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导加热技术在沥青绝缘油罐中的应用

超导加热技术在沥青绝缘油罐中的应用

一、超导加热技术在沥青保温油罐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俊阳[1](2021)在《原油储罐射流加热过程的传热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石油,作为世界最主要的一次能源,影响着工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随着世界对原油需求的不断增加,原油产量也不断增加。我国作为原油进口大国,原油储量严重制约工业的发展。我国从2004年开始实施战略石油储备项目,至今还未形成满足全国90天消费需求的储备能力。大型储油站所的建立,导致对储油罐内原油加热的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射流加热作为一种加热速率高、能耗少的加热方式逐渐应用到大型储油罐内。总的来说,储油罐内射流加热过程本质是热浮力射流。针对不同储油罐以及喷嘴,对射流加热过程传热及流动特性研究,对于制定合理的工艺方案、辅助工程决策、丰富工程传热问题的研究成果都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采用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储油罐射流加热过程的传热规律进行研究。具体包括以下研究:首先,构建原油储罐射流加热过程模拟实验系统及分析其传热规律。基于粒子图像测速系统实现流场的可视化,并采用温度传感器实现储罐内温度数据的监测,构建模拟原油储罐射流加热过程的实验系统和实验方法。以射流结构喷嘴直径、弯管角度、射流温度以及射流速度等作为影响因素,对不同因素下储罐射流加热过程的流场和温度场的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并以罐顶与罐壁处Gr数,Pr数和Ra数作为定量分析的依据,研究散热的主要位置并分析不同实验工况下动量扩散与热量扩散的传递规律。其次,建立射流加热过程的数学模型、物理模型。对原油储罐射流加热过程传热系统进行构建,基于相关研究对边界设置相应的厚度和材料用以简化边界结构,采用非结构化网格对求解区域进行离散,基于有限体积法对于每个网格的控制方程进行离散。然后,对射流加热过程的传热和流动规律的三维数值模拟进行研究。对射流加热过程中传热、流动规律进行研究与分析,针对温度场中传热反应区以及速度场中高速区演变规律进行着重研究,射流流动与传热的耦合关系被深入分析。引入场协同理论,以协同角描述射流加热过程的传热效率。最后,分析影响因素对射流加热过程传热效率的影响规律。采用控制单一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引入场协同理论对不同影响因素下传热效率进行定量表征,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影响程度进行定量计算。对于数值模拟工况中1×104m3浮顶储罐,不同影响因素对温度场、速度场演变规律影响较小;以协同角表征传热效率,在模拟实验工况中喷嘴直径为Φ48×4mm、加热温度为70℃、弯管角度30°、喷嘴个数为8个、液位高度为3m、射流速度为12.277m/s、喷嘴倾斜角度为0°时,协同角最小,传热效率最高。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相关程度排序为:加热温度>液位高度>喷嘴个数>射流速度>弯管角度>喷嘴直径>倾斜角度。对于射流轨迹,当影响因素对射流速度、加热温度、弯管角度产生较大影响时,射流轨迹随之发生变化。

刘锦源[2](2020)在《拌合站沥青烟净化处理工艺研究》文中提出针对我国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事业,不断修建高速公路大量沥青烟气挥发污染空气的现状,开展了拌合站沥青烟气净化研究,从沥青烟产生的源头进行处理。现如今人们对于沥青烟的认识十分有限,沥青烟气的成分复杂多样,已确定的成分有一百多种。对于沥青烟这种空气污染物的处理尚未找到非常完美的方法。为此,在中建路桥集团有限公司的协作下搭建了沥青烟气净化处理装置。在实验室中进行一系列的基础实验测试,为后续的中试实验提供理论依据。经过大量文献的阅读和实地考察,确定了以吸收法为主体,燃烧法为辅助的实验过程。本实验进行了沥青的基础数据测定,分析了拌合站储存和生产中不同阶段的沥青烟的产生机理与实验中沥青烟气吸收机理。在实验室的试验中主要探究了吸收法净化沥青烟气的反应条件,主要考察了液气比(L/m3)、塔内烟气流速(m/s)、沥青烟气浓度(mg/m3)、吸收温度(℃)与吸收剂的种类等因素对于沥青烟气净化的影响。得到了液气比为5.0 L/m3,塔内烟气流速为2.1 m/s,烟气浓度为1220 mg/m3,最佳温度为45℃,吸收剂为重质洗油等一系列最佳工艺条件。最后根据实验室小试工艺最佳参数,模拟工况条件下的沥青烟气净化、工厂的现场布置以及设计所需遵守的规定等,设计包括主要工艺中所需的设备型号参数、各个设备的管理控制系统、设备的检修和清洗排水等在内的可以解决当下拌合站沥青烟气的净化处理工艺。以上的实验研究结果和工艺的设计为拌合站沥青烟气的净化处理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数据,为有效地解决沥青烟气的净化问题奠定了基础。

潘涛[3](2020)在《电加热沥青罐功率匹配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沥青罐作为一种加热和储存沥青的设备,是沥青搅拌站重要部件之一。采用电加热可有效解决沥青搅拌站的环境污染和能耗问题,但由于电加热沥青罐存在升温速度慢、电功率配置高等不足,导致沥青搅拌站装机负载加大、使用成本增加,在国内难以得到广泛使用。因此,对电加热沥青罐功率配置进行深入研究,减小沥青搅拌站装机功率,对实现节能减排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论述了卧式和立式电加热沥青罐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分析了常用电加热管工作特点,研究了沥青物理特性、初始温度、环境和保温材料对电加热沥青罐加热的影响规律。根据传热学基本理论和电加热沥青罐的传热特性,建立了沥青罐加热功率的计算模型,并对80m3电加热沥青罐的加热功率进行了估算,计算结果表明:当加热时间为10h时,加热功率为187k W。其次,采用Fluent仿真软件模拟了电加热沥青罐非稳态传热过程,以某市政公司的T-80立式电加热沥青罐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工况下沥青温升速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温升速度随着沥青初始温度、保温层厚度和加热功率的增加而提高。最后,根据梯形动态加热工艺的特点和功率计算模型建立了电加热沥青罐区功率匹配优化模型,利用MATLAB软件对优化模型进行了求解。以某5000型沥青搅拌站配备的8个电加热沥青罐为研究对象,优化设计了该搅拌站罐区功率匹配方案。结果显示,在满足搅拌设备正常施工要求的前提下,模型所得到的罐区配置功率比预期降低6%,加热时间缩短5.8%。

