以废治废,对于寻求既解决镁渣污染问题又能得到廉价脱硫剂的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贝壳固硫性能的热重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贝壳固硫性能的热重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生活垃圾与烟煤混燃及其污染物排放和控制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低温烘焙预处理技术
    1.3 城市生活垃圾与煤混合燃烧研究现状
        1.3.1 生活垃圾与煤混燃特性及动力学研究
        1.3.2 生活垃圾与煤混燃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
        1.3.3 燃煤过程中固硫特性研究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城市生活垃圾与烟煤混燃特性及动力学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样品制备
        2.2.2 实验设备及方法
        2.2.3 实验数据处理
    2.3 垃圾烘焙样品的基础分析
    2.4 城市生活垃圾与烟煤混燃特性分析
        2.4.1 单独样燃烧热重曲线分析
        2.4.2 掺混比对样品燃烧热重曲线的影响
        2.4.3 升温速率对样品燃烧热重曲线的影响
        2.4.4 燃烧特性参数分析
    2.5 动力学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生活垃圾与烟煤混燃CO和NO排放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样品制备
        3.2.2 实验设备及方法
        3.2.3 实验数据处理
    3.3 城市生活垃圾与烟煤混燃CO排放特性研究
        3.3.1 掺混比对CO排放特性的影响
        3.3.2 温度对CO排放特性的影响
    3.4 城市生活垃圾与烟煤混燃NO排放特性研究
        3.4.1 掺混比对NO排放特性的影响
        3.4.2 温度对NO排放特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生活垃圾与烟煤混燃固硫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样品制备
        4.2.2 实验设备及方法
        4.2.3 实验数据处理
    4.3 城市生活垃圾与烟煤混燃SO_2排放特性研究
        4.3.1 单独样燃烧SO_2排放特性研究
        4.3.2 掺混比对SO_2排放特性的影响
        4.3.3 温度对SO_2排放特性的影响
    4.4 固硫剂对样品固硫特性影响实验研究
        4.4.1 钙硫比对固硫率的影响分析
        4.4.2 燃烧温度对固硫率的影响分析
    4.5 添加剂对固硫效果的影响
        4.5.1 添加剂种类对固硫效果的影响
        4.5.2 添加剂含量对固硫效果的影响
        4.5.3 灰渣样品的扫描电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2)钙基固硫剂炉内固硫性能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循环流化床炉内固硫的研究现状
        1.2.1 固硫剂的种类
        1.2.2 钙基固硫剂的影响因素
        1.2.3 钙基固硫剂固硫机理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装置及表征方法
    2.1 实验样品制备
        2.1.1 样品的选取及制备
        2.1.2 样品的性质分析
    2.2 实验装置及条件
        2.2.1 非等温热分解实验
        2.2.2 等温热分解固硫实验
    2.3 表征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钙基固硫剂的热分解行为研究
    3.1 钙基固硫剂的非等温热分解行为研究
        3.1.1 钙基固硫剂的非等温热分解特性
        3.1.2 粒径对钙基固硫剂非等温热分解的影响
        3.1.3 CO_2浓度对钙基固硫剂非等温热分解的影响
        3.1.4 石灰石热分解动力学分析
    3.2 钙基固硫剂的等温热分解行为研究
        3.2.1 粒径对石灰石等温热分解的影响
        3.2.2 温度对石灰石等温热分解的影响
        3.2.3 CO_2对石灰石等温热分解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统钙基固硫剂石灰石分解硫酸盐化行为研究
    4.1 石灰石分步硫酸盐化行为研究
        4.1.1 粒径对石灰石分步硫酸盐化行为的影响
        4.1.2 温度对石灰石分步硫酸盐化行为的影响
        4.1.3 CO_2浓度对石灰石分步硫酸盐化行为的影响
    4.2 石灰石同步分解硫酸盐化行为研究
