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桥市水资源存在问题及防治对策

大石桥市水资源存在问题及防治对策

一、大石桥市水资源存在问题及其防治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晋熙[1](2020)在《大石桥市南部新城示范区海绵城市空间格局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过程中,城市中出现了水环境污染,洪涝灾害频发,城市生态环境面临威胁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到未来的城市建设。海绵城市作为新型的城市建设发展理念,在我国大的生态城市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海绵城市能够通过对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来满足城市特定发展方式,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可以更好的解决这些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未来城市建设发展的趋势。大石桥市作为矿产资源型城市,城市内长期采矿造成的城市污染以及部分地区地形敏感造成的牤牛水现象,都是海绵建设中的极大挑战,因此要对海绵城市空间格局进行优化研究,在空间格局优化过程中解决雨洪安全问题和水环境问题。首先,对大石桥市地区以及海绵示范区的自然现状基础条件进行分析,分析其水资源现状、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示范区各类用地的径流系数,确定示范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控目标,从水量和水质两方面入手进行研究,对海绵城市建设需求进行分析。其次,对示范区现有总体规划情况进行分析确定,分析了海绵城市综合影响因素,分析了示范区水系、绿地、道路以及排水管网在总体规划中的情况,提出了问题并给出空间优化解决策略。基于对总体规划数据的提取和分析,以及结合城市现状发展因素对示范区内雨水径流水量及水质进行SWMM模拟,模拟出示范区未来城市建设可能会出现的洪涝问题以及水环境问题,确定示范区内洪涝风险点及风险区,确定重现期下污染物负荷,通过模拟结果进一步指导海绵城市的空间格局优化。最后,结合得到的模拟结果以及对总体规划情况的分析,针对洪涝问题以及水环境问题,对原有规划从城市水系空间、绿地空间、道路空间与城市地下排水管网空间四个方面进行优化研究。水系空间:基于流域管控单元划分,效法自然雨洪系统“源头减排—中途传输—末端调蓄”的构成,对海绵城市的生态排水模式进行分级,优化雨水径流生态排水过程,通过计算水系的蓄排空间水量优化整体水系布局;绿地空间:针对海绵城市目标下的绿地类型完善其量化指标,考虑与水系空间耦合关系来确定布局,根据“源头减排—中途传输—末端调蓄”确定了示范区低影响开发设施类型;道路与排水管网空间:结合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道路设计并优化了管网排布方式。再次使用SWMM模型对示范区海绵城市优化效果进行模拟评价,得出了雨水径流水量和四类污染物量均有得到削减,通过对海绵城市空间格局的优化可以打造富有山水魅力和宜居宜业的海绵城市示范区。

杜凌霄[2](2018)在《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设计手法图解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的提出基于以下1个现实问题和2个学科问题:(1)20世纪初期,城市化进入稳步发展的成熟时期,在取得城市化所带来的建设成就的同时,也导致了诸多弊端,城市河流生态问题当属其一。在城市化无法避免的前提下,如何有效简单地应对河流生态问题?这成为能否促进城市河流永续发展的主要因素。(2)20世纪30年代末期,风景园林学兴起。风景园林学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境域和户外人工境域的学科,其核心任务是保护和营造高品质的户外空间,根本使命是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1]。如何在空间设计上有效地恢复和保护人类生活所存在的户外自然境域?这成为能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因素。(3)景观生态学由现代景观学与现代生态学结合产生。现代景观学本质是空间的规划设计,而现代生态学本质是书面的生态语言。如何将书面的生态语言转化为空间的规划设计?这成为能否促进学科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以上3点问题,以实现生态修复简单有效化和生态原理空间格局化为目的,提出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设计手法图解研究。论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提出研究问题、界定研究对象、明确研究目的、梳理研究综述、表明研究方法、概述研究内容;第二章,阐述生态设计手法图解、城市河流生态修复及案例分析法的相关基础理论;第三章,确立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设计目标体系;第四章,提炼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设计手法;第五章,图解并归纳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设计手法;第六章为结论,总结及展望本研究提出的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设计手法。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采用典型个案深度解析及跨案例补充验证的方法,通过较为严密的操作步骤进行图解研究,最终提炼出较为普适性的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设计手法30条,为该类型研究提供指导。