杜娜[4](2017)在《准格尔盆地JM区块井筒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新疆油田准格尔盆地JM区块随着产出液综合含水率的不断上升,井筒问题日益突出,检泵比例逐年升高,严重影响老井稳产工作。本文针对此问题,分析区块井筒现状和存在主要问题,分析其形成机理,研究应用相应治理措施,并对试验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成果对该区井筒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并对类似区块井筒故障防治具有积极借鉴意义。文章通过现场调研、数据分析、理论计算、取样化验、工具研制以及配方合成等方法,明确了偏磨、腐蚀、结垢、结蜡等为该区主要井筒问题,而其产生的原因和机理各有不同。其中,影响偏磨的主要因素是中和点失稳、含水率上升、井眼轨迹以及压重类封隔器、工作参数和底层蠕动、套管变形等;井筒腐蚀结垢则主要受产出液含水率、井筒温度以及产出水PH值和离子组成影响;而井筒结蜡则主要受井筒温度和压力、油气体系组分、液流速度和含水率以及油管表面粗糙度和润湿性等因素影响。由此制定了相应的技术措施,并开展现场应用试验。对于井筒偏磨开展了内衬油管防偏磨技术、扶正器防偏磨技术、加重杆防偏磨技术研究应用;针对腐蚀结垢问题开展了固体防腐防垢剂技术、多效防腐防垢剂技术和防垢泵技术的研究应用;对于结蜡问题开展了常规清蜡技术论述和隔漏热洗工艺、新型防蜡剂技术的研究应用。通过井筒综合治理,2016年偏磨、腐蚀、结垢、蜡影响四种原因导致检泵同比分别下降31.3%、21.5%、12.5%、5%,合计下降18.8%;对比2014年,采取防护措施后2015~2016年共计减少检泵作业134井次降低了躺井率,提高了生产时率。由此可见文章研究的技术措施对该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同时也对类似区块井筒治理提供宝贵经验。

袁其华[5](2016)在《季冻区橡胶沥青碎石封层的试验研究和应用》文中指出我国高等级公路路面结构层一般采用半刚性基层和沥青混凝土面层的结构形式。反射裂缝是这种结构形式路面常发生病害之一。裂缝在行车荷载作用下迅速发展成贯通裂缝,使路面结构层发生破坏,严重影响道路的服务性能和使用寿命。季冻区道路所处环境恶劣,温差较大,这种病害对道路产生的破坏将更大。半刚性基层材料在强度形成的过程中易产生硬化失水的干缩裂缝和环境变化引起的温缩裂缝,这是路面反射裂缝的根本来源。橡胶沥青碎石封层是铺筑在基层和面层之间的一种新的层间处置材料。它不仅在防水、粘结、应力消减及抵抗反射裂缝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性能,而且橡胶粉的应用解决了废旧轮胎“黑色污染”的问题,符合当前社会所要求的“废物利用、环保节能”的理念。本文以吉林省气候条件和交通条件为背景展开对季冻区橡胶沥青碎石封层的技术研究。首先,对橡胶沥青碎石封层类型、技术特点和适用范围进行总结概括,提出组成橡胶沥青原材料的技术要求,确定单层封层和倒装封层作为选择橡胶沥青碎石封层类型的研究对象。对路面裂缝产生机理和防止反射裂缝机理进行研究,确定橡胶沥青碎石封层能防止基层反射裂缝的理论可行性。其次,通过对橡胶沥青的生产工艺和原材料的技术要求确定了影响橡胶沥青特性的主要因素。运用正交的思想对各因素不同水平下的试件进行试验设计,研究各因素对橡胶沥青性能的影响,确定各因素最优水平下的参数组合。然后,运用正交的思想对组成单层封层和倒装封层原材料用量进行组合,通过对经过15次-20℃?15℃冻融循环后试件进行剪切试验,得出两种封层类型原材料的最佳配比。运用该材料配比制作一组试件,测定该组试件的抗剪强度,与试件冻融之后的剪切结果进行对比,检验橡胶沥青碎石封层的效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进行15次-20℃?15℃的冻融试验后的试件和没有冻融的试件进行拉拔试验和抗疲劳试验,选择性能较好的橡胶沥青碎石封层的结构类型并对比试验结果检测其橡胶沥青碎石封层在季冻区的作用效果。最后,对同步封层技术的施工工艺和质量的控制进行了研究,总结提出了橡胶沥青碎石封层施工质量的评价方法。

宁爱民[6](2015)在《塔河原油常压闪蒸—异戊烷熔剂脱沥青组合工艺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针对高硫、高残炭、高沥青质、高重金属、高密度塔河原油现有加工工艺存在的问题,本论文研究了塔河原油常压闪蒸-异戊烷溶剂脱沥青组合工艺技术。论文首先对塔河原油常压蒸馏-延迟焦化组合工艺进行了考察,采用结构导向集总方法建立了塔河常压渣油的延迟焦化反应动力学模型,进行塔河常压渣油延迟焦化过程的分子模拟,分析诊断出常压蒸馏-延迟焦化工艺的主要技术问题是设备腐蚀严重,液体产物收率偏低,收率占进料原油约23%的劣质石油焦产品缺乏竞争力,不利于装置长周期平稳运行和石油资源的高效转化利用。接着,对塔河原油常压闪蒸过程进行了试验考察,绘制了塔河原油的实沸点蒸馏曲线、恩氏蒸馏曲线、平衡汽化曲线和常压闪蒸曲线。常压闪蒸的试验结果和换算的平衡汽化数据吻合。随着闪蒸温度的提高,塔河轻馏分油收率增加,H/C原子比降低,硫含量增加。在闪蒸温度为260℃时,轻馏分油收率为13.6%。塔河原油的腐蚀速率在温度低于260℃时较小;腐蚀现象加剧的温度区间为260℃到270℃。为了规避常压闪蒸过程中塔河原油对装置的腐蚀并获得较高收率的轻馏分油,常压闪蒸操作温度以不高于260℃较为适宜。此时,塔河原油中的C5馏分已完全拔出,不会对后续渣油溶剂脱沥青过程产生不利影响。同时,采用液固色谱法对塔河常压闪蒸渣油进行六组分(饱和分+轻芳烃、重芳烃、轻胶质、中胶质、重胶质和沥青质)分离,预测了塔河常压闪蒸渣油脱沥青油中杂质含量分布。其中沥青质和重芳烃中硫含量最高,分别达到4.47%和3.13%。塔河常压闪蒸渣油中86.97%的氮存在于胶质和沥青质中,81.37%的Ni和79.42%的V存在于沥青质中。随着组分变重,六组分的氢碳原子比H/C和芳香环系缩合度参数]HAU/CA逐渐减小,总碳数CT、芳香碳数CA、环烷碳数CN、总环数RT、芳香环数RA、环烷环数RN和芳碳率fA逐渐增大。饱和碳数Cs和烷基碳数CP在重芳烃中最低。进而,通过高温高压相平衡实验仪测定绘制了塔河常压闪蒸渣油-正戊烷体系和塔河常压闪蒸渣油-异戊烷体系在140℃-185℃、溶剂比为4.0、5.0、6.0条件下的相图。当温度一定时,塔河常压闪蒸渣油-溶剂体系随压力下降的相变过程为:从均一液相(L),到液-液两相(L-L),到液-液-气三相(L-L-G),到液-气两相(L-G)。操作温度升高,体系的分相压力也随之升高。