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常山VTS在防止船舶进入养殖区的作用

浅谈常山VTS在防止船舶进入养殖区的作用

一、论长山VTS在防止船舶进入养殖区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邴磊[1](2019)在《基于遥感和GIS的海上溢油风险识别及区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贸易的迅猛发展,海洋溢油污染形势也日益严峻。近年来全球重大海上溢油事故频发,严峻的形势对我国溢油风险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但目前我国对海上溢油风险区划方面的研究不足,导致了溢油风险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当前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的发展为海上溢油风险识别和区划研究提供了新手段和新方法。本研究将自然灾害风险研究理论引入溢油风险管理领域,提出了海上溢油风险系统的三个要素,并提出了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对海上溢油风险进行遥感识别和风险区划的方法。(1)基于遥感技术研究了海上两类主要溢油风险源(船舶与石油平台)的快速识别和提取技术,研究其溢油源与概率风险模型。结果表明,基于Radarsat-2影像的船舶方位向模糊去除算法能够较好地去除方位向模糊造成的误判,进一步提高SAR影像船舶识别准确率。通过多时相SAR影像变化检测方法,能够有效判别海上石油平台,实现对海上静态溢油风险源的识别和提取。通过溢油风险源强评估模型,计算了不同风险源对区域溢油风险的贡献,编绘了溢油风险源强区划图。(2)利用GF-1、GF-2等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研究变化周期较短的海上养殖区的遥感识别和提取方法,并结合搜集到的敏感资源资料进行数字化和入库管理,得出研究区的主要风险受体空间分布状况。通过专家打分法对各种敏感资源的溢油敏感指数进行评价,然后结合风险源强和溢油敏感指数,计算研究海域的溢油风险损害区划,该图能够反映出研究海域中不同空间位置可能受到的溢油影响程度和风险等级划分。(3)首先选取研究海域周边15个主要港口,结合各港口应急设备配备和专业应急队伍建设情况,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溢油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考虑岸线溢油清除能力、海上溢油清除能力和回收物陆上接收处置能力三层指标,进而对各主要港口的溢油应急能力指数进行了量化评价。然后,从整个风险系统的角度,综合考虑风险源强、溢油敏感指数和溢油应急能力指数三方面,运用情景模拟法和GIS时空分析技术对研究海域溢油风险进行了综合风险区划,编绘得溢油风险管理区划图,对整个区域的溢油风险进行了等级划分。本研究旨在为海上溢油风险管理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和工具,提出了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海上溢油风险遥感识别和风险区划方法,并以溢油频发的渤海为研究对象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本文从溢油风险源强区划、溢油风险损害区划和溢油风险管理区划三个层次编绘了系列溢油风险区划图,反映了渤海海上溢油风险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成果对于提高海上溢油风险管理和防控工作的主动性和科学性具有良好的技术支撑作用,能够为监管部门有效地开展日常风险管理、溢油应急反应、海洋环境保护提供科学参考,有助于提升渤海海域溢油风险防控管理能力。

刘鹏[2](2018)在《唐山海事局辖区水上通航安全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唐山海事局所辖的京唐港海域地处渤海西北侧,河北沿海的北侧,辖区内主要港口--京唐港是我国电煤海上运输的重要出海口和外贸矿石的主要上水港之一。随着腹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港口的吞吐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相应产生了港口建设的需求;京唐港海域海底石油资源丰富,海上石油开采作业频繁;基于新能源建设的战略布局,海上风电场项目也已经开工建设;该海域还是当地渔民的传统渔业捕捞海域,有大量渔船进行渔业捕捞作业。以上涉海作业相互叠加,导致辖区水域通航密度进一步加大,通航形势日趋严峻和复杂。2012年-2017年,唐山海事局辖区共发生水上交通事故44起,通航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安全管理上的难度和压力不断加大。本文通过对辖区通航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保障辖区通航安全,控制和预防水上交通事故的发生,同时进一步丰富通航安全管理理论,进而丰富海事安全管理理论体系,为公共部门决策提供积极的借鉴和参考。在研究过程中,本文针对唐山海事局辖区的实际情况,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治理理论和安全管理理论,应用特殊到普通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从辖区通航环境和通航安全管理现状切入,在调研访谈和文献借鉴的基础上,指出了辖区通航安全管理中存在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水上通航局面复杂、水上交通秩序和交通管理不够完善的问题,并从法律角度、行政角度、经济角度、管理角度等方面深入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充分借鉴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航安全管理经验和国内宁波、沧州等海事部门的特色管理方法的基础上,从法规制度建设、通航环境改良、丰富通航秩序管理、强化交通组织手段以及海事部门自身建设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适合唐山海事局水上通航安全管理的对策建议,促进唐山海事局在“放管服”改革的大背景下不断提升海事监管和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唐山京唐港水域交通安全形势稳定,保障海洋经济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

