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黄艳,王亭亭,黄金岩,徐思盈[1](2021)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影响分析及情绪引导策略》文中提出为探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家庭亲密度量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量表、身体活动量表、情绪智力量表和应激程度量表,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武汉市2 652名中小学生展开调查.结果表明:2 652名中小学生中存在焦虑症状的占比为28%,抑郁症状的占比为30%;高学段的中小学生的负性心理情绪高于低学段;应激感知程度能够正向预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亲密度和身体活动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文章提出了在重大疫情下中小学生情绪引导策略,为制定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马振,秘晓冉,陈秀梅[2](2021)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历程及研究热点——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文中认为为厘清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历程,探讨该领域主要学术贡献体、研究热点,采用Cite Space软件对CSSCI中1998—2020年关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830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该领域中存在几大核心作者群,但大多数作者位于高校,合作研究的态势欠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领域中心理素质、德育、学校德育、中小学、青少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幸福感等是热点词汇;研究经历了由德育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再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发展的演进过程。最后,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要打破限制,实现领域内横向和纵向的深度发展;要实现自助,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

金德乾[3](2021)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应对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变化,社会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身心发展还不健全的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渐凸显。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就是使得中小学生通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心理机能得以提升,心理潜能能够全面发挥,个性得以较好的彰显。同时,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及时发现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能够针对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矫正。在这里我们就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加以分析,并总结探索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进行矫正和引导。

金兰[4](2021)在《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初探》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估的时间并不长,从最早的1991年教育部门颁布《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到现在,已近30年。在这期间,虽然教育部在各种有关教育督导评估的政策文件中屡次提及要建立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然而,这一要求既未在理论层面得到实现,更未在现实层面得到实施。上海虽然在2005年以政府教育督导室名义正式推出有关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文件,但令人惋惜的是,这一宝贵尝试并未持续下去:2006年微调后的十五年里,相关的督导评估框架体系既未得到更新,实践层面上的德育专项督导似乎也没有多大的实质性进展,这一现象令人关注与深思。基于对我国中小学督导评估历史演变的回顾和现状反思,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之所以迟迟未能从综合性督导评估中分化出来,最根本的原因可能在于,有关中小学德育督导评估的基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而这一现实又深深地植根于“德育”本身的复杂性与挑战性。为了推进中小学德育督导评估的专业化,提升德育督导评估的质量,有必要强化德育督导评估的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多年来,人们一直指责或抱怨,中小学德育实效性不高。这与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未能建立和发展起来是有密切关系的。论文首先简要回顾了我国中小学德育督导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并结合现状反思与分析,探讨了建立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的必要性,并重点阐述了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理论依据,尝试回答为什么要建立和如何建立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接着,论文以包括国家和上海市区两级总共16套有关德育督导评估的文本为对象,运用文本分析法,结合专家访谈法,对现有的德育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标准体系和方法体系进行实证性调查与分析,进而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与不足。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评估指标、标准与方法三个维度,提出建立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的对策与建议。论文研究发现,现有评估指标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评估指标未能将反映德育成效的结果类指标,与体现德育实施的过程类指标区分开来;不同层级指标之间既没有保持逻辑上的同一性,又未能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不断分化原则;同级指标之间的划分既没有保持逻辑上的同一性,又没有保持逻辑上的相对独立性;某些指标的用词与表述比较随意,缺乏清晰的界定;不同文本之间同一指标的表述差异较大。现有评估标准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部分结果类评估标准未能有效反映学生德育发展的目标与要求;部分过程类评估标准未能充分反映学校德育实施与保障方面的重要要求;部分评估标准未能充分涵盖对应指标的核心要素,具体表述存在较大差异,与对应指标的匹配性较低。