液-液两相区是亚临界溶剂脱沥青过程的可行操作温度、压力范围。塔河常压闪蒸渣油-异戊烷体系的分相压力和泡点压力均比塔河常压闪蒸渣油-正戊烷体系略高。随着溶剂比的增加,塔河常压闪蒸渣油-异戊烷体系的分相压力升高,而泡点压力变化不大,溶剂脱沥青过程允许的操作压力变化范围扩大。相平衡研究揭示了塔河常压闪蒸渣油-戊烷体系的相行为特征。在此基础上,以塔河常压闪蒸渣油为原料,在连续溶剂脱沥青中试装置上考察了戊烷溶剂组成、抽提温度、溶剂比等操作条件对溶剂脱沥青过程的影响。塔河常压闪蒸渣油溶剂脱沥青过程优化的工艺条件为:以异戊烷为溶剂,抽提塔温度175℃、压力3.7MPa、溶剂比5.0。在此条件下,脱沥青油收率为75.2%,金属(Ni+V)含量和残炭分别为24.87gg/g和4.15%,主要指标符合重油催化裂化装置进料的要求。随着抽提温度降低和溶剂比增大,脱沥青油收率提高,但是性质变差。论文还以分子量为特征性质,建立了塔河常压闪蒸渣油异戊烷溶剂脱沥青过程的连续热力学模型,可以预测溶剂脱沥青过程操作条件对脱沥青油和脱油沥青分子量分布和收率的影响,与试验数据比较,绝对误差小于4%;脱油沥青利用研究表明,固体残渣DOA可开发为附加值较高的沥青改进剂和沥青混合料添加剂。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新组合工艺总液体收率为78.6%,比塔河原油常压蒸馏-延迟焦化组合工艺的总液体收率提高了9.9个百分点,脱沥青油符合重油催化裂化装置的进料要求;同时规避了装置严重腐蚀问题,还避免了劣质石油焦的生成,有利于石油资源的高效转化利用:论文的研究结果丰富了溶剂脱沥青应用基础理论。论文对塔河原油常压闪蒸-异戊烷溶剂脱沥青组合工艺的经济性进行的估算表明,研发的新组合工艺可使以塔河原油为代表的劣质稠油加工利用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达昀峰[7](2015)在《基于太阳能加热技术的搅拌设备沥青加热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沥青搅拌设备沥青加热系统中应用太阳能加热技术是一项重大的技术创新,是节能环保的加热技术方面的一项重大突破,其不仅能为企业取得经济效益,而且为工程机械行业乃至整个机械装备行业提供了新的节能环保思路,对于我国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有着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在沥青混合料搅拌设备中,传统的沥青加热方式需要耗费大量的化石燃料,而目前全球正处于能源紧缺状态,如何在沥青混合料搅拌设备中减小甚至代替矿物燃料的使用,是我们当前现实而又严峻的任务。本文进行基于太阳能加热技术的搅拌设备沥青加热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利用太阳能加热沥青的新型加热方式,利用热管式太阳能集热器集热效率高,启动速度快等特点,设计研究一款基于太阳能加热技术的搅拌设备沥青加热系统。本文首先对太阳能热管技术进行了全面详细的理论分析,重点阐述太阳能热管的组成及工作原理,进行了太阳能热管技术原理的分析,建立了太阳能热管传热数学模型,分析了影响其传热效率的主要因素,分析了热管在不同充液率和不同倾角的情况下,其传热性能的变化,进行了太阳能热管的试验研究,通过实验得到Φ18热管在垂直放置下的最佳传热充液率。其次,对基于太阳能加热技术的搅拌设备沥青加热系统进行设计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设计:一方面是集热端:对热管式太阳能集热器进行了设计研究,从理论上建立集热器的传热模型,并且对平均日效率以及瞬时集热效率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其试验结果表明热管式太阳能集热器的其瞬时效率曲线与其理论效率曲线走势相一致,日平均集热效率高,是一种高效实用稳定,使用寿命长的集热器。另一方面是换热端:对沥青加热油罐进行设计,对沥青加热油罐内盘管的布置以及换热面积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并且提出在沥青加热油罐内加设罐中罐结构,这样有效地减少了热量损失,提高了传热效率,同时降低了矿物能源的消耗。最后,对试验用的沥青混合料搅拌设备样机进行改造,试制加装了太阳能加热系统的沥青加热油罐,并在湘路科技园以及湘潭养护站对其进行节能环保工程应用试验,实验结果表明,改造后的沥青混合料搅拌设备在晴天节约柴油35%左右,在阴天节约柴油17%左右,加热后沥青质量相对提高20%,CO2的排放量只有其他传统加热方式35%48%,有害气体排放也相对减少了48%。

达昀峰,李自光,刘波[8](2014)在《新型太阳能热管加热式沥青油罐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热管式太阳能加热技术;针对中国新疆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间长等特点,设计了基于太阳能的加热式沥青油罐,并进行了试验及社会经济效益分析,证明此种新型太阳能加热沥青油罐能耗低、污染小、实用性强,具有推广价值。

舒宏生[9](2014)在《沥青洒布车导热油加热沥青装置设计及传热过程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公路事业进入“建养并重”时期,公路建设及养护水平在不断提升,这就要求沥青洒布车必须适应其发展,各方面性能得到提升。加热装置是沥青洒布车洒布作业关键设备之一,其性能好坏将直接影响沥青路用性能及洒布作业质量。加热效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沥青加热装置势必将被逐渐淘汰。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沥青加热技术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比较了各种加热方式的优缺点,确定了目前广泛应用的导热油间接加热方式。随后依据传热学相关理论对内置双层U型管式导热油加热装置主要结构及部件进行了计算和选型。针对设计的加热装置,本论文利用PROE参数化设计几何模型,ANSYS Workbench对其传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此次数值模拟是对换热过程进行稳态热分析,沥青采用层流模型,导热油采用标准的k-ε模型和壁面函数法,以速度入口(Velocity-inlet)、自由出口(out-flow)及固壁边界(wall)作为边界条件进行耦合换热分析。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换热情况符合设计要求。最后,本文通过数值模拟计算逐一分析了蛇管结构、蛇管间距、沥青流速及导热油流速对加热装置换热效果的影响,得到以下分析结果:不同的蛇管结构形式以及蛇管间距数值变化对加热装置换热效果会产生一定影响,但由于沥青罐内空间有限且换热面积不大,其对罐内沥青温度场分布及换热效果影响不大;沥青动态循环加热方式换热效率优于自然换热方式;沥青和导热油流速的变化均会改变换热系数K的数值,但综合考虑其对压降ΔP的影响,适当提高导热油流速对换热效果改善更佳。这对今后沥青洒布车加热装置设计具有一定的可参考性。

