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水污染的生物学指标

评价水污染的生物学指标

一、用于评价水污染的生物指数(论文文献综述)

苏平[1](2020)在《渭河流域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时空格局与水质生物学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大型无脊椎动物是淡水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河流生态系统食物链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对河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污染物迁移转化等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反映河流生态系统长期变化状况。本研究以渭河流域为研究区,以大型无脊椎动物为研究对象,在渭河流域的主要干支流选取55个样点,分别在2017年6月(夏季),2017年9月(秋季),2018年1月(冬季)和2018年4月(春季),分别进行了大型无脊椎动物、浮游生物、固着藻类和水样的野外采集和室内实验分析等工作。通过室内鉴定、数据统计分析、差异性检验以及对比分析等方法解析了渭河流域大型无脊椎动物的时空格局;利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分析了水温、总氮(TN)、总磷(TP)、溶解氧(DO)、浮游生物生物量、固着藻类生物量等物理、化学因子和生物环境因子对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影响;运用生物指数法,对渭河流域进行了河流水质生物学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渭河流域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的时空格局。在渭河流域的采样点分别使用D型网和Surber网(30*30 cm,250μm)进行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定性和定量采集。通过室内鉴定、差异性分析、生物指数计算和比较,分析了渭河流域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组成、密度、生物量、生物指数和优势物种时空格局。结果表明:2017年和2018年的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一共采集大型无脊椎动物208种,隶属于7纲18目63科,包括3大门类: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渭河流域的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物种数最高,物种密度最大,冬季物种数最低;这主要是由于夏季温度高,河流生境稳定,利于物种繁殖生长。本次调查期间发现整个流域内优势物种以耐污类颤蚓科、摇蚊科为主,占优势物种物种数的75%,数量多,且在流域内分布范围广泛,而代表水质清洁指示物种EPT类较少,这表明当前渭河流域水质状况还是不容乐观。生物多样性指数呈现一定的时空变化趋势,泾河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三条河流中都较高,表明泾河相比渭河干流和北洛河,生物群落结构最为稳定,物种多样性最丰富。2)揭示了渭河流域大型无脊椎动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使用环境因子和群落结构时空格局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CCA),解析了环境因子对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河宽是大型无脊椎动物4个季节的共同影响因子;浮游动物生物量是春季和冬季的共同影响因子;固着藻类生物量是春季和夏季的共同影响因子。大型无脊椎动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对于大型无脊椎动物影响最显着的是物理环境因子,其次是生物环境因子,最后是化学环境因子。摇蚊科、颤蚓科等优势物种通常受到水温、TN、DO等因素的影响,这是由于颤蚓科和摇蚊科都属于耐污类物种,通常在水温高,污染严重,氮磷含量高的地区大量繁殖。3)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BMWP指数和ASPT指数等4个生物学指数,对渭河流域进行了河流水质生物学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渭河流域水质大部分样点处于一般状态,也存在差、极差的状态。这表明渭河流域水质近年来的状况趋于变好,但水质状况整体表现较为一般,这主要得益于陕西省政府采取的针对渭河流域水质污染防控措施。基于水质生物学评价研究可为渭河流域今后河流污染防控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支撑,可为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王欣欣[2](2020)在《渭河流域河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水平及其生物效应研究》文中认为河床沉积物重金属因其高毒性、难降解以及生物累积性既破坏河流水质也威胁其中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生存,近年来对于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监测和评价备受关注。渭河流域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占有战略性重要地位,本研究对渭河流域渭河、泾河和北洛河在丰、枯、平水期和沉积物-水界面以下0-10 cm、10-20 cm层的沉积物和大型无脊椎动物进行采样,分析沉积物中六种重金属时空分布以及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并基于重金属和生物指数对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借助生态数据处理软件分析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对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生物效应,在河流尺度和河床沉积物垂向尺度上揭示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所对应的指示生物和参数。研究结果表明:1.明确渭河流域河床沉积物重金属含量时空分布。渭河、泾河和北洛河沉积物重金属平均含量排序均为:Cr>Zn>Ni>Cu>Pb>Cd,且各重金属含量基本表现为:渭河>泾河>北洛河,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10-20 cm层≥0-10 cm层,渭河、泾河和北洛河沉积物重金属平均含量在国内外河流中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全部高于背景值,反映出渭河流域河床沉积物一直受重金属污染。2.评价渭河流域河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基于地累积指数(Igeo)、潜在生态风险指数(PRI)、污染负荷指数(PLI)和平均可能效应熵(mPECQ)评价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均呈现为: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10-20 cm层>0-10 cm层,渭河>泾河>北洛河。Igeo表明Cu、Zn、Cr、Ni和Pb属于局部轻度污染,Cd污染最为突出属于局部偏中度污染;PRI中各重金属贡献排序为:Cd>Cu>Pb>Ni>Cr>Zn,且受到Cd污染的点位相对最多,这与Igeo中结果一致;PLI和mPECQ表明渭河、泾河和北洛河沉积物均已经受到外界重金属干扰,且其沉积物重金属的毒性发生概率均为15%到29%之间。3.分析渭河流域河床沉积物层所对应的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渭河流域大型无脊椎动物主要包括: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其中节肢动物包含物种最多,以水生昆虫为主。渭河和北洛河在物种组成类别上极为相似,渭河又与泾河具有相同的四类主要物种;渭河、泾河和北洛河沉积物0-10 cm层中平均生物量均大于10-20 cm层,且优势种均有寡毛类,渭河寡毛类占有绝对优势,泾河还有对环境中污染物敏感性较强的蜉蝣目和毛翅目类,而北洛河还有对环境中污染物耐受性较强的摇蚊幼虫。基于香农-韦弗多样性指数(HS)和马卡列夫物种丰富度指数(DM)均表明渭河群落结构不稳定,受污染程度相对最大,而泾河群落总体较为稳定,北洛河相对较不稳定;生物学污染指数(BPI)和科级生物指数(FBI)表明各点位沉积物基本处于中等及以上污染程度,渭河沉积物总体污染相对较大,泾河相对稳定,而北洛河很不稳定,这与重金属指数评价结果相一致。4.揭示渭河流域河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所对应的指示生物和参数。寡毛类生物对Cd的耐污性强,摇蚊幼虫对Ni、Cr的敏感性强,DM对Ni、Cr有显着负相关,这在沉积物重金属污染严重的渭河较常见;水生昆虫对Zn、Ni、Cu、Pb的敏感性强,腹足纲生物对Zn、Ni、Cu、Pb的耐污性强,FBI和BPI对Ni、Cr有显着正相关,这在沉积物重金属污染中等的泾河和北洛河较常见,表明河流尺度上沉积物重金属区域污染程度不同,重金属污染对应的响应指标也具有差异性。活跃在深层沉积物的寡毛类生物对Ni、Cu、Pb的耐污性强也是10-20 cm层的优势种;而腹足纲生物在表层沉积物活动对Ni、Zn、Cd、Pb的耐污性强也是0-10 cm层的主要物种,FBI对Ni、Zn、Pb有显着正相关,表明沉积物垂向尺度上除了重金属污染累积程度,主要物种和优势种的垂向分布,也会导致重金属污染对应的响应指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可将寡毛类生物、摇蚊幼虫、水生昆虫、腹足纲生物作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指示生物,DM、FBI、BPI作为指示参数。本研究结果可为渭河流域河床沉积物重金属生态毒性效应的研究奠定基础,为河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监测、防治与水生态环境修复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依据。

