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贺卡写面对面视图

英文贺卡写面对面视图

一、英文贺卡书写面面观(论文文献综述)

漆雪娇[1](2019)在《世界书局“尽力世界”的出版理念与实践研究(1917-1949)》文中认为世界书局是民国时期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比肩而立的三大民营出版机构之一,曾为促进文化传播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今在台湾仍尽力于出版事业。在大陆的三十三年间,书局始终坚持“尽力世界”的出版理念,在服务读者、增益社会、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贡献突出。本文旨在以1917年至1949年的世界书局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充分挖掘史料,对其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尽力世界”的出版理念和实践,并进行客观评价。经研究发现,世界书局在大陆三十三年的经营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即1917年至1920年的原始积累期、1921年至1933年改组股份制后的发展兴盛期、1934年至1945年的艰难守业期以及1946年至1949年的衰退期。在此过程中,书局始终坚持“尽力世界”的出版理念,并在此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开展相关实践。通过各类书刊的出版,如文学书籍、教科书、期刊等,书局“尽力世界”的理念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落实;在商标、广告、出版物的装帧设计等方面也加强了出版理念的表达和传播。此外,书局建立人才使用机制、完善组织体系与制度、积极融洽同业关系等措施为其践行“尽力世界”这一理念提供了组织保障。综合来看,在此理念的指导下,世界书局积极开展相关实践,尽心于出版,尽力于世界,不仅使得其自身获得了发展,也为出版业输送了大批人才,促进了文化传播和教育进步。当然,书局在具体的出版实践中也凸显出了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无论优劣,均为后世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王欣[2](2019)在《多元文化交流下凌叔华绘画作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政治权威降到最低点时,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是脱节的,知识分子是自由的创造个体,近现代(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是继先秦、两宋之后,中国文化艺术的第三个高潮期,文学巨匠,艺坛巨擎不乏豪杰辈出。凌叔华虽算不上赫赫显着的大家,但她作为世纪之交的文艺兼工的新时代女性知识分子,像是遗留在乱世中的一位隐士,但又活跃在欧洲国际舞台,是文艺界的一股清流。后殖民主义的探讨中凌叔华吸收西方现代主义文化的同时对传统艺术的坚持,在海外对民族艺术不遗余力地宣传,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称得上艺术上的爱国者。本文以凌叔华的人生轨迹为纵向时间轴,以绘画作品为横向延伸,以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为思想辅助,呈现一个立体的艺术家凌叔华。第一章作为前奏,用社会学进行成因分析,在家学师承、北京画学研究会影响下对其艺术素养的积淀和文人画风格的成因,友人徐志摩的影响下其早期绘画作品中西方艺术的痕迹,以及其能够后来在海外进行艺术活动的可能性预示。第二章作为重点,用心理学和社会学分析凌叔华绘画创作的内外因素,用符号学和形式分析插画作品和瓦内萨日历中的东方元素,由此看出凌叔华作为文化使者在在中西绘画交流中的作用。以人物交往中的艺术活动呈现凌叔华在英国的艺术活动面貌。第三章将凌叔华作品分门别类,分析跨文化背景下凌叔华水墨山水和水墨花鸟画的作品内涵,以及插画作品对自我的解构分析。第四章以欧洲画展和艺术宣传分析凌叔华在海外对民族艺术的坚持。第五章从文化自觉出发,以凌叔华的艺术态度和对文人画的坚持,总结凌叔华作为画家的时代价值。论文以在欧洲文明的冲击下中华文明的自身内部革新和中西文化交流为大背景,研究凌叔华女士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选择,并由此尝鼎一脔了解民国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作用和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

周莉莉[3](2018)在《韦恩·布斯小说伦理学研究》文中提出韦恩·布斯是美国当代着名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他一生着述丰硕,在文学理论和修辞学等研究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他的小说修辞学引起了中西方学界的共同关注和激烈讨论。其实,除了小说修辞学,布斯的小说伦理学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他的小说伦理学改变了传统伦理批评观念,并不强调对小说进行道德审查,或是要求小说传递先验的、普适的伦理价值,而是更为注重从世界、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中,通过隐含作者、叙述者、人物以及读者的“共导”,研究小说讲述或呈现的各种德性,挖掘小说的多元伦理价值。布斯的小说伦理学,有创见性地开拓了小说理论与批评的研究视域,因而值得充分重视和深入研究。本论文对布斯的小说伦理学展开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一方面,在考察它的生成语境和理论渊源的基础上,对其主要理论命题与基本观点,进行概括梳理和理论阐释;另一方面,与传统伦理批评观念进行比较,同时联系当代西方文论伦理转向的历史背景与趋势,对这一理论的意义价值进行历史和辩证的评析。论文内容结构分为引言、结语和六个章节。引言部分综述了布斯小说伦理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布斯的文学理论在英美国家和中国都受到广泛关注,而且国内外研究者都注意到了渗透在他论着当中的伦理情怀。但是,他们更多地是在研究布斯的叙事学、修辞学等理论时,提及他的伦理意识,或者介绍他《小说伦理学》着作中的观点,还没有从总体上全面、深入地梳理和分析他小说伦理学的主要理论命题,也缺少在当代西方文论伦理转向的视野下,阐释和评价该理论的价值意义。第一章是对布斯小说伦理学理论来源的追溯。该部分分析了西方的伦理批评传统、芝加哥学派的形式理论、巴赫金等理论家的话语理论等等,对布斯小说理论的形成产生的影响。布斯的小说伦理学源起于西方的伦理批评传统,在批判吸收形式研究理论和话语理论之后,逐渐从以先验道德准则为主导的伦理批评,向探寻多元化小说伦理价值的伦理批评转向。第二章论述布斯对伦理批评的重新定位。在布斯看来,以先验的道德准则作为文学价值判断的首要标准,忽视文学的多元化价值,是伦理批评在现代文学批评中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他重新定位了伦理批评。布斯的重新定位,一方面厘清了“道德”和“伦理”两个概念,将伦理与先验的道德准则区分,使小说伦理批评从泾渭分明的道德审查,转变为研究作品中那些由风俗习惯沿袭而来的或好或坏的“德性”;另一方面,他将小说的叙述形式也纳入到伦理批评的研究范畴,使小说的伦理价值不局限于内容中的伦理表达,而是通过隐含作者、叙述者、人物以及读者在形式和内容中的对话“共导”产生。第三章介绍和评析布斯小说伦理学在审美与伦理问题上的理论观点。传统伦理批评将小说的审美特征视为伦理表达的装饰,而审美批评又将伦理意义排除在小说的“纯审美”之外。面对这样的矛盾,布斯的小说伦理学,将小说的审美特征与伦理表达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发现对小说的审美往往包含对其伦理内涵的感悟,这样的小说趣味超越了对小说文本的“纯审美”。而且,小说在形式上的审美特征,并不一定是内容中伦理表达的装饰,而可能是另一种伦理表达,能够形成不同观点的碰撞和对话,深化小说的伦理意蕴。第四章阐释和讨论布斯小说伦理学在修辞与伦理问题上的理论观点。布斯小说伦理学中的修辞,不是指修饰文字语句的技巧方法,而是古希腊意义上的言说艺术,他把小说整个文本视为各种言说的交流活动。在布斯这里,参与到小说修辞的言说者,不仅有讲述故事的叙述者以及在故事中言说的人物,还包括藏匿在故事中的隐含作者,以及阐释故事的读者。他们都可以通过修辞,通过自己的言说艺术,参与到小说的伦理表达。而且,布斯的小说伦理学并不是单独研究这些言说者各自的伦理立场,而是主张通过文本细读,倾听不同言说者的对话,发现小说的多元伦理价值。第五章探讨布斯小说伦理学的他者视野。受到文化研究理论的影响,布斯小说伦理学并没有将小说的伦理意义完全归于作者意图,而是向各种不同文化身份的读者开放。他的理论充分考虑了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种族、不同性别的读者在阐释小说伦理意义时的多种可能性,主张尊重来自不同文化的“他者”,倾听他们在小说的伦理表达中发出的声音。不过,他所说的开放,是有限的开放。他虽然支持读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小说进行伦理解读,但仍然强调读者的阅读伦理,即读者应该首先是小说文本本身的听众,细读文本、理解作品,然后再结合不同的文化语境,对小说中的伦理表达进行多视角探寻。第六章分析布斯的多元主义理论如何运用于对小说的伦理解读。在布斯之前,罗纳德·克兰、肯尼斯·伯克和艾布拉姆斯等理论家都提出过多元主义的观点,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布斯的批评方法多元主义主张“一”与“多”的结合。根据他的多元主义,对小说进行伦理解读,应该以小说价值的二重性为基础,既坚持小说本身潜能的“一”,又考虑小说需求价值的“多”。小说的潜能是指小说是语言符号的构成物,它由讲述者的讲述,以及在一定文化中承载着价值观念的语言赋予的意义。小说需求价值的“多”是指小说是语言符号的虚构物,其指涉并没有唯一对应物,具有广阔的被阐释空间。小说语言符号存在的相对客观性和指涉的丰富性决定了小说的伦理价值是“一”与“多”的结合。结语部分对布斯的小说伦理学进行总结和评价。布斯小说伦理学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形式研究式微、文化研究兴起的语境之下,既承继了前者细读文本的研究方法,也吸纳了后者的文化视角。在此基础上,布斯对道德与伦理的区分,对审美与伦理、修辞与伦理、他者伦理、小说伦理价值二重性等问题的探讨,转变了以先验道德准则为核心的伦理批评观念,将小说伦理批评重新定位为对小说中“德性”的研究,从小说的审美特征和修辞对话中,探析小说所呈现的“德性”,发掘小说的伦理价值。布斯小说伦理学,发现了由小说形式、作者意图以及读者感受共同建构的小说伦理趣味。他的研究实现了形式研究与小说伦理意义研究的有机结合,开启了以“共导”原则研究小说伦理价值的批评路径。布斯对小说伦理价值的坚守和探索,不仅是一位人文学者的伦理诉求,更是当代西方文论伦理转向中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想,拓展了小说伦理学甚至文学伦理学的研究视野。