缠艳萍[10](2012)在《高寒区耐紫外老化雾封层道面养护材料及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雾封层是一种沥青道面预防性养护措施,当沥青路面正常使用几年后,路面开始出现轻微疲劳龟裂、损失细骨料的现象,并且其渗水性大大提高,路面水会经过裂缝或细骨料损伤处(露骨处)进入到沥青混合料中,进一步加速了路面的损坏。在这时期,路面处于基本完好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不进行及时处理,会导致网裂、龟裂、坑洞等路面破坏,经雾封层后,由于所用材料流动性比较大,可渗入到骨料缝中去,流入到裂缝中,对路面“输血”,从而恢复路表沥青粘附力,填补微小裂缝和空隙,将路面性能维持23年时间,提高了道路的经济效益。在青藏高原年辐射量比同纬度中国东部地区高约1倍,由于辐射强度大,加重了紫外辐射破坏,加之高原区气温变化大,这些都降低了此类地区沥青路面使用寿命。本课题针对青藏高原特殊环境条件对路面养护材料的性能要求,研究一种抗光氧老化性能较好的雾封层道面养护材料。在研究了沥青雾封层道面养护材料的耐光氧老化性能基础上,选用各种光固化剂对现有的溶剂沥青雾封层材料进行改性,对比分析了不同掺量改性前后材料抗光氧老化性能的差异,并对溶剂沥青雾封层材料抗老化性能进行了探讨。为了研究雾封层材料的抗紫外老化性能,自组装了一套紫外光模拟老化箱和热紫外老化箱,该设备可以快速有效地模拟沥青在强日光环境下的老化情况,试验周期短。通过老化前后的物理性能指标及化学分析结果表明,雾封层材料的抗老化性能优于基质沥青及市售产品,改性剂有效提升了雾封层材料的抗老化性能;室内车辙板模拟试验结果表明,雾封层材料能显着降低沥青路面的渗水系数,降低发生水损害的可能性;车辙板抗滑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喷撒雾封层材料后,路面抗滑性下降幅度仍能满足规范要求;试验路段雾封层施工前后的渗水系数对比试验表明,施工前路段部分断面渗水系数较大,变异性大,经雾封层处理后,路面被封闭,渗水系数大为降低,防止或降低了路表自由水的渗水,有利减少路面水损害,延长路面使用寿命。

二、超导加热技术在沥青保温油罐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导加热技术在沥青保温油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原油储罐射流加热过程的传热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射流加热过程研究
        1.2.2 管式加热过程研究
        1.2.3 静置储存过程研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原油储罐射流加热过程实验研究
    2.1 射流加热过程实验系统构建
        2.1.1 实验装置
        2.1.2 测量系统
        2.1.2.1 流速测量系统
        2.1.2.2 温度采集控制系统
        2.1.2.3 互相关算法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2.1 射流全域结果与分析
        2.2.1.1 实验设计
        2.2.1.2 实验分析
        2.2.2 高速区结果与分析
        2.2.2.1 实验设计
        2.2.2.2 射流轨迹分析
        2.2.2.3 加热效果分析
        2.2.2.4 无量纲结果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射流加热过程物理和数学模型构建
    3.1 射流加热过程物理模型构建
        3.1.1 传热系统及求解区域
        3.1.2 原油物性
    3.2 射流加热过程数学模型构建
        3.2.1 数学模型
        3.2.1.1 流动、传热基本方程
        3.2.1.2 边界条件
        3.2.1.3 内部条件
        3.2.2 数值求解方法
        3.2.2.1 求解区域离散
        3.2.2.2 控制方程离散
        3.2.3 数学模型验证
        3.2.3.1 网格系统验证
        3.2.3.2 数值方法的准确性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射流加热过程传热和流动规律研究
    4.1 模拟数据
    4.2 射流加热过程传热、流动规律
        4.2.1 温度场、速度场演变规律
        4.2.2 射流加热过程传热效率分析
        4.2.3 射流轨迹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射流加热过程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分析
    5.1 模拟数据
    5.2 影响因素对射流加热过程传热、流动影响规律研究
        5.2.1 喷嘴直径对传热、流动影响规律研究
        5.2.2 加热温度对传热、流动影响规律研究
        5.2.3 弯管角度对传热、流动影响规律研究
        5.2.4 喷嘴个数对传热、流动影响规律研究
        5.2.5 液位高度对传热、流动影响规律研究
        5.2.6 射流速度对传热、流动影响规律研究
        5.2.7 喷嘴倾斜角度对传热、流动影响规律研究
    5.3 影响因素对射流加热过程传热效率影响程度定量分析
    5.4 影响因素对射流轨迹的影响规律研究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符号说明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2)拌合站沥青烟净化处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1.2 沥青烟气的来源与危害
    1.3 沥青烟气的处理现状
        1.3.1 燃烧法简介
        1.3.2 等离子法简介
        1.3.3 光催化法简介
        1.3.4 生物净化法简介
        1.3.5 吸附法简介
        1.3.6 冷凝法简介
        1.3.7 膜吸收法简介