邢壮壮[3](2020)在《官厅水库及入库河流的大型底栖动物研究和水质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自国家“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发布以来,我国各地对建设大尺度绿色生态保护空间、连接各生态空间的绿色廊道和建设大型水库、完成重要河流治理等项目上愈加重视,也进一步贯彻和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各地水文环保局都对所属河流生态进行了实时的监测。因此,我们对官厅水库及其主要入库河流——桑干河、洋河、清水河的水质情况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为阐明官厅水库及其入库河流的生物多样性和水质污染程度,我们根据水库、河流的水文、地理状况等环境因素,共设立17个采样点,从2019年4月-2019年10月,分春、夏、秋三个季度,分别对官厅水库及其入库河流17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和水样进行定量采集,并在现场利用仪器对河流的温度、流速、pH等指标进行测定。在实验室将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进行分类甄别,并利用仪器分别测定17个采样点水样的TN、TP、CODMn、NH3-N、NO3-N和NO2-N的理化指标。根据测定的结果,我们将对官厅水库及其入库河流的生物多样性和水体污染指标做生态学评价,并分析探讨大型底栖动物与水中各环境理化因子的相关性。1、本研究调查发现大型底栖动物共3门5纲10科19属,共计1078只,其中软体动物捕获量最大为837只,占总体数量的78%,其次是水栖寡毛类为185只,占总体数量的17%,水生昆虫捕获量最少仅有56只,仅占总体的5%,优势种为扁螺、萝卜螺和水丝蚓三类。并且所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259.0ind/m2,年均生物量为37.2g/m2,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和水栖寡毛类密度均是秋季最高,水栖寡毛类密度夏季时最低,或与水体中鱼类捕食有关;除软体动物外,水生昆虫和水栖寡毛类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与密度变化趋势相同,而软体动物生物量最大季节出现在夏季,原因应是夏季螺类体积较大,体重较重,导致夏季生物量最高;而水生昆虫密度、生物量的变化与部分摇蚊幼虫夏季羽化浮出水面有关。从各采样点的底栖动物种类、空间分布、生物多样性的季节变化来看,各采样点生物量分布不均,种类上也有较大的差异,整体上来看,官厅水库及入库河流的生物丰富度较高,各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差异较小。2、采集到的水样,在实验室里测定水中总氮、总磷、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的理化指标,并根据我国饮用水评价标准,分别对各理化指标进行分类,得出各采样点水质结果,整体处于Ⅲ类和Ⅳ类水质,又根据各理化指标结果,分别对清水河、洋河、桑干河和官厅水库的水体污染情况进行分析,得出洋河水质较差,平均为Ⅴ类水质,而官厅水库的水体污染程度平均为Ⅲ类,水质较好;我们使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利用计算机操作,对各理化因子的主要污染成分进行分析,得出官厅水库及主要入库河流的主要化学污染因素为氮和磷。3、利用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种类丰度指数(dM)、Pielou均匀度指数(J)、生物学污染指数(BPI)和耐污指数(BI)分别根据各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量结果情况对各采样点的水体污染程度作出评价,结果显示除1号点污染严重外,其他地点水质污染程度平均为轻中污染,水质良好;并且根据Pearson相关系数公式,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的空间分布、结构与各化学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和联系,结果显示,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数、密度、生物量指标与TP、TN、NH2-N等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NO3-N对水栖寡毛类的密度、生物量呈显着正相关,说明氮源污染的富营养化水体有利于水栖寡毛类的生长,不同的水栖寡毛类种类可以表示出水体的清洁状态水平;且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种类数与其余化学环境因子的联系性不甚明显。

