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伦兹矩阵的变换与格隆理论的发展

洛伦兹矩阵的变换与格隆理论的发展

一、洛仑兹矩阵变换及对Gron理论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孙永丰[1](2021)在《污染气体红外光谱被动遥测系统中探测器响应及仪器线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红外光谱辐射计是开展突发性危险气体泄漏、化学战剂释放预警和发动机红外辐射特性研究的必要手段。国外对红外光谱辐射计的光学结构和现场应用进行了大量研究,但针对其光谱数据处理的关键过程缺乏深入探讨。在实际的目标气体遥测应用中,光谱复原的精度直接影响了成分识别及浓度反演的效果,探测器高阶非线性响应严重限制了对高温目标辐亮度测量的精度。本文围绕国产红外光谱辐射计的研制工作,针对红外光谱被动遥测中的数据处理关键问题,开展了系统的研究。针对红外光谱辐射计测量的辐亮度误差,本文研究了探测器对红外辐射的响应模型,分析了不同情况下探测器非线性响应对光谱辐亮度的影响。根据前人研究及对非线性响应模型的分析,提出了通过梯度下降校正非线性响应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同时计算不同阶非线性响应系数,运算速度更快更为准确,相较于卷积校正法和交叉迭代校正法,该方法正精度提高了2.6倍。最后通过红外光谱辐射计观测标准黑体实验,对比卷积法、交叉迭代法和梯度下降法对非线性响应校正的结果,其中卷积法拟合优度提高了0.15%,交叉迭代法拟合优度提高了0.29%,梯度下降法拟合优度提高了0.39%。该方法提高了红外光谱辐射计测量光谱的辐亮度准确性。针对红外光谱辐射计的波数漂移,本文研究了红外光谱辐射计的仪器线型函数模型,分析了仪器线型函数畸变对波数漂移的影响。基于红外光谱辐射计的干涉原理,分析了影响仪器线型函数的截断效应、有限视场效应、离轴效应和离焦效应等因素,并使用逐线积分的方法,对包含仪器线型误差的数据进行了仿真。对仿真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前人研究,提出了通过因子权重法校正仪器线型函数误差。该方法成本低,无需获取额外的仪器各项参数,即可校正仪器线型误差带来的光谱漂移。通过对空气本底的观测实验,红外光谱辐射计测量的水汽吸收峰波数误差从0.226 cm-1降低到了0.012 cm-1,实验结果表明因子权重法可以降低红外光谱辐射计的波数误差。最后本文通过污染气体模拟排放实验、民航发动机尾气遥测实验及战斗机尾焰遥测实验,验证了红外光谱辐射计在污染气体监测及观测高温目标时测量光谱的辐亮度及波数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污染气体模拟排放实验,校正后测量光谱波数误差减小了0.670cm-1;民航发动机尾气遥测实验,黑体测量光谱的拟合优度从0.99988提高到0.99997,实测光谱波数漂移从0.5236cm-1降低到0.0288cm-1;战斗机尾焰遥测实验仪器噪声等效辐亮度降低了 41.93%,实测光谱波数漂移从0.5964cm-1减小到0.0514cm-1。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梯度下降法和因子权重法有效提高了红外光谱辐射计测量光谱的辐亮度准确性及波数准确性。本研究基于红外光谱辐射计的污染气体和高温目标遥测应用,建立了有效的数据处理方法,为提升国产高性能红外光谱辐射计的实际应用效果奠定了基础。

王家斌[2](2020)在《电力系统混沌振荡的分析与控制》文中认为随着电力事业的迅速发展,大电网之间的互联成为现代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在提高发电和输电效率的同时,使得电力系统的结构变得更加复杂,系统的稳定性受到了严峻的考验。现代电力系统是一种强耦合、强非线性的复杂动力系统,在一定条件下极易产生混沌振荡,引起电压失稳甚至电压崩溃,极大地影响了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本文对电力系统中的混沌振荡现象进行分析并加以控制,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本文对典型的二阶电力系统进行了研究,首先给出了使电力系统产生混沌振荡现象的参数值,利用时域图、吸引子相图和最大李雅普诺夫指数图等对系统进行了分析。然后,对系统中的阻尼系数、扰动功率幅值进行了研究,分析其在不同取值时对系统运行状态的影响。最后,将自适应控制与全局滑模控制结合,设计了一种自适应全局滑模控制器并对其进行了改进,消除了电力系统中的混沌振荡现象,设计的控制器考虑了系统扰动在实际情况中难以确定的问题,增强了实用性。本文在二阶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励磁限制器对系统的影响,得到了一个考虑励磁限制的四阶电力系统模型,并对其进行了研究。首先表明了该电力系统在一定参数条件下存在混沌振荡现象,给出了系统在混沌振荡下的时域图和吸引子相图,并计算了系统的李雅普诺夫指数。然后分析了励磁限制器、阻尼系数和扰动功率幅值对系统运行状态的影响。最后,针对阻尼系数和机械功率在电力系统中通常具有不确定性这一实际情况,设计了自适应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器并对其进行了改进,实现了对电力系统中混沌振荡现象的快速抑制,通过在控制器中加入连续的继电特性函数,消除了抖振现象对控制系统的影响。

陈涛[3](2020)在《电动汽车轮毂电机偏心问题与主动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轮毂电机驱动的电动汽车因为在车辆整体布局、底盘动力学控制以及操纵便利性等方面的优点使其成为电动汽车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但是由于路面激励造成的轮毂电机轮胎跳动、车身承受不均匀载荷导致的转轴变形、轴承的磨损及安装过程中的误差等都将引起轮毂电机定转子不对中导致气隙不均匀,电机气隙不均匀会使得电机气隙磁场分布不均,进而导致轮毂电机产生不同于正常运行时的气隙电磁力并作用于电机定转子上,使轮毂电机产生振动问题。因而有必要对轮毂电机的气隙偏心问题进行研究并加以控制。首先,根据永磁同步轮毂电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建立了外转子永磁同步轮毂电机的数学模型,接着建立了 1/4轮毂电机电动车辆模型和随机路面模型,分析了路面激励对轮毂电机气隙偏心的影响。接着本文利用磁势乘磁导法建立电机内部未偏心时气隙磁场的解析模型,并以此为基础,运用麦克斯韦应力张量法求得未偏心时轮毂电机电磁力解析模型,分析了未偏心时轮毂电机气隙磁场和电磁力的特性。接着通过磁导修正系数法,建立了静态偏心和动态偏心情况下的轮毂电机气隙磁场和电磁力解析模型,对静、动态偏心下轮毂电机气隙磁场和电磁力的特性进行了分析。接着通过建立轮毂电机有限元分析模型,验证了前述解析模型。本文建立了外转子永磁同步轮毂电机转子和轮毂电机定转子系统的径向振动模型,将不同形式偏心导致的不平衡电磁力作为激励,探究了不同偏心对于轮毂电机径向振动特性的影响。最后,借鉴无轴承电机悬浮控制的原理,建立了基于附加控制绕组的轮毂电机气隙偏心补偿控制系统,利用SINMULINK软件建立控制系统,并通过仿真试验验证了控制系统。

周元培[4](2020)在《储罐底板表面缺陷电磁超声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储罐在现代石油石化工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储罐底板作为储罐中承载着介质的关键部件,受到压力及腐蚀等多种因素的复合作用,其表面有很高的损伤风险。且储罐容量一般较大,贮存介质多易燃或有毒有害,一旦出现安全事故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对环境、经济及人身安全危害极大。储罐底板表面缺陷在板材的上下表面均有可能出现,出现误检漏检会造成很大的安全风险。因此,实现表面缺陷的准确识别对储罐的安全运行及风险预防有重大意义。电磁超声检测技术消除了对耦合剂的依赖,能够适应多种检测环境,在储罐底板表面缺陷的检测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开展储罐底板表面缺陷电磁超声检测技术研究,在钢板电磁超声检测原理的理论分析基础上,从矢量的角度分析多场耦合机理,建立在二维条件下用磁矢量及位移矢量表示的磁场与力场方程的理论模型;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二维轴对称电磁超声激发有限元仿真模型,模拟电磁超声多场耦合过程及超声波在钢板内的激发、传递、反射。在仿真模型的基础上设计缠绕激励线圈,建立相同参数下的电磁超声激励系统。采用压电声传感器采集所激发出的超声波信号,声传感器的布置位置与有限元模型相对应。分析采集到的超声信号的传播规律,计算其波速并与有限元所得波速及理论值相比较,验证了理论分析及仿真模型的准确性。最后基于钢板表面缺陷常见的尺寸及形态,在有限元仿真模型中对比分析缺陷的不同因素对于所激发的超声波峰值的影响,总结不同因素对于超声反射及透射系数影响规律,各因素包括缺陷深度、缺陷宽度、缺陷形态、缺陷存在表面、板材厚度和线圈提离值。得到基于超声信号反射及透射系数的储罐底板表面缺陷深度判定方法。进行电磁超声缺陷检测实验,在储罐底板用钢表面加工预制缺陷,参数与有限元仿真模型一致。多组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验证了前文方法准确性,即先判断缺陷所在表面再量化缺陷,能够较好的降低检测误差,可以作为工程实际检测的理论参考。

