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现状研究

职业教育现状研究

一、关于职业教育地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卢晓中[1](2022)在《基于“职普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趋势,就是从过去作为层次的职业教育,向作为类型的职业教育转变,也就是职业教育从原有的教育大体系分离出来,成为与整个普通教育体系并行的独立体系。但从长远来看,构建作为类型的、与普通教育完全分离的职业教育独立体系并不是一种适当的选择。要从深层次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真正建立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走"职普融通"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之路才是一种重要选择。因此,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要素是"职普融通"。"职普融通"是完善现代教育体系、真正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的关键一着;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育人与育才有机统一的重要一环;是提升职业教育地位、从深层次破解和纠正歧视职业教育的根本所在。建立"职普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在于本科教育,构建与普通教育既相对分离,但并行不悖、相互融通,又层类交错、有机统一的现代职业高等教育体系框架是建设高质量职业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路向。

廖丽,李颖晖,李黎明[2](2022)在《“相对教育”对代际地位传递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基于"相对教育"理论假说,本文利用2003年至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考察了教育扩张对中国城市代际地位传递的影响机制。当教育被视为一种位置性商品时,教育扩张导致劳动力市场中教育相对价值下降。研究发现,随着教育相对价值的下降,家庭阶层背景对地位获得的作用逐渐增强,并且家庭阶层背景的作用大于家庭教育背景的作用。这一发现有利于解释既有研究关于教育扩张是否减少社会不平等的争论,其现实意义在于:当教育文凭无法帮助子女迈过预期的地位获得"门槛"时,父母将倾注更多资源弥补子女教育竞争优势的不足,以帮助子女获得预期社会地位。

王志兵[3](2021)在《壬戌学制确定过程中职业教育地位确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22年北洋政府实施壬戌学制,职业教育作为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种教育类型,确立了法律上的地位。在壬戌学制的提出、起草、议决和实施过程中,以全国性民间教育组织全国省教育会联合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等为首的教育团体,各类学校及民国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不遗余力地大力推进,特别对职业教育体系在壬戌学制中的设置进行了全面、深入、广泛的讨论,推动了职业教育在壬戌学制中的地位确立,成就了中国教育史上一场自下而上的革命性教育改革,打破了千百年以来封建陈腐教育思想的桎梏,完善了民国的教育体系,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的职业发展需求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崔志钰,陈鹏,倪娟,邹慧婷[4](2021)在《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政策考查、现实审视与施政建议》文中研究说明明确办学定位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逻辑起点。依据对国家法律和政策文件的考查,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基础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三个明确而基本的办学定位。审视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现状,办学定位因普职比失衡导致基础地位发生动摇、因高职教育"兜底"致使中等定位遭受侵蚀,受普通教育"惯性"影响致使职业特征表现不彰。巩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定位,需要更为精准和系统的政策供给。严明中等职业教育中等属性,需要公平、公正的教育政策环境;强化中等职业教育类型特征,需要不断提高教育政策的靶向性、系统性和预见性。

孔祥光[5](2021)在《民国时期郑文汉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郑文汉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重要骨干,是我国近代着名的职业教育家,是推动职业指导理论建设与实践发展的重要先驱之一。他主张服务还须救国,重视职教师资培养,倡导教育界与职业界加强联系合作。他引介国外的职业心理学知识、职业指导理论,介绍国外职业指导发展概况,并积极探索本土的职业指导理论发展,开展有益的职业调查测验,推进职业指导工具建设,给予职业青年适切建议。郑文汉在民国时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加速了国外职业教育元素引介的进程,进一步丰富了职业教育思想的内涵,对当时的青年就业择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张文宏,刘飞,项军[6](2021)在《中国夫妻的地位认同:2010—2017——共识、性别化与社会变迁》文中指出在职业性别隔离程度下降、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的时代,已婚两性群体为何仍以家庭为基础来评价自身的阶层归属?既往研究呈现的短期内女性地位认同模式向传统回归,是否意味着长期趋势仍与社会现代化进程相悖?通过对CGSS 2010—2017数据的考察发现:两性就如何衡量夫妻阶层地位来评价自身阶层归属几近达成群体间"共识",夫妻仍以家庭作为消费单位共同收支,故两性地位认同主要体现为收入的共享,而非职业与教育的共享;且两性地位认同的性别差异表现为"男重收入,女重教育"。从动态变迁视角来看,已婚女性地位认同模式虽有向传统回潮的短期波动,但长期来看,与社会现代化趋势相符,两性均朝向更为平等化的地位认同模式发展。上述结果为我们理解在社会现代化与个体化背景下家庭仍作为阶层分析基本单位的反差现象,提供了基于两性群体间"共识"、"性别化"地位认同及较长时段变迁视角的经验解释。