娄巍立[4](2019)在《淮河安徽段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渔业生物资源现状及保护策略》文中研究说明淮河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是我国南北方的自然气候分界线,本研究以淮河安徽段为研究水域,于该水域分布的3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设置采样断面,开展水环境及水生生物资源本底调查并收集影响渔业资源的主要人类活动现状。本研究结果如下:1、水环境及水生生物本底调查结果:(1)水质现状:本研究结果显示淮河安徽段总氮浓度均值为2.02 mg/L,氨氮浓度均值为0.21 mg/L,总磷浓度均值为0.21 mg/L,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均值为3.81 mg/L,叶绿素a浓度均值为12.71 mg/m3,水体透明度均值为30.28 cm。水体综合营养指数评价结果显示水体呈轻度富营养化。(2)浮游生物:本研究共采集浮游植物8门165种,浮游植物物种数以绿藻门和硅藻门物种占优,优势种以指示水体中营养到富营养状态的种类为主,浮游植物密度均值为24.67×105 ind./L,生物量均值为0.76 mg/L;浮游动物146种,其中原生动物52种,轮虫39种,枝角类28种,桡足类27种,浮游动物密度均值为2154.41 ind./L,生物量均值为0.81 mg/L,整体上,浮游动物物种数和现存量均以小型浮游动物占优,利用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对水质的评价结果为中污染或重污染。(3)底栖动物:本研究共采集底栖动物3门79种,其中节肢动物门29种,环节动物门22种,软体动物门28种。底栖动物密度均值为204.30 ind./m2,生物量为66.03 g/m2,利用底栖动物Goodnight生物指数对水质的评价结果为中污染或重污染。(4)渔业资源:本研究共采集渔业生物66种,其中鱼类59种,甲壳类7种,分别隶属于9目17科50属。鲤形目鱼类物种数及渔获重量百分比均最高。鱼类群落生态优势度以常规经济鱼类占优,小型野杂鱼类优势度较低,其中IRI指数较高物种主要为鲤、翘嘴鲌、鲫、鲢、秀丽白虾、光泽黄颡鱼、日本沼虾。2、淮河安徽段涉水人类活动主要包括渔业捕捞,水产养殖,船舶通航,河道阻隔,工程建设等。(1)淮河安徽段人类活动包括:渔业捕捞,保护区内共发现7处捕捞网具,且存在非法捕捞现象;水产养殖,保护区内共发现4处养殖区域;船舶通航,保护区共涉及4个航道,分别为淮河干流航道、涡河航道、茨淮新河航道、浍河航道;工程建设,淮河干流共有21座桥梁、1座闸坝,保护区内共有15座桥梁、4处闸坝,涉及2个港区。(2)3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及其周边水域内包括渔业捕捞、人工养殖、船舶通航以及工程建设在内的人类活动,对淮河的水域生态系统产生干扰,导致其出现了渔业资源量减少、物种多样性下降、水质恶化、栖息地破坏、产卵场和索饵场减少、生境破碎化等现象。(3)针对人类活动对渔业资源的影响类型,提出了全面禁捕、退渔转产,增殖放流,关键栖息地恢复,建设过鱼设施、重建洄游通道,污染物控制、绿色发展,码头整治、退返岸线,渔业生物救护、降低死亡率,动态监测、评估资源,以促进渔业资源的恢复,促进淮河生态系统的绿色、健康地发展。

王硕[5](2019)在《渭河流域综合生态风险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流域作为综合性的生态单元,是动植物生长繁殖和人类生产生活所依赖的必要场所,流域的生态变化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各种生物。生态风险是指生态系统受到外界胁迫作用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人类活动等所承受的风险压力,进而影响或损害到整个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功能、生态结构、经济组成价值和生产能力。渭河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共流经甘肃、宁夏和陕西三个省份自治区,是西北地区重要的流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扩大,农业和居民生活需水量的提高、河岸带植被的破坏、农业面源和工业点源排放量增加等因素,致使流域水环境问题更加复杂化和多元化,水生态风险加剧,流域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严峻的风险与挑战,严重制约了渭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文明的发展。本文以渭河流域为研究区,构建了流域生态风险综合评价概念框架,在渭河、径河和北洛河12个水文站点布设评价断面,基于物理、化学、生物三个要素对渭河流域进行了综合生态风险评价。其中物理要素以河岸带人类活动强度、河岸带植被缓冲带宽度、河岸侵蚀度、河水水量状况、水质状况、底质构成、栖息地复杂性、河流蜿蜒度8项指标对河流物理栖息地质量进行了评价;化学要素以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Cr、Pb、Hg、As、Zn 5项重金属指标基于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对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生物要素以浮游动物的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4项指标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为渭河流域的生态风险调控与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的研究结论为:(1)物理要素栖息地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各指标权重的计算,其中河流形态与结构(0.5396)是决定渭河流域物理栖息地质量的关键组成,并且底质构成(0.2912)是决定河流形态与结构的关键指标。在水力几何上,b/f为1.079,大于1说明河道形态属于宽浅型;f<b表明随着流量的增加,渭河流域水深的增加量小于河道宽度的增加量。m/f为0.553,说明随着流量的增加,渭河流域水深的增加量大于流速的增加量。对于整个渭河流域来说,渭河、泾河和北洛河物理栖息地恢复应该在以综合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治理的基础上,提高河岸带植被缓冲区宽度和组成多样性,减少农业发展强度,提高环境流量保障比率。(2)化学要素对沉积物中Cr、Pb、Zn、As、Hg 5种重金属进行采样和分析,其平均值分别为59.5、43.625、68.3125、5.3717、0.0261mg/kg,其中Pb的平均值远大于陕西土壤背景值,Cr、Zn、Hg的平均值与陕西土壤背景值持平,As的平均值低于陕西土壤背景值。另外,Zn、Hg的变异系数相比较其他元素高,表现出来较剧烈的波动,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对5种重金属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得到渭河流域沉积物中Cr、Pb、Zn、As、Hg之间存在着显着的相关性(R为0.681-0.897,P<0.01),表明上述5种元素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将元素聚类分为两类的结果为:一类为Hg,另一类包括Pb、As、Zn和Cr。说明Hg与其他重金属来源不同,其中Pb、As、Zn具有较强的相似变化规律,Cr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对于整个渭河流域而言,加强对工厂生产中的废水排放标准和处理再回收。(3)生物要素对渭河流域浮游动物进行了采集和分析,共发现浮游动物19种,其中轮虫10种,枝角类4种,桡足类5种。渭河流域浮游动物优势种为前节晶囊轮Ashplachnapriodonta、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alyciflotus、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urceus、无节幼体Nauplii。在对渭河流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中结果显示,水温、溶解氧、海拔和电导率为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利用聚类分析对渭河流域各点位浮游动物进行分析,以15为定标尺,则可划分为两类,其中第一类中有张家山、刘家河、华县、杨家坪、雨落坪、临潼、交口河、状头、咸阳、北道、林家村;第二类中有魏家堡。对于渭河流域整体而言,渭河、泾河和北洛河水系生物结构恢复应该在以保证正常水资源供给的基础上,提高上中游地区水土保持工作,以及管理和控制中下游地区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减少农业发展强度,提高流域生态环境质量。(4)综合生态风险评价是由物理要素、化学要素、生物要素的空间矢量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果,渭河流域的综合生态风险评价CERI为0.35,等级为中等等级,但北道、魏家堡、交口河和状头的生态风险为差,CERI评价分别为0.44,0.42,0.47和0.41,而林家村、咸阳、临潼、华县、杨家坪、雨落坪、张家山、刘家河的CERI分别为0.23,0.26,0.35,0.31,0.33,0.24,0.40和0.36,生态风险评价均为中等。基于渭河、泾河、北洛河三大水系综合生态风险评价结果,可看出渭河水系生态修复应该提高河岸带植被面积,提高渭河水系物理栖息地复杂性,减少工业污水排放和提高处理程度,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泾河水系生态修复应该保护中上游物理栖息地,强化下游河段栖息地的治理,减少河岸带人类活动干扰强度,并控制农业非点源排放,改善水生生物栖息地质量,提高生物多样性。北洛河水系生态修复应该加强中下游物理栖息地的管理,提高栖息地复杂性与植被覆盖,严格监管炼油厂废水排放,减少河岸带人类活动干扰强度,并控制农业非点源排放,改善水生生物栖息地质量,提高生物多样性。