刘宽[5](2020)在《伽玛暴中微子物质效应和相干效应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伽玛射线暴(GRB)是在宇宙学距离上短时间内伽玛射线的爆发现象,可以探测到的光子能量高达GeV量级。上世纪六十年代第一次探测到伽玛暴后,科研人员对其产生并保持着浓厚的研究兴趣,伽玛暴宇宙学应运而生,因此也相继提出了一些伽玛暴辐射模型,如相对论热火球模型、磁射流模型、内激波模型等。作为高能、非热光子发射体,GRB也被认为是有效的宇宙射线加速器。并且GRB有多个发射点,可以加速质子,这些相同的位置通常也充满了光子。由于喷射物的高度致密性,pγ相互作用具有很高的光学厚度,从而产生了大量的π+,π+衰变和随后的μ+衰变产生中微子(vμ和ve)和反中微子(vμ)。另一个重要的中微子产生机制是强子碰撞,包括pp和pn过程。GRB能够产生高能中微子(Ev>1012eV)辐射,中微子的理论至今已得到充分的证实,并且在长基线和短基线地球实验的基础上,通过高精度测量混合角,实验观测到了三代中微子之间的振荡。根据测量值可以很好地解释太阳和大气中微子现象。现在人们把注意力转向了宇宙中微子,众所周知它是一个独特的信使,为我们提供有关超大天体的性质、超新星爆炸甚至早期宇宙结构的宝贵信息。恒星核心核聚变产生的中微子能够携带恒星内部最原初的信息,对于人们了解恒星能量产生与演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同于在真空中传播的情况,恒星内核因具有较大的物质密度,中微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是不可忽略的,这也将影响中微子在物质中的振荡行为。最早研究中微子在物质中的振荡行为的是美国物理学家Wolfenstein,他在1978年提出用哈密顿量中的有效势能来描述中微子在物质中的相互作用,由此中微子的物质效应中得出在物质中的有效势及其演化方程,并得到着名的Mikheyev-Smirnov-Wolfenstein(MSW)效应——共振振荡机制。Wolfenstein 指出:当讨论中微子束流在物质中传播时,必须考虑中微子与物质中的电子、质子和中子的向前相干散射效应,因为这类反应会改变中微子的真空振荡行为。他特别强调,即便中微子没有质量,它们在物质中传播时也会发生振荡,前提条件是中微子与物质的弱中性流相互作用存在非对角的项,可以将不同类型的中微子联系起来,从而导致味转化效应[1]。在物质中传播的活跃味中微子,其演化方程受到与介质相干相互作用的有效势影响,即通过相干的向前弹性弱作用带电流(CC)与中性流(NC)散射产生相干效应。了解中微子振荡过程中的味道比、平均生存概率有利于获取中微子振荡参数或中微子源的信息。我们研究了中微子在平坦时空中的传播并计算平均生存概率,在热火球模型中只需要考虑两味中微子(ve,vμ),并分别绘制了平均生存概率和味道比与中微子能量之间的关系图,如果中微子能量足够高,交叉概率将接近cos2θ,在这样的高能量极限下,Pee的最小值就是共振点,即等于0.5;如果味道比R0≠1:1,初始味道比的大小会影响曲线峰值的大小。自2016年2月11日LIGO宣布探测到黑洞引力波信号以来,引力波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期,开启了引力波宇宙学研究新时代。引力波的发现将开启一扇新的观测宇宙的窗口,将推动暗物质暗能量、黑洞物理、早期宇宙、扰动理论、全息原理等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是检验时空本质和建立量子引力理论的开始。随后双中子星并合引力波及其伴随电磁波信号的成功探测,标志着多信使(multi-messenger)天文学新时代的来临,将为解决短GRB起源、宇宙中超重元素来源以及千新星(Kilonova)形成过程等重要的宇宙学、天文学问题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多信使天文学就是使用电磁波、引力波、中微子、宇宙线中的两种或多种手段对天体进行观测的学科。本文中我们考虑了一个引力透镜,它位于一个GRB源和一个观察者之间,但偏离了连接两者的线。从GRB源发射的中微子可以沿着两条不同的路径行进,它们的适当距离不同,从而在探测器处产生量子干涉,产生引力透镜效应。本文所考虑的引力场是由Schwarzschild度规描述的非旋转球对称物体的引力场,我们假设中微子是相对论性的,因此可以应用平面波分析。在弯曲时空中,我们研究了中微子的传播并计算平均生存概率,其既取决于中微子质量的平方差异,也取决于中微子质量的平方之和。因此强透镜中微子的相干效应可以决定中微子的质量,因此用强透镜中微子来测定中微子的质量是可行的。也绘制了平均生存概率与中微子能量的在中微子衰变的质量正序分层和反序分层结构两种情况关系图,在正序分层结构中∑m2(?)Δm2,平均生存概率Pee的演变被一个单一的波数Δm2/4E所控制;在反序分层结构的情况下Σm2<<△m2,而Pee演变成一个波包。

裴勇喆[6](2020)在《用于铝板缺陷检测的电磁超声Lamb波成像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铝板是重要的工业构件,在石油化工、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行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铝板制造加工使用过程中,由于挤压碰撞、外部腐蚀等因素的影响,会造成凹坑、裂纹、腐蚀等各种缺陷,它们的存在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对这些缺陷位置和形状的定量化检测尤为重要。电磁超声Lamb波检测技术以其无需耦合剂、检测精度高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铝板的无损检测中。本文结合电磁超声Lamb波缺陷检测概率重构算法(RAPID)和散射成像方法,对铝板中缺陷的位置、大小和形状进行定量化分析。首先,介绍了Lamb波的基本理论,绘制其相速度和群速度频散曲线。通过分析电磁超声Lamb波换能器的工作原理,建立洛伦兹力激发和接收Lamb波的解析模型,设计了用以激发单一0A模态Lamb波的全向双线圈电磁超声换能器结构。其次,介绍了Lamb波椭圆概率定位原理,并提出一种基于小波时频变换走时提取方法,用以提高缺陷的定位精度。同时分析了Lamb波RAPID层析成像算法原理,利用COMSOL软件建立三维时域模型,对两种不同阵列排布下,不同形状和不同位置的通透型缺陷进行RAPID层析成像算法仿真验证,发现环形阵列成像效果优于平行阵列的规律。然后,介绍了导波散射原理。通过对Lamb波与圆形、正方形、菱形、等边三角形四种不同类型通透缺陷作用时的散射特性进行分析,绘制出不同缺陷的周向散射图,总结了Lamb波对不同形状缺陷的周向散射规律,发现不同形状缺陷的周向散射图有明显的差异,对缺陷的形状进行定量化评估。最后,通过实验对电磁超声Lamb波RAPID层析成像算法和散射成像方法的缺陷成像有效性进行验证。