现有评估方法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受重视程度明显不足;部分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有效性未得到检验;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种类较少,并且与评估内容的适配性不足。针对以上这些问题,论文采用“总结与反思实践经验”“统合德育政策与法规要求”“吸收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相结合的方法论,尝试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本研究建构了一套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它是包括“结果性指标”“过程性指标”“保障性指标”的三级指标体系。接着,论文采用呈现典型案例的方式,介绍了上述三类指标评估标准的研制过程与结果。最后,本研究主张借助专业力量研发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工具,建立相应的“质检”体系,吸纳现有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精华”,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体系。

黄天红[5](2021)在《英加中小学生网络欺凌防治策略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传统校园欺凌问题逐渐向虚拟的网络空间延伸,中小学生网络欺凌问题已经演变为较传统校园欺凌更具危害性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的不断提高,中小学生也时常卷入到网络欺凌事件中,社会各界逐渐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当前,如何有效防治中小学生网络欺凌问题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我国也亟需制定和实施中小学生网络欺凌防治策略。而英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先后制定并实施了防治策略,旨在遏制本国愈演愈烈的中小学生网络欺凌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成效,可以为我国提供借鉴。本文主要采用了两种研究方法,分别是文献研究法与比较研究法。笔者根据研究内容先后收集、筛选和阅读了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和英加两国关于中小学生网络欺凌的文件与报告,以及国内外诸多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此外,本研究还使用了比较研究法对英国和加拿大中小学生网络欺凌防治策略的背景、政策与法律和具体实践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归纳了两国在以上三方面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以期从英加两国的经验中汲取对我国有益的成分。首先,英国和加拿大中小学生网络欺凌防治策略的背景十分相似,两国都崇尚多元文化,但文化冲突和社会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其中一部分冲突和矛盾也可能转化为欺凌问题。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文化冲突和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使网络欺凌事件层出不穷。而由于网络欺凌不同于传统欺凌的新特点,使得传统欺凌的防治策略暴露出了局限性,探索防治网络欺凌的新策略成为两国社会治理的当务之急。其次,通过比较英国和加拿大中小学生网络欺凌防治政策与法律可以发现,两国的网络欺凌立法工作有着较大的相似性。第一,两国都具有较为完备的网络欺凌法律体系。第二,两国都在各自的法律与政策文本中规定了各主体所必须承担的防治责任。但是,英加两国的网络欺凌法律体系也在统一性与分散性两方面存在着区别,即英国政府颁布的法律和政策是全国统一的,而加拿大各省(地区)在制定法律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性和可发挥的空间。最后,通过比较英国和加拿大开展中小学生网络欺凌防治策略的实践可以发现:第一,两国都十分重视学校在防治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充分发挥了学校的重要作用。第二,两国都十分强调中小学生参与网络欺凌防治的积极性,学生的角色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两国的不同之处在于,相较于加拿大,英国有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网络欺凌的防治工作,而且参与方式也更具多样性。英国和加拿大的中小学生网络欺凌防治工作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可为我国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总体而言,英加防治中小学生网络欺凌在以下五个方面最值得我国学习借鉴:一是建立健全中小学生网络欺凌立法,二是发挥学校在防治工作中的核心作用,三是倡导更多社会组织多形式参与防治,四是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度,五是开设反网络欺凌信息平台。

黄凤[6](2021)在《中小学生自我伤害的学校干预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小学生自我伤害事件已非个别,亟须关注并采取行动积极干预。当前学校在干预中小学生自我伤害事件中,存在发展不均衡、针对性不强、重点不突出等问题。有效干预中小学生自我伤害事件,一需要学校及时筛查出特定学生群体,做好预防工作;二需要重点关注特定学生群体,做好教育工作;三需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保障学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未来学校可以从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完善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培训工作,培养骨干力量;整合校外资源,形成协同合力等方面提升干预学生自我伤害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熊昱可,骆方,白丁元,郭筱琳,梁丽婵,任萍[7](2021)在《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监测框架构建的视角与思考》文中认为心理健康监测是对个体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周期性的科学评估。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监测,是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素质教育、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保障。我国虽然制定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规划与政策,但却尚未建立系统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体系。对此,本研究在梳理过往理论和实证研究、总结国际先进心理健康调查项目的基础上,提出心理健康监测框架的构建应站位于医学和教育相结合、国际经验和本土化相结合的视角。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形成了包含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影响因素两大部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监测框架,对未来我国心理健康监测工作的实际开展提供了思路和指导。