陈镇荣[3](2016)在《我国海事海上巡航监管研究》文中提出在谁能控制海洋,就能控制世界的今天,我国海事对海洋的监管水平和服务能力是国家控制海洋的重要抓手,是国家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手段。在建设海洋强国和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研究我国海事海上巡航监管,提升海事对我国海洋监管水平和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海事海上巡航监管发展历史的描述和海上巡航监管模式的介绍,对我国海事海上巡航监管现有水平和服务能力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分析指出我国海事海上巡航监管存在问题,即:一是巡航理念问题、二是巡航体制问题、三是巡航绩效评估问题、四是巡航执法中与海警局职能交叉的问题、五是远海巡航执法力量不足的问题等五个问题:借鉴美国海岸警卫队成功地监管经验,运用新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和服务型政府等相关理论,对完善我国海事海上巡航监管,提高海上监管服务能力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提出了:转变观念,强化海事服务能力;整合巡航资源,提高巡航服务能力;建立巡航绩效评估机制,提高巡航效果;我国海事执法队伍架构的设想;引进顾客参与和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海上公共产品质量;提高海上执法协调机构的层级等六个建议,以完善我国海事海上巡航监管机制,提升海事服务能力,为建设海洋强国进行积极探索。

尹静静[4](2015)在《成山角“两制”修订之后的威海VTS中心监管服务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成山角水域自然条件恶劣,船舶交通密度大,通航环境复杂,交通形势十分严峻,本水域的船舶航行安全问题一直是航运界和主管机关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加强成山角船舶监管、维护通航秩序成为海事主管机关当务之急。自2014年起,新修订的《成山角水域强制性船舶报告制》和《成山角水域船舶定线制》将进入宣传贯彻和试运行阶段,新增船舶定线制将使成山角水域同时分布两套通航分道。威海VTS中心作为上述两项制度的实施和主管机构,如何有效应对修订带来的新形势新变化,持续提升监管服务能力水平,是其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对成山角“两制”修订之后的威海VTS中心监管方式和工作模式进行了研究,以威海VTS中心的运行现状和通航环境为研究基础,通过理论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比效法相结合的方法,并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在收集国内外文献资料和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分析比较威海VTS中心监管与服务服务水平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指出了影响其监管与服务水平提高的症结所在。通过重点研究成山角“两制”的修订情况及影响,提出了修订所带来的通航环境变化,包括对该水域船舶交通流形势、船舶会遇区分布、海洋管辖权限以及VTS工作方式的影响。本文还研究了提高威海VTS中心公共服务水平的对策建议和具体措施,对于如何提高VTS中心服务质量,加大船舶交通组织力度,提高内外联动能力及加大违章行为处置力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新“两制”的宣传贯彻实施计划及其他相关工作方向。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使该水域的船舶交通管理更加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提高威海VTS中心的海事监管水平,使海事监管和救助更加高效,保障该水域良好的通航环境和通航秩序,从而确保成山角水域更清洁、船舶航行更安全。

吴海琳[5](2015)在《长岛海事工作船码头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岛海事工作船码头工程是《山东海事局“十三五”发展规划》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并且已列入《国家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布局规划》(2005-2020)。本文在研究分析长岛辖区海洋环境、通航环境、交通状况、海事监管、海事设施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长岛港附近海域风险程度进行了计算评价,从而提出了在长岛选址建设海事工作船码头的必要性、合理性;同时,结合海巡船舶停靠实际需求,对影响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论证,通过分析工程选址和工程建设条件,初步提出码头总平面布置和水工结构方案,得出了在长岛建设115米的海事工作船码头,满足60米级和20米级海巡船舶同时停靠是可行的。本文研究认为长岛海事工作船码头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可行的,对今后开展本项目的正式立项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本工程建成后将为辖区海上巡航和海事监管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进一步缩短应急反应时间,从而有效提高长岛水域乃至山东辖区北部海域的海事监管能力,有利于改善通航环境,维持海上安全,保护海洋环境,本工程建设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国民经济效益。

王伟[6](2015)在《成山角“两制”修订后的通航安全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6月30日至7月4日,国际海事组织(IMO)航行、通信与搜救分委会(NCSR)第1次会议在伦敦召开,我国提出的关于修订“成山角船舶定线制”和“成山角船舶报告制”(文中部分简称为“两制”)的两个提案在本次会议上获得通过。2014年11月17日至21日,“成山角船舶定线制”和“成山角船舶报告制”修订提案在IMO MSC第94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修订后的定线制在原有定线制的东部增加一个新的通航分道,一直延伸到距我国领海基线24海里的毗连区,是世界上为数较少的距岸较远的船舶定线制之一。成山角报告制的修订主要是利用现有AIS的信息功能来减少需要强制报告的船舶数量,以减轻航经该水域的船舶报告负担,提高监管效率。本研究试图对以上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提出通航安全保障的初步计划和方案,为改进航行秩序、提升航行安全,保障新版成山角“两制”在新的历史阶段发挥更大作用提供助力。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成山角“两制”的修订情况,以及对该水域的通航环境、船舶交通流形势、船舶会遇区分布、海洋管辖权限、岸基通航保障等方面的影响,研究成山角“两制”修订后的风险因素评估及对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通航安全保障措施。