张汲伟,蔡琨,于海燕,姜永伟,李旭文,周胜利,谢志才,王业耀,金小伟,王备新[6](2018)在《中国底栖动物水质生物监测指数和水质等级构建》文中研究表明水质生物监测是水生态环境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构建实用性强的生物指数有助于推动中国的水质生物监测工作。根据江苏、浙江、辽宁、江西和湖南等省份的溪流与河流湖泊共计839个底栖动物数据,将中国已有的底栖动物科级分类单元水质敏感性分值打分表扩充和修订至159个科。采用统计法分别构建了符合中国可涉水水体(溪流等)和不可涉水水体(河流、湖泊等)底栖动物分值指数(Chinese Macroinvertebrate Score Index,CMSI)和底栖动物平均分值指数(Average Chinese Macroinvertebrate Score Index,ACMSI)及水质评价等级体系。CMSI和ACMSI与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溶解氧之间Pearson相关性显着,表明研究构建的CMSI和ACMSI是可以反映水质变化的。建议通过实践进一步验证CMSI和ACMSI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郭洁[7](2018)在《松花江佳木斯段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环境质量评价》文中认为松花江是佳木斯地区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其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作为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广泛、生活史长,物种构成和群落结构与水质密切相关,可反映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本论文以松花江佳木斯段及两条典型汇入支流为研究对象,通过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与丰度等的调查,研究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优势种群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水环境非生物因子的相关性,进而运用多种生物评价指数对水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可为松花江佳木斯段水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提供数据支撑。在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的9月份,分别从松花江佳木斯段的5个采样断面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共计30个,从中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分类单元59个,隶属3门7纲15目42科,其优势种(或类群)为扁蜉属(Heptagenia)、短脉纹石蚕(Cheumatopsyche)、摇蚊科(Chironomidae)、黑龙江短钩蜷(Semisulcospira amurensis)等。其中,耐污能力较差的扁蜉属和短脉纹石蚕属在采样断面大量出现,优势度分别为0.065和0.149,在群落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反映出该江段的水环境质量良好。群落结构聚类分析和多维标度分析结果显示,汤旺河河口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相对稳定,在年际间的差异较小,但与其他4个采集断面的群落结构有较大差异。位于佳木斯市下游的三个采集断面,其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较为相似,年际间差异不明显,说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相对稳定。水质检测结果表明,松花江佳木斯段水体9月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TN),浓度范围为0.8042.41 mg/L,致使非生物因子水质评价等级达到Ⅳ-Ⅴ类。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在不同年份,影响群落结构及物种丰度变化的主要因子存在一定差异,在生化需氧量(BOD5)浓度较高的2015年和2016年,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导因子为溶解氧(DO);而BOD5浓度较低的2017年,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导因子为BOD5自身。大型底栖动物评价结果表明,松花江佳木斯段水体的整体评价等级位于极清洁—中污染区间,不存在评价为重污染的断面。大型底栖动物与非生物因子水生态综合评价显示,大部分采样断面水生态评价等级为轻度受损,个别断面水生态评价等级为健康。表明本江段水生态环境质量较好。

王丽娜[8](2018)在《基于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的松花江流域水环境质量评价》文中指出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日益成熟,松花江流域做为我国重要的流域之一,水生态功能区划也已基本划分完成。流域的水生态环境质量的保护也要结合水生态功能分区的特点开展评价。对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的方法除了现行的水化学因子的评价方法以外,目前没有能够结合其他监测要素的适用于流域的水生态功能分区的而且考虑流域的社会、自然、地理等因素的方法。本文在松花江流域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中,选取分散在5个分区的26个重点断面,分别进行了水化学因子、水生生物和物理生境指标的监测。结合调研的研究成果,优化建立了基于松花江流域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的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并进行了方法的科学性和优势性的检验。得到的水生态综合评价结果与常规理化指标评价结果相比较,反映的松花江流域整体变化趋势基本相符,呈现了一定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但有部分评价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针对差异较大的功能分区,进行了限值因子的讨论,得出本研究建立的水生态综合评价体系能够更加科学准确的反映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应用建立的综合评价体系,对松花江流域水生功能三级分区的2013-2017年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近5年松花江流域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的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分析,近5年松花江流域的水生态综合评价指数呈上升趋势,且具有显着性意义。各功能分区的水生态环境质量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但大部分为良好。研究结果说明了松花江流域的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逐渐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级别由轻度污染变为良好,但局部地区存在水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情况。本文根据对各功能分区计算与评价的结果,结合松花江流域水生态三级功能分区的特点,总结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松花江流域的水生态环境质量管理的需求,提出了改善水生态环境状况的对策和建议。