        4.2.1 粒径对石灰石同步分解硫酸盐化行为的影响
        4.2.2 温度对石灰石同步分解硫酸盐化行为的影响
        4.2.3 CO_2浓度对石灰石同步分解硫酸盐化行为的影响
    4.3 石灰石同步分解硫酸盐化机理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固废基钙基固硫剂电石渣分解硫酸盐化行为研究
    5.1 粒径对电石渣同步分解硫酸盐化行为的影响
    5.2 温度对电石渣同步分解硫酸盐化行为的影响
    5.3 CO_2浓度对电石渣同步分解硫酸盐化行为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6.3 今后工作的建议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碱法制浆黑液制备型煤及其脱硫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前言
    1.1 生物质型煤简介
        1.1.1 生物质型煤技术
        1.1.2 国内外生物质型煤的发展现状
        1.1.3 生物质型煤所面临的问题
        1.1.4 开发利用生物质型煤的可行性
    1.2 制浆黑液的资源化利用
        1.2.1 制浆工艺的简介
        1.2.2 制浆黑液的回收利用
    1.3 生物质型煤成型机理及其燃烧特性
        1.3.1 生物质型煤成型机理
        1.3.2 生物质型煤燃烧特性及机理
    1.4 型煤固硫技术简介
        1.4.1 型煤固硫技术
        1.4.2 型煤固硫剂的研究现状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目的意义
        1.5.1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黑液复合型煤的制备及其成型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冷压成型法制备黑液复合型煤
        2.3.2 黑液复合型煤落下强度的测定
        2.3.3 黑液复合型煤热稳定性的测定
        2.3.4 黑液复合型煤抗压强度的测定
        2.3.5 黑液复合型煤灰分的测定
        2.3.6 黑液复合型煤水分的测定
        2.3.7 黑液复合型煤挥发分的测定
        2.3.8 黑液复合型煤固定碳的测定
        2.3.9 黑液复合型煤固硫率的计算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型煤样品
        2.4.2 粘结剂对型煤的影响
        2.4.3 黑液添加量对型煤的影响
        2.4.4 不同配比黑液型煤燃烧前后元素分析(EDS)
        2.4.5 黑液型煤热重分析
        2.4.6 黑液型煤与工业型煤对比
    2.5 本章小结
3 黑液复合型煤的燃烧性能及其固硫作用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及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型煤能谱元素分析
        3.3.2 黑液复合型煤热值的测定
        3.3.3 黑液复合型煤固定碳的测定
        3.3.4 黑液复合型煤固硫率的计算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原料的分析
        3.4.2 黑液型煤的燃烧热值
        3.4.3 黑液型煤燃烧前后元素分析
        3.4.4 黑液型煤热重分析
        3.4.5 温度对固硫率的影响
        3.4.6 时间对固硫率的影响
        3.4.7 黑液型煤XRD分析
        3.4.8 黑液型煤SEM分析
    3.5 结论
4 生物质复合型煤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及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型煤能谱元素分析
        4.3.2 黑液复合型煤固硫率的计算
        4.3.3 实验步骤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利用玉米杆粉碎配合碱液直接加入制作型煤
        4.4.2 制浆黑液与产业化型煤复配研究
        4.4.3 耐高温制浆黑液复合型煤的研究
    4.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全文主要结论
    论文创新点
    下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燃煤固硫剂的燃烧特性及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实验
    1.1实验仪器
    1.2实验材料及方法
    1.3主固硫剂的选择
    1.4助剂对固硫率的影响
    1.5热重实验
2实验结果与分析
    2.1燃烧特性实验
        2.1.1原煤的燃烧特性
        2.1.2固硫剂对原煤燃烧特性的影响