刘译蔓[4](2018)在《叙事研究视角下赴美新手汉语教师小学教学适应问题研究 ——基于志愿者L赴美的教学实践》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海外汉语学习人数的不断增加,对汉语教师的需求也大幅上升。在每年派出的汉语志愿者教师中,新手汉语教师占了很大的比例。面对与国内教学情况不同的海外汉语课堂,缺乏教学实践经验的新手汉语教师是否能够顺利地适应自己的教学以及影响新手汉语教师教学适应的因素成为本篇论文的研究重点。作为一名新手汉语教师,L于2017年10月赴与美国佐治亚州肯尼索州立大学孔子学院合作的Skyview小学担任汉语志愿者教师。L对美国汉语课堂的教学适应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叙事研究作为实证研究的一种方式可以将教学适应的过程以讲故事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记录下来。本文主要基于L赴美后为期四个月的教学日志对其教学适应进行叙事研究,探讨了影响新手汉语教师教学适应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的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篇论文的选题缘由和意义,相关的研究动态,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介绍了新手汉语教师L的背景以及其所在地区和学校的汉语教学情况。第三章对L的教学日志进行叙事研究,主要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堂管理四个方面对L的教学适应案例进行分析。第四章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探讨了影响新手汉语教师教学适应的原因。第五章认为新手汉语教师在教学期间进行叙事研究可以提高教学适应能力并提出了三点加快新手汉语教师教学适应的建议:一是新手汉语教师在自省中坚持记录教学日志,二是在美志愿者之间进行资源共享,三是定期组织志愿者教师的岗中培训。第六章为全文的结语部分。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叙事研究的方法应用到对新手汉语教师的教学适应研究中,其次是对美国新手汉语志愿者教师的教学适应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本篇论文能够对赴美新手汉语教师的教学适应提供参考性建议,帮助其提高教学适应能力,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胡思思[5](2017)在《当前西方广告音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音乐这一听觉艺术,在人类早期的商业活动中已与广告有所结合,卖者走街串巷的叫卖、叫卖者有一个乐手相伴可以说是一种广告音乐的雏形。进入20世纪广播、电视现代大众媒体时代,广告所具有和激发的丰富形式、以及人们对视觉听觉多重感受的需求,使音乐在视听广告中成为必备元素。作为广告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音乐的应用极大地强化了广告效果。进入数字媒体时代,在线广告音乐的影响力越来越显着。我们现在已经进入读频时代,视频广告也成为广告的最主要形态。但我国的视频广告的创意水平不高,广告音乐的创意水平更是不高。本文试图从音乐专业的角度,以新世纪以来的西方广告音乐、尤其是世界三大广告节获奖作品为主要分析蓝本,对西方广告音乐的发展流变、当代特征、传播效果、品牌影响等做了全面分析,以期为我国的广告音乐创新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借鉴,也希望填补国内在此方面研究的空白。本文首先从广播广告音乐、电视广告音乐及新时代的广告音乐这三个方面来介绍当前西方广告音乐的三种主要形式、作用与发展。广告音乐的四大构成要素旋律、节奏、和声与音色,加之合理的广告音乐曲式结构,能加深观众对广告音乐的记忆度。广告音乐具有深刻的情感内涵。其次,广告音乐的风格迥异:传统古典风格典雅高贵、民族民间风格独树一帜、现代流行风格形式多样。各种类型的产品在音乐的选择上不尽相同。广告音乐的积极效果促进了广告的传播,使广告深入人心。广告音乐积极参与品牌形象的建构。它在阐释品牌文化、赋予品牌个性、展现品牌深度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其三,在当今全球众多广告节中,法国戛纳广告节、美国纽约广告节和英国伦敦广告节无疑是世界上最重要、最权威的三大广告节。本文通过对这三大广告节获奖视频的研究,介绍世界广告界广告音乐的趋势,也谈了些许西方广告音乐使用的问题。本文认为,广告音乐是广告中一种极具创造力与表现力的手段,凭借其特殊的艺术特色,它在品牌诉求与品牌的形象塑造中发挥着日渐重要的作用。1.广播、电视、互联网广告音乐频繁使用。广告音乐无处不在,广告音乐影响力巨大。2.广告音乐四大构成要素的完美结合构成一首优秀的广告音乐。原创广告音乐和引用广告音乐有效地促进了广告的传播。通过广告音乐引发观众的情感反应,能加深观众对广告的记忆度。3.在现今的广告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高档电器、汽车类广告中经常使用高贵典雅的古典风格广告音乐;突出地域特色的产品广告中经常使用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广告音乐;形式丰富多样的现代流行风格广告音乐则是各商家运用的最多的广告音乐形式。4.广告音乐风格积极定位品牌调性:古典风格广告音乐强化典雅特征;民族风格广告音乐强化民族特色;现代流行风格广告音乐激发动感时尚。广告音乐积极服务品牌传播。5.从世界三大广告节的趋势我们可以看出:广告音乐积极诠释品牌主题、烘托广告叙事氛围、表达品牌特性、呼应广告故事,未来它将以更强烈的感染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在广告传播、品牌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国外对广告音乐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的历史,而中国广告界的学术研究与业界成果都较少。鉴于中国广告音乐理论与制作的不足,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广告音乐已取得的成果,在以下方面加以改进:1.学习西方广告音乐的理论和经验,加强对广告音乐的重视。广告来源于西方,西方广告音乐学术研究成果丰硕、内容全面。西方广告音乐不断出现的佳作值得我们研究与学习。2.提高广告音乐人的素养。广告音乐人只有通过加强对各种广告知识的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各类知识结构,才能创作出广受人们喜爱的优秀广告音乐作品。3.鼓励广告音乐原创作品,多举办广告音乐比赛。多举办广告音乐比赛是提高广告音乐原创作品的积极有效的途径。从中国广告发展的实际出发,通过不断探索中国广告发展之路,研究它的发展趋势,积极为其积累一些理论与实践经验,将促进中国广告业的发展,让广告音乐为品牌传播做贡献。

王艳文[6](2016)在《新时期儿童小说的创作新变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新时期儿童小说,论文以20世纪50-70年代的儿童小说作为比较对象与参照物,主要从题材、形象、主题、创作原则与叙事模式五个角度来观察分析新时期儿童小说的创作特点,试图全面、具体地呈现出新时期儿童小说在创作上的变化与得失。从题材上来看,新时期以来的校园小说呈现出从50-70年代的“去校园化”到新时期“再校园化”的文学现象。家庭生活题材小说,表现为在50-70年代“去家庭化”的基础上实现“再家庭化”的描绘,甚至有“后家庭化”的特点。乡村题材小说中,乡村从50-70年代“政治化”的农村逐渐蜕变为“去政治化”的乡村。城市题材的小说中,则从“反现代性”的书写转变为对城市“现代性”的描摹。在革命题材上,一反50-70年代的“宏大叙事”,采用“微观叙事”的方式对革命进行别样讲述,补充与丰富以前的“宏大叙事”。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新时期儿童小说中的理想儿童是适合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敢于质疑、勇于独立的“小小男子汉”形象。他们不再是50-70年代那种乖巧听话、低眉顺眼、唯老师与父母之命是从的“先进型典范”。新时期的红色儿童也开始褪尽光华,从出神入化的小英雄回归于平凡普通的小战士。新时期本色儿童的塑造是以新写实的手法还原当代大多数儿童本真的生存状态,他们再也不是50-70年代那种幸福快乐的小顽童,而是中间状态的读书郎。新时期小说中的“问题儿童”是需要教育与挽救的不良少年。不同于50-70年代的“问题儿童”,那时不是真正的“问题儿童”,而是成人把儿童天性中不符合成人要求的地方当成了“问题”,“问题儿童”其实不是儿童出“问题”而是成人出了“问题”。新时期的残障儿童是有明显的器官或组织残缺导致行为障碍的残疾儿童与有着轻微的器官损伤导致交往障碍的智障儿童。他们身体残疾,心地善良。50-70年代一般把反面儿童写成残障儿童,是一种刻意丑化的艺术行为,目的是突出神化小英雄,小说中几乎没有真实可信的有关残障儿童的描写,真正意义上的残障儿童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女童形象由50-70年代的“假小子”,“铁姑娘”演变成为新时期的“青春美少女”。从主题意蕴的角度看,新时期儿童小说中,情感主题由50-70年代“公共情感”的抒发转为“私人情感”的表达。人性的主题,不再“唯阶级论”,认为一切人性都非通过阶级性体现不可。不再把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之中的有着丰富多样性情的人,简单地当作阶级性的化身,而是还原人性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写出了具体的真实可信甚至是感人的普遍人性来。新时期以来儿童小说的苦难主题相对于50-70年代群体性的“政治苦难”而言,主要抒写个体的“生命苦难”。新时期成长主题旨在描写少年儿童生命的成长过程,这种成长不再是政治意识形态规训下的“被动成长”,而是少年儿童生命的自然成长过程,是“主动成长”。从创作原则上来看,新时期现实主义的小说创作原则打破了“革命现实主义”的条条框框,恢复了现实主义的真实性与批判性。儿童小说发展到80年代中期,在外来思潮与寻根文学的影响下,被中断的浪漫主义思潮逐渐开始觉醒。新时期儿童小说家还挣脱了传统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束缚,借鉴现代派的创作手法,对儿童小说艺术形式进行探索与革新,创作出一批带有现代主义特色的儿童小说,如意识流小说、象征主义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等。有些小说创作还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表现为结构的平面化与拼贴,内容的反深度与戏谑。从叙事模式上看,在人称与视角上,新时期儿童小说一改50-70年代视角的单一化特点,开始变得丰富而多样。在时间意识与叙事时间上与50-70年代也大为不同,体现为个体生命年龄时间对社会历法时间的取代,内在心理时间对外在客观时间线性顺序的打破。新时期小说的叙述重心从50-70年代注重外在的单一故事的讲述转移到关注人物心理情感的传达方面上来,于是小说的叙事结构也发生了类似的变化,从原来的“故事—情节”模式的叙事结构转变为“心理—情绪”模式的叙事结构。新时期儿童小说在创作上相对于50-70年代的儿童小说来说,在题材、人物、主题、创作原则及叙事模式等五个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新变的原因除了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之外,再就是文学自身的发展。新时期儿童小说在修正50-70年代儿童小说的不足,继承现代文学优良传统,借鉴当代成人文学长处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并取得了上述成就。但是在市场化的影响下,对经济利益的一味追求,也使儿童小说创作出现从重艺术追求到以读者为中心的转移趋向。