李可[7](2019)在《无轴承异步电机建模及其高性能运行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轴承异步电机(Bearingless Induction Motor,BIM)是一种结合了磁轴承与高速电机的新型电机。近十年来,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现代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BIM结构和相关控制策略得到了迅猛发展和完善,在高速精密机械加工、机电电池、特种机器人、生命科学、半导体制造等领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意义。与其它电机相比,BIM具有结构简单、运行方便、成本低廉、使用维护方便、高运行效率、无摩擦、无磨损、高精度等一系列优点,成为了当今无轴承技术研究范围内的热点之一。为了进一步解决BIM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实现BIM在高速超高速环境下运行和运行成本的节约,本文对其悬浮原理、数学模型、有限元优化、非线性磁链建模、自抗扰控制器、无速度传感器运行、无位置传感器运行、数字控制系统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具体所研究的内容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根据电机原理介绍相关BIM悬浮力机理,详细推导了麦克斯韦力和洛伦兹力的数学公式,建立了转子偏心与不偏心时的BIM数学模型。同时,对BIM基于Maxwell有限元进行参数化建模,针对BIM运行效率和稳定悬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将磁楔添加到定子槽的有效解决方案,并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2.针对BIM磁链、转矩绕组电流、悬浮绕组电流以及转子的偏心距离之间的非线性特性关系,为了准确反映该电机的实际特性,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灰狼算法优化的(Grey Wolf Optimizer 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s,GWO-LSSVM)的磁链非线性建模方法。通过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建立磁链与转矩绕组电流、悬浮绕组电流以及转子的偏心距离之间的非线性模型,针对该模型下得到的磁链与实际磁链的误差的问题,运用GWO对LSSVM的最优核参数和正则化参数进行优化,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在减小计算时间的同时也使所获得的磁链模型更加精准。3.针对BIM多变量、非线性、强耦合等特点,为了实现对BIM的稳定和精确控制,提出了一种基于自抗扰(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ADRC)的BIM控制策略。该控制系统运用扩张观测器(Extended State Observer,ESO)的两通道补偿结构来修改原有系统模型,使非线性和不确定系统近似为线性化和确定性。通过使用ESO实时估计系统的总干扰,并使用ADRC对干扰及时补偿。针对系统的动态性能和不确定的抗干扰鲁棒性,提出了基于空间矢量调制(Space Vector Modulation,SVM)的直接转矩控制(Direct Torque Control,DTC)和直接悬浮力控制(Direct Suspension Control,DSFC)的方法,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仿真,该方法可以消除稳态跟踪误差,以获得良好的抗干扰性能。4.针对BIM无速度传感控制与无径向位移传感控制的需要,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System,MRAS)的速度与位移识别的方法。在BIM无速度控制方面,将BIM旋转部分的瞬时无功功率Qref和稳定功率Qest分别应用于参考模型和可调模型,通过PI控制器进行转速识别,并利用波波夫超稳定定理对系统稳定性进行证明。在BIM无位置控制方面,将稳定状态时悬浮绕组的电流作为参考模型和可调模型,通过PI控制器实现位移辨识,并利用波波夫超稳定定理对系统稳定性进行证明,为了提高系统整体的动态性,将其运用于直接悬浮力控制。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仿真,该种方法具有就较高的速度与位置识别精度,并忽略饱和积分与定子电阻识别等问题,同时具有良好的位移跟踪能力、温度稳定性好、噪声小和线性化范围大等诸多优点。5.针对BIM控制系统中使用电流调节型脉宽调制(Current Regulated Pulse Width Modulation,CRPWM)逆变器实现转速控制和位移控制的诸多缺点,提出了基于空间电压矢量脉宽调制(Space Vector Pulse Width Modulation,SVPWM)的BIM矢量控制策略,对BIM转矩和悬浮绕组分别增加了电流内环,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控制性能。构建了TMS320F2812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为核心的BIM数字控制系统,设计了相关控制板电路、径向位移接口电路、电流型号反馈电路、光电编码接口电路,并在这个实验平台上面对BIM转速和悬浮系统进行实验,最后给出了实验波形并分析了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基于SVPWM算法的数字控制系统能实现BIM的稳定运行,并且具有良好的动、静态特性。

王晓飞[8](2019)在《基于原子磁力计的磁共振样品微弱磁场测量》文中指出随着激光光谱学和量子光学研究的发展,原子与激光相互作用的一系列非线性光学现象被重新认识,利用这些新的物理现象实现的原子磁力计可对磁场进行高精度、高灵敏度的测量。随着原子磁力计发展到飞特斯拉水平,作为一种可与超导量子干涉仪(Superconducting quantum interference device,SQUID)相媲美的超灵敏磁场探测器,原子磁力计已经应用到微弱磁场测量的研究中,并且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原子磁力计基于极化原子自旋的相干进动来探测磁场,在医学、核磁共振、爆炸物探测和基础物理研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波谱能无损地探测分子的结构和动力学等信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医学研究中。传统的磁共振谱仪用射频感应线圈来获得原子核的磁共振信号,实验通常在高磁场中进行,为了获得高灵敏和高分辨的磁共振谱,磁共振谱仪通常向更高磁场方向发展。然而,为实现高磁场,传统核磁共振需要大的、不可移动的、昂贵的超导磁体,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项技术的使用。磁共振技术已经在高场区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可以使用原子磁力计替代传统射频感应线圈,将磁共振扩展到零场-低场领域。本论文提出了原子磁力计的设计实现方案,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的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对零场-低场谱仪设计实现以及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本文详细介绍了非偶合型磁共振样品的低场磁共振信号的获取方法,实验上对低场磁共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实现了基于低场磁共振的稳恒磁场测量。本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设计实现了原子磁力计装置,并对其进行功能测试。研究过程中实现了基于铷原子的非线性磁光旋转(Nonlinear magneto-optical rotation,NMOR)磁力计和无自旋交换弛豫(Spin exchange relaxation free,SERF)磁力计。针对NMOR磁力计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材料甄别的问题,以便为仪器搭建的选取材料。高灵敏的SERF磁力计是零场-低场谱仪的核心部件,其需要工作在“高温低场”的环境,针对“高温”设计制作了高性能的无磁加热系统,可实现加热精准控制(≤0.1℃)并经过高温221℃测试;针对“低场”设计制作了高性能的磁场屏蔽-补偿系统,包括磁屏蔽和磁场补偿线圈,其中磁屏蔽MS-S的磁噪声为17.3 fT/Hz1/2,磁屏蔽MS-L的磁噪声为6.7 fT/Hz1/2,掌握了原子磁力计的磁屏蔽设计的关键技术。通过对原子磁力计功能测试,获得了线宽为4.9 nT的特征信号,磁力计磁场灵敏度达到了 33 fT/Hz1/2。根据测试结果进行了噪声分析,以便评估仪器的性能。(2)设计实现了零场-低场谱仪,并对其进行功能测试。原子磁力计和进样装置联调应用,实现了零场-低场谱仪的研制。具体来讲,使用SERF磁力计作磁场探头,为了扩展磁力计的应用范围,设计制作了多种进样装置,包括制作的侧位进样装置和流动进样装置,具有定向传送功能的定位进样装置,以及检测样品所产生磁化矢量的旋转进样装置。