        1.3.8 吸收法简介
    1.4 几种烟气净化方法的比较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第2章 沥青烟工艺的基础研究
    2.1 沥青基本参数
    2.2 沥青烟气产生机理分析
    2.3 沥青烟气吸收的基本原理
    2.4 沥青烟气吸收的实验研究
    2.5 正交实验法
        2.5.1 正交试验方案
        2.5.2 正交试验步骤
        2.5.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2.6 单一因素对于沥青净化效果的影响
        2.6.1 吸收塔内烟气流速对实验的影响
        2.6.2 液气比对烟气净化效率的影响
        2.6.3 沥青烟浓度对实验的影响
        2.6.4 温度对烟气净化效率的影响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沥青烟净化工艺的工业设计
    3.1 工艺设计的依据及其建设的条件
        3.1.1 工艺设计的依据
        3.1.2 沥青烟气治理的目标
        3.1.3 沥青烟气治理基本原则
        3.1.4 沥青拌合站设计的基础资料
    3.2 沥青烟净化工艺
        3.2.1 沥青烟气净化工艺特点
        3.2.2 技术要求
    3.3 沥青烟气净化工艺计算
        3.3.1 拌合站处理烟气量
        3.3.2 沥青烟气排放浓度
        3.3.3 沥青烟气净化效率
        3.3.4 洗油消耗量
        3.3.5 沥青烟年净化量
        3.3.6 系统电消耗量
    3.4 沥青烟气脱除工艺流程
        3.4.1 吸收系统
        3.4.2 解吸系统
        3.4.3 燃烧系统
    3.5 主要工艺设备的设计参数及选型
        3.5.1 吸收塔
        3.5.2 烟气吸收塔喷淋装置
        3.5.3 除雾器
        3.5.4 循环泵
        3.5.5 洗油罐
        3.5.6 液位仪
    3.6 电气及控制系统
        3.6.1 电源负荷
        3.6.2 供配电系统
        3.6.3 系统的控制与保护
    3.7 其他
        3.7.1 设备防雷接地系统
        3.7.2 消防系统
        3.7.3 烟气净化系统的防腐
        3.7.4 设备的维护与检修
    3.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电加热沥青罐功率匹配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电加热设备节能技术研究现状
        1.2.1 沥青材料研究现状
        1.2.2 电加热设备结构优化研究现状
        1.2.3 功率优化匹配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加热沥青罐加热影响因素分析
    2.1 电加热沥青罐工作原理与结构特点
        2.1.1 电加热沥青罐工作原理
        2.1.2 电加热沥青罐结构特点分析
    2.2 电加热管种类与选型设计
    2.3 电加热沥青罐加热影响因素分析
        2.3.1 沥青物理特性对加热的影响
        2.3.2 沥青初始温度和质量对加热的影响
        2.3.3 环境因素对加热的影响
        2.3.4 保温材料对加热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加热沥青罐功率理论计算
    3.1 电加热沥青罐的热传递机理
        3.1.1 电加热沥青罐加热过程中的传导
        3.1.2 电加热沥青罐加热过程中的对流
        3.1.3 电加热沥青罐加热过程中的辐射
    3.2 电加热沥青罐功率计算模型
    3.3 计算实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加热沥青罐非稳态传热过程仿真模拟
    4.1 模型建立
        4.1.1 物理模型
        4.1.2 数学模型
    4.2 网格划分与独立性验证
    4.3 沥青物理特性参数与边界条件设置
        4.3.1 沥青物理特性参数设置
        4.3.2 边界条件设置
    4.4 沥青温升影响因素分析
        4.5.1 不同沥青初始温度对温升的影响
        4.5.2 不同保温厚度对温升的影响
        4.5.3 不同加热功率对温升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沥青罐区功率匹配方案优化设计
    5.1 沥青罐区加热工艺的选择
    5.2 功率匹配优化模型的建立
        5.2.1 设计变量的选取
        5.2.2 目标函数的确定
        5.2.3 约束条件的确定
        5.2.4 优化模型的求解
    5.3 沥青罐区功率配置方案优化设计
        5.3.1 单个沥青罐优化结果分析
        5.3.2 罐区功率配置优化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准格尔盆地JM区块井筒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井筒偏磨研究现状
        1.2.2 井筒腐蚀结垢研究现状
        1.2.3 井筒清蜡防蜡研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块概况及井筒故障分析
    2.1 区块概况
    2.2 井筒现状
    2.3 井筒故障分析
        2.3.1 井筒偏磨故障
        2.3.2 腐蚀结垢故障
        2.3.3 井筒结蜡故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井筒故障机理分析
    3.1 井筒偏磨机理分析
        3.1.1 中和点失稳
        3.1.2 含水率上升
        3.1.3 井眼轨迹影响
        3.1.4 其它因素
    3.2 井筒腐蚀机理分析
        3.2.1 腐蚀机理
        3.2.2 影响因素分析
    3.3 井筒结蜡机理分析
        3.3.1 结蜡机理