林冬梅[7](2015)在《南疆高校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汉语磨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80年,Lambert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召开的语言磨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语言磨蚀,自此以后,语言磨蚀这一个议题成为国外大多数学者们的研究兴趣所在。国外语言教学与语言习得界的学者们对语言磨蚀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语言磨蚀在经历了近30年发展后,其研究在国外已经达到了“青春期”。虽然语言磨蚀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其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并且都是以描述性为主。在国内从新千年起,在外语教学领域和心理学领域为数不多的几名专家学者开始注意到语言磨蚀在外语教学中所起的关键作用。但他们仅仅是把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介绍到中国,而对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磨蚀研究并未有研究者涉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教学是属于特殊地区的特殊教育,对于英语专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磨蚀研究更是无人问津。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新疆南疆地区维吾尔族英语专业本科生,主要包括喀什大学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和塔里木大学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共计120名大学生,其中女生92名,男生28名。本研究主要是对他们的汉语磨蚀情况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细致、缜密的调查研究,通过研究以下7个问题达到所要研究的目标。1.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在停止了10年的系统正规汉语学习进入英语专业学习1年后其汉语输入性技能(听力和阅读)是否出现了磨蚀?汉语输出性技能(写作)是否出现了磨蚀?磨蚀程度如何?2.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的语言态度是否对汉语磨蚀程度产生了影响?如果有影响,对听、读、写三种技能的影响程度如何?3.不同类型动机的学生其汉语磨蚀程度如何?4.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在停止了10年的系统正规汉语学习后并进入英语专业学习1年后其对汉语接触量是否会对他们的汉语磨蚀有影响?影响程度如何?5.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原有的汉语水平是否会对汉语磨蚀产生影响?如果有影响,对听、读、写三种技能影响程度如何?6.性别差异对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汉语磨蚀是否会产生影响?如果有影响,对听、读、写三种技能各影响程度如何?7.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在停止了10年的系统正规汉语学习进入英语专业学习1年后他们的汉语写作是否会受到英语语种学习的影响?如果有,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本研究的研究工具主要包括以下调查工具:研究工具一是包括学生个人信息、性别等、汉语学习动机、汉语学习态度和停止汉语学习后进入英语专业学习时在日常生活中与汉语的接触量等这些与汉语磨蚀的相关变量的调查问卷。为了确保调查问卷的完成质量,笔者把它翻译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母语即维吾尔语。研究工具二是MHK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的前后测试试卷,试卷采用全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试卷(MHK)的模拟真题,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MHK)包括口语、听力理解、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共四项,每一项都是100分,共计400分。后测完成后,还对磨蚀程度最高的18名学生和磨蚀程度最低的18名学生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访谈,为了保证访谈的质量我们采用了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母语维吾尔语对其进行访谈,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并转写、翻译成汉语。访谈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明确定量研究的结果及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挖掘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汉语磨蚀内在规律性的特征。本研究收集到的所有数据都由社会科学数据包SPSS18.0进行处理。本研究通过对大量有效、扎实的实证数据进行科学透彻细致地分析与诠释,同时结合深度访谈的结果,得出了研究的最终结论。研究结果表明:(1)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在停止了10年的系统正规汉语学习后并进入英语专业学习1年后,其汉语输入性技能听力技能和阅读技能方面都出现了磨蚀,其中听力技能的磨蚀程度低于阅读技能的磨蚀程度。学生的输出性技能写作技能也出现了磨蚀,但是输入性技能的磨蚀程度比输出性技能的磨蚀程度低。它们之间的磨蚀程度关系如下所示:写作技能的磨蚀程度>阅读技能的磨蚀程度>听力技能的磨蚀程度。(2)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的语言态度对汉语磨蚀程度的确会产生影响。语言态度的不同会对汉语磨蚀程度产生不同的影响,也就是说持积极语言态度的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汉语磨蚀程度较低,主要体现在持积极态度的学生的汉语听力技能和写作技能方面保持较好,而持消极语言态度的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汉语磨蚀程度高。消极的语言态度对学生的汉语听力技能和写作技能的磨蚀有显着性影响,对阅读技能的磨蚀影响不大。(3)通过汉语学习动机调查问卷对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持工具型动机的学生最多,共计79人,而持文化型动机的人数最少仅9人,情境型动机的人数是32人。通过数据显示文化型动机的学生汉语磨蚀程度小于工具型动机和情境型动机的学生,文化型动机对于汉语水平的保持更有利。(4)在学生进行完MHK后测以后,通过汉语接触量调查问卷收集到了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在停止了10年的系统正规汉语学习后并进入英语专业学习1年后他们与汉语接触量的情况,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和访谈的结果显示在进行英语专业学习中与汉语接触量多的学生比与汉语接触量少的学生的汉语磨蚀程度低,他们之间的磨蚀程度具有明显的差异性。(5)通过对汉语高分组学生和汉语低分组学生的汉语原有水平相关数据的分析并结合深度访谈的信息,其结果显示汉语原有水平高的学生的汉语磨蚀程度低而汉语原有水平低的学生的汉语磨蚀程度高。(6)性别差异会影响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汉语磨蚀程度。主要体现在男女生在汉语整体水平、汉语听力技能、阅读技能方面的磨蚀有显着性差异,男生在汉语整体水平、听力技能、阅读技能方面的磨蚀程度都高于女生。而在写作技能方面,男生与女生之间的磨蚀程度并没有显着性差异。结合访谈结果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女生的学习兴趣比男生高,女生对待汉语的学习态度也比男生更积极,平时她们对于汉语学习更加主动,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汉语。(7)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在停止了10年的系统正规汉语学习后并进入英语专业学习1年后他们在汉语写作前后测试中有很大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语言使用的流利度、精确度和复句使用的复杂度三个大的方面。具体体现在以下十个小的方面:第一,在汉语写作后测中,学生的作文字数的使用已经减少,汉语写作前测中学生的字数平均使用量是398个字而后测中学生的字数已经降至平均197个字。第二,在汉语写作前测当中,学生在遇到不会写的汉字或者词汇时,会使用汉语拼音代替,而在后测当中,学生会使用英语单词来代替。第三,学生在汉语写作前测当中出现偏误的句型结构,主要是主语+宾语+谓语的句型结构,这样的句型结构最主要是由于受到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母语维吾尔语的影响。在汉语写作后测当中,受到母语影响的偏误降低了,由于英语语种的影响偏误量增多了,主要受到英语语法的影响。第四,在汉语写作后测中,学生在使用原因状语从句和条件状语从句时,由于受到英语表达习惯的影响喜欢把主句放在前面,从句放在后面。而在汉语写作前测中,学生没有出现把从句放在后面的情况。结合访谈结果,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受到英语语种学习的影响,本身英语和汉语语种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就更容易产生磨蚀。第五,在量词偏误方面,量词的偏误量由汉语写作前测的27处增加到汉语写作后测的197处。由于学生进入英语专业学习后,受到语言使用的近期性影响,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印欧语系中没有量词,大部分都是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第六,在汉语写作后测中,受到英语语法的影响,学生使用被动句式增多了。在汉语写作前测中学生共使用被动句式62处,而在后测作文中学生使用被动句式高达122处。第七,在小句使用字数方面,由前测每个小句平均使用18个字到后测是13个字,呈现下降趋势,这表明学生的汉语写作流利度下降了。第八,句式复杂度方面,复句的使用量由前测每篇作文平均使用5个复句,到后测2个复句,这表明学生在使用句式方面的复杂度下降了。第九,语言准确度方面,前测偏误总数量是5120处,后测是10414处,其偏误量明显增加。第十,从作文的整体语言质量来看,学生前测作文写作部分的平均分值是53.6分,后测是29.3分。这说明学生的作文整体语言质量有所下降。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研究领域和对象的创新。首次将语言磨蚀研究引入新疆地区,开创了新疆语言磨蚀研究的先例。首个针对国内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磨蚀的研究。第二,研究方法的创新。国内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主要是定量研究。本研究在多维视野下,综合运用了语言学、统计学、心理学、教育学、民族学、社会学及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并通过文献法、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统计法、对比分析等多元研究方法相结合对新疆南疆地区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汉语磨蚀的状况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第三,研究理念的创新。本研究从行为学层面的语言态度、语言动机、语言接触量,磨蚀前的水平、生理学层面的性别和语言学层面的语种间的相对特征展开多个层面相结合的研究。本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理论层面主要包括第一,拓展和深化了第二语言磨蚀研究的领域。第二,完善并验证了语言磨蚀相关的理论,扩大了其解释范围。第三,尝试对语言磨蚀定义进行重新界定,厘清了语言磨蚀的内涵、分类及其特征,这为后来的研究铺设了一条可行之路。第四,依据已有研究和本土实际情况研制出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测量维吾尔族大学生汉语学习态度、汉语学习动机和汉语接触量这三个影响语言磨蚀的相关变量的测量工具,这为其他类似的研究提供了研究工具。实践层面的贡献主要有第一,有助于新疆南疆地区的汉语与英语教育政策的制定,避免资源重复浪费。第二,有助于培养适应南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汉英双优”的英语人才。第三,有助于新疆南疆地区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处理好英语专业学习和汉语学习的关系。第四,本研究结果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三语教学带来一定的启示,为本地区汉语与英语的教育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石。第五,对其他少数民族的其他语种的语言磨蚀研究具有参考与借鉴意义。第六,为新疆南疆地区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的预科汉语教材和英语教材的编写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为编写有地方特色和专业特色的教材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陈珍[8](2014)在《民俗学视域下的哈代小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英国小说家兼诗人托马斯·哈代是公认的地方作家和乡土作家,民俗情结和民俗文化认同是哈代艺术创作的心理基础,民俗文化是哈代创作的艺术素材,民俗叙事策略是哈代的创作手段,哈代通过大量民俗事象的书写巧妙编织了威塞克斯艺术世界,展示了十九世纪威塞克斯乡村的社会全貌,实现了对人类生存的哲学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层剖析。民俗书写是威塞克斯小说的一大特点,民俗事象是哈代小说的重要内涵,以民俗事象进行叙事是哈代小说的叙事风格,大量的民俗事象在小说中不仅构成了规定情节发展方向和决定人物命运的关键环节,而且还深入到小说肌理,构成了小说叙事的细节;民俗事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起了人物命运的转折,规定了情节发展的节奏,在空间上限定了人物活动的场景,民俗事象也是哈代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是渲染乡土色彩和营造地方氛围的重要途径。哈代还创造性地借鉴了作为语言民俗核心内容的民间文学的叙事手法并穿插引用了大量民谣、民间故事、民间传奇、俗语、谚语,通过对地方民俗的艺术呈现谱写了歌颂威塞克斯的华美篇章。纵观国内外哈代研究,研究者主要从作品主题、创作思想、表现手法、悲剧艺术等方面对哈代及其小说进行了深刻细致的研究,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伦理、宗教等诸多方面,但很少有人对哈代的民俗思想和民俗叙事手法进行过全面深入的研究,国内这方面研究更显贫乏,哈代的民俗成分研究是一个尚待开发的薄弱环节,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和开拓,因此,《民俗学视域下的哈代小说研究》将以此为契机,立足于民俗学,结合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采用多种文学理论兼用的方法,多角度跨学科全面、系统、深刻地分析和研究哈代的民俗思想、民俗情结,厘清民俗事象与小说创作的之间的深层关系,找出哈代小说以民俗为素材、以民俗事象为主要叙事手段的叙事策略。鉴于哈代着作卷帙浩繁,本研究以“性格与环境小说”为主,兼顾诗歌和短篇小说,采取中外理论共用、中英文本并举的研究方法,全面把握哈代体现在威塞克斯文本中的民俗思想、民俗情结、民俗策略和民俗艺术,以期对哈代研究有所补益。本研究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九章,以下是各章节的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一章从国际国内两个层面研究哈代民俗思想和民俗情结形成的客观条件,分析欧洲民族主义运动推动下民俗学和人类学的勃兴、十九世纪英国考古热潮、建筑业哥特倾向以及十九世纪英国乡土文学思潮对哈代民俗思想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探讨十九世纪英国社会变革对哈代文化恋旧与民俗情结的催生作用,从客观上为哈代民俗思想和民俗情结寻找历史背景和文化依托。第二章从地方和家庭两个层面分析和考察哈代民俗文化的来源,为哈代民俗文化溯本求源,多塞特浓郁地方民俗文化的滋养和家庭浓厚民俗文化氛围的熏陶是哈代民俗文化的主要来源,地方和家庭两个层面相互依赖、互为条件为哈代提供了丰富的民俗文化。第三章鉴于民俗鲜明的地方性和民俗对“民”的依赖性,研究哈代民俗的空间范围和群体范围,界定哈代威塞克斯艺术王国的地理疆域和哈代的“民”并简要总结他们的基本特征。第四章研究民俗事象在哈代小说中的叙事功能,梳理哈代小说叙事与民俗事象的深层互文关系,分析民俗事象构成的主干情节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所起的决定作用以及民俗活动在人物塑造和场景安排方面所发挥的文本功能。第五章研究哈代小说对作为语言民俗的民间文学的艺术借鉴,主要从故事结构、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和语言风格几个方面分析哈代小说和民间文学之间的超文关系以及“偶然与巧合”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制约作用。第六章立足于神话原型理论从希腊神话和《圣经》神话两个层面研究哈代小说中的神话艺术,总结神话对哈代的文学影响和哈代深厚的“两希”文化底蕴。第七章研究哈代小说中的民谣艺术,简要分析英国文学中的民谣传统,深入探讨哈代小说对民谣的互文引用及其文本隐喻功能。第八章研究哈代小说中的民间信仰书写,主要从历史探源和人类学相结合的手法分析各种民间信仰的历史渊源和文本叙事功能,阐述威塞克斯人的宿命论思想和万物有灵观与人物命运之间的关系。第九章研究威塞克斯酒俗和哈代小说中的“酒、饮酒和醉酒”叙事,主要用尼采的酒神理论分析哈代的醉酒叙事以及醉酒与悲剧的辩证关系。最终得出结论:哈代小说与民俗有深厚的渊源,民俗文化为哈代提供了创作素材和艺术灵感,民俗认同是哈代小说创作的心理基础,哈代通过对民间文学艺术风格的创造性借鉴,以地方民俗为素材创造了享誉全球的鸿篇巨着,实现了对人类生存的哲学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层剖析,哈代小说就是各类民俗事象以高超的艺术手法串联起来的乡村故事,它们既是地方的,也是世界的、全人类的。