使用这些进样装置将样品送入磁屏蔽内的探测区域,进行探测。可实现样品的磁性鉴别、低场磁共振研究、原位稳恒磁场测量、磁共振样品的弛豫性能研究等,来获取一些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3)利用零场-低场谱仪,实现了磁共振样品的低场磁共振研究。在保证磁屏蔽性能的情况下,对磁屏蔽进行了特殊的开孔设计,以便将零场-低场谱仪应用于低场磁共振研究。独特的开孔结合螺线管线圈提供的进动磁场,使用侧位进样装置把磁共振样品送入磁敏感区域,从而实现样品微弱磁场探测。实验上实现了单次采样的质子和氟核的磁共振时域信号测量,时域信号的细节图接近震荡衰减信号。在施加~μT的进动磁场情况下,原子磁力计依然可以探测到磁共振的时域信号。测量不同进动磁场下,富含质子的样品的磁共振信号,根据进动磁场与拉莫尔进动频率成正比关系,确认此信号为SERF磁力计获取的磁共振时域信号。实验证明了利用螺线管提供进动磁场的优越性,而螺线管的应用得益于磁屏蔽的开孔设计,这也证明了磁屏蔽MS-S设计的合理性,从而间接印证磁屏蔽MS-L设计的有效性。鉴于质子和氟核的低场磁共振实验,还测量了丙酮与六氟苯混合溶液作为磁共振样品中的质子和氟核的磁共振时域信号。(4)稳恒磁场的测量,可以应用在检测地球磁场的长期变化,探测古岩石磁性,也可作为材料磁性甄别专利的扩展即进行材料的磁性定量测量。基于低场磁共振,开展了稳恒磁场测量的研究,通过测量核自旋进动频率来获得稳恒磁场强度。具体来讲,使用原子磁力计探头探测核自旋旋进产生的变化磁场,使用样品管内的样品“感知”稳恒磁场,通过这种间接方法可以用核自旋来测量静磁场,从而实现稳恒磁场测量。螺线管内部产生的磁场具有均匀性以及外部漏磁小的特点,使用螺线管提供进动磁场,对样品分别施加正向进动磁场和反向进动磁场分别获得磁共振信息。根据矢量场的叠加原理,内部剩余磁场与螺线管产生的磁场在样品所在位置叠加,获得叠加磁场的磁共振信息,实现稳恒剩余磁场测量。使用这种方法测量了磁屏蔽内轴向剩余磁场的大小约为235 pT,方向为泵浦光传播方向。通过探测质子和氟核的核磁共振信号,实现了一种核自旋共磁力计,这也可以用于稳恒弱磁场测量。本论文还讨论了用小型化的原子磁力计传感器(MAMS)进行稳恒磁场测量的可能性。本文实现了基于铷(Rb)原子的SERF磁力计,其探测灵敏度为33 fT/Hz1/2,实现的SERF磁力计已经用于了磁共振样品的微弱磁场测量。原子磁力计与进样装置结合,完成了质子和氟核的磁共振信号测量,并且基于低场磁共振进行了稳恒磁场测量。从而实现了零场-低场谱仪功能,为磁共振波谱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将磁共振研究从传统的高场扩充至低场甚至于零场范围。同时,本文实现的仪器也可为核磁共振陀螺仪以及无磁屏蔽的原子磁力计提供了研究平台,其中核磁共振陀螺仪可用于精密定位和导航,无磁屏蔽的原子磁力计可用于磁异常测量。

戴明[9](2019)在《磁声电导率成像检测系统设计及应用》文中认为早期诊断对于癌症的防治具有重要作用。在癌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尽管其形态结构并未发生明显改变,但其内部的电荷量和电荷的空间分布已发生一定变化,从而导致组织的电导率特性发生改变。因此,对组织内电导率的检测有望为肿瘤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磁声电成像(Magneto-acousto-electrical Tomography,MAET)是一种新型的成像技术,可用于探测在体组织的电导率分布。其成像原理是对放置于静磁场的生物组织施加超声激励,使组织内部产生振动并切割磁感线,从而在洛伦兹力作用下形成内部电流源,通过贴于组织表面的电极接收电信号,并根据电导率重建算法获得组织内电导率分布。该成像方法具有实时、在体、非侵入式检测等优势。然而目前超声激励所产生的组织振动幅度很小,电极两端仅能检测到微伏级磁声电信号。而由探头瞬时激励引起的电磁干扰信号能达毫伏级,由界面反射引起的电磁干扰信号强于磁声电信号,且磁声电信号易受接触阻抗、外界噪声等干扰。因此现有磁声电检测系统往往存在检测信噪比不高、电导率检测分辨率差和无法定量获得生物组织内电导率分布等问题。基于此,本论文围绕磁声电成像系统构建及应用,重点解决检测系统的抗外界噪声和电磁干扰等问题,并探讨了线性扫频时宽、多点聚焦、激励频率和短脉冲个数等对电导率检测分辨率的影响。本论文主要开展的研究工作如下:1.抗外界噪声和电磁干扰的磁声电成像系统构建及方法研究。采用去除电磁干扰及外界噪声信号的诸多有效方法,设计并搭建基于线性调频激励的磁声电检测系统及基于短脉冲激励的磁声电检测系统来实现样本电导率非连续区域的测量。通过大量实验验证了改进方法的有效性及磁声电检测系统的准确可重复测量性,并提出提高电导率检测分辨率的若干方法。2.基于线性调频及多点聚焦的磁声电成像系统构建及方法研究。针对探头瞬时激励功率大,探头聚焦点对磁声电幅值影响较大,电导率检测准确度不高,率先提出基于多点聚焦的线性调频磁声电成像方法。为避免探头瞬时激励功率大,采用线性调频chirp信号作为激励源,通过实验验证了线性扫频理论的正确性,并验证了线性扫频时宽是影响电导率分辨率的主要参数。为克服探头聚焦点对磁声电幅值影响,提出采用在Z轴方向步进电子聚焦激励的多点聚焦方法来提高电导率检测分辨率。相比单点聚焦B扫描成像方法,多点聚焦B扫描成像方法具有更好成像分辨率。此外还对猪肉离体组织进行了电导率B扫描成像,获得了猪肉组织轮廓。3.短脉冲磁声电分布重建方法及其B扫描重建方法研究。针对现有磁声电成像方法难以获得组织内电导率分布,提出短脉冲磁声电分布重建方法及其B扫描重建方法。首先,基于COMSOL数值仿真数据及实测磁声电数据展开电导率分布重建过程的验证。通过对接收到的磁声电信号与探头声压信号进行解卷积来实现电导率相对分布的重建。通过对内嵌高浓度仿体进行数值仿真实验,验证了基于短脉冲磁声电检测理论及方法的正确性。其次通过对均匀仿体,拉高均匀仿体,分层均匀仿体及猪肉离体组织进行电导率准确性测试及分辨率测试实验,证明短脉冲磁声电检测方法及一维磁声电导率分布重建方法是正确且可行的。最后对猪肉离体组织进行电导率B扫描实验,获得了猪肉组织轮廓。总之,通过以上研究,本论文已成功搭建了基于多点聚焦及线性调频激励的磁声电检测系统及基于短脉冲激励的磁声电检测系统。初步解决了磁声电信号信噪比差,单点聚焦成像分辨率不高,一维电导率分布重建及B扫描难以实现等问题。本论文对磁声电成像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为磁声电成像的系统构建及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程守华[10](2019)在《量子场论的实在论研究》文中提出量子场论的实在论研究在国内属于空白领域。国际上近十年,量子场论的哲学研究逐渐如火如荼,集中在实在论和反实在论在微扰论的重正化技巧的哲学解释上,解决发散困难的多种理论构造上的竞争关系,定域性和非定域性的关系上。本文就以上几方面撰写了量子场论的发展简史、概念体系和数学形式以及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历史传统带来的哲学见解,进而构筑语境实在论的量子场论哲学。并创新性的提出模态实在和结构实在融合基础上的跨语境共享共生实在论。论文运用了逻辑方法、实验证实方法和语境方法。绪论介绍了国际上量子场论实在论的研究状况。主要就关系实在论、要素实在论、实体实在论、结构实在论和语义研究的特征进行综述。并简介了数学和经验之间的多样化层次性的冲突。第一章就发散困难引起的非充分决定性论题进行语境实在论的解释,指出次论题的本质是数学和经验的关系问题。第三章,继续第二章的数学和经验之间的表征关系指出,定域性难题,数学表征物理研究对象的表征是根本难题。第四章,运用模态逻辑和模糊模态逻辑指出物理世界的动态性。第五章,指出量子拓扑场论是对定域性和非定域性难题的多样数学进路的统一,第六章给出跨语境的实在论解释。结束语提出跨语境共享共生实在论,为人机共生、人机交互技术和新材料的研发提供了哲学理论解释。为实在论提出一元论的辩护。本文的理论创新是,首次提出跨语境共享共生实在论,给出物质和意识统一的数学统一和逻辑统一表述。方法论创新:全面移植语境方法论到量子场论的实在论研究中。社会科学技术应用价值创新:为当今的量子计算机的设计新材料的量子计算的数学计算指出新的出路。

二、洛仑兹矩阵变换及对Gron理论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洛仑兹矩阵变换及对Gron理论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污染气体红外光谱被动遥测系统中探测器响应及仪器线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光谱订正方法发展
        1.2.1 国外光谱数据处理方案
        1.2.2 国内光谱数据处理方案
    1.3 本文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文章基本结构