霍旺[7](2013)在《大连新港附近水域码头船舶污染风险评估与应对处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大连新港附近水域码头及船舶进行污染风险分析,针对该区域提出了减少污染损害的方法对策,完善了今后大连新港的监管安全及应对污染工作中需要强化的工作环节及内容。本文研究分析了大连新港海域的基本情况,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现状、生态环境概况,泄漏LNG及溢油在水面的行为和归宿、LNG货品的特性和危害,并对历年事故情况进行分类统计,运用相关条例的建议方法进行事故频率分析以及泄漏量预测;通过软件模拟进行污染后果分析,分析污染可能对大气及海洋造成的危害。从环境和人为等诸多因素展开污染风险分析,再从风险识别、污染应急预案、防污资源和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大连新港中石油大连LNG码头污染事故防治措施和对策。本文对于提升大连新港应急反应能力,完善大连周边海域事故应急预案将发挥重大作用,也能对相似类型码头提供借鉴,并能够为海事管理机构所参考应用。论文的第一部分简要阐述了文章研究背景及其目的和意义,并简要介绍了风险评价领域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大连新港附近水域的基本情况,包括大连新港的自然条件、通航条件、生态环境概况、环境敏感资源和环境保护目标以及安全环保设施与防污染措施。第三部分主要分析研究了环境风险评价研究的基本概念及相关内容研究现状,并总结归纳出风险评价的步骤与流程。第四部分针对大连新港附近水域进行风险识别、源项分析并运用相关软件进行风险影响预测。第五部分针对中石油大连LNG码头的应急能力进行了分析,包括应急预案及应急资源的探讨。第六部分分析了风险因素并针对风险因素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论文的最后章节对全文进行了总结论述,并探讨和展望了相关领域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

张俊校[8](2013)在《威海港VTS区域船舶通航安全研究》文中认为威海港VTS区域(以下简称威海VTS区域)是以大泓灯桩为圆心、半径8海里的水域。随着航运经济的发展,威海VTS区域的船舶日益增多,且船舶吨位大型化的趋势明显,同时,威海VTS区域附近的沿海规划航路即将实施,届时威海VTS区域通航环境将发生较大变化。因此,有必要对威海VTS区域的通航安全进行研究分析,以保障附近海域船舶的航行安全。本文介绍了威海VTS中心渊源、系统功能、威海VTS区域交通流量状况、VTS管理情况,对威海VTS区域通航环境进行分析,研究该区域存在通航安全隐患,并结合笔者工作经验,总结海事部门对威海VTS区域通航船舶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加强船舶动态管理,优化通航环境管理,实施网格化管理及完善VTS信息化支持机制等,并对威海VTS区域通航安全情况进行了评估。研究表明,威海VTS区域整体通航安全情况良好,但是依然存在一定通航安全风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矛盾依然影响该水域的船舶通航安全。建议地方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积极消除影响通航安全的各种因素,有效保障船舶通航安全,促进威海海域海上安全形势的稳定。论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该水域的通航安全和VTS管理效能,保持威海VTS区域良好的通航环境和通航秩序,防止因船舶交通流增加而导致该水域通航环境恶化或诱发水上交通事故,进一步保障威海港及其附近水域船舶航行安全。

杨鑫[9](2012)在《智能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VTS是一个在保障船舶交通安全、提高船舶航行效率和保护环境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的岸基信息系统。航运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对水上交通安全保障要求的不断提高,要求VTS具备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更完善的功能。而目前的VTS正面临着信息丰富但知识贫乏的困境。我们能够获得大量信息,但是没有成熟的技术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信息处理效率和信息利用率较低,这限制了VTS向更高级别的发展。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智能化VTS的核心功能是智能化船舶航行危险预测、船舶安全航行计划和船舶交通组织方案的智能决策。为了有效实现这些核心功能,构建了由GIS-T数据仓库、综合信息处理中心、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及各子系统之间的接口部分5个模块构成的智能化VTS综合信息平台。提出了基于GIS-T的船舶交通管理系统体系结构。首先建立GIS-T数据库,分析电子海图ENC文件数据格式,提取ENC文件中的属性信息和矢量信息,经处理后分类存储至GIS-T数据库中,利用GIS-T强大的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能力,有效地改善了VTS空间数据管理复杂、查询速度慢、空间数据分析能力不足等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理论的船舶搁浅预警算法。首先分析搁浅致因,找出影响搁浅最重要的因素,建立各因素的隶属度函数并分配权重,在船舶动态信息更新时,从GIS-T数据库中提取对船舶安全航行构成威胁的危险元素,实时建立船舶与危险元素间的计算模型,用模糊理论综合评判模型计算船舶的搁浅危险度GRI, GRI可以实时准确地反映出船舶面临搁浅的危险程度,有效改善了VTS搁浅预警误警率、虚警率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设计船舶避浅航线的算法。算法以航程最短和航线转向幅度角最小为目标,以避开搁浅危险区域和不偏离航道作为约束条件构造适应度函数。算法用时短,种群迭代次数少,能够迅速收敛至唯一解。相同背景条件下,采用不同航线转向点数求得的避浅航线,结论基本相同,严格符合避浅航线的设计规则,有效地提高了VTS助航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提出了一种基于灰色理论自适应GM(1,1)模型并结合残差修正技术预测船舶流量的算法。首先产生原始序列与一次累加生成序列,建立微分方程确定原始数据模型值,经过精度检验和残差修正后确定预测值。预测值与真实值相似度较高,有效地提高VTS的交通组织服务效率。

马全党[10](2012)在《典型水域船舶航路动态规划模型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水上运输活动也日益繁忙。我国93%的外贸货物运输量、95%的进口原油以及99%的进口铁矿石由海上运输承担,目前,航行于我国沿海水域的船舶己达4百万余艘次/年,据估算2015年将增至约5百万艘次,又加之海洋工程、海上风电场建设、海上油气田开发、水产养殖、渔业捕捞以及旅游休闲等海上活动日益频繁,商船航行与渔业生产等各类用海之间的矛盾不断增多。航运业空前的繁荣发展致使我国沿海水域船舶的通航密度急速增大,通航环境也日趋复杂,驶经该水域的船舶航行风险不断增加,交通事故也频繁发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10年度共发生水上交通事故330多起,沉船200余艘,事故死亡人数320之多,造成经济损失高达3.24亿元人民币。近年来,水上交通事故涌现出了经济损失大、影响范围广、社会关注度高等诸多新特点。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战略、国家安全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2011年下半年,我国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以增进“船舶航行安全、保护海洋环境”为目标,以打造“安全、有序、畅通”的海上交通环境为要求,开展了《全国沿海船舶航路规划》和《全国沿海船舶定线制规划》编制工作。