祁世明[9](2011)在《当代汉语变异的概念整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言和社会之间相互依赖,存在着共变现象。(W.Bright,1964)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促使语言产生变异,并充分体现于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词汇是语言系统中发展变化最活跃的因素,对社会变迁的反应最为敏感。社会发展中,新事物、新现象和新观念层出不穷,词汇系统也就直接作出反映,大量的新词语不断产生。一方面,社会发展是语言变异的根本原因,社会生活中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因素的变化与创新是大量新词语产生的动因。另一方面,语言自身的特点和诸要素毫无疑问也制约新词语产生的组合形式和变异方向。与印欧语系不同,汉语是结合音、形、义三者于一体的符号表意系统。语音、方块字、句法、语义等因素对汉语造词都产生影响。汉语新词语中,除了音译的外来词和旧词新用外,大部分是非组构性的复合词。传统语义学虽然认识到语义是语言的内容和核心,语义造词是语言生成的根本,但其单一、孤立和静止的语义观对语言生成的解释显得捉襟见肘。而认知语言学坚持从现实——认知——语言三方面对语言进行研究,认为语言的产生是经历客观和主观两个过程,客观现实经过体验和认知加工形成语言。客观世界通过人类的认知活动反映到语言中,语言的产生具有理据性。语言认知是以现实为基础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是基于心理空间的概念化的过程。语义层源于概念的建构,并通过语音、词汇和语法来表征内容。Jackendoff(1983,1987,1990)以词汇概念为出发点建立了基于概念结构的概念语义理论,认为概念就是“能体现语言表达式意义的心理表征”,(Jackendoff,1990:11)概念相当于语义,概念结构也就是语词的心理表征结构。Gilles Fauconnier(1985/1994,1997)、Gilles Fauconnier和Mark Turner(2002)先后提出并发展了心理空间理论、思维和语言中的映现和概念整合理论,认为概念整合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认知能力。概念整合理论当今已经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并且已得到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证实。概念整合理论对自然语言意义建构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特别是整合过程中层创结构的形成而引起层创意义的产生对汉语新词语合成意义的生成和理解具有很强的阐释力。本文基于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自2005年始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的新词语作为语料,运用概念整合理论主要对汉语新词语中非组构性复合词的生成机理进行研究。在深入探讨新词语产生的理据和生成过程之前,本文首先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语中大量新词语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社会变革和发展已使当代汉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突出表现在大量新词语不断出现,并得到广泛地传播和应用,旨在概括汉语变异的现状,提出研究汉语衍生的意义和必要性;其次,本文根据语料对汉语新词语变异的显着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归纳,指出变异中新词语组合方式和结构特征虽然存在较大差异,但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目的在于说明探讨汉语变异的可行性;接着,本文在分析汉语已有的构词法和造词法对词语生成研究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指出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新词语的非组构性复合词的生成理据的解释具有一定优势,并尝试运用整合理论对语料中的双音节复合名词、隐喻词、仿拟词等进行了分析;最后,基于语料分析本文总结汉语变异的时代性、能产性、经济性等认知特征,并得出启示,即汉语造词和运用应该遵循语言规范性。