第二章 大气污染光谱辐射测量原理
    2.1 红外光谱辐射计基础原理
        2.1.1 干涉数据与光谱复原
        2.1.2 干涉数据原理及仿真
        2.1.3 相位误差原理及校正
        2.1.4 仪器线型与切趾函数
    2.2 大气辐射传输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探测器响应分析及校正
    3.1 探测器响应原理
    3.2 探测器非线性响应仿真及校正
        3.2.1 二阶非线性响应分析
        3.2.2 三阶非线性响应分析
        3.2.3 梯度下降法校正非线性响应
    3.3 红外光谱辐射计辐射定标方法
        3.3.1 绝对辐射定标
        3.3.2 复数绝对辐射定标
        3.3.3 多点绝对辐射定标
        3.3.4 绝对辐射定标实验
    3.4 探测器非线性响应校正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仪器线型函数分析及波数校正
    4.1 仪器线型函数原理及误差分析
        4.1.1 仪器线型函数原理
        4.1.2 有限视场效应
        4.1.3 离轴效应与离焦效应
        4.1.4 探测器相对位置
        4.1.5 动镜失准直及衍射
    4.2 污染气体吸收截面计算及仿真方法
        4.2.1 Beer-Lambert定律
        4.2.2 吸收截面
        4.2.3 透过率计算
    4.3 仪器线型函数仿真及校正方法
    4.4 波数校正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外场实验研究
    5.1 污染气体模拟排放实验
        5.1.1 实验方法与数据
        5.1.2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5.2 民航发动机尾气遥测实验
        5.2.1 实验方法与数据
        5.2.2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5.3 战斗机发动机尾焰遥测实验
        5.3.1 战斗机发动机辐射定标实验
        5.3.2 战斗机发动机遥测实验
        5.3.3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2)电力系统混沌振荡的分析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电力系统混沌理论介绍
    2.1 引言
    2.2 混沌简介
    2.3 电力系统数学模型
    2.4 混沌的控制方法
    2.5 小结
3 二阶电力系统混沌振荡的分析与控制
    3.1 引言
    3.2 混沌特性分析
    3.3 混沌振荡控制
    3.4 仿真验证与分析
    3.5 小结
4 含有励磁限制的电力系统混沌振荡的分析与控制
    4.1 引言
    4.2 混沌特性分析
    4.3 混沌振荡控制
    4.4 仿真验证与分析
    4.5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电动汽车轮毂电机偏心问题与主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2 外转子永磁同步轮毂电机数学模型与路面激励对电机气隙的影响
    2.1 外转子永磁同步轮毂电机结构原理与数学模型
    2.2 路面激励对轮毂电机气隙的影响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外转子永磁同步轮毂电机电磁场理论计算与仿真分析
    3.1 外转子永磁同步轮毂电机气隙磁场解析建模与分析
    3.2 无偏心下外转子永磁同步轮毂电机电磁力解析建模
    3.3 气隙偏心下永磁同步轮毂电机电磁力解析建模与分析特性分析
    3.4 外转子永磁同步轮毂电机不平衡磁拉力解析建模
    3.5 外转子永磁同步轮毂电机气隙磁场与电磁力有限元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偏心对永磁同步轮毂电机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4.1 电磁力激励下永磁同步轮毂电机转子动力学特性分析
    4.2 永磁同步轮毂电机定转子系统振动特性分析条件
    4.3 基于Simulink环境下的永磁同步轮毂电机定转子系统振动响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永磁同步轮毂电机气隙偏心补偿主动控制研究
    5.1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方法介绍
    5.2 基于主动控制的轮毂电机不平衡补偿控制机理
    5.3 基于主动控制的永磁同步轮毂电机控制模型
    5.4 补偿控制系统方案模型建立与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

(4)储罐底板表面缺陷电磁超声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磁超声机理研究现状
        1.2.2 电磁超声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磁超声检测原理
    2.1 引言
    2.2 电磁超声换能机理
        2.2.1 换能机理概述
        2.2.2 洛伦兹力换能机理
        2.2.3 磁致伸缩力换能机理
    2.3 电磁超声理论模型
        2.3.1 控制方程
        2.3.2 瞬态磁场方程及电流密度
        2.3.3 电磁超声激发模型
        2.3.4 电磁超声接收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磁超声激发有限元分析
    3.1 引言
    3.2 电磁超声换能器激励线圈设计
    3.3 钢板电磁超声激发有限元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磁超声激发实验
    4.1 引言
    4.2 电磁超声激励线圈阻抗匹配
        4.2.1 电磁超声换能器最佳阻抗影响因素分析
        4.2.2 阻抗匹配电容计算
    4.3 实验系统设计
        4.3.1 电磁超声激发实验系统
        4.3.2 激励模块
        4.3.3 接收模块
    4.4 电磁超声Lamb波激发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磁超声缺陷检测影响因素仿真分析
    5.1 引言
    5.2 槽型缺陷超声峰值影响因素分析
        5.2.1 槽形缺陷深度对超声峰值的影响
        5.2.2 槽形缺陷宽度对超声峰值的影响
    5.3 腐蚀缺陷深度对超声峰值的影响
    5.4 缺陷在上下表面对于超声峰值的影响
    5.5 板厚变化对于超声峰值的影响
    5.6 线圈提离值变化对于超声峰值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钢板电磁超声缺陷检测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缺陷设置及实验布局
    6.3 钢板上表面缺陷检测实验
    6.4 钢板下表面缺陷检测实验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成果及荣誉
致谢

(5)伽玛暴中微子物质效应和相干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伽玛暴宇宙学的简要回顾
    1.2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安排
第2章 理论框架
    2.1 中微子振荡理论
    2.2 伽玛暴辐射模型
        2.2.1 热火球模型
        2.2.2 磁射流(Magnetic jet)模型
        2.2.3 内激波模型
    2.3 中微子衰变模型——正序与反序质量谱
第3章 热火球模型中的非绝热中微子振荡
    3.1 研究背景
    3.2 数值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微子在引力透镜系统中的振荡