康满生[3](2015)在《凌海市水资源现状与开发利用分析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水是地球生物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水资源是维系地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保护水资源是人类最伟大、最神圣的天职。主要阐述了凌海市水资源的现状,并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由此提出保护性建议。

邓志国[4](2015)在《大石桥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文中指出文章对大石桥市水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程度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旨在为今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区域内如何优化配置水资源提供参考。

黄晓峰[5](2015)在《盖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对盖州市水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程度进行了分析,从分析可以看出盖州市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区域分布不均,各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水资源短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行业用水结构不合理,地区间用水水平差异较大。文章通过对盖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与评价,旨在为今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区域内如何优化配置水资源提供参考。

胡艳玲,齐学斌,乔冬梅,李平,高青,胡超,赵志娟[6](2012)在《辽河流域农村饮用水现状及对策建议》文中指出辽河流域农村饮用水问题是我国农村饮水问题典型之一。辽河流域水资源量严重短缺,季节性变化大,农村饮用水供水量得不到保障;农村饮水水质污染问题严重,高氟水、高铁水、高砷水、低碘水、苦咸水、污染水(硝氮、总硬度、氨氮等超标)等普遍存在;供水设施落后、多数无净化设施。本文在分析辽河流域农村饮用水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从源头控制污染物、采取适宜的水处理技术、完善供水设施,为改善农村饮水现状提供科学依据。