基于上述国内航运现状及航路规划调整背景,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研、专家咨询以及学术讨论等多种方式,以导师科研项目《天津至龙口港航路调整研究》为依托开展典型水域航路动态规划模型及其应用的研究工作。论文第1章将简要叙述研究的目的意义、相关研究现状以及文章组织结构。第2章将基于对典型水域船舶航行安全和航路规划各影响因素全面考虑、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动态规划数学思想构建典型水域船舶航路动态规划模型,并用遗传算法的数学方法实现所建模型的具体算法。为了验证所建模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论文第3章中拟用所建航路规划模型对天津至龙口港现有航路进行优化调整,遴选出最优航路优化方案。在第4章中还将建立通航安全风险评价模型,利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方法对航路优化方案进行通航安全风险性验证,从而进一步说明所建模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第5章中将是对论文研究内容的总结以及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二、论长山VTS在防止船舶进入养殖区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长山VTS在防止船舶进入养殖区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遥感和GIS的海上溢油风险识别及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险与风险区划
        1.2.2 自然灾害风险区划研究现状
        1.2.3 溢油风险评价及风险区划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基本技术路线
第2章 溢油风险评估模型与研究数据
    2.1 溢油风险区划模型
        2.1.1 溢油风险系统
        2.1.2 基于系统论的溢油风险评估模型
        2.1.3 基于GIS的溢油风险区划模型
    2.2 研究区域及基本特征
        2.2.1 地理位置
        2.2.2 水文气象
        2.2.3 自然灾害状况
        2.2.4 溢油污染状况
第3章 溢油风险源遥感识别与风险区划
    3.1 溢油风险源的遥感识别
        3.1.1 海上船舶遥感识别方法
        3.1.2 海上石油平台遥感识别方法
    3.2 溢油风险源强计算
        3.2.1 船舶溢油事故风险
        3.2.2 石油平台溢油事故风险
    3.3 溢油风险源强区划
        3.3.1 空间密度分布因子
        3.3.2 溢油风险源强区划图
第4章 溢油敏感资源遥感识别与风险区划
    4.1 溢油敏感资源及其遥感识别
        4.1.1 溢油敏感资源
        4.1.2 海上养殖区的遥感识别方法
    4.2 溢油敏感指数计算
        4.2.1 环境敏感资源指数
        4.2.2 溢油敏感指数计算
    4.3 溢油风险损害区划
第5章 溢油应急能力评估及风险区划
    5.1 溢油应急能力
        5.1.1 溢油应急能力组成
        5.1.2 溢油应急队伍建设
    5.2 溢油应急能力评估方法
        5.2.1 渤海海域港口分布
        5.2.2 港口溢油应急能力指数计算
    5.3 溢油风险管理区划
        5.3.1 单点溢油应急能力指数
        5.3.2 溢油风险管理区划图
第6章 溢油风险分析及建议
    6.1 研究海域溢油风险分析
        6.1.1 繁忙的船舶交通流量
        6.1.2 海洋石油大开发
        6.1.3 庞大的海上油类运输
        6.1.4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6.1.5 溢油敏感资源异常丰富
    6.2 建议
        6.2.1 加强对溢油风险防控的认识
        6.2.2 加强海上溢油风险源的管理
        6.2.3 加强港口溢油应急能力建设
        6.2.4 加强对溢油风险特征的认识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唐山海事局辖区水上通航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安全管理
        2.1.2 通航管理
        2.1.3 通航安全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2 政府治理理论
        2.2.3 安全管理理论
第3章 辖区通航安全管理现状及取得的成效
    3.1 辖区通航条件和安全管理的基本情况
        3.1.1 辖区通航设施建设情况
        3.1.2 辖区气象水文情况
        3.1.3 现阶段通航安全管理的情况
    3.2 唐山海事局通航管理的特色工作及管理成效
        3.2.1 辖区通航安全管理特色工作
        3.2.2 现阶段辖区通航安全管理成效
第4章 通航安全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通航安全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
        4.1.1 通航安全管理方面可依据的法律法规不足
        4.1.2 辖区通航环境和到港船舶状况比较复杂
        4.1.3 水上交通秩序及船舶交通管理不够完善
    4.2 存在难点和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相关法规建设不健全且海事管理权力配置有限
        4.2.2 政府用海审批和职能部门间协调尚存不足
        4.2.3 腹地经济发展迅速货物运输需求多样
        4.2.4 交通秩序管理及交通组织能力不强
        4.2.5 海事管理理念、模式以及硬件建设尚有差距
第5章 国外与国内水上通航安全管理的经验借鉴
    5.1 国外水上通航安全管理的举措
        5.1.1 美国的先进管理经验
        5.1.2 欧洲的先进管理经验
    5.2 国内水上通航安全管理的举措
        5.2.1 宁波海事局的先进管理经验
        5.2.2 沧州海事局的先进管理经验
    5.3 国外及国内水上通航安全管理的经验启示
        5.3.1 注重法规和制度建设
        5.3.2 建立健全水上通航海事管理体系
        5.3.3 提供专业的海事公共服务
        5.3.4 构建区域性的通航安全管理文化
        5.3.5 通过借鉴不断丰富安全管理理念
第6章 提高辖区通航安全管理水平的对策
    6.1 强化通航安全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建设
        6.1.1 完善辖区水上通航安全管理机制建设
        6.1.2 制定符合实际的水上通航安全管理制度
        6.1.3 积极争取地方立法
    6.2 探索建立辖区通航环境改良工作机制
        6.2.1 建立海洋功能划分协调机制
        6.2.2 建立良性的航行保障机制
        6.2.3 开展大型船舶进出港安全和效率研究