    4.1 理论介绍
    4.2 数值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附录A
    A1.中微子混合理论
    A2.中微子在引力场中的传播
        A2.1 径向传播
        A2.2 非径向传播
        A2.3 在引力透镜系统中传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论文发表
    学术会议

(6)用于铝板缺陷检测的电磁超声Lamb波成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磁超声Lamb波检测技术
        1.2.2 Lamb波层析成像方法的研究现状
        1.2.3 超声导波散射成像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安排
第二章 电磁超声Lamb波换能器设计
    2.1 引言
    2.2 Lamb波的基本理论
        2.2.1 Lamb波的概念
        2.2.2 Lamb波的频散特性
    2.3 电磁超声换能器工作机理
        2.3.1 交变电流产生洛伦兹力的理论模型
    2.4 洛伦兹力激发Lamb波的解析模型
    2.5 接收端Lamb波的解析模型
    2.6 电磁超声Lamb波换能器设计
        2.6.1 电磁超声Lamb波换能器线圈设计方法
        2.6.2 电磁超声Lamb波换能器线圈参数设计
        2.6.3 线圈宽度
        2.6.4 最内线圈半径
        2.6.5 全向双线圈结构参数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铝板缺陷的电磁超声Lamb波层析成像方法
    3.1 引言
    3.2 激励信号的确定
    3.3 换能器的阵列结构
    3.4 椭圆概率定位原理
    3.5 基于小波时频变换走时提取方法
    3.6 Lamb波缺陷检测概率重构算法
    3.7 电磁超声Lamb波三维时域分析
    3.8 RAPID层析成像仿真
        3.8.1 左右平行阵列RAPID层析成像仿真
        3.8.2 成像网格精度对成像效果的影响
        3.8.3 阈值对成像效果的影响
        3.8.4 环形阵列RAPID层析成像仿真
        3.8.5 换能器路径选择法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磁超声Lamb波散射成像方法
    4.1 引言
    4.2 导波散射原理
    4.3 电磁超声Lamb波与缺陷散射作用仿真
        4.3.1 电磁超声Lamb波与圆形缺陷散射特性分析
        4.3.2 电磁超声Lamb波与正方形缺陷散射特性分析
        4.3.3 电磁超声Lamb波与菱形缺陷散射特性分析
        4.3.4 电磁超声Lamb波与等边三角形缺陷散射特性分析
    4.4 电磁超声阵列散射成像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铝板缺陷检测实验
    5.1 引言
    5.2 实验仪器介绍
    5.3 平行式阵列层析成像实验研究
        5.3.1 实验方案
        5.3.2 实验结果分析
    5.4 环形阵列层析成像实验研究
        5.4.1 实验方案
        5.4.2 实验结果分析
    5.5 导波散射成像实验研究
        5.5.1 实验方案
        5.5.2 实验结果分析
    5.6 误差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无轴承异步电机建模及其高性能运行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无轴承电机概述
        1.1.1 无轴承电机研究背景
        1.1.2 无轴承电机发展状况
        1.1.3 无轴承电机工业应用
    1.2 BIM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2.1 BIM研究现状
        1.2.2 BIM控制技术
        1.2.3 BIM发展趋势
    1.3 本文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无轴承异步电机的数学模型与有限元分析
    2.1 引言
    2.2 BIM悬浮基本原理
    2.3 BIM悬浮力分析
        2.3.1 洛伦兹力
        2.3.2 麦克斯韦力
    2.4 BIM数学模型
        2.4.1 电机旋转部分数学模型
        2.4.2 电机悬浮力部分数学模型
        2.4.3 BIM运动方程
    2.5 基于Maxwell有限元参数化建模
        2.5.1 参数化建模定义
        2.5.2 Maxwell参数化建模的类型与意义
        2.5.3 BIM基于Maxwell有限元计算模型
    2.6 基于有限元的BIM优化设计
        2.6.1 BIM的磁楔设计
        2.6.2 BIM效率分析
        2.6.3 BIM悬浮力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轴承异步电机非线性磁链建模
    3.1 引言
    3.2 BIM非线性磁链建模分析
    3.3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回归理论
        3.3.1 统计学习理论
        3.3.2 支持向量机回归
        3.3.3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回归
    3.4 BIM磁链的GWO-LSSVM模型
        3.4.1 GWO优化算法
        3.4.2 GWO-LSSVM磁链模型
    3.5 基于GWO-LSSVM的建模
        3.5.1 GWO-LSSVM预测效果
        3.5.2 GWO-LSSVM非线性磁链建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轴承异步电机自抗扰控制运行研究
    4.1 引言
    4.2 BIM自抗扰控制器设计
        4.2.1 BIM悬浮方向控制器
        4.2.2 BIM速度转矩控制器
    4.3 基于空间矢量调制的直接转矩控制
        4.3.1 SVM-DTC控制系统组成
        4.3.2 参考电压矢量的合成
        4.3.3 空间电压矢量调制
    4.4 DSFC控制理论研究
        4.4.1 DSFC基本理论
        4.4.2 DSFC算法
    4.5 基于自抗扰的BIM直接转矩和悬浮力控制系统设计
        4.5.1 悬浮方向运动仿真
        4.5.2 转速控制器仿真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MRAS的无速度无位置传感器矢量控制研究
    5.1 引言
    5.2 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的基本原理
    5.3 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的BIM闭环控制速度辨识
        5.3.1 基于转子磁链模型的PI自适应速度辨识
        5.3.2 基于反电动势模型的PI自适应速度辨识
        5.3.3 基于无功功率模型的PI自适应速度辨识
        5.3.4 基于无功功率模型转速辨识系统的稳定性证明
        5.3.5 基于无功功率MRAS的无速度传感器转子磁场定向控制系统
        5.3.6 仿真与证明
    5.4 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的BIM闭环控制位置辨识
        5.4.1 基于MRAS的转子径向位移无传感控制系统
        5.4.2 基于MRAS的悬浮力直接控制系统
        5.4.3 仿真与证明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BIM数字控制系统实验研究
    6.1 BIM控制方法研究
        6.1.1 BIM常见的控制方法
        6.1.2 基于SVPWM的 BIM控制方法