    2.2动力学分析
3结论

(5)煤炭燃烧中固硫技术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燃烧中固硫技术的种类
    1.1配煤及型煤燃烧固硫技术
    1.2流化床燃烧固硫技术
    1.3水煤浆燃烧技术
2燃煤主固硫剂的研究现状
    2.1钙基固硫剂
    2.2天然或废弃物型固硫剂
    2.3纳米固硫剂
3燃煤固硫助剂的添加方式
    3.1溶液浸泡活化改性法
    3.2直接混掺法
4固硫结果的表征方法
    4.1X射线衍射法
    4.2扫描电镜法
    4.3热重分析法
5结论

(6)牡蛎壳组成特性及其综合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牡蛎生产和牡蛎壳对环境影响概况
        1.1 牡蛎的生产概况
        1.1.1 世界牡蛎养殖概况
        1.1.2 中国牡蛎养殖概况
        1.1.3 我省牡蛎的加工及废弃牡蛎壳利用情况
        1.2 牡蛎壳对环境影响特点
        1.2.1 污染严重、危害大
        1.2.2 数量众多、分布广
        1.2.3 处理成本高、占地面积大
    2 牡蛎壳成分、结构及性能研究进展
        2.1 牡蛎壳的成分研究
        2.1.1 无机成分
        2.1.2 有机成分
        2.2 牡蛎壳的结构
        2.3 牡蛎壳的性能研究
        2.3.1 牡蛎壳的抗菌性能
        2.3.2 牡蛎壳的吸附性
    3 牡蛎壳的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3.1 医药领域
        3.1.1 在传统医药中的应用
        3.1.2 在补钙剂开发领域的应用
        3.1.3 作为药物载体
        3.1.4 人工骨材料
        3.2 食品保鲜加工领域
        3.3 农业、水产领域
        3.3.1 土壤调节剂
        3.3.2 缓释肥料的载体
        3.3.3 饲料添加剂
        3.3.4 水产养殖的基质
        3.4 环境保护领域
        3.3.1 除磷
        3.3.2 除重金属
        3.3.3 脱色
        3.3.4 脱硫
        3.5 建材领域
        3.6 其他领域
    4 超微粉碎技术在贝壳类产品加工中应用研究进展
        4.1 超微粉碎技术
        4.2 超微粉碎技术的分类
        4.3 超微粉碎技术在牡蛎壳粉加工中的应用
    5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5.1 立题依据
        5.2 研究内容
        5.3 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牡蛎壳主要成分及特性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主要成分分析
        2.1.1 等离子发射光谱法牡蛎壳微量元素测定
        2.1.2 牡蛎壳钙、磷、汞元素测定
        2.1.3 牡蛎壳氨基酸测定
        2.1.4 牡蛎壳的XRD测定
        2.1.5 牡蛎壳的红外测定
        2.1.6 牡蛎壳热稳定性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牡蛎壳钙、磷含量测定
        3.2 牡蛎壳粉微量元素测定
        3.3 牡蛎壳粉重金属元素测定结果
        3.4 牡蛎壳中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3.5 牡蛎壳的物相结构测定
        3.6 牡蛎壳粉红外图谱
        3.7 牡蛎壳粉形貌特征
        3.8 牡蛎壳中热稳定性测定
    4 结论
第三章 牡蛎壳超微粉碎工艺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指标测定
        2.2 牡蛎壳高频振动粉碎工艺的确定
        2.2.1 牡蛎壳高频振动超微粉碎的工艺流程
        2.2.2 单因素实验确定高频振动超微粉生产工艺影响因素
        2.2.3 正交试验法优选高频振动超微粉生产工艺
        2.3 牡蛎壳湿法球磨超微粉碎工艺研究
        2.3.1 牡蛎壳湿法球磨粉碎工艺流程
        2.3.2 单因素实验确定湿法球磨超微粉碎生产工艺影响因素
        2.3.3 正交试验法优选牡蛎壳湿法球磨超微粉碎生产工艺
    3 结果与讨论
        3.1 牡蛎壳高频振动粉碎工艺优化
        3.1.1 牡蛎壳含水量对高频振动粉碎效果的影响
        3.1.2 牡蛎壳物料填充率对粉碎效果的影响
        3.1.3 牡蛎壳粉碎时间对粉碎效果的影响
        3.2 牡蛎壳湿法球磨粉碎工艺优化
        3.2.1 湿法球磨时间对粉碎效果的影响
        3.2.2 料水比对湿法球磨粉碎效果的影响
        3.2.3 牡蛎壳物料填充率对湿法粉碎效果的影响
        3.2.4 正交试验优选湿法球磨粉碎工艺
        3.3 不加工方式的牡蛎壳成分对比
