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图像校正方法的应用研究

核心图像校正方法的应用研究

一、岩心图像的校正方法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少华[1](2021)在《鄂尔多斯盆地西部麻黄山-古峰庄地区延长组长8、长9段低对比度油层识别》文中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姬塬油区三叠系延长组是近年来我国陆上已探明储量规模最大的低渗透油田,延长组长7主力烃源岩下伏长8和长9油层组的深层油气勘探在麻黄山-古峰庄地区取得了重要进展,正在成为姬塬油区备受关注的增储上产新层系。麻黄山-古峰庄地区长8、长9油层组油藏单体规模小、断层-裂缝发育,储层孔隙结构和低对比度油层类型复杂,油水层的精准识别是这一地区长8和长9油层组勘探开发面临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本文以麻黄山-古峰庄地区长8、长9油层组低对比度油层研究为切入点,系统开展了沉积-储层特征及其“四性”关系、裂缝和地层水矿化度分布规律研究,明确了多类型低对比度油层的成因机理,建立了基于不同成因类型低对比度油层的识别方法和评价标准,预测了低对比度油层的分布规律。论文主要取得以下创新认识:岩心测试分析与测井解释相结合的储层四性关系研究表明,古峰庄长8、长9砂岩填隙物含量分别为12.3%和8.1%,储层孔隙类型以溶孔-粒间孔、粒间孔为主,孔隙度平均值分别为13.6%和14.5%、渗透率为2.78m D和11.3 m D,分属于特低渗和低渗储层;麻黄山长8、长9砂岩填隙物含量分别为16.1%和13.6%,储层孔隙类型以溶孔-粒间孔为主,孔隙度平均值分别为9.2%和9.8%、渗透率为0.67m D和4.2m D,均属于特低渗储层。相比之下,古峰庄区块储层条件相对优于麻黄山区块,且长9优于长8;这方面的差异性与已发现古峰庄高阻水层井控区和麻黄山低阻油层井控区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储层断层-裂缝、地层水矿化度与砂岩颗粒荧光、岩心核磁共振束缚水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低对比度油层成因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西北部长8、长9油层组断层-裂缝发育程度高,裂缝线密度高值区与低矿化度地层水分布区关联密切,砂岩颗粒荧光QGF参数指示其残余沥青质含量高,共同导致了长8、长9段高电阻率水层发育;研究区东南部长8、长9油层组断层-裂缝发育程度较低,地层水矿化度高,储层物性差、填隙物含量高、孔隙结构复杂,束缚水含量高,共同导致了长8、长9低电阻率油层发育。储层“四性”关系与低对比度油层成因机理分析相结合,分别构建了(1)低电阻率油层识别的流体敏感参数法和Fisher判别分析法,(2)高电阻率水层识别的优化饱和度参数法和电阻率-孔隙度相关分析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储层物性、孔隙结构、裂缝线密度和地层水矿化度等参数指标的低对比度油层识别标准,预测了研究区长8、长9油层组低阻油层和高阻水层这两类低对比度油层的平面分布规律。

付诗雯[2](2021)在《博文盆地MCM煤层气储层表征及有利区主控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层气是一种自生自储,存储方式以吸附态为主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煤层气清洁环保、安全高效,可作为缓解常规油气资源压力的优质能源,应用前景极为广阔。MCM煤层组是澳大利亚博文盆地的主力煤储层之一,其煤层气储量大、分布范围广,同时又存在储层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侧向连续性差,厚度小且埋深跨度大等特点,使得煤层气开发难度增加。为准确描述MCM煤层组构造特征及各项属性空间分布规律,开展澳大利亚博文盆地MCM煤层组储层表征及有利区主控因素分析的研究,在明确煤储层性质及其空间展布特征基础上,分析影响煤层气产能的主要因素,确定有利区分布位置,为合理开发利用该地区煤层气提供理论依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以测井、岩心、地震等资料为基础,首先对测井、岩心资料进行处理,确定煤层识别标准,解释地层岩相并对含煤地层进行划分对比,进而开展煤层划分对比工作,明确煤层空间展布特征,分析不同煤层厚度分布规律;其次,制作地震合成记录,实现井震联合层位标定,并提取地震相干体切片进行研究区块断层识别,绘制等深度构造图,完成研究区构造解释;最后,结合地震与测井解释成果建立研究区构造模型,利用储层参数相关性分析结果建立研究区含气量、密度、灰分、渗透率等储层参数模型,明确全区煤储层各项物性参数分布特征,以不同参数对煤层气产量的影响程度确定有利区主控因素,并进行有利区预测与验证。本文研究成果为实现研究区MCM组煤层气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李骞,张钰祥,李滔,杨胜来,胡碟,吴婷婷,王蓓,李秋[3](2021)在《基于数字岩心建立的评价碳酸盐岩完整孔喉结构的方法——以川西北栖霞组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川西北栖霞组气藏属于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气藏,其开发成本巨大,急需准确评价储层的孔喉结构并明确该区块的生产能力,但碳酸盐岩储层孔喉结构具有多样性和多尺度性,目前缺乏准确评价其完整孔喉结构的有效手段。为此,结合数字岩心和高压压汞法优点,建立了评价碳酸盐岩微米-厘米级孔喉结构的方法,并利用室内渗流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1)利用数字岩心法定量表征岩样表面溶洞和大孔隙,校正高压压汞法得到的毛管压力曲线,弥补了高压压汞法测试尺度局限,可准确评价碳酸盐岩微米-厘米级孔喉结构。(2)用该方法评价碳酸盐岩完整孔喉结构,孔洞型和裂缝-孔洞型岩样的孔喉分布范围和分选系数均增大,裂缝-孔洞型岩样双重孔隙特征和储渗能力优势显着,与岩石基础物性更加吻合。川西北栖霞组储层的完整孔喉结构具备气井高产稳产的基础,寻找裂缝发育区是该区块气井高产的关键。