丁东生[7](2012)在《渤海主要污染物环境容量及陆源排污管理区分配容量计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陆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式的基础内容,也是综合解决当前大气、地表水、土壤、海洋污染问题的有效手段。自我国1980’s中期开始陆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研究,特别是2006年开始实施以COD减排为约束性指标的“目标总量控制管理”计划以来,由于“目标总量控制管理”方式自身固有的缺陷,即使自1990’s后期先后实施了“渤海综合整治规划”、“碧海行动计划”等国家级污染防治工程,渤海水质改善实际效果仍然不甚理想。具体表现在2010年渤海超标面积比2005年增加约50%。这样,根据美国、欧盟、日本等有益经验分析,我国陆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迫切需要由现行的“目标总量控制”向“容量总量控制”的转变。然而,由于针对海洋三维空间数值模型的海洋环境容量计算方法发展滞后等原因,不仅关于渤海的报道多数将环境容量与分配容量混淆,而且计算结果也常常局限于部分海域或部分陆域,特别是至今尚没有在整体上实现科学精细地划分环渤海经济圈排污管理区。因此,本论文研究目的主要是得到以更加精准的环境容量计算结果为基础的环渤海区域排污管理区分配容量,为实现“容量总量控制管理”所必需的科学精准、细化具体的率定量化管理指标体系提供科学理论基础。对此,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有5个方面:(1)根据海洋环境容量的一般计算方法原理,建立适应海洋三维空间数值模型的海洋环境容量计算方法。(2)应用(1)建立的计算方法,计算渤海海域COD、氮和磷环境容量。(3)根据汇水区、集污区等一般准则,针对渤海实际纳污陆域范围,在科学确定环渤海排污管理带范围基础上,合理划分环渤海排污管理区。(4)在(2)基础上,应用多目标(非)线性规划方法,计算环渤海排污管理区COD、氮和磷分配容量。(5)根据COD、氮和磷陆源污染物超排率估算结果,初步探讨环渤海排污管理带陆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率定量化分级管理模式。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是:1.渤海海域COD、氮和磷污染物环境容量计算。目前,根据污染物自净过程建立的海洋环境容量计算的一般方法原理只能适应箱式数值模型,而不能适应三维空间数值模型。这样,综合考虑水动力空间和生物地球化学时间变化特征,可以建立适应三维空间数值模型的污染物环境容量(EC)计算方法,可以称作“浓度梯度积分法”。根据数值模型在时间、空间、指标、标准等方面的特征,环境容量计算流程主要包括从纳污海域识别到环境容量计算结果评价8个环节。这里,采取渤海三维水动力(HAMSOM)-生物地球化学耦合模型进行COD、氮和磷污染物状态变量数值模拟运算。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基本吻合(第3章图3-5),其中氮相对偏差%(RSD)和相似性指数(SI)平均分别是51%和0.41,说明基本可以应用该模型计算渤海污染物环境容量。计算结果表明,在国家功能区水质标准条件下,渤海COD、氮(氨氮)和磷的环境容量分别约为980、93和13万吨/年,氮、磷环境容量密度(t/a/km2约为黄海胶州湾和东海罗源湾的1/3。2.环渤海排污管理带陆源COD、氮和磷污染物分配容量计算。排污管理区陆源污染物分配容量计算主要包括三个环节:首先,综合考虑环渤海经济圈三省两市区域中污染物排入渤海的115个汇水区、13个集污区和17个直排海企业相应共计145个入海点,确定环渤海排污管理带范围涵盖37个地级市的343个县级行政区,19个地级市的105个县级行政区不在此范围内。在此基础上,将县级行政区作为环渤海排污管理带的最小行政区,并根据污染物主要入海途径将同一行政区内的多个汇水区和集污区予以归并,在环渤海排污管理带范围内可以划分为42个排污管理区,以及黄河中上游、海河上游和辽河上游3个密切关联的带外排污管理区,前者可分为黄河、海河和辽河排污管理区系。其次,应用多目标(非)线性规划方法,可以计算42个排污管理区COD、氮和磷污染物分配容量(AC):以各排污管理区分配容量最大为目标函数,相应约束条件主要有总量约束、水质控制点约束和非负约束条件,其中前者以海洋环境容量作为陆域分配容量阈值。最后,采用单纯形法可以计算排污管理区污染物分配容量。计算结果表明,对于COD、氮和磷污染物,环渤海排污管理“带内”分配容量平均占95%左右,而“带外”仅占5%左右。其中,黄河、海河和辽河排污管理区系分别平均占27%、30%和43%左右。分析表明,COD分配容量密度(DA)平均是3.9,其中面积占环渤海排污管理带总面积16%的区域高于均值,主要分布在北戴河区等32个排污管理区。3.环渤海排污管理带陆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率定量化分级管理初探。根据陆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五级量化管理模式,可以采用COD、氮和磷污染物超排率%对环渤海排污管理带实行分级量化管理,其中:超排率%=(污染物排放数量密度-行政区分配容量密度)/行政区分配容量密度。然而,在同样应用多目标(非)线性规划方法计算行政区分配容量中,目前尚无法具体确定所需要增设的经济发展、人口发展、污染物排放强度、工程减排等约束条件的函数化或参数化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假设环渤海排污管理带行政区分配容量密度/排污管理区分配容量密度比值与青岛市结果基本相同,大约0.3,可以根据环渤海排污管理区分配容量密度粗略估算污染物超排率%。结果表明,根据COD超排率%,环渤海排污管理带范围内,需要实行红色和橙色管理的区域合计约53%,而绿色和蓝色合计约46%。总之,本论文主要工作是按照“目标总量控制”向“容量总量控制”转变关于率定量化指标要求,建立了针对海洋三维空间数值模型的污染物环境容量计算方法,浓度梯度积分法,并应用该方法计算了渤海COD、氮和磷污染物环境容量。同时,综合考虑汇水区、集污区、入海点等实际情况,科学确定了环渤海排污管理带范围,并合理划分了42个环渤海排污管理区。以上述两项结果为基础,应用多目标(非)线性规划方法计算得到了更加细化具体的42个环渤海排污管理区COD、氮和磷污染物分配容量,为建立以行政区为责任主体的环渤海排污管理带量化管理指标体系提供了量化理论基础。论文创新点主要是针对更加准确的环境容量计算结果的要求,建立了适应海洋三维空间数值模型的浓度梯度积分法。在此基础上,论文特色主要是得到了更加细化具体的42个环渤海排污管理区COD、氮和磷污染物分配容量,这为“十二五”规划时期环渤海排污管理带中共计343个县级行政区排放总量控制量化指标体系制定提供了科学基础。