    4 结论
第四章 牡蛎壳粉抑菌作用研究
    1 材料、仪器与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与设备
        1.3. 试验方法
        1.3.1 无菌牡蛎壳粉的制备
        1.3.2 牡蛎壳粉水提物的制备
        1.3.3 菌种活化及菌悬液的制备
        1.3.4 含菌平板的制备
        1.3.5 培养条件
        1.3.6 滤纸片的制备
        1.3.7 堆叠抑菌试验
        1.3.8 牡蛎壳粉水提物抑菌试验
    2 结果与讨论
        2.1 牡蛎壳粉对细菌的抑菌效果
        2.2 牡蛎壳粉对霉菌的抑制效果
        2.3 牡蛎壳粉水提物的对细菌的抑菌效果
        2.4 牡蛎壳粉水提取物的对霉菌的抑菌效果
    3 结论
第五章 牡蛎壳粉在农产品加工中的应用
    5.1 牡蛎壳粉对泡菜自然发酵过程的影响研究
        5.1.1 材料与方法
        5.1.2 结果与讨论
        5.1.2.1 牡蛎壳粉不同添加量对泡菜发酵过程中pH的影响
        5.1.2.2 牡蛎壳粉不同添加量对泡菜发酵过程中总酸的影响
        5.1.2.3 牡蛎壳粉不同添加量对泡菜发酵过程中菌落总数的影响
        5.1.2.4 牡蛎壳粉不同添加量对泡菜品质的影响
        5.1.3 结论
    5.2 牡蛎壳粉在桔子汁发酵过程中降酸作用
        5.2.1 材料与方法
        5.2.1.1 实验材料
        5.2.1.2 实验仪器
        5.2.1.3 实验方法
        5.2.2 结果与讨论
        5.2.2.1 牡蛎壳粉对桔子汁发酵过程中糖度的影响
        5.2.2.2 牡蛎壳粉对桔子汁发酵过程中酸度的影响
        5.2.2.3 牡蛎壳粉对桔子汁发酵过程中pH的影响
        5.2.2.4 牡蛎壳粉对桔子汁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数量影响
        5.2.2.5 牡蛎壳粉对桔子汁果酒中酒精含量影响
        5.2.2.6 牡蛎壳粉对桔子汁澄清度影响
        5.2.3 结论
    5.3 魔芋凝胶生产工艺及复合凝固剂研究
        5.3.1 材料与方法
        5.3.1.1 材料
        5.3.1.2 试剂
        5.3.1.3 仪器设备
        5.3.1.4 方法
        5.3.2 结果与讨论
        5.3.2.1 不同碳酸钠用量对魔芋凝胶品质的影响
        5.3.2.2 不同改性牡蛎壳粉用量对魔芋凝胶品质的影响
        5.3.2.3 复合凝固剂的研究
        5.3.2.4 采用不同凝固剂的魔芋凝胶红外图谱对比
        5.3.3 结论
第六章 牡蛎壳的吸附性能及其应用研究
    6.1 牡蛎壳吸附乙烯性能及在香蕉保鲜中的应用
        6.1.1 材料和方法
        6.1.1.1 材料
        6.1.1.2 主要试剂
        6.1.1.3 试验设备
        6.1.1.4 试验方法
        6.1.2 结果与讨论
        6.1.2.1 牡蛎壳粉对乙烯吸附的影响
        6.1.2.2 牡蛎壳粉对香蕉保鲜的影响
        6.1.3 结论
    6.2 改性牡蛎壳对甲基橙的吸附研究
        6.2.1 实验部分
        6.2.1.1 主要仪器、试剂及溶液的配制
        6.2.1.2 牡蛎壳预处理
        6.2.1.3 甲基橙标准曲线的绘制
        6.2.1.4 实验方法
        6.2.2 结果与讨论
        6.2.2.1 吸附条件的选择
        6.2.2.2 吸附等温线
        6.2.2.3 热力学吸附的研究
        6.2.2.4 动力学吸附的研究
        6.2.2.5 牡蛎壳的红外表征
        6.2.3 工厂印染废水的处理
        6.2.4 结论
    6.3 改性牡蛎壳粉吸附剂吸附Cr~(3+)的研究
        6.3.1. 实验部分
        6.3.1.1 主要仪器、试剂
        6.3.1.2 牡蛎壳的预处理
        6.3.1.3 标准曲线的绘制
        6.3.1.4 吸附实验
        6.3.2 结果与讨论
        6.3.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6.3.2.2 吸附条件的确定
        6.3.2.2.1 溶液pH值的影响
        6.3.2.2.2 初始质量浓度的影响
        6.3.2.2.3 吸附时间的影响
        6.3.2.2.4 吸附温度的影响
        6.3.2.3 改性牡蛎壳粉吸附剂对三价铬的静态吸附等温线
        6.3.2.4 改性牡蛎壳粉吸附剂吸附三价铬的热力学性质
        6.3.2.5 改性牡蛎壳粉吸附剂吸附三价铬的动力学性质
        6.3.2.5.1 吸附动力学模型
        6.3.2.5.2 吸附机理
        6.3.2.6 吸附三价铬前后改性牡蛎壳粉吸附剂的红外光谱分析
        6.3.2.7 含铬废水的处理