孙子建[8](2020)在《南疆地区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现状研究 ——以A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效果既影响个体的成人与成才,又关乎整个社会的未来,而心理健康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随着教育部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指导意见的相继出台,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得以普及和推广,但各地实施效果参差不齐。近年来,南疆地区教育事业在国家大力扶持下,虽取得了明显发展,但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犹存;同时,伴随着“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战略的提出,作为发展动力源的教育即将面临着更为巨大的挑战。也正是因此,研究拟探析南疆地区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现状,并选择小学阶段这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作为具体关注点。研究选取了南疆地区A市61所小学,对在校的73名心理健康教师及相关教职人员,采用自编问卷,涉及的方面包括如何进行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如何实施,如何对课程进行评价等,并采用任志宏、江光荣设计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满意度调研问卷,以是否重点学校为分层标准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A市随机抽取了600名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满意度的调查。调查结果揭示,目前A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虽已经实行,但是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目标设置过于理想化;二是非重点小学课时安排过少,缺乏规范,尤其是六年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常被取代;三是是课程目标与内容衔接不当,缺乏系统性教学模式;四是教学形式与方法过于单一;五是师资队伍薄弱,专业教师匮乏;六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基于以上结果,研究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一是科学定位课程目标,正确引导课程发展方向;二是提高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管理力度,保证课时;三是注重心理课程内容衔接,开发专业化教材;四是优化心理健康课程实施方式;五是扩充师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培训;六是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课程评价体系。

教育部办公厅[9](2020)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师德修养)》等3个文件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厅[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规范和指导五年一周期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分层、分类、分科组织实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部组织研制了《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师德修养)》《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班级管理)》《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专业发展)》。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李婷[10](2020)在《重庆某区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现状及干预措施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重庆某区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同伴教育和传统教育干预方式对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为改善青春早中期儿童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线调查:2017年12月,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重庆市某区抽取3个乡镇,每个乡镇各抽取1所小学和1所中学,将抽取的小学4-6年级和初中7-9年级3554名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自编的一般情况问卷、青春期知信行问卷和王极盛等人编订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收集数据。干预研究:将抽取的3个乡镇随机分为同伴教育组、传统教育组及对照组,每组包括1所小学和1所中学,同伴教育组接受以青春期健康教育为基础的同伴教育干预,传统教育组接受以青春期健康教育为基础的传统教育干预,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措施。在干预措施实施期间,每学期对干预活动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解决同伴教育者和健康教育老师遇到的问题,同时每半年对研究对象进行一次随访问卷调查,收集其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状况数据信息。结果1.基线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重庆某区青春早中期儿童的青春期知识得分、态度得分、行为得分、知信行总分(按百分制计算)分别为51.03±27.64、78.46±15.74、53.78±14.44、61.09±15.26,均值占满分百分比分别为51.03%、78.46%、53.78%、61.09%。心理健康总均分为1.87±0.64,心理健康阳性检出率为34.7%。阳性检出率排名前三的因子依次是强迫症状、情绪不平衡和学习压力。对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得分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段越高、女生、好朋友数量越多、教养方式为民主型青春期知识得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高、父母关系越好、与父亲关系越好、学习成绩越好、好朋友数量越多、教养方式为民主型青春期态度得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高、女生、与母亲关系越好、学习成绩越好、好朋友数量越多、教养方式为民主型青春期行为得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高、女生、与母亲关系越好、学习成绩越好、好朋友数量越多、教养方式为民主型青春期知信行总分越高(P值均<0.05)。对青春早中期儿童心理健康得分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段越高、父母关系越差、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心理健康总均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P值均<0.05)。女生、与母亲关系越差和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强迫症状均分越高,强迫症状越严重(P值均<0.05)。父母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偏执均分越高(P值均<0.05)。