李小彬[4](2021)在《基于三维数字岩心的岩石孔隙结构表征及弹渗属性模拟研究》文中提出数字岩心技术作为岩石物理研究方法之一,在岩石微观属性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岩石的微观孔隙结构决定了岩石的宏观物理属性,孔隙结构表征对于分析岩石孔隙空间特性以及开展物理属性模拟具有重要作用。渗透率是表征岩石传导流体能力的参数,弹性模量是表征岩石弹性性质的参数,它们是岩石最重要的物理性质之一。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微观因素对储层岩石弹渗属性的影响,能够弥补传统岩石物理实验的不足,提供研究储层岩石渗透率和弹性模量与其内部孔隙结构之间关系的桥梁,对于岩石物理模型构建和储层地球物理评价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建立CT扫描法和过程法三维数字岩心,CT扫描法直接反映真实岩心的孔隙结构特征,过程法能够简单、方便、系统地建立具有不同孔隙结构的三维数字岩心,选取9个代表性的CT数字岩心和构建6类孔隙结构逐渐变化的过程法岩心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基于分形理论和孔隙网络模型分别研究数字岩心的孔隙结构复杂性和孔喉特征。一方面,利用盒计数算法计算三维数字岩心的骨架、孔隙和边界分形维数,以表征不同岩心模型孔隙结构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利用最大球方法建立与数字岩心孔隙空间拓扑性质相同的孔隙网络模型,并对孔隙网络模型的拓扑性质、孔喉尺寸和孔喉形状等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基于准静态模型和有限元方法分别研究数字岩心的渗透性和弹性特征。岩石的微观因素影响着宏观物理属性,全面定量地研究岩石骨架、孔隙结构、孔隙流体等因素对岩石渗透性和弹性的影响规律,通过定量分析各因素的渗透率变化倍数和弹性参数变化幅度,判断出各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并建立单变量因素与渗透率和弹性参数的关系模型。在研究中发现,将过程法与数学形态学法相结合,能有效建立孔隙结构逐渐变化的三维数字岩心,三维数字岩心是开展孔隙结构表征和物理属性模拟的基础。利用计盒维数法计算三维数字岩心分形维数时,数字岩心尺寸和像素大小是影响分形维数计算误差的不利因素,提出减轻甚至消除这些不利因素的办法。在利用分形维数表征岩石复杂性时,骨架和孔隙分形维数通常不能有效反映出孔隙结构的复杂性,边界分形维数则具有更好的辨别能力。进一步以均匀胶结模型C的孔隙度与分形维数关系为基础,提出一个判断孔隙结构复杂性的分形参考模型。以CT数字岩心样本为例,通过对比其分形维数与分形参考模型在相同孔隙度时的相对位置关系,能够判断岩心的孔隙结构复杂度。将基于分形理论和孔隙网络模型的两种孔隙结构表征方法综合对比分析,能更加有效地了解数字岩心的孔隙结构特征。通过分析代表性岩心孔喉参数对渗透率的影响,分析出主次影响因素:喉道尺寸>配位数>喉道形状>孔隙尺寸>孔隙形状。通过分析过程法岩心模型以研究不同因素对渗透率的影响,建立单变量因素与渗透率关系模型,并定量判断出各因素对渗透率的影响程度:孔隙度>胶结类型>骨架性质。相比于渗透性,弹性影响因素明显更多,不仅需要考虑孔隙结构对弹性参数的影响,还需要分析骨架和胶结物的矿物组分及其含量、孔隙流体性质等因素,过程法能够有效地建立多矿物组分数字岩心以开展有限元弹性模拟研究。通过定量分析弹性参数变化幅度判断出各因素的主次影响:最主要因数是孔隙度,主要因素包括胶结类型、骨架矿物种类及含量、胶结矿物种类,次要因素包括骨架颗粒分布和孔隙流体饱和度。

黄帅坤,陈洪刚,卿粼波,郝传铭[5](2020)在《Raw格式岩心图像超分辨率重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岩心面阵相机开发中,可以使用基于学习的超分辨率技术来提升岩心图像的分辨率。针对现有超分辨率技术在重建岩心图像时存在的细节模糊或色彩偏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Raw格式岩心图像超分辨率重建算法。首先,模拟相机图像处理器的线性处理部分合成线性图像数据集;然后,通过一个双层卷积神经网络,分别训练高低分辨率图像之间的纹理、色彩映射关系;最后,用重建出的线性高分辨率图像模拟相机图像处理器的非线性处理部分,获得纹理清晰且色彩逼真的岩心重建图像。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重建算法提升了岩心图像的重建效果。

李星泊[6](2020)在《天然气水合物岩心船载检测系统与样品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清洁高效的新能源,全球储量巨大,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开采价值的非常规能源之一。我国南海水合物资源储量达800亿吨油当量,是我国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的总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经过前期开展的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普查,我国已进入天然气水合物前景矿区钻探详勘和目标区试采的关键时期,实现水合物储层高精度刻画,获得试采区水合物矿藏真实特征,是安全高效开采的首要前提。天然气水合物赋存于深海沉积层中,储层特征对原位条件极其敏感,保真条件下水合物岩心船载原位检测与基础物性解析是目前研究的主要难点。为此,本文针对水合物岩心检测关键技术难题,开发了高压(~30MPa)水合物赋存形态声学反演方法、微观渗流特性可视化方法和原位力学特性测试方法,形成了一套超声波探测、X射线CT扫描与三轴力学测试一体化船载检测系统。多次赴我国南海水合物勘探靶区进行现场海试研究,提出了水合物样品岩心分析流程与方法,获取了南海试采区水合物岩心基础理化性质。首先,研发了天然气水合物岩心保压转移过程中水合物饱和度原位检测装置和分析技术。开发了高压(~30 MPa)水合物保压岩心归位整形与旋进式声波探测一体化系统,通过频率筛选确定了适用于南海钻探靶区水合物岩心声波测试的最佳频率为100 kHz,解决了超声波检测中的绕射难题。研究发现在水饱和条件下,水合物的生成会导致透射波主频峰值频率向低频位移,而气饱和条件仅伴随有主频峰值强度的变化。应用谱比法提取了透射波首波并结合快速傅里叶变换确定了波形的衰减系数,发现衰减系数随水合物饱和度的增大而增大。为现场天然气水合物保压岩心声波数据分析建立了水合物饱和度声学反演模型。其次,为了获取天然岩心中水合物赋存形态及微观渗流特性,研发了一套螺旋式船载X射线CT扫描系统。提出了岩心加持装置的分层结构方案,解决了保压条件下的射线衰减和旋转偏心问题。完成了南海水合物岩心样品的原位扫描及三维结构重建,实现了天然岩心中各组分空间分布及水合物赋存形态可视化。