        6.2.4 实施低质量船舶专项整治
    6.3 丰富海事通航秩序管理和交通组织手段
        6.3.1 探索建立港区及附近通航水域船舶定线制
        6.3.2 建立大型涉水工程通航安全管理协调制度
        6.3.3 建立协调机制解决渔商矛盾问题
        6.3.4 提高VTS综合服务和远程监控能力
    6.4 加强海事部门的自身建设
        6.4.1 进一步转变海事管理理念
        6.4.2 提高通航管理人员的执法素质
        6.4.3 加强通航安全管理执法装备建设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我国海事海上巡航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海事
        2.1.2 海上巡航
        2.1.3 监管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经济学资源配置优化的理论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3 服务型政府理论
第3章 我国海事海上巡航监管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
    3.1 我国海事海上巡航监管的发展历程和效能
        3.1.1 电子巡航的发展历程和效能
        3.1.2 海巡的发展历程和效能
        3.1.3 空巡的发展历程和效能
    3.2 我国海事海上巡航监管现状
        3.2.1 巡航体制
        3.2.2 巡航模式
        3.2.3 南海海巡执法总队2014年海上巡航执法情况
        3.2.4 我国海事近十年海上安全形势分析
    3.3 我国海事海上巡航监管存在的问题
        3.3.1 巡航理念问题
        3.3.2 巡航体制问题
        3.3.3 巡航绩效评估问题
        3.3.4 巡航执法中与海警局职能交叉的问题
        3.3.5 远海巡航执法力量不足的问题
第4章 我国海事海上巡航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1 我国海事海上巡航的必要性
        4.1.1 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要求
        4.1.2 适应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要求
        4.1.3 适应海事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
        4.1.4 履行海事职责的要求
    4.2 我国海事海上巡航的可行性
        4.2.1 海洋公约和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利和义务
        4.2.2 公共管理理论为完善我国海事海上巡航监管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4.2.3 国力增强为海上监管提供财力和物力的支持
第5章 美国海岸警卫队海洋巡航监管的经验借鉴
    5.1 美国海岸警卫队海洋管理理念
    5.2 美国海岸警卫队海上巡航执法情况
    5.3 美国海岸警卫队海洋监管的经验启示
        5.3.1 执法理念服务化
        5.3.2 执法机构唯一化
        5.3.3 执法权力法定化
        5.3.4 执法素质专业化
        5.3.5 执法装备精良化
第6章 创新我国海事海上巡航监管的建议
    6.1 转变观念,强化海事服务理念
    6.2 整合海上巡航资源,提高巡航服务能力
        6.2.1 整合海上巡航力量,创建立体巡航监管模式
        6.2.2 建立长效协调机制,创建执法合作互补模式
        6.2.3 整合各个信息平台,创新船舶动态监管模式
    6.3 建立海上巡航绩效评估机制,提高海上巡航效果
    6.4 我国海事执法队伍架构的设想
    6.5 引进顾客参与和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海上公共产品质量
        6.5.1 引进顾客参与,提高海上公共产品质量
        6.5.2 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丰富和提高公共产品质量
        6.5.3 引进租用市场产品机制,提高我国海事海上监管力量
    6.6 提高海上执法协调机构的层级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成山角“两制”修订之后的威海VTS中心监管服务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4 本文主要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第2章 威海VTS中心监管与服务现状
    2.1 威海VTS中心概况
        2.1.1 威海VTS中心组织结构
        2.1.2 威海VTS中心系统硬件情况
        2.1.3 威海VTS中心的工作内容和功能
    2.2 成山角水域通航环境情况
        2.2.1 成山角水域主要特征
        2.2.2 成山角水域船舶航路及航线
        2.2.3 成山角水域船舶交通流情况
    2.3 威海VTS中心的运行效益
        2.3.1 维护海上船舶交通秩序
        2.3.2 保障船舶航行安全
        2.3.3 打击水上交通肇事逃逸
        2.3.4 服务质量和数量提高
        2.3.5 社会和经济效益显着
    2.4 威海VTS中心监管服务中存在的不足和原因
        2.4.1 运行管理系统性较差
        2.4.2 内外协调联动能力欠缺
        2.4.3 VTS设备性能有待提升
        2.4.4 未充分发挥VTS值班队伍的潜力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成山角“两制”的修订情况及带来的影响
    3.1 成山角水域强制性船舶报告制的修订情况
        3.1.1 原成山角水域强制性船舶报告制
        3.1.2 成山角水域强制性船舶报告制修订的相关背景
        3.1.3 成山角水域船舶报告制的具体修订内容
    3.2 成山角水域船舶定线制的修订情况
        3.2.1 原成山角水域船舶定线制的基本情况
        3.2.2 成山角水域船舶定线制修订的相关背景
        3.2.3 成山角水域船舶定线制的具体修订内容
    3.3 报告制修订后的主要变化及影响
        3.3.1 部分船舶在进入VTS区域时无法建立初始信息交换
        3.3.2 导致部分船舶动态信息掌握不全
        3.3.3 导致船舶VHF值守效果的下降
    3.4 定线制修订后的主要变化及影响
        3.4.1 管辖权限
        3.4.2 交通流变化
        3.4.3 船舶会遇区变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修订后的监管服务对策
    4.1 下阶段威海VTS中心监管服务发展方向
        4.1.1 贯彻“动态监管机制”总体策略
        4.1.2 运行“分区管理”管理模式
        4.1.3 实施值班人员“素质提升工程”