        6.3.3 结论
    6.4 牡蛎壳在燃煤固硫中的应用研究
        6.4.1 实验部分
        6.4.1.1 实验方案
        6.4.1.2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6.4.1.3 实验装置设计
        6.4.1.4 实验试剂的配置
        6.4.1.5 标准曲线的绘制
        6.4.1.6 固硫效果的评价方法
        6.4.2 结果与讨论
        6.4.2.1 煤中硫含量的测定
        6.4.2.2 碳酸钙作为固硫剂的固硫条件优化
        6.4.2.3 牡蛎壳粉作为固硫剂的固硫条件优化
        6.4.2.4 牡蛎壳与碳酸钙固硫效率比较与分析
        6.4.2.5 牡蛎壳与碳酸钙固硫后废渣的XRD分析
        6.4.2.6 牡蛎壳粉脱硫小试
        6.4.3 结论
    6.5 牡蛎壳综合利用技术应用
        6.5.1 牡蛎壳综合利用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6.5.2 牡蛎壳综合利用技术单级应用效益分析
        6.5.3 牡蛎壳综合利用技术多级应用思路
第七章 全文总结
    1 本研究结论
    2 本研究创新点
    3 本研究还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7)O2/CO2气氛下木醋调质石灰石脱硫脱硝特性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O_2/CO_2气氛下燃煤SO_2排放特性及炉内喷钙脱硫技术
        1.2.1 燃煤SO_2排放特性
        1.2.2 炉内喷钙脱硫技术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O_2/CO_2气氛下燃煤NO排放特性及再燃脱硝技术
        1.3.1 燃煤NO排放特性
        1.3.2 再燃脱硝技术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4 SO_2和NO同时脱除技术研究现状及木醋调质石灰石的提出
        1.4.1 SO_2和NO同时脱除技术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4.2 木醋调质石灰石的提出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2 实验与方法
    2.1 木醋调质石灰石制备方法
    2.2 实验装置和方法
    2.3 模拟计算和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O_2/CO_2气氛下木醋调质石灰石热解特性及动力学分析
    3.1 引言
    3.2 木醋调质石灰石热解特性及产物分析
        3.2.1 木醋调质石灰石热解特性
        3.2.2 木醋调质石灰石热解固体产物微观结构分析
        3.2.3 木醋调质石灰石热解气体产物分析
    3.3 木醋调质石灰石热解反应动力学分析
        3.3.1 木醋调质石灰石热解反应活化能动力学分析
        3.3.2 木醋调质石灰石热解反应机理动力学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O_2/CO_2气氛下木醋调质石灰石硫化反应特性及动力学分析
    4.1 引言
    4.2 木醋调质石灰石直接硫化反应特性
        4.2.1 直接硫化反应温度的确定
        4.2.2 温度对直接硫化反应作用规律
        4.2.3 粒径对直接硫化反应作用规律
        4.2.4 SO_2和O_2浓度对直接硫化反应作用规律
        4.2.5 CO_2或N_2气氛对硫化反应作用规律
        4.2.6 杂质对直接硫化反应作用规律
    4.3 木醋调质石灰石硫化反应动力学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O_2/CO_2气氛下木醋调质石灰石再燃脱硝特性及机理分析
    5.1 引言
    5.2 O_2/CO_2气氛下木醋调质石灰石再燃脱硝特性
        5.2.1 CO_2或N_2气氛对再燃脱硝作用规律
        5.2.2 温度对再燃脱硝作用规律
        5.2.3 再燃比对再燃脱硝作用规律
        5.2.4 O_2浓度对再燃脱硝作用规律
        5.2.5 停留时间对再燃脱硝作用规律
        5.2.6 氨氮比对再燃脱硝作用规律
    5.3 O_2/CO_2气氛下木醋调质石灰石再燃脱硝机理分析
        5.3.1 O_2/CO_2气氛下木醋调质石灰石脱硝反应机理
        5.3.2 CO_2或N_2气氛对脱硝反应的作用机理
    5.4 本章小结
6 O_2/CO_2气氛下木醋调质石灰石脱硫脱硝特性及机理分析
    6.1 引言
    6.2 木醋调质石灰石脱硫脱硝特性
        6.2.1 煤粉预混木醋调质石灰石同时脱硫脱硝
        6.2.2 烟气喷入木醋调质石灰石同时脱硫脱硝
    6.3 木醋调质石灰石对煤粉燃烧特性的影响
    6.4 SO_2对木醋调质石灰石脱硝反应作用机理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及建议