父母关系越差、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敌对均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高、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均分越高(P值均<0.05)。女生、父母关系越差、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抑郁均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高、女生、父母关系越差、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焦虑均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高、父母关系越差、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学习压力均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高、男生、父母关系越差、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适应不良均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高、父母关系越差、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情绪不平衡均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低、男生、父母关系越差、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心理不平衡均分越高(P值均<0.05)。对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与心理健康进行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青春期知信行总分和青春期态度得分与总心理健康及10个因子得分呈负相关(P值均<0.05),青春期行为得分与总心理健康及除强迫症状外9个因子得分呈负相关(P值均<0.05),青春期知识得分与偏执、敌对、心理不平衡得分呈负相关,与学习压力和情绪不平衡得分呈正相关(P值均<0.05)。2.干预效果评价青春期知信行干预效果:配对t检验分析干预后三组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与基线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半年后随访同伴教育组青春期知识、态度和知信行总分均显着提升(P值均<0.05),传统教育组和对照组青春期知识、态度、行为、知信行总分均显着提升(P值均<0.05);干预一年和一年半后随访三组青春期知识、态度、行为、知信行总分均显着提升(P值均<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同伴教育组青春期知识(F=7.265)的增长值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传统教育组青春期知识(F=40.315)和知信行总分(F=29.823)的增长值显着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传统教育组青春期知识(F=23.255)、行为(F=16.996)和知信行总分(F=19.977)的增长值显着高于同伴教育组(P值均<0.05)。心理健康干预效果:配对t检验分析干预后三组青春早中期儿童心理健康与基线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半年后随访同伴教育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和心理不平衡因子得分显着降低(P值均<0.05),总心理健康和其余各因子得分变化均不显着;传统教育组总心理健康和各因子得分变化均不显着;对照组学习压力显着增加(P<0.05),总心理健康和其余各因子得分变化均不显着。干预一年后随访同伴教育组总心理健康、强迫症状、偏执和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得分显着降低(P值均<0.05);传统教育组强迫症状、偏执和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得分显着降低(P值均<0.05);对照组总心理健康和除强迫症状外的因子得分均显着增加(P值均<0.05)。干预一年半后随访同伴教育组总心理健康、强迫症状、偏执、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和情绪不平衡得分显着降低(P值均<0.05);传统教育组总心理健康、强迫症状、偏执和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得分显着降低(P值均<0.05);对照组强迫症状显着降低(P<0.05),敌对、抑郁和学习压力得分均显着增加(P值均<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同伴教育组总心理健康(F=10.815)、强迫症状(F=5.539)、偏执(F=7.114)、敌对(F=8.549)、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F=16.148)、抑郁(F=8.941)、焦虑(F=4.813)和心理不平衡(F=7.417)的改善情况显着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传统教育组总心理健康(F=8.820)、偏执(F=5.394)、敌对(F=6.360)、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F=11.229)、抑郁(F=11.746)、焦虑(F=6.838)、学习压力(F=4.043)、适应不良(F=5.075)和心理不平衡(F=5.930)的改善情况显着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同伴教育组总心理健康和各因子的改善情况与传统教育组比较,差异均不显着。结论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不容乐观且影响因素较多,心理健康与青春期知信行呈负相关关系。基于青春期健康教育的同伴教育干预和传统教育干预能改善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应加强青春期早中期儿童的青春期健康教育。

二、积极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积极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影响分析及情绪引导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回顾
    1.1 重大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2 身体活动与负性情绪的关系
    1.3 情绪智力与负性情绪的关系
    1.4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负性情绪的关系
    1.5 家庭亲密度与负性情绪的关系
2 研究目的与工具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工具
        2.2.1 医院焦虑抑郁量表
        2.2.2 家庭亲密度量表
        2.2.3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量表
        2.2.4 身体活动量表
        2.2.5 情绪智力量表
        2.2.6 应激程度量表
    2.3 统计方法
3 结 果
    3.1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3.2 结构方程建模
4 讨 论
    4.1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4.2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5 本文的局限性
6 结论和建议
    6.1 学校层面
    6.2 家长层面
    6.3 中小学生层面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历程及研究热点——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二)研究工具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文献时间分布