李冬梅[10](2010)在《网络时代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内容生产与营销创新》文中提出真人秀是一种非虚构类的电视节目,没有剧本,纪实性地描述现实事件,通常是普通人而非专业演员通过行动展示人们的个性心理的节目。由于制作速度快和成本低的缘故,电视真人秀节目在电视制作公司和播出机构开始流行。在国内电视荧屏上,不少电视真人秀节目是省级卫视或地面频道的品牌节目,因此对于扩大电视频道的影响力非常重要。电视真人秀节目和观众有着广泛的互动,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多方面的心理需求,在电视产业链运营造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模仿国外的优秀节目的居多,缺乏原创,这说明电视人还没有有效地整合相关资源。因此他们需要转变观念,追求创新。另一方面,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还没有完全落实到电视人的行动中,有些优秀节目由于缺少营销和宣传,没有获得很好的观众市场和广告市场,更不用说产业化开发了。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先行创新可以带动电视业的创新实践,因此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948年的《隐藏的摄像机》可以说是最早的真人秀电视的雏形,尽管当时这样的节目被称为“纪录片”。早期的真人秀也包括那些回答问题赢取奖金或奖励的游戏秀节目。自从1999年《老大哥》出现后,真人秀节目迅速兴起。网络推动着那些真人秀节目称为社会事件。人们在网络上讨论各种与电视真人秀节目有关的话题,年轻观众喜欢通过电脑、手机和其他工具与真人秀节目互动,双屏娱乐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国内,以2000年的《生存大挑战》和2001年《走入香格里拉》节目的播出为代表,中国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开始迅速发展,更多地运用网络技术,包括网络报名、网络投票、网络报道、网络评论等。2005年的湖南卫视《超级女声》更是将整合营销推进到了新的高度。从国内的学术文献来看,目前国内研究电视真人秀的论文有200多篇,硕士论文28篇,没有博上论文。但从选题来看,基本上没有从电视与网络的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同样,目前国内研究电视真人秀的两本论着对这个领域也没有深入探讨。因此这篇论文研究的是电视真人秀与互联网间的融合关系这个空白研究领域,重点分析电视真人秀节日的内容生产与营销的创新。第一章当代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现状。在这一部分首先梳理了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历程,其次对当代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类型及形态特征做了分析,与国外电视真人秀节目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国内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尽管数量较多,但类型较为单一,更多地局限在才艺表演的真人秀节目,因此应该拓展节目内容生产和类型研发的思路,进行观念创新。最后分析了当代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传统营销模式,包括传统媒介营销、网络营销,线下活动营销、广告营销等,从中发现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传统营销中的潜在问题。第二章当代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媒介融合环境。本章首先整体上分析了全球媒介融合的大趋势,探讨了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媒介融合环境,分析了它与网络在时间、技术上的契合点和文化理念上的相似性。在21世纪初,出现了博客、微博客、播客、网络社区、邮件、即时通讯等网络社会媒体,视频网站出现竞合的趋势,网络消费方式的多元化、三网(包括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融合,这些都为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另外从文化相似性来看,真实与拟态、偷窥与观察、广泛参与性和互动性等特性使得电视真人秀和网络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第三章阐述了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创新指标。本文提出了四个关键的评价指标,即观众注意力、网络影响力、节目竞争力和节目的原创力。还对2009年的20档省级卫视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网络影响力做了实证研究,对这些节目的网络关键词搜索记录数、相关新闻量、相关视频量、博客博文数、贴吧发帖数等进行了详细的数据统计和对比分析。第四章讨论了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类型。真人秀节目的类型多样,一个国外的研究认为电视真人秀节目分为13个类型,尹鸿教授认为可以分为9个类型,研究者胡波则提出有4个类型。本文尝试用系统观和层次论,对电视真人秀节目删繁就简,认为应该从四个不同层次即个体、家庭、组织和社会来研究节目选题,分析了四种典型类型的节目——才艺表演类、生活服务类、职场工作类、公益类真人秀,分别阐述了其制作理念和形态创新的方法,并强调真人秀节目必须关注普通人的个性心理和真实生活,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第五章分析了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内容生产创新。首先指出了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克隆成风有很多弊病。其次提出电视节目制作人应该完善电视真人秀节目制作的创新流程,强调了策划环节的团队合作。然后分别谈到了头脑风暴法、戈登法、默写式头脑风暴法(635法)、电子会议法、借助外脑法等征集创意的方法。最后提出电视人在节目制作中应该重视创造思维的被忽视的多种思维形式,比如发散思维、形象思维、逆反思维、批判思维、联想、灵感、直觉等,可以使用多种创造思维方法,如列举法、组合法、类比法、移植法、逆反法、联想法、信息交合法等。第六章探讨的是电视真人秀节日的网络营销。电视真人秀节目的营销可以分为节目营销和广告营销。在网络时代,网络营销对电视真人秀节目的营销非常重要,也是创新的领域。本章分析了不同的网络营销方法,如新闻营销、病毒式营销、节目网站营销等。第七章阐述的是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广告营销。本章首先阐述了网络传播对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广告营销的五个方面的影响,然后以湖南卫视2009年的《快乐女声》的广告营销为典型个案,分析了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硬广告的特点。最后探讨了植入式广告营销的模式。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的创新。一、研究对象创新目前国内对电视真人秀节目研究的课题主要是从电视节目制作观念、节目元素、形态结构、道德价值、文化背景等进行分析和评价。本研究选取的“网络时代中国真人秀节目的制作与营销创新”是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媒介融合是目前世界媒体发展的大趋势。在国家推进三网融合的背景下,中国电视业与网络业走向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竞合。本文研究的是网络时代的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内容生产与营销的创新,目前属于较新的研究领域。二、研究方法创新1、调查法。本研究对一些电视媒体机构进行了调查,笔者作为现场观众实地观看节目,与节目制作人、编导进行电话和邮件沟通交流等,获得了关于电视媒体的第一手资料。同时通过参与培训和实地考察,对央视索福瑞的媒介调查技术有所了解。另外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对244名山东艺术学院大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了他们对于当前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态度。虽然由于调查范围小,代表性较弱,但从一些数据也反映了年轻人对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客观的评价。2、内容分析法。Ole Holsti (1969)认为: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讯息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从而得出推论的研究方法。本文使用内容分析法对网络上与电视真人秀节目有关的信息进行了搜集整理和分析,涉及新闻、博客、贴吧、文章、视频、广告、网站等。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的结合,对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网络影响力问题、节目的制作方式、节目的营销模式等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3、实验法。笔者对网络意见领袖如何影响电视媒体的效果进行了小范围的实验研究。实验的方法是通过与一些电视栏目的制作人员和博客博主电话沟通与邮件联系,验证是否影响了电视栏目的制作与宣传。这验证了一个假设,即一些电视媒体人正在开始重视意见领袖的建议。4、跨文化比较和多学科的分析方法。中国的电视真人秀节目走自主创新之路不能闭门造车。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视节目制作人更应该学习借鉴国外的优秀节目。笔者对国外的相关节目视频、网站、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发现中国电视节目制作与营销的不足,提出创新的办法。本文尝试采用多学科交叉的分析方法,包括电视学、创造学、心理学、广告学、市场营销学、传播学等。三、研究结论创新1、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与互联网互动的“双屏”时代已经到来。电视网络提供的各种便利条件对真人秀节目的制作与营销非常有用。电视人应该重视互联网用户,增强节目的网络影响力,维护广告客户的利益,从而实现双赢。2、克隆国外节目对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有不少危害。电视人在节目的制作创新中,除了头脑风暴法外,可以运用多种创造思维方法,并有效利用网络资源。3、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创新在于理念创新和形态创新。电视人应该吸收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展示人的个性心理和个体差异性,了解观众的多种心理需求。突破电视真人秀节目既有的类型说的定势思维,除了才艺表演类节目,未来真人秀节目应该在生活服务类、职场工作类节目和公益类节目方面不断创新,推出更多亚类型的节目。4、网络营销是电视真人秀节目营销的创新点。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网络营销应该使用各种网络营销模式,致力于通过“沟通”与“对话”的关系营销增进与受众的关系,从而实现真正的“受众中心”。5、植入式营销是电视真人秀节目广告营销中的创新点。植入营销的模式包括口头、实物、标志、情境和机构形象的植入。本文的不足之处是:限于篇幅和能力,国外的一些最新资料没有完全反映到研究中。研究提出的内容生产和营销创新的方法也有待实践检验。

二、英文贺卡书写面面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文贺卡书写面面观(论文提纲范文)