        3.3.2 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井筒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4.1 防偏磨技术研究及应用
        4.1.1 内衬油管防偏磨技术
        4.1.2 扶正器防偏磨技术
        4.1.3 加重杆防偏磨技术
    4.2 防腐防垢技术
        4.2.1 固体防腐防垢药剂技术
        4.2.2 多效防腐防垢剂技术
        4.2.3 防垢泵技术
    4.3 清防蜡技术
        4.3.1 常规清防蜡技术
        4.3.2 隔漏热洗工艺
        4.3.3 新型防蜡剂技术
    4.4 井筒治理效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季冻区橡胶沥青碎石封层的试验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研究及应用情况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季冻区橡胶沥青碎石封层技术
    2.1 橡胶沥青碎石封层概述
    2.2 橡胶沥青碎石封层的结构类型及适用范围
        2.2.1 橡胶沥青碎石封层的分类
        2.2.2 橡胶沥青碎石封层的适用范围
    2.3 组成材料的技术要求
        2.3.1 橡胶沥青的技术要求
        2.3.2 碎石的技术要求
    2.4 路面裂缝形成机理和封层防止裂缝产生机理研究
        2.4.1 路面反射裂缝形成机理
        2.4.3 反射裂缝的扩展
        2.4.4 防止反射裂缝原理
    2.5 小结
第3章 橡胶沥青碎石封层胶结材料技术研究
    3.1 胶结材料的概念及制备方法
    3.2 橡胶沥青改性机理
    3.3 橡胶沥青的原材料及影响因素
        3.3.1 基质沥青
        3.3.2 橡胶粉
        3.3.3 影响因素的选择
    3.4 橡胶沥青的制备工艺和性能研究
        3.4.1 材料的评价指标
        3.4.2 试验方案的确定
        3.4.3 试验结果和分析
    3.5 总结
第4章 橡胶沥青碎石封层试验研究
    4.1 橡胶沥青碎石封层剪切性能试验研究
        4.1.1 剪切试验成型
        4.1.2 橡胶沥青碎石封层配合比设计
        4.1.3 试验结果分析
    4.2 橡胶沥青碎石封层拉拔性能试验研究
        4.2.1 试件的制备和试验方案
        4.2.2 试验结果分析
    4.3 橡胶沥青碎石封层抗疲劳性能试验
        4.3.1 复合小梁试件成型
        4.3.2 试验方案设计
        4.3.3 试验结果分析
    4.4 总结
第5章 橡胶沥青碎石封层技术和应用
    5.1 施工前准备
        5.1.1 施工条件
        5.1.2 施工机械设备
    5.2 橡胶沥青倒装封层的施工工艺
        5.2.1 橡胶沥青碎石封层材料的撒布
        5.2.2 封层的初压和终压
    5.3 橡胶沥青碎石封层的质量管理
    5.4 总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致谢

(6)塔河原油常压闪蒸—异戊烷熔剂脱沥青组合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石油资源现状
        1.1.1 国外石油资源现状
        1.1.2 我国石油资源现状
    1.2 重质劣质原油的加工工艺
        1.2.1 重油脱碳工艺
        1.2.2 渣油加氢工艺
    1.3 塔河原油加工现状
        1.3.1 与非重质原油掺炼加工
        1.3.2 延迟焦化工艺
        1.3.3 常减压蒸馏-加氢裂化工艺
        1.3.4 常减压蒸馏-渣油调合沥青工艺
    1.4 常压闪蒸工艺概述
    1.5 溶剂脱沥青工艺的技术进展
        1.5.1 国外溶剂脱沥青技术
        1.5.2 国内溶剂脱沥青技术
        1.5.3 影响溶剂脱沥青工艺的主要因素
        1.5.4 溶剂脱沥青过程机理
    1.6 脱沥青油加工处理的研究进展
    1.7 脱油沥青加工的研究进展
    1.8 技术路线和主要研究内容
        1.8.1 技术路线
        1.8.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原料和试剂
        2.1.1 塔河原油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装置
        2.2.1 实沸点蒸馏试验
        2.2.2 常压闪蒸试验
        2.2.3 挂片失重腐蚀模拟试验
        2.2.4 高温高压相变试验
        2.2.5 液固色谱法六组分分离试验
        2.2.6 溶剂脱沥青中试试验
        2.2.8 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
        2.2.9 延迟焦化小试试验
    2.3 分析方法
        2.3.1 基本性质分析
        2.3.2 元素分析
        2.3.3 金属含量测定
        2.3.4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2.3.5 汽油馏分PONA分析
        2.3.6 沥青性质分析
第3章 塔河原油常压蒸馏-延迟焦化组合工艺分析诊断
    3.1 塔河原油常压蒸馏-延迟焦化组合工艺考察
        3.1.1 塔河原油常压蒸馏
        3.1.2 塔河常压蒸馏渣油延迟焦化试验
    3.2 基于结构导向集总的塔河常压渣油延迟焦化工艺模拟
        3.2.1 塔河常压渣油分子库的建立
        3.2.2 塔河常压渣油窄馏分切割及分子组成矩阵
        3.2.3 塔河常压渣油延迟焦化热裂化反应规则
        3.2.4 塔河常压渣油延迟焦化热裂化反应速率常数
        3.2.5 塔河常压渣油延迟焦化反应网络
        3.2.6 延迟焦化工艺过程计算流程
        3.2.7 结构导向集总模型预测塔河常压渣油延迟焦化产物分布
    3.3 塔河原油现有加工过程存在的问题
    3.4 小结
第4章 塔河原油常压闪蒸试验研究
    4.1 塔河原油实沸点蒸馏曲线、恩氏蒸馏曲线和平衡汽化曲线
        4.1.1 塔河原油的实沸点蒸馏和模拟蒸馏