    7.1 论文主要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未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附表
ENGLISH DISSERTATION
    PAPERⅠ
    PAPERⅡ

(8)有机钙盐协同脱除SO2和NO的实验研究与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本章结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SO_2生成机理及控制技术
        2.1.1 SO_2生成机理
        2.1.2 SO_2控制技术
    2.2 NO生成机理及控制技术
        2.2.1 NO生成机理
        2.2.2 NO控制技术
    2.3 燃煤电厂SO_2和NO协同脱除技术
    2.4 有机钙盐协同脱除SO_2和NO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2.4.1 研究现状
        2.4.2 存在问题
    2.5 本章结论
第3章 有机钙盐热解特性研究与热解机理分析
    3.1 序言
    3.2 实验系统与实验方法
    3.3 N_2气氛下MCP和MCMP热解特性研究与机理分析
        3.3.1 N_2气氛下MCP和MCMP热解特性
        3.3.2 N_2气氛下MCP和MCMP热解机理
    3.4 O_2/N_2气氛下CP和CC热解特性研究与机理分析
        3.4.1 O_2/N_2气氛下CP和CC热解特性
        3.4.2 O_2/N_2气氛下CP和CC热解机理
    3.5 O_2/N_2及O_2/CO_2气氛下CP和MCP热解特性研究与机理分析
        3.5.1 O_2/N_2及O_2/CO_2气氛下CP和MCP热解特性
        3.5.2 O_2/N_2及O_2/CO_2气氛下CP和MCP热解机理
    3.6 有机钙盐微观结构的扫描电镜分析
    3.7 本章结论
第4章 有机钙盐固硫特性研究与机理分析
    4.1 实验系统和实验方法
        4.1.1 快速智能定硫仪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法
        4.1.2 热分析天平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法
    4.2 煤粉燃烧过程中有机钙盐固硫特性研究
    4.3 燃烧后烟气中有机钙盐固硫特性研究及过程表征
        4.3.1 有机钙盐固硫过程中CaO转化规律
        4.3.2 等效粒子模型过程表征
    4.4 本章结论
第5章 有机钙盐再燃脱硝特性研究
    5.1 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法
    5.2 有机钙盐基本再燃脱硝特性研究
        5.2.1 有机钙盐基本再燃还原NO特性
        5.2.2 其它再燃燃料与有机钙盐基本再燃还原NO特性比较
        5.2.3 再燃比作用规律
        5.2.4 再燃区初始O_2浓度作用规律
        5.2.5 再燃区停留时间作用规律
        5.2.6 再燃区初始NO浓度作用规律
    5.3 炉内喷射氨剂选择性非催化还原NO特性研究
        5.3.1 氨气和尿素选择性非催化还原NO特性
        5.3.2 氨氮摩尔比作用规律
        5.3.3 反应区O_2浓度作用规律
        5.3.4 反应区停留时间作用规律
    5.4 炉内喷射有机钙盐先进再燃脱硝特性研究
        5.4.1 有机钙盐先进再燃还原NO特性
        5.4.2 其它再燃燃料与有机钙盐先进再燃还原NO特性比较
        5.4.3 再燃区O_2浓度作用规律
        5.4.4 氨氮摩尔比作用规律
        5.4.5 再燃区停留时间作用规律
    5.5 本章结论
第6章 有机钙盐协同脱除SO_2和NO特性研究
    6.1 实验系统与实验方法
        6.1.1 固定床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法
        6.1.2 热分析天平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法
        6.1.3 沉降炉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法
        6.1.4 有机钙盐协同脱除SO_2和NO相关指标定义
    6.2 有机钙盐协同脱除煤燃烧过程中SO_2和NO特性研究
        6.2.1 有机钙盐对煤粉燃烧过程中SO_2和NO转化率的影响
        6.2.2 有机钙盐对煤燃烧过程中SO_2和NO协同脱除反应特性
        6.2.3 有机钙盐对煤燃烧特性的影响
    6.3 有机钙盐协同脱除烟气中SO_2和NO特性研究
    6.4 本章结论
第7章 有机钙盐协同脱除SO_2和NO机理分析
    7.1 序言
    7.2 有机钙盐基本再燃脱硝机理分析
    7.3 氨气选择性非催化还原NO机理分析