谢立亚[8](2012)在《辽西风电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生态损益评价》文中指出辽西地区包括北部风沙区、西部丘陵区和东南微丘区,该区水土资源矛盾突出、水土流失严重,特别是近几年风电工程逐步开工建设,对水土资源产生一定的影响,加剧该区的水土流失。该项研究以辽西地区的多处风电工程为对象,在分析其水土资源扰动特点的基础上,系统地对工程的水土保持损益进行评价,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技术提供科技支撑,经研究得出如下结论:辽西地区每处风电工程的土地占损范围为13.94hm231.53hm2,其中场内道路占损面积最大,其次为风机箱变区,因此场内道路占损土地面积及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风电工程占损的土地面积及类型,通过优化风机施工工艺和布局可大大减少风机区和场内道路的占损面积;从区域看,西部丘陵区的占损面积最大,其次为东南微丘区,均显着大于北部风沙区。风电工程对地貌的重塑分为堆垫面、开挖面和平台,堆垫面和开挖面的土壤侵蚀模数均达到极强度以上,平台区侵蚀强度为中度侵蚀;西部丘陵区平均每个风电工程新增土壤侵蚀耗损量均显着高于北部风沙区和东南微丘区,并且,场内道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道路优化布局决定着对土壤侵蚀耗损的影响。损益分析结果表明,该区风电工程的扰动土地整治率、水土流失总治理度、拦渣率达9799%,土壤流失控制比为1.0,林草植被恢复率为9597%,林草覆盖率达46.6358.88%;风电工程建设后,区域地貌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应将水土流失影响指数控制在0.628之内。