基于CT扫描图像建立了天然岩心的孔隙网络模型,提取了天然气水合物岩心中与水合物骨架结构相关的渗流特征参数。对比分析了不同埋藏深度和饱和度下天然岩心内气水两相渗流相对渗透率及毛细管力变化规律。第三,为了获取保真岩心原位力学参数以构建天然岩心强度准则,研发了一套天然气水合物岩心样品转移和三轴仪试验系统。样品转移装置在样品原位状态下,通过分离节点实现取样岩心的无形变脱膜,并移入三轴压力室,实现了保真岩心样品的力学特性测试。设计了带可视窗的三轴仪压力室,提供了岩心破坏模式的可视分析。研究了埋藏深度和水合物饱和度对岩心强度及变形特性的影响,分析发现170m比120m埋深岩心呈现出更明显的应变硬化现象,水合物岩心的强度和初始刚度随着含水合物饱和度的增大而增大。本研究成果为构建水合物保真岩心强度准则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本文作者搭载中海油708地质勘探船赴南海琼东南、荔湾水合物勘探靶区,开展了现场海试研究。应用开发的船载岩心检测系统完成了多次南海试采靶区现场海试,获得全站位多个采样深度保压岩心的粒径、孔隙水氯离子浓度等理化性质,发现了 120~170 m埋深范围内的取样岩心粒径分布和氯离子浓度均出现了异常变化,结合随钻测井数据判定,该深度范围是水合物的主要富集区。通过多次海试现场试验,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参与完成了中海油水合物岩心基础理化性质测试与分析企业规范标准的制定,总结整理了两套分别针对非保真和保真岩心样品的检测分析流程,为我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范旭强[7](2020)在《英西地区混积致密储层岩石物理特征及其含流体性质识别》文中提出随着石油勘探向复杂储层不断深入,混积岩储层逐渐成为石油公司和学者们研究关注的热点。但由于混积岩本身频繁多变的岩性、复杂的孔隙结构、强非均质性等特点,造成了混积岩定名分类难度大、对其岩石物理特征认识不清、识别流体性质困难等问题,极大地制约了这类储层的高效勘探和开发。本文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E32)为例,针对该区发育的湖相混积致密储层,以岩心、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衍射和微区矿物定量分析等岩石物理实验资料为基础,对混积岩的命名分类方法和岩石物理特征开展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等建立了储层分类评价方法,阐述了混积岩地层中低对比度油层成因,并建立了流体性质识别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英西E32混积储层中碳酸盐类矿物含量最多,其次为陆源碎屑矿物、粘土矿物和膏盐类矿物。根据这4类矿物的相对含量,逐级分类建立了湖相混积岩定名方法。将英西E32混积岩主要分为(含膏)泥-砂质灰云岩、含膏(膏质)灰云岩、含泥(砂)灰云岩、含膏(膏质)混积岩和(含膏)灰云质砂岩等5种,其中(含膏)泥-砂质灰云岩发育频率最高,其次为含膏(膏质)混积岩。含膏(膏质)混积岩的混积程度最强,表现为陆源碎屑矿物、粘土矿物和碳酸盐类矿物频繁互层混积或以分散形式在组构上混积。灰云岩类混积程度中等,成分上以碳酸盐类矿物为主,陆源碎屑颗粒呈分散状或条带状分布。(含膏)灰云质砂岩和蒸发岩混积程度最弱。英西E32混积储层孔隙度多在0%~6%之间,渗透率多在1m D以下,白云石晶间孔最为常见。(含膏)泥-砂质灰云岩发育白云石晶间孔、微-毫米级别的粒间(溶)孔和层间缝,孔喉半径主要在0.004μm~0.05μm之间,多集中于0.015μm,电阻率、密度和伽马值中等,电成像测井以弱层状和亮斑状图像模式为主。含膏(膏质)灰云岩发育白云石晶间孔和基质扩溶孔,孔喉半径主要在0.004μm~0.04μm之间,电阻率、密度值较高,伽马值较低,电成像测井图像模式多呈亮斑状。含泥(砂)灰云岩发育白云石晶间孔和溶蚀孔,孔喉半径范围主要在0.004μm~0.15μm之间,电阻率、密度值中等,伽马值较低,电成像测井图像模式多呈暗斑状和弱层状。含膏(膏质)混积岩发育白云石晶间孔,部分可见层间缝,孔喉半径主要在0.003μm~0.02μm之间,连通性较差,电阻率、密度为中低值,伽马值中等,电成像测井图像模式以强层状为主。(含膏)灰云质砂岩发育粒间(溶)孔和白云石晶间孔,孔喉半径主要在0.005μm~0.1μm之间,电阻率、密度和伽马均为中低值,电成像测井图像模式以块状为主。研究区混积岩有角砾化孔洞发育,其直径多在0.5mm~2mm,溶蚀角砾孔洞多发育在灰云岩中,构造缝和构造角砾化孔洞的发育多受构造活动强弱控制。不同类型矿物对孔隙结构有不同的影响,粘土矿物含量的增加导致岩石孔隙结构更复杂,白云石含量增加有利于改善岩石孔隙结构,方解石、陆源碎屑矿物和膏盐类矿物对岩石孔隙结构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融合常规测井和电成像测井,由孔隙度、岩性类别指示系数和裂缝孔隙度构建孔隙特性指数MQI,由面孔率和裂缝孔隙度构建渗透特性指数FHI,两者交会可对混积岩储层进行分类评价。英西E32油层和水层之间的对比度较低,主要是岩石骨架矿物类型及含量、储层物性及孔隙结构复杂程度和泥浆侵入作用等因素耦合叠加、综合影响造成的。通过校正、抵消非流体因素对测井响应的影响,基于测录井结合、电法与非电法测井结合、常规测井和新技术测井结合、数学统计判别等手段,建立了岩性校正识别法、基于岩性分类Fisher判别法、改进的视地层水电阻率(Rwa)频谱法、视电阻增大率(Ia)与宏观俘获截面(Σ)结合法等4种流体性质识别方法,可实现对英西混积致密储层流体性质的识别。

张川[8](2020)在《岩心成像光谱技术与江西相山铀矿蚀变三维建模》文中研究表明蚀变是热液型矿床重要的找矿要素,长期以来,针对深部蚀变信息的精细探测和反演仍缺少有效的新技术支撑。成像光谱技术是对地观测领域的前沿,在蚀变矿物填图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研究将其引入深部钻孔岩心蚀变信息识别和探测方面,以我国最大的火山热液型铀矿田——江西相山铀矿田西部的河元背、邹家山两个重要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岩心成像光谱扫描、数据处理和分析,建立了岩心成像光谱蚀变信息提取、编录和三维建模等一整套技术方法,实现了深部高光谱蚀变信息半定量二维、三维可视化。在此基础上,综合成矿动力学、成因矿物学及X衍射分析等手段,探讨了相山深部热液蚀变过程及其与铀成矿的联系,为深部蚀变信息精细探测提供了新的应用示范,也为铀矿勘探提供了参考。