    4.2 威海VTS中心监管服务对策
        4.2.1 提升VTS中心信息服务质量
        4.2.2 加大船舶交通组织力度
        4.2.3 强化船舶违章行为处置
        4.2.4 提高内外协调联动能力
    4.3 VTS设备性能提升
        4.3.1 充分利用AIS文本通信功能
        4.3.2 开展VHF扩容改造
    4.4“两制”宣传贯彻实施工作
        4.4.1 出版海图
        4.4.2 对外宣传贯彻
        4.4.3 修订相关文件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长岛海事工作船码头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的意义
第2章 长岛辖区现状分析
    2.1 海洋环境
        2.1.1 生态环境
        2.1.2 海洋资源
    2.2 通航环境
        2.2.1 禁航区
        2.2.2 渔场区
        2.2.3 养殖区
        2.2.4 锚地
        2.2.5 其他碍航物
    2.3 交通状况
        2.3.1 交通流特点
        2.3.2 通航船舶分类
    2.4 海事监管
        2.4.1 现代化监管系统
        2.4.2 海事管理措施
        2.4.3 主要业务数据
    2.5 基础设施
        2.5.1 海巡船(艇)
        2.5.2 海事工作船码头
    2.6 存在的主要问题
        2.6.1 基础设施薄弱,辖区巡航能力不足
        2.6.2 险情事故多发,海上搜救成功率低
        2.6.3 溢油污染形势严峻,应急处置力量缺乏
        2.6.4 水上经济活动发展迅猛,海事监管难度大
第3章 长岛港口水域风险评价
    3.1 评价方法介绍
    3.2 风险评价因素分析
    3.3 风险评价模型及结论
        3.3.1 因素集
        3.3.2 评价集
        3.3.3 因素权重
        3.3.4 评价矩阵
        3.3.5 综合评价
第4章 建设必要性分析
    4.1 保障辖区海上交通安全的需要
    4.2 提高辖区搜救和溢油应急能力的需要
    4.3 服务辖区民生经济发展的需要
    4.4 加强辖区北部海域巡航的需要
    4.5 优化辖区基地码头布局的需要
第5章 建设方案可行性论证
    5.1 工程选址
    5.2 工程建设条件
        5.2.1 自然条件
        5.2.2 通航条件
        5.2.3 其他配套条件
    5.3 总平面布置方案
        5.3.1 设计原则
        5.3.2 设计条件
        5.3.3 设计主尺度
        5.3.4 总平面方案设计
    5.4 水工结构方案
        5.4.1 设计条件
        5.4.2 设计荷载
        5.4.3 结构方案
        5.4.4 陆域形成方案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成山角“两制”修订后的通航安全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成山角“两制”的修订情况及影响
    2.1 现行成山角“两制”实施情况
    2.2 主管机关运行情况
    2.3 成山角“两制”修订过程
    2.4 报告制修订的主要内容
    2.5 报告制修订后对船舶通航的影响
        2.5.1 部分船舶在进入VTS区域时无法建立初始信息交换
        2.5.2 可能导致部分船舶动态信息掌握不全
        2.5.3 能导致船舶VHF值守效果的下降
    2.6 定线制修订的主要内容
    2.7 定线制修订后对船舶通航的影响
        2.7.1 管辖权限
        2.7.2 交通流变化
        2.7.3 船舶会遇区变化
第3章 成山角“两制”修订后的风险因素评估及对策
    3.1 船舶因素
        3.1.1 报告制修订造成船舶值守效果下降
        3.1.2 定线制修订造成的船舶会遇区转移
        3.1.3 船舶违章行为引发的碰撞事故隐患
        3.1.4 商渔船碰撞风险仍然显着存在
    3.2 通航环境
        3.2.1. 沉船、浅点等碍航物
        3.2.2. 碍航养殖
    3.3 岸基监管和保障
        3.3.1 VTS操作台设置与定线制东扩不相适应
        3.3.2 VTS值班人员配备存在缺口
        3.3.3 VTS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3.3.4 VTS设备运维保障需加强
        3.3.5 VTS设备性能有待进一步提升
第4章 成山角“两制”修订后的通航安全保障措施
    4.1 成山角“两制”宣贯工作
    4.2 VTS监管与服务保障
        4.2.1 研究船舶自动特殊标识
        4.2.2 提升VTS信息服务质量
        4.2.3 加大船舶交通组织力度
        4.2.4 强化船舶违章行为处置
        4.2.5 提高内外协调联动能力
        4.2.6 延伸VTS公共服务手段
    4.3 VTS设备性能提升
        4.3.1 船舶交通数据挖掘和分析
        4.3.2 VHF系统扩容改造
    4.4 船舶航行安全措施
    4.5 船公司管理与保障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大连新港附近水域码头船舶污染风险评估与应对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风险评价领域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大连新港附近水域的基本情况
    2.1 大连新港附近水域自然条件
        2.1.1 气象
        2.1.2 水文
        2.1.3 地质
        2.1.4 地震
    2.2 大连新港附近水域的通航条件
        2.2.1 港口现状
        2.2.2 航道现状
        2.2.3 锚地情况
        2.2.4 助航设备
    2.3 生态环境概况
        2.3.1 功能区划
        2.3.2 水环境现状
        2.3.3 海洋生物现状
    2.4 环境敏感资源和环境保护目标
    2.5 安全环保设施及防污染措施
        2.5.1 硬件设施
        2.5.2 管理措施
第3章 环境风险评价研究综述
    3.1 风险评价理论概述
        3.1.1 风险的概念
        3.1.2 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
        3.1.3 环境风险评价技术的基本概念
    3.2 风险评估的现状简述
    3.3 环境风险评价步骤与流程
第4章 大连新港附近水域船舶污染风险评估
    4.1 风险识别
        4.1.1 船舶污染源
        4.1.2 船舶在营运过程中的污染风险分析
    4.2 源项分析
        4.2.1 事故频率分析
        4.2.2 事故后果分析
        4.2.3 风险评估
    4.3 风险影响预测
        4.3.1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4.3.2 海洋(水)环境影响预测