许慧妍[7](2021)在《从层次到类型:《职业教育法》修订的理念逻辑——《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专题研讨会会议综述》文中认为2021年6月19日,由教育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立法研究基地主办,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政府改革与法治建设研究院协办的《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专题研讨会在广州召开。来自华南师范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市黄埔职业技术学校等多所本科、高职、中职院校和科研院所的5 0多名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次论坛。会议主要研讨了职业教育价值定位、职业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关系、职业教育内涵建设、职业教育学生权益保障、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性、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职业教育经费保障及《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具体条文与框架结构等8个方面的问题。会议成果已总结形成咨询报告提交全国人大。

李久军[8](2021)在《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教育层次与普通高中教育并列,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居于中等层次,肩负人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双重功能。中等职业教育在为国家培养中等应用型专业和技术人才、传承技能技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发展和完善教育体系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七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招生规模、社会地位和产教关系几经起伏,当前在理论认识和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着教育功能被异化、教育行为失据和社会认同低等价值问题。此类问题产生、变化和发展是主体对中等职业教育价值认识、判断和选择的结果,归根结底由主体价值取向偏差造成。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面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部需求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高质量人才供给需求等外部动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新理论、新思路、新方法。本文试图厘清中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探究偏差形成的原因和制约价值取向的文化根源,探索实现人的尊严和中等职业教育尊严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是主体基于需要在其秉持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对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判断、选择和行动的过程。价值取向根植于文化,以价值观的形式沉淀于文化内核之中,在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中不断吸收新的文化和价值要素引导人的需求,形成影响人的价值认识、判断、选择和行动的力量。本研究将文化分析方法和价值理论相结合,以“观念、价值、行动和制度”文化分层结构与主体的“价值观、需要和行动”价值取向结构为基础,建立文化视野下基于“主体视角、价值观剖析、需要分析和行动探究”四个路径的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分析框架。文化视野从历史的和现实的两个维度对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展开分析。现实的维度是文化历程的横截面以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为分析对象,历史的维度在文化历程的变迁过程以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形成的文化源头为分析对象。现实的维度立足社会和个人两大主体采用文本分析和调查问卷方法,以政策文本和统计数据为载体探究社会主体“工具性”和“功利性”取向的价值观基础和教育行动方式,通过学生使命感、职业认同度和职业态度与家庭社会地位、经济和文化资本相关性分析“工具性”和“功利性”取向对个体的影响。在对社会和个人主体价值取向的深度刻画与分析基础上,从主体和价值定位两个维度提取出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着“人的主体性缺失”“经济主导”等价值取向失衡。历史的维度从人学观、社会职业结构和古代职业教育地位三个方面整理、分析和解读相关的学说、政策和实践透视“功利性”和“工具性”取向形成的文化源头。历史是现实的镜子,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从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表象、问题到根源的分析可以看出人与社会、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行业的关系问题是造成价值取向失衡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都聚焦于人与教育的尊严。尊严是自尊与尊重的辩证统一,基于身份的权利和责任的关系是尊严实现的标志。中等职业教育与人的尊严互为表里,以人的主体性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性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阶段性和独特性,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表现为职业能力要素的引入,基于职业预期在知识学习、技能传承、情感发展和道德生成过程中形成自尊和获得尊重。中等职业教育的自尊源于教育本真价值的实现,尊重立足于价值地位的独立,关键在于处理好人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始终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基于上述思路,本文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理论基础。本部分在人学、教育学、价值学和文化学相关理论基础上,建立认识和分析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思路和框架。第二部分,现实表现。本部分基于主体视角,一是依托政策文本结合统计数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功利性”和“工具性”价值取向的表现进行梳理;二是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社会价值取向对个人价值取向的综合影响。第三部分,问题呈现。从在社会与个人价值取向表象中提炼总结出因主体与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定位偏差造成的价值取向失衡。第四部分,文化根源。基于人、社会和教育的关系,从人性观、职业观和古代职业教育定位三个维度还原职业教育产生、发展和变迁过程中“人的真实地位”的文化原型,探究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形成的文化之源。第五部分,尊严实现。本部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探讨人的尊严和中等职业教育尊严的辩证统一关系,探索基于尊严的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