        4.1.2 塔河原油馏分油的恩氏蒸馏及平衡汽化曲线计算
    4.2 不同闪蒸温度下闪蒸轻馏分油收率和性质
    4.3 塔河原油腐蚀性研究
    4.4 小结
第5章 液固色谱法预测塔河常压闪蒸渣油DAO中杂质含量分布
    5.1 液固色谱法塔河常压闪蒸渣油六组分分离
    5.2 塔河常压闪蒸渣油六组分组成和性质
    5.3 塔河常压闪蒸渣油六组分分离收率与S、N、残炭及金属含量考察
    5.4 塔河常压闪蒸渣油六组分平均结构参数
    5.5 小结
第6章 塔河常压闪蒸渣油-戊烷体系相平衡研究
    6.1 塔河常压闪蒸渣油-戊烷体系P-T相图
    6.2 溶剂种类对相平衡的影响
    6.3 溶剂比对塔河常压闪蒸渣油-戊烷体系相平衡的影响
    6.4 以相平衡特征指导溶剂脱沥青过程
    6.5 小结
第7章 塔河常压闪蒸渣油溶剂脱沥青工艺条件优化
    7.1 溶剂组成对脱沥青油收率及性质的影响
    7.2 溶剂比对脱沥青油收率与性质的影响
    7.3 抽提温度对脱沥青油收率及性质的影响
    7.4 小结
第8章 基于连续热力学的塔河常压闪蒸渣油异戊烷溶剂脱沥青过程模型研究
    8.1 溶剂脱沥青过程的简化
    8.2 溶剂脱沥青过程模型的建立和计算
    8.3 连续热力学模型计算产物分子量分布和收率
    8.4 小结
第9章 塔河常压闪蒸渣油脱油沥青利用研究
    9.1 塔河常压闪蒸渣油DOA组成分析
    9.2 塔河DOA对石油沥青的改性效果
    9.3 塔河DOA对沥青混合料改性效果考察
    9.4 小结
第10章 塔河原油常压闪蒸-溶剂脱沥青组合工艺经济估算
    10.1 两种组合工艺总液体收率比较
    10.2 两种组合工艺的产品效益估算
    10.3 脱沥青油与工业装置延迟焦化液体产物性质对比
    10.4 两种组合工艺装置腐蚀性的比较
    10.5 两种组合工艺投资、能耗比较
    10.6 小结
第11章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之处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攻博期间申请专利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太阳能加热技术的搅拌设备沥青加热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搅拌设备沥青加热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 太阳能热管加热技术理论及实验研究
    2.1 太阳能热管技术概述
    2.2 热管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3 热管的基本特性
    2.4 热管的分类
    2.5 热管技术原理分析
        2.5.1 Cotter理论
        2.5.2 Cotter理论所对应的方程
        2.5.3 热管的传热极限
    2.6 热虹吸管的传热研究
        2.6.1 热虹吸管工作原理
        2.6.2 热虹吸管传热极限与不稳定因素
        2.6.3 热虹吸管传热模型分析
        2.6.4 影响热虹吸管传热效率的因素分析
    2.7 热管试验研究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太阳能加热的搅拌设备沥青加热系统设计
    3.1 搅拌设备沥青加热系统总体设计
    3.2 热管式太阳能集热器
        3.2.1 单根热管式太阳能集热器
        3.2.2 热管式太阳能集热器瞬时热效率分析
        3.2.3 热管式太阳能集热器实验
        3.2.4 实验过程与分析
        3.2.5 集热器安装倾角选择
        3.2.6 集热器集热面积计算
    3.3 搅拌设备沥青加热系统油罐设计
        3.3.1 沥青油罐
        3.3.2 沥青油罐内盘管设计
        3.3.3 沥青油罐罐中罐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太阳能加热搅拌设备沥青加热系统试验研究及工程应用分析
    4.1 工程应用试验及结果分析
    4.2 太阳能沥青加热经济效益分析
    4.3 太阳能沥青加热沥青质量指标分析
    4.4 社会和环境效益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课题主要研究结论
    5.2 今后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论文情况)

(8)新型太阳能热管加热式沥青油罐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沥青的加热
2 热管式太阳能加热技术
3 新型太阳能热管加热式沥青油罐设计
    3.1 总体设计
    3.2 热管式太阳能集热器
    3.3 加热工作过程
4试验及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5 结语

(9)沥青洒布车导热油加热沥青装置设计及传热过程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智能型沥青洒布车及其加热系统发展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2.3 发展趋势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传热理论及沥青加热方式选择
    2.1 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
        2.1.1 热传导
        2.1.2 热对流
        2.1.3 热辐射
    2.2 稳态导热
        2.2.1 导热过程的数学描述
        2.2.2 平壁导热分析
    2.3 对流换热
        2.3.1 对流换热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2.3.2 对流换热准则数
        2.3.3 对流换热计算的一般步骤
    2.4 沥青加热方式选择
        2.4.1 沥青加热机理
        2.4.2 沥青加热方式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导热油加热沥青装置设计计算
    3.1 导热油加热系统
    3.2 内置双层 U 型管式导热油加热系统原理分析
    3.3 沥青罐热量衡算
    3.4 沥青加热系统热工计算
        3.4.1 燃烧器的选型计算