    7.4 有机钙盐先进再燃脱硝机理分析 #1O9
    7.5 SO_2作用下有机钙盐再燃脱硝机理分析
    7.6 本章结论
第8章 全文总结与建议
    8.1 全文总结
    8.2 主要创新点
    8.3 未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ENGLISH DISSERTATION
    Paper Ⅰ:Experimental study on nitric oxide reduction through calcium propionatereburning #I
    Paper Ⅱ:Release of sulfur dioxide and nitric oxide and characteristic of coalcombustion under the effect of calcium based organic compounds #II

(9)气氛对煤燃烧和SO2/NOx迁移的机理及动力学特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和污染物控制
        1.2.1 循环流化床燃烧原理
        1.2.2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发展和特点
        1.2.3 CFB 燃煤污染物的生成与控制技术
    1.3 煤燃烧污染物生成与控制的研究现状
        1.3.1 S0_2 生成与固硫机理的研究
        1.3.2 NO_x 生成与脱氮技术的研究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煤在 0_2/N_2和 0_2/C0_2气氛燃烧的实验及动力学特性
    2.1 试验系统、内容和方法
        2.1.1 试验系统
        2.1.2 试验内容
    2.2 煤在富氧条件下的燃烧特性实验
        2.2.1 煤的热解及燃烧过程
        2.2.2 氧浓度对煤燃烧的影响
        2.2.3 煤的着火和燃尽特性
        2.2.4 煤的综合燃烧特性
        2.2.5 煤粉粒度和升温速率对煤燃烧的影响
    2.3 C0_2 气氛对煤燃烧特性的影响
        2.3.1 煤在0_2/C0_2 气氛下的燃烧失重曲线
        2.3.2 煤的着火和燃尽特性
        2.3.3 煤的综合燃烧特性
    2.4 煤粉在富氧气氛下的燃烧动力学特性
        2.4.1 燃烧动力学分析
        2.4.2 燃烧阶段划分及平均表观活化能定义
        2.4.3 煤燃烧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因素
        2.4.4 动力学补偿效应
    2.5 小结
3 含氯添加剂对燃料硫分迁移影响的研究
    3.1 实验方法与实验设备
        3.1.1 实验方法
        3.1.2 仪器设备
        3.1.3 实验样品制备
    3.2 实验内容
        3.2.1 硫分的组成和迁移机理
        3.2.2 实验参数的选择
        3.2.3 主要实验内容
    3.3 含氯添加剂对脱硫效率和硫分析出影响的实验
        3.3.1 燃料燃烧特性和S0_2 迁移特性
        3.3.2 NaCl 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3.3.3 MgC1_2 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3.3.4 CaC1_2 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3.3.5 KCl 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3.3.6 K_2C0_3 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3.3.7 石灰石固硫过程及影响因素
    3.4 含氯添加剂对脱硫反应机理和动力学的影响
        3.4.1 石灰石脱硫反应的吉布斯能
        3.4.2 NaCl 的影响
        3.4.3 MgC1_2 的影响
        3.4.4 CaC1_2 的影响
        3.4.5 KCl 的影响
        3.4.6 K_2C0_3 的影响
    3.5 小结
4 流化床内 NO_x产生机理与模拟研究
    4.1 CFB 产生NO_x 机理和特性
        4.1.1 CFB 产生NO_x 机理
        4.1.2 NO_x 生成特性的影响因素
        4.1.3 CFB 的NO_x 控制方法
    4.2 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
        4.2.1 流化床燃烧器物理模型
        4.2.2 数学模型
        4.2.3 边界条件处理
    4.3 流化床NO_x 生成和迁移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4.3.1 过量空气系数的影响
        4.3.2 一二次风比例的影响
        4.3.3 燃料特性的影响
        4.3.4 床料的影响
    4.4 小结