陈冉[9](2021)在《为职业而教育 ——杜威大学观再审视》文中研究表明

韩佳[10](2021)在《江苏省优秀男子体操退役运动员社会流动研究(2001-2020年)》文中指出优秀运动员这一特殊群体,退役后会产生社会流动。退役运动员社会流动容易出现两极化现象,所以需重视作为中坚力量的江苏省优秀体操运动队中的男子退役运动员群体的社会流动情况。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分析法、因子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通过江苏省优秀男子体操退役运动员个体的社会流动情况,揭示其群体的社会流动阶层转换情况。研究结论:近20年江苏省优秀男子体操退役运动员社会流动的(1)总体特征为向上的代际流动和水平的代内流动,通过练习竞技体操可促进向上的代际流动,同时个体和社会需要其运用专业能力优势服务社会;(2)社会流动的途径主要以继续高等教育为主要前提,以自主再就业为主要目的,并且有三条互通性的路线和不同的特点;(3)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分别为自致性因素、先赋性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其社会流动最重要的是被调查者后天经历和可改变的运动表现、再就业思想准备与规划等方面,其次是与生俱来不可控制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影响,最后是国家和社会的政策发展影响其社会流动。

二、关于职业教育地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职业教育地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职普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要素
二、“职普融通”中职业本科教育建设的路向及依据
    第一,高等教育的界定与定位。
    第二,“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的关系走向。
    第三,专业与学科的关系。
    第四,学生成长的无限可能性。
    第五,社会心理的倾向。
三、现代职业高等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

(2)“相对教育”对代际地位传递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教育绝对价值视角及其述评
    (二)“相对教育”的理论视角
        1. 教育作为一种位置性商品
        2. 中国学历膨胀及其后果
        3. 相对教育对代际地位传递的影响
三、数据与方法
四、实证结果分析
五、结论与讨论

(3)壬戌学制确定过程中职业教育地位确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向的起因
二、推动改革学制系统过程中对职业教育体系的设计
三、对新学制系统草案中职业教育体系的讨论
    (一)关于中等教育段职业科年限设置的建议
    (二)关于扩大补习教育的建议
    (三)关于灵活考量职业准备教育的建议
    (四)关于广设职业教员养成科的建议
四、新学制对确立职业教育法律地位的作用
五、余论

(4)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政策考查、现实审视与施政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的政策考查
    (一)中等职业教育属于基础教育
    (二)中等职业教育属于中等教育
    (三)中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
二、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的现实审视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发生动摇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中等定位遭受侵蚀
    (三)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亟待加强
三、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的施政建议
    (一)巩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定位
    (二)严明中等职业教育的中等属性
    (三)强化中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