    (二)核心作者群及机构分布
    (三)热点研究内容
    (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历程
        1. 孕育与准备阶段
        2. 初创与整合阶段
        3. 成长与发展阶段
四、研究展望
    (一)打破限制,实现领域内横向和纵向的深度发展
    (二)实现自助,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

(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1.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2.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情况分析
二、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 社会角度
    2. 学校角度
    3. 家庭的角度
    4. 个人角度

(4)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背景
        (一)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永恒主题
        (二)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成为老大难
        (三)提升德育实效亟需专项督导评估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一)德育督导
        (二)德育评估
        (三)对已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的思路
        (三)研究的方法
        (四)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章 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意义与依据
    一、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意义
        (一)从历史的角度看
        (二)从现实的角度看
    二、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依据
        (一)学理依据
        (二)政策与法规依据
第三章 中小学校德育督导评估框架体系现状调查
    一、德育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现状调查
        (一)对结果类指标的调查与分析
        (二)对过程和保障类指标的调查与分析
    二、德育督导评估的标准体系现状调查
        (一)对结果类评估标准的调查与分析
        (二)对过程与保障类评估标准的调查与分析
    三、德育督导评估的方法体系现状调查
        (一)对现状的描述与呈现
        (二)对现状的分析与判断
第四章 改进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探索与尝试
    一、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指标的探索与尝试
        (一)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二)改进后的指标体系及阐释
    二、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标准的探索与尝试
        (一)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二)三个典型的改进尝试
    三、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方法的探索与尝试
        (一)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二)改进的初步尝试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英加中小学生网络欺凌防治策略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学者关于网络欺凌的研究
        二、国外学者关于网络欺凌的研究
        三、对已有文献的反思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英国中小学生网络欺凌的防治策略
    第一节 网络欺凌防治策略的背景
        一、多族群国家冲突的爆发与升级
        二、中小学生网络欺凌问题严峻
        三、现有欺凌防治策略存在局限性
    第二节 网络欺凌防治策略的内容
        一、规制网络欺凌的政策法案
        二、针对中小学生的校园欺凌(包括网络欺凌)政策法案
    第三节 网络欺凌防治策略的实践
        一、学校的政策、课程与活动
        二、社会组织的支持与援助
第三章 加拿大中小学生网络欺凌的防治策略
    第一节 网络欺凌防治策略的背景
        一、移民国家社会关系错综复杂
        二、中小学生网络欺凌事件频发
        三、学术研究成果丰富与社会各界关注度高
    第二节 网络欺凌防治策略的内容
        一、联邦政府层面的政策与法律
        二、省、地区政府层面的政策与法律
    第三节 网络欺凌防治策略的实践
        一、学校的政策和项目
        二、社会组织的配合与协助
第四章 英加中小学生网络欺凌防治策略的比较
    第一节 网络欺凌防治策略背景的比较
        一、文化冲突与社会矛盾的普遍性
        二、网络欺凌问题的严峻性
        三、原有防治策略的局限性
    第二节 网络欺凌防治策略内容的比较
        一、相似性
        二、差异性
    第三节 网络欺凌防治策略实践的比较
        一、相似性
        二、差异性
第五章 我国中小学生网络欺凌防治现状
    一、我国防治校园(网络)欺凌的指导文件
    二、我国规制校园欺凌(网络欺凌)的法律
    三、我国地方防治校园(网络)欺凌的具体实践
第六章 英加中小学生网络欺凌防治策略的启示
    一、建立健全中小学生网络欺凌立法
    二、发挥学校在防治中的核心作用
    三、倡导更多社会组织多形式参与防治
    四、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度
    五、开设反网络欺凌信息平台
结语
参考文献
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监测框架构建的视角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心理健康监测体系构建的背景
    (一)国家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二)心理健康监测体系构建的现实需求
二、心理健康监测框架构建的视角
    (一)医学视角和教育视角相结合
    (二)国际经验和本土文化相结合
三、心理健康监测框架的构建与思考
    (一)心理健康状况监测
    (二)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监测
四、总结与展望

(8)南疆地区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现状研究 ——以A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青少年心理问题日趋严重
        (二)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
        (三)选择南疆地区A市进行调查研究的原因
    二、理论依据及研究意义
        (一)理论依据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心理健康
        (二)心理健康教育
        (三)心理健康课程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第二章 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现状调查设计与结果分析