本次研究主要取得的成果和认识如下:(1)基于HySpex地面成像光谱数据处理方法、光谱相似性匹配方法、蚀变信息相对含量统计方法,建立了“图谱合一”高分辨率岩心成像光谱数据蚀变信息半定量编录技术,能够弥补传统地质编录在精细化和定量化程度方面的不足,提高了深部蚀变信息分带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为地质矿产勘探钻孔岩心编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手段。(2)结合地质统计学理论,以连续型随机变量描述深部蚀变发育,以序贯高斯随机模拟为手段,建立了基于岩心成像光谱编录的深部蚀变信息三维建模技术,构建了相山西部河元背矿床和邹家山矿床5类高光谱蚀变信息三维模型,实现了深部蚀变信息三维精细反演和可视化,为深部蚀变空间特征和成矿环境综合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3)钻孔岩心成像光谱蚀变信息的三维建模反映了河元背矿床和邹家山矿床具有不同的蚀变规模和蚀变类型,河元背矿床可能处于相山西部的另一个火山通道附近。与铀矿密切相关的伊利石化具有Al-OH吸收峰波长偏短波和偏长波的两种亚型,短波伊利石与高岭石-地开石空间相关,空间上具有上-短波伊利石、下-长波伊利石的分带特征。与水云母-萤石型铀矿化相关的伊利石主要是短波伊利石。(4)结合相山火山盆地晚中生代成矿动力学背景、成因矿物学理论、XRD分析和碱交代成矿机制,分析和预测了火盆结构形成之后的相山深部一系列蚀变矿物形成环境和演化进程,建立了钠交代期→钾交代期→酸交代期3阶段铀成矿蚀变演化模式。相山深部碱交代作用具有先钠后钾、先碱后酸、下碱上酸的演化特征。

汪泽宇[9](2020)在《基于数字岩心的储层渗透率模型研究》文中指出储层的渗透率模型一直是石油工业生产的重要工具,然而在面对碳酸盐岩、非均质砂岩、火山岩等非均质性较强的储层时,传统的渗透率模型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以数字岩心为切入点,解决样品稀少条件下非均质性储层渗透率建模的问题。针对不同岩性的岩心在CT图像上的孔隙类型不同,分别对砂岩和碳酸盐岩两种岩性给出了相应的图像处理与分割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基于最大球法的逾渗网络方法得到各岩心的计算渗透率。通过子块切割的子网格化技术扩展了岩心数据库,丰富了岩心数据库。针对泥质砂岩计算渗透率存在系统性正误差的问题,我们的研究表明以实测孔隙度作为标定的传统图像分割方法对于分辨率以下微孔结果存在严重的过分割问题,进而提出“有效孔隙结构”的概念,并以实验渗透率作为标定进行孔隙骨架的图像分割,所得的孔隙结构为微孔大孔共同作用的等效孔隙结构,并以此提高了渗透率建模的精度。针对样品稀少条件下非均质性储层渗透率建模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流动指数单元法结合数字岩心进行渗透率建模的方法,提高了渗透率模型的精度。为数字岩心在生产上的应用上提供了一个思路。

吕鹏飞[10](2019)在《CO2咸水层封存润湿性与非均质性孔隙—岩心尺度影响机理研究》文中提出CO2咸水层封存作为一种封存潜能巨大的碳减排技术,是实现我国碳减排目标、缓解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化有效且迅速的手段。微观尺度阐明CO2咸水层封存机理对于评估其封存潜能与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咸水层具有岩石矿物组成多样、地质结构复杂的特点,因此岩层润湿性与非均质性研究对于CO2咸水层封存至关重要。以此为背景,本文开展了孔隙-岩心尺度润湿性与非均质性对CO2咸水层封存的影响机理研究。搭建了CO2封存模拟可视化实验平台,开发孔隙尺度气-液-固三相识别与分析方法,实现了岩心孔隙壁面的局部润湿性表征,阐明了地层温度、压力、盐度等因素对岩石润湿性的影响;研究了孔隙-岩心尺度岩石润湿性与非均质性对气-水两相流动和CO2捕获的影响机理,发现了CO2-咸水在孔隙内的微观运移机理与形态分布特点。具体研究内容如下:设计搭建了基于微焦点X射线CT与微孔玻璃板模型的CO2封存模拟可视化实验平台,开发了气-液-固三相CT扫描与灰度分析技术,采用局部阈值分割法解决了CT图像中气液两相因灰度值接近难以识别的问题,并基于CT图像获得了玻璃砂、石英、长石与白云石填砂多孔介质的孔喉分布、迂曲度、孔隙特征和相表面曲率等重要参数。提出了应用孔隙尺度局部接触角表征多孔介质润湿性的方法,实现了 CO2-咸水接触角孔隙尺度原位测量,发现多孔介质局部接触角具有正态分布特性,驱替与吸入过程存在接触角迟滞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受流速影响区域相界面会产生膨胀或收缩,盐度、温度和压力的增加均会使岩石的润湿性变差。研究了驱替过程非均质性与润湿性对多孔介质内CO2-咸水流动影响。非均质条件下,驱替稳定性会随驱替前缘的发展而变差,毛细管力“栅栏效应”破坏了均质条件下CO2饱和度与局部孔隙度的线性关系;对于垂直向上驱替过程,非均质性对CO2分布的影响随着注入速度的增大而增强,对于垂直向下驱替过程结论则刚好相反。在相同注入流速下,多孔介质润湿性越强,越容易发生CO2对咸水的局部不稳定驱替,驱替过程结束后润湿性的变差会使水相连续性变差,并导致CO2-咸水相界面面积减小。在CO2封存后期咸水吸入过程中,在玻璃砂和石英砂填砂岩心内均观测到了气、水柱塞式移动前缘和CO2夹断现象,CO2毛细捕获易发生在润湿或孔隙结构转变的区域。发现了单个孔隙内CO2破裂现象,它易发生在高流速且具有大孔隙、细长喉道的多孔介质中,CO2破裂后会形成大量附着于孔隙壁面的孤立气泡,增加了CO2与咸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CO2溶解捕获的发生。

二、岩心图像的校正方法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岩心图像的校正方法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鄂尔多斯盆地西部麻黄山-古峰庄地区延长组长8、长9段低对比度油层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地层特征
    2.3 沉积相特征
    2.4 构造及演化特征
第三章 储层特征与“四性”关系
    3.1 储层岩石学与孔隙结构特征
    3.2 储层物性与含油性特征
    3.3 储层电性特征与四性关系解释模型
    3.4 已发现低对比度油层的电性特征及其分布
第四章 多类型低对比度油层成因机理
    4.1 裂缝分布规律与低对比度油层关系
    4.2 地层水矿化度分布规律与低对比度油层关系
    4.3 高电阻率水层成因机理
    4.4 低电阻率油层成因机理
第五章 低对比度油层识别及分布规律预测
    5.1 低电阻率油层识别方法
    5.2 高电阻率水层识别方法