(5)民国时期郑文汉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郑文汉职业教育思想的发轫与形成
    (一)研究转型:扎实的教育学基础助力其研究快速转型
    (二)国外引介:国外职业教育知识的引介丰富其认识基础
    (三)本土研究:国内职业教育工作实践和国外职业教育理论引介助其开展本土研究
二、对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的认识与探讨
    (一)职教救国观:“服务还须救国”
    (二)职教师资观:“有优良的职教教师,就有优良的职业学校”
    (三)职、教合作观:“职业与教育打成一片”
三、对职业指导的倡导与推动
    (一)肯定职业指导的个人与社会功用
    (二)推进职业指导工具建设
    (三)积极指导职业青年择业
四、郑文汉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影响
    (一)加速了国外职业教育元素引介的进程
    (二)进一步丰富了职业教育思想的内涵
    (三)积极指导了其时的青年职业选择

(6)中国夫妻的地位认同:2010—2017——共识、性别化与社会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 言
二、 文献综述
    (一) 夫妻地位认同研究简要回顾
    (二) 群体间“共识”与“性别化”的地位认同
        1. 群体间“共识”
        2. “性别化”的地位认同
    (三) 社会变迁的影响
三、 研究设计
    (一) 数据与样本
    (二) 变量
        1. 因变量
        2. 自变量
        3. 控制变量
四、 实证结果
    (一) 群体间“共识”与“性别化”的地位认同
    (二) 社会变迁
五、 结论和讨论

(7)从层次到类型:《职业教育法》修订的理念逻辑——《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专题研讨会会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职业教育价值定位的问题
二、职业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关系的问题
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问题
四、职业教育学生权益保障的问题
五、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性的问题
六、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问题
七、职业教育经费保障的问题
八、具体条文表述与框架结构的问题