宫艳萍,王野,孙英艳[9](2012)在《大石桥市主城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大石桥市主城区6眼地下水观测井水位动态变化资料统计分析,总结了地下水水位变化规律,结合该地区降水因素对地下水水位变化影响,预测未来的地下水位变化趋势,为当地政府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刘铁军,吴兴乐,赵连彬,吴成君[10](2011)在《辽宁大石桥市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大石桥地区大量水文地质基础资料的总结和野外调查研究,从该地区水文地质特征入手,划分了研究区地下水系统,阐明了地下水系统的含水层特征、水循环系统和地下水动态特征,对促进该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大石桥市水资源存在问题及其防治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石桥市水资源存在问题及其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大石桥市南部新城示范区海绵城市空间格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下的城市状态
        1.1.2 矿产资源型城市构建海绵城市所面临的瓶颈
        1.1.3 地形敏感地区海绵城市规划的必要性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海绵城市相关概念解析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生态城市
        2.1.2 低影响开发
        2.1.3 径流污染
        2.1.4 雨洪管理
    2.2 海绵城市基本内涵
        2.2.1 海绵城市理念
        2.2.2 海绵城市的目标要求
        2.2.3 海绵城市相关空间要素构成
        2.2.4 海绵城市规划安全格局
    2.3 国内外海绵城市研究与实践综述
        2.3.1 国外研究与实践综述
        2.3.2 国内研究与实践综述
        2.3.3 国内外对比研究综述
    2.4 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方法
        2.4.1 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2.4.2 SWMM暴雨洪水管理模型模拟技术
    2.5 小结
3 示范区现状海绵城市建设影响因素及建设需求分析
    3.1 示范区概况
        3.1.1 区位分析
        3.1.2 地形地貌
        3.1.3 土壤质地
        3.1.4 水文条件
        3.1.5 矿产条件
    3.2 示范区海绵城市建设条件分析
        3.2.1 地区降雨情况分析
        3.2.2 雨水径流分析
        3.2.3 下垫面分析
        3.2.4 水安全性分析
        3.2.5 矿污染分析
    3.3 示范区海绵城市建设所面临的阻碍
        3.3.1 水量——雨洪安全问题
        3.3.2 水质——水环境问题
    3.4 海绵城市建设需求分析
        3.4.1 构建海绵城市空间规划体系
        3.4.2 构建城市雨洪管理体系
        3.4.3 构建雨水径流污染管控体系
    3.5 小结
4 海绵城市导向下示范区总体规划情况分析及雨水径流模拟
    4.1 海绵城市综合影响因素分析
        4.1.1 规划下垫面用地情况分析
        4.1.2 规划径流控制率
    4.2 示范区水系规划情况分析
        4.2.1 水系空间基础情况划定
        4.2.2 存在问题一:水系参与地表排水能力弱
        4.2.3 存在问题二:水系“蓄、排”空间不足
        4.2.4 海绵城市水系空间格局优化策略
    4.3 示范区绿地规划情况分析
        4.3.1 绿地空间基础情况划定
        4.3.2 存在问题一:绿地难以发挥海绵体效应
        4.3.3 存在问题二:成片集中式分布且绿地率低
        4.3.4 海绵城市绿地空间格局优化策略
    4.4 示范区道路与排水管网规划情况分析
        4.4.1 道路与排水管网基础情况划定
        4.4.2 存在问题:道路缺乏雨洪管控
        4.4.3 海绵城市道路与排水管网系统空间优化策略
    4.5 示范区雨水径流水量及水质模拟
        4.5.1 区域降雨量预测
        4.5.2 排水分区与子汇水区划分
        4.5.3 SWMM雨水径流模型的构建模拟
        4.5.4 SWMM模拟结果分析
    4.6 小结
5 示范区海绵城市空间格局优化体系
    5.1 水域系统空间格局优化
        5.1.1 流域管控单元划分
        5.1.2 生态排水体系构建
        5.1.3 水系空间总体布局优化
        5.1.4 水系空间生态设计
    5.2 绿地系统空间格局优化
        5.2.1 完善绿色海绵生态体系
        5.2.2 绿地系统空间总体布局优化
        5.2.3 低影响开发设施布局优化
        5.2.4 绿地空间与水系空间的耦合
    5.3 道路与排水管网系统空间格局优化
        5.3.1 海绵型城市道路空间优化设计
        5.3.2 城市雨水管网系统优化
        5.3.3 灰绿基础设施空间的耦合
    5.4 示范区海绵城市优化效果评价
        5.4.1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评价内容
        5.4.2 优化效果评价模型构建
        5.4.3 评价结果总结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不足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设计手法图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现实问题
        1.1.2 学科问题
        1.1.3 核心问题
    1.2 研究对象
        1.2.1 对象界定
        1.2.2 范围界定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综述
        1.5.1 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工程技术研究综述
        1.5.2 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规划设计研究综述
        1.5.3 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评述
    1.6 研究方法
        1.6.1 案例分析法
        1.6.2 空间映射推理法
    1.7 研究内容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生态设计手法图解的相关理论
        2.1.1 生态设计手法图解的基本概念
        2.1.2 生态设计的相关理论
        2.1.3 生态设计理论的应用途径
    2.2 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相关理论
        2.2.1 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基本概念
        2.2.2 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相关理论
        2.2.3 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理论的应用途径
    2.3 案例分析法的相关理论
        2.3.1 案例分析法的基本概念
        2.3.2 案例分析法的相关理论
        2.3.3 案例分析法理论的应用途径
    2.4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与技术路线
        2.4.1 分析框架
        2.4.2 技术路线
    2.5 本章小结
3 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设计目标确认
    3.1 城市河流的主要生态问题
        3.1.1 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问题
        3.1.2 自然环境导致的生态问题
    3.2 河流健康评价
        3.2.1 河流健康的内涵
        3.2.2 河流健康状况评价的方法及指标
    3.3 人工生态系统的设计目标
        3.3.1 设计目标的归纳原则
        3.3.2 人工生态系统的设计目标体系
    3.4 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设计目标
        3.4.1 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一级目标确认
        3.4.2 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二级目标确认
        3.4.3 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三级目标确认
        3.4.4 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设计目标体系
    3.5 本章小结
4 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设计手法提炼
    4.1 生态案例选取
        4.1.1 生态案例库的建立
        4.1.2 典型案例的特性
    4.2 生态案例分析
        4.2.1 新加坡加冷河道修复和碧山宏茂桥公园景观设计项目
        4.2.2 美国圣安东尼奥河改造项目
        4.2.3 德国伊萨河慕尼黑河段自然化修复项目
        4.2.4 中国迁安三里河绿道项目
    4.3 设计手段检验
        4.3.1 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生态原理解析
        4.3.2 生态原理与设计目标的关系
        4.3.3 设计手段验证
    4.4 设计手法补充
        4.4.1 设计手段剖析
        4.4.2 设计手段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设计手法图解归纳
    5.1 设计手法图解的目标化归纳
        5.1.1 调蓄雨洪的设计手法
        5.1.2 提高水量的设计手法
        5.1.3 净化水质的设计手法
        5.1.4 增加生物多样性的设计手法
    5.2 设计手法图解的空间化归纳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图录
    表录
致谢