张蕾[9](2018)在《浙江浦阳江与江苏苏南河流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与水质生物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河流生态系统不断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常常导致河流生境破坏、水质恶化及生物多样性降低。基于河流底栖动物的生物监测和评价是有效评价河流水质健康、保护河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同时对河流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指导作用。2016年4月调查了浦阳江流域26个样点的水体物理化学属性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并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生物指数(BI)评价浦阳江水质。共获得4门7纲17目56科104属123个底栖动物分类单元,其中水生昆虫的物种丰富度和个体数均最高,细蜉属一种Caenis sp.为第一优势种,集食者与中性类群的物种丰富度和个体数分别在功能摄食类群和耐污-敏感类群中最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化学需氧量(r=-0.515,P=0.007)、总磷(r=-0.665,P=0.000)极显着负相关;BI指数与化学需氧量(r=0.406,P=0.040)显着正相关,与总磷(r=0.704,P=0.000)极显着正相关。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总磷、锌、化学需氧量、水温和pH是影响浦阳江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变量,蜉蝣目和寡毛类是该地区环境变化的主要指示生物类群。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BI评价结果表明,浦阳江水体生态质量总体为轻污染或中污染,干流河段略优于支流河段,其中上游点位为清洁水平,少数重污染点位出现在中下游河段上。本研究表明水污染是决定浦阳江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变化的重要环境问题因子,降低水体中总磷和化学需氧量等污染物浓度将有助于浦阳江底栖动物群落的恢复。2016年11月调查了苏南地区86条河流的环境变量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并采用BI指数评价苏南河流的生物学质量。调查共获得3门6纲17目39科76属80个底栖动物分类单元,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为第一优势种。BI指数与溶解氧(r=0.356,P=0.001)极显着负相关,与总磷(r=0.335,P=0.002)、总氮(r=0.447,P=0.000)和电导率(r=0.436,P=0.000)极显着正相关。CCA结果表明,总磷、溶解氧和电导率是影响苏南地区河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变量。BI指数评价结果表明,苏南地区河流生态质量为轻污染至重污染,中污染河流占46.5%。浦阳江与苏南地区城镇河流底栖动物群落与水质相比较,浦阳江溶解氧显着高于苏南地区,高锰酸盐指数、总氮则显着低于苏南地区,NMDS和ANOSIM结果表明浦阳江与苏南地区城镇河流在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存在极显着差异,造成差异贡献率最大的物种为环足摇蚊属一种Cricotopus sp.、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和细蜉属一种Caenis sp.,BI水质评价结果表明浦阳江城镇河流水质好于苏南地区。

王莉[10](2017)在《清洁河流理论及应用研究 ——以沙颍河河南段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河流治理是水环境建设中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河流治理总体仍处于水质改善的阶段,距离健康河流的理想目标仍有较大差距,用健康河流的目标来衡量目前所进行的河流治理的成败显然是不现实的。本文以河流为研究对象,基于理想与现实结合的考虑,从指导近中期河流治理与管理实践的角度出发,发展出清洁河流的概念,对清洁河流相关基础理论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形成清洁河流研究基础理论体系,并以沙颍河河南段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研究成果不仅为沙颍河河南段近中期环境质量改善、水生态功能的恢复提供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也可为我国其他类型河流治理、生态修复提供借鉴。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探索和构建了清洁河流理论,包括清洁河流的内涵和定义、清洁河流水环境状况调查与分析方法、清洁河流指标体系构建方法、指标量化与分级方法、基于层次分析方差赋权的物元模型的清洁河流评估方法、基于治理和管理策略的清洁河流实现思路。(2)明确了沙颍河河南段水环境特征,结果表明:44个调查点位水质普遍较差,等级处于Ⅳ类及以上的达33个,占75.00%;底泥处于有机污染的点位有2个,占4.55%,处于尚清洁的点位有7个,占15.91%;绝大多数点位的底泥Hg和Cd污染程度较强,且均呈现“中等”及“中等”以上的潜在生态危害;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流速为水生生物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3)采用频度分析、现场调查、相关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包括水文、水质、生物、功能、地貌状况20个指标的清洁河流指标体系,该体系将底泥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纳入了进来,丰富了清洁河流评估指标;提出了一种结合水生生物水质基准推导结果探讨分级标准的方法,利用SSR法、SSD法分别推导氨氮水生生物水质基准,在2种方法结果均值基础上取0.70mg/L作为清洁河流氨氮水质的Ⅰ级限值。(4)利用层次分析方差赋权的物元模型,评估了沙颍河河南段9条河流的清洁状况,结果表明:清洁程度整体不高,处于3级较清洁及以上等级的点位占全部调查点位的70.45%;北汝河清洁状况整体较好,其他8条河流清洁状况整体较差;沙颍河河南段各准则层清洁状况,以水质水文状况、生物状况最差;流速、TP、有机质是研究区域清洁状况的最主要影响指标。(5)对清洁状况较差的清潩河许昌段进行了构建应用研究,进行了主要污染物COD、NH3-N水环境容量计算,在重点源达到流域排放标准,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人工湿地强化净化等情景模拟结果基础上,开展了基于本地中水水源再利用的水质水量联合调控研究,模拟出不同调入点、不同调水量情景下清潩河许昌段COD、NH3-N的水质变化,给出了相应的推荐方案。

二、用于评价水污染的生物指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于评价水污染的生物指数(论文提纲范文)

(1)渭河流域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时空格局与水质生物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大型无脊椎动物研究现状
        1.2.2 大型无脊椎动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现状
        1.2.3 基于大型无脊椎动物的水质生物学评价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渭河流域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时空格局
        1.3.2 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1.3.3 基于大型无脊椎动物生物指数的水质生物学评价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流域范围
        2.1.2 地貌特征
        2.1.3 气候特征
        2.1.4 水文特征
        2.1.5 土地利用状况
        2.1.6 社会经济状况
    2.2 研究方法
        2.2.1 采样点设置
        2.2.2 环境因子测试与分析
        2.2.3 大型无脊椎动物野外调查与鉴定
        2.2.4 大型无脊椎动物生物指数计算与分析
        2.2.5 大型无脊椎动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数据统计与分析
        2.2.6 水质生物学评价方法
第三章 渭河流域大型无脊椎动物时空格局
    3.1 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时空格局
        3.1.1 群落物种组成
        3.1.2 群落密度和生物量时空格局
    3.2 大型无脊椎动物优势物种时空格局
    3.3 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渭河流域大型无脊椎动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4.1 环境因子对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
    4.2 关键环境因子对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大型无脊椎动物生物指数的河流水质生物学评价
    5.1 基于大型无脊椎动物生物指数河流水质演变规律
    5.2 基于大型无脊椎动物生物指数河流水质时间演变规律
    5.3 基于大型无脊椎动物生物指数河流水质空间演变规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荣誉