(8)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中等职业教育存在价值取向危机
        (二)源于价值取向危机的尊严缺失
        (三)解决中等职业教育现实问题的理论支持
        (四)文化学与价值论的结合提供了研究方法论
    二、文献综述
        (一)价值取向研究
        (二)教育价值取向
        (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研究
        (四)已有研究评述
    三、核心概念
        (一)中等职业教育
        (二)价值取向
        (三)文化分析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与思路
        (二)研究方法论
        (三)具体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研究的理论视野
    一、探究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理论基础
        (一)价值学理论
        (二)职业教育的人学视角
        (三)职业社会学理论
        (四)文化分析
    二、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
        (一)价值取向研究的切入点
        (二)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主要特征
第二章 中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社会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
        (一) “工具人”:中等职业教育的技术性取向
        (二) “经济人”:中等职业教育的功利性取向
    二、个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
        (一)从职业价值观分析学生对职业教育价值认可度
        (二)从生源结构分析家庭职业教育选择的价值基础
第三章 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失衡的追问
    一、价值主体定位的偏差
        (一)社会与个人的冲突
        (二)人的主体性缺失
    二、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定位的偏差
        (一)中等职业教育价值观的演变
        (二)价值的偏离与冲突
第四章 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失衡的文化根源探究
    一、人学观与技术观的冲突
        (一)从“身、心”关系中探究传统人学思想
        (二)对技术的误解与排斥
    二、根深蒂固的职业等级结构
        (一)职业认知的变化
        (二)职业地位的变迁
    三、职业教育变迁中的价值选择
        (一)职业教育属性的厘定
        (二)职业教育价值的固化
第五章 基于尊严的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展望
    一、何为基于尊严的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
        (一)尊严的内涵
        (二)尊严的实现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尊严何以实现
        (一)尊严实现的核心因素
        (二)尊严实现的内部要素
        (三)尊严实现的外部条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10)江苏省优秀男子体操退役运动员社会流动研究(2001-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研究综述与概念界定
    4.1 研究综述
        4.1.1 关于“社会流动”的研究
        4.1.1.1 关于“社会流动的相关理论”研究
        4.1.1.2 关于“社会流动的相关内容”研究
        4.1.2 关于“竞技体育的社会流动”的研究
        4.1.2.1 国外关于“竞技体育的社会流动”的研究
        4.1.2.2 国内关于“竞技体育的社会流动”的研究
    4.2 概念界定
        4.2.1 社会流动概念界定
        4.2.2 江苏省优秀男子体操退役运动员概念界定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近20 年江苏省优秀男子体操退役运动员的基本信息
        5.1.1 江苏省优秀男子体操退役运动员基本信息的自然构成
        5.1.2 江苏省优秀男子体操退役运动员基本信息的社会构成
    5.2 近20 年江苏省优秀男子体操退役运动员的家庭社会阶层背景与目前职业阶层地位分析
        5.2.1 江苏省优秀男子体操退役运动员的家庭社会阶层背景
        5.2.1.1 父母的文化程度
        5.2.1.2 家庭工资性收入
        5.2.1.3 父亲的职业阶层地位
        5.2.2 江苏省优秀男子体操退役运动员的目前职业阶层地位
    5.3 近20 年江苏省优秀男子体操退役运动员社会流动的总体特征
        5.3.1 江苏省优秀男子体操退役运动员代际流动的特征:向上流动
        5.3.2 江苏省优秀男子体操退役运动员代内流动的特征:水平流动
        5.3.2.1 江苏省优秀男子体操退役运动员的总体代内流动
        5.3.2.2 不同社会阶层背景的江苏省优秀男子体操退役运动员代内流动
    5.4 近20 年江苏省优秀男子体操退役运动员社会流动的途径与路线
        5.4.1 江苏省优秀男子体操退役运动员社会流动的途径
        5.4.1.1 继续教育途径
        5.4.1.2 再就业途径
        5.4.2 江苏省优秀男子体操退役运动员社会流动途径的路线
    5.5 近20 年江苏省优秀男子体操退役运动员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5.5.1 影响因子的确定与构成
        5.5.2 影响江苏省优秀男子体操退役运动员社会流动的主因子分析
        5.5.2.1 影响江苏省优秀男子体操退役运动员社会流动的“自致性”主因子
        5.5.2.2 影响江苏省优秀男子体操退役运动员社会流动的“先赋性”主因子
        5.5.2.3 影响江苏省优秀男子体操退役运动员社会流动的“社会环境”主因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江苏省优秀体操退役运动员社会流动(2001—2020 年)调查问卷
    附录2:专家访谈内容
    附录3:专家访谈名单
    附录4:十大阶层在四个分类指标中的位置
    附录5:职业分类表及阶层归类

四、关于职业教育地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职普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J]. 卢晓中.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01)
  • [2]“相对教育”对代际地位传递的作用[J]. 廖丽,李颖晖,李黎明. 社会学评论, 2022(01)
  • [3]壬戌学制确定过程中职业教育地位确立研究[J]. 王志兵. 职业技术教育, 2021(36)
  • [4]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政策考查、现实审视与施政建议[J]. 崔志钰,陈鹏,倪娟,邹慧婷.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1(31)
  • [5]民国时期郑文汉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J]. 孔祥光. 职业技术教育, 2021(24)
  • [6]中国夫妻的地位认同:2010—2017——共识、性别化与社会变迁[J]. 张文宏,刘飞,项军.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21(04)
  • [7]从层次到类型:《职业教育法》修订的理念逻辑——《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专题研讨会会议综述[J]. 许慧妍.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21(04)
  • [8]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研究[D]. 李久军. 四川师范大学, 2021
  • [9]为职业而教育 ——杜威大学观再审视[D]. 陈冉. 西南大学, 2021
  • [10]江苏省优秀男子体操退役运动员社会流动研究(2001-2020年)[D]. 韩佳. 南京体育学院, 2021(02)

标签:;  ;  ;  ;  ;  

职业教育现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