第5章 中石油大连LNG码头应急能力分析
    5.1 应急反应预案
        5.1.1 区域应急预案
        5.1.2 自身应急预案
    5.2 自身应急资源
    5.3 周边应急资源
第6章 风险因素与防治对策
    6.1 高风险区域
    6.2 主要风险因素
    6.3 防治对策
        6.3.1 降低风险对策
        6.3.2 建议综述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威海港VTS区域船舶通航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VTS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2章 威海VTS中心运行管理现状分析
    2.1 威海VTS中心渊源
        2.1.1 威海VTS中心发展历程
        2.1.2 威海VTS中心法律支持
        2.1.3 威海VTS中心的社会效益
    2.2 威海VTS中心系统概况
        2.2.1 威海VTS中心系统构成及性能
        2.2.2 威海VTS中心系统设备功能
    2.3 威海VTS中心工作内容
        2.3.1 威海VTS中心工作内容
        2.3.2 威海VTS中心报告制
第3章 威海VTS区域通航环境研究
    3.1 自然环境
        3.1.1 水文
        3.1.2 气象
        3.1.3 泥沙
    3.2 威海VTS区域港口地理环境
        3.2.1 港口现状
        3.2.2 锚地现状
        3.2.3 引航员登(离)水域
        3.2.4 威海港总体规划
    3.3 通航敏感水域
        3.3.1 禁航区
        3.3.2 沉船沉物
        3.3.3 水产养殖区
        3.3.4 海底管线
        3.3.5 临时抛泥
        3.3.6 其他敏感水域
    3.4 船舶交通流现状
        3.4.1 交通流统计分析
        3.4.2 威海港未来交通流量预测
        3.4.3 威海VTS区域附近航路规划
        3.4.4 事故分析
    3.5 威海VTS区域通航安全隐患
        3.5.1 航道因素
        3.5.2 养殖区因素
        3.5.3 助航设施因素
        3.5.4 航道与泊位的匹配因素
        3.5.5 船舶通航秩序因素
    3.6 其他影响通航安全的因素
        3.6.1 双岛湾VTS盲区因素
        3.6.2 船舶夜航因素
        3.6.3 锚地避风因素
第4章 威海VTS区域通航安全风险控制研究
    4.1 威海VTS区域存在的航行风险分析
        4.1.1 助航设施的可靠性
        4.1.2 通航水域存在的风险
    4.2 海事部门应对船舶进出港风险的一般措施
        4.2.1 保障助航设施工作正常
        4.2.2 控制船舶引航风险
        4.2.3 严格控制通航船型
        4.2.4 控制船舶夜航风险
        4.2.5 严格执行船舶禁(限)航标准
    4.3 海事部门对威海VTS区域通航船舶的风险控制措施
        4.3.1 优化威海VTS区域船舶动态管理
        4.3.2 优化威海VTS区域通航环境管理
        4.3.3 建立威海VTS区域网格化管理体系
        4.3.4 完善VTS信息化支持机制
    4.4 威海VTS对船舶通航安全管理的效能
        4.4.1 威海VTS区域船舶动态管理的现状
        4.4.2 威海VTS区域动态控制的作用
        4.4.3 威海VTS区域绩效评估
    4.5 保障通航安全待解决问题
        4.5.1 盲目扩大生产与通航安全的问题
        4.5.2 海洋农业经济与港航经济的问题
        4.5.3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问题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智能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VTS发展现状
        1.2.2 GIS技术发展现状
        1.2.3 船舶搁浅预警技术发展现状
        1.2.4 最优路径设计技术的发展现状
        1.2.5 交通信息智能预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VTS系统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VTS系统特性分析
        2.2.1 结构特性
        2.2.2 功能特性
        2.2.3 效能特性
        2.2.4 管理特性
    2.3 目前VTS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及解决方案
        2.3.1 值班人员劳动强度大
        2.3.2 空间数据处理能力不足
        2.3.3 报警功能误警率虚警率高
        2.3.4 信息共享率低
        2.3.5 交通组织服务效率低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VTS智能综合信息平台体系的研究
    3.1 引言
    3.2 VTS综合信息平台体系分析
        3.2.1 综合信息平台信息集成
        3.2.2 综合信息平台分类
        3.2.3 综合信息平台信息交换机制
        3.2.4 综合信息平台体系结构
        3.2.5 综合信息平台网络结构
    3.3 VTS智能综合信息平台的设计
        3.3.1 基于GIS-T的后台数据仓库
        3.3.2 综合信息处理中心
        3.3.3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3.3.4 知识库,即专家系统
        3.3.5 各子系统之间的接口部分
    3.4 构建平台工具介绍
        3.4.1 SQL Server 2005工具
        3.4.2 Visual Studio 2010工具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GIS-T的智能船舶交通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4.1 引言
    4.2 基于GIS-T的VTS体系结构研究
        4.2.1 GIS的核心功能
        4.2.2 基于GIS-T的信息处理平台体系
    4.3 GIS-T数据库设计方案
        4.3.1 ENC文件空间数据的提取
        4.3.2 GIS-T数据库设计
    4.4 实验与工程案例分析
        4.4.1 两种体系结构VTS空间分析能力对比
        4.4.2 两种体系结构VTS属性数据管理性能对比
        4.4.3 两种体系结构VTS空间数据管理性能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船舶搁浅预警算法
    5.1 引言
    5.2 船舶搁浅因素分析
    5.3 关键技术