(1)世界书局“尽力世界”的出版理念与实践研究(191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文献综述
        1.2.1 现存史料文献
        1.2.2 关于书局经营策略的研究
        1.2.3 关于书局人物及理念的研究
        1.2.4 关于书局出版物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架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思路架构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创新之处
2 世界书局的创立与发展
    2.1 世界书局创立的历史背景
        2.1.1 旧序已崩,新革未成
        2.1.2 商贸频繁,经济繁荣
        2.1.3 思想活跃,管制宽松
        2.1.4 设备先进,技术鼎新
    2.2 世界书局创立与发展的过程
        2.2.1 沈知方创立书局,开始多重积累
        2.2.2 改组股份制,书局蓬勃发展
        2.2.3 陆高谊接管书局,潜心守业
        2.2.4 官僚资本大幅入侵,终由政府接管
        2.2.5 迁往台湾后的世界书局
    2.3 本章小结
3 “尽力世界”出版理念的确立
    3.1 确立“尽力世界”出版理念的背景
    3.2 “尽力世界”的内涵
    3.3 本章小结
4 “尽力世界”在书刊出版中的践行
    4.1 文学书籍出版:先求普遍,而后求其提高
        4.1.1 文学书籍出版的背景
        4.1.2 出版统计
        4.1.3 出版历程
    4.2 教科书出版:跟着时代而革新
        4.2.1 教科书竞争背景
        4.2.2 出版统计
        4.2.3 编辑及书籍内容的选择
        4.2.4 教科书的发行推广
    4.3 期刊出版:着眼世界、关切社会
        4.3.1 出版统计
        4.3.2 出版特色
        4.3.3 面向世界的典范:《世界杂志》
    4.4 其它书籍出版:力求多元化
    4.5 本章小结
5 “尽力世界”的表达与传播
    5.1 通过不断完善的商标图案进行诠释
    5.2 借助多种广告加以传播
    5.3 在不同的装帧设计上予以彰显
        5.3.1 与内容相统一的封面设计
        5.3.2 紧跟时代的插图选择
        5.3.3 中西并用的装订形式
    5.4 本章小结
6 “尽力世界”在组织上的保障
    6.1 建立人才使用机制
        6.1.1 任人唯贤
        6.1.2 留“才”有道
        6.1.3 培养有制
    6.2 完善组织体系与制度
        6.2.1 组织体系
        6.2.2 规章制度
    6.3 融洽同业关系
    6.4 本章小结
7 对书局“尽力世界”出版理念与实践的评价
    7.1 积极意义
        7.1.1 促进了书局自身的发展
        7.1.2 为出版业输送大量人才
        7.1.3 推动了文化及教育事业的发展
    7.2 时代局限性
    7.3 对当今出版的借鉴意义
        7.3.1 树立正确的出版理念,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7.3.2 坚守出版主业,助力文明传承
        7.3.3 加强对人才的重视,抢占竞争先机
        7.3.4 树立良性竞争意识,促进出版创新和提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1843年至1911年间上海出版机构一览表
附录B:1917至1949年世界书局出版的文学着作(非古代)
附录C:1920至1949年世界书局出版的教科书
附录D: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相关论文
致谢

(2)多元文化交流下凌叔华绘画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论文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凌叔华旅英前的艺术活动
    (一) 绘画的家学师承
    (二) 北京画学研究会的影响
    (三) 与徐志摩往来时的早期绘画创作
二、用画作与布鲁姆斯伯集团对话
    (一) 凌叔华与布鲁姆斯伯里集团对话的前提
    (二) 英文自传体小说《古韵》中的插图
    (三) 与瓦内萨的艺术交互影响
    (四) 组织大型笔会作品《友谊画卷》
三、绘画中的自我再构
    (一) 山水画中的中国与欧洲
    (二) 花鸟画中的意象
    (三) 插画中“我”的自我暴露
四、文化自觉中的东方艺术输出
    (一) 关于“中国艺术”的宣讲
    (二) 布鲁姆斯伯里集团支持下的个人画展和收藏展
五、凌叔华的绘画观念
    (一) 凌叔华追求雅逸的艺术态度
    (二) 凌叔华对文人画风的坚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韦恩·布斯小说伦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依据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意义
第一章 布斯小说伦理学的理论渊源
    一 西方伦理批评传统
        (一)道德审查的伦理批评
        (二)伦理批评与普遍价值
    二 布斯与芝加哥学派
        (一)芝加哥学派的形式论
        (二)多元主义批评方法
    三 布斯与巴赫金的话语理论
        (一)小说的“客观性”
        (二)话语与他人的声音
        (三)巴赫金之后的话语理论
第二章 布斯对伦理批评的重新定位
    一 小说与伦理
        (一)小说中“伦理”与“道德”的区分
        (二)小说伦理学的复兴
    二 小说中的伦理判断
        (一)伦理判断的观念嬗变
        (二)伦理评判者的标准
        (三)小说伦理判断的决定因素
    三 小说伦理学的“共导”原则
        (一)基于感知的伦理交流
        (二)自我与他者的“共导”关系
第三章 布斯小说伦理学命题之一:审美与伦理
    一 审美与伦理的矛盾性
        (一)审美伦理化的局限
        (二)审美去伦理化的矛盾
    二 小说的趣味
        (一)审美经验的伦理视角
        (二)伦理阐释的美学维度
    三 审美与伦理的融合
        (一)审美与伦理的二律背反
        (二)审美与伦理的辩证合一
第四章 布斯小说伦理学命题之二:修辞与伦理
    一 小说修辞的伦理旨归
        (一)小说修辞与伦理的渊源
        (二)非人格化叙述与伦理
        (三)关联“事实”与“价值”的小说修辞
    二 “隐含作者”与修辞伦理
        (一)从“作者”到“隐含作者”`
        (二)“隐含作者”与伦理效果
    三 小说修辞的形式与伦理
        (一)从叙述距离到小说效果
        (二)可靠叙述与伦理
        (三)不可靠叙述与伦理
第五章 布斯小说伦理学命题之三:他者伦理与阅读伦理
    一 “他者”研究的兴起
        (一)文化研究的“他者”视野
        (二)哲学研究的“他者”伦理
        (三)小说伦理学中的“他者”
        (四)布斯“他者”伦理的批评实践
    二 阅读的伦理
        (一)他者伦理与作者意图
        (二)叙述的听众和作者的听众
        (三)倾听修辞的伦理旨归
第六章 布斯小说伦理学命题之四:多元对话与伦理阐释
    一 “多元主义”的对话
        (一)布斯对克兰多元论的继承和发展
        (二)布斯对伯克戏剧多元视野的延伸
        (三)布斯与艾布拉姆斯的对话
    二 布斯的批评方法多元主义
    三 多元主义与小说伦理阐释
        (一)多元视野下的伦理困惑
        (二)小说伦理价值的二重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等