(2)渭河流域河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水平及其生物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1.2.1 沉积物重金属
        1.2.2 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
        1.2.3 沉积物重金属对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生物效应
    1.3 渭河流域相关研究概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渭河流域河床沉积物重金属时空分布和污染评价
        1.4.2 渭河流域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特征
        1.4.3 渭河流域大型无脊椎动物对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响应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水文气候
    2.3 水污染
    2.4 社会经济发展
    2.5 点位布设
第三章 试验与方法
    3.1 现场调查与样品采集
        3.1.1 沉积物样品采集
        3.1.2 大型无脊椎动物样品采集
    3.2 室内测试与鉴定
        3.2.1 沉积物样品预处理及重金属检测
        3.2.2 大型无脊椎动物鉴定
    3.3 研究方法
        3.3.1 基于重金属指数的沉积物污染评价
        3.3.2 基于生物指数的沉积物污染评价
        3.3.3 数据处理
第四章 渭河流域河床沉积物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
    4.1 渭河河床沉积物重金属时空分布
    4.2 泾河河床沉积物重金属时空分布
    4.3 北洛河河床沉积物重金属时空分布
    4.4 渭河流域河床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重金属指数的沉积物污染评价
    5.1 地累积指数评价
    5.2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
    5.3 污染负荷指数评价
    5.4 沉积物质量基准法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渭河流域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6.1 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特征
        6.1.1 群落结构组成
        6.1.2 分布特征及优势种
    6.2 基于生物指数的沉积物污染评价
        6.2.1 生物多样性指数
        6.2.2 生物学指数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渭河流域大型无脊椎动物对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响应
    7.1 河流尺度上大型无脊椎动物对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响应
        7.1.1 渭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指示生物和参数
        7.1.2 泾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指示生物和参数
        7.1.3 北洛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指示生物和参数
    7.2 沉积物垂向尺度上大型无脊椎动物对重金属污染响应
        7.2.1 沉积物0-10cm层重金属污染的指示生物和参数
        7.2.2 沉积物10-20cm层重金属污染的指示生物和参数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官厅水库及入库河流的大型底栖动物研究和水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综述
    1.1 引言
    1.2 大型底栖动物介绍
    1.3 大型底栖动物在水体中的生态功能
        1.3.1 在水体能量循环和流动中的作用
        1.3.2 底栖动物对水体生态系统环境的指示作用
        1.3.3 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底栖动物生存的影响因素
        1.4.1 物理因素
        1.4.2 化学因素
        1.4.3 生物因素
    1.5 大型底栖动物在环境监测和水质方面的研究
        1.5.1 生物物种指示法
        1.5.2 生物指数法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实验准备和方法
    2.1 调查和准备
        2.1.1 采样时间和采样点分布
        2.1.2 材料准备和鉴定方法
    2.2 生物多样性和水质污染的度量指标
        2.2.1 生物多样性的分析
        2.2.2 生物学污染指数的介绍
        2.2.3 生物多样性指数与生物指数的水质评价参考
        2.2.4 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分析
第3章 大型底栖动物组成结构分析
    3.1 大型底栖动物结构组成
        3.1.1 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组成
        3.1.2 大型底栖动物的空间分布
        3.1.3 大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布的季节变化
    3.2 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指数
        3.2.1 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的结构
        3.2.2 大型底栖动物相似性
第4章 对官厅水库及入库河流的水质评价
    4.1 洋河、官厅水库流域水体理化指标监测及水质评价
        4.1.1 各采样点现场测定指标情况
        4.1.2 水质理化指标的测定结果
        4.1.3 根据理化指标评价水质结果
        4.1.4 河流及水库区域水质状态评价
    4.2 对影响水质主要环境因子的分析
第5章 大型底栖动物与水质关系
    5.1 根据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水质
    5.2 大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的联系
第6章 结论
    6.1 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
    6.2 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
    6.3 水质评价与分析
    6.4 大型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的联系
参考文献
致谢

(4)淮河安徽段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渔业生物资源现状及保护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淮河安徽段生态环境概况
        1.1.1 淮河安徽段自然条件概况
        1.1.2 淮河安徽段生态环境相关研究进展
    1.2 淮河安徽段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概况
        1.2.1 淮河淮南段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1.2.2 淮河荆涂峡鲤、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1.2.3 怀洪新河太湖新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1.3 人类活动对渔业生态的影响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淮河安徽段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渔业资源及水域生态环境现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采样点布设与采样时间
        2.1.2 样品采集
        2.1.3 研究方法
        2.1.4 数据分析与统计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淮河淮南段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渔业资源与水域生态环境现状
        2.2.2 淮河荆涂峡鲤、长吻鮠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渔业资源与水域生态环境现状
        2.2.3 怀洪新河太湖新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渔业资源与水域生态环境现状
    2.3 讨论
        2.3.1 水质现状
        2.3.2 浮游生物现状
        2.3.3 底栖动物现状
        2.3.4 渔业生物现状
第三章 淮河安徽段人类活动现状及其对渔业生态的影响
    3.1 人类活动现状
        3.1.1 渔业捕捞
        3.1.2 水产养殖
        3.1.3 船舶通航
        3.1.4 工程建设
    3.2 人类活动对渔业生态的影响分析
        3.2.1 渔业捕捞对渔业生态的影响
        3.2.2 水产养殖对渔业生态的影响
        3.2.3 船舶通航对渔业生态的影响
        3.2.4 工程建设对渔业生态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1 淮河淮南段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渔获物物种组成及分布
    附表2 淮河淮南段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浮游植物物种组成
    附表3 淮河淮南段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浮游动物物种组成
    附表4 淮河淮南段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底栖动物物种组成
    附表5 淮河荆涂峡鲤、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调查渔获物组成
    附表6 淮河荆涂峡鲤、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浮游植物物种组成
    附表7 淮河荆涂峡鲤、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浮游动物物种组成
    附表8 淮河荆涂峡鲤、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底栖动物物种组成
    附表9 怀洪新河太湖新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渔获物组成
    附表10 怀洪新河太湖新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浮游植物物种组成
    附表11 怀洪新河太湖新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浮游动物物种组成
    附表12 怀洪新河太湖新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底栖动物物种
致谢