    一、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现状调查设计过程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工具
        (三)调查过程
        (四)数据处理
    二、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现状调查分析
        (一)课程目标情况调查
        (二)课程设置管理调查
        (三)课程内容
        (四)课程实施
        (五)课程组织者发展情况调查
        (六)课程评价
第三章 心理健康课程实施成效与存在问题分析
    一、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实施成效
        (一)学校开设课程的意识有所增强
        (二)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培训不断加强
        (三)心理健康特色学校为全市推广课程提供经验
    二、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实施存在问题
        (一)课程目标设置过于理想化
        (二)课时安排过少,缺乏规范
        (三)课程内容与课程教材衔接不当
        (四)教学形式与方法过于单一
        (五)师资队伍薄弱,专业教师匮乏
        (六)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三、心理健康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管理层的重视程度影响课程的开展
        (二)专业的教师队伍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关键
        (三)现行教育体制影响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施
第四章 建议与对策
    一、科学定位课程目标,正确引导课程发展方向
        (一)科学定位心理健康课程目标
        (二)正确引导课程发展方向
    二、提高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管理力度
        (一)明确心理健康课程的定位
        (二)强化学校行政对心理健康课程的管理
    三、注重心理课程内容衔接,开发专业化教材
        (一)学年段课程内容衔接紧密化
        (二)开发心理健康课程专业校本教材
    四、科学选择课程实施方法
        (一)活动热身法
        (二)心理描述法
        (三)情景体验法
        (四)讨论分析法
        (五)游戏活动法
    五、扩充师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培训
        (一)扩充师资力量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培训
    六、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课程评价体系
        (一)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
        (二)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附录 (二)
附录 (三)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师德修养)》等3个文件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师德修养)
    第一部分前言
        一、基本理念
        (一)价值引领,确保方向
        (二)遵循规律,知行合一
        (三)学生为本,立德树人
        (四)系统设计,分类实施
        二、设计思路
        (一)立足时代,政策引领
        (二)传承文化,内外兼修
        (三)教师为本,分类实施
        三、框架内容
    第二部分培训目标与课程
        一、理想信念
        (一)爱国爱党
        1.培训目标
        2.培训课程
        (二)爱岗敬业
        1.培训目标
        2.培训课程
        (三)乐于奉献
        1.培训目标
        2.培训课程
        二、道德情操
        (一)为人师表
        1.培训目标
        2.培训课程
        (二)团结协作
        1.培训目标
        2.培训课程
        (三)廉洁自律
        1.培训目标
        2.培训课程
        三、扎实学识
        (一)严谨治学
        1.培训目标
        2.培训课程
        (二)科学施教
        1.培训目标
        2.培训课程
        (三)与时俱进
        1.培训目标
        2.培训课程
        四、仁爱之心
        (一)以人为本
        1.培训目标
        2.培训课程
        (二)关爱学生
        1.培训目标
        2.培训课程
        (三)公平公正
        1.?培训目标
        2.?培训课程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统筹规划师德培训
        (一)顶层设计师德培训
        (二)自主开发课程计划
        二、加强培训师资建设
        (一)组建师德培训团队
        (二)师德培训者的素质要求
        (三)师德培训者的专业培训
        三、优化培训实施方法
        (一)提供多样化培训实施方案
        (二)创新教学设计与学习方式
        (三)引导教师自主选择课程
        四、系统建设培训资源
        (一)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
        (二)充分挖掘各类典型案例
        (三)充分挖掘信息资源
        五、创新完善评价机制
        (一)评价理念的先进性
        (二)评价方式的科学性
        (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六、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一)明确职责分工
        (二)形成研修制度
        (三)强化保障措施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班级管理)
    第一部分前言
        一、基本理念
        (一)师德为先
        (二)能力为重
        (三)学生为本
        (四)实践导向
        (五)分层培训
        二、设计思路
        (一)确定班级管理能力指标和培训目标
        (二)研发便于班主任自我诊断的“能力诊断级差表”
        1.按“核心能力项”认定并划分班级管理能力水平
        2.确定二级核心能力项的各自“级差点”
        3.围绕“级差点”描述典型行为表现
        (三)设置“按需施训”的培训课程
        三、框架内容
    第二部分培训目标与内容
        一、班集体建设
        (一)思想教育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二)日常管理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三)环境建设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四)班风建设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二、班级活动组织