(4)叙事研究视角下赴美新手汉语教师小学教学适应问题研究 ——基于志愿者L赴美的教学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动态
        一、汉语国际教育叙事研究的相关研究动态
        二、汉语志愿者教师教学适应的相关研究动态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新手教师L及其任教地区情况介绍
    第一节 新手教师L个人情况介绍
    第二节 新手教师L任教地区及学校情况介绍
        一、任教地区及学校的概况
        二、Skyview小学的汉语教学情况
第三章 新手汉语志愿者教师教学适应问题的叙事研究
    第一节 低龄儿童教学对象适应问题的叙事研究
        一、美国低龄儿童教学对象的性格特点和学习特点
        二、L老师对低龄儿童教学对象适应的案例
    第二节 教材和文化教学内容适应问题的叙事研究
        一、L老师对教材适应的案例
        二、L老师对文化教学内容适应的案例
    第三节 教学方法适应问题的叙事研究
        一、L老师对课堂媒介语适应的案例
        二、L老师对TPR全身反应法适应的案例
        三、L老师对主题式教学法适应的案例
    第四节 课堂氛围和课堂问题处理适应问题的叙事研究
        一、L老师对课堂氛围适应的案例
        二、L老师对课堂问题处理适应的案例
第四章 影响新手汉语志愿者教师教学适应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影响新手汉语志愿者教师教学适应的客观原因
        一、学校专业课程的学习
        二、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选拔考试与培训
        三、志愿者教师岗中培训
        四、任教地区的汉语教学情况
    第二节 影响新手汉语志愿者教师教学适应的主观原因
        一、个人的专业素养
        二、个人的教学实践反思能力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叙事研究提高新手汉语志愿者教师的教学适应能力
    第二节 提高新手汉语志愿者教师教学适应能力的相关建议
        一、在自省中坚持记录教学日志
        二、来美志愿者间建立教育叙事的资源共享
        三、定期组织志愿者教师的岗中培训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当前西方广告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广告音乐的界定与研究的意义
    二、当前国内外广告音乐研究现状
第一章 西方广告音乐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历史较长的广播广告音乐
        一、广播广告音乐
        二、广播广告音乐的丰富表现形式
        三、广播广告音乐的效用演变
    第二节 具有视听冲击力的电视广告音乐
        一、电视广告音乐
        二、电视广告音乐的作用
        三、新世纪以来电视广告音乐的特点
    第三节 强势袭来的网络广告音乐
        一、网络广告音乐的新形态
        二、网络广告音乐的强效趋势
第二章 广告音乐的基本要素及其传播价值
    第一节 广告音乐的四大构成要素
        一、广告音乐“横”面上的魔幻灵魂——旋律
        二、广告音乐“力度”上的脉搏跳动——节奏
        三、广告音乐“纵”向上的美丽装饰——和声
        四、广告音乐“深”度上的色调渲染——音色
    第二节 广告音乐的强势传播
        一、契合产品的原创广告音乐
        二、借势造势的引用广告音乐
        三、广告音乐整体的再传播
    第三节 广告音乐曲式面面观
        一、一段式的简单精炼
        二、二段式的对比丰富
        三、三段式的强效记忆
    第四节 表情达意的广告音乐
        一、音乐的情感内涵
        二、独特的广告音乐
    第五节 广告音乐的基本类型及其与广告的关联
        一、广告背景音乐烘托品牌
        二、广告歌曲表现品牌
        三、广告音响营造真实感
        四、无声背景的特效
第三章 音乐的风格与广告的选择原则
    第一节 风格迥异的西方广告音乐
        一、传统古典风格的典雅高贵
        二、民族民间风格的独树一帜
        三、现代流行风格的形式多样
    第二节 产品类型与广告音乐
        一、快销品广告:形式多样的广告音乐
        二、耐用品广告:高贵庄重的广告音乐
        三、广告音乐的其它应用
    第三节 广告音乐效果的评测元素
        一、格调契合
        二、信息记忆
        三、品牌态度
        四、双面作用
    第四节 广告音乐与广告影响力问卷调查及其问题讨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假设及设计
        三、数据分析结果
        四、结论
第四章 音乐的调性与品牌形象的建构
    第一节 音乐风格定位产品与品牌的调性
        一、古典风格广告音乐强化典雅特征
        二、民族风格广告音乐强化民族特色
        三、现代流行风格广告音乐激发动感时尚
    第二节 广告音乐的形象建构
        一、广告音乐的鲜明性
        二、广告音乐的优美性
        三、广告音乐的壮美性
    第三节 广告音乐服务品牌传播
        一、广告音乐阐释品牌文化
        二、广告音乐赋予品牌个性
        三、广告音乐展现品牌深度
第五章 当前西方广告音乐的趋势及其问题
    第一节 广告音乐阐释广告品牌内涵
        一、广告音乐诠释品牌主题
        二、广告音乐烘托广告叙事氛围
        三、广告音乐表述品牌特性
        四、广告音乐呼应广告故事
    第二节 当前西方广告音乐的问题
        一、使用音响、未使用音乐广告
        二、民族音乐广告较少
        三、跨国品牌使用民族音乐较少
结论
    一、当今中国广告音乐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二、当今中国广告音乐存在问题的原因
    三、解决中国广告音乐运用问题的策略
附录一 广告音乐与广告影响力问卷调查
附录二 当前西方品牌广告视频目录
附录三 世界三大广告节获奖视频目录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新时期儿童小说的创作新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儿童、儿童文学与儿童小说
        (一) 儿童
        (二) 儿童文学
        (三) 儿童小说
    二、新时期儿童小说研究述评
        (一) 儿童小说思潮研究
        (二) 儿童小说专题研究
        (三) 单个作家作品研究
    三、本文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新时期儿童小说题材的新变
    第一节 校园题材: “去校园化”与“再校园化”
        一、“去校园化”回顾
        二、“再校园化”新变
    第二节 家庭题材: “非家庭化”与“再家庭化”
        一、“非家庭化”回顾
        二、“再家庭化”新变
    第三节 乡村题材: “政治化”与“去政治化”
        一、“政治化”农村回顾
        二、“去政治化”乡村新变
    第四节 城市题材: “反现代性”与“现代性”
        一、“反现代性”回顾
        二、“现代性”新变
    第五节 革命历史题材: “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
        一、“宏大叙事”回顾
        二、“微观叙事”新变
第二章 新时期儿童小说儿童形象的新变
    第一节 理想儿童: “先进型典范”与“小小男子汉”
        一、“先进型典范”回顾
        二、“小小男子汉”新变
    第二节 红色儿童: 英雄与凡人
        一、小英雄的回顾
        二、平凡人的回归
    第三节 本色儿童: “写实”与“还原”
        一、“写实性”回顾
        二、“新写实还原”
    第四节 问题儿童:“问题”与“教育”
        一、不是“问题”的“问题”
        二、不良少年的教育
    第五节 残障儿童: “遮蔽”与“凸显”
        一、“故意遮蔽”的回顾
        二、“有意凸显”的新变
    第六节 “女童”:“男童化”与“美少女”
        一、“男童化”回顾
        二、“青春美少女”新变
第三章 新时期儿童小说主题意蕴的新变
    第一节 情感主题: “公共情感”与“私人情感”
        一、“公共情感”的回顾
        二、“私人情感”的新变
    第二节 人性主题: “阶级性”与“普遍人性”
        一、“阶级性”的回顾
        二、“普遍人性”的显现
    第三节 苦难主题: “政治苦难”与“生命苦难”
        一、“政治苦难”的回顾
        二、“生命苦难”的新变
    第四节 成长主题: “被动成长”与“主动成长”
        一、“被动成长”的回顾
        二、“主动成长”的新变
第四章 新时期儿童小说创作原则的新变
    第一节 现实主义儿童小说的回归: “革命现实主义”之外
        一、回归的开端——伤痕小说
        二、回归的深化—问题小说
        三、回归的发展——写实小说
    第二节 浪漫主义儿童小说的觉醒: “ 革命浪漫主义”之外
        一、“革命浪漫主义”的回顾
        二、浪漫主义儿童小说思潮的觉醒
    第三节 现代主义儿童小说的探索: “先锋小说”的艺术实验
        一、意识流小说
        二、象征主义小说
        三、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第五节 后现代主义儿童小说的闪现: 消费社会的影响
        一、结构的平面化与拼贴
        二、内容的反深度与戏谑
第五章 新时期儿童小说叙事模式的新变
    第一节 叙述人称与叙事视角: “单一狭窄”与“丰富多变”
        一、视角“单一狭窄”回顾
        二、视角的“丰富多变”
    第二节 时间意识与叙事时间: 时间的束缚与挣脱
        一、“时间的束缚”回顾
        二、“时间的挣脱”新变
    第三节 叙述重心与叙事结构: “故事—情节”结构与“心理—情绪”结构
        一、“故事—情节”结构的回顾
        二、“心理—情绪”结构的出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南疆高校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汉语磨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研究的意义
    1.5 论文结构
    1.6 小结
第二章 研究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国内外语言磨蚀研究的主要发展期及情况
        2.2.1 国外语言磨蚀研究的主要发展阶段
        2.2.2 国内语言磨蚀研究的主要发展情况
    2.3 国内外有关影响语言磨蚀因素的研究
        2.3.1 国外有关影响语言磨蚀因素的研究
        2.3.2 国内有关影响语言磨蚀因素的研究
    2.4 小结
第三章 语言磨蚀的基本内涵、分类与特征
    3.1 引言
    3.2 语言磨蚀的内涵
        3.2.1 语言学视角
        3.2.2 社会语言学视角
        3.2.3 心理学视角
    3.3 语言磨蚀的分类
        3.3.1 Weltens的分类
        3.3.2 van Els的分类
        3.3.3 Hansen的分类
    3.4 语言磨蚀的特征
        3.4.1 诱发因素的归一性
        3.4.2 发生机制的生理性
        3.4.3 受蚀个体的独立性
        3.4.4 受蚀对象的选择性
        3.4.5 磨蚀过程的回归性
        3.4.6 磨蚀速度的非均衡性
        3.4.7 表现形式的隐匿性
        3.4.8 再学习的优越性
    3.5 小结
第四章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4.1 引言
    4.2 语言磨蚀研究的相关理论
        4.2.1 回归假说
        4.2.2 “倒置关系”假说
        4.2.3 提取失败假说
        4.2.4 储存范式假说
        4.2.5 重新学习假说
        4.2.6 中介语或跨语言影响假说
    4.3 第二语言学习的相关理论
        4.3.1 语言输入假说
        4.3.2 情感过滤假说
        4.3.3 语言输出假说
    4.4 对比分析理论
    4.5 偏误分析理论
    4.6 动态系统理论
    4.7 小结
第五章 研究设计
    5.1 引言
    5.2 研究问题
    5.3 研究对象
    5.4 研究工具
        5.4.1 调查问卷
        5.4.2 测试
        5.4.3 访谈
    5.5 数据的获取与分析方法
        5.5.1 数据的获取
        5.5.2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5.6 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6.1 引言
    6.2 测试和问卷数据与分析
        6.2.1 汉语总体水平、听力技能、阅读技能、写作技能方面的磨蚀情况
        6.2.2 语言态度对汉语磨蚀的影响
        6.2.3 学习动机对汉语磨蚀的影响
        6.2.4 不同类型的学习动机对汉语磨蚀的影响
        6.2.5 原有汉语水平对汉语磨蚀的影响
        6.2.6 汉语接触量对汉语磨蚀的影响
        6.2.7 性别差异对汉语磨蚀的影响
        6.2.8 英语语种学习对汉语写作磨蚀的影响
    6.3 访谈结果与讨论
        6.3.1 对待汉语的态度
        6.3.2 汉语学习动机
        6.3.3 在汉语学习方面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以及汉语接触量
        6.3.4 汉语学习的结果归因
        6.3.5 汉语等级考试的最低分数要求
        6.3.6 男女生对于汉语学习态度、汉语学习动机以及汉语接触量的差异
    6.4 结语
第七章 结论与思考
    7.1 引言
    7.2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7.3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
        7.3.1 研究领域的创新
        7.3.2 研究方法的创新
        7.3.3 研究对象的创新
        7.3.4 研究理念的创新
    7.4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7.4.1 理论层面的贡献
        7.4.2 实践层面的贡献
    7.5 研究的主要启示
        7.5.1 本研究对学校管理部门的启示
        7.5.2 本研究对汉语教师的启示
        7.5.3 本研究对英语教师的启示
        7.5.4 本研究对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启示
    7.6 研究的局限和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7.6.1 研究的局限
        7.6.2 对未来研究的设想
    7.7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汉语学习态度调查问卷(维吾尔文版本)
    附录2 汉语学习态度调查问卷(汉文版本)
    附录3 汉语学习动机调查问卷(维吾尔文版本)
    附录4 汉语学习动机调查问卷(汉文版本)
    附录5 汉语接触量调查问卷(维吾尔文版本)
    附录6 汉语接触量调查问卷(汉文版本)
    附录7 MHK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测试卷(前测试卷)
    附录8 MHK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测试卷(后测试卷)
    附录9 访谈提纲(维吾尔文版本)
    附录10 访谈提纲(汉文版本)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民俗学视域下的哈代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缘起
    2. 研究现状
    3. 研究意义和思路方法
    4. 哈代生平与作品简介
第1章 哈代民俗思想和民俗情结形成的历史背景
    1.1 欧洲民俗学人类学兴起的历史条件
    1.2 英国民俗学人类学的兴起对哈代的影响
    1.3 十九世纪英国考古热潮与哈代的历史情怀
    1.4 十九世纪英国建筑哥特运动与哈代的怀旧观点
    1.5 十九世纪英国乡土文学思潮与哈代的乡土态度
    1.6 十九世纪英国社会变革对哈代民俗情结的催生作用
第2章 哈代的民俗文化源流
    2.1 地方传统文化的浸染
    2.2 家庭民间文化的熏陶
第3章 哈代的威塞克斯艺术王国和他的“民”
    3.1 威塞克斯艺术王国的地理界定
        3.1.1 威塞克斯艺术王国地理界定的必要性
        3.1.2 威塞克斯艺术王国的缔造及其地理疆域
    3.2 威塞克斯王国的历史真相
    3.3 民俗学的“民”与哈代的“民”
        3.3.1 民俗学对“民”的界定及其流变
        3.3.2 哈代威塞克斯王国之“民”
第4章 民俗事象与哈代小说叙事
    4.1 民俗事象构成主要情节
        4.1.1 《还乡》
        4.1.2 《远离尘嚣》
        4.1.3 《卡斯特桥市长》
        4.1.4 《苔丝》
    4.2 民间故事和传奇的穿插引用
        4.2.1 营造气氛
        4.2.2 揭示主题
        4.2.3 增添趣味
第5章 哈代小说与民间文学的超文关系
    5.1 民间文学与主题结构
        5.1.1 爱情主题
        5.1.2 “回归”模式与结尾模式
    5.2 民间文学与情节设置
        5.2.1 偶然巧合与哈代观点
        5.2.2 哈代小说中的偶然巧合
    5.3 民间文学与人物塑造
        5.3.1 民谣式人物分析
        5.3.2 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5.4 民间文学与语言风格
        5.4.1 方言俚语
        5.4.2 俗语、绰号、顺口溜
        5.4.3 谚语式比喻与夸张
第6章 哈代小说的神话艺术
    6.1 神话的神话
    6.2 神话原型理论
    6.3 神话与哈代小说创作
        6.3.1 希腊神话与哈代小说叙事
        6.3.2 《圣经》神话与哈代小说叙事
第7章 哈代小说的民谣艺术
    7.1 民谣的起源与特征
    7.2 英国文学中的民谣传统
    7.3 哈代创作与民谣影响
    7.4 哈代小说的民谣手法
        7.4.1 刻画性格
        7.4.2 预示命运
        7.4.3 铺垫背景
        7.4.4 点化主题
第8章 民间信仰与哈代小说叙事
    8.1 民间信仰与文学
    8.2 威塞克斯人的信仰
    8.3 基于原始思维的各类迷信与小说叙事
        8.3.1 灵魂信仰与幽灵鬼怪
        8.3.2 巫术占卜
        8.3.3 万物有灵与先验预兆
    8.4 宿命论、因果报应与小说人物命运
第9章 酒俗与哈代小说醉酒叙事
    9.1 西方酒文化的历史渊源
    9.2 酒乡论酒话嗜酒风尚
    9.3 酒神精神与醉酒叙事
    9.4 醉酒与悲剧的辩证
    9.5 哈代对醉酒的矛盾态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当代汉语变异的概念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缘起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
    1.4 论文架构
第二章 语言的本质属性和变异的动因
    2.1 语言的本质属性
        2.1.1 语言的社会性
        2.1.2 语言的体验性
        2.1.3 语言的象似性
    2.2 语言变异的根本原因
        2.2.1 政治与语言生活
        2.2.2 科技与语言生活
        2.2.3 经济与语言生活
        2.2.4 社会分化与语言生活
        2.2.5 典型事件与语言生活
        2.2.6 主流媒体与语言生活
    2.3 小结
第三章 当代汉语变异的体现和规律
    3.1 汉语词的形式与变异
        3.1.1 汉语的方块字与变异
        3.1.2 汉语词的语音形式与变异
        3.1.3 新词语变异的词汇学分析
        3.1.3.1 词语长度
        3.1.3.2 词语构成材料
        3.1.3.3 结构方式
        3.1.3.4 词性分布
    3.2 新词语变异的规律分析
        3.2.1 词族现象明显
        3.2.2 双音节、三音节合成词的变异
        3.2.3 ABB 式叠词的变异
        3.2.4 被字结构的变异
        3.2.5 外来词
    3.3 小结
第四章 传统语言学对汉语词语生成阐释的局限性
    4.1 汉语词语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4.1.1 音节、字、语素与词的区分和关系
        4.1.2 词与词组的区分和关系
    4.2 字本位
    4.3 词本位
    4.4 汉语的造词法及其发展趋势
    4.5 汉语词义的理解
    4.6 认知语言学对语义阐释的优势
    4.7 小结
第五章 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对汉语新词语理据的认知力
    5.1 概念整合理论的阐释力
        5.1.1 概念的产生
        5.1.2 词义与概念
        5.1.3 概念结构
        5.1.4 心理空间和映射
        5.1.5 概念整合理论
    5.2 概念整合理论在汉语新词语生成和理解中的应用
        5.2.1 组构论与整合论
        5.2.2 双音节复合词的分类
        5.2.3 双音节复合名词
        5.2.3.1 “名词+ 名词”双音节复合名词
        5.2.3.2 “形容词+ 名词”双音节复合名词
        5.2.4 隐喻词
        5.2.5 仿拟词
    5.3 汉语新词语中复合词的生成过程及相关因素
    5.4 小结
第六章 当代汉语变异的认知特征
    6.1 时代性
    6.2 能产性
    6.3 经济性
    6.4 社会心理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启示
    7.2 本研究的局限性
    7.3 对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2003 年-2005 年新词表(251 条)
附件2:2006 年新词表(172 条)
附录3:2007 年新词表(254 条)
附录4:2008 年新词表(359 条)
附录5:2009 年新词表(396 条)
附录6:English Summary