(3)凌海市水资源现状与开发利用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水资源状况
    1.1 降水情况
    1.2 地表水资源量
    1.3 地下水资源及其分布
2 水资源现状开发利用分析
    2.1 供水工程与供水量
    2.2 用水量和用水结构
    2.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
3 地下水开采利用引起的生态变化
4 存在问题
5 结语

(4)大石桥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2 水资源状况
    2.1 降水量
    2.2 地表水资源量
3 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3.1 供水工程与供水量
    3.2 用水量及用水结构
    3.3 用水水平及用水效率
4 开发利用现状评价
    4.1 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与利用现状
    4.2 用水效率控制指标与用水现状
    4.3 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
    4.4 存在的问题
5 结论

(5)盖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概况
2 水利工程现状
    2.1 蓄水工程
    2.2 引水工程
    2.3 提水工程
    2.4 田间工程
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3.1 水资源状况
    3.2 地表水资源量
        3.2.1 降水量
        3.2.2 地表水资源量境内时空分布差异很大, 特征明显
        3.2.2. 1 地区分布不均
        3.2.2. 2 年内分配不均
        3.2.2. 3 年际间变化大
    3.3 地下水状况
    3.4 供水工程与供水量
    3.5 用水量及用水结构
    3.6 用水水平及用水效率
4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
    4.1 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与利用现状
    4.2 用水效率控制指标与现状用水水平
    4.3 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
    4.4 存在的问题
5 结语

(6)辽河流域农村饮用水现状及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辽河流域水资源状况
    1.1 水资源匮乏
    1.2 地下水资源过量开采
2 村镇饮用水水质现状
3 供水设施存在的问题
5 对策与建议

(7)渤海主要污染物环境容量及陆源排污管理区分配容量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陆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模式
    1.2 陆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指标体系
        1.2.1 环境容量
        1.2.2 分配容量
        1.2.3 水环境承载力
    1.3 我国陆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现状
        1.3.1 我国陆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现状
        1.3.2 渤海主要污染物环境容量研究
        1.3.3 环渤海排污管理区划分和主要污染物分配容量计算研究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1.4.1 环渤海排污管理区陆源总量控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内容
2 环渤海排污管理带范围界定及陆域排污管理区划分
    2.1 环渤海排污管理带范围界定
    2.2 排污管理区划分
        2.2.1 排污管理区划分方法
        2.2.2 排污管理区划分结果
    2.3 小结
3 渤海海域COD、氮和磷污染物环境容量计算
    3.1 适应三维空间数值模型的海洋环境容量计算方法的建立
        3.1.1 海洋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3.1.2 海洋环境容量计算流程
    3.2 渤海海域COD、氮和磷污染物环境容量的计算
        3.2.1 纳污海域识别
        3.2.2 数值模型选取
        3.2.3 模型条件设置
        3.2.4 状态变量数值模拟运算
        3.2.5 环境容量计算条件设置
        3.2.6 环境容量数值计算
    3.3 渤海COD、氮和磷污染物海洋环境容量计算结果
        3.3.1 渤海COD污染物环境容量计算结果
        3.3.2 渤海氮污染物环境容量计算结果
        3.3.3 渤海磷污染物环境容量计算结果
        3.3.4 渤海COD、氮和磷污染物环境容量计算结果讨论
    3.4 小结
4 环渤海排污管理带陆源COD、氮和磷污染物分配容量计算
    4.1 陆源污染物分配容量计算方法
        4.1.1 方法原理
        4.1.2 陆源污染物分配容量计算流程
    4.2 环渤海排污管理区CCD,氮和磷污染物分配容量计算
        4.2.1 环渤海排污管理带陆源COD、氮和磷污染物分配容量计算条件设定
        4.2.2 环渤海排污管理带陆源COD、氮和磷污染物分配容量计算结果
    4.3 小结
5 环渤海排污管理带陆源污染物承载力初探
    5.1 环渤海排污管理区COD、氮和磷污染物分配容量密度分布
        5.1.1 环渤海排污管理区COD分配容量密度
        5.1.2 环渤海排污管理区氮污染物分配容量密度
        5.1.3 环渤海排污管理区磷污染物分配容量密度
    5.2 环渤海行政区COD、氮和磷污染物排污状况
        5.2.1 行政区超排率估算
        5.2.2 环渤海行政区COD污染物排污状况
        5.2.3 环渤海行政区氮污染物排污状况
        5.2.4 环渤海行政区磷污染物排污状况
    5.3 环渤海排污管理带陆源污染物承载状况分析
    5.4 环渤海排污管理带陆源污染物总量控制率定量化管理建议
        5.4.1 以行政区超排率为指标,构建五级量化指标体系
        5.4.2 环渤海排污管理区污染物减排数量建议
    5.5 小结
6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文章