    5.3 低对比度油层识别方法优选与分布规律预测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博文盆地MCM煤层气储层表征及有利区主控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煤层气勘探开发
        1.2.2 三维地质建模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成果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构造特征
    2.2 含煤地层
    2.3 储层特征
第三章 煤储层测井解释
    3.1 测井、岩心资料预处理
        3.1.1 测井曲线重采样
        3.1.2 岩心深度归位
        3.1.3 测井曲线标准化
    3.2 单井岩相识别与解释
        3.2.1 煤岩测井解释标准
        3.2.2 单井岩相综合解释
第四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4.1 含煤地层划分对比
    4.2 煤层对比划分
    4.3 煤层厚度分布特征
第五章 储层地震解释
    5.1 地震合成记录与井震标定
    5.2 断层解释
    5.3 构造解释
第六章 煤储层物性参数分析
    6.1 含气量
    6.2 岩心密度
    6.3 灰分
    6.4 湿度
    6.5 渗透率
    6.6 兰氏常数
第七章 三维地质建模
    7.1 构造模型
        7.1.1 断层模型
        7.1.2 层面模型
    7.2 储层参数模型
        7.2.1 含气量模型
        7.2.2 岩心密度模型
        7.2.3 灰分与湿度模型
        7.2.4 渗透率模型
        7.2.5 兰氏常数模型
第八章 有利区主控因素分析
    8.1 主控因素
    8.2 有利区分布
    8.3 预测结果验证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基于数字岩心建立的评价碳酸盐岩完整孔喉结构的方法——以川西北栖霞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器材与方法
    1.1 实验器材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及分析
    2.1 储集类型划分
    2.2 高压压汞实验结果
3 数字岩心法校正毛管压力曲线
    3.1 数字岩心法校正原理
    3.2 校正结果及分析
    3.3 校正方法准确性分析
4 储层岩石孔喉结构特征
5 结论

(4)基于三维数字岩心的岩石孔隙结构表征及弹渗属性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字岩心技术研究进展
        1.2.2 岩石孔隙结构表征研究进展
        1.2.3 岩石物理属性模拟研究进展
    1.3 论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思路
    1.4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成果
        1.4.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三维数字岩心建模方法
    2.1 X射线CT扫描法构建数字岩心
        2.1.1 基本原理
        2.1.2 建模过程
        2.1.3 三维数字岩心样本
    2.2 过程法构建数字岩心
        2.2.1 沉积过程模拟
        2.2.2 压实过程模拟
        2.2.3 成岩过程模拟
        2.2.4 三维数字岩心模型
    2.3 数学形态学方法
        2.3.1 基本原理
        2.3.2 模拟岩石胶结过程
        2.3.3 模拟孔隙空间油水分布
        2.3.4 三维数字岩心对比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分形理论的孔隙结构表征
    3.1 分形几何理论
        3.1.1 分形几何概述
        3.1.2 典型分形结构
        3.1.3 分形维数种类
    3.2 孔隙结构的分形表征
        3.2.1 孔径分布法
        3.2.2 气体吸附法
        3.2.3 计盒维数法
    3.3 三维数字岩心分形特征
        3.3.1 岩心模型A分形分析
        3.3.2 岩心模型B分形分析
        3.3.3 胶结模型分形分析
    3.4 分形参考模型的建立及研究
        3.4.1 孔隙度与分形维数的关系
        3.4.2 分形维数影响因素分析
        3.4.3 CT法数字岩心分形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孔隙网络模型的孔隙结构表征
    4.1 孔隙结构模型几个发展阶段
        4.1.1 毛细管束模型
        4.1.2 毛管网络模型
        4.1.3 规则孔隙网络模型
        4.1.4 数字岩心孔隙网络模型
    4.2 最大球方法建立孔隙网络模型
        4.2.1 建立最大球
        4.2.2 建立连通关系
        4.2.3 孔隙和喉道识别
        4.2.4 孔喉参数计算
    4.3 CT法数字岩心孔喉参数分析
        4.3.1 孔隙尺寸
        4.3.2 喉道尺寸
        4.3.3 孔隙形状
        4.3.4 喉道形状
        4.3.5 配位数
    4.4 过程法数字岩心孔喉参数分析
        4.4.1 孔隙网络模型
        4.4.2 孔喉参数统计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岩石渗透性数值模拟研究
    5.1 渗透率模型计算方法
        5.1.1 基于毛细管束模型的渗透率计算
        5.1.2 基于孔隙网络模型的渗透率计算
        5.1.3 孔隙网络模型渗透率验证
    5.2 孔喉参数对岩石渗透性影响研究
        5.2.1 孔隙尺寸对渗透率的影响
        5.2.2 喉道尺寸对渗透率的影响
        5.2.3 孔隙形状对渗透率的影响