    6.2 基于SVPWM的控制策略
    6.3 BIM数字控制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6.3.1 数字信号处理芯片
        6.3.2 控制板电源电路设计
        6.3.5 电流信号反馈电路设计
        6.3.6 光电编码接口电路设计
        6.3.7 驱动系统电路设计
    6.4 BIM数字控制系统软件实现
        6.4.1 主程序
        6.4.2 中断服务子程序
        6.4.3 转速环调节子程序
        6.4.4 位置环调节子程序
    6.5 实验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基于原子磁力计的磁共振样品微弱磁场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原子磁力计的研究进展
        1.1.2 原子磁力计简介
        1.1.3 原子磁力计的应用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与文章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背景
    2.1 原子磁力计原理
        2.1.1 原子能级
        2.1.2 原子极化的建立
        2.1.3 原子极化的探测
        2.1.4 自旋弛豫
        2.1.5 原子磁力计的响应
        2.1.6 磁力计的基本灵敏度
        2.1.6.1 自旋投影噪声
        2.1.6.2 光子散粒噪声
        2.1.6.3 Light-Shift噪声
    2.2 核磁共振原理
        2.2.1 核自旋态
        2.2.2 算符
        2.2.3 密度矩阵
        2.2.4 磁共振相关的哈密顿量
        2.2.5 高场和零场能量本征态
        2.2.6 量子态演化
        2.2.7 零场和低场的定义
        2.2.8 磁共振信号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原子磁力计的设计与实现
    3.1 原子磁力计
        3.1.1 NMOR磁力计
        3.1.2 SERF磁力计
    3.2 无自旋交换弛豫机制
    3.3 原子蒸气泡加热
        3.3.1 原子蒸气密度与温度关系
        3.3.2 加热方法分类
        3.3.2.1 电加热
        3.3.2.2 气体加热
        3.3.2.3 激光加热
        3.3.3 加热系统的设计制作
    3.4 磁场屏蔽-补偿系统
        3.4.1 磁场被动补偿—磁屏蔽
        3.4.2 磁屏蔽的设计制作
        3.4.2.1 磁屏蔽MS-S的设计制作
        3.4.2.2 磁屏蔽MS-L的设计制作
        3.4.3 磁场主动补偿—磁场补偿线圈
        3.4.4 磁场补偿线圈的设计制作
    3.5 原子磁力计的选材方法
    3.6 原子磁力计的测试
    3.7 噪声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零场-低场谱仪的设计与实现
    4.1 零场-低场谱仪简介
    4.2 进样装置
        4.2.1 侧位进样装置
        4.2.2 定位进样装置
        4.2.3 流动进样装置
        4.2.4 旋转进样装置
    4.3 脉冲线圈
    4.4 样品的预极化与绝热传送
    4.5 样品磁场的标定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磁共振样品的低场磁共振
    5.1 低场磁共振实验简介
    5.2 磁屏蔽开孔设计
    5.3 低场磁共振测量方法
    5.4 低场磁共振的测量及数据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低场磁共振的稳恒磁场测量
    6.1 稳恒磁场测量简介
    6.2 稳恒磁场测量方法
    6.3 稳恒磁场的测量及数据分析
    6.4 磁场分布的测量方法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7.2.1 零场-低场J偶合研究
        7.2.2 生物磁场研究
        7.2.3 核磁共振陀螺仪
        7.2.4 无磁屏蔽罩原子磁力计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磁声电导率成像检测系统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言
    1.1 组织电特性及研究意义
        1.1.1 生物组织电学特性及其生物电流
        1.1.2 生物组织电学特性及其病理关系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1.1.4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电导率成像研究现状及发展历程
        1.2.1 电导率测量方法发展概述
        1.2.2 电导率检测方法分类
        1.2.3 传统电阻抗成像
        1.2.4 与磁共振成像技术结合的电阻抗成像
        1.2.5 广义磁声成像
    1.3 磁声电导率成像优势
    1.4 磁声电导率成像方法进展
    1.5 本论文研究问题、进展及主要工作
    1.6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1.7 本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磁声电导率成像理论研究
    2.1 磁声电导率成像原理
    2.2 电场源产生机理
    2.3 声场正问题
    2.4 基于互易定理的磁声电成像理论
    2.5 基于线性调频磁声电成像研究
        2.5.1 磁声电原理及线性调频理论
        2.5.2 基于多点聚焦的磁声电成像理论
    2.6 基于短脉冲激励的磁声电成像研究
        2.6.1 一维坐标系中磁声电理论推导
        2.6.2 柱面三维坐标系中磁声电理论推导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磁声电导率成像检测集成平台设计及实现
    3.1.基于线性扫频CHIRP激励的磁声电成像集成检测平台设计
        3.1.1 硬件设计
        3.1.1.1 实验平台总体设计
        3.1.1.2 激励部分设计
        3.1.1.3 三维运动平台
        3.1.1.4 触摸控制系统APP设计
        3.1.1.5 扫描激励方式设计
        3.1.1.6 静磁场装置
        3.1.1.7 Verasonics系统
        3.1.1.8 任意波形信号发生器及Chirp信号的产生
        3.1.1.9 功率放大器
        3.1.2 数据采集及后信号处理
        3.1.2.1 电磁屏蔽处理
        3.1.2.2 磁声电信号检测
        3.1.2.3 Verasonics系统数据采集过程
        3.1.2.4 数字信号处理
        3.1.3 系统软件设计
    3.2.基于短脉冲激励的磁声电集成检测平台设计
        3.2.1 硬件设计
        3.2.1.1 实验平台总体设计
        3.2.1.2 检测电极设计
        3.2.1.3 小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2.1.4 微弱信号多级放大
        3.2.1.5 滤波器设计及噪声去除
        3.2.1.6 磁声电数据采集及存储
        3.2.1.7 电磁屏蔽处理
        3.2.1.8 探头声场仿真
        3.2.2 获得高信噪比磁声电信号的方法
        3.2.3 数据采集及后信号处理
    3.3 测试仿体制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单点聚焦成像及多点聚焦成像方法研究
    4.1.线性扫频理论验证
    4.2.单点聚焦B扫描成像
        4.2.1 两层电导率变化界面均匀仿体测试实验