(5)渭河流域综合生态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生态风险评价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概念与特点
        1.2.2 生态风险评价发展历史与理论框架
        1.2.3 国内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研究框架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及采样点布设
    2.2 研究方法
        2.2.1 物理栖息地评价方法
        2.2.2 沉积物重金属分析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2.2.3 生物要素结构分析方法
    2.3 流域综合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第三章 渭河流域栖息地物理特征评价
    3.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2 水质状况分析
    3.3 河道形态分析
    3.4 渭河流域河流物理栖息地评价
    3.5 小结
第四章 渭河河流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
    4.1 沉积物重金属浓度分布特征
    4.2 沉积物重金属源解析
    4.3 渭河流域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4.4 小结
第五章 渭河流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评价
    5.1 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5.2 渭河流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CCA分析
    5.3 浮游动物聚类分析
    5.4 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计算
    5.5 渭河流域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分异特征
    5.6 小结
第六章 渭河流域综合生态风险评价
    6.1 渭河流域综合生态风险评价
    6.2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6)中国底栖动物水质生物监测指数和水质等级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
    1.2 样品采集与测定
        1.2.1 水环境因子
        1.2.2 底栖动物采集与鉴定
    1.3 指数计算
    1.4 CMSI-ACMSI评价体系
    1.5 CMSI-ACMSI与环境变量的关系
2 结果与分析
    2.1 群落结构
    2.2 CMSI-ACMSI水质评价等级
        2.2.1 溪流与河流湖泊的CMSI-ACMSI
        2.2.2 CMSI-ACMSI水质评价等级
    2.3 CMSI-ACMSI与环境变量的关系
3 讨论
4 结论