        5.2.4 喉道形状对渗透率的影响
        5.2.5 配位数对渗透率的影响
        5.2.6 孔喉参数对渗透率影响对比分析
    5.3 微观孔隙结构对渗透性影响研究
        5.3.1 颗粒分布对渗透率的影响
        5.3.2 压实作用对渗透率的影响
        5.3.3 胶结作用对渗透率的影响
        5.3.4 渗透率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岩石弹性数值模拟研究
    6.1 弹性力学基本理论
    6.2 有限元方法计算数字岩心的弹性模量
        6.2.1 数字岩心单元划分和节点编号
        6.2.2 有限元方法计算弹性力学参数
        6.2.3 数字岩心有限元模拟的准确性评价
    6.3 微观孔隙结构对弹性影响研究
        6.3.1 颗粒分布对弹性参数的影响
        6.3.2 压实作用对弹性参数的影响
        6.3.3 胶结作用对弹性参数的影响
        6.3.4 CT法数字岩心弹性参数分析
    6.4 多矿物组分对弹性影响研究
        6.4.1 多矿物组分数字岩心的建模原理
        6.4.2 骨架多矿物组分对弹性参数的影响
        6.4.3 胶结物多矿物组分对弹性参数的影响
        6.4.4 含水饱和度对弹性参数的影响
        6.4.5 弹性参数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问题与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Raw格式岩心图像超分辨率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提出方法
    1.1 整体流程
    1.2 网络
2 基于岩心图像的数据集生成
    2.1 标签图像
    2.2 低分辨率图像
3 实验
    3.1 模型训练
    3.2 实验对比
4 结论

(6)天然气水合物岩心船载检测系统与样品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模式与分布特征
        1.1.2 神狐海域地质及水合物矿藏特性
        1.1.3 矿藏特性分析方法
    1.2 天然气水合物岩心样品检测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天然气水合物保真取样技术
        1.2.2 现场岩心分析技术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船载水合物岩心声波探测系统与声学特性
    2.1 船载保压岩心声波探测系统研发
        2.1.1 船载对接方法
        2.1.2 系统组成及功能实现
    2.2 含水合物玻璃砂沉积物中的声波波速与衰减规律
        2.2.1 声波探测基本原理
        2.2.2 声波波速测量及衰减系数计算方法
        2.2.3 水合物生成方式对声波波速的影响
        2.2.4 气饱和含水合物沉积物中的声波衰减规律
        2.2.5 水饱和含水合物沉积物中的声波衰减规律
        2.2.6 水合物赋存类型预测
    2.3 块状水合物堆积形态声波检测方法
        2.3.1 主要结构及工作原理
        2.3.2 定位与信号反演方法
        2.3.3 堆积厚度校准与模拟堆积测量结果
    2.4 本章小结
3 船载水合物岩心X射线CT探测系统与微观特性
    3.1 X射线CT探测系统研发
        3.1.1 船载探测系统的特殊要求
        3.1.2 扫描方式的选取
        3.1.3 岩心夹持装置
    3.2 基于孔隙网络模型的渗流模拟和计算
        3.2.1 南海水合物储层沉积物CT扫描与图像处理
        3.2.2 微观孔隙参数提取
        3.2.3 基于孔隙网络模型的气水两相渗流特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船载水合物岩心三轴试验系统与力学特性
    4.1 三轴试验系统研发
        4.1.1 主机系统布局
        4.1.2 转移系统研发
    4.2 转移方案与实施步骤
        4.2.1 从储样器至转移装置
        4.2.2 从转移装置至三轴装置
    4.3 天然气水合物岩心力学强度及变形特性
        4.3.1 应力应变曲线
        4.3.2 埋深影响
        4.3.3 饱和度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储层分析与评价
    5.1 船载实验室整体布局与测试方法
        5.1.1 船载实验室整体布局
        5.1.2 南海沉积物岩心水合物饱和度预测方法
    5.2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岩心样品分析流程
        5.2.1 非保真样品分析流程
        5.2.2 保真样品分析流程
    5.3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岩心样品现场分析与评价
        5.3.1 孔隙含水率
        5.3.2 分解气
        5.3.3 沉积物颗粒
        5.3.4 水合物稳定带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英西地区混积致密储层岩石物理特征及其含流体性质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来源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混积岩概念、命名分类及成因
        1.3.2 储层有效性测井评价方法
        1.3.3 储层流体性质识别方法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关键技术
    1.5 工作量及主要成果
        1.5.1 工作量
        1.5.2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英西地区地理位置及勘探简史
    2.2 英西地区构造特征
    2.3 英西地区沉积及地层发育特征
第3章 混积致密储层岩性分类及测井识别
    3.1 英西E_3~2储层矿物类型