        5.3.1 GIS-T与人工智能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5.3.2 利用模糊理论进行搁浅预警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5.3.3 DCPA与TCPA的计算
        5.3.4 VTS模拟器
    5.4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船舶搁浅预警算法
        5.4.1 分析影响GRI的因素
        5.4.2 建立基于模糊理论的计算模型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1 传统VTS搁浅预警方法
        5.5.2 实验1及结果分析
        5.5.3 实验2及结果分析
        5.5.4 实验3及结果分析
        5.5.5 实验结果总结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船舶避浅航线设计
    6.1 引言
    6.2 遗传算法的理论基础
        6.2.1 基本要素
        6.2.2 算法流程
        6.2.3 适应度函数
    6.3 基于遗传算法的船舶避浅航线的设计
        6.3.1 个体编码及初始种群的生成
        6.3.2 适应度函数和目标函数的设计
        6.3.3 设计模型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1 实验1及结果分析
        6.4.2 实验2及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VTS船舶流量智能预测
    7.1 引言
    7.2 交通信息智能预测技术
        7.2.1 在VTS中进行交通信息预测研究的必要性
        7.2.2 交通信息预测方法分类
        7.2.3 交通信息智能预测流程
    7.3 灰色预测基本理论
    7.4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自适应GM(1,1)模型的船舶流量预测
    7.5 实验结果及分析
    7.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典型水域船舶航路动态规划模型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航路规划及船舶定线制的研究现状
        1.2.2 动态规划理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文章组织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图
        1.3.4 文章组织结构图
第2章 基于动态规划的航路设计模型
    2.1 航路设计原则
    2.2 航路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2.2.1 风对船舶运动的影响模型
        2.2.2 流对船舶运动影响模型
        2.2.3 波浪对船舶运动影响
        2.2.4 水深对航路设计影响
        2.2.5 航行受限制水域对航路的影响
    2.3 航路规划
        2.3.1 动态规划方法简介
        2.3.2 建立航路规划模型的基本步骤
        2.3.3 确定限制条件下的转向点
        2.3.4 航路最短距离函数
        2.3.5 习惯航路航迹带宽度模型
        2.3.6 基于最优策略的航路规划模型
    2.4 算例分析
        2.4.1 算例假定的通航环境
        2.4.2 遗传算法
        2.4.3 算法实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船舶航路动态规划模型的实例应用研究
    3.1 天津港至龙口港原航路及附近水域现状
        3.1.1 航路附近港口现状
        3.1.2 助航标志概况
        3.1.3 附近海域习惯航路概况
        3.1.4 船舶交通实态分析
    3.2 天津港至龙口港航路附近碍航物现状
        3.2.1 港口锚地
        3.2.2 FPSO锚地
        3.2.3 海上油田分布
        3.2.4 航路附近水域主要渔场、养殖区情况
        3.2.5 禁航区情况
        3.2.6 航路调整的必要性
    3.3 航路附近碍航物信息提取
    3.4 天津至龙口航路优化方案
    3.5 天津港-龙口港航路最优化优化方案的合理性分析
        3.5.1 天津港-龙口港优化航路方案
        3.5.2 优化方案航路走向与风、浪、流关系
        3.5.3 优化方案航路曲率
        3.5.4 优化方案航路与附近油田平台、钢管、沉船的相互影响
        3.5.5 优化方案航路与禁锚禁渔区、养殖区的相互影响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动态规划模型的航路优化方案风险性验证
    4.1 风险识别
        4.1.1 风险源识别
        4.1.2 风险指标体系
        4.1.3 构建隶属度函数
        4.1.4 风险因子分析
    4.2 风险评价
        4.2.1 层次分析法简介
        4.2.2 各项指标权重确定
        4.2.3 模糊层次风险评价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论长山VTS在防止船舶进入养殖区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遥感和GIS的海上溢油风险识别及区划研究[D]. 邴磊.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19(09)
  • [2]唐山海事局辖区水上通航安全管理研究[D]. 刘鹏. 大连海事大学, 2018(01)
  • [3]我国海事海上巡航监管研究[D]. 陈镇荣. 大连海事大学, 2016(10)
  • [4]成山角“两制”修订之后的威海VTS中心监管服务对策研究[D]. 尹静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03)
  • [5]长岛海事工作船码头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D]. 吴海琳. 大连海事大学, 2015(02)
  • [6]成山角“两制”修订后的通航安全保障研究[D]. 王伟. 大连海事大学, 2015(02)
  • [7]大连新港附近水域码头船舶污染风险评估与应对处理研究[D]. 霍旺. 大连海事大学, 2013(05)
  • [8]威海港VTS区域船舶通航安全研究[D]. 张俊校. 大连海事大学, 2013(05)
  • [9]智能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杨鑫. 大连海事大学, 2012(03)
  • [10]典型水域船舶航路动态规划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 马全党. 武汉理工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浅谈常山VTS在防止船舶进入养殖区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