        4.2.2 四层电导率变化界面均匀仿体测试实验
    4.3.线性扫频时宽对电导率成像分辨率的影响
    4.4.NaCl浓度对电导率幅值影响实验
        4.4.1电导率测试实验
        4.4.2 电导率幅值与NaCl浓度关系
    4.5.不同材料均匀仿体电导率实验
    4.6.单点聚焦对成像的影响
    4.7.多点聚焦成像
        4.7.1 多点聚焦成像准确性测试
        4.7.2 多点聚焦电导率B扫描成像
    4.8.猪肉离体组织成像实验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短脉冲激励磁声电导率成像研究
    5.1.仿真研究
        5.1.1 仿真软件介绍
        5.1.2 两层电导率变化均匀仿体一维磁声电COMSQL仿真
        5.1.3 内嵌高电导率仿体磁声电COMSOL仿真及B扫描实验
    5.2.实验研究
        5.2.1 磁声电信号的检测及验证
        5.2.2 均匀仿体实验
        5.2.3 不同探头激励实验
        5.2.4 不同Cycle数激励实验
    5.3.磁声电检测前端的改进和完善
    5.4.在深度方向磁声电幅值测试实验
    5.5.短脉冲激励电导率B扫描成像算法及其分辨率实验
    5.6.短脉冲激励个数及频率对成像分辨率的影响
    5.7.一维电导率分布重建方法研究
        5.7.1 电导率COMSOL仿真验证
        5.7.2 电导率分布重建过程
    5.8.猪肉离体组织电导率B扫描实验
    5.9.基于多阵元线阵电子聚焦探头的磁声电成像研究
    5.10.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量子场论的实在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选题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国外研究现状
    4.论文思路
    5.应用价值
    6.创新之处
第一章 量子场论发展简史、概念体系和数学形式体系
    1.1 量子场论的发展历史
        1.1.1 量子场论的发展脉络
        1.1.2 量子场理论经验预言: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
        1.1.3 量子场论的数学语言:拉格朗日函数
        1.1.4 结语
    1.2 三种数学形式
        1.2.1 三种通往量子场论的数学途径
        1.2.2 量子场论的数学竞争与走向
    1.3 量子场论的概念体系
        1.3.1 “场粒二象性”
        1.3.2 “一次量子化”与“场量子化”
        1.3.3 重整化
        1.3.4 真空或基态
        1.3.5 拓扑斯和量子拓扑
    1.4 量子场论的实在论研究主要观点
        1.4.1 实体实在论
        1.4.2 多维度的量子场论实在论
        1.4.3 自然主义的实在论
        1.4.4 实践整体下的语境实在论
        1.4.5 结语
第二章 重整化技巧的语境分析
    2.1 重整化理论的历史和概念基础
        2.1.1 临界现象中的物理洞见:重整化群方程的定点解
        2.1.2 度规不变性和重整化群方法
    2.2 重整化技巧的数学形式
        2.2.1 重整化技巧及语境
        2.2.2 不同结构的重整化语境
        2.2.3 重整化群的构造及其语境
        2.2.4 重整化技巧的经验性
        2.2.5 小结
    2.3 重整化与非充分决定性命题
        2.3.1 量子场论语境下的非充分决定性论题的提出
        2.3.2 量子场论的非充分决定性内涵
        2.3.3 量子场论的非充分决定性症结
        2.3.4 结构实在论的回应
        2.3.5 小结
第三章 可能世界、模态及代数量子场论
    3.1 量子场论的模态解释
        3.1.1 Dieks的量子场论的模态解释
        3.1.2 移植量子力学的模态解释
        3.1.3 分离性和退相干的模态解释
    3.2 Rob Clifton 的量子场论的模态解释
        3.2.1 量子力学模态解释
        3.2.2 模态解释的非原子版本和原子版本
        3.2.3 联合概率解释
    3.3 量子场论的模态解释的方法论特征
        3.3.1 对量子力学模态解释的继承和发展
        3.3.2 两种定域方法的局限性
        3.3.3 模态解释的实在论特征
        3.3.4 小结
第四章 非定域性论题的语境论分析
    4.1 非定域性论题的起源
        4.1.1 产生语境:非相对论量子力单个粒子系统的玻恩概率解释
        4.1.2 解释语境:量子场论的模定域
        4.1.3 非定域论题的本质
        4.1.4 “真空极化”与拓扑分裂
        4.1.5 非定域性论题的意义
    4.2 模态逻辑与模糊概念分析的语境模型
        4.2.1 语境模型
        4.2.2 模态逻辑
        4.2.3 总结
第五章 量子拓扑与量子逻辑和实在的跨语境追踪的表征
    5.1 量子场论的数学统一:量子拓扑
        5.1.1 意识的量子拓扑表征
        5.1.2 量子场论中的拓扑量子计算
        5.1.3“耗散脑”的热量子场论系统的余代数模型化拓扑形式
    5.2 余代数和模态逻辑
        5.2.1 余代数
        5.2.2 余代数模态逻辑
        5.2.3“自然计算”:量子场论的“量子拓扑”计算和“耗散脑”计算的统一
    5.3 量子场论和量子场逻辑
        5.3.1 拓扑斯与量子逻辑
        5.3.2 量子拓扑学的基础结构
        5.3.3 “局部引理”和自由格的构造
    5.4 分形逻辑与量子逻辑的语境构造
第六章 量子场论的语境实在论构建
    6.1 物理学的统一之路
        6.1.1 物理数学和物理实验两个分支的历史走向和统一特征
        6.1.2 语境实在的整体性和唯一性
    6.2 代数背景中的量子场论是时空参量代数网格
        6.2.1 定域协变态与全域几何性的模同构
        6.2.2 大脑和意识
        6.2.3 高维代数的拓扑量子理论与希尔伯特态语境
结束语:跨语境的共享共生实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洛仑兹矩阵变换及对Gron理论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污染气体红外光谱被动遥测系统中探测器响应及仪器线型研究[D]. 孙永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2]电力系统混沌振荡的分析与控制[D]. 王家斌.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3]电动汽车轮毂电机偏心问题与主动控制研究[D]. 陈涛.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4]储罐底板表面缺陷电磁超声检测技术研究[D]. 周元培.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5]伽玛暴中微子物质效应和相干效应的研究[D]. 刘宽. 西南大学, 2020(01)
  • [6]用于铝板缺陷检测的电磁超声Lamb波成像方法研究[D]. 裴勇喆.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7]无轴承异步电机建模及其高性能运行控制研究[D]. 李可. 江苏大学, 2019(05)
  • [8]基于原子磁力计的磁共振样品微弱磁场测量[D]. 王晓飞.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2019(02)
  • [9]磁声电导率成像检测系统设计及应用[D]. 戴明. 深圳大学, 2019(09)
  • [10]量子场论的实在论研究[D]. 程守华. 山西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洛伦兹矩阵的变换与格隆理论的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