        (一)班会活动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二)团、队活动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三)文体活动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四)社会实践活动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三、学生发展指导
        (一)理想指导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二)学习指导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三)生活指导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四)生涯指导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五)心理指导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四、综合素质评价
        (一)品德发展评价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二)学业发展评价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三)社会实践评价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四)艺术素养评价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五)身心健康评价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六)劳动素养评价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五、沟通与合作
        (一)师生沟通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二)教师间沟通与合作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三)家校沟通与合作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四)社区沟通与合作
        【培训目标】
        【能力诊断】
        【培训课程】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明确各方职责分工
        二、科学制订培训方案
        三、组建培训师资团队
        四、开发能力诊断工具
        五、建设优质课程资源
        六、强化培训效果评价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专业发展)
    第一部分前言
        一、基本理念
        (一)师德为先
        (二)能力为重
        (三)学生为本
        (四)实践导向
        (五)分层培训
        二、设计思路
        (一)确定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指标和培训目标
        (二)开发用于教师自我诊断的“发展水平级差表”
        1.按发展阶段的特征确定各核心能力项不同水平的“级差点”
        2.围绕“级差点”描述处于不同发展水平教师的典型行为表现
        (三)设计与教师“核心能力项”发展水平相对应的培训课程
        三、框架内容
    第二部分培训目标与内容
        一、专业发展规划
        (一)专业发展理解
        【培训目标】
        【发展水平诊断】
        【培训课程】
        (二)专业发展实施
        【培训目标】
        【发展水平诊断】
        【培训课程】
        (三)专业发展评价
        【培训目标】
        【发展水平诊断】
        【培训课程】
        二、专业知识学习
        (一)教育知识运用
        【培训目标】
        【发展水平诊断】
        【培训课程】
        (二)文化知识学习
        【培训目标】
        【发展水平诊断】
        【培训课程】
        (三)信息素养提升
        【培训目标】
        【发展水平诊断】
        【培训课程】
        三、专业实践研修
        (一)自主专业反思
        【培训目标】
        【发展水平诊断】
        【培训课程】
        (二)同伴合作发展
        【培训目标】
        【发展水平诊断】
        【培训课程】
        (三)集中专题研习
        【培训目标】
        【发展水平诊断】
        【培训课程】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明确各方职责分工
        二、科学制订培训方案
        三、组建培训师资团队
        四、开发能力诊断工具
        五、建设优质课程资源
        六、强化培训效果评价

(10)重庆某区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现状及干预措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重庆某区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重庆某区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探讨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全文总结
    1 研究结论
    2 研究的局限性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积极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影响分析及情绪引导策略[J]. 黄艳,王亭亭,黄金岩,徐思盈.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12)
  •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历程及研究热点——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 马振,秘晓冉,陈秀梅.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32)
  • [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应对措施[J]. 金德乾. 试题与研究, 2021(27)
  • [4]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初探[D]. 金兰.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英加中小学生网络欺凌防治策略的比较研究[D]. 黄天红.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中小学生自我伤害的学校干预及对策[J]. 黄凤. 教育文汇, 2021(03)
  • [7]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监测框架构建的视角与思考[J]. 熊昱可,骆方,白丁元,郭筱琳,梁丽婵,任萍.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1)
  • [8]南疆地区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现状研究 ——以A市为例[D]. 孙子建. 喀什大学, 2020(07)
  • [9]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师德修养)》等3个文件的通知[J]. 教育部办公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9)
  • [10]重庆某区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现状及干预措施探讨[D]. 李婷.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标签:;  ;  ;  ;  

积极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