(10)网络时代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内容生产与营销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电视真人秀"界定
    二、电视真人秀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 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类型形态
    第三节 电视真人秀节目内容生产中的问题
    第四节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传统营销模式
第二章 当代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媒介融合环境
    第一节 当代媒介融合趋势综述
    第二节 电视真人秀与网络的融合
第三章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创新指标
    第一节 对电视真人秀节目创新的认识
    第二节 电视真人秀节目创新评价的关键指标
    第三节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网络影响力实证分析
第四章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类型创新
    第一节 才艺表演类真人秀的创新
    第二节 生活服务类真人秀的创新
    第三节 职场工作类真人秀的创新
    第四节 公益类真人秀的创新
第五章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内容生产创新
    第一节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内容生产过程创新
    第二节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创新技法
第六章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网络营销创新
    第一节 网络新闻营销
    第二节 博客营销
    第三节 病毒式营销
    第四节 节目网站的营销
第七章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广告营销创新
    第一节 网络传播对电视真人秀广告营销的影响
    第二节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硬广告营销
    第三节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植入式营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英文贺卡书写面面观(论文参考文献)

  • [1]世界书局“尽力世界”的出版理念与实践研究(1917-1949)[D]. 漆雪娇.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2]多元文化交流下凌叔华绘画作品研究[D]. 王欣.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3]韦恩·布斯小说伦理学研究[D]. 周莉莉. 江西师范大学, 2018(12)
  • [4]叙事研究视角下赴美新手汉语教师小学教学适应问题研究 ——基于志愿者L赴美的教学实践[D]. 刘译蔓. 中央民族大学, 2018(01)
  • [5]当前西方广告音乐研究[D]. 胡思思. 上海大学, 2017(06)
  • [6]新时期儿童小说的创作新变研究[D]. 王艳文.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6)
  • [7]南疆高校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汉语磨蚀研究[D]. 林冬梅.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7)
  • [8]民俗学视域下的哈代小说研究[D]. 陈珍. 陕西师范大学, 2014(12)
  • [9]当代汉语变异的概念整合研究[D]. 祁世明.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1(04)
  • [10]网络时代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内容生产与营销创新[D]. 李冬梅. 山东大学, 2010(09)

标签:;  ;  ;  ;  ;  

英文贺卡写面对面视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