    3.2 混积岩定名及分类方案
    3.3 英西E_3~2储层岩性分类及特征
        3.3.1 (含膏)灰云质砂岩
        3.3.2 含膏(膏质)混积岩
        3.3.3 蒸发岩类
        3.3.4 灰云岩类
    3.4 混积岩岩性测井识别方法
第4章 混积致密储层岩石物理特征
    4.1 储集空间类型及物性特征
        4.1.1 孔隙类型
        4.1.2 裂缝类型
        4.1.3 含油性特征
        4.1.4 物性特征
    4.2 孔隙结构特征
        4.2.1 不同岩石类型的孔喉特征
        4.2.2 利用分形方法分析岩心核磁样品
        4.2.3 矿物类型及含量对混积岩孔隙结构的影响
        4.2.4 角砾化孔洞储集空间特征
    4.3 测井响应特征
        4.3.1 常规测井响应特征
        4.3.2 电成像测井图像模式
    4.4 岩石物理特征总结及储层分类评价
        4.4.1 英西混积岩储层岩石物理特征总结
        4.4.2 储层分类评价参数的构建
第5章 混积岩低对比度油层成因分析
    5.1 英西E_3~2低对比度油层识别难点
    5.2 英西E_3~2低对比度油层成因分析
        5.2.1 岩石骨架矿物的影响
        5.2.2 储层物性及孔隙结构的影响
        5.2.3 泥浆侵入的影响
    5.3 混积岩低对比度油层成因总结及识别思路
第6章 混积致密储层流体性质识别方法
    6.1 进行岩性校正的流体性质识别方法
    6.2 基于岩性分类的流体性质Fisher判别方法
    6.3 改进的视地层水电阻率谱方法
        6.3.1 利用视地层水电阻率谱识别流体性质的原理
        6.3.2 改进的视地层水电阻率谱求解方法及实例
        6.3.3 视地层水电阻率谱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6.4 视电阻增大率与宏观俘获截面结合方法
    6.5 各方法对比及适用性和实例分析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岩心成像光谱技术与江西相山铀矿蚀变三维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岩心高光谱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1.2.2 岩心高光谱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1.2.3 相山铀矿田勘查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实物工作量
    1.5 创新点与新认识
2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大地构造
    2.3 区域构造
        2.3.1 基底构造
        2.3.2 盖层构造
        2.3.3 火山构造
    2.4 区域地层
    2.5 次火山岩及脉岩
    2.6 铀矿化蚀变特征
3 岩心成像光谱数据获取与处理
    3.1 钻孔岩心成像光谱扫描
        3.1.1 数据源介绍
        3.1.2 数据采集
    3.2 HySpex数据预处理
        3.2.1 辐射校正
        3.2.2 反射光谱重建
        3.2.3 噪声滤除
        3.2.4 岩心图像裁切
    3.3 岩矿光谱学机理
    3.4 岩心蚀变信息提取
        3.4.1 蚀变类型
        3.4.2 光谱分析
        3.4.3 信息提取方法
        3.4.4 岩心蚀变矿物填图
    3.5 小结
4 岩心成像光谱编录技术与应用
    4.1 岩心成像光谱编录技术
        4.1.1 技术思路
        4.1.2 实现过程
    4.2 深部钻探编录应用
        4.2.1 ZKS1成像光谱编录特征
        4.2.2 ZKS2成像光谱编录特征
    4.3 河元背矿床编录应用
        4.3.1 河元背矿床概况
        4.3.2 成像光谱编录特征
    4.4 邹家山矿床编录应用
        4.4.1 邹家山矿床概况
        4.4.2 成像光谱编录特征
    4.5 小结
5 岩心蚀变信息三维建模
    5.1 三维地质建模简介
    5.2 蚀变三维建模技术
        5.2.1 技术思路
        5.2.2 数据库构建
        5.2.3 空间插值
    5.3 河元背矿床蚀变三维建模
        5.3.1 构造建模
        5.3.2 蚀变建模
        5.3.3 三维模型特征分析
    5.4 邹家山矿床蚀变三维建模
        5.4.1 构造建模
        5.4.2 蚀变建模
        5.4.3 三维模型特征分析
    5.5 小结
6 相山西部蚀变成因与演化模式
    6.1 相山矿田成矿动力学
        6.1.1 地球动力学背景
        6.1.2 火山岩浆活动
    6.2 相山西部蚀变成因探讨
        6.2.1 成因矿物学
        6.2.2 伊利石化XRD分析
        6.2.3 河元背和邹家山蚀变成因对比分析
    6.3 相山西部蚀变-成矿演化模式
    6.4 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基于数字岩心的储层渗透率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字岩心建模研究进展
        1.2.2 数字岩心渗流模拟进展
        1.2.3 储层绝对渗透率模型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微米CT成像原理与数字岩心建模
    2.1 微米CT成像原理
    2.2 数字岩心建模过程
        2.2.1 对比度增强处理
        2.2.2 岩心中心切块处理
        2.2.3 滤波去噪处理
        2.2.4 阈值分割处理
        2.2.5 图像处理结果及验证
    2.3 小结
第3章 基于最大球法的渗流模拟原理
    3.1 最大球法提取孔隙网络模型
        3.1.1 基本概念
        3.1.2 最大球和多簇的建立过程
        3.1.3 孔隙空间分割
        3.1.4 孔隙网络模型参数计算