        3.4.2 热油泵的选型及核算
        3.4.3 换热管排换热面积确定
        3.4.4 双层 U 型火管直径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导热油加热沥青装置数值模拟
    4.1 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4.1.1 计算流体力学基本原理
        4.1.2 计算流体力学传热分析求解过程
        4.1.3 ANSYS FLUENT 简介
    4.2 数学物理建模
        4.2.1 问题描述及模型简化
        4.2.2 控制方程
        4.2.3 建立几何模型
        4.2.4 建立有限元模型
    4.3 边界条件及载荷
    4.4 求解计算
        4.4.1 计算模型设置
        4.4.2 边界及耦合换热设定
        4.4.3 算法及初始化设置
        4.4.4 温度场模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导热油加热沥青装置换热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5.1 沥青加热装置换热效率评价指标
    5.2 蛇形管结构对换热效率的影响
    5.3 沥青流速对换热效率的影响
    5.4 导热油流速对换热效率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高寒区耐紫外老化雾封层道面养护材料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西藏地区沥青路面环境气候及老化特性分析
    2.1 西藏地区气候特点
    2.2 高原区紫外线辐射与海拔高度、区域的关系分析
    2.3 高原区紫外线辐射分析
        2.3.1 高原区的辐射强度
        2.3.2 室内模拟老化时间的确定
    2.4 现有沥青路面老化特性——问题的严重性
第三章 研究方案与试验
    3.1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案
        3.1.1 技术路线
        3.1.2 研究方案
    3.2 试验材料
    3.3 试验方法
        3.3.1 常规试验
        3.3.2 非常规试验
第四章 耐紫外老化雾封层材料制备
    4.1 油性雾封层材料制备
        4.1.1 溶剂的选择
        4.1.2 试验方法
        4.1.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1.4 制备工艺
    4.2 水性雾封层材料制备
        4.2.1 原材料选择
        4.2.2 制备工艺
    4.3 雾封层材料改性剂的选择
        4.3.1 改性剂的选择与复配
        4.3.2 改性剂最佳用量的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雾封层材料抗老化性能评价
    5.1 实验设备
        5.1.1 热老化设备
        5.1.2 紫外老化设备
    5.2 雾封层材料常规指标
    5.3 热氧老化试验研究
        5.3.1 热氧老化试验方法
        5.3.2 性能指标分析
    5.4 紫外线老化试验研究
        5.4.1 紫外线老化试验方法
        5.4.2 试验结果分析
    5.5 热、紫外线复合老化试验研究
        5.5.1 复合老化试验方法
        5.5.2 试验结果分析
    5.6 紫外老化原理
        5.6.1 老化现象
        5.6.2 紫外光老化原理分析
    5.7 红外光谱分析
        5.7.1 红外光谱简介
        5.7.2 测试与结果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雾封层材料应用效果评价
    6.1 试验方案
        6.1.1 室内模拟试验
        6.1.2 旧路面雾封层施工试验
        6.1.3 雾封层应用效果评价方法
    6.2 室内模拟试验评价结果
        6.2.1 渗水系数分析
        6.2.2 抗滑性能分析
    6.3 路面使用效果评价
        6.3.1 路面渗水及抗滑性能评价
        6.3.2 路面表面状况评价
    6.4 实体工程应用
        6.4.1 雾封层材料的选择
        6.4.2 施工工艺及操作要点
        6.4.3 雾封层施工前、后路况对比
第七章 雾封层技术效益分析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超导加热技术在沥青保温油罐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原油储罐射流加热过程的传热规律研究[D]. 刘俊阳.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2]拌合站沥青烟净化处理工艺研究[D]. 刘锦源.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1)
  • [3]电加热沥青罐功率匹配影响因素研究[D]. 潘涛. 长安大学, 2020(06)
  • [4]准格尔盆地JM区块井筒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D]. 杜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5]季冻区橡胶沥青碎石封层的试验研究和应用[D]. 袁其华. 长春工程学院, 2016(07)
  • [6]塔河原油常压闪蒸—异戊烷熔剂脱沥青组合工艺技术研究[D]. 宁爱民. 华东理工大学, 2015(08)
  • [7]基于太阳能加热技术的搅拌设备沥青加热系统研究[D]. 达昀峰. 长沙理工大学, 2015(04)
  • [8]新型太阳能热管加热式沥青油罐应用研究[J]. 达昀峰,李自光,刘波. 公路与汽运, 2014(04)
  • [9]沥青洒布车导热油加热沥青装置设计及传热过程数值模拟研究[D]. 舒宏生. 长安大学, 2014(03)
  • [10]高寒区耐紫外老化雾封层道面养护材料及技术研究[D]. 缠艳萍. 长安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超导加热技术在沥青绝缘油罐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