(7)松花江佳木斯段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环境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大型底栖动物研究国内外现状
        1.2.1 大型底栖动物的定义
        1.2.2 大型底栖动物在河流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1.2.3 大型底栖动物国外研究现状
        1.2.4 大型底栖动物国内研究现状
    1.3 松花江大型底栖动物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采样断面及时间设置
        2.1.1 采样断面
        2.1.2 采样时间
    2.2 样本的采集及处理
        2.2.1 样品的采集
        2.2.2 样品的处理及鉴定统计
    2.3 非生物指标选择及测定
    2.4 大型底栖动物水质生物评价指数
    2.5 数据处理及分析
第3章 松花江佳木斯段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3.1 引言
    3.2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总体特征
        3.2.1 物种鉴定
        3.2.2 群落结构特征及时空变化特征
    3.3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年度特征及优势种变化
        3.3.1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年度特征
        3.3.2 优势种群的年度变化特征
    3.4 沿江断面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优势种群变化
        3.4.1 沿江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3.4.2 沿江断面的优势种群变化规律
    3.5 群落结构的差异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松花江佳木斯段水环境质量评价
    4.1 引言
    4.2 非生物因子的沿江变化
        4.2.1 水温及DO的变化规律
        4.2.2 pH值和电导率的变化规律
        4.2.3 有机污染的变化规律
        4.2.4 植物性营养物的变化规律
    4.3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非生物因子的相关性
        4.3.1 基于2015 年调查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4.3.2 基于2016 年调查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4.3.3 基于2017 年调查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4.3.4 影响群落结构的主导因子分析
    4.4 松花江佳木斯段水环境质量评价
        4.4.1 非生物因子水质评价
        4.4.2 大型底栖动物生物指数评价
        4.4.3 水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8)基于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的松花江流域水环境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来源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来源
    1.2 水生态功能分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生态功能分区的定义与内容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1.3.1 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1.3.2 存在问题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目的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松花江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介绍
        2.1.1 松花江流域概况
        2.1.2 松花江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二级分区
        2.1.3 松花江流域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
    2.2 松花江流域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监测点位设置
    2.3 样品采集及监测方法
        2.3.1 水化学因子监测方法
        2.3.2 水生生物的监测方法
        2.3.3 物理生境的监测方法
第3章 基于松花江流域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的水质综合评价体系
    3.1 引言
    3.2 基于松花江流域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的水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3.2.1 水化学因子
        3.2.2 水生生物
        3.2.3 物理生境
        3.2.4 基于松花江流域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的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3.3 基于松花江流域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的综合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检验
        3.3.1 水生态综合评价体系的各评价因子间相关性分析
        3.3.2 水生态综合评价体系的优势性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松花江流域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的水环境质量及趋势分析
    4.1 引言
    4.2 监测结果与计算过程
        4.2.1 水化学因子
        4.2.2 水生生物
        4.2.3 物理生境
    4.3 松花江流域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的综合评价结果
        4.3.1 生境维持功能分区的综合评价结果
        4.3.2 水源涵养功能分区的综合评价结果
        4.3.3 水资源支持功能分区的综合评价结果
        4.3.5 城市支撑功能分区的综合评价结果
    4.4 松花江流域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水环境质量趋势分析
        4.4.1 松花江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变化趋势
        4.4.2 应用秩相关系数法分析松花江流域水生综合评价指数的变化趋势
    4.5 水生态综合评价与水化学评价结果的比较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松花江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对策建议
    5.1 引言
    5.2 松花江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5.2.1 松花江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局部波动或恶化
        5.2.2 各水生态功能分区水环境质量状况差异较大
        5.2.3 农业生产维持功能分区水环境质量主要问题
        5.2.4 城市支撑功能分区水环境质量主要问题
    5.3 松花江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对策建议
        5.3.1 完善松花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5.3.2 建立并推广水生态功能区的水环境评价方法体系
        5.3.3 以提高水环境质量为目标,全力推进水污染防治
        5.3.4 积极开展农业污染防治,控制面源污染
        5.3.5 稳步推进小流域治理工作
        5.3.6 进一步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浙江浦阳江与江苏苏南河流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与水质生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河流生态系统
        1.1.1 河流生态系统的组成
        1.1.2 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
        1.1.3 河流生态系统的功能
    1.2 人类活动干扰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1.2.1 栖息地改变
        1.2.2 水域污染
        1.2.3 生物入侵
        1.2.4 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利用
    1.3 河流水质生物评价
        1.3.1 河流生态评价研究进展
        1.3.2 底栖动物在水质生物评价中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浦阳江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与水质生物评价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区域概况
        2.2.2 样品采集与测定
        2.2.3 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与耐污-敏感性类群划分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5 水质生物评价标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水体理化特征
        2.3.2 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与结构
        2.3.3 群落组成与环境变量的关系
        2.3.4 水质生物评价
    2.4 讨论
        2.4.1 底栖动物群落及其影响因子
        2.4.2 浦阳江水质生物评价
第三章 苏南地区河流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与水质生物评价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域概况
        3.2.2 底栖动物的采集
        3.2.3 环境变量的采集与测定
        3.2.4 数据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环境变量特征
        3.3.2 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与结构
        3.3.3 群落组成与环境变量的关系
        3.3.4 水质生物评价
    3.4 讨论
        3.4.1 底栖动物群落及其影响因子
        3.4.2 水质生物评价结果
第四章 浦阳江与苏南地区城镇河流底栖动物群落与水质比较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点位分布及筛选
        4.2.2 样品的采集和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水体理化性质比较
        4.3.2 底栖动物群落组成比较
        4.3.3 水质评价结果比较
    4.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清洁河流理论及应用研究 ——以沙颍河河南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健康河流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水质基准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河流系统治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分析与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清洁河流基础理论研究
    2.1 清洁河流内涵与定义
        2.1.1 清洁河流概念的提出
        2.1.2 清洁河流特征分析
        2.1.3 清洁河流内涵与定义
    2.2 研究区域水环境调查与分析方法
        2.2.1 调查点位设置
        2.2.2 调查内容
        2.2.3 调查尺度及方法
        2.2.4 分析方法
    2.3 清洁河流指标体系构建及分级方法
        2.3.1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2.3.2 指标体系分级方法
    2.4 清洁河流评估方法
        2.4.1 层次分析方差赋权
        2.4.2 物元模型
    2.5 清洁河流构建方法
        2.5.1 构建原则
        2.5.2 构建思路
    2.6 本章小结
3 沙颍河河南段水环境状况调查与分析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调查点位及内容
    3.3 水质状况分析
    3.4 底泥状况分析
        3.4.1 底泥养分分析
        3.4.2 底泥重金属分析
    3.5 水生生物状况分析
        3.5.1 浮游植物
        3.5.2 固着藻类
        3.5.3 浮游动物
        3.5.4 底栖动物
    3.6 本章小结
4 沙颍河河南段清洁河流指标体系构建及分级
    4.1 沙颍河河南段清洁河流指标体系构建
        4.1.1 调查数据获取
        4.1.2 结果与分析
        4.1.3 讨论
        4.1.4 清洁河流指标体系的确定
    4.2 沙颍河河南段氨氮水质基准推导
        4.2.1 本土水生生物确定与筛选
        4.2.2 毒性数据的搜集和筛选
        4.2.3 氨氮水质基准推导
    4.3 指标分级标准确定
        4.3.1 氨氮指标分级标准确定
        4.3.2 其他指标分级标准确定
    4.4 本章小结
5 沙颍河河南段河流清洁状况评估
    5.1 沙颍河河南段清洁河流评估
        5.1.1 权重的确定
        5.1.2 经典域和节域的确定
        5.1.3 待判物元的确定
        5.1.4 计算关联函数
        5.1.5 评估结果与分析
        5.1.6 评估方法比较
    5.2 讨论
        5.2.1 准则层
        5.2.2 单指标
    5.3 本章小结
6 清潩河许昌段清洁河流构建研究
    6.1 清潩河许昌段概况
        6.1.1 自然环境概况
        6.1.2 社会环境概况
        6.1.3 现有水环境相关措施概况
    6.2 清潩河许昌段存在问题诊断
        6.2.1 清潩河许昌段清洁状况评估结果分析
        6.2.2 清潩河许昌段污染源现状分析
        6.2.3 清潩河许昌段存在问题分析
    6.3 清潩河许昌段水质水量联合调控研究
        6.3.1 模型构建
        6.3.2 水环境容量及削减量分析
        6.3.3 水质水量联合调控研究
    6.4 清潩河许昌段清洁河流构建措施
        6.4.1 点源治理措施
        6.4.2 河流廊道治理措施
        6.4.3 面源治理措施
        6.4.4 管理措施
    6.5 工程实施后监测方法
        6.5.1 监测点位设置
        6.5.2 监测指标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用于评价水污染的生物指数(论文参考文献)

  • [1]渭河流域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时空格局与水质生物学评价研究[D]. 苏平. 西北大学, 2020(02)
  • [2]渭河流域河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水平及其生物效应研究[D]. 王欣欣. 西北大学, 2020(02)
  • [3]官厅水库及入库河流的大型底栖动物研究和水质评价[D]. 邢壮壮.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4]淮河安徽段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渔业生物资源现状及保护策略[D]. 娄巍立.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5]渭河流域综合生态风险评价[D]. 王硕.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6]中国底栖动物水质生物监测指数和水质等级构建[J]. 张汲伟,蔡琨,于海燕,姜永伟,李旭文,周胜利,谢志才,王业耀,金小伟,王备新. 中国环境监测, 2018(06)
  • [7]松花江佳木斯段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环境质量评价[D]. 郭洁.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8]基于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的松花江流域水环境质量评价[D]. 王丽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9]浙江浦阳江与江苏苏南河流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与水质生物评价[D]. 张蕾.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10]清洁河流理论及应用研究 ——以沙颍河河南段为例[D]. 王莉. 西安理工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评价水污染的生物学指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