(8)辽西风电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生态损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水土流失防治研究进展
        1.2.2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研究进展
        1.2.3 风电工程水土保持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其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对象选择
    2.4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地形地貌
    3.2 土壤、植被
    3.3 水文、气象
    3.4 土壤侵蚀现状
    3.5 水土流失成因及主要影响因素
第四章 风电建设工程土地资源占损分析
    4.1 概述
    4.2 研究方法
    4.3 土地占损范围及其类型分析
        4.3.1 土地占损范围
        4.3.2 土地占损类型
        4.3.3 工程施工对周边的影响范围
    4.4 土地损坏程度分析
        4.4.1 动用土石方量分析
        4.4.2 土地损坏程度
    4.5 土壤侵蚀诱发的可能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风电建设工程土壤侵蚀耗损分析
    5.1 概述
    5.2 研究方法
        5.2.1 重塑微地貌分类
        5.2.2 土壤侵蚀监测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土壤侵蚀监测结果
        5.3.2 土壤侵蚀模数
        5.3.3 重塑后各类微地貌面积
        5.3.4 土壤侵蚀耗损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风电建设工程水保措施损益分析
    6.1 概述
    6.2 研究方法
        6.2.1 措施监测
        6.2.2 水土保持措施收益指标
        6.2.3 水土保持损益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
        6.3.2 水土保持措施收益
        6.3.3 水土保持损益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附表

(10)辽宁大石桥市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自然条件
    2.1 地理位置
    2.2 形地貌
    2.3 气象水文
        1) 气象
        2) 水文
3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3.1 地质概况
        1) 地层岩性
        2) 地质构造
        (1) 东西向构造体系
        (2) 新华夏系构造体系
    3.2 水文地质条件
        1) 含水岩组及富水性
        2)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3) 地下水位动态分析
4 结语

四、大石桥市水资源存在问题及其防治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大石桥市南部新城示范区海绵城市空间格局优化研究[D]. 张晋熙.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2]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设计手法图解研究[D]. 杜凌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 [3]凌海市水资源现状与开发利用分析与评价[J]. 康满生. 地下水, 2015(03)
  • [4]大石桥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J]. 邓志国. 水利技术监督, 2015(03)
  • [5]盖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J]. 黄晓峰.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5(02)
  • [6]辽河流域农村饮用水现状及对策建议[J]. 胡艳玲,齐学斌,乔冬梅,李平,高青,胡超,赵志娟.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2(06)
  • [7]渤海主要污染物环境容量及陆源排污管理区分配容量计算[D]. 丁东生.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1)
  • [8]辽西风电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生态损益评价[D]. 谢立亚.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9]大石桥市主城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研究[J]. 宫艳萍,王野,孙英艳. 地下水, 2012(03)
  • [10]辽宁大石桥市水文地质条件分析[J]. 刘铁军,吴兴乐,赵连彬,吴成君. 地下水, 2011(03)

标签:;  ;  ;  ;  ;  

大石桥市水资源存在问题及防治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