    3.2 基于孔隙网络的渗透率计算与验证
        3.2.1 标准的绝对渗透率计算过程
        3.2.2 子网格化技术
        3.2.3 绝对渗透率计算结果验证
    3.3 小结
第4章 数字岩心二值化图像分割的改进
    4.1 背景与目的
    4.2 样品信息
    4.3 体积元(REV)问题分析
    4.4 误差分析
    4.5 校正方法及效果
    4.6 小结
第5章 流动单元指数法结合数字岩心的渗透率建模
    5.1 流动单元指数的基本理论与地质意义
    5.2 基于流动单元分类的渗透率模型的建立
        5.2.1 岩心样品的流动单元分类
        5.2.2 基于数字岩心的流动单元分类
        5.2.3 流动单元指数的测井计算方法
    5.3 应用效果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CO2咸水层封存润湿性与非均质性孔隙—岩心尺度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多孔介质润湿性与非均质性研究进展
        1.2.1 多孔介质润湿性研究进展
        1.2.2 润湿性对多孔介质内CO_2-咸水流动影响
        1.2.3 非均质性对多孔介质内CO_2-咸水流动影响
    1.3 本文主要内容与研究路线
2 多孔介质内CO_2/咸水流动可视化测量
    2.1 微焦点X射线CT可视化实验平台
        2.1.1 实验系统与主要设备
        2.1.2 X射线CT成像原理与测试方法
    2.2 二维微孔玻璃板实验平台
    2.3 实验图像处理
        2.3.1 CT图像降噪
        2.3.2 CT图像分割
        2.3.3 CT图像分析
    2.4 孔隙网络模型
    2.5 本章总结
3 CO_2-咸水-砂体系润湿性测量
    3.1 CO_2-咸水-砂体系座滴法接触角测量
        3.1.1 实验过程与方法
        3.1.2 实验结果讨论
    3.2 孔隙尺度CO_2-咸水-砂体系接触角测量
        3.2.1 实验材料与测量条件
        3.2.2 实验过程与方法
        3.2.3 孔隙尺度接触角与座滴法接触角测量结果比较
        3.2.4 不同因素对孔隙尺度接触角分布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岩心尺度润湿性与非均质性对CO_2驱替特性影响研究
    4.1 实验过程与方法
        4.1.1 二维玻璃板可视化实验
        4.1.2 X射线CT可视化实验
        4.1.3 无量纲数
    4.2 非均质条件下二维驱替过程分析
        4.2.1 驱替稳定性
        4.2.2 驱替过程CO_2饱和度
        4.2.3 量化分析
    4.3 不同填砂岩心驱替过程分析
        4.3.1 润湿性对驱替过程CO_2相分布与饱和度的影响
        4.3.2 非均质性对驱替过程CO_2相分布与饱和度的影响
        4.3.3 不同注入方向与注入速度下驱替过程非均质性表现
        4.3.4 无量纲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孔隙尺度润湿性与非均质性对CO_2驱替与捕获特性影响研究
    5.1 实验过程与方法
        5.1.1 单层填砂岩心可视化实验
        5.1.2 分层填砂岩心可视化实验
    5.2 孔隙尺度润湿性对CO_2驱替与捕获特性影响研究
        5.2.1 岩石润湿性对驱替过程CO_2-咸水渗流与分布特性的影响
        5.2.2 岩石润湿性对吸入过程CO_2捕获机理的影响
    5.3 孔隙尺度非均质性CO_2驱替与捕获特性影响研究
        5.3.1 岩石非均质性对驱替过程CO_2-咸水渗流与分布特性的影响
        5.3.2 岩石非均质性对吸入过程CO_2捕获机理的影响
    5.4 润湿性与结构非均质性相互作用与影响比较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孔隙尺度接触角测量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岩心图像的校正方法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鄂尔多斯盆地西部麻黄山-古峰庄地区延长组长8、长9段低对比度油层识别[D]. 张少华. 西北大学, 2021(12)
  • [2]博文盆地MCM煤层气储层表征及有利区主控因素分析[D]. 付诗雯.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0)
  • [3]基于数字岩心建立的评价碳酸盐岩完整孔喉结构的方法——以川西北栖霞组为例[J]. 李骞,张钰祥,李滔,杨胜来,胡碟,吴婷婷,王蓓,李秋.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21(03)
  • [4]基于三维数字岩心的岩石孔隙结构表征及弹渗属性模拟研究[D]. 李小彬.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5]Raw格式岩心图像超分辨率重建[J]. 黄帅坤,陈洪刚,卿粼波,郝传铭. 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 2020(10)
  • [6]天然气水合物岩心船载检测系统与样品分析方法研究[D]. 李星泊.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7]英西地区混积致密储层岩石物理特征及其含流体性质识别[D]. 范旭强.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8]岩心成像光谱技术与江西相山铀矿蚀变三维建模[D]. 张川.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9]基于数字岩心的储层渗透率模型研究[D]. 汪泽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10]CO2咸水层封存润湿性与非均质性孔隙—岩心尺度影响机理研究[D]. 吕鹏飞.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核心图像校正方法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