5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研究课题

(10)镁渣脱硫剂反应特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1.2 镁资源简介
        1.2.1 镁及镁合金性能
        1.2.2 镁的应用领域
        1.2.3 镁产业在中国的发展
    1.3 镁生产工艺及镁渣来源
        1.3.1 煅烧工序
        1.3.2 球团制备
        1.3.3 粗镁还原
        1.3.4 影响镁还原过程因素
    1.4 镁渣特性及危害
        1.4.1 镁渣成分分析
        1.4.2 镁渣粒径分析
    1.5 镁还原渣的危害
    1.6 镁还原渣的研究进展
    1.7 小结
第二章 我国二氧化硫污染现状及脱硫技术简介
    2.1 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现状
    2.2 二氧化硫的危害
        2.2.1 二氧化硫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2.2 二氧化硫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2.3 二氧化硫的排放控制技术
        2.3.1 燃烧前脱硫
        2.3.2 燃烧中脱硫
        2.3.3 燃烧后脱硫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循环流化床脱硫技术及其影响因素
    3.1 循环流化床脱硫过程分析
    3.2 石灰石在炉内的煅烧过程
    3.3 影响脱硫剂钙利用率的因素
    3.4 脱硫剂活化技术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系统设计
    4.1 实验系统
    4.2 实验设备
        4.2.1 蒸汽活化器
        4.2.2 热重分析仪
        4.2.3 固硫器
    4.3 分析仪器
        4.3.1 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4.3.2 X 射线衍射仪
        4.3.3 氮吸附仪
        4.3.4 扫描电子显微镜
    4.4 实验过程和方法
        4.4.1 实验方法
        4.4.2 实验条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结果分析
    5.1 镁渣粒径分布和成分分析
    5.2 镁渣样品的脱硫实验
        5.2.1 镁渣样品热重分析计算依据
        5.2.2 温度对镁渣脱硫性能的影响
        5.2.3 粒径对镁渣脱硫性能的影响
        5.2.4 活化方式对镁渣脱硫性能的影响
        5.2.5 不同脱硫剂的钙利用率对比
    5.3 镁渣脱硫样品的X 射线衍射仪分析
    5.4 镁渣及相关样品的氮吸附仪分析
        5.4.1 常用脱硫剂的比表面积和孔容积比较
        5.4.2 镁渣及相关活化样品的累积比表面积和孔容积比较
        5.4.3 镁渣及相关活化样品的比表面积和孔容积分布比较
        5.4.4 镁渣及相关活化样品脱硫产物的比表面积和孔容积分布比较
    5.5 镁渣及相关样品的扫描电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贝壳固硫性能的热重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生活垃圾与烟煤混燃及其污染物排放和控制实验研究[D]. 张佳佳.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2]钙基固硫剂炉内固硫性能及机理研究[D]. 赵江婷. 山西大学, 2019
  • [3]碱法制浆黑液制备型煤及其脱硫性能研究[D]. 田宝农. 青岛科技大学, 2018(10)
  • [4]燃煤固硫剂的燃烧特性及动力学研究[J]. 杨巧文,赵昕伟,袁金沙,陈思,杨金华,吴湾,强常棣.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5(08)
  • [5]煤炭燃烧中固硫技术的研究现状[J]. 杨巧文,赵昕伟,陈思,杨金华,李靖涛,李卫康,王鑫. 新型工业化, 2015(03)
  • [6]牡蛎壳组成特性及其综合利用研究[D]. 陈文韬.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5)
  • [7]O2/CO2气氛下木醋调质石灰石脱硫脱硝特性及机理研究[D]. 刘洪涛. 山东大学, 2013(10)
  • [8]有机钙盐协同脱除SO2和NO的实验研究与机理分析[D]. 牛胜利. 山东大学, 2011(11)
  • [9]气氛对煤燃烧和SO2/NOx迁移的机理及动力学特性影响的研究[D]. 周家平. 重庆大学, 2010(07)
  • [10]镁渣脱硫剂反应特性的实验研究[D]. 王旭涛. 太原理